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里的黑米祭

11月21日多納黑米祭,聽見多納部落羅善頭目,以調侃的口吻唸出,「中華民國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里黑米祭」正式開始。引來一陣笑聲。

5221382371_186105e56f_z


11月21日多納黑米祭,聽見多納部落羅善頭目,以調侃的口吻唸出,「中華民國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里黑米祭」正式開始。

引來一陣笑聲,遙遠的五都大選,忽然湧上這個寧靜的山頭。

選舉期間,山下宣傳車終日喧囂,爆音的嘶喊口號,像是滿街亂竄的電子花車,快斷氣的搶救聲裡,懷疑換個升格頭銜,這些民代、首長就會清新。

當初,在不升格縣長就拿蹺的新聞裡,還沒弄清合併升格的意義與制度,台灣一下迸出新四都,翻掉原初北中南東四中心,外加20個生活圈,講求區域平衡的國土規劃。突然之間,五個咬金湯匙的黃金城市,襲捲絕大資源,甚至南部有大高雄、大台南的雙核心,東部卻是依舊沒重心。

更諷刺是位於這些黃金都市的偏遠角落,會不會從此得救,或是進入到一個怪異的時空。

一切未定,先選再說,為了政治版圖,誰規劃過人民生活。

來到這個未來要稱為茂林區的原住民鄉,政權更替,不斷的行政區域更名,從多納鄉、茂林鄉、到茂林區,早已侵入模糊這個舊稱「下三社」的魯凱部落。更遑論,「下三社的」茂林、萬山、多納三個部落,在語言上和霧台、好茶等西魯凱群不同,部落耆老都還期待有所區分,成為新的一族。甚至,想成為台灣第一個原住民自治區(鄉)的心願,也在升格納入直轄市後,顯得有點困難。

一切都被掩埋,不做討論,五都要升天,在中央集權的今天,山下要怎麼幹,山頭只能跟隨。

未來將要稱為「多納里」的多納部落,八八水災受到重創,其實居民居住的村落,沒有任何災情,倒是村子下方的多納溫泉區,完全被土石流掩滿掉。

其實,有人私下高興著!一塊讓外人、族人為利益撕裂關係的處所,上天把它收了回去,溫泉生意不再分裂部落,想進入開發的財團也斷了念頭,於是部落必須從頭開始,真心的經營故鄉。

「黑米祭」或許在溫泉重新出現前,成為部落吸引遊客的重要祭典。

其實下三社魯凱部落,一樣有著七月的小米收穫祭,長期都是三個部落合辦。唯有得天獨厚的多納部落,天神相贈湖底帶來的保命黑米,感恩的多納部落,一直保有著謝神的黑米祭。

傳統的黑米祭典,部落其實不太記得完整,日本統治怕結社造反,威逼利誘禁止一陣子,換上國府統治,又拉出來添東補西的當山地歌舞,傳統的祭典成為老人家腦海的片斷,或者要看看中研院裡有否保留原始影像。

儀式傳統,已經不太重要了吧!上千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200年前重新舉辦,冠軍月桂冠早換成實用金牌,到現今也不會有人穿上羅馬古鞋去衝百米。

精神在就好!奧會不是這麼說著。

多納黑米祭,其實很像一場大型的祭典表演秀,一些古老祭典的場景與元素,加上現今華麗服飾與器具,在頭目如導戲般的說戲控場,穿插風趣鬥嘴雙簧,整個部落共同演出一場歡喜祭典。

祭典有些失落,活動讓人肯定。

失落之所在,在於想像中祭典總該帶有跨越時空的迷魅,召喚著不可言喻的部落精神,但是一切是空,僅剩儀式的表象,重要不是內聚,而是如何外顯。

肯定之所在,卻是當儀式成表象,反過來以專心演好一場祭典的心態,嚴謹要求會場秩序,族人各有角色,在每個注重的細節裡,卻保留了祭典元素的年年傳承。不可否認,當祭典越像現代劇場之時,在媒體效應、觀眾互動中,讓更多部落青年願意演出、願意學習,然後在摸索中,重心找回古老的祭典精神。

也許,因應觀光的需求下,部落祭典越會走向如同「西湖印象」般的大型表演,離傳統越遠,卻在群湧的人潮中,先找到自我肯定與經濟發展的信心。

問題是,這道遠離傳統的力道,會創造一個新傳統,還是就此進入一個全然解離的時代,新自我只是因應時代潮流的漂流靈魂。

法農的後殖民思維,從「他人眼中的自己」,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再到「全球化情境下的自己」,一道殖民、反殖民到再殖民的困索,緊縛著世間每個部落、國度,人人找尋出路。

巫師祈福,部落獻禮、勇士狩獵、婦女炊事,家族下聘,票選出來的黑米王子與公主,相贈黑米歡喜完婚,祭典中不忘加入感謝政府的插曲,黑米祭終於劃下完美END。

多納里的黑米祭,深山裡的部落,深受著外力的牽引,無論是行政管理的大高雄市,或是力推觀光的國家風景區,五都後的巨大變革,將會衝擊這個小小的部落。


五都拼到槍聲大響,在那個席次競逐的詭異氣氛下,誰想過偏遠山區裡改了名的多納里,未來如何前進,甚至天神賜與的救命黑米,都將敵不過政府預算編列的深情等待。

當部落換個名字,區長官派上任,取代頭目地位的現代村長,未來又變成里長伯,族人從村民又變里民,中華民國高雄市茂林區多納里,會是讓人多困惑的名字!
擺盪!不只千年傳承的黑米,還有部落的自我定位。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從柴山祭到國家自然公園的實踐

雖然國家自然公園是一個事權統一的機會,然而是否代表成立了國家自然公園保育的問題就解決了呢?觀光與保育之間,保育往往節節敗退,甚至在某個政策的推動下,原本良善的柴山文化反而可能喪失…

前言:

立法院院會11月12日三讀通過國家公園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未來合乎「國家公園」選定基準但面積較小者,主管機關可選定為「國家自然公園」。高雄市柴山可望成為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此消息對於長期推動高雄柴山保育運動的社團而言是一個好消息,解決了長久以來事權不統一所造成的管理問題。

本篇文章為今年6月邀請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分享長期推動保育經驗的演講摘要,也讓組織思考「從黃蝶祭到生態保護區或國家自然公園」如何可能?

以柴山祭守護柴山

柴山祭是2001年從「魔芋節」開始,後才正式更名為「柴山祭」,依該地的生物多樣性,每年的生態主角都有所不同並有所搭配,如「姑狗奇緣」講的是姑婆芋、咬人狗的生態關係,「貓頭鷹找到家」則是講領角鴞與棲息樹木血桐的故事,今年則是「珊瑚”枷”年華」,從山延伸到了西海岸線,山豬枷這不起眼的植物緊緊的抓住了珊瑚礁岩,並為許多生命遮風擋雨,提醒著我們,美學亦須有生態角度才不致造成破壞;柴山祭年年不同的主題都打開了人們對柴山的進一步認識:「柴山是高雄市水泥叢林裡的一顆綠珍珠,是大都會的維生系統。」

對柴山的細緻調查穩穩的守護了這片綠肺,月會講座,每月至少一次上山走走進行生態觀察,柴山會所紀錄的照片說了許多細膩精彩的故事,若你曾觀察隱身在落葉堆的台灣騷斯,便會瞭解落葉是牠們的家,對於掃除落葉將多一分考慮。也將懂得領角鴞多麼喜歡利用血桐林築巢,從這些觀察中再進一步思考:生態哲學中生命價值為何?

解說員若不瞭解期中的紋理與生態關係,也將因無知造成更多的傷害,娉育就曾看過一些解說員為了證明折斷血桐枝葉會變紅而不斷地折給小朋友看,但其實要經過半小時時間才會慢慢變紅,解說員欲做生命教育而任意折斷的行為卻恰恰是反生命教育。

聘育(演講者)從柴山�談起在壽山推動環境教育的種種�程和轉變。
聘育(演講者)從柴山祭談起在壽山推動環境教育的種種歷程和轉變

娉育說,在生態解說時也常聽到一個問題:「那個能吃嗎?不能吃那有什麼用?」這時娉育則會反問一句:「你能吃嗎?不能吃有什麼用?」這其實是在德國求學時的體悟,在城市看到空地,娉育以台灣人的直觀思考提問:「為何不蓋房子呢?」然而一旁的德國同學卻有不一樣的思考:「蓋房子對這城市有什麼好處呢?」這一席對話翻轉了她的思維方式,體認到莊子「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的哲思。

總的而言,辦理柴山祭其實是「面對以及解決問題,讓美麗得以持續」,並且讓環境教育的成效深植人心,以及推展生物多樣性,這些都不是口號,而是確實的實踐,反應在柴山會的組織定位:「只有做事的人,沒有只出一張嘴的」。柴山祭可說是一個讓組織內部共同成長的機制,並且柔化了柴山會社運的剛性線條,讓更多人瞭解保育的理念。

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柴山

柴山的管理可說是多頭馬車:林務局、軍方、高雄市政府等等,1997年雖設立了壽山自然公園管理辦法,然而卻沒有落實的措施,公園警察隊雖成立了,二名警力卻是支援性質,而非專責管理;保育的預算少得可憐,每年僅約200萬;分區管制形同虛設,因此凸顯了專責單位事權統一的重要性。

雖然國家自然公園是一個事權統一的機會,然而是否代表成立了國家自然公園保育的問題就解決了呢?觀光與保育之間,保育往往節節敗退,甚至在某個政策的推動下,原本良善的柴山文化反而可能喪失,例如市民主義的淨山文化在娉育眼中是「對山彎腰的利眾行為」,約聘人員是否能夠取代?過程間民間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市民參與的精神如何納入在新的架構中?原本的架構下,市府保育、觀光、工程分屬不同科別,公部門橫向溝通情況不如預期的情況下,如何善用政府組織改造的機會,讓部門之間的競爭導向正面,使得各部門能積極作也更顯重要。

另外,娉育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即紮實的基礎調查資料,舉例來說,國家自然公園的劃定探勘時,上午在都發局的引導之下,認為並無特色傾向不劃,但下午換成柴山會帶領時,委員一致認為有畫設必要。這歸功於柴山會累積了厚實的生態人文基礎資料,以及柴山早已是市民認定的重要生態資源,政府此舉其實只是回應民眾期待、從善如流的必然結果。

美濃黃蝶翠谷的環境教育已然形成,更多居民的參與將會是趨勢。
美濃黃蝶翠谷的環境教育已然形成,更多居民的參與將會是趨勢。

反思:黃蝶翠谷保育在地經營的深化

誕生於2001年的柴山會可說是從原本「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所自省轉化出來的保育組織,在美濃反水庫運動期間對運動有大量支援,其組織四大理念為:是社運的、由精英領導走向集體領導、普羅大眾的柴山會、主體性而不是附庸的,這些不是口號,而是柴山會邊走邊修正出來的實踐經驗。

反觀從反對美濃水庫的轉化而成的黃蝶祭於1995年開始舉辦,至今已15年,水庫議題雖於2000年緩和下來,然而黃蝶翠谷保育的議題並沒有結束,美濃愛鄉協進會組織內部亦不斷辯證轉化經營策略。然而去年底以來美濃水庫議題仍不時浮上檯面,其實也在提醒著美濃民眾,水庫仍是威脅,美濃內部對於雙溪黃蝶翠谷持續、更全面的資源調查與掌握,以及不間斷的生態教育已是組織不可迴避的工作項目。然而,黃蝶翠谷成為生態保護區或者國家自然公園,而不再是水庫開發的選項,應不僅是美濃也是台灣民間社會的期待。

(本文作者為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就愛老時光,貳樓茶館

像這樣子從日治時期就留下來的老屋,放進上了年紀的家具,和那些與它相稱的茶具,時代的味道便四散開來。在老地方,你看見了什麼?

1116-3

在高雄,市中心以外有一些尚存的老空間,有的在拆除規畫的名冊中、有的轉作為政府的藝文空間、有的荒廢,還有的就是像貳樓茶館這樣,兼作藝文空間及營業。

正確來說貳樓茶館是用來營業的,專門提供「泡茶」的空間,而真正的藝文展覽空間,是以「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貳樓茶館樓下旁)為主。

1116-2

起初,總是因為「展覽」才會到這個自行車道經過的地方。騎單車時,會因為車行的速度遺忘這棟樓,看展覽時,則會因為展覽本身,難得好好的坐下來在茶館裡一覽這一屋裡的古色古香的擺設。

一直承諾小禾(貳樓茶館店主),要去給她的麵捧個場,卻等了又等、盼了又盼,才在一個週五的夜晚,來到貳樓茶館好好看一看這個地方,嚐一口用以茶為底的「普洱茶麵」。

1116-8

坐在貳樓茶館裡,就像走入時光機,離我不太遠,特別是那磨石子地,總有一種踏入兒時記憶的感覺。那倒也不是因為有什麼太特別的喜好,或是這樣的骨董收藏有興趣,純粹就是這樣的東西顯現出來的紋路、散發出來的氣味,就像是個故事書,有道不完的過去。但我卻也不問那些過去,就是靜靜的待著,摸坐坐那紅沙發,看看那古老的鐵窗,感受一陣美好。

1116-5

我不喝茶,對於「品茶」,總有一些距離、摸不著頭緒。「茶」這玩意兒,好像是在泡沫紅茶攤,買上什麼偶爾加了它,混著喝下肚也嚐不出到底什麼味道,更別說那些茶道、茶經。

那究竟不喝荼,到底還能到貳樓茶館嚐啥?「普洱茶麵」?初聽時還不知是什麼味,倒是一次去貳樓茶館聞香後,決定找天品嚐這麵,看看是不是能找到更多理由,來到貳樓茶館坐坐。(不懂茶,總能來吃個麵吧!)

1116-4

「普洱茶麵」,以普洱茶為湯,加上以天然食材、沒加味精,用蒜頭醃製而成的排骨,以及自然農法(連草都不拔)栽種的枸杞和枸杞葉,最後配上關廟麵,成了我來貳樓茶館的理由。

(我跟小禾說:「我從來都不知道枸杞是甜的,因為我從不吃任何一顆枸杞,我以為它是『藥』所以苦苦的。」)

1116-6

吃完麵後,若點套餐,還有不加水只以牛奶、蛋和低糖製成的蛋糕,配上自然農法種出來的水果,來飽足一餐。(我竟然忘了還有一杯茶,麵太好吃了~)

1116-7

最後,如果你以為這樣的美食搭配著一晚的古意就已經是結束的話,千萬別忘記,付帳時還能領取手寫毛筆字的收據,以記錄來這趟貳樓茶館的記憶。

究竟,老地方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保存呢?到底,老地方還會有多少人的留念呢?像這樣子從日治時期就留下來的老屋,放進上了年紀的家具,和那些與它相稱的茶具,時代的味道便四散開來。

老地方的保存從來不是「你可以拿它來做什麼?」而是從這些地方你看見了什麼?

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 http://takaostorehouse.blogspot.com/

相簿-

貳樓茶館V.S普洱茶麵 http://www.flickr.com/photos/sunline/sets/72157625392531510/

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sunline/sets/72157623793174950/

橋仔頭,青年夢想的應許之地

橋仔頭文史協會從1994年~2008年的橋仔頭糖廠,走到2010年的進校巷14號,有數以千計的年青人在這塊土地上共同奮戰、歡笑、酸苦、甜蜜…編織成各自生命裡頭的共感。

用社會建築編織勞動的共感

這個世界,不是用想的就能有所改變;這個社會,不是流眼淚就能有所變革;這個組織,不是吼一吼就能有所撼動。但,重點是未來會身為中堅份子的青年朋友,能不能有一個夢想實踐的場域?能不能有一個包容關懷的避難所?能不能有一個反省體制的運動平台?

我們所執意站立的地方,與其說它需要我們,倒不如說它有我們所嚮往的魅力;我們沒有錢去移民,更沒有機會去更換國籍,但們我想在出生的土地上好好努力生活著,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核心理念與生命價值,當然還要開心地在這條路上奔走,為這塊土地,為週遭親友,為自己。

image001

橋仔頭文史協會從1994年~2008年的橋仔頭糖廠,走到2008年~2010年的進校巷14,有數以千計的年青人在這塊土地上共同奮戰、歡笑、酸苦、甜蜜…編織成各自生命裡頭的共感。

我們知道很多年輕人的生活記憶中總有一塊叫做橋仔頭的名字,姑且不論當初怎麼加入,做了什麼豐功偉業,又是如何的微不足道,但這個社區、這個社會就絕對會因為我們的起身擾動而有所關注和改變。

我們用心所關注地方或許不是輕易就能被人了解,我們在忙的不單純只用肉眼就能感受。

image003

橋仔頭「興糖路一巷1號」

橋仔頭文史協會自2001年以來承租興糖路一巷1號做為文化基地,致力於文化資產守護與文化藝術紮根工作,期間多虧許多志工朋友與學校的協助,始得將廢棄空間整理成文化空間。如此義無反顧的作為,完全是基於本會對在地文化與台灣糖業資產的守護決心。

「興糖路一巷1號」,也成為暑期生態假令營、文化資產保存、橋仔頭糖廠藝術村、WAC國際劇場藝術節、金甘蔗影展、台灣田野學校…等等諸多文化活動的精神場所。反觀台糖公司在這幾年來在橋仔頭糖廠的所做所為,浪費數千萬投資毫無績效的花卉農園中心,砸下龐大的經費建設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糖業博物館,耗資千萬建了一條破壞生態又不連結的自行車道,花了幾百萬築起一道圍不起自己的高牆,為了整理環境灑了幾次滅絕生態的殺草劑,藉口拆除日式木造宿舍…。

最終,在2008年初高雄捷運通車之後,台糖公司仍以各式官方回應與不積極的行政程序,讓這群在這裡經營文化志業的夥伴們悻悻然離開。

雖然我們也為文化基地的轉換而與台糖公司對簿公堂長達一年,當大家看見喬遷公告的時候,我們已完全撤離興糖路一巷1號的文化基地。這8年多來的歡笑辛勞,也不是一只調解合約書就能畫下句點的!許多人的回憶、青春、努力都在這裡向下灌溉與紮根。

撤離,是因為我們必須更理性地看待全球經濟衰退的海嘯,也就是說我們不用意氣用事和台糖比誰的錢比較多。搬出,是因為我們成功吸引更多有力人士進駐橋仔頭糖廠,也就是說我們要前往更需要社區營造或文化養分的區域。

如今我們落腳在仕隆國小舊教師宿舍,未來的日子我們應該更貼近學校孩童與社區居民,以我們宏觀的視野與累積的經驗,持續為橋仔頭的文化打拼。

image005

1971年,藍儂到美國參加的第一場演唱會,是一場聚集了左翼青年和文化嬉皮的演唱會。他在舞台上說:「(六零年代)花之力量(flower power)沒有成功,又如何?我們重來一遍就是了!」~~引用《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張鐵志著作

橋仔頭「進校巷14號」

先來談這幢建築空間本身,從1917年「楠梓坑公學校仕隆分校」(現今仕隆國小的前身)開始,從2008年橋仔頭文史協會認養了仕隆國小僅存的日式舊教師宿舍開始,讓這一切有了微妙的歷史軌跡串聯。

「進校巷14號」是她的門牌號碼,也是現今僅存的仕隆國小日治時期舊教師的宿舍,更是當地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除了見證仕隆國小存在的悠久歷史,也見證橋仔頭文風的鼎盛。而擔任認養單位的橋仔頭文史協會,以「活化閒置空間」、「深化在地文化」、「促進教育發展」、「振興地方活力」做為認養的宗旨與目標,期待結合社區的正向力量,從一個具體而微的場所重新建構文化的認同與紮根。

有很多人質疑著我們未何遲遲不修好這幢木造的教師單身宿舍-「進校巷14號」?是沒有錢?還是不會修?還是不想修?有時候被問起一次也就算了,但現實情況卻是參雜在話題中不時被提起,一不小心就被搞得提不起勁。自立修復這幢老房子絕對不是結果論,而是過程中的記憶和感動。

心底細細算著從2008年4月17日認養當天開始,到底有多少人和這幢老房子發生過關係,而這幢老房子又替各位帶來多少感動、回憶與學習。翻起腦袋的記憶解個壓縮,事情是這樣發生的…

1場中日動員交流的認養儀式,日治時期的畢業校友和民國年代的在校生共同見證了老屋的撥雲見日;約13位昭和13年畢業於仕隆國小,平均年齡85歲的老校友們有了一個可以回憶談笑的歷史建築;約180位的建築系相關青年學生在此實作勞動,汲取來自土地、人文、居民的田野知識;1部創作靈感來自於這個社區這個社群這幢房子的電影,被扎扎實實地拍攝出來;

1幢依「進校巷14號」1:5比例純手工製作的模型,將作為未來認識建築結構或文化展示;近30位承襲傳統大木作的青年學生,用自己的手認識老匠師、修復老房子;1場對青少年啟蒙文化資產與環境教育的「古蹟廚房」,在5天4夜中帶來希望與幸福;約300天由老匠師帶領著青年學徒共同一刀一鑿地整建老房子的殘破屋身;約225位仕隆國小的畢業生們參與過這幢老房子的重生腳步;約30場的在地藝文活動、約20場環境教育/藝術人文課程活絡在這幢老房子的周圍。

當然,社區居民還有各界朋友也不時投以關懷眼神監督著、觀望著、閒聊著,而這就是我們修復老房子的方式,不是工程案,而是過程的累積。我們選擇開始一場不會中止的旅程,只要透過老房子關心自己土地與在乎人文的心還存活著,就有可能在台灣各地發揚茁壯。

image007

image009

「進校巷14號」,用一幢老房子來交朋友、釀回憶、寫故事

簡單分析一下什麼樣的人有機會踏進這個場域,有路過的陌生人、散步經過的居民、放學打鬧而過的小學童、掛念著這幢老房子的日本老先生-寺田生駒、帶著很多建議和指教的有心人、捲起袖子不多說的各地田野青年們、滿腦子鬼怪創意點子的藝術家、莽撞不太禮貌要做報告功課的學生、總覺得和現實環境有點脫勾的各式計劃評審…很多趣味和挑戰在發生,但也為這幢老房子加入了許多精采的調味香料,藉機來統整一下各路英雄好漢的疑問並企圖加以回答。

Q1:為何要修這幢老房子?怎麼修?

A1原因很多種,可以很偉大龐雜,也可以很微不足道,通常我們都選擇最符合現實生活的來講。這幢老房子可以證明仕隆國小確實是橋仔頭地區最老的學校;我們可以擁有一座完整的歷史建築和時空記憶,才能跟孩子說我們在乎我們生長的土地。修復方式則是採自力修復方式,傾聽社區學校的聲音、規劃歷史空間的紋理、結合專業匠師的工班、創造在地文化的能量等,這是一個教育過程,而非營建工程。

Q2:你們修復的錢哪裡來?

A2基於非營利組織的精神,錢永遠不會是擺在最前頭的絕對障礙,但卻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面對一個很現實的經費問題,這大部分來自於自行撰寫企畫書或相關募款文案,向公部門爭取、向企業或民眾遊說。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幫上一個忙,「修復」是透過時間的累積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夢想完成。

Q3:這幢老房子修好了要做什麼?

A3這是透過公民行動參與和建構當代文化需求之後,才能將這歷史建築空間定位。她會是仕隆國小校史室嗎?是學童福利社?是現地博物館嗎?是村里民辦公室嗎?是藝術工作坊嗎?還是有其他更適切的可能?我們只能從中去一點一滴摸索,描繪其輪廓,但能保證的是我們會把她修好,不會讓她倒下去!

image011 image013

image015 image017

再多的自由創意也需要有所規範,再棒的藝文價值也需要有所倚靠,再好的夢想藍圖也需要有所實踐。而橋仔頭這塊土地上似乎有著這樣的可能與可愛,才會讓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停留、駐足、造夢、食夢、幹活、壯大,不是嗎?

在僵化體制的道路上,是由每一個人的沉默鋪就的。但我們也相信很多人不一定向沉默靠攏,只是被和諧罷了。

聽小朋友的話─吃在地最健康!

「為什吃海鮮也會過敏?」,Handel提到他問惠雯老師的問題,「如果養殖漁業有用藥,讓食用的人產生過敏,那有些人吃大海的魚也會過敏?」

旗美社大即將跨越第一個十年。於2010年11月5日到11月21日,假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三路178號生日公園的搗蛋藝術基地,以「實穗」-農村學校第一個十年為題,搭起城市與鄉村的橋,讓大世界來到小農村。展覽主軸之一即是糧食跟土地議題,因此也搭配了一些講座及活動的規劃。

11月6日特別邀請《食在自然》、《我的幸福農莊》作者陳惠雯來談「吃在地,最健康」,來參與的對象預設為家庭主婦或親子,主題設定在食材選擇與食育的部分。本文主要訪談參與實穗暖身講座的二位小朋友。請他們談談參與的心得及與講者的互動內容。

pic2pic1
(左)Parry在搗蛋藝術基地除了聽演講,也藉由展覽,體會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照片(右)Handel與陳惠雯講座互動討論。

三層農藥包裹,國外進口的蘋果,你放心大口咬嗎?

Parry(八歲,就讀國小二年級)談到他的心得:「不要吃外國進口的東西,要吃台灣的東西,因為台灣的沒有灑農藥,只有灑一點點(如果有灑的話),然後呢,外國進口的,咻…,噴十幾種(農藥)呢!」對於葡萄輸出國,噴灑農藥在製作葡萄酒的葡萄作物的影片印象深刻,「然後哦,那個葡萄園的農藥都滴不下來…然後,有人在吃(外國進口的)菜的時候,他們還用洗碗精去洗(才能洗去農藥殘留),還吃下肚子。」

Parry 要請教大家一個問題作為訪談的結束。「要吃那個地方的蘋果不用削皮?」Handel搶著回答,「吃台灣的蘋果。」Parry 解釋說:「國外進口的蘋果,採收後噴一層農藥,要裝箱冷藏保存時,又要噴灑一層農藥,要出口前,又要噴一層,這樣就有三層農藥。」

台灣生產的麥子,只能製作低筋麵粉?

Handel(十歲,就讀國小四年級)對於講者提到多吃台灣生產的稻米所煮成米飯,替代對麵粉的依賴,提出他的疑問:「為什麼我們台灣不能種植小麥?」

而講者陳惠雯回應的答案是:「台灣可以種植小麥,但目前台灣種植的小麥,僅能作為低筋麵粉。而我們食用的麵製品,有很大部分需使用高筋麵粉,而這部分必須仰賴進口。而進口的麥子為了保證不在運輸過程產生蟲子,於是大量的農藥又成為必須,於是吃麵粉製品,又不可避免吃進大量農藥。」

過敏人口增加與肉類食品大量用藥有關?

「為什吃海鮮也會過敏?」,Handel提到他問惠雯老師的問題,「如果養殖漁業有用藥,讓食用的人產生過敏,那有些人吃大海的魚也會過敏,又是何種情況?」因為人類排放汙染物與廢棄物到大海,所以海洋的生態系也被汙染了。

惠雯以自己小孩過敏的情況,在食用自己不噴農藥、不使用化肥的農田生產的食物後,改善體質的切身經驗,與醫師老公所提供的醫學第一手資料,建議家庭主婦為了全家人健康,逐漸改變食材選擇的習慣,多吃在地米食、蔬果,進口肉類食品減量食用。

在城市辦展覽的積極意義

旗美社大,作為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藉由在城市端辦展覽,辦親子講座,也讓城市的民眾重視糧食安全的議題,從二位參與的小朋友口中,鼓舞了農村(年輕)工作者,這是農村終身學習在城市端的積極意義之一。

延伸閱讀:實穗,農村學校的第一個十年1105-1121

大高雄的產物-城鄉情.心體驗

年底高雄縣市即將合併,我們可用更開闊的思維,不一樣的角度互相了解彼此。透過各鄉鎮的物產、歷史,瞭解互相的風土民情。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作為一個都市型的社區大學,除了提供市民多樣性的學習管道之外,每學期更透過公共參與週,以共同討論的方式,讓更多民眾能夠掌握社會脈動,進而積極參與發生在我們周邊的各項大小事務。

高雄市第一社大自成立以來,致力作為城鄉之間交流的平台,透過共同購買,農村參訪,辦理農學講座與城鄉交流研討,除了讓都市端的民眾能更近一步了解我們的鄰居,彌平縣市長久所產生的落差,而年底縣市即將合併,高雄縣市居民更應該用另一種更開闊的思維,用不一樣的角度互相了解彼此。因此,我們將透過公共參與週,介紹各鄉鎮的物產,歷史,以及實際的活動體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高雄市民更能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深度探訪當地的人文與歷史。

時間:11月15日(一)~11月19日(五),晚上7:00~9:30

地點:校本部-前金國中後棟(高雄市前金區六合二路278號)

星期一(11月15日)19:00~21:30講題:重現甲仙文史過去的美好

講師:游永福(甲仙文史工作者)
體驗:朮米與焿水的愛戀-焿粽
講師:鄭名淑老師(裹粽達人)
內容簡介:文化,簡單來說,是生活的累積。
那麼,台灣的先住民到底擁有什麼樣的文化?又是如何來過日呢?我們邀請到踏查甲仙等內山地界多年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游師兄來與大家聊聊我們的先住民的生活。

image001480
鄭名淑老師(圖右)與地方一起製作的焿粽,攝影/鍾梅蘭。

星期二(11月16日)19:00~21:30講題:從綠色生活~談人與土地

講師:邱靜慧(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體驗:米食體驗(有機米VS一般米)
講師:葉杏珍(農家小舖負責人、高雄縣微風市集顧問)
內容簡介:在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從提供生產剩餘以及青壯勞動力的角色,慢慢成為城市居民假日消費的去處,不變的是,農村依然只是一個邊陲或附屬的角色。大部分時候,對於食物的來源,我們常常是毫無意識的,這場講座我們將從人跟土地的關係談到糧食自己率與綠色的生活方式,邀請大家共同來關注。

星期三(11月17日)19:00~21:30 講題:走找彌羅港的文化與特色

講師:張哲男(岡山社大榮譽校長、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體驗: 皮影戲紙偶製作與教學
講師:蔡志華(彌羅港文史協會現任理事長)
內容簡介:十月的季節,是高雄縣海洋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始。由於彌陀鄉早期盛產虱目魚,因此;就以虱目魚文化活動命名…..「虱想起」。彌羅港文史協會成立於2002年成立,並積極於2003年的虱目魚文化系列活動進行規劃「文化列車」,祈望能將彌陀鄉的傳統產業:皮影戲、虱目魚丸、斗笠…等,透過行銷的技巧,將每一種產品的活動,巧思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活動名稱,同時注入新生命。

星期四(11月18日)19:00~21:30講題:細說岡山(文史與產業)

講師:劉天賦(高雄縣綠繡眼發展協會理事長)
體驗:真假蜂蜜辨識與蜂蜜醋體驗
講師:賴姬杏(養蜂達人)
內容簡介:岡山三寶(羊肉.蜂蜜.豆瓣醬)家喻戶曉,籮筐會則是全省碩果僅存的傳統交易市集,至今仍每年固定舉行3次,吸引懷舊的民眾成群結伴而來,親身體會特殊的民俗文化,萬頭鑽動,熱鬧滾滾。雖然已逐漸轉型為大型商業趕集活動,現場仍處處充滿濃郁溫馨的鄉土氣息,以及歷史傳承的風味,是全省唯一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市集,淋漓盡致的表現岡山商業性格強烈的特色,代代相傳,歷久不衰;11/18我們邀請到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也是地方的民間領袖來與我們談談岡山的文史與產業發展。

星期五(11月19日)19:00~21:30 講題:從金煌伯談六龜產業發展

講師:王鵬字(六龜觀光課課長)
體驗: 山城李子醋與品味藤枝山茶
講師:王鵬字(六龜觀光課課長)
內容簡介:在六龜鄉研發出金煌芒果的黃金煌先生,現年75歲。因體位辨認的問題,25歲才當兵。到金門遇到823砲戰。後來調回台南東門看守油庫。存油處在農業改良場的隔壁,閒閒無聊又不能到處跑,所以就在改良場看技術研究人員做配種的工作,這樣的經歷留下了金煌芒果出現的種子。縣市合併在即,六龜會因為合併後增加其產業收入呢?這次我們邀請到六龜鄉的觀光課長來與我們分享他對於六龜產業的觀察。

養生廚房提早開跑:

感謝『高雄市自然保健協會』晚上六點半~七點
進行教學與試吃活動,每天限量50份,邀請大家提早到校參與~

星期一: 花生米糕     星期二:古早味鹹飯
星期三:另類浮水羹   星期四:黑松蜜
星期五:梅子甜椒

※大高雄的產物市集預告

農家小舖(有機蔬果):11/15~19(星期一到五)
岡山產物(蜂蜜):11/18(星期二)
六龜產物(山城李子醋、品味藤枝山茶):11/19(星期五)

※感謝本校自主性社團與班級的中場成果發表。

星期一: 東方舞社
星期二:歌仔戲班、南台灣志工社
星期三:非洲舞班、自然生態社
星期四:高雄公民新聞寫作社
星期五:非洲鼓班

指導單位: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承辦單位: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
執行單位: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高雄市原住民部落大學、高雄市社區型長青學苑、甲仙愛鄉協會、美濃愛鄉協會、彌羅港文史協會、綠繡眼發展協會、農家小舖、山城花語美好生活促進會、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

【社會力】!第一屆大高雄社會論壇1105

慨觀衛武營都會公園、愛河復育、柴山自然公園、高屏溪整治和美濃黃蝶翠谷公園等跨區域重大公共建設的推動,可見公民會社以區域公共議題跨越行政轄界與藍綠政治版圖,其成果為大高雄人民所共享。

 【活動緣起】

1990年代全球公民社會的集結,要求分配正義、糧食的自足與自主、反對生命專利、男女平權、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滿北方富國盡情享受地球資源,卻指定南方窮國擔負起修補地球的工作等。這股力量孕育了 2001年的「世界社會論壇」在巴西的阿列格弗港﹙Porto Alegre﹚舉行。

「世界社會論壇」已擴散到歐、亞、非洲,此外,在30餘個國家內,也已出現地域性的社會論壇。這是一波新興的世界公民運動,指稱世界社會論壇所帶動的新一波世界公民運動風潮。其準則綱領第四條寫道:「世界社會論壇所提出的替代方案與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相對立,後者由跨國大企業集團所操控,而政府與國際建制機構均為其利益提供服務。其第八條更進一步提到:「世界社會論壇為非職業﹑非政府和非黨派組織﹐是一個多元和多樣化的空間﹐以建設另一個世界為目標。」

一個成熟的民主政治,應當是政府、企業與民間組織三種力量俱皆茁壯,形成民主體制的鐵三角結構;三種力量的交互作用與合作競爭產生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平衡感,與整個社會向上提升的能動性。尤其愈趨進步的當代民主政治,更強調公共政策的公民參與程序,以強化政策的社會正當性,並更貼近人民的真正需求。

慨觀衛武營都會公園、愛河復育、柴山自然公園、高屏溪整治和美濃黃蝶翠谷公園等跨區域重大公共建設的推動,從作夢、孵夢到圓夢的歷程,斑斑可見公民會社(Civil Society)以區域公共議題跨越縣市行政轄界與藍綠政治版圖,引領兩個地方政府走上從所未有的造夢施政,其成果為大高雄人民所共享。

具見值此關係大高雄發展的關鍵時刻,公民會社的力量仍當集結合作,打造大高雄區域發展公共議題的社會對話平台,阻止政治權力競逐的泥淖拖住區域整合的步伐,引領促成政治與社會領域對區域發展議題的對話與共識建構,讓大高雄的人民與政府共同走上一個充滿市民參與生命力與創作力的造夢道路。

三大核心價值︰

壹、 建立以大高雄市民為主體的直接民主與分享式民主。

貳、 推進社會經濟,以GPI(幸福經濟指數)取代GDP。

參、 深化族裔、性別、階級平等,建立和平城市。

photo_08

齊聚社會力量,討論大高雄的未來(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觀光局)

第一屆大高雄社會論壇

Greater Kaohsiung Social Forum 2010

【辦理日期】2010年 11月5日(週五)08:30-18:00

【辦理地點】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階梯教室

【發起團體】高雄市教師會、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美濃愛鄉協進會、旗美社

區大學、鳳山市文化志工協會、勵馨基金會南區辦事處(依筆劃順

序排列)

【連署團體】台灣南方社會力聯盟、大崗山人文協會、高雄市心家長協會、地球公民協會

【承辦單位】美濃愛鄉協進會

【報名方式】一律採線上報名https://sites.google.com/site/mpampa1994/123

【聯絡方式】07-6810467楊小姐

研討會資訊:http://blog.roodo.com/khsocailforum

【贊助單位】柏偉鐵工(募款持續進行中)

研討會議程Seminar Agenda

2010年11月05,星期November 5, 2010 (Friday) GKSF 2010
時間 Time 內容Lecturer Content 主講者Lecturer
08:30-09:00 報到Entry & Registration
09:00-09:20 開幕/ 開幕致詞 Opening Welcome 主持人:曾貴海 醫師
09:20-10:40 【開幕演講】全球化及其不滿:想像一個更公平的世界Opening keynote speeches-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Imagining a Just World 主講者:Prof. SCOTT SIMON(蒙特婁 McGill 大學人類學博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曾於台灣中研院研究)主持人:鍾永豐(社運、文化工作者)
10:40-10:50 茶敘Coffee Break
10:50-11:40 【主題演講】市民參與—德國紐倫堡經驗Civic Participation—Experience of Nuremberg, Germany 主講者:曾梓峰(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主持人:王敏州(成大建築所博士候選人,旗美社大莫拉克重建站)
11:40-12:10 提問與回應 Q & A 回應人:Prof. SCOTT SIMON、曾梓峰主持人:鍾永豐(社運、文化工作者)
12:10-13:30 午餐Lunch and Break
13:30-14:20 大高雄歷史與地理變遷史 主講人:黃暉榮(文化導覽協會理事長)主持人:邱靜慧(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14:20-14:25 茶敘 Coffee Break
14:30-16:00 小組論壇(議事規則:設主持人1名,引言2~3人,每人10~15分鐘;發言5分鐘,紀錄1名,發表1名) Stream A:大高雄新的產業發展規劃與就業促進主持人:朱元祥(樹德科技大學校長)
Stream B:三農綜合發展主持人:張正揚(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Stream C: 教育政策-大高雄教育的公平與正義主持人:任懷鳴(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
Stream D: 環境政策主持人:魯台營(高市綠色協會總幹事)
16:00-16:10 茶敘 Coffee Break
16:10-17:30 小組論壇總結報告Closing Address市民參與市政決策的期待 報告人:朱元祥、張正揚、任懷鳴、魯台營、呂家華(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理事長)主持人:陳銘彬(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理事長)
17:30-18:00 閉幕儀式Closing 主持人:曾貴海 醫師
大高雄NGO工作坊 (11/6下午,地點:美濃)與會者:Prof. SCOTT SIMON、各發起NGO成員大高雄社會論壇的下一步 Next step workshop

Ü集思大高雄社會論壇目標

Brainstorm desired outcomes for KSF

Ü為正在進行的活動成立行動小組

Convening action groups for ongoing campaigns

微風來做東,農夫市集in打狗1009

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成立滿周年了!在這個慶祝農夫自主的日子,微風市集邀請全國農學市集齊聚,讓民眾一天之內逛遍全台農夫市集。

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成立滿周年了!在這個慶祝農夫自主的日子,微風市集邀請全國農學市集齊聚微風市集,包括台北248農學市集、新竹竹蜻蜓綠市集、台中合樸農學市集、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成功大學有機農產品市集、屏東綠農的家,讓民眾一天之內逛遍全台農夫市集。

SANY0522

除此之外,台北248農學市集的楊儒門先生亦會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認識農夫市集的動人故事與價值;金曲獎最佳樂團交工樂隊主唱林生祥則透過歌曲為農民發聲,透過歌曲述說農民的美麗與哀愁。

而以實踐社區互助及弱勢照顧為宗旨之一的微風市集,在週年慶當天當然也少不了社福及社區團體的參與,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帶來現場演奏,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新移民姐妹則與高雄市自然保健協會進行「活力廚房『台-南』PK賽」,讓民眾認識與試吃在地食材做出的多元料理。另外當日消費滿500元即可兌換由中國人壽贊助印刷的「2011年蔬果力桌曆」一本!

SANY0528

微風市集是在高雄縣政府投入資源人力輔導下成立的,期望能扶植社區、社福團體產業及提供縣內不使用農藥、化肥及除草劑的小農親自販售的平台,2008年成立初期每月辦理一次,第一年的營業額只有區區36萬元;2009年1月起在農民願意共同承擔及參與的承諾下擴大營運為每週辦理,截至目前營業額已逾1,500萬元,

農民更於99年6月小額集資於高雄市開設了【農家小舖】;而農民能夠自立後去年10月10日微風市集農民更成立「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以照顧生產小農,堅持對土地友善,維護消費者食物安全,實踐社區友善互助為宗旨;期許市集的運作能自立自主後,也希望能幫助更多小農從事有機耕作與銷售,提供消費者健康在地的飲食,發展與社區社福互助的經驗。

農夫市集中,農夫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經營一段與消費者互信的關係,藉著「微風來作東.農夫市集in打狗」的活動邀請各市集齊聚高雄,此次希望藉由「微風來作東.農夫市集in打狗」的活動讓消費者更認識農民市集,了解農民市集的故事與價值,關心與支持對農夫及環境友善的農民市集,一同打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活動地點:鳳山婦幼青少年館(高雄縣鳳山市光復路二段120號)

活動時間:2010年10月9日

時間 活動名稱
8:40-9:00 暖場音樂表演
9:00-9:20 農夫市集好運稻
9:20-10:10 農夫市集在說話
10:10-10:40 農夫市集有歌唱
10:50-11:30 農夫市集煮好吃

說明:詳細內容請洽微風市集部落格

聯 絡 人:微風市集志業協會專員 郭沛菡

連絡電話:0975-300-515

電子信箱:guopeihien@gmail.com.tw

微風市集部落格: http://blog.breezemarket.com.tw/

與水共存或與水抗衡─從德國巴伐利亞治水政策看凡那比風災

乾季缺水時,我們總會想水哪裡來;而洪患時只想讓水快快出去。我們似乎從來沒去問過水:「你從哪裡來,又想往哪裡去?」。水,不會聽人的命令只順著水溝往海裡去,它們有想去的歸處。

前言:水往哪裡去?

凡那比颱風,一日的風橫雨狂,水淹高雄成了特大標題。選舉政治牽動了淹水議題,已經有人磨刀霍霍開始要出招。只是,這風雨倘若是落在台北,那結局是否會比較好?這場天災伴隨著的是長久的人禍。天災是一日進帳上千公厘的雨量加上大潮;而人禍則是「讓水無家可歸」的都市與區域發展。請注意!氣候異常的瞬間暴雨是每一個城市、每一年都得面對的,誰也逃不掉。只讓水快快流到海裡的治水思維,已經行不通了!

台東太麻里溪在去年莫拉克潰堤毀了嘉蘭村後,這一次又沖毀了新建的堤防,讓南迴鐵路又斷了。水文猶如「水的幽靈」,幽靈會告訴你水的流處與歸屬;你與幽靈爭地,注定要承受幽靈的索討。在氣候異常的條件下,那索討力道更加強大!高雄的三民區,曾經是埤塘遍布的水水高雄,而今卻是建物羅列橫陳的地方。鳥松以前從不淹水,小貝湖填了之後,從此淹水噩夢不斷。

治水,怎麼治?乾季缺水時,我們總會想水哪裡來;而洪患時只想讓水快快出去。我們似乎從來沒去問過水:「你從哪裡來,又想往哪裡去?」。水,不是只往海奔流,它們也常常往地下鑽竄;水,不會聽人的命令只順著水溝往海裡去,它們有想去的歸處。莫拉克與凡那比風災不斷地警示:過去治水的思維已經無法承受當前惡劣的氣候條件。我們得改變!

image

凡那比颱風災後掃除(攝影/munch)

德國巴伐利亞的水治理政策

七月客家電視台播出「德國巴伐利亞水治理」專輯,裡頭諸多觀念與對策恰好點出台灣當前水治理的迷思與困境。

一、「與水共存」取代「與水抗衡」

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省,阿爾卑斯山系景致何其美麗!森林、田園環繞山下的小鎮與鄉村,加上多瑙河的支流奧德河蜿蜒勾勒,如詩如畫。然而,當暴雨來臨、當洪水從山上奔流而下,挾帶土石衝入小鎮民房時,那可是一點也不美麗。自1990年開始,暴雨水患開始侵襲巴伐利亞邦,特別是1999年以後,因為氣候異常,土石流的噩夢如影隨形。

1999年洪水氾濫之後,邦政府決定進行一個防洪大計畫。對於河川、森林的治理權,在德國是釋權至邦、及鄉鎮地方政府。在2001年地方政府提出一個歷時20年秏資23億歐元的防洪計畫。該防洪計畫大致分三個大項:體檢與風險評估、防洪計畫工程、如何與民眾溝通。

(一)體檢與風險評估〔含預警與提醒〕:

體檢各區洪水氾濫程度,並詳細紀錄各項資料,同時將資料上網,讓民眾容易查詢。例如民眾只要鍵入某區地名,便會出現紅色圈圈標出洪水氾濫範圍。根據官方調查,洪害兩年後民眾會逐漸淡忘,為了提醒,會豎立看板告知洪害歷史,同時兼具學習功能,即如何防範洪水、如何面對洪水的學習。〔例如宣導將值錢的東西儘量放在二樓,逢雨就將值錢的車子開往高處,腳踏車掛在屋頂或牆的高處…等。〕

與台灣最大不同處:

(1)讓民眾記住災難,而非遺忘災難。

(2)不會顧忌「房價地價」而隱藏問題。

(3)讓資訊公開。

二、適地適性的「還地於河」

〔一〕防洪工程的思維會決定所有硬體工程被涵蓋考量的面向,

例如:地景、人文歷史…等等。彙整此計劃工程思考的面向,大致有三:1.還地於河、生態繁衍、地下水補注。2.讓治水工法迎合生態,非生態迎合工法。3.由「與水抗衡」轉為「與水共存」。

★「還地於河」這四字看似簡單,實際上是要考慮複雜的生態系統。因此,並不是每一條河流或整條河流都是統一版本,而是適地適性地進行適當的做法。

★還地於河背後的精神是:增加地下水回滲的機會、增加洪泛來時涵容水量。

(1)將河流截彎取直的沙洲重新還給河。過去該區九成河川都被截彎取直、或將沙洲填成建地,河道縮小,洪峰量自然增加。例如流經慕尼黑的Isar河,過去蜿蜒沙洲被整理成公共設施用地,現在則慢慢把土地回復成沙洲親水區,再還給河流。

(2)濕地重現。在河流經過之處散設大小不一的溼地來涵容河水,同時也讓生態自然繁衍,增加生物多樣性。溼地並非隨意設置,而是經過各種因素的考慮。

(3)原河流堤防高牆降低,河道增寬,水泥高牆改成低矮、寬敞、土堤與硬體結合的堤防。堤防上與滯洪區猶如一個自然生態園地。河道的回復做法不同,尤其是城市中是刻意地不讓矮灌木生長,因為會阻礙水流。因此在固定的時間有固定的人(地景照料師)來整理植物。而在比較鄉村的地方則會進行讓滯洪池「自然地」回復自然,沒有人為的整理。

(4)滯洪池的設置。有大型滯洪池〔嚴格來講應該是滯洪區〕,例如該處叫Urspring小鎮,2005年在鄉村發展計劃整修了滯洪池的堤壩與出水口,有效留住七成五水量。另外在Hirschbach附近小鎮上頭低窪區設立三個連續性滯洪池,可有效留住4000立方公尺水量。

或者如Glonn河利用溝渠將水導入小滯洪池,再經由閘門重新引回河流。平日閘門開放,小滯洪池猶如小河;洪水來了,閘門關閉,水在滯洪區停留,形成一個大滯洪池,避免水流入河流而漫淹下游的鄉鎮。

★ 與台灣最大的不同:

台灣取水是用水泥壩把水擋下來;排水則用水泥堤防讓水快快流出去!而巴伐利亞是「讓水留在該留的地方」、「把河流的地方還給河」。

三、與民溝通──台灣官員最想逃避的事

〔一〕如何與民眾溝通:

治水的問題牽連甚廣,森林、河流、農地利用…等等。該處有廣大的農業區,計畫將農地與治水計畫結合,就會涉及土地徵收問題,也是與民眾溝通過程最困難的事。因此,徵收私人土地是最後不得不的手段。

(1)把計畫說清楚。向民眾說清楚計劃、不斷討論、不斷修正,但是不是數人頭式的決策表決。這個部份政府官員思維是不隱瞞,說清楚,同時設計課程讓民眾「學習」如何知道這些計畫的執行,還有參訪考察行程。由下而上絕對會比由上而下更能將事情做好,他們是這麼認為。

(2)對於土地徵收人民可以向法院抗告。對於徵收採自願式,如強制徵收,人民依基本法可向法院提出訴願抗告,整個訴訟經常費時四、五年,因此強制徵收是最後手段,而且是最沒有效率的做法。

(3)土地重劃:治水如需要利用農地,例如劃為滯洪池,可用土地重劃,以地易地進行農地交換。前提是,地方政府在平時就要先買土地,才能有地和農民進行交換。

(4)地役權:不徵收土地,將私人農地劃為滯洪使用,平常民眾依然進行農耕;但依法用地價(市價)20%的金額,來買一個地役權權利(並非每年都要買,只買一次),即「讓田被水淹」的權利。其他因淹水而導致的農損,再依次另外補償。

四、工程中看到地景與人文價值

德國人面對水或河流,並非只堅持技術性防洪措施或是堅持「自然」,而是適地適性思考最適合的解決方法。此外,整個治水計畫有兩個前提是不能逾越的,那就是憲法對財產權的保障,及對於農業的保護。即便在現在工業化的世代,維持農地面積、及農地農用的政策,在德國是上位的政策依歸。因此,國民生產毛額中農業佔15%,每年產值約1200億歐元,僅次於機械、汽車類。

整個治水計畫中讓人最動容的是:確認農村地景的價值,尊重文化歷史脈絡,而且是在工程計畫中列為上位的思考。地景、人文歷史的保存不是放任其在所謂自由經濟市場中消長,而是積極保護。在德國歐盟每年進行農業補貼,保持農民收入達平均國民收入的六成。巴伐利亞農民表示補貼佔總收入一半,以保持農地面積。如生產過剩,也不休耕,採粗耕與補助方式維持,因粗耕還能有地下水補注的生態功能。

小結:不要政治權謀,只要永保安康

倘若我們只想「與水抗衡」,那水便永遠與我們處於戰爭狀態。請問,你如何能期待對戰的他方可以和平且溫柔地待你?面對水治理,需要的是從源頭到末梢的思維改變;否則永遠無解。水治理不能是泛政治權謀的操作,而是從國土保安與利益眾生的「永保安康」整體思考。

現在,該是我們謙卑、且真誠地問問水:「你想往哪裡去?」

【延伸閱讀】

完整的【德國與水共存之道】的客家電視台新聞專題報導
一、風險評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49lFY4_gWs
二、還地於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X_bahGuSi0⋯⋯
三、民眾參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7O_XMA0xD0
四、再生能源與生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E8m6tASNro

(本文與高雄市柴山會部落格共同刊登)

(作者為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

高雄的影像行動─海馬迴。港

「海馬迴。港」影像行動誕生了,四部關於高雄港周邊環境的紀錄片,蕭立峻和幾位高雄在地的年輕朋友組成海馬小組,為高雄的海馬迴奮力一戰!

海馬人登陸高雄打游擊!腦部結構中控管記憶的海馬迴和地圖上的高雄港竟有十二萬分的形似,人腦一旦失去海馬迴,也失去記憶的功能。台大生物系畢業的「海馬迴。港」策展人蕭立峻表示,在文化遺產不斷流喪的高雄港周邊,這似乎也是一種提醒,酷似海馬迴的高雄港,又該如何面對它的文化記憶呢?

從這一個小小的概念出發,「海馬迴。港」影像行動就這樣誕生了,四部關於高雄港周邊環境的紀錄片,紅毛港、舢舨船、五金街和高雄港站(打狗驛),蕭立峻和幾位高雄在地的年輕朋友組成海馬小組,為高雄的海馬迴奮力一戰!

990827haimahuiee824f3-45.jpg
影片劇照(圖片提供/海馬迴。港影像行動網站

「海馬迴。港」影像行動,是由四部以高雄港周邊的文化景觀為題材的紀錄片,〈港岸舢舨船〉、〈三十八股的倒數〉、〈紅毛港〉和〈誰的公園路〉,以及海馬小組的狂想短片所組成。

〈港岸舢舨船〉呈現了在徵收過程當中政府的立場與態度,〈三十八股的倒數〉透過打狗驛荒廢的現狀提問,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化遺產?〈紅毛港〉在幾個精簡的鏡頭中,描繪出只有紅毛港聚落獨有的生活感。〈誰的公園路〉處理人民如何回應政府決策,進一步讓大家去思考,是誰來決定市民生活的環境與空間。

海馬小組除了策展人和四位紀錄片導演之外,打狗驛古蹟指定聯盟和豆皮的電療俱樂部是主要成員。基於對在地文化的關切,海馬小組成軍,在行動發想的過程中激盪出一部全長八分鐘,由四個段落組成的狂想短片。

擔任短片服裝設計的視覺藝術家袁于芬希望這部爆笑短片,除了緩和紀錄片的嚴肅之外,也能讓大家輕鬆的理解文化記憶的重要性。即將前往英國留學的王冠人表示,都市規劃需考量環境原有脈絡,由財團壟斷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該是唯一的選擇。高師大跨領域藝術所研究生徐敏思則認為,雖然紅毛港、五金街和舢舨船的消失已成既定事實,但這些案例也能讓民眾進而思考,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都市環境。

高雄市近幾年來的發展多側重於都市重劃與更新,於是許多高雄既存的文化印記便默默地被犧牲。文化創意產業的源頭還是文化,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還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產業,一種建築。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空間呢?高雄港在高雄的城市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高雄在不斷都市更新之下,舊有的記憶被一掃而空,海馬迴逐漸喪失它的功能,而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嗎?海馬小組深切的希望這個游擊放映行動能喚起人們一些,關於生活和未來的想像。

〈海馬迴。港〉影像行動採取打帶跑方式播映,為了因應戶外的游擊放映行動,四部紀錄片皆有短片版本,8月26日至8月29日播映內容為短片集。

首映場8月26日晚間七點在豆皮文藝咖啡館。

8月27日晚間在城市光廊。

8月28日晚間於文化中心。

8月29日下午於美術館,晚間於電影圖書館外側。

8月30日和9月3日至5日四天除了短片集之外,會加映原紀錄片。

8月30日晚間於打狗驛月台播映,加映〈三十八股的倒數〉。

9月3日在忠孝國小操場,加映〈誰的公園路〉。

9月4日在旗津渡船頭,加映〈港岸舢舨船〉。

9月5日在明鳳三路跟明鳳十街口,城隍廟旁公園,加映〈紅毛港家變〉。

相關訊息請上網站http://blog.roodo.com/hamasen2010,FACEBOOK海馬迴。港影像行動,

或聯絡策展人蕭立峻0911370736。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