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自然農法沒有技術與工作?水稻栽培2010年第一期札記

雖然我是開書店的,雖然常常辦講座推廣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然而,田裡的工作讓我有著踏實的感覺,而且可以跟自己的生長環境的人事物做對話,以下我就邊報導目前田裡的農務情況,一邊也分享自己的感想。

前言
自2007年開始在嘉縣水上金龍伯的6.8分土地開始試著進行秀明自然農法的方式進行水稻的栽培,如今邁入第四年! 2010年第一期水稻又將插秧了!這期輪到國信負責掌舵,嘉義秀明自然農園再出發!
說「再出發」是因為嘉義秀明自然農園部落格已經有好久好久沒更新了!而且,秀明自然農法的讀書會也好久沒再閱讀、聚會成員沒有再增加,因此,這一期自動向成員張萬子、賴俊傑、蔡長庚、泉德之、黃慶州等提出由個人來負責(從地租、電費、育苗、插秧、水與草控管、收割與銷售),同時兼具更社會化的耕作方式與更多活動參與的導入,

也就是說:這一期公款先凍結,國信需重新運作,用洪雅書房的力量再度讓嘉義秀明自然農園的運作回穩(田事的人力與讀書會的成員新增、開闢銷售平台),這是一項新任務,也是一項令人歡喜的事!也剛好洪雅書房與玉山旅社的事稍微可以轉移注意力!
其實,我真的挺喜歡田園的生活,只是想要影響力達到影響整個區域,可以無農藥、乾淨的水源、清新的空氣,好像這目標挺遙遠的,尤其是田地是在雲嘉地區!
雖然我是開書店的,雖然常常辦講座推廣有機農業或自然農法,然而,田裡的工作讓我有著踏實的感覺,而且可以跟自己的生長環境的人事物做對話,以下我就邊報導目前田裡的農務情況,一邊也分享自己的感想。

2010年第一期(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種

從2009年的12月25日中午即開始進行育種的工作與育苗的準備;首先是12月25日當天進行稻穀鹽水選與熱湯(55度C的溫水進行鹽水選後的稻穀浸泡5分鐘的消毒工作),然後常溫的水洗後即浸泡2天再濾乾悶著(但需常潑水或再浸一下水),由於今年冬天鬧低溫,因此為了12月30日可以下苗地去,最後晚上只好讓種子待在書房內與書作堆囉!

(關於育種可參考小地方新聞網”手感稻作的開始”https://www.dfun.tw/?p=689http://blog.yam.com/hungya/article/14752387
在這個育種的同時,已提早至田裡將苗地上的上一期稻子根叢部位移走,然後並請耕耘機(俗稱大鐵牛)前來翻土,並於12月26日筆者偕同賴俊傑一起至田裡進行苗地整地的工作。

990201xioumi-p1350289-360.jpg

預先進行苗地整地的工作,目耕基地位於嘉義市頭港里玉山路965巷內右邊第一塊田,目前共有4分地,之前休耕且已進行1年的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

P1350307

最後先灌溉水讓苗地開始吃水(乾燥土壤開始吸水),期間一直讓苗地保有水至種子發芽要移轉來此為止。

過程裡,我覺得作為新一代的半農最比不上老農民的,就是筆記與銘刻於勞動之中的記憶與技術,「號稱做了四年的水稻栽培,竟然還沒記牢每一個步驟,竟然還沒掌握要浸多少的種子、一分地苗種與苗地的面積…」成員張萬子看不下去的說著。
12月30日天氣沒有大太陽也不會太冷,種子終於發芽成功,接下來就是到田裡讓種芽可以直接住到泥土地去,張萬子老師親自督軍,不過因為我們太早行動,又出現一些小插曲,這個就容我賣個關子,等等在圖說裡交代;一般慣型農法都是一個秧盤(長120公分X寬30公分)至少灑200克的種芽,而慣型農法機械插秧的一分地需要25盤,而我們採取秀明自然農法的方式進行,且為了讓秧苗可以長大到四片葉子,因此,我們苗地上採取每盤的面積灑60克的種芽!

(關於育苗的文章可以參閱小地方新聞網”土地的承載量” https://www.dfun.tw/?p=709 。)

P1350355

12月30日張萬子老師親自督軍灑苗的情況,並要小心的用工具讓苗受泥土敷蓋,由於灑苗是手工灑,到底要如何讓已畫好的面積格中灑均勻的60克苗種,我竟然越灑越少,難怪成員張萬子看不下去!

有時候對”灑均勻”這道步驟挺覺得詭異的!或許這功夫可真的要靠工作銘刻於身的時候,才有辦法說的清楚;接下來就是蓋與灌水的工作,有老人家叮嚀這一期:「不要翻開帆布」,但也有交代中午出大太陽時要翻開,於是這關卡我又出鎚了!只好緊急請託家鄉兩位老人家來幫我照顧。

P1350399

這是灑苗種後的第六天之生長情況。

P1350410

這是第六天之生長情況:非綠色地帶的那出現褐色地即為苗近死亡的情況!

P1350520

後來在動員父親來加以每日的掀開帆布與水的控管,無農藥無肥料的照顧下,秧苗逐漸長大!

P1350545

目前已經有兩片葉子了!等待四片葉子以後再進行插秧!

以上是2010年第一期稻的最近情況分享,徵求一起體驗與工作者。並將於1月25日起每周二晚上八點於洪雅書房舉辦田事分享暨讀書會,敬邀有興趣者可以與會!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每日下午2點-晚上九點半開放
05-2776540或0929536133 傳真:05-2776541

來吉 – 一條心兩樣情

「來吉沒有兩派,從來就只有一派」的說法,是來吉去留雙方共同的說法。對於部落未來在居住安全、產業生計的考量,也不難看出彼此的用心。面對來吉的困境,除了期盼當地族人能有足夠的智慧化解之外,也期待公部門…

「來吉沒有分兩派,我們來吉人只有一派!」

八八災後,阿里山鄉來吉部落遭土石流重創,其後並遭行政院重建委員會所聘請的地質專家學者評定為「不安全」區域,部落內於是出現「遷村」爭議。雖然贊成遷村與反對的意見,都再再強調來吉的人沒有分裂,所有族人都是一條心,個個都站在「愛來吉」的出發點發聲、行動。然而,風災百日後,這份愛正面臨越來越歧異的詮釋。

年年都要逃難

「我們已經跑了12年,不想再跑了!」在來吉經營民宿,同時也是來吉村自救委員會成員的陳有福表示,近年來每次只要有風災,來吉人都得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隨時做好逃難的心理準備。

陳有福手上拿著衛星空照圖說明,此次阿里山二萬坪與蘭花溪土石大舉由阿里山溪沖刷而下,對內來吉(1、2鄰)的沿河地帶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聯外道路與橋樑也都被沖毀。至於外來吉(3、4、5鄰)的部分,則遭受由3鄰上方茶園的落石影響,連帶導致3鄰及地勢較低的4鄰村民房舍,都被泥沙、碎石淹沒,。在說明災情的同時,陳有福也強調,其實所謂「內來吉」與「外來吉」,都是漢人的稱呼法,來吉人並不喜歡這種聽似被分化的說法,關愛來吉之心至此不言而喻。

正因為不想看到小林滅村的悲劇,未來會在來吉重演,所以包括陳有福、張明廉、石明雄牧師等人,開始積極地尋找遷村地點。

981225-lkai-img_8402450.jpg

來吉聯外道路雖已搶通,但路況仍舊不佳,進出都要費一番功夫。

未命名--1

來吉自救會成員親赴台北,與原民會經建處處長會談,希望政府能協助解決村民分裂狀況,並幫忙爭取152號林班地。

政治

12月14日,陳有福一行約5名來吉村民在嘉義縣議員的陪同下,北上原住民委員會尋求經建處處長蔡正治的協助。來吉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釐清遷村、劃定特定區域等問題的疑點,並就目前暫定,離來吉僅25分鐘車程的永久屋預定地 – 林務局152號林班地,進行更詳細的規劃討論。

「林務局說如果我們真的要遷村的話,總共就只給我們6公頃的地,分別是2公頃的公共設施用地(如學校、運動場、教堂等),然後我們全村130戶一起分4公頃…換算下來,就等於1公頃要擠超過40戶,這根本就不合理。1公頃40戶的計算方式,是依照城鎮居住的邏輯來算,如果我們也這樣的話,就勢必要蓋連棟式住宅,可是這樣就一定要砍樹啊!152號林班地那邊林相真的很漂亮,樹齡也都超過百年,我們希望可以採用散居的方式,把對環境、大樹的傷害降到最低,不然又有人說我們原住民破壞山林怎麼辦?

「有沒有可能是說,我們用『以地易地』的方式,用我們現在的土地面積來跟林務局交換152號林班地呢?152那邊總共有192公頃,面積足夠我們使用,還能兼顧山林保育!」

蔡正治答,「這樣的提議對林務局來說根本就沒有好處,實現的可能性很低,但也許可以再協調看看」。

「我們不是神木,無法只靠呼吸過活。如果說我們真的搬到那邊,沒有土地讓我們耕種,或是發展其他產業的話,之後要怎麼生活?我們要重建的不只是房舍啊,生活怎麼辦?原民會這邊有辦法在這方面提供協助嗎?」

「我相信地方對於產業一定比我們熟悉,所以這方面看是你們去找找看,或是請縣政府協助比較有道理…我們根本不認識能提供協助的產業,怎麼幫忙?」蔡正治說。

「現在部落裡面對於劃定特定區域有很多疑問,對於遷村更沒有共識,想請教原民會這邊對於這方面有沒有比較清楚的瞭解,或是白紙黑字的公開說帖可以讓我們拿回去宣傳?很多族人很擔心簽了永久屋之後,房子會被拆掉,還會失去土地啊!我們不想因為這樣的問題,害部落產生分裂!」

蔡正治強調,「用民法的概念來想就知道,絕對不會讓部落的人損失土地,更不可能去拆你們房子,這點你們不要擔心。另外,所謂的『共識』就是不會勉強任何人,未來想搬的人就搬,想留的人就留,這是行政院最新的決定,再過一陣子就會公布,你們不用擔心」。

「真的嗎?那就太好了!」來吉部落的人高興地說。

「聽說未來國土復育法,會以『安全』和『山林保育』的名義將原住民趕到平地,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情?」

「啊那個不會過啦!這個我們現在都不清楚資訊,以後再說,以後再說」,蔡正治回答…

接見行程結束後,行政院方面傳來要全面暫停特定區域劃設工作;原訂12月16日要在來吉舉行的特定區域現勘行程,也因此延期舉行,至今仍無任何消息。取而代之的是,國土復育條例將嚴重影響原住民權益的傳言,近日來在各部落間越傳越盛,但遲至今日(12/24),來吉在152林班地究竟能取得多少土地?未來的生計、產業在哪裡?公部門至今還是給不出任何回應。

IMG_8458

走訪來吉,3、4鄰各處可見搭建中的鐵皮屋。無論遷或不遷,村民仍自主整地、建屋,持續重建工作。

IMG_8435 IMG_8433

左:村中的臨時安置帳棚。右:由紅十字會提供的中繼安置組合屋,預計將於12月底完成。

IMG_8460

部落中的年輕人,即便只是在屋頂搭建帳棚與帆布屋頂遮雨,也能談談唱唱開心過活,頗能自得其樂。

原地重建,來吉的腳步從未停歇

且不論來吉能取得多少152號林班地的土地,也許我們都應先回過頭來,瞭解今日來吉部落內部的狀況,還有到底多少人有遷村的意願。陳有福指出,來吉部落共計130戶446人,據先前來吉村安遷意願調查表顯示,共有85戶,約300人左右願意遷到152號林班地,僅約146人堅持原地重建,且多半集中在3、4鄰。

聽聞這樣的統計數字,來吉重建協會副主委陳震魁感到非常不以為意。「什麼想搬的人集中在3、4鄰,根本不是這樣!」陳震魁說,「2鄰明明只有2戶想搬,3、4、5鄰加起來也才3戶想搬,多數的人都想原地重建」。

陳震魁強調,此次風災來吉共18戶受創,但目前就有13戶選擇要在原地,或是部落內的鄰近土地興建永久屋,且在永久屋完成之前,紅十字會提供的中繼安置組合屋也如火如荼地在趕工,預計在本(12)月底就能完成,讓受災戶舒舒服服地過年。「部落內部的重建腳步從來都沒有停下來過,就證明打算遷村的人真的是少數」,陳震魁說。

除了硬體部分的重建外,來吉的產業重建工程也陸續在進行中。陳震魁指出,例如原民會已經將來吉列入社區營造重點部落名單中,現在已經核准20幾個名額,如果真的打算要把我們劃定特定區域,不會有這種舉動。此外,勞委會過去有在來吉進行多元就業方案輔導,過去來吉的「部落廚房」已經進行了1年,接下來準備要從「社會型」轉變為「經濟型」,此次受風災影響,雖然無法如願轉型,但目前已確定該方案會繼續下去。此外,文建會已經在規劃來吉的「永續發展」計畫,陳震魁認為,從政府部門的種種動作來看,來吉遷村的可能性不大。

「為什麼不願意走?因為我們的產業都在這邊啊!走了要怎麼生活?」陳震魁表示,除了茶葉、咖啡、苦茶和短期蔬菜等傳統農作外,觀光收益也佔了來吉收入比重的20%。陳震魁說,風災之前,來吉的2個度假山莊週週都爆滿,估計每週都帶來300人次的觀光人潮,「我們之前還和廈門、汕頭的觀光單位談好了,說未來要打造一套觀光行程,讓陸客可以從竹山經草嶺,一路玩到來吉,這次雖受風災影響,暫時中止,但未來還是有機會重新啟動」。

IMG_8448

陳震魁在來吉經營小賣店,重建期間,就先作作工人的小生意。

IMG_8414

IMG_8453

除了2個較大的度假村外,來吉中也有不少各具特色的民宿。鄒族青年聯盟的杜愷德(Avai)透露,雖然陳有福一直推動遷村,但其實他在當地經營的蘭后度假村這幾年下來,也是頗有成就。「要遷走,我相信有福也是很不捨」,Avai這麼說。

來吉病了,但政府有能力讓來吉回復健康嗎?

陳震魁強調,來吉不管是在當下的重建工作,還是未來的產業規劃,全部都在進行當中,實在沒有離開的理由;然而,提到「安全」問題時,他則顯得相對保留。

「1、2鄰的客觀狀況看來,的確是不安全,所以如果他們真的想走,我並不反對」,陳震魁強調,「但我認為只要經過適當的補救工程加強,其實還是有評估的空間」。他指出,其實1鄰的人會感到恐慌,呼籲遷村,不透明、混亂的政策資訊要負上最大責任。

「其實水保局那邊就有釋出善意,說要在1、2鄰靠近阿里山溪的部分進行堤防強固工程,部落內也會增建檔土牆,如果他們也願意花錢整治整條阿里山溪的話,居民就會比較安心,也不會想遷村」,陳震魁說。

「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來吉是病了,政府應該當起全能的醫師,治癒來吉各處的毛病,讓她回復健康,別讓她出現大問題」,來吉重建協會的聲明稿上,註記著這樣的心聲。安全?不安全?來吉村民沒有決定的權力,但顯然有不同的詮釋。

IMG_8407

IMG_8410

IMG_8411

來吉部落的1、2鄰一帶,受阿里山溪夾帶大量二萬坪與蘭花溪土石衝擊,河床大幅抬高,臨河地帶也受到波及。

IMG_8418

位於3鄰上方的土石流源頭,由上而下波及4鄰房舍。據村民指出,此次崩落地點本來是樹林,十幾年前租給漢人重茶園,水土保持能力不若從前。

IMG_8442

遭土石流沖斷的來吉大橋

IMG_8437

我問Avai,為什麼有些人就是要把房子蓋得離河那麼近。他回答我:「拜託,那房子本來離河多遠啊!那小溪現在至少比以前寬了10倍!」

來吉 – 鄒族祖靈聖山的守護者

究竟有多少人願意遷村,多少人願意留下,去留雙方(請容筆者暫時使用此種二分法)的說法顯然沒有交集。但我們仍能從雙方的說法中,找到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鄒族祖靈聖山的重視。

「我們不能離開的另一個重要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我們的祖靈聖山 – 塔山」,陳震魁強調。他表示,來吉雖然不是鄒族的大社(註:大社指頭目所在地,阿里山鄉的鄒族大社為達邦與特富野),但有守護並管理聖山的「使命」。陳震魁說,其它部落的鄒族人將聖山的守護工作託付給來吉,意義非凡,除非留下即是滅亡,否則來吉人就算是死,也不會離開這塊神聖的土地。

然而,主張遷村,是否就代表違背使命,有負鄒族託付呢?答案恐怕如此簡單論斷。根據主張遷村的來吉村自救會所提出的152號林班地空間需求規劃表,在社區房屋規劃一欄中,特別註記該區一定要能夠面對鄒族聖山。愛不愛來吉?敬不敬重祖靈?只能說公道自在人心。

在近乎各說各話的來吉爭論中,「來吉沒有兩派,從來就只有一派」的說法,是雙方唯一的交集;對於部落未來在居住安全、產業生計的考量,也不難看出彼此的用心。面對來吉的困境,除了期盼當地族人能有足夠的智慧化解之外,也期待公部門能在劃定特區工作暫停的此刻,給所有來吉村民一個清楚的交代。

今晚是平安夜,願來吉部落平安,和平。

未命名--2
由來吉遠眺雲霧繚繞的山頭,景色雖美,此刻卻只教人感到千頭萬緒。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遠親尋根─陸客特富野之行

此次陸客探訪特富野的意義非凡;對陸客而言不但是「尋根之旅」,對特富野在災後的產業復甦也有莫大幫助。漢人尚且有尋根祭祖、認祖歸宗的概念,也應體切原住民族想要保存原鄉土地的渴望,而非讓他們在未來無根可尋。

2009年12月18日,八八風災結束後131天;這天,是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的重要日子。

300年前,幾名年輕的特富野鄒族青年隨著鄭成功軍隊徵召,遠赴大陸沿海地區征戰。戰後,這幾名鄒族勇士不知何故沒能返鄉,反倒是在今日河南省鄧州市上營鎮一帶落了腳扎下根,繁衍出另一支繁茂的鄒族後裔。300年過去,伴隨朝代更迭的戰火與人事變化離散,台灣鄒族始終不知道,千里之外還有一群與自己留著相同血脈的同胞。

1990年,現任鄧州市台資企業協會副會長的吳天璽隨父母回河南探親、創業,數年後在無意間得知鄧州市有個被當地人稱為「台灣村」的地方,於是特地前往瞭解始末,並意外發現一張張與台灣鄒族相似的面孔。兩群分隔百年千里的鄒族血脈,因而再次有了相聯續宗的機會。

「過去我父親隨國民黨來台,終日思念故鄉,因此我特別能體會離鄉背景的人,想要回家尋根的渴望,才會特別努力想牽成這次的探訪行程」,吳天璽說。

2005年,幾位特富野村民在吳天璽的安排之下,親自河南上營鎮確認雙方血緣關係。今(2009)年12月3日,河南鄒族尋根團的陳朝傑與陳朝虎兄弟,作為兩岸鄒族探親的先遣團員來到特富野,也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半個月過去,12月18日,有更多河南鄒族回到了「故鄉」特富野,同時也將特富野在受災後,引領企盼的人潮一併帶來了。

img_8287-450.jpg
特富野巫師在河南鄒族後裔抵達後,舉行召喚祖靈儀式,告訴祖先 – 千里之外的鄒族血脈回來尋根了。

此次大陸參訪團體不僅包含了17位上營鎮民(其中有10位是鄒族後裔),還有由甫卸任的河南省書記徐光春、鄧州市長劉樹華所帶領的100多名大陸觀光客與表演成員。當日,陸客在特富野採購了100萬元的茶葉,合併食宿、表演與其他採購項目(如咖啡、手工藝品)等費用之後,林林總總為特富野帶來150萬元左右的收入。

據了解,直接獲利的茶農、民宿業者等,會將此次收入的1/10提撥給特富野社區,作為災後重建設社區產業的經費。

上營鎮的河南鄒族後裔湯清義表示,此次探訪特富野的意義非凡,不單是為了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更是一趟「尋根之旅」。單就容貌而論,單眼皮、淺膚色的湯清義看上去已不像鄒族;「但你看都幾百年過去了,當年的鄒族祖先與當地人通婚後,時間一久,容貌自然就不同…但你要說鄒族話的話,我雖不會說,但我們那兒還真有幾位能說幾句簡單的鄒族話」,湯清義解釋。

「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要討生活」,在特富野經營民宿的村民方鈺婷,則在「尋根」這群意義外,點出陸客尋根團的另一重點。

鄒族青年聯盟成員方慧珊則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大陸觀光客,在特富野部落中走動」。她表示,「先前我與頭目(指特富野頭目汪念月)聊天時,頭目就說,這次尋根團來,除了鄒族文化與尋根意義外,還可以讓陸客直接走進特富野中消費,而不是直接走進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她認為,之後陸客如能持續舉辦尋根團,特富野的民宿、特產、表演、接待者,就都有工作可做,對於特富野在災後的產業復甦很有幫助。

IMG_8195
由達邦往特富野的道路仍未完全修復,部分路段還是崎嶇難行的河床路面,只要雨量稍多,路面就會消失,無法通行。因此,對於特富野部落,此次陸客尋根團來訪,自有其不凡意義。

IMG_8304 IMG_8306
IMG_8224
即便臉孔已大不相同,語言腔調也有所歧異,特富野村民仍列出長長的歡迎隊伍,熱情地迎接、款待這群遠來的「親戚」。

IMG_8240 IMG_8254
左:溫熱的奉茶,讓回鄉的遠親們得以在返鄉寒流中,得到一絲暖意。
右:特富野頭目汪念月。

IMG_8298
特富野村民、頭目與尋根團成員於部落合影。

IMG_8333
未命名--1
特富野村民跳起鄒族傳統舞蹈,歡迎「尋根」的遠親與特地來此觀光的陸客。

IMG_8233
此次陸客在特富野共採購了100萬台幣的茶葉,此外也採購了咖啡等特產,共為特富野帶來150萬元的收入。

IMG_8249
IMG_8379
特富野為陸客準備了豐盛的烤肉大餐,惟陸客不知為何比較偏愛「方便麵」搭配饅頭,飽餐後便離去,特富野村民只好自己收拾掉所有的烤肉。

IMG_8284
IMG_8287
特富野巫師在河南鄒族後裔抵達後,舉行召喚祖靈儀式,告訴祖先 – 千里之外的鄒族血脈回來尋根了。

漢人尚且有尋根祭祖、認祖歸宗的概念,也應該多體切原住民族想要保存原鄉土地的渴望,而不是讓他們在未來無根可尋。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讀書會】漂移北迴歸線上的歷史印記1221

嘉義縣因北迴歸線經過與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豐富的山、海與平原等地貌景緻,諸山羅列屏障著整個嘉南平原;因此水源豐沛而美化了整個嘉南平原,美化了都會容顏;三百多年以降,蜿蜒北回歸線寬廣的美麗軸帶,而本次將以…

成功大學的標竿計畫所屬的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將於12/21星期一下午2~5點於成功大學舉辦讀書會講座,過去讀書會分別由社會學、人文地理學、人類學、文化產業、社會運動、維基、社區營造、民俗學、都市計劃、社區文化資產以及環境生態的觀點來探討地方社會與地方知識的形成。

嘉義縣因北迴歸線經過與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豐富的山、海與平原等地貌景緻,諸山羅列屏障著整個嘉南平原;因此水源豐沛而美化了整個嘉南平原,美化了都會容顏;三百多年以降,蜿蜒北回歸線寬廣的美麗軸帶,而本次將以此北迴歸線的地理生態談道將圳的前世與未來。

此次讀書會講座邀請楊清樑老師帶領我們與地方團體之間進行對話討論,精采可期。在此,誠摯邀請大家共襄盛舉!

讀書會資訊如下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時間: 2009年12月21日(一) 14:00-17:00
◆地點:成功大學建國校區醫學院四樓餐廳第二研討室
◆報名費用:免費參加

◆報名方式:事先與聯絡人報名或 當天直接入場
◆主持人: 王昭文(屏東科技大學國科會計畫博士後研究)
與談人: 楊清樑(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
◆進行方式:由與談人以 60-90分鐘簡介,之後開放與會者討論。
◆交通資訊:http://www.ncku.edu.tw/ver2006/ch/ncku/map/howto.htm
◆聯絡人:周揚珊(0912681970、imagin92@gmail.com

參考書籍

1. 大溪厝:港底情懷 .2008/楊清樑作 .–嘉義市:嘉市道將圳文化學會, 2008.11 [民97]

2. 發現道江圳生命力 .2008/楊清樑作 .–嘉義市:嘉市道將圳文化學會, 2009[民97]

參考網站

1. 道將圳文化學會

http://140.130.111.202/~dao/html/modules/news/

2. 道將圳文化學會Blog

http://tci-waterway.blogspot.com/

3. 台灣社區通社區影音相簿集

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video/videoAction.do?method=doViewVideo&videoRecordId=MTEz&menuId=MzAx&ids=MTA5$MTE3$MTEw$MTEx$MTEy$MTEz$MTE2$MTE0$MTE1

阿里山鄒族部落:災情、安置、重建進度1120

阿里山鄉在莫拉克風災中,如果以人身及聚落房舍的角度來看,與南部比較起來,沒有撤村的算是比較輕微,但在交通、地景部分及產業,仍然受到很大創傷,目前各部落與鄉成立工作站,積極的培力族人, 參與災後重建工作。

以下鄒族各部落災況整理,由梁錦德先生提供(鄒族居民,原視記者,在地資深文史工作者,解說老師),並感謝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協助校對與提供照片。

前言:

阿里山鄉在莫拉克風災中,如果以人身及聚落房舍的角度來看,與南部比較起來,沒有撤村的算是比較輕微,但在交通、地景部分及產業,仍然受到很大創傷,全鄉有23座橋樑全毀,只剩下兩座橋樑可使用,河流山川景觀也有很大的改變,此次風災,政府認定的受災戶有69戶是真的沒房子住了。

阿里山的行政範圍共有12個村,其中有5個是漢人居住的村落,7個原民村,住民幾乎皆為鄒族(茶山部落除外)為主。因鄒族的領域劃分方式有所不同,因此以鄒族人的分類來算,共有「8個部落」。

這8個部落因莫拉克風災所受損的程度不同,面臨的安置、重建議題也不盡相同,各部落都有成立自救會,「鄉自救會」也成立了,而鄒族年輕人也成立了「鄒族青年行動聯盟」,他們從一開始參與救災、送物資到部落,一直到後來,協助部落去外地作農產行銷,協助重建,目前有在各部落成立工作站,積極的培力族人,參與災後重建工作。

2009.11.13 重建委員會開會那一天 036
鄒族部落重建委員會(全鄉性的自救會),開會那一天。(照片提供/鄒族青年行動連盟)

以下為各部落的概況整理。

一、來吉部落

來吉部落總戶數約120戶,共分5鄰,其中1-4鄰皆有局部受損,第5鄰雖然住家沒受損,但是對外連外道路非常糟糕(這部分大約有11戶)。

(1) 災害部分

因阿里山溪上游還有附近野溪土石崩塌嚴重,土石下衝河床墊高河面變很寬,尤其是1、2鄰,土石都已經衝入部落裡面,現在只要下雨部落人是高度戒備,輪班站哨監控,大家都有隨時逃命的準備。

至於3、4鄰的部分,那裡有部分區域是崩塌地,之前排水設施沒做好,有凹溝,大水順勢就流到低窪地,衝到部落裡面,造成第4鄰部分住戶被沖垮、掩埋。

(2) 安置部分:

目前還有一些住帳棚,需要安置的是24戶,但有5戶已經去「樂野」部落住「樂野八八新舍」,那是集合式的組合屋,各部落都能去住,單獨在來吉部落還會再蓋19戶組合屋,不過上禮拜才會勘完用地,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動工。

(3) 道路系統部分:

全部都柔腸寸斷,一般轎車要進去相當困難,有6座橋樑都沒了,到目前一座都還沒開始動工,大家都是走河床便道。

(4) 重建部分:

原民會作的第一次「安全評估」,當時沒有進到部落,僅紙上作業,認定是部落局部不安全,現在居民要求再復勘,居民是希望不要被認定成「全村不安全」,因為那樣就變成非遷村不可,可是有人想遷,有人不想遷。

目前比較麻煩的,就是部落本身分成兩派,希望遷到「新的安全地」的,已經有79戶,佔了整體部落的2/3,另外一派則打算堅守部落。不想走的人,覺得要走的人,好像就是要放棄部落,他們擔心,一旦政府以為族人想放棄部落,原本應對部落作的維護重建就會放棄了,例如最近聽說,原本有2500萬治水經費要撥到來吉,但是現在就擱置了,因為政府說,你們已經要遷村了,我作也是白作。

但事實是:要安遷的人並沒有放棄部落,,只是希望先確認安遷地,也還是希望政府該做的還是要積極的復建,維護劉在部落人及產業的安全,但是因為局勢不明,所以兩邊就互相有誤會,現在就各自組了重建委員會,希望將來能好好坐下來講清楚。

在安遷永久屋地點的這部分,選定會在「152林班地」,這塊地可用面積相當大,約有192公頃,但是縣府要求部落要補資料,確認要使用的區塊明確的位置,他們才能作進一步確認,上禮拜以復勘確認,接著開始做規劃設計。

另外,來吉所有的觀光旅遊景點設施大多損毀,前兩天族人開會,主要是討論要努力恢復道路系統、景觀部分。

二、樂野部落

樂野是鄉的行政中心,鄉公所、衛生所、戶政所等行政單位都在此地,在8個部落中,是交通最方便,最靠近阿里山公路的部落,總共有9個鄰,共400多戶,僅次於「達邦村」為第二大村。

(1) 災害部分

樂野部落在莫拉克颱風中受災蠻嚴重的,有6戶是房屋全毀,房子被沖掉了,在9個鄰當中第4、5、6、7鄰,不用專家來判定,族人就知道已經是不宜居住區,有走山、土石流這部分的危險區域,原民會部落安全評估已確認,要安遷的近60戶。

其中第5鄰是漢人鄰近20戶,他們是賀伯颱風受災區,當時也是全鄰撤離,安遷案政府拖了十三年,就有部分住屋未毀的陸陸續續搬回去,好不容易今年七月政府專案核准,馬上就是莫拉克,所以他們是二次受災,也是阿里山鄉在莫拉克唯一動用國軍協助救援強制撤離的區塊。

就因為如此嘉義縣政府為了好做事打算併案處哩,但部落族人(安遷戶)強烈反對,族人表示可以同時處理,但是安遷地不可以合併到原民遷居地,因為他們已經有核准的安遷用地。

(2) 安置部分:

莫拉克災後全國第一個完成的組合屋,是由紅十字會在樂野興建的「樂野八八新舍」,共有42戶,提供樂野及其他部落的受災戶安置居住。

(3) 安遷部分:

第4、6、7鄰確認危險區災戶組有自救會,選的安遷地是屬林班地,在阿里山公路通往大棟山森林遊憩區的公路旁,面積也有10幾公頃,不過安遷用地只需要使用其中的6~7公頃即可,安全評估初勘也已通過,現在要確實的位置的復勘,只要確認就可開始做規劃設計。

除了這三個鄰之外,其他的部分都沒有變動。

另外,樂野有2個漢人鄰,其中一個是第5鄰,在13年前賀伯颱風的時候就已經被撤離,而且判定是不安全,必須要遷,選用地就是現在我們的族人想要安遷的那塊地,但是他們拖了13年還沒有成功,好不容易到今年7月份才確認通過,8月就碰到這次的莫拉克颱風,所以他們算是二次受災。

但是,我們是希望兩個族群(原、漢)的永久屋必須要分開規劃,因為是不同族群也不同受災狀況,而且我們要規劃的社區是具有原住民風格的社區,所以希望不要混雜在一起。

本來大家也是很擔心,如果遷居的話,會不會房子就會被徵收,我們有每個部落去作說明;人安遷走了,但是土地權還是你的,只是原來的區塊會降限使用,政府不會強制收回土地,安遷戶才一致同心爭取安遷地。

(4)產業部分:

樂野因為是最靠近主要道路,又有鄉公所,所以算是恢復的比較快,我們也是努力在走觀光休閒,平常沒有客人的時候,也還是靠傳統產業─農業,例如種咖啡、明日葉,也有經營民宿。

阿里山整個區域,原本就有40幾位族人,有加入瑪納有機生活文化協會,http://manaorg.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3.html,這都是經過「慈心基金會」認證的有機農民,主要栽培蔬菜。其中樂野的班員最多,這裡也復原最快,因為理貨場和許多班員都在這裡,已經恢復供貨了,主要是莫拉克沒有什麼風,所以還有很多農產品沒有被吹走。

在有機栽培的部分,目前已經打開了市場,瑪納有機協會另外成立了「光源企業社」,專門解決行銷通路與教育訓練,現在每月希望我們供應20噸的蔬菜量,可是現在我們的產量,只能達到其中約1/4,可說是「求過於供」,我們阿里山現在已經有42個班員,好好的作,真的可以過很好的生活。

除了有機栽培,其他產業部分,災後「鄒族青年聯盟」也去外地參加了幾場活動,把甜柿、咖啡、山葵、手工藝…超過20樣各部落產品代為行銷,山葵農也有,颱風本來沒有路可走,現在都恢復了。

在觀光景點部分,樂野算是受損最少。阿管處(阿里山風景管理處)說,原鄉(含周邊的大阿里山區)災後就只有樂野的三條(福山古道、迷糊親水步道及雅吾瑪斯生態步道)步道是完全好的,本月28日阿管處要在樂野辦「步道遊蹤」觀光行銷活動,可說是非常幸運。

(5)教育部分:

阿里山國中(原名香林國中)因學生數越來越少(全校學生不到20人)至95年廢校,98年在樂野復校為阿里山國中小,校舍現正趕工中,颱風造成施工的延期,預計十一月二十七日落成啟用。嘉義縣政府未本先建校後撤校的原則,而又不等校舍全部蓋好,不顧多數族人反對在九月一日招生,卻先寄讀在平地國中,後來在莫拉克災後向紅十字會要了3間組合屋教室,提前把外面寄讀的學生都帶回來,還住民宿很高級呢。

P1060637
莫拉克災後第一個安置組合屋─樂野八八新舍

三、達邦村的達邦部落、特富野部落

達邦村分成兩個部落─達邦(200多戶)、特富野(100多戶),加起來約有400戶,達邦部落,這是阿里山鄉以前的鄉公所所在地,現在變成古都。

(1) 達邦部落:

達邦部落的族人,大部分都是安全的,受災戶只有2個,是眼睜睜的看著土石從房子後面把房子壓垮,是在半夜的時候,還好人沒事。

但是道路就很嚴重,光是從石桌到達邦,短短12公里,有6處的嚴重路基流失,再從達邦到里佳部分,在第6、7鄰那裡,道路將近2個月後才通,達邦主要道路搶通是1個多月後,當直昇機停止物資運補後,就從地面開車到樂野,達邦的人再接駁進去。

再來就是土地流失、坍方的問題,因為這裡是曾文溪的水源保護區,政府作的攔砂壩造成很多土方的壓力太大,反而引起更多災害。

達邦國小本來要遷校,因為他們靠近嚴重土石流的櫻花溪,當時覺得很危險,但是後來實在找不到地方遷校,現在評估是把櫻花溪整治工程做好就可以了,稍往內移做原地重建。

P1060649
達邦村往里佳村的道路危機四伏(一樣行走在河道上)(圖片提供/鄒族青年行動聯盟)

(2) 特富野部落

達邦的隔壁就是特富野,比達邦稍微嚴重,100多戶當中有11戶要安置,包含頭目在內,但是因為頭目不能離開部落,不能搬去組合屋,所以現在他自己蓋工寮,其他的族人,已經有6戶進到「樂野八八新舍」。

受災戶蓋永久屋,土地已經選擇了,要再做復勘,基本上選的地,必須是被判定為「安全」,才能夠蓋永久屋。

特富野的這次災後也是崩塌地蠻多的,道路系統、農路、特富野大橋都沒了,這次只剩下一座前年完工的「達邦橋」,跨曾文溪兩岸,這座新橋,是比原來的舊橋加高了15米,所以沒有被沖下來的土石掩埋,不過經過莫拉克災後,離河面的高度,也只剩下約3米了,因為土石崩塌太多,整個河床都墊高了。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政府(水保局)應該作的工程,因為沒有作,造成更大災害。例如曾文溪攔砂壩造成的問題,我們要求要炸開,攔砂壩是「生態殺手」,是一個很不好的東西,短短不到10公里,就有六座攔砂壩,而平均一個壽命不到6年,有幾個攔砂壩3、4年就滿了,滿了之後,土石堆在那裡,河床就加寬,大水來就亂竄,把溪流兩側土石抓下來,變成新的崩塌地,河面也越來越寬。

我們一直主張,把攔砂壩切開,變成V字形順勢導流,然後下游來作疏浚,如果上游疏浚,土石就不要運出去,我們會找一些很安全的地,再填了這些土石之後,就可以多出一些新的平台地,因為山裡面需要很多平坦地方,做運動場、活動中心,如果都被運出去賣了,我們就沒有土石可用,但相關單位回應很差。

2009.11.7 原民台原地發聲 100
特富野社酋長(背影)不住組合屋,堅持在自己的土地上搭蓋一個小工寮暫時安身。(圖片提供/鄒族青年行動聯盟)

四、里佳部落

里佳有170多戶,有4個鄰,是整個阿里山災區當中,最晚通電、通車、通訊的地方,路搶通是將近2個月後,十月初才把原來的道路打通,現在轎車可以開進去,但是櫻花溪,還是要管制大車不能進出。

(1)災害部分

他們主要災區是第四鄰里佳溪旁有12戶人家、3家民宿,加上1個茶廠、1個露營區,1個養殖場,全部埋掉了,所幸沒有人傷亡。原住民就是會跑,半夜跑不會受傷算滿厲害,長輩教我們,風雨來一定要往上跑,不能往下。

他們有一戶人住小河溝邊,土石下來的時候,把小孩子抓著就往上跑,他們在山上受困3天,才有辦法跟部落的人聯絡,那邊都是很飄的訊號,晚上又下雨,第二天才能去搜尋,第三天才見到他們,有七個人,5大,2小,最小才2歲。

里佳的主部落沒事,受創最重的就是里佳溪。隔著里家溪對面的第4鄰,那十幾戶,溪床衝的亂七八糟,沒有路走。昨天我去里佳溪對岸的一家民宿,以前路好的時候,不超過15分鐘,昨天開了快40分鐘,前兩天又有一台車出車禍,那裡路又小,上坡急轉灣,路況真的非常差。

這裡很需要把路開通,那邊還有上學小朋友,每天要進出,還有種茶的,需要通行。

(2) 安置與重建:

里佳部落的受災戶,總共有18戶,有的住教會、親友家,或去樂野住八八新舍,大家希望趕快有永久屋。上星期縣府去會勘用地,結果都不行,里佳部落找不到可以一次蓋18戶的地,昨天看了4個地方,初步勘定都是不宜居住,或者是接近危險溪流,或者在更山裡面,但是交通很難克服。

所以昨天跟鄉公所承辦人員溝通,可能朝向「個別重建」,就是族人找私人的地,把地捐出來,變成建地蓋起來,可能2、3戶為一個單位一起蓋,施工會比較好,初步已經有幾個地主同意,因為大家都是受災戶,不過還要再開部落會議來確認。

(3)產業部分:

里佳人口外流也是滿多的,留在鄉內的話,主要是打工,傳統產業─農業也有,生產季節性的產物,主要是愛玉、季節性的蔬菜,再來是茶。

不過因為可耕地不多,所以種茶的部分算是超限利用,可是為了生計,也沒辦法。不過這次災後,大家都觀察到,土石崩塌的區域,都是造林地,或河川旁邊的,反而茶園流失不多,可能水土保持作的不錯。

最近幾年,阿管處投入最多資金、時間的部落就是在里佳部落,這裡是阿里山最裡面,也是最原始的部落,景點都是很原始的,可以發展自然生態的地景景觀,只要道路恢復後,阿管處應當會全力協助。

(4)道路交通:

目前的道路復建部分,只能原路作修補,不能新闢道路,但是可以把被埋掉的路挖出來。

2009.11.16 山美→新美→里佳 077
鄒盟陪伴里佳自救會開會一角(討論議題:遷村與否?)(圖片提供/鄒族青年行動聯盟)

五、山美部落

山美部落大概有將近300戶,有7個鄰,他們一開始的時候,被原民會判定為「全村不安全」,其實都只是局部而已,現在他們正在提出申復,希望重新勘查。

(1)災害部分

山美部落在莫拉克災後受創嚴重,整個村的地景都有很大影響,村內著名的「達娜伊谷」生態園區,受到很大的衝擊,主要聯絡大橋─山美大橋沒有了,幸好已經由「台灣大哥大」認養,正在設計中,已經準備要開工了。

(2)安置與重建

山美部落的實際受災戶,大約7、8戶,有1戶去樂野八八新社,其他的跟親友租房子,領住屋補助。

雖然人平安無事,但是整個部落,卻被判定為「不安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知道被判定為「不安全」,本來滿高興的,族人看到一塊靠近靠阿里山公路的林班地,其實那個很久以前,是部落的舊居住地,有很小的路,但是沒有電,水要打上去,那裡不錯,但是要重新規劃公共設施,費用很高昂,政府認為不可行。

另外在達娜伊谷那邊,曾文溪另一頭的部分─第6、7鄰,本來也是想要回「老居住地」,那也是很早很早以前的居住地,族人也是想要回去那邊,可是要新闢道路,所以政府也說不可行。

因為兩邊的方案都不可行,所以現在部落就提出申復,希望能重新勘定既有的部落,希望可以安全的繼續住在這裡。

(3) 產業部分:

山美部落在20年前開始用生態旅遊的方式,經營達娜伊谷之後,將近有2/3的山美人,他的工作或收入來源,都直接或間接的與達娜伊谷有關係。所以,這次災害重創達娜伊谷,對整個山美部落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造成了很多人的失業,園區內的工作人員失去收入,農特產品銷售受影影響,作小生意的也失去機會。

達娜伊谷可以恢復嗎?一開始,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的年青理事們,覺得滿氣餒的,本來想不玩了,可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還有部落會議的老人家說,好不容易20年前做起來,引領台灣部落走向生態保育的旅遊,怎麼可以這樣放棄?

而公部門的態度,不管是阿管處,或是公所,當然是想說,如果社區不想玩,那我就省錢省事,但是如果社區還想繼續努力,想要恢復,那我就協助你。目前是滿多人說,達娜伊谷是山美重要的「部落產業」,真的不能放棄。

幸好,達娜伊谷的停車場、展演場等基本設施沒有損害。賞魚區是慘不忍睹,但是魚卻已經自己游回來了,前段時間,還有公部門去放了一萬尾的魚苗。

現在是河道被衝開的很寬,要走下去很困難,不過可以把那些地方稍微用怪手挖開到有土的地方,就可以種草木,過了三個月,就綠油油的,看起來就不是受傷了的感覺。

而原本通往「賞魚區」路徑上的大石頭,可以把他挖起來疊好,形成賞魚步道,要下去到達娜伊谷溪的部分,可以作安全步道。

部落裡面的人預估,這工作只要半年內就好了,反而是129縣道路狀況很糟,恐怕是馬路恢復的比較慢。

六、新美部落

(1)災害部分

新美部落,約100多戶,第2鄰不安全區,有6個受災戶,算是沒有很多崩塌,但是道路交通部分,也是慘不忍睹,然後溪流跟里佳一樣,被衝寬了好幾倍,橋也不見了。

(2)安置與重建

目前這6個受災戶,已經找到地來蓋永久屋,在安置的部分,有一戶去住88樂野新舍,其餘住親友家,大家等永久屋蓋好,就可以搬進去住。

(3)產業部分

新美的產業,以前也都是傳統耕作,他們是最晚碰觸「旅遊產業」的,因為新美夾在「山美」跟「茶山」中間,前者是生態旅遊聞名,後者很早就開始發展「農業休閒產業」,他們夾在中間,只能眼睜睜的看遊覽車進進出出。

新美也很努力的發展農特產,工藝,還有一個「有機苦茶油班」,現在正是產期,不過該班不必煩惱,在輔導單位世展會的穿引下,郭台銘答應量有多少就收多少而且不殺價。災前就很努力的在做社造,也是想說像山美這樣,作生態溪流的復育。

七、茶山部落

茶山部落是阿里山最南邊的部落,但以交通來說並不是最偏遠的,從茶山出去,7公里就接到「台三線」,往南通往高雄縣的「那瑪夏鄉」,這條路正在拓寬施工,以後從嘉義茶山到高雄那瑪夏的民生村,就會很好走,變成很好的雙線道。

(1)獨特的族群融合特色

茶山有100多戶,他是阿里山最晚成立的部落,是光復以後才成立的部落。這裡以前是日本人的農場,後來戰後的第一位鄉長高一生鼓勵達邦社的族人,移民到茶山,在傳統歌謠部分,也有好幾首描述他們遷移得過程。

因為最晚成立,所以人口組成複雜,有60%鄒族,30%漢人,10%布農族,他們很早就推動「農業休閒」,那時候的村長連任8年,很用心。他們的特色是「涼亭節」,每戶都有涼亭,因為有3個族群,從門外的涼亭就可以看出是哪一族的,很有特色。然後他們每一戶的門口,都有一個木雕,代表這一戶的特色。

(2) 災害部分

茶山的第1鄰是危險區,大概有20幾戶,土石流沖到部落來,但沒有災害,實地勘查後,發現上方有崩塌隱憂,第一鄰可能要「稍微移一下」,因為他們那裡幅員蠻大的,是農業區,所以有足夠的地可以移過去。

(3) 安置與重建:

這20幾戶現在還住在家裡,只是被列為危險區,但沒有立即危險。將來永久屋也就興建在原來的村落裡面,只是稍微換個位置。

(4)道路交通

茶山的的道路系統,也是跟其他部落一樣,受損嚴重。這裡有一座橋,去年卡玫基颱風就壞掉的橋,到莫拉克災前好不容易過了,要發包施工,莫拉克來了又要重新設計。不過村長堅持舊案要先作,否則不知道又要等到什麼時候。

而部落下方跨曾文溪,連到台三線的的「茶山大橋」大水沖不見了,幸運的由「嘉義行善團」認養,他們在阿里山建了不少橋,經由鄉長的請託,就答應來作,9月初就已經開工,他們動作很快,預計明年過年前完工,而公部門的橋呢?

嘉義行善團做的橋是很穩固的,其他颱風垮的橋,多半是公布門作的,行善團做的橋,頂多是直接被土石覆蓋,不會被衝垮。

但是茶山對外的主動線─129線,卻連路面的積土都還沒有清完,雖是雙線道,但很多部分還是只有搶通單線,會車蠻麻煩的,政府的速度跟民間比較起來,實在太慢了!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洪雅】當監獄壯遊遇到頂菜園1111

位於新港鄉消失的台糖小火車板頭車站,在陳明惠的努力下,帶著 「如果有一天火車若轉來」的期待,一手創辦打造懷舊空間,所用的材料大部份是撿回來的,有些則經他變造創作,每個月來到頂菜園總是發覺又有很大轉變…

洪雅書房例行免費推廣講座第481場

時間: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晚上19:30
地點: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主題:文化觀光–當嘉義舊監壯遊點遇到頂菜園

主講人:陳明惠(頂菜園發展協會理事長)與余國信(洪雅文化協會理事長)

您想知道兩個地方是怎麼進行策劃與發動30歲以前不能不來壯遊一下的活動嗎?

您想知道一個預習犯罪的活動遇到一個快消失的村莊又被用活動找回來的地方,會不會被比下來呢?

位於新港鄉消失的台糖小火車板頭車站,在陳明惠的努力下,帶著 「如果有一天火車若轉來」的期待,

一手創辦打造懷舊空間,所用的材料大部份是撿回來的,有些則經他變造創作,每個月來到頂菜園總是發覺又有很大轉變,且變得更漂亮一點、更讓人感動一些~

嘉義舊監壯遊點要呈現的是一群年輕人怎麼透過洪雅書房與玉山旅社來發動一趟讓人讚嘆與欽佩的愛鄉土之情,從初衷以搶救舊監及郡役所為出發點的營隊,如今轉變為讓年輕人感動與響應關心老空間再造與文化思辨、創意發想推動的營隊,這是挑戰卻是有趣的轉變…

在玉山旅社的修護過程中,頂菜園提供許多老材料的後援與借鏡,如今兩個一樣是白手起家的創造景點、創意發想但目的論一樣的營隊,要如何發展下一步呢?

兩個地方是如何創意規畫的?要怎麼合作呢?有怎樣的期待呢?

本周三晚上七點半,於洪雅書房,敬邀一起來分享!

嘉義舊監人文藝術營最後一梯即將額滿…請速搶報名!

http://blog.yam.com/hungya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開放時間:下午2點-晚上九點半

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在阿里山

全國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社區,昨在阿里山樂野村鄒族文化區廣場揭牌啟用,鄒族取名為「樂野八八新舍」,四十戶受災民眾看到屋內家電一應俱全,日常民生物資齊備,都高興的說:「這樣就很夠了,很滿意!」鄒族的長老…

全國首座八八風災組合屋社區,昨在阿里山樂野村鄒族文化區廣場揭牌啟用,鄒族取名為「樂野八八新舍」,四十戶受災民眾看到屋內家電一應俱全,日常民生物資齊備,都高興的說:「這樣就很夠了,很滿意!」鄒族的長老、頭目則在入厝前,依古禮持芒草到各戶驅邪祈福。

長老持芒草祈福

縣長陳明文表示,樂野八八新舍由紅十字會總會援建,完工後,有熱心企業團體認捐家電,屋內有電視、冰箱、瓦斯爐、熱水瓶等基本家電,縣府也為每戶準備了烹飪調料、乾糧、衛浴用品。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陳士魁表示,樂野八八新舍可容納阿里山鄉樂野、達邦、山美、來吉、茶山、里佳等村一百一十二位受災民眾,每戶佔地十五坪,空屋造價四十五萬元。

族內長老、頭目們依循傳統,喝小米酒祝禱,再分持芒草到新房門前祈福,希望住戶未來在工作與生活上都能一帆風順。受災戶說:「其實這是災難,舉辦慶祝儀式有點諷刺,但想到不必再寄人籬下,心裡真的很感動,慶祝一下無妨。」

981019-applejiayi-360.jpg

鄒族的長老、頭目則在入厝前,依古禮持芒草到各戶驅邪祈福(攝影/寶智華,蘋果日報20091019)(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20091019)

【阿里山】莫拉克災後的森林鐵道論壇0919

如今,莫拉克災後的阿里山森林鐵道更是全線通車日遙遙無期,日前更發生辭退20位員工以降低營運成本(其中有位賴姓員是88水災的災民,災後生計更是問題)…林林總總,一味怪罪民營化的公司也已無濟於事…

玉山旅社第五場活動–莫拉克災後的阿里山森林鐵道
題目:莫拉克災後的阿里山森林鐵道論壇

主講者:許乃懿醫師、翁幸昭老員工(森鐵司機)

演講時間:9/19(六)晚上19:30
演講地點:玉山旅社二樓–嘉義市共和路410號(舊北門車站前)

免費開放! 敬邀踴躍出席!

阿里山森林鐵道自從民營化後即發生許多讓人失望與憤怒的情事,例如2008年10月,阿里山森林鐵路樟腦寮段,因災害導致路基坍塌,造成鐵軌懸空停駛,

2009年1月16日採「接駁」方式恢復行駛,但始終一直處於長期接駁來營運,看不到民營後的效率與創意!更嚴重的是新聞頻頻出現鐵道因民營化後缺乏維護人力(民營後為節省人事成本而致),而出現安全疑慮!更出現司機集體請辭事件!

如今,莫拉克災後的阿里山森林鐵道更是全線通車日遙遙無期,日前更發生辭退20位員工以降低營運成本(其中有位賴姓員是88水災的災民,災後生計更是問題)…

林林總總,一味怪罪民營化的公司也已無濟於事,我們關切的是:政府的災後重建,是否有反省民營化(不該再山也BOT、海也BOT),能否趁此次重建機會讓阿里山森林鐵道回歸一個真正善後處理的方案呢?

這一晚,我們先來了解莫拉克災後的阿里山森林鐵道最新情事,同時,來一起探討鐵道文化資產的維護與方案,我們一起來關心與研擬!

敬邀踴躍出席!

玉山旅社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YUSHANINN

玉山旅社週一休息!

二至周四下午2點至晚上10點開放  周五-周日下午2點-晚上11點開放~

玉山旅社:嘉義市共和路410號(舊北門車站前)

980916yushanuntitled-400.jpg

來吉的隱喻 ─地土浮動的人文觀點

故事中提到的土石丟下來,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的印象-土石、崩塌,若再加上早期長老們的「堰塞湖」記憶,來吉近溪谷的土地形勢,大抵被勾勒出來了。此外,鄒族人剛開始並不住在現在山腳下近阿里山溪…

看到報紙、電視上有關莫拉克災情的報導,我的心情揪了好幾天,虛懸無法釋懷。人在台北和台中、斗六等幾個地方跑,有些忙,無法抽身過去,更無力投身參與、幫忙……

儘管如此,仍然想借此時機反思阿里山來吉部落與地土的緣由。
1085354676.jpg
來吉部落位在阿里山溪上游,為原住民鄒族部落。從鄒族傳統部落規格來看,來吉是個小社,是較晚發展出來的部落。約在一百多年前,住在曾文溪流域的鄒族大社-特富野鄒族人越過十字路,循獵徑來到現在來吉半山腰的粗馬納,先是搭蓋獵寮,接著定居下來。

當時鄒族長老目睹阿里山溪水文環境不穩定,經常溪水暴漲,甚至形成堰塞湖,於是稱山下的地方為堰塞湖(現在四鄰一帶)。後來日本人據台,在河床地附近設有駐在所,鄒族人也陸續自山腰搬遷到河床地附近,幾年間,現在的一鄰、二鄰一帶開始住人。

來吉附近的塔山為鄒族的聖山,山上印記有哈莫的臉譜以及女神的傳說,供鄒族人追想:傳說女神有些神經質,一不高興就會自山上丟下土石,讓山下的人感到困擾。這時聰明的鄒族人即舉起男人的陽具,女神看到感到害羞,立刻躲起來,不再丟土石,山下就免於土石的劫難了。這個故事姑且不談真假,卻可以從故事的隱喻感覺到在地風土之一二。

故事中提到的土石丟下來,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的印象-土石、崩塌,若再加上早期長老們的「堰塞湖」記憶,來吉近溪谷的土地形勢,大抵被勾勒出來了。

此外,鄒族人剛開始並不住在現在山腳下近阿里山溪的位置,而是在半山腰的粗馬納,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山水的智慧。後來會搬下來,和後來的入侵者日本人移住及活動範圍有關,也和後來人口漸多,用現代方式尋找交通便捷的空間有關。

若更擴大到阿里山溪兩岸的土地視角,這一帶岩層鬆軟,經常因為風雨和地震,發生土石崩落情形,山上也經常發生大崩塌,這是多年來,不斷在發生的事實;隔個小塔山另一側的豐山,早期被稱做崩山,也是土石鬆軟的地方,幾次颱風和地震都有重大災情。

這是藏身阿里山溪的特色和限制。面對此一限制,人們要意識到此一特色和限制,尋找可以長期棲身處所,以確保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本文轉載自「有意見的教室」)

搶救阿里山森鐵,誠實面對經營困境

不論阿里山BOT案先前的爭議風波極大,而使飯店的環評一再拖延,如今,相信沒有任何環評委員,願意甘冒社會輿論的大不諱,批准宏都在脆弱的沼平山地蓋五星級大飯店。請幫忙轉寄這篇文章出去,別再糟蹋阿里山了!

前言:

在八八水災之後,台灣還想要在海拔2100公尺的高山上,大興土木興建高樓層五星級的大飯店,這樣的可能性等於零。

姑不論阿里山BOT案先前的爭議風波極大! 而使飯店的環評一再拖延,如今,相信沒有任何環評委員,願意甘冒社會輿論的大不諱,批准宏都在脆弱的沼平山地蓋五星級大飯店。

請幫幫忙 轉寄這篇文章出去 別再糟蹋阿里山了!  謝謝您!

980818f23_200811110440-400.jpg

搶救阿里山鐵路 誠實面對經營困境 森鐵才有未來

或許這是上天給台灣的考驗

20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剛好一百年

如今 能否走過這個歷史關卡?

路遙愈近終點處

卻是驚滔駭浪風雨路

我想 或許 在這個時機點

我們沒有時間悲傷 因為迫切的危機 已經不允許我們遲疑

針對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阿里山鐵路的未來 政府絕對不能夠放棄!!

以下五點建議,誠懇地希望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宏都阿里山能夠察納雅言,作為參考。

 1. 政府應透過協商 立即終止飯店BOT與鐵路OT案

在八八水災之後,台灣還想要在海拔2100公尺的高山上,

大興土木興建高樓層五星級的大飯店,這樣的可能性等於零。

姑不論阿里山BOT案先前的爭議風波極大! 而使飯店的環評一再拖延,如今,相信沒有任何環評委員,願意甘冒社會輿論的大不諱,批准宏都在脆弱的沼平山地蓋五星級大飯店。

換言之,宏都阿里山的經營利益點已經消失,

卻必須承擔未來阿里山鐵路繁重的經營成本,實屬不易。

因此,建議以不可抗力之天災特例,

宏都公司與政府協商,終止飯店BOT與鐵路OT案。

以降低傷害與保障員工的利益為優先,

並圖未來阿里山鐵路尚可維持經營為念。

 2.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阿里山鐵路皆應回歸國家經營,保障現有員工的薪資與福利。

未來漫長的修復時期,何以忍心又見鐵道員工被裁員與減薪,

鐵道專業人員失業,這樣的技術人力流失,

將造成阿里山森鐵路無法經營。

以工代賑,將救災預算分配到從業人員,從事現場修復工作,

保障現有員工的薪資與福利。

不要讓這場無情的水災,造成台灣的阿里山,

成為台灣永恆消失的歷史名詞。

3. 危機其實是轉機 政府應誠實面對歷史的錯誤

改弦更張 時猶未晚

從阿里山鐵路頻繁的天災來看,每逢颱風與地震必斷,

龐大的修復經費,遠超過合約每年三千萬預算。

證明了當年政府倉卒BOT的決策是個錯誤,

這麼高經營的風險,不該交由民間獨立去承擔。

尤其是宏都只是個資本額僅僅數億的在地建設公司,

如此龐大的負擔,實在難以永續經營。

世界遺產印度大吉嶺鐵道,也是經常發生雨季中斷,

然而印度政府卻是不計代價去維護,

因為她代表印度的國家資產,也是世界遺產。

而阿里山更是台灣的國家資產,無庸置疑。

台灣政府豈可連印度政府的魄力都不如?

4. 如果政府無法接手或不願意承擔,建議公開徵求大型企業認養。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阿里山鐵路是台灣的國寶,

政府絕對沒有任何理由宣布放棄。

在漫長的重建之路,以及未來的經營,

需要財力的挹注可以尋求大型企業認養,

並依照出資比例分配,取得其經營權,

並擁有其未來經營的廣告與商標權。

吾人認為深耕文化的奇美集團,或是其他傑出的電子產業,

可以考慮伸出援手。

如果一年 一兩 億可以養活一條阿里山鐵路,

對於大型企業而言,形同形象廣告支出而已。

更何況阿里山並非只有花錢,也有潛在收入。

但是獲得的形象收益,卻是無可倫比。

5. 解決阿里山的問題 需要 遠見 感恩 放下糾葛 宏觀未來

希望2012年阿里山鐵路一百年的時候,她是浴火重生,而非灰飛煙滅。

我們所有台灣的子民,還能有這個幸運,看到阿里山火車在跑。

而阿里山鐵路的永續經營,需要政府的遠見,改變過去的錯誤政策,

我們也該用感恩的心,感謝這段日子,

宏都阿里山鐵路員工的辛勞,讓鐵路維繫迄今。

政府與民間都應該放下本位主義,拋開面子問題,

放下糾葛, 宏觀未來,

讓我們一起為阿里山的未來,默默祈禱!

(作者為熱心教育與社會服務的鐵道學者,為目前國內鐵道領域 專業著作數目最多者)

(本文轉載自「蘇昭旭老師的全球鐵道視野部落格,請盡量轉載,讓更多人關注,謝謝)

附錄:八八水災/阿里山鐵路崩塌290處 修復得花2年光景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16/17/1p6nw.html

八八水災導致嘉義受創嚴重,通往阿里山的主要道路中斷,今深入災區了解,著名的阿里山小火車在森林鐵路損壞總計290處,幾乎全毀;山上著名的樟腦寮車站、香林國小像經歷爆炸後一樣,滿地碎石,山上道路路基淘空,已成封山狀態。

曾經是隧道,因坍方斷成兩大截,落差至少一公尺,阿里山公路嚴重受創,路基嚴重流失,嘉義林務局花了2天徒步勘查,像是原本高度有3.6公尺的19號隧道,因土石崩落,現在剩下不到1公尺。

阿里山森林鐵路更糟,從交力坪站到水社寮車站之間,有4座隧道被埋,到森林遊樂區的前一站「二萬坪車站」,站內有100公尺的鐵軌,現在路基消失了、鐵軌完全懸空,整條森林鐵路鐵軌到一半就不見了,超過50處以上路基坍方,還有200多處以上的邊坡,也嚴重塌陷。

阿里山小火車想要全線運作,得花2年時間捲土重來。目前只能靠周邊產業道路連接阿里山公路,大型遊覽車想要上山,至少再等一年。因為通往阿里山的主要道路一樣很慘,不僅路基流失,斷的斷、塌的塌,電線桿橫躺在路上,讓人怵目驚心。

對外道路中斷,就怕裡頭的風景區更糟糕,有民眾冒著危險騎車進阿里山,用DV拍下最新狀況,沿路可以看到,大雨把原本山上的土石全部沖刷下來,路樹倒的倒,路面也因為路基淘空,現在根本沒人敢走,整個阿里山處於封閉狀態,包括樟腦寮車站、香林國小,除了滿地碎石,空無一人。當地居民說,「從沒看過這麼慘的景象。」

災後的阿里山遊樂區看不到昔日美麗的風光,甚至一度傳出姐妹潭出現崩塌,幸好翠綠湖面仍然保留著。目前初步了解,阿里山風景區受損狀況,雖然沒有想像中嚴重,但復原也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道路坍塌,物資運送困難,恐怕才是最大問題。(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吳瑞興)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