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社大發起災後志工招募

面對高雄縣旗美九鄉鎮面臨如此重大的災難,我們旗美社大將儘可能擔負起災區與重建訊息的組織平台,希望您能支持我們:我們要召募各類志工,與政府和民間共同協調災區需求,以協助災後重建工作。若您可提供任何協助、或可以…

20090814 旗美社大關於志工招募的補充說明

各位親愛的朋友:

0814補充訊息:

在2009.8.12志工招募說明發佈之後,連日來旗美社大的兩位伙伴——吉洋和逸姿的手機,幾乎被志工詢問和報名的電話佔線。如果朋友們多以E-mail的方式與我們聯繫,那麼我們的工作人員就可以多出時間來做其他的事情囉。因此,我們想針對志工招募,補充說明如下:

(1) 請有志報名的志工,翔實填寫以下表格後,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給我們工作人員:

bluestone@nthu.usberyllinepretty@gmail.com
 

旗美社大八八水災災後重建志工報名表
姓名 單位 電話  e-mail  專長  可配合時間

(2) 許多災區的情況仍未明朗,且為了將志工放在適當的位置,我們需要一點時間組織。因此煩請報名志工的朋友,耐心等候我們與您(們)聯繫與通知。

再次謝謝各位的熱誠!

0811原文

各位敬愛的朋友:

莫拉克颱風的強大雨勢,為南台灣帶來史無前例的災情,面對不斷傳出的消息,很多的朋友都同時面對著身心的痛楚與煎熬。

我們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所在學區共九個鄉鎮,除了內門與美濃有嚴重農損及局部淹水之外,另外的七個鄉鎮面對的是更令人焦慮的淹水過二公尺、甚至土石流毀村的恐怖景象。

截至目前,這些地區仍面臨著通訊與交通同時中斷的處境,包括桃源、茂林的通訊尚未恢復,而六龜橋樑幾乎全數毀壞,不僅各鄉鎮之間,連一鄉之內的各村落間都無法聯繫,成了山間裡的孤島。因此受災情況一直無法即時傳出,實際的受創情形可能比目前從新聞報導上所獲知的更為令人擔憂與心痛。

重創的山區聚落,目前依靠空警或軍方以空投方式補給物資,而救難人員則以克難的方式徒步進入救援,民間目前都尚未能直接進入予以提供物資或救援。不過,我們接下來要與大家同心協力的,就是面對受創聚落居民的後續救援、清理家園以及災後重建。這將是一個大挑戰,它需要更多、更長期的人力投入。

向各位報告的是,目前在高雄縣是由高雄縣政府社會處統籌物資的整理與分配:

關於物品的捐輸請您逕洽【高雄縣政府社會處】;

若是捐贈大量物資(如大量的礦泉水)可直接送往【旗山國中體育館】(旗山鎮大德里中學路42號);

少量物資可聯絡【高雄縣政府】(07-7477611)或送往【鳳山社福中心】(07-7402042,地址:鳳山市曹公路23號後棟,鳳山市立中心圖書館後方)。

除了物資之外,他們也需要運送物資的人力志工。

面對高雄縣旗美九鄉鎮面臨如此重大的災難,我們旗美社大將儘可能擔負起災區與重建訊息的組織平台,希望您能支持我們:

(1)我們希望各位將獲得的災區損害、需求等訊息,透過【旗美社大部落格】【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等網站即時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瞭解即時狀況。

(2)我們要召募各類志工,與政府和民間共同協調災區需求,以協助災後重建工作。

因此,若您有任何最新消息、或可提供任何協助、或可以號召更多人,不論是短期的投入,或能長期參與重建工作,都請您填寫以下表格,讓我們知道如何與您聯繫:

旗美社大八八水災災後重建志工報名表
姓名 單位 聯絡電話 專長 可以配合時間
         

聯絡窗口:

旗美社大 林吉洋 bluestone@nthu.us

旗美社大 劉逸姿 beryllinepretty@gmail.com

短短幾天,我們接獲無數關心的電話、簡訊和電子郵件,每一封都充滿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生命熱度。我們期望未來有您的投入,幫助臺灣重建家園。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 敬上

有機小農的生存之道

在2007年以前,「有機」還不是法律規範的名詞,在不標示農委會的認證前提下,小農自主發展出多元的生存空間。這一群獨立自主的小農,在制度面缺乏輔導與保障下,以及大型農企業、通路商的夾縫中、自力尋找、建構通路。

旗美社大在今年(2009)春天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公共論壇,以「不走驗證的有機小農如何生存?」為題,邀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葉虹靈前來分享其論文研究心得。另外則邀請前主婦聯盟台南分社經理葉杏珍、屏東里港有機酪農業的鄧崑海先生擔任回應人。

另一方面自2009年8月1日開始,政府立法規範註明「有機」須經政府輔導之認證單位驗證通過,否則將面對行政罰鍰等種種不利於小農的限制,因而本次公共論壇吸引許多關切有機議題的學員、農友前來參與盛會發表意見,以下是本次論壇的紀錄:

980804-dscf2866-360.jpg
葉虹靈解釋她的問題意識來自於:「如果走「有機」已經是一種另類的選擇,那麼走有機又不走驗證,則是另類中的另類,這些制度規範之外的農友如何生存?」她為了解答此疑惑,葉虹靈訪談許多獨立有機農業生產者經驗。

葉虹靈首先回顧一些數據,有機農業是在官方主導下產生,民國76年於農改場試行,84年政府選拔農友試作,在台灣發展約20年歷史,民國98年官方公布總面積約2382公頃,佔全國農地總面積則不到0.5%。

有機政策不明、驗證制度明顯不利小農

葉虹靈指出一個弔詭的現象,有機農業經常被媒體報導,但實際數據佔比例卻很少,而官方投入的資源並不多,實際上只有一位技正、一個組長在負責,然後政策的定位也不明,官方究竟將「有機」定位為「食品安全」或「農產品類別」並不清楚。

即使如此,有機農業在國內慢慢擴大下,官方還是定下認證制度與驗證標準,一開始的認證單位是農業改良場,然而國外是由民間執行,於是農委會逐漸將認證業務移交民間機構,也就是目前六間民間認證機構。

認證制度開始時分為有機與準有機,準有機允許階段性使用化肥農藥,以便從慣行農法到有機的農友有調整期。而認證標章也依認證單位與政策變化而先後出現紊亂的系統而造成消費者辨識上的不便。一開始用民眾熟知的CAS系統,而後改為OTAP,而後因CAS較具知名度又改回CAS。

農藥殘留檢驗的部分也是反覆,一開始是5%,後來因國內輿論譁然,又改回0%。另外,不同驗證機構的系統各不相同,對驗證人員專業素養的要求也不一致,屢屢傳出驗證失誤,造成市場上消費者對驗證制度的疑慮從未停止。這些制度上反覆改變的過程反映農委會對有機的標準、或者標章缺乏一致的標準。

獨立小農在夾縫中走自己的路

在2007年以前,「有機」還不是法律規範的名詞,因此在不標示農委會的認證前提下,小農自主地發展出多元的生存空間。這一群獨立自主的小農,在制度面缺乏輔導與保障下,以及大型農企業、通路商的夾縫中、自力尋找、建構通路。

在葉虹靈訪談的案例裡,每個小農的有機路走的都不容易,許多農友提到一些基本條件:

一、土地必須是自己的,因為養土至少需要五六年,如果不是自有土地,那辛苦培育的土壤地力終究難保。

二、基本的經濟能力,因為發展有機需要長時間的經營才能回收,沒有足夠的資本、家庭支持與心理準備很難撐過往往長達五六年的成本投入期。

三、社會網絡的支援,有機的路需要很多支持,例如提供諮詢的農改場、或資深農友的意見交換,這些無形的資源在關鍵時刻往往發揮極大的作用。

拜訪台東夏耘農莊林一隆大哥
獨立小農都有一群類似粉絲的消費者在宣傳口碑(圖左二為台東夏耘農莊的林義隆大哥)。

葉虹靈也整理出這些在驗證制度之外,獨立小農的一些共同特質與秘訣:

1. 有別於大型通路、這些獨立小農都有一群類似會員(粉絲)的消費者在支持,奠基於對生產者的信任、願長期支持為生產者的信心根源。

2.推動實作觀摩、現場教育消費者,消費者在農場的實作觀摩中,除了學習有機農產品知識,並透過親身勞動體悟生產者的理念,維持雙方的長久互惠關係。

3.第一線面對消費者,推廣有機知識與理念的能力,有機是以追求健康的生活與環境為理念,聚集有機的消費者以健康食材為回饋

4.積極的自主學習,善用各種資源、建立有機小農的專業能力與推廣魅力。

5. 誠信比獲利重要,是建立口碑的基石,消費者對有機的支持並非一般主流市場通路,而是奠基於對生產者的信任,因此對小農與農產品的道德水準要求極高,這也是獨立小農作有機事業最重要的資產。

59450015.tif
獨立小農們認為推動實作觀摩、現場教育消費者是推動有機事業、與消費者建立互信的重要機制。

展望獨立小農的有機路

展望有機農業的未來,面對規範「有機須經認證」的新法,葉虹靈回顧國外的經驗提到,外國的有機農業是從民間自主的社會運動開始,國內則是由官方介入、主導有機事業的發展,如今政府壟斷「有機」的標準卻不利於小型生產者、擠壓獨立小農的生存空間。

然而,個別生產者卻缺乏集體行動(介入政策)的基礎,這個情況對小農的發展是十分不利。期待未來由小農生產者、學者專家、以及關心有機農業的知識份子與消費者共同面對,建立一個非官方、由下而上「有機的」草根知識體系,匯聚為改革的社會力量。

第二部分:回應與討論

葉杏珍女士回應時提到,我們應釐清檢驗值放寬的觀念,5%是放寬檢驗的誤差值,這是為了機器本身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任何科學的檢驗都必須容許合理的誤差值,如果農委會擋不住媒體的批評而更改標準,則變成媒體主導驗證制度。

此外,1986年開始民間如主婦聯盟已開始討論有機的概念,到1991年民間消費者保護基金會都有推動有機概念,因此無法認定有機農業是官方主導才開始,事實上,只有認證制度是官方由上而下為主導。

DSCF2874
葉杏珍強調,除了要關注有機農業的農友之外,也要關心慣行農業的發展,畢竟「有機」與農業與農村是一整體的。

建立對等、實務之上的對話基礎

葉杏珍認為官方主導的認證制度,將會扼殺有心投入有機認證的小農,走驗證的有機農業將會變成另一個主流體系,而另一部份不願意走驗證制度的則會走自己的有機路。葉杏珍提出懇切的建言,未來是應該把認證與有機驗證作出區別,才不至於因為錯誤的政策主導而扼殺好不容易發展出來的有機事業。

此外,葉杏珍仍希望關心這個議題的學者專家或知識份子都能夠投入生產,或與農友有共同的生產經驗,如此才有對話的基礎,否則,僅只是關心有機農業的學者專家對這個議題發言,在對話上是不對等的。葉杏珍強調,除了要關注有機農業的農友之外,也要關心慣行農業的發展,畢竟「有機」與農業與農村是一整體的。

無論「有機」或「慣行」,農民始終是弱勢

農友鄧崑海大哥在聽完葉虹靈的報告之後,首先為產銷體制裡農民的弱勢位置發聲,他認為農友耕作的再努力與付出的心血、成本再多,在整個產銷的位置裡終究是最弱勢的一群人。他同時提到,消費者必須認清「購買有機的目的」,而生產者則必須自我檢視「為什麼要種有機?」。

必須釐清生產端跟消費端的認知差異,雙方必須認真與誠懇的去面對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差異,才能讓有機農業裡面的消費者與生產者都能夠達成合理的互惠。

鄧崑海語重心長的說,使用農藥第一個受害就是農民,各界在討論有機農業議題的時候,其實處境最可憐的是慣行農法的農友,因為大部分農友都是在明知農藥有害身體與土壤,卻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這樣的耕作方式,這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的事實。鄧先生認為知識份子對有機農業的關注是重要的力量。

有機路是為了實現土地與人的倫理

他提到自己退出慣行農法的理由,就是想要實現一種土地倫理,除了是對土地與環境的責任之外,也是對於社會倫理的實現。農家小孩成長長大後無法陪在家人身邊,辛苦栽培孩子卻是去為大企業家、大財團賣命,農家孩子長大之後離開家鄉、沒辦法孝順長輩,造成農村社會倫理的崩解。

鄧崑海認為農村應該要能把年輕人留在農村。他感性且貼切的描述:「…我覺得小孩子陪在我身邊長大,不學壞,比較起來,不會比讀到博士去大公司上班,操壞身體還要差。」

DSCF2883
鄧崑海農友

提到驗證制度,鄧崑海氣憤的痛陳驗證制度與費用的不合理,有時候一整車的香蕉拿去賣掉就是驗證的費用,他希望有更多人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關注,政府不會面對這樣的問題。他重申,台灣是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有最優秀的農民,卻養不起兩千三百萬人口,糧食自己率即將跌破30%,這是台灣的悲哀。

DSCF2861

在鄧崑海先生感性的談話之後,緊接著綜合討論,現場的朋友踴躍的舉手發言。現場農友提到縣政府「微風市集」的發展經驗模式值得慢慢關注。張瑋琦老師認為葉虹靈研究的案例都是發展相當成熟的農友,大部分農友要建立支持的直接消費網絡很不容易,大部分仍是要回歸到主流市場通路。

另外,在有機市場內,某些走驗證的有機農友也會排斥未經驗證的農友,造成有機農業之間的惡性排斥。另外農友提到WTO貿易談判中,以犧牲農業、開放農產進口為籌碼對農業造成的犧牲與傷害。但是大體上,農友相信隨著經濟蕭條對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是正面的,返鄉務農的人將會越來越多,我們不能輕易對農業與農村喪失信心,農業的重要性,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才會逐漸被看到。

更多關於有機農業管理辦法的文章,請閱讀:

(1)有機大戰來臨─我的有機,你的商機

(2)保障小農的有機栽培權─對有機管理辦法的修正意見

旗美社大 [公民新聞寫作] 座談

在學員學習心得分享時,A組代表王依萍學員表示,參加「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讓她對旗山、美濃地區的農村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亦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的道理。她強調,自己生長於農村,卻不了解…

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張副處長茂林於6月14日在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參與「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學員座談會表示,新聞局辦理是項訓練課程有3項目的:1.推動地方新聞在地發聲,讓好人不寂寞,聲音有發出的管道2.培養「小地方」寫手,期勉學員將自己所見所聞的社區小故事投稿各媒體通路3.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成為一個獨立批判解讀媒體的聰明閱聽人。

張副處長也指出,依據本年度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的招生資料,越是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及離島,學員報名越是熱絡,例如花蓮有43位、澎湖有31位、高雄縣旗美社大有21位,顯示此項課程對偏遠地區學員的需求及重要性。行政院新聞局為了有效運用此項資源,未來規劃辦理此項業務,一定會更審慎評估將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學員學習心得分享時,A組代表王依萍學員表示,參加「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讓她對旗山、美濃地區的農村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亦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的道理。

她強調,自己生長於農村,卻不了解農村,很欣慰能夠透由此次課程,學習寫作技巧,去紀錄自己成長的地方,讓她更因此而對地方產生濃厚的感情。她同時認為,未來開辦此項課程,可以增加寫作技巧的內容,開班宣導期亦可再予提前,讓有興趣的學員能早作安排,她也建議,本項訓練課程未來可以更加多元,而且不應侷限於農村議題,此外,還可增加團體自主時間,透由團隊分工互相學習。

980630-zuotanqimei-360.jpg
王依萍學員表示,本項課程讓她學習到「小人物其實也有大事情」

B組代表邱麗珠學員表示,任何想法若沒有執行皆等於零,因此她特別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她也感謝相關單位的安排,讓她這位封閉8年的宅女,透過本項課程得以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

林素如學員也代表C組,將學員意見彙整寫在大字報上與大家分享。D組代表傅水招學員則表示,她有20年的國外旅遊經驗及攀爬國內百岳的心得,惟欠缺寫作能力,希望透過這項課程訓練,將自己的經驗透過寫作與大家分享。

clip_image004
邱麗珠學員表示,透過本項課程讓她得以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

clip_image006
林素如學員代表C組,將學員意見彙整寫在大字報上與大家分享

clip_image008
傅水招學員有20年的國外旅遊經驗,希望透過課程訓練與大家分享

針對各組對本項訓練課程的心得分享及建議事項,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強調,任何課程即使講得再好,若沒有經過實作,也只是空談,他期勉學員在興趣被啟動之後,即能找到學習的機制。

張副處長則表示,「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可以讓學員學到組織能力,他鼓勵幾位就讀實踐大學的同學組成團隊,對台灣的休閒產業及文化產業議題,能夠積極寫作或是拍攝紀錄片,以增加自己的實作能力;他也對於邱麗珠小姐因參加本項課程,重新找回自信與熱誠,感到高興與欣慰。

另外,趙文芳學員則建議本項課程應邀請各領域的老師上課,以增廣見聞。林靜慧學員亦表示,她期待下學期能增加一些自主的學習課程,她也認為「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這個平台,連結強度很棒,已累積了相當多的資訊,許多地方的人事物,透過小地方網站就能看得見。

clip_image010
林靜慧學員表示,許多地方的人事物,透過小地方網站就能看得見

clip_image012
張副處長與學員們合影留念

(作者任職於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Wyllie Fox農場勞動週記(2)共享收成

是的,CSA改變了一些事,一個下午的觀察下來,Jamie可以和會員們聊蔬果種植、如何烹調等家常話,更可以聊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現狀、有機農業、環保等議題;其他CSA農場的運作方式、在申請有機認證之間掙扎…

編按:

作者是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自四月開始前往美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進修之旅,行程中將參訪美國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如何運作,並帶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yculture )的第一手紀錄報導。以下為作者於wyllie fox農場見習的後續報導(閱讀Wyllie Fox農場勞動週記(1) 請點選這裡)

────────────────────────────────────────────────

With hope for a world of peace and productive farmers and gardeners!~~Elizabeth Henderson

Jamie是個什麼事都喜歡自己動手做的人,只要在他能力範圍所及之處。

2003年底買下農場,老舊的屋舍已不堪入住,Jamie雇請工人一同拆掉房子,保留主結構,重新搭蓋自己理想中的家,耗時兩年,他說其實他本來只懂一些簡單的木工,但一邊做一邊學,只要有時間,沒什麼做不到的。

2004年,他蓋好了庫房,停放曳引機和安置各式農具。

2008年,他蓋好了工作間和第一間溫室,工作間內進行清洗蔬果,包裝等作業。

2009年,他蓋好了第二間溫室。

六月的第三週,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分享日開始了!CSA農場的運作方式是招募一定數額的會員(或稱股東),會員先繳費用,農民則每週一次提供新鮮農產品,以Wyllie Fox農場為例,供應期為20週,從六月中一直到十月底,會員分為Full Share(得到一個核心家庭份量的產品)和Half Share(得到一人份的產品),此外還有Working Share(繳交較少費用,但須協助農務滿一定時數)。

農場提供四個不同的取貨時間與地點,由會員自行選擇,產品除了供應會員之外,也賣給一般民眾,其中三個取貨站分別在Syracuse(Cato附近的大城市,中譯為雪城):一超級市場(Green Hills[1])、一有機商店(Natur-Tyme[2]),越來越多的店家希望和當地農夫合作舉辦農夫市集,另一個是Maggie的公司(今年有14名同事因支持CSA的理念而加入為新會員),最後一站則是在農場。

去年蓋好的工作間,Jamie預留了空間打算蓋冷藏室,但因種種因素耽擱,一直還沒開工,於是他打算在第一個分享日之前蓋好,那麼前一天就可以先把大部分的蔬菜採收、分裝好,然而計畫總趕不上變化…。這個禮拜我們都在供貨當天清晨開始工作,採收、清洗、分裝、上路!

980717-famrwilliefox-360.jpg
分享日前一天,Jamie仍在工作間奮戰,希望把冷藏室蓋好。

IMG_0340
Jamie和CSA會員說明那些蔬菜的名字和烹調方式。CSA農場時常提供品種異於一般市場的蔬菜,例如salad greens(適於做沙拉的蔬菜),Jamie的農場就有十幾種市面上少見的品種,樣子也大不相同。

6月17日,禮拜三。今年第一次的分享日,也是Jamie第一次和Green Hills合作。早在去年,該超級市場負責籌辦農夫市集的工作人員,前來農場拜訪,希望Jamie可以到市集擺攤,但由於去年農場全心供應CSA會員,無力提供更多的產品,因而婉拒。今年Jamie準備好了,要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IMG_0365
Jamie和陪著他四處奮戰的貨車,他一貫的笑容,充滿信心的樣子。

我們提早出門,市集地點在超市的停車場(我在美國所逛過的一些農夫市集也都是在停車場這樣的空間),看到一些停車格上放置了路障,並貼有「Local Farmers Market TODAY!(今天是社區農夫市集)」、「Please leave these spaces for visiting Farmers(請留下這些空間給來訪的農夫們)」等的告示,這時已經有幾位農民到了,大夥各自安設好攤位後,便相互打起招呼來。

除Jamie之外,另有兩位農民也是專植蔬菜的、一果農(以草莓為主,並做了許多果醬、麵包、派等加工品)、一雞農(現場只販售雞蛋),市集開張的第一天總共才五個攤位。我們把貨車停在草地上,因為風大的緣故,Jamie打算不架帳篷,擺了一張桌子在車前,把賣給一般民眾和給CSA會員的產品區分開來,一個白板寫了CSA會員這週能拿到的蔬菜,一個黑板寫了所有商品的價目表,今天會有十三位會員前來。

IMG_0368
6/17 Green Hills的市集,全部才五個攤位。

「嗨!我是Christen,這是我第一次參加CSA,實在太興奮了!快告訴我這個遊戲要怎麼玩!」

這是一對年輕的夫妻,Joe和Christen,從遠處走來時,樣子看來就是CSA的會員:表情興奮並且自備購物袋。妻懷抱著稚齡的幼兒,小男孩的名字正好是Fox!Jamie於是解釋起為什麼農場取名為「Wyllie Fox」。

原來農場養了十二隻雞,去年被少見的狐狸吃掉了只剩下五隻,狐狸來無影去無蹤,要抓到牠們實在困難,又Maggie的姓為「Wyllie」和「wily(狡猾的)」同音,正好形容狡猾聰明的狐狸,Jamie和Maggie覺得好氣又有趣,因而將農場取名為「Wyllie Fox」。年輕的夫妻同時也是Working Share,但還沒開始到農場勞動,便問起一些工作內容等等的細節,CSA讓人與人的互動變多了,對話也更深入了。

IMG_0396
在Elizabeth的農場裡看到的,他們是如何減少蔬菜的包裝:TAKE THIS MUCH!

是的,CSA改變了一些事,一個下午的觀察下來,Jamie可以和會員們聊蔬果種植、如何烹調等家常話,更可以聊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現狀、有機農業、環保等議題;其他CSA農場的運作方式、在申請有機認證之間掙扎的考量、為什麼減少蔬菜的包裝與希望會員自備購物袋等,

而其他攤位的農民和消費者的互動,相較之下,則短促許多了,人多是來來去去的,不像我們這個攤位,人一來就是待了十幾二十分鐘,甚至還有人待了半個多小時才離開的。不是會員的一般消費者,看到白板上「Full Share、Half Share」等字樣,也感到十分好奇,對話便因而展開了。

6月19日,禮拜五。在連續兩天忙碌的CSA分享日之後,今天終於有了小小的喘息,Jamie要帶我去見Elizabeth Henderson[3]!到農場的時候,Elizabeth和夥伴們正在田間摘採大蒜的莖部(garlic scapes),「我要給妳一個蒜味十足的握手(I’m gonna give you a garlicky shaking)」,這是她與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們在農場的工作間用餐,午餐是剛從田裡割下的生菜、青蔥、蒜頭,我們則帶了一些麵包、黍片和起士,這是一頓簡單卻美味的午餐,一些簡短卻也溫馨的對話,Elizabeth問了我一些台灣農業的現狀,我們組織關注一些什麼事情等,大家也各自聊聊CSA運作的狀況。

Elizabeth因為下午要參加友人的喪禮,而必須提早離開,我則像個小書迷一樣,在她要離開之前,怯怯地從包包裡拿出了還沒讀完的書,請她為我簽名,她緩緩地寫下了一句話:With hope for a world of peace and productive farmers and gardeners!「如果明年CSA的年會真的在日本召開的話,希望我和Jamie等一些NOFA[4]的委員,可以計畫一趟亞洲之行,或者,也許你們也可以到日本一同參加會議!」說話的同時,她給了我一個輕柔的擁抱。

我知道這是Jamie和Elizabeth在百忙之中所能安排的共同時間,覺得非常感激。

IMG_0418
Elizabeth的Peacework Organic Farm的一景,我們當天就在照片右方的工作間用餐。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想著剛剛說了一些什麼,沒說清楚的或想說卻沒說出的事,Jamie倒是先說了:「我非常重視她對我說得話的看法,每次和她說話後,我都會想剛剛有哪些話說錯了,或沒有表達清楚,每次委員會開會,我也都很謹慎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希望她可以看出我的進步」,他一邊思考,一邊與我說了Elizabeth對她的影響種種,他是NOFA委員會裡最年輕的一位委員,他說從每位委員的身上,都讓他學習很多,特別是Elizabeth,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到來,也許下次見面的時候是在委員會議上了,Jamie和我說了聲謝謝。

回到家了,下車前,我也和他說了聲謝謝,「很高興我們辦到囉!」他露出了一貫的微笑,很有信心的那種。

IMG_0363
超市為農夫市集做的廣告布條。


[1] http://www.natur-tyme.com/。六、七月份的Newsleter都有小小方塊介紹Wyllie Fox Farm和市集的時間。

[2] http://www.greenhills.com/。首頁有農夫市集的小小廣告

[3] Share the Harvest一書的作者之一,並且為Peacework Organic Farm的農夫,NOFA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Peacework Organic Farm: http://www.gvocsa.org/,相關Elizabeth的介紹,也可參見旗美社大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cmcu

[4] 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東北有機農法協會: http://nofany.org/index.html

半農半X–石雕達人邱煥源

小時候跟著父母在老濃溪河床上撿石頭玩,打水仗,與豬、牛、羊玩耍,於是他把在社大學的壺雕基礎雕功,運用在他熟悉石頭材料上。他利用農忙之餘,創作自己喜愛的石頭雕刻,牛、豬、貓頭鷹、人物等不同造型的石雕作品…

退去15年的軍旅生活,轉戰法拍公司專任房地產仲介業務10年,返璞歸真,返回老家歌詠快樂的田園牧歌,閒暇之餘玩石頭,創作出屬於自我風格的石雕藝術,並兼任老父親鋤頭下的傳人。

一甲餘的農田,老人家體力無法負荷,而承租給當地農民耕種,邱煥源回鄉務農後,陸續將農地接收回來經營,跟著父母早出晚歸,耕種步驟從基礎學起,當起快樂又充實的自耕農。

農田回收自營後,陸續種了較有經濟價值的香蕉、玉蜀黍、木瓜等作物,從農田的整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成全部一手包辦,還會開著小發財車載農產品去市場販賣,自產自銷,他種的木瓜品質還參加評比,抱了一座亞軍頭銜回來,因此增加他務農的信心。

980715-p6060341-360.jpg
邱煥源為就近照顧雙親起居,與妻商量後收拾行李搬回鄉下老家-六龜鄉新威村,重拾鋤頭下田耕作。

難能可貴的事,除了田裡做不完的工作之外,早期在高雄第一社大學得一技專長—石雕技藝,因熱心服務連任班代,順理成章成為學校與學員間的溝通橋樑。小時候跟著父母在老濃溪河床上撿石頭玩,打水仗,與豬、牛、羊玩耍,於是他把在社大學的壺雕基礎雕功,運用在他熟悉石頭材料上。他利用農忙之餘,創作自己喜愛的石頭雕刻,牛、豬、貓頭鷹、人物等不同造型的石雕作品,擺滿在工作坊內栩栩如生。

P6060335
小時候跟著父母在老濃溪河床上撿石頭,於是他把在社大學的壺雕基礎雕功,運用在他熟悉石頭材料上,畫出自己的童心童想。

創作靈感是經過無數次的把玩,角度的安排,還要利用石頭本身的特質與材質,決定雕刻出來的作品。做出來的作品,是藝術的創作,沒有固定的圖案,邱煥源說:最初的雕刻與作品完成時會與原創思考不同,像開始雕一頭豬的構思,但後來完成的作品會因材料本身角度而改變,其中得力於兒時的養豬記憶與山林的經驗,讓他的創作以貓頭鷹與豬崽為主。

他有百餘頭豬,牛造型的雕刻經驗,除了用石頭做雕刻材料外,也會用漂流木來襯托擺設時的原始品味。當問石雕與木雕和壺雕有那些差異,對石雕獨鐘的他順口說:石頭是他從小的玩伴,很有感情,創作出來的作品相對像自己的親人一樣,雕刻時若受損,也會心疼。

邱煥源擁有多重身份,農夫,石雕藝術、學生,他還利用自家庭院空地,栽種有機蔬菜、養身藥草,有朋自遠方來時,隨手摘幾種蔬菜下鍋炒一下,摘幾片養身藥草往茶壺裡放,在自己搭建的工作坊裡談天說地,談創作與當農夫的甘苦,怡然自得沒有紛爭。

P6060351

與他閒談時,會發現他內心有股創業使命,讓他最驕傲的事,莫過於他家的後花園—新威苗圃,苗圃是他小時後玩樂的地方,登上家後面的好漢坡,呈現眼前是一大片近百年桃花心木林道,會讓您流連忘返,如臨仙境。

因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邱煥源有一個理想,他說:他計劃撥些離新威大橋附近的農地,規劃出一種別地方沒有的特色景點,目前最夯的腳踏車之旅新威中繼站、農事體驗營、高屏溪採石樂,石雕彩繪、登好漢坡享受棻多精洗禮,讓來六龜玩的朋友有一種不一樣的體驗,不但玩出健康,也玩出品味,除了空氣好、人和善、更有如臨仙境的美景。

他還計劃利用家裡原有木造房舍,好好規劃把他心愛的創作作品,擺放在適合他们的位置,來與同好分享。

P6060362

(作者為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復現自然․孕育社區-2009美濃黃蝶祭活化庄頭

不同於往年黃蝶祭強調自然保育的關懷,今年在活動策劃安排方面,亦納入文化、社區課題,更與美濃各個社團組織進行實際的串聯,包括高雄縣旗美社大展出的「禾稈再生:稻草公共藝術活動創作展示」、美濃愛鄉…

由美濃愛鄉協進會、廣林社區發展協會與地方各社團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活動,將於7月18、19日從社區出發,本屆主題擬以「復育」為其訴求,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的基本課題,繼續擴充人與土地的互喻關係。

因此,主辦單位將以「復育」的實踐思維結合雙溪的「自然」以及廣林的「社區」文化生態,以實際踏查的田調方式手繪出「單車蝶道」廣林社區特色地圖,將美濃累積多年的社造經驗重新導入社區內,藉以活化、復育庄頭作為此次美濃黃蝶祭的新思考與「心」起點。

高毅儒-海報-84x35-500-銅西單面-0702重印

不同於往年黃蝶祭強調自然保育的關懷,今年在活動策劃安排方面,亦是納入稍微弱化的文化、社區課題,不僅內容豐富、具有文化創意,更與美濃各個社團組織進行實際的串聯,包括高雄縣旗美社大展出的「禾稈再生:稻草公共藝術活動創作展示」、美濃愛鄉協進會和高雄縣旗美社大聯合執行的「光影自然」照片展,以及由美濃愛鄉協進會和廣林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繪製的「單車蝶道」廣林社區特色地圖,重新發掘地方足以抵抗全球資本主義的在地「賣點」。

第一屆美濃黃蝶祭源起於1994年,因應美濃當時的反水庫運動情境,而美濃居民透過黃蝶祭的舉辦,一次次地表達保衛自然資產黃蝶翠谷的決心。每年美濃黃蝶祭並非僅侷限於「祭黃蝶」的祭典儀式,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淡黃蝶的大量減少更是環境警訊的指標,黃蝶祭便是希望讓民眾意識到各種對生物棲地鯨吞蠶食的不當行為。

事實上,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系列活動的規劃,從籌備期間的多次社區踏訪、繪製對社區友善的特色地圖到落實社區產業的在地消費,讓黃蝶祭根基於自然的生態關懷轉向農村社區的活化、再生,期待在美濃的每個社區庄頭,揚起一句句「揚葉仔飛歸來」的熱情呼喚。

由此可知,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一步一腳印地詳實踏訪社區內的景觀、居民生活以及調查社區的歷史脈絡,進而開展出踏返的路徑,並且,嘗試在社區特色地圖上呈現出社區與自然環境互動所形成的「土地表情」,讓在地後生、外地遊客可以學習這座庄頭長久以來的地方知識,藉由如此的實踐過程,連結美濃愛鄉協進會積極實踐的社區文化營造行動,才能讓美濃黃蝶祭從過去訴求的反水庫蛻變,轉向積極實踐的地方基進性,從中凝聚社區的行動與認同,活化廣林社區的產業活動,掌握社區在地性的關鍵和再生契機。

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 活動洽詢電話:美濃愛鄉協進會

07-6810469、6810371 張淑玲小姐

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heausangfee

復育: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系列活動

第十四屆美濃黃蝶祭系列活動,我們重新思考最為基本的「復育」課題,向外延展出持續關懷的生態保育、社區參與和後生培訓等面向,透過照片攝影、廣林社區單車地圖、在地農產消費到「庄頭有教室」文化體驗營,揚起一句句「揚葉仔飛歸來」的熱情呼喚,我們已經重整好步伐,準備踏尋人與自然永續依存的原初關係,繼續實踐黃蝶祭的復育作為。

07/18(六) 地點 活動
08:00—09:30 美濃雙峰公園 踩踏單車去雙溪
09:30—10:30 美濃雙溪母樹林 搖擺自然․呼喚黃蝶
祭蝶儀式主祭團|民眾|黃蝶|自然
10:30—13:00 美濃雙溪母樹林 行․聊雙溪森林教室體驗|小小生態解說員|光影自然攝影展|生態嘉年華
13:00—17:00 美濃廣林社區和廣林社區活動中心 單車蝶道廣林社區文化特色定點解說|廣林社區單車路線護照地圖|稻草公共藝術展示和DIY
19:00—21:00 美濃廣林社區 「山腳下」音樂會邱俐綾|黃瑋傑|農村武裝青年
07/19(日) 地點 活動
08:00—12:00 美濃廣林社區 單車蝶道廣林社區文化特色定點解說|廣林社區單車路線護照地圖|稻草公共藝術展示和DIY
10:00—12:00 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 草根美濃:美濃常民攝影展美濃的|自然的|常民的|後生的
15:00—17:00 永安路下庄水橋 搞水:炎炎夏日穿水橋兒童|大人|想要尋回童年的人

飄洋過海艱困冒險-美濃巴西移民

那時國際情勢不穩,人民生活極苦,美濃也是,大家都很窮,聽說地方上有人到巴西去,都過得不錯,我早就下定決心要出去。但我父親身體不佳,一直很反對。我跟他說:「田事及家事有幾位兄長幫忙分擔,我早上五點…

「我們日夜苦苦忙著,還不是盼望下一代的人要有好日子過嗎?」–鍾理和<菸樓>

七零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社會動盪不安,當時的美濃,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很貧乏,為了生存,許多人紛紛遠渡重洋,到巴西、到沙烏地阿拉伯、到寮國…找尋活下去的機會。

古富雄阿伯已經七十多歲了,在三十幾歲的時候,毅然決然帶著妻子與四個孩子一同移民南美,現在是巴西公民,這幾個月剛好回國,從他口中,聽到了當年的移民血淚史—一切,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已。

以下內容為古富雄阿伯口述記錄

980708-p1040003-360.jpg

艱苦的生活

那時國際情勢不穩,人民生活極苦,美濃也是,大家都很窮,聽說地方上有人到巴西去,都過得不錯,我早就下定決心要出去。但我父親身體不佳,一直很反對。我跟他說:「田事及家事有幾位兄長幫忙分擔,我早上五點天一亮就去田裡工作至八點多,回家沖澡換衣服,馬上上班到下午四點多,回家後還要去田裡工作至天黑,每天這麼辛苦還是負債,這根本是沒有明天的日子!」

父親只說了一句話:「要走,也要等我不在了之後。」

我當時住在美濃福安馬祖廟後面老家,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就去當兵,當完兵回到美濃,就結婚了,為了養家,我平常在旗山信用合作社上班,沒上班的時間,就種田、養豬,忙碌努力的工作,卻看不到未來和希望。

眼光要看得遠,不要看近啊!難道我要這樣一輩子嗎?我的小孩也要這樣一輩子嗎?

出國去!

我34歲,大概民國六十八年時候吧,家裡老人過世了,我立刻就動身,準備去巴西。之前有陳先生及劉先生是先驅者,加上屏東鍾桂蘭老先生,當時大概八十幾歲,還有他的女婿、兒子鼓勵我「年輕人應該出去闖一闖啊!」、「巴西是個地大富博、沒有天災、沒有種族岐視的國家呢!」,有了信心,我就把田賣了,一分地十萬,賣二分多地湊了二十多萬台幣,帶著全家六口,和吳文禮醫生、他的妹婿張先生、邱小姐—等十一人,決定一起到巴西闖闖看。

那時候台灣還是戒嚴時期,不能隨便出國,必須要有當地的單位寫聘書過來,才能出去,機票也很貴,六章機票花了二十萬,賣地的錢差不多全去了。

當時只有松山機場,要先從台北飛到日本,再到紐約,然後轉到祕魯,再到玻利維亞,最後暫時落腳巴拉圭,光是坐飛機、等飛機,就花了五六天的時間。飛機設備還很落後,飛起來搖搖晃晃,現在想起來覺得很恐怖。

一路上我們都沒吃,咳,那飛機餐,根本吃不慣。小孩還小,一直哭,我們也緊張,在利馬時,不能下飛機,等了一會,就看到小兒子臉色蒼白、呼吸困難,不知道為什麼,嚇得半死,最後向空服員求助,她拉過上面的氧氣面罩幫他戴上,才恢復正常。我的小兒子因為缺氧,差一點就沒命了,在這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座位上方有氧氣筒。

好不容易到巴拉圭,當地朋友接我們客棧休息,吃到熱騰騰的家鄉食物:米飯、炒青菜、吵雞蛋…眼淚差點沒流下來。客棧老闆夫婦是台灣去的,很親切,一直告訴我們「放心!安心休息。」

巴拉圭永久居留權證,一人要一百元美金,但有個身份總是比較踏實,這筆錢花下去,從台灣帶去的錢也就用得差不多了。

身在巴拉圭,心在巴西,我們透過某種關係,由李先生和羅先生協助安排偷渡。巴西和巴拉圭以河為界,除了有橋的地方,其他地方沒什麼人看守。一條小船,擠了十二人,河很寬,划到一半,一直有水滲進來,船夫講什麼又聽不懂,大家都很害怕不安,又擔心被抓到而送回台灣,一切努力就白費了!

小兒子一直哭,大家就一邊幫忙安撫小孩,一邊用奶粉罐把船內的水襏出去,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危險!當時一心目標往巴西去,沒想這麼多,事後才聽說有韓國新移民偷渡失敗翻船死亡事件。

李先生和羅先生告訴我們:「船靠岸時爬上坡,會有白色車子會接你們。」全部人擠上一部車,像沙丁魚罐頭,一路上都很害怕看到戴帽子的人,怕是警察。

到了教會教堂,很多台灣移民都聚在哪裡為我們接風洗塵,當時巴西風聲很緊,警察到處抓沒有居留證的外國人,大家都很怕,交待我們不要讓孩子哭 ,要是被誤會是虐童,被檢舉而引來警察就糟了。就這樣在教堂住了二個禮拜,接下來該怎麼辦?沒有證件,什麼都辦不成,偷偷摸摸的!

有天,遇到林道春先生,跟他說:「我想回巴拉圭,留在這裡什麼做不成,幫我回巴拉圭!」於是林先生就幫我們買了車票、買通司機,就這樣全家就回巴拉圭。

中途有一段小插曲,終身難忘:到途中休息站,我老婆下車上廁所,門一關上就反鎖了,外面打不開,我老婆不會使用,不知道如何開門,只能一直叫門,那時很緊急,司機準備要開車了,我滿頭大汗,一直比手劃腳「還有人沒上車!請等一等!」,司機都看不懂,還好有一位販賣員聽到呼救聲,爬進去開門幫我老婆才解困,她臉色發白的跑上車,我們差點哭了。

回到巴拉圭的客棧,有一位來自苗栗的徐鴻瑋教授,安慰我們先把家安頓下來最重要,那時他朋友家有多一個房間,「不用錢,要不要?」

當然要。就這樣安頓好一家人,接下來就讓孩子們去學校讀書。徐教授說只要「三天不哭著回來,就沒問題。」第一天,沒有哭;第二天,也沒哭,兄弟們還開始研究當地語言;第三天,沒哭,還邊跑邊笑的進門!心中大石總算放下。

從小菜舖開始

有一天,我去買菜,在台灣時都習慣自己挑,結果當我伸手挑菜的時候,老板竟然打了我的手背,嚇我一跳!原來這邊都不讓客人挑菜的,後來我的朋友弄了個小菜舖,生意很好,因為菜任由客人自己挑選,價格也比當地菜販便宜。

這個朋友想開大型超市,我就盤下原本的小店面,開始做生意了。在美濃種田,對農產品是熟悉的,也就開始賣菜,順便賣點小雜貨。這邊賣一天的菜是在美濃的一個月收入,有了錢,慢慢添購日用品,慢慢越來越像個家的樣子。

一開始賣菜抓不到訣竅,朋友教我「天氣熱,蕃茄容易壞掉,早上生意已經賺雙倍,下午的貨就便宜賣或半賣半送,不然到明天全壞了,一毛也賺不到!」所以我的菜總是當天就賣完,絕不留到隔天。

生活了幾年,穩定了,此時在巴西的有人傳來ㄧ道消息,說巴西大赦,他國公民可以申請為巴西公民,我就先過去看看,沒想到真的可以。回到巴拉圭,叫我老婆放下餐館的鍋鏟,低價拋售掉所有餐館的生財工具,這些都是才買一年多不久的器具。我就帶著老婆與小孩前往巴西申請公民,踏上巴西的土地,這ㄧ切都值得了,也不枉費這段日子的磨難!

為了孩子的學業,我還去中國領事館申請簽證,中國領事館辦事人員說:「簽給你沒問題,我是怕你回台灣會有問題。」我可是有更根本的生活問題擺在眼前呢!為了孩子、為了生存,就這樣簽證下來,孩子也能順利上學。

後來我在聖保羅開了一家咖啡廳,現在已經盤給別人了,也賣過烤雞。孩子現在都長大了,有的在巴西經營飯店,有的在州政府工作,上禮拜還陪州長出訪中國。

三十三年的海外生活,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只要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就是成功的一生,任何想做的事,就應該立即身體力行,去做,就對了!

P1030998

認真聽著古阿伯說故事的學員

(本文作者邱麗珠、柳佳希、陳佳瑀為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農村社大課程在地化的思考

農村幅員廣闊,每一個村落都有其形成的獨特背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通聯繫,大部分必須透過自力的方式,一個村落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因此農村社大在思索課程的規劃與經營時,必須納入以上現實,也就是具備農村在地的思考…

社區大學在農村和城市,因為面對不同的環境和居民,所以在實際經營上,產生了迥然相異的作法。農村幅員廣闊,每一個村落都有其形成的獨特背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通聯繫,大部分必須透過自力的方式,一個村落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因此農村社大在思索課程的規劃與經營時,必須納入以上現實,也就是具備農村在地的思考。

兩條軸線:學程與區域

旗美社大自2001年創校以來,在課程的規劃與經營上,主要依循兩條軸線而建構,即「學程」以及「區域」。

學程的部分,在試行三大類課程架構「學術、生活藝能、社團」一段時間後,為因應旗美地區多元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我們開始規劃能夠呈現在地特色的學程架構,歷經一年多的討論後,在2002年秋季班確立了四大學程的架構,即農村與農業、環境與健康、社區與成長、族群與文化,各學程底下再細分成四個項目,所有的課程均納入此16區塊當中。每個學程由一到兩名工作人員擔任學程秘書,負責該學程的課程邀集與探課。

區域的部分,由於聚落眾多而分散,各社區各有不同的學習需求,且課程多半安排於夜間,增加交通上的困難,因此,旗美社大在立校之初,即意識到必須「將學習送到村落中」。2003年,鳳山區和岡山區社大成立,旗美社大將鳳山和岡山分班移交給兩所社大後,成立「課程委員會」,針對旗美各鄉鎮的學習需求,進行細緻討論,然後自杉林鄉開始,逐步進行於旗山美濃以外鄉鎮,設置社區分班的計畫,並於2005年秋季班,完成於每個鄉鎮開課的任務。

為使社區數量眾多的社區分班,能夠和社大以及其他班級,維持交流和互動,各學程秘書同時要擔任若干班級的的探課員,負責該班學習上的行政支援,並撰寫課程日誌,將班級狀況分享予其他,以及接手的工作伙伴。

此外,旗美社大觀察到農村居民,許多生活上的學習並非發生於教室內,而是發生於現場以及和人的互動過程中,於是從2002年秋季班開始,創設了觀摩課程,由工作人員負責組織相關行程,讓學員參訪全台各地社區,進行現場的觀摩學習。

三大挑戰:經營團隊、講師來源、社區支援

農村地區聚落分散而多元的特色,對旗美社大的課程開設,在三個面向上,帶來了可觀的挑戰:經營團隊、講師尋求、社區支援。分述如下:

(1)經營團隊:由於社大團隊成員,多半為二、三十歲,對農村感到陌生的年輕人,不論在地與否,均缺乏對於在地開課所需要的社區瞭解。緣此,旗美社大於立校隔年的2002年秋季班,即開始進行工作人員的進修課程,內容包含理論與實務,兼顧知識體系與社會網絡,出入教室與社區之中,藉此彌補不足之處,如今已形成旗美社大團隊的一項傳統。2003年秋季班,更正式將此作法化為「向農村學習 讓農村學習」的口號。

(2)講師來源:農村的學習需求,呈現出小量而多元的面貌,小量的學習需求,使得長期以來,難以於農村建構一個穩定而長期的學習體系。在多元需求上,農村許多非傳統的需求上,往往必須自外部尋求講師,但城鄉之間的距離,卻常常將講師阻絕在外;以致空有學習需求,卻無適當講師的情況,屢見不鮮。另方面,農村內部雖然在某些領域,存在著許多優秀的專業者,但是要成為課程講師,卻需要經過適當的轉化和組織。

(3)社區支援:有許多的學習行動,必須在社區的實踐中,達到其學習的完整性。從現實面來說,社區分班的數量廣而多,工作人員在行政支援之外,在社區實踐中的角色擔負,有其經歷和網絡上的侷限。此外,農村的社區裡,也充滿著學習資源。在課程的組織和經營,包括學員的招收、社區的互動,以及納入地方素材為學習材料等,社區居民在這些方面,都比工作人員更具優勢。然而,農村的社區組織成員,卻經常忙於自身生計,而無太多力量可協助社區分班的經營。

五項因素:需求、形式、講師、應用、後續經營

依據多年的摸索經驗,旗美社大整理出五項因素,作為課程規劃與經營的原則:

(1)需求:課程的開設必須符合社區的需求,包括個人的與集體的;獲得需求的方式包括團隊保持開放反省的心靈,進入社區參訪與聆聽,透過委員會徵詢和討論等。

(2)形式:農村社區居民如農民,有其生產季節的作息,往往不能與社大的開課期程相符,例如五、六月的學期中可能正是作物採收的季節。因此,必須設計出能回應居民作息的靈活學習機制。

(3)講師:一方面積極尋求外部講師,針對交通和時間上的阻礙,設計出講師能配合的上課機制;另方面,農村內部不乏適當講師,透過若干培訓或和交流,鼓勵這些潛在講師成為社大課程的講師。

(4)應用:讓個人的學習意義和成果,不只侷限在個人而已,而有更多的社區互動和公共參與,讓個人學習的成果,透過適當的機制,成為社區的學習成果。

(5)後續經營:即使有一天,社大無法繼續辦理,社區仍能自力經營社區分班;即使有一天,社區分班不再繼續開設,種子已經灑下,而能於社區繼續產生作用。

結語

課程在地化的內涵是,在課程的規劃與經營上,必須充分而細緻地考量在地:(1)需求必須滿足在地(2)形式必須配合在地(3)培力在地講師,發掘在地素材(4)學習成果回饋社區(5)社區經營社區分班。同時,不能將旗美農村視為一個單一的同質體,必須能夠細緻地區分而廣開分班。在旗美社大即將邁入第十年的前夕,我們意識到,「課程在地化」將會是我們下個階段的任務。

980702-shedaskao-360.jpg
▲旗美社大學員和工作人員,972成果展前夕於美濃夜市進行宣傳。

image003
▲旗美社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972進修課程,討論「偏遠小校與農村發展」。

image005
▲旗美社大師生,972學期前往屏北社大萬丹分班觀摩。

image007
▲農民擁有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藝,中學畢業的農民,在曬穀的技術上卻是大學生的老師。

image009
▲除了進修課程,旗美社大工作人員也學習種稻,作為接近與瞭解農村的方法之一。

image011
▲徐華盛老師,981學期於內門鄉木柵佳音社區,教授有機推肥的製作。

(作者為旗美社大主任)

Wyllie Fox 農場勞動週記(1) 開始務農的生活

在美國流浪的第三個月,我來到了紐約州北方的小鎮Cato,靠近Lake Ontario,美加交界之天然屏障。這個六月,我要待在Wyllie Fox Farm,學習有機耕作,並了解一個CSA農場的運作情形。

編按:

作者是旗美社大工作人員逸姿自四月開始,前往美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進修之旅,同時她也會參訪美國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如何運作,以下是她為我們帶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yculture )的第一手紀錄報導。

Wyllie Fox Farm─有機耕作與CSA的學習

在美國流浪的第三個月,我來到了紐約州北方的小鎮Cato,靠近Lake Ontario,美加交界之天然屏障。這個六月,我要待在Wyllie Fox Farm,學習有機耕作,並了解一個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農場的運作情形。

我和友人一同租車,從紐約市(New York City)一路往北方奔駛,GPS讓我們開上17號公路,在綿延的山路裡,兩旁是無盡的平原、森林與小屋,離開繁華的都市,手握駕駛盤的我,為這即將展開的鄉間生活感到無比興奮,不禁更用力踩了油門。

到的那天,約莫是晚間六點,天還是明亮的,在叉路口上農場主人Jamie給了我一個紮實的擁抱,他開了一輛卡車,引著我們到農場去,妻Maggie坐在門廊的梯上等我們,兩隻狗坐在身旁,那是一棟綠色的木造大房子,房子後方便是農田。

980702-wyllieimg65-360.jpg
木造的大房子,是Jamie自己蓋的。

Jamie是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園藝系畢業的高材生,原先是景觀工程師,Maggie則是景觀設計師。在2004年參加了東北有機農法協會( 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 NOFA)所舉辦的農業論壇後,Jamie便毅然決然地辭掉了高薪的工作,搬回從小生長的地方,開始務農的生活。

他笑說,他的祖父是農夫,但父親不是,因為祖父卻不願自己的兒子也當農夫,沒想到現在他成為農夫了,他身上留有農夫的血液,父親這麼形容他。Maggie在工作之餘的時間,處理和CSA會員相關的一些電腦文書作業,週日也下田幫忙,頗有「半農半X」的味道。

IMG_0065
這對三十出頭的「半農半X」年輕夫妻,被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們認為是過著奇特生活的怪人。

今年是Jamie全心專注於種作的第一年,前四年的他都還在一邊兼職景觀工程的工作,一邊學習耕種,在去年小規模的嘗試CSA運作方式後,今年他們更有信心的全心投入CSA形態的農場運作方式,會員由去年的23名,增加至85名,這不僅是鼓勵更是種挑戰,因為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與穩定的蔬果供應。

農場佔地25公頃,耕作面積約有10公頃,Jamie另雇用了兩位兼職的工人,這個六月再加上我,共有四名人力。兩位工人一週約工作25小時,我則是週一到週五,每天八小時左右的工作量,Jamie讓我很自由地決定自己想要的工作時程與作息,當我問他的生活作息是什麼的時候,他先是哈哈一笑,接著說我不會想要和他一樣的作息。

於是不服輸的我每天都告訴自己一天要比一天早起,一定要有一次比他早起床,比他早一步到田裡,但是到目前為止都失敗了,每天五點不到就起床的他,五點半前一定在田裡忙了,直到晚間七點才進屋子裡(這裡的日光時間很長,這個禮拜以來都八點左右才天黑),「很熟的朋友會笑我是redneck1」,他這麼自嘲。

IMG_9999
成為全職農夫的Jamie,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其信念與作息之勤勉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種了多達上百種的蔬果花卉,是一個作物多樣性十足的農田,其中以蔬菜的數量和種類最多。在農場的第一週,每天都像是英文家教課,在lettuce、squash、leeks、beets、beans、peas、collards、mustrard、rhubarb、sorrel…這些單字中打轉,要把他們的名字(英文和中文)與樣子連起來,可真是費了一番工夫。

五、六月正值插秧的季節,但今年的春天特別的乾冷,連續一個禮拜來未曾下雨,農場又尚未建置好灌溉設備,讓Jamie十分著急,他曾兩個夜晚灑水直到深夜三點,睡了兩三個小時後,又起床繼續工作。而我這個禮拜的工作多是幫忙插秧、除草和灑水。

6月8日,禮拜一,午後開始下雨,但僅是毛毛細雨,持續兩個多小時候便停止。

6月9日,禮拜二,清晨下起驟雨,雨勢大,但來得快去得快。Jamie巡田後和我說,當他挖起土的時候,只有表層是溼的,底層的土還是乾燥的,作物根本沒有吸收到水分,反而會讓雜草越來越茂盛。

6月11日,星期四,午後開始下雨,雨勢越來越大,一直持續到隔天。

6月12日,星期五,毛毛細雨一整天。Jamie說這種溫柔而持續的小雨對作物最好了。他連日來深鎖的眉頭終於鬆了。

六月的第三週,開始進入供應CSA會員新鮮蔬果的階段,由這個禮拜起為期二十週的蔬果供應。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IMG_0297
Bok Choy,就是我們俗稱的青江菜,這個奇妙的翻譯,問了Jamie,他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IMG_0302
Kale,中文譯做雨衣甘藍。

[1] 關於細緻的redneck 歷史解釋,可以參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Redneck

在這裡的意思是只收入微薄,長日在太陽底下工作的白人勞工。

【農藝】禾稈再生─用稻草玩藝術0706-0712

早期,稻草人與稈篷曾是農村的代表地標,稻草在農村生活中也有許多妙用,但這樣的景象似乎已愈來愈少見,田裡的稻草都到哪去了?除了於收割後將稻草燃燒做為基肥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使用方式?透過工作坊…

稻草公共藝術創作工作坊

早期,稻草人與稈篷曾是農村的代表地標,稻草在農村生活中也有許多妙用,但這樣的景象似乎已愈來愈少見,田裡的稻草都到哪去了?除了於收割後將稻草燃燒做為基肥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使用方式?透過工作坊,邀請藝術家駐村,和大家一起玩創意,找出禾稈的第二春!

工作坊時間:98年7月6日~7月12日
工作坊地點:美濃鎮廣林社區活動中心
招生對象:對稻草編織及創作有興趣,喜歡嘗試新事物,可全程參與七天的工作坊
活動費用:免費(供午晚餐,住宿自理)
工作坊流程:

日期時間 7/6(一) 7/7(二) 7/8-7/11
(三─六)
7/12(日)
9:00-10:00 報到─互相認識 暖身─學習編草繩 小組創作與分享討論 作品組合與定位
10:00-12:00 看見稻草─生活中的稻草工藝 認識稻草─稻草的特性與應用 同上 同上
12:00-13:00 午餐─補充元氣 同左 同左 同左
13:00-15:00 未來稻草─公共藝術在社區 稻草處理與素材 小組創作與分享討論 作品組合與定位
15:00-17:00 社區踏查 同左 同上 結業分享
17:00-19:00 晚餐─交流時間 同左 同左 同左
19:00-21:00 構圖討論 生活稻草-稻草與美濃生活 小組自由時間(休息或創作)

7/6-7/7因課程安排,活動需至晚上21:00結束。
7/8-7/11以創作為主,每日活動結束時間由各組自行決定。

報名方式:請至旗美社區大學網站下載報名表,填妥報名表後,以傳真或E-mail回傳。
傳真:07-6629379 ; E-mail信箱:cmcu@e-info.org.tw

官方網站:cmcu.ngo.org.tw   ;無名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cmcu
報名日期:請於7/1前報名
洽詢專線:(07)6616600 旗美社大周家慧

<瞧瞧別人的創意~>
富里-看稻草人說故事  http://macroview.tw/read-220.html
池上大地畫布系列-稻草創作-米香農情 http://tw.myblog.yahoo.com/jw!bcv1Mz2EQUWRhvges0gBTQ–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