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重稻熱病,以無作為方式來對應

2008年第二期水稻種植後迄今第43天,稻子出現嚴重「稻熱病」的情勢,不過依照秀明自然農法的施行辦法,我們也只能以控制「水位」這一個人為干涉的方式來因應,其它的作為只能以「祈禱」、「相信秧苗」………..

2008年第二期水稻種植後迄今第43天,稻子出現嚴重「稻熱病」的情勢,不過依照秀明自然農法的施行辦法,我們也只能以控制「水位」這一個人為干涉的方式來因應,其它的作為只能以「祈禱」、「相信秧苗」的方式來對應。符合嘉義秀明自然農法會議裡對於本期的預購米工作暫停進行的決議,因為還真擔心沒米可賣!

rice-360.jpg

嚴重的「稻熱病」原本以為「自家採種」、「自家育苗」、「間隔放大」後,可以免除病蟲害,目前仍然不敵氣候的「熱」!不過,若認清事實:第二期(7月-10月)的水稻栽培本來就是病蟲害多、收成不易、收成量少,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不過再這麼講,只能以「祈禱」、「相信秧苗」的無作為方式來對應,好像很無能為力、好像很玄、好像很沒有技術;而鄰田及地主已經看不下去,甚至連路過者都直呼:「這樣怎會有收成」;老實講:「我心裡也很擔心與不安」,可是我必需相信種子、相信秧苗、相信秀明自然農法的施行法則;因為一直以來人類逆天而行、硬要在熱天氣及病蟲害多的氣候下栽種水稻,就是需要認清,而為了強行收穫:加量藥劑,這種有作為的習慣,實在讓人擔憂吃的安全與土地的承載等問題!

後的秧苗從原本稀疏分蘗成長的景象

第43天後的秧苗從原本稀疏分蘗成長的景象

想想這些事後,面對病蟲害的擔憂就減低不少,鼓勵進行「無作為」也是一種作為,這種面對病蟲害的態度,或許也是秀明自然農法施行要義中所提倡的目的:「尊重自然的心」與「提供飲食生活較建全(安全與美味)」、「讓環境的破壞、惡化停止下來」。因此這種不再加害的「無作為」在此刻是需要提倡的。

就在獲得青輔會國際交流行動將出發至日本京都進行一場青年守護未來資產的交流行動之際,特別以此文來舒緩不安的心情,期待11天後,這些稻子重新展現生命力!

野蓮人家

野蓮,顧名思義,原來野生於湖水清澈的中圳埤。六、七0年代,開始有當地居民潛入湖中,拔取後盥洗食用,實用的部位是其「假長莖」,也就是葉柄,直徑約 0.3公分左右,只要湖水深度夠,野蓮可輕易長到二、三米……

編按:

最近雲芳寫了麻豆阿銘種野蓮的故事,很多朋友因此才第一次聽說有「野蓮」這樣的作物。美濃的正揚去年曾為小地方寫過關於野蓮的報導,徵得作者同意,重新刊載於此和大家分享。

其實在知道野蓮之前,野蓮就已生長於美濃的中圳埤(即外界熟知的「中正湖」)。

第一次認識野蓮,是伴隨著「認識美濃客家文化」的機會。因為是美濃人,而且參與了若干有關地方的文化事務,因此有很多機會,接待外頭朋友參訪美濃。在飯桌上,野蓮和面帕粄、豬腳、畺絲炒大腸……等,是幾樣最具代表性的美濃客家菜餚;尤其是野蓮,獨生於美濃,加上爽脆的口感,往往讓外地朋友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其實,野蓮和客家並無特殊淵源,其在美濃的地方性,要超過客家性。

第二次,也是真正地認識野蓮,肇始於在山區種水果朋友的點撥,他說:「台灣夏季颱風和雨水多,不利蔬菜生長;你們美濃的野蓮長在水裏,較不受風雨影響,有很大的市場性呢,尤其是有機市場。」然後,我才開始去瞭解這種學名稱為「龍骨瓣莕菜」的作物。

20070920221119.01
拔野蓮的小伙子。

20070920221240.02
池中初步篩洗後的野蓮。

野蓮,顧名思義,原來野生於湖水清澈的中圳埤。六、七0年代,開始有當地居民潛入湖中,拔取後盥洗食用,實用的部位是其「假長莖」,也就是葉柄,直徑約 0.3公分左右,只要湖水深度夠,野蓮可輕易長到二、三米。由於拔出的野蓮多半過於「老氣」,因此在食用前還必須用力搓揉過。後來湖水受到污染,威脅到野蓮生長,地方居民鍾華振,嘗試將野蓮栽種於人工池中,獲致成功;且於成熟期採收,可以獲得嫩翠爽口的野蓮,逐漸在市場建立口碑。發展迄今,目前美濃約有五十甲左右的種植面積。

居住於美濃竹頭背的黃弘燈,是鍾華振的妹婿,原來是跑長途的卡車司機,夫婦兩人,在車上度過了十幾年的勞頓生活。幾年前孫女出生,在照顧孫女和送貨兩件事上,開始捉襟見肘,最後決定賣掉卡車,回到美濃來種野蓮。

20070920221340.03
黃弘燈、孫女和母親。

目前野蓮農戶並沒有形成任何生產組織,銷售通路完全要靠自己去爭取。一般是接到訂單後,下池採收。野蓮的生長期,夏季約二個月,冬季則要三個月,一池的面積大約是一分,一期產量約有一千斤。從池子裏拔出後,還要耗費大量人力進行篩洗和包裝。池子裡的採收和篩洗,是最艱鉅的工作;夏季時,必須頂著烈日;冬季時,則需耐受寒流。從池子裏粗篩過的野蓮,則帶回家中小水池中再度淘洗,然後稱重和分裝。這當中有許多需要技術和體力,但也不乏細瑣的工作,前者需要青壯者,後者連老人也可以參與。

黃弘燈的家族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年逾七十的母親,二十出頭的兒子和夥房中的叔伯兄弟,通通參與進野蓮事業中,各有其工作位置,形成一種農村過往常見,如今已少見的壯觀場面。

不過最近美濃連日大雨,由於雨期太長,連野蓮也禁受不住,浮在水面的葉子被雨點打爛,嚴重影響收成。我問他,損失有沒有超過一半,黃說:「豈止一半,達到三分之二呢!我接訂貨的電話接到不敢!」看來,農人看天吃飯或許因作物不同而有程度差異,但只要是作物,大抵是無法脫離老天爺影響的。

(本文作者為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副主任)(其他關於野蓮的文章,請見[阿銘的加輦邦有機野蓮]

https://www.dfun.tw/?p=1242#comment-212

阿銘的加輦邦有機野蓮

阿銘以純有機的方式種植野蓮,不僅對環境沒有傷害,而且帶來的生態非常豐富,蜻蜓、細蟌、還有自己放的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或許除了買賣的利益以外,一種教育的意義也儼然從無形中出現。

因學生做農民調查的關係,我認識了一位在學校附近栽種野蓮的青年農民。他名叫曾昭銘,住在台南縣麻豆鎮,是一位在職進修的農民。目前大概擁有二分地,除了夜間進修二技課業以外,種植有機野蓮是他現在的工作。

在還未種植有機野蓮之前,他是一位南科的工程師,每天面對冷冷的機械,加上工作時間過長及不固定,於是放棄了這個高薪的工作。此時身為農民子弟的血液在身體裡蠢蠢欲動,他開始重新思索著從事農業的可能性與未來。

阿銘一直以來都很注意及關心水生植物,深深著眷戀台灣萍蓬草。也因為這樣的因緣,轉而走向種植有機野蓮。野蓮,學名又名龍骨瓣莕菜。決定種植有機野蓮時,大家並不看好,在麻豆這個地方,並沒有人種值過這種植物,甚至不知道這是可以食用的。他說服父親將休耕的農地交給他來耕作,並且到美濃取經,找到了種值野蓮的鍾華振伯伯,認真的學習種植的方法,做筆記及拍照記錄。離開美濃時要了幾株的苗,回到了麻豆開始讓夢想這在塊土地上實現。

其實,他除了家人不看好之外,連美濃的鍾伯伯也奉勸他放棄。種植野蓮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尤其在冬中,泡在水裡採收時,凍到身體都沒知覺,也無法戴手套工作,因為需要靠雙手的觸感來採收,才不至於將整株的根都給割斷了。阿銘的野蓮種植完全不使用任何的農藥,只用生態方法防制。家族世代務農,他的爺爺亦是農藥的受害者。且因累積的藥劑量而身患肝癌,雖然每天趴趴走,一樣下田工作,但仍然可以看出那肝功能異常帶來的疲憊。更種要的,是他拾不得任何的生命,不管是人與生態,他均深深的疼惜著。

clip_image002
冬天在泡在水裡採收野蓮,冷到全身發紫。

阿銘以純有機的方式種植野蓮,不僅對環境沒有傷害,而且帶來的生態非常豐富,蜻蜓、細蟌、還有自己放的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或許除了買賣的利益以外,一種教育的意義也儼然從無形中出現。他並不是沒有生活上的壓力,已娶妻的他育有一子。要給小孩什麼樣的生活,是經濟上無憂還是一個永續的生態,他選擇了後者。

clip_image002[8]
阿銘的野蓮池,留著一區種他最愛台灣萍蓬草,及其它的水生植物,裡面並養著大肚魚、田螺和鴨母螺等各種生物。

clip_image002[6]
沒錢印名片,只好自己用手一張一張的寫。

他的有機種植,是沒有經過認證的,因為,花不起那個錢。自認有機種植,全憑良心與身為農夫的最後一份尊嚴與保證。有機的農作既費時又費力,但阿銘覺得這是台灣農業的契機,由於台灣農業人口老化,耕作的人以六七十歲的老年人為主,農業的觀念遲遲不能改變,他認為只要觀念改變,台灣農業就能化危機為轉機。他是這麼深信著。

阿銘前些天打電話給我,他說:「姐啊」!(他都這麼稱呼我),我快活不下去了,銷售一直不穩定,一包四十元,大家都覺得貴,有時,客戶訂購一包,騎摩托車送過去,油錢都不夠。但是,為了推廣大家食用,再辛苦,都要忍。他請我幫忙,可以在學校發起團購嗎?

這個忙,我當然是幫,我們一通一通的打電話,將他的理念解釋給同事了解,鼓勵大家統一訂購,並且請同事不要殺價。上星期訂購了十包,量並不多,但是阿銘很開心。這星期我問大家,這菜,吃的還習慣嗎?令人欣慰的,大家反應良好,而且詢問下一次訂購的時間。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幫上忙,至少,阿銘是開心的。

clip_image002[14]
阿銘帶著自己設計的置物箱,到社大來送貨。

青年回鄉,我們是否準備好了給他們的環境與位置呢?政府必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措施,讓青年留下來,並且可以組織自己的家庭,讓青年的夢想,可以實踐於這塊土地上。僅以此篇文章,向努力不懈的阿銘至敬,感謝你以對這塊土地友善的方式耕種,並且堅持著當初信守的承認。阿銘!加油!

clip_image002[10]
阿銘會做農民筆記,記錄發現的各種生態及每日耕田時的變化。

這是阿銘的農業日記,大家可以參考,給予他鼓勵

http://tw.myblog.yahoo.com/jw!S6__mEKGAhYagZTFpYgWDHxA/

(本文作者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者)

【影展】先睹為快─2008鐵馬影評兩篇

2008的鐵馬影展,匯集國內外29部作品,其中不少影片關注全球化與農耕的議題,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小地方]在此先刊登由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先生所撰寫的影評兩篇,分別記錄台灣的泰雅部落….

【前言】

鐵馬影展自2005年創立以來,透過影片的映演體會不同空間時間的事件與人物,開放對世界的看法,同時也透過相關的討論活動,促進對現存社會的反省、想像與創造。從映演作為社會行動,到介入影像生產與流通;探討影像的力量與效應;發展集體抵抗的力量。

2008年的鐵馬影展,共匯集了國內外共29部作品,規劃為以下五個主題:「造音逆轉勝」、「地球不太平」、「人肉有夠鹹」、「驅逐進行式」與「家園九局下」。其中的「地球不太平」系列中,有不少影片關注著和全球化與農耕的議題,如:《不公平咖啡》、《穀東俱樂部》、《嘎拉賀》三片,勾勒出國際自由貿易中的不公義,從而回到台灣的農業處境與合作社運動。

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小地方」在此先刊登由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先生所撰寫的影評兩篇,包含與《嘎拉賀》與《不公平咖啡》,分別是記錄台灣的泰雅族部落與非洲衣索比亞與所發生的故事,徵得作者同意,先刊載於此,屆時再請朋友至現場觀賞。

影展日期:5/9(五) ~ 5/18(日)

放映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台北市青島東路7號4樓)

【影評之1:嘎啦賀的有機農耕】

嘎啦賀是2008年鐵馬影展的影片之ㄧ,導演以將近30分鐘的片長,呈現一群人在雪山山脈的泰雅部落從事有機農耕的過程。

說一群人,還有點多;但就像有機農業的耕作者,只要有些人就有群聚的效應,特別是原漢的有機組合,還真的有點符合生物多樣性的人文觀點。

台灣適不適合有機耕作?我想種了就適合,因為彼此的適應需要時間的磨合。誠如片中所言,六年前看不到的螢火蟲,現在出現了;同時我們也看見了其他鳥類,甚至猛禽類也盤旋空中。

三芝臨海農場的劉力學先生,談起他開始用儲餘、餿水做堆肥時,因發酵過程產生的異味以及老鼠的會眾,而引起鄰居的抗議。過了不久,異味沒了,老鼠不見了;但卻出現蛇了。再過ㄧ些時日,則蛇變少了,鷹類的猛群出現;而後只剩下少數的鷹和蛇佔據地盤。這說明了生態系的穩定,更重要的是穩定生態系的形成過程。

農業的生產原本就是生態系的一環,但因為人口增加、經濟買賣而需以非自然的方式,增加作物的生產,所以慣行農法因應而生。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農業的蟲害當然不少,但並不會因為這樣的天然條件而變成無法從事有機農耕的藉口,而是更應該尋求因應的解決方案。

不管是菜草雜生,或是自生自滅的自然農法,都在追求農業生態系的穩定。有時候為了讓其他昆蟲有東西吃,而種了一些嫩芽專門伺候,反而可以讓主要的作物平安無事而有所收成。就生物的味蕾而言,昆蟲是美食家,專挑甜嫩,如何以有限的資源分配給這些共生的生物,則是農家要去面對的。

這片中,更嚴肅的議題是高山農業。

片中的農家表明耕種的地方,因為有點海拔高度,所以屬於溫帶區域,農藥的使用量也比平地少。這樣的觀念,致使有機耕作往高海拔移動;如此則出現有機農業該上山嗎?

如果有機農業不應該上山,那原本在山上的農業又該如何?

過度或不當的農耕,當然不該被鼓勵;但要山上農業完全停止,談何容易?

目前農業仰賴大量農藥化肥,生產環境變差,造成土壤酸化等生態問題;高山農業中,化學物質的使用更容易流入水中,影響河流的生態,甚至集水區的水質。

上游集水區的管理問題是需要整體的思考;包括山區農地種植高經濟作物的超限使用、農地大量的農藥與化肥污染水質、大量伐林、淺根系的竹林蔓延導致山坡崩塌,皆相當棘手。而有機農業的生產,相對於破壞環境或集水區的各種作為,更是在守護與改善當地環境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片中的農夫,不管是從平地上山的漢人,或是原本父母希望下山而留在山上的原住民,他們在有機的孕育中,除了共享自然的泥土芳香,也找到生存的生機。

DSC05801
好的農業引來好的生態。

【影評之2:不公平咖啡】

不公平的咖啡(Black Gold)記錄著衣索比亞的咖啡合作社經理,為了讓世界最早種植咖啡且品質最好的衣索比亞咖啡農能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努力,直接向咖啡農民合作社購買咖啡,減少60%的消費程序,以利增加咖啡農的收入,協助咖啡農脫貧的故事。同時也控訴世界四大咖啡跨國公司控制咖啡市場的窘態,以及西方世界左手剝削咖啡農,讓他們無法維生;右手卻伸出施捨的緊急救援。

整部片子最後以USA WHEAT的美援小麥袋沉入水中,呈現小麥的滋味是相當虛幻,因威第三世界呼籲「公平的貿易勝過援助」,而衣索比亞咖啡農的微弱呼喚:請上帝抬高咖啡的價格,則仍然是水中的幻影。

衣索比亞的人口將近7千4百萬,是非洲第大二人口國,而且可望擠入未來前十大人口國。咖啡的種植歷史從西元900年開始,現有120萬的咖啡農;1500萬人靠著咖啡維持生計,67%的外銷收入為咖啡。

雖然衣索比亞有五分之一的人是靠咖啡維生,但咖啡的價格並不是種植咖啡的農夫所決定。產地的咖啡一公斤有時以0.75衣幣賣出,好的話也僅能賣到4、5塊衣幣(1衣幣是0.12美元),也就是一公斤咖啡豆0.6美元,約新台幣2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沖泡80杯咖啡,可以賣到230美元;而咖啡工人一天的工資則不到1美元。

全世界一天喝掉20億杯的咖啡,而衣索比亞的咖啡農卻是赤腳,處於飢餓的狀態,數目甚至高達700萬,有些則需接受醫療餵食。「不公平咖啡」無異就是要為赤腳咖啡農伸冤,因為自從1989年終止咖啡協議後,屬於世界第二活絡的市場商品,則受控於紐約和倫敦的期貨市場,咖啡的市場價格降至30年來的最低。也有論者認為越南咖啡的崛起,衝擊衣索比亞咖啡的價格。

咖啡世界的不公平,則是農產品中間剝削的老議題;但在咖啡世界裡,則因公平貿易的倡導,提醒著衣冠楚楚的西方消費者,不要忘了粒粒皆辛苦的咖啡農。

4家咖啡跨國公司都拒絕入鏡回應「不公平咖啡」所指控的議題;在台灣,識別度相當高的星巴克咖啡也曾被認為賣的是「不公平的公平咖啡」。

不公平咖啡在片中以墨西哥坎昆的WTO部長會議為場景,說明不公平貿易的世界;西方國家每年補貼將近300億美元的農產品,使得農產品維持高價,讓農家經濟所得維持一定的水準。相對於西方的補貼政策,非洲國家則因國庫貧窮而無法補貼,不但致使農產品價格低廉,也因為低價農產品給於跨國公司更多剝削機會。變成西方世界喝越多的咖啡;相對的,非洲的咖啡農則越貧窮。

為了讓台灣消費者喝到公平貿易的咖啡,除了星巴克不公平的公平咖啡,也有一些獨立的公平咖啡專賣店供消費者選擇,希望藉由消費者的認知建構真正的公平貿易秩序。5月10日是公平貿易日,當你喝咖啡時,是否會想到為什麼非洲的咖啡農並沒有因為全世界喝咖啡的人口增加,而增加收入,反而變得更窮,甚至砍掉咖啡樹改種其他作物?相較於台灣的咖啡熱;咖啡的發源地,衣索比亞的咖啡農應是搥胸頓足,自嘆不如新秀!

(本文作者為「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

以農為本,永續健康的南方觀點

聯合國官員於4月7日世界衛生日提出警告,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出現,不僅威脅了地球,也威脅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推估,每年至少15萬人因氣候變遷而死亡…….

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在課程規劃的部分,分為四大學程,也就是「農村與農業」、「環境與健康」、「社區與成長」、「族群與文化」等四大學程。藉由四個面向的思考,交織出農村社區學習的樣貌。屏東縣屏南區社區大學在學程設計方面,規劃成「公民意識學程」、「文化特色學程」、「生活專業學程」與「健康永續學程」構成屏南社區地方知識的構面。

就交集的部分來說,高屏偏鄉社區學習同時關注於「環境與健康」或者是「健康永續」的知識構面,究竟這樣的地方知識,對於偏鄉地區(或者說是泛農村地區)有什麼樣的影響或是助益?作為全球性議題的地方實踐,是否有其必然,亦或僅是偶然?

讓我們回顧四月份全球環境異變狀態作為思考脈絡,推估判斷在地因應的準確性。

 

在環境影響健康部分,聯合國官員於4月7日世界衛生日提出警告,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出現,不僅威脅了地球,也威脅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在今年4月份推估,每年將至少15萬人因氣候變遷而死亡,數百萬人健康瀕臨危險。

 

在環境影響魚類與漁業方面,聯合國支持的環境研究顯示,全球1/3的大型海域暖化比去年的平均值快了2到4倍,魚類與漁業面臨更大風險;澳洲東岸的大堡礁有6成的珊瑚出現白化現象,與珊瑚比鄰而居的魚類面臨消失的危機;澳洲南岸的塔斯馬尼亞島的塔斯馬尼亞海草,受暖化影響,與60年前相比,數量銳減95%,海底森林的消失,使得魚群數量也跟著減少。

在環境影響農業部份,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揚,漲幅最高為稻米,第二高為小麥。澳洲主要生產小麥,連續幾年的乾旱造成東南部的小麥被迫休耕,目前在墨爾本,期望研究出在乾旱環境也能生長的小麥,以解決澳洲的作物欠收問題。

全球糧食危機加劇,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哈薩克宣布暫停出口,印尼禁止農民將穀物外銷,各國爭先恐後,和糧食出口國簽訂以物易物的秘密雙邊穀物協定;糧食危機讓日本成為第一個奶油缺貨的工業化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憂,目前許多國家因為糧食問題而出現政治社會動盪不安,隨著糧價飆漲,除非大幅改革農業政策,否則難以避免世界性的社會解體與環境崩潰;在美國,許多人乾脆在自家後院建立小農場,因此,某些地方州的農具店,最近生意特別興隆。

 

台灣在四月份環境影響農業的部分,則有中部地區八卦山附近的水稻產區「葉稻熱病」威脅;對於全球糧食危機,農糧署強調,台灣的22萬公頃的休耕農地可在短期內復耕,然而台灣北部農田,因為大多數農人年事已高,缺人耕作,導致休耕。

 

當然還有許多事件,在此就不在贅述。以上所述,主要是要粗略描繪,環境(永續)與健康及農業在四月份全球與台灣的相對場景。就糧食而言,相對於全球,台灣目前相對安全。高屏地區,農業生產重要地區,成為很重要的環境安全與糧食安全穩定因子。在全球的例子上,「環境影響健康」與「環境影響農業」,這兩個命題,不言而喻。高屏地區的「環境與健康」學程或者「永續健康」學程,以農為本的關照,相對而言,應該是正確的方向。

因此,不論是「農村有機綠建築(環境)」,或者是「社大在農村扮演的角色」,將在南台灣啟動相關討論。作為全球議題的地方實踐,南方偏鄉地區,試圖朝向精準的預測與行動,以農為本的永續與健康思維,作為回應北方都會型政經思考的主軸論述。

 

屏南4月第四篇01
農村建築種植大喬木滿足基地二氧化碳固定量。

 

屏南4月第四篇02

農村建築的有機菜園。

 

屏南4月第四篇03
農村建築的生態水池。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搶黑豆」

生黑豆(黑豆種籽)要收藏或裝袋外賣之前,須先經過日曬(曬乾)處理以免發芽。然而,我們的黑豆田因完全不施用農藥和化肥,所以和黑豆植株一道長出來的各種野草(野菜),也紛紛地結了種子….

生黑豆(黑豆種籽)要收藏或裝袋外賣之前,須先經過日曬(曬乾)處理以免發芽。然而,我們的黑豆田因完全不施用農藥和化肥,所以和黑豆植株一道長出來的各種野草(野菜),也紛紛地結了種子,混在收成的黑豆籽裡,顆粒大小非常類似,用一般的篩子還都篩不出去。除了野菜種子之外,與黑豆大小一般的混圓泥團,也在這時一塊搭上採收便車,同在禾埕又做了好多天的日光浴。image
為了讓「賣相」與「斤兩」都最接近完美,我們第一步得先將野菜種子和黑豆種子分開來;這時候,就得要借用早期農村社會常見的「風車」來幫忙了。風車利用馬達驅動風力,並透過地心引力(重的往下掉、輕的被往前吹)原理,將我們俗稱「鷗荻仔」的龍葵種子給吹了出去。龍葵種子很輕,其大小和美濃土生的小顆粒黑豆幾乎相仿,用風車來分離他們是一定要進行的工作。不過,泥團還是會跟著黑豆種籽一道落下,這把泥團挑出的工作程序,就一律依賴人工了。(一如把裂開的紅豆從紅豆堆中挑出一樣,就是一粒一粒地用目力與手工細心整理。)

image

image

這樣的農家風景相當樸素。而晨間風車鼓動的聲音、母與子的相互協力,希望購回黑豆種子的朋友們,能從煮出的濃郁黑豆漿香味中,得到溫溫暖暖的感受……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