盪袋子的回憶

如果說我的心中有一個屬於小地方的典型,那麼東港村就是其中一個,村中戶數不多,約莫數十戶,小村的住宅多半面朝蘭陽溪而建,每一戶住宅前方都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庭院,供作曬魚貨、醃菜果…….

我得知東港榕樹河堤這個小地方,來自於一本1995年完成的碩士論文,題目叫做「去榕仔腳盪袋子—一個關於宜蘭東港榕樹河堤的研究」,題目已經有十足的親切感,再看看它所用到的關鍵字,像是 “sense of place ” , “ Place attachment ”(地方感、地方依賴),感覺上倒像是一篇小品,而不是硬梆梆的碩論了。

1997年暑假我與伙伴到宜蘭做寺廟田野調查,就住在壯圍,離東港社區只有咫尺之遙,午後日頭蒸騰,作田的老人家們大多回家午睡,找不到受訪者的我們也多了一整個下午的悠閒時間到處晃悠,東港榕樹下便成了我們偷懶避暑的好去處。

照片_020

如果說我的心中有一個屬於小地方的典型,那麼東港村就是其中一個,村中戶數不多,約莫數十戶,小村的住宅多半面朝蘭陽溪而建,每一戶住宅前方都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庭院,供作曬魚貨、醃菜果、晾被單之用,家戶周圍點綴著鄉下尋常可見的植物,我們或許不能誇口這是一幅美麗的風景,但是走一遍這樣的小村,心中必定洋溢親切可愛的喜悅感。順著河流的方向,往小村主要道路的盡頭走去,爬上河堤,就可以看到當年年輕的碩士生的田野地點。

先是蘭陽溪的出海景象,長年生長在都市的我,第一次見到這麼純粹的河流出海,就是在蘭陽溪出海口。滿溢的河水、河邊的叢生水草、漫漫無際的大海,以及閃亮灼熱,沒有一片雲的天空。天氣熱,鳥兒躲在水草叢裡休息,早上下了網的小漁船,現在也停在堤岸邊,只有大河,不斷溢出、溢出,平穩的向大海移動。

照片_014

堤岸上,有一間萬善祠,前方十幾棵老榕樹交疊掩映出灼熱午後的一大片陰涼。每一株樹與樹交錯之處,就有一個漁網做成的吊床,靜靜地躺在那裡。這就是東港老人午後「盪袋子」午睡的地方。雖未明言,但是村民對於每一個吊床的所屬都有默契,對於外地客、鳥人和陌生人偶一為之的「借用」也多採包容態度,大方地將自己的袋子讓給他們使用。萬善堂後方的廁所,不像多數的公共廁所,讓人掩鼻而過,民自發打理得乾乾淨淨。

也許因為蘭陽溪出海口名氣漸開,也許因為居民從旅人眼中發現本地的可愛,進而發展出一種「可圖謀」、「有發展」的意識,最近這一兩年,榕子腳河堤形成了幾個令人無言的小型產業—-沿著階梯上去,我們會看到幾攤烤香腸的攤子,以及三個用樹枝為架、帆布為棚的卡拉OK歡唱啤酒攤,就在這比鄰蘭陽平原重點賞鳥區,不到百公尺長的提岸上。這幾回再到這裡,總待不了幾分鐘就想離開,數十張吊床空蕩蕩地靜置在那裡,午睡的人沒了,下棋看棋閒聊抬槓的人也少了。我想居民們為了「發展」,犧牲掉的應不只是那短暫珍貴的午後時光。

我想像,如果當年的年輕碩士回到他的田野地,對於這樣的在地意識,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觸?

金洋印象(二)關於原住民部落的二、三事

為了推動金洋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DOC),我們拜訪地方意見領袖,尋求支持,但情況並不樂觀。初次拜訪村長范守臣(同時身兼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便直言對DOC設在學校非常不滿………

為了推動金洋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DOC),我們拜訪地方意見領袖,尋求支持,但情況並不樂觀。初次拜訪村長范守臣(同時身兼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便直言對DOC設在學校非常不滿,因他認為DOC可設置網站經營產業,由學校負責管理是在與居民搶生意,應該設在村辦公室二樓才對。

我們去拜訪南澳鄉長江明順(Abing Hayun),希望他瞭解DOC之計畫內容,可以帶頭較積極推動、宣導。不過鄉長一開始就表態自己是電腦白癡,對DOC有輔導團前來協助他表示感謝,但是對於如何推動則不表樂觀,他舉了一些令他「非常難受」的例子,因為本鄉的失業率高達30﹪,之前鄉公所辦了許多職訓課程,但是大家似乎都只為了每個月9000元的家庭生活補助費而來,學習並不認真,結業後也沒有人真的從事該項工作。他認為用錢當誘因都無法成功,DOC有什麼方法可以去推動部落的發展呢?

傳統的政治動員系統無法運用,我們決定不管這些,以辦理說明會的方式直接面對部落的居民。第一場說明會原本和村長說好在村辦公室舉辦,因他有事而改在金洋國小的部落資源教室,當天晚上來了六個人,我們用了大約廿分鐘做計畫簡報說明,然後把之前到金洋時拍的一些照片播放給大家看,看到一些身邊熟悉的人出現在投影幕上,既新鮮又有趣,氣氛相當好,然後我們利用KJ分類法[1]引導大家討論「我們可以利用DOC做什麼事?」收集大家的意見。

P1130113
第一場說明會所有與會者合影留念,唯一的男性就是金洋國小校長吳元和。

為何利用KJ法?因為那些意見都由他們親自所寫,肯定都經過他們的大腦,是被「消化、吸收」過的,瞭解他們對DOC的期待後,我賦予他們更多的使命感,問他們是否希望部落有更多人知道DOC的計畫,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於是我和大家約定,只要他們能夠邀請別人來參加,下週我們可以再辦一場。

就這樣,前前後後我們總共在金洋辦了六場說明會,背後支持的最大動力,是因為在一次又一次的說明會上,我看到許多期待的眼神,告訴我那些之前聽到的「沒有錢拿他們不會出來學電腦的」、「原住民都是這樣」……的話語,其實有50﹪的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對的方法。

當然,我們還是不能為了反駁刻板印象而顯得過於樂觀。如此這般,還是這句話,DOC該如何推動呢?

P1130114

P1130117

進行KJ分類法大家所寫的意見。


[1] KJ分類法是日本川喜多次郎(Kawakita Jiro)所開發出來的方法,主要精神是將許多不同意見併陳、歸納分類,建立各類之間的關連,尋找問題的核心。透過分類法可以將社區居民所關心的課題加以分類整理。參考資料:《社區動力遊戲》,鄭晃二、陳亮全編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1999。

蘭陽慈林

前進到3F、4F是《台灣民主運動紀念館》,展示百年來台灣歷史,以及台灣社會民主化的爭取過程。小學時代從電視媒體烙印在腦中的暴民、遊行滋事份子,在此地獲得澄清;從日治時代開始即有一夥人在從事為台籍同胞謀權益….

「何時開始從宜蘭市到羅東鎮不走台九線,而選擇走舊街?」回想高中時代為了躲避警察臨檢,只要通過了蘭陽大橋寧願繞一大圈也不走省道,無照駕駛加上制服,對於街道景物自是無心觀察,相隔10年再回到羅東舊街,步行。「以前的二結整條舊街都能聞到檜木香」老先生這麼描述著。

太平山運下來的木頭就在羅東一批一批買賣。碎裂的、裁切後用不到的,就進了附近人家灶裡面。」「街上當時的香味是因為燒檜木來的!?」我驚訝的問道。

「對,拿檜木來燒洗澡水。很享受吧!」熱騰騰的水蒸氣伴隨陣陣檜木香,如今回頭來看自是奢華無比!世居蘭陽的老先生特別惜福難道是這原因?

來到靠近蘭陽橋的二結,馬路一側,醒目的石牆上刻著《慈林緣起》四個大字:

「人心的善惡決定了人間的歡樂或悲苦,社會的祥和或紛擾。

救苦渡厄不是菩薩的責任,人間樂園也不是上天的恩賜。

而是人類就自身心靈不斷地錘鍊和提升的事工。

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和教育是從事這項事工的主要媒介。」

picture1
慈林緣起石碑

引人深思,「做一件事情只需要一個理由」大概就是如此了!?往建築物走去是慈林紀念館,慈林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所生長的舊宅,擺放已辭世的老太太與兩個幼女遺物、照片;站在紀念館外的稻埕,視線越過屋頂可見到基金會的主建築,導覽志工說明這是象徵展望未來。穿過了舊街再回到基金會主建築內,低調的擺設、裝潢,很難看出基金會到底是在作什麼。

帶著狐疑的心情,跟隨導覽志工繼續往樓上走。2樓為《社運主題展示區》,本季主題為當年宜蘭的反六輕運動,呈現宜蘭地方團結抵制石化工業進駐的紀錄,包括影像、會議文件、錄音等。另一側是《台灣社會運動資料庫》,保存有黨外時期刊物、主題剪報、台灣近代史書籍,供申請查詢資料。

前進到3F、4F是《台灣民主運動紀念館》,展示百年來台灣歷史,以及台灣社會民主化的爭取過程。小學時代從電視媒體烙印在腦中的暴民、遊行滋事份子,在此地獲得澄清;從日治時代開始即有一夥人在從事為台籍同胞謀權益的作為,到了終戰後,歷經228事件、白色恐怖時期,人民的聲音極度被壓抑。1970年代開始有眾多黨外人士因不滿執政者高壓的統治手腕,群起在各社會階層,努力地想要改變現狀。所謂權力會令人腐化,而人心思變,這幾十年社會的進展也作了最佳詮釋。由於5F、6F是屬於團體使用的場所,包括會議室、團體使用空間,快速瀏覽完便結束參觀行程。導覽志工顯得意猶未盡,繼續為我延伸台灣民主化過程的視野。

豐富的圖片讓來參觀的人滿載而歸,熱絡的志工對於任何疑問也有問必答,也期待更多朋友來瞭解台灣民主化的過程,相信慈林不會讓大家失望。

picture2
下蘭陽大橋後進二結見到的慈林

picture3
另一方向見到的慈林

金洋印象(1)原住民部落二、三事

金洋,Kinyan,一個以泰雅族為主要人口的小部落,座落在中央山脈御恩山北方,南澳南溪右岸的一塊傾斜地上,海拔約120公尺,行政區域屬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戶籍人口數有六百多人,但實際居住者可能只有一半左右….

金洋,Kinyan,一個以泰雅族為主要人口的小部落,座落在中央山脈御恩山北方,南澳南溪右岸的一塊傾斜地上,海拔約120公尺,行政區域屬宜蘭 縣南澳鄉金洋村,戶籍人口數有六百多人,但實際居住者可能只有一半左右,人口外流嚴重,從南澳市區到此尚需要十五至廿分鐘的車程,在地的工作機會非常稀 少,留下來的人只能務農。

部落年輕男性的職業類別,根據黃阿清的說法,不是當軍人就是警察,似乎選擇性不多,他自己本身就服務於蘇澳分局,每天從金洋開車到南澳,再搭火車到蘇澳上班,在失業率高達30﹪的南澳鄉,能夠有穩定的工作還可以通勤是相當幸運的,像他弟弟是職業軍人,目前落腳在桃園。

P1130015
遠看金洋部落全景,右前方最高的白色建築是中華電信的

來到金洋,因為接下教育部宜蘭數位機會中心的輔導工作。行政院為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由教育部負責執行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DOC)建置計畫,自民國九十三年起預計要在台灣設置三百個DOC,其中絕大多數都處在偏鄉地區,由在地的社區組織、學校或教會提出申 請,政府提供電腦和相關資訊科技設備及四年的軟體經費補助,有些DOC還包括駐點人員的人事費,會有輔導團隊是因為教育部要求DOC必須逐步達成『自主營 運』的目標,亦即在四年後教育部不再補助之時,DOC仍能照常運作。

金洋的泰雅族人包括奎諾斯社(Rekinos)、金洋社(Kinyan)及哈卡巴里斯社(Xaga-Paris),後者人數較少[1],奎諾斯社是於1960年遷移至此,稱為仲岳村,較靠近河谷,居民俗稱為下部落,金洋社則是1964才從舊部落遷來,但是因為人口數較多,與仲岳合併後就統稱為金洋,相對於仲岳的位置而被稱為上部落。

住在下部落的人跟鄰近的武塔部落因為同屬奎諾斯社,語言一致,感情上比較親近,雖然同為泰雅族,但是他們跟上部落講的話並不非全然相同,據說相異處 高達六成半,為什麼差這麼多?住在金洋國小旁邊的李輝光表示,因為他們(仲岳)較早遷村,語言受到日本外來語的影響較大,老金洋為南澳鄉最晚從山上遷移下 來的部落,自然保留較多母語。

金洋DOC的管理單位是金洋國小,全校六個年級各一班,學生共有47位,二年級人數最少,只有4個。原住民學童的弱勢處境,在金洋國小可見一斑,全 校學生有一半以上屬於單親、低收入戶家庭,若加上隔代教養,人數會更多,固定仰賴世界展望會捐助的就有廿人,校長吳元和感嘆,該校的『家長』流動率相當大 (注意,是『家長』,不是『學生』哦!),大人照顧基本的家庭經濟生活都有問題,根本不會去重視孩子的教育,連帶影響親師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學校的活動家 長參與率很低。如此一般,DOC該如何推動呢?

P1100672
金洋國小學童在教室中


[1]詳細介紹請參閱南澳鄉公所網站:http://www.nanao.e-land.gov.tw/default.htm

農具的集體記憶─內城社區營造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鄰近蘭陽溪的內城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農具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社區老一輩的人的集體記憶,充滿各式各樣的故事,只可惜農業機械化以後,老農具….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鄰近蘭陽溪的內城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農具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社區老一輩的人的集體記憶,充滿各式各樣的故事,只可惜近幾十年來農業機械化以後,老農具逐漸失去利用的價值,而被遺置在農舍的倉庫中,因為宜蘭潮濕多雨,木製的材料容易腐蝕,加上前幾年發生幾起老農舍闖空門事件,許多社區珍貴的老農具被偷竊,殊為可惜。

本社區近年來推動各項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引起社區居民的迴響,九十五年度在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協助下,營造了「鐵牛力阿卡車站」,由社區耆老載著社區小朋友及參訪團隊,讓鐵牛力阿卡嘟嘟的聲音在內城迴盪。

為了保留社區的老農具,凝聚社區的集體記憶,並傳承社區的農業文化,經由社區幹部和耆老的討論,希望能營造老農具的展示館,透過靜態和動態的展示,賦予老農具新生命,並由耆老擔任解說員,營造一個有趣的展示館。

內城社區為了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本年度在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協助下,於三元宮廟後的空地上,由社區居民耆老親手準備材料,材料有山棕(臺灣桫欏)、猴蔗(甜根子草)、黃藤、桂竹等,並社區耆老以傳統工法親手興建,營造具有內城特色的「茅仔厝」。

建造茅仔厝的過程

image001

image003

(上)(下)興建中的過程

image007

DSC022
蓋好的「茅仔屋」

茅仔厝完成後,並陸續將社區的傳統農具佈置其間,預定於四月底辦理成果展,未來將結合鐵牛力阿卡,提供社區歷史文化展示的空間。(藉此記錄內城社區正在變遷及可能消逝的事物)

預計展出的農具很多,例如:

水車
水車

犁-翻田土用
犁─翻田土用

秤仔
秤仔

磟碡-把田地整平
磟碡-把田地整平

羅東農曆三月

「農曆三月到羅東來,絕對餓不著你。」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呢?因為農曆三月是羅東慶典最盛大的時候,三月初三帝爺(北極玄天上帝)生,月底是三月廿三媽祖生。而羅東的帝爺公跟媽祖婆神格較高…

過去有一句話是「農曆三月到羅東來,絕對餓不著你。」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呢?因為農曆三月是羅東慶典最盛大的時候—月初是三月初三帝爺(北極玄天上帝)生,月底是三月廿三媽祖生。而羅東的帝爺公跟媽祖婆神格較高,管轄範圍不小,不只「值僉」的鄰里多,需要消化的祝壽菜餚也豐盛,因此紛紛擺桌宴客,在自家宅院、或在馬路上搭起「酒寮」。

只是愛熱鬧的天性,使得「請人客」絕不夠盡興,因此請了客還有「吃菜尾」,從月初吃到月尾。而這一切,有個熱鬧的開場:「搶人客」,尤其是分了家的兄弟仍住得近的,因為共同的親戚朋友不少,所以常常搶到「變面」。若客人接到邀請後說:「可是我已經答應某某某,所以得去他家了。」那麼必定聽到電話那頭說:「那你來我這裡,你老婆去他那裡。」或者「那在某某某家吃完了,就來我這兒吃菜尾啦!」無論如何都要搶到客人來「湊鬧熱」就對了。那個月大概溪南(蘭陽溪以南)的每一戶人家都有次數頻繁的社交活動。

在諸多的宴客形式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得到神明允諾,得在壽誕時還願,因此辦外燴一擺十數桌,佔滿一條鄉間小路的人家,而是就在自家餐廳擺起二張大紅圓桌的大姑家。這種民俗節慶沒假可放,因此我經常在放學後穿著制服,踩腳踏車去大姑家。才進竹圍,就能看見門口一雙雙鞋,還有迴盪在向晚天色中,伴著正努力長高中的水稻氣味而來的朗朗笑語聲,甚至連炊煙都不是徐徐而上,是漲滿了煙囪似地爭先恐後而來呢!

推開門立即感受到生活的力道:小孩子手拿飲料或食物滿屋穿梭,嘻笑連連;男人們邊喝酒邊高談闊論,無傷大雅也充滿鄉土味的髒字變成發語詞;女人們呢,在廚房忙著計算還有多少人沒來,伸出手指頭數著桌上菜餚,炸芋泥丸、螃蟹米糕、什錦羹、炒米粉、糕渣……還得忙著安撫吵架的孩子、招呼剛剛進門的客人又踅進廚房張羅吃食。如果我吃太撐了,隨口邀請一個小外甥跟我去散步,那麼在走到隔壁竹圍時,必能看見另一戶人家窗內,也有著同樣的歡愉。

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盛況了。房子愈蓋愈高,所剩不多的竹圍與稻埕,在農曆三月時只能一如平日,靜靜地度過薄暮時光。好多年來我都沒有再聽到爸爸接到電話,說要去「吃拜拜」,也就好多年來都享受不到基於信仰而生的熱鬧氛圍,以及充滿宜蘭味的宴客菜餚了。

DSCN5027
位在繁忙地段上的震安宮。雖然此處已非羅東最熱鬧的地段,但信仰中心證明了過去的繁華。

DSCN5081-1
主祀神:湄州媽祖

DSCN5036
交陪廟的祝壽麵線與絡繹不絕的信徒們。

DSCN5057
誦經中的義女會。

冬山河畔,小河文明

「小河文明」外就是冬山河的支流,門口還有一片大草坪。五月開始的每個星期天,在這片草坪上舉辦二手雜貨市場和街頭藝人表演活動,讓下午走在河邊散步或騎單車的人,可以繞過來逛逛玩玩。

很多人都說宜蘭好山好水,特別是一週七天都住在都市裡的那些人,看到了宜蘭的小山小河,全像是中了鬆骨粉的奇效,渾身都酥軟輕鬆起來。

宜蘭的確是有這樣的魅力,就像四年前剛搬來這裡的我,同樣對於能徒步走在稻田間小路中的這件事,覺得非常感動。四年過去了,所謂「宜蘭好山好水」這句話,我同樣舉雙手贊成,但不免多了一個形容詞:「好無聊」,這樣剛好可以補充說明宜蘭大致的生活情況。

記得多年前金城武拍了一則手機廣告,聲明代言的那支手機兼具「防無聊」的功能,我深感佩服,也銘記在心。對於慎防無聊這件事,我似乎有天生的使命。由於長住宜蘭,為了不讓無聊感覺侵蝕我的生活太多,所以我找到一個停業的餐廳空間,花了一個月把它改裝成可以舉辦藝文活動的地方。因為位置剛好就在冬山河邊,所以我叫它「小河文明」,我希望在河邊的平凡生活,也可以發展出一點有趣的小文明來。

「小河文明」裡,有簡單的輕食、茶點和各式飲料,沒有簡餐和火鍋,如果吃得太飽,那也沒有精神繼續坐下來看書或是欣賞表演了。所以肚子填個八分飽就好,剩下的請讓精神食糧進駐,有點太過說教的空間,不過卻是我實實在在想要過的生活。

「小河文明」外就是冬山河的支流,門口還有一片大草坪庭園。五月開始的每個星期天,我就要在這片草坪上舉辦二手雜貨市場和街頭藝人表演活動,讓下午走在河邊散步或騎單車的遊人或是當地人,可以繞過來逛逛玩玩。我希望,星期天下午的冬山河是有點人聲的,不是卡拉OK的高唱,而是翻找二手雜貨的聲音,或是熱情回報街頭藝人精采表演的鼓掌聲。

IMG_0014
小河文明藏身在一間老房子中,卻希望能為宜蘭孕育出一處嶄新的藝文空間。

「小河文明」的星期天比較熱鬧,平常時候,這裡適合想要好好看書的人,或是三五好友聊天八卦也不錯。平時也會有些才藝教學的課程可以上,週末夜晚會有音樂團體表演,然後又是週日一整天的熱鬧市集。

這是我努力幫宜蘭找到防止無聊的方法。如果你也住在宜蘭,或是今天剛好來到宜蘭遊玩,突然覺得有點無聊感襲上心頭,希望能賞個臉,到「小河文明」走走坐坐。如果剛好沒遇到活動可以參加,那我們就來聊聊吧,彼此解悶,嚴防無聊入侵!

IMG_0224

店裡有舒服的沙發和種類眾多的書籍,可以輕鬆打發一整天的休憩時光!

小河文明│Small River Saloon

電話:(03)9061518 / 0912931331

網址:http://blog.roodo.com/smallriver

信箱:askachi@yahoo.com.tw

宜蘭縣五結鄉協和村親河路一段180巷88弄16號

(從羅東方向經冬山河親水公園,下利澤簡橋第一個紅綠燈左轉,可見招牌指示)

客人城之春

客人城緊鄰羅東運動公園,早期聚落內種植大片荷蓮,馬路邊時見小販叫賣鮮藕和蓮子。先天水質的優越再加上秀美風景,雪隧通車後,便吸引了大批台北客人來此建屋,這裡的農地,兩年間翻了又翻….

宜蘭人喜歡談論蘭陽平原和水的關係,「我們的水就是好!」這句話代表本地人對於在地風土濃濃的驕傲之情。員山的阿蘭城、冬山的阿兼城、還有羅東的客人城,都以水質甘美純淨的湧泉地聞名;好水飲得人秀美,所以「阿兼城出水查某」,初聞這句話,不禁想起媽媽的故鄉水里,水里人常說,水美,長出的空心菜清脆、茭白筍嫩甜、釀酒甘醇,連自家女兒,都出落得比外鄉標緻,這個看法,顯然兩地人遙相呼應。阿蘭城和客人城各有兩個露天湧泉泳池,泉水源源不絕,自然泳池不需加氯,也不用過濾循環,宜蘭人對宜蘭水質的信心,從圳溝邊洗衣洗菜的婦女,日日晨泳的阿伯,還有在地汲水煮茶,從不費心到山溝搜尋山泉的婆婆,都可以拍胸脯掛保證。

四年前我從台北搬到宜蘭,就是著迷於客人城的風土之美。漫步荷葉翻騰的小徑,尋找昨日偶見的悠游塘畔的紅冠水雞家族,將腳泡在圳溝清水中呆想,這些奢侈的尋常瑣事,我可以日日重複,毫不厭煩。

水草間覓食的紅冠水雞
水草間覓食的紅冠水雞

客人城在地圖上的稱謂叫北成,老北成居民有多為福佬化的客家人,即使是老一輩也多不能識得幾句客語了。地理範圍上,它屬於羅東鎮的邊陲,緊鄰羅東運動公園,早期聚落內種植大片荷蓮,馬路邊時時可見小販叫賣蓮藕汁、鮮藕和蓮花、蓮子。先天水質的優越、緊鄰公園、學區方便性均佳、又距塵囂於數哩的地理環境,再加上客人城荷田田的秀美風景,雪隧通車後,便吸引了大批台北客人來此建屋休假退休定居,這裡的農地,兩年間翻了又翻,從一坪四、五千元,到現在已經喊到非兩三萬不賣的程度,而且土地有限,奇貨可居,價格根本不可能掉得下來。

選擇在此地購地建屋的台北人,所看上的無非是空氣、水、和美景,我想他們和我一樣,都對這塊土地曾有過一樣的夢想和感動。而能夠在此地落戶的台北人,在經濟能力上自然不是泛泛之輩。所以這個春天,走在同樣的農路上,我們可以看到此起彼落的豪宅錯落,間錯著蜿蜒的農路。這些雄偉的農舍,噴泉、造景、保全、圍牆一應俱全。農地的可建面積有限,但是歸田園居的企望無窮,所以增建、改建、違建的狀況層出,在縣政府退守取締違建的政策之後(註1),農業當成建地蓋,完全沒有空地比、耕地面積的建築方式更是變本加厲。

那些因為農村凋零而僅存的蓮田、荷塘,在通車後這兩年更快速地消失,退縮,取而代之的是豪華的農舍和新興的民宿產業,客人城現在幾乎可以說是宜蘭縣境內民宿密度最高的村落之一。此外大量的移入人口,在都市計畫沒有適度配合的情形下,塞車和擁擠更是免不了。

民宿----社區的優勢產業

(上)民宿─社區的優勢產業 (下)荷田與農舍空間的競逐

荷田與豪華農舍空間的競逐

客人城的下一個春天將要面對的課題,是限建多年的保護區政策可能開放,屆時,老聚落究竟會在全新的都市規劃政策下,呈現出什麼樣的全新風貌,聚落的產業,有會面臨哪些改變?我們也許要期待,多年深耕的在地文史工作者和對蘭陽平原懷抱深厚情感的蘭陽子弟,能夠做出最好的決定和行動。


註1:近年來,宜蘭縣農地違建案件非常多,縣府人力不足及財政困窘,以課徵土地增值稅取代取締拆除。罰錢事小,所以建商和業主更是肆無忌憚,大肆增修圍牆、擴增室內面積、填高地基。

融入社區的地方文化館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緊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宜蘭縣政府於社區裡頭,結合綠建築的概念,規劃興建了「無尾港解說中心」,目前委託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經營與管理。然而,有限性的委託經費,並無法支持非營利性質的營運需求。

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鼓勵縣市及鄉鎮層級地方政府,依據在地特色成立各種主題展示館及展演設施,另伴隨後續社區營造之蓬勃發展,以及「地方文化館計畫」之推動,促進社區組織及民間團體,運用閒置空間,成立以文化資產、環境保育、生活美學、地方產業為訴求之小型性展覽、演出及活動空間。

許多館舍於籌劃初始,經常滿懷衝勁與熱情,但是,卻因未能針對後續組織人力及財務結構進行仔細評估,導致開館活動之後,淪於長期閒置、低度使用或無以維繫之慘痛結果。

仔細想想,由社區總體營造催生之地方文化館運動,兩者仍有本質性的差異,前者多少仍存在著社會福利的思維,因此,只要社區居民願意走出家門,共同營造健康環境,推動弱勢族群照顧,就覺得滿足與欣慰,甚至需要持續性的投入補助經費,也覺得理所當然。

不過,後者卻是一種高投資、低回收之文化事業,或許在評估、規劃、建置階段,結合政府資源共同推動,仍屬合宜,等到實際開館營運後,則普遍認為應該逐步減少政府資金挹注。可是,此時所需要的專業(職)人力,以及各項展演活動、解說教育課程,日常水電、網路、電信、館舍維護等開支,乃至典藏與研究工作之持續推動,經常遠非個別社區或地方組織,甚或多數地方政府部門,所能有效因應與面對。

這不由得讓人想到一句老話:
要害一個人,就鼓勵他去創辦一本雜誌。
現在也許可以改為:
要害一個人(或團體),就鼓勵他(們)去成立一間地方文化館。

也因此,除少數政府部門或企業及民間團體,的確擁有相當豐富的典藏文物,也準備好接下來之各項任務與挑戰,否則,真的不宜貿然邁向這條必須長期投入的不歸路。當然,這並不意味,地方文化館是個錯誤的推動方向。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緊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宜蘭縣政府於社區裡頭,結合綠建築的概念,規劃興建了「無尾港解說中心」,目前委託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經營與管理。

image001
兩棵大樹之後就是無尾港解說中心

然而,有限性的委託經費,並無法支持非營利性質的營運需求。還好,港邊社區自從1990年代前後,因為反對「蘇澳火力發電廠」之設立,結集了一群自然生態的愛好者,除長期關注環境事務,後續亦結合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逐步與社區居民共同朝向「生態社區」的願景進行努力。

社區裡頭,除解說中心外,還有私人民宅改造的社區願景館(目前已逐漸轉型為老人學習中心),新的願景館「嶺腳埕」,以及無尾港工坊等3個地方文化空間。後者由原本擺放漁具與牽罟用器具的工寮改造而成。男性長者於此傳授將木材以火燒烤,進而解決蟲蛀、發霉等問題之傳統碳燒工法,並將處理完畢的木材,製作成櫃子、椅子等家具,婦女們則接受預約,提供外來訪客美味的在地佳餚。

image003 image005 image007
無尾港工坊包括阿公ㄟ工寮(左)、再生藝品坊(中)、阿嬤ㄟ灶腳(右)等。

近年社區研發備受各界好評之石頭魚彩繪工藝產品,亦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與生命,此外,也積極投入老人照顧工作,與鄰近岳明國小合作推動鄉土教育課程等。

這樣的累積與成果,讓原本於城鄉差距的趨力下,逐漸被遺忘與拋棄的鄉間社區,重新成為一個離鄉居民願意回此安享晚年的新「心故鄉」。同時,結合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之自然資源與上述文化空間之活力與能量,則讓港邊社區成為外來訪客可以到此學習生態知識、體驗地方工藝、品嚐社區美食、分享社區情意的「慢活社區」。

雖然港邊社區的經驗,並無法被全然學習與模仿,目前許多可見成果,皆有其獨特性的發展條件與推動歷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地方文化館若能與其週邊館舍,乃至所位處之在地社區進行相互合作,共同建構一個完整性的生活體系與生態脈絡,將有助於改善個別館舍之營運體質,提升執行效益,進而走出一條可以永續發展的迢迢活路。

鑑湖堂溼地生態

宜蘭雙連埤,擁有其獨特溼地生態。早期屬於民間一位地主所有;2001年地主以改建成漁塭為由,挖土機進駐剷平週邊植物,並放養魚類吃食水生植物。而為了保存這些稀有的生態植物,民間團體出錢、捐地…

去年與社大庭賢閑聊時,庭賢舉了一個例子:鑑湖堂,溼地生態保存區。宜蘭雙連埤,擁有其獨特溼地生態。早期國土政策不完備的情況下,它屬於民間一位地主所有;2001年地主以改建成漁塭為由,挖土機進駐剷平週邊植物,並放養魚類吃食水生植物。而為了保存這些稀有的生態植物,民間團體出錢、捐地在目前的鑑湖堂所在地將僅剩的植物保存於此。

同年底獨自來到原以為陌生的鑑湖堂,驚覺原來是中學時每天上下課都會經過的地方。十七年了,這裡變成什麼樣子??還記得小學時曾去觀察那長出地面的氣根。入口小徑還是一樣窄小,只能容納一部車經過;原本的農田成為溼地,長滿各式植物。整個地方的氛圍雖然跟以往一樣靜謐,但因為這些植物的存在,而增添了許多風情。原本的雙連埤則因為民間力量的發揮,縣府也將之列為保育地,所有的開發行為都必須經過公部門同意,受到更多保護。

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合作促成一件美事,前人的心意得以持續流傳。每一回來到鑑湖堂除了欣賞景觀,也深為這些熱愛家鄉的人與事感動。

a

圖為「鑑湖堂,溼地生態保存區」

GMAIL-IMG_0216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