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實馬告國家公園共管機制?

時至今日,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置與否仍在政府與原住民之間僵持不下的意見中延宕,反映國內共管機制的不成熟,以及長期以來上下對話關係未能改善的窘境。本小組便針對此提出建議如下:其一,除設置「原住民諮詢委員會」….

棲蘭山區位於今臺北縣、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的交界,擁有上萬公頃的臺灣原生檜木林,是臺灣僅存的檜木原始林,也是多年來存廢問題備受爭議的「馬告國家公園」,首要保護的天然資源。在政府已承諾與當地住民「共管」園區的情形下,究竟其遲遲無法成立的原因何在?以下便就歷史背景討論起。

背景

1950年代,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簡稱退輔會)在開闢公路的同時,獲得開發公路兩側天然資源的權利,其後又以安置退伍榮民就業等因素為由,要求政府撥出山區大片天然林地,設置專屬林區,並於宜蘭市設立「退輔會森林開發處」,1959年正式經營棲蘭山及大甲溪等兩個事業區。

直到1980年代,臺灣檜木林遭過度濫伐、生態環境不全、自然災害不斷等情形一一浮現,於是1988年民間環保團體發起了第一次搶救檜木林的行動,此舉促使政府將林務局由生產事業單位改制為工務預算機關,檜木林也受到「全面禁伐天然林」之政策保護。

然而,管理棲蘭林區的退輔會仍維持會計獨立、自負盈虧,礙於當時社會保林運動聲浪四起及政府之禁伐令政策,1990年退輔會又提出「特殊經營天然檜木林專案」,藉此獲取棲蘭林區天然檜木林之「枯立及倒木」採伐權。

980119-magaoguo-300.jpg

棲蘭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獨特林相(圖片/劉正輝提供)

「馬告國家公園」成立之契機

1998年,保林團體揭露諸多違規濫伐檜木的事實,隨後第二次保林運動揭竿而起,進而催生將棲蘭山林區劃入「馬告國家公園」之行動。隔年行政院也刪除退輔會森保處的伐木預算,從此全面禁伐。受到過去原住民與政府交惡的先例(例如:玉山國家公園)影響,雙方長期不信任之緊張關係,導致馬告國家公園設置過程爭議不斷,即使內政部於2002年7月公告國家公園範圍並編列第一年預算,隔年卻在泰雅族抗議聲浪中,在立法院遭到凍結。

「共管機制」成形

前任總統陳水扁先生就任後,為實踐成立「檜木國家公園」及建立與原住民之「新夥伴關係」的雙重承諾,由主管國家公園之內政部成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諮詢委員會」,敦聘素來與原住民關係良好的國策顧問高俊明牧師擔任召集人,並邀請泰雅族代表、立法委員、該地區鄉長參與,共同擬議成立一座「與原住民族共管的馬告檜木國家公園」,此為「共管機制」的起源(蕭世暉、蕭惠中,2003:46)。

不過,政府在後續進行範圍劃設調查工作時,並未納入周邊部落的意見,顯然已違背前總統的承諾。共管機制在原住民與政府缺乏互信基礎下,再加上原住民社會已深受現代化力量的影響,共管國家公園的願景比不上實際的日常生活協助,故而淪為宣傳口號(林益仁,2006:16-17)。

回顧原住民的心聲

另一方面,泰雅族人曾於2003年初發表反對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聲明稿,指出政府決策的偏差與族人的訴求(高金素梅團隊,2003),經整理後如下表所示:

政府決策偏差之處 泰雅族代表之訴求
內政部營建署未向行政院報備,非法成立「馬告諮詢委員會」,逕自劃設預定範圍 將2003年度「推動馬告國家公園計畫」保留三百萬元作為部落推廣生態旅遊經營技術與地方說明會之用,其餘全數刪除
內政部營建署於2002年7月22日發布的公告有預定範圍圖,無計畫書,與《國家公園法》之規定不符
馬告的預定範圍漏劃棲蘭山系重要的一萬公頃檜木林,反而多劃入不具保育價值的伐木帶和闊葉林帶,壓迫鄰近泰雅族部落的生活空間 重新劃設範圍,須顧及棲蘭山系和水系之完整性,並留給周邊原住民部落足夠的緩衝帶
馬告的範圍劃設調查工作未納入周邊部落的意見 營建署應立即成立「馬告國家公園範圍劃設調查小組」,且須納入四名周邊部落推選的代表,並於2003年6月底前完成重新劃設
共管機制尚無法源基礎 行政院須於第三次會期將《國家公園法》列入優先審議法案

因應泰雅族人的訴求,內政部營建署將《國家公園法》修正六條、增訂三條,但他們仍以此窒礙難行且無所助益為由,堅守反對立場,並於2003年5月底發表新訴求(李玉蕙,2003):(一)設立「原住民諮詢委員會」,決議馬告的存廢;(二)在林區經營方面,由部落推舉代表組成「經營委員會」,負責實際營運,而政府僅提供協助即可。

建議方案

時至今日,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置與否仍在政府與原住民之間僵持不下的意見中延宕,反映國內共管機制的不成熟,以及長期以來上下對話關係未能改善的窘境。本小組便針對此提出建議如下:

其一,除卻設置「原住民諮詢委員會」,尚可參考加拿大Kluane國家公園設置「永續資源議會」之機制及作法(紀駿傑,2002),一方面能為當地的環境議題把關,使自然資源受到適當保護以求永續發展;另一方面能跳脫「土地歸屬權」問題,重新審視國家公園內與周遭環境的保育及資源使用。

其二,目前政府組織(例如: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原住民組織(例如:原住民諮詢委員會)仍各掌其政、各執其事,未來可由雙方推派代表共同籌組「馬告國家公園諮詢委員會」,協調由原住民諮詢委員會所提出之相關議案,以及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劃、執行之方案內容。

此外,亦可就近參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改善社頂部落日益惡化之社會課題,嘗試以生態旅遊創造產業的新面貌,並藉此提升社區居民對於保育行動之支持及參與,創造國家公園與部落發展之雙贏機制(劉正輝,2009),此模式的導入亦可為當地居民帶來穩定工作,進而促進在地產業發展、改善社會問題,強化國家公園與社區的關係,將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及目標。

參考文獻

李玉蕙,2003,〈不談馬告 國家公園法還是要修〉。祖靈之邦(網站),2003年5月29日,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36&Itemid=235&limitstart=10

林益仁,2006,〈「自然」的文化建構:爭議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的「森林」〉。《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7:7-23。

紀駿傑,2008,《共管式國家公園個案介紹(一)加拿大Kluane National Park》,臺灣國家公園(網站),2008年11月17日,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29:2009-07-21-17-38-16&catid=11:2009-06-22-03-38-32&Itemid=42#

高金素梅團隊,2003,〈馬告國家公園周邊泰雅族部落共同聲明〉。祖靈之邦(網站),2003年1月9日,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97:records-record05-797&catid=36:record05&Itemid=235

蕭世暉、蕭惠中,2003,〈國家公園是什麼?~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談永續發展政策改革~〉。《看守台灣》5(1):44-49。

劉正輝,2009,〈社區參與國家公園經營-以墾丁社頂生態旅遊為例〉。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2009年2月14日,https://www.dfun.tw/?p=10373


(本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世界遺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經老師推薦與作者同意後刊登於此,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陳毓玲、陳冠丞、黃麗文、陳姵如。)

【好事】憑《找路》,免費入住山海教室一晚

這是無心插柳的尋找,一個新發現與下一個新發現綿密地構成一個個陷阱,把我吸進這個夢幻寫實的經驗。一開始,就停不住了……一切都從「月光」開始。他是任職於金融界的專業經理人,但骨子裡卻住著一個愛登山、愛寫詩的浪漫老靈魂。當有一次不經意地發現…

憑《找路》一書,免費入住山海教室一晚。
無效期限制,隨時有效。

本優惠活動無關出版社宣傳,我也不認識書籍作者,
純粹只是我買了這本書,
純粹因為這本書的故事地點發生在南澳,
純粹因為我讀了它,覺得它很好看,
所以想推薦給更多人。

阿不 2010.1.14

————————————-
〈以下文章轉載自遠流博識網〉

這是無心插柳的尋找,一個新發現與下一個新發現綿密地構成一個個陷阱,把我吸進這個夢幻寫實的經驗。一開始,就停不住了……

一切都從「月光」開始。

他是任職於金融界的專業經理人,但骨子裡卻住著一個愛登山、愛寫詩的浪漫老靈魂。當有一次不經意地發現,那首他從小耳熟能詳的〈月光小夜曲〉,背後似乎有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後,他展開了整個故事的追尋──他想要去找一條深埋在宜蘭南澳山區、已被時間與自然湮蓋的「沙韻之路」。對他來說,這是一條「不曾走過的路」,後來卻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條山徑。

故事源於七十多年前,在南澳深山,一位十七歲的泰雅少女沙韻.哈勇,幫被徵召到南洋當兵的日籍警員揹行李出來時,不幸失足落水。當時的日籍統治者拿這事故當皇民化教育的題材,為沙韻鑄了一口鐘、作了一首歌、拍了一部電影。然後,這一切又隨著台灣光復淡去,只在蘇花公路旁留下一座說明碑,以及那首〈沙韻之鐘〉──後更名為〈月光小夜曲〉,一首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大約聽過、卻多半不知其來由的抒情民歌。

為了還原這條「沙韻之路」,他常常一個人,跋山涉水,餐風露宿,披荊斬棘,後來則加入愛侶的默默跟隨與陪伴。而藉著問路,他也逐漸認識了一群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的大小朋友。該族的歷史,也從這群朋友口中越聊越多。山上的泰雅老獵人成為湮滅古道的最佳嚮導,找路的敏銳天賦與開路的敬業精神讓跟隨者既感動又讚嘆,他也開始學習用獵人的角度,觀察、行走於山間。有一天當他發現,原本夜行山林會忐忑恐懼的他,突然可以戴起頭燈,聽到哪有聲音就往哪裡去,追尋起飛鼠、山羌,而心情是興奮的,山上的黑暗對他來說,變成是掩護,而不再令他害怕時,他知道,不知不覺中,他已被這片山林徹底改造了……

——————————————————–
更多書籍的介紹,請依下面連結至出版社網站瀏覽~
《找路》遠流出版
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L0306

三個族群的慶賀─東河國小百年校慶

東河國小百年校慶在熱鬧、喜氣中結束,象徵三族群的活動旗幟已收起,東河村恢復平日的純樸、美麗。有機會到南庄一遊,可以順便到東河國小附近走走,沿路的樸實與自然美景,讓人印象深刻,身心愉悅。

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的東河國小,11 月7日兩天擧辦了百年校慶,慶典中安排了賽夏、泰雅、客家三個族群的表演、競技及手工藝品展示,展現了當地的多元族群特色與活力。

981210-dungheguo-400.jpg
位於東河國小附近的東河吊橋,景色美麗。

慶典中部份小朋友們穿著自己族群的服飾表演舞蹈,生動可愛;運動場中校方安排了大人與小朋友的拔河比賽,雙方互不相讓,努力為己方爭取勝利,畫面十分有趣,最終竟然1:2大人飲恨敗北。去年全國拔河比賽,東河國小獲得全國第一名的殊榮,果然名不虛傳。

除了小朋友們的表演及競賽,也有小朋友的作品展示,校慶中也另外安排了百年校史資料展,圖文並茂地呈現東河國小的百年歷史發展,而由該校承辦的苗栗縣原住民部落大學,亦搭配辦理部落大學成果展,讓部落居民的學習成果一同展覽,與小朋友們的作品相互輝映成趣。

clip_image006
百年校慶成果展

clip_image004
在學校旁賣香腸的老闆是位非常有才藝的賽夏族人,傳授薩克斯風等樂器外,歌聲也是一級棒。

為了表達百年校慶的多元文化內涵,百年校慶旗幟中的「100」數字,分別以代表泰雅、客家、賽夏三種文化的圖案裝飾。其中「1」字的菱型圖紋是泰雅族常用的圖案,代表著祖靈的雙眼、祝福;第一個「0」字裡是印有鮮豔的大牡丹花的客家花布,這是客家花布常見的花色,代表著喜氣、富貴;最後一個「0」字則是以賽夏族編織中常可見到卍字形雷神紋裝飾,是閃電之意。

東河國小百年校慶在熱鬧、喜氣中結束,象徵三族群的活動旗幟已收起,東河村恢復平日的純樸、美麗。有機會到南庄一遊,可以順便到東河國小附近走走,沿路的樸實與自然美景,讓人印象深刻,身心愉悅。

遊客可先到南庄鄉公所免費索取地圖導覽。網址: http://www.nanchuang.gov.tw/,電話:037-823115 。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回顧石磊部落[金曲媽媽] 無毒蔬菜…

當部落媽媽轉作有機栽種後,為了避免各位因為沒有正常的市場通路而重回化學時代,才努力的幫忙部落媽媽賣蔬菜。總言之,期間的互動與發展的起落是很大,如乘雲銷飛車一般,心臟要夠大才能走下去。

編按:
本文為石磊部落推動「金曲媽媽」無毒蔬菜的瓦旦,回顧這一年來推動無毒栽培的過程,從作者的回顧中,可以看到在部落推動工作的各種感人與困難的部分。

石磊部落媽媽們栽培的無毒蔬菜,都有經過檢驗合格,除了宅配之外,最近還拓展到「清大竹蜻蜓綠市集」,新竹的朋友可以去現場認識得過金曲獎,又會種菜的媽媽們囉!

981128shleibuluo411-400.jpg
推動無毒栽培的瓦旦

回部落工作的過程

回顧部落金曲媽媽的成立即將邁入一年了,回想當初的組成只有感動與感謝神的帶領,今雖未成氣候,但可愛的部落媽媽為了共同目標願意往前走,我想目標總會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感動的實現的。

想想回到部落工作也將近十年的時間,很累但很甘甜,經歷與帶動了部落的變遷與發展工作。在部落的這十年,因為部落的需求做了部落需要的事情,從兒童課輔到社區協會,再從社區協會推動在地產業發展為自然農業的工作,一路走來是為了改善部落生活環境並提升部落族人的生計經濟。走也走了十年,耕也耕了十年,只好繼續下去。

起初為了孩子的教育才回到部落推動兒童課輔工作,經驗在外求學的辛苦與知識上的差距,初期沒有外來援助,後來某機構開始協助一些小經費,大學期間的寒暑假,至善基金會補助了工讀經貼,直到最近的幾年博幼基金會進入部落後才停掉,由他們繼續部落兒童教育工作。

也因為接觸部落的孩子,瞭解每個孩子們家庭的需求,但經濟問題都是所有家庭的大問題,我也發現即便孩子很聰明但往往國中畢業後,面臨家庭生計的實際問題,父母沒有資源提供生活費,於是孩子最終放棄求學的機會,開始工作賺錢。因此,部落貧窮的社會結構將持續上演著。

為了解決家長的經濟問題,便自發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封溪護魚發展觀光吸引觀光潮促進部落產業經濟的成長,但效果不彰。後,開始協助部落申請多元就業方案,解決短期就業問題,但也確無法真的改善部落長期的生計問題。

接續父親想要推動的有機工作

記得三年前,田裡砍草太累,只好躺在農地中讓太陽烤一下,當我被太陽烤了時候,我忽然覺得大家都有地,何不利用自己的土地好好的耕作呢?於是藉助我父親(羅慶郎)的專才自然農業開始在部落進行集體式的推廣活動。

我的父親在部落堆廣有機農業已經有二十年的時間,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指導,成效不太好,只有幾戶居民(非本部落)學習。期間實在很想結合部落的協會共同推動有機產業的工作,以往協會在進行規劃時通常都非常認同我的意見,有時有我的意見為主,但遺憾的是協會領導人的中心與認知上,覺得唯有發展觀光多做幾座傳統建築才是提升部落經濟之道。

唉…….真的很遺憾,所以只能在我推動社區工作時在私下進行思想改造,原本想要利用政府的資源來推動有機產業,若沒有資源又要舉行多人的有機農業工作坊,我父親一定會很想扁我,因為父親平時就有在進行有機產業的推廣工作,義務協助部落族人,只要想學的族人來到我家農場,我父親便會花時間指導,長期指導,用自己的資材又要給族人吃飯,所以如果我想辦大一點的工作坊,人數多一點的活動,我們家又沒有資源,我想真的很難進行!

信義一家的計畫通過後

2008 年申請信義社區一家的計畫通過,讓我好感動,經費雖不多,卻妥善的使用這些經費在部落進行有機農業的工作坊,因為這活動讓許多族人願意轉作有機栽種,由父親傳授技術,並由我進行觀念與知識的指導。

比方,在活動期間我也告訴族人,你自己都不敢吃你種的菜了,還要賣給別人,實在沒良心;我們上頭努力噴農藥下游地區喝的水可以喝嗎,都把石門水庫的水污染了;努力的使用農藥你下一代的孩子怎麼能在使用土地;這個跟殺人沒有什麼兩樣。在經過一些時間的努力,才說服部落族人有意願轉作有機栽種,

而當時願意轉作種植無毒蔬菜的族人大多是單親媽媽跟老人,收入不穩定,奇妙的是這群媽媽大多是部落合唱團的成員(石磊教會婦女會),我就想到這群媽媽這麼會唱歌,但沒有一個是歌星,國內外演出也有幾百場次,連金曲獎也得獎了,但她們就不是歌星,演出完畢後還是回到山上的田裡耕作,努力耕作希望賺一點讓孩子讀書。

當部落媽媽轉作有機栽種後,為了避免各位因為沒有正常的市場通路而重回化學時代,才努力的幫忙部落媽媽賣蔬菜。總言之,期間的互動與發展的起落是很大,如乘雲銷飛車一般,心臟要夠大才能走下去。

因此,

1.解決家長經濟問題就是解決部落孩子的升學問題,即便部落孩子有再好的教育與知識,但若沒有改善家庭的經濟恐影響未來的升學機會。

2.改善農法就是環境保育與永續農業的法則,更是建立人與土地的關係。

最後,部落的工作與經驗無法用簡短的文字來一一敘述,瓦旦在部落的工作不只是協助金曲媽媽,還有其他部落的工作需要我參與與幫忙。一路走來雖很累也被嘲笑過,看不起我在部落工作的人也有,認為青年應該在都市工作的心態,甚至家人過去也批評我無能無所事事。但,我仍然選擇繼續走下去。

(本文轉載自「石磊部落金曲媽媽無毒蔬菜」部落格)

【原產】2009甜柿節在台中1114、15

萬柿聚星,優質甜柿評鑑大會,想知道誰是萬柿之王?要怎樣才配稱為優質甜柿?科學化的檢測,公開的評鑑流程,精確檢測外觀、糖度、脆度與口感,讓可口香甜的好柿脫穎而出。過程精采,並有現場試吃,不容錯過!

2009甜柿節大型互動體驗活動

嚐遍可口甜柿
體驗泰雅文化傳奇
音樂、舞蹈、遊戲互動、藝品欣賞…
最炫酷的二日嬉遊
11/14,15 相見歡

台中豐樂雕塑公園(台中市南屯區文心南五路331 號)

詳細內容請進入官網:http://heping.sayok.tw/index.php

萬柿聚星
優質甜柿評鑑大會

想知道誰是萬柿之王?
要怎樣才配稱為優質甜柿?
科學化的檢測,
公開的評鑑流程,
精確檢測外觀、糖度、脆度與口感,
讓可口香甜的好柿脫穎而出。
過程精采,並有現場試吃,
不容錯過!

11/12(四)在台中市政府中庭(台中市西區民權路99號)AM9:00~PM12:00

詳細內容請進入官網:http://heping.sayok.tw/index.php

【原學習】看見裡冷 lokah!山城遊學1024-25

裡冷部落,沿著中橫台八線、傍著蜿蜒的大甲溪而上,行經26公里處,望向右前方,你會看到一座橫跨大甲溪的紅色鐵橋,以他通往的部落命名-裡冷橋,通過裡冷橋,你已經進入了裡冷部落。這是個得天獨厚的部落…

裡冷部落,沿著中橫台八線、傍著蜿蜒的大甲溪而上,行經26公里處,望向右前方,你會看到一座橫跨大甲溪的紅色鐵橋,以他通往的部落命名-裡冷橋,通過裡冷橋,你已經進入了裡冷部落。這是個得天獨厚的部落,擁有豐富的山林與水資源,位處大甲溪與裡冷溪的交會處,海拔約600公尺,座落在阿冷山山腳下,被群山環抱著。

部落裡98%的住民是泰雅族人,根據部落的耆老口述:裡冷部落的祖先來自南投縣國姓鄉白毛山的水源部落,當初為了找尋肥沃耕地,歷經數度遷移,經過阿冷山、唐馬丹山地,最後落腳於現今的裡冷部落。因此,泰雅語的部落名-「Lilang」,是命名自部落的遷徙史,意思是「深山來的人」。

98017-lileng-400.jpg

 山嵐之中的裡冷部落

「裡冷DOC」位於部落的入口處,由社區發展協會主責經營,是個設備完善、努力爭取外界資源,而營造出的活動空間。社區婦女們利用農閒的時間,組成了「媽媽教室班」,在此互相切磋與學習編織和烹飪的技巧;放學的小朋友,也會來到這邊,這裡提供學習與玩樂的設備,而奔跑,整個部落就是個大操場。

拜訪過社區的活動中心後,暖暖身,挑一條合適你的步道,準備出發吧!

壯麗的七重天瀑布步道、擁有巨木景觀的四壯士步道、會遇見很多野生花草昆蟲動物的唐馬丹山步道。

出發吧,放慢腳步、放輕音量、輕巧地去感受這一座典雅的部落。

clip_image004

壹、活動名稱:看見裡冷,lokah

貳、主辦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靜宜大學、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協辦單位:裡冷社區發展協會、裡冷社區數位機會中心

參、活動日期:98年十月二十四日(六)至二十五(日)

肆、活動地點:台中縣和平鄉裡冷部落

伍、參加對象:凡對活動有興趣者,皆可報名參加

陸、參加辦法:填寫報名表單,並於10/21日(星期三)完成報名手續

柒、活動人數:二十人

捌、報名費:每人新台幣壹仟元整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備註
10/24(六) 08:30-09:00 集合 東勢麥當勞
09:00-10:00 車程【東勢—裡冷】  
10:00-12:00 DOC傳奇–相見歡與泰雅文化的神祕火花– DOC介紹
12:00-13:00 泰雅族風味餐  
13:00-15:30 愛上口簧琴–口簧琴DIY–  
15:30-17:00 谷關溫泉之旅–泡湯樂–  
17:00-18:00 住宿分配與休息 部落接待家庭
18:00-19:00 星光下的晚餐  
19:00-20:00 部落晚會  
20:00~ 晚安自由活動  
10/25(日) 07:30-08:00 起床  
08:00-08:30 早起的鳥ㄦ吃飯啦! 各接待家庭
08:30-10:30 四壯士,出列!–社區步道導覽– (含谷野行程)
10:30-11:30 泰雅織帶藝術–織帶DIY–  
11:30-12:00 –青『松』擣米,真有趣–  
12:00-13:30 咕嚕….咕嚕–溫馨午餐時間–  
13:30-15:00 活動心得分享 DOC教室
15:00- 滿載而歸  

玖、活動流程:

拾、活動報名表:

  住家 手機
電子郵件   □□□
身分證號(辦保險)  
同房夥伴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緊急聯絡人   關係   電話  
繳費記錄 本欄由駐地人員填寫:□已完成 □未完成 費用:
                 

報名傳真電話:049-2991605,聯絡電話:曹小姐049-2421167

E-MAIL:atipc.tw@gmail.com

拾壹、匯款方式:

■ATM轉帳:請將匯款收據寫上姓名並傳真至049-2991605,以加速處理流程。
中華郵政代號700 原促會帳號 04013570126680

拾貳、活動注意事項:

1. 活動食宿安排由輔導團隊統一安排。

2. 請攜帶個人藥用物品,並隨身攜帶健保卡,如遇身體不適或是不舒服,請立刻跟工作人員反應。

3. 高山氣溫多變化,請攜帶禦寒衣物,以備不時之需。

4. 為響應環保請自行攜帶碗筷、盥洗用具。

5. 本次活動有安排溫泉泡湯的行程,請自備泳衣。

DOC-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數位機會中心)簡介

為了縮短城鄉數位落差,教育部從民國93年開始,陸續在全國偏遠鄉鎮設立DOC。最初的構想只是將硬體設備、數位資源帶進偏鄉,後來,在執行過程中漸漸地發現,硬體設備的提升必須兼顧社區軟體的發展,才能逼近縮短數位落差的初衷。因此,計劃的重心不斷地朝著「培育的在地資訊、社造人才」;「企劃行銷農特產品、觀光旅遊」;「保存在地文化資產」等目標前進。

目前,台中縣已成立三個DOC,從97年至98年,由「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與「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合作參與這三個DOC的輔導計劃。

台中縣的三個數位機會中心以「慶東DOC」這個山腳下的客家庄為中心,分別延著大甲溪與大安溪而上,在大甲溪沿線的「裡冷DOC」與在大安溪沿線的「自由DOC」皆設立在泰雅族的部落裡。三個DOC因著不同的地形景觀與文化背景而展現了各具特色的風情。穿梭在這三幅活潑、典雅與強韌的風景中,我們漸漸形成了一種有別於光鮮亮麗的城市印象,我們看到一種城市:人與環境、人與文化努力的在對話。這裡,就是我們的山城,歡迎光臨。

【紀錄片】大安溪雙崎─部落之音放映0924

《部落之音》紀錄了大安溪畔的雙崎部落,由於部落全毀,族人們希望能共同打造全新的伊甸園;然而,在資源和時間的拖磨下,按捺已久的情緒突然一下子爆發,擔任意見領袖的知識份子也產生了摩擦,赤裸人性與各種價值觀不斷地衝突。這所謂部落之音,究竟是什麼樣的真實聲音?

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後,全景傳播基金會進駐災區,用四年多的時間,記錄災後重建的各種面貌點滴,完成一系列珍貴紀錄片。

《部落之音》紀錄了大安溪畔的雙崎部落,由於部落全毀,族人們希望能共同打造全新的伊甸園;然而,在資源和時間的拖磨下,按捺已久的情緒突然一下子爆發,擔任意見領袖的知識份子也產生了摩擦,赤裸人性與各種價值觀不斷地衝突。這所謂部落之音,究竟是什麼樣的真實聲音?

李中旺導演這麼說:「在想片名時,我第一個想法,叫做『這就是台灣』,宣傳時畫一個很大的台灣地圖,讓大家知道這部紀錄片反映的就是台灣社會的真實面貌。」確實,在八八風災剛過的現在,回顧這些紀錄片,也將幫助我們理解接下所須面對的漫長重建路途。

時間:9/24(四)‧7:00pm~10:00 pm
放映影片:《部落之音》‧136分鐘

與談人:李中旺(本片導演)、 林木材(影評人)‧影片播畢後進行座談
放映地點:倉庫藝文空間‧北市八德路一段34號3樓 (忠孝東路與八德路交叉口,一樓為彩虹3C資訊廣場)

交通資訊與地圖請看此: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6645872
電話:(02)2396-9092

費用:現場購票150元,電話與網路預約報名100元,一次購買12張票1000元。
Email:taipeistock@gmail.com
BLOG: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
欲報名者也可於此篇文章後留言報名,註明姓名、email(先前若報名過可免留e-mail)、人數,謝謝!

延伸閱讀:
《部落之音》:向失敗的努力者致敬 文/陳豐偉
http://eroach.typepad.com/yuli/2004/12/post_57.html
紀錄片的瑰寶│李中旺的《部落之音》 文/黃小黛
http://www.islife.info/archives/000391.html

新生一號出口影展也有facebook唷!
http://www.facebook.com/pages/34da82e4/128758466951
【徵件消息】「新生一號出口影展」持續歡迎紀錄片作品投件
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6807437
2009末‧「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放映與座談場次一覽表(9/24~12/17)
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7652192

石磊部落有機蔬菜需要您!

我們婦女產銷班的蔬菜將開始銷售了,但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穩定的平台(市場),供銷售我們好吃又健康的蔬菜。即便部落婦女產銷班的成員們擁有天使般的歌喉,也曾在95年獲金曲獎宗教音樂首獎,但在現實的生活中…

 0628編註:

石磊部落的媽媽們已經有了自己的部落格─「石磊部落金曲媽媽無毒蔬菜」http://qurimrqwang.blogspot.com/,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要聯繫部落的話,請您:

1.打電話:

江媽媽(已經/泰雅族語)0936-854143  楊媽媽(李夢/泰雅族語)0916284433 (請於7:00~19:00聯繫.農民早睡) ,WATAN(瓦旦,部落聯絡人)0958736970、亭伊(台北政大聯絡人)0928406426

2.Email: qurimrqwang@gmail.com

下載蔬菜訂購單,請點選這裡。感謝了!

────────────────────────────────────────────────────────────

主婦聯盟合作社有一位長期合作的農友─羅慶郎,在石磊部落的祈禱山上種植有機蔬菜,在經營多年有經驗後,和他的兒子─羅恩家(瓦旦)共同協助部落的族人轉作有機栽培,如今蔬菜採收在即,通路卻還無法開展,部落婦女非常的擔心。

羅慶郎先生的有機蔬菜品質很好,相信他協助的有機栽培一定也很成功,同時,石磊部落位於尖石鄉,是上游集水區,請大家幫忙,讓河川上游的耕作者能夠持續堅持無毒栽培,讓下游的我們能享受無污染的水源。

聯絡人與電話:羅慶郎傳道0933-736-970, 瓦旦0958–736970 

訂購資訊請點選這裡。

以下是瓦旦發出的公開信─

我們婦女產銷班的蔬菜將開始銷售了,但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穩定的平台(市場),供銷售我們好吃又健康的蔬菜。

即便部落婦女產銷班的成員們擁有天使般的歌喉,也曾在95年獲金曲獎宗教音樂首獎,但在現實的生活中,他們並不是光鮮亮麗的星光,當他們放下麥克風走下舞台後,他們只是偏遠部落裡的小農夫,需要拿起鋤頭工作。

產銷班裡的媽媽們大多家庭結構不完善,比如,有的失去丈夫整個生活開銷需賴媽媽一個人負責,所以產銷班裡的媽媽們都必須為每一天的生活憂慮,因為一旦種植的蔬菜賣不掉,現實的生活將陷入危機與苦難。

動人的歌聲背後,其也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瓦旦了解每位媽媽的故事,所以決定陪著部落媽媽們一起”原夢”,這些媽媽們要求的不多,僅僅希望自己種種植的蔬菜能夠順利賣出。

基本上,這些媽媽能夠轉作無毒蔬菜,還要謝謝羅慶郎傳道耐心的指導才漸漸明朗,目前我們有一些安全蔬菜需要銷售,包括,高麗菜,蔥,小白菜,黑葉, 青江,青椒等至少五樣菜,討論後,媽媽們決定以一箱500元(10斤)來販售,運費希望由消費者來吸收,每一箱菜至少有四種的無毒蔬菜,由我們部落媽媽來協助配菜。

希望各位協助團購,我們預計星期五寄出,新竹縣市可幫忙送達,部落媽媽們的蔬菜照片,這二天內會放置羅慶郎自然農場的部落格,http://watantalu.blogspot.com/

980623-jiansh-img_7268-360.jpg
部落的有機栽培仍是幼苗,需要大家一起呵護!

附錄─祈禱山上的有機蔬菜 (本文轉載自主婦聯盟合作社綠主張刊物,2004年8月號)

達路.培呼依,我的父親,你過去所做的,如今在部落中創造了精緻農業有機蔬菜的傳奇,雖然過去族人認為種植有機蔬菜與經營精緻農業是不可行的,曾經他們嘲笑過你,因為族人認為有機蔬菜這麼貴,哪會有人願意掏腰包出錢買呢?而且有機蔬菜生產過程如此艱辛,萬一收成後沒有市場不就了了嗎?

但因為你長時間的努力與經驗,因此有機會和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數年之久,謝謝父親,你不顧念過去族人對你的歧視與嘲笑,現在仍然樂意幫助從事經營有機蔬菜的族人,因為有你在部落開出一條新的農業技術,才使族人所種植的有機蔬菜可以邁向社會的舞台。

(節錄自「有機蔬菜之部落傳奇故事」,作者瓦旦.達路(羅恩加)為達路.培呼依(羅慶郎)之子。)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09/06/IMG_7233-480-thumb.jpg
2004年的羅慶郎長老,他的兩位兒子都一起投入有機栽培協助部落的行列。

達路.培呼依,就是我們熟悉的羅慶郎長老,他所栽種的有機蔬菜及甜玉米,總是讓社員食指大動。暨上回月刊介紹夏日蔬菜種植的困難之後,本期我們隨著站長的生產者之旅,一起到新竹縣尖石鄉的「祈禱山」上,拜訪羅長老及他的家人,見學高山蔬菜生長環境與平地蔬菜之不同,也不忘身體力行,認真品嚐高冷蔬菜的好滋味以及羅長老特意留給我們的無農藥多汁甜桃………..

收穫良多的生產者之旅

六月底的週末,由台北總社舉辦了站長的生產者之旅,一行人由新竹經內灣往尖石方向前進,翻過綿延山巒,幾乎來到新竹與桃園交界,羅長老與兩台小貨車已等在路旁,眾人還來不及從顛簸的行程中回神,又依序爬上貨車後座,通過狹窄的產業道路,往羅長老耕作的祈禱山而去。

祈禱山的海拔大約一千五百公尺,我們到達山上近午時一點,六月末尾的氣溫在此僅27度上下,比平地低了八度,加上農場座落於群山環抱中,不只人舒服,作物也明顯的比同時期的平地蔬菜漂亮,這裡的甜玉米可是吹天然冷氣長大的呢。

午餐過後,羅長老首先介紹這個農場的名字──「自立有機蔬菜農場」,因為剛開始只有羅長老一個人耕作,因此以「自立」為名,接著說起他三十年來的耕作歷史,人生起伏變化,難怪羅長老的兒子會用「部落傳奇」來形容父親。

有機蔬菜的部落傳奇

三十多年前,羅長老的工作是到深山去找靈芝及種香菇,賣給平地人來養家。有一次經過懸崖峭壁時,山上雨霧大起,一塊大石頭從上方掉下來,砸在羅長老身上。等他醒來時,才發現已經昏迷五個小時,還好仍從鬼門關撿回一命,但這個意外使得他每天幾乎都會頭痛(直到現在仍然如此),為了保命,羅長老放棄種香菇,於三十年前開始種植高冷蔬菜。

當時在尖石鄉的部落裡,栽種蔬菜十分罕見,羅長老是全鄉第一位種植青椒的菜農,青椒的價錢雖然時好時壞,但是對部落而言,已是一個很不錯的工作,因此羅長老不但自己種植蔬菜,也教導有興趣的族人開始種植高冷蔬菜,而為了多賺一些錢,羅長老當時採用慣行農法,拼命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希望讓蔬菜又大又重,好多賺一點錢。

沒想到在十五年前,羅長老的妻子檢查出罹患大腸癌、肝硬化的病情,但因為他們夫婦都不喝酒,醫師便推測極可能是長期使用農藥及食用農藥殘留過多的蔬菜,導致羅太太體內發生病變,且檢查報告顯示,羅太太的大腸癌已經是末期,醫師甚至暗示,應該放棄醫療手術,回家等待臨終。

深愛妻子的羅長老聽到醫生這樣的宣判,感到非常後悔,他想,是自己過量使用農藥,才害得妻子如此煎熬,看著羅太太肚子漲的如孕婦一般大,想必非常痛苦,但醫生已經宣布結果,他只好帶著太太回到山上,嘗試其他的治癒可能。

回到山上後,羅長老便開始嘗試有機蔬菜的栽培,他想一定要種出健康的蔬菜,才不會再對別人造成傷害,雖然這個舉動引來族人的嘲弄,但是長老不改其志,不斷上課學習,也向岳父請教傳統的堆肥技術,如同他農場的名字一般,「自立」走向有機之路。

也許是好心有好報,在羅長老嘗試栽種有機蔬菜的過程中,他也不斷嘗試找尋民俗療法,希望治好羅太太的病,嘗試加上祈禱,羅太太身上的腫瘤竟然從惡性變成良性,連醫生都覺得不可思議,腫瘤真的消失了。羅太太撿回了一命,羅長老便更堅定的不再用農藥,不願再讓任何人因為吃下他種的菜造成傷害。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09/06/IMG_7269-480-thumb.jpg
羅長老開闢山坡的方式,是利用地形做出小塊平台,數量多,每塊面積皆不大,人力的耗損高,但是對土地山坡友善。

剛開始種植有機蔬菜那幾年,因為沒有銷售管道,羅長老將有機蔬菜送到傳統市場,雖然價錢不好,但他想可以讓消費者吃到健康就不計較了。一直到幾年前,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目前的合作社理事謝麗芬,當麗芬看過產地,也了解羅長老的栽種過程之後,就請羅長老固定供貨給當年的共同購買中心,就這樣展開合作社與原住民農友之間的互助情誼。

對羅長老而言,目前仍待實現的夢想,就是協助族人共同走上有機栽培之路。不論從健康、經濟各種角度,羅長老希望有更多的原住民投入有機蔬菜的栽培,而且是對水土保持、土壤各方面都好的栽培方式,才能讓原住民永遠待在山上。

至於我們這些羅長老口中的「外族好朋友」,透過共同購買行動,不但支持部落有機發展,也為台灣留下健康的山林生態,自己擁有健康,這是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間的合作,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族群融合」。

編織集體的產業─司馬庫斯經驗

司馬庫斯部落選擇走一條不容易走的路,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與不斷的嘗試,他們創造出耀眼成就,不過他們並不自滿於此,他們不斷自省「部落產業」是什麼?Lahuy提到每個地方都有不可被取代的部分,作為原住民…

前言:

自從一月旗美社大到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司馬庫斯觀摩部落營造,兩個月後在實踐大學張瑋琦教授的居中牽線下,旗美社大又有機會邀請到司馬庫司部落發展協會執行秘書Lahuy,來到旗美社大位於那瑪夏鄉的分班進行交流座談。

980513-p3252033-360.jpg

那瑪夏原名為三民鄉,是台灣第一個正名恢復原住民語稱的鄉鎮,在那瑪夏也是全台部落組織最密集的地區,因而我們特別邀請那瑪夏的部落工作者與民宿業者前來參與,希望透過司馬庫斯的經驗分享,讓在地組織能夠培力出更多部落營造的信念。以下是Lahuy分享的紀錄摘要:

化邊緣為資源,司馬庫斯偏遠與不便成為部落發展的優勢

台灣目前大概有七百個部落,人口多如上千或者少如兩戶,團結都是很重要的課題。司馬庫斯目前的人口約是一百五六十位,主要分屬於三個大家族,且由於地處偏遠所以算是相當緊密結合的部落。

過去在地圖上找不到司馬庫斯,一直到最近這幾年,司馬庫斯才開始慢慢出現在地圖上且為人所知。外界對司馬庫斯的關注,首先是擁有許多非常珍貴的原始巨木森林群,其次才是司馬庫斯仍保留共同生產的社會制度,或賦予一種傳奇的想像被稱為「共產制度」。

DSC01303

在原住民部落的發展經驗裡,觀光一直是相當大的一部份目標,司馬庫斯擁有的巨木群是因為司馬庫斯位置實在太過於偏遠,從日本人統治到國民政府來以後,統治者的開發力量一直到1995年道路開通後才有辦法進到山裡,於是Smanugs保留了許多天然原始巨木森林風貌。因為司馬庫斯很遠,很不方便,所以這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資源,來到這裡便非得住下來。

傳統的泰雅族生計是仰賴小米與狩獵,稍早一點是種植香菇,1990年開始是水蜜桃,而現在80%的收入來源是生態觀光旅遊,而耕種部分仍保留水蜜桃與水梨。

DSC01311
每戶都有屬於自己的另類門牌,標示家族的榮譽與驕傲。

司馬庫斯遷徙史,受統治民族的命運縮影

根據耆老的口述歷史與考據,司馬庫斯族人最早是從仁愛鄉搬遷過來。而日治時期「移住政策」,是統治者瓦解原住民部落最快速的方式。因此同樣地,1926年日本人讓泰雅族內部先爭戰,然後再把經歷內戰消耗的部落利用軍警力量強迫搬到前山,就是尖石鄉前面。

那時候被移住到前山的部落族人,有如無家可歸的流浪命運,受人譏笑的弱勢,而在1945年戰後,到了Lahuy曾祖父一輩,又率領著族人背起全部的家當,日夜地走路回到司馬庫斯。民國七十幾年,因為缺水缺電,部落也曾經想過遷村到前山有水有電、交通便利的前山,但Lahuy笑道:「幸好當時沒有搬家,不然現在的司馬庫斯族人,不知道會流落到哪裡去了?」

為什麼是Tnunan(編織Smangus(集體)?

Lahuy認為教會是司馬庫斯認同與凝聚力很重要的根源,有了這個基礎才能談部落營造。在司馬庫斯部落走向共同生產的組織化過程之前,部落內部其實存在著「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趨勢,這個問題也是原住民部落的普遍問題,少數人可以在發展中獲利,但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卻是沒有改善,甚至往下掉。

於是司馬庫斯的頭目與長老,便開始討論走向集體經營的可能。設置對外的單一窗口,對外宣傳,對內也才能撥出更多的人力共同開發綠色旅遊、建構自己的文化歷史資源。原本明明沒什麼特色的地區,卻可以透握部落營造創造出特色與復興自己的傳統,這些額外的工作,如果在各自單打獨鬥的部落,是更困難的事情。

集體經營如何可能?

雖然司馬庫斯有獨特的地理與部落親族的條件才能走到今天,但Lahuy認為這一切卻也遠比外界所想像的艱困。最初是從教會與信仰開始談這點,每個人做禮拜的時候看起來都很虔誠,但是禮拜六禮拜天要經營客人常常不能完成整個程序,於是只好協議改為禮拜五晚上做禮拜。

1996年道路剛開通到司馬庫斯時,各作各的民宿經營遇到了跟其他部落類似的問題,資源不能整合,更別說是作其他應該完成的事情,於是Smanugs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作內部溝通,一直到2000年初的時候,司馬庫斯才開始實施共同經營。

DSC01296
教會是部落凝聚團結力量的根源。

停止內耗,擠出資源進行額外的公共投資

司馬庫斯的路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順遂,Lahuy提到部落成員也曾有要跟外面的老闆合作的想法,所幸部落沒有走到那一步,否則整個部落便會分崩離析。餐廳的合作經營也是婦女會的創舉,首開先例,把原本的餐廳合併為一間。只有停止內耗,才有辦法整合資源,擠出一部份的資源進行額外的公共投資,例如在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的保存、傳統文化的延續。

例如「部落教室計畫」,藉由推動民族教育、建立傳統知識的學習空間,讓下一代接受泰雅族文化與傳統的教育,再接受外來的知識,否則下一代,將成為沒有泰雅文化的泰雅族人。所以部落設計傳統課程,例如苧麻與編織,把泰雅族的物質與服裝文化,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司馬庫斯按照南投泰雅族的傳統石板屋樣式建立自己的部落教室,雖然被水保局罰款…但司馬庫斯並不打算付這筆錢。

325_1
Smanugs自力建造傳承族語文化的部落教室,即使被水保局罰款,但部落並不打算付這筆錢。

傳統領域森林守護計畫

部落並推動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並對部落傳統領域森林進行資源調查,採五年為一階段的傳統領域生態守護計畫。因為維繫司馬庫斯部落的永續發展,除了核心價值—文化傳統之外,就是部落所在的土地與天然環境,所以司馬庫斯推動森林守護隊,定期巡山同時培育部落導覽人才,建立部落的民族植物體系。這些靠著部落共同經營模式,才能額外投入資源進行文史紀錄、自然資源的累積,這些不斷累積的在地知識,也將成為未來部落的無形資產。

DSC01324
部落目前透過部落教室,傳承部落文化並調查部落生態資源,培養部落文史生態解說員。

建立部落照護體系與福利制度

Lahuy描述,在共同生產制度之下經過精密的計算,每人每月發放統一標準薪水,女性並且比男性的一萬一千元多出一千元,因為透過討論後發現,女人負擔的生育責任與無形生產力,比男性對部落的貢獻而言更多也更重要。部落成員的就學乃至醫療,全部由部落負擔,唯一的例外是,若因第二次酒醉而受傷的醫療費用不在保障範圍內,因為「部落全體這麼努力,不能讓少數人拖累!」

DSC01262
部落用心在培育並以部落的在地知識傳承下一代,讓下一代的步伐可以走的更穩健。

結語:傳統與在地知識如何成為維繫部落的核心價值?

司馬庫斯部落選擇走一條不容易走的路,憑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與不斷的嘗試,他們創造出耀眼的成就,不過他們並不自滿於此,他們不斷的在自省「部落產業」是什麼?Lahuy提到每個地方都有不可被取代的部分,作為原住民族,該如何在地方上面產生行動?有時候面對困難就會越走越下坡,但Lahuy希望司馬庫斯可以越作越好。

IMG_8960

部落頭目Mrhuw口述部落的「土地觀」 :「這是祖先建立土地(家園)、是我們的根,不要離開她,要用心來守護,期能延續孩子的未來。」

部落是傳統知識的所在,亦是產業的根基。如何找到部落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呢?Lahuy認為,除了仰賴上帝的愛之外,也是要靠部落自身的傳統文化與價值。就像Lahuy提到自身認同從迷失轉化為肯定自我民族尊嚴的經驗,成為他不至迷失於漢人主流社會知識體系的指南針:

找到我們的根,我們才不會迷路。我以前的漢姓姓曾,我就會說「曾子」是我的祖先,我們是炎黃子孫…,但是現在,我們不能相信這種話。我們在自己的神話裡面,才能看到我們自己是主角。

DSC_3130

Smanugs堅持走自己的路,成為大壩尖山下,最閃耀的一顆星。

後記:

Lahuy是Smanugs部落頭目家族的四子,目前擔任Smanugs部落發展協會的執行秘書。他在靜宜大學生態所的畢業論文《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 Smangus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選擇在部落發表並接受部落長老的一同口試檢驗,亦成為田野倫理實踐的新範式。

當我試著問Lahuy人生有無其它假設可能的想像?他卻認為他自畢業後理所當然就應該回到部落服務,從他的回答語氣之堅決,我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並不是因為他出身於頭目家族的貴族習氣,而是因為在他言談中,所自然流露出對部落集體命運的承擔與勇氣,或許是領導部落走向未來的使命感使然,展現出Smanugs新一代部落青年幹部的覺悟。

傳統保存與現代實踐─司馬庫斯和鎮西堡部落之旅

在司馬庫斯和鎮西堡,我所看到的是,部落經由建設來凝聚族群的共識,不論是前者的部落教室,或是後者的教堂,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在地傳統知識為根本,進而發展出適合現下社會文化或自然環境需求的建物…

97年春季班最後一次的工作人員進修課程,我們啟程到島嶼北方的山區,位於雪山山脈北邊的泰雅族部落,短短兩天的時間,我們要走訪司馬庫斯和鎮西堡,為了要在落日前到達司馬庫斯,趕上晚間最後一次的部落導覽,我們得在早晨七點鐘準時出發。

「六點五十分,校門口集合,大家別遲到囉!」出發前一天,在辦公室埋頭敲打鍵盤的同時,聽見正揚提醒大家的聲音。一早,大夥都準時極了,七點整,我們從旗美高中出發囉!無法在冬季早起的我,因為擔心遲到,前一夜於是決定不眠,打算在遊覽車上一路睡到目的地。走進車廂內,選了一個最後面的角落位置,就睡眠準備姿勢,便一路睡到了新竹。

「我們要在內灣用餐,請大家準備下車」,聽見正揚宣佈的聲音時,我才醒了過來。原來途中已經接了一位這兩天要陪著我們的朋友: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培力協會工作的韋齡。

午餐用畢,時間綽有餘裕,韋齡建議我們可以去走走就在不遠處的內灣老街。新竹也是客家族群聚集的地方,在老街裡隨處可見「客家美食」的招牌,不論是各式的醃漬品、野薑花粽還是仙草,然而,有趣的是,街裡頭也有好幾家賣著東南亞風格飾品與衣服的商店,老街底處的內灣戲院則是另一個著名的景點,年過半百的日式老建築,裡頭已經改裝成懷舊餐廳,一邊播放著老國片,賣著人們對於舊時光的懷想,這樣的歧異與突兀,正是台灣混雜的觀光氣質。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又重回巴士肚裡,繼續往山的方向走,在尚未鋪上柏油的山間小路中前進, 滿地的碎石子讓路程顛簸極了。幾個短促的轉彎,車子前進後退之間,小心翼翼的前進,在車廂內最後面一個角落的位子的我,在昏睡之中感受車體的劇烈晃動,因而夢著一個跌落懸崖的夢。

睜開眼時,司馬庫斯就到了。一下車,冷冽的空氣讓人頓時間清醒過來,看著這個被雲霧包圍的地方,一切虛幻得彷若仙境。

980504-dsc-3010-360.jpg

Smangus:從古老的靈魂中長出年輕的力量

在民宿安頓好行李之後,也到了部落導覽的時間,所有的旅客集合在「生命之樹」的前方,站在眾人面前的是一位年紀20出頭的青年,他的名字叫Mov,從我們前方的這個巨型木雕說起,他為我們解釋了部落名「司馬庫斯(Smangus)」的由來,是為了要紀念最早來到此地設置陷阱,開墾荒地、種植小米的祖先「Makus」,而「 Smangus 」就是懷念與尊敬這位祖先的意思。

第一個字母「S」在泰雅族語裡,便有追念之意。「生命之樹」基於部落傳說之上,所創發出來的作品,圓柱狀的木雕有三面,其一為祖先Makus,背著臼,身旁有一隻犬蹲著,是一種開拓者的姿態;其二為一婦女,懷抱著嬰孩,象徵生命的延續,據說其為部落中第一個學會織布的婦女,也說明了女性在部落社會中的角色;其三為一青年,是兩人所生下的第一個孩子,背著獵物,說明當時族人狩獵的生活方式。

DSC_3017
司馬庫斯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回到部落,Mov也是其中之一

往前走,我們還看到了貓頭鷹、黑熊等等的大型木雕,一步一步地跟著泰雅青年,在冷冽的溫度中感受部落的傳統與創新。

「這個雅竹補給站,是我們部落裡的7-11,不過它到只開到晚上十點。裡面除了有一些餅乾糧食之外,還有販售我們部落族人自己做的的手工藝品、農特產品,二樓是今天晚上大家要用餐的地方。」Mov指著我們前方這棟兩層樓高的木造房子,為我們解說著。

繼續往山裡走,此時天色已漸昏暗,小徑的路燈一盞一盞亮了起來,柔和的黃色亮光透出燈罩,仔細一看,燈罩是用枯木作成的,每一盞都獨具特色,像一個個張開嘴的獸,吐出溫暖但不灼人的火焰。接下來,我們依序經過了穀倉、木雕工藝坊、瞭望台、觀景台…等,每一種建物都基於傳統的工法,加入新的巧思,舊時的禁忌,經過時代的輪轉與族人觀念的改變,也漸漸地鬆綁。

像是作為維繫部落安全的瞭望台(R’kan),男子必須肩負看守的工作,並且禁止女性靠近,認為女性一旦靠近會帶來不幸,而今,瞭望台大抵上是根據傳統的工法搭建而成,但已不再具有往昔的維安責任,成為一種懷想過往、毋忘傳統的提醒,並且開放讓所有的人自由親近。

clip_image002
穀倉

clip_image002[6]
瞭望台

clip_image002[8]
透出柔和光線的木頭路燈

部落導覽的終點停在觀景台(Tatak na R’ra),站在觀景台裡,往前看,就是彼時部落族人打獵的傳統領域,據說打獵時,打到大型獵物,祖先會生火冒煙,是請求支援的訊號,若獵到大黑熊時,則會生起兩堆火,以求得更多的支援。

我們沿著原路往回走,慢慢地,這裡彷彿與世隔絕,逼近零度的氣溫更加深了一種身處異地的感受。

晚餐過後,是一場部落族人與遊客對話的聚會,地點在部落裡的咖啡廳,在部落社區發展協會擔任執秘書的Lahuy從司馬庫斯的人文史地開始,搭配螢幕上投影出來的老照片,緩緩道來在這山頭上曾發生過的、現在仍舊進行的、未來可望預見的…。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是土地共有制度和部落教室的部份,社大的夥伴也分別提出了一些問題,例如:

「請問生命共同體的概念是泰雅傳統原有的,還是後來創發的?」

「這是基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下,再進行更具體的設計規劃的,泰雅人過去就有分食豬肉的傳統,當有人獵到獵物時,我們都會與族人共同分享。再來是我們的基督教信仰,當基督教進入部落之後,教堂成了我們討論公共事務的空間,我們再這裡針對共有制度進行多年細緻的討論,凝聚族人的共識,最後才形成了這個大家知道的『土地共有制度』。」

「請問你們這樣的做法是否有引起其他部落的效法?回去後並且實踐的?」

「有很多部落來參訪,但回去後要實踐,困難度是很高的。目前我們知道有些部落開始部份實行共有制,例如鎮西堡以及台中的達觀。」

「在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與不好的影響呢?」

「我們非常謹慎地推動觀光產業,因為我們深知如果處理的不好,觀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以我們的部落公約來說,其中不變賣部落土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土地租賃行為等等,都是在部落族人的共識之下訂定的原則。」

「請問共同經營的組織架構是?」

「大家等一下可以在螢幕上看到我們完整的組織架構圖,而我想要強調的是傳統的泰雅人,頭目是要承擔比一般人更多的責任,是被認定為有能力的人。目前我們有三會:『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Tnunan Smangus』、『司馬庫斯教會』,這三會是同批成員相互兼任的。組織間若無法相互合作、溝通,反而會出現分散、拉扯部落的力量。」

「請問共同經營之後,收入有更好嗎?老人沒有生產能力之後,怎麼辦?」

「是有的,否則我們的族人也許就會開始反對共同經營了。在部落公約裡我們有訂定65歲以上的人可以休息,不用參與生產工作,但是目前部落中有三位老人,他們都選擇繼續工作。此外,部落還有老人零用金的發放,以及政府的老人年金。」

「請問你們如何具體的實踐在地知識的傳承與延續呢?」

「去理解與學習傳統,其中蓋部落教室是我們目前積極努力的,我們的小孩可以在這裡學習,我們可以自己規劃始於泰雅族人的學習系統,建立以泰雅族傳統為主體的知識體系,是我們要持續努力的目標。」

聚會結束於老頭目的一席話,他用泰雅語和我們說(整場談話他都說泰雅語),Lahuy翻譯著,我記得其中的一段話,強而有力:我們所做的這些,只是為了不要讓我們成為不像泰雅族人的泰雅族人,如此而已。

clip_image002[10]

clip_image002[12]

隔天一早,在離開部落之前,Lahuy帶我們去看了正在搭蓋中的部落教室,利用石板和木料,基於傳統的工法上,他們思考著更適合現今環境狀態與部落教室空間需求的做法,一邊募款,工程一邊進行著,Lahuy信心滿滿的說著未來部落教室預期的模樣,他的眼光深邃並透著光亮,他的舉止沈穩並充滿活力,在司馬庫斯古老靈魂中長成的他,讓人感到一股年輕的力量,告訴我們傳統不斷不斷的延續著。

clip_image002[14]

Cinsbu:名字就是我們的身分證

又是一番顛簸與搖晃,我想像著老泰雅族人在這碎石子路上徒步的畫面,他們穿著鞋嗎?是什麼樣子的鞋子呢?他們與土地是如此的親密。

從司馬庫斯到鎮西堡的路上,我們又經過了新光國小,這回不那麼趕路了,韋齡建議我們下車走走。巴士停在小小校門口旁,溫度還是一樣冷冽,走進操場的我們,馬上注意到了結著霜的小草,與前方一片闊針葉混合林的景象,我想著前一晚Lahuy說,在沒有司馬庫斯實驗分班前,他們的孩童必須走上一天的路才能到學校上課,而眼前正有一群小孩追逐嬉鬧著。

繼續上路,一會兒就到了鎮西堡部落的入口處,阿棟牧師在這裡等待我們。在一棟木造的房子裡,阿棟牧師給了我們一點水蜜桃酒,他說泰雅人用酒來接待朋友,倒酒不要倒完,代表擁有的還很多,喝酒前,沾一點酒水灑向土地,表示與祖靈共飲,酒濃郁得讓人只敢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小酌,就在我們品嚐水蜜桃酒的滋味的同時,阿棟牧師也為我們談起部落這幾年的狀況。

老實說,我有點暈眩於酒精的刺激,而不是那麼專注於於牧師的談話,我僅能依稀記得是關於自然資源與原住民主權之類的話題。隨後,我們就在這兒四處走走看看,可惜現在不是開花或結果的季節,樹上只有綠葉可瞧,這裡不比司馬庫斯,一切都還很簡樸,人工的建物與裝飾也不多,但同樣的,也在開發觀光與保護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之間拉扯、試圖求得平衡。

clip_image002[16]

接著,我們到了附近的一間民宿「鎮西堡充電屋」,阿棟牧師先讓我們進去屋子裡瞧瞧,民宿的主人阿道‧優帕司與拉哈‧達利夫婦一起親手打造了這棟房子,建物大量使用了梧桐樹,用木片、木屑、和樹膠拼貼牆壁,房間裡的床架、連接上下鋪的階梯,也都是用梧桐樹做成的。

二樓有一個泰雅族傳統領域的地形模型,根據這個模型,牧師更明確的讓我們了解鎮西堡的空間位置,模型上插了許多小旗幟,上頭寫著不同的泰雅母語名字,牧師和我們談起原住民因為失去名字,而跟著遺失了家族關係,泰雅族人能夠在其名字中清楚的知道彼此之間的親屬關係,他們的名字是最自然的身分證,不需要紙張來證明,他們可以從名字中知道自己所屬哪個家族,現在除了積極正名之外,只能用遠婚來避免近親結婚可能性的發生。

clip_image002[18]

午餐用畢。阿棟牧師帶我們去看看教堂,是部落族人同心齊力建造而成的,巧妙的融合了泰雅文化與基督教傳統,利用大理石片、漂流木、石子等素材,建築物的本身彷彿也是某種大自然的賜予,這裡是部落裡的聚會中心,是凝聚情感與分享所有的地方。但很可惜,教堂鎖上了,我們並未能進入參觀,只能透過窗戶玻璃,在視線所及之處張望。

在鎮西堡的時間很短促,停留了三個點,也都僅能做點到為止的介紹與談話,無論還有多少的疑問或好奇,我們都必須離開了。最後,我們各自帶走了一個松果,是教堂旁的大松樹結的,牧師讓我們像淘氣的孩子,用長木棍打下乾燥的松果,作為這趟旅行最小巧美好的禮物。

旅行之後

老實說,這兩天一夜的部落之行,在行程安排上是太緊湊了一些,但這卻是我們在社大煩瑣的工作中,大家共同能挪出的時間。在司馬庫斯和鎮西堡,我所看到的是,部落經由建設來凝聚族群的共識,不論是前者的部落教室,或是後者的教堂,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在地傳統知識為根本,進而發展出適合現下社會文化或自然環境需求的建築物,我想原住民族是屬於大自然的子民,就是因為他們建構了一套獨特的世界觀、生命觀、自然觀(gaga),而使他們的生命與大自然相互依存。

這趟旅行,是某種進入原住民世界的開端,經由參訪,為我們先打開了一扇門,接下來,就是修行在個人的問題了。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