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

有旅客在沒有電扶梯可搭的情況下,忍不住在月台抱怨甚至大聲開罵,但這樣的情緒反應得不到花蓮火車站員工主動前來處理或說明;旅客只好自行到花蓮火車站服務台投訴,無奈只得到台鐵員工冷冷地回應說…

5月13日一位自美國留學回國探親的吳小姐,在台北搭乘1086次太魯閣號回花蓮,11點42分火車準點進入花蓮火車站第三月台停靠。

隨身有二件超過20公斤與一件7公斤行李箱,外加肩揹背包的吳小姐,站在第三月台眼睛不停搜索電扶梯在哪裡?當另一位遊客告知她沒有電扶梯時,當場讓吳小姐傻眼,因為將近30個階梯的樓梯她不知如何是好?無奈的她只好二手提著行李箱,一次又一次上下六趟才將行李全部放到走道,此時的她早已氣喘如牛、香汗淋漓了。

原本以為厄運已經結束,沒想到往第一月台出口的電扶梯拉起修繕中的黃色警示線無法通行,這時候的吳小姐望著上樓階梯眼淚都快掉下來,因為她實在無力再拉行李上樓了!

9800603-trainhualian-360.jpg
旅客辛苦拉行李搭車情景(98年5月23日攝)

號稱『觀光大縣』的花蓮,這幾年在地方政府努力推廣觀光政策下,每年來花遊客破百萬,但位居門面的花蓮火車站卻讓民眾飽嚐自己拉行李的苦頭,這樣的待客之道,花蓮火車站是否該檢討改進?

96年太魯閣號列車正式加入北迴線營運,短時間的搭車優勢立刻讓民眾趨之若鶩,週一至週五平日就有16班次往返,六日更增加到22班次,但是太魯閣號的上行(花蓮往台北)或下行(台北往花蓮)停靠月台卻讓民眾吃足苦頭。

花蓮火車站目前有三個月台,第一、二月台左右二邊皆有電扶梯,但是電梯故障率高常無法使用,而第三月台左右只是一般樓梯沒有任何電扶梯。太魯閣號停靠站全部在第二或第三月台,假日期間每天上、下行22班次,就有超過10班次停靠第三月台,旅客得走樓梯。

有旅客在沒有電扶梯可搭的情況下,忍不住在月台抱怨甚至大聲開罵,但這樣的情緒反應得不到花蓮火車站員工主動前來處理或說明;旅客只好自行到花蓮火車站服務台投訴,無奈只得到台鐵員工冷冷地回應說:「停靠在第幾月台跟調度有關,沒辦法!等第四月台擴建完成之後問題就會解決啦!」。

這樣的回答讓人不禁懷疑,花蓮火車站員工是否認知到鐵路局是服務業,火車站是花蓮的門面?如此的回應讓人對公務人員產生厭惡,更對台鐵官僚、老大的服務品質不敢苟同。

image003
鐵證如山!二班太魯閣號皆停靠在第三月台(98年5月23日攝)

暑假旅遊旺季眼看就要到了,無論國內或外國旅遊團與旅客將一波接一波的到來,台鐵這種吃定顧客的服務態度讓人氣憤,不知道台鐵當局是否了解搭車民眾的無奈與痛苦,願意儘快想辦法解決問題?

倘若台鐵擔心無法籌措電梯營繕工程的龐大費用,其實,目前失業率如此高,台鐵或許可以考慮僱用年輕力壯的青年,在月台協助有需要的旅客拉行李,或是將列車停靠在第一月台方便旅客上下車,相信會使乘客們對台鐵花蓮站有更高的評價。

縣市長選舉即將到來,不知道眾候選人在高喊建設大花蓮、給我ㄧ條安全回家路…等政策口號的同時,也別忘了先給小老百姓更人性化的搭車方法,別讓乘客們用一流票價,卻換得台鐵不入流對待,公車、捷運尚有博愛座,眾候選人及台鐵長官們,也請發揮博愛精神,改善在花蓮火車站上下月台時的行李拖運問題,解除民眾得要自己拉行李上下層層階梯的痛苦吧!

image001
真不懂!第一、二月台明明還有軌道可停靠車,台鐵為什麼偏要停在沒有電扶梯的第三月台!(98年5月23日攝)

(本文作者為「花蓮公民新聞課程」學員)

民生里的迎客樟

這棵側彎的樟樹,遠遠的看像不像是民生里的迎客樟,彎著腰像在歡迎經過這裡的人,有太多的老樹是經由鬼神精怪而活存,吳里長希望透過公部門及社區居民一起努力,完成保護行車安全搶救側彎樟樹的使命。

當車行經花蓮市區明禮路轉入公正街時,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側彎橫亙馬路的樟樹,由於樹幹形如拱門,好像天然限高路障,提醒往來用路人注意行車安全。

樹齡應有40年了吧!貼近樟樹的身驅一看,發現佈滿各式車輛擦撞後多層次復原的傷痕,可是樟樹還能承受多少次的撞擊,真的很令人為它憂心,也為不小心撞上樹幹的用路人擔心。

980601-yingkezhang-400.jpg

不管是樹還是人都是我們在這塊土地共同生活所應關心的對象,我們實在不願看到駕駛撞到樟樹,讓樟樹因不斷車禍而離開公正街,繼續坐視不理,早晚會有用路人因人車損傷而申請國賠,到時想補救就太晚了。

人會生病樹也會生病,人生病可以住院看診,可以呼天搶地的大哭或者暗自垂淚呻吟,即便沒有家人親屬照顧的孤苦病患都會有醫護人員照顧、安慰或治療,尤其在現今醫療照護科技的進步的情況下,肢體側彎的人已經能在手術、輔具、復健的療程中改善康復。

從人生病所受到的待遇,再看看樹木在國人生活中的地位。

即便健康挺拔的林木,只要有人不喜歡或以有礙風水等等藉口,往往樹木的下場就是,環剝伺候繼而加以斧斤斷根,所以公正街這棵老樟樹能在車輛南來北往撞擊下,彎著腰挺到現在,既沒被車撞倒,也沒被人以妨礙交通砍除,就位在人來人往的綜合市場附近的馬路上,側彎樟樹的存在堪稱是一項奇蹟。

所以民生里吳里長計畫為老樟樹側彎的身軀加上支架,以免未來樹幹疏鬆症喀嚓一聲斷了。

期待將來能在老樹的南北兩側加上限高路障,保護樟樹不被貨卡車攔腰撞擊。

靠近樹木北向署立醫院車道改為行人徒步區,因此車輛在限高下僅能從明禮路轉公正街,至於三民街右轉公正街因車行易撞上樹幹則禁止駛入。如此一來,基本上可以保護老樹的生命,若經費許可,希望將接近樟樹一側路面改鋪透氣透水植草磚讓樹根可以排水透氣。

如果計畫能夠完成,吳里長親和的笑著,這棵側彎的樟樹,遠遠的看像不像是民生里的迎客樟,彎著腰像在歡迎經過這裡的人,有太多的老樹是經由鬼神精怪而活存,吳里長希望透過公部門及社區居民一起努力,完成保護行車安全搶救側彎樟樹的使命。

(作者為2009「花蓮公民新聞寫作課程」學員)

國際大毒草銀膠菊入侵花蓮

當我去電詢問花蓮縣環保局及花蓮縣吉安鄉公所是否知道銀膠菊?是否有教育宣導如何根除的方法?居然沒有任何人能回答我!難道要讓銀膠菊在花蓮地區蔓延,就如小花蔓澤蘭一樣對台灣自然環境帶來負面衝擊,才有所行動嗎?

小花蔓澤蘭入侵本島後,喜歡攀附在其他植物上,會破壞整個生態環境,因而有「綠色癌症」的稱號。其實還有一種外來植物「銀膠菊」,也已入侵本島,尤其在花蓮吉安鄉永興村及仁和村的廢農田及道路旁都可看到大量的銀膠菊足跡。

這種會影響人體健康的銀膠菊葉片外觀類似端午節用的艾草,大量的小白花很像插花常用的滿天星,常看到許多不知情的民眾帶回家當作觀賞植物,事實上,卻是外表柔亮看起來美麗動人,實際上卻是潛藏著危險的有毒植物。

以下銀膠菊之照片攝取吉安鄉仁和村南海九街的廢農地

980526-yinjiaojyu-360.jpg

以下銀膠菊之照片攝取吉安鄉永興村的廢農地及道路旁

image003

外來植物的入侵,會影響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也嚴重影響原生植物的生存與發展。銀膠菊為原產南美州熱帶地區,大約在1988年進入台灣,推測可能是從進口的穀物挾帶進來,最早只有在屏東地區可以看見,但現在已由南向北迅速蔓延至花東地區,都可見其蹤影。

銀膠菊除了佔據生長的空間,對自然生態造成破壞外,其植物體外表細微的纖毛具有毒性,加上釋出的花粉容易造成人體過敏,引起過敏性鼻炎等症狀,威脅人體健康,被視為國際的大毒草。

認識銀膠菊,及對人體的影響

說到這裡 我們來看看這毒花 到底對台灣有多大的衝擊以及對人的影響。
image004
植株中名-銀膠菊 學名-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科別-菊科(Compositae)屬別-銀膠菊屬(Parthenium)

花期- 4月~10月 果期-5月~11月

原產地-美國南部、墨西哥、宏都拉斯、西印度群島以及南美洲,目前廣泛侵入其他亞熱帶與溫帶地區 往往大量滋生 形成優勢雜  1986年証實歸化。分布-廣泛分佈於海拔800公尺以下的開闊地、荒廢地、山坡、海濱
image006
植株特性:一年生草本植物 株高可達200公分

莖直立 被柔毛 多分歧 一至二回羽狀裂葉

長3~20公分 寬2~10公分 被柔毛 具葉柄

互生 莖頂或枝梢葉腋萌發白色花 花軸被黃色柔毛

總苞  2輪苞片窄卵形或倒卵形 邊花花冠舌狀

2或3裂  5枚心花花冠管狀  4裂 繖房狀頭

狀花序 瘦果黑色 倒卵形 冠毛白色。
image008
銀膠菊的葉子

銀膠菊一年四季都會開花 每5公分就會分枝,其植株可長超過一公尺半,甚至兩公尺,生長繁殖速度相當快隨著廢耕地越來越多,成為外來種植物擴散的溫床,也為銀膠菊提供了很好的「出路」。銀膠菊含有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化學成分,能干擾其他農作物的生長,此為植物之間「相剋作用」,這也是銀膠菊蔓延快速的原因之一。事實上銀膠菊的生長能力甚至被預估可到達海拔1000公尺的能力若是真的如此,那這銀膠菊將會改變中海拔生態的丕變。
image010
銀膠菊的花序

外觀酷似滿天星、被國際視為「毒草」的外來植物銀膠菊在島內正快速蔓延,已威脅本土植物的生態, 銀膠菊外表的微細狀體含有銀膠素(parthenin)銀膠菊除有如微毛的細狀物含有「銀膠素」,吸入過多可能造成肝臟及遺傳病變外,花粉也有毒性會造成過敏、支氣管炎,大量直接接觸會引起皮膚發炎、紅腫,國際已被列為間接接觸最嚴重的毒草之一也是國外花粉重要過敏原之一。

農委會毒藥物試驗所公害防治組蔣慕琰也說,銀膠菊外表有毒,碰觸就有危險,在澳洲、印度等國曾發生放養的牛、羊,因此中毒致命的例子,至於在台灣目前尚未傳出中毒事件。

不過,卻有銀膠菊引起過敏的情形,台灣分怖範圍極廣,現在連花蓮吉安鄉永興村及仁和村的廢農田及道路旁都可以看見銀膠菊。研究人員憂慮,原本長在路邊與河邊的銀膠菊,由於廢耕地的關係,恐大舉入侵北部,並進攻中海拔山區且南投、花蓮,甚至離島金門也都已淪陷。

然而,當我去電詢問花蓮縣環保局及花蓮縣吉安鄉公所是否知道銀膠菊?是否有教育宣導如何根除的方法?居然沒有任何人能回答我!難道要讓銀膠菊在花蓮地區蔓延,就如小花蔓澤蘭一樣對台灣自然環境帶來負面衝擊,才有所行動嗎?

根除外來毒草銀膠菊最有效方法 

憂心於政府的宣導不足,先在此提供大家一些小妙方。

「如果見到銀膠菊,最好戴上手套馬上連根拔除,一把火燒掉」這是根除外來毒草銀膠菊最有效方法。

因銀膠菊有毒,民眾如果摸過銀膠菊的花,記得要趕快洗手。銀膠菊開如「滿天星」一樣的小白花,有民眾不瞭解,還把銀膠菊當觀賞花種植,此草繁殖力強,種子能借助風力有效傳播,希望大家瞭解這種「毒草」,不要再誤以為是漂亮的另類滿天星了!

(作者為2009「花蓮公民新聞寫作課程」學員)

【生態】南風的呼喚─2009海上觀察解說研習

每年夏天,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夥伴聚集到花蓮,為了美麗的海洋,為了海中悠游自在的鯨豚朋友。一如往常,黑潮今年也將召集來自台灣各地,對海洋有著莫名喜愛的人們,在夏日的艷陽與鹹膩的海風中一步一步走過海岸…

「如同候鳥歸返,每到夏天,洶湧的黑潮就會捎來南風的呼喚。」

每年夏天,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夥伴聚集到花蓮,為了美麗的海洋,為了海中悠游自在的鯨豚朋友。一如往常,黑潮今年也將召集來自台灣各地,對海洋有著莫名喜愛的人們,在夏日的艷陽與鹹膩的海風中一步一步走過海岸,航向水色深藍的太平洋,尋找被遺忘了的記憶,來自大海的記憶,重新搭起人與海之間斷裂了的橋樑。

長達兩個月的研習課程在台灣算是罕見,主要是因為海上解說不同於陸上解說,狀況多變而且需要克服的變因繁雜,因此一個海上解說員的養成必須要累積相當的出海經驗,並持續充實海洋相關知識。

黑潮的海上觀察與解說研習營除了安排密集而完整的課程外,並提供紮實的船上實習機會,希望在短短兩個月期間,培訓海上工作的種籽,除了學習解說與推廣環境教育之外,學員更必須擔任第一線的鯨豚生態紀錄員,實際參與鯨豚保育工作。

當然,在課程與排班實習工作時間之外,進一步了解與探訪花蓮在地人文、生態,體驗同在台灣島,卻與西部完全不同的生活步調、人文樣貌,也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您喜愛海洋,喜愛鯨豚,對環境教育充滿熱誠,願意參與海上實習、學習解說,並不怕風吹日曬,願意負擔鯨豚生態記錄工作,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多羅滿海洋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研習營日期:2009年7月~ 8月

研習營地點:花蓮縣市

研習營內容:專題課程、自然講座、戶外踏查、海上實習、參與指定解說工作、海洋環境教育推廣等。

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

E-mailkuroshio@seed.net.tw 網站 http://www.kuroshio.org.tw/

電話/(03)8578148 或 8578418 傳真/(03)8578948

地址/97054花蓮市富陽路87號 聯絡人/金 磊
980524-tide-4247472637.jpg
(一)必修基礎課程

一、【專題課程】

▲共12堂課,於第一週:2009/6/26(五) ~ 2009/6/30(二)進行。

▲學員須配合課程題目各自認領至少一堂擔任課前簡要引言人。

▲專題課程架構:

A.海洋與環境概論:包括海洋環境、生態、海岸等。
B.鯨豚概論:包括鯨豚生物學、海上鯨豚觀察、紀錄表格之使用等。
C.海洋文化與體驗:包括海洋經驗分享、海岸體驗行旅等。
D.海上解說工作:包括生態旅遊的精神、解說工作介紹。

活動日期 時間 課程主題與名稱
6/26 (五) 16︰30-21︰40 楔 子◆報到◆認識黑潮◆課程說明
6/27 (六) 08︰00-17︰30 海洋環境
◆海洋環境與生態概論◆台灣海域概況與沿海環境◆從台灣的海洋文化談起◆奇萊鼻行旅
6/28 (日) 08︰00-12︰10 鯨豚概論
◆鯨豚概論與花蓮海域常見鯨豚◆海上調查研究與紀錄表格使用
6/29 (一) 08︰00-12︰10 海洋文化
◆台灣的漁業文化◆花蓮的歷史與人文
6/30 (二) 08︰00-12︰10 解說初探
◆生態觀光與環境教育◆台灣賞鯨現況與解說員的價值

(講師與題目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二、【進階課程&解說研討】

▲ 共13次,於營期中週一、三晚上19:00~21:00,進行進階課程、小組討論會、解說實務的研討及演練

日期 主題內容
7/06(一) 船隻與船務工作簡介
7/08(三) 行前解說的元素與架構—善用解說工具、影片討論,行前解說示範
7/13(一) 花蓮海域常見鯨豚種類與基礎辨識
7/15(三) 行前解說:小組演練
7/20(一) 人與鯨
7/22(三) 行前解說:小組演練
7/27(一) 行前解說鑑定
7/29(三) 行前解說鑑定
8/3(一) 海上解說流程
8/5(三) 行前解說敗部復活戰
8/10(一) 海上解說:問題與心得交流
8/17(一) 海上解說:問題與心得交流
8/24(一) 海上解說:問題與心得交流

◎8月底-9月初期間開始受理正式解說鑑定之申請。

三、【海上實習】

▲經錄取、報名確定後,於6/26營隊正式開始之前,每人需自行安排時間進行體驗航次,並於回航後與該航次解說員進行討論與分享。每人體驗上限為2個航次。

▲自6/28起,以排班方式上船實習,每人實習上限為20個航次。
▲學員應於營期前4週內(7/29前),完成行前解說之鑑定。
▲營期末2週(8/17 ~ 8/31)或實際經歷20個實習航次後,方可申請解說員資格鑑定。

▲實習時須義務協助黑潮解說員進行行前解說、海上解說、海上記錄等工作,並適時參與船務工作,透過實際演練與觀察,學習勝任解說員角色。
▲實習學員須經本會鑑定通過,得成為合格的黑潮海上解說員。取得資格後始能獨立帶領航次,並支領解說津貼。

四、【必讀書籍】

▲學員須於營期前閱讀《鯨與海豚圖鑑》(貓頭鷹出版社)與《花蓮賞鯨地圖》(晨星出版社)等相關書籍與資料,主動學習並盡快進入學習狀況。

(二) 選修課程

一、【自然講座】

▲預定舉辦4場,內容含海洋、生態、環保及人文等相關環境議題。

▲時間:營期間每單週五晚間19:00~21:00。

△學員須配合講題各自認領至少一堂擔任課前簡要引言人。

日期 主 題
7/03(五) 黑潮洄流:從走灘到繞島
7/17(五) 花蓮潮間帶生物大觀
7/31(五) 傾聽海洋的脈動
8/14(五) 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再生利用

(講師與題目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二、【黑友讀書會-議題討論】

▲預定舉辦4場,以海洋相關、專題課程與進階課程中所提及的相關議題為主題,邀請講師與黑潮志工擔任主持人,帶領議題的討論。

▲時間:營期間每雙週五晚間19:00~21:00。

△學員須確實尋找並閱讀當日主題相關書單或資料,以便進行討論。

日期 主 題
7/10(五) 吻仔魚的捕撈與過漁現象
7/24(五) 消波塊與海岸開發
8/7(五) 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
8/21(五) 原住民土地之歸屬

(講師與題目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三、【山水踏查】

▲透過實地走踏花蓮的山林、海岸與部落,探訪東部特有的環境生態與人文景緻,貼近自然的脈動。戶外課程之車資及餐費,由當次活動參與者共同分攤)

▲預定舉辦4場,但須依實際天候或報名情況調整。

日期 主題 內容
7/04(六) 認識花蓮~沿海走一遭 三棧溪口花蓮溪口,認識當地河海環境與水資源分佈
7/18(六) 走訪石梯海濱 石梯坪潮間帶觀察、秀姑巒溪生態導覽
7/18-20(六-日) Cepo’文化之旅 參加港口部落豐年祭
8/01(六) 小水滴的道路 溯台11線12號橋溪
8/15(六) 太魯閣好山好水行 A.錐鹿/蘇花古道尋幽探訪B.認識立霧溪峽谷與國家公園

(講師與行程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四、【摸摸海電影室】(星光場)

▲呼應黑潮、海洋、鯨豚、解說元素等主題,以生態影像紀錄強化學員對課程相關主題的認知,並助益於解說內容厚度。

▲預定播映4場,片單與播映日期於營期首日公布,歡迎學員提供海洋、生態紀錄片加映分享,採自由入座與不錄音討論。

報名須知

(一)學員資格──欲參加者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l 年滿18歲,對海洋議題有強烈興趣,期待參與海洋環境教育工作,不怕風吹日曬,願意接受考驗者。

l 有意願認識黑潮、成為黑潮解說員、黑潮志工、協助推動海洋環境教育者。

l 願意協助鯨豚生態紀錄工作者。

(二)參加費用:每人新台幣5,000元整

l 包含登船實習費、12堂基礎課程及4場自然講座、4場讀書會之課程費用、活動期間保險費、黑潮T恤乙件(實習制服)以及所有講義手冊費用 ★(不含活動期間的食宿費用)

(三)名額:30人

(四)報名及錄取方式:

一、 報名方式:

自即日起至5月29日(五)報名截止,詳填報名表格後,以郵寄、傳真、e-mail或親送本會。預定將於6月1日(一)21:00前公布名單並發出面談通知。

學員需經面談以確定錄取資格,預定6月9日公布錄取名單,錄取者需於6月15日前繳費確認,始完成報名手續保留參與資格。

(報名表下載請點選這裡)

二、 面談場次

報名者請依個人志願順序選擇面談地點,將以個人意願進行安排。如所填寫之面談場次未舉辦,則自動後推至次一志願。

6月6日(週六) 花蓮/ 6月7日(週日) 台北or 高雄場次,請務必擇一參加。

詳細面談地點及個人時間,將於6月1日發出之面談通知說明。

面談項目參考︰

項目與比重 內容
熱忱(25%) 對於環境議題、NGO、鯨豚、人的熱忱
基礎知識(15%) 對鯨豚的基本了解,對海洋及解說工作的了解
經歷(15%) 過去曾參與的工作、是否具領導能力等
表達能力(25%) 包括組織能力、口齒清晰度、表達能力
態度(20%) 應對進退是否合宜、成熟度
印象分數(10%) 如語言能力、特殊才能、特別之條件等

(五)繳費方式:

請以信用卡授權書、郵政劃撥(帳號0665 9669戶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或親至本會現金繳款。

(六)特別說明:

報名前請注意面談日期地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場次。

本訓練課程不接受中途加入之成員。

課程三─「山水踏查」戶外課程費用,由當趟所有參加者分攤。

學費不包括活動期間的食宿費用。

修補北濱公園─失業者VS市政府

修補木條地板的是位長期失業居住於南濱公園附近的賴姓民眾,他騎自己的腳踏車,從南濱一路巡到北濱,車籃前面擺放著修補的工具(鐵鎚、鐵釘), 相較之下其他往來的萬把塊起跳的自行車,有強烈的對比。他表示…

編按:

本文作者為2009年「小地方、大視界」公民新聞寫作課程(花蓮區)學員,感謝作者踴躍參與公民新聞寫作。另一位花蓮學員柯綠蘿亦有關於北濱公園的報導─「來自花蓮─北濱公園」,可點選此處閱讀。

───────────────────────────────────────────────────────

花蓮北濱公園位於花蓮市區東北角,介於花蓮港和美崙溪之間,往南可以通向南濱公園,往北則可到達七星潭,是為兩大景點的分界點,所佔的範圍十分廣闊。

座落於沙灘排球場邊的一座木造涼亭,常被不知名前往來烤肉的破壞人士,將木造地板燒毀好幾個大洞,或許另其他前往北濱欣賞夜景的人們採空而摔倒。

在市政府的網站上看到市府團隊強調積極開發南濱公園和北濱公園,成為觀光的據點。所以成立了南北濱公園管理中心來美化、綠化、規劃。但是所規劃的木造涼亭被大肆破壞卻無人修補,連基本告示牌也沒有。在涼亭東南方向還有另外一座廢棄的木造瞭望台。

980521-hualianpark-360.jpg
(上)北濱公園涼亭(下)廢棄的瞭望台
瞭望台

非假日的北濱公園,人潮稀疏,唯剩下打沙灘排球的年輕男女,還有旁邊北濱涼亭內一位手忙腳亂的工人,乍看下似乎以為他是在拆除涼亭週邊設施作為他用,經記者前往詢問後,才知原來他是自發性修補公園涼亭內的地板。

修補木條地板的是位長期失業居住於南濱公園附近的賴姓民眾,他騎自己的腳踏車,從南濱一路巡到北濱,車籃前面擺放著修補的工具(鐵鎚、鐵釘), 相較之下其他往來的萬把塊起跳的自行車,有強烈的對比。

修補涼亭
主動修復涼亭的賴姓民眾

賴姓民眾表示,他看到涼亭被不知名人士烤肉並且破壞,感到百思不解,並且擔心入夜後來看夜景的民眾會發生意外,才自發性將這些破了大洞的地板,用簡單的木工技巧來做修補。至於木材料是拆取離涼亭不遠處已荒廢的木造瞭望台。

撇開政府大環境對失業率的影響不說,對於賴姓民眾雖然長期失業,卻能夠愛屋及烏,無薪默默行善的作為發人深省。有別於市府團隊對於規劃涼亭設施,後續的維護動作有天壤之別。

雖然北濱有署光橋、沙灘排球、暢通賞景的自行車步道,但是對於廢棄涼亭後的拆除跟多餘設施的興建,是否會令人覺得浪費了您自身的納稅錢。

美崙山的生態饗宴

美崙山生態公園不但是花蓮市的迷你森林,更具有觀察動植物生態與教育價值;5月3日遊花蓮野鳥學會於美崙山生態公園舉辦生態饗宴,吸引許多親子家庭參加。5月3日的活動相當豐富,在生態館展示有螢火蟲生態及影片欣賞…

編按:

本文作者為2009年「小地方、大視界」公民新聞寫作課程(花蓮區)學員,花蓮區域的學員創作力旺盛,繼柯綠蘿作者發表的「來自花蓮─北濱公園」之後,本文作者也寫下花蓮的迷你森林─美崙山的生態展覽,感謝花蓮朋友們的熱烈參與!

980514-meiluan-360.jpg
從美崙山登高可見花蓮市景觀

美崙山生態公園不但是花蓮市的迷你森林,更具有觀察動植物生態與教育價值;5月3日遊花蓮野鳥學會於美崙山生態公園舉辦生態饗宴,吸引許多親子家庭參加。

5月3日的活動相當豐富,在生態館展示有螢火蟲生態及影片欣賞台灣特有種之蛙類,並教育大家如何分辨青蛙王子或是青蛙公主。科博館展示有花蓮植物、鳥類及端午節使用植物避邪等多樣化資訊。

最有趣的,莫過於阿美族的植物探密,每種祭典利用不同植物。像是豐年祭使用芒草心、藤心、豆類。播種祭用龍葵。捕獵祭用樹豆、鵲豆。祭祖用檳榔、生薑。

此外,這項活動也讓民眾認識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海金沙,而阿美族人用其刷鍋子。並取用構樹(阿美族語:Lulang)之樹皮製作衣服;利用薯榔塊根使苧麻編織的漁網防水防腐。

而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六至八月間,利用魚藤捕魚;祭典後,回歸正常生活作息,阿美族語稱為Pakelang(巴歌浪)。讓大家認識阿美族生活文化與大自然的結合。

另有鳥類拼圖比賽、永續經營台灣重要野鳥棲地宣導站,讓民眾了解台灣東部本只有烏頭翁,西部有白頭翁,因自然環境改變,物種雜交而產生了灰頭翁;森林保育宣導站、森情滿台灣、造紙解說站,讓大家認識造紙,以了解紙類資源回收及森林資源保育的重要,蛙蛙世界學習網與應用等。

美崙山本是花蓮一處都會型休閒公園,因環境改變,目前以維護生態樣貌為軸心的設計;並為推廣美崙山自然公園之美,以及引領民眾欣賞鳥語花香、蟲鳴蝶舞的花蓮迷你森林。

蛙蛙世界學習網與應用計畫,將於6月開放一般民眾數位課程及實體課程。花蓮實體課程在6月6日(晚上6:30至9:00)於美崙山生態公園舉辦,即日起可開始報名,只要上蛙蛙世界數位學院報名系統(http://e-learning.froghome.org/),點選「2009一般民眾數位課程」,或電:03-8227106分機1530,傳真:03-8222961洽方小姐即可報名。

即使是平時,美崙山生態公園仍值得大家觀賞與旅遊。

花蓮社區劇場的《陰道獨白》

四月某夜,花蓮創意文化園區傳出陣陣呻吟,不知情經過的人可能失聲而笑,或頓時摀嘴匆匆跑過。實情是,這裡正在上演《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由伊芙‧安絲勒(Eve Ensler)訪問超過兩百位女性寫出的…

四月某夜,花蓮創意文化園區傳出陣陣呻吟,不知情經過的人可能失聲而笑,或頓時摀嘴匆匆跑過。實情是,這裡正在上演《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由伊芙‧安絲勒(Eve Ensler)訪問超過兩百位女性而寫出的反暴力之國際性劇作。2001年起,她授權全世界可演出此一劇作,並且身體力行,創設非營利機構「V-Day」,旨在關注全球女性受暴之議題。

980512-9r0010-360.jpg
攝影/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提供

R0010952 R0010835

這兩年,花蓮本地接連有花天久地劇團、勵馨基金會搬演《陰道獨白》,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卻能一再征服觀眾的心靈,而每當末段的舞台上,響發起此起彼落的呻吟聲時,往往引來席間捧腹大笑,以及呻吟之聲背後的嚴肅沉思。

1991年,文建會啟動「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乃使台北以外地區的劇團擁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如台南人劇團(時為華燈劇團)、南風劇團、台東劇團(時為台東公教劇團)等,如今均已長成為當地的拔尖團體,不過當時社區劇團的意思較趨近「非台北的地方劇團」。

到了這幾年,社區劇場在文建會與地方縣市屢屢舉辦種子師資培訓或工作坊的推展下,輔以社區總體營造概念的提升、應用劇場的推廣,益發蓬勃。《陰道獨白》在花蓮連續兩年的演出經驗,除了製造觀眾爆滿的效應之外,亦為社區劇場做出良好的註解。

IMG_8793
攝影/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提供 

觀察演出團體的結構,花天久地劇團是由原先擔任生命線義務張老師的一群朋友為核心組成,並以一人一故事(Playback)為主要操作方法,與學校、民間團體等合作,也在本地舉辦相關工作坊,逐漸積累專業戲劇技能。

勵馨基金會則由花蓮及台東的工作人員和志工擔任演員,而勵馨的發展宗旨本與《陰道獨白》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四月二十四日的首演場完結後,更有一位家暴受害者上台領取勵馨自辦的第一屆陰道戰士獎,她的現身說法不僅引人動容,亦使這次的演出延伸出特別的意涵。

雖則勵馨並非以表演團體為自己定位,可她們與花天久地的演出仍然間接道出社區劇場並不見得要以區域性為基礎,也可以建基於社群性之上。《陰道獨白》清楚不過的議題,套用於社群性的社區劇場,兩環相應,更能開展後續對話的可能。

然而,無論社區劇場的定義為何,最終目的都是希望人們可以藉此找到一個運用戲劇討論公共議題、抒發個人情感,抑或新造社會關係網絡的場域;而戲劇有別於電影或者文學,較具人與人親身接觸的性格,一旦順暢地開展起來,相信將能與社區、社群民眾取得良好的共鳴。

此外,對社區劇場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2006年出版的《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裡面對於社區劇場的概念、現況與實踐均有完整的描述,實勝過我在此千言萬語。

野牡丹的啟示

你不認識「野牡丹」,沒甚麼關係,但是當你決定要種「野牡丹」時,你就不得不多花點時間去認識它,暸解它,以免種植方式及地點的錯誤,讓原始種植的目的,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但徒然浪費自己…

季節綻放的野牡丹

目前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雖然在台灣這樣忙碌的社群裡,我想依然還有許多人,會細心的去注意欣賞,每年這麼難能一見的美好景象,是一件既不用花錢,也不用去傷腦筋,也不用跟大家去爭、去搶,就可以輕易獲得的視覺及心理享受。

當然這個季節,也正是野牡丹綻放艷姿最佳的時節。野牡丹,也許你曾聽過,也曾見過,不過我想絕大多數人,可能對它的認識並不是那麼的多,所以對它的喜愛,當然也就不會是那麼的深。也或許是它在本島隨處都可見到,以致大家也就不會那麼刻意去注意到它,所以也就沒甚麼興趣,想更深入的去了解它?

台灣原生的野牡丹,就個人所知,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我們俗稱野牡丹,花開五瓣,粉紅色,中心有金黃色的雄蕊;這一種,也就是我們常在野外或是山區所見到的那一種。

另一種;我們叫它白牡丹,聽說原產於宜蘭縣,有點年紀的人,應該都還記得,有首台語老歌,就叫做”白牡丹”,不但歌曲優美,歌詞更是令人迷戀陶醉,不過,現在要再見到它的芳姿,卻是有點困難。

第三種;台灣野牡丹藤,聽說也只產於台灣南部及東部,500~1000公尺的山區,同樣的目前想輕易見到它,也不是那麼的容易囉!

980506-pict0005-400.jpg
 山區的野牡丹。

電視上的「野牡丹」

5月1日某電視台,專題訪問農委會陳武雄主委,期間陳主委針對農再計劃,提出了一些看法與說明,從與主持人的對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陳主委的敦厚樸實,以及對農村發展真誠關懷;而且有關農再條例,似乎亦有些修訂說辭,可見陳主委對於各界不同意見的反映,是真的聽進去了,而且也試圖想要對農再條列,做些必要的修訂,如果真是如此?那還真是萬民之福,國家之幸了!

不過針對陳主委於電視訪談間,提到曾參訪過某一社區的案例,他說:「當他ㄧ踏進這個社區,就看到社區居民,運用自己的力量,於社區道路兩旁,種植了萬棵的野牡丹,美麗的景象,讓他非常的感動!」。

事實上,從電視畫面的美麗景緻看來,不只陳主委感動,連我都非常的感動(在此衷心的向這個社區,對自己社區綠美化,所做的努力,致上個人最高的敬意),同時也對自己非常的奧惱!因為協會這二年,一直努力的培植野牡丹,也只不過培植出一棵來(我必須承認,我們的培植技術還不是那麼的好),這個社區,居然已有萬棵野牡丹可種植,真是讓人即羨慕又忌妒,而且內心也感到有些羞愧!

不過,當我再次細看電視上,所拍攝出來的野牡丹時,覺得他們種植的,好像只是由園藝業者,改良培植出來的「牡丹花」,而不是台灣原生種的「野牡丹」。當然,在此,絕非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想去質疑陳主委(也許他只是口誤或是我看錯了),所說的「野牡丹」是不正確的,只是覺得一時有些感觸,想藉由「野牡丹」事件,再次提出一些個人對農再計畫與社區營造的看法,來與大家共勉。

野牡丹和社區營造

台灣的社區營造,在內政部以及文建會的大力推行下,已有十幾個年頭了,姑且不論社區營造在這些年來,究竟為台灣社區帶來何種效益,就個人的觀感與了解,最起碼大家已漸漸學會去關心、熱愛自己的社區,也開始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對社區願景想法。

不過,要是拿國外案例來做比較的話,目前我們的主動性,積極參與性,以及制度性,似乎尚待努力的提升與加強,但是我們也不用太悲觀,畢竟國外的社區公民養成教育,已行之數十年,而以台灣推行社造,才不過十幾年的歷程,就已有一定的成長效應,我們就該感到很安慰,因為,這也代表著我們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關心、熱愛自己的社區,對每一個人來說,只是一種最本分的表現而已,因為我們既不需要具備高深的學問,也不需要依靠外在誘因,以及太多複雜的思維,就能夠輕易的做得到。當然除了關心、熱愛自己的社區,我們還必須對自己的社區,建構出美好的願景,以免社區,受到內、外在局勢的影響與變遷,獨陷於孤力、蕭條中。

而農再計畫內容,看來,也需要大家以關心、熱愛社區的一顆心,再藉由社區居民,共同勾勒出社區美好的願景,如此良善的政策,其實應該是沒有人會去反對才是(事實上也沒有人敢去反對,只是對條例內容有意見而已),而今卻延生出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撻伐,以致讓政府部門、農村社區,必須共同背負起許多種種不是的指責,我想,政府部門與農村社區,定會覺得非常的無奈吧!

為社區的未來,更詳細的瞭解農再條例

近日參與幾場有關農再條例的討論會,以及公聽會(其實應該說是說明會),還有就是與關心農再的各層級人士、社區工作者的閒聊中,才發現到,似乎大家都只是抱持著對農再的關心,而卻沒有幾個人看過條例內容,更不用談論到,對農再條例(計畫)內容的瞭解了。

甚至在某次出席有5、6佰人的公聽會上(說明會),個人發言時,藉機詢問,到底有多少人看過或是瞭解農再條例,現場有勇氣舉起手來的,不超過10人,而更有趣的是,某社區代表發言人,還大聲的提到,不論大家是否瞭解農再條例(計畫),這個政策絕對是個好政策,我們大家都應該要給予支持。

社區種植的到底是不是「野牡丹」,其實並不是那麼的重要,只要社區喜歡就好,不過到底種植的是甚麼植物,我們總要很清楚吧!就如農再條例,大家吵的沸沸揚揚,而將來政策要落實執行在第一線的農村社區,對於農再條例(計畫),居然仍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果真是如此的話,那農村社區該要如何,取信於全國百姓(納稅人)!

將來大家所提出的農再計劃,真的都是基於對自己社區的關心、熱愛,所擬定出來的美好願景,會不會只是為了要迎合政府的政策,硬是去制定出,一本計畫書來的呢?

基於同屬農村社區工作者的立場,實在是不得不呼籲政府部門,能不能再多花點時間,好讓農村社區幹部、居民,能夠更深入的去瞭解農再條例(計畫)內容,而且最重要的,還要讓大家都很清楚、明瞭,執行農再計劃,大家實際可擁有的「權力」為何,以及所應盡的「義務」又是甚麼?同時也可藉此,給予農村社區,更多的成長時間與空間。

農再條例,經由這段時日的辯論與各方意見的收集,從陳主委接受電視專訪的言談中,相信政府部門,定能誠意的接納各方意見,而做出最迎合農村社區需要的政策來。農村要進步發展,除了政府能夠制定出好的政策;當然更需要社區居民、組織,不斷的自我學習成長,才得以具足因應,不同時局帶來的考驗與衝擊。

社區營造,一個永遠的進行式,所以我們也就不能,以短視的觀點,依現行局勢,來定論社造的成功、失敗,不過所有的一切,我們還是可以藉由階段的時間點,來做些印證與修訂。

同樣的,農再計畫,既然要以社造模式來進行,因此,我們也很期望,它也能夠成為「農村社造,永遠的進行式」。只是目前杵在農村社區幹部、居民,依然還是對農再條例(計畫)不是那麼明瞭的狀態下,再好的政策要能夠落實推行,恐怕已不用等到時間點來印證,我們就已可預知,它將會產生出何種效應來了!

你不認識「野牡丹」,沒甚麼關係,但是當你決定要種「野牡丹」時,你就不得不多花點時間去認識它,暸解它,以免種植方式及地點的錯誤,讓原始種植的目的,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但徒浪費自己的體力、時間與金錢,更有可能,會換來大家對你的取笑,以及對你個人能力產生質疑。

農再計畫與農村社區未來的發展,緊密又不可分,身為農村社區的一份子,您又怎能視而不見,規避自己的「責任」,而不去好好的研究農再條例(計畫)的內容呢?農村社區夥伴,好好珍惜您的「權力」,以及善盡您的「義務」,大家加油吧!

(本文作者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

農再公聽會─花蓮瑞穗0422報導(2)

我常常願意相信許多政策的立意原本都是良善的,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出了問題,法律無法完備到足以規範任何會發生的狀況,因此,執行的人很關鍵,即使是幾經修改擁有眾多配套的條例,懷有私心的人仍可能在其中鑽出漏洞。

前言:

我是花蓮子弟,目前在壽豐念書,也服務、學習於一個理念與我相近的社區協會。這個協會沒有特意要發展產業,也不著重於促進觀光,在意外配、老人、小孩和環境;花了很大心力於生態的維護上,不為遊客,而是希望成為當地環境教育的一部分。

對於歌功頌德目前有點反胃(笑),但在這個地方觀察與領受的一切,讓我更加相信某些堅持仍有可能,希望以自己證明,實踐理想,即使辛苦,卻走得坦然,貧窮而幸福。

這是一場不談條例內容的公聽「說明」會

四月二十二號,農村再生條例公聽會於瑞穗鄉公所舉行,之所以由原本公布的花蓮市改變為瑞穗,猜測應該是因為水保局輔導的社區,例如舞鶴、光復的兩個示範區距離這裡較近。

人很多,樓下七八台遊覽車,據第二天自由時報載,總共來了73個社區,五百多人。在與其他社區的閒聊間,我相信水保局並沒有刻意動員,他們寄了公文給熟識的社區,邀請其來參加農再公聽會,但社區自會揣測上意。

確實如佳安的觀察,會場上方懸有紅布條「農村再生公聽說明會」,無「條例」二字,整場討論更絕少聽見農村再生「條例」,大部份的社區竟不約而同都稱呼它為農村再生「計畫」,顯見大家是以提計畫的角度在看待農村再生條例,法律?交給專家去修。且開放發言時間,也不斷出現「由下而上」、「整體性發展」、「活化」等水保局用語。

公聽會流程及會議記錄如附件。

簡單的說,開放發言時間,幾乎就是給各社區對水保局歌功頌德的時間,除有少數人提供較具建設性的想法外,多數人的發言模式竟是:

「過去生活很苦→遇到水保局→改變人生→致上萬分謝意→全力支持農村再生」

甚至有縣議員當眾開口要求水保局實現「他的心願」,完成某個地方的綠美化。

少數較有建設性的想法:富源社區林興華老師提到以造町的概念,以鄉為單位執行計畫,擴大營造範圍;光豐農會總幹事林清水先生提到,計畫必須配合農事時令;秀林鄉鄉民代表高小姐提到,社區的凝聚需要傳承,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抱負,政府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媒合,讓社區裡的人知道外面的人在想甚麼;外面的人進來的時候,有一個引介的平台,能順利進到部落的生活中。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先生表達不支持的立場,認為在全台灣沒人敢反對,因為政府要給你錢,就像消費券,要給你錢,怎麼會有人反對?接著詢問現場的社區夥伴們,但有誰閱讀過這個條例?現場僅兩三個人舉手,楊先生建議各社區先了解條文。

他不反對錢進社區,但希望這個錢能直接進到社區,除以用顧工購料的方式,更期盼關注於人的部分。大家提計畫的方向多是產業發展、促進觀光,楊先生呼籲應該透過這些規劃去關心社區內部的人。最後也提到,並不否定水保局的功勞,但當初社區營造是由文建會所推動,內政部來發起,讓各社區能夠實行由下而上的概念,「由下而上」並不是水保局的制定,而是政府的政策。

和水保局工作人員的對話

我則是針對第三章土地活化提出了質疑。在發言完離開講台準備要回到座位上時,被一位大姊攔住,她問我有看過「小地方新聞網」嗎?我高興的回答,只要時間許可,我幾乎都會看,她接著說,那你還有疑慮?

哈,還以為是可能的盟友呢,我笑著說,那你願意跟我解釋嗎?後來才知道,她是水保局總局的工作人員,但她並沒有給我她的名片,反而留了另一位先生的,她很客氣,也很和善,我們展開了一段蠻長的對話,歸納如以下幾點:

一、針對土地活化:

她說,土地活化是部份徵收,為了公眾利益有時候必須犧牲少數人權利。就像都市有都市計畫,鄉村卻欠缺這樣一套法律。都市計畫經過幾十年的增添才有現在的規模,農再條例的細則也必須要等到條例本身通過後才有辦法備註。

許多地方,常常有閒置無人甚至不清楚地主是誰的土地,公部門對這個地方的建設容易因為找不到此地地主而暫停,十分可惜。

對於地主的補償就是他可以享受到公眾利益,雖部分土地被徵收公用,但因公用土地地價上漲,此地主剩餘的土地地價也會隨之水漲船高。

我認為這是多數人的暴力,也覺得其中有太多可以操作的部分,甚至有可能出現為少數人利益犧牲多數人權利的狀況,面對她的堅持,視為兩種不同的觀念。

二、我問,農村議題包含各種面向,應是各部門,例文化局、社會局、環保署等共同面對,為什麼水保局要專責來推動農再條例?

她的回答是,農村有各種議題,但農民無力個別洽詢各個單位,因此,水保局希望成為一個平台,如果不是水保局的業務,可以代為洽詢其他部門。

我問,那鄉公所鎮公所是在幹嘛的?

她頓了一下:「他們也可以去找鄉鎮公所阿。」

「那,水保局幹嘛還要成為這樣的平台?」

「…………」

三、我說,我相信你們的立意良善,但經費非常龐大,社區若無足夠自主性,很難堅持自己的信念,甚至清晰的看見地方真正的需求為何,如果真的想要改革,為什麼不能陪社區緩慢長出力氣,持續的改變?反而是急著要通過農再條例?

她回答,之所以急著要通過農再條例,因為過去水保局的錢是每一年每一年由立法院審核,這一年的「績效」沒有達到標準,下一年的預算就會被刪除,但農再條例是一筆基金,只要今年過了,兩千億不會被更動,水保局就更有可能循序漸進以社造的精神輔助農村,而沒有為求績效的壓力。

四、夥伴問到窳漏地區地主必須負擔修建費用的部分

她回答,關於窳漏地區的改建,地主必須負擔全額費用,有太多人覺得不合理,且有些地方也已經不容易找到屋主,所以作出修改。

我對於這個答案有點失望,因為如果只就這個她立即反應的答案做分析,看得出來他們在乎的是輿論,是公部門難以找到「窳陋地區」的所有人,卻不是這塊地的地主的人權。

五、關於農作物產銷

她說,農作物的產銷問題含括在「農村發展條例」裡,所以不是農在條例能夠明文訂定。夥伴問,所以這樣聽起來,農再條例只能規範到地上物的建設?

她再次回答,因為農作產銷的部分規劃在農發條例裡。

六、腳踏車道

有機會聽聞各社區的提案,驚訝的發現,大家竟然有志一同的都需要自行車道,天阿,除市區外,花蓮的整個鄉村街道難道不都是自行車道嗎?我學習與服務的社區協會,他們跟村長討不要的樹,自行培苗,雇請村民一起種樹,發給工錢,最後自然形成和諧的自行車道…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這麼多人要花這麼多錢「打造」一條原本就有的「路」?

以此詢問水保局的大姊,她模糊的答覆,這與體委會近來推動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有關。

和她聊到一個段落後,遇見自由時報花蓮地方版的記者花孟璟,她所做的報導和花蓮地方報更生日報關於公聽會新聞如附件。

人的培育很重要

我常常願意相信許多政策的立意原本都是良善的,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出了問題,法律無法完備到足以規範任何會發生的狀況,因此,執行的人很關鍵,即使是幾經修改擁有眾多配套的條例,懷有私心的人仍可能在其中鑽出無數漏洞。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人的培育」很重要,這個培育不只是技術或能力,更接近於「觀念」,觀念的培養需要長長的時間、不斷嚐試、容許失誤,慢慢慢慢積累而成,沒有辦法量化為幾個小時的時數。

社區必須經過思考和辯證循序磨出自己的理念、堅持,不是有計劃就接,更不該將「條例」單純視為「計畫」,把了解法條的權利讓渡給「專家」。縱然法令的書寫方式難解,仍有許多管道可以聽見不同的說法。

其實,開放發言時間我並沒有像記者所描寫的那樣激烈,抨擊農再是惡法(但謝謝記者不只描寫口徑一致的部分,更將這些爭議透過報紙傳播出去),我認為它固然需要修改,也認為,在抨擊或巴結公部門的兩端,我們該有自省的能力,自己長出力氣。

一直以來都關心蘇花高(蘇花替)的議題,讓我覺得有趣的是,農再條例的簡報中,水保局也使用了「一條回家的路」這樣的標語;另外,開放發言時間,我又聽見「不是農民,不要代表農民發言;我是農民,我可以代表農民發言」的弔詭論述;或是將反對者一竿子打為「學者」和「學生」(蘇花高議題中為「環保團體」和「學生」)這樣看似不知民間疾苦的角色。

這次公聽會,瞥見許多垂涎的表情,那樣赤裸裸的要求讓我好幾次震驚、無法言語,是真的很苦,還是我們總用錢(經費、建設)來衡量「幸福」?鄉村的收入沒有都市高,但我們擁有較好的環境、不那麼疏離的人我關係、慢慢過生活的能力。

如果忘了這些,卻睜大了眼睛向都市看齊,要都市的人來,要家鄉子弟因為都市的人會來而留下來,自然覺得農村「破落」,需要「休閒農業」、「田園風光」來拯救。死了,才需要再生。

image003
公聽會可以動員,但是要讓家鄉子弟回流,就必須要讓人真的能留下來(攝影/江珮瑾)。

有關水保局系列公聽會之各媒體現場報導整理,請點選此處閱讀。

農再公聽會─花蓮瑞穗0422報導(1)

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對此條例有所疑惑,然而,這些疑問並沒在現場得到回應。22個人發言,只換來主持人說一句:「感謝大家的發言,我們會蒐集各位的意見提報中央參考。」聽完一場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內文,也沒有…

目前仍在花蓮讀書的我,不時收到朋友轉寄關於農村再生發展條例議題的信件,信件內容有支持、也有反對的聲浪。因為不了解,莫名地擔心起在斗六種著文旦、橘子的兩個舅舅。

image001

沒有車開也找不到人載的我,決定自己從花蓮市區坐火車到瑞穗鄉公所參加公聽會,聽聽政府機關、民意代表、學者專家、一般大眾等不同立場人士對此條例的看法。

我想知道,這個條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條例?

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的公聽會

4月22日一大早,爲了趕在10點前抵達會場,只能坐7點15分的莒光號從花蓮出發,火車整整誤點1個小時,匆匆忙忙趕到現場,居然看到好幾輛的遊覽車停在場外,原來是社區發展協會、村長動員村民來參加。

image003

簽到後,來不及填發言條,只看到場內坐滿了不知道幾點就到場的阿公、阿嬤們,邊聽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科員的簡報,一邊打著瞌睡。

image005

科員好像在政令宣導一般,強調農村再生法規面有完善配套,採由下而上、計畫導向、軟硬兼施三推動原則方向,重視農村生態、文化和人才培育,期望能建立富麗的新農村。

image007

講了15分鐘,就是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的條文!

好不容易擠進去坐在台階上,聽完台上水土保持局報告,又聽了試辦的馬太鞍、大和社區發展協會簡報。

厲害的是,兩個社區發展協會做出來的簡報ppt格式居然一模一樣,報告的內容也大同小異,完全符合水保局科員報告的,重視生態、振興農村文化、公共空間的美化、教育體驗和社區行銷…,真的讓人欽佩水保局人才培育的用心,執行情形全數符合政策的規劃。

主持人致詞 10:00-10:05
農村再生政策說明 10:05-10:20
試辦情形 10:20-10:35
開放發言 10:35-12:05

另一個15分鐘過去了,我還是沒有聽到任何解釋農村再生發展條例內文的說明。

開放發言的時間到了,看著現場許多聽不懂國語、不會寫字的老人家,我擔心不會寫發言條的他們,是否會有發言權?

果然,上台發言的幾乎全都是立委、議員、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村長。

聽得出來,大家都很高興政府總算關心到農民,也很感念水土保持局協助桃芝風災後的家園重建,但整場的發言不是歌頌此政令規劃的好,就是在行銷部落經營的理念,期望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能多撥經費給社區發展協會,讓社區能夠動起來。

很多人提出了擔憂

表面上好像沒有人對條文內容有所質疑,其實,22個發言人,在渴望農村受到政府關注的同時,還是提出了許多擔憂。

「農委會六年來換了六個主委,將來政策執行時會不會隨著不同的主委上任而搖擺不定?」

「原住民部落有很多年輕人到外地工作,很多人一年半載才能回到故鄉,原本耕作的土地會不會又像以前在太魯閣耕作的山坡地一樣,被國家強制徵收?」

「農委會的規劃是以社區為單位,各社區的計畫執行能力不同,一個鄉鎮可能會有好幾種不同的社區風貌,是否能以鄉、鎮為單位,進行整體規劃?」

「要讓年輕人回流農村,最重要的還是在產業的發展,此計畫能不能關注此面向?」

「文建會、內政部早已推行多年的社區總體營造,此政策為何是由水土保持局來推動農村再生?」

「推動農村再生的相關建設時,100萬以上的工程是否可以由政府招標,100萬以下的工程則由承辦單位自行雇工購料,提供在地人的工作機會?」

「要申請經費就要會寫計畫,政策執行時會不會有相關的教育培育課程?」

「此政策強調由下而上,會不會造成地方權勢的資源壟斷?」

「法令條文第三章關於農地整備的部分,會不會造成農地會被強制徵收的結果?」

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對此條例有所疑惑,然而,這些疑問並沒在現場得到回應。22個人發言,只換來主持人說一句:「感謝大家的發言,我們會蒐集各位的意見提報中央參考。」

因為不瞭解,我不知道自己還可以說什麼。

聽完一場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內文,也沒有任何政府與民間對話與回應的公聽會,我跟阿公、阿嬤一樣,在離開時領了便當。

image009

看著站在鄉公所門口手提著便當,等著搭遊覽車回家的阿公、阿嬤,我又想起在斗六的舅舅,希望每年的中秋節都能收到他們寄來的文旦,給我們這些沒有土地可以耕作的孩子們吃!

有關水保局系列公聽會之各媒體現場報導整理,請點選此處閱讀。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