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農再條例」成為敲響社區營造工作的喪鐘

農村再生計畫的催生,最讓人擔心的是,我們將會逐漸看不到社區,務實力行的工作態度,我們也將漸漸聽不到,社區營造工作者,對社區的想像與理想;甚至於,農村再生計畫一旦推出,它也將會瓦解掉,台灣多年苦心…

前言: 

有關4月8日聯合報社論,提到「社區營造」派擁護農村再生條例,基於本人從事社區營造已有12年的歷程觀感,實在是無法茍同這樣的論述,況且就個人所知,實際上;卻是有許多社區營造工作者與社區,是站在反對的立場,而且所謂的「社區營造」派,也不知是基於何種定義,來認定他們的代表性?

民主體制國家,最可貴的就在於大家都有資格,來論述對各項事務的看法,當然!不論每一個人是基於何種立場來論述,我們都應該給予機會與尊重,只是以二分法,硬要把大家區分為「社區營造」派,是農村再生條例的擁護者,以及「農運團體」是反對者,實在是有欠客觀與公平。

所以個人覺得實在是有必要投稿,來為全台,一直默默在各社區,辛苦耕耘的社區工作者,做些澄清與說明,以免造成大家對社區營造工作者,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社區營造工作的過程與價值

社區營造在台灣已推行了十幾年,這些年來,在不同政府部門的輔導機制運作下,以及在不同看法的社造工作者的推行下,當然也就會產生出許多不同的作法與論述,不過在基礎原則的認知上,大家還是會以強調,居民參與、建立共識、由下而上,來當作推行社區營造事務的本質概念。

而事實上,社區營造最珍貴面,卻在於無形中對「人心」的轉變,以及重建「道德價值觀」與「社會秩序」。所以社區營造,其實真正要營造的是「人」,當然!也就是要以人本概念來作為依歸。

近年政府各相關部門,為能迎合社區營造模式,來推行各項公共政策,不斷辦理各項社造人才培育訓練課程,並以一定額度的補助經費,讓各社區得以依社區面臨的議題,作出最迎合社區需要的處遇,其目的,除為培育社造人才,具有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亦為落實政府「賦權」的民主美意。

而社區在歷經多元能力的培育訓練後,個人作業能力除了得以獲得提升,對於社區營造正面價值意義,亦能堅守著,有守有為的觀念,並適時適切展現出「賦能」的作為,以取得政府部門及社區居民的肯定與信任。

政府的「賦權」,以及社區的「賦能」作為,其建立的其實就是一種「互信」與「互利」的機制,當然要建立出這樣的機制,所要經歷的時程,也許要很長,所要付出的心力也很多,更重要的是,社區還必須有個完整而堅強的工作團隊。

因而這種循序漸進的作業模式,並不能被所有社區給接受,而寧願以傳統作業模式,藉由與民意代表及政要建立的關係,來獲取社區各項建設(工程)經費的投注,致於這些投注於社區的各項建設,能為社區帶來何種效應,對這些社區來說,似乎已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980409-dsc05443-400.jpg
社區營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與溝通。

「農村再生條例」對社區營造工作可能的影響

姑不論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農村再生計畫」會為農村帶來的是希望還是災難?光以2,000億經費,要投注於各農村社區看來,這麼龐大的經費,那是需要藉由多少的硬體設施,才足以消化掉,就會讓我們感到憂心與不安。

當然水保局,同樣的基於「賦權」的考量,也運用「培根計畫」,來培育各農村社區,以讓各社區能夠依自主的構想,作出整體規劃,並提出農村再生申請計畫;而社區亦為能展現社區的「賦能」行為,除積極動員居民,參與各項培育課程,亦極盡所能的,弄出一本計畫書來,而這種短期培育計畫,其目的,只是為能讓社區,提出農村再生申請計畫,其是否真能造福社區,實在值得深入去探討。

當然;在如此的運作機制下,「培根計畫」,表象看來,似乎也很迎合社區營造,居民參與、建立共識、由下而上的本質。然而在龐大經費的誘使下,社區亦未能堅守著正面的社區營造觀,難不保的是,大家將會面臨到「人心」的轉變,以及「道德價值觀」、「社會秩序」淪陷、失序行為?

而政府部門與社區間的「互信」、「互利」機制,將只會生產出,大家共同來消化這筆龐大的經費的共識;而農村再生計畫原始提案的目的,對大家來說,似乎也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有希望不見得就會得到幸福,但有幸福,對任何事務,卻都會抱持著希望,農村再生計畫,也許真是一個希望,但是它會不會給農村社區帶來幸福,這也是農村社區首要認真去思考的問 題?而事實上;它也是一個道德檢視與責任承擔的問題?

在過往的社區營造歷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與聽到,有許多社區營造工作者,基於對自己社區這塊土地的熱愛,會鞭策著自己不斷努力的去學習,好讓自己更加成長,同時以務實力行的工作態度,來凝聚居民情感,進而建立出理想共識,並逐步的為社區建構出美好的發展機制。

當然這樣的過程,一定會是很漫長,而且又很艱辛,但是當有些小成果能夠展現時,卻會讓人感到很幸福與踏實,而且也會讓大家覺得未來更有希望,而這種感覺,自然的也就會培育出,每一個社區的「在地自信」,如此;不但能完全展現出各社區的自主意識,更可貴的是,這樣的社區,絕對不會就政府部門,補助經費的多寡給誘惑與掌控,甚至淪為政府部門,消化預算的幫兇。

農村再生計畫的催生,最讓人擔心的是,我們將會逐漸看不到社區,務實力行的工作態度,我們也將漸漸聽不到,社區營造工作者,對社區的想像與理想;甚至於,農村再生計畫一旦推出,它也將會瓦解掉,台灣多年苦心經營出的,社區營造基礎,以及成為敲響社區營造工作者的一口喪鐘?

再此,期盼所有農村社區,能夠回歸到社區營造的正面思維,秉持著對自己社區熱愛的一顆心,以務實力行的工作態度,認真看待自己社區真正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期望,所有農村社區,可以再次認真的去探討,農村再生計畫,是否真能為社區給帶來幸福與希望!

(本文作者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

【招生】小地方,大視界-花蓮公民新聞寫作0410開課

「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認識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分享他們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 歡迎年滿十八歲,具基本書寫、數位攝影能力,關心花蓮地方發展,對公民新聞…

大事小事花蓮發生的事、你寫我寫人人動手來寫
「小地方新聞網」是一個比較針對「非工業型態的,非都市型態的區域」來觀察記錄的新聞平台。

特別是「山村、漁村、農村…」仍有耕作勞動的區域,另外也包含原來是鄉村地區,卻因都市化過程而被迫轉型,或急遽變遷的都市外圍鄉鎮。

因為在大環境的急遽變化下,這些小地方受到的衝擊最大,包含地景、環境、工作方式、人的關係…,都會面臨很大的改變。這些變化,也標示了台灣島嶼將來可能會演變的方向。

不論是不是生活在上述的小地方,「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認識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分享他們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

主辦單位: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旗美社大〉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招生對象:歡迎年滿十八歲,具基本書寫、數位攝影能力,關心花蓮地方發展,對公民新聞寫作有興趣的社區工作者、學校老師、學生、一般大眾報名參加〈需自備數位相機〉

課程費用:300元,保證金500元,上課出席超過2/3,保證金即可全額退費!結訓後頒發結業證書,產出文章若經小地方新聞網錄取每篇可得稿費800元。

課程期間:4/10~5/30,週五18:30-20:30或週六10:00-12:00(共26小時)

上課地點:花蓮創意文化園區文學館二樓文學視聽室 花蓮市中華路144號〈請從仁愛街進入〉

報名請洽:電話:03-8327105 手機:0910951113   傳真:03-8324608  E-mail:pt2117@gmail.com

截止日期:請於98年4月5日前匯款,並電話或E-mail與江小姐確認匯款成功,完成報名手續。 

花蓮一信金融代號:215                 國光分社金融代號:0080
戶名: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高繼文   帳號:0842000000460-2

課程內容:

1.      了解公民新聞的意義與價值。
2.      了解花蓮地方人文、社福、環境議題
3.      具備基礎媒體識讀、新聞寫作、攝影技巧
4.      學員建立個人部落格
5.      學員參與校園媒體、社區媒體、社群媒體
6.「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觀察員的養成

課程表: 上課日期時間主題與內容任課老師

【4/10】(五)18:00-18:30(30min)相互認識、計畫說明  江珮瑾/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4/10】(五)18:30-20:30(2hr)什麼是公民新聞,核心價值何在?  林福岳老師/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17】(五)18:30-20:30(2hr)問題在哪裡?如何發掘新聞?  吳采璋老師/教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主持人

【4/18】(六)10:00-12:00(2hr)媒體識讀  李明軒老師/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24】(五)18:30-20:30(2hr)媒體識讀  李明軒老師/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25】(六)10:00-12:00(2hr)從公民觀點看花蓮藝文、社福團體現況  葉麗羚老師/漢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主持人

【5/1】(五)18:30-20:30(2hr)公民新聞寫作技巧、部落格架設與運用  胡慕情/立報記者

【5/2】(六)10:00-12:00(2hr)新聞游擊戰術運用  胡慕情/立報記者

【5/8】(五)18:30-20:30(2hr)「社區報Q&A」  吳明季、Kacaw/奇美部落社區報編輯群

【5/15】(五)18:30-20:30(2hr)公民媒體與原住民土地議題  Lisin.payso老師/原住民電視台記者

【5/23】(六)8:00-12:00(4hr)新聞攝影、採訪實作  黃東榕老師/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發展策劃部媒體公關管理師

【5/29】(五)18:30-20:30(2hr)學員作品交流討論、成果發表會規劃設計  全體學員

【5/30】(六)10:00-12:00(2hr)成果發表  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全體學員

備註:課程講師、上課地點,視實際上課情形調整

參考網站:
PeoPo公民新聞平台http://www.peopo.org/
生命力新聞http://www.newstory.info/
小地方新聞網https://www.dfun.tw/index.aspx
立報http://www.lihpao.com/
破報http://pots.tw/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
南方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south.shtml
慈大公民台http://www.peopo.org/tzuchicom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小地方新聞記者的行列!

昨日鐵道,今日自行車道,明日?

想在這裡鋪上枕木,架上鐵軌的人,是否曾經親自走上一回,體驗這條處處充滿驚奇的小徑呢?就算真用上了復古味濃厚的蒸汽火車頭與舊車廂,車窗外會是什麼樣的景色呢?碼頭上堆置的大批砂石?還是不斷散發出濃濃……

「台鐵轉型發展觀光路線腳步越來越積極!未來北、中、南、東各地均將有舊鐵道復駛,已改闢為自行車道的花蓮臨港線,甚至將破天荒重新鋪軌復駛,台鐵還打算將花蓮舊站土地以BOT模式經營觀光旅館。」(自由時報,2009/03/11)

980324-trail-400.jpg
一條處處充滿驚奇的小徑,卻即將鋪上枕木,架上鐵軌。

看到這則新聞時,心頭一驚;因為那條將要重新鋪軌復駛的路線,就在我家附近。

開始頻繁地造訪這裡,不過是這一兩個月的事。無事的夜裡總會換上短褲,披件風衣,從花蓮港餐廳旁的小路轉個彎,就能走進這個奇妙的空間。晚上八、九點時,其實看不見什麼風景,但你知道墨黑一片的海就在左邊,而遠方大船的燈光總能給人一點溫暖的感受。

隨著氣溫漸漸上升,沿路的動物也慢慢活躍了起來。穿越較為昏暗的路段時,有時會遇見一隻提早羽化的黃緣螢,以慵懶的節奏閃動著綠光飄忽飛行;經過路旁的積水時,也可能不小心驚動了一隻覓食中的雙色澤蟹,便看牠高舉著一大一小的螯足,霸氣萬分地橫行過路面;也有些時候其實無須睜眼,光用聽的也能知道,水溝蓋下的哪裡和哪裡又發生了蛙族的搶親事件。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選在有陽光的上午前來吧。草地裡隨處可見黃鵪菜的鮮黃小花隨風擺動;牽牛翠綠的爬藤攀滿土坡,緩緩旋開了藍藍的漏斗;幾根早熟的莿桐枝條似乎隱忍不住地,抽出了艷紅的花苞;而在上方馬路的邊緣,認不出是誰的高大禾本科植物也迎風張開了毛茸茸的花序。經過江口良三郎紀念公園的附近時,試著抬頭,就能看見苦楝在枝條間盛放的紫色煙霧,一團團細細碎碎的五瓣花,就是空氣裡粉粉甜香的源頭。

連接著花蓮港的景觀橋與北濱公園的曙光橋,這條自行車道早已經成為附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從早到晚,許許多多的民眾會以散步、慢跑、或是騎自行車的方式往來穿梭;如果真要鋪上鐵軌,大家大概都很難接受吧。

看到這則新聞的當下,曾立即寫信到縣長信箱詢問,可惜至今仍未得到回應。而我非常地擔心,真的很擔心。

(本文可同時在黑潮電子報閱讀,請點選這裡

花蓮場農再條例說明會活動紀實

會中大家討論了許多,當天與會的社區工作者普遍認為社區必須建立自主性,知道社區的真正需求為何,遇有不符合社區需求的計畫就不要,只要社區組織起來,就能有力量去阻擋對社區有害的建設,金惠雯便說,農再條例…

由原住民族促進會籌辦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說明會於2009年3月17日在花蓮吉拉卡樣農場舉行,當天有農民、社區組織工作者以及水保局秘書參與此次活動。

當天活動主持人為原住民族促進會理事長金惠雯,上午場講師有立委林淑芬助理林明賢、靜宜大學林淑雅老師、東華大學蔡健福老師,其講述內容主要著重於「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其後簡稱農再)的分析與說明,舉出農再中種種不合理、可能對農民特別是小農帶來的影響,而下午場的講師為新竹比亞外部落歐蜜.韋浪牧師與花蓮牛犂社區總幹事楊鈞弼,其講述內容主要為地方營造經驗之分享。

980324-hualian-360.jpg

當天討論重點:

1.農再對原住民土地權的影響

2.過去缺乏公部門關懷的社區是否能在農再中獲得公共資源

3.水保局是否具有協調、整合各公部門的能力

4.社區能為反假農再做什麼。

討論結論:

1.農再的施行將可能使原住民完全喪失其所剩不多的土地權

2.過去缺乏公部門關懷的社區不見得能獲得公部門資源,反而有被其他強勢社區併入、稀釋的危險

3.水保局於法律及行政位階上,皆不具備整合能力,故其無法改善長期困擾居民的繁文褥節,或是公部門互推皮球的情形

4.社區不要因為反假農再而不申請計畫,相反地,應該每個社區都去申請經費,並在申請經費時向水保局提出社區的疑慮,經典社區則可透過其影響力,邀請其他社區一同發聲,讓水保局感到壓力,讓他們聽見民間的聲音。

上半場活動紀實

會場上半場一開始林明賢主要就農再可能造成台灣農地快速流失及隨之而來的糧食安全問題進行講述。林大哥舉出農再第一章第三條中農村再生發展區與整合型農地整備,其在定義上的模糊而讓財團有炒作地皮的空間,與此,隨之而來的是農地不斷流失,以台灣目前30%左右的糧食自給率,此舉無疑惡化台灣的糧食安全。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林淑雅則先從農再對原住民土地權益可能的影響進行一連串發問,包括誰有能力申請計畫、進行規劃?農再執行的最後獲利為誰?林淑雅認為小農們沒有申請計畫及規劃的能力,不是就把此權力交由他人,而是該將心力與資源投注在地方人才培訓與組織整合的事務上,這些補助項目才是真正能活化農村的關鍵,然而它們卻從未於農再上出現。

此外,針對農再第三章形同圈地條款的內容,林淑雅分析到圈地的影響將造成農民的土地一去不返,而這些圈地及硬體建設的錢則全部都跑到財團手上,農民最後不僅土地充公還負債,這將重演過去原住民因各種法條而喪失其土地的歷史重演,更可能導致其土地的完全流失。

clip_image008

蔡建福老師針對農再裡只提著重硬體建設卻缺乏人力培訓等軟體建設提出,硬體應是農村活化的工具而非目的,其功能當在讓人過的更好。

此外,他也對於農再第三章第三十一條裡規定若農村社區內有妨礙整體景觀、土地利用等窳陋地區應進行改善之內容指出,每一地區內的空間配置都有其文化脈絡下的意義,就如同一個看似窳陋的房子,可能隱含了體貼老人家居住在此幾十年的習慣,農村的改造應視農民需求,重視他們最珍視的部分。

上半場討論

水保局秘書陳淑媛對蔡老師的內容回應,她說水保局93年開始將其業務重點從硬體轉為軟體,95年亦找來當地從事社造規劃多年的顏嘉成幫忙做人力培訓,水保局的立場都是抱持著做居民需求的工作,局長正是因為重視農民需求所以才叫我來參與會議。

主持人金惠雯為此說道:我想大家的出發點都一樣,只是看怎麼做。就像農再條例第十八條規定所有涉及公共設施所有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全體同意,這條文在實際施作上一定有困難,就連司馬庫斯都還有四戶未被整全進行,由此便可看出此法在全國施行的適用性為何了,再者,連公部門彼此間在相關議題上皆難以整合了,又如何去要求民間進行整合?

clip_image010

1.農再將使原住民喪失其僅有的土地權

歐蜜牧師用Gaha(指鍋巴,意指貪得無饜,把米飯吃完,連鍋巴也不留)形容農再對原住民土地的影響,他說巴陵限建20年,當地原住民連廁所改建都不行,然而鄰近國有林地卻成了一個個大型山莊、財團營造建地,將這些山坡地變私有地,原住民卻什麼都沒有得到。

clip_image012

政府當初規定十年租地造林,若第九年不續租則視同放棄其對該土地的耕作權。由於許多原住民不諳此法,所以此一行政命令造成原住民土地大量流失,讓財團有機可乘,讓土地正式私有化。歐蜜牧師說政府規定原住民需先取得承租土地的耕作權、地上權,待5年後才得以取得所有權,然而原住民所擁有的土地坡度大都高於55度,被列入宜林地不得耕作,這使得許多原住民根本無法取得原住民保留地。

水保局秘書陳淑媛對此表示水保局業務僅藉衛星影像判定是否有超限利用行為,放租不放租屬國有地屬於國有財產局權限。

2.農再是否可能成為非明星社區向政府要求農田水渠補助的依據

奇美部落組織工作者吳明季發言指出她大致贊成大家反對農再的看法,然而她對目前反農再運動較不滿處在於它削弱社區的可能性與能量,她認為一直批評條例的問題,卻不為它可能通過做準備。

clip_image014

她說,確實有許多社區不具執行/規劃能力,但正因如此,所以才需培力。她又指出過去奇美部落一直向政府申請水渠、水塔一直申請不到,後來她才知道原來是奇美部落沒有相關人脈,今天,農再條例釋出兩仟億預算,這使奇美可以依此法律依據申請計畫,讓奇美終於有機會可以在沒人脈下申請到水渠、水塔。

林明賢對此回應,他說我們並非反對提計畫,我們擔心的是農村需要的農再都沒有,而我們不要的,在農再施行後就全都跑出來,他同時也提醒,社造/協力人員在法條上並不具位置,農再通過後,掌管農村發展的決策/執行權或許也不在長期深耕地方的工作者手中。

林淑雅則說,我們絕對是肯定社區是有力量也有能力,只是過去政府資源配置錯誤,應將政府資源投注在人才培訓上,但農再上並未提及。水渠、水塔平時皆可向相關部門申請計畫,並不特別需農再此一條例做申請,而水渠、水塔這些許多農村需要的設施,卻恰好不在農再補助範圍內。在面對農再議題時我們有另一個隱憂在於農再並未明確定義農村範圍,因此農再一旦通過,奇美便很有可能被其他社區劃入、稀釋。

下半場活動紀實

會場下半場先由歐蜜牧師分享其在比亞外組織、營造的經驗,他強調鼓勵部落族人共同參與部落公共事務有助於部落凝聚力與自主性的建立,而此一好處在於部落較有力量去督促政府做出符合其需求的規劃。

同樣地,牛犂社區總幹事楊鈞弼也分享牛犂社區如何在建立自主性後,向政府申請符合社區需求的計畫,避免公部門對社區可能造成的破壞。米棧村長為此回應農村發展應在造人造心,必需做在地居民想要、需要的,並促發他們找到社區的需求。

clip_image016
牛犂社區總幹事楊鈞弼

下半場討論

1.社區發展的規劃是否需專人士

林明賢發問請教當天與會地方組織工作者規劃是否非得要專業人士?專業又該如何與在地居民協調、整合?

吳明季分享奇美的營造經驗,她說奇美今年是營造第四年,從營造開始到現在奇美走自主路,她說水保局的培根計畫是粗糙的,無法真正培訓部落的能力,對她來說,此一培根計畫讓部落族人練習提計畫的好處主要在於-讓水保局對部落需求有個概念,藉此調整其施政方向,而部落族人則藉此思考部落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找出部落發展的自主路徑。

水保局秘書:水保局本身亦有時間壓力,5月要完成設計,6月結標,所以往往水保局就採開口契約,以節省時間。

clip_image018
水保局秘書媛

林淑雅對此回應:水保局跟我們一樣,同樣面臨時間上的壓力,所以我們應該跟政府要時間、要錢、要人才,我們這樣的訴求,不也減水保局的負擔?

水保局秘書針對林淑雅的建議回應:短時間針對三興的規劃是不可行的,因為此計畫已開始執行,目前能做的是我們會與當地充份溝通,請他們提供意見。

林淑雅再提建議:水保局日後做人力培訓時,因各部落會有其各自特殊需求,故在制定規則時應將相關規定抽象化。

水保局秘書回應:我們是屬於執行單位,關於上述提到的建議屬於政策上的制定,應行文給農業局,因為這不是我們職權可以決定的。

clip_image020

2.水保局是否有能力進行跨部會的整合

吳明季回應林明贀之前社區是否需要專業人士的問題,她說社區的規劃仍需專業人士,以奇美部落需要的水渠來說,山區部落不比平地,其工程的執行需有較多的技術,施作上也較困難;吳明季也提到其在申請水渠時遇到許多跨部門引來各部門互推皮球的問題,她說如果農村再生條例通過,由水保局統整各部門權責,就可以解決這問題。

在眾人討論水保局到底是否具有協調、整合能力時,顏嘉成舉了許多在花蓮各地發生各種因為各公部門沒有整合而引起農民權益受損的荒謬例子,並指出在農再上將水保局定為主管機關,讓水保局確實有此依據去整合其他公部門,而他在研讀農再第三章時,剛開始覺得這一章將有損於農民的土地利用,然而再看一次時,倒也覺得第三章中把資源化暗為明的方式,不見得不好,只要在執行上有人用心的去管理,這樣的施作反而使事情能更有效運作。

林明賢延續此議題回應道,水保局不見得得以掌握所有的資源與權限,而林淑雅也補充說,現實中各行政機關皆有其各自遵行的法律,應要求政府進行內部協調,農再並無法超越其他各部會需遵循的法條,而水保局其行政位階與其他部門平行,亦無適當職權進行部門間的整合。如此,水保局於法於行政職權皆無法高於其他部門,農再的施行無疑只是製造出法律間的衝突與矛盾,並無法解決各部門間整合的問題。

蔡健福老師也說水保局基本上沒有權限去做相關部會決策的變更,而水保局原為野溪整治、做工程的背景,說實在,它亦無足夠的能力去進行環境、經濟、政治、社會各面向議題的整合,農再條例的設計無非是因為水保局內部組織面臨解組危機而尋求的出路。

因此,若非得要找一主管機關,永續會說不定是更好的選擇,無論是在其部會成立宗旨上,或是實際施行運作上(用虛部門回應虛條例),都應為一更好的選擇。

3.社區能做什麼

由於大家的討論趨於專業,因此牛犂社區的組織工作者-雅帆姊提議在農再議題上大家應各司其職,並問大家社區能在此議題上做些什麼?雅帆姊說在地組織工作者與現今反農再的大家立場是一致的,當大家在外頭阻擋此法案的通過時,若真擋不過,社區將會是第二道防線,而這也就如會場中吳明季一再提及的,大家亦需為農再若通過時做準備。

clip_image022

會中大家討論了許多,當天與會的社區工作者普遍認為社區必須建立自主性,知道社區的真正需求為何,遇有不符合社區需求的計畫就不要,只要社區組織起來,就能有力量去阻擋對社區有害的建設,金惠雯便說,農再條例沒有界定農村範圍,將可能讓一個具自主性的社區也會面臨被其他社區整併、稀釋的危險。

林淑雅在面對社區可以在反假農再議題上能扮演什麼角色的問題時說,並非叫社區不要提計畫,因為就現在的情況來看,農再條例尚未通過,但各示範區的計畫早已如火如荼的展開,所以申請計畫跟農再基本上是分開的。

相反地,林淑雅認為社區都去提計畫,並在提計畫時跟主管機關提出對農再的種種疑慮,特別是經典社區,更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一方面向水保局提問,一方面影響其也社區,讓其他社區也加入跟水保局提問、施壓的行列,讓水保局知道民間對此法案是有很大質疑的。

同時在編列計畫預算時,就將人事費編列最高,因為人力的投資是活化社區的關鍵,若水保局對此有意見,就跟他們回應農再條例裡既無人才的培訓,又無產業,也沒辦法促使人力的回流,那水保局如何說農再是農民想要的。

小結

花蓮場的農再說明會的結束不是花蓮站反農再的終點,它是促發花蓮地方覺察農再問題、反農再行動的開端與捲動的開端。

會場結束後的各個角落,散佈、聚集了一群又一群討論的人們,留下彼此的聯絡方式、串起一個又一個關懷農村發展的行動網絡,就如會場中林淑雅與金惠雯所說的,只要花蓮還有人想就農再議題做討論,還有人想對此有更多的認識,在場的大家都可以再來,也可以在往後的討論中就各人的專業與地利之便,在反假農再的道路上共同努力!

最高尚的行為-農再條例訪調報告

針對農村的未來,吳大哥大膽想像,目前台灣有二十二萬公頃的休耕地,政府與其每一年給予休耕補助,不如以合理的價錢買下土地,讓想要回鄉的個人或家庭使用,鼓勵其行有機無毒農業,老農提供經驗上的傳承或指導……

受訪人:吳永斌(馬太鞍溼地生態解說員)
訪問日期:2008.1.21
訪問地點:花蓮縣吉安鄉

980308-hualian-360.jpg

錦上添花

吳永斌與朱進郎曾經是伙伴,後來逐漸發現水保局對於馬太鞍濕地的營造不過是希望他們成為背書團體,而種種建設猶如錦上添花,並不符合溼地的需求,因此退出了團隊。他表示,濕地不缺硬體,缺的是軟體。他也認為,農村再生條例沒有控管單位,造成執行者球員兼裁判,無法判斷對錯,容易被光圈和利益所迷惑。

買一塊地來荒

現在他與另外五六位朋友決定「自己營造自己的」,他們在光復「買一塊地來荒」,原本是農田,買來後就放著,一段時間過去,這塊地開始長出植物,植物越來越多,昆蟲也就跟著來了,吳大哥他們近期的目標是營造生態池,維護其物種多樣性,中期目標為運用這塊濕地進行生態教育,長程目標希望這裡可以成就為一個樣本:自然生成的美麗溼地,完全不依靠公部門挹注經費。

不接受公部門資源

吳大哥打趣說要在溼地前立起一塊「不接受公部門資源」的牌子,他表示他們的營造由零開始,但成果也是一、二、四、八…持續的累積,水保局的營造一開始是十,但這十用完立刻變成零,缺乏階段性目標和永續的概念,而地方組織常常提案爭取到經費後,有多少花多少,完成硬體,卻沒有經費規畫後續的維護及相關配套,造成閒置。他認為,除非加強社區內部人才的培訓,不然由下而上始終只是口號,因為許多社區的執行力仍然不足。

生態工法?

吳大哥提到,早期馬太鞍的營造泰半由農會主導,因為農會和農委會的關係良好,地方發展由營利單位來負責不是很奇怪嗎?吳大哥說,農村再生條例裡雖然提到「實施生態工程優先補助」,可是,必須去細問「怎麼做」,就他的觀察,許多地方還是以為有石頭有植被就是「生態工法」,像現在溼地的周圍種了許多蜜源植物,他質疑為何不是原生的水生植物?

870077

想像農村

針對農村的未來,吳大哥大膽想像,目前台灣有二十二萬公頃的休耕地,政府與其每一年給予休耕補助,不如以合理的價錢買下土地,讓想要回鄉的個人或家庭使用,鼓勵其行有機無毒農業,老農提供經驗上的傳承或指導,延續農村文化,解決失業問題;在銷售的部份,用物價券代替消費卷,可以到各市場換取有機農產品,一但務農有了出脫,國人也才會慢慢轉變對於農業遲暮的印象。吳大哥說,最高尚的行為就是自己種東西吃,這是一種生活智慧。景氣不好也有好處,提醒人們減少不必要的花費,省視物質充斥的消費社會,讓更多人願意回歸家庭式農園。

生態沒有老師

吳永斌大哥目前是馬太鞍濕地的生態解說員,由於口碑良好,常有同業向他請教導覽的秘訣,吳大哥希望對方自己去試,因為所謂的解說,就是在分享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而生態其實沒有老師,尤其台灣微氣候,處處充滿差異性,沒有全面性、一體適用的規則,只能做中學。

蘇花高幽靈

吳大哥提到蘇花高,同樣是水泥建設,其間也或許隱藏著巨大利益,老一輩的人認為,蘇花高一蓋,離家的孩子就會回來看他,吳大哥笑著反問,他那麼快回來是要看你還是分財產?如果真的想要看你,多一兩個小時的交通,也會回來看你。吳大哥戲稱蘇花高是幽靈,平常被釘在棺材裡,一到選舉就會被放出來:蘇花高蘇花高…選完就又被釘回去。

對於環境的使命

吳大哥長年在馬太鞍溼地進行攝影,他認為這些照片不但鉅細靡遺的記錄了濕地的四季,更可達到監督各項工程的功能,也準備與溼地的遊客討論相關議題和政策。他不擔心近年來環保人士被污名化,吳大哥說,為甚麼用心?因為要影響別人,這是對於環境的使命。

093258

●農村再生條例全文、相關連結、重大爭議:
http://www.pureht.url.tw/index.php?pl=136

(本文轉載自「蘇花糕餅舖」更多蘇花高與環境議題,請點選這裡

還在門外-農再條例相關訪調報告

課長認為這個條例太草率、急就章,沒有任何正式的行政機關監督,所有建設都在某一帶,經費一直湧上來,社區自然得巧立名目,今天蓋什麼,明天蓋什麼,今天打掉什麼,明天才能又再蓋什麼…就算開說明會,也只有關心的人…

受訪人:李傳欣(光復鄉公所農業暨觀光課課長)
訪問日期:2008.1.13
訪問地點:花蓮縣光復鄉公所

我們來到光復鄉公所,希望了解地方單位對於農村再生條例的看法。農業暨觀光課課長李傳欣先生表示,農再條例的資源並沒有經過地方單位,幾乎是直接由水保局撥款給社區組織,在這樣的狀況下,缺乏負責監控的單位,有可能產生下列種種問題:

一、有的組織根本沒有立案,卻仍然可以得到補助。
二、施工過程中,即便提供了當地人工作的機會,但帶頭的組織只用自己人。
三、偷工減料或是浮報預算,沒有人監督。
四、公共設施在私人土地上,造成產權的糾紛以及浪費。課長舉鄉內的一座蝴蝶園為例,蝴蝶園建築於法拍地,政府挹注了許多錢在這個地方,但四年一到,這塊土地原本的主人不願意再承租土地,結果建設的暖房等等不知如何處置。

課長表示,大和與馬太鞍的計畫他們都知道,但若是社區在執行上發生什麼困難,他們也不方便插手。所謂由下而上,應該有階段,而不是直接略過地方單位,產生這樣的狀況,課長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要「馬上」見到績效,如果經過鄉公所,就必須受到採購法等限制,時間勢必會拖長,沒有辦法劍及履及;另一原因是社區與村里都鄉公所沒有信任感。

課長認為這個條例太草率、急就章,沒有任何正式的行政機關來監督,所有建設都在某一帶,經費一直湧上來,社區自然得巧立名目,今天蓋什麼,明天蓋什麼,今天打掉什麼,明天才能又再蓋什麼…就算開了說明會,也只有關心的人會來,而所謂「關心的人」往往不會是民眾,而是業者。

課長說,條例還沒有正式頒布,這是人的問題,「字大家都會寫,實際操作不是這樣。」建議我們到大豐村大富村一帶繼續進行訪談:「你去問問那邊的理事長阿、村長阿,沒有人知道農村再生條例是什麼東西。」最後他開玩笑卻又意味深長的說:「他們的問題比較多,我們沒有問題,因為我們還在門外。」

980130-hua-450.jpg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花蓮分局

(本文轉載自「蘇花糕餅舖」,更多蘇花高與環境議題,請點選這裡

緩慢而持續的累積─農再條例相關訪調報告

大王說,除了生存、經濟上的需求外,農民更需要尊重,感受到自己本來就有的價值,而不是被視為已經凋零的區域,讓各種補助與條例鼓勵棄農。大王說,農夫不耕作,不會快樂。因此,改變目前農村田地多數休耕的狀態……

受訪人:王福裕(人稱「大王」,從事城鄉規劃與研究多年,現經營大王菜舖子)
訪問日期:2008.1.9
訪問地點:大王菜舖子

大王說:「需要的是開始改變,而非一下子改變。」

針對目前引起多方爭議的「農村再生條例」,大王相信制定條文的人關心農村,卻普遍沒有農村經驗,因此會對農村需求有錯誤的假設。大王開玩笑的說:

「你很愛一個女人,也有可能毀了她一生啊。」

大王認為關心這個議題的人,可以從兩個面向去努力,一是針對公部門,運用媒體的力量;二是民間的自覺,大王對後者較有信心,同時指出,這樣的改變必須透過緩慢而持續的累積。

大王菜舖子網頁上《有機小農的春天》一文中提到,台灣有機小農的困境來自於農產品的數量與種類較少及認證制度讓許多小農不敢進場。(《有機小農的春天》全文詳見 http://www.wretch.cc/blog/cutenana0704/17891152)

631507-1.jpg

因此,社區型農業是目前最佳的出口。社區農業的關鍵在於「核心人物」。如果核心人物擁有對農業的情感,在農村的經驗,對農人的認同,並且物慾低,就不容易在提供農產品通路時,企圖剝削農民;要是他同時具備敏銳的食物鑑賞力,就更有機會和消費者充分溝通,取得農民及顧客的信任,逐步建構社區型農業平台。

假設每個地方都有各具特色與差異性的「菜舖子」,那農業和社區、食物和人就有緊密結合的可能,社區型農業更可以搭配深度旅遊、社區產業,不必依靠硬體、水泥建設富麗農村。

大王以大王菜舖子為例,他們從什麼都沒有─沒有房子,沒有冰箱,只有一家三口,自己下田採菜,三戶、五戶這樣賣,到現在每個星期兩百戶左右的顧客…只因為始終秉持著要協助有機農民創造多元通路,並與消費者分享在地美味的信念。大王菜舖子在做的,是希望用「美味」救農村,食物是在地生活的縮影,田間的故事必須要也值得被寫出來。

大王說,除了生存、經濟上的需求外,農民更需要尊重,感受到自己本來就有的價值,而不是被視為已經凋零的區域,讓各種補助與條例鼓勵棄農。大王說,農夫不耕作,不會快樂。因此,改變目前農村田地多數休耕的狀態,需要更多的人投入社區型農業。他也提醒,從事運動不要悲情,悲情只是在塑造英雄,覺得快樂就去做,做的過程中自然會知道,需要什麼。

292567--2

農在條例0117  花蓮說明會:

蔡建福教授環境政策所學生與千里步道一行及當地部落農民,預計十七日晚上在真柄的茅草屋烤火討論,與會伙伴:蔡建福老師、李天健老師及蔡培慧老師 http://www.iep.ndhu.edu.tw/download/980106.pdf

(本文轉載自「蘇花糕餅舖」,更多蘇花高與環境議題,請點選這裡

【行動】農再條例花蓮說明會0117

農在條例0117 花蓮說明會:蔡建福教授環境政策所學生與千里步道一行及當地部落農民,預計十七日晚上在真柄的茅草屋烤火討論,與會伙伴:蔡建福老師、李天健老師及蔡培慧老師…

農在條例0117  花蓮說明會:

蔡建福教授環境政策所學生與千里步道一行及當地部落農民,預計十七日晚上在真柄的茅草屋烤火討論,與會伙伴:蔡建福老師、李天健老師及蔡培慧老師 http://www.iep.ndhu.edu.tw/download/980106.pdf

東部的朋友有空可以去烤火討論囉。

帝力於我何有哉–堅持黑暗之部落

「黑暗部落」實際上是現在「達蘭埠部落」的舊聚落所在。居民大多時間居住在前山的達蘭埠部落,在金針花花季時回到山後峽谷中的「黑暗部落」就近種作金針花。為了守護山谷裡黑暗部落的原始樣貌,遲遲不同意輸電…

緣起

10月10號到12號,旗美社大的伙伴進行花東有機農業與社區部落發展的參訪取經之旅。12號的早晨從花蓮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出發,一行人奔馳在花東縱谷的路上,穿過鳳林、玉里,即是花蓮最南端的富里鄉,進入六十石山山區便是彎曲綿延的山路,終於抵達此行的最後一站「黑暗部落」。

pic01-686-2-360.jpg

pic01 621

霧氣瀰漫的六十石山

問題意識

行前即已在網路上查詢相關資料,得知「黑暗部落」實際上是現在「達蘭埠部落」的舊聚落所在。部落的居民大多時間居住在前山的達蘭埠部落,在金針花花季時回到山後峽谷中的「黑暗部落」就近種作金針花。黑暗部落之得名乃因為部落尚未「來電」而得名,近年在媒體頻繁報導之下而曝光。

原來台電輸電線已經配置到部落外圍,只待部落同意即可將供電。然而部落卻為了守護山谷裡黑暗部落的原始樣貌而遲遲不願同意輸電配置。這個問題引起我的興趣,部落的未來跟「來不來電」的關係?部落中對未來願景如何建立共識與集體行動的基礎?成為此行期待最核心的問題意識。

信仰與教會是堅實的力量

當我們一行人來到達蘭埠部落自力以竹材搭建的農產推廣中心時,正好是部落舉辦金針花季結束採收作業的成果展暨部落豐年祭。達蘭埠部落社區發展或共同產銷最主要的發動機即是「長老教會達蘭埠教會」,這裡面的關鍵人物即是張英妹牧師。在活動開始前,牧師開場引言時說道:「…我們為了收成金針花,佔用了很多上帝的時間。現在收成結束了,我們也該把時間還給上帝,之後的時間,要好好敬畏上帝…」。

似乎在達蘭埠部落的社造工作裡,「教會與信仰」成為凝聚部落共識最重要的心靈團結基礎,透過教會、信仰、儀式過程,部落的成員有著非常強烈一體性,因而在之後的進行共同產銷與維持生態原貌、守護部落傳統文化的工作上,才能夠撐得住一般觀光開發的誘惑。

pic01 662

有機金針的推手–張英妹牧師

一開始張英妹牧師跟我們一行人介紹達蘭埠部落發展現況,以及她自己在這裡推展共同產銷的心得。「在原住民部落作社造的特殊性就在於,你同樣一件事情要講一百次。」,張英妹牧師強調語氣之重,我至今仍難以忘記。張牧師並非貶抑自己的部落,而是強調在原住民部落的工作中觀念溝通的重要性,有機栽植的技術性的輔導或者共同產銷規則的說明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部落的人如何共同成長,無論是牧師或者產銷班的班員,都需要建立一種緊密的連帶與互信。

如同成果展文章所標示的「愛上帝愛部落,團結心合作情」,張牧師認為上帝的愛與教會凝聚力是成就共同經營的精神支柱,唯有這份力量,才能讓部落「走出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方向」,藉由共同產業發展穩固部落的經濟基礎,然後一步一步將收入回饋到建設部落與守護環境。

有機栽植、共同產銷

儘管再三宣導有機栽植,還是有的人跟不上腳步,一不小心,有的成員就會偏離有機栽植的原則而各行其事,因此共同產銷仍需要嚴格的監督落實,嚴格的藥檢規定曾讓部落裡的人覺得不近人情。「但不這樣做,以後我們怎麼維持下去呢?」產業班長也是工務班成員李連昌,堅定的跟我們說。

pic01 738

種植有機金針的農民們

pic01 639

pic01 679

慶祝金針收成,大家一起跳舞、吃烤肉

部落位於後山峽谷的金針花田堅持不使用農藥與硫磺加工,因此種植過程非常耗費人力,例如除草完全必須仰賴人工。特別是採收農忙的時節幾乎是部落不分老少全體動員。因為金針花要趕在花苞開花前採收,而金針花田的花期又是十分密集,因此常常是連夜趕工、相互交工採收。從部落的精神標語「一日不辛勤、不日即成花」可以看出達蘭埠部落對自律跟勤奮的嚴謹要求。

守護傳統領域,守護希望的種籽

媒體炒作「黑暗部落」熱潮裡,話題之一即是六十石山山後峽谷的黑暗部落因為沒有電,讓聚落原始樣貌完整保存下來,雖然媒體讚譽為現代「世外桃源」或「香格里拉」,卻也因此吸引一群又一群慕名而來的觀光客與車輛來到黑暗部落一探究竟。腦筋動得快的人即想到未來可以開設咖啡廳與民宿,黑暗部落將因此而成為另外一個花東縱谷上的熱門景點。

李連昌班長開著四輪傳動小貨車,載著我們幾個伙伴深入山區前往黑暗部落,顛簸的路面與雨霧濕冷的天氣讓人不禁身體顫抖,車上每個人盡可能的依偎在一起。我們穿越山谷,通過崩塌勉強修復通行的河床路面後,我們來到真正的黑暗部落。這裡是林務局所管的林地,但達蘭埠部落族人則主張這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並進一步爭取成為原住民保留地。

張英妹牧師與部落成員經過審慎的討論後,仍堅持不通電,並進一步著手規劃設置管制站,限制外來遊客進入黑暗部落。通電開發的榮景或守護傳統與生態的願景?兩種不同的聲音造成部落裡面的緊張關係。「不要電,設置管制站是為了更好的將來。」李連昌堅信的說。他認為太激烈的發展會破壞黑暗部落最重要的部落資產—傳統生活樣貌與自然生態,一種黑暗部落與眾不同的文化價值。

結語

對我而言,這是很驚豔的一次參訪旅程,特別是原住民部落在社經條件更匱乏的條件下,仍能夠拒絕開發榮景的誘惑,也讓我自省漢人中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黑暗部落展現高度的自治性與凝聚力,從共同產銷、到通電與否的對話,在教會與信仰的凝聚下,守護部落傳統精神,展現一種有別於漢人地區社造的風格。在張英妹牧師、李連昌班長等幹部的維繫之下,部落成員展現強而有力的自我認同,也能夠更成熟的思考部落的未來。

「帝力與我何有哉?」這句漢語原意是表示平淡度日的豁達,現在我則借用來描述達蘭埠部落一整個部落的驕傲,達蘭埠部落以堅決的態度拒絕開發的誘惑、拒絕現代性價值的衝擊,更踏實的朝向部落願景前進。

【農趣】玉里割稻體驗營1108-09

玉里割稻體驗營,活動時間:11/8(六)~11/9(日) 兩天一夜,活動人數:至多30人,與割稻相關活動所需的費用以及午餐,一律由玉里鎮公所贊助。交通、住宿其他…..

l 活動時間:11/8(六)~11/9(日) 兩天一夜

l 活動人數:至多30人

l 活動費用(交通費+住宿):與割稻相關活動所需的費用以及午餐,一律由玉里鎮公所贊助。交通、住宿、其他飲食或活動費用,須自費。請粗估大人2,246元/小孩1,374元

l 注意事項:
衣著輕便、長褲、長外套、舊衣服最好(一定會弄髒)、鞋子以拖鞋或涼鞋為主(會下田踩泥巴) 盥洗用具、環保餐具、防蚊藥品…等

l 連絡人:林佳穎(0912-416-822)。小劍劍(0912-227-226)

活動行程一覽表

11/8() 時間 活動內容 費用/ 附註
7:10~11:34 4h24m 1053班次 自強號(台北-花蓮玉里) 成人票(來回):1,146元
兒童票(來回):574元
PS:兒童滿115公分、未滿6歲者-免費滿145公分、未滿12歲者-兒童票
6:40–11:04
11:40~12:00 20m 到瓦拉米客棧放行李
用ㄅㄨㄅㄨ車接送到活動集合點
4人房(2個雙人床-2000元)
3人房(2雙1單-1500元)
2人房(有雙、也有兩單-800元/1000元/1200元)
一房可加2床、一床300元
瓦拉米客棧/(03)888-6681/花蓮玉里鎮大同路214號
12:00~13:00 1h 小劍劍簡短自我介紹+用餐    
13:00~14:30 1.5h 割稻與打穀 玉里鎮公所贊助  
14:30~16:30 2h 控土窯+桶子雞+用傳統器具煮米食
(等食物熟時,在旁玩紮稻草人+用機器爆傳統的爆米花)
玉里鎮公所贊助  
16:30~18:00 1.5h 享用控土窯+桶子雞的美食 玉里鎮公所贊助  
18:00~20:00 2h 回客棧休息、到街上享用玉里美食 自由行、自費(約150元/人)  
20:00~22:00 2h 安通洗溫泉(吉祥溫泉) 自由行、自費(約150元/人) 小劍劍與客棧免費提供小巴供大家使用
22:00~   回客棧睡覺    
11/9(日) 時間 活動內容 費用 附註
8:00~9:00 1h 起床盥洗、到老字號的早餐店吃蛋餅 自費  
9:00~11:00 2h 碾米(每人提供一小袋帶回家)
成果展(與主辦單位合照)
玉里鎮公所贊助  
11:00~12:30 1.5h 米食饗宴
回客棧收拾行李
玉里鎮公所贊助  
12:30~20:00   遊樂去(瑞穗牧場、台11線各景點、花蓮松園、廟口紅茶、買名產….等) 自費  
13:10~17:21   1078班次 自強號(花蓮-台北)   20:00-22:25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