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大課程在地化的思考

農村幅員廣闊,每一個村落都有其形成的獨特背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通聯繫,大部分必須透過自力的方式,一個村落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因此農村社大在思索課程的規劃與經營時,必須納入以上現實,也就是具備農村在地的思考…

社區大學在農村和城市,因為面對不同的環境和居民,所以在實際經營上,產生了迥然相異的作法。農村幅員廣闊,每一個村落都有其形成的獨特背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通聯繫,大部分必須透過自力的方式,一個村落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因此農村社大在思索課程的規劃與經營時,必須納入以上現實,也就是具備農村在地的思考。

兩條軸線:學程與區域

旗美社大自2001年創校以來,在課程的規劃與經營上,主要依循兩條軸線而建構,即「學程」以及「區域」。

學程的部分,在試行三大類課程架構「學術、生活藝能、社團」一段時間後,為因應旗美地區多元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我們開始規劃能夠呈現在地特色的學程架構,歷經一年多的討論後,在2002年秋季班確立了四大學程的架構,即農村與農業、環境與健康、社區與成長、族群與文化,各學程底下再細分成四個項目,所有的課程均納入此16區塊當中。每個學程由一到兩名工作人員擔任學程秘書,負責該學程的課程邀集與探課。

區域的部分,由於聚落眾多而分散,各社區各有不同的學習需求,且課程多半安排於夜間,增加交通上的困難,因此,旗美社大在立校之初,即意識到必須「將學習送到村落中」。2003年,鳳山區和岡山區社大成立,旗美社大將鳳山和岡山分班移交給兩所社大後,成立「課程委員會」,針對旗美各鄉鎮的學習需求,進行細緻討論,然後自杉林鄉開始,逐步進行於旗山美濃以外鄉鎮,設置社區分班的計畫,並於2005年秋季班,完成於每個鄉鎮開課的任務。

為使社區數量眾多的社區分班,能夠和社大以及其他班級,維持交流和互動,各學程秘書同時要擔任若干班級的的探課員,負責該班學習上的行政支援,並撰寫課程日誌,將班級狀況分享予其他,以及接手的工作伙伴。

此外,旗美社大觀察到農村居民,許多生活上的學習並非發生於教室內,而是發生於現場以及和人的互動過程中,於是從2002年秋季班開始,創設了觀摩課程,由工作人員負責組織相關行程,讓學員參訪全台各地社區,進行現場的觀摩學習。

三大挑戰:經營團隊、講師來源、社區支援

農村地區聚落分散而多元的特色,對旗美社大的課程開設,在三個面向上,帶來了可觀的挑戰:經營團隊、講師尋求、社區支援。分述如下:

(1)經營團隊:由於社大團隊成員,多半為二、三十歲,對農村感到陌生的年輕人,不論在地與否,均缺乏對於在地開課所需要的社區瞭解。緣此,旗美社大於立校隔年的2002年秋季班,即開始進行工作人員的進修課程,內容包含理論與實務,兼顧知識體系與社會網絡,出入教室與社區之中,藉此彌補不足之處,如今已形成旗美社大團隊的一項傳統。2003年秋季班,更正式將此作法化為「向農村學習 讓農村學習」的口號。

(2)講師來源:農村的學習需求,呈現出小量而多元的面貌,小量的學習需求,使得長期以來,難以於農村建構一個穩定而長期的學習體系。在多元需求上,農村許多非傳統的需求上,往往必須自外部尋求講師,但城鄉之間的距離,卻常常將講師阻絕在外;以致空有學習需求,卻無適當講師的情況,屢見不鮮。另方面,農村內部雖然在某些領域,存在著許多優秀的專業者,但是要成為課程講師,卻需要經過適當的轉化和組織。

(3)社區支援:有許多的學習行動,必須在社區的實踐中,達到其學習的完整性。從現實面來說,社區分班的數量廣而多,工作人員在行政支援之外,在社區實踐中的角色擔負,有其經歷和網絡上的侷限。此外,農村的社區裡,也充滿著學習資源。在課程的組織和經營,包括學員的招收、社區的互動,以及納入地方素材為學習材料等,社區居民在這些方面,都比工作人員更具優勢。然而,農村的社區組織成員,卻經常忙於自身生計,而無太多力量可協助社區分班的經營。

五項因素:需求、形式、講師、應用、後續經營

依據多年的摸索經驗,旗美社大整理出五項因素,作為課程規劃與經營的原則:

(1)需求:課程的開設必須符合社區的需求,包括個人的與集體的;獲得需求的方式包括團隊保持開放反省的心靈,進入社區參訪與聆聽,透過委員會徵詢和討論等。

(2)形式:農村社區居民如農民,有其生產季節的作息,往往不能與社大的開課期程相符,例如五、六月的學期中可能正是作物採收的季節。因此,必須設計出能回應居民作息的靈活學習機制。

(3)講師:一方面積極尋求外部講師,針對交通和時間上的阻礙,設計出講師能配合的上課機制;另方面,農村內部不乏適當講師,透過若干培訓或和交流,鼓勵這些潛在講師成為社大課程的講師。

(4)應用:讓個人的學習意義和成果,不只侷限在個人而已,而有更多的社區互動和公共參與,讓個人學習的成果,透過適當的機制,成為社區的學習成果。

(5)後續經營:即使有一天,社大無法繼續辦理,社區仍能自力經營社區分班;即使有一天,社區分班不再繼續開設,種子已經灑下,而能於社區繼續產生作用。

結語

課程在地化的內涵是,在課程的規劃與經營上,必須充分而細緻地考量在地:(1)需求必須滿足在地(2)形式必須配合在地(3)培力在地講師,發掘在地素材(4)學習成果回饋社區(5)社區經營社區分班。同時,不能將旗美農村視為一個單一的同質體,必須能夠細緻地區分而廣開分班。在旗美社大即將邁入第十年的前夕,我們意識到,「課程在地化」將會是我們下個階段的任務。

980702-shedaskao-360.jpg
▲旗美社大學員和工作人員,972成果展前夕於美濃夜市進行宣傳。

image003
▲旗美社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972進修課程,討論「偏遠小校與農村發展」。

image005
▲旗美社大師生,972學期前往屏北社大萬丹分班觀摩。

image007
▲農民擁有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藝,中學畢業的農民,在曬穀的技術上卻是大學生的老師。

image009
▲除了進修課程,旗美社大工作人員也學習種稻,作為接近與瞭解農村的方法之一。

image011
▲徐華盛老師,981學期於內門鄉木柵佳音社區,教授有機推肥的製作。

(作者為旗美社大主任)

2009 夏耘《農村草根調查》

台灣農村到底在這戰後的現代化過程裡,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農家如何歷經由盛而衰?農業為何需要被照顧?農村的景觀如何被造成?這些問題,需要走進農村田野的現場,觀察、經驗、談論,然後了解。我們想要召募一群夥伴…

【辦理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文社大、台灣農村陣線

【活動說明】

2008年底,「農村再生條例」被送進立法院,開始進行三讀立法程序。然而,「農村再生條例」卻引發爭議,社會各界指出此一條例可能讓擁有獨特脈絡的農村「消失」,而不是「再生」;讓土地更加「商品化」而非「活化」。

那麼,台灣農村到底在這戰後的現代化過程裡,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農家如何歷經由盛而衰?農業為何需要被照顧?農村的景觀如何被造成?這些問題,需要走進農村田野的現場,觀察、經驗、談論,然後了解。

於是,我們想要召募一群夥伴,一同走進田野、深入農村,並且將這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得呈現給更多人所知,創造一個讓台灣社會認識農村的介面。

【活動模式】本活動將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培訓工作坊」,初步認識農村的戰後發展,重點則為調查方法的培訓及實作。

第二階段,將分組方式進行以鄉鎮或社區為調查範圍的實察行動,為期約一個月。

第三階段,各小組進行成果分享報告。

【報名網址】 http://www.registrano.com/events/fieldwork

第一階段【培訓工作坊】

時間:2009.7.29~7.31 地點:美濃

時間 7/29(三) 7/30(四) 7/31(五)
07:00   早餐 早餐
09:00   【調查主題說明】農村的地景與公共建設(曾旭正)農村的聚落空間與土地利用現況(徐世榮)農村組織及動員系統(溫仲良)作物與產銷結構(蔡培慧)農家的家庭經濟(鍾怡婷) 【調查實作】
12:00   午餐 午餐
13:30   田野調查方法】(吳音寧) 【開展一場草根調查行動】(心得分享與第二階段調查行動)
15:00 17:00前完成報到 【調查實作】 Action!
18:00 晚餐 晚餐  
19:00 【展開我們的行動】(楊志彬)【台灣農村發展談影響農村的結構力量】(蔡培慧) 【農村的想像與實際】(張正揚)(討論調查實作過程)  
22:00 盥洗、休息 盥洗、休息  

第二階段【草根調查行動】

在第一階段的培訓工作坊結束後,組成三人一組的調查團隊,選擇一鄉鎮或村里,實地進行草根調查行動,建立對農村變遷及現況的瞭解。

進行方式:

(1)「每一組」選擇一個「地點」、「主題」進行實地調查

(2) 分組:三人一組

(3) 期間:培訓工作坊結束後三週(2009.08.03-2009.08.23)

(4) 主題:鄉村的地景與公共建設、農村的聚落空間與土地利用現況、農村組織及動員系統、作物與產銷結構、農家的家庭經濟

(5) 調查點:屏東高樹、高雄美濃、台南土溝/麻豆、苗栗南埔、嘉義新港、彰化二林

(6) 各地會安排在地陪伴團體,以陪伴、輔導調查小組的實地行動

第三階段【成果研討會

時間:2009.08.28~29

地點:二林(暫定)

將調查成果製作成書面及簡報形式,進行成果之報告與交流。

成果研討會預計於8/28~29舉辦,活動內容細節另行通知。

dsc_6135.jpg
猜猜看,一叢花生可以長幾粒,榨出一瓶花生油,需要種幾顆?

農再條例發燒系列報導(2)誰來發聲─無米樂社區

以政大新聞系同學為班底的「政在發聲」新聞網站,繼第一支新聞採訪台南縣後壁鄉菁寮社區農人莊宜弘(觀賞影片請點選這裡)後,下面是第二篇影音新聞,邀請後廍村長黃正雄表達…

前言:

以政大新聞系同學為班底的「政在發聲」新聞網站,製作了一系列的「農再條例發燒」系列報導,繼第一支新聞採訪台南縣後壁鄉菁寮社區農人莊宜弘(觀賞影片請點選這裡)後,下面是第二篇影音新聞,邀請後廍村長黃正雄表達對農村再生條例的看法。

980621-houbuhuang-300.jpg

報導提要:

引發爭議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當真是抹煞農村文化的殺手?難道我們真的該期待區區一個條例,便能解決所有的農業問題?而以景觀改造的農再條例,是否真的毫無可取之處?讓我們來聽聽作為試辦地點的無米樂社區,當地實際從事社造人士的看法。

《農再條例》 該把暖化寫進去

農業除了是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土壤本身亦是重要的碳匯(Carbon sink)。透過農業技術與管理方式的改變,將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將大量的碳封存(Carbon sequestering)於土壤裡。例如改種多年生或長根作物…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中心(IFPRI)五月發佈報告,指四十年後當世界人口增加40%到達90億時,稻米卻將減量20%(*1)。

對於一般人而言,稻米因氣候變遷而減量的消息,可能比不上麥當勞漲價所引起的普遍討論;但對於世界依靠農業為生的另外三十億農夫來說,靠天吃飯的他們,成為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下的直接受害者。即使是自古即學習著適應大自然的農夫,面對當今如此頻繁的暴雨與乾旱,仍充滿著危機與挑戰。

980620-ditan46832-400.jpg

暖化的受害者與加害者

自古以來,農業的命運不只被大自然所主宰,也被人類的行為與政策所左右。溫度、降雨量等氣候條件,以及灌溉系統、交通設施等人類建設,都會影響著作物的生長狀況,因此,在研擬農業氣候調適政策時,除了得面對陰晴不定的氣候外,也得考量農民的反應與政府的決策,研擬的過程因此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

但弔詭的是,農業不但是全球暖化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加害者,其除了會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而減產外,農業本身也會貢獻出為數不少的溫室氣體。

工業化農業生產過程裡,所消耗的大量「石化」肥料、「石化」除草劑、水稻田排放的甲烷與農業機具的排放等等,總共排放全球14%的溫室氣體;而與農業開墾息息相關的森林砍伐等土地使用方式的改變,則佔了全球的19%,兩者合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2)。

但是,目前農業並無納入京都議定書的減量規範中,且已開發國家亦無法透過清潔發展機制(CDM)等靈活方式,進行農業減量計畫以換取減量額度。國際糧食政策研究中心(IFPRI)的尼爾森(Gerald Nelson)表示:

「農業就像十年前的森林一樣,知道他很重要卻屬於談判的邊緣。今年年底哥本哈根的氣候變遷會議將訂出五到十五年的新機制,目前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D)已被納入正式的後京都談判之中,在這個時間點將農業納進來討論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3)

聯合國農糧總署(FAO)最近提出的政策說帖表示,要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只有在「農業、林業與其他土地使用」(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 AFOLU)上同時進行二氧化碳的減量才有可能達成(*4)。

且某些農業減量計畫,不僅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將同時具有調適效果,得以幫助農民適應極端氣候,以維持生計遠離赤貧。當農民擁有較多經濟資源時,也會隨之具有較佳的氣候變遷適應能力,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

減量與調適 能否雙贏?

但農業減量方法的實質內容是什麼?為何有些減量計畫會同時擁有調適效果?

農業除了是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土壤本身亦是重要的碳匯(Carbon sink)。透過農業技術與管理方式的改變,將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將大量的碳封存(Carbon sequestering)於土壤裡。例如改種多年生或長根作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碳固定量;

此外,管裡灌溉系統與肥料的使用則可降低甲烷與氧化亞氮 (N2O)這兩種以農業排放為大宗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另外實行農林間作(Agroforestry)與減少深耕,除了可促進土壤的固碳機制外,還能增加土壤含水量,進而提昇農作物面對乾旱的適應力(*1)。

除了上述針對農業作業方式進行改變外,在全球暖化與高油價的夾擊下,大量依賴石化產品、石化燃料(製造肥料、殺蟲劑、農機械、運輸等)的工業化農業,也將重新面臨省思。聯合國環境計畫署所倡議的「全球綠色新政」 (The Global Green New Deal)中即指出,有機農業藉由減少使用石化製品並增加土壤的碳固定量,每公頃會較慣行農法減少48%~6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且每公頃的土壤裡還可多封存3~8噸的碳(*5)。

而美國羅德島學院(Rodale Institute)的研究則指出,若將美國一萬個中型農場轉變為有機種植,那麼光是土壤中所增加的碳固定量,將等同於1174,400汽車使用年限內所排放的碳(*1)。

無獨有偶,今年四月,歐盟發表的農業調適白皮書(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更直接指出,有機農業除了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之外,其土壤較高的含水性、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等優勢,將使得有機農業具有較佳的極端氣候抵抗能力,是同時具有減量與調適效果的耕作方法(*6)。

國際農業科學與技術發展評估組織(IAASTD),在為期三年的全球農業研究發現(*7),過度依賴石油與大量用水的現代化農業,已對環境造成巨大衝擊,而有機農業則是兼顧食物生產、水資源、生物多樣性、農民生計的耕作方式。因此該組織呼籲各國政府對補助工業化農業這種不永續的產業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或許有人會質疑在這個擁擠的地球上,不依靠石化能源、化學肥料有辦法生產這麼多的食物嗎?目前下定論或許還太早,但過去的六十年來,我們將糧食生產與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非再生資源:石油,牢牢綁住,大量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不可預期的氣候變遷與糧食減產,而糧食生產不足又進一步弱化農民的生產能力,間接影響到全球的糧食安全,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即便工業化農業可在短期內維持較高的生產力,但人類要把未來糧食的生產賭在新油田的開發速度上嗎?面對未來數十個可能的六十年,我們是否願意去了解與接受其他不同的可能?

農業減量計畫 遭遇的困難

透過上述農業管理與技術變革等,來減少排放與增加土壤碳固定量的方式,並不涉及龐大資本的投入,但為何成本不高又具有龐大固碳潛力的農業,卻被《京都議定書》所忽略呢?

事實是,減量計畫通常需經過嚴格的認證程序(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後,才能獲得被認可的減量額度,要監測美國境內的一千五百座火力發電廠還容易,但要監測為數眾多且分散的開發中國家小農就困難多了。

目前是有一些可行的監測方式,例如以衛星進行土地使用狀況分析、便宜可測量土壤中碳含量的設備等。但農業要在《京都》架構下的碳交易市場中,獲得減碳額度並預防可能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在方法學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上述的監測設備也需要資金的投入。

聯合國農糧總署在今年三月的政策說帖中(*10),提出農業納入氣候談判的三點建議,給了我們一點方向。

首先,開發中國家應優先將同時具有調適、減量效果的農業減量計畫,納入國家減量行動計劃書(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 NAMA)中,以獲得已開發國家的技術與資金的援助。

第二,應將農業納入京都議定書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裡,以提供開發中國家進行永續農業的經濟誘因,但最大的問題仍舊在於農業減量的認證方法上。

第三,是建立一個綜合的土地管理系統,將各種以土地為基礎的碳源與碳匯,例如:農業、林業等進行整合式的管理以達到較佳的效果並避免彼此間的碳洩漏。具體做法包括建立陸域碳匯的基線(Terrestrial carbon baselines)與建立土地使用相關的溫室氣體會計系統(Rigorous land-use GHG accounting system),以計算不同減量計畫的碳固定與碳洩漏量。

寸斤寸金 有錢恐也買不到

然而,農田除了碳源與碳匯這兩種功能外,亦有涵養水源、提供棲地、調節氣候、防洪等多重功能,歐盟在四月發表的農業調適白皮書中認為,應強化農地身為”綠色公共建設”的功能,以發揮農業在集水區管理、棲地復育、多元景觀的角色。

台灣在快速工業化下,西岸的許多灌溉渠道已被工業廢水所汙染(*8),而失衡的產銷結構與加入世貿之後洞開的門戶,使得農民加速離農。原先具有多重功能的農地逐漸重劃為工業與住宅用地。不知不覺中,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從二十年前的57%一路跌到2005的30.5%(*9)。

背後的成因,或許與我們國中地理課教我們的”比較利益”原則有關,認為每個國家應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彼此交易獲取最大利益。於是,我們逐漸放棄農業與背後隱含的人與土地的關係,往高科技業聚焦,並告訴自己:只要我們擁有金錢便可以買到食物。

但2007-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敲響了一記警鐘。2008年初,稻米的價格一路飆高,在短短七個月內漲了一倍(*10),2008年3到5月間,中國、巴西、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寨等主要稻米出口國皆嚴格限制稻米出口,美國Costco於是在4/23日開始限制每個人只能買兩包米(*11)。

姑且不論此次糧食危機,是否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糧食安全無法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劃上等號,而一旦轉作他用的農地,也無法在需要時迅速回到農業生產的用途上。

歐盟的前農業部長費席勒(Franz Fischler)指出歐盟將在2015年時由小麥、油菜子的淨出口國轉為淨進口國。他大聲呼籲歐盟應善用其糧食生產潛力,以對歐盟與世界的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15)。

而歐盟預計在2013年翻新的一般性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也因為此次的糧食危機與糧食進口比例增加,而展開是否鼓勵增產的辯論。歐盟新的一般性農業政策將補助能保護環境、糧食安全與動物福祉的農場,並積極促進農業調適策略的發展(*12)。

農村Viva

相較於歐盟一般性農業政策,對於農業調適與永續農業的重視,目前農委會預計投入2,000億台幣的《農村再生條例》則顯得狹隘。其中關於農業碳排減量與調適、水資源與生態系的保護、台灣糧食安全等面向皆隻字未提,僅花錢進行農村的景觀改善,以打造”富麗新農村”為目的。

如能將這筆難得花在農村的預算,好好運用在灌溉系統的改善,讓農業灌溉渠道與工業污水放流管道分離,使得工廠的廢水遠離你我的食物,並推行同時具有減量與調適效果的有機農業、改善既有農業產銷失衡的問題,讓台灣的農村人口得以回流,將是功德一件。

當我們在思索農業減量與調適的同時,或許也該多欣賞農田多樣之美;因為除生產桌上的食物以外,田地亦涵養著各式生靈、祖先的記憶甚至我們的氣質。

【參考資料】
(*1) IFPRI May 2009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 An Agenda for Negotiation in Copenhagen
(*2) IPS 02-Apr-09, ”CLIMATE CHANGE: Farming Could Be Friend or Foe”, By Stephen Leahy
(*3) Reuters 02-Apr-09, ”Put agriculture at heart of climate talks, says report”, by Aisling Irwin
(*4) FAO, ”Anchoring Agriculture within a Copenhagen Agreement
(*5) UNEP Mar 2009 “Global Green New Deal Policy Brief”, p28
(*6) EU April 2009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p9
(*7) IAASTD “Synthesis Report 2008
(*8) 環資 07-Mar-09 “農地重金屬汙染嚴重 灌溉水源4成底泥超過管制標準” 朱淑娟報導
(*9) 行政院農委會 2007 “糧食平衡表” & 自由電子報31-Aug-06,”去年台灣糧食自給率30.5%
(*10) Wikipedia: 2008 global rice shortage
(*11) Euractiv 24-Mar-09, ”EU warned about looming food import surge
(*12) Euractiv 2-Apr-09, ”EU mulls climate-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延伸閱讀】
1. 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 Mar 環境資訊中心
2.《糧荒成因複雜 慎選食材避險》 張楊乾 25-June-08低碳生活部落格
3.《地球暖化 加劇全球糧荒》 張揚乾 03-May-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4.《煞車 要在車禍發生前踩下》林鼎傑 08-April-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5.《農地重金屬汙染嚴重 灌溉水源4成底泥超過管制標準》朱淑娟 07-Mar-09 環境資訊中心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peopo聯播網」)

(作者為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作者介紹:
林鼎傑,帶著處女座完美個性的七年級生。喜歡腳採土地的細軟與稻穗的清香。退伍後當過攝影助理,拍過紀錄片。並與幾位朋友組成探討環境、農作、人的”土豆人”讀書會。目前就讀台大環工所碩士班。鼎傑在「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小組」裏,主要負責觀察調適策略因應部份。

為了有米和西瓜,全國主婦一起來

讓我們來問問執政的決策者,台灣糧食自給 要多少農地?一定要講清楚!我們家庭主婦關心農地若一再消失,本地無米無水果 仰賴要保鮮劑的進口糧食,這樣的過日子我們絲毫無法忍受,尤其是環保媽媽的我們…

為了有本國米與西瓜 全國主婦一起來挺 苗栗灣寶家園永續

再也沒有看過如此粗暴的執政者

執政的思維是

在灣寶造成事實

然後以政黨多數決 讓「農村再生條例通過」 就有法源依據

這樣的”量身制法”為的是背後的建設利益

對農村而言只要強行通過

多數農村無力於劇烈反抗

媒體不報只有少數知道

故多數無奈的下場是接受

如今

聲援的團體一但人多勢眾

又有網路運動的串連

尤其是主婦聯盟基金會與合作社

團結為灣寶農村站出來

這風向球事件就有可能轉向

我們的主婦組織要重新在社會上發言

為不會說的農地發言

為人單勢薄的農村發言

真的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我為我們姊妹的道德勇氣自豪

今天

是營建署的區域委員審查,主管農地的農委會是很大的關鍵,若農委會不同意灣寶變更為工業開發用地,這件事情應該可以被擋下來,灣寶社區的居民也會搭遊覽車北上,參加審查會議。

為聲援灣寶世代用續居住於家園的抗爭

我們一群主婦聯盟的環保媽媽

再度

如 檔外星寶寶進駐街頭的一億兩千萬預算的立法院抗爭

如 檔台北七號公園的體育館建設之戰(才有今天的大安森林公園)

如 檔關西的機械工業園區之戰

二十年都過去了

我們老中青曾經參與的主婦居然要再度出來

為灣寶保家園而戰

這是什麼國家???退步至此!!!

念至此 不禁令人悲從中來

這是什麼執政者ㄚ???

如此的不尊重人民的居住權 生存權 選擇權

務農得不符合經濟效益又干政府何事?

讓人想起921的南投三個月

見識了地方政治的醜陋惡劣

讓善良的人民無法獲得該有的資源

誰決定不修民屋 卻要公共造景?

一樣的手法

再生條例若過 豈不是獲得”有法無天”權

人民就任其宰割囉

太欺壓善良少數的鄉村農友了

980618-dsc04203-360.jpg
主婦聯盟的媽媽們關注糧食安全及捍衛糧食自主權。

今天

主婦聯盟基金會將有四位前後任董事長出席

主婦聯盟合作社將會有三位前後任理事主席出席

包括了剛到天國報到的謝麗芬理事主席

為灣寶的西瓜種植有機會奉獻過心力的她

想來也會來會場與我們同在

重要幹部也會一同站出來

主要是

主婦聯盟代表將代表全國的主婦對

今日農地安全 明日糧安 的重視與義無反顧的強烈表達

為著

提醒國家與社會 保護農地環境免於污染的重要急迫性

畢竟我們是頂著這樣的託付在做環保

也受社會資源所供養組織才能存活到天

我們所有角色也是因社會所肯定才擁有

出席這關鍵時刻 這比去灣寶吃西瓜 還重要

支持農運的新生力軍陪伴著參與農再條例的前哨戰

讓我們來問問執政的決策者

台灣糧食自給 要多少農地?一定要講清楚!

我們家庭主婦關心農地若一再消失

本地無米無水果 仰賴要保鮮劑的進口糧食

這樣的過日子我們絲毫無法忍受

尤其是環保媽媽的我們更無法忍受 要農家不情願的離農 遠離家園這件事

(作者為主婦聯盟合作社創社理事主席,也是好幾個孫子的阿嬤,寫於618灣寶案審查會議前,失眠的夜裡)

農業再生的考題─618救灣寶

六月十八日,決定灣寶未來命運的重要時刻! 因為在2008年12月23日,營建署區域計劃委員會,審議「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針對特定農業區辦理農地重劃,變更地目提供開發的議題上,農委會已表達「原則上不同意」…

六月十八日,決定灣寶未來命運的重要時刻!

因為在2008年12月23日,營建署區域計劃委員會,審議「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針對特定農業區辦理農地重劃,變更地目提供開發的議題上,農委會已表達「原則上不同意」變更的態度,並且審議委員會也要求苗栗縣府尊重當地居民意願。

這種算是已經明示又暗示的結論,但是苗栗縣政府不死心,繼續要審議下去。

980617-0f548ffe73_360.jpg

於是618的重點,在於農委會必須出文函示立場,以及苗栗縣府展現如何尊重居民意願,獲得居民的支持。

西瓜節的沒補助態度,已經展現縣府的胸襟,居民依舊立場沒變,就是要留下福地福田,不要工業區。

那麼,剩下來的關鍵,就是農委會堅持不同意邊更立場,並且正式發文,做成書面意見。

不過最近氣候變遷甚劇,常常弄不清烏雲裡的東搓西揉怪把戲,常常讓朗朗晴空,一夕變天下起無情雨。

所以,618救灣寶,必須眾人集氣,讓審議案不會有變天怪現象。

這場審議,依農發條例第十條規定,農業用地變更為非農業用地應先徵的農業主管機關同意,所以農委會的意見,成為全案重要關鍵。

那麼,這是一個測試題,看看高聲喊農業再生的農委會,面臨農業再生與工業新生的選擇上,會是傾向那一方。

如果,優良農地一碰上工業開發,農委會就自失捍衛農業的立場,那麼可以確定,農業再生根本只是一個口號,經不起挑戰,也沒有保護農業的真心。

六月十八日關心灣寶安危,愛護台灣農業的朋友,有空可以前往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2段342號),為灣寶農民加油打氣,因為他們守的不只是灣寶家園,更是在建立一個拒絕不當開發、保護農業的典範。

六一八救灣寶,大家一起來監考,看看農委會倒底是農村建設委員會?還是農業發展委員會?

「搶救灣寶地,監考農委會」行動

時間:98年6月18日(星期四)上午9時30分
地點: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2段342號)
附錄:區計審議審查意見

3633480545_464d166dcf_o

(本文轉載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座談】[趕走糧荒,農民與消費者的共生之路]系列1

「你的有機的豆腐乳是做來自己吃,還是作來賣的?」剛從都市來到鄉下的阿姨問。「當然是自己、鄰居先吃,有剩才拿來賣呀!」皮膚黝黑的有機農夫開朗的回答。簡單、素樸的對話,刺激我們思考:台灣的農業…

〔台灣社會論壇〕 趕走糧荒,農民與消費者的共生之路 系列座談

金融海嘯前腳剛走,通膨又蠢蠢欲動。

無薪假還沒結束,望著縮水的荷包,沙拉油和汽油又要漲價了!

糧食高度依賴進口的台灣,讓我們的農產價格跟著化肥、船運油價起伏。

背後不願面對的真相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剩 30.6%

油價飆漲、盤商炒作、稻不結實、農村再生條例,它們如何影響我們這些小市民的生活呢?我們究竟能否擺脫宿命、扭轉現狀?

想像從哪裡開始,出路就在哪裡。讓我們重新省視農村社會,關係出發,藉由系列座談,探尋台灣農民、消費者的共生出路。

第一場:扭轉農村生計的社會關係

「你的有機的豆腐乳是做來自己吃,還是作來賣的?」剛從都市來到鄉下的阿姨問。

「當然是自己、鄰居先吃,有剩才拿來賣呀!」皮膚黝黑的有機農夫開朗的回答。

簡單、素樸的對話,刺激我們思考:台灣的農業,有多少不是為利潤生產,兼顧社區公益、農民生計、生態保護的多樣化生產模式如何可能?這種生產與生計結合的勞動與交換,又是編織在何種社會關係之中?

980616-dsc01961-360.jpg
在成大舉辦的農民市集上,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左)與種稻子的崑濱伯(右)及參與的消費者。

此次論壇將聚焦三個問題:

如何發展以在地社區的公共利益為主的合作經濟?合作生產、生計交換和土地利用間,如何為趕走糧荒、遏止中間剝削效力?

其次,目前的農會、生產合作社等,大多偏向以盈利為主要考量的機構,能否就地改造,為公益服務?

最後,以小生產、小交換、小所有為基礎,將發展出何種小農與社區的多樣關係、組織?

1. 時間: 6/27(六)14:00 -17:30

2. 地點: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313室(有門禁,可於當天下午1:40有在總圖書館大門口集合,一同前往)

3. 講師:

張正揚: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副主任、有機農耕者。

洪輝祥: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無毒農業產銷者。

冷尚書:清水溝重建工作站總督導、公益合作社實踐者。

主持人:潘欣榮。

4. 報名:免費。將姓名、服務單位寄到twpa@gate.sinica.edu.tw

5. 聯絡人:邱星崴0921760303

6. 地圖、推薦文章詳見http://twpa.ioe.sinica.edu.tw/

場地路線圖:從公館捷運站到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313室

clip_image002[1]

農再條例發燒系列報導(1)誰來發聲

以政大新聞系同學為班底的「政在發聲」新聞網站,製作了一系列的「農再條例發聲」系列報導,以下是第一支影音新聞,後續還有許多精彩報導,小地方也將陸續轉載分享。以下為台南縣後壁鄉菁寮社區農人莊宜弘(58歲耕地兩甲多…

編按:

以政大新聞系同學為班底的「政在發聲」新聞網站,製作了一系列的「農再條例發燒」系列報導,以下是第一支影音新聞,後續還有許多精彩報導,小地方也將陸續轉載分享。

980614-zhengzaifasheng-300.jpg
「政在發聲」針對農再條例剪輯出影音報導

經立法院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沒有對於「農業產業(生產、流通、銷售等)」的問題加以關注,反倒是給予土地開發、變更農地用途的情況更大的空間,而引起了許多爭議,也被農運人士稱為「滅農條例」、「農村再見條例」。

因「無米樂」一片崛起的台南縣後壁鄉菁寮社區,被農委會水保局選定為農再條例的試辦農村之一。試辦期間推動了諸多環境綠美化、髒亂點改善等政策,與此同時,媒體與社運、農運人士仍然不斷攻訐農再條例的缺失。

我們深入試辦農村,找尋官員或社運人士之外的在地聲音,看看到底當地農人與社造人到底是如何看待「農村再生」?

以下報導內容為台南縣後壁鄉菁寮社區農人莊宜弘(58歲,耕地兩甲多,同時在當地經營餐廳)對農再條例的看法。

灣寶西瓜─農再條例的前哨戰

我們要聯結起來,盡我們這代人能做的抵擋,與灣寶人站在一起!!這個週日我們一起到灣寶參加西瓜節,做為我們對灣寶人的敬意,為他們的捍衛行動致上我們的祝福。請記得,灣寶不過是農村再生條例的前哨戰,我們實在輸不起未來。

苗栗縣政府農業處處長謝學森說,「當地農業的年生產值是421萬,每公頃的平均產值大概是2.7萬左右,所以我們基本上認為,它不是一個很優質的農地地區。」

練枭話的官員傲慢的無視於農民的自主性,這般誑妄其實與執政政黨從中央到地方一條鞭相關。

980611-fightmelon-400.jpg
躺在農地上的西瓜為地球帶來美味,沒有污染與傷害。

以建設為名的國家控制

全國性的擴大內需,已經讓水泥遍地,有識之士對此生態災難瀕臨崩潰,連我們心愛的百年公園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板公園,狹窄的公園正中還蓋間大廁所,想到紐約中央公園那麼大一間廁所也無,絲毫不想取悅觀光客的風格,我們的國家是為建設而美其名的水泥建設,真令人頭疼欲裂。

所有熱門社會議題都成為炒作建設的名目,如建自行車步道,一路一縣的拆除到都市邊陲求生的原住民部落,跟本無視於其抗爭。以人身安全為由的路燈林立,人煙幾無的地區也是光害澈夜,節能省碳是單向要求人民做,官方可以讓綿密的路燈澈夜通明全國,甚至於在無人的荒野,也不放過建設的機會。

執政無愛!!!莫此為甚!!!台灣向下沉淪的速度正在消抵所有改革的社會力。今日的灣寶不過是農村再生條例的風向球,是執政黨的滅農前哨戰。正學著並向共產黨看齊的執政黨,那天學中國宣佈:所有個人電腦要加裝綠壩軟體以接受國家保護與把關,以免於受訊息污染,這樣的一天似乎越來越近了。

我們當不能輕忽中國這規定於七月一日實施的效應,台灣的自由正點滴滴的失去,我們正如冷水鍋中的青蛙,還自以為在原野大池塘中,唱著民主沾沾自喜將政黨淪替的高歌,鍋正在熱,水將滾…

灣寶人與外來助力共同打造的農業未來

灣寶是謝麗芬(前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生前與我討論過的案子。麗芬去灣寶弩力將學界資源引進,將在中興大學園藝系任教的老公倪正柱博士帶到現場幫忙,往恍如昨日的畫面鮮活,為農業為環保為共同購買獻身的消費合作運動者,卻以生命做為運動的祭禮。

痛失好友的我實在無法忍受,灣寶這塊在地人努力以赴,外地人熱情參與的農村,在粗魯的決策下消失無蹤。

台灣的農地正寸寸消失中,我們明日之糧糧機何在?糧食安全的問題如果天真的以為進口能因應,在溫室效應下的地球,台灣人就等著挨餓吧!台灣人如果認知到生產小國已經學乖了,開始恢復物物交換,以場外進行來免於貨幣幣值與交易過程的剝削,請問:我們拿什麼來交換?

有機耕種的農友正在一寸一寸的努力讓台灣農業有機化,決策者卻一公頃一公頃的讓農民離農,沒有土地的漂鳥志願留農,卻在租來的田地上築起沒有農民身份保障的農村夢,這樣的國家實在越來越不成國了,心是無比的沉重。

980611-lifen-400.jpg
前任主婦聯盟合作社主席謝麗芬,人生過半的寶貴光陰貢獻給環保運動與推動永續農業,因病於2009年4月26日離世。

我們輸不起的未來

但是,還是要聯結起來抗爭,盡我們這代人能做的抵擋,與灣寶人站在一起!!來吃西瓜吧!親愛關心農村農業的朋友們!

來灣寶吃西瓜吧!這個週日我們一起到灣寶參加西瓜節,做為我們對灣寶人的敬意,為他們的捍衛行動致上我們的祝福。政治的現實就是角力,是像拉大繩般的扯動,人多勢眾的對決,將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請記得,灣寶不過是農村再生條例的前哨戰,是我們實在輸不起未來。

(作者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創社理事主席)

更多灣寶農地保衛戰的訊息,請閱讀:

反對徵收農地─苗栗灣寶、後寶里農民反對後龍科技園區

政府鴨霸,公民不服從!

2009年6月14日灣寶西瓜節,詳細訊息請閱讀這裡。

農再條例能否開啟農業的公共對話?

大老遠從台南來公聽會的王重慶,晚一點還要坐車回去。因為天氣預報表示在過幾天全台會有大雷雨,西瓜田排水不好,這個時候播種也只等著瓜苗被沖走,所以他大老遠來參加公聽會。從台南北上的他只希望為自己的西瓜田爭得…

WTO之後的危機

2002年台灣加入WTO之後,休耕地面積高達16萬7千公頃,2004年台灣大缺水,休耕面積突破20萬公頃,比稻作面積還大。也就是說台灣糧食基本上主要依靠外國進口,因為我們大半的田都處於休息狀態。

糧食問題同時也是國家安全問題,當一個國家能源和糧食都大量依靠國外進口時,面對天災人禍,例如戰爭或金融風暴,我們大概只能做為待宰羔羊。

5月 26日獨立媒體促成的公聽會上,農村陣線代表蔡培慧說,2008年底台灣民生物價飆漲,沒有一個政府官員敢告訴大家原因,只有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說出真話,他說民生物資飆漲是因為全球油價和糧食價格上升,大量依賴外國進口的台灣無力阻擋物價變動。

除了糧食作物涉及國家安全,其他農業產品同時也關乎一般人的飲食安全。

20090605-165218-img_0548-b.jpg

4月22日,地球日。我在環保署前參加了地球憲章聯盟與環境受災戶的抗議活動,那一天我遇到台東環盟成員、同時也是生產天然釀造醋的徐蘭香。因為台東被選定為核廢料放置處,所以她跟著大家北上抗議。

抗議結束後我們在旁邊聊了一會,聊到農村再生條例,她告訴我,農村再生條例反而會造成農業用地消失,相對應出現的是食品安全的危機。目前台灣的農產品產量已經很低,經由外銷進來的食品,在商品標示上卻都沒有標示清楚。許多產品卻沒寫清楚內部添加物的產品來源,以醬油為例,台灣大豆並產量不多,醬油內含的大豆到底哪裡來的完全沒有人知道,假如農村再生條例過關,以後我們根本沒得選擇能吃什麼。

當我們無法自行生產後,進口了一些標示不明的食物吃下肚,這些產品內部添加物為何、吃了之後有甚麼副作用,完全沒有人知道。

隔天立法院召開《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二次公聽會。公聽會上我遇到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的村長莊明增,他們的村落為了修築一條水圳全村同意修耕一年。全村修耕一年,全村的農民要靠什麼撐過這一年?村長告訴我,當地已經不以農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修耕一年造成的損害並不大。而休耕的這一年中間,水保局輔導當地農民轉作景觀作物。

面對WTO大量低價農產品的傾銷,政府沒有積極為農民找到出路之際,台灣農民該怎麼辦?

農民如何靠自己?

5月9日公平貿易日那天,我到248農學市集見白米炸彈客楊儒門,我們聊公平貿易,也聊他自己在八里的農田。我問他台灣農業該怎麼辦,他說,農民不要想靠任何人,要靠自己。靠自己有三條路:搞農學市集、搞社區支持農業,還有產地直銷。他說只有靠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只是農村大部分人口凋敝,就像我在26日公聽會上遇到的紅茄社區秘書長王重慶說的,他們社區都是6、70歲的老人,他們希望農村有前景才能讓年輕人進來。楊儒門說農民要靠自己,王重慶說農村要有前景,只是沒有新血,如何靠自己、如何有前景?

農村再生條例能夠讓年輕人回來嗎?

我參加的幾場公聽會,政府官員不斷強調農村再生條例能解決農村目前的許多問題,例如農地零碎、農村破敗,他們認為農村景觀再造可以帶給農村有尊嚴的生活。也許他們認為,這樣就能讓農村人口回流。

只是他們聲稱要解決的問題,或許會帶來更多的災難。

20090605-165241-img_0525-b.jpg

農地整備或是農地流失?

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政府打破過去的嚴格管制,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可興建「免稅農舍」。當初是為了讓農民可以有個便捷的方式獲得現金,理由很簡單,因為種田沒有錢。因此可變賣農地的最小面積從5公頃變更為0.25公頃,導致農地零碎化。加上可以免稅興建農舍,因此農地上滿是亂七八糟的農舍坐落期間。

沒有規劃興建區域的農舍蔓延,影響農地排水和日照,農業生產基地遭破壞,以及變賣農地結果導致農田零碎化更加嚴重,這些都是當初草率立法導致的結果。那一年,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因為反對農發條例修法而被迫下台。

2009年農村再生條例企圖改善當年的問題,因此提出「整合型農地整備」。整合型農地整備的構想,希望能將一片農地當中的農舍集中在某個地方。只是草案中20條之ㄧ和26條規定,當農地扣掉興建農舍、公共設備和原本預留的基礎建設土地後,反而導致農田比例縮小。

另外,雖然農再條例希望能將混亂的農舍集中在同一區域,但政府並沒有停止發放農舍執照。也就是說,農田中的農舍仍然可以繼續隨便蓋。農再條例想要改善的問題其實沒有實際手段去執行,反而可能導致更多麻煩。

這是公聽會上農陣代表強烈質疑的問題,只是水保局長並沒有正面回應。這又是另一個灑錢買人心的政策,當年有企圖力挽狂瀾的彭作奎,如今卻沒有任何人敢站出來說真話。

有尊嚴的農村生活?

公聽會上獨立媒體提出許多農村現況,像是灣寶里即將面對後龍科技園區進駐,良田要被迫變更為工業用地;霄裡溪附近的新埔鎮雖然順利抵制友達華映兩間面板公司的污水排放許可,但在改排工程結束前仍要忍受兩年,更不用說早已被污染的甲級水體還需要多少時間來復原;而被選中的改排地點──桃園老街溪,卻是因為反正已經被污染嚴重,所以不需要去維護。

5月底的周末,我去了霄裡溪一趟。因為新埔愛鄉協進會理事長陳金進告訴我,霄裡溪自從被污染後,人體碰到溪水後會發癢,所以即使站在清澈的溪邊,我還是不敢碰。河堤邊有一排木造涼亭,看起來有點突兀。景觀建設大概會做一堆類似那樣的東西吧,只是當溪水已經呈現中度污染,不適合人體直接碰觸後,這些建造在河邊的涼亭又能做什麼。

面對這些質問,水保局長一句「灣寶里的事,擋不住了」或許反映水保局獲農委會在各部會中協商的能力,也反映了農村再生條例的政策位階。當農村建設遇上工業發展,台灣從來都是以農業扶植工業,卻沒有以工業回饋農業這回事。

這些由上而下的決定,能否因為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讓當地農民依照自己的意願去改變現有的農業環境?

不只是灣寶里,農再條例肯定也擋不住了。面對毫無結論的公聽會,政府官員曲終人散步出紅樓,只剩下立法院的工作人員喲暍著要媒體和農村陣線的人趕快離開,晚一點會議室還有其他會要進行。沒有結論也能做為一種結論,大概只反映了政府不願意撥出時間和空間,針對農業問題做更多討論。

大老遠從台南來公聽會的王重慶,晚一點還要坐車回去。因為天氣預報表示在過幾天全台會有大雷雨,西瓜田排水不好,這個時候播種也只等著瓜苗被沖走,所以他大老遠來參加公聽會。從台南北上的他只希望為自己的西瓜田爭得更好的排水系統,只是農村再生條例能給農民什麼,沒有人有結論。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協會」網站)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