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禮】紅肉李露的滋味

阿禮的紅肉李露真的好喝,不打農藥不施肥,超自然。我家雖然沒有種,卻常常喝鄰居巴西洋伊娜釀的酒,喝得輕飄飄臉紅紅地。如果有朋友要喝喝看,我們可以幫忙傳達。

紅肉李是部落裡鹹魚翻身的農產品,怎麼說呢?紅肉李大約在20年前推廣種植,也不知道為甚麼食用者少,沒有水果市場價值,加上缺乏進階輔導,果樹自生自滅了好長一段時間。

休閒時代來臨,它扮演著季節性賞花採果的美麗任務〈2月賞花,五月採果〉。最近幾年,種植戶引進釀酒技術,成功的釀造香醇又色澤美麗的紅肉李露,但是,缺乏行銷管理的釀露及生產戶的靦腆低調,使得酒窖好品無法順利銷售。

阿禮的紅肉李露真的好喝,不打農藥不施肥,超自然。我家雖然沒有種,卻常常喝鄰居巴西洋伊娜釀的酒,喝得輕飄飄臉紅紅地。

※如果有朋友要喝喝看,我這裡幫忙轉達代銷,一箱1800元〈一瓶150元〉,可宅配。電話 08-7902141〈對了,電話上禮拜已經通了,網路還沒通〉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是黃香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紅肉李最近開始採收。

3-1562684193

4-1562684197

OLYMPUS DIGITAL CAMERA

sasala步道是新的監測路線。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放牧的羊,八八之後,常常在大崩壁出現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更多阿禮訊息,請點選這裡)

出產西瓜蓮霧藝陣的地方

當眾人抵達廟門口,除了劉村長率領西瓜蓮霧藝陣的成員鼓掌歡迎大家之外,最令人矚目的就是由擔任游泳教練的阿喜先生所反串的「蓮霧媽媽」,爆笑、逗趣又色彩鮮豔的裝扮,從頭到尾皆吸引了眾人的大量目光。

由信義房屋贊助推動之「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在2009年將過去提案、審查之2階段流程,修改為計畫構想簡報、提案計畫審查、修正計畫決選等3個階段。

換言之,提案單位或個人,只要先提出一個初步的計畫構想就能送件;透過簡報會議,讓社區營造專家及資深社區代表提供計畫方向與內容之相關建議;等到正式計畫送出,再安排第2次會議,進行計畫內容之審查與討論;最後由提案單位或個人參考審查專家們的建議,完成計畫修訂後送出,最後召開書面審查會議,決定計畫是否補助與經費金額。

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除由民間企業自行出資、推動外,也特別針對個人提供獎助機會,改變多數政府計畫主要補助社區組織或民間協會之對象限制;從最後錄取名單來看,雖然個人提案或許會有內容青澀、簡單或公共性較為不足等問題,但是,很多計畫也比身經百戰的民間組織提案多了更多的熱情,創造力及想像力也更為豐富。

來自屏東縣佳冬鄉石光村的陳宣丞先生提出之「舞躍石光風華~健康‧活耀‧一起來跳舞!~」,就是這樣的一個案例。陳先生嘗試將當地最重要的2種農作物-西瓜與蓮霧,融入民間藝陣的形式,讓傳統藝陣有了新的內容,同時,也讓當地的產業特色,隨著藝陣表演傳遞出去。

信義房屋為了讓不同社區朋友有彼此交流的機會,特別在2009年計畫之執行過程中,規劃13場次的幸福社區見學活動。2010年5月1日是前往石光村見學的日子。到了社區才知道,陳先生目前仍是大學生,母親劉金亭女士則是現任石光村的村長,而且這已是歷經3次滑鐵輪之後,第4度參與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

990517-liawunwihohu-450.jpg
阿喜教練的逗趣反串裝扮

活動場地安排於當地福德祠的後側廣場進行,當眾人抵達廟門口,除了劉村長率領西瓜蓮霧藝陣的成員鼓掌歡迎大家之外,最令人矚目的就是由擔任游泳教練的阿喜先生所反串的「蓮霧媽媽」,爆笑、逗趣又色彩鮮豔的裝扮,從頭到尾皆吸引了眾人的大量目光。

因為屬於個人提案,劉村長也利用這次交流的機會,讓村民了解計畫內容,也藉此進行成果展現;活動內容除由西瓜蓮霧藝陣帶來2段精彩演出,也特別於此之前安排由社區女性長者表演土風舞,以及3位男性長者進行弦樂演奏。

圖02圖03

圖04
石光村民精心準備的3段演出

表演活動結束後,與社區居民一起享用社區風味餐,也抽空參觀福德祠周邊的公墓花園,後續則前往石光村長辦公室參加交流座談活動。

參與座談會的的婆婆媽媽們,皆非常感謝劉村長的用心,讓大家能有很好的休閒娛樂及學習成長,甚至還有隔壁村的居民來參加;有關西瓜蓮霧藝陣的服裝、道具,乃至編舞等,皆由社區居民自力完成,這是未來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及特色;席間也有居民表示,除了陳先生及阿喜教練外,參與者皆為女性,年齡層也多在40歲以上,缺少年輕且會使用電腦的人力資源。

座談會結束後,陳先生持續帶領外來的社區朋友,參觀社區內的鐵馬驛站、中山路創意造景,以及通往泉水溝游泳池的路旁兩側彩繪與綠美化成果。

圖05圖06

圖07
石光村內之創意營造成果

石光村就像許多臺灣其他的鄉村一樣,雖然沒有大都會的繁華,卻也不是充滿自然的荒野;這裡出產很不錯的農產品,特別是西瓜與蓮霧-依據社區朋友表示,石光村的蓮霧甚至要比其他更為知名的產地,歷史更為悠久;但是,這些產業特質,並沒有在一般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一無所知。

目前已經逐步完成的景觀營造,乃至陳先生所推動之西瓜蓮霧藝陣,所呈顯與傳達出來的訊息,頂多是「石光村是個盛產蓮霧、西瓜的地方」,「不僅量多,品質也很好」;但是,臺灣許多地方也都生產這些水果,甚至名氣更大,口碑更好,如何能讓在地的獨特性被突顯出來,包括:栽種歷史、作物品種、生產技術,甚至與果園進行連結,都是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及目標。

圖08
社區居民自行製作的藝陣道具

社區朋友們提到,石光村的西瓜蓮霧藝陣已經小有名氣,也常常會有邀約表演,每次演出都讓社區的婆婆媽媽們,對自己產生更多信心及成就感,生活也更加充實與圓滿;未來若能持續探索在地產業的故事,乃至其他人文遺產與自然環境的元素及特質,另結合團隊成員所具備之服裝、道具、編舞等專業技術,在加上劉村長的鼎力支持,相信未來石光村的西瓜蓮霧藝陣,將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3)政府與居民協力互動

伴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開園時程逐漸逼近,以及社區居民及民間專業團體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更加積極與主動,主導園區事務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開始感受到必須與居民針對園區事務進行對話,思索如何與在地居民協力…

編按:本文為作者撰寫之「邁向生態博物館」系列文章,其他閱讀請點選這裡─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1)

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2)猴硐社區參與機制的擴大

────────────────────────────────────────────

由愛貓攝影展引發的對話

伴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開園時程逐漸逼近,以及社區居民及民間專業團體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更加積極與主動,主導園區事務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以下簡稱北縣觀光局),開始感受到必須與居民針對園區事務進行對話,甚至思索如何與在地居民協力經營園區之必要性與可能性。

受到2009年下半年愛貓人士推動一系列關懷猴硐地區實踐行動的影響,臺北縣政府謝秀棋顧問在活動發起人簡佩玲小姐的邀請下,與社區居民在11月25日於光復里活動中心進行一場非正式的對話。

與會人員包括來自光復里、猴硐里、弓橋里的居民,除針對方才執行完畢之愛貓攝影展,以及正在籌劃之關燈遊行活動進行討論外,居民也利用機會向謝秀棋顧問表達對於園區軟、硬體內容及過往執行機制的看法與建議。

除有關土地問題較難解決外,謝顧問正面肯定攝影展之推動與成果,並鼓勵未來如若朝向文化創意產品進行延伸及發展,應將貓的議題與在地性之礦業文化進行結合,並藉此鼓勵居民更加關心及投入家園環境的維護與營造;另以九份昇平戲院案例,建議居民思索投入園區歷史建物或閒置空間之經營管理的可能性;此外,也透露臺北縣政府正在進行侯硐站前選煤場之保存機制研究,以及北縣觀光局即將前來社區與居民進行園區議題之對話與溝通等訊息。

作為煤礦產業之重要環節,且因位於侯硐車站前,具有重要地標意義之瑞三選煤場,因礦區停止運作後,持續毀損,並於2009年10月6日發生大規模坍塌(盧賢秀,200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以下簡稱北縣文化局)於2010年1月份委託中國科技大學執行「臺北縣歷史建築瑞三礦業選煤廠修復規劃」,因工作內容涉及建物加固、現場調查及文物清理等工作內容,地方居民盛傳臺北縣政府將拆除選煤場,並於現地原址興建博物館。

990514boshhougiouino-420.jpg
中國科技大學向猴硐地區居民說明選煤場計畫之方案內容

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以下簡稱北縣社造中心)得知此事後,主動建議北縣文化局應請計畫執行單位向居民說明工作內容,故於2010年1月22日上午10時30分,在園區願景館舉辦小型說明會。

除由中國科技大學說明工作內容與進度,並釐清居民之擔憂與疑慮;居民建議應儘量避免破壞已施工完畢之周邊環境設施,有關文物調查與整理,也應多加徵詢在地意見,特別是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在地耆老;另北縣社造中心許主冠老師於會中建議,未來猴硐地區應建立一個跨社區之溝通平台,除方便相關訊息之聯繫,亦可針對區域發展議題進行研商及探討;

光復里周晉億里長於會後表示此次會議是臺北縣政府首次針對園區相關工作內容進行公開說明,希望未來能夠持續進行,以加強政府、居民及專業團隊之互動協力與意見交流。

落實政府、居民、專業團隊之互動交流

為落實上述有關地區平台的構想,北縣社造中心於2月7日邀集猴硐地區社區居民,於瑞三介壽堂召開第1次會議。此次會有來自猴硐里及光復里的居民參加,會議一開始,長期關注金瓜石、九份及猴硐地區事務的林鍬老師,延續過去提倡以國小高年級戶外教學作為園區初期營運之主要經營訴求的構想,並以日本推動觀光社區營造的經驗,說明未來園區營運機制,應朝向社區居民及在地組織可以承載與執行的方向進行思考;

許主冠老師提出進行社區人力資源調查的構想─哪些居民願意參與園區或地方事務,以及想做與能做的事情為何進行問卷調查;居民發言集中在對於園區問題的檢討,以及園區工作機會應優先進用在地居民等議題,另針對導覽解說之功能與定位,以及未來園區軟、硬體建設的方向及內容,進行意見交流。

為啟動猴硐地區人力資源調查工作,社區居民接續於2月21日,在黑金藝文工作室召開第2次平台會議,除針對人力資源調查表之內容與時程進行討論及確認,也針對如何創造具有在地特色之產業與服務,進行意見交換。

考量猴硐地區未來如將朝向觀光社區營造進行努力與推動,在地人力之能力提升與人才培養,將是最重要的關鍵議題,因此,北縣社造中心再度邀集社區居民於3月11日在瑞三介壽堂召開第3次平台會議;此次會議受到部分園區工程未尊重在地意見,以及園區就業機會引發爭議等議題影響,並未針對培訓課程進行深入討論;

不過,居民的高度不滿與強烈反彈,卻導致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決定擇期與在地居民進行公開性的討論及對話,並於此之前,分於猴硐里、光復里及弓橋里,舉辦3場次會前會,除北縣觀光局指派代表聽取居民意見外,北縣文化局也有人員出席。

首先於3月22日在瑞三介壽堂舉辦之猴硐里場次,受到第3次平台會議的影響,諸多猴硐里民之發言內容,仍聚焦於具爭議性的工程計畫、園區就業資訊是否公開透明,以及能否優先進用在地居民等;居民亦詢問有關園區範圍、公共設施不足(公廁)、園區發展是否影響未擁有土地或建物所有權之在地居民的居住權益、交通規劃、地名爭議(建議恢復為「猴洞」)、導覽解說課程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瑞三選煤場修復機制與產權問題等。

間隔兩天後,接續光復里活動中心舉辦的光復里場次,或許因為目前園區設施主要集中於光復里,多數討論內容皆聚焦於園區軟、硬體建置內容,包括公共廁所與摩托車停車位數量不足、機關車景觀工程及內店仔道路狹小衍生之安全問題、希望導引愛貓人士認識地方文化與環境資源、是否有遊園車之規劃、礦業文物之整理與保存、猴硐神社及猴子洞之周邊環境整理、瑞三公司閒置空間再利用、本鑛修復及活化等;

許多民眾也針對生態環境議題,提出相關建議,例如:應重視鐘萼木與輕海紋白蝶等當地特有物種、建議推動螢火蟲、鰻魚、毛蟹之復育工作等;另因應選煤場之調查研究,已進入建物加固之工程施作階段,為了讓居民了解工作內容與執行進度,北縣文化局也邀請中國科技大學參加會議,並針對未來之保存及再利用機制進行意見交流。

最後之弓橋里場次,則在3月29日於弓橋社區活動中心舉行,目前弓橋里內並無園區之軟、硬體建設,過往也普遍認為弓橋里與園區關係較為薄弱。若由歷史角度來看,九份與金瓜石的黃金礦脈,最早是因為位於弓橋里內之基隆河沿岸發現大量砂金,後續才沿著大粗坑溪及小粗坑溪上溯而陸續發現,此亦導致弓橋里之聚落型態與以煤礦作為主要產業之光復里及猴硐里有所不同;

弓橋里是淡蘭古道的重要隘口,與會人士表示區域內共有7條古道,部分加以維護及運用,部分則任其荒廢。是故當日會議之諸多討論皆集中於山區步道及歷史聚落之保存及再利用,此外,亦由車行路線的角度,思考弓橋里與園區的關係,並提出加強沿線公路綠美化之相關建議。

歷經3場次之里民會議後,明顯感受各里因為資源條件不同,再加上社區參與之經驗與成果有所差異,居民關心及討論的主題也不盡相同,例如猴硐里關注園區與居民的關係、光復里重視園區計畫內容及未來發展、弓橋里著重當地以金礦及古道為主之獨特資源;

另考量北縣觀光局李宗桂局長即將親自前來社區主持園區說明會,因此,出席3場會前會之臺北縣政府人員,以聽取及收集在地居民意見為主,不過,卻也傳達未來工程規劃與執行將更加尊重在地意見、儘量協調廠商提供在地居民就業機會、努力增加園區內之公共廁所數量,以及政府部門將持續投入經費於猴硐地區等重要訊息。

圖02
猴硐地區居民積極參加北縣觀光局舉辦之園區說明會(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熱烈的地方性公共會議

當地居民期盼已久,並由北縣觀光局召開之公開性園區會議,終於在3月31日於瑞三介壽堂召開。包括光復里周晉億里長、光復社區發展協會陳章富理事長、猴硐里楊志德里長、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白振宗理事長、弓橋里余坤城里長,總計有71位來自光復里、猴硐里、弓橋里、碩仁里之民眾參加,可說是截至目前為止,居民出席最踴躍之地方性公共會議。

李宗桂局長首先感謝居民熱情參加此次會議,並說明臺北縣政府已投注大量經費於園區及地方建設,未來仍要仰賴地方鄉親持續關心及參與地方事務;北縣觀光局風景區管理科王國振科長接續針對居民最關心之園區方案內容與執行進度進行說明。

圖03
王國振科長說明園區計畫內容與執行進度(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王國振科長表示目前園區範圍是由新介壽橋到內店仔工寮,工程集中於侯硐車站及選煤場周邊之主要原因是土地產權單純,未來會逐步向外延展;已完成之工作成果,包括瑞三倉庫改造為園區願景館、運煤橋已整修完畢、烘砂室及本鑛浴室轉變為展示空間、進行內店仔工寮及復興坑周邊礦業設施之初步整理等,目前正在研議本鑛修復及再利用之機制與可能性,選煤場則由北縣文化局進行調查、評估當中。

回應過往部分園區工程引發在地居民之意見與反彈,承諾未來任何工程將會設立告示牌,並留下連絡電話,如有問題或疑問,可立即進行聯繫與反應;通往復興坑之隧道周邊工程爭議,期盼地方里長多加協助,以能與地主順利達成協議;重申將儘速解決園區內公共廁所不足的問題,預告通往三貂嶺的舊隧道將規劃為自行車道,此外,將與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協調舊猴硐國小之活化及再利用,也將推動公路沿線綠美化及古道之維護與整理,並希望地方居民共同參與及投入。

有關園區交通策略,呼應低探旅遊風潮,將以利用既有鐵路系統為主;已與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協調,希望能增加停靠班次,刻正規劃對外之大客車運輸機制,園內交通則鼓勵步行與騎乘腳踏車。

未來園區營運部分,除規劃開園系列活動,也將推動園區試營運計畫;會將猴硐國小納入園區協力團隊;推動社區藝文活動,展現礦工畫家、詩人之藝術作品;評估藝文團體進駐園區之可能性,並期盼社區居民共同投入及參與;也將協助推動在地人才培育工作。

至於,居民關切之園區就業問題,會與委辦廠商針對在地就業機制進行商議;未來正式開園後,是否發生瑞三公司調漲租金或影響在地居民之居住權益等,也將積極進行協調。

王國振科長之簡報結束後,與會民眾踴躍提出個人之觀點與看法,部分內容已於會前會討論,王國振科長也明確答覆,不再重述;其餘包括園區是否擴及碩仁里、內店仔老街之保存與再利用、保留侯硐車站之卡式車票、本鑛坑口吊橋重建、園區內之老屋拉皮、遊客流量管制、以壁畫再現坑內工作場景、園區景點納入一百階及大小粗坑石頭屋等。

針對居民關於園區範圍之提問,李宗桂局長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選煤場及本鑛之相關工程建設,並逐步擴大至其他區域;至於園區之各項建議,除本鑛口吊橋重建已評斷為不可行,多數皆同意進行研究與評估。

圖04
李宗桂局長回覆居民意見及看法(照片由北縣社造中心提供)

此外,李宗桂局長主動說明北縣觀光局正與瑞三公司商議未來合作條件;土地問題雖然很難解決,仍會嘗試找尋解決方案;目前已完成修復之歷史建物,部分已有明確機能,部分則仍有待討論,歡迎居民提出需求及看法,比方作為腳踏車維修站或地方劇場展演空間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會議結束前,北縣社造中心許主冠老師提醒居民園區將於暑假正式開園,對於開園後的實質影響,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建議加速推動人才培育課程,惟有提升居民之專業能力,才能把猴硐地區之資源及特色介紹給外來訪客,並對地方產生積極性的促進力量。

經過漫長的準備與等待,猴硐居民終於有機會與北縣觀光局進行公開對話,許多長期未獲解決的問題,例如園區範圍、工程爭議、園區人力進用、土地產權、文化資產保存等,李宗桂局長皆明確說明或承諾將努力解決與改善;至於,攸關園區長期發展之經營管理策略,雖未於會議中詳細討論,卻也預留北縣觀光局與在地社群進行協力互動的合作空間,期待逐步落實以生態博物館促進猴硐地區長程發展之願景與藍圖。

參考資料

盧賢秀,2009,〈瑞三選煤場坍塌 地方籲搶救〉,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年10月8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8/today-taipei7.htm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都蘭山的單車夢,邀您一起參與!

因為阿龍老師的毅力,這項行動仍然在持續中,2009年的單車課程紀錄片,已經完成了中英文字幕及封面貼紙,希望能夠對外推廣,每片紀錄片250元,將用來籌措新的活動課程,讓光明國小的單車夢,能夠一直持續下去。

2009年1月,小地方刊出了「單車、都蘭─我的夢」,作者劉崇鳳介紹台東光明國小的阿龍老師,推動以單車為主題的「畢業成長營」,並製作成紀錄片,在2008年底的「米亞桑山岳影展」中放映。

因為很多朋友的協助及阿龍老師的毅力,這項行動目前仍然在持續中,2009年的單車課程紀錄片,已經完成了中英文字幕及封面貼紙,希望能夠對外推廣,每片紀錄片250元,將用來籌措新的活動課程,同時,於前年拍攝的「從都蘭山迎向光明」(獲得2009年國立教育資料館優良影片及學學獎得品審團特別獎),也歡迎大家贊助購買,讓光明國小的單車夢,能夠一直持續下去。

支持更多的光明國小畢業成長營活動,歡迎聯繫阿龍老師:along402@gmail.com

990514alunglaodulan-480

深入閱讀:

Garden 91 單車都蘭山我的夢

小地方新聞網:單車、都蘭─我的夢

《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6號:六龜農民產銷班(下)

琳瑯滿目的各種農產加工,嚐來總是份外清香,這每一樣,不僅是這群大哥大姐們的求生之藝,還是他們一生的血汗與生命。台灣現有體制無法還給農民的公道,六龜農友們正用自己的雙手點點滴滴的掙回來。

高雄縣六龜鄉的農民,災後組了一個有機農業產銷班,產銷班成員有二十人,從三十幾歲到六十幾歲,年紀都不小了,居然又回到教室上課,在王坤煌班長的帶領下,從有機農作到農產加工,他們不斷學習、研發、交換經驗、切磋技藝,他們一向是各自耕作的小農,有各自的經驗,對未來也有各自的想像,以有機農作而言,有人想種蓮霧,有人想種芒果、苦瓜、水蜜桃……等等。

宋建華先生只有三分地,他的農地緊臨荖濃溪畔,八八災後河岸掏空,差點波及他的農地,如今,往河床遠眺,他的農地就在斷崖邊。宋大哥的三分地都種蓮霧,也搞嫁接,嚐試著想研發出新的蓮霧品種,樂此不疲。他也想嚐試有機耕作,但宋大哥說,根據有機農業的生產經驗,平均一分地就得花上三、四十萬,而且得經過三至五年的土地復育才通得過驗證,對他而言成本太高,成本高就是風險高,他難以負荷。

對於許多像宋大哥這樣的小農而言,有機農業的確是一條遙不可及的路,未來能否成功,沒人能夠保證。阿坤班長也明白這些農友的心情,他不斷找人來上課、不斷在絕境中尋求生路,後來,在旗美社區大學的協助下,他們開辦了新課程,進行農產加工的學習和實作。對產銷班的農友而言,有機路迢迢,農產加工則不失為過渡時期的一條出路。

990514yuliouhuiochane-450.jpg
六龜有機產銷班班長王坤煌

台灣的一般農家,對所謂的「農產加工」,其實一點都不陌生。常見的菜脯、鹹蛋、高麗菜乾、辣椒醋、甚至肉粽、年糕,本來就是傳統農家嫻熟的農產加工技藝,只是,以前一向做來自己享用或分送親友,鮮少拿來交易,對於口感或外表未必未必那麼重視,如今要把它們做成商品,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作為商品用的農產加工品,得注重食品安全衛生、得重視消費者的口感習慣、得留意包裝與行銷,一旦上綱到這些細節事務,農友們簡直一個頭兩個大。

但,既然事關生存,他們只能硬著頭皮進行到底,只見他們上課時不斷抄筆記,偶爾私下交談溝通心得,他們無非想從專家或老師那兒學得較為科學的經驗,讓嚐試錯誤的歷程縮得越短越好。

產銷班的農友們,有人想做酵素,有人想做梅醋、梅酒、檸檬酒……等等,因著不同的想像,就有不同的歧見,他們如何克服這些歧見才能讓產銷班繼續走下去呢?

經過耗時且反覆的磨合、討論,他們們暫時找到一個共識,他們打算成立一個共同的銷售平台,而不是成立一個共同品牌──每個農友可以生產各自的加工品,藉由建立生產履歷來各創小品牌,各自擁有不同的產品風味、並為各自的產品負責,阿坤班長則負責為產銷班建立共同的銷售平台,為農友們設計標籤與包裝,把農友們的產品銷售出去。

四月底,大我文創的攝製組回到六龜拍攝時,農友們已有各自不同的實作心得──阿甘姨的水果醋,微甜中帶著水果香,水果香這三個字簡直是阿甘姨的驕傲,讓她笑得差點合不攏嘴。宋建華大哥的梅醋梅酒已經「秘密」研發兩年多,今年又從台東買進百餘公斤的青梅重新試一次,我們直誇好喝,他直問:真的嗎真的嗎?嘴角卻掩不住半月形笑意。

尹立中、張碧雲夫婦的秘密武器就更多了:梅酒、檸檬酒、橄欖酒……我們每品嚐一樣,他們總是急問:好不好喝好不好喝?至於悠遊山城的羅新蘭大姐正忙著做鳳梨酵素,她帶著商場員工對著一顆顆鳳梨洗洗刷刷,不忘對我們解說:連皮一起做才好,所以一定要洗乾淨……

這群熱情的農友總會塞個幾瓶或幾包他們的產品給我們,叫我們帶回台北讓其他的夥伴嚐嚐,最後,攝製組終於說出自己的心得總結:我們這不叫拍片,而叫打家劫舍。農友們聽了,總是哈哈大笑。

琳瑯滿目的各種農產加工產品,我們嚐來總是份外清香,只因我們知道,這每一樣,不僅是這群大哥大姐們的求生之藝,還是他們一生的血汗與生命。台灣現有的政經體制無法償還給農民的公道,六龜農友們正用自己的雙手點點滴滴的掙回來。

產銷班農友們研製中的各種農產加工品,似乎都有個類似的時程──約莫都要半年後才能小試身手、賣賣看。於是,我們動了個小小的念,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半年後,約莫是秋天的十月吧,大我文創或許可以和產銷班合辦個小小的試賣會,六龜一場、台北一場。

朋友們,你可願意和六龜的農友們來個十月之約?

觀賞HD高畫質:http://vimeo.com/11490485

延伸閱讀:《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5號:六龜農民產銷班(上)

(作者為大我文創執行長)

(本文轉載自「大我文創工作隊」)

從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看災後部落重建

原住民使用土地的權利與方式,經過時代的交替後,漸漸被剝奪了。災害的發生或土地被行政機關任意佔為己有的情況,往往得在原住民發起示威抗議後,社會才會想到原住民面臨的搬遷問題,究竟有多麼的複雜。不管是從法律….

八八風災發生至此,受災區的原住民部落遭到了重建特別條例、劃定特定區域與永久屋政策的衝擊,讓身處災區的各部落族人身心俱疲。許多政策走向時有變數,以致多數族人並不清楚了解、無法認同;因為沒有從部落的出發點思考,所以政府單位所謂的重建之路,才會受到許多的阻擾。

這場災難,考驗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族人對災後的應變能力,不管是部落遷村,還是對土地與族人彼此間的情感,甚至是族群文化的認同等等問題,都在災後慢慢浮現。

「原住民」這個名稱,始至於民國73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正式成立後,當天即發起將正名為原住民的「正名運動」。民國77年8月25日,原住民高喊「為求生存、還我土地」的「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許多原運前輩們篳路藍縷,用汗水與淚水無私無悔付出。許多族人因習慣了安逸及依賴的生活,到現在,八八風災過後,還無法走出傷痛。當我們還在面對風災所衍生的種種問題外,是否要開始計畫如何走出未來的路,及汛期將至的問題?

990513hitufuydfyrd-450.jpg

日前在花蓮舉行了一場有關於災後重建、部落防災與民族自治的座談會。在這場座談會中,邀請了花蓮當地族群代表討論土地與自治問題,同時也邀請了台東災區代表談災區部落重建,從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來看這次災後重建,藉由彼此進行交流分享經驗。

豐濱部落土地自救會總召集人lafay表示,早期族人土地耕作,會就地取材做農耕地區隔,但許多政策反而讓原住民土地流失,例如早期制訂的「臺灣省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管制原住民的土地使用,並另以「山地管制」完全封閉原住民之經濟活動。此外,地均地權政策,使得原住民無法善用其能,雖定有每人可擁有之土地面積,但其面積根本無法配用

雖然這是很早制定的政策,但原住民最先農耕的證明卻非常明顯,例外土地的減少還包括(一)土地面積/人口比(二)依法租給平地人部份(三)非法佔用部份(四)因政策引起之土地減少。

如今,很多原住民想要爭取早期耕作的土地卻要不到。像這次的案子,就是因為東管處不肯放手,所以才要極力爭取。即使有了增劃編原住民保留地的政策,也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農地是祖先曾耕作土地,但跟這麼多的行政單位接洽及陳情後,還是無法拿回

太魯閣族自治推動主任委員李季順提到:「太魯閣族自治推動很早就在進行,期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難。從族人上山打獵被森林警察搜身,造成更多族人聲援,以及太魯閣國家公園設定後,太魯閣族人堅持反對的意見來看,這跟原住民土地都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唯有透過自治的方法,才能解決各項問題。」

前述雖並非完全與這次風災有關聯,卻跟災後許多部落發生的土地問題相互呼應。台東縣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董事長戴明雄,也提出「從台東災區重建看原住民權利」的議題。

戴明雄提到,風災後台東縣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立刻提出針對嘉蘭、富山、大鳥等地的計畫案,重建是有方向有主軸有概念的,所以得到許多的補助與支援。風災一個月後,部落的人性缺點開始暴露;許多情感、文化、土地的問題層出不窮。例如物資如何發放?中繼屋或永久屋要蓋在那裡?要不要遷村?遷到那裡去?土地被沖毀了怎麼要回來?還要不要在原地耕作?部落族人應該要主動提出重建方案,走出未來方向,找到支撐點與平衡點。

尤其,現在各地機關團體介入,反而讓重建更為複雜。重建特別條例中的、劃設持定區域」,讓族人可能面臨離開家園、離開從小生長的土地之困境,因而一再反對。所以,政府應該要尊重部落的聲音,以及對重建的規劃,因為部落才是主角早期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方式,是取名字不是地號;每一塊土地有故事性時,就是在證明土地的所有權屬於誰的,如果用現有法律來規範,會導致有理也說不清的情況。另外,戴明雄也強調權益的維護與再生的力量,他認為,「產業與生計鞏固了,往後的土地、族群等才能鞏固」。

土地與族人的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每一個居住地,都是祖先尋找很久,認為可以居住後,才能安心住下的地方,並不會隨便搬遷。在排灣族的社會裡,除非居住地人口達到飽和,必須有一個家族帶著自己的族人去選擇另一個可以生活的土地,那時候才會有遷移行為發生。

原住民使用土地的權利與方式,經過時代的交替後,漸漸被剝奪了災害的發生或土地被行政機關任意佔為己有的情況,往往得在原住民發起示威抗議後,社會才會想到原住民面臨的搬遷問題,究竟有多麼的複雜。不管是從法律、人性、族群的方向來看,「還我土地」及「部落重建」都需要每一個行政單位、民間團體、企業與部落一起攜手合作,平等看待,才有可能讓事情以最順利的方式推動,並讓最多數人得到滿足。

幸褔油畫進駐旗山醫院!

旗山醫院鄭舜平院長覺得醫院氣氛總是較嚴肅、緊張,希望能有一些藝文氣息進駐,緩和氣氛,也讓民眾更輕易親近藝術,社工室陳重吟主任想起在旗山醫院擔任志工的鄭秀女,也在旗美社大選修油畫、拼布等課程,經過…

990511aihoiuon558da1efe3c4.jpg
幸褔油畫進駐,大家都說讚!

5月3日上午九點,旗山醫院為旗美社大油畫班作品展舉辦開幕茶會,旗醫副院長鄭靜明致詞時說,醫院總是給人冷冰冰又嚴肅的感覺,經過旗美社大油畫班的作品進駐後,整個氣氛隨之一變,豐富的色彩柔和了緊繃的心情,令人愉悅了起來,非常感謝旗美社大與油畫班的學員協助。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也表示美蓮老師帶領的油畫班是社大的招牌班級,學員用心的創作,也積極的參與社區的活動,為自己尋找展現的舞台。

DSC_4946 DSC_4950
圖左:旗醫鄭靜明副院長;圖右: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

此次的展覽源自於今年三月初,旗山醫院鄭舜平院長覺得醫院氣氛總是較嚴肅、緊張,希望能有一些藝文氣息進駐,緩和氣氛,也讓民眾更輕易親近藝術,因此社工室陳重吟主任想起在旗山醫院擔任志工的鄭秀女,也在旗美社大選修油畫、拼布等課程,經過協調、勘查和討論,旗山醫院決定準備軌道燈、掛勾等設備迎接社大油畫班的作品,更為每位學員的作品保了產物險,讓學員們備受肯定與尊重。油畫班學員也趕工畫畫、將作品裱背加框,而促成了這次的展覽。

來自甲仙的王文明,用立體木雕與油畫結合 DSC_4989
來自甲仙的王文明,用立體木雕與油畫結合

此次參展有退休的毛秋雲老師的「澎湖古厝」畫出遠在澎湖教書女兒的思念;現任教職的林玉萍的「貓與女孩」筆觸柔軟,有小女孩的浪漫情懷;邱和妹的「春意」擅長用水景呈現春的到來;擔任村幹事的邱海清把月曆上的「櫻花」搬到畫布上;甫自杉林上平國小退休的彭桂梅所畫的「石碇」畫出了台灣北部風情;擅長用木工與油畫結合的王文明,用立體木刻字搭配勤奮的蜂鳥,令人眼睛一亮;同在旗山醫院放射科任職的劉紹海的「享受」、「心海羅盤」兩幅作品,筆觸強烈,用色大膽,與其他學員比起來是完全不同的風格,也豐富了這次展覽的層次。

林玉萍作品有小女�的浪漫情懷,當天也穿的像小公主一樣
林玉萍作品有小女孩的浪漫情懷,當天也穿的像小公主一樣

最大幅的作品是美蓮老師的「幸褔」,內容是身材皎好的裸女在玫瑰色背景下,微笑中帶著滿足,果真是十分幸褔,不過藝術裸露的呈現方式還是令人看了有點害羞,也稍稍的刺激了醫院來來往往的感官視覺。

美蓮老師的「幸褔」裸女讓人臉紅心跳
美蓮老師的「幸褔」裸女讓人臉紅心跳

即日起至6月30底前在旗山醫院二樓展出,誠摯邀請大家前往觀賞!

回溯山城記憶─新店好色文化祭

下城插花班以待客之道為題材,象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誠摯而縝密、絲毫不敢怠慢的心,從進門第一桌開始便以茶葉罐、茶壺、碗筷、盤子、咖啡杯…等作為器皿,與玲瓏有致的花朵作完美的搭配,加以和炫爛的染布…

台北縣新店地區除了擁有好山好水之外,過去漢人在此進墾與泰雅族原住民所爆發的衝突及戰役亦留下了許多歷史故事,為新店山區的開發史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在開墾之初,先民先採樟、次植菁作改良土質、最後種茶,如此依時序更迭循環耕作,可看出其環境永續利用之智慧。

因此藍靛成為新店山區早其重要的經濟產業,日治時期更有水解法染色的技術,故留下了多處青礐池。但隨著都會區的發展,地方急遽地開發後,目前新店山區許多珍貴的文史、傳統技藝及產業正逐漸流失、衰微,故由新店山區的社區所共同舉辦「好色文化祭」即是希望能藉由活動前的工作坊與研習課程回塑新店山區的人文歷史與傳統技藝,且藉著活動籌組過程找尋各社區的特色與價值,並將此特色轉換成未來社區發展的願景。

在籌備過程中,由新店鄉土藝文推廣協會負責統籌活動分工、規劃各類研習課程及處理行政事務,但鄉土文藝推廣協會理事長仍鼓勵各社區能自行撰寫靜態展內容,嘗試著用文字去描述自己社區的特色及資源,藉以增進各社區負責人之組織能力;

另外,具豐富活動經驗的鄉土文藝推協會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籌備會中,分享活動經驗、闡述活動目標及其背後之意義;理事長鍾瑞娥即在籌備會中強調「新店社區好(ㄏㄠˋ)色文化祭」的活動名稱不只是呈現活動主題顏色的美好,也希望參與者皆能喜歡這些手工藝品,愛上天然染繽紛的色彩;

而文字上用文化「祭」代替文化「節」是希望本次跨社區的活動性質並不是放煙火式的活動提案,而能成為新店地區居民的共識,每年這個時節持續運行並成為一件年度大紀事,故本次的活動首重跨社區的資源整合,過程中尤強調社區的參與與在地文化認同;社造中心吳盈慧老師也在社區籌備會中提醒社區於活動當天可從各面向展現「好色文化祭」之主題,藉著色彩的運用突顯出社區發展的目標及特色。 

990508huaihhiyboi-200.jpg05靜態展區
新店社區好色文化祭的作品

用藝術與色彩打造彩色人生

活動當天,在到達活動中心前,從五顏六色的染布所佈置的廊道中便可期待等會兒的色彩饗宴,往靜態展區前進,樓梯間盛開的染布花朵那麼地細緻且栩栩如生,花朵周圍的牆面彩色蝴蝶翩翩,紙鳥成群,其佈置皆是社區朋友們平日參與社區內美學課程的作品。

來到了靜態展場,發現小小的室內空間竟涵蓋了大大的社區能量;下城社區彩色烘焙坊的彩色點心令人垂涎,其糕點皆是在地農產品的原色彩融合蔬果功能,以養生、創意的概念所烘焙而成,現場志工也提到烘焙坊除了配合社區活動提供糕點外,平日也為社區內長者準備免費點心並給予關懷,展現了社區資源共享的良好示範。

延著展示桌繼續參觀,鄉土文藝推廣協會的染線及作品井然而有層次地擺設在展示台上,用染線及染布排列成的木框展板和諧且柔美,線材及布料所製成的各式產品都因為手工染色顯得獨一無二;

身旁的志工毫不吝嗇地和參觀者分享社區在染色的過程中,學員們都是由三個顏色為基底去調配出多種不同的色彩,且不同的方法即可染出不同的花色,從採集植物到複染,每個環節都必須細心處理、耐心等候;

看著志工導覽時臉上所流露出的興奮與喜悅,可以發現社區朋友除了實務上的操作,在活動前的研習課程中獲得的還有更多的相關知識及成為知識傳遞者的成就感。另外展場內也展示了各社區平日自行開課教學的作品,彩繪圍裙、沙包、不織布、折紙、撕畫…等的製作材料即結合了生活美學及環保概念,大多就地取材,或讓廢棄物重新再利用。

03下城社區彩色烘培坊成員02下城社區彩色烘焙糕點
下城社區彩色烘培坊成員02下城社區彩色烘焙糕點

04靜態展區06下城社區長者們的作品與彩繪圍裙
下城社區作品與彩繪圍裙

五感體驗‧「好色文化」饗宴

待導覽及體驗的活動結束後,大家陸續回到會場參與接下來的好色文化饗宴。從社區辦桌的一系列活動即可看出社區的分工模式及特色。在佈置上,會場門口可以看到懸掛的染布,隨風起浮的漸層色彩如瀑布般傾洩而下,此時進場的人皆須穿戴手工染製的頭巾才有資格作本次活動中的「好色之徒」,穿過彩色瀑布進入會場,按頭巾花色入席後仍處處是驚喜;

下城插花班以待客之道為題材,象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誠摯而縝密、絲毫不敢怠慢的心,從進門第一桌開始便以茶葉罐、茶壺、碗筷、盤子、咖啡杯…等作為器皿,與玲瓏有致的花朵作完美的搭配,加以和炫爛且斑駁的染布桌巾相互映襯,讓會場的氣氛高雅脫俗,不留於俗套。

上菜前的動態表演雖不比專業藝術團體,但當見到社區長者在表演後因熱烈掌聲而紅了眼眶,才瞭解表演的價值在於讓這些地方上默默耕耘的螺絲釘以光鮮的姿態被看見,也因為參與了公共事務而能夠從中自我肯定。

表演結束後則進入到整個活動的高潮─走秀。鄉土文藝推廣協會提供天然纖維染色的線材,再經由屈尺社區結合時尚雜誌圖樣的巧手編織,染線變身為一件件為model們量身訂作的精巧服裝,加以百忍社區指導走秀技巧、舞台台步儀態等,每個媽媽model們各自展現自信,為社區們共同完成的作品作展示。

走秀結束後即開始用餐,平潭社區用當地農產品烹煮而成一道道色彩豐富的珍饈佳餚,每道菜皆如其名、獨具特色,下城社區亦端出地瓜包及柚子茶作為飯後甜點,讓好色文化「宴」可說是色、香、味、俱全,然而細細品嘗之餘,若用心瀏覽桌面上別出心裁印製出的菜色簡介,便能感受到珍饈佳餚背後在地人衷於自然原味與疼惜土地之情。

07下城社區插花班以碗筷作為花器的精彩傑作08桌面整體擺飾
(左)下城社區插花班以碗筷作為花器的精彩傑作(右)桌面整體擺飾

09-2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09-1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
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

10-2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10-1佳餚皆有其名稱及特色

色彩延伸至新店山城

本次「好色文化祭」充分將色彩運用於衣著及飲食文化上,帶給所有參與者視覺上鮮明的新店山區印象,其色彩的調製及層次感皆迥異於三峽藍染,其獨幟一格的色彩將持續發展為新店山區的文化特色。而在區域型的活動當中各社區善用自己社區資源來為活動盡一份心力,彼此間不但建立起友誼外亦成為一工作團隊,共同協力完成一項過去從不曾嘗試的活動,因此人際網絡的連結及資源的整合正是本次活動的精神價值。

就社區分工而言,在染織部分,鄉土文藝推廣協會提供天然染線,屈尺社區則負責編織,另外,平潭社區與下城社區烘焙坊在餐點上所作完美的搭配,其手工藝產品之精美與特色飲食文化中的社區分工已可初見區域微型產業的運作模式。

但在活動結束後,必須開始思考營造的工作該如何延續,無論是創造社區產業或是在地的年度活動,其中要得到回響且持續經營的關鍵在於必須注入社區中令人感動的元素,但要將抽象的「感動」轉換成具體的描述,進而將這種描述內化到生活中,形塑出屬於新店山區的社區意象,是未來社區產業發展必須要重視的課題,也是下一階段的挑戰。

11

(作者為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工作人員)

深耕新故鄉─新移民姊妹蘇美玉

新移民姐妹許多是打理家務、帶小孩,或是打零工賺錢。嫁來台灣八年多,除了盡好為人妻子與媳婦的角色之外,沒有小孩或許是美玉心裡極大的遺憾,但可能因為比一般婦女少了家庭瑣事的負擔,她能夠多花時間投入社區活動。

甲仙鄉關山社區請甲仙愛鄉協會幫忙申請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該案在提案同時必需做社區營造員的推薦,美玉是甲仙愛鄉推薦的人選。

在與關山社區陳理事長討論社造員人選時,我做了個極具挑戰性的推薦──柬埔寨媳婦,蘇美玉。

其實,這樣的建議,也顯示出關山社區的人力缺乏。陳理事長說,美玉這孩子乖乖的,如果她願意那也不錯。他提起剛上任時,在找新的總幹事人選,有位社區理事向他推薦過美玉。當時美玉很惶恐地推辭說:我的中文程度不夠好啦,會做不來。這位理事跟她說:妳不是都在愛鄉上課嗎?不會的請愛鄉教妳就好啦!不久,我們也聽說村長認同此事,心裡頓時感到踏實不少。

在我們新年度的工作討論時,想找姐妹們來擔任新移民服務據點的工作人員,美玉是我們的首要人選。在這幾年的陪伴過程中,我們發現她學習意願很高,社區參與力夠。最近一年來新移民姐妹的相關活動,都看到她更有主見地表達意見並熱情投入。在即將開始的新移民課程中,她也協助進行姐妹們的訪視聯繫工作。目前,她白天的工作是我們協會申請災後重建臨工的一員,十二名進用人力中她擔任班長,表現也頗稱職。

有次,美玉請了一天的假,隔天聽她說,是跟社區一起去外地觀摩。驚喜於她對社區的自主參與之餘,我請她寫參與觀摩的心得,她謙說自己有很多字不會寫,得查字典。後來,她拿來給我們看未完成的稿,有一部份是出自於她那字跡挺拔的公公的指導。美玉的公公曾經擔任過社區理事好多年,指導她書寫的背後意義,在我看來,除了是長輩的疼惜,相信也是贊同她的社區參與。

新移民姐妹許多是打理家務、帶小孩,或是打零工賺錢。嫁來台灣八年多,除了盡好為人妻子與媳婦的角色之外,沒有小孩或許是美玉心裡極大的遺憾,但可能因為比一般婦女少了家庭瑣事的負擔,她能夠多花時間投入社區活動。看來,她在這裡找到了家庭以外的歸屬與生活重心。

990507-a6b41f376181-400.jpg

去年社福館聖誕節晚會美玉代表柬埔寨攤位與來賓介紹柬國風情

這些年,我們常為外來的團體規劃有機農業參訪行程,關山村四哥的仙豆有機咖啡園是熱門的參訪點之一。美玉家在四哥家對面,遇到我們都會過來聊二句,喊四哥四嫂「阿哥、阿嫂」,也看見她跟鄰居間的互動。台灣話說「好嘴」,意思是見到長輩鄰居都會問好,這是鄉下人家判斷一個自外地嫁來的媳婦,很重要的條件之一。

個性活潑的她,有空也會去社區日托班當志工,日托班無論學員或志工大多是社區裡上了年紀的長輩,美玉在這裡除了接觸到更多的社區網絡,擔任志工這樣的熱心服務更是看在社區居民眼裡。

關於社區營造員人選的推薦,工作夥伴們除了擔心,其實抱持著更大的期待,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那麼要先對美玉做更多的訓練:正音、中文書寫、社區脈絡…等等,萬一無法如願擔任社造員一職,這些學習也都能使她成長。目前,她已參加了新移民藝術陪伴課程、有機農業成長班、台灣小吃班等三門課,問她這樣會不會負擔太大?她說:我很喜歡學習呀!

今年,來到甲仙駐村的藝術家孫華瑛老師,自去年開始帶我們的新移民成長課程,她聽到這個消息後表示,這對於美玉個人、對甲仙的社區工作,甚至對於台灣的新移民女性,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一個很大的跨越!

如果說愛鄉協會這幾年來對於新移民姊妹們的培力,到底有什麼影響與成果,在美玉身上,我們看見了學習的美好種子,漸漸開花。

97年參加旗山社福館�秋節表演活動與帶動唱的老師

97年參加旗山社福館中秋節表演活動與帶動唱的老師合影

Namasia的災後250天(4)巴拉卡夫:因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巴拉卡夫是南沙魯的布農族人,長期在外工作,八八災後於居住的社區募款,所有款項交由南沙魯作為重建之用,為了表示謝意,南沙魯村民們集體北上,在花園新城內舉行打耳祭,還有射箭、鋸木、揹柴等趣味競賽。

前言:

巴拉卡夫是南沙魯的布農族人,長期在外工作的他,因為離故鄉好遙遠,對於家鄉的思念顯得格外深刻,八八風災後,巴拉卡夫在自己居住的社區「花園新城」募款,所有款項全部交由南沙魯作為重建之用,為了表示謝意,南沙魯村民們集體北上,5月1日在花園新城內舉行打耳祭的儀式,除了讓社區民眾了解部落文化之外,當天並有與部落文化有關的射箭、鋸木、揹柴等趣味競賽。

990506huayun411526f8172d1.jpg

巴拉卡夫在花園新城發起捐款,希望能為部落盡一份心力,幫助族人返鄉重建,此次族人北上,也是受巴拉卡夫的邀約,同時也想親自向花園新城的住戶表達謝意,南沙魯村民在30日午夜搭車北上,抵達花園新城後,以傳統的方式製作麻糬、竹筒飯。午後,族人們穿著傳統服飾,演唱八部合音,將傳統打耳祭重現在眾人面前,並在打耳祭後與花園新城住戶進行趣味競賽。

要先了解他們的情況,不要用責備的方式強迫改變

原名巴拉卡夫的林南吉,在花園新城居住已將近十年,雖然長居都市,但有關於布農族傳統的打獵、藤/竹編等技藝以及部落傳說、特殊祭儀,巴拉卡夫都相當熟悉。風災後,巴拉卡夫多次回到民族村,看到風災後重創的部落,他知道部落需要幫助,需要更多的「機會」,災後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為部落找出更好的長遠發展模式。

「不要想著自己是災民,我們必須約束自己,強迫自己站起來」,巴拉卡夫認為,如果大家一直把自己視為災民,會因此變得不夠積極,必須開始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走得穩、走得遠。

雖然政府提出八八零工的方案,顯示政府注意到災區的就業問題,巴拉卡夫直言「但是方法不對」,他指出,「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要先了解他們的情況,不要用責備的方式強迫改變,用鼓勵的方式,而不是用科技的方式」。

同時,巴拉卡夫更直言「不要用教授不教授的分析去看部落,這樣會讓我們自尊心受創」,他認為,原鄉部落的重建與發展,都應該站在原住民的角度去思考,「原住民要的不多,生活簡單,也容易知足」,輔導計畫的推動,應該可以請族人用母語去傳達,原住民的思考方式也跟漢人不同,用族語不斷重複的告知,讓原住民從只會耕種的角色,逐漸習慣自己管理、行銷,走出自己的路,而族人們也應該更主動、積極的尋找機會,「因為機會是努力來的」。

我們要團結,單打獨鬥會被踩扁

談到布農族的特性,巴拉卡夫說:「我們不願意跟人有衝突,即使吃虧了,也不會說話,因為我們不想起爭執」。但這同時也使得族人經常成為吃悶虧的角色,「我們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紮根在務農的基礎上,懂得一些法律來保護自己。」巴拉卡夫提到,今年梅子的價格不好,但在北部的販售價格卻遠比產地高出數倍,他認為,應該輔導族人懂得選擇對的時間耕種,清楚大環境的供需,盡可能讓虧損降到最低。

他也談到自己對部落的期待,「傳統當中好的部份我們當然要保留,但要模仿在外的謀生技巧」,例如野外的導覽,在原鄉的自然環境中,由族人們來擔任再適合不過,也能因此培養出一技之長,才能在災難過後繼續站穩腳步。

現在南沙魯村返鄉重建的族人們餐餐都是一起吃飯,對於這樣的「共食文化」,巴拉卡夫說:「沒有比這個更親密的方式了」,布農族沒有擁抱或是其他表達感情的方式,現在的共食文化,讓族人們的感情愈來愈緊密,也會更加團結,「我們要團結,單打獨鬥會被踩扁」。

時間到了,我就會回去

風災後,巴拉卡夫多次回到民族,因為懂得布農族的傳統祭儀,加上過去的工作經歷,讓他能夠跟在風災中往生的親人對話,也用這種方式憑弔亡者。對於南沙魯,巴拉卡夫說:「時間到了,我就會回去,因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以下照片為當日活動局部照片集錦

IMG_4671

DSC04385

DSC04380

DSC04298   IMG_4684IMG_4710

DSC04373DSC04375

DSC04353

IMG_4694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