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甲仙埔3 我是五里埔的孩子

這一次,是我們求學路上最坎坷、最沒有動力的時候,然而,在每週六、日早上,有老師專程到五里埔來幫我們上課,讓我們有更好的學習機會,愛鄉協會的老師提醒我們:要好好充實自己,為自己的家園「小林」寫歷史!

前言:

甲仙社區報已經出版了第三期,在這一期中,由就讀於甲仙國中的學生,寫下災後的心情,與大家分享。其他甲仙社區報的文章,請點選這裡閱讀。

981215-jixianr00106-4201.jpg

P1000109

我們這一班

/甲仙國中一年一班 林保丞

星期六,早上九點,住在五里埔就讀國中一、二年級的同學,陸續來到我家準備上數學課。回想起第一次上課的那種興奮到極點的感覺,原本想睡覺的我,就變得神采奕奕了!

我們這一班,有八位同學。每次看到老師來到我家,大家都很高興;每次老師都會先詢問我們的功課,是否有問題?數學進度上到哪裡?開始上課時,老師非常用心教導我們,我們也很認真地學,如果有不會的題目,老師也會停下來,再說一遍,直到我們通通會為止。

假如上課中,有同學不專心、心浮氣躁,老師便會使出法寶、逗我們開心;下課時間到了,我們還有不懂的地方,老師也會不厭其煩地留下來教我們。漸漸地,我發現:我對數學越來越有興趣,而且成績大有進步,媽媽好歡喜!

星期日早上,同學依然來到我家,今天是要上英文課。英文老師一出現,就用英文跟大家打招呼,我們也向老師問早!簡單的英文對話我們聽得懂,我們不再害怕說英文了。老師把我們當作像她的孩子一樣疼,又耐心地教我們,我最喜歡學唱英文歌啦!我也發現:原來學英文不是那麼困難的事啦!

非常感謝一群來自台灣北、中、南各地的善心人士,集資籌錢,請了兩位這麼好、這麼有耐心的老師來敎我們,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也感謝老師,就算路途遙遠、路況又不好,還是不辭辛勞來上課。我們ㄧ定要更加努力,成績日日有進步,才不辜負大家那麼疼我們!

P1000118 
保丞的媽媽是五里埔課輔的最佳保母,並提供上課地點,非常感謝!

P1000163

自力重建-希望、微笑、新小林

畢竟在立足有機農業的條件中,光有企業的善意、資金與專業保證是不夠的,其實要真正扎根新小林(甚至是在地的受災區域)的有機農業還是充滿了風險,特別是在這塊曾經被用來種植鳳梨、大量噴灑農藥的台糖土地上…

災後的114天,一群長期投入社造組織的工作者,拜會了台灣88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這個由小林自救會轉型成立的新社區組織,當初即以313:1的票數,集體否決了行政院執意以慈濟「大愛永久屋」做為他們家園重建的方案。

隨後在政府違背多數重建居民期望的情況下,他們更與其他地區的重建居民一同北上,被迫到行政院及總統府抗議、陳情。此次拜會,大家經過三個多小時的熱烈討論後,有了一樣的看法,那就是自力重建一個希望、微笑的新小林。

首先,是由蔡松諭向大家說明小林目前的現況。在小林村自力重建的策略與目標中,短期內所追求的目標是讓居民站起來,而後續則希望能與鄰近的區域串連起來。

目前忙著在各地洽商重建事宜的他說,家鄉沒有了!現在只能在新的土地上,希望營造出故鄉的感覺,看能不能把村民的故鄉感召喚回來,也因此只要把原來的小林村復原70-80%,讓大家找回對家鄉的熟悉度,那重建居民就可以安居樂業,所以會先處理家園重建的問題。

然而,面對這樣小小的期待,政府的態度卻是很不能令人諒解。之前北上抗議陳情時,擔任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主委的陳振川表示,民間捐的比政府出的還多,相信慈濟會提供妥善的方案。結果事實證明政府貪圖便宜的重建作法,反而在重建過程中,造成慈善團體與重建居民間的大對立。

未來的小林產業重建

其次,是大家共同討論新小林村的產業重建想像。儘管鴻海集團已經承諾闢建有機農場,培訓重建居民有機農業技術,並在輔導的3年期間(居民表示以加碼至5年),保證收購重建居民所生產的有機蔬菜。而這樣的構想目前也已經委託給巨農有機農場的團隊正在規劃中,將來的鴻海有機農場也勢必會成為鄰近區域中最大的一塊有機生產地。

但畢竟在立足有機農業的條件中,光有企業的善意、資金與專業保證是不夠的,其實要真正扎根新小林(甚至是在地的受災區域)的有機農業還是充滿了風險,特別是在這塊曾經被用來種植鳳梨、大量噴灑農藥的台糖土地上,那怕是包產包銷的就業保證,並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發展出有機農業。

甚者,如何能在短短的五年期間,協助重建居民自力站起來,並發展出符合獨立小農精神的有機農業,才是產業重建的硬道理。

最後,大家認為自力重建的「有機」不應該只是生產出有機農產品的概念。與會的馮小非指出耕作可以養活的人雖有限,但農產加工可以照顧的面向就比較大了。

如果從廣義推動友善農民與土地的想法出發,鴻海有機農場更可往「有機」上下游相關產業的方向,結合杉林、旗山、美濃、甲仙、寶來、那瑪夏,甚至是山上的桃源鄉等區域既有農業生產的潛能,導引至利潤較高、市場較大的有機農產加工事業,隨著有機產業進一步的成長,更可效益外溢為民宿觀光的環境,也為附近疲弱的區域觀光挹注新動力。

也因此,我們呼籲政府擷取民間自力重建的視野,使重建政策更以民為本。

1-1806153966

新小林社區預計要開發許多自力重建的產品,如在夜祭的手工藝品:太祖向水陶壺紀念項圈,將來如搭配有機生產,更可進一步發展為友善農民與土地的在地產品.

2-1806153965

旗美社大主秘邱靜慧向新小林成員說明美濃社區的有機農業與文化產業發展概況,強調符合獨立有機小農精神,才能落實希望、微笑、新小林的產業重建願景。

(作者為旗美社大甲仙、茂林災區專案執行,本文轉載自「旗美社大部落格」)

讓甲仙動起來-雙週報出刊!

甲仙是莫拉克的重災區,所幸災前蓬勃發展的社區營造,在災後匯聚成重建力量,日前甲仙愛鄉協會已發行了雙週報─日照甲仙埔,報導各項重建訊息、社區活動,凝聚更多的愛鄉力量,大家一起重建家園。

前言:

甲仙是莫拉克的重災區,除了小林聚落嚴重毀損,其他區域受到的創傷也十分嚴重。所幸災前蓬勃發展的社區營造,在災後匯聚成重建力量,共同討論甲仙的未來,也具體展開互助行動。

除日前的「蔓花生家族」復耕行動外,甲仙愛鄉協會也發行了雙週報─日照甲仙埔,報導各項重建訊息、社區活動,凝聚更多的愛鄉力量,協助重建。

以下文章為「日照甲仙埔」雙週報第二期的文章之一:讓甲仙動起來,閱讀更多甲仙雙週報的文章,請點選這裡。

讓甲仙動起來

文/陳敬忠 (高雄縣甲仙鄉愛鄉協會理事長)

翻開過去記憶,甲仙一直都是活力十足的。鄉裡的社區只要舉辦活動,無論是動態的或靜態的;無論是大型的或小型的,全鄉各個角落的村民必定熱烈參與。活動裡,看到男女老少、不分你我,總會在愉快、歡樂和忙碌中充分展現甲仙人的活力。

可惜,隨著行政單位預算制度的改變,多數民間團體來自政府的補助銳減,加上多數家庭的經濟收入大不如以往,鄉裡的活動於是漸漸減少,規模也漸漸縮小,凡有活動舉行,也都只侷限在這一村或單一社區的小區塊;加上這兩年的天災,地方景氣低迷,更讓多數的團體活動呈現停滯狀態。

八八水災發生至今已數月,超度法會持續在舉行,鄉民們茶餘飯後所談論的話題,仍還陷困在災前、災後的是非言論泥淖中。沉悶的情緒一直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染,生活空間總是籠罩在無法散去的一大片灰色氛圍中。

我時常在想:災後硬體的整建、交通的搶修,讓政府去操心吧!何況工程也一直在進行中,只要時間一到,總會有完成的一天,但,心理的重建呢?

我也時常發覺:團體活動中自然營造的歡樂氣氛,最容易散播,也最容易傳染。當每個人心情愉快了!情緒對了!生活也好、工作也好,效率必然是更完美的!

多年前,有機會去聆聽各類型的專題演講,除吸收新知外,其過程與內容趣味橫生,總會讓我快樂回味好一段時日;回到家鄉,也在接觸鄉裡的球類運動比賽時,發現團隊眾志成城的合作力量與力取勝利的感動,這些當年勇,至今仍迴盪心中,為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話題。

我想:甲仙鄉目前有六個社區、七個村、八個社團,如果一個團隊一年至少辦一次活動,那麼平均一個月甲仙地區就會有一個活動推出,整個甲仙鄉便會變得有聲有色、多采多姿。順便一提的是,甲仙體育會長期以來,對於鄉裡舉辦活動,一向保有很好的參與和方式,可供各團體參考學習。

如何活化、躍動甲仙美好的環境與生態?套句老話來說:「要活就要動!」雖然大環境的變化使地方生機萎靡,但,如果人人都能展現活力和希望,地方歡樂的氛圍會再重現的!不論任何型態的活動,都是快樂與活力的泉源,只要有快樂、有活力來激盪,我們甲仙地區一定會更有創造力,更有生機的。

讓感性的演講,甦醒腦細胞!

讓跳動的音符,打通任督二脈!

讓封塵許久的彩球,再度飛灑甲仙的天空!

大家一起努力吧!讓我們的甲仙動起來!讓我們的甲仙風華再現!

image001-480
在地方人士努力下,失傳已久的甲仙「燒焿」文化,也在災後正式有了成果(深入閱讀請點選這裡)在鄭名淑老師(圖右)的指導下,滿頭銀髮才學習縛焿粽的張美花老師,做出有稜有角的「火灰水天然焿粽」,高喊wonderful與鄭老師合影。天災並沒有打敗甲仙人,反而讓社區力量越挫越勇。

DSC01987-480

自力救災與重建-專訪甲仙大田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琪

大田社區能夠順利走過來,主要來自平時培訓的志工人員,我們經常聚會,一方面協助活動推展,另一方面連繫成員感情,凝聚共識。所以當災害發生,不用多說,自然就共同盡心盡力。

也許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在災後各地一片愁雲慘霧的氣氛裡,曾有一篇振奮人心、名為「自救不求人-甲仙大田社區發展協會」https://www.dfun.tw/?p=17587)的報導,文章傳神地描繪出,除了陷入絕望之外,災區的另一股意志及希望。

災變經過116天之後,我們透過專訪該協會的總幹事-張琪,希望能讓大家更瞭解,這個社區是當初是如何自救不求人的!而目前又如何著手進行重建的事項?

981204-1806153960-400.jpg
讓竹仔鼓跳舞的南鄒族姑娘-張琪,嫁到大田村社區之後,積極成為社區成長的動力。

問:大田社區當時的災情如何?而目前的重建又進行的如何?

張:

大田社區是甲仙鄉七個村中人口數最多的村落,我們有2080位居民,88水災那時的災情還真得算蠻嚴重的,只不過因為村落兩端的連外道路都中斷,而形成一個無法進入的孤島,所以這邊的受災資訊外界都不知道。

社區裡總共有60家受災戶的房屋受損,同時有一名村民被大水沖走慘遭滅頂,除了斷水斷電斷話之外,還有農作物受創及農田流失,而當時也因安全情況不明,撤村到鄰近寶隆社區的廟宇好幾次,讓大家的精神與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災後半個月有國軍進駐,協助災民整理家園,大田村大多數的村民仍人因為不願意放棄家園,雖然家園算是初步的清理完成,但重建之路是遙遠的,最嚴重的是農田水利設施毀損,農田要復耕更是困難重重,村民的經濟來源一夕間化為鳥有,所以政府有災害重建擴大就業政策,村民在絕望中又重新燃起希望,在沒有經濟來源的壓力之下,更容易凝聚村民的向心力,大家工作的閒瑕之餘,都會一起來整理家園,大田村的景也逐漸恢復往日的風貎。

問:大田社區是怎樣做到自救不求人的?居民又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

張:

在外界尚不知小林滅村的消息時,我們社區內由於有人外出找尋親人,就看見小林村慘遭土石滅頂的景象了,加上社區內已有十來戶人家有土石流的問題,所以消息一傳回來就使我們有警覺心。

而正好因為我家也被土石掩埋、必須撤離,所以就聯合附近住家搬到社區活動中心,同時也順便在那裡成立救災中心,開始清查社區內其他村民受災的情況,等到往玉井的道路搶通後,開始有大量外界救援物資運入,大田老人活動中心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指揮調度、統籌配送及志工集散中心。

我認為大田社區能夠順利完成這些事情,主要是來自我們平時就大量培訓的志工人員,鼓勵志工積極參與社區內所有的活動,如社區內有老人日托、小孩課後輔導、社區綠美化、竹仔鼓表演等活動,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每三個月會舉辦志工餐敍,一方面是協助活動的推展,另一方面則是連繫社區成員的感情,凝聚共識。

所以當災害發生時,不用再多說,所有志工全都不分你我,大家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共同為自己的家園盡心盡力,看到這一幕我都忍不住感動落淚。

問:大田社區目前又如何著手進行重建的事項?

張:

大田社區目前主要的重建議題在家園與心靈兩方面,雖然住家大致上已經清理完畢,但土石流的問題卻遲遲沒有解決,部分地區被劃入黃色警戒區,所以我們已經具函聯名陳情,請相關單位前來勘查並召開說明會,而目前農委會水保局也已正式回應,近期之內將召開居民座談會,聽聽災民的聲音。

此外,由於小林滅村事件對社區居民的心靈影響甚大,一有雷擊雨落等半點風吹草動,大家都就會心驚膽跳,像上次災後來的芭瑪颱風,大家擔心之餘又再撤村一次,所以未來心靈重建更會是我們社區發展的重點。

初步的想法是將能夠安撫人心的表演策劃,結合社區特殊的竹仔鼓,讓社區居民能夠抒發情緒,再者我們會持續請一些學者來輔導志工,學習如何去關懷別人,在關懷別人的同時也讓志工更樂觀更成長,進而把這積極樂觀感染到這個社區。

結語:

相較於其他許多被政府介入而對立的災區,自力救災之大田社區的重建,即便在人口外流及老化的情況下,還是能透過平時所建立的志工體系,做好救災與重建的社區事務。

因此也藉此呼籲,欲化解目前官方政策與災民需求衝突,而使人民相信「政府會用誠心與善意推動重建」的最佳保證,絕非是把重建推給財團企業與大型慈善機構處理,相反地,善用災民自力救災與重建的力量才是社區長治久安之所在。

(作者為旗美社大甲仙、茂林災區專案執行,本文轉載自「旗美社大部落格」)

播種‧小林新望-居民與建築師的討論

建築師表示,只要有10公頃,就可以重建150戶的小林聚落,包含大家期待重塑的公共空間,還有由庄頭走到庄尾的主街道、公廨、夜祭場、模擬舊地貌的小山與溪流等等,除了公共空間,建築師也將與各戶逐一溝通…

「以前我家的前面有溪、後面有山,還有門口埕曬穀子…」。今天,中繼安置於杉林組合屋中的小林人,今天(11月28日)下午度過了一場回憶家園的分享會。

為了打造自己的家園,小林重建會邀請了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的理事長、常務監事等一行人,來到目前暫居的組合屋,由居民描述「記憶中的小林」的種種場景,希望建築師能透過設計的手法,在異地重建大家思念的故鄉。

活動一開始,先播放一段高苑科技大學副教授簡文敏老師過去拍攝的小林老者的訪談,看到記憶中的村落、受訪的老人家,勾起大家的回憶,簡老師也表示,小林歷史上也曾經歷劫難,但是還是會渡過,他會將這些畫面與重建願景景剪輯成簡報,在適當的場合播出,讓外界知道小林對重建家園的想法。

DSC05113

(上)簡文敏教授與播放的紀錄片段(下)居民在活動中心一起觀看。

DSC05106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陳啟中表示:「我們要重建一個安全、安定、具有平埔文化的健康生態村」。並且提出「五五二十五願景」:房子至少五十坪建地,神明廳可以拜祖先,希望建二樓半的透天厝,興建經費大約250萬(每坪造價約5萬元)。

他認為,不管是平埔族或原住民,首要需求是住地、耕地與獵地;災後餘生的族人,需要藉由記憶中重新尋找小林,因為「當記憶都不存在的時候,人就不會回來了」。

因而,今天要請大家把記憶中的小林村用說故事的方式、繪畫的方式講出來,公會並且將動員40-50個志工,大約每5-10戶小林居民,就有一名專屬建築師,逐戶了解各家屋設計需求,作為建築師畫設計圖的參考。

DSC05130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前來協助的建築師群,中立發言者為理事長陳啟中。

曾經從92年起就與小林村結緣,擔任社區規劃區輔導員的王家祥建築師,發言哽咽,他想念記憶中的小林,曾經運用竹管種花、家家戶戶都有陽台可以聊天、喝酒,廟埕的炸蚵嗲,以及過往這個季節應當已經吃得到的竹筍湯。

他希望儘其所能地幫小林人延續記憶,「危機是最大的轉機,因為在危機中,我們更相偎」。並且要讓外界知道,小林人並不是貪心的人,「小林人都是樸質的人」。

DSC05142DSC05146

(上左)掩面者為王家祥建築師,曾於小林擔任社區規劃輔導員的他,想起以前熟識的居民,一度情緒激動,掩面流淚。

(上又,下圖)聽到建築師哽咽的分享,加上先前影片中出現的舊時家園,許多居民紅了眼眶。

DSC05145DSC05169

小林人期待的重建模式,與政府規定的差異

在主持人的鼓勵下,小林村民收拾起悲傷的情緒,先後發言,有居民表示,小林村在災前的土地約有30公頃,現在希望透過價購或者與政府協商,取得10公頃,這樣才能打造出一個「小林聚落」,而不是「只有房子的集合住宅」。

在個別家戶部分,大家都希望,坪數的大小應當適應每一家的實際需求,裡面的空間配置,也要依不同家庭的需求有所變化。另外,特別考量務農者的需要,一定要可以放農具的地方,還有有廟埕可以晒榖物曬菜乾。

居民表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政府與慈濟合建的「大愛屋」方案,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政府對於坪數的分配有政策限定,例如2口之家只有14坪,2-4口為28坪,不但與農家習慣的空間差距太大,也

不過居民也特別表示,他們絕非貪心之人,將來設計的實際房屋坪數,如果多於援建單位能夠資助的部分,居民願意自費補貼興建費用,絕不會浪費社會資源。

以下為「政府重建模式」,與「小林居民自立重建」的差異整理:

政府重建模式 小林居民的自立重建
重建基地 杉林月眉農場 杉林月眉農場
土地 政府將月眉農場整筆土地提供給慈濟基金會(約50公頃),打造「大愛園區」,再由慈濟提供房屋給災民使用(政府規劃的入住單位為小林村、那瑪夏鄉、桃源鄉、甲仙鄉、六龜鄉居民)。 因小林原聚落全毀,聚落存續就看是否能在新的基地重新開枝散葉。居民希望能夠重建聚落,而非只是住進一間房子,因此希望政府能夠用「以地易地」、徵收,或讓居民「優先承購」的方式,讓小林「以聚落為單位」取得月眉農場內約10公頃土地,讓居民得以重建完整聚落(原聚落為30公頃)。
設計單位 慈濟基金會統一設計。 由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的志工,協助居民設計聚落與不同家屋。
設計方式與風格 採「大愛園區」的整體設計,有統一大愛風格,房屋內部格局,因政府有坪數規範,每戶皆一致,但不同村莊聚落或部落將有各自教堂或宗教公共空間。 依各戶需求作不同設計,各戶可有不同的前院或「埕」的設計,樓層數目也依住戶需求設定。
使用坪數與造價 依政府規定,2戶之口分配14坪,2─4人分配28坪,上限為34坪。
每棟造價約在200萬(政府對外公佈數字)。
依各戶需求來設計坪數,原則上以「每坪5萬造價」為準,因此依「大愛永久屋」每戶200萬的造價來計算,原則上可興建40坪居民希望以50坪為單位為基準,但是可上下調整,若不需要使用50坪者,可設計較小的房子,若需要超過50坪者,居民願意出資補貼興建費用。預留房屋內空間,是考慮將來娶妻生子後的家族繁衍,以免受到限制而被迫再度遷移。空間坪數需求包含神明廳、門口埕、農具間等。
興建單位 慈濟基金會 可由居民自行發包興建,如果有各方願意援建的善心團體協助,也非常感謝。
所有權 整體園區土地由政府無償提供給慈濟基金會打造「大愛園區」,居民無土地所有權,房屋不得移轉,但政府保證可永久居住,但將來房屋毀損滅失後,是否還仍有重建資格?另外,後代子孫無法辦理繼承。 各戶居民可有房屋所有權,土地部分,居民希望能開放「優先承購權」,讓各戶擁有自己的土地,可留給後代子孫。

回憶過去家園,找出重建的力量

小林重建會會長蔡松諭表示,最懷念老家的二樓陽台,每每返鄉休假,傍晚可以在那裡喝咖啡,晚上可以在微風陣陣中欣賞滿天星斗,喝酒、與家人朋友聊天。

也有人提到廟埕的賣藥人、放電影、布袋戲,是大家聚會聯絡感情的所在,一定要記得設計進去。

一位媽媽提出,房子的後面應當放一個大灶,「必須要燒柴的喔,不可以做瓦斯的喔」,才能夠在九月份製作蘿蔔糕,取得了在場所有媽媽們的拍手應和。其中一位老媽媽突然想起要交代,「一定要幫我們留一塊菜園子喔」。

還有嫁來小林的媳婦,紅著眼眶回憶,以前他和小孩總是躺在家裡前面的「埕」看星星,滿天的星斗美得不得了。而以前小林在山上,午後不時看著山嵐從那瑪夏方向聚集,逐漸往小林方向移動,慢慢的四周籠罩進霧氣之中,那份景色,她永遠都忘不了。

現場也有人擔心,將來如果無法取得足夠的用地,將使得建築師所說的「再現小林」成為不可能的任務,也有人惋惜,過去山林環境,在平地恐將不再實現,但是建築師鼓勵大家,先把夢想講出來,先把故鄉的感動找回來,在一起克服困難。

DSC05129DSC05124

DSC05184DSC05188

DSC05174DSC05168

DSC05172DSC05202

DSC05161DSC05163

(左圖中穿著綠色衣服者,為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社大也將投入人力,一起協助小林重建)

DSC05177DSC05192

務實與理想併進,重建會有希望

建築師公會表示,假如依照目前看到的杉林月眉農場地段,只要有10公頃,就有把握可以蓋150戶,而且可以包納大家期待重塑的小林村意象之公共空間,包含可以由庄頭走到庄尾的主街道、公廨、夜祭場、模擬自舊小林村地貌的小山與溪流等等,

除了公共空間,建築師也將與各戶逐一溝通,一戶一戶地幫大家把房子設計起來。並且建議大家把重建過程中,收集到的回憶故事、對舊小林的回憶圖畫,都畫下來、寫下來,未來與房屋的重建模型一起整理成小林人的風災博物館,吸引外地人來參觀,來閑坐,來聽無止盡的小林故事,成為發展小林獨特性觀光產業的一環。

前九二一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今日也特別到場關心,並且發言表達支持。他認為重建工作是「務實與理想的併進」,鼓勵大家先不要擔心土地等問題,先把自己的家園藍圖規劃出來,才能讓外界知道,小林村民想重建的家園是何種模樣,也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

「災民自主決定如何重建是普世價值,小林村走出第一步,對於八八災後的重建,絕對具有啟示性的意義」。他鼓勵小林村民「擦乾淚,走出來,提出我們的需求」。

DSC05210

謝志誠老師鼓勵小林村民,災民自主重建是普世價值,要凝聚居民共識,把藍圖畫出來。

DSC05212

來參與討論的建築師,聽居民描述過去場景時,畫了草稿記錄,希望小林的家園,有一天能從草稿變成真實。

重建小林村,不能僅是馬總統的泡麵承諾

11月8日,小林村成立重建協會,當日以313:1的票數,決議要自立重建,要「找回記憶中的小林村」。然而,行政院堅持與慈濟合作打造「大愛永久屋」,與多數小林村民期望不符,迫使村民北上抗議,前往總統府….

11月8日,小林村成立重建協會,並於當日以313:1的票數,決議由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與高雄市建築師工會共同重建小林村,目標是要讓村民「找回記憶中的小林村」。

然而,由於行政院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堅持與慈濟合作打造「大愛永久屋」,與多數小林村民期望不符,迫使小林村重建協會在昨(11/25)日與南方部落重建聯盟共同北上行政院抗議,隨後並前往總統府陳情,希望政府能尊重小林村民自主決議。

主圖
為了重建家園,不得不北上抗議的小林村民

小林村民徐報寅表示,莫拉克風災已過110天,馬政府雖承諾會迅速重建小林村,但如今重建進度仍與風災過後11日沒有太大差別,除重建牛步外,過程也不尊重小林村民自主決議。

他指出,「小林人現在已經沒有家,家只在回憶裡,所以要依照我們的回憶來重建。可是政府執意與慈濟合作打造制式型社區,與小林村回憶、文化格格不入,根本不尊重我們的心聲」。

而當重建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出面回應南盟訴求時,小林村重建協會會長蔡松喻也提出「小林村自行購地」、「政府開放以地易地」訴求,除要求政府讓小林村自行選擇重建伙伴外,也點出目前村民無法取得永久屋土地所有權,若未來政策改變,小林村民將一無所有的擔憂。

對此,陳振川僅表示民間團體捐贈的救災經費比政府還多,相信會提供妥善安置方案,並未正面回應自主購地、永久屋土地所有權等訴求,也沒有解釋為何政府執意與慈濟合作。

陳振川回應引發小林村民不滿,現場並有多位災民激動落淚,於是小林村民在結束行政院抗議行動後,隨即集結前往總統府陳情。蔡松喻表示,重建小林村是馬英九總統的承諾,不可以像泡麵廣告一樣華而不實,說得很好聽,結果最後災民得到的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小林村民在抵達總統府後,獲准推派10名代表進入陳情。蔡松喻在會後表示,接見小林村民的是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參議黃大均,他認為小林村的問題聽起來很單純,不懂堅持與慈濟合作的究竟是行政院,還是高雄縣政府,但承諾會將意見轉達給上級,幫忙協調自主重建事務。「但是,黃大均也說,他希望小林村民不需要再來第二次」,蔡松喻表示。

1
小林村民徐報寅表示,政府執意與慈濟合作打造制式型社區,與小林村回憶、文化格格不入,根本不尊重村民的心聲。

2
災民高舉「天地可以不仁,總統不能無信」標語,希望馬英九能信守對小林村民的承諾。

3

小林村重建協會會長蔡松喻表示,希望政府協助月眉農場土地變更取得,讓小林村民擁有一塊足以建村的土地,並呼籲重建委員會就算不讓村民「以地易地」取得永久屋土地,也應該讓村民享有「優先承購權」,否則未來政策若有變更,小林人將一無所有。

4
由行政院前往總統府的路途並不長,但已足可讓小嬰兒在父親臂膀上睡得香甜。小嬰兒的夢裡有什麼呢?小林人又能不能重建夢裡的家園呢?

5
(上,下)小林村民獲准推派10名代表進入總統府陳情。府方表示,小林村的問題聽起來很單純,會協調災民進行自主重建。只是,如果接見時是公開場合,也有媒體在場的話,府方也會給出一樣的承諾嗎?
6

當水流變成一把刀

闊伯是甲仙鄉的農友,莫拉克災前就開始進行有機栽培,目前也是高雄微風市集的農友之一。以下文章由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採訪,記錄甲仙地區農損災況與復耕情形,以及農友對於災難的想法。

前言:

闊伯是甲仙鄉的農友,莫拉克災前就開始進行有機栽培,目前也是高雄微風市集的農友之一。以下文章由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採訪,記錄甲仙地區農損災況與復耕情形,以及農友對於災難的想法。

IMG_2487

闊伯

目前居住在甲仙市場附近的闊伯,原本住在小林村錦地巷,莫拉克帶來的土石流,以小林村8鄰為起點,帶走許多人的家、親人,留下許多傷痛。

莫拉克登陸前,甲仙地區就已下起大雨,風勢也不斷增強,經歷過卡玫基風災的闊伯,禮拜四下午為了看氣象而下山,氣象說禮拜五才會登陸,南部應該只有降雨,頂多800毫釐,他想到山上為了方便排水所埋設的水管需要收起來,還需要以人工堆作排水溝幫助排水,且哥哥與嫂嫂都還在山上,8號凌晨看完氣象,闊伯獨自上山,卻沒想到接下來的雨勢讓他困在山上五天。

這次溪床會這麼嚴重,是因為樹倒了太多 阻塞住所有排水

莫拉克登陸前,闊伯就上山時,沿路竹子、樹就已經倒了,竹林、樹木、車輛,在風雨中搖搖晃晃,闊伯心想,如果不趕緊上山把排水做好,把器具放到高處,可能會被雨水沖走,原以為提前準備可以避免損失,但狂風挾帶著驚人的雨量,依然捲走了闊伯的農具。

問闊伯,為什麼這次的災害會這麼嚴重,闊伯說:「這次溪床會這麼嚴重,是因為樹倒了太多 阻塞住所有排水」,

他提到,一般都認為種樹會保護水土,但並不全然是這樣,當樹葉大、樹叢大時,就會形成「樹大招風」的情況,連帶影響到樹根的穩固,樹根跟著搖晃之後,樹根與土地之間就會產生空隙,讓水也就順著這個空隙進入土壤,豐沛的水量進入土壤,卻沒有得到良好的疏通後,鬆動的樹根,加上竹林都是以「樹叢」的方式生長,狂風一吹,整片樹林也就順勢倒下。

靠溪邊就往溪床倒,土石再掩蓋上去,一層層覆蓋後,堵住了所有排水的可能。當全部都堵住,周圍的土方無法支撐壓力,水流就像刀一樣開始切割土方,土方全部被割開後,壓力與雨量都加速、加重土石像下流動的力道,「就像一個人在奔跑時被推了一把,再強壯的人都會被推倒」。

當時的雨量驚人,山崩塌下來,土石流推得出去(向外推)的推出去,推不出去的就被掩蓋掉。闊伯說,小林村就是這樣的情況,「水刀」就這樣從旁邊土方較少的地方開始切割,再把土石、水流、樹木全部往下推,才會在一夕之間被土石流淹沒,原本到有個山崙跟彎道才會到小林村,這次大水過後,全部都不見了,連耕地也看不見,現在看小林村內的土方高度跟水流過的高度,足可以想像當時的雨量跟土石量有多大。

而這些土方,要怎麼處理?下面拿掉了,但上面的還是會繼續被帶下來,不拿,溪床一直變高,也不是方法。

IMG_2405

被土石掩埋的家園

土石流過後,水,在土地上割下一道深深的溝痕

大北勢溪的溪源頭有三處,兩條有攔砂壩工程,另一條沒有攔砂壩工程,這條河流的位置就在闊伯原先住的錦地巷27號前,水災過後,溪床變寬,石壁面也清晰可見,向下切割的高度高於一層樓,高度的落差讓溪床兩邊變得更危險。

闊伯向岳父買的地,原本要用來蓋民宿,也都整理好了,卡玫基風災帶來八尺高的土方,這次莫拉克帶來的土石流也在這塊地上堆積了一丈的高度,兩百多萬在兩場大水中化為烏有,闊伯笑著說,他已經放棄這個計畫了。

卡玫基颱風與莫拉克在甲仙造成的影響,闊伯說:「地在崩是很可怕的」,去年卡玫基風災,甲仙災情也很嚴重,短時間內雨量大,溪床被掏空,整個變成是「虛地」,這次八八水災,不但雨量大,連續下了五天五夜都沒有停雨、風也沒停,加速溪床被掏空的時間以及深度,在卡玫基就已「受傷」的河床在莫拉克之後的成了「重傷」。

真的是有夠可憐的,那個溪床邊的全部都被掩蓋掉了

談到山上的農損,闊伯說,自己的作物除了高麗菜全部被颱風帶走之外,其他的損害狀況都還好,比起山下的損害,山上的農損算是輕微的,「真的是有夠可憐的,那個溪床邊的全部都被掩蓋掉了」。如果要恢復耕作,必須還要再找怪手來,將木頭、石塊全部清走。

溪床兩邊的農損才是最嚴重的,溪邊的樹與石頭全被土石流捲出去,原本在溪床上的大石塊全被土石流帶走,「就是這樣情況才會這麼嚴重」,闊伯用台語說著。上噸的石塊在水中載浮載沉,足以想像水流力道,所以才會有大石塊沖進民宅,然而,莫拉克過後,要怎麼把石頭清出來就是大問題了。

IMG_2421

就跟人一樣適材適用,樹就可以說是「適地適用」

山已經動了,下一次是哪一條山脈會再有變化,沒有人能預知,闊伯說,這將影響世世代代的子孫,即便是造林,也比不上原有的山林。政府的施政跟當地人的思考是不一樣的,當地造林的人最清楚當地狀況,原本的山林無法保護,卻改種政府規劃的樹木,樹木生長的速度遠不及砍伐的速度。

「人家他就土生土長,你就把他砍掉,再種你選擇的樹木,這樣跟得上嗎?來得及嗎?」,原生的樹木「土生土長」,不怕被藤蔓纏繞或被綠草覆蓋,這是因為植物已經適應這環境,就跟人一樣適材適用,樹就可以說是「適地適用」。

如果災區全面封鎖禁止耕種,對當地人的生計也會造成莫大的衝擊,「如果是耕種造成災害,那當然要禁止,但如果是可以耕種的,為什麼要禁止?要考慮的生活的問題啊!」闊伯認為,政府如果沒有實際了解狀況,就為政策擬定方向,對當地人的生活、環境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幾代人都在這裡,靠山生活

現在在甲仙地區所說的「私有地」,闊伯說,幾乎都是日據時代開放的,從他的父親開始,甚至更早,幾代人都在這裡,靠山生活。

現在在甲仙當地看到的種竹子或是較為平坦的地方,在20年前都是種植芋頭與樹薯,現在樹薯沒了,多種植竹子,成為竹園,年輕人則往外尋求更好的發展,人口流失到現在剩下六七千人。

闊伯以前住的錦地巷有20幾戶,現在剩下7戶,像他一樣繼續住在這裡的居民,耕地都靠近林班,過去原始林的樹木被砍掉之後,都必須要再植樹造林,包商標下造林、育林工程,再由闊伯他們去做實際的勞動工作,現在在這裡工作的,都是原本在林班工作的人。

日治時代曾開放一部分林地作為耕地,闊伯說,這稱為二林地或二農地,可種番薯、蔬菜。但國民黨政府接手後就沒有開放,並規定必須種竹子,若整片種菜就不能夠向政府承租,而這也影響到受災後農損補助的問題。

私有地一分地的農損補助都有五六千塊,林班地卻因為是「國有地」所以不在補助範圍內,且單位面積內,必須要種植一定面積的竹子才能被核准,對向政府承租林班地的人很不公平。

台灣近年來將竹筷子、紙張產業外移,竹子也因為這個產業逐漸沒落而蕭條,政府也不注重發展,於是開始出現荒廢的跡象,這些荒廢的竹林愈長愈大,愈茂密,當風雨加大時,潛在的危險也提高許多。

而在生活上,當地人生活困難,人口外移,或者部分在當地發展觀光,靠外來客的帶來成為收入來源,莫拉克過後,當地已經看不見過去的觀光盛況,闊伯說:「如果都是靠自己的收入,那還好,但如果是貸款作生意的,小孩還在念書,那負擔更大,可能光是生活就有問題。」

如果有筍子的疏通和出路,其實也不會有這樣的災害

在筍價低迷的情況下,竹林較遠的就漸漸無人採收、管理,全部都留在山上,就會長得很密集,颱風一來,風無法穿過,就會整片將竹林吹倒,「如果有筍子的疏通,出路其實也不會有這樣的災害」,颱風前的產量與大概只剩下一成以下,小林村獻肚山上有一千公頃的竹林都不見,未來也都沒辦法再去收成。

對於台灣的農業,闊伯認為,若全部仰賴國外進口,當國內生產全部停止時,「頭殼丟愛由在人剁啊啦(頭隨便人砍,指任人宰割)」

關於未來,「大家都唉唉叫」,私人耕地要恢復耕作可能會比較快一點,但對於整個甲仙恢復原先的觀光景況,闊伯說:「不知道三年能不能恢復」。

IMG_2429

莫拉克災後,甲仙街道蕭條

蔓花生,重建公田有機耕

這樣用血汗所堆起來的有機耕田,受到莫拉克颱風的重創,慘遭大水淹沒,栽種的作物也幾乎全毀,水退後留下的大量土石及雜物,原先的灌溉水路也殘斷不堪,不過風雨卻沒帶走這群人的有機心…

災後的第97天,旗美社大「甲仙農業共同成長班」學員,同時也是「蔓花生」家族的十多位成員,為了持續追求災前共同對有機耕作的理想,不畏莫拉克颱風無情肆虐後的滿目瘡痍,在高雄農業改良場劉敏莉老師蔬菜栽培技術的指導下,大家聚集在楠梓仙溪旁的公田上,戴斗笠穿雨靴,手持圓鍬鋤頭,一起下田翻土植苗、引水灌溉,展開了災後的第一波有機栽種行動,希望以十字花科及茄科等作物做為重建田間實作的試金石。

1806135437

這畝蔓花生家族的公田座落於大田村的大坵園上,莫拉克颱風來襲之前,在佔地面積看小實大的四分田地裡,就一直隨著成員們所參與的不同課程進度,進行著各類有機作物田間栽培與管理的實作活動,可說是蔓花生家族的有機成長園地。不僅具有凝聚內力的作用,也發揮著連外資源的功能,使得大家改造在地與實踐綠活之農業共同成長的理念獲得各界肯定。

也因此,「甲仙農業共同成長班」榮登上今年(2009)全國社區大學優質課程徵選的特優獎,去年也曾被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贊助計畫所賞識。如果說公田是災前甲仙地區有機農業的實驗基地,這可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然而,這樣聚內連外眾所矚目用血汗所堆起來的有機耕田,竟受到莫拉克颱風的重創,公田慘遭大水淹沒,栽種的作物也幾乎全毀,水退後留下的大量土石及雜物,改變了公田的土壤物理性質,原先的灌溉水路也殘斷不堪,而在地勢上更顯得高低不平,十分不利於日後的作物耕種。

不過風雨卻沒帶走這群人的有機心,成員之一的班級代表岳中峰就說,我們有用心但卻不擔心,因為已經掌握了不錯的技術和有機的學習精神,而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快點在有機公田上耕出農作物來,讓更多人分享有機生產。

有別於大企業競爭最大利潤及政府不利小農認證有機,這一群注重土地倫理、關懷農村生活的在地農人與各界同好,更強調團結、回饋及和諧的小農有機公田發展模式。

蔓花生學員與劉敏利老師討論復耕
蔓花生學員與劉敏利老師討論復耕

岳中峰緊接著說,許多人非常好奇,我們為什麼要取名蔓花生呢?因為就是要學習長著小黃花、像花生葉子的豆科植物-蔓花生,它單株種植不易活,群栽反易存活的團結力量;其根瘤吸一份氮,即吐回四倍氮回饋土地的精神,以及匍匐生長,遇樹也不攀爬、不驕傲的個性,而此刻台灣應當共同實踐的,不正也是這種友善土地與農民的生產價值嗎?

有機難、小農有機更難。目前政府介入,以不利小農方式來壟斷「有機標準」的認證制度,使得有機小農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地擠壓。所幸,過有機公田的模式,讓農改場、社大、在地社區及其他機構組織所形成支援的社會網絡,得以共同努力地在夾縫中走出一條小農有機的路。

我們期盼未來有更多的小農、學者專家以及關心有機農業的知識份子與消費者能夠加入,共同耕耘出更多改革社會的有機公田。

(作者為旗美社大甲仙、茂林災區調查專案執行)

(本文與「旗美社大部落格」共同刊登)

小林的未來,由我們自己決定

「小林村的未來由我們自己決定,不是政府說了就算!」小林村自救會昨日宣布解散重組,成立「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諭正式接受小民災民委托授權,法理上將正式代表小林村民,要求政府重視災民意願…

前言:

永久屋的「意願書簽署」過程,是災後重建過程中,讓各社區部落內部紛爭的催化劑之一,在整體狀況未明的情形下,地方政府同意(或請託)慈善團體,個 別聯絡災民,簽署遷居意願書,而非等待部落或社區會議的集體共識,導致社區集體討論機制瓦解,甚至因為個人聽見的訊息不同,慈善團體承諾與政府政策未必相 同,而使部落內部對未來的想像不同。

為了團結邁向重建之路,小林村昨日正式成立「八八小林重建會」,會中由居民簽署「授權書」,授權由重建會全權處理永久屋申請、興建等事宜,(編註:委託書內容請點選下載,或見文後附錄)而世展會、紅十字會及高雄建築師工會等團體,也至現場向居民說明,未來將協助興建的建築模式,

這樣的「小林模式」,是莫拉克災後的第一個「居民團體自決」的重建模式,也從此免除由各慈善團體或縣府單獨的永久屋意願簽署,災民可透過重建會來為集體的權益努力。

以下為自由時報20091109刊出的小林重建會成立過程新聞,提供大家參考。

「小林村的未來由我們自己決定,不是政府說了就算!」小林村自救會昨日宣布解散重組,成立「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諭正式接受小民災民委托授權(編註:委託書內容請點選下載,或見文後附錄),法理上將正式代表小林村民拒絕政府安遷慈濟大愛村,要求政府重視災民意願。
981109xiaoln2chung-360.jpg
小林村民希望未來是由自己決定(記者黃佳琳攝)。

縣府建設處表示,目前慈濟在月眉農場已取得縣府執照,如果再度變更設計,永久屋興建恐怕會受到拖延,縣府會將小林村民意見,向行政院重建委員會反映,再談後續如何處理。

蔡松諭說,他雖然以災民代表的身分參加過數次重建會議,但他每次的建議發言,都不被政府重視,甚至被質疑「憑什麼以一人意見代替全村意見」,昨日他接受小林村民們正式簽署授權委託書,未來他對政府的建議,就是小林村民的集體意識。

蔡松諭說,他不懂政府為何堅持只要慈濟搭蓋永久屋,卻不讓其他慈善團體加入重建工作,村民們日前已決議小林村的永久屋要由紅十字會協助搭建,紅十字會和高雄建築師工會也達成協議,將替每一戶小林村民建造獨一無二的特色永久屋,而非統一單調沒有文化特色的慈濟大愛村。

昨日會議上,將小林村重建工作分為兩部分,72戶登記在五里埔的永久屋,將以「文化小林村」為重建主軸,公廨、紀念碑等都會建在五里埔;另110戶登記住在月眉農場的永久屋,則定位為「特色小林村」,將平埔文化的生活融入建築風格,連結五里埔帶動當地觀光事業。

此外,協會也要求政府應在五里埔重建小林國小,與會的高縣社會處長吳麗雪則表示尊重災民意見,但仍須再與各單位研議。

(本文轉載自「自由時報」20091109)

 附錄:小林重建授權書

委 託 書

立委託書人 (身份證字號: )

本人同意委託 台灣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 全權代理本人辦理申請永久居住屋一事,包含向中央行政機關、地方政府與各民間慈善團體進行永久屋之興建地點、永久屋申請資格、永久屋土地取得條件等各項永久屋相關事項之討論與取得,特立此書,以茲為憑。

此 致

台灣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

立委託書人: (簽章)

受委託人: 台灣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

法定代理人: (簽章)

連絡地址:

身分證字號: 聯絡電話:

聯絡地址:

聯絡電話:

中 華 民 國 九 十八年 月 日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20091109,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期待有溫度的家園─「手創小林」的重建新經驗

小林要創造一個驚嘆號!他們不想按著施捨–接受的模式,為重建劃下句點,他們希望這一大筆來自全國各地的善款,在小林重建經驗上,創造一個新的思維、新的模式,讓受災居民親手創造自己的家園,透過…

走出自己的路─八八小林重建會

今日(11月8日)是『台灣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成立大會,災難發生第93天後,小林人要踏出重建家園的第一步,原「小林村自救會」將轉型為「台灣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簡稱:「八八小林重建會」),他們期許「新小林村」將可以成為未來台灣災難史上一個最鼓舞人心的重生傳奇。

「八八小林重建會」主任籌備委員蔡松諭表示,即將於今日中午成立的「八八小林重建會」,擁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來向政府平等發聲,將以「重建新小林,樹立新典範」做為我們的核心宗旨,也期待「小林重生」的成功經驗未來能回饋給台灣不幸受災的其他同胞。

災後百日即將到來,小林人以重建會的成立,整理重建步伐,他們相信:

「悲傷終會過去,陽光一定會重新灑在「新小林村」的屋簷上,麻雀會重新回到我們的樹蔭上,小孩的嬉鬧追跑聲,也將瀰漫在校園與庭院的每個角落,而歡樂的吟唱聲與舞蹈也即將重現於小林平埔夜祭中,這一刻,我們都相信,很快就會到來,一定,會很快。」

資深記者munch在小林重建會成立之前,寫下這篇文章,整理小林人此刻的心情與未來的願望,願小林的重建能用「自己的手」創造未來,院所有災區部落,都能被祝福尊重,走出自己的路。

【,逗號】

1-4074026872_7c7d2c6508_o

走入杉林組合屋區內,紅十字會趕工興建好的臨時組合屋,整齊的排列在廣場之上。二個多月,龍鳳宮大通舖的生活,小林村民感謝急難時的救助,但是能夠搬進組合屋,小林村民滿意這樣的空間,至少這裡開始像個家。

阿婆介紹著三房一廳一衛一廚的生活環境,拿著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找尋熟悉的頻道。問她住這裡高不高興,她拿出報紙包著的先生遺像,一臉欣慰的說,終於有地方能掛上。

2-4074027758_9cf3fa86ee_o
家是什麼?遮風避雨、安全隱私、精神寄託、人性尊嚴,馬士洛提出一個需求說,從基本滿足到尊嚴追求,災後對於安置,重建,家的型式是什麼?一直讓人思考著。

此刻的小林村受災居民,像是重建過程的逗號,他們有了一個暫時的家,至少遺像可以掛起,讓悲傷的靈魂有所寄託。

3-4074026626_0606f99603_o

【。句號】

其實,一點都不擔心小林村的重建,重大的村民傷亡,讓社會每顆關懷的心,揪緊在小林未來的重建裡,再笨再野蠻的政府,也知道小林村是一個「重點災區」,官方的文件上如此註記,對於小林的重建歷程,不說做到盡善盡美,也要做到模範樣版。

所以,在小林有特例,但是這樣的特例,卻是重建過程中的慣例,因為小林會完整的經過收容、安置、重建的階段,這是其它地方沒有的待遇。紅十字會所蓋的組合屋,只是中繼安置的階段,最後重建所需的永久住宅,規劃在五里埔與杉林月眉農場二個地方。

4-4074027488_999de61f9f_o

很多慈善團體都樂意為小林建屋,在各界的關懷下,小林會迅速走向一個句號,有屋有田有家電的重建完成,然後政府剪綵宣揚。

5-4073267011_dbb981856f_o 

【!驚嘆號】

但是,對於小林人,尤其伴著村民重建的重建會蔡會長、陳副會長,他們不想要這種有屋有田的重建句號。他們知道,小林集關注於一身,不能只是走完官定的程序,讓小林成個一個平凡的重建句號,他們必須創造一個驚嘆號,為小林,也為其它災區。

對於未來永久屋的興建,小林不只希望有屋有田,更希望能有真正村落的樣子。

從 921後,對於災後少之又少的家屋重建,幾乎都是一排排的集合屋型式,房子樣貌齊一,缺乏農村生活真正的樣式,甚至到今日,還虛妄的以街道代替山河,為族群分區居住。那樣的重建樣貌,或許可以提供生活舒適的家,卻不是符合現實的生活環境,甚至放在瓦屋三合院的鄉村,無異成為一種明顯標記,永久標記災民的身份。

在夜祭中,重建會拋出一個名詞「手創小林」,一種讓小林自己設計未來家園的心願,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溫度,不該是官方一張建設藍圖,蓋下整齊畫一的房舍,然後讓人感激進住。

6-4074027992_24f150a06e_o

「手創小林」,打開災區重建的多重想像,澈底顛覆政府、慈善團體成為重建主體的模式,真正以受災居民為主體,由他們創造他們所需的居住房舍、生活空間。更精確的說,不再是要與不要的居住選項,而是真正重建小林村,包含生活需求、生計發展、生命尊嚴的環境品質。

這樣的重建經驗,一直是台灣所缺乏的,因為對於受災民眾,越過重重審核,政府肯提供居住環境,都該萬分感激,何來因應真正生活需求的家園空間。這也是其它災區不敢提出的問題,有了房屋,但是可以更像部落生活的空間嗎?

小林要創造一個驚嘆號!他們不想按著施捨–接受的模式,為重建劃下句點,他們希望這一大筆來自全國各地的善款,在小林重建經驗上,創造一個新的思維、新的模式,讓受災居民親手創造自己的家園,透過這種手創的溫度,讓村落像個村落,而不是集合住宅區。

這樣的重建經驗,成為一個新的里程碑,讓各界的善心,不只重建了小林,更能推廣到其它地區,讓災後的重建,增添更多家園鄉里的溫度。

7-4073268031_12f672f07c_o

從逗號、句號到驚嘆號,受災慘重的小林村,反而有著最多的重建期待,也許因為外界關注,小林村更願意付出更多心力,讓小林在眾人祝福中,依照自己意願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夜裡,組合屋的阿婆,整理新的容身之處,問她滿意嗎?她看了看,說了一句「這不像小林埔,厝邊頭尾都沒去了。」

48-074026024_99fe4ff187_o

家園不是有床睡、有飯吃,而是有著溫度、有著記憶、有著感情相依的空間,幫著重建的官員、團體,能用幫著自己親人的心情,協助小林打造一個重建驚奇嗎?

就算要做一個重建樣版,也做一個在十年後,讓人說XXX官員或XX團體,在台灣的小林手創重建模式,成為一個可以取經的重建新典範。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