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路修復了,甲仙愛鄉協進會卻不願只是種出「無毒、有機、高品質」的稻米,除了美味的食物,這片稻田更讓甲仙國小的孩子們體驗農事的辛苦與快樂。
日前,莫拉克新聞網報導甲仙農民陳漢忠的故事,與他所參與的「甲仙新米」計畫,試圖描繪了災後一年「災區產業重建」的一窗風景。甲仙新米以災前便已存續的「公田」制度與「蔓花生家族」做為經驗基礎,申請勞委會的八八臨工專案,開始以有機栽種的方式,不僅是災後復建,也是甲仙農業復耕的暖身動作。
從修復水路做起的有機農法
說起甲仙新米從耕作到收成的過程,陳敬忠感嘆,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土石流與洪水沖毀了農地,也沖毀了稻米賴以維生的農田水利設施。
「甲仙的農地多半位於楠仔仙溪畔,八八水災摧毀了我們的水圳工程,稻子沒有水,連種都種不活,怎麼談有機!」
但即便如此,陳敬忠仍然決定以稻米做為有機復耕與災後重建的作物:「之前我們在公田試種蔬菜,深感蔬菜在有機農法上種類比較複雜,蟲害管理不易,所以還是選擇稻米作為這一次的實驗對象。」
面對這樣艱困的局面,經驗豐富的農民陳漢忠一肩扛起了水圳修復的責任,他帶領其他申請八八臨工專案的農民,一同巡視水路,與水利署合作,將有機稻的 水源涓涓滴滴地重新匯集起來:「水利的官員比較專業,他可以告訴我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做;而我們可以出人,人力可以處理的,我就帶八八臨工一起完成,人 力不能處理的,我也上報給水利局,再請他們調機器過來。」
無毒有機教育,重建歡樂童年
圳路修復了,甲仙愛鄉協會卻不願只是照本宣科地種出「無毒、有機、高品質」的稻米「商品」而已。這些作物既是生在甲仙的土地上,除了餵飽大家的腸胃,更該豐富甲仙的在地精神與社區教育內涵。甲仙新米除了做為一種美味的食物,在成長過程中,更讓甲仙國小五年孝班的孩子們體驗了農事的辛苦與快樂。
「我們很感謝甲仙國小的主任與老師,他們非常非常配合,在很匆促的準備時間之下,還願意跟我們合作帶學生去體驗新米耕作的教案。」在陳敬忠的展示之下,一張張學生在田中學習的照片滑過電腦螢幕,道盡了愛鄉協會與甲仙國小師生共享的農家時光。
負責總籌這學期新米教學活動的,是甲仙國小的訓導主任張淑女,身為甲仙在地人的她,恰巧在去年的八月一日請調回來甲仙服務,卻在七天之後便遭遇八八水災,成了她在學校行政工作上的大考驗。
「孩子是一定會受到影響的,父母失業、家中財物損失,你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些作用在孩子身上,很明顯。但你說心靈輔導,一般的家 長會很排斥,認為『阿我囝仔沒有神經病,不用叫他去做那個』。」在台灣民間對兒少心理輔導工作的排斥之下,張淑女主任選擇與甲仙愛鄉協進會合作新米教學, 算是一種具有溫婉而具有在地特色的心靈重建方案。
「因為我想,災後,孩子需要另一個出口。而各科老師也很配合協同教學,例如美術老師帶他們彩繪斗笠、自然老師教她們植物知識、級科任老師都很願意配合。」張淑女主任臉上,露出熱情的基層教師特有的笑容:
「小朋友多可愛,你知道嗎,他們回來就一直嘰嘰喳喳地說『不用農藥也可以種田耶!』或者『種田好辛苦,我以後都要把菜吃光光!』還會跑去告訴隔壁班的。」在親自體驗農事的過程中,這些五年級的孩子正經歷了一場鄭重的生命、生態與生活教育。
陽光下的奇蹟
不過,支持孩子們天真笑容的基礎,是許多大人們用心而操煩的付出。除了面臨有機稻作的蟲害、有機肥、天災等等考驗之外,屆臨收成,收成的濕穀如何烘乾?甲仙愛鄉協會也用心計較,不願送進機器烘乾,堅持讓它在陽光下曝曬。
「堅持這件事很困難,你也知道,一期稻收成沒多久就進入雨季,我們每天都要趕早上的時間來曬穀,下午雷陣雨以前就要趕快收,每天都跟太陽在搶時間!」
這批吸收了飽滿陽光的稻米,果然不負眾望,叫好又叫座,開賣一週,銷掉將近一半的數量,其中法鼓山信眾更在口耳相傳之下,前後下了五百筆訂單,讓齊力以手工完成新米插秧、曬穀、包裝、貼紙的工作人員又驚又喜。
面對好成績,陳敬忠並不以此自滿,他反而感受到更沉重的責任與壓力:「看到這麼多訂單,我們應該要更謹慎。人家是用什麼心情買我們的產品?我們又該用怎樣的態度面對大家的信任?」
不希望只炒作災區商品的短線,也沒有以有機農法自抬身價的驕矜,甲仙愛鄉協會以兢兢業業的心情面對每一次的交易:「一般的米一斤20塊,我們賣一公斤一百塊,如果我們包裝包不好、標籤不貼正,人家憑什麼跟我們買米?」
「我希望甲仙新米能成為一個成功、可行的案例,這樣我們以後要去談農業復耕會更有基礎。」儘管第一期新米的成績震動甲仙,甚至連旗美其他鄉鎮的工作 者都感到驚艷,陳敬忠的話道盡了甲仙新米在階段性成果之後應該揹負的重責大任。每一筆災區消費都是一次信任感的託付,若讓消費者失望,災區光環終有一天會 被消耗殆盡。
與陽光賽跑
高雄的產業重建
相對於甲仙新米的好成績,其他地區的農產品就沒有這麼幸運。在高雄縣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所輔導下的災區農特產中心「彩虹市集」,位於高鐵 左營站旁,約五坪大的店舖光鮮亮麗,寄賣了六龜、甲仙與那瑪夏地區的特產,生意卻顯得冷冷清清。週五晚間七點,本該是消費最熱絡的時期,店舖卻不太有客人 上門光顧,店員也表示,週間生意就是如此,到週六、週日才會稍有起色。
歸納高雄縣的災區產業重建政策,除了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創意產業等結合心靈撫慰與凝聚人心的政策,姑且可以先不以銷量論成敗之外;不論是有機農業或精緻農業的輔導計畫,銷量當然是產業政策成效評估的重點,然而看見彩虹市集的銷售情形,卻著實令人憂心。
「當然,不能什麼都等政府來,我們甲仙人要自己重建,要自己參與在裡面。」在新米過程中也常常忙到半夜才能回家的曾麗雲這樣表示。而這些收成的新米 除了銷向外地,陳敬忠理事長希望,能有一定比例的稻米留在甲仙:「我們鼓勵在地消費,也希望促成跟其他農民的對話,當作有機耕作的基礎。」
而親手種下有機米的甲仙國小學生,在愛鄉協會悉心的安排之下,也將在新學期開學的第一頓營養午餐,吃到故鄉土地栽種出來的有機米。「讓孩子體驗,他 們才有感情,他們的心才會留在甲仙。」面對災後紛紛向外遷移的人口,張淑女主任下了這樣的結論,也以實際的行動,讓孩子與稻米都根留甲仙,重新出發。
小孩向農民學習補鳥器的作用,親身參與栽培,對故鄉更有感情。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