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看見的生命-白河菜市場

照片裡機器便是讓雞蛋變成小雞的孵蛋機器,運用電力產生熱能,機器內部以攝氏37度的溫度進行孵蛋。機器內部有一個放置雞蛋的架子,放置雞蛋的架子會不停的旋轉,老闆形容像「地球」在轉一樣。

「入」2元、「出」6元,知道這是哪一個行業的術語嗎?猜出來這是一家經營什麼行業嗎?再給一點提示:全年無休,星期二、星期五「入雞」,星期三、星期六「出雞」。來到蓮花的故鄉—-白河菜市場,有啥新奇古怪的發現呢!告訴你喔,這個市場有一傳統老行業:代客孵蛋,夠新鮮吧!過去農業時期白河菜市場附近就有近10家的代客孵蛋的店家,鄰近村落若有雞蛋要孵小雞大都會送到這裡來,現在只剩下緊鄰菜市場旁的的中山路上這一家,營業項目除了代客孵蛋、飼養家畜的糧食器具之外,也有販售小雞跟小鴨。

p1770129-360.jpg

這個照片裡機器便是讓雞蛋變成小雞的孵蛋機器,運用電力產生熱能,機器內部以攝氏37度的溫度進行孵蛋。機器內部有一個放置雞蛋的架子,放置雞蛋的架子會不停的旋轉,老闆形容像「地球」在轉一樣。好讓雞蛋在各個角度都均勻受熱。一般孵小雞需要3個星期,火雞需要則要4個星期。老闆熱心的跟我說:要看小雞破殼而出的模樣,妳要星期六來,因為我是星期三、六「出雞」,昨天客人都拿回去了。

P1770139

中午時分巧遇一位住在東山的居民,早上在田間撿到6顆竹雞蛋,怕竹雞蛋被野狗吃掉撿起來送來這裡,老闆先請他在蛋的外殼寫下名字,這是避免將拿不同人拿來的雞蛋混在一起。

P1770143

接著老闆將竹雞蛋拿到店內一處黑暗的角落,運用特殊的光源先檢查雞蛋有沒有受精,結果竹雞蛋只有4顆蛋有受精,2顆沒有(沒有受精的蛋就不會進行孵化)。老闆請他拿回去煎荷包蛋吃。

P1770126

一般孵小雞的費用計算:如果你送10顆雞蛋給商家孵蛋,「入雞」所需的費用是20元(10顆*2元),3個星期過後你去拿小雞,只拿到6隻小雞(6隻*6元),那你需要再付給商家「出雞」的費用是36元,其餘4顆沒有孵出小雞的雞蛋是不算錢。

P1770124

因為上次在關廟菜市場問賣小雞小販他說不會分辨公雞與母雞;這次我又好奇問了老闆:小雞如何分公雞與母雞?他說:他不知道!耶,這倒好玩了,那想養公雞飼養還得靠運氣喔。老闆說:分辨公雞與母雞是一項專門的技術,通常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大部分都在雞場工作(專門養飼料雞的養殖場),技術大都傳授給親戚,而不傳給外人,一般分辨公雞與母雞的費用一隻6角,一天大約可賺取1-2000元不等的工資。

週末夏日到白河賞蓮,白河菜市場倒是可順路的旅遊的景點,尤其是這一家僅存的孵蛋店,幸運的您去看看小雞破殼的「出雞」盛況。

頂級食材優鮮報-帶您嚐野菇

老一輩的都知道當吃完粽子,下午有雷雨生那就表示好東西即將到來。隨著每次打雷下雨過後的隔天,田裡、草地或是屋外樹林的枯樹葉堆中,便容易找到野生雞肉絲菇的蹤跡,因為是……..

這天我的夢幻菜市場變的不一樣耶,清晨7點一到小農專區,哇!我等啊、等啊、盼啊盼的野味-雞肉絲菇終於出現了!慘了,沒帶相機來,我以跑100公尺的衝勁,火速騎上機車衝回家拿相機再奔回菜市場,留下今年雷公菇的美麗倩影。

mushroom-360.jpg

每年過了五日節(端午節)之後,下午雷聲經常隆隆的響不停,但這一陣一陣的雷雨聲雖是打得人心慌慌,但這可是雷公送給摘菇人的通關密語。老一輩的都知道當吃完粽子,下午有雷雨生那就表示好東西即將到來。隨著每次打雷下雨過後的隔天,田裡、草地或是屋外樹林的枯樹葉堆中,便容易找到野生雞肉絲菇的蹤跡,因為是下過雷雨之後長出來,所以也有人叫做「雷公菇」。一般採菇小農大約清晨5點天亮即外出尋找,有經驗的採菇人會循著往年採到雞肉絲菇的路跡去「巡」(台語-找),因為雞肉絲菇有一個慣性如果這個地點今年長過,明年大概都還會在同一個地點長出來,能夠採到野生的雞肉絲菇除了經驗之外,偶而也需靠靠「好運氣」。

照片 438
整理與分級

照片 481
全開的

照片 456
最頂級

剛採收後的雞肉絲菇會沾上少許的泥土,小農們都會做簡單整理與分級。雞肉絲菇要如何挑選呢?一般全開(傘)的雞肉絲菇一斤約150元,但真正高檔的是這種尚未張開的雞肉絲菇才是頂級貨,一斤250。小農們說:今年數量差很多、產期也很短(7/7/-7/13),明天「再摘」(台語)大概就沒有了。

雖然雞肉絲菇一斤150元,但在這市場可是很搶手的喔,看中意選好請即刻下手(買),不然當你還在猶豫時,他可能就被識貨的行家整攤全部打包,買走了。圖中這個賣菇的的攤位圍著一群選菇、買菇的行家,不到半小時整攤的雞肉絲菇就全部賣光了。今早他賣雞肉絲菇的收入約有近2000元的好所得。一般盛產期單單一位賣雞肉絲菇的菇農一個早上至少都有上千元以上的收入。

照片 474

雞肉絲菇正如其名一樣吃起來有如雞肉的味道,滋味極甜。這般頂級食材,料理非常的平民化,熱鍋裡加入少許的鹽和胡椒翻炒兩下,就是吃雞肉絲菇最原味的口感。當然,雞肉絲菇也可加薑絲、肉片清炒,煮麵或是與竹筍煮成羹湯,反正新鮮野味的好食材,隨便煮都是美味可口好吃的不得了。如果今年沒能一飽口福的您,很抱歉,想品嚐這野味的雞肉絲菇那也只能期待明年再相會了!

傳統藝術在社區─子龍跳鼓陣

子龍社區是佳里鎮發展傳統藝陣的要地,跳鼓陣的媽媽們原是子龍社區車鼓陣的成員,有感於社區傳統藝陣應多元化發展,鄭麗嬌班長積極尋找跳鼓陣老師,鄭班長說:「曾經有過車鼓陣……..

曾經,我們在大大小小的廟會欣賞過年輕少男少女的跳鼓陣表演,但你曾看過一群由社區媽媽組成的民俗技藝跳鼓陣團嗎?這群媽媽們的活力可不亞於年輕學子們喔!台南縣佳里鎮子龍社區於97年4月起成立跳鼓陣民俗藝術團,獲得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主辦單位佳里鎮公所的補助,由子龍社區民俗技藝推廣班鄭麗嬌班長領軍,邀請東方藝術團之民俗藝陣專任教練蒞臨指導,跳鼓陣的舞步生動有活力加上成員們各個勤奮不懈的學習態度,這團由社區媽媽組成的跳鼓陣民俗藝術團,可謂替傳統藝陣注入一股新活力。

子龍社區是佳里鎮發展傳統藝陣的要地,跳鼓陣的媽媽們原是子龍社區車鼓陣的成員,有感於社區傳統藝陣應多元化發展,鄭麗嬌班長積極尋找跳鼓陣老師,鄭班長說:「曾經有過車鼓陣外出表演卻因為音響問題而產生音樂無法順利播放的經驗,現場一片尷尬,因為沒有音樂,車鼓陣也無法順利演出」,因此而興起成立跳鼓陣的想法。

跳鼓陣的主要道具為旗、傘、鑼、鼓,搭配搖動、擺動與步法而成就,敲鑼打鼓、手舞足蹈,鑼鼓聲即是配樂,團隊間越是有默契場面就熱鬧。這團社區媽媽是首次接觸跳鼓陣,為了能早些日子掌握跳鼓精髓,她們的練習次數非常頻繁,每週練習三次,每次皆超過兩小時,從第一次練習至今,許多媽媽都已瘦下好幾公斤,身材也越趨姣好,問她們這樣練習累不累,媽媽們說:「不會啊!大家一起來練習覺得很快樂」,且為了外出表演能夠有乾淨漂亮的道具,她們平常練習所使用的道具是自己動手做的,買來的道具待表演時才帶出場,對於跳鼓練習的認真投入,實在令人佩服。

dance-360.jpg

clip_image004

充滿熱情活力的子龍社區跳鼓陣,社區媽媽們手中練習的道具,是她們親手做的,栩栩如生。

母親節前夕,鄭班長為肯定這些媽媽們的努力,特別舉行小型的母親節活動,邀請佳里鎮鎮長、子龍里里長及北門社大主任與會,現場除了準備康乃馨獻給社區媽媽,更準備蛋糕、香檳欲一同慶祝媽媽們母親節快樂,氣氛感人,在場的各位,對於社區發展傳統藝陣之用心感到肯定!

clip_image006

慶祝母親節,子龍里里長獻康乃馨給社區媽媽,祝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clip_image008

母親節活動結束後,全體合影。

雖然子龍社區跳鼓陣剛起步,但從她們平常的練習過程中便能想見當她們站在表演舞台上,必定會是全場關注的焦點,這群充滿熱情活力的媽媽們,體力、耐力、學習力全然不輸年輕人,閒暇時,歡迎您到子龍社區,感受這些媽媽們的活力,為她們加油打氣。

簡單、樂活的韭菜

在天未亮之前,小農已從田間將採收完畢的新「鮮」韮菜來到市場,他們有時候在田裡來不及整理,會在賣菜的同時邊整理剛收割的韮菜。所謂的整理即是將每一株剛收割包在韮菜外圍的一些枯葉一枝一枝的去掉……..

物價飛漲的現今,10元可以買什麼?在菜市場,10元能夠買到一位媽媽勤儉持家的心意以及現代流行的「樂活」生活喔!老實說,我並不是挺喜歡吃韮菜,買回家的韮菜除了包水餃、煮麵之外,我不知道怎麼料理才會好吃的,但是上菜市場的我卻常常買韮菜回家,因為花10元的韮菜會讓人感受到簡單的本質!

在新化菜市場的小農,幾乎是一年四季都會販賣的這種「土種」韮菜。這種「土種」韮菜跟一般超市或菜攤賣的韮菜不太一樣,「土種」韭菜植株較細、長度也比較短,比起大量種植的韮菜還來的有韮菜味道。

P1770424

在這裡(新化菜市場)小農都是以「把」(台語)販售,一般的行情是一把韮菜10元,除非是颱風季節才會出現20元的價位,至於一把的「量」約3-4兩重不等。主要是因田裡不會放置磅秤,每一把的量大都全憑感覺決定。

P1770459

在市場裡面會固定出現一兩位小農只賣韮菜,每每經過時我都會多注意他們一些。我很好奇都誰在買這種韮菜?但還真的奇怪耶,市場內約略10點前小農攤位前的韮菜大都已賣完,想買「土種」韮菜還得起的早,晚到就買不到了!

在天未亮之前,小農已從田間將採收完畢的新「鮮」韮菜來到市場,他們有時候在田裡來不及整理,會在賣菜的同時邊整理剛收割的韮菜。所謂的整理即是將每一株剛收割包在韮菜外圍的一些枯葉一枝一枝的去掉,然後將整理乾淨的韮菜綁成一把一把乾淨的韮菜,然後放在他的攤位上面銷售。整理韮菜看似枯燥的動作卻是一堂「簡單」的生活學!

你算算看,假設今天一早收成20把韮菜,今天小農的營業額是200元(有時候還會被殺價成3把20元)。如果白天在田間的照顧不算工時,一早4點到出門採收後到市場銷售約略10點結束直到回家,上午6小時所賺取的工資200元(毛利),整理這些枯葉的動作都是沒有算工錢的,這樣「老伙工」應該是另一種生活的樂趣吧!

照片 141

逛市場時多留點時間「停下來」看看、聽聽他們幾位小農聚在一起,ㄧ邊動手、一邊動口、閒話家常。菜市場是他們的聯誼俱樂部,今天要提早回家,還沒賣完的菜可以請隔壁代為銷售、跑的慢的青菜(滯銷)請水果攤寄賣、沒賣完的菜送給其他小農、人跟人之間是沒有「計較」,韮菜不管收成多少,拿到市場加減賣(台語),實實在在過「這樣就夠」的生活!

小農、韮菜這些都不是菜市場裡的耀眼主角,但這些分散於市場各角落的小星星,卻是讓菜市場更見深度,更襯出菜市場內在的「靜」,想要看見菜市場的「快樂學」就來韮菜裏尋找吧!

鹽水最後一頭水牛?

我和女兒爬到牛車上看著這一對搭擋在田裡做事,走到田梗邊,好奇地趁農人犁到我們這一頭時問東問西:「你們不用鐵牛嗎?現在還這麼辛苦用水牛拉喔?」農人說:「有用鐵牛先翻過土,再用水牛犁一次,田才能比較平…….

現代農村社會想要遇見一頭牛已難了,部份農村或許還保有一兩頭水牛,或將廢棄牛車擺在校園或公園裡做裝飾,但是你看過還在拉牛車及犁田的水牛嗎?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的水牛名聞遐邇,隨著社造點的知名度,也讓許多地區的老老少少開始關心起水牛的生活,例如象設計集團尚在鹽水溪州寮設南部辦公室時,於某次田野調查途中,一行人發現了一頭水牛,時住土溝的前設計師陳永興老師還以〈你所不知道的鹽水〉為題發文在部落格上引起我的注意,我發現原來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鹽水」,於是出門尋牛去。

找牛的過程不算難,比「傳說中的」菱角田還容易萬分,很快就在牛墟後方、「學園山莊」旁的木棉樹下看見牛大哥慵懶地跪趴在樹蔭下乘涼休息,看起來還真是好命的樣子!於是在我與女兒的玩樂地圖上便多了一個以木棉為記的看牛景點,當看貓看狗看魚都極膩之時,我就會主動問女兒:「要去看牛牛嗎?」一方面也是趁機讓她認識不同的動物。

7-1
本來一直在樹下納涼的水牛,我以為牠很好命。

但比起其他景點,我們並不常去探望水牛,直到最近我在網路上閒逛時,發現不過是一年半載的光景而已,阿牛哥已擁有了不少粉絲,幾名部落客以專業水準的攝影技巧為牠拍下許多唯美寫真照載於部落格上,有人還特別向公司請假,只為了一睹阿牛的迷人風采…。想不到才一轉眼間,阿牛已儼然明星架勢,引我念起和牠相識的過往,興致一來,轉頭再問女兒:「要去看牛牛嗎?」一刻不想靜靜待在家裡的小寶貝馬上精神抖擻地說:「ho--!」(台語「好」)。

黃昏時出發,卻不見牛影,牛呢?此時,正見水牛哥拖著一部牛車緩步迎面行來,我眼光一閃,眼前的畫面令人不太敢置信,這是二○○八年的鹽水嗎?而或許是陸續來訪牛的人不少,駕車的農夫一看我們在四處張望,馬上說:「要找牛嗎?」,「最近可能都沒辦法看到牠了,因為牠要工作」,話雖如此,眼看著牛車再往前行不遠,就轉個彎彎入田間小道,停了下來,農人拿出犁,套在水牛的頭上,開始在一旁的水田犁田…,這個畫面更令我感到驚奇萬分,什麼?現在竟然還有人用水牛耕田?這不僅是最後一頭水牛而已,更稀奇的是──最後一頭還有在耕田的水牛,不是辦活動才出現的觀光牛喔。

7-2

7-3

7-4
犁田的水牛,如此認真勤奮,英姿好美!

我和女兒爬到牛車上遠遠看著這一對搭擋在田裡做事,接著又走近到田梗邊,好奇地趁農人犁到我們這一頭時問東問西:「你們不用鐵牛嗎?現在還這麼辛苦用水牛拉喔?」農人說:「有用鐵牛先翻過土,再用水牛犁一次,田才能比較平(坦)。」一旁的牛默默又認真地繼續用力往前拖行,一遍又一遍,一回又一回,此時我心裡頓覺:「認真工作的水牛,英姿好美!」原來之前一直誤會牠了,牠是如此辛勤又無怨言地在付出勞力。

7-5

女兒這麼小就坐過還在使用的牛車,我長到這麼大才第一次坐到。

7-6

工作過後,一身泥的水牛,看起來好像很疲累!

後來才知道那一天真的很幸運,因為隔兩天後再訪果真不見牛跡,那一片牠犁過的水田已插滿新秧;另一旁甫收割完畢的稻田旋成光禿禿的水田,看來,在收割的季節裡水牛應是四處為人犁田、出外「打拼」去了。

【社區營造vs地方學】0715地方史與藝術營造經驗

農村,我們用什麼眼光看它?可以用什麼方式親近它?參與土溝社造工作後的第三年,我試著轉個方向,試著問自己。然後,我將自己置身在土溝田野,時常在田野現場與歷史中反覆來去,重新思索、重新找答案。

[活動訊息]- 7/15(二)-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地方學專題讀書會講座

《社區營造 VS 地方學—「草地所在」的地方史與藝術營造經驗》 讀書會講座

成功大學的標竿計畫所屬的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將於7/15星期二下午2~5點於成功大學舉辦讀書會講座,過去讀書會分別由社會學、人文地理學、人類學、文化產業、社會運動、維基以及都市計劃的觀點來探討地方社會與地方知識的形成。此次將帶來後壁鄉土溝村的研究案例,希望透過兩個案例的報告能和各位一同切磋、摸索出地方學研究的可能性。

農村,我們用什麼眼光看它?可以用什麼方式親近它?參與土溝社造工作後的第三年,我試著轉個方向,試著問自己。然後,我將自己置身在土溝田野,時常在田野現場與歷史中反覆來去,重新思索、重新找答案。~嘉信

而此次讀書會講座邀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社區營造組的兩個研究生,他們將從兩個不同途徑切入地方學:一個試圖在回溯和重建土溝的地方史,另一個是以實際操作的經驗談農村生產藝術的可能性。

在此,竭誠邀請大家參與!

讀書會資訊如下: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時間: 20087月15 日(二) 14:00-17:00

地點:成功大學建國校區醫學院四樓簡易餐廳第二研討室
報名費用:免費參加 ◆報名方式:當天直接入場
◆主持人:黃申在 (屏科大資管系副教授)

與談人:蔡嘉信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土溝社區營造團隊)

黃俊豪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土溝社區營造團隊)

進行方式:由與談人以 60-90分鐘簡介,之後開放與會者討論。

1400~1500:黃俊豪:社區營造中的藝術~從土溝社區的藝術營造談起

1500~1600:蔡嘉信:草地所在三百冬~清代至1970年代土溝農村地景之變遷

1600~1700:綜合討論


交通資訊:

http://www.ncku.edu.tw/ver2006/ch/ncku/map/howto.htm

◆建議可事先閱讀資料

1、土溝社區部落格 2、附檔文件~草地所在三百冬

3、水牛起厝 4、藝術觀點~來去土溝

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

明日香工作假期和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有相似處,明日香工作假期在維護奈良古蹟而護沙工作假期則在搶救日漸退縮的海岸線。日本志工佐佐木孝子(Takako)介紹在明日香的工作內容和分享,吸引很多在場的志工和工作人員的興趣。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回憶這一次工作假期所得到的收穫,比我預想中的多出很多很多。2008台南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於今年五月一日到五月四日在台南縣七股鄉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共同主辦,及台南縣七股海岸保護協會、中華電信基金會協辦。另外還有七股當地的藍色招潮謝民宿和七股旅店擔任這次活動志工的住、食父母,晚上的好眠及四天豐盛餐點飽足志工的胃全都要感謝他們的熱情款待。

我期待了一年的七股生態工作假期就這麼開始了…不知道將會是怎麼樣的體驗。

Day 1.

五月一日星期四下午一點半,所有志工除了自行前往者其餘都在台南後站搭乘專車到七股藍色招潮謝報到。領取個人的識別證、志工手冊資料及確認房間後就要正式迎接這次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的時刻了。開幕式在海岸保護協會舉辦,這裡也是這四天我們午晚餐的用餐地點與介紹工作內容的簡報場所。每個志工、每個工作人員在開幕的自我介紹上第一次認識彼此。共有十四位志工其中包含三位遠從日本大阪來參與工作假期的日本志工,另外有兩位自行前往的屏東牧師及牧師娘因為牧師的身體不適無法參加接下來四天的工作假期。

自我介紹完算是工作假期的正式開始了,聽完台南縣政府水利處海岸保護課長王國安對七股沙洲的場地背景介紹後,我們搭車前往工作場地現勘,讓志工們在工作前先了解工作假期的環境,也大致為隔天的工作內容做預告。回程到海岸保護協會已經是享用晚餐的時刻了,第一次我們見識到七股旅店工作人員的好手藝,滿桌的菜採自助式用餐,將七股當地出產的虱目魚,龍鬚菜(海菜)等材料運用在各道菜色中,還有龍鬚菜做成的洋菜凍作為飯後甜點。其中一位七股旅店的工作人員也將自家經營的蚵仔煎工具搬來,讓大家體驗親手做蚵仔煎的樂趣。可以加入自己想要的料,做成一份DIY蚵仔煎,大家都很捧彼此的場,吃著別人煎好的蚵仔煎。

晚餐結束後,由海岸保護協會副總幹事蔡文凱的父親蔡飛雄先生教我們捕魚網。漁網是漁民重要的維生工具,較大型的魚類會將漁網咬破,漁獲量會因此減少,所以漁網的修補可以讓漁網有更長的使用壽命。這麼重要的維生工具當然不能讓我們這些門外漢隨意再加重破壞程度,所以蔡先生拿的是已經不使用的淘汰漁網。

蔡先生順手得將破掉的漁網縫補起來,在旁邊觀看的志工們頗有心得的也一起動手,但是實際操作後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項不簡單的工作,最後還是沒有人可以挑戰成功。於是我被賦予一項任務,工作假期結束後要親自訪問蔡先生請教捕魚網的方法,並將之繪成圖,這麼一來下次工作假期時志工們就可以看繪圖步驟學習捕魚網了。

完成捕魚網後今天的工作內容大致上已告一段落,志工們回到民宿準備就寢,隔天早上五點半就要起床迎接第二天的工作假期,睡個好覺才有足夠的體力面對第二天的護沙工作。

Day2

清晨五點的景色已經好久好久沒見過了`,平時都睡到太陽曬屁股才起床。第二天清晨太陽還沒完全升起,氣溫舒適涼爽、天色漸亮的光暈在窗外成朦朧的美。

見到清晨的陽光後該是補充體力的時間了,民宿主人佳琪和阿邊婆為大家準備豐盛的早餐,多樣菜色成列餐桌讓每個人依照自己所需夾取,有特製的抹茶奶茶、黑糖饅頭、金黃色地瓜、洋蔥豬肉等菜餚,阿邊婆叮嚀大家要吃飽飽才可以出發去工作。

DSC_8280
第二天早上在民宿外大合照。

將近七點鐘大家已經在民宿門前準備好要出發到今天的工作場地-頂頭額汕植生護沙,出發前當然不忘先拉上布條拍個大合照,看大家臉上充滿朝氣及笑容,昨晚沒睡飽的倦意便迅速忘卻。

由海岸保護協會副總幹事蔡文凱及紅樹林協會解說員李坤生為大家解說植生馬鞍藤的方式,講解完,各組便開始分工,一組志工拿著修枝剪將馬鞍藤每三十公分截取一段,另外兩組志工先拿著大黑色袋將今天護沙植生範圍內的垃圾撿除,植栽前先淨灘是基本的工作步驟。今天雲層較厚,幫大家遮蔽了不少陽光,但天空也漂著些微的綿綿細雨。眼看天氣涼爽,大家加緊把握時間完成工作,植生到一半時,原本細小的雨絲變成大顆粒的雨滴,只見工作人員擔心大家淋濕身體趕緊發送輕便雨衣,所有的志工仍然不畏風雨繼續將手上的馬鞍藤植入沙洲。雨勢沒有持續太久,這場雨下的正是時候,剛植入的馬鞍藤需要多一點水分,原本帶來的桶裝水暫且不用派上用場。雨過天晴,志工們開心老天爺幫我們那麼大的忙,少了烈陽,多了灌溉的雨水,相信這些馬鞍藤一定可以存活下來。
DSC_8351
在沙洲上發現的螢幕垃圾。

DSC_2667

剪馬鞍藤枝條的志工。

DSC_2815
植生的重要小鏟子。

今天的進度超前很多,有賴志工們辛勤的植栽,原本灰色系的沙洲因為馬鞍藤的點綴變得充滿生氣,要留住沙洲上的沙不被帶走就要靠這些馬鞍藤了。

早上的行程在十點半左右結束,收拾好工具便前往海岸保護協會用午餐,中午也有午休時間讓志工休息後再繼續下午的海濱漁村鐵馬行。

下午的好天氣讓鐵馬行可以順利進行。到了七股黑面琵鷺保育中心大家先進入館內參觀,由社大文凱帶解說為大家介紹黑面琵鷺在七股的生態環境與棲息情形。沒有停留太多的時間因為要緊接單車減碳更自在-海濱漁村鐵馬行的行程。簡單的導覽讓志工們有初步的認識,有興趣更深入認識的人可以在往後的時間自行參觀。

在黑面琵鷺保育中心領車後我們就準備要出發今日的濱海腳踏車行了。來回總長約12公里的路程,中間停留的黑皮賞鳥區、堤防等幾個景點。沿著海岸線前進中,經過了天然防風樹林及人工水泥堤防,騎經這兩種地方的感受差異非常大,樹林帶來微風與清爽但水泥堤防就顯得悶熱不適。在路上還可以看到被曬乾的螃蟹,文凱說有些陸生的螃蟹需要到海裡產卵,水泥堤防的建造阻礙了陸生螃蟹往海岸產卵。國聖燈塔是單車行的最後一站,國聖燈塔是經過遷徙才到今天的位置,之前是佇立在現在被海淹沒的台灣海峽中。水泥堤防是要防止海岸線退縮的方法之一,目前也只能用這個方式來抵抗海岸急速侵蝕的事實。

晚上稍作休息後大家在民宿中有一個影片欣賞和心得交流時間。播放去年工作假期由華視新聞雜誌拍攝的紀錄片及公視影片。去年的竹枝護沙在颱風過後也有顯著的成果,竹枝護沙留住大量的沙行成沙丘。在外人覺得這樣的小動作是沒有效果的工作時,仍有一群堅持守護沙洲的志工們用行動表示對環境變遷關注,並且看見成果。

Day3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五點天剛亮,窗外就有成群的麻雀喳喳叫。起了個大早準備享用早餐出發工作。今天繼續昨天一樣的工作內容,在工作前重新分配了各組的分工及植生方式再教育。昨天剪馬鞍藤枝條的志工組和植生的組別對調,讓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工作體驗。一樣的步驟,先淨灘再植生。看馬鞍藤枝節小芽的生長方向,朝上的方向即為藤蔓生長方向,將根部向下埋,方向不可錯誤,挖一個深約20~30公分的洞,讓枝條呈順風的方向往西南方向植栽,順著風讓馬鞍藤免於逆風生長。工作方法很簡單,上手後大家速度加快,在預定時間前半小時就完成這次的工作範圍。十點我們準時出發回到海保會準備聽日本志工為大家做的明日香工作假期的簡報分享。

DSC_9139在沙洲上挖深約20公分的洞埋入枝條根部。DSC_9622
在網仔寮汕植栽的成果。

明日香工作假期和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有相似處,明日香工作假期在維護奈良古蹟而護沙工作假期則在搶救日漸退縮的海岸線。日本志工佐佐木孝子(Takako)介紹在明日香的工作內容和分享,吸引很多在場的志工和工作人員的興趣。

下午我們搭竹筏前往網仔寮汕植栽紅樹林植物-欖李、紅海欖。遇到退潮時刻竹筏可能無法直接靠岸,因此大家穿上可碰水的涼鞋或拖鞋準備踏水上岸。在沙洲上拖鞋可以感受柔细的沙,但是因為現在沙洲已不如往常乾淨,隨處都會有玻璃瓶或有穿刺力的垃圾,因此不建議志工打赤腳。

這次在網仔寮汕沒有植栽太多的紅樹林植物,因為是第一次植栽,所以屬於試驗階段,先看這次植栽的成果,如果植物成功活下來那下次的工作假期就可以多量種植。

這兩天辛苦了每位志工與工作人員,第三天晚上所有的工作大致上已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晚餐及隔天行程則是屬於工作假期的度假部分。惜別晚會志工們在民宿前院BBQ,分成三個烤爐每家生意不同,七股旅店的媽媽的攤位烤出特別醃製的三層肉、偉文和美籣則烤出大家爭相搶食的甜不辣。

DSC_9945
憶芳和美蘭的攤位。

日本志工奧田先生(Okuda),還設計了一個小遊戲,最終獲勝的兩人可以得到他準備的小禮物-T-shirt,上面有他親自裁縫上的圖鰴,多是可愛的小圖。他另外也準備了小毛巾等親自做的小禮物送給其他志工及工作人員。

最後在結業式上由環資會秘書長瑞賓頒發結業證書給每位參與的志工和工作人員。志工們也為這次工作假期分享各自的心得,聽到大家有滿載而歸的豐收與體驗心中也充滿深深的感觸。每個人從不同的地方來,互相認識,相處四天三夜,這四天中一起工作、聊天、分享、發現每個人的獨特面,都是在這次護沙工作假期中最大的收穫。

Day4

最後一天的行程要去四草野保區A1及台南市孔廟、台灣文學館及府中街創意市集。早上吃早餐時大家把握最後機會合照、交換聯絡方式。很可惜,有一位日本志工井之上清香(Sayaka)因前一天開始身體不適,所以他們無法參加今天的行程,要先上台北準備搭乘隔天的飛機回日本。不捨之情在臉上表露無遺,離別的時刻彼此依依不捨。紅著眼眶揮手再見。

接下來半天的台南市之旅即將展開-

到了四草野保區A1看高蹺鴴,粉紅色的長细腳是牠們最大的特色,飛在空中時不時發出像小玩具球被按壓的聲音。保護區內還有很多水鳥在岸上覓食,這是當地食物來源豐富所吸引牠們的原因。

台南市的孔廟清幽寧靜,有在練武術的團體也有練氣功的民眾。我們還發現有老師在解經,學生手上拿著經書由老師唸文後以故事的方式解說,就像在聊天一樣。台灣文學館內每個月都有不同的活動主題,還有定時的解說為參觀民眾解說。每次去都會有不同的新知等著被發現。

走回孔廟前的府中街大家分散用餐,有三山拉麵、保哥黑輪、特色咖啡店在這條小街上,吃完飯後剩下最後的時間可以逛周六日才有的創意市集,正好可以在特色攤位選上幾樣紀念品帶回去收藏。

吃飽喝足後,要前往最後一站-台南火車站。這是這次工作假期中的最後一個目的地了,目送志工們進入後站,也代表活動已告一段落,從開始到結束,時間竟是如此的飛逝而過。上車後我問子君:「你們辦了那麼多次工作假期,每次都必須要面對這樣的離別是不是有許多不捨?」子君跟我說:「這是可以練習的,我第一次送走志工的時候也好難過,後來每一次送走,覺得都還有繼續的可能,還會再連絡就沒這麼難過了。」這一段話對我來說受益良多,這就是人生,我想。有相聚有分離有成長。

這次護沙工作假期中,最重要的是,我能為我所生活的環境有所貢獻,這個工作不是舉辦一、兩次就會暫停,植生後的觀察是接下來要進行的監測工作。護沙是持續性的長期行動,也將需要更多有心的志工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我們預定在今年8月16、17日兩天在七股網仔寮汕舉辦淨灘護沙活動,非常歡迎有興趣和熱情的志工和我們一起來淨灘護沙。

(詳細活動內容請參閱北門社大網站)

百年林家肉圓,見證鹽水風華

一百多年前,林八本來是一位幫人磨米,專門供應給嘉義地區肉圓攤販的小生意人,後來他從下游攤販那兒習得製做肉圓的手藝,開始挑起一根扁擔,擔著小攤,在戲棚下、酒樓、牛墟等人潮聚集的地點,遊走販賣…..

在鹽水康樂路上有一家傳承百年小吃技藝的肉圓店──林家肉圓。P1090837
林家肉圓店面。

我是這間店的常客,但描寫美食風味與製法的專文及媒體如此眾多,無需我再添加一筆,令我想進一步了解的是,每一粒肉圓背後,那代代相傳及鄉鎮變遷的故事。

老闆林瑞焜告訴我,林家肉圓傳承至今已經第五代,他們本業原非做小吃,而且本來不姓「林」。

P1110005
老闆林瑞焜。

一百多年前,林八本來是一位幫人磨米,專門供應給嘉義地區肉圓攤販的小生意人,後來他從下游攤販那兒習得製做肉圓的手藝,於是開始挑起一根扁擔,擔著小攤,在戲棚下、酒樓、牛墟等人潮聚集的地點,四處遊走販賣,最常去的幾個地點是伽藍廟、菜園仔公(忠義廟)、媽祖廟及竹安宮等。當時,一位蔡姓人家的小男孩,也鎮日在戲棚下玩耍,兩人因此結識,林八無子嗣,又覺得與他投緣,就在徵得蔡家父母的同意下,將小男孩收養為林家人,另取名林直,接續林家香火。──這是現任店主林瑞焜的太祖與曾祖的一段小故事。由林八創始,經歷了好幾代,每一代僅傳授給一人,至今約一百六十幾年,家傳的古法手藝仍未失傳。

前兩代先祖,都還是辛苦挑著擔子沿街兜售的小攤販,生意規模不大,傳到第三代,也就是祖父林炎時,才將小吃生意發揚光大,他在伽藍廟前設了一個固定的攤位,當時小吃攤生意好到需要僱用八名員工來顧攤,不過林瑞焜也說,那時的鹽水仍十分繁榮,人多店少,生意好做,伽藍廟前的小吃攤,幾乎每一家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到了第四代林清和,改遷至康樂路夜市場(現中正路統一超商旁馬路處)內擺攤,附近有永成、建新、大榮三家戲院,還有月津樓、黑貓及醉花樓等酒樓,亦是人來人往的鬧街,林瑞焜則是在十六、七歲時、約民國五十八年左右,開始經營家裡的小吃攤,他回憶:「那時醉花樓或富國,常點肉圓,所以我常送外送到酒樓裡,對裡面的空間設施都有印象」;又說:「當時的三家戲院,各有三輪車在街上做宣傳,還有專人在車上放送,十分熱鬧」。他表示,夜市場通常於下午一點左右開賣,至晚上十一、二點收攤,自戲院散場的人群,常會順便到夜市場的小吃攤來吃點點心或宵夜才散去。

早年,林家不僅賣肉圓,另外還以肉粽、豆簽羹、鹹粉粿及粉腸等項受到顧客的喜愛,頗有名氣,只是現今店裡面只精簡專賣四樣庶民小吃──肉圓、碗粿、米糕及四神湯,這幾項共同的特色是不油膩,此外還有免費提供的鮮美清湯等。

P1100032

筒仔米糕不會油膩。

P1100248
碗粿也清爽不油。

我對於舊時的夜市場仍有記憶,阿桐或阿三意麵老闆的女兒是大姊的同學,我們常去光顧,但也僅限於此而已,再往市場內的店家我則全無印象了。夜市場後來因該處要開設新道路,地方政府遂於其後方不遠處新建了現在所見到的「點心城」,所以林家也跟著其他商家們移進點心城內繼續營業了一段時間,最後才遷至康樂路(98號)現址。

在康樂路附近經營小吃生意前後大約三、四十年的光景,見證了鹽水風華年代,林瑞焜感慨地說,以前鹽水比新營熱鬧多了,當時新營國小是鹽水國小的分校,一些當地名人望族的子女(如劉吶鷗),還需遠從新營來鹽水公學校就讀。也因為如此,當鹽水漸漸沒落,生意人外移到新營等新興市場,小吃的手藝也跟著流傳出去,像現在新營有名的豆菜麵就是一例…。不過,我想,我們現居於此地的鹽水人若說起過往輝煌,並不是要沉溺於緬懷,或是與哪個鄉鎮爭辯誰先誰後的歷史地位,而是透過了解過去,讓此刻的我們,在時光的河流圖上,看見自己的位置。

番子厝、「華雅居」及吳家故事

我所居住的市街區並不是鹽水鎮的全部,雖然是最為一般遊客所熟知,但其實僅佔全鎮面積的一小部份,其他更廣闊的區域,是由典型傳統的農村聚落、以及一片片一望無際的農田所組成的。若以省道台19線接172縣道…..

我所居住的市街區並不是鹽水鎮的全部,雖然是最為一般遊客所熟知,但其實僅佔全鎮面積的一小部份,其他更廣闊的區域,是由典型傳統的農村聚落、以及一片片一望無際的農田所組成的。若以省道台19線接172縣道做為界線,大約可將全鎮二十五個里區分成南北兩區,北鹽水(約市街區及井水港等地),富商業機能;而南鹽水,則多屬農村地帶,地貌與市街區迥然不同,這些村里如田寮(著名的「台灣詩路」位於此)、下中、後宅、舊營、飯店、竹埔、孫厝及歡雅等等…。而由於距市街區甚遠(車程約需10~20分不等),因此若說以往我對鹽水港街的了解不深,那麼,對於這些有如邊垂以外的村庄們則更是感到非常陌生。對它們的粗淺認識來自就讀鹽水國中時,有好幾位同學每天必須一大早就起床,因為要趕搭客運車,分別從某幾處偏遠地點來到學校上課,這使我對那些地區一直有一種「好遙遠」的印象。因此,近來除了市街區的發現之旅外,偶有機會我也會開著車慢行到這些庄頭去晃一晃、看一看,去了解鹽水的另一種面貌,那些我所不知道的種種…,於是最近就在離市街區較近的歡雅里,遇見了一處美麗的小角落──「華雅居」。

alice5-1

華雅居入口處。

歡雅的舊地名叫做「番子厝」,據鎮志的記載,地名的來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日治時期日軍曾駐紮於當地永安宮公厝內,所以本地人稱日本兵住的地方叫「番子厝」;另一種說法是認為於開墾之初,原有平埔族人聚居於此。我認為比較有可能的是後者,因台灣許多地區也常見「番子厝」這樣的舊地名。不過不論地名由來為何,下午時分我來到此處,幾位居民在庄廟前的大樹下乘涼閒聊,一旁還有烤香腸的小攤販,一縷白煙輕飄而上,這是在傳統閩南人的聚落中常會見到的人文景致,而「華雅居」就在庄廟附近的三合院巷弄內。

在農會或其他單位於歡雅里推動社區營造之前,七十幾歲的居民吳海瑞就已經開始在自家三合院前的院埕做居家綠美化的工作。他和子女們利用周末假日一點一滴營造出溫馨小天地,目前已設有一座涼亭、搭配竹綠籬,還擺著廢棄老牛車,周邊陳列小盆栽,地面則鋪上草皮,並取名為「華雅居」。

alice5-4

吳海瑞先生。

吳海瑞說,這些植栽都是他們自己購買的,目前所見到的景觀都是自家人一起營造出來的。他說,主要是兩個兒子有興趣,他們現在一位住在永康市,一位住台南市,兄弟倆常利用假日返家,一起構想做設計,也一起動手建造,庭院裡的一草一木,每個小角落,都是兄弟倆與老父親合力陸陸續續完成的。最後還請某位台南市書法家幫忙寫上牌匾「華雅居」三字,整個營造過程很自主,並沒有申請社造相關經費補助。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在營造之前,約三十幾年前,吳海瑞先生就很敬紙惜字,在庭院門旁建有一個簡單造型的「惜字爐」,不敢隨便糟蹋文字與紙張,因此廢紙都拿到惜字爐中來焚燒…。

alice5-5

簡單造型的惜字爐。

因為歡雅里本地人多姓趙,所以和吳海瑞先生聊起他們家族的故事,他說吳家祖先原居住在嘉義「車站」(近嘉義市火車站的一個地名),因曾祖父當時被聘來歡雅趙姓人家的私塾中教書,之後受趙家招贅,所以就此定居下來,至今已約四五代了。至於吳海瑞則原來在新營糖廠任職,約八十三年退休,曾和八角樓後代、銀鋒冰果店主葉爾修是同事,育有兩男三女。

吳海瑞目前仍居於三合院旁,平日下午常忙於整理花園,為花圃及草皮澆水,而子女們則喜歡在假日返家來聚在涼亭內烤肉、唱卡拉、談天說笑,另外,空間仍持續在局部改造中,例如涼亭本來沒有遮雨篷,後來大家使用後覺得有需要,就再加裝上去,使其更符合需求;或為方便烤肉,便加設洗手台等,簡單便利的設施,連社區裡的居民或團體,也喜歡來借他家的場地舉辦活動…。看到這個例子,讓我們知道只要有心,社造非難事,人人都有能力讓社區環境更美好。

alice5-2

涼亭。

alice5-3

居家綠美化。

小農與都市小孩的相遇

短短一天的訪談過程,要學生們完全瞭解台南縣農業現況不太可能,而這份問卷的內容及結果對這群從都市來南部讀書的學生來說早已忘了一乾二淨,但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讓他們對於農業有更深的認識。

報告,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既討厭又麻煩的一項作業,許多人總是網路上翻翻資料,東抄西抄的將報告完成,這也讓許多老師相當頭痛,該如何讓學生完全拋棄網路資訊,體會出做這份報告背後真正的意義,走到戶外實際體驗一次就對了!學校為社區的一部分,但校園外圍的高牆卻成為阻擋學生與居民交流的阻礙,為了讓學生們完全遠離網路世界,親自體驗台南農業現況,麻豆鎮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的老師決定以一份問卷,針對台南縣麻豆鎮、柳營鄉、官田鄉、大內鄉、六甲鄉、下營鄉、後壁鄉、東山鄉、鹽水鎮及白河鎮共十個鄉鎮農民進行調查,藉以瞭解現今農民對有機農業的認知程度有多少。

台南的夏天總是特別炎熱,37度高溫下,學生們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以機車為代步工具,紛紛前往不同鄉鎮進行問卷調查。這是一場新鮮的體驗、知識的體驗及艱辛的體驗,這些學生大多是從北部下來台南讀書,對於農業的印象大概也從紀錄片無米樂裡略知一二,更不用去問他們什麼是翻耕及放水,因為他們連台語都不太會講,於是在訪談過程中不是國台語參雜著講,就是與阿公阿嬤們比手劃腳。

clip_image001
台灣農村正面臨哪些問題,從早上8點出門到處遇到阿公阿嬤就拜訪詢問,不少農民激動的將自己心裡話向學生訴說。

短短一天的訪談過程,要學生們完全瞭解台南縣農業現況不太可能,而這份問卷的內容及結果對這群從都市來南部讀書的學生來說早已忘了一乾二淨,但這份報告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讓他們對於農業有更深的認識。所有的訪談對象的年齡約90%是70歲以上老農,看到學生們走下田陪他們聊天,許多老農們開始訴說著耕種辛酸史及政府多項政策對他們帶來的成效到底有多少,而在這過程中他們也發現到許多從事有機農業的新農民,甚至與他們成為好友,給予生態知識相關支援及幫助。

clip_image002

各鄉鎮奔走的過程中,發現到許多默默辛苦耕種的小農;圖為柳營鄉的大媽。

 

clip_image003

大媽種植的有機番茄,看了讓人流口水!!

 

clip_image004

位於官田鄉禾本田農場,今年農場的有機稻米被選為南瀛伴手禮之一。

 

clip_image006

位於麻豆鎮曾昭銘,有機野蓮的風味吃了會讓人上癮,外表粗曠,卻是位對生態環境觀察極為細心的大男生。

 

clip_image007

東山咖啡近年來紅遍台灣,賴瑞彬先生所經營的竹拱仔厝以販售有機咖啡為主,雖賣相不如一般咖啡,但他為了生態環境以及人民健康著想的心,值得我們給他熱烈的掌聲。

從訪談結束至今也過了一年,這群原本不會講台語的學生,現在各個都能在田裡與阿公阿嬤聊天,漸漸的開始關心農業議題,偶爾也會與其他年輕農民互相討論,還有許多學生的畢業論文紛紛以農田為研究場域,進行各種生物資源調查及研究。

一場小農與都市學生的相遇,意外的讓許多學生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並決定以不同的領域及角色來看待台灣農業。

(本文作者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人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