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的鄉村社區營造體驗

也許這就如同社區營造,在鄉村到底最重要的是什麼? 經濟、文化、弱勢關懷、自然保育、社區凝聚、參與成員的成就感、美學、青壯年回流?這許多面向若都能改善,這鄉村社區就是完美的社區了,然而追求完美…………

前幾年在文建會的大力支持下,台灣都市或鄉村紛紛成立社區營造團體,結合一群地方熱心人士,為地方的新風貌與人文凝聚,建立了不少讓人眼睛一亮的成績;地方上的新樣貌配合週休二日的實施,也為國內的觀光旅遊開拓出另一條路線。 幾個用心營造的社區,在媒體普遍報導的推波助瀾下,更讓該社區成為觀光旅遊的熱門景點,但在明星光環背後,社區是否因此成為更適合居住的環境,居民因此更快樂、更有尊嚴的生活,還是只是少數居民得以因觀光旅遊而獲利,這是一個需要居民親身回答的問題。———————————————————————————-

我所移民的台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很特別,曾經是日本人的移民村,仍有日據時代規劃出的棋盤狀筆直道路,少數保存下來的日據建築;加上花東縱谷管理處整理的一大片飛行傘降落草地;茶葉改良場的整齊實驗茶區與樹林景觀;數百公頃平坦農地種植多樣的農作物;這一切使龍田村具有特別的美與安定感。 龍田村有媒體報導的名號「蝴蝶村」,這是村裡龍田蝴蝶保育協會多年推動蝴蝶保育的成果。

龍田蝴蝶保育協會協會是以蝴蝶保育為宗旨,但實質上是想藉著蝴蝶保育的推動,重新營造全村的自然環境,讓全村環境能更自然、居民能更凝聚,並開展村內之人文生態新風貌。

協會的靈魂人物是退休高工生物老師李老師,30多年前台東仍是極偏遠之地時,就已勇敢移民來村裡。 數年前,李老師原本早已可以安心享受退休生活,在現為農民的昔日國中學生請求下,將他多年研究與復育蝴蝶的嗜好,拿出來指導村裡有興趣的居民,慢慢的,形成一個蝴蝶工作坊,再幾年,擴展成為龍田蝴蝶保育協會。

蝴蝶協會藉由教育居民瞭解蝴蝶而認識生態保育觀念,數年來成功說服村裡20多戶居民,將自家庭院改造成蝴蝶蜜源與食草為主的蝴蝶花園,也讓多種蝴蝶再次經常翩翩飛舞於全村。 數位青壯年農民的協會成員,也成為蝴蝶的解說專家,並且經常關心村裡的未來;協會也經常以出色的蝴蝶導覽,承接機關團體的活動或學校戶外教學; 協會成員之一的另一位退休老師也激發出使命,出任功能多年不彰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由另一條路來幫助社區。 目前,兩個社區團體由不同方向來協助社區的發展。

李老師使命感很強,不希望蝴蝶協會變成只是欣賞蝴蝶的嗜好團體,找了城鄉規劃專家統整,經過協會與村裡其它團體多次討論,規劃了全村的未來藍圖,希望引導政府各單位要投資社區發展時,能依照此藍圖統整進行,而不是各作各的變成四不像,此藍圖著重的是軟體的建設與自然人文景觀的恢復,而不是大而不當的硬體建設。

身為龍田村的新移民,基於瞭解社區、幫忙社區的回饋心理,也對社區營造的成效有好感,也加入了村裡的龍田蝴蝶保育協會。 加入後才瞭解到蝴蝶協會近二年來的成果,比如將村裡十多年前荒廢的登山步道重新發掘整理;遊說村民讓出屋前空地種樹,讓環村的綠色樹木隧道逐漸成形;連署挽回即將被拆的日本區役所成為公告歷史建築,並發動義工將此建築內外全部大掃除;成立社區風味餐工作坊,希望由村裡的媽媽以副業形式招待蝴蝶導覽的團體,也可以用村裡的食材在地消化掉;舉行手工蝴蝶風箏製作教學並推展放風箏活動;舉行全村的趣味活動; 請專家指導村裡居民發展小型工藝作為導覽之選購禮品; 舉行蝴蝶生態與標放等之教育;訓練社區小學高年級生作導覽等。

food-360.jpg
社區媽媽的風味美食

加入協會,才慢慢發現社區營造真的是吃力的工作,因為全村的人熱心的不多,只有不到 10位經常參與,上述這些許多活動推動落在這些成員身上,這些事都是義務工作,各人又有各自的本業或農務要作,漸漸的有些成員有點消耗過度的無力感,或受到家庭的壓力,開始淡出協會活動,於是蝴蝶協會這一年又暫時回到只與蝴蝶相關的工作,讓成員暫時休養生息。

然而,僅管如此,蝴蝶協會依然持續作許多長期的工作,比如全村每個月一次的蝴蝶調查與遷移性蝴蝶標放;登山步道旁的植物調查;生態旅遊推廣訓練與觀摩;小學生兩天一夜的蝴蝶生態體驗營;全村已見的蝴蝶標本製作;為村裡兒童放映人文與國際觀點的電影等等。 李老師的使命感持續推動蝴蝶協會為龍田村作基礎工作,也持續拜訪遊說村裡的新移民或老居民,加入蝴蝶協會回饋村莊。

每月例行龍田村蝴蝶標放

村子裡定期舉行的蝴蝶活動。

兒童蝴蝶生態體驗營

然而,僅管這麼多的努力與成果,全村許多居民也曾經一起參與多次活動,部份人也受益於知名度提升造成的農地價格提高,甚至提升了居住於此地的尊嚴,然而參與社區事務的居民依然寥寥可數,也很少有村民主動給與讚美,身為成員之一,感覺彷彿在舞台上表演,沒有掌聲卻總是觀眾爆滿,到底觀眾是捧場或是不滿意,舞台上的演員實在不知道? 社區營造在許多社區都有類似的問題,居民生活與活力似乎都因此而得到改善,然而依然總是少數人參與,也經常招致或多或少的批評。

村裡的農作、人文與自然特色,與這些年的累積的蝴蝶村知名度,經由來自觀光業的新移民運用,數年創業經營下來,近年來,每年將近數萬名觀光客,到村裡以自行車進行人文生態導覽,這裡已成為新興的觀光熱門景點。 然而約不到1000人的居民,仍然大都是以農務為主業或副業,幾乎與觀光旅遊業無緣。 固定路線、專人導覽的觀光旅遊背後,居民的生活仍是另一個陌生的世界。

也許這就如同社區營造,在鄉村到底最重要的是什麼? 經濟、文化、弱勢關懷、自然保育、社區凝聚、參與成員的成就感、美學、青壯年回流? 這許多面向若都能改善,這鄉村社區就是完美的社區了,然而追求完美是無止盡的,只能當成目標,然後就只是去耕耘。從一個新移民身份親身參與的蝴蝶保育協會,我看到的就是一群傻子默默的作,朝著一個不可能達到的 ”完美” 目標前進,這不是龍田村的特例,而是全台灣各地都在上演的鄉下小故事。

台東的新移民農夫看南迴道路

移民台東近三年,幾年來一直偶有爭議的議題,就是南迴公路拓寬為四線道工程,就在爭議中,南迴公路拓寬的環境影響評估也開始進行了,在環評作成結論前,勢必在台東形成一股拉距的爭論。筆者是以自然農法種植的農民……..

移民台東近三年,幾年來一直偶有爭議的議題,就是南迴公路拓寬為四線道工程,守護環境與支持交通便利的兩方,總是各據一方,相互不退讓,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就在爭議中,南迴公路拓寬的環境影響評估也開始進行了,在環評作成結論前,勢必在台東形成一股拉距的爭論。 筆者是以自然農法種植的農民,不是交通運輸專家,也不想變成南迴公路的專家,只能從外地移民的小農夫角度來看南迴公路。

三年前準備移民台東時,筆者經常由新竹開車經由二高再到楓港、再轉至南迴進入台東,這段路旅程遙遠,僅在東山休息站、楓港兩處停留休息與用餐後,就一路開車,印象中的南迴公路由楓港起到達仁海邊止,這段山路大約 80多公里吧,雖然山路蜿蜒、坡度卻不大,比北宜公路的九灣十八拐好開許多;除了遇到一次油罐車翻覆意外被堵塞外,每次都是一路暢通,只要不急著搶快超車,也不曾覺得有何不便之處。

過了山區一眼望到太平洋,總是湛藍一片,才會驚覺台東的美,沿著陡峭的海岸,南迴公路早已有很多路段被拓寬成筆直的車道,經常車速可超過 70公里,我飛快的開著車,大略瀏覽海岸與峭壁的獨特,然而心中只想快開到台東市一帶,沒有留意路邊的小鎮,這麼多次經過,曾短暫停留過的也僅是大武加油站與太麻里的台灣牛牛肉麵。 對我當時的外地客來說,南迴公路的寬度與交通流量從來不曾造成困擾,總是呼嘯而過,從來不曾仔細佇足過。

台東先天就是狹長地形,像個 Y字形狀,右邊上方是台 11線往長濱的東海岸,左邊上方是台 9 線往池上的花東縱谷,交叉點是台東市沖積平原,而下方一直線則是往太麻里、大武與達仁的南迴公路。 台東縣無論如何作國土與區域規劃,總是這四個生活圈,又因狹長地形路途皆遠,所以各線又形成幾個小小的生活中心,如太麻里、大武與達仁的居民日常生活是不太會混雜的。 各個生活圈與 Y字的樞紐台東市,除了鐵路 (台11線沒有鐵路) 之外,都僅有一條省道公路相通。

南迴公路是Y下方直線區域居民的唯一道路,更是台東的主要生活與產品雙向運輸的憑藉,據瞭解,貨運較少經由蜿蜒的蘇花公路到台北,而是經由較快的南迴公路到西部,再藉由高速公路來移動。 除此之外,由中南部來的遊客,通常都走南迴公路而來,所以南迴公路扮演了區域運輸,東西向貨運運輸與觀光運輸的三種功能。

幸運的是,這條台東的命脈–南迴公路,只聽過重大年節常有塞車情形,卻很少因坍方而中斷,三年印象中,只有一次南部的颱風暴雨造成坍方中斷了數天,令人不解的是當時楓港往墾丁的橋沖毀,可以在前總統陳水扁先生的關注下兩三天之內就恢復通車,然而往台東的唯一南迴公路,草埔段的路基流失卻忙了很久才修復。

筆者的農產品全部經由宅急便的貨車送出,當天下午五點前,中型貨車到農場收貨,隔天中午前,農產品一定能到達最遙遠的台北縣北端,台東邊陲的位置與距離對我似乎從來不是問題,單筆運費也與西部間的交運相同,不會因此失去競爭力。 原來宅急便都是以台東市為集散中心,遠至池上的貨物都要在當天七點前到達台東市,再併貨由大貨車走南迴公路,在晚上 12點前到達高雄,再由高雄為集散點,併貨分發至全省各地,在半夜經高速公路,約清晨五點就可以到達台北集散地,再分貨至台北各鄉鎮,大概早上 7點多就到了,這樣中午前一定能送達客戶手中。

相信不是宅配而是銷售給行口的農產品,貨車也是走南迴公路。 對農產品銷往西部說,需要的是一條不會中斷的南迴公路,即使中斷也要被傾全力修復; 至於速度能否因為拓寬成四線道而提高? 若大貨車時速由 50公里提高 55公里,加快僅 10%的幅度,這點速度一點也不是很重要;至於塞車通常是僅在過年初一到初三的年節白天,通常這時候的行口也休息,而宅急便是晚上開出貨車,且是與遊客反向,所以也不曾發生遲到的現象。

以小農夫的角度而言,我看不出南迴公路拓寬的直接好處! 是否因為兩線道拓寬成四線或三線,近 6至 12公尺的增加,造成原本狹窄脆弱之山壁被過度開挖,反而造成經常遇大雨就坍方中斷? 這反而是需要仔細評估的事。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試圖在網路上蒐尋有關南迴公路的流量與承載量、歷年的坍方或重大車禍等統計資料,或甚至只是一些基本的拓寬路線與環評進度等,卻很難找到資料,只有一些記者粗淺的短篇報導,身為台東人,在公民參與意識提高的現代社會,卻好像只能被政府的政策牽著走、只能被公路單位的專業意間左右,沒有數據、沒有分析,這個可能要花上 300至 400億民脂民膏的拓寬工程,不知道它進行的依據是什麼? 真正有滿足台東的需要嗎?

台東的發展目前有兩大項 – 觀光與農產品。 如果農產品的運輸不是問題 (這僅是我的觀察),那麼觀光呢? 自己總是呼嘯而過的南迴公路,經常來台東玩、順便拜訪我的中南部友人來,除了近台東市的金針山,也不曾聽聞在南迴公路上逗留過夜,難道南迴公路沿線小地方僅是觀光的過客而已嗎?

當我在台東住了三年,才漸漸發現原來南端的生活區域 – 南迴公路沿線,也有很多美麗的小村與景點,有漂亮的沙灘、排灣族的豐富文化、溫泉、過境的鷹、遷徙的紫斑蝶等,如果遊客都只是快速的通過,這台東四分之一生活區域的居民得到了什麼? 如果一年到頭大都不塞車,卻僅因過年幾天的塞車就要拓寬,似乎是很奇怪的想法,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轉化過年龐大的南迴公路車潮,藉由沿線美麗的觀光與文化景點,將遊客分散到不同時段,讓遊客在不同鄉鎮就停留住。

如果 300億拓寬經費有一半,被用在沿線各村莊的活力再造與觀光軟硬體改善,該能作多少事? 身為台東居民,很汗顏只熟悉台東市與花東縱谷而已,縣民都這樣不熟悉南迴公路的景點了,又怎能期待遊客有更深入的瞭解,在觀光推廣上,台東應該能作得更完整,讓各區域均衡發展。

新興國小內的社區布工坊
這是南迴公路上排灣族村莊內的小學 “新興國小” 內附設的社區布工坊, 很有概念的校
長 “鄭漢文” 的傑作.

對我這由北部移民來的農夫來說,開車不管是走蘇花公路或南迴公路都很遠,到高雄市三小時的車程,在油價漸高的未來,要花上許多汽油錢,除非是全家出動多日,否則根本不想開車去西部,反而坐火車是最舒適的,自強號火車到高雄之速度與汽車相比還能接受,如果未來台鐵在政府之支持下,能改善台東鐵路的速度與增多班次,就應該能滿足不少來往台東的需要。

重大的交通建設牽涉的是全民的利益,公民應該也需要得到足夠之資訊,南迴公路拓寬不僅是交通建設,也是凝聚縣民認清台東優劣勢並討論如何發展的機會。 如果台東縣公部門願意,應該可以仔細整合真正需求,分析這條公路的真正用途在那裡?有創意的去思考是否還有其它如鐵路、區域間免費往返公車之選項等,在環境影響評估完成前,整合各單位資料,提出完整論述與分析,才能說服台東人決定南迴公路是否應該拓寬,或僅是改善其穩定性即可。 南迴公路,是台東的貨物運輸命脈,該何去何從,需要更多的討論。

(本文作者為「夏耘自然生活農莊」農夫)

電子信箱: barkely.lin@msa.hinet.net ,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原民農業】0809-10池上米香竹筏暨原民豐年慶典活動

8月9日上午7:30將有竹筏遊街的活動及竹筏下水祈福典禮,在醒獅團表演後緊接著舉行原住民豐年祭的祈福與鳴炮儀式。 9:00開幕式及頒發池上鄉稻米品質競賽優勝獎,個個正宗池上米達人將親臨現場,可把握機會……

一年一度的池上竹筏季即將展開!自民國91年開始,池上鄉每年都會在大坡池舉行「竹筏競技」活動,並於去年開始結合本鄉原住民部落的豐年祭慶典活動,邀請全國民眾與外國訪客一同親身體驗先民在大坡池捕魚嬉戲的古早味,以及臺東最具特色的在地原民文化。

此次文化傳承活動感謝臺東縣政府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教育部、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交通部觀光局及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等單位的經費支持及本鄉各界的配合。竹筏賽程在8月9日及10日兩天假大坡池水域舉行,歡迎各地鄉親一同參與趣味競技,報名專線:(089)864327或0911734212,張堯城先生。

※精彩活動內容

今年池上鄉公所特別規劃在7月5日至8月10日的週六與週日上午,提供乘造型竹筏遊大坡池的免費體驗活動,歡迎各界民眾蒞臨池畔近距離接觸水鳥、蓮花、沼地,感受及體驗「池上」獨有風情。為鼓勵民眾參與及推廣池上精緻米食文化,蒞臨簽到的民眾將有機會獲贈美食體驗兌換券,送完為止。

8月9日上午7:30將有竹筏遊街的活動及竹筏下水祈福典禮,在醒獅團表演後緊接著舉行原住民豐年祭的祈福與鳴炮儀式。 9:00開幕式及頒發池上鄉稻米品質競賽優勝獎,個個正宗池上米達人將親臨現場,可把握機會瞭解種出優質米的獨門秘訣喔! 9:30開始至下午將同時進行竹筏撐篙賽、三人划槳竹筏競速賽及豐年祭大會舞、振興分校原住民旮亙打擊樂與各部落表演等;現場並有陶土親子DIY、米糠皂親子DIY、米食DIY、米冰淇淋嚐鮮、彩繪童玩、社區手工藝品展售及各項農特產品展售,讓您滿載而歸。 18:30精彩可期的晚會活動熱烈展開,在欣賞表演的同時,您也能深刻感受大坡池的神秘魅力。

8月10日進行精彩刺激的竹筏競技總冠軍賽並進行頒獎,您還可以到豐年祭慶典區與在地原民朋友一同享用新鮮魚湯、同時為表現傑出的選手們大聲喝采!

※在地名產介紹—優質池上米

池上鄉公所每年與農會等單位進行合作,舉辦「池上鄉稻米品質競賽」。透過公平公開公正的評審制度,評選出池上鄉最頂級的池上米,讓消費者可以購買到最優質的產品,也可整體提昇全鄉的水稻耕作水準。

【池上米®】是台灣第一張地理標章,池上米的認證工作包括生產履歷作業輔導、田間抽驗、稻穀農藥殘留安全檢驗、米倉衛生安全及容量檢查、產地資料審核、食味值容重量等品質抽驗等等項目,完全符合才能張貼【池上米®】的證明標章。故貼有【池上米®】認證標章的池上米,即獲得了池上鄉公所對這包米的【產地】、【產量】、【品質】及【安全】的四項保證,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

clip_image006

[獵人行動-308為尊嚴而走]紀實

青年們在兩點左右抵達台北火車站南門,在熱鬧冷漠的人群中,非常自信地穿著著傳統服裝走在馬路上,並時而呼喊口號,這一群來自台東拉勞蘭跟卡地布的青年,竟是如此迷人。

編按:

為了爭取原住民的「尊嚴」與「平等」,「東部族群聯盟」於3月總統大選前發起「獵人行動─308為尊嚴而走」活動,號召原住民族人到台北市遊行,讓總統府的「頭目」知道原住民要求「尊嚴」與「平等」。

作者於趕赴台北,參與這場沈寂已久的原住民社會運動,並寫下當日活動紀實。雖然總統大選已過,但這場遊行的意義深遠,文字將可讓更多朋友思索原住民議題。刊載於此,與小地方的讀者分享。

2007年12月29-31日,台東縣卡地布(知本)部落舉辦傳統祭儀狩獵活動期間,族人遭到森林暨保育警察隊台東分隊警員暗夜追捕、詢問、搜身、強制驅離等干擾部落傳統祭儀的行為,此舉引起部落族人的憤怒。

卡地布部落的青年認為這起「驅辱事件」,使族人身體及精神上受到侵害;也暴露出政府所積極推動的「原住民自治」的盲點,因為行使傳統文化權與自然主權而遭到判刑這不是第一次,因此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度重演,卡地布部落聯合了卑南族十個部落的族人,於2008年1月22日向台東縣政府抗議,並且向林務局、內政部森林警察隊等單位遞交陳情書。族人提出了幾項訴求:要求政府應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根本性的處理各原住民族有關自然採集、狩獵文化等集體文化權、生存權的權益保障問題。

這次的臨檢事件,激發了許多過去不太關心原住民權益的青年民族意識的覺醒。過去以為國家法令離我很遙遠的,這次卻親自經歷了國家公權力的震撼,因此1月22日之後,知本的青年會一直在思索,該如何朝向更廣泛的社會團結的目標去走?因此他們組成了「東部族群聯盟」,並且於2月28日在台東各卑南族部落,以及排灣、魯凱、布農、阿美族等至少22個部落,分別以各自的方式施放烽火狼煙,表達捍衛傳統狩獵權、文化權、傳統領域等自治的訴求。

卡地布文化協會的高明智表示,站出來是為讓原住民能有尊嚴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地採野菜、打獵,部落主席陳鏡榮表示,施放狼煙等活動是為了尊嚴的怒吼。

在施放狼煙活動之後,「東部族群聯盟」還發起「獵人行動─308為尊嚴而走」活動,號召原住民族人3月8日一起到台北市遊行,讓總統府的「頭目」知道原住民要求「尊嚴」與「平等」。308我趕赴台北,參與這場沈寂已久的原住民社會運動,活動分成兩個部分:上午遊行路線由自由廣場-總統府,在凱達格蘭大道請願,下午轉赴台北火車站南門舉辦音樂會,向往來的民眾表達訴求。

clip_image004

(上、下)在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台北火車站前的遊行與請願

clip_image002

今天天氣不錯,在總統府凱道上,多數的原住民都穿著了傳統服裝,參與的原住民朋友有來自台北縣,被縣政府拆除住屋的三鶯部落阿美族人,有司馬庫斯部落的泰雅青年,有許多20多歲的青年、大學生,總人數約在200上下,與過去我參與的原運不太一樣的是,年輕人變多了,也沒有任何政黨的宣傳車或政治人物出現發言。凱道上的民眾,以歌舞、嘉年華的方式彼此鼓舞打氣,等待請願代表回來,由於事先透過陳瑩立委聯繫,呂副總統願意接見請願代表瞭解訴求,直至中午,請願代表出來,發表他們跟呂秀蓮溝通的結論。不過這些結論都還是單向的宣示性居多,照往例,沒有具體結果。大隊人馬要移隊到轉往台北火車站時,我才知道原來這一場籌畫一個多月的活動,竟然沒有申請。為何不申請,理由是,國民黨已經將322總統選舉前,凱道的路權全部申請完了,但是一場活動都不辦,也不讓其他人申請使用。這使得這次的活動變成「非法集會」,有隨時遭警方舉牌宣告解散的可能,所幸警方的態度相當友善。

clip_image014
態度相當友善的警察。

大隊人馬往火車站緩緩前行,我跟著卑南、排灣的青年們,一起搭著租來的交通巴士到兩黨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總部去提交聲明書,並要求連署。首先,到馬英九的總部,總部派出了一位穿著西裝的中年人,跟青年們虛晃了幾招,但就是不簽名也不表態,十足國民黨官僚思維的向青年講話。青年們不想浪費時間在門口罰站,轉而向民進黨長昌競選總部出發。長昌總部派徐國勇立委出來接見,聽完馬來盛老師的訴求後,當場簽名。不過,這種爽快其實是攏任何社會力量以求有機會勝選的表現而已,倒也不必太當真。任誰執政之後,能不能做其實都是問號。

在各競選總部的情形

clip_image008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馬蕭競選總部尋求宣言連署被拒。

這原來就是一種表態,各取所需。不過人民若不懂得運用自己的力量施壓,表達訴求,那他永遠只有聽人規劃的份。權益,特別是少數族群的權益向來都不是天上自動掉下來的。

clip_image006

請願的青年們在兩點左右抵達台北火車站南門,看著青年們在熱鬧冷漠的人群中,非常自信地穿著著傳統服裝走在馬路上,並時而呼喊口號,這一群來自台東拉勞蘭跟卡地布的青年,竟是如此迷人。雖然有人頻頻好奇地觀看,甚至問說:你們是不是在拍戲?我的心中一直響起陳建年專輯中,李玉琴演唱,林志興做詞的「穿上彩虹衣」那首歌:

你那衣服真漂亮 彩虹的布上繡滿了紅藍綠白的樣
有花有草奔騰著獸 有山有水飄湧著雲
更墜掛了像星星得小鈴鐺

………………….

你可是天天穿著徜徉 不是不是現在 這層蘊含了天地萬靈的衣
一年四季 只敢在跳舞的時候 才被…………

從不敢承認自己是原住民的「污名」中走出,到勇敢地在台北街頭穿上傳統服裝,這一條路至少經歷了幾十年的辛酸,所以為什麼要尊嚴,為什麼要文化權、生存權,我想還是必須回到原漢之間「殖民」與「被殖民」的根本結構上來尋求解答。

下午的南二門廣場簡單搭了音響設備,二隻麥克風,這裡有一些民眾聚集圍觀,而許多原住民的歌手,如胡德夫、巴奈、原音社等等,都自動地上場接力演唱。這些演唱都是完全沒有給錢的,也沒有事先的安排,在場的有誰,等一下就輪他上陣。在沒有經費下,還是有許多歌手們自動前來義務演唱表達對原運的支持。看到這一幕,我感到一絲的溫暖。很高興到了2008年,還是有一群人一直堅持理念,雖然沒有錢,但還是該作對的事。

土壤長出的智慧─部落飲食工藝

這個理想的夜晚,關於部落也關於都市。尋常滋味在甜芋頭與軟地瓜裡溢散。月桃葉栗粽與落神花蜜餞佐以樹豆豆漿和小米酒讓味蕾全開。大海漂來的新木舊木轉手之間成為用心又堅固的居家承載。一針一線….

這個理想的夜晚,關於部落也關於都市。尋常滋味在甜芋頭與軟地瓜裡溢散。

月桃葉栗粽與落神花蜜餞佐以樹豆豆漿和小米酒讓味蕾全開。

大海漂來的新木舊木轉手之間成為用心又堅固的居家承載。

一勾一針一線一縫化作婦女聚會交談的另類勞作空間。

故事的開始是一所浮在太平洋邊的新興國小。學生人數僅有九十三人。部落與國小的關係就像一個大家庭,而校長就像建起每位部落小孩與學校間的橋樑機制般,照護著部落教育也關心孩子背後的每一個家庭。

原住民部落夥伴同樣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但卻未必得到相應的機會或資源,偏遠地區的經濟支持與機會提供往往僧多粥少,努力作業所得也僅提供溫飽,狀況差的也有難以支持小朋友受教的窘境。社會的社經狀況變遷與漢化的快速,使得原住民部落的社會關係、部落景觀與過去已大相逕庭。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循環不息,對土地與生物的尊敬轉化為落實居家飲食或工藝。鄭

校長說部落或半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從「掌」生活,平凡無奇的地瓜與竽頭是自家菜園隨手可得的食材,食材的質量與部落生活意義更勝於盤飾亮麗端坐於有機飲食餐廳;樹豆磨漿下肚有一股淡淡的土地甘甜滑過喉頭篩落腸胃;原生月桃葉與栗粽搭配交互作用出鄭校長所講解的食物相生相輔微妙作用。部落餐的品嘗僅是管窺部落智慧的一條路徑,更多更多部落的智慧與生活就如陽光、空氣、水般自然而本有地存在於土地與住民間。

image001
風味排灣族部落餐。月桃葉包裹栗粽與地瓜、芋頭。

image003
樹豆與落神花蜜餞。

image005
大快朵頤中

部落內的經濟來源往往是衝擊部落小孩們上學受教或者學習物資的第一主因,加以家庭內苦撐的父母們,自給自足理想與現今資本社會的衝突,急速地削去傳統、削去文化、削去歌舞、削去藝術…..,削去的危機時時存在。部落夥伴空有一身與自然相遇的創作或手工,難以在資訊爆炸社會中引人注目,也讓取得部落經濟平衡、傳承部落藝術工藝創作的天秤左右晃蕩。

所幸透過有心人士的資源贊助與鄭漢文校長帶頭發動台東縣新興國小「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透過編織,女性跳脫出關在自家操持家務開始三五成群,或聚集或討論,以身體的勞動與指間靈活的勾邊拉縫生產出一件又一件傳達部落精神的編織品。

老嫗編織以刺激手指末梢神經、活化腦筋靈動,失智與痴呆病症就此逐漸遠離,婦女編織以維持家計、以透過「完成」成就自我,這是一個動態的時空間情感癒療與繼續下去的過程。每一件編織品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沒有一位部落夥伴可以複製相同的故事與情感與手織進入其中,所以每個織品背後刻畫的夥伴姓名與圖騰都擁有著不同的祝福意涵與心意。部落不是大量圖騰製造工廠,有的僅是限量產的璞拙手工。

「原愛木工坊」又是另一段萬物皆可雕故事。部落男性擅長手作木工,技藝與精神的結合彌足可貴,撿拾木料與木料木種大才小用或小材大用的選擇,往往可以從作品中一窺其中的妙趣。頂級價高的木料未必是合適作為居家用品,而普遍經濟的木料往往卻又在居家家具承載中擔任不可或缺的支腳座稱或填充家具接縫。「沒有無用的材料,只有找到合適材料的位置,然後讓材料發光發熱。」這大概就是鄭校長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諦所在。

image007
木桌木椅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木工製作的撿拾、蔭乾、磨製、材切與設計…等層層關卡,過程與經濟獲利往往不成比例;我們或許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家具連鎖店買到類似相貌、形狀或材質的進口商品,「天生我材」的智慧卻在此薄弱許多,木料的再生循環與部落工藝傳遞就像光束般串聯起上一代與下一代、部落與非部落的分享。

台東縣新興國小「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網站

http://team07.beisung.com.tw/oscDemo/

即日起至6/29於南村落(北市大安區師大路80巷10號)展售「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作品。(02-83692963)

農村中荒蕪的運動公園

荒涼的木屋與破碎的網球場,這是鄉裡的河邊運動公園,開幕時冠蓋雲集,上級補助單位與地方官員仕紳出席,慶賀嶄新啟幕,然而幕謝人空,如今只是田野中的廢墟,在離村落很遠的河邊低泣。

夜間明亮的燈光下,兩個穿著短褲與 Polo 衫的運動者,揮汗喝斥在球網兩側急跑揮拍,黃色的網球以輕巧的弧線來回反彈,這樣的場景在都會的公園附屬運動場經常可見,網球是都市中產居民普遍的運動,想打球還得排隊等球場。

DSCF0011

龜裂翹曲的紅色球場鋪面,緊鎖的鐵門,破裂的照明燈,這座三張球網的網球場,寂寞地在田野裡,卻很久沒人來運動了,也許只有能飛過高網的小鳥佇足。

DSCF0005

球場邊的原木屋,佔地頗廣,牆面與地板仍完好,應該完工不是很多年,但是窗玻璃碎了、紗窗鬆了、燈泡破了,地板積一層厚厚灰塵,該是很久沒人來了,只有牆上派出所的巡邏箱,透露出警員可能偶而會來,還有好奇的小動物。

DSCF0006

DSCF0008

荒涼的木屋與破碎的網球場,這是鄉裡的河邊運動公園,曾經開幕時冠蓋雲集,上級補助單位與地方上的官員仕紳出席,慶賀嶄新的運動公園啟幕,然而幕謝人空,如今只是一座田野中的廢墟,在離村落很遠的河邊低泣。

鄉裡居民大多務農,農夫隨太陽昇與落在田間作事,台東日長氣溫高,當驕陽高掛時,田裡沒人工作,只有人在老樹遮蔭下泡茶閒聊;當落日忙完工作,晚餐後梳洗去一天的勞累,農夫最常在電視前閒聊,然後早早就寢,雅痞般的網球運動,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離農夫都很遙遠。 少數不是作農的居民,老人閒坐、青壯年忙著打工、顧店、顧三餐,打網球對鄉裡居民是奢侈的運動。

如鄉裡荒蕪的運動公園,地方的建設經常不是滿足鄉民的需要,也不曾體察農夫的生活,也許數百萬的經費只是少數利益的實現。

鄉裡,就如同多數偏遠地區的現況,老人比例較高,經常見到老人單薄的身影走在路邊,或在樹下枯坐,然而半年來的每個週二早上,社區熱心青壯年出力,邀請幾個村的許多老人齊聚,由青壯年帶著一起玩遊戲、唱歌、吃飯、講老照片等,慢慢已形成老人每週最期待的活動重心,偶而因故暫停一次,總是讓很多老人抱怨,參與幫忙的青壯村民說,半年下來花費不到幾萬元,因為很多老人都已會自己帶點自己種的菜或肉來為大家加菜,最需要的只是更多青壯年的參與幫忙。

一個大而無用的荒蕪運動公園,一個小巧而溫馨的老人固定活動,農村需要的也許不是更多的無用建設,而是更貼心的活力服務。 然而,官方經常在作前者,民間則經常在作後者。 企業管理有句名言:「要先作對的事,再用對的方法作事」,我所居住的農村,擁有經費的官方卻常作不對的事,這是台灣的鄉村縮影,或只是這裡的特例? 我不知道,只希望我所移民的農村故鄉,不要像這荒蕪的運動公園,因為錯誤的作為而持續凋零!

(本文作者為農夫,以秀明自然農法實施農事)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電子信箱: barkely.lin@msa.hinet.net

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伸出手的溫暖

有沒有一種經驗是,當你知道該上前去做這件事時,卻眼睜睜杵在旁邊觀看?相信這樣的體驗一定會讓自己很不好受!那天一大早要趕上6:29的火車北上,匆匆忙忙又帶著沒睡飽的恍惚狀態跳上車。

有沒有一種經驗是,當你知道該上前去做這件事時,卻眼睜睜杵在旁邊觀看?相信這樣的體驗一定會讓自己很不好受!那天一大早要趕上6:29的火車北上,匆匆忙忙又帶著沒睡飽的恍惚狀態跳上車。還好,星期天早上的區間車上並不擁擠,有很多座位可以選擇。上了車我走來走去要挑一個好位置讓自己好好坐著小睡一會兒。選定位置後列車長剛好走進車廂問是否有需要補票的乘客。這時餘光喵到剛才和自己一同上車的伯父沒有坐下而是站在車廂中間的固定鐵杆,神智不清之下我也只是瞬間闔眼沒去在意。直到列車長走到他身邊,他們的對話才讓我領悟那位先生為何遲遲沒有坐下。

那位伯父在列車長走經過他身邊時問道:「這邊干唔劃位?」列車長這時發現他的視力上的不便,趕緊將他帶到旁邊的空位上,且詢問他要到哪一站!他誤會車長是問他要補票到那一站,趕緊說他已經買好票了。原來車長是要問他到哪一站,到站時要來協助他下車。他很委婉的拒絕了,坐在位置上等待目的地。

擴音器放著「台南站到了,請準備下車」的廣播聲,阿伯站起來往車門走去,些微的誤差走偏到車門旁的座位,接著才用「摸」的方式準備下車。而我,卻眼睜睜看著他「摸下車」。我,又慢了一步,沒及時走上前去扶持他。

隔著玻璃窗,看著阿伯小心翼翼得往前「感覺」地上的導盲磚尋找剪票出口,深怕他一個不小心很可能會踩空往第二月台的下樓樓梯。區間車門就要關上了,我只期待能有人發現他的不便上前扶他一把。過一會兒,月台上的站務先生急忙跑上前去,扶著阿伯往剪票出口,看到這一幕,我才放心轉過身。

那天早晨其實非常的寒冷,車上的人、月台上的人個個都是用厚外套緊緊裹住身體,但是,看見剛才那助人的溫暖畫面,手心頓時都暖和起來。我發現微笑很美,幫助別人更美。很多的社會新聞都在說哪裡哪裡又有家庭暴力、很多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卻很少新聞工作者會去報導社會的正義面。有時候太多的負面新聞傳送給社會大眾很容易讓這個社會充滿不安的氣息,相反的,要是有多一些正面的訊息,相信那樣的善意一定會感染整個社會的氣氛。

感人的過程沒機會拍下來,下面分享的畫面是坐火車的過程:

在花蓮火車站開往南迴的火車上,火車準時發車,月台上的鐵路局人員在確定所有人都上車並維持月台安全控管,認真對待每一班要出發和進站的火車。

image

火車在台東瀧溪站交會車等待南下的莒光號進入月台.我好奇得跑到月台上,發現很多搭長途車的人都下來透透氣和抽根煙.火車從山洞中穿出的畫面第一次看到感覺很有趣

image

已進站的莒光號列車長在察看月台狀況,我的火車已緩緩出發

image

(本文作者為北門社大工作者)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