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鄉事權混亂, 請整合高屏溪管理事權

這次的風災,也讓許多原本的開發計劃目標,被颱災徹底摧毀,無法照原先計劃施行,或必須大幅修正;政府能否拉下顏面,重新檢討高屏溪治理條例特別預算700億元的經費重新編列,還是要滿足既得利益者,民眾都在看。

這次危害最重的山地門、小林、寶來、三民等山地聚落是治權最混亂的地區,根本各單位各行其事,便宜行事,一人一把號,只顧討好業者及居民,缺乏統合及扮黑臉的煞車功能的單位,以致政府花了無數經費,但生態環境及水土保持日益惡化,歷次颱風及地震造成的土石積在河床及各支流溪谷無人處理。

不管是這次被質疑進行越域引水工程的南區水資源局,應負責水土保持工作的水土保持局,森林維護及濫墾管理的林務局,還是應規劃原住民部落發展與遷村的原民會,或力求觀光上山的縣政府,人人有經費,人人有構想,但無人統合、節制,做系統整合及扮演總司令及監督的角色,長期的混亂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造成這次嚴重的土石流災禍。

這次風災的損害與救援混亂,正反應出山地聚落政府治理體制的混亂與無秩序,各單位有掌聲時,可討好居民時,奮勇爭先,有責時各個單位都有推責理由與難處,但長期的山頭主義與政府經費運用未用在刀口上,卻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3月時愛台十二大建設草率通過8年700億元的高屏溪流域治理預算,除經常性的300億元固有預算外,另增編425億元的特別預算,但細察其內容,乃各單位各自編列自己想做的經費科目,硬塞入特別預算的急就章與消化預算,內中計劃許多荒誕可笶,令人髮指。

雖然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曾邀集學者及公民團體座談檢討,並找出許多嚴重問題,但相關預算已送立法院審理,各相關單位的計劃根本直接跳過高屏溪管理委員會,直接硬塞自身的利益計劃經費,根本無法統合與監督。

舉例來說,這個治理計劃中根本沒原民會及原住民團體的參與,原因是原民會自認有自己的管道與經費,不須配合高屏溪管理委員會,不想接受制約;再如水土保持局編列70億元誇言要減少高屏溪80%的砂石量,卻根本不了解高屏溪是世界河川輸砂量最高全十名內的河川,其每年自然產出的砂石量不亞黃河,都是飽受批評的不當政策。

這次飽受質疑的越域引水工程,為逃避監督,即使與第七河川局同為水利署下的單位,也自成一個獨立王國,不在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的監督範圍內。

這次的風災,也讓許多原本的開發計劃目標,被颱災徹底摧毀,無法照原先計劃施行,或必須大幅修正;政府能否拉下顏面,重新檢討高屏溪治理條例特別預算700億元的經費重新編列,還是要滿足既得利益者,民眾都在看。

政府不是沒有編列經費於山地鄉,但編列的重點及管理機制卻是混亂不堪,隨著這十年山地聚落觀光發展的興起,民宿、土建工程、道路大量上山,早已超過土地承受能力,此次颱風只是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政府應利用此次災變,盡速法制化及提高高屏溪管理委員會的權力,重新檢討高屏溪治理特別預算經費,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胡亂灑錢,企圖以錢來短線操作,快速消除民怨,山地聚落的災變是公部門長期體制的混亂與經費濫用的結果,政府要救災告一段落後,第一優先的為建立高屏溪中游山地聚落的最高治理權責單位,另外為重新檢討高屏溪治理特別預算及中長期預算700億元的運用。

(作者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常務理事)

980828-im19-m-360.jpg高屏溪是世界河川輸砂量最高全十名內的河川,應儘速統整上下游管理事權(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小林滅村錄

前環評委員郭鴻裕直指,審理環評時多次警告水利單位,「此案不適開發,開發後若有事,你們推都推不掉」;但水利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郭鴻裕感嘆:「都怪工業開發壓力。」游繁結尷尬坦承,政府政策若要…

「早就該叫水利署停工…」得知小林村在颱風莫拉克侵襲下滅村,前環評委員郭鴻裕不勝欷噓。這個居民安穩世居好幾代的村莊,原有青山綠水環繞,但如今土石凐沒所有─小林村,成為台灣地圖上難忘的驚嘆號。

980825-xiaolindsc_0965-400.jpg

8月15日,莫拉克襲台第7天。黃金救援時間已錯過,小林村民放棄盼望家人生還,一早從旗山國中等安置中心,前往甲仙鎮公所參加頭七。這場風災,斷送至少5百條小林村民性命。

無路歸鄉

台 21線,是通往小林的主要動線。倖存居民在清早趕著返鄉,卻在杉林鄉「火山」(地名)附近被困。風災過後,道路如小林村民痛失家人一樣肝腸寸斷,原本已搶通的道路,因泥沙尚未全乾,在焦急返鄉的車子不斷碾駛後凹凸不平,難以通行。小林村民只得下車,用糾結著憂鬱與空洞的表情,望著被泥沙凍結的一切。

8 月8日,土石流淹沒火山橋附近民宅,泥沙幾乎與香蕉樹同高,椰子樹和電線杆瞬間矮了一半,可見泥沙量之大。但小林村的狀況遠比火山嚴重。道路緊急搶通後,居民趕緊從寶隆村經過滴水至甲仙鎮公所公祭場所,小林村民羅太太望著沿途破碎的山林感嘆:「想不通,我們好幾代都住這裡,從來沒問題,怎麼會山崩?」

羅太太在小林村土生土長,嫁給同是小林居民的先生後,兩人北上打拚住在北縣樹林,但家中老小全留在小林村,人數多達20餘人。「都沒有了…」羅太太欲哭無淚地說,適逢暑假和父親節,旅外的小林村民都趕回家鄉慶祝;父親節那天村子雖已淹水,村長也提議撤離,但因過去颱風都有淹水狀況,居民沒有太在意,「誰知道半夜山就崩了,整個村子都沒有了!」

通往小林村的路在五里埔附近完全斷裂,小林村原在前方,現在卻被深埋在地下8公尺深。楠梓仙(旗山)溪在山崩之際幾乎完全枯竭,山崩後上游堰塞湖繼續崩坍,小林村在瞬間遭到吞噬。那瑪夏鄉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韃虎‧伊斯馬哈單‧伊斯立端直指:「滅村,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脫不了干係!」

高風險工程強力推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在1999年國民黨執政時通過、2001年民進黨執政時確認環評報告書定稿本,自此開展了對山林的破壞擾動。引水計畫自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興建攔河堰、開挖穿越阿里山山脈長9614公尺的東隧道;再於三民鄉民族村興建跨河引水工程,開挖長4404公尺、穿越霍比亞湖山列的西隧道。

水利署提出越域引水計畫時其實備受爭議。此工程東、西兩向引水隧道,將擾動荖濃斷層、高中斷層、老人溪背斜及老人溪向斜、旗山斷層、小林向斜、表湖斷層、表湖向斜以及平溪斷層,環團和居民都擔心地質破碎恐引發危機;此外,也擔心開挖隧道的大量土方無處放置。

值得注意的是,因計畫風險極大,水利署內部意見也曾分歧;但據環評報告記載,這項耗資龐大的工程,是為將荖濃溪至草蘭溪的水引至曾文水庫,供給濱南工業區與國光石化兩項大開發案使用,最終仍因工業開發需要用水,不顧居民意見強力推行。也難怪居民與環團,要將滅村矛頭指向水利署。

image

三面夾攻無處逃

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副教授張中白分析,小林村三面都遭土石襲擊,是滅村主因。韃虎補充,三面土石,分別來自獻肚山山崩、民族村附近堰塞湖潰堤,以及小林野溪堵塞,而每一項原因,都和工程相關。

引水工程影響範圍極廣,幾乎涵蓋楠梓仙(旗山)溪沿線居民,那瑪夏鄉及小林村都在其中,分別承受工程開挖及廢土棄置等影響。小林村滅村消息傳出時,村民率先質疑是土資場廢土造成土石流所致。但當時水利署否認並宣稱,旗山二號與三號土資場與小林村被滅村的方向不同、至於旗山一號土資場並未啟用。

但韃虎氣憤痛罵:「睜眼說瞎話!廢土就堆在洞口旁,怎麼敢說沒堆土!」

image

環評報告記載,旗山一號土資場土方量約為38.4 萬立方米,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游繁結判斷,引水工程廢棄土方量遠小於滅村土方量,小林村兩側山崩,才是滅村主因。但環保團體援引學理指出,廢棄土石方雖非主因,但會誘發山崩,水利署難辭其咎。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在引水工程未通過前即憂心表示,棄土長期堆置於荖濃溪勤和村上游、旗山溪民族村下游等地,極可能直接、誘發或擴大河岸塌坍,土石流等威脅。「沒想到一語成讖!」

中央地調所對山崩的研究指出,山崩外在因素包含人為影響,如開挖移除斜坡下方使斜坡變陡、在斜坡上方興建房屋、結構物增加荷重、人為的廢物堆積等,都會影響斜坡穩定而造成山崩。

韃虎說,越域引水施工洞口兩邊野溪的山,在工程開工3年內就陸續坍方;加上莫拉克帶來大量雨水,民族村兩旁的民族野溪和老人溪的山就整個垮下。「垮下後,先淹到民族村,之後土方又堵住楠梓仙溪形成堰塞湖,潰堤後就淹到小林,可以說,民族和小林兩個村同時被淹!」

倖存的小林村民表示,小林村南豐橋附近被堆放挖掘隧道後的土石,土石範圍約長400米、寬300米、高度大於30米;過去小林村東側山區也在工程開始後,發生大區域的走山狀況。

此外,小林村西側也被放置約200長、堆置高度約20米的土石,「這些土石把八號橋下的小溪阻住約一半出口。」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總幹事魯台營近年觀察隧道開挖工程,發現原工程施作時遇到天然氣斷層曾造成爆炸,水利署必須開挖更多土方,土資場土方恐怕遠高於水利署對外說明的數據;然而因大雨沖刷,土資場實際土方量究竟多少難以估算。

莫拉克襲台當天,山區流下的雨水夾帶土石滾滾而下,卻無法順利排入楠梓仙溪,加上獻肚山走山,8月9日凌晨6點,小林村於是消失在地表上。

事實上,需要開挖大量土方的工程,棄土一直是最大問題,「因為根本沒地方放」;魯台營指出,施工單位經常認為,廢棄土方遠比土石流所帶來的土方少,因此皆貪圖方便將土方棄置在河床旁,完全忽略土方堆積不只是土方量多寡的問題,還牽涉可能誘發的風險與危機。「要說沒影響,是欺騙大眾。」加上水利署隱瞞旗山一號土資場的土方,更讓居民認為水利署想規避責任。

水利署多次對外澄清,越域引水工程不是滅村凶手。但學者認為話不能說得太滿,「工程不可能對環境沒有破壞」。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小林村遭深埋的原因,是位在東北方的獻肚山因不堪豪大雨而走山,形成堰塞湖後又崩潰,造成大量土石崩落淹沒村莊;他強調,「此一結論,已獲得很多相關水利專家學者認可。」

image

說法自相矛盾

吳約西說,越域引水隧道開挖工程事先已經審慎地質調查,東引水隧道採用最安全的新奧工法,先在隧道口以鑽掘機具開挖,挖到1.2公里後才使用炸藥,炸藥平均用量是每立方公尺0.83公斤,低於一般隧道工程平均用量;炸山處和山坡表面距離在2百公尺以上、引水隧道洞口距小林村還有11公里距離,震動很低,不可能造成規模龐大的土石流。

水利署認為,種種證據顯示,「村民指控並非事實,工程不是小林滅村原因。」但比對水利署風災前後說法,卻有多處矛盾。

南區水資源局長楊豐榮在2006年「第5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中提出報告,「對於越域引水斷層破碎帶,無法得到較精準的分析結果」,其中斷層帶內的斷層碎屑、斷層泥與斷層兩側破裂帶的湧水風險尚無法被考慮。

風災前,水利署也坦承,引水路沿線地質構造甚為複雜,「受限於地形及交通因素,地質調查仍有相當不確定的盲點;沿線通過斷層、地熱區、擠壓潛能區、高湧水帶、天然氣潛藏構造等,施工風險及挑戰性極高。」尤其是隧道施工的應變處理難度更高。

駝鳥風險評估

當初審理越域引水計畫的環評委員、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游繁結保守指出,「引水隧道採用鑽炸工法,長期爆破,確實會對地質造成鬆動。」不過游繁結因未到實地確認,不敢論斷工程爆破對地質的實際影響程度。

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黃于玻表示,新奧工法雖是隧道專用工法,但台灣的水文及地質條件都是「全球特異」,很多工法不見得適用於台灣,評估也無法完全。但在台灣,工程風險評估就是「不知道、不確定的,就當它不會發生。」

他以新奧工法另一開挖實例雪山隧道為例,「開挖後遇到大湧水,機具壞了、死了很多人,就說不知道、是天災,但真的是天災嗎?」環保團體質疑,水利署既然強調新奧工法最安全,為何風災後,經濟部長尹啟銘又表示要重新檢討工法?

摧枯拉朽

從衛星空照圖分析,南化到甲仙一帶高達1千4百多處崩塌點,許多土地水平移動達一層樓高,學理上稱為地滑,俗稱走山。那瑪夏鄉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韃虎‧伊斯馬哈單‧伊斯立端指出,走山狀況不只發生在小林村東北方的獻肚山,「工程南北各10公里的山,幾乎都有崩坍!」

水利署宣稱,走山是因雨量大,但這說法只對了一半,種種證據都指向工程對山崩造成影響。中央地調所指出,斷層破裂帶或崩積物所組成的物質,大都為孔隙大、抗剪力低的土石;若在土石上加蓋建築,會持續加速地層沉陷或傾斜。

東引水隧道靠西幾乎都是破碎帶,地質以中高透水性及中等透水性為主;雖地質問題可利用不同形式的基礎結構或改善,但因破碎帶土層易蓄水,又與岩盤缺乏緊密接觸,一旦雨水下滲或震動,仍會引起土層滑動。

黃于玻說,新奧工法跟鑽炸截然不同。新奧工法是靠類似火車頭的鑽掘機具挖掘,鑽炸則是炸山後將土方取出;一般來說,鑽炸對地質影響較大,產生震波幾乎和地震一樣;水利署強調炸藥使用量小,但民族村村長劉金和反駁,工程動工後,山區便開始有土石滑落、產生「禿山」現象,就連村民的房屋牆壁、地磚都出現龜裂,門窗玻璃也曾被震破,更有一次將炸山震動誤以為是5.5級地震。

新奧工法雖對地質擾動較小,卻易產生坍方,機具挖掘後,必須立刻做水泥灌漿進行補強;而若水泥不慎阻斷水脈,水就會另尋出路,「出路就是縫隙,很可能朝鑽炸時產生的孔隙出去」。

客觀來說,滅村無法歸於炸山、土方堆積等單一原因,但游繁結強調,任何建設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高量體建築影響則更大。學術報告也指出,攔水壩等工程更會增加地震發生頻率,「因地表荷重增加,迫使硬力往他處傳動,間接造成地層擾動。」加上隧道開挖時曾阻斷少年溪溫泉水脈、導致溫泉枯竭;在水利署無法掌握地質狀況就開挖的情況下,環團難以接受水利署卸責。

開發至上 左右為難

環評委員感嘆,越域引水工程是「胡搞」。游繁結說,水利署宣稱地質調查詳細,但日前位於荖濃溪的攔河堰卻因選址錯誤、要隨意往右上移4百公尺,被環委決議重作環評;水利署以工程發包為由希望補件不說,還違法開工,被環署裁罰150 萬。

前環評委員郭鴻裕直指,審理環評時多次警告水利單位,「此案不適開發,開發後若有事,你們推都推不掉」;但水利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郭鴻裕感嘆:「都怪工業開發壓力。」游繁結尷尬坦承,政府政策(濱南工業區)若要繼續推,水利署就得找水,環委也只能盡量減少開發影響。顯見開發壓力讓政府各部門都成了夾心餅乾。

前環評委員詹順貴感嘆,環評委員是獨立任務型機制,不需為政策背書,「對環境有重大不良影響者本來就不應開發」;可惜環評法自83年至今,被認定不應開發的都是小案,只要是政府力推的重大案件,只要加上附帶條件就可通過。

然而附帶條件幾乎無用。以越域引水違法施工為例,「若不是死這麼多人,也許根本不會去查。」詹順貴說,環署是小部會,人力不足,督察總隊不可能時時確認每一宗通過環評的開發案。若開發案涉及公家機觀,開罰也易瞻前顧後;即便開罰,金額對開發單位也是九年一毛,完全不敷環境被破壞的後果,監督機制可說難以落實。

小林村滅村,越域引水問題才被看見。環團指出,曾文水庫在九二一震後淤積狀況嚴重,已數度因滿水位而洩洪,不需再從荖濃溪引水;但水利署為了繼續開發,卻加蓋曾文水庫高度,根本是為開發而開發。

環團認為,總統馬英九雖下令停工,卻非追究工程開發有沒有需要、檢討開發案對於國土保育及社會環境的衝擊問題,在經濟部只願意「調整工法」,開發派也開始發聲護航下,越域引水工程,恐將繼續。更值得擔憂的是,越域引水工程只是政府開發思維的一小環節,在八八水患後,思維若不調整,小林滅村將非絕響,只是開始。

 (作者為線上記者,本文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0819資訊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對於莫拉克災情的影響,攸關流域上下游所有人的身家性命,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曾在「為什麼反對曾文越域引水」文章中,提出簡報說明,最近魯台營老師又再度製作簡報,透過新增圖表,提醒大家…

編按: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對於莫拉克災情的影響,攸關流域上下游所有人的身家性命,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曾在「為什麼反對曾文越域引水」文章中,提出簡報說明,最近魯台營老師又再度製作簡報,透過新增圖表,提醒大家可以考慮的方向,請點選這裡閱讀。

另外,附上2006「全台反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陳情函〉」,陳情人為集合了南部環保團體的「高高屏護水聯盟」,文中說明「曾文越域引水」將引起的災難未來,不幸預言成真。也請讀者共同關注(資料來源:環境資訊協會)。

一、魯台營老師增補之「曾文越域引水」簡報 ,請下載閱讀。

(完整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簡報,請下載這裡。)

980819-respondto-360.jpg

二、全台反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陳情函〉2006年提出

主旨:此刻立法院正進行九十五年度預算之政黨協商,民間強烈促請各黨團及立法委員刪除經濟部水利署曾文越域引水工程預算15億,要求行政院重新檢討本計畫。

說明:

一、南台原屬歷史缺水區,必將因越域引水,導致荖濃溪流域的浩劫;

而高屏地區先天不足,今已全然進入鉅變階段,若貿然實施越域引水,極為可能迫令高屏維生生態系土崩瓦解,加上全球氣候異象已猛爆發生,越域引水將導致不同區域水文系統根本性、重大性改變,且必將引發氣候及生界演化原本面臨的劇變,產生加乘超級毀滅性的效應,不僅落井下石,更加作等比級數之肇災,卻因現今科技無能完全證明龐雜因果的關係,極可能引致世代冤情,斷送子孫命脈而死無對證(附件一:陳玉峰聲明文)。

二、南部地區因濱南工業區(每天用水32萬噸)、八輕之停擺,以及未來中油五輕廠之遷廠,用水量並未大幅增加,實無急迫之新增水資源需求,因此,應該進行多元水資源開發案之評估,避免對環境生態、社會等有嚴重衝擊之開發案。

三、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預計從荖濃溪開鑿山脈,架水橋,在豐水期將水引入草蘭溪至曾文水庫,在台灣地質脆弱之條件下,開鑿十數公里長的隧道,不僅具有高度施工風險,更可能發生如雪山隧道同樣的風險與水脈之破壞。

四、越域引水工程預計在高雄縣桃源鄉勤和之荖濃溪河床興築攔河堰,然該地河床呈高度變動狀態,今年的連續數個颱風,導致南橫公路柔腸寸斷,該河段土石崩塌嚴重,顯見本區域之地質水文環境極為脆弱,強以人定勝天之意志在此興築工程,極可能無法抵擋大自然之力量,造成國家財政浪費。

五、在全球氣候呈現極端化之趨勢下,今年的豐水期曾文水庫已數度因滿水位而洩洪,如何需要再從荖濃溪引水?

六、目前荖濃溪流域為高雄縣之生態保育與觀光業之核心資源,該地之泛舟業者即高度仰賴荖濃溪豐水期豐沛之河水,一旦每日從上游引水64萬噸,必然因水量減少嚴重衝擊該地之河川生態與泛舟產業,對此高雄縣楊秋興縣長已多次表達反對本案之意見。

七、該攔河堰相關工程之預定地,全數位於原住民保留地,桃源鄉民長年發動抗議、陳情,表達捍衛傳統領域,強烈反對本開發案之立場,請政府尊重「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0、21條立法精神,在從事原住民族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等,應和原住民族諮商並取得同意,否則將違背法律所保障族群平等與互尊共榮的精神,政府不應漠視原住民族維護基本生存權的普世價值。

爰此,籲請 貴黨團為國家之永續、環境保護、國家資源之效益,尊重原住民之生存領域,刪除曾文水庫越域引水之工程預算,要求行政院重新檢討本案。

※高高屏護水聯盟:

  • 高雄縣桃源鄉愛鄉權益聯盟、美濃愛鄉協進會、高雄市綠色協會、高雄市柴山會、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生態屏東行動小組、屏東環保聯盟、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生態學會

(本文資料來源:環境資訊協會)

痛定思痛,但拜託不要再 [整治河川]了!

昨天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日報社論:「痛定思痛 全力整治河川防治水患」。我實在很想呼籲媒體、政府、和人民:痛定思痛是一定要,但拜託不要再整治河川了!水患的發生不是河川本身的問題,不要「整」河川,整一整我們自己吧!

昨天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工商日報的社論:「痛定思痛 全力整治河川防治水患」。我實在很想呼籲台灣媒體、政府、和人民:痛定思痛是一定要,但拜託不要再整治河川了!因為,水患的發生不是河川本身的問題,不要「整」河川,整一整我們自己吧!

該社論首先問到:『「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迄今已經三年多,而此次水災仍造成如此重大傷害,確實令人不解』。這個問題,很多民眾都在問。對從頭到尾就反對「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的環保團體來說,根本不意外,因為這個計畫無關執行效率、偷工減料的問題,計畫的本身根本徹頭徹尾的就是一項錯誤!

諸多媒體用「惡水」來形容這次的災害,似乎一切都因為流水無情,殘忍地吞蝕台灣。但水流哪有什麼好壞之分?(也請參考水就是水,哪管是河水,屍水,淚水、汗水這篇評論)無風無雨時的美麗河流也是水,山洪爆發時波濤洶湧的河流也是水,水沒有壞心眼,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往低處流、往低處宣洩。洪水殺人,那是因為我們將小溪都變成了再也無法理解的巨大力量。

我想起整整兩年前(2007/8/17)我寫了一篇文章:「水患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什麼?」,現在再看這篇文章,真是不勝欷噓。當初,謝長廷之提出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不正是「痛定思痛、全力整治河川」這種思維下的產物?為了回應「全力整治河川」這種災後就絕不會缺席的僵化舊思維,以下我將兩年前的該篇文章再提出供各界思考、討論。

980811-1249836832-109-360.jpg
圖片引用自那瑪夏鄉韃虎老師的部落格。

水患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什麼?

近年來台灣各地的水患越來越頻繁,損失也越來越慘重,讓民眾覺得身家財產越來越不安全。許多人不禁想問:水患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什麼?且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可能的原因。

民眾受苦是因為政府無能嗎?

受災時許多人第一個情緒反映就是憤怒,認為政府無能,政府沒有好好做事!一切都是政府的錯!真的是這樣嗎?政府沒有做事嗎?(2009/08/17註解:當然,這次的災難會造成那麼多民眾罹難,政府的無能絕對要負責任,但這篇文章姑且論「救災」,僅就政府「治水」工作上來討論)。

諷刺的是,即使扣除貪官污吏放到自己口袋的錢,過去政府投入的治水經費並不少,每年都編列龐大的經費進行河川海岸治理程等防洪工作。目前,在總經費高達1410億的行政院「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的金錢投入下,各地的河川整治與區域排水等工程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所以憑良心說,政府不是沒有在做事情,而且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幾年後台灣的大小河川和海岸「可望」被全面水泥化,水道排水的效率增加,達到「全面整治」的效果。到時候水患的夢魘是否就解決了?答案的絕對是否定的!要說未來不會有水患,是天方夜譚,而且我大膽認為未來河川若被「全面整治」 後,水患問題反而會更加嚴重。(過去也曾經為文探討工程治水的問題,請參考「摒棄河流整治迷思,建立與洪水共存的環境哲學」一文。)

台灣近年來的水患問題不在於政府有沒有做事,而在於作法不對,僅治標而不治本;換句話說,政府一直以來投入大量的金錢在錯的事情上。如果方法錯了,政府再怎麼用力地做,絕對不可能解決問題。

政府的治水模式錯在哪裡?就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幾乎把水患問題等同於排水問題,天真地以為只要河道能夠迅速地把洪水排掉,就不會淹水了。在水利官僚的眼中,河川不過是個單純的排水管道,卻不知道河川本身其實是非常複雜的環境系統,自然力量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影響著河川的動態。

在這樣的思維下,河川整治成了面對水患問題的主要工具,不分青紅皂白就拿河川開刀:把「阻礙水流」的河岸植被剷除,用平滑的水泥取代;或將原本彎彎曲曲的河道拉直,以增加排水的速率;保險一點,再築個高堤把水擋在低窪的洪水平原之外。處理市區的雨水當然也是用同樣的思維,只要用排水道盡快將水排除到河流就好了。

如果水患只是排水的問題,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卻做不好?很簡單,那就是因為水患的癥結根本不在於河流的本身,而在於土地開發利用的模式。

洪水是自然的作用力,除非哪一天,天公再也不下雨,不然洪水永遠都會存在;但隨著加諸在河川的防洪工程越來越多,這些工程也成了水患加劇的元凶。沒有被人類大量改造的集水區,自有其處理洪水的機制:例如河道旁低窪的平原或濕地就是河川蓄洪的空間;河岸兩旁植物產生在洪水來臨時會產生摩擦作用,可以削減洪水的力量;河川上游的森林以及流域中可以滲水的區域也吸收了大量雨量,減少河川的洪峰量。

土地開發要負責任

當土地的大量開發,也代表著越來越多水泥、柏油、建築物屋頂等不透水表面取代了可以透水的自然土壤,讓大部分的降雨無法滲透到地面上。讓我們想想看,即便降雨是百年一見的超大雨量,若至少有一部份得以直接滲透入地下,或是被儲存起來再利用,平地的淹水災害是可以減少許多的;

而如果河川上游沒有被濫墾濫伐,還有著茂密的森林可以吸收水分、抓住土壤,河川的洪水量也會減少;而如果中上游的河道有著自然的河岸,有可以減緩洪水流速的植物,有了中上游的緩衝,滾滾洪水也不會直沖人口較密集的下游城鎮。

可是每當洪水又帶來災難時,政府和輿論往往忽略了土地開發的影響,而直接歸咎於異常降雨,或是排水與野溪整治工程尚未完成。在已經有防洪工程保護的區域,則將問題推給抽水機故障、排水道系統堵塞、或是沒有經費做河川疏浚。

「河川尚未整治」與「管理疏失」成了水患成因最常見的禍首,主政單位卻從不知道應該檢討的是治水的基本邏輯。久而久之,民眾也以為問題都出在這兩樣,然後天真地相信一旦河川整治完成,再加上後續的維護管理和疏浚,天下就會太平。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有些地方做了整治加了河堤就沒有水患了?很簡單,因為本來應該淹到你家的水,其實是淹到沒有堤防的別人家去了!

你可能進一步想,那如果將台灣所有的河川都給築堤束起來,那麼大家都不用擔心水患了吧?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因為若整個流域中的河流都築了堤後,小水災或許可避免,但當超大的洪水來臨時,水還是會找到地方去,那時大家就一起淹水。

更恐怖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所淹的水因為堤防的阻隔,甚至無法排到河川中;那時就會令人難以忍受的是人間煉獄。顯然,河流整治是一條治水的死胡同。

有更有續的方法可以減輕水患災害

再者,當政府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完全交付給防洪工程,其實是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要讓這套工程系統維持靈光,一方面得確保有足夠的經費對排水系統與河道進行清淤、疏浚等維修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當天災來臨時要祈求老天保佑抽水機不要故障、管理行政上沒有疏失。

但歷史告訴我們,讓人民看不到政績的經費永遠都不足,管理疏失也是家常便飯;需要仰賴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防洪工程系統,真的能夠提供我們安全保障嗎?此外,如果一個解決方案(也就是用防洪工程來解決水患問題)得仰賴源源不絕的金錢持續投入才能生效,那絕不是一個永續的解決。

台灣政府和水利官僚一直以來仰賴的治水方法有著上述根本問題,不值得信賴也不能帶領我們走向永續的未來,社會不能一直往工程治水或河川整治的死胡走。

那麼,水患有其他的解決方式嗎?當然有。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以河川整治為主的防洪工程無法解決水患問題,反而帶來更多的災害,因此,部分歐洲國家已經開始改變思維,思考利用河川的自然機制來處理水患問題(這部分我也曾為文介紹過,請參考「改變中的水患管理哲學—向歐洲學習」一文)。

更永續的水患管理方法不是沒有,只是頑固的水利官僚仍然不能採納新思維,國家系統和社會環境也還沒有準備好接受新作法;同時,自私的政治人物也認為硬體的政績比較能夠吸引選票。台灣要邁向真正永續的水患治理,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我們至少不能不知道,當前的治水模式是行不通的!

尊重河川原有的自然運作才是減輕水患的根本作法。這並不等於說「治水工程同時也要考慮生態」,玵應該說「治水就等於尊重河川的生態系統」;若我們忽視了河川系統的健全運作,治水永遠都不會有效。治水等於保護河川生態,而不只是「考量」或「兼顧」生態。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我們的政府沒在做事嗎?有,但是做的是錯事。我們的政府無能嗎?我認為,政府的無能在於沒有長遠的眼光,即使再有魄力、有執行力的政府,若沒有用前瞻永續的思維做事,再有能力也不會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的工程治水,不如不做,多做只是禍國殃民。

水患加劇不能全怪在氣候變遷頭上

最後,來談談氣候變遷。近來氣候變遷也成了方便的天災咎因,水患、土石流的災難可以一律怪罪在異常降雨上。異常降雨雖然的確是誘發水災的啟動鍵,但是不是該為生命財產損失的攀升來負責,需要嚴謹的探討。即便氣候變遷的極端降雨現象已經成為事實,但將任何嚴重的災情都怪在氣候變遷頭上,只會掩蓋其他也應該被關注的議題—也就是治水的基本邏輯是否有問題。

水患越來越嚴重,錯誤的防洪思維和不當的土地利用模式等人為因素要負相當的責任;如果沒有人為因素的推波助瀾,異常豪雨所造成的災情不會那麼嚴重。因此,我們不能將水患的責任全都推到氣候變遷上。

氣候變遷是一個頭痛的課題。在未來台灣的降雨無法精準預測之下,我們需要一個更有彈性的水患管理策略。作為自然現象的一環,可以確定的是洪水仍會持續發生,因此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在於如何完全排除洪水,而在於於洪水來臨時,能不能減輕災害?

用新的思維看水患問題

地小人稠的台灣,又面臨著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若實在沒有其他空間、不得不居住在河川容易氾濫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思考如何更有韌性(resillience)。這並不是指像阿信般默默吞下苦楚的韌性,而是指在淹水時不會受到傷害或是只會受到最小傷害;打個譬喻,流行感冒的季節,健康的人比較不容易感染,而體質不好的人就容易生病,沒有人可能一直處在無菌的環境中,但是我們可以鍛鍊健康的體魄來防止生病。

同樣的道理,因為有河流就會有氾濫,我們不可能消除洪水,但是我們可以打造一個讓洪水不會造成災難的生活環境,調整自己的居住模式來適應洪水,解開人與洪水的衝突,才是真正的治本的水患解決之道。

在水災的議題上,我們一直進行著失焦的討論和指責,生命財產的損失固然令人心痛,但大部分的民眾和政客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才令人擔心。如果每當災難來時,就把矛頭指向政府整治不力或氣候異常,並盲目要求政府盡快解決,卻不去思考災難的根源,台灣島將永遠不會脫離多災多難的命運。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候選人,地景及都市設計師,本文轉載自「西雅圖凹凸鏡部落格

即使狗吠火車 還是要不停的吠

我們如果無法讓河流走在它該走的地方(行水區、高灘地),那麼,洪水自然就會跑到我們的家屋,威脅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當高屏溪行水區、高灘地被魚塭、高莖作物、香蕉違法佔用,導致洪水無處可去時,其實是人類侵犯…

編按:

本文作者為資深環保鬥士,長年針對高屏地區環境問題深入調查、提出解決方案,同時協助地區農友轉作無毒栽培。本文為作者提出之莫拉克災情觀察與意見,這些內容也皆為南部環保團體多年大聲倡議之意見,誠如作者文末所言,儘管這些行動如「狗吠火車」,但身為公民的一份子,還是要繼續吠下去。

───────────────────────────────────────────────────────────

在媒體的鏡頭哩,許多災民的處境讓人鼻酸。除了表達同情、並以行動實際救災外。我想該是冷靜看待災情的時候了。否則新聞退燒,國土將再度崩裂!國人也將反覆沉淪!

8/11.12兩天,在風雨中陪同獨立媒體記者─朱淑娟小姐,深入到高屏溪、枋山溪看災情(閱讀朱淑娟的深入報導請點選這裡)。並經由過去的記錄資料呈現,探討林邊溪水犯的問題。僅就上訴3條災情嚴重的區域提出個人的觀點。

1.與天爭地的下場:

固然豪雨是50年僅有,但是高屏溪堤防是以100年水犯頻率設計,河堤寬度達2000公尺。但是在這次暴雨中,受限於里嶺大橋附近,高屏溪被人為開發干擾,擠壓其自然生命力,整個高屏溪水流最大之處(匯集隘寮溪、荖濃溪與旗山溪),竟然只有250公尺的通水斷面,

這個嚴重的屏頸效應,讓這條全國最大逕流量的高屏溪,在洪峰期間,苦於無法有效疏洪,洪水 水位躥高,威脅著主要跨河的所有橋樑:大津橋斷、里港大橋裂、里嶺大橋封閉(去年才重建好)、雙園大橋斷。

更嚴重的是:上游旗山、美濃一帶的區域排水,一方面受高屏溪水位高涱的影響,無法於短時間內快速排出,一方面來自山區不停湧入的雨水,加速水犯的累積與擴散,才會有這次嚴重的水犯。而此一現象不解除,我們恐怕每年都會上演同樣的災情。

90817-2-1716038545-360.jpg

2.洪水是自然界形『大呼吸』作用:

我們如果無法讓河流走在它該走的地方(行水區、高灘地),那麼,洪水自然就會跑到我們的家屋,威脅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當高屏溪行水區、高灘地被魚塭、高莖作物、香蕉違法
佔用,  導致洪水無處可去時,其實是人類侵犯水的『大呼吸』作用。而大河靠著僅有的250公尺寬行水,無處可以宣洩而『憤怒亂竄』時,就像是腦血管堵塞,產生腦中風的現象。

「水犯」變成是我們對大河呼吸的認知,而將一切的災害推給大自然,掩蓋人類的貪婪與公權力不彰,我們真的就可以從罪孽中獲的救贖嗎?到底,是誰侵犯誰?而主管高屏溪相關業務的第七河川局、屏東縣政府、高屏河域管理委員會,能繼續推卸責任嗎?人類不尊重自然生命力,如何苟活?

90817-1-1716038545-360.jpg
以人為方式過度侵犯水行區域,是一種很大的風險。

3.森林保育才能安身立命

每一公頃森林在植被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吸納4480立方(公噸)的雨水進入地下,這些寶貴的水資源還會在枯水期慢慢釋出,成為保命的活水。

想像一下,台灣山林總面積超過百萬公頃,我們如果能將森林保育好,會這次颱風期間,可以涵養超過44億噸的水資源,相反的,破壞水土保持的結果,得到 的將會是立即湧出、憤怒難抑,超過44億噸的『土石流』。而這不就是此次災難的元兇嗎?叔以致之?

產業道路四通八達,觀光遊憩區毫無節制,農業、民宿不斷上山,就是目前破壞台灣水土保持的最大壓力。每個水泥建築、開發計畫幾乎都是下回土石流之母,因為在綠色山林劃破一道道傷口,讓美麗大地開腸破肚的,不就是這些拼經濟的大計劃嗎、美其名為『觀光倍增計畫』、『城鄉新風貌』、『一鄉一特產』、『砍大樹種小樹全民造林運動』、『假風倒木之名行伐木之實』的不當政策。台灣人何其會作文章阿!

因此,認清自然的大呼吸現象,學習與自然合諧,就應該開始『還地於河』、『還山於林』。唯有森林被保育下來,洪水才能被綠色海綿的複雜根系吸納,儲水於山脈,補助於地下受壓含水層。也唯有讓出行水區給大河,當他有洪氾區、高灘地行走,才能將洪水在廣大的空間滯留、藉礫石與泥砂的孔隙介面,將地表逕流轉存入地下,而不是全部往下游與低窪區灌注,加劇水犯的威脅。

4.人謀不臧要被譴責

如果一句:『全球暖化暴雨集中』就掩蓋人為的疏失,那麼,台灣就永遠是政客的天堂!而且台灣將有輪迴不完的災難。公民為有認清責任歸屬,才能在未來培養出好的政策公僕!讓我們來檢驗一下媚俗的政客(只想著下一任)如何帶給大家災難。

水利法第78條:河川區域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填塞河川水路。

二、毀損或變更河防建造物、設備或供防汛、搶險用之土石料及其他物料。

三、啟閉、移動或毀壞水閘門或其附屬設施。

四、建造工廠或房屋。

五、棄置廢土或其他足以妨礙水流之物。

六、在指定通路外行駛車輛。

七、其他妨礙河川防護之行為。

水利法第78-1條:河川區域內之下列行為應經許可:

一、施設、改建、修復或拆除建造物。

二、排注廢污水或引取用水。

三、採取或堆置土石。

四、種植植物。

五、挖掘、埋填或變更河川區域內原有形態之使用行為。

六、圍築魚塭、插、吊蚵或飼養牲畜。

七、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與河川管理有關之使用行為

河川管理辦法第38條:申請圍築魚塭者,以河川區域寬度300公尺以上之河口區或感潮河段之不影響水流區域為限,且不得位於下列地區:…

顯見,目前里嶺大橋附近約1200公頃的高灘地,被定耕成魚塭、高莖作物是明顯違法,相關公務員與政客難辭其疚。

此外,莫拉克颱風讓林邊、佳冬、枋寮嚴重受創區,早已是政府明令公告:地下水超抽管制區,依法是不能繼續超抽地下水。身處地層下陷區,甚至於低於海平面,要求颱風不淹  水,恐怕上帝也瘋狂。但是,此區還是不停超抽未見政府積極作為。只有加高河堤、海堤、建更多抽水站,也只是消化預算徒勞無功。

而在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都有詳實規範山林開發行為應以水土保持為優先,但是,政客相繼以建設、爭取預算來拉攏選票、圖利利益團體,都是當前環境蒙塵、公民受害的主要共犯結構。

躺在立法院近十年的:國土復育條例。又被政黨惡鬥與利益團體的綁架,至今仍未見國土保安的整體規劃。完全執政的『國民黨』好像是被財團綁架般,毫無國土保安規劃,終於讓災情來為其執政績效打分數。苦的是無辜的百姓啊!

其實,上述問題都是筆者長年不斷批判、建議、抗爭的議題。常有如『狗吠火車』之感。作為公民的一份子,也只有如過河卒子,不停吠下去,不信前路已斷,火車還不停。

相關文章請參考:

解放高屏溪–取水模式再思考

解放高屏溪

還地於河–也談高屏溪水犯治理

官署錯誤政策公民無辜受害

質疑四大人工湖

香菇的代價知多少

香菇的代價

公民行動案例

森林的價值如何算

一顆一萬元的西瓜                                                                                                                                                    (作者為屏東環境聯盟理事長,本文轉載自「屏東環盟」部落格)

(閱讀朱淑娟記者之「莫拉克專題報導」,請點選這裡)

向氣候變遷謙遜低頭

此次高屏溪流域成為主要災區,洶湧土石流造成上中游地區數個村落遭到掩埋,這麼龐大的土石從何而來?第一是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棄土,這個工程是準備從荖濃溪築一條二十公里的引水管路,引荖濃溪水源經過旗山溪到…

此次高屏溪流域成為主要災區,洶湧土石流造成上中游地區數個村落遭到掩埋,這麼龐大的土石從何而來?

第一是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棄土,這個工程是準備從荖濃溪築一條二十公里的引水管路,引荖濃溪水源經過旗山溪到曾文水庫儲放,其中十四公里屬於隧道工程,分別從桃源鄉和三民鄉兩端開始開挖,從2006年施工至今產生大量土方,大量土方置放在工地,八八水災遭到洪水沖刷到中游。

第二是地震造成土石鬆動,容易隨著洪水沖刷而下。早年遇到颱風豪雨時,高屏溪的水濁度不超過一萬度,近年來因為山林水土保持不佳,加上九二一地震、越域引水隧道工程以炸藥炸山,加上七月底二度地震,造成上游土石鬆動,原水濁度不斷攀升,在八八風災當中達到五萬度的濁度。濁水其中有的微小粒子是自來水廠無法處理,需要加藥處理才會沉澱,將造成自來水水質更加惡劣。

第三個原因是水利署建築攔沙壩阻擋土石在上游,原意在幫助河床回填高度,卻變成遇豪雨沖刷而下。高屏溪砂石被視為品質精良的建築砂石來源,造成過去高屏溪盜採砂石嚴重,河床超挖,因此為了幫助河床回填正常深度,水利署在中上游多處施作多處攔砂壩,卻在豪雨沖刷往下傾瀉。

過去高屏溪的河床本是變動不停的,一直到日治時期才築堤固定河川水道。即便如此,早期民眾對於河床地仍是抱持戒慎恐懼的尊敬心理。台灣河川冬天是枯水期,因此容易露出大片的高灘地,以高屏溪來說就有數百公頃的土地可供利用。

三十年前,農民會利用枯水期間到兩岸的高灘地耕作,遇到汛期來了,就撤走等待來年。可是近十年來,高屏溪的高灘地利用卻日漸擴大規模,民眾大興土地固坡,興建牢固的溫室、魚塭,束縮水道從原本一千多公尺寬的河床剩下二百公尺寬的深溝,造成對橋樑的沖刷。

河川高灘地就像是海綿一樣有滯洪的功能,其超限利用意味著河川兩岸土地對於洪水的調節能力降低。

住在高屏溪畔的老人家說,以前高屏溪不論夏冬都有平緩的水量,豪雨過後一、二天水就會消退,不像現在澇旱差距這麼大,如今高屏溪河床往往冬天只剩下河床中深溝處有水,豪雨一來挾帶大量上游沖刷下來的泥土,幾天都不退,可見河岸周邊的土地涵養水源的能力大幅減退。

未來需檢討劃設土石流警戒區,嚴格稽查河川上游水土保持,特別是以合法掩蓋非法的森林盜伐和不當的農田、道路開闢現象。然而,僅是做好水土保持,仍未必能夠防範未來氣候變遷下的豪大雨趨勢,災區不應該再現地重建,重新評估河川漫流區域,還地於河。

屏東大潮州人工湖利用台糖地作為蓄洪空間、高雄市也開闢本和里滯洪池減少水患,還地於河在法令、行政上非常艱難,卻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水源開發要新思維

高屏溪的濁度升高問題嚴重衝擊自來水取得。大量泥沙造成大樹攔河堰取水設施和曹公圳灌溉水道都積滿淤泥,無法取水,大高雄地區遭停水。反之,九曲堂取用伏流水的設施則能正常供水,意味台灣水源開發思維應從取河川地表水、改為伏流水。

在此情況之下,水利署還要在高屏溪上游開闢越域引水工程這種傳統河流表面水引用的作法,未來也可能面臨豪雨泥沙淤積引水隧道。

南部環保團體已經提出因應措施,建議水利署取水設施應走向二峰圳模式,在河床底部施作集水廊道,引用伏流水,既減少工程量體對於周邊環境及村落的衝擊,又能取得經過河床礫石過濾過的乾淨水源。

980816-dsc00902-360.jpg
我們該還地於水,謹慎開發(攝影/林吉洋)。

(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更多「曾文越域引水」的討論,請閱讀這裡)

為什麼反對曾文越域引水?

南台灣綠色與公民團體,結合專業學者與國際經驗,更提出多項連水利署學者,都認為可行的替代方案,然而這裡面牽扯太多,非專業的自私與利益!這些年,反對的當地原住民,綠色公民團體,甚至三位縣長皆無法阻止…

0819編註:魯台營老師有新增簡報,請閱讀這裡。

為什麼我們反對曾文越域引水,請看完這份簡報,我們有信心說服您!(請點選這裡閱讀)

於高雄縣桃源鄉設置攔河堰,利用引水隧道、旗山溪跨河橋,再經草蘭溪輸水管線引送荖濃溪溪水到曾文水庫,隧道全長近十五公里,工程費二百一十二億元,目前東西隧道皆在施工開挖,預定民國102年完工,完工後估計每日供水量約六十萬噸。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宣稱曾文越引完成後,引水量僅佔高屏溪流域總流量82億噸之約3.4~ 3.6 %,對高屏溪下游流量影響甚微!

因為引水只在荖濃溪,引水期間為每年5月至10月,其引水量約2¡E8億噸,
佔堰址處同期間流量10¡E5億噸約26¡E3%、
佔荖濃溪上游全年流量12¡E7億噸約21¡E8%

即夏季,荖濃溪超過四分之一的水將被取走!

980815-yueyuyinshuei-360.jpg

曾文越域引水生態負面影響

~曾文越域引水一旦成真,則西南部的三大水系皆成斷頭河,

~如此,將對下游區域生態造成總體性、無法恢復的影響!

雪山隧道施工期間,曾經過三十六處地盤湧水。經檢定,是萬年的「古地下水」;流掉的水量,粗略估計已超過上億噸,距離十多公里外的深坑鄉的炮子崙,原來每年的兩期稻作,因為缺水,只剩下一期稻作!(2006.03.04中國時報、商業週刊879期)

悲劇已經發生!

2007年7月底,在曾文越域引水繼續強行動工後,桃源鄉著名的少年溪野溪溫泉

因而乾枯!然而工地每天抽出超過上千噸(超過寶來與不老溫泉假日一天用水量)約40℃的溫泉真正荒謬的關鍵,在… …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與大自然對抗 楊秋興認為不可思議!

問題當然不止如此…

簽約時立法院預算尚未通過(2006年1月立法院才通過預算),南台灣綠色與公民團體,結合專業學者與國際經驗,更提出多項連水利署學者,都認為可行的替代方案,然而這裡面牽扯太多,非專業的自私與利益… !!

這些年,反對的當地原住民,,南台灣綠色與公民團體,甚至三位縣長與多位生態專家學者,皆無法阻止這荒謬的工程!我們沒有見到反省,只見到錯誤不斷被人的自私繼續延續!

盼與大家共同謙卑地反省~ 高雄市綠色協會(07)224-7077
歡迎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

1. 村民懷疑其引起災難

2. 水利署的澄清

3. 民間進一步的質疑

(本文轉載自「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網站)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與滅村悲劇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是這樣的:從荖濃溪開始,在山裏面鑿隧道,切到楠梓仙溪、再鑿一個隧道,切到草蘭溪,最後把水導流進曾文水庫。如果從地圖上看:它的東、西引水道橫切過桃源鄉、三民(納瑪夏)鄉,它在荖濃溪…

老實說,遠在台北 ,對南部災難的反應是有些慢的,很佩服網路上的朋友,有那麼快的反應和行動力,尤其是數位文化協會的朋友們,剛剛忙完政治2.0研討會,就如此迅速地身體力行,做了那麼多事情。到現在,我還坐在家裡,沒有電視(還好),只能拼拼湊湊出災區的樣子。
那麼,我就先來「拼」一個東西好了。

先從慕情的這一篇開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是這樣的一個東西:

980814-1-009b9c27c6_360.jpg
資料來源:南區水資局

從荖濃溪開始,在山裏面鑿隧道,切到楠梓仙溪、再鑿一個隧道,切到草蘭溪,最後把水導流進曾文水庫。

如果從地圖上看:

2-3815810197_9c41afe9f7_o
資料來源:南區水資局

它的東、西引水道橫切過桃源鄉、三民(納瑪夏)鄉,它在荖濃溪的下游,是寶來村,在楠梓仙溪下游的,是甲仙鄉。

然後呢,這一次「八八水災」的重災區,就那麼被串起來了。

那麼,這一次的災難,跟這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有沒有關係呢?有報導出來了:越域引水工程 被指是禍首,楠梓仙溪上游的「堰塞湖」潰堤,是導致小林村被淹沒的元兇,不過,水利署馬上跳出來喊冤,說「沒有喔,我們的土石堆置場在下游,別怪到我們頭上」,悲劇是怎麼造成的,這裡有一個線索這一篇也有一些分析

有一點亂,用圖來說可能比較清楚,下面這張照片最近被很多媒體刊登了,應該是從楠梓仙溪的對岸拍過去的,河水的流向,是從左邊到右邊:

3-3816327733_e4a19625b0_o

看起來,小林村被淹沒的土石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橫過畫面的楠梓仙溪,另一個是從畫面左上下來的很像是土石流的東西。

再轉個方向,用Google地圖來看一下,我把幾個重點地標標上:

4-3817134830_6066f76157_o

如果是十號橋附近的堰塞湖潰堤,土石是從楠梓仙溪過來,但重點可能是獻肚山同時間崩山,兩相夾擊才造成了小林村的滅村,這裡提到:

水保局的說法可能成立,但是仍未交代「獻肚山」為何會崩山?有個可能的解釋是,「獻肚山」之前就因雨而部分崩塌,堰塞湖已積蓄大量河水,8日那天晚間開始「強降雨」,滾滾山洪造成潰壩,直接沖擊名為「獻肚山」的土坡,而偏偏當時的山體含水量也非常高,有可能因此鬆動並「爆炸」,大量土石就這樣掩埋了整個村落。

另外的疑點,應該是十號橋附近的堰塞湖是怎麼造成的。

好,根據水保局的說法,土石堆置場在下游(我依照他們的說法標的那兩個位置),那麼不是它們造成堰塞湖崩壩的影響,那有沒有可能是堆置場的土石被沖刷進楠梓仙溪,造成土石還有水宣洩不及,這才造成小林村的滅村呢?

也就是說,十號橋堰塞湖崩壩、獻肚山崩山,在加上「下游」土石堆置場阻擋宣洩,三重因素,釀成悲劇。

也許,我們不需要預設立場地覺得水利署在說謊,不過,經常官方的說法,不能從表面看,都有它更深的意思的。在這個說法裡,水利署說明了幾件事情:

  1. 越域引水工程確實有堆置土方的狀況;
  2. 這些土方確實會造成堰塞湖;
  3. 堰塞湖確實會造成災難。

更何況,越域引水工程對於荖濃溪、楠梓仙溪流域所造成的問題,還不只這些,現在發生「滅村」危機的又不只小林村,在這樣的地方到處堆置土方,就已經是大問題了,難道還需要真的追究到是哪一堆土方肇禍才能斷定是不是越域引水工程惹的禍嗎?難道每一個災難的原因都只有單一的因素嗎?這些土方本就是埋在荖濃溪、楠梓仙溪流的不定時炸彈。

不過「炸彈」可真還不是個比喻,今天的消息是,越域引水工程的火藥庫也給沖走了,在這個區域,本來就有豐富的天然瓦斯,當地人以「三民火」稱之,2007年,越域引水工程還曾引起氣爆(見下圖):

5-3816653460_27b522beec_o

現在可好,滿山遍野的火藥加上天然氣,還有一大堆不穩定的環境因素,萬一「天雷勾動地火」,那會是什麼情形?

OK,先到這裡。

(本文轉載自「孫窮理的部落格」)

延伸閱讀:

高屏水患 環團:曾文水庫越域引水是幫兇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環差未過

百變金鋼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

高屏水患 環團:曾文水庫越域引水是幫兇

莫拉克颱風侵台造成高屏地區嚴重水患,除了與高屏溪上游濫墾造成水土保持不善相關,水利署近年施作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更是一大幫兇。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指出,高屏溪的集水範圍高達3,250平方公里…

莫拉克颱風侵台造成高屏地區嚴重水患,除了與高屏溪上游濫墾造成水土保持不善相關,水利署近年施作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更是一大幫兇。

濫墾林木埋禍根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指出,高屏溪的集水範圍高達3,250平方公里,徑流量達90億噸,這麼龐大的水量,水土保持相當重要,但過去高屏溪上游遭濫墾林木,埋下災害的種子。

美濃水庫興建未成,水利署仍欲開發水源,提出「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此工程要在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興建攔河堰、開挖穿越阿里山山脈的東隧道,長 9,614公尺;再於三民鄉民族村興建跨河引水工程,開挖西隧道穿越霍比亞湖山列,長4,404公尺,再將荖濃溪至草蘭溪引至曾文水庫。

環保團體曾以地質水文環境脆弱、恐影響下游灌溉用水而反對大力反對此案,不過水利署執意開發;但荖濃溪攔河堰址因水災、颱風沖刷,根本無法建設,水利署提出計畫變更,將荖濃溪攔河堰及細部工程從原左岸移到右岸、並上移400公尺。

日前,環署審查變更計畫時,環評委員認為「水利工程選址本該選最安全的位置,選一個可能淤積的地方,根本是不妥的工程」,決議重作環評,但水利署卻以「工程已經發包」為由,爭取繼續開發。

選址錯誤 大雨全毀
「不安全」的後果,就在這次風災展現。不只壩址全毀,工程人員也差點喪命。

洪輝祥指出,越域引水的施工引水道隧道口,開挖了一塊牛軛地形。洪輝祥說,牛軛地形是大水極好的緩衝,若水遇上此地形,會被土丘跟山壁削掉能量;但工程施作後,做了類似截彎取直的施作,水直灌,由上而下侵蝕力道加速,造成這次固床工全毀的狀況。

工程除了帶來人禍,更讓水質遭到破壞。洪輝祥觀察近年水的濁度,和施工前完全無法相比;洪輝祥擔心,因水利署堅持工程已發包、必須施作,可能會堅持走完環評程序;但依水的濁度,只是把大量濁水引進曾文水庫、加速水庫淤積而已。

事實上,越域引水的投資相當浪費且無用。洪輝祥說,過去高屏溪設有攔河堰設計,原預計一天取一百萬噸水,後又加設南化水庫連通系統,希望南水北送,但實際操作取水量不到一半,還曾有輸送管爆掉的情況。

「水都不夠了,還要再做越域引水,這不是很奇怪嗎?」洪輝祥說,就算水足夠,原先的南化水庫連通系統也可送水到台南,不解為何要再投資250多億的工程經費。洪輝祥表示,既然已決議重作環評,此開發案又在風災中被證明完全不適合建設,水利署應該還地於自然,避免憾事再度發生。

延伸閱讀: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環差未過

百變金鋼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

980813-080706252-360.jpg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從過去就引起地方居民及環保團體的疑慮(照片出處於此)。

(作者為線上記者,本文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