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蔡瑞月消失!

在這自然簡單的幸福裡,有時,我會看著蔡瑞月老師的經典舞作,想像著,若舞蹈社不再是蔡瑞月基金會經營,那會變成什麼模樣?是否會跟其他縣市政府BOT的許多文化館舍一樣空洞化?

時間很快,走進蔡瑞月舞蹈社,已經三年了。每隔一段日子,這裡就會湧現令人驚奇的活力與景致。三年多前,因觀看《舞者阿月》首演的感動,實地尋訪這座舞蹈社,愕然看見外圍的工程鐵皮上,市府公告修復日期早已完成好幾年,當時不解為何舞蹈社仍無法對外開放,直到蔡瑞月老師過世,從媒體報導才瞭解舞蹈社的經營權問題,後來,成為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的志工,看著這座玫瑰古蹟,在眾人的協力澆灌下,得以卸下鐵皮、重新開館,成為中山北路上動人的文化綠洲,解放身處這城的無數人們被高樓大廈擠壓的心。

971026-dance-360.jpg
蔡瑞月舞蹈社是城市中的文化綠洲

這幾年,舞蹈社舉辦活動時,我總會以一種距離觀看,退到會場外的角落,觀看人們一排排繞坐在龍眼樹下,細讀那一個個沈醉在舞作演出、論壇講演、青春歌聲的忘我表情,陶醉在歷史、人權、自由的思想召喚裡;偶爾,我會抬頭看看上方,那被附近銀行大廈、捷運大樓框住的一小方藍天,然後,閉上眼,感受風一陣陣吹拂而來,整個人彷彿從心至身被洗滌著。

0930蔡瑞月舞蹈社活動情形_003
蔡瑞月舞蹈社活動情形

在這自然簡單的幸福裡,有時,我會看著蔡瑞月老師的經典舞作,想像著,若舞蹈社不再是蔡瑞月基金會經營,那會變成什麼模樣?是否會跟其他縣市政府BOT的許多文化館舍一樣空洞化?是否蔡瑞月老師的歷史、精神不再被強調,只剩下舞蹈社成為人們用餐消費的背景裝飾?或者,只著眼於「舞蹈」,捨棄「蔡瑞月」,讓這座舞蹈基地喪失歷史思想與社會關懷,沈淪在「只強調美與技巧」的舞蹈主流?還是,這座被委外的舞蹈社,最後會在文化公部門的業績要求下,只著眼於吸引人潮、館舍營收,大量經營跟「蔡瑞月」、「舞蹈」無關的活動?

這些揣想並非杞人憂天。過去這三年,我看著市府、市議員的黨派之見,一次又一次讓基金會在「政治風波」的壓力下,經營舞蹈社不時面臨「政治的箝制」。

蔡瑞月老師過世,讓舞蹈社的經營權風波終於落幕,確定是蔡瑞月基金會獲得經營權。開館前一個月,這座屹立在民間近半世紀的舞蹈學校,卻被市議員指責基金會遲遲不開館,是基金會「霸佔公產」、「蚊子館」,但事實上,是「蔡瑞月」賦予了這座日式木造屋舍豐沛的精神意義,所以舞蹈社才「指定古蹟」,且基金會不願讓舞蹈社日後的經營成為「蚊子館」,對「開館」採取慎重的態度,一步步達成行政部門繁複的行政程序,也為開館暖身,舉辦首屆蔡瑞月舞蹈節、招募志工、整理文物資料、硬體整修,努力完善種種軟硬體設備後才「開館」。

而開館當天,因為基金會邀請民進黨貴賓的風波,讓市府文化局以公文警告,不得為政治人物助選,否則將解約,但事實上在安排開館活動,基金會並無黨派成見,廣邀各方過往協助舞蹈社的貴賓與會,期待集眾人之力讓舞蹈社的經營能更好。對於舞蹈社的經營,基金會總著眼於必須從「蔡瑞月老師的精神」出發,在現有的空間承載量,精心規劃讓舞蹈社成為民眾親近的文化空間,但市府的文化館舍委外經營的遊戲規則,取代了過去舞蹈社顯而易見的「拆除」壓力,如今市府可動輒以合約、績效,收回蔡瑞月基金會的經營權,對舞蹈社的經營方向進行另一種無形的「政治干預」。

原來,舞蹈社的身世並沒有改變,依然要向市府爭取「讓蔡瑞月的精神在這裡傳承下去」。1953年蔡瑞月老師向市府承租這座日式木造屋舍開設舞蹈學校,每年有繳交租金的龐大壓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為捷運工程、都市更新,市府決定收回這座台灣舞蹈搖籃地,於是各界藝文人士發起「1994台北藝術運動」保存舞蹈社免於拆除,更期待連結附近規劃成「台北藝術特區」;然後,在舞蹈社指定為市定古蹟後,市府並無從「文化精神傳承」思考館舍經營政策,並非依學者專家建議,讓傳承蔡瑞月精神的蔡瑞月基金會永久經營這座舞蹈基地,而是以BOT方式委外,讓「蔡瑞月的精神」隨著經營團隊更迭、在這座舞蹈社裡消失。一次又一次,蔡瑞月老師、藝文人士為了「舞蹈社的存續」,要不斷和市府拔河,爭取「定根在這土地上的舞蹈藝術」能在這裡繼續傳承下去。

舞蹈社這半世紀的坎坷生存之路,總不免讓我想到蔡瑞月老師的一生,身為一位以舞蹈介入社會的藝術家,必須不斷搏鬥、才能在這島上享有生存的人權。蔡老師的舞蹈人生,總不斷要面對國民黨的「政治干預」,從白色恐怖的牢獄生活,出獄後當局的繼續監視,到國民黨文工會干預「龍宮奇緣」製作,最後她不得不灰心離開所熱愛的台灣,晚年還得面對舞蹈社被拆除、被縱火的浩劫折磨。此時此刻,在號稱「民主」的新世紀,紀念這樣一位台灣舞蹈先驅的市定古蹟,還要備受「政治指導」、「政治風波」,為何介入社會的藝術家,要在這座島上存續精神,還是這麼艱難?

如果,現在的國民黨想要證明是「脫胎換骨」的國民黨,就必須真誠面對過去壓迫人權的歷史,以行動讓像蔡瑞月老師這樣的藝術家精神永久定根在這座舞蹈基地,而非只是口頭尊重、政績剪綵,實際上卻極盡掩蓋、塗抹之能事,動輒以法規、績效,對這座舞蹈社進行另一種無形的政治箝制,讓蔡瑞月消失。

介入社會的藝術家在這座島上有人權嗎?蔡瑞月老師「她只是想跳舞,不是要革命」,明年此時,「蔡瑞月」會不會在這座舞蹈社消失?會不會只剩下名字空殼?我們拭目以待。

0930蔡瑞月舞蹈社活動情形_069

※「青春男女‧玫瑰告白」第三屆蔡瑞月舞蹈節將於10/31-11/1開演,有興趣的朋友請至

http://blog.roodo.com/moon_dance2006/archives/7437003.html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學員座談會

學員洪素珠則提到,由於自己從事導遊工作,且由架設部落格的經驗,常發現有線上記者透由部落格自動來索取旅遊相關訊息,讓她覺得部落格功能實在很大。

為讓民眾了解公民的傳播權利,並推動地方新聞在地發聲之觀念,行政院新聞局委由社區大學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為了實地了解學員的上課情形及鼓勵學員的求知精神,地方新聞處趙處長義弘及承辦同仁於10月20日來到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與學員舉行座談並聽取學員對本項訓練課程的建言,以作為來年庚續辦理此項業務規劃之參考。

趙處長首先感謝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承辦人宣竹小姐及高雄市第一社大李主秘橙安對本訓練課程的協助,同時對於新聞局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背景略加說明。有別於其他社大將上課時間安排在晚上,唯第一社大卻將上課時間排在上午,對於學員忙於家務之際,能排除萬難來上課求進步的精神,趙處長當場表示嘉許之意。

趙處長特別提到,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社區情感的凝聚與聯結人心的過程,讓民眾對居住的環境擁有發言權,能夠選擇並營造出共同所要的生活樣貌,而推動社區營造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社區居民關懷鄉土之情,社區大學則肩負著社區總體營造之功能及角色。希望各位學員在接受20小時的訓練課程後,能充分將所學知能運用在對地方所關心的事物,藉由各位的筆觸寫出來,透過發聲管道,傳播出去。

喜靜學員表示,她進入「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網站,沒有看到高雄市地區相關的文章,覺得很遺憾,同時也感謝新聞局開辦此訓練課程,讓她收穫很多,透由上課了解什麼是公共新聞。趙處長回應,新聞局設置「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將主流媒體忽略的部分能在「小地方」彰顯出來,其二是希望刊登在「小地方」的報導能讓主流媒體引用,進而能取代日漸式微的平面媒體地方版,所以學員的責任重大,高雄市的地方新聞就要靠各位來填補版面。

學員洪素珠則提到,由於自己從事導遊工作,且由架設部落格的經驗,常發現有線上記者透由部落格自動來索取旅遊相關訊息,讓她覺得部落格功能實在很大。也因 為工作關係,她深深感覺到顧客對在地文化的關注及在地精神融入,她特別提到目前正夯的「海角七號」,正因為它的情節貼近市井小民的真實生活,將關懷地方的 在地精神如實呈現,引起觀眾的共鳴創造票房佳績。另,淑芬與美君學員對於公民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有點擔憂與不安,在完成本項訓練課程後,跨出這一步,擔任公民記者是極具挑戰性,由於本身專業知能不足,怕寫出來的報導有所偏頗或不具公信力,又擔心被有心人士當成「公器」利用,未來新聞局是否計畫辦理延續性課程,加強學員在編、採、寫、攝影各方面的專長,以提升作品水準與質感。趙處長當場回應,明年度是否開辦進階班,需視年度經費預算而定,雖然政府機關財政困難,不過該做的業務仍會爭取持續辦理,地新處目前正努力爭取是項經費預算的保留。至凡透由小地方新聞網所po上的報導,主辦單位會協助過濾各位作品,請學員放心的創作。

power-360.jpg
從事旅遊業的洪素珠學員深感其顧客對在地文化的關注及興趣

另外,參與本次學員座談會的吳茂成教授,也曾是一位媒體人,對於本項訓練課程提出多項建言,1.建議主辦單位開一些參與式學習課程,讓學員實地了解什麼是媒體?2.建議設立「公民新聞報導獎」,形塑寫手的專業形象。3.安排學員參訪國外新聞媒體或組織,增廣學視野。4.研擬學員採訪的身分認證評鑑標準,以提昇社會的公信力。以上建言本處將會錄案參考。

clip_image004

趙處長與學員們合影留念

大溪老街區:參與式規劃的經驗

大溪老街區過往因其獨特性之老街立面而廣受關注,且於專業團體與在地組織之共同努力下,獲得保存,目前成為大溪最重要之集體認同與象徵。不過伴隨建築技術之不斷演進及空間需求…

一、區域型計畫之理念及推動

文建會於2006年提出「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盼能突破過往單點性之文化資產保護,藉由區域性之全面思索,提升文化感知性與歷史環境品質,建構區域性之資訊服務機制,提供優質化之文化與生態學習遊程,逐步達到以文化資產落實地域活化及可持續性發展之長程目標(劉正輝,2007:145)。

該項計畫係由縣市政府針對轄區內具有潛力及特色之個案,提出未來規劃方向與工作內容。文建會於2006年10月、2007年1月、2007年10月,分別受理三次提案作業;提案通過後,由縣市政府文化局整合相關局室單位、社區及民間組織,並委託專業團體進行區域內之資源調查及整體規劃。

規劃案審查通過後,則進入實質性硬體工程與軟體營運之執行階段,另亦同步輔導區域範圍內之民間團體,於整體計畫架構下,進行自主提案,提升在地社群對於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認同及參與。

桃園縣政府曾於第一階段提出「八德霄裡水與綠文化廊道」、「龍潭十一份樂活文化園區」等兩項計畫。霄裡案因規劃團隊較偏重物質性之景觀營造,忽略景觀背後之居民角色及內在意涵,推動並不順利;至於十一份案,因主要執行區域隸屬中山科學研究院所轄範圍,院方對於該計畫並無意願配合,目前計畫已經終止。

二、參與式規劃之策劃與執行

桃園縣政府於第三階段賡續提出「大溪老街區保存及活化計畫」。相較於前兩者,該區域因於大正元年(1912),啟動街區改正計畫,拓寬道路與增設騎樓,形塑華麗精美之牌樓立面(劉正輝,2008),自1990年代起始,即為國內推動街區保存運動之重要先趨案例。

近年因應蓬勃發展之觀光產業的負面效應,地方人士亦開始思索如何結合既有文化特色,重塑地域發展之核心內涵與重要價值。

night-360.jpg
夜間的和平老街顯得既華麗又溫暖

因為已有霄裡與十一份等計畫之前車之鑑,大溪老街區案相當重視社區居民之共同參與及協力推動。故於執行階段,規劃團隊策劃一系列討論會議及工作坊,希望充分了解社區居民對於老街區的想法及看法,並能就此凝聚共識,進而提出有別於現況之發展策略及推動模式。有關執行過程概要說明如下:

(一)分組討論會議

除卻牌樓立面外,以普濟堂為核心之關聖帝君誕辰民俗慶典,以及木器、豆干等地方特色產業,堪稱大溪老街區之四大文化資源。規劃團隊為與社區居民針對相關課題進行初步探討,分別在2008年7月2日、8月11日、8月13日、8月15日,邀請四大社群代表召開四場次分組討論會議。

討論結果發現,大溪木器、豆干等地方產業,皆面臨必須轉型與創新的階段;至於街屋及民俗節慶等文化資源,則應提升居民對於文資法之理解與認識,並推動資源調查與保護工作,避免因現代化之發展過程,造成大規模之改變與破壞。

另應由區域性之整體視野,建構老街區之長程發展藍圖,後續方可結合文資法與都市計畫法,強化政府部門之公權力行使,落實老街區之風貌管制與特色營造;同時,亦可援引「老街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經營理念,重新營造大溪老街區成為一處可遊、可體驗、可學習的現地教室。

亦即透過更完善與更多元之導覽解說系統,並尋求有意願之屋主及業者,在既有文化及產業脈絡下,建立小型性之生活博物館,深入展現大溪老街之多元內涵與在地特色。

(二)系列性工作坊

為將諸此發展策略,與更多大溪居民進行細緻性之交流及探討,規劃團隊賡續於2008年8月18日、8月21日、8月25日、8月27日,舉辦四場次系列工作坊,除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並運用便利貼及壁報紙等輔助工具,引導社區居民,針對大溪老街所面臨的課題,乃至未來主題性導覽解說機制與社區博物館之推動,進行深入研議與規劃。

第一場工作坊,社區居民於規劃團隊協助下,區分為兩個組別,分別針對老街區所具備之優勢、劣勢,以及目前面臨之機會、威脅,進行討論與彙整,並於第二場工作坊,繼續思索如何善用優勢、掌握機會,排除劣勢、降低威脅。

與會者普遍認同應保存及延續老街區所獨具之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並由區域經營角度出發,建構兼具便利性與舒適度之交通系統,營造豐富性及人性化之導覽設施與解說機制,逐步創造具備在地特質之產品、商店及文化空間,大溪老街方能避免被其他類似案例所迎頭趕上,進而得以持續蓬勃發展、永續經營。

至於目前急需改善、且可立即執行者,為讓目前高度集中於和平老街的大量人潮,擴及整個老街區域;除可藉此延長外來遊客在地停留時間,並將整體經濟效益分享與其他街區居民,更重要是透過更為豐富與完整之導覽動線規劃,能讓大溪老街區之觀光活動,由目前偏向於淺碟型之吃喝玩樂,提升為對於整體老街區之特色文化與產業歷史的深度體驗及學習旅程。

是故第三場工作坊,即以遴選老街之必遊景點,並將其串連為導覽解說動線作為探討主題。同樣將學員區分為兩組(A組及B組),個別小組基於不同考量與訴求,選擇不同起點與終點,過程中之尋訪景點及導覽方式亦不盡相同。

其中A組認為,多數外來遊客皆自行開車或集體搭乘遊覽車前來大溪,受到假日交通管制的影響,已習慣將車輛停泊於橋頭停車場或月眉停車場,該組假設遊客由前者出發,經由仿古式樣之大溪橋穿越大漢溪,並從石板古道進入和平老街,再接續開展老街區之探訪之旅;B組則認為,為因應能源價格高漲,並為保護地球環境資源善盡心力,應鼓勵搭乘桃園客運前來大溪,下車後先行前往中山路,緬懷大溪老街區最為華麗之建成商行,再賡續前往其他區域。

daxi1027-420.jpg

第三場工作坊以不同起始點與訴求之導覽動線討論結果,上圖為A組下圖為B組(圖片由規劃團隊提供)

daxi-2-420.jpg

經由A組與B組之不同觀點與訴求,引發規劃團隊與社區居民,對於建構多元化導覽模式之高度興趣。因此,第四場工作坊,即分別針對木器、豆干等產業資源,以及街屋、民俗節慶等文化資產,研議主題性之導覽動線,並尋找未來可能營造為老街生活博物館之潛力標的。

daxi-3-420.jpg

第四場工作坊以不同主題進行導覽動線之規劃成果,上圖為產業組下圖為文化組(圖片由規劃團隊提供)

daxi-4-420.jpg
三、大溪老街區之未來發展與建議

依據上述分組會議及系列性工作坊之討論內容,並結合過程中之現地調查與訪談成果,規劃團隊提出未來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護策略及其推動模式建議,分述說明如下:

(一)強化大溪老街區之文化及產業特色

大溪老街區過往因其獨特性之老街立面而廣受關注,且於專業團體與在地組織之共同努力下,獲得保存,目前成為大溪最重要之集體認同與象徵。

不過,伴隨建築技術之不斷演進,以及空間需求之日益增加,多數傳統街屋仍抵擋不住拆除改建的命運,較用心之屋主,會選擇保留騎樓空間,或在新建築之設計上,儘量沿用傳統建築語彙及風格,進而能與週遭建物,乃至整體老街區之歷史氛圍相互搭配及融合;至於,部分有意願整體保留歷史建物之所有權人、使用人、管理人,卻受制於傳統建築技術之日益消失,儘管只是單純性的屋瓦、樑柱修繕或抽換,亦因建材昂貴與工匠難尋,僅能權宜面對與因應,很難進行根本性的改善與解決。

此外,作為生活場域之大溪老街,已逐漸轉型為服務外來遊客之觀光區域,當地許多傳統商店,早就悄悄改變經營方式。其中最具大溪產業特色之木器產業,因無法承受本地工資高漲與外來廉價木器等威脅,紛紛結束生產事業,乃至連銷售部門亦不再運作;相較之下,大溪豆干產業,則因不同廠商致力發展有別於其他商家之特色產品,以及伴隨旅遊活動所帶動之大量人潮,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光景。

圖05(3)
關聖帝君誕辰遶境活動是大溪老街區之重要節慶活動

至於每年農曆6月24日普濟堂關聖帝君誕辰之遶境活動,因其特殊性之陣頭文化,過往即為頗具知名度之重要慶典;近年大溪鎮公所搭配該活動舉辦大溪藝文季,亦讓傳統性之民俗節慶受到更廣泛之關心與注目。

未來除可繼續推動單棟性之歷史建築登錄,乃至提升至古蹟指定強度,甚而評估透過聚落登錄,強化整體歷史風貌之管制與保護,亦可推動以普濟堂與福仁宮為核心之民俗及有關文物的登錄作業,並針對傳統性之木器製作與豆干生產技術之保存、傳承與創新,進行長程性之規劃與推動。

諸此工作需要政府部門之大力支持,以及學者專家之參與協助,然而,核心關鍵仍於當地居民是否具備諸此意願及共識,惟有後者能被確認,未來方可經由三方協力之整合推動,建構以文化資產保存,形塑地域經濟及產業發展之嶄新能量與契機。

(二)以生活博物館展現大溪老街區之豐富內涵

依據上述工作坊之討論成果,建構主題性之導覽解說動線,乃至因應解說對象之屬性差異,而量身訂作之客制化行程,將是深入展現大溪老街區之歷史特色及人文風貌的可行手法。

另於老街區生活博物館之概念架構下,可選定可行性較高之街屋及廟宇,籌劃小型性主題博物館之設置與運作。規劃團隊經評估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意願,以及未來發展策略之成熟與否,針對木器、豆干、街屋、民俗節慶等4大主題,建議未來可以蘇永祥木器、協大木器、萬里香、和平路蔡宅、和平路古宅、中央路廖宅、福仁宮等,作為優先推動標的。分述說明如下:

(1)蘇永祥木器(和平路28號)

圖06(2)
蘇永祥已著手整理各種木器工具

(A) 個案描述:蘇永祥先生擁有許多木器工具,曾在歷史街坊再造協會安排下,進行陳列與展示,並於現場解說及示範工具用途。蘇先生已進行木器工具之整理工作,且計畫將傳統木製家具之製作過程進行完整紀錄,藉此留存傳統木器之匠藝與技術。

(B) 短期策略:木器店之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建議未來可將店內部份空間改造為「木器工具文物館」,一則可以展示木器製作的繁複工具與使用方法,再則經由解說機制,增加木器家具對於顧客的吸引力,也有利於木器產業之經營與發展。

(C) 長期策略:後續可結合木器工具展示,規劃推動木器DIY,逐步打造為具有在地特色之體驗型「木工坊博物館」。

(2)協大木器(和平路72號)

圖07(3)
協大木器是大溪著名的木器店

(A) 個案描述:協大木器是和平路上規模最大的木器店,以精緻家具、神桌製作為主。開業至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目前負責人李炳榮先生為第二代,下一代也有接班的培訓計畫。

(B) 短期策略:李先生表示,計畫將店面後段作為木器製作展示空間,透過玻璃隔間可清楚看見老師傅製作木器之精湛手藝,另結合店面家具陳列,可進行大溪木器產業的完整介紹,增加遊客對於大溪木器特色之深入理解與認識。

(C) 長期策略:因應當代空間格局與傢俱使用習慣,持續鼓勵下一代年輕人研發「現代創新家具」,積極開創大溪木器產業的第二春。

(3)萬里香(中央路123號)

圖08(2)
萬里香刻正評估運用既有生產空間進行現地展示

(A) 個案描述:萬里香由林絨習得製作豆干技術,截至目前為止已傳承四代;雖然不是大溪豆干業者當中營業規模最大者,卻是致力於延續傳統工法,並經由推動有機食品,開創新時代之豆食產業的業者之一。位於中央路的老店面,目前一樓空間為賣店、工廠及倉庫,二樓以上之部分空間為包裝區,其餘則為住家空間。因非位於人潮眾多之和平老街,觀光客來店消費機率較低,多數為老主顧或因有機豆食而慕名前來。

(B) 短期策略:江秋蘭女士為萬里香第三代老闆,近年積極思索如何結合生產空間之現地展示,提升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信任度與認同感;惟因既有空間較為狹小,相關工作推動並不順利。建議可於賣店空間,增設多媒體放映設備,讓消費者於採購的同時,可經由影音資訊而更加了解萬里香,乃至大溪豆干之歷史文化與產業特色;同時,可將目前後段倉庫空間進行重新調整,將部分空間與生產區域進行整體規劃,採取限量、預約模式,提供豆干製作過程之現地展示,並開辦手工豆腐或豆干之DIY教學課程,讓消費者有機會實際參與有機豆食之製作過程。

(C) 長期策略:配合萬里香未來之建廠或展店計畫,目前萬里香本店,將有機會透過生產及倉庫空間之重新調整,轉型為有機豆食形象商店,屆時將可提供更為完整與舒適之豆食產業介紹,乃至更為多元化之參與式教學課程,讓具備歷史人文深度之大溪豆干,朝向「既傳統又創新」之長程願景進行努力與發展。

(4)蔡宅(和平路20號)

圖09(2)
蔡宅牌樓的洋文値得深入考證與研究

(A) 個案描述:此宅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牌樓中央洋文並非經常所見之姓氏或店號,而是「堅固」的台語發音,具有特殊性之文化價值。屋主蔡岳男先生並非大溪本地人,因鍾愛大溪老街之文化特色,於2000年購買此宅作為住家;近日表示其入口門面於購屋時已改建為現代化之鋁門窗,因與街屋傳統型式並不相符,願意作為風貌改造之示範住宅,待完成後,可提供部分室內空間作為社區公共使用。

(B) 短期策略:大溪老街區之歷史建築保存工作,係以牌樓立面作為主要關注焦點,不過,作為室內外銜接之門面空間亦相當重要;惟基於安全考量,多數皆已改裝為鋁門窗,或增設鐵捲門,如何在居民實質需求與歷史風貌營造之間取得平衡,亦為未來重要課題。建議可以本案作為實驗案例,如若執行成效良好,再行推廣至其他歷史建物。

(C) 長期策略:蔡先生相當熱衷於臺灣歷史研究,蔡夫人則專擅於手工藝製作。未來可依諸此條件,建立蔡宅,乃至大溪老街之史料展示及資訊交流中心;並配合蔡夫人之興趣及專長,開辦相關教學課程,甚或結合工藝技術,研發具有大溪特色之紀念商品。

(5)古宅(和平路48號、48-1號)

圖10
古宅內部空間仍保存相當良好

(A) 個案描述:古宅之建築形式為「二崁三落兩過水」,是大溪老街區保存相當完整,且屋況維持良好之少數案例之一。1990年代,承租給專業團體設立「草店尾工作室」,作為推動「大溪之寶」保存運動之社區交流平台;專案計畫結束後,轉型開設咖啡店,提供飲料及豆干等輕食。古正君小姐為古家後人,為改變和平老街之商業經營模式,近年於和平路48號開設藝品店,以販售中國、臺灣、日本等地所生產之手工藝品為主;該店僅於週末營業,且堅持騎樓空間不承租外人擺設臨時攤位,已為大溪老街之商店經營開創新的思維與模式。

(B) 短期策略:目前古宅因所有權人與使用人之用心及關注,歷史建物之保存狀態仍屬良好;不過,建物卻也面臨漏水、蟲蛀等保存課題,因應經費偏高及工匠難尋,始終無法獲得有效性改善與解決。建議未來可以古宅作為示範案例,建立大溪老街區歷史建物之日常維護機制,並針對日常屋況檢測、小型修繕等,編印實用性之工作手冊。

(C) 長期策略: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存,勢必由牌樓立面、騎樓空間,延伸至長形街屋之整體觀照。未來可以古宅為基地,成立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存及再利用中心」,在不改變目前第一進空間營運模式之前提下,積極運用其餘空間,或結合鄰近之歐陽宅(和平路85號)等,建構文化資產調查研究及實務操作之工作基地與交流平台;可於此地不定期開辦文化資產講座課程,舉辦歷史空間再利用之示範活動,甚至結合大專院校資源,推動現地教學課程或工作假期等,啟動老宅新生之不同契機與可能性。

(6)廖宅(中央路86號、88號、90號)

圖11
廖宅「三崁三落兩過水」之街屋外觀

(A) 個案描述:廖宅是大溪老街區少見之「三崁三落兩過水」的大型街屋,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第一進左右兩側店屋,作為住宅使用,中間則出租開設腳踏車店;第二進空間仍維持既有大廳風貌與機能。

(B) 短期策略:依據居住於90號之廖鈺珮小姐表示,家人對於保存此一獨特性之歷史資產的意願很高,只是過往對於文資法之保護措施,始終不是很了解,甚至連所屬房舍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也不是很清楚其作業過程與權利義務關係。此宅位於銜接中央路與中山路之交界口,建議可作為除卻和平路古宅之外的第二處示範案例;除應儘速進行完整性之調查、測繪與屋況檢修,建議可將腳踏車店,改造為大溪老街區之腳踏車租借與維修中心,以因應未來大溪老街區之區域旅遊模式,並符合當前節能減碳的國際趨勢及潮流。

(C) 長期策略:此宅空間格局仍然保存相當完整與良好,第一進雖已進行局部改建,第二進之大廳空間仍能呈顯傳統建築風貌。未來可於不影響既有機能之前提下,建立以廖宅,乃至週邊中央路及中山路之歷史建物的小型展示空間,並採預約模式,讓外來遊客有機會體驗除卻牌樓立面之外的繁盛與風華。

(7)福仁宮(和平路100號)
圖12
福仁宮是設立大溪神將文化展示館的合適地點

(A) 個案描述:福仁宮是大溪老街區的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目前廟內陳列許多大溪神將,部分陣頭則將社團辦公室設置其中。近期大溪老街陣頭聯合成立「桃園縣大溪鎮社團民俗技藝促進會」,盼能共同推動民俗技藝之保存與傳承工作。

(B) 短期策略:建議可將福仁宮後側空間規劃為「大溪神將文化展示館」,結合導覽解說機制,讓遊客能在非節慶期間之平常時刻,亦有機會了解神將文化的意義及內涵。

(C) 長期策略:大溪老街區擁有極為豐富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結合大溪鎮圖書館,並運用既有之大溪鎮展示館、武德殿等文化設施,規劃成立以民俗文化為主題之地方級博物館,長期推動宗教文物與民俗祭儀之調查研究及展示教育等工作。

(三)設立大溪老街之區域性服務平台

除卻經由導覽解說動線之策劃、推動,以及生活博物館之醞釀與執行,深化大溪老街區之特色展現,目前亦迫切需要建立整合性之遊客服務中心或展示教育平台。

除可藉此提供常態性之靜態展示,進行老街區之完整介紹,另可結合動態性之專題講座、現地解說課程,以及互動性之DIY教學及體驗活動,提升外來遊客及在地居民(特別是年輕族群)對於大溪老街之理解與認識,此外,亦可透過電話及網路作業,提供免費旅遊諮詢,乃至開發住宿、餐飲等衍生性服務內容。

當然諸此構想,仍需延續上述參與式規劃過程,釐清與確認不同權益關係人之認同及支持程度,方能逐步進行細部研商與探討,並邁向推動及執行階段。

未來若能循此架構長期努力,相信大溪老街區將能持續保存街屋立面等地方重要文化特色,同時,亦可結合觀光活動之經營與發展,營造傳統產業、工匠技藝與民俗活動於當代社會之持續存在,乃至創新發展的契機與可能性,並逐步落實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之期待及目標。

參考資料

文建會(編著)(2007)《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計畫綜合規劃報告(修定本)》。臺北:文建會。

林一宏、張朝博、楊秋煜(1999)《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會承(總編輯)(2004)《桃園縣歷史建築導覽 大溪篇》。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黃淑芬(總編輯)(2001)《『2001年大溪文化節』神恩.豆香.木器馨 ~深度報導系列~》。桃園: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劉正輝(2007)〈區域性文化資產保護架構初探〉。《第十屆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論文集》,143-150。臺北:中國科技大學。

劉正輝(2008)〈大溪老街的挑戰與契機〉。《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7651(2007.8.12)。

【論壇】全球金融風暴的無底深淵1025

次級房貸、二房危機到雷曼兄弟,龍捲風般的金融危機,瞬間弭平全球各大金融市場,不但徹底改寫了自由至上、市場萬能的市場經濟教科書,更弄慌了MBA追逐者的手腳。

2008台灣社會論壇 : 全球金融風暴將是無底深淵!——探討經濟危機下生計百姓的求生出路

次級房貸、二房危機到雷曼兄弟,龍捲風般的金融危機,瞬間弭平全球各大金融市場,不但徹底改寫了自由至上、市場萬能的市場經濟教科書,更弄慌了MBA追逐者的手腳。
連經濟學者、財團也都開始疾呼「國家應該拯救市場」的此時,台灣政府的主權基金、美國為首的七千億救市策略能否奏效?或者只是治標不治本、反倒加深下次危機的嚴重性?假如這次信用緊縮的危機無法克服?將帶來什麼樣的災禍?

雖然,我們的貸款、存款、投資、薪水全都被迫繃緊發條,但面對這無底深淵卻是六神無主。

除了認識危機風暴的意義,探究他們從何而起之外?我們生計百姓又如何立身、處事?除了急切的關心它的「解決」又有什麼自救的出路?
讓我們擺脫政論節目的悲嘆、超越經濟學者的淺薄與技術主義。

台灣社會論壇正能點出求生出路:從資本主義的週期性危機談起,深入淺出的分析金融危機與台灣二次金改、卡奴間的關係。並從勞工利益的角度,探討根本斬斷金融投機市場亂象、重建金融服務公共化的可能性。如何區隔收編、避免隨資本危機陪葬,從生計經濟來累積自我創發的能量。

一、 討論四大主軸:
1. 認清金融風暴與生產資本平均利潤率下滑的結構性因素
2. 金融風暴對台灣看得見、目前仍看不見的影響是什麼?對社會構造進行重組的契機在哪裡?
3. 美國及台灣政府的救市方案是否是引鴆止渴、能否奏效?即令「奏效」、其長遠利弊如何?
4. 從台灣的角度,面對救市無望下,台灣人民應該對政府提出什麼樣釜底抽薪的訴求?對自己生計的維護有什麼樣的對策與想像?

二、時間:10/25(六)14:00 — 17:30

三、地點: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313室,詳圖請見http://twpa.ioe.sinica.edu.tw/(該大樓週末門禁,但現場有專人開門。或於當天下午1:40有在總圖書館大門口集合,一同前往。)

四、主講人:
夏傳位(《塑膠鴉片》、《禿鷹的晚餐》作者、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研究員)。
姚欣進(〈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與經濟危機〉作者、立報專欄作家)。
回應人:丘延亮(《實質民主》作者)

五、報名:免費。請將姓名、服務單位、email寄到hi691…@gate.sinica.edu.tw,名額有限、報名從速。供飲料,請自備水壺。

六、聯絡人:潘欣榮 0928076721
以下是路線圖:從公館捷運站到台大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313室

怎麼去參加?
從捷運公館站出口2,快速抵達會場(工綜313),超方便

從嘉市國慶煙火的選址凸顯對農業的漠視

多年來,筆者慶幸嘉義市郊區有廣大的農業地帶,又有這麼難得的農業試驗所,可是在城市許多文化廊道的規劃與思考的時候,好像看不到「農業發展」的可貴及對「農業地景」的珍惜….

2008年國慶煙火在嘉義市共施放7813顆煙火彈,由於國慶煙火施放地點,緊鄰嘉義市植物園、嘉義公園、嘉義農試所、蘭潭及附近水源地的嘉義市山邊(俗稱山仔頂),大量的硫化物及噪音對這裡的動植物及生物棲息地的傷害,是民間一直反對在此施放的立基點;然而,軍備局在選址的籌備工作上一再以不會造成傷害而續堅持這樣的選址決策,市府的態度呢?也是一味的認為嘉義市好不容易爭取到國慶煙火的施放,這是城市的大事,不該有異音!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反對『在嘉義市進行國慶煙火的施放』,而是『選址不當』。

除了生態的觀點反對選址在這『嘉市山仔頂植物園東側農試所的農場』外,還有一個觀點值得重視,當施放地點選擇於此的時候,意謂這裡變成管制區,可是我們不是要透過國慶煙火的舉辦來進行城市文化觀光的行銷,進行古蹟與歷史建築等文化動線的規劃;可是,嘉義市府、市民怎麼看待『嘉義農試所』呢?

1022001-360.jpg

藏著豐富果樹品種的嘉義農試所

農試所2

創立1918年七月的嘉義農試所,當時為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嘉義支場,設有農藝、園藝及植物保護等三系,今面積有40.86公頃,其中果園區廣達22公頃,果樹品種園現存種原49科,約八百品種(系),尚保存數種稀有果樹,具有農業研究,生態教育,遊憩觀賞等多元功能。如今卻因為作為煙火施放地點而被管制。

到底,嘉義人或者雲嘉南地區的居民,有多少人知道這一座寶地呢?市政府的都市計畫是怎麼看待這麼大片的土地呢?嘉義市會覺得慶幸與驕傲能有這座『農業試驗所』設置在此嗎?

一個城市是怎麼看待農業地帶呢?是用珍惜、寶貴的態度來看這僅存的農業帶,還是認為這是『未開發』地帶,列入將來的都市更新計畫?

讓人著迷,珍惜,細緻的手工麻薯

綠豆麻薯裡面包裹著少許的白糖,吃起來並沒有感覺甜,但又不會覺得不甜,綠豆麻薯包裹白糖的量,甜與不甜之間應該是50年來的真功夫。這個包入「手工」的麻薯,每咬下一口都是打從最心底的震撼!

星期六早上我在旗山菜市場發現一家賣古早味「麵煎」的小攤子,等待「麵煎」的同時我發現他包麻薯的特殊手法,順便買了6個綠豆麻薯回去吃吃看。我試圖詢問可不可以讓我拍照(我只有跟他提要拍照片而已),結果,老闆娘拒絕了我。有點喪氣帶走剛買的「麵煎」跟6個綠豆麻薯離開。不死心的我星期日一大早再度到旗山菜市場。今天似乎比較晚些,已經都8點了還沒看到他,難不成今天休假嗎?結果8點半了才看到剛到的老闆娘。

一樣跟老闆娘買6個綠豆麻薯,在等待的時候慎重跟他講我想採訪他,老闆娘的回答依舊不要、不要。真是挫敗!不知道是不是時機不對,還是假日生意好忙不過來,面對我這一個麻煩的客人買了麻薯卻賴著不走還一直問不停。因為他不讓我採訪,我前前後後在他攤位呆呆站著近2個小時,最後,我只好耍賤招-偷拍,留下這家超細膩手工麻薯珍貴的照片。

mashu3-360.jpg
讓我著迷手工麻薯的小攤子

這家讓我著迷的小攤子販售菜燕、麵煎、麻薯三種,其中綠豆麻薯是我覺得最奇特的。用來放置麻薯跟「麵煎」的木頭櫥櫃看得出已經使用很久,但是整理得很乾淨。木頭櫥櫃的上層有一個鐵盤子擺上一顆一顆已經包好綠豆內餡的麻薯。下層有一個小抽屜,抽屜分成3格,一個放花生粉、一個放芝麻、中間放白糖。而麻薯有包紅豆跟綠豆內餡兩種,紅豆麻薯都在家裡處理好才送到市場販賣,唯獨綠豆麻薯會在家先包好綠豆內餡,現場如有客人要買綠豆麻薯,再用小刀切開麻薯,在綠豆餡內包入少許的糖,外皮再裹入花生或是芝麻。

image003
50年的真功夫-巧手

天阿,這超有份量的麻薯一顆才賣5元。我不清楚為何他的綠豆麻薯是用這種做法?這種耗時、耗費的精緻手工,表面上也許看不出來,但是卻吃不出來。咬下麻薯的那一刻真的會感動的哭出來!

綠豆麻薯裡面雖然包裹著少許的白糖,吃起來並沒有感覺甜,但又不會覺得不甜,綠豆麻薯包裹白糖的量,甜與不甜之間應該是50年來的真功夫。這個包入「手工」的麻薯,每咬下一口都是打從最心底的震撼!

image005

綠豆內餡的白糖

雖然麻薯只有5元,不僅有對於品質的堅持,還有讓人吃下去的「在乎」,令我著迷、令我珍惜。當下,我彷彿在日系的百貨公司看到日本和菓子的精緻美食般-沈醉。image007

剛包好令人流口水的麻薯

側面訊息:

無從訪談我只能從旁邊的攤位著手,一位年70歲的阿伯跟我說,他年輕20幾歲就跟他買一直到現在,他爸爸的時代就開始在旗山地區賣,尤其是中秋節要買麻薯都要排隊排很長…。

我的疑惑:為什麼只有綠豆麻薯是這這一種包法?為何白糖不一次加入,要分成兩次的手工,用意何在?不知道有沒有旗山在地的好朋友可以解答呢?

後記:這個讓我無法抗拒的麻薯連著兩天老闆娘依舊拒絕我拍照、採訪。雖有好心的熟客也加入遊說他請他讓我拍照,但結果下場還是一樣:不要、不要。旁人告訴我他兒子有時候會來幫忙,所以我就期待、等待他兒子的到來。

兒子送來綠豆麻薯,把握時間跟他說明我的目的,兒子說:要問爸爸,然後走了,我最後希望只剩下老闆。

老闆出現了,在他停機車的同時儘快跟他說我想採訪,他說三立電視台的曾經想要採訪,但是沒時間,因為他還要照顧香蕉園。「嚕」很久,終於要到老闆的大名跟電話(在這此時老闆娘一直催他,客人很多,不要再說了),期待我還能有更深入的瞭解,好跟大家分享這個超「優」的手工麻薯秘密。

別忘了,到旗山菜市場一定要來吃這家位在中山路149號對面的手工麻薯。

【看電影】內本鹿行腳‧影片巡迴預告

各位朋友,<內本鹿行腳>歸來!錄影片正在剪接中,片長近2小時,2008年11月後,會巡迴播放影片,如有學校或機關團體希望BIUN過去分享精彩的踏查歷程,與文化工作的願景….
請提早聯絡,以便安排時間

預告影片現在也可到部落格觀賞囉!
部落格 http://bununbiun.blogspot.com/

歡迎多多宣傳,Uninang!

 

post-360.jpg

各位朋友,<內本鹿行腳>歸來!

錄影片正在剪接中,片長近2小時,2008年11月後,會巡迴播放影片
如有學校或機關團體希望BIUN過去分享精彩的踏查歷程,與文化工作的願景
請提早聯絡,以便安排時間

預告影片現在也可到部落格觀賞囉!
部落格 http://bununbiun.blogspot.com/

歡迎多多宣傳,Uninang!

更多內本鹿的消息,請閱讀:

記 [內本鹿小學] 開學典禮

【上學】內本鹿小學第三堂課─聽山裡的吟唱1101-02

【講座】「全球暖化危機下再思科技與社會」國際研討會1031–1101

「全球暖化危機下再思科技與社會」國際研討會Asses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

「全球暖化危機下再思科技與社會」國際研討會Asses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人社院A202梯形教室

(會場外提供受邀NGO工作成果展示及介紹)

議程

  議程  
時間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
08:30-09:00 報到 報到
09:00-09:20 開幕式:陳文村(清華大學校長)馮達旋(成功大學副校長)蔡亞從(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 影片欣賞:台灣野鳥百年紀(英文版)金恆鑣(SSE, ISEE)
09:20-10:10 主持人:金恆鑣(SSE, ISEE)講員:Holmes Rolston, III. 主持人:江丕盛(香港HKBU)講員:Holmes Rolston, III.
-10:30 茶點 茶點
10:30-12:30 主持人:吳泉源(清華大學STS)講員:Elaine Graham(英國)、余達心(香港CGST)、張長義(台大、永續會) 主持人:陳政宏(成功大學STS)講員:江丕盛(香港HKBU)、楊通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翁裕峰(成大STM)、張力揚(美國環境工程師)
-13:30 午餐 午餐
13:30-15:10 論壇(一)尋找出路─環境篇主持人: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海洋:廖鴻基(海洋文學)

農村:吳 晟、吳音寧(農村文化)

部落:撒依努(排灣族拉勞蘭部落)

城市:周聖心(千里步道協會)

論壇(三)尋找出路─教育篇主持人:沈宗瑞(清華通識中心)生態教育:林淑英(自然步道協會)

環境教育:王順美(師大環教所)

社區大學:劉炯錫(南島社大)

休閒教育:黃天人(天人岩屋、TESA)

-15:30 茶點 茶點
15:30-17:10 論壇(二)尋找出路─社會篇主持人:李育青(TESA)有機農業:吳東傑(綠色陣線)

共生家園:陳公亮(希伯崙全人關懷)

自然寫作:吳明益(東華、TESA)

媒體: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

論壇(四)尋找出路─東南亞處境主持人:金恆鑣(SSE, ISEE)余達心(香港CGST院長):

楊通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

王昱正(成大法律系助理教授)

吳泉源(清華大學STS)

17:10-17:30 主持人: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Q&A 閉幕式:張石麟(清華大學副校長)吳文騰(成大工學院院長)江丕盛(HKBU宗教及哲學系主任)

報名負責人 吳柏毅 0911128126 0982265994

【風童玩】創意風箏暨風向雞比賽10月底至1116

你小時候一定玩過『風箏』,想不想再玩一次?不但可以回味兒時樂趣,還可以得獎喔!你聽過『風向雞』嗎?沒聽過沒關係,基隆社大的老師會告訴你怎麼製做?

你小時候一定玩過『風箏』,想不想再玩一次?不但可以回味兒時樂趣,還可以得獎喔!你聽過『風向雞』嗎?沒聽過沒關係,基隆社大的老師會告訴你怎麼製做?基隆社區大學配合市政府『風動藝術節』,將於11月16日下午於外木山漁港舉辦『風童玩設計大賽』,獎品豐富,相關活動辦法及報名表請至基隆社大網站:http://www.kcu.org.tw下載或電洽(02)2457-1575。

此外,基隆社大特別於10/25上午及10/22下午進行各3小時免費的”風童玩設計工作坊”,教您如何製作風箏暨風向雞?還免費提供材料喔!

旗山蕉城的蘭花接生婆

目前的溫室是十年前,媽媽及工作的阿姨利用下班後,用手推車推進一車車的砂石,填平了一個廢棄的池塘。她們以兩把長鑷子「夾出」了百萬株的蘭花新秀,還要為家人準備晚餐……

一手填平廢棄池塘,改建而成的組培廠

何謂「組織培養」?從同義詞彙來說,可說是生物科技的一種;就實質內容上簡單來釋義,就是複製農作物。一般人聽到「生物科技」的當下印象,除了擁有寬敞的廠區、先進的科學儀器,工作人員也都是高學歷背景組成。但本家的組培廠地是在旗尾一條靜僻的小巷中,沒有顯著的招牌矗立在外,蘭友全是藉由口耳相傳前來委託代工。

目前的溫室是十年前,媽媽及工作的阿姨利用下班後,用手推車推進一車車的砂石,填平了一個廢棄的池塘。之後,再請推土機來打好溫室的地基。而溫室也僅是以簡陋的黑網及PC建成,進入組培室前,並無層層的過濾機制,只有一道紗網及一道門板作為內外的區隔,減少灰塵的直驅而入。進行組培工作的八位操作員,每天需要在無菌操作臺前坐上八個鐘頭,以兩把長鑷子「夾出」了百萬株的蘭花新秀。五點鐘一到,便要趕回家中為一家老少準備晚餐、料理家務的家庭主婦。

dsc03485-360.jpg
組培室中,明與暗的光線交替,代表以高溫火焰進行著消毒工作。廣播電台傳來的音樂、故事、主持人的笑話集,多少紓解因工作造成肩膀的不適與無奈。

clip_image002

工作人員一天待上八個鐘頭,手指頭握著鑷子的兩側與時間賽跑,目的只為生產出更多的蘭花幼苗。

父母從事蘭花組培已有二十多個年頭,大學畢業的自己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在面對一堆NAA、CuSo4…等化學成份無法得其門而入。但二十多年前,父母親在完全無相關背景及經驗下,向別人購買培養基的基本配方,在半做半實驗的過程,調整為更適合蘭花繁殖生長的比例來生產。為此,看似與一般中年婦女無異的媽媽也說過,「有時連在睡覺時想怎麼讓改良培養基?或者生產流程要做什麼樣的改進?」

製成培養基的成份除了由化學物質調配成的微量元素外,也需要大量的香蕉及馬鈴薯,於是地處台灣蕉城的本家組培廠,更是一大利基。每次在製作培養基,可以直接向香蕉的批發商或附近的蕉農購買。由於香蕉的用途僅是製作培養基而非食用,原本賣相不佳的次級香蕉也有所歸,對於辛苦栽種的蕉農們的口袋也不無小補。

clip_image003
「煮肥料」是操作員的唯一戶外工作,一週至少一次,是大家可以暢快聊天的工作時段。

「播種」與「切片」的差異

在蘭花生產行業,媽媽譬喻「蘭花組培」行業就像是蘭花的產婆、接生者。每當蘭友拿著苦心交配四個多月的果莢前來播種,希望可以在一年後拿到長成的「明秀」(蘭界慣稱由蘭花交配而生的實生苗)。工作人員就像是產婆拿著手術用刀劃開懷胎的果莢時,迎接新品種的誕生,結果有時是裡頭只藏有像棉絮般的空包彈,蘊孕的蘭友只好回去再接再厲。有時候看似有希望種籽,但也需靜待1~2個月,觀察是否真的會發芽。

組織培養(又稱切片)工作,主要是在分生複製蘭花,播種對我們來說只是副業。但是若沒有眾多蘭友們歷經1~2年的時間栽培明秀,像是在後宮中的三千佳麗之中選出一棵賣相極佳的品種,切下尚未開花的花梗送到這裡大量生產,這才讓我們擁有專業價值的生存空間—讓不到1公分的生長點,複製成上千上萬株的蘭花分生苗,才是這個行業的精髓。

clip_image004

紅色框架裡的突出物,是蘭科─「石斛蘭」的生長點。每枝花梗約有3~4個生長點。

從客戶手上接到這藏有生長點的花梗後,首先交由媽媽進行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分生過程。花梗在一道道的消毒過程後,媽媽小心翼翼地用手術刀劃過一層又一層的葉子,直達埋有生長點的株心。一枝花梗約有3~5個生長點,位置通常生長在花梗的側邊。媽媽鼻架上橫跨著老花眼鏡,但俐落的手術刀卻在生長點四周剝去小於1公釐的薄膜,再以長長的夾子將生長點丟入培養液,封包,置放在旋轉盤。之後,等待時間混合著微量元素的催化,從丁點大的生長點萌發出新芽及商機,之後的工作便是藉由無數次切割達到倍數成長的分生繁殖。

clip_image005
母親大人掌握「切片工作」的生殺大權,如何讓蘭花的生長點成功繁衍成瓶苗,就在手術刀一來一往之間決定。

每當看見經過繁複手續而萌芽的綠點生意,心裡雖有挑戰成功的欣喜。但接下來還得經過中母瓶的分生觀察,才可以斷定是否可以順利生長成株。畢竟蘭苗的株心品質要佳,蘭友帶回瓶苗後,換栽於盆子中也才好栽培照顧,進而才能成為商品於大眾市場上販售。

組培的天敵─黴菌

透過蘭花組培產業已大大地縮短蘭花生長的時間,但大自然的力量仍是不可抗拒。如果需要縮短生長時間,也必須額外付出更高的生產成本,如全天候的光照。而且在生產過程中,有許多因素不像是一般工業可完全控制,例如「發黴」。為了消滅令人討厭的天敵,有蘭友提出建言,如:應建立「SOP標準作業流程」。但除了人為操作不當外,但黴菌卻是無孔不入。即使按照「標準作業流程」操作,仍是無法百分之百避免這樣的情況。有時面對蘭友們對組培工作「農業工業化」的期待,若回應「不可能」,像是推委責任。但媽媽常以平民科學的實驗精神,找出作業流程中最容易發生發黴的環節,以各式各樣的消毒方式阻斷黴菌的侵入繁殖。

機械化的迷思

闗於機械與人工的問題,本家組培場內的工作全面採人工施行。一方面,是因缺乏雄厚資本可以支援如此高成本的投資。另一方面,「機械化」是否代表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腦袋存在一個大大的「?」。記得一次,陪同母親至屏東的一家蘭園參觀大型的洗瓶器。研發的學者基於節省人力成本的考量下,研發了洗瓶器。但是看完整個流程之後,卻發現機器洗三角玻璃瓶雖然節省了人工,但是瓶身內外並不一定可以清洗乾淨。

此外,運作這座大型機器,不但需要擁有更大的空間放置,而且在電力及水量上,反而比人工作業還要更加耗能。而販售機器的業者也提出,藉由機器可以將人力安排在更值得努力的工作上。但認真想想,「洗瓶子」這件工作難道不值得被重視?事事邁向工業化、科技化的今日,人力也成為被精簡的目標之一。人力一旦全面被科技所取代後,公司寧願貸款(以負債的身份)購置機器,也不願花錢雇用員工做事,人類又該以何技術賴以為生?這也是另一個令自己困惑的問題。

clip_image006
洗瓶子,雖然只是一個微薄收入的工作,但是將一瓶瓶沾滿培養基的舊瓶整理乾淨,也可以使人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究竟「工作價值」該建立在何種基準之上?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