黃蝶翠谷保育系列論壇—兼顧保育、美學、民眾的生態旅遊

目前在世界各地『生態旅遊』儼然成為一種潮流,然而生態旅遊是必須考慮並強調『美學』的,若一天安排超過三個景點,參觀時間比坐車時間多上兩倍也不能算是合格的生態旅遊。

長期耕耘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育的楊秋霖老師帶著他走遍台灣與周遊列國的豐富經驗來到美濃,曾經在林務單位任職的楊老師曾經到過台灣許多令人驚艷的地方,『因為管的都是台灣最美的地方』,他覺得自己很幸運,但也為台灣的環境感到憂心,一般大眾旅遊不但無法深入瞭解一個地方甚至對美景和觀光品質造成嚴重破壞。

DSC04660

楊秋霖老師表示,現在台灣有三個觀光景點最為墮落,一是墾丁國家公園,二為阿里山,再來就是太魯閣!墾丁雖擁有美麗的山海,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鋼管秀、水上摩托車、充滿商業競爭的墾丁大街再加上核三廠!簡直把墾丁的美抹煞的體無完膚。阿里山與太魯閣則因為開放中國人士觀光後沒有相關的管制措施,每到週末,擠得人山人海,製造許多髒亂(包括刺鼻的尿臊味)與噪音,不但造成環境負擔也讓旅遊品質低落。

DSC04663

楊老師認為,在台灣的旅遊常有幾個共同的盲點:缺乏故事、硬體過多、模仿複製、沒有美學概念!而許多地方積極的追求『發展』,一味的追求優美景致帶來的商機,而忽略其實了少了『人情之美』,獨有美麗的風景,這樣的地方是沒有靈魂與生命力的!

在楊秋霖老師的經驗中,山村沒有促進經濟繁榮成功的事例,只有『永續發展』的可能,山村有的是都市裡缺乏的『社會美』,包括了美學、極簡、品質、純樸、環保這些特質,其中又以純樸這項特質最為重要,山村裡人的親切、熱忱、寧靜、守望相助為美麗的景致添加了更多更深層的價值。

目前在世界各地『生態旅遊』儼然成為一種潮流,然而生態旅遊是必須考慮並強調『美學』的,若一天安排超過三個景點就不能說是生態旅遊,而參觀時間比坐車時間多上兩倍也不能算是合格的生態旅遊。在進行生態旅遊的同時,環境教育也是必須被考慮的,環境教育必須結合各生物的關係甚至整個大環境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對景點全面性的瞭解。

楊秋霖老師也提到,現在有許多人好像無法感受『自然美』,既然都選擇離開塵囂,為何還要唱卡拉OK、大聲喧譁、忙著找便利商店?既然選擇進入大自然,是不是應該拋下在城市既有的生活方式,靜下心來感受、聆聽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美好呢?

台灣景色的優美不輸給其他國家,然而很可惜的是缺乏良好的管理,拿我們的海岸線來說,幾乎完全都已經水泥化了,這點就比不上我們的鄰居東南亞國家。在旅遊的深度與精緻化也需要更多努力,楊秋霖老師也表示,美濃其實很有潛力發展精緻旅遊,其實很多地方缺的只是那些背後的『故事』,如果能把故事發掘出來,台灣的旅遊其實可以更精彩。

(本文作者為美濃愛鄉協進會工作人員)

萬年溪環境教育的推動

基於學校、社團、社區與萬年溪的地緣關係,學校、機關可尋求社團與社區合作,開發溪流特色的環教教材、課程與計畫,從發現溪流到走進溪流、擁抱溪流,開創更多彩多姿的溪流環境教育體驗。

立法院于今(2009)年5月18日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自明(2011)年起,從國小學生至總統在內的各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中以下學校及政府補助基金的財團法人等,其職員與學生,每年都必須參加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課程。

基於上述的規定,如可以屏東縣境內萬年溪為一個溪流環境教育的場域,設計有關都市溪流生態環境的課程,供全台各界互相觀摩學習,相信是可以進行的一個方向。

image001
整治中的萬年溪

溪流環境的保育

溪流河川是台灣水資源的重要水脈,以往為了提供經濟開發所需,水資源管理著重在水體與流域的密集開發利用,忽略了社區居民對水體環境的依存關係,導致人與溪流之間的依存關係愈形疏離,對河川環境整體性的破壞也就更加嚴重;隨著永續保育觀念的萌芽與倡導,溪河流域整體保育與水資源永續,也就顯得重要與迫切,而重新建立溪流社區與溪流的相互關係,則是實踐溪流保育與永續的重要步驟。

然而,溪流保育的方法,始終侷限在減少溪流的破壞壓力,未能有效提昇至永續利用的層次。

近年來,綠色休閒產業逐漸發展,許多具有溪流生態特色的地區,以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特色,結合相關的消費行為,提供了社區發展的新契機,而許多與溪流關係緊密的當地社區團體,也開始重視溪流生態資源的利用方式。

為使溪流所蘊藏的豐富水及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並適時結合社區意識發展,發展出具鄉土特色的溪流社區,創造自然資源永續綠色消費,凝聚社區意識,結合並培育社區的力量,建立社區民眾保育自然資源的正確觀念,進而發展出以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為目標的社區教育模式,是現今推動溪流環境保育與永續的重要途徑。

自然資源管理

任何一項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土壤、水文、景觀、文化等)管理,或特定區域的永續經營管理,都可依資源與資料的可及性,及與其周遭區域社經因子的連結程度作為基準,區劃為四項行動策略:資源調查、資源管理與利用、環境規劃與社區發展。將這一連串的事項整合進聚落或區域的發展藍圖中,才能與在地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脈絡做緊密的連結,確保資源經營管理計畫的可行性與永續性。

然而,受限於時間的急迫性與資訊取得的困難度等的因素,這些行動策略並不盡然會有所謂階層與先後的關係,而是必須在這些層級間有跳躍或複式的連結,並在設置與經營管理的同時,持續的蒐集各項資源資料,作為修正管理工作,與永續經營管理規劃的依據。

以萬年溪自然資源保育與管理規劃而言,因近來休閒旅遊快速發展,導致時間緊迫以及各項人、物力的限制,無法進行完整的資源調查、環境資源管理與社區發展分析,即需先進行環境規劃管理,更遑論妥適地進行環境資源利用分析以及導入社區參與經營的機制,是故主管當局及相關單位在著手規劃時即可能面臨資源量、資源潛力、社區參與、管理方針等困擾。

因此,規劃者除需從溪流沿岸景觀與生物資源進行初步調查與規劃,並提出未來發展願景,日後仍需以完整的行動策略連結進行萬年溪自然資源永續經營。

image004
萬年溪學習計畫

溪流管理的初步規劃

在以溪流為主體的保育區域中,溪流生態系的物理性棲地、化學性棲地與生物組成及岸濱溪綠帶,從上游、中游、下游都各有其相互關聯而連續的變動特性;因而,必須考量流域自上游源頭至下游的整體性;植群與動物相的完整性,維持了陸水之間的生態廊道的暢通性,與溪流生態系自然運作;溪流生態區的規劃,勢必要有整體觀概念。

護魚溪段屬萬年溪中下游區域,從流域特性的觀點而言,其落差已趨於平緩,河道狹窄漸成寬闊,是溪流中棲地型態多樣的河段;另外,從溪流生態系的觀點,棲地環境是目前最需保育與管理的河段。

因此,在現階段將以護魚溪段作為主要的規劃範圍,原巡守護魚的人行步道,可在配合週遭環境後,整修為簡單的步道與部分木棧道,提供遊客在安全無慮與舒適輕鬆的情況下,縱走在河岸至道路旁的綠帶,沿溪感受與體驗溪流生態之美,也可充分利用陸水交會帶三度空間呈現的多樣風貌,分別設置賞溪台、觀魚淵、親水池等做為觀溪與親水設施,期能以此改造與野生動物資源,帶動人文、自然、永續的經營理念,進而勾勒未來涵蓋萬年溪中、下游,以及兩岸生態休閒園區圖像。

萬年溪的發源落差大,河流的地形千變萬化,有淺灘、有堆石、有瀑布、有深潭、有急流,更因為溪流上游為農村居民的重要水源,水質清澈,生態多樣,流進屏東市後這條溪流成為最具有學習價值的場域;萬年溪就在社區校園旁,拉近了和溪流的距離,讓社區居民可以走進河,進行溪流親水體驗。

在溪段地形趨平緩河段,沿溪有步道設置,溪流內有水潭、急流、平瀨依地形交錯出現,不僅提供各種體型的魚隻棲息,更是一極佳的魚類生息繁衍場所。未來可強化貫通中下游的人行步道成為濱溪生態步道,同時選擇適當地點設置親水設施與集魚設施,將可在保育溪流生態的同時,兼具親水與賞魚觀光等活動,讓社區居民與遊客得以在安全無慮的情況下親近並體驗自然。

image006
萬年溪學習計畫

未來永續經營雛議

近年闢建千禧公園時,以低度開發,保留流經園內萬年溪原貌,未來將規劃為親水公園,縣政府規劃再度引用武洛溪、番仔寮溪水,經過處理後,引渡經崇蘭圳,順永安圳注入萬年溪,以圖恢復萬年溪早期風光美景,讓市民可以更親近萬年溪,使萬年溪風華再現,更適合人生活的好所在,是大武山民族屏東人的期待與責任。

有鑑於此,溪流環境保育與社區、社團的運作方式與宣導教育模式應透過座談會的經驗交流,討論溪流社區正確且有效的保育策略與技能,使居民從瞭解並學習生態平衡的機制中,培養社區居民具有永續的環境資產觀念,避免因錯誤的護魚、放流、過度開發及不當的休閒消費,導致溪流環境迭受破壞,以維護溪流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萬年溪在屏北山區發源,潺潺流過屏東市的社區和學校,為過去的居民帶來了潔淨的水源,也為這裡的孩童創造了溯溪戲水的場域,過去居民的生活與這條溪流密不可分,但現在呢?於是重新發現這條萬年溪,重新銓釋這條河,成為我們共同的心願。走進溪流,孩子們可在這裡寫生、攝影、打水漂、作詩、靜坐、學科學、尋覓生命蹤跡,大人們一起清溪護溪,戲水溯溪,從親近這條河,進而喜愛這條河,珍惜難得的河流資源,擁抱這條社區的生命之河。

所以基於學校、社團、社區與萬年溪的地緣關係,學校、機關應結合這難得的社區資源,可尋求社團與社區合作,開發學校本位溪流特色的環教教材、課程與計畫,從發現溪流到走進溪流、擁抱溪流,開創更多彩多姿的溪流環境教育體驗。

參考資料來源:

1.環保署環境教育法條文(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0990605112817

2.我們發現了一條河─溪流教室(http://ppt.cc/LW4O

3.屏東縣政府網站(http://www.pthg.gov.tw/tw/index.aspx

(作者為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你漂綠了沒?–記2010年的世界地球日與廉價的環保運動

這就是我們喜歡地球日作為一個節日的理由,因為它只有一天,這一天我掃掃地、撿撿垃圾、忍受短暫的不用電、參加活動行禮如儀即可…

環保議題成了廉價福音?

2010 年的世界地球日堪稱是熱熱鬧鬧地過了,我們會看到在這幾年裡,它要走出那種環保運動的悲情與激昂,而試著擁抱向來無感的社會大眾。它企圖透過一種生活化的方式來向人們展現環保的親和,但卻很可能走進了迎合狹隘心靈的死胡同。

它形塑了一個讓大家都能夠扶轎、鑽轎腳、藉此展示╱催眠自己對於環保的關心的機會;它也要盡量地降低門檻以使得那些嫌麻煩的人也願意參與進來。它要廣泛分送一種「只要……就可以……」的環保恩典,來安慰與鼓勵那些整天只掛念著自己的人們──它不知道這其實正支持著政府從過去以來的「舉手之勞做環保」口號背後欲模糊焦點的陰謀;它不知道熱臉選擇降溫來將就冷屁股的結果是組織的壞死;它不知道迎合大眾的結果其實是更加地孤立自己。

又或許它知道!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顯出那些特別投入環保運動的成員的偉大高潔,唯有如此才能藉由唾棄這個世界上的人們而站在崇高無我的彼端,唯有如此才能夠好好地累積那些無形的功德──啊,殊不知貧窮與失敗常常也是人們很好的裝飾,它們不但可以幫助催眠自己是在過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享受(也只接受)一種與眾不同的價值觀;它們有時候還可以讓別人辨識出我是悲劇英雄,滿足了觀眾看戲的慾望與自己演戲的慾望,這就是另一種環保的「雙贏」策略。

當然,在這氛圍裡,有更多的人會選擇運作兩手策略;換言之,他們什麼都想要一點。他們可以一邊耽溺在資本主義的物慾生活裡,又一邊崇拜Che Guevara。他們可以滿腔熱情地談論席捲而來的生態危機與政府帶頭破壞環境的可惡,講述可歌可泣的環保英雄列傳與受壓迫民眾的苦痛,然後就僅此而已並繼續他們的尋常生活。

他們會有意識地挑選一些環保裝飾來增添自己的生活品味,但在一般人的時尚消費上也絕不落後。他們會搶背都蘭國小的書包但卻對自己城市以外的世界認識貧乏。他們會特別關注有關生態環境的相關資訊但往往只是用來權充聊天話題。他們對因著生態問題而受苦的人們──甚至包括自然──非常敏感,但卻在何謂正義的問題上敷衍地訴諸直覺。

他們會以參與許多自然體驗活動、涉獵許多自然生態書籍影片為傲,但卻對如何在人類社會中思考那被自己說得口沫橫飛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則不感興趣。他們一談到全球暖化所可能造成的人類危機,眼睛就亮了起來,但卻嫌棄──也可能是有意地抹黑──處理人類事務的政治是無聊汙穢而應當遠離的。

所以,他們當然會樂見這個時代的環保是以如此軟弱的姿態給呈現出來的。環保是那麼樣地廉價,好像輕輕一扭就真的會有很多快樂的動物跑出來一樣,好像一關閉電源北極熊就能得到喘息那樣,好像一撿起垃圾這個世界就得到更新那樣,好像只不過在網頁上點幾下人類命運就再度有了希望那樣,好像我掏出個五百一千這一切就成了那樣。

喔,環保議題從哀歌變成了某種福音──原來愛地球這麼容易!

990429_473dzkw97fn_b-300.jpg

■photo by wikimedia(CC:by-sa)

只要熱血一天的環保流行

問題是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個世界的危機總是呼喚著我們要付出更多而非更少,這裡頭總是存在著更巨大的無奈與悲情──一個真正關心環境問題的人最深刻的感觸常常不是他所面對的敵人的顢頇與殘酷,而是身邊的、這些所謂的「同胞」的冷漠與愚蠢。

於是他就知道這不只是抵擋幾個開發案、甚至是政權輪替的問題;他的敵人可能就是家人、朋友,以及其念茲在茲的人類中的大部分,這種反動的力量是如此地強大,以至於他真不知道要憑著什麼生出信心來。但是,這叫人怎麼說出口呢?這難道不怕會嚇跑了那些對環保似乎開始有一點點興趣的群眾嗎?我們豈能叫大家都來當殉道者呢?

對此,某些研究環境教育的學者就開始呼籲要對民眾進行「培力」、要他們從實踐小事中生出信心來。但這種心理學方法常常是不足的,除了現實世界存在著太多的變數之外,此類研究也往往忙著記錄過程與反應而無暇對行動的對錯做後設的倫理學反省──沒錯,這裡說的就包括了讓人哈欠連連的環境倫理反省。

我們怎能叫大家都來當捍衛環境公義的精兵呢?因為當我們要開始講道理時,這些新兵就先被瞌睡蟲與不耐煩蟲給攻陷了。然後就會開始有人表示意見:「你們可不可以不要講這麼多?能不能直接告訴我們該怎麼去做?我們想知道的是實際行動的方法,不是這些道理」。

《聖經》裡有段與此相應的敘述,一位看似熱心的少年官詢問耶穌自己還可以做什麼,耶穌這麼回答他:「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可10:21)──於是我們就對「今日的環保何以如此軟弱」有了一個解答,因為那位少年官「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可10:22)。

誰願意放下自己所有的,把公義當成自己的職業?誰願意壓抑自己的各種需要與慾望,把別人的煩惱當成自己的、把別人的痛苦攬在身上、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

這就是我們喜歡地球日作為一個節日的理由,因為它只有一天,這一天我掃掃地、撿撿垃圾、忍受短暫的不用電、參加個相關活動行禮如儀即可,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這就是我們喜歡環保朝向通俗化方向發展的理由,我們不用為它付上太多代價──以至於我在朋友面前也不會遭受那種看待「環保人士」(這通常是用負面的方式陳述的,意思是不正常、龜毛或不合群)的奇異眼光。

這就是我們喜歡環保只是一種流行的理由,因為流行必定會過去,並且人生或許可以熱血一次,但不必血流滿地。

如果,我們可以開始反省

所以啦,只可惜幾年前出盡鋒頭的Al Gore沒有長得像Che那樣帥到掉渣,否則大家應當會樂於蒐集他的相關產品。所以啦,當某些環保團體批評近來火紅的全球暖化紀錄片內容有誤時,他們就要發現大家其實沒有那麼在乎這回事──拜託!怎麼有事沒事要來澆熄我們圍著取暖的火堆!你們不知道重點根本不在於內容正確與否嗎?

這話是不錯的,難道你以為每個禮拜看一兩個小時的國外新聞片段剪輯就真的是在關心世界大事嗎?當我們的眼睛離開電視之後我們對於世界問題的關心感往往也就隨之消失,殊不知畫面裡飢餓的人仍繼續飢餓、受苦的人仍繼續受苦、被逼迫的人仍繼續被逼迫──他們的痛苦並沒有隨著節目結束而停止。

這裡頭當然也有種新奇感的成份,以致於觀眾常常得要換換口味。如果像是中部科學園區或離島工業區或蘇花高速公路這種歹戲拖棚的議題它當然就難以讓人堅持關注下去了,而莫拉克風災的後續問題亦然。對此,讓我們假設台灣的環保問題就僅僅關係著人類──雖然我總不願承認這令人慚愧至極的落伍事實,但許多人的理解大致是如此──那麼讓我們借用Bentham的語氣這麼說吧:問題就不在於「我們還有蚵仔煎吃嗎?」,也不在於「我們還有摩斯漢堡吃嗎?」,而是在於「我們在乎人嗎?」。

許多生態災難不斷地發生,而不變的是其中的人權遭到漠視與侵害的問題;我們可以今天聚焦這個、明天看看那個、下禮拜再關注另一個,但不變的是人權應當在台灣社會得到高度的重視。換個角度來說,當我們其實一點也不在乎人權時,我們還能對身邊這些不斷地冒出來的議題有什麼期待呢?

倘若我們要說「不!我們關心!」,那麼我們也常常是不一致的。因為我們就長期漠視那〈世界人權宣言〉裡所表達的無罪推定原則,以致於我們會任憑許多像陳水扁這樣的、未經三審定讞的被告被長期羈押、讓他們為自己辯護的權益蒙受損失。

在這些事情上,我們要麼不是已經假扮法官在心裡將他們定罪了,就是選擇畫清界線與冷漠,選擇忽視我們自以為關心的人權議題。這個案例當然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一個能夠長期受到媒體關注的個案都遭到如此對待了,我們如何期待其他被新聞媒體「用過及丟」的人權議題能夠得到多麼大的關注與改善?相思寮?「誰理你們!」。

所以,讓我們承認吧,我們其實沒有那麼在乎人權,我們其實也沒有那麼在乎自然生態和環保,我們其實更在乎我們自己。我們其實只是湊熱鬧地「漂綠」一下,只想當個廉價的環保人士,感染一下新時代的脈動而已。如果2010年的世界地球日可以幫助我們反省到這個事實、重新發現自己其實面目可憎、甚至進而認錯,那麼,我相信這就會是真正地屬於台灣的地球日的開始。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1)

相較於金瓜石及九份,猴硐地區是個更適合進行環境教育之重要學習場域,舉凡自然資源、礦業遺跡、生活文化,皆仍保留長達百年以上之系統、軌跡與脈絡,諸此想法也得到2位日本專家的支持與贊同;應以推動的文化與自然資源…

籌備超過10年以上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可望於2010年正式開園,這個長期由臺北縣政府建設局推動,後來交給新成立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繼續執行之園區計畫,比較像是一個觀光風景區,工作內容偏重於景觀營造等硬體建設;不過,在開園前夕之準備階段,包括臺北縣政府、民間專業團體,乃至於社區居民及地方協會等,皆已分頭努力與投入,展望未來,若能回歸原初以「生態博物館」作為主軸之規劃構想,將有機會建構一個保存工業遺產,同時又能復甦與帶動地方發展之大型戶外教室。

2009年8月15日,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與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共同策劃、舉辦「猴硐觀光社區營造發展地方座談會」,邀請日本知名社區營造及世界遺產學者、任教於東京大學之西村幸夫教授,以及近江八幡市政府文化財保護小組奈良俊哉組長,前來猴硐地區參訪,並與行政部門、專業團體與社區居民,共同商討地方發展之相關議題。

990426shtaishuihoouo-300.jpg
社區居民帶領2位日本專家進行現地踏訪

除日本專家外,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現任臺北縣政府副秘書長之林登讚先生也共同出席,另與園區及地方事務相關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及文化局也有同仁參加。

參與人員於下午實地參觀瑞三選煤場、運煤橋、瑞三本鑛等,傍晚前往瑞三介壽堂餐敘,並於7點鐘展開此項具有啟發性及國際交流意義之座談會。

猴硐觀光社區營造發展地方座談會

會議開始,首先由林登讚副祕書長歡迎2位遠道而來的日本貴賓,並表示有關地方再造,社區的參與是很重要的條件;換言之,一個地方的發展,是要大家喜歡、並能永續經營-共同營造一個好的生活空間、凸顯社區的美,這是未來應該努力的目標。

此外,林登讚副祕書長也特別說明,臺北縣政府近來於九份、金瓜石、猴硐地區之景觀或環境等方面,投入相當大的心力,未來需要社區居民共同維護,才能永續經營下去;後續也要思考如何利用在地資源發展新的產業,創造就業機會,年輕人才能留下來,地方智慧也才能傳承下去,否則人口一直外移,年輕人一直往外跑,這個地方就會持續沒落下去。

為了讓2位日本專家瞭解近年來猴硐地區之社區營造成果,主辦單位邀請侯硐社區發展協會進行簡報;另外,也由長期關注九份、金瓜石及猴硐地區發展議題之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林鍬副祕書長,說明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緣起與發展,並提出個人的觀點及看法。

林鍬副祕書長表示猴硐煤礦園區應該交由具備豐富博物館籌劃及營運經驗之臺北縣政府文化局或轄下縣級博物館推動較為恰當,但是,鄰近之黃金博物園區因本身已有擴大園區的規劃及構想,不敢再承接另外一個園區計畫;另以黃金博物園區為例,提出有關博物館之營運績效,不該以博物館本身之損益平衡為目標,而應由公部門編列公務預算支持園區營運,園區則能吸引遊客到訪參觀並於地方消費之總金額來估算產值效益。

圖02
林鍬副祕書長分享對於未來園區營運管理模式的看法

此外,林鍬副祕書長也說明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於2008年底委託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導覽資料建置及展示內容設計」之工作成果。

該項計畫主要針對存放於舊猴硐國小之礦業文物進行檢視與整理,並做成紀錄,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文物並無法直接拿來作為展示之用,這也讓觀光旅遊局相當頭痛;因為這樣的條件限制,林鍬副祕書長建議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初期觀眾訴求,可定位於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之戶外教學,並採預約制度,社區組織將有機會以此熟練相關之教學內容、解說材料及操作模式,等到1-2年後,或許就有能力面對一般遊客之觀光需求。

最後,林鍬副祕書長也表示不贊成猴硐地區籌設大型博物館,與其編列大量經費興建硬體建築,後續再投入專業人力進行營運,不如策劃一些可與社區合作之工作內容,並藉此逐步建構園區營運機制;此外,也提醒要考慮未來大量人潮湧入猴硐地區,對於當地居民生活及整體環境氛圍之衝擊與影響。

受到現地參訪及社區成果報告的觸動,西村幸夫教授主動表示要向居民介紹相關性之日本案例,並提出個人對於猴硐發展議題的看法。

圖03
西村幸夫教授以白天於社區拍攝的照片說明煤礦遺產之脈絡及架構

西村幸夫教授介紹日本案例及對猴硐發展的看法

西村幸夫教授認為猴硐與鄰近之金瓜石、九份,同樣都是因應礦業開採所形成的聚落,金瓜石還有很多金礦的遺構存在,但是,真正前往金瓜石,卻很難讓人理解金礦產業之實際運作,九份地區更是如此;相較之下,猴硐地區卻可以讓人很清楚的理解煤礦如何開採、搬運、洗選,以至最後運送出去的完整流程─這是猴硐地區的優勢,如果要與下一代分享有關採礦的整體運作過程,當然就要選擇猴硐這個地方。

圖04
西村幸夫教授介紹軍艦島(上圖)及石見銀山(下圖)等2個相關案例
圖05

西村幸夫教授緊接著介紹距離長崎市15公里的軍艦島,這是一處為開採海底煤炭而建造之人工島嶼,全盛時期有5,000人居住在這裡,因為形狀像一艘軍艦,所以有這樣的稱呼,目前已成為一座廢墟;雖然有其特殊性的價值,但是,究竟該如何保存?還需要很多的討論,目前已於島嶼外圍建造新的步道設施,此外,也有一些海上的船舶觀光活動,這個案例對於思考未來瑞三選煤場之保存機制,具有參考性的價值。

接下來,西村幸夫教授介紹位於本州南端西岸之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山,這是一個開採銀礦的地方,聚落由一條小路貫穿,與猴硐地區非常相似,從空照圖來看,這裡的交通狀況很差,是一個被群山所包圍的區域,現在只剩500多人,街道的情景與猴硐很類似,是一個很寧靜的小鎮,唯一不同的是,這裡暗藏了極有魅力的元素-布拉坊。

布拉坊是一間販售精品與服裝的商店,只有知道的人才會來,距離這裡最近的大都市是廣島市,開車要2個小時才能到達,1年大約有10萬人次的訪客來到布拉坊,因為訪客已經很多,故意在外觀上保持低調,希望知道的人來就好;

裡頭有小小的咖啡廳,利用當地有機栽培的蔬菜所提供的餐飲,非常受到歡迎;服裝設計理念是在鄉下地區,媽媽為女兒製作衣服的情緒、氣氛與精神,設計師(松場登美)在結婚後從大都市與先生一起搬到這個地方,一般認為服裝設計師應在大都市才能生存,決定要搬到鄉下,讓先生有點擔心,擔心事業會受到挫折,但是,松場登美認為這裡有豐富的資源、自然與街景,會讓大家更有靈感。

布拉坊之經營受到肯定,訪客不斷增加,原本可以穿著鞋子入內參觀,現在改為要脫鞋才能進入,門口放置著讓大家換穿的拖鞋,不過,只有100雙,換句話說,如果店內人數超過100人,其他訪客就得等待,原因是布拉坊不把訪客人數當作一個目標,而是希望迎接認同諸此價值的訪客-與其一味增加人數,不如能與訪客好好的接觸與相處,最後經濟效益也會更好。

西村幸夫教授認為猴硐也有足夠的條件可以發展這樣的產業模式;店內還規劃一處能讓設計師展示藝術作品的空間,每個月都有不同負責人盡力佈置-這樣的活動,在大都市非常困難,因為土地太貴、太窄,鄉間就可以進行這樣有趣的實驗,西村幸夫教授表示,猴硐地區也有充裕的空間來進行嘗試,透過嘗試將有機會產生許多新的可能性。

最後,西村幸夫教授提出對於猴銅地區未來發展的看法,就跟石見銀山一樣,猴硐並不需要很多人來,應該努力吸引願意花時間、花心力瞭解這個地方的訪客,居民也有機會透過有趣的互動方式來與外來訪客相處;過去可能會認為鄉下地方交通不便、資源缺少,但是,若能轉換思維,就會海闊天空:

因為距離遙遠,可以篩選願意遠道而來的訪客;有很多閒置空間,可以花時間,慢慢做出一些有品質的東西;西村幸夫教授建議猴硐居民應善加利用豐富的歷史與自然資源,並將資源以讓人容易明瞭的方式呈現,這在一般礦區是不容易見到的,也因此,與其爭取九份的1萬人,不如吸引願意喜歡這裡的100人,或許效益會更好,價值會更高。

奈良俊哉組長介紹近江八幡文化景觀之保護機制

聽完了西村幸夫教授的案例介紹與建議,奈良俊哉組長也接續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

圖06
奈良俊哉組長介紹近江八幡文化景觀之保護機制

近江八幡是全日本第1個被劃定為文化景觀的區域,奈良俊哉組長認為猴硐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及歷史資產,再加上社區營造,這正是文化景觀的重要基礎。

近江八幡位於日本最大的內陸湖泊-琵琶湖的東岸,區域內有大面積的蘆葦,因為好採、好用,自古以來就是很重要的生活元素,幾乎所有房舍的屋頂都是鋪著蘆葦桿,因為蘆葦的數量龐大,也會販賣至周邊地區,江戶時代有很多蘆葦的大盤商,維持了當地的蘆葦景觀,後來以此為基礎,規劃了文化景觀的指定。

奈良俊哉組長表示,近江八幡透過景觀計畫將地方劃分為3個區域,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景觀規範;舉例來說,有一個區塊,帶狀聚落沿著山邊興建,建築都朝向同一個方向,要求新的建築必須延續既有元素(屋頂、高度等都有詳細規定),蘆葦及水田也不能任意掩埋,水路內有船,也希望能維持這樣的景觀;當然,也會出現鋼筋混凝土或與景觀不協調的房舍,就是仰賴景觀條例,才讓地方景觀勉強維持傳統風貌。

景觀的形成,會有一些要素,奈良俊哉組長認為猴硐包含山、河、聚落、礦業等4大元素,應該善加利用;至於,地方究竟該爭取最大的遊客量,還是吸引前來學習的訪客,並不是絕對的,不過,無論如何,社區營造都是最重要的關鍵與基礎。

圖07
林登讚副秘書長總結討論內容,並提出個人觀點及看法

2位日本專家分享完畢,林登讚副秘書長接續表示,許多事務都有其漸進發展的歷程,並不是九份、金瓜石今天怎麼樣,明天猴硐就要變成那樣,地方特色在哪裡?集體共識為何?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林登讚副秘書長認為應該把鄉、鎮、市、區公所納入公私協力機制當中,建議社區可先與瑞芳鎮公所進行連結,未來再逐步擴大到與縣府的合作。

此外,林登讚副秘書長也肯定目前猴硐地區之社區營造成果,提醒未來應由關注生活空間,擴及土地情感、歷史記憶的建構,有了這個部分,訪客才能看到有內涵的東西,而不只是淺薄的表象。

因為時間的限制,最後僅由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白振宗理事長詢問近江八幡之景觀規範是否與居民生活發生衝突?

奈良俊哉組長回覆表示,原本居民也喜歡住洋房、希望房子能有3層樓等,不過,嘗試詢問居民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有一位外國藝術家,想來社區居住、創作,會想提供什麼樣的空間?結果大家都推薦與原本一樣的民宅、倉庫;另也針對既有建築的好處及壞處進行討論,最後發現還是斜屋頂、白石灰牆比較好,2層樓也已經夠用等,奈良俊哉組長特別提到,最後制定的景觀規範,是在召開10場次以上之公民會議所得到的共識與結果。

本次活動是由民間專業團體,主動結合在地社區規劃、推動,並對地方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之行動與嘗試,雖然,無法保留更多時間進行互動及交流,但已突顯幾個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相較於金瓜石及九份,猴硐地區是個更適合進行環境教育之重要學習場域,舉凡自然資源、礦業遺跡、生活文化,皆仍保留長達百年以上之系統、軌跡與脈絡,諸此想法也得到2位日本專家的支持與贊同;

第二,有關工業遺產或文化景觀,僅聚焦於保存課題是絕對不夠的,必須以歷史演進為基礎,積極思考未來發展之可能契機;

第三,鄉村地區之觀光產業,受到地理與交通上的侷限,以及外來訪客對於地方環境及氛圍之潛在影響與衝擊,無需追求遊客數量之最大化,應該在居民對於自身文化之理解與認同的基礎上,吸引願意前來認識與學習的優質訪客;

第四,以推動全區域之文化與自然資源保存,取代興建大型傳統博物館,應該是較適宜猴硐地區的操作策略,但是,在目前高度偏重於硬體思維之園區建設成果下,如何回歸「生態博物館」之本質初衷,提出現階段社區可以承接及承載之營運模式,將是未來重要的挑戰與契機。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大縱走之夢─4 隱形的環境教育

他們知道台灣到底有多漂亮、有多脆弱,必須細心呵護才有辦法維繫,登山者取之於斯、用之於斯,台灣各系山脈帶給他們的舒暢與驚奇是大自然的反饋,自然養成登山者對生態的關注。正因為他們得以深入無人之地,登山者…

一、爬山是一種休息

雪山山脈縱走結束,十九天的無雨狀態,令風景與情緒都失去了真實度,一切非常完美。蟲子重返工作崗位、小寶開始找工作、巧巧則應徵上劇組的隨隊護理人員。有人問他們,那你們還想去哪裡縱走?還有什麼路線沒有完成?沒有,三個縱走隊成員沒有人興起下一個遠大的志向,這次縱走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休息。將自己拋擲到一個陌生的自然場域,拉離熟悉的便捷生活圈,失去了日常隨機的資訊與媒介、失去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用單純的身體勞動與規律的作息換取內在守恆,不知覺間造就了另一種生活模式。

習慣在每天早上五點不到就起床煮早飯,走一整天的山路,然後在晚間八點睡覺,如此周而復始。

990406-1-daxyuesh64f41
第九天,在看天池畔取水過濾

2-8c9ff576494f-450
第十八天,雪山縱走隊離開營地,向大霸北稜啟程

藉由那些撥開的植被、經過的森林、走過的山徑,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詞彙去詮釋,關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連結。

二、人與自然:相依又相冲

他們知道台灣到底有多漂亮、有多脆弱,必須細心呵護才有辦法維繫,登山者取之於斯、用之於斯,台灣各系山脈帶給他們的舒暢與驚奇是大自然的反饋,自然養成登山者對生態的關注。從很早的時候開始,他們就要連上廁所的衛生紙都背下山。正因為他們得以深入無人之地,登山者自身的素養成為高山環境維護的關鍵性角色。

下山以後,他們開始使用環保筷、倡導節約能源、接著有人會在下山的前幾天開始背路上的垃圾、有人起而效之,當然這些量力而為並不是全面性的,每個人自有一套環保的行為變化,一種無形的環境教育油然而生,然則這也是多年以後他們才慢慢察覺的。

3-f58b233dc7cf
走進台灣深山,無須拍照技巧,天地自有大美

他們了解山給了他們多少,而希望為自然盡一分心力,謹慎估算食物不留下廚餘、不在水源處如廁、不帶牙膏刷牙、除了照片和足跡什麼也不留下……但力有未逮的時候居多,時常他們站在營地前或山頂上,看著眾多生鏽的罐頭和塑膠瓶嘆息(或者習以為常),偶然在路邊看見他隊遺留的裝備,因重量考量也不是人人都背得起,在假裝看不見的那一刻,人與自然恆久的相依與衝突、人性的軟弱與自私,都會赤裸裸地撞進心裡。

4-d7f23f1c4168
1991年雪山主峰東南坡的森林大火,全面焚毀了11餘公頃的玉山圓柏林

5-078cab67f14a
穿梭其中,震撼的景象令人久難忘懷

並非所有的來者都懂得珍惜愛護,無法指責,只能默默承認台灣戶外教育的不足,也是戶外風氣尚未普及與深化,轉而為環境所承受。

如果上山行為本身就是對環境的消耗,那為什麼還要一直爬山呢?爬過了不就好了嗎?到底有什麼樂趣啊?面對這一連串的疑問,登山者有時也很難說明白。所有事件的進程都有矛盾的盲點,然則如果只是退守,那麼進程就是中止,不進入自然實則違反自然,只有在各方面都準備好了(安全意識、體力、裝備糧食、危機處理能力、以及態度),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了解,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目的。

編按:本文為作者記錄當年參與中央山脈大縱走的系列文章,

閱讀「大縱走之夢-1 履行一個當年的約定」,請點選這裡。

閱讀「大縱走之夢-2 什麼叫正常」,請點選這裡。

閱讀「大縱走之夢-2 什麼叫正常」,請點選這裡。

【徵人】觀樹教育基金會急徵環境教育專員

目前觀樹教育基金會於雲林縣口湖鄉與林務局合作進行新專案,誠徵新伙伴的加入!這是一個需要很多耐心、很多溝通、錢可能不多、事情一定不少的工作。面對的是一個很難解的環境議題,我們不知道答案…

目前觀樹教育基金會於雲林縣口湖鄉與林務局合作進行新專案,誠徵新伙伴的加入!

這是一個需要很多耐心、很多溝通、錢可能不多、事情一定不少的工作。面對的是一個很難解的環境議題,我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們決定投入,從做中學。

如果你是一個關心環境、關心教育、吃苦耐勞,並且喜歡和長輩閒聊,陪孩子成長,外加喜歡賞鳥、摸蛤蜊、迷戀「魚河岸三代目」漫畫的人,請趕快和我們連絡!

980521-kouhu-2009051201.jpg

  • 連絡代號:『成龍溼地三代班』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com/
  • 工作地點:雲林縣口湖鄉成龍社區(可能需至台中辦公室討論)
  •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生物、環境科學、環境教育相關科系尤佳)
  • 雇用人數:1-2位(*配合計畫期程,本案專員採約聘制。)
  • 工作內容:田野調查、環境監測、環境教育活動企劃與帶領、國小學童課輔、部落格撰寫、行政業務……等。
  • 工作時間:全職,早上8:00~下午5:00。
  • 駕照要求:備汽、機車駕照。
  • 電腦能力:電腦文書處理、網際網路、部落格管理…等。
  • 特殊要求:雲林縣人為優先考慮
  • 語文能力:國語優、台語優、英語佳
  • 經歷要求:具備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田野調查、解說展示、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經驗尤佳。
  • 人格特質:吃苦耐勞、樂觀進取、喜與人溝通、具備自學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計薪方式:面議。
  • 休假方式:月休八天。配合活動及工作狀況,週末可能需上班。
  • 福利制度:享勞健保、年終獎金、慶生、研習、旅遊……等福利。
  • 應徵方式:請郵寄履歷(含自傳、成績影本,另可附相關活動企劃、研究報告、專長作品、教學活動設計…等。)
  • 應徵接洽:觀樹教育基金會 王昭湄 主任
    404 台中市永興街368號2樓
    04-22304611
    ks.kk696@msa.hinet.net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