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書寫20】誰偷走了海裡的魚?

目前花蓮賞鯨船高達90%以上的鯨豚發現率,不正表示海洋生物資源充足嗎?但為什麼漁民依然無法有好收獲?1990年鯨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歷經20年,東海岸的鯨豚種類與數量是否已經恢復應有的規模了?

東海岸賞鯨業發達,鯨豚發現率極高;而同樣在東海岸,我們也常常聽到來自沿近海作業漁民的一種聲音:海豬仔太多了!把魚都吃光了!不要再保育了!

的確,有些鯨豚會咬食已上鉤的魚,這在東台灣和澎湖是很多漁民的經驗,最常被東部漁民舉出的例子,是行動敏捷的偽虎鯨「偷吃」延繩釣上的鮪魚──高經濟價值的鮪魚哪!「伊嘛知腹肚最好吃咧!整尾拖走就算算去,當作沒看到;偏偏咬走半尾外,剩一粒魚頭給你作紀念!」漁民抱怨著,「像有的瓶鼻海豚還會跟著船抓魚吃咧!」

20圖二
南方澳是東海岸數一數二的大漁港,這裡部份漁民也表示漁獲受到鯨豚干擾而減少。(攝影/陳雅芬)

一份在南方澳漁港做的研究(葉權德,台灣南方澳鯨豚對延繩釣與曳繩釣漁業作業干擾之研究,2003,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呈現出來的數據是,延繩釣和曳繩釣漁船作業收益每天平均為6,959元,若有海豚干擾時的每日作業平均收益3,137元,被鯨豚干擾後的漁獲收益,比起未被鯨豚干擾的情況下,顯著減少。

那天,東部某位區漁會總幹事感慨地說,海裏到底有多少隻海豚你們都不知道,還想要保育!在東部,賞鯨活動一年2萬人,每人付800元,產值只不過1億6仟萬元,造成的漁業損失卻要全台灣30萬漁民來承擔。

現實上,我們也看到台灣海洋資源愈來愈貧乏、魚愈抓愈小愈少,從事沿近海漁業的漁民生計大不如前、漁村沒落、少有年輕人願意接手討海工作(老人家也不願意年輕人繼承討海家業)。

似乎,鯨豚保育與漁業「強碰」,其間沒有轉圜的餘地。

鯨豚是海洋食物鏈中的最高階消費者。鯨豚的種類與數量夠多,表示大海中有足夠多量且多樣的魚、蝦、頭足類、浮游動物等食物鏈的中低階層物種,才足以供養擁有不同「飲食習性」的各種鯨豚。因此,必須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維繫完整的海洋食物鏈、保護健康的海域環境,才是保育鯨豚之道。

鯨豚是海洋健康的指標物種。鯨豚的種類與數量反映了海洋的生產能量。

既然如此,目前花蓮賞鯨船高達90%以上的鯨豚發現率,不正表示海洋生物資源充足嗎?但為什麼漁民依然無法有好收獲?自從1990年鯨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歷經20年的保育,東海岸的鯨豚種類與數量是否已經恢復應有的規模了?

20圖五
歷經20年的保育,東海岸的鯨豚種類與數量是否已經恢復應有的規模了?(攝影/廖律清)

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發現率」與鯨豚資源的關聯性。在花蓮,賞鯨船遇到鯨豚時都會與它船互相通報,輪流前往觀賞,這當然會提高發現率;此外,由於12年來賞鯨業的發展,有可能原本在花蓮近海活動的鯨豚已經「認識」這些賞鯨船,知道它們不是來獵殺自己與同伴的,因此不會遠遠偵測到船隻就趕快「落跑」、也不須為了躲避獵殺而「搬家」;還有些族群是固定在近岸活動,「熟門熟路」的賞鯨船長看看潮水就約略知道要往哪裡去尋找牠們。這些原因都導致花蓮賞鯨船的發現率高得驚人。

所以,賞鯨船高發現率的精確意義,只能指涉賞鯨業發達對於沿近海鯨豚生態所造成的干擾程度,尚不致於使賞鯨航次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鯨豚的蹤跡;但無法衍伸表示鯨豚的種類和數量真的很多,多得已經恢復到商業捕鯨自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之前自然平衡的規模,多得已經能吃光沿近海的魚。

20圖一
東海岸賞鯨業發達,圖為與賞鯨船同游的弗氏海豚。(攝影/黃郁翔)

走筆至此,或許可以進一步思考:台灣的沿近海漁業為什麼如此衰微?漁業與鯨豚保育是不是絕對衝突的?如今沿近海漁業資源已經很有限了,若再任由鯨豚來「分食」,漁民生計豈非更無保障?是否因為沿近海漁業資源匱乏導致漁業與鯨豚保育成了衝突的兩造?

沿近海漁業衰微的原因,在西海岸和在東海岸都差不多,只有程度上的不同。過度捕撈是沿近海漁業沒落的原因之一:無論在東、西部,毒魚、炸魚、捕魩鱙魚、使用流刺網、在沿岸使用底拖網、拖網、流刺網流失而在海裡「自動捕魚」成為「死亡長城」……等等因素,都造成過度捕撈。

沿岸過度開發,沿海的工業污染,是嚴重問題;在海濱岬角設置垃圾掩埋場、闢建濱海工業區、人們在海岸的休閒活動所遺留的垃圾、隨著河流和排水溝流進海中的家庭垃圾和家庭有機污水……,這些都是污染海洋的元兇,使得海域環境品質下降。

20圖六
捕魩鱙魚的漁船「長篙仔」。(攝影/陳雅芬)

20圖三
沿近海漁民為了生存,發展出網目更細、更多層的網具,使大小魚兒都走投無路,以提高漁獲量。圖為漁民正在整理「三層網」準備出航。(攝影/陳雅芬)

尤其在西海岸,長年極重度的工業污染、海岸過度開發,使得沿海環境幾乎被破壞殆盡,這是國家政策對海洋的迫害,這樣的迫害導致沿近海漁民收獲不佳,為了生存,漁民發展出網目更細、更多層、更大型的網具、更強力的捲網器、作業時放更多的網,讓大小魚兒都走投無路,以提高漁獲量,卻因此扭曲了沿近海的食物鏈,豐饒的海洋變得匱乏了,養不起食物鏈的高階消費者──包括鯨豚與人類。

在東海岸,我們還可慶幸沒有太多來自陸地的污染,沿近海水域尚稱乾淨,但是漁民們仍發現漁獲量不如往昔;而老漁民也說,「海水沒有卡早那麼清啦!」

所以,是誰偷走了「漁民的漁獲」?不是鯨豚,而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海洋污染』及『過漁』!人們破壞海洋健康,害海洋生病了,海域環境品質不佳,致使沿近海漁業資源不足,人類就必須和鯨豚「搶食」有限的海洋生物,而有些鯨豚的食物與漁民的漁獲目標相同,遂成為「把魚都吃光」、「害漁民抓不到魚」的代罪羔羊。

鯨豚保育與漁業本質上不應是衝突的,因為,當海洋食物鏈完整且豐富時,海洋不但足以餵養鯨豚,還能餵養人類。健康平衡的海洋生態系是鯨豚保育的前提──保育鯨豚,必然需要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這就同時保護了漁業資源。

為此,有很多事刻不容緩,例如:政策應該停止破壞海岸、停止工業對沿岸的污染、適度的休漁、不要再搞黑鮪魚季之類的「明星魚種」導致濫捕;漁民不要過度捕撈、不要抓魚苗;人人從日常生活做起,減少對海洋造成污染……,牢記「永續運用」的道理,讓海洋擁有自我療癒的機會與時間,恢復蓬勃的生機,才能夠持續哺育鯨豚與人類。

20圖四
漁業與鯨豚保育是不是絕對衝突的?(攝影/金磊)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黑潮書寫18】流逝

我住在一個離海不遠的村子裡,幸福的不只是這樣,家門前還有一條蜿蜒而過的河,站在河堤上順著河水可以遠眺前方的海洋,沒法到海邊走走的時候,我靠著這條河安撫那潛意識中對水域的渴望。

如果想知道一個國家如何對待海洋,或許只要看他們怎麼對待河流就能得到解答,因為善待一條溪流,就能擁有一片純淨的海洋。

生命源自於海洋,地球百分之七十是水,人體的含水量大致也是如此的比例,人類的血液、汗水與淚水也恰如海水是鹹鹹的滋味,無論你是否認同演化的觀點,水終究是生命的不可或缺。每個人的生命記憶不一定有一片遼闊的大洋,但至少會有一條溪流或一道溝渠,可能就在住家旁或者在經常來往的路上。

我住在一個離海不遠的村子裡,幸福的不只是這樣,家門前還有一條蜿蜒而過的河,站在河堤上順著河水可以遠眺前方的海洋,沒法到海邊走走的時候,我靠著這條河安撫那潛意識中對水域的渴望。

河面的風景隨著四季有不同的變換,綠草如茵是春天給它的妝扮;夏天颱風季節所帶來的洶湧水勢,往往將河面一掃而空,展現出河流寬廣的模樣;一根根迎風搖曳的五節芒花序,映照出秋收的豐滿;冬天或許蕭條了些,但枯樹枝條屹立的蒼勁才得以彰顯。

除了四時風景可以豐富視野,屬於聽覺的享受也令人驚豔,白天草叢中為數不少的鶯亞科鳥類,總是一高一低相互叫陣,直到傍晚白腹秧雞高鳴「苦哇!苦哇!」,才得以暫時休兵,換上來的是夜裡不停的蛙鳴,熱鬧的情景展現出這些鄰居的爽朗與熱情。

18圖三
沒有人為工程介入的河流原始樣貌。

在觀賞與聆聽之外,我也喜歡下到河床探險,白鷺鷥是這條河的常客,雪白的身影點點落在河面,河中魚蝦的鮮美也只有牠最了解,走在各種不知名植物叢生的的河床上,尋找自己熟識的那一些,或摘一點從上游移居來此的野生空心菜,作為晚餐的一道佳餚美味,走累了就坐看雲朵和河水,聞著淡淡的泥土與青草香味。家鄉的這條河陪著我日日夜夜,我們的故事仍精采續演…

現在我住的地方門前也有一條河,之所以注意到它,並不是因為它特別容易讓人親近,而是從窗外看出去,恰巧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溪流的樣貌,夾在水泥堤防之間,約三十公尺的河寬,中間有人工水泥砌成約十公尺寬的水道,水道的兩旁有人工植栽單一的水生綠草,平時河水都被侷限在人工的水道上,只有當豪雨來襲時,滾滾的河水才會溢出。會常常看它,除了是窗外無可避免的一景,大部分時候只是想知道,豪雨所帶來的河水暴漲情形,我們之間始終有一種無法靠近的距離,唯有在出海口的最末段。

順著門前河邊往下走,不遠處就是出海口,黃昏時會有許多人沿著這條河堤散步與運動,這裡沒有過高的圍牆阻隔視線,河中也沒有人工水泥河道,在此才得以略為感受到這條溪流的自然面貌,河床上一片翠綠的青草,牛群正大快朵頤,蹲坐在草叢間的釣客,正用一根細線探訪溪流,這一幅悠閒的風景放慢經過的人群,這條門前日夜奔流的河水,終在出海的末段流入人心。

18圖二
從河右岸看截彎取直整治過的河道。

好景不常,前些日子河邊開始大興土木,原以為只是整修河堤,不料整修完河堤還附帶在河堤上築起了一道高牆,牆的高度若以路面為基準來算,大約有一百五十公分高,而這一道高牆正築在溪流那原始自然的最末段,一路延伸到出海。我百思不解這是什麼狀況!引頸望向對岸,兩岸大不同,河的另一邊並沒有高牆,一條河流兩樣風景,考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築一道如此高的圍牆?為什麼要剝奪人與河僅剩的一點情感?

我不是水利工程師,所以無法計算出怎樣才是安全的結構與高度;我也不是經濟學家,算不出納稅人的血汗該怎麼和治水取得該有的平衡點;我更不是政客,能夠懂得拿捏該為了選票而建設還是是真的需要。

也許拜那一道高牆之賜,更讓人能夠理所當然的視而不見,河裡會有什麼垃圾和什麼污染都可以不管,不是不關心,是沒法看見,是被迫用惡臭與髒亂取代陣陣的青草香,這一道高牆,給了人們漠視的好理由。一條河如果能引人注意,不是靠自然之美那就是惡臭,如果我們覺得它很美,那就一定不會以高牆阻擋視野,除非我們視它為洪水猛獸,又或者我們從來不曾用真心,去善待那從城市蜿蜒而過的溪流。一個政策,一筆預算,改變的不僅僅是多了一道高牆,還有人河之間可能的情感。

沿著河岸來往運動的人們,今後只能更專注於健身,那屬於溪流自然的風光已不復見,曾經微風吹過綠草,牛群沐浴,白鷺停棲,都會漸漸成為泛黃的記憶,留下來的只剩一道綿延無盡的灰色高牆,記憶中的精采,就只剩日後的回憶。

門前的河水仍日夜東流,逝去的除了歲月,還有那一條又一條可以豐盈生命的溪流。

18圖一
河左岸河堤上築起了一道約有一米五的高牆,正在溪流那原始自然的最末段,一路延伸出海。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黑潮書寫15】潮界線上的對話

置漁場是他的家、他的工作,也是賴以維生的地方。他的成熟世故是在這裡磨練出來的,因為面對的不是浪漫的海洋想像,而是生存戰場。

「不要拍我,我的身分特殊。」他酷酷地、正色對著我說,年輕而黝黑的面容清朗卻嚴肅,搖著手迴避攝影機試探著的鏡頭。他是我田野中的好朋友,照他的說法應該是「交到壞朋友」,面對我百般無賴的要求,他總是摸著頭無可奈何地「不拒絕」,然後在緊要關頭現身助我一臂之力。

我是身在俗稱「環保團體」的海洋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而他則是東岸定置漁場的小老闆;我們兩人在生活角色中隱隱約約的矛盾與對立,正是所謂「環保人士」光環式、精英式敘事與第一線生產者以「維生」、「營利」為導向思考──兩者之間微妙的對話關係。

以致於當我向他提起,我想用(至少)一年的時間來記錄東海岸老漁民的口述歷史時,他對我投以一種不可置信又充滿興趣的眼神:「這裡已經沒有漁村啦,也很少人在抓魚了,你要怎麼紀錄啊?」

15圖一 定置魚場網具
定置魚場網具

那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在我們狹小、雜亂的基金會辦公室,晚上七點多,一屋子的人還燈火通明、不分晝夜地在加班。而他從崇德過來,正要去花蓮市附近的一間廟「顧爐」,臨時起意繞到基金會辦公室來「了解」一下── 他來瞧瞧,所謂的「海洋保育組織」到底都是哪些人、在唱什麼高調。

年紀相仿的我們,很快就聊了起來。但從第一次的見面之中,觀察得到他的小心翼翼、老成世故,完全看不到七年級生的單純、熱情;而是試探式的發問、對話,有禮而保留,明顯與一般同年紀的年輕人不同,超齡得令人訝異。

即使如此,仍掩不住他對我們的好奇。

於是在一個寒流來襲的冬夜,他冷不防地突然造訪,捧著一個鐵製臉盆和一袋海鮮,敲著我們緊閉的落地玻璃門,向一室縮著脖子埋頭加班的我們打招呼:「天氣冷,大家喝個魚湯擋一擋吧。」一邊說便逕自走向我們那百年未曾開伙的廚房,乒乒砰砰大展身手了起來。

沒多久,一「盆」熱呼呼的鮮魚湯上桌,我們張羅著碗筷向這突來的溫暖靠近,他語帶神秘地說:「妳們吃吧,然後猜猜看這是什麼魚?」除了蔥、薑,與羅美菜之外,大盆裡佈滿了細長如雞脖和魚頭狀的肉塊,嚐起來十分清甜,肉質緊緻,但卻不像魚。

「是青蛙肉嗎?」,同事A問。他搖搖頭。

「海鰻?」同事B加入戰局,他又笑了笑。

「水針?」我自以為專業地猜,他一邊笑,一邊搖頭。

轉念一想,我們異口同聲地說,該不會是…「河豚喔?」

「答對了!哈哈」他樂了。「這應該不算魚啦,但是有時候我覺得牠比魚湯好喝,很多人不知道河豚肉很甜很好吃,就是處理起來比較麻煩。」

「河豚不是有毒嗎?」同事A用一種非常事後諸葛的「先知」語氣提起這個問題,即使如此仍然沒有嚇到在場的其他人,因為我們知道,他是對海鮮極有經驗的定置漁場主人,他的料理當然不會讓我們七孔流血。

「河豚的品種有二十多種,其中只有三種是沒有毒的,這是其中一種。」他慢條斯理地說。

在以前,海洋還是很豐盛的時代,討海人一下網捕到河豚,通常會將牠們丟回海裡,以避免膨脹起來的河豚佔掉網裡面漁獲的空間。對以前的漁民來說,河豚因為處理甚為費時,可食用的部位又不多,根本就不算是漁獲,相反地還會被嫌惡;然而現在因為海洋資源越來越枯竭,從事近海漁撈業的漁民幾乎抓不到魚了,有時收到的漁獲量根本連下網的成本都不夠。

沒得選擇的情況之下,漁民現在也願意把從前視如廢物的河豚捕抓上岸,花時間把他們膨脹的肚皮刺破、剝除、清理內臟、分類處理之後販賣,多少補貼一些船費。

不過,如果有鮮美的海魚吃的話,誰會想要啃瘦巴巴的河豚呢?

魚越來越少,海越來越「薄」,漁民無法再像以前一樣以討海維生,而在地的定置漁場大多雇用價格較低的外籍漁工,漁民們只能紛紛轉行,討海已經無法餵飽他們的肚子。

望著海,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在定置漁場做事的他有些沉默。

定置漁場是他的家、他的工作,也是他賴以維生的地方。他的成熟世故是在這裡磨練出來的,因為他面對的不是浪漫的海洋想像,更不是無憂無慮的海鮮童年,而是生存的戰場。

15圖二 七星潭定置魚場漁工收網
七星潭定置魚場漁工收網

出生在蘇澳的他,從小跟著家人一同到花蓮來開定置漁場,花蓮的海域對他而言不比蘇澳的豐厚;因為又是後來移民的關係,要在花蓮的漁場立定腳步,他們需要比在地人更加強悍。

漁場之間的競爭與互助關係,讓他早就磨練出一套待人處世的模式。同齡的同伴大多數早已外出他方另謀出路──如同台灣所有舊產業凋零的鄉間,青年人口外移的情況仍然相當頻繁──但他選擇待在這片海邊。

「為什麼不想出去看看呢?」我問他。

「出去?我要做什麼?」他手一攤,理所當然地說。

外面多采多姿的城市生活,對年輕的他來說不是心之嚮往的所在,反而會因此為了未知的生存方式感到怯步。

從小就在漁場學習、幫忙的他,還是習慣在海邊、與海洋為伍,熟練地辨識著各種海鮮,告訴我哪一種魚怎麼處理最好吃。

現在,他的生活裡最難掌控的大概就是我們這些「壞朋友」──年紀相仿、一群過著與他截然不同人生、以熱情支撐理想的NGO組織工作者,隨時為了「進田野」耍賴地一直探他的底限:「我要找誰問這個問題啊?」、「那裡有哪個老漁民可以交我們補網?」技巧性地要他「供」出幾個人選,好讓我們進行探訪;而保守謹慎的他總是抝不過我們的苦苦哀求,摸著頭大叫:「我真是說不過妳耶!」然後硬著頭皮拋出幾個「線索」,讓我自己去追。

如同警察跟線民之間的對話老是在我們之間上演,(當然,除了我不會動用武力『來硬的』之外),而他老是興味盎然地避到一旁看我怎麼進行田野調查。

在漁民和「環保團體」之間,我們期待有更近、更緊密的關係,唯有貼近他們的生活、理解他們的需求,暫時停止呼喊,謙遜地聆聽──我們想要「保護」的才不會是被知識架空之後的口號。

從這裡開始,也許,就是一個太晚開始的起點。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黑潮書寫06】第五屆國際漁業人論壇觀察

台灣身為遠洋漁業大國,當漁業署每每以漁業產量排名全球前幾名為傲時,卻拋不掉非法洗魚、不遵守國際公約的負面形象…

第五屆國際漁業人論壇(International Fishers Forum,簡稱IFF),2010年8月3日至5日在台北召開,這個結合產、官、學、環境保育NGOs各界的論壇,旨在促進漁業、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的永續。此次論壇由我國漁業署與美國西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理事會共同主辦,會議主要討論方向為『海洋空間規劃』與『減少漁業混獲的影響』。

990816guojioohu-480

海洋空間規劃與管理

不同於以往從保育觀點提出的『海洋保護區』概念,『海洋空間規劃』以更大的尺度將人類所有海域行為納入考量,嘗試訂出更為全面的永續方針。

在第一天的研討時段中,各國漁業專家除了提出相關研究成果,更進一步分享了「西北夏威夷群島國家海洋紀念區」、「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美國東北海岸新英格蘭扇貝漁場」、「美國西北海岸普吉灣」等地的海洋空間規劃經驗。第二天上午的研討時段由上述各保護區或海域的漁民代表擔任講者,除了新英格蘭扇貝漁場受到業界代表的認同外,其餘案例皆遭受當地漁民的挑戰。

昆士蘭水產協會表示,大堡礁海洋公園的分區計畫(空間規劃)從2004年開始實施,將園區內禁漁區面積從4.6%增加到33.3%;但劃設禁漁區對大洋性洄游魚類的保護作用有限,且提倡者主張的『溢出效益』也還有待驗證。

夏威夷的漁民代表則對於美國政府在劃設「Papahanaumokuakea國家海洋紀念區」的過程中,對傳統漁民的忽視感到不滿,他們認為「小小漁民團體無法對抗龐大的環保NGO、資金雄厚的財團以及複雜的政治活動」。

新英格蘭的扇貝水產品公司是業界及漁民代表唯一給予正面評價的例子,由於扇貝漁業在1990年代經歷因過漁而致漁獲量驟減的情形,1998年起某些區域實施3年的禁漁期後,生物量與捕獲率都有增加,這也讓扇貝漁業管理計畫擴大實行。

這幾年來,在新英格蘭漁業管理理事會與漁民不斷調整、研究與配合下,以扇貝床之區域輪作方式達到雙贏局面,不但扇貝生物量與體型增加,漁民收入與獲利也有所提高。

減少混獲之策略與機制

「混獲」指的是捕獲目標魚種以外的所有生物。此次會議討論了小規模沿近海漁業與大規模遠洋漁業包括鮪魚延繩釣、鰹鮪圍網,對海龜、海鳥、海洋哺乳類、鯊魚(敏感性物種)等生物的影響以及對策。

以海鳥為例,中華鳥會理事長程建中博士與亞洲鳥盟的跨國研究指出,全世界的信天翁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壽命可長達60歲的信天翁得要到十一、二歲才性成熟開始繁殖,而在高緯度地區作業的延繩釣船隊是他們大量消失的主因;但透過改良漁業技術與設備,就能有效減少海鳥混獲的比例。

同樣的,在定置網與蝦拖網中幫海龜設計逃脫裝置、以水中警報器嚇阻海豚接近網具、改良魚鉤與改變作業方式,都對減少鯊魚、海龜的混獲有所助益。

但上述這些方法皆需要漁民的配合,因此國際合作協議與市場機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來自泰國的Bundit先生分享了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推展海龜逃脫裝置的經驗:「美國進口蝦類禁令」規定捕撈國必須使用不傷害海龜的捕蝦漁法,而泰國為了出口蝦類至美國,特別輔導蝦拖網業者使用合適的設備,就此經驗而論,他認為市場獎勵措施,是達成目標的關鍵。

另一個針對市場機制有趣的討論是,『消費者到底願意多付多少錢購買合乎永續標章的產品?』,因為一些環境NGOs對海豚保育的努力,在歐洲超市中,鮪魚罐頭很早就有「Dolphin Friendly」(意為捕鮪魚時不會傷害海豚)的相關標識。而現在有更多的標章可供消費者選擇,包括「海洋管理理事會(MSC) 」、「Friend of the sea」、「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eafood Foundation (ISSF)」等,但歐洲消費者真的願意花好幾倍的價錢購買具備永續概念的產品嗎?

又,這些獲得標章的商品,可能是用太平洋捕獲的鮪魚,運到泰國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所有的步驟真的都符合永續的原則嗎(例如高度碳足跡)?

高度政治性的國際漁業事務

國際漁業事務錯綜復雜,是高度政治性的議題。筆者觀察到維持漁業的永續是各界認同的大原則,但談到策略或方法時,歧見立現。

會議中,一位來自太平洋島國的漁民代表對台上的專家們說:『我不懂現在的討論是否恰當,你們用西方世界的標準在看待、管理漁業事務,但卻不清楚我們實際的狀況,請各位走出象牙塔到我們的漁村來看看實際的情況吧!』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漁業中心主任Rashid博士回應:『象牙塔雖然離地面很遠,但有時候就是得站在塔頂,才有辦法看清楚事情的全貌。』

雖然會議中產業界的觀點與學界不盡相同,但透過這樣的論壇彼此對話絕對是正向的;不過,若真的想從這樣的討論進而發展成行動方案,還是得靠位階更高的會議或協定,畢竟當各團體都想保有自身的利益時,生態環境通常都是最先被放棄的。

台灣的國際責任

台灣身為遠洋漁業大國,當漁業署每每以漁業產量排名全球前幾名為傲時,卻拋不掉非法洗魚、不遵守國際公約的負面形象;而面對近沿海海洋資源枯竭、海域使用衝突時(例如漁業與工業開發),往往也不見漁政單位的積極作為。在海洋環境與國際情勢如此艱困之際,筆者欣見漁業署主辦此次的國際論壇,往永續漁業的方向邁進。

論壇結束後,筆者期待漁業署能落實會議中專家們的建議:

1. 落實遠洋漁業的管理與稽查。

2. 參考國外案例輔導業者改善設備與漁法,減少混獲對生態的影響。

3. 發展以永續為基礎的海洋空間規劃。

4. 積極處理近沿海混獲與不當漁法對海洋資源造成的傷害。

更期待漁業署能投入更多行政資源進行長期的相關研究,真正擔負起台灣海洋資源守護者的角色,為海洋永續盡一份國際責任。

延伸閱讀:大會網址http://www.iff5.tw/

(本文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你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 台南社大[海廢監測] 行動教案分享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簡單的說就是持續的去海邊撿垃圾,只是我們多了一個動作,將這些垃圾依使用來源做分類統計,經由長期紀錄,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想要知道垃圾從哪裡來?是海上還是陸地?

編按:

台南社大參與「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在行動中做教育的模式與經驗,十分引人注目。繼昨日刊出「100公尺的海岸,5873個塑膠袋」之後,今日刊出台南社大進行這項行動的分享與推廣教案,提供與教育或環境相關單位工作者,一起加入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

990101heratqixig-400.jpg
我們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花蓮搶救七星潭的行動藝術

讓大家知道環境的現況

一、記憶中的海洋

印象中海是藍色的,隨著波動有著白色的浪花,我們喜歡來到海邊光著腳在沙灘上奔跑,或是衝入海中撲向白色的浪花中,有時會循著螃蟹的足跡走,看看他到底要去哪裡?或是坐在沙灘上,在貝殼堆中尋找自己的最愛,或是望著遠方起伏的海面,期待會看到浮出水面的海豚,很多人會下水去游泳和玩水,也有不少人來這裡釣魚,傍晚的時候喜歡來到海邊看著夕陽晚霞,吹著海風給自己一點的寧靜,甚至幻想著明信片上國外的風景,有很多的風帆出現在水面上,沙灘上還會有很多的野生動物。

隨著年齡漸長,生活形態的轉變,不知不覺很少再到海岸邊,偶而去也只是在堤岸上,遠遠的看著海,我卻很少再下去沙灘,海~看起來還是那麼美好,你記憶中的海洋是怎樣?我們有多久沒有去海邊走走了?

二、來自國外的消息

關鍵字搜尋、網路資料搜尋、國外資料參考

有兩篇國外的報導,讓我印象深刻,心裡想真的嗎?

第一篇報導是海洋學研究船Alguita號的紀錄報導,他們在太平洋上發現來自世界各國超過三億噸的垃圾,已經形成巨大的垃圾流。

Alguita號的網站上記載的:我們找到看起來看起來像水母的塑膠袋和像塑膠袋的水母,區別這兩個變得越來越困難。

http://ship2shore.blogspot.com/2008/02/visualizing-quantity-of-plastic.html

第二篇報導是蕾貝卡.霍斯金(Rebecca Hosking)女士在太平洋上中途島環礁(Midway Atoll)海邊的一場哭泣。

她被滿目的死亡景象嚇壞了,成千上萬的死信天翁曝曬在艷陽下,從牠們爆裂的肚子裡,她看到殺死牠們的塑膠品:打火機、原子筆、玩具、刀叉、高夫爾球和牙刷。她試著搶救一隻小信天翁,沒想到牠卻狠狠啄了她的手臂,不久後便死在她懷中。她手臂上小疤痕至今仍在,「我當場崩潰痛哭,因為我知道牠為何如此。」她說:「那一天,我永遠無法忘記。」

http://www.messageinthewaves.com/xtras.php?clip=areeat.flv&preview=4&start=true (歐洲禁塑女鬥士 再挑戰淨灘 中國時報 2008.05.09)

真的是這樣嗎?來走一趟我們的海岸,認真看看海洋的現況,是像我們記憶中的樣子,還是已經完全變了樣?!

學習工作的方法

三、天使來叩門~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幾年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開始參與國際淨灘活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由黑潮負責台灣對外的窗口,試圖瞭解垃圾隨洋流漂流到世界的情形。2004年夏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泰迪來找我們,問我們要不要一起來參加?其實當時我們並不懂什麼是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怎麼做?人在哪?都不知道,所以呢就沒有任何的行動,其間我們也請教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他們在旗津海邊已經做了兩年,有很多的經驗。

很快的一年過去了,2005年夏天,泰迪又再打電話來問我們考慮的怎麼樣?這次當然就不好意思了,於是答應參加,但心裡頭還是有一個疑問,參與的人在哪裡?好多事要做,怎麼辦?一個星期後泰迪就從花蓮騎著機車來到了台南,真是令人感動啊!

我們經過討論,決定工作的方法,並現勘了台南市的二仁溪出海口、黃金海岸、鹽水溪出海口三處海灘,黃金海岸常有團體在淨灘所以就不考慮了,鹽水溪和二仁溪性質類似,後來我們選定二仁溪出海口,因為二仁溪太有名了,大家會比較知道,同時我們也想知道河流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垃圾?於是我們2005年10月先進行了室內的培訓,讓大家瞭解參與的方法、注意事項、國際間的做法及目的,行動於是展開。

四、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是什麼?

當我們來到海邊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好多好多的垃圾,但是到底是什麼垃圾?又是從哪裡來?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大家有否想過?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簡單的說就是持續的去海邊撿垃圾,只是我們多了一個動作,將這些垃圾依使用來源做分類統計,經由長期的紀錄,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我們想要知道垃圾從哪裡來?是海上來的?還是陸地上來的?是怎樣的行為產生的?如果找到來源,那是否可以制訂更好的辦法以解決問題?讓後段處理容易?如果後段處理做不好,那是否回到源頭去限制使用?或不要用?再不行就更改材質,換成會自然分解的材料。

五、跨出第一步(令人難忘的第一次)

2005年10月進行了室內培訓後,開始了第一次的監測活動,當大家來到海岸邊,只能用「不知如何是好」來形容,哪有什麼沙灘可言!因為沙灘上盡是垃圾!印象很深的是保麗龍、飲料杯、飲料玻璃瓶、藥用玻璃瓶(醫療廢棄物)等等,撿都撿不完,保麗龍粉碎的小球滿地都是,最後大家拿木片用刮的,好不容易才清出一片長約50公尺的沙灘,大家就沒有力氣了。

第一次活動我們發動很多人來參加,大家驚訝於海灘的現況,但到了第二次就只剩下環境志工10多人來,大概是第一次大家都怕到了。

學習人與人的相處

六、志工的參與

慢慢的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志工固定來參與,也有很多志工是有空就會來,我們核心的成員也成立海廢社團,藉由社團讓大家有更多的向心力,同時也透過部落格累積及分享資料。我們將每個月活動的時間固定下來(例如每月第三週週日下午),讓其變成常態活動,讓大家覺得每個月一次,一次三小時,我們都可以為地球做點事。

我們的成員有家庭主婦、老師、糕餅師傅、小企業老闆娘、設計師、上班族、學生、小朋友等,大家都很熱心。時間久了,慢慢的會有一些團體不定時加進來參與,有的老師會帶著學生一起來,有的是公司同事一群人,也有許多家庭相邀一起來的,參與的人有越來越多了,令人欣慰。

一、讓大家知道環境的現況

二、讓大家知道嚴重性

三、學習工作做的方法

四、學習記錄、描述、表達的能力。

五、讓大家知道國際上的情形與做法

六、導引大家參與解決的方法

七、分享

讓大家知道嚴重性

七、令人難忘的現況:

2009年4月志工們戴上手套一步步走向沙灘,來到水岸邊放眼望去是一堆堆蚵架的竹子和成千上萬的保力龍塊及碎削,隨著海水拍打,形成一條望不到盡頭的白色水線。保麗龍是由聚苯乙烯(Polystyrene , PS)發泡製成,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一塊保力龍在風化後,會形成數不盡的小塊或保力龍球,怎麼清也清不乾淨,風一吹在沙灘上跑或在水上漂,極易被生物誤食致死,也會造成景觀上的一大災難。

保力龍一直是環境中極大的殺手,回收機制上做到得極有限,只有少數包裝用的保力龍,漁業用的保力龍塊或是保力龍飲料杯,大部分則進入環境中,並粉碎成無數的小塊或保力龍球,既然回收機制無法解決環境的問題,政府就應該禁止這種材料的使用,從源頭改進是國際上普遍的做法。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強大的風勢雨勢,將陸地上大量的東西沖入海洋,也從海洋帶來大量的海飄垃圾。大水退去後,垃圾、動物屍體擱淺在河口沙灘,小到青蛙、烏龜,大到豬隻、乳牛,什麼都有。

風平浪靜後,第一波海飄垃圾沖上沙灘,放眼望去都是塑膠製品,少數的玻璃瓶及其它物件。我們在200公尺的沙灘中,就撿了9622個塑膠袋,塑膠用品528件,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塑膠類含吸管)1256件,塑膠材質的物件幾乎佔滿了沙灘,約佔垃圾總量的97%左右,因為塑膠製品只會碎裂並不會分解,因此進入環境中常隨著下雨、大水就沖刷進了海洋,長期在海上漂流、累積,數量之多已引起國際的重視。

從安平港南邊沙灘算起至二仁溪出海口的海岸線長約5.5公里,也就是說這一段沙灘上就有超過25萬個塑膠袋海飄上岸。

如果在沙灘上水線邊蹲下來,處處可見彩色的小微粒,仔細看全是塑膠碎裂後的顆粒,這些都是在海洋上漂流很久碎裂形成的產物,大的直接造成生物誤食或纏勒致死,小的可以小到像浮游生物,一樣造成小生物誤食死亡,嚴重到會造成食物鏈的斷裂瓦解,塑膠製品還會溶出化學物質變成環境賀爾蒙,直接影響生物的生殖系統,日後的災難似乎已漸漸浮現。

學習記錄、描述、表達的能力

八、記錄的意義

經常會有人問我,垃圾撿起來裝袋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算?那麼麻煩做什麼?我總是說這樣才知道什麼垃圾有多少,才可以突顯出問題的嚴重。

每個月一次的來到沙灘上,讓我們發現不同的季節會出現不同的垃圾,有時候會出現大量的塑膠袋,塑膠袋全都是風化後的碎片,是從海上飄過來的,有時候會出現大量的蚵架,之後就會出現大量的保麗龍,如果是大雨過後,飲料相關如塑膠杯、保麗龍杯就會特別多,另外如飲料玻璃瓶,則全年無休都很多,而且都是提神飲料;

2008年夏天,接連的幾個颱風,沙灘上出現大量的海飄垃圾,有長滿貝類的大酒瓶,有很多如頭皮削般的塑膠袋碎片,有數不盡的塑膠微粒,都是在海上漂流很久粉碎後的塑膠製品。

我們從每次撿的垃圾種類、數量做名次排列,從中看到了一些值得大家注意的現象:

1、河流會將陸地上大量的垃圾帶到海洋,尤其大雨過後特別明顯。

2、河口的垃圾很多樣,以生活用品居多,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是垃圾的最大宗,包括保力龍杯,塑膠飲料杯,塑膠飲料罐及飲料玻璃瓶。飲料玻璃瓶數量一直都很多,且都是提神飲料如保力達B及蠻牛等,環保署的相關回收機制或限制使用應該要強制執行。

3、保麗龍一直是二仁溪這裡數量最多的垃圾,大都是漁業用的,尤其是蚵架,當蚵收成蚵架棄養後,海邊的保麗龍就急速增加,臺南市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自2008年公告實施,我們應支持、督促政府強力執行,若執行良好將可大量減少保麗龍的污染問題。保力龍是一般應回收的廢棄物,但實際上回收機制做的不好,保力龍飲料杯更是氾濫。海岸線即將被保力龍淹沒,海洋垃圾將會是海洋台灣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4、前半年撿到的醫療廢棄物數量很多,藥用玻璃瓶、注射針筒非常多,現在已經較少,但一直都有。

5、另外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們在撿垃圾的沙灘不見了!幾百公尺及一兩公尺高的沙丘全沒了~是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或是安平港及興達港的凸堤效應?我們不知道,但海流變了,地貌變了,沙灘消失了,才短短兩年,志工們就感慨的說變化也太大了吧!

導引大家參與解決的方法

九、尋求解決的方法

從事海灘廢棄物監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發現問題,試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試著就現況提出一些案例和大家做分享:

現況一:河流會將陸地上大量的垃圾帶到海洋,尤其大雨過後特別明顯。應急處理怎麼辦?

因為來源確定,都是河流帶下來,時間點都在大雨過後,因此環保署只要在大雨來前在河流上拉起一條攔污索,大雨後再去將垃圾收集上岸,這樣可以解決大部份的垃圾問題,不用大雨後再花大批人力去淨灘,而且還清不乾淨。

現況二:漁業用保麗龍一直是數量最多的垃圾,大都是蚵架用的。

大塊保力龍體積大都在40×40×90公分,撿起來只是一個動作,但是未經處理就會開始風化,由大塊變小塊,小塊變更小,最後變成數不盡的保力龍小球,卡在消波塊,石頭縫,任何一個可以卡住的地方,變成要數百或數千個動作還不一定清的完,所以如果在其風化前就回收處理,很容易就可以解決保力龍污染的問題。

臺南市定有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若依辦法蚵架棄養後需拖回上岸至指定點由環保局統一處理,今年開始實施,若執行成效良好保力龍問題將可以解決,如果執行效果不好,那可能就需要更強硬的手法限制保力龍的使用,改成大家都願意回收使用的塑膠浮球,才可以解決問題。

現況三: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是垃圾的最大宗。

包括保力龍杯,塑膠杯,塑膠罐及玻璃瓶,還包括吸管、瓶蓋等。會有這麼大量的垃圾突顯出這些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回收機制上是出了很大的問題,飲料塑膠罐還有人會撿回收,但是保力龍杯、塑膠杯就真是氾濫成災到處都是,回收機制上大家也不愛,但這兩種飲料杯如果一下子要大家都不要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我們就從較不好處理的保力龍杯談起,因為其體積大又容易破碎,更讓人不想回收,後段處理問題較大,目前環保署所規範限制使用的是很少使用保力龍杯有桌椅的店家,但卻沒有規範使用最大量的路邊茶飲店,這是非常諷斥不合理的,所以我們該要求環保署該嚴格禁止保力龍杯的使用,以減緩環境的壓力。

飲料玻璃瓶數量一直都很多,且都是提神飲料如保力達B及蠻牛等,因為都是咖啡色,回收業者根本不要,環保署的相關回收機制或限制使用應該認真檢討或要強制執行。

參與=學習

十、你可以帶著大家來做:

海灘廢棄物監測的工作法
1、尋找伙伴:確定領隊及隊員,建立通訊及聯絡人。

2、確定地點及範圍。

3、操作的時間,可以定每月第幾週的週六或日(常態化)。

4、集合地點:選擇一個大家較熟知的地點,讓新參加的伙伴找的到大家。

5、交通共乘,節能省碳咩。

6、大家都拿袋子,地毯式掃過清乾淨,全部裝袋,找一個集合點再倒出來算,如果是只撿保力龍或玻璃瓶的人,就可以邊檢邊算,集合後直接登記即可,不用再倒出來。

7、倒出來後每個人挑一樣東西算,再回報給統計者登記。

8、最後將垃圾全部裝袋拿到路邊,通知環保局來載走。

注意事項:安全問題

1、不下水(除非是水中的活動)。

2、穿包腳的鞋子或雨鞋、戴棉布手套。

3、個人防曬衣物或用品及飲用水。

4、不要讓自己有外傷,若有傷口,有發炎紅腫,請儘速至教學醫院就醫。

公共準備的東西

1、洗手的水及洗手乳,離開前大家一定要用肥皂洗手。

2、大型垃圾袋,回收再用的袋子更好。

3、統計表及筆,最好能襯一塊墊板比較好寫。

4、醫藥用品,備用的。

十一、 期待您的參與:

你可以輕鬆愛地球
1、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產品(如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

2、東西用了再用。

3、做好資源回收。

4、減少垃圾的產生。

5、推動後段處理容易、安全的物品。

你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
1、參與各種環境志工。
2、廣為宣傳各地環境的現況。
3、遊說官員民意代表修法改進。

附件一: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計畫表格(請點選這裡下載)

附件二:參考資料

一、海洋學研究船Alguita號的網站

http://ship2shore.blogspot.com/2008/02/visualizing-quantity-of-plastic.html

影片介紹

http://www.alguita.com/movs/pelagic_plastic_mov.html

二、國際淨灘活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http://www.oceanconservancy.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press_icc

三、信天翁之死
http://www.messageinthewaves.com/xtras.php?clip=areeat.flv&preview=4&start=true

四、居家環境地理資訊系統  ( 資料好用 )
http://edb.epa.gov.tw/living/frame.asp
五、環保署環境資料庫 http://edb.epa.gov.tw/
六、台南市建物門牌查詢系統  ( 地形圖最細 )
http://210.69.40.37/def/default.asp
七、Google Maps  衛星圖 及Google 地球 ( 衛星圖最細 )
http://maps.google.com/

八、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cwb.gov.tw/
九、Google 產品
http://www.google.com.tw/intl/zh-TW/options/
十、環保報案專線 0800066666

附件三:2005年~2008年的統計表(請點選這裡下載)

【生態】荒野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0822-1025

需要你,因為海是台灣島的母親,需要你,因為還想看到美麗的浪花,需要你,因為鯨豚在海面聲聲呼喚,需要你,因為人類天性對海洋的渴望,快來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關懷志工第二期正熱烈向愛海的你招手,以實際行動…

你問我為什麼要守護海洋?

聽著啊!

…千萬年來用斑斕的顏色孕育潮間帶生物的珊瑚,已經被人類在數十年中漂白…

…海面上飄的不再只是水母,更多的是寫滿各國文字的塑膠袋…

…黑面琵鷺、大杓鷸、白鷺鷥飛回台灣的時候,已經快要認不得他們的家,因為海岸線已經變成一大堆醜陋的消波塊、工業區,他們迷路了…

需要你,因為海是台灣島的母親

需要你,因為還想看到美麗的浪花

需要你,因為鯨豚在海面聲聲呼喚

需要你,因為人類天性對海洋的渴望

快來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關懷志工第二期正熱烈向愛海的你招手,

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台灣海洋環境的多樣性!。

【課程日期】2009年8月22日至10月25日(每週一、六或日)

【課程對象】一般民眾&熱愛海洋的你,名額40人(滿20人始開課)

【課程費用】荒野會員2,800元,非會員3,000元。遴選通過後才開始繳費

(費用包含講師費、行政費用。戶外課交通及食宿費另計)

【報名日期】即日起受理報名,8/18(二)截止。

【上課地點】室內課:荒野總會荒野廳(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戶外課:另行通知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後mail或傳真至seata@staff.sow.org.tw /(02)2307-2568,

並電洽總會秘書處行政部(022307-156811 小姐確認

【注意事項】報名者請於8/22(六)下午準時前往荒野總會荒野廳參加遴選及參訓說明會。

【課程內容】

日期 週別 時間 主題 內容 上課地點
0 0822 13:30-16:30 遴選及參訓說明 海洋志工培訓目的與期望 荒野總會
1 0905 13:30-16:30 HOHIYA~海洋 認識愛海的你 荒野總會
2 0907 19:20-22:00 重新看見海洋 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荒野總會
3 0912-13 六、日 兩天一夜 期初旅行 與海洋的親密接觸 旅行式整合課程
4 0921 19:20-22:00 海中的熱帶雨林 珊瑚礁生態系 荒野總會
5 0928 19:20-22:00 傾聽海洋的脈動 海洋文化 荒野總會
6 1003-04 六、日 兩天一夜 期中旅行 造訪沿海濕地 旅行式整合課程
7 1005 19:20-22:00 水泥化的海岸 海岸工程面面觀 荒野總會
8 1012 19:20-22:00 綠島新視界 海洋保育經驗分享 荒野總會
9 1019 19:20-22:00 荒野有情 認識荒野 荒野總會
10 1024-25 六、日 兩天一夜 期末旅行 海岸巡禮 旅行式整合課程

*相關細節將於8/22(六)<遴選及參訓說明會>公佈。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台北總會

第二期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報名表

姓名:

性別: □男 □女

荒野會員: □是 □否

會員編號:

出生年月日:民國 年 月 日

身份證字號:

聯絡電話:(H) (O) (M)

聯絡地址:

電子信箱:

現在職業:

從何處得之課程訊息:□荒野網站、電子報 □報紙、雜誌 □廣播 □朋友推薦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您為何想參加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對這次的課程有何具體的期待?

二、您目前(或曾經)在荒野保護協會(環保團體或其他社團組織)中參與的工作有哪些?

三、參加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並順利結業後,您對自己有何期許?

報名表請於8月18日前E-mail或傳真到總會行政部顔逸軒(分機11)收。

(請來電再確認)(請及早報名,以利作業,謝謝!)。

【生態】南風的呼喚─2009海上觀察解說研習

每年夏天,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夥伴聚集到花蓮,為了美麗的海洋,為了海中悠游自在的鯨豚朋友。一如往常,黑潮今年也將召集來自台灣各地,對海洋有著莫名喜愛的人們,在夏日的艷陽與鹹膩的海風中一步一步走過海岸…

「如同候鳥歸返,每到夏天,洶湧的黑潮就會捎來南風的呼喚。」

每年夏天,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夥伴聚集到花蓮,為了美麗的海洋,為了海中悠游自在的鯨豚朋友。一如往常,黑潮今年也將召集來自台灣各地,對海洋有著莫名喜愛的人們,在夏日的艷陽與鹹膩的海風中一步一步走過海岸,航向水色深藍的太平洋,尋找被遺忘了的記憶,來自大海的記憶,重新搭起人與海之間斷裂了的橋樑。

長達兩個月的研習課程在台灣算是罕見,主要是因為海上解說不同於陸上解說,狀況多變而且需要克服的變因繁雜,因此一個海上解說員的養成必須要累積相當的出海經驗,並持續充實海洋相關知識。

黑潮的海上觀察與解說研習營除了安排密集而完整的課程外,並提供紮實的船上實習機會,希望在短短兩個月期間,培訓海上工作的種籽,除了學習解說與推廣環境教育之外,學員更必須擔任第一線的鯨豚生態紀錄員,實際參與鯨豚保育工作。

當然,在課程與排班實習工作時間之外,進一步了解與探訪花蓮在地人文、生態,體驗同在台灣島,卻與西部完全不同的生活步調、人文樣貌,也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您喜愛海洋,喜愛鯨豚,對環境教育充滿熱誠,願意參與海上實習、學習解說,並不怕風吹日曬,願意負擔鯨豚生態記錄工作,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多羅滿海洋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研習營日期:2009年7月~ 8月

研習營地點:花蓮縣市

研習營內容:專題課程、自然講座、戶外踏查、海上實習、參與指定解說工作、海洋環境教育推廣等。

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

E-mailkuroshio@seed.net.tw 網站 http://www.kuroshio.org.tw/

電話/(03)8578148 或 8578418 傳真/(03)8578948

地址/97054花蓮市富陽路87號 聯絡人/金 磊
980524-tide-4247472637.jpg
(一)必修基礎課程

一、【專題課程】

▲共12堂課,於第一週:2009/6/26(五) ~ 2009/6/30(二)進行。

▲學員須配合課程題目各自認領至少一堂擔任課前簡要引言人。

▲專題課程架構:

A.海洋與環境概論:包括海洋環境、生態、海岸等。
B.鯨豚概論:包括鯨豚生物學、海上鯨豚觀察、紀錄表格之使用等。
C.海洋文化與體驗:包括海洋經驗分享、海岸體驗行旅等。
D.海上解說工作:包括生態旅遊的精神、解說工作介紹。

活動日期 時間 課程主題與名稱
6/26 (五) 16︰30-21︰40 楔 子◆報到◆認識黑潮◆課程說明
6/27 (六) 08︰00-17︰30 海洋環境
◆海洋環境與生態概論◆台灣海域概況與沿海環境◆從台灣的海洋文化談起◆奇萊鼻行旅
6/28 (日) 08︰00-12︰10 鯨豚概論
◆鯨豚概論與花蓮海域常見鯨豚◆海上調查研究與紀錄表格使用
6/29 (一) 08︰00-12︰10 海洋文化
◆台灣的漁業文化◆花蓮的歷史與人文
6/30 (二) 08︰00-12︰10 解說初探
◆生態觀光與環境教育◆台灣賞鯨現況與解說員的價值

(講師與題目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二、【進階課程&解說研討】

▲ 共13次,於營期中週一、三晚上19:00~21:00,進行進階課程、小組討論會、解說實務的研討及演練

日期 主題內容
7/06(一) 船隻與船務工作簡介
7/08(三) 行前解說的元素與架構—善用解說工具、影片討論,行前解說示範
7/13(一) 花蓮海域常見鯨豚種類與基礎辨識
7/15(三) 行前解說:小組演練
7/20(一) 人與鯨
7/22(三) 行前解說:小組演練
7/27(一) 行前解說鑑定
7/29(三) 行前解說鑑定
8/3(一) 海上解說流程
8/5(三) 行前解說敗部復活戰
8/10(一) 海上解說:問題與心得交流
8/17(一) 海上解說:問題與心得交流
8/24(一) 海上解說:問題與心得交流

◎8月底-9月初期間開始受理正式解說鑑定之申請。

三、【海上實習】

▲經錄取、報名確定後,於6/26營隊正式開始之前,每人需自行安排時間進行體驗航次,並於回航後與該航次解說員進行討論與分享。每人體驗上限為2個航次。

▲自6/28起,以排班方式上船實習,每人實習上限為20個航次。
▲學員應於營期前4週內(7/29前),完成行前解說之鑑定。
▲營期末2週(8/17 ~ 8/31)或實際經歷20個實習航次後,方可申請解說員資格鑑定。

▲實習時須義務協助黑潮解說員進行行前解說、海上解說、海上記錄等工作,並適時參與船務工作,透過實際演練與觀察,學習勝任解說員角色。
▲實習學員須經本會鑑定通過,得成為合格的黑潮海上解說員。取得資格後始能獨立帶領航次,並支領解說津貼。

四、【必讀書籍】

▲學員須於營期前閱讀《鯨與海豚圖鑑》(貓頭鷹出版社)與《花蓮賞鯨地圖》(晨星出版社)等相關書籍與資料,主動學習並盡快進入學習狀況。

(二) 選修課程

一、【自然講座】

▲預定舉辦4場,內容含海洋、生態、環保及人文等相關環境議題。

▲時間:營期間每單週五晚間19:00~21:00。

△學員須配合講題各自認領至少一堂擔任課前簡要引言人。

日期 主 題
7/03(五) 黑潮洄流:從走灘到繞島
7/17(五) 花蓮潮間帶生物大觀
7/31(五) 傾聽海洋的脈動
8/14(五) 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再生利用

(講師與題目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二、【黑友讀書會-議題討論】

▲預定舉辦4場,以海洋相關、專題課程與進階課程中所提及的相關議題為主題,邀請講師與黑潮志工擔任主持人,帶領議題的討論。

▲時間:營期間每雙週五晚間19:00~21:00。

△學員須確實尋找並閱讀當日主題相關書單或資料,以便進行討論。

日期 主 題
7/10(五) 吻仔魚的捕撈與過漁現象
7/24(五) 消波塊與海岸開發
8/7(五) 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
8/21(五) 原住民土地之歸屬

(講師與題目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三、【山水踏查】

▲透過實地走踏花蓮的山林、海岸與部落,探訪東部特有的環境生態與人文景緻,貼近自然的脈動。戶外課程之車資及餐費,由當次活動參與者共同分攤)

▲預定舉辦4場,但須依實際天候或報名情況調整。

日期 主題 內容
7/04(六) 認識花蓮~沿海走一遭 三棧溪口花蓮溪口,認識當地河海環境與水資源分佈
7/18(六) 走訪石梯海濱 石梯坪潮間帶觀察、秀姑巒溪生態導覽
7/18-20(六-日) Cepo’文化之旅 參加港口部落豐年祭
8/01(六) 小水滴的道路 溯台11線12號橋溪
8/15(六) 太魯閣好山好水行 A.錐鹿/蘇花古道尋幽探訪B.認識立霧溪峽谷與國家公園

(講師與行程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四、【摸摸海電影室】(星光場)

▲呼應黑潮、海洋、鯨豚、解說元素等主題,以生態影像紀錄強化學員對課程相關主題的認知,並助益於解說內容厚度。

▲預定播映4場,片單與播映日期於營期首日公布,歡迎學員提供海洋、生態紀錄片加映分享,採自由入座與不錄音討論。

報名須知

(一)學員資格──欲參加者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l 年滿18歲,對海洋議題有強烈興趣,期待參與海洋環境教育工作,不怕風吹日曬,願意接受考驗者。

l 有意願認識黑潮、成為黑潮解說員、黑潮志工、協助推動海洋環境教育者。

l 願意協助鯨豚生態紀錄工作者。

(二)參加費用:每人新台幣5,000元整

l 包含登船實習費、12堂基礎課程及4場自然講座、4場讀書會之課程費用、活動期間保險費、黑潮T恤乙件(實習制服)以及所有講義手冊費用 ★(不含活動期間的食宿費用)

(三)名額:30人

(四)報名及錄取方式:

一、 報名方式:

自即日起至5月29日(五)報名截止,詳填報名表格後,以郵寄、傳真、e-mail或親送本會。預定將於6月1日(一)21:00前公布名單並發出面談通知。

學員需經面談以確定錄取資格,預定6月9日公布錄取名單,錄取者需於6月15日前繳費確認,始完成報名手續保留參與資格。

(報名表下載請點選這裡)

二、 面談場次

報名者請依個人志願順序選擇面談地點,將以個人意願進行安排。如所填寫之面談場次未舉辦,則自動後推至次一志願。

6月6日(週六) 花蓮/ 6月7日(週日) 台北or 高雄場次,請務必擇一參加。

詳細面談地點及個人時間,將於6月1日發出之面談通知說明。

面談項目參考︰

項目與比重 內容
熱忱(25%) 對於環境議題、NGO、鯨豚、人的熱忱
基礎知識(15%) 對鯨豚的基本了解,對海洋及解說工作的了解
經歷(15%) 過去曾參與的工作、是否具領導能力等
表達能力(25%) 包括組織能力、口齒清晰度、表達能力
態度(20%) 應對進退是否合宜、成熟度
印象分數(10%) 如語言能力、特殊才能、特別之條件等

(五)繳費方式:

請以信用卡授權書、郵政劃撥(帳號0665 9669戶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或親至本會現金繳款。

(六)特別說明:

報名前請注意面談日期地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場次。

本訓練課程不接受中途加入之成員。

課程三─「山水踏查」戶外課程費用,由當趟所有參加者分攤。

學費不包括活動期間的食宿費用。

旅行‧城鎮‧菜市場

這是一個緊鄰「海」而發展的城市,隨處都充滿著「海味」,當然在地人的心胸也像大海寬闊的模樣。於巷口轉角處詢問泡沫紅茶店老闆:菜市場往哪裡走?美麗兼具熱心的老闆娘告訴我,我要去外送順路載你去;哇!真是感動萬分,搭上便車……….

閱讀一本城鎮的生活故事從旅行開始,而旅行中探訪在地菜市場是書中重要的章節!豔陽下,停滿漁船的港口是這本書的封面,透過「停‧留」我們一起翻閱這本充滿海洋味道菜市場的生活故事書。

port-360.jpg

週末8點時分到達枋寮火車站,迎接雙眼的大太陽之外,「海味」是你踏上土地那一刻開始,枋寮送給你的見面禮。

這是一個緊鄰「海」而發展的城市,隨處都充滿著「海味」,當然在地人的心胸也像大海寬闊的模樣。離開火車站之後沿中正路走著、走著,正想著菜市場在哪裡呢?於巷口轉角處詢問泡沫紅茶店老闆:菜市場往哪裡走?走路大概多久時間?美麗兼具熱心的老闆娘告訴我,我要去外送順路載你去;哇!真是感動萬分,搭上便車一下子我已抵達這個與海相連的枋寮菜市場。

照片 231

照片 228

照片 248

在市場入口處有許多的小貨車,載著日用品、衣服、西瓜、各種商品將市場的入口處團團圍住,讓我這一個外地人很難發現市場的入口位置。

週末的9點鐘似乎大家都剛剛才睡醒,市場人潮不多,先快速的瀏覽整個市場;發現枋寮菜市場賣蔬菜的攤位不多,但是賣魚倒是挺多的,而且大都是活跳跳的海魚。幾乎所有的魚貨老闆都會跟你說,人客;這是今日剛回來的「現撈」!

這是一個超級有海洋味道的特色市場!菜市場的「現撈」是人與海兄弟間所展現深情的交陪。

在這裡,雖然我對魚的名字大都不認識,但看的出來這裡的海魚不只是「現撈」而且種類特別多,魚店老闆娘還特別介紹一種,比毋仔魚還營養的小魚,現正產季一斤100元而已,而且是別的地方買不到的喔!整個市場氣氛如同現撈的魚貨一般-活跳跳!

這裡部分漁貨是在地漁船夜晚出港清晨回港捕來的,但也有部分漁貨來自於東港。在這裡出門便可以看到海,吃當然離不開海,大家都說吃魚會讓頭腦壯壯,那幸福的枋寮人是不是也頭腦壯壯特別聰明呢?

照片 258

照片 270

照片 260

同一種食材但不同地方,對待食材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料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在盛夏的枋寮菜市場正是芋頭的產季,週末一早市場幾位小農將自家產的芋頭在這裡販售,在這裡,芋頭是連著綠色的梗一起賣,這裡稱此食材為:芋拐(台語)。傳統的烹飪方式是將芋頭與綠色的梗削成薄片一起烹煮,這裡的小農也會提供的貼心服務,把顧客所購買的芋頭皮削好,梗去掉、切好,回家只要清洗乾淨便能下鍋。我好奇問小農這芋頭的煮法,小農說:在熱鍋淋上麻油後,將芋頭跟梗熱炒之後,加入少許的水悶煮一即可上桌。小農自豪的告訴我:這絕對是一道令人思念的好味道呢!對的,令人思念的好味道必定是家鄉的好味道,也是讓在地人與外鄉遊子一輩都忘不了的好滋味。

當你迷戀於到處旅行時,停下來‧留下來,把逛菜市場當成旅行中必要的行程,在地旅行的視野才會打開,你才能更貼近品嘗在地生活的好滋味。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