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豐富的霧峰鳳梨

第一次的上山,經過沿途的景緻,來到了鳳梨田,真讓人驚訝,滿坑滿谷的鳳梨映入眼簾,頭一次看到鳳梨種植在山坡地,也見識到霧峰自產的鳳梨田風光,由於當時還尚未收成,讓我得以看到成長中的鳳梨樣貌,可是難得的經歷

第一次的上山,經過沿途的景緻,來到了鳳梨田,真讓人驚訝,滿坑滿谷的鳳梨映入眼簾,頭一次看到鳳梨種植在山坡地,也見識到霧峰自產的鳳梨田風光,由於當時還尚未收成,讓我得以看到成長中的鳳梨樣貌,可是難得的經歷,加上,周邊還種了些龍眼樹,當時還開著花呢!如此清幽的環境,彷彿置身在世外桃源,這樣的地方,就在鄉風淳樸的霧峰,即使它看來不起眼,在它的背後,也有許多的新發現。

97-2-5-image001-450.jpg

在看過這一片片的鳳梨田後,我只能說辛苦了,尤其是這山坡地型,行走不易,就算如此,這植鳳梨的農人還是勤奮不懈,默默付出,才有至今的霧峰鳳梨。看著這片風景優美的鳳梨田山丘,不禁讓我讚嘆,或許就是美麗風景的陪伴下,霧峰鳳梨才能長出既甜美又可口的滋味吧!

在我們和種鳳梨的農人-阿貴大哥有第一次接觸時,他細心又不厭其煩的回答我們有關種植物峰鳳梨的任何問題和相關知識,真的讓我們也深刻的體會到,農人對霧峰鳳梨的用心。

97-2-5-image003-450.jpg

鳳梨長到一定大小之後,就用電土石催熟。(電土石:鳳梨栽植一年後,即可用電石、乙稀NAA藥物處理,可以使果實成熟。) 老師帶我們參觀的那一區鳳梨大約在去年的農曆十月就開始電土,到現在已經電約四個月,大概到五月的時候就可以採收。而鳳梨園裡不同區的鳳梨電土的時間不一樣,前後要差一星期。因為一區成熟後採收,拿去販賣後,就可以換另一區採收。不然一下子太多鳳梨成熟,採收不完,會容易爛掉。

97-2-5-image005-450.jpg

而將鳳梨摘尾是為了使它將來長的比較平均,可以比較漂亮,不會像南部的鳳梨,底部大大的,頂部尖尖的。而摘尾摘掉的頭,仍然繼續留在鳳梨上,可以防止日曬雨淋。

97-2-5-image007-450.jpg

每顆鳳梨接近根部的地方都會有嬰仔,拿去栽種,可以長出鳳梨。但要把鳳梨過多的嬰仔摘掉,才不會和鳳梨競爭營養,使鳳梨長不大。一顆鳳梨只留三個嬰仔在上面讓它長大,等到一定的大小,再拿去種,就可以長出新的鳳梨。而摘下的嬰仔,就丟棄不使用。最後,用葉子包起來,比免被太陽曬壞掉,可以遮風擋雨。

等到鳳梨成熟,全部採收下來後,再去分辨硬的或是軟的。不論是什麼品種的鳳梨,都會有軟有硬。而分辨軟硬,必須要用人工去一個一個分辨。

最後,還需多注意的事情有:鳳梨適合微酸性的土壤、不能在低漥地區種植,怕水分過多,以防鳳梨爛掉。 鳳梨喜歡高溫環境、日照充足。所以明台後山相當符合種植鳳梨的條件,也是因著這些良好的自然條件,加上傳統人工的種植方式,才能種植出有鳳梨味的霧峰鳳梨。

鳳梨栽種的過程非常辛苦,除了栽種前的準備,栽種過程也要非常的注意,不然容易前功盡棄。鳳梨農們,用心栽種鳳梨,其實最後收成販賣後所得到的錢,也只是差不多成本的錢,沒什麼賺。但是他們還是堅持的種出好吃的霧峰鳳梨,這種感人的情操很偉大。

97-2-5-image009-450.jpg

鳳梨田裡有鳳梨的雜草,一定要把那些雜草除掉,不然的話會影響鳳梨的生長的,所以種植鳳梨的農人,幾乎每天都要鳳梨田巡巡看,邊巡邊除鳳梨草,還得幫鳳梨防曬,綁起草來,就像在照顧孩子一樣的細心。每天一大早豔陽依舊,縱使太陽艷陽高照,農人依然得下鳳梨田除草,鳳梨田很大,要割完雜草要很花時間,雖然很辛苦,但要種鳳梨絕不能怕吃苦,這更讓我們佩服起農人的辛勞了。一大片的鳳梨田,這是農人的心血,每一粒的鳳梨就像農人的孩子一樣,用心裁培,直到成熟為止,看到鳳梨成熟,就像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再多的辛苦都不算什麼了,當看到別人吃到鳳梨時那讚不絕口的神情時,似乎十幾個月種植鳳梨的辛勞都不算什麼了!

霧峰鳳梨真的是令我們感觸很深,不只是霧峰鳳梨讓人驚嘆的口感,還有農人的辛苦,他們要種這麼大的鳳梨田,頂著大太陽去巡田、除草,這麼一大片的鳳梨田,要除草除到什麼時後,聽老師說種鳳梨收成並沒有賺多少錢,他們依舊為霧峰鳳梨的堅持,種出一粒粒香醇的霧峰鳳梨,這實在很值得令人尊敬。

97-2-5-image011-450.jpg

霧峰山區種植鳳梨的農夫們,種植鳳梨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支持他們做下去的動力是對鳳梨的特殊情感,對他們來說鳳梨是他們的孩子、是他們的心頭肉,溫柔的對待鳳梨苗,害怕他們因此有任何損傷,輕手輕腳的就怕不能給那些孩子最好的照顧,辛辛苦苦的幫他們施肥、鋤草、澆水。在山上的種植是靠老天爺吃飯的,老天爺不賞臉,那年的收成就沒了,他們也會心痛,心痛的某部分原因是因為錢,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今年的努力全白費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孩子無法順利的開花結果,經年累月的看著鳳梨們開花結果一代又一代,親眼看著他們誕生,也親眼看著老植株的殞落,對他們來說鳳梨的果實是種榮耀,是他們豎起大拇指對這些孩子引以為傲的地方。

指導老師:林正光老師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如果您真的尊重鄒族─給嘉義縣政府的公開信

莫拉克災後300日,嘉義阿里山的鄒族部落仍無明確計畫,4月份部落居民封山抗議後,縣府雖公開表示會儘速處理,但直至今日仍無進展。在5月份連續兩場豪雨後,不論原鄉重建或需要安遷者,對未來都感到更為憂心。

編按:

莫拉克災後300日,嘉義阿里山的鄒族部落仍無明確計畫,4月份部落居民封山抗議後,縣府雖公開表示會儘速處理,但直至今日仍無進展。在5月份連續兩場豪雨後,不論原鄉重建或需要安遷者,對未來都感到更為憂心。

以下為資深鄒族文化工作者yapasuyong ‘e niahosa(漢名:梁錦德)給嘉義縣政府的公開信,因原文篇幅較長並附上部落行文監察院的陳情書,經作者同意後,節錄部分刊載於此,閱讀全文或欲瞭解更多阿里山重建詳情,可聯繫作者:0910187598 yapas229@gmail.com

IMG_9195
鄒族人在樂野湖底基地附近的「迷糊步道」石碑上結合抗議布條,要求「政府別再裝迷糊」(攝影/鐘聖雄)

因政策受害被迫走上街頭,是一種無奈

四月二十五日阿里山鄒族人封路抗議,部分媒體訪問縣府回應如下:『這是「有心的非災民」及「具政治意圖」的一些人所操弄、煽動的抗爭活動,嘉義縣政府不予置評,不做任何回應』。這就是『最照顧鄒族』的嘉義縣政府對四月二十四日鄒族人封路抗爭的回應。

四月二十七日在阿里山鄉公所的原民會四月份災後重建聯繫會報,縣政府吳秘書長佔用一小時做報告,不但未對抗爭的訴求做任何正面回應,反而用了近一半的時間批判、指責抗爭行動的不是。

吳秘書長在聯繫會議報告中指責抗爭的不是,我就是在會議中被點最少七次名的『有心的非災民』,yapasuyong ‘e niahosa(漢名:梁錦德)是也,拉拉吾雅部落人,做部落工作近二十年。

我在過程中原本只是站在協助的立場,但最後於活動前一日晚上,在竹崎分局要求下,代表簽下集會遊行【緊急】申請書(笑話一則:在我家院子辦活動集會還要申請?),成為那次活動的總負責人,事後甚至被冠為『有心的非災民』煽動首謀,真是感謝抬愛。

假如縣府說的是真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有如此的魅力、能耐來操弄此次的抗爭,難道來自八個部落(也有旅外的)參與的族人,還有其他來聲援的族群及國際特赦等NGO組織都是笨蛋被我操弄?其實我覺得自己是大笨蛋跳進這抗爭籌備團隊,但是我無悔。

這也充分證明嘉義縣政府【吳秘書長(副縣長)】根本不了解鄒族,嘉義縣政府眼中的鄒族是不會吵鬧,偶而給顆糖就可以打發的乖小孩,從來不會給縣政府製造任何困擾,所以都不用操多大的心,就把這個抗爭行動看成是有心、有意圖的人在操弄而不予回應,真是令人痛心啊!

鄒族人除了『反阿里山BOT』全鄉動員過一次上台北到立法院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所謂群體的抗爭行動,也很少參與其他族群為爭原住民權益的活動,比起其他族群更鮮少有批判性的文章、論述,鄒族真的是沉默、害羞(害怕)到可以,縣政府執政者你們知道真正的原因嗎?

你們還得要感謝當時白色恐怖的執政黨,把鄒族打壓(我可也是受害者喔!)『『照顧』』很長一段時間,到現在還沒完全走出來,族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過就好的心態還是很普遍,要以此操弄、煽動鄒族人上街頭有那麼容易?鄒族可是沒有專門上街頭抗爭的組織!

受災族人被政府耍了八個月,災後部落重建、安遷工作嚴重延宕,訴求再再的被忽視拖延,表達的強烈意願不被尊重,「抗爭」這顆炸彈可是政府自己做出來的,爆炸了還怪別人亂來,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不做任何回應,這就是大有為的政府如此對待原住民。

IMG_9287IMG_9311
同樣是人,官員瞭解災民的感受嗎?(左) 現任嘉義縣政府秘書長吳榮輝 (右)山美居民(攝影/鐘聖雄)

九個月,孩子都快生出來了,安遷卻無下文

我們都很想知道政府對「災民的定義」是什麼?只有已無住屋或要被安遷的才是災民?部落交通、電力、電信二、三個月都不通,土地流失(我家即是如此),產業重創到現在未恢復,地區內苦了那麼久的居民,按照縣政府的邏輯就不是災民嗎?縣政府如此以「災民」與「非災民」分化部落,再來個各個擊破,真是沒有道理!

就如來吉部落,安遷不安遷造成內部分化一分為二,到現在還不肯坐下來談,政府是要負絕對的責任!因為政策改來改去不明確,部落資訊傳達不足,復建速度又慢到可以,部落人的解讀不一,以致在部落重建與安遷關係認知上的不同造成嚴重誤會對立。

留在部落的人怪罪要安遷的人一直吵鬧,所以部落復建工作政府才會遲遲不做,又說是要安遷的人要求劃特定區,所以復建資源進不來,部落重建無法執行。

縣政府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嗎?還是知道了卻任由部落分裂,最後政府是便宜行事──你們都不要吵,管你什麼意願不意願,通通聽我的?

政府對來吉、樂野、山美安遷用地處裡態度是很讓族人不滿;溝通不良,訊息傳達也奇差,縣政府決議的事件,受災戶還是從媒體得知那樣的結果,那種完全不被尊重的感覺就像挨ㄧ記悶棍,讓受災族人不生氣都難,這是抗爭的導火線,加上時間一再拖延,九個月了耶!小孩都快生出來啦!政府完全被動『依法行政』且完全不尊重族人的意願,想要拖延到族人受不了,遂行政府便宜行事將族人安遷在山下?!

山美安遷戶才可憐,配合政府加大特定區範圍,五月五日安遷用地被判死刑,那種無助的表情看了真叫人心酸,但卻沒有幹部、領導人做任何爭取改變的表示,詢問族人得到的答案,令我覺得非常荒唐與悲哀。

族人說:『不能得罪縣政府,縣政府已經答應要給山美部落協助,縣府說不要跟來吉一樣一直吵,那樣縣政府就會拖著或不做,其他資源也不會進來』。有些族人因此就不敢走出來抗議,但縣府一樣毫無作為。

事實上,縣府原本打算將安遷的族人,都遷去「轆仔腳」,當族人抗議,要求要在原鄉重建時,政府就說:『你們找地啊!找到了縣府「再依規定程序處理」』,當族人辛苦的找到基地,政府又拿聖旨(專家學者評估)說這個不安全,那個開發經費太高、、、一大堆理由說詞。

縣府真的是一心要把安遷族人安置在山下?請注意,各部落需要安遷者,都一致強烈表示:「政府不給我們在山上蓋房子,我也不會下山到轆仔腳,留在山上自己想辦法。」請縣政府不要忽視族人強烈的意願,還怪族人不配合,怪有心人操弄,把責任推的乾乾淨淨。

image

鄒族災民質疑,阿里山能讓漢人種茶,卻找不到可以讓鄒族災民安身立命之地嗎?(攝影/鐘聖雄)

用成本效益評估一個族群存亡,這是公平?

抗爭訴求現政府不予理會回應,過一個月了,政府除了一次的會勘及二次無具體結果的協調會,進度呢?!

教授專家說:「危險因子可以用現代科技工程來克服,但要花較多經費」。政府說:不能花那麼多錢是為顧及成本效益及社會公平。

請問:為了保護不到四百人的阿里山鄉漢人居住之豐山村不至撤村,政府前後投入數十億(縣政府出了多少呢)的治山防洪、交通、觀光發展、部落環境改善等工程經費,豐山村每人平均分攤最少500萬元以上,原住民(來吉)安遷開發經費也不過336萬元/個人(政府估算的),樂野、山美則更少,這叫社會公平嗎?豐山村漢人居民是人,原住民就不是人?!

又;張縣長搶救大阿里山觀光旅遊,強烈爭取要求興建對鄒族部落一點利益都沒有的纜車(評估中),要花幾十億(不會到時又BOT吧?)而且都會經過所謂不安全區。林務局對阿里山森林鐵路也編列龐大(政府解除BOT虧的可能比這還多)預算要來修復,政府卻不願只花幾千萬或上億的經費來開發安遷基地。

當政府致力爭取阿里山森林鐵路為世界遺產,卻要毀滅一個悠久歷史文化的鄒族。把一個族群物化不當人,用成本效益來衡量一個族群的存亡,這是不公平!? 政府要搶救延續一個族群的生命,花再多的錢都應該要做,這才叫公平!

IMG_9089
樂野部落至湖底基地勘地,圖片中著白色襯衫者為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教授段錦浩。

阿里山災後重建面臨的問題與呼籲

(1)部落重建:

阿里山鄒族部落沒有遷村的問題,只有安遷問題,所以部落災後重建是絕對不能打折扣,不能說有部分或大部分人因天災被迫離開部落就減少對部落復建投資。

安遷不一定非要全部集中,因為在各部落要找一塊較大面積完全集中安遷戶之安全用地是相當困難,分區分散或個別重建,都在重建條例中有依據可行,為何不能執行?

強烈建議:要排除萬難,不要便宜行事誘族人離鄉

安遷地的選用,要不計成本盡速完成,不要拿專家學者的意見當擋箭牌,專家學者都已經說:可以克服、降低,甚至完全排除危險因子,就是需要較多經費(附件3,請點選這裡閱讀)

再說族人被安置離鄉,他就不是阿里山鄉鄉民了,鄉內原有包括全民保險、幼兒及老人相關補助、農保等等的福利相對消失,您縣政府是不是要概括承受呢?絕大部分的安遷戶都還不知道喔!為什麼有安遷戶會提到『可不可以不遷戶籍』的問題,縣政府認為呢?

族人災民無奈被迫安遷離鄉到山下,他習慣的工作、產業都在山上,雖然縣府對未來看似做了很多的設計規劃,社會處也做了工作意願調查,可是:不是每個鄒族人都會做生意,都會唱歌跳舞,會想在公司工廠上班。當縣府承諾會蓋竹筍加工廠時,筍工廠究竟能聘用用幾百個員工?而當有竹園的人無法上山採筍時,難道筍子會自己進工廠?

如果為數不少守護山林的族人被威脅利誘下山,讓更多不法、不肖的漢人入山違法濫墾破壞山林,豈不是製造更多的災害?

(2)災後重建預算執行:

立法院遲在98年11月才審查通過,六個月後(災後九個月),政府復建的進度呢?安遷速度已不用講,阿里山鄉災害復建預算呈報37億多元核下17億元,全部由嘉義縣政府執行,但是族人卻感受不到做了什麼。

以族人最切身的道路問題為例,阿里山沖毀23座橋樑,扣除民間認養興建的四座(2大2小),餘19座,政府一座都還沒開始做。在沒有橋,僅靠流籠進出的情形下,山美第六、七鄰二十多個學童只好被安置在民宿,減低上下學搭流籠的安全顧慮,也減低家長的困擾,尤其托兒所小小朋友,老師還要24小時照顧呢!

523的豪雨(僅300公釐)及527、528造成八個部落都行不通,因為沒有橋,過水路面全沖毀,茶山、新美部落十天無路可出入,部落內雜貨店物資空了,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已準備做救災送物資,直到第十天搶通了,居民才可下山補充物資。

再以農路修復為例,好不容易從原民會爭取到1500萬元的農路修復專款,由縣政府發包(以1100萬元標出),究竟是做哪幾段?數量?有沒有彈性調整的空間來真正滿足地區的需要呢?都無從得知。

農路關係著阿里山一年一次的筍季,很多居民都期盼這一年一次的主要收入,今年三、四月份,較低海拔南三(山美、新美、茶山)村因無雨水沒什麼筍,加上農路大都不通,真是無雨(語)問蒼天!

四、五月份,較高海拔的北四(來吉、樂野、達邦、里佳)村因間歇的雨,讓筍多長了些,但雨來了就把原本已大都不通的農路沖的更爛、更慘,為了要採筍賺錢,有的自雇怪手清路,有的搭建流籠,再不就用背負的,那是筍價好一點才會如此拼命,受災農民的辛苦政府看到了嗎?

阿里山鄉公所之前東挪西湊了好幾千萬修了大部分的『主要農路』,縣政府又幫了多少?筍期前為何不能先幫忙修復?

(3)產業重建:

縣政府災後產業復建做了什麼?筍價二、三日一變,讓筍農大洗(筍價)三溫暖,災民的困境縣政府看到了嗎?有任何的協助措施嗎?這就是縣政府的產業復建!?請不要告訴我(們)說有輔導協助,因為我(們)知道只有特定對象受益,更不要再告訴我(們)那已緩不濟急的未來要在觸口鄒族村(民族櫥窗)內蓋竹筍加工廠。

強烈建議:

每次想要在縣政府網站找復建相關資料,就是找不到災後復建完整具體的資料數據,強烈的建議17億元的災後重建經費(含1500萬農路修復),請縣政府發公報讓全民監督,包括列出原呈預算需求,刪了哪些項目不做(以後有沒有機會做),未來三年(一年快過了)要做哪些項目、預算、時程、進度,做每月公報讓重建區災民充分了解,政府究竟為災區做了哪些復建工作。

如果縣府出公報,我(們)有志工團隊會以最快時間把公報送到每一戶,如果縣府災後執行團隊真的辛苦執行了預算,讓族人災民充分的了解,肯定的掌聲是不會吝嗇的。我(們)協助災民族人滿足知的權利,也希望政府提供完整正確的施政訊息,減少災民族人對政府的誤解與不信任,更避免對政府不必要的衝撞?

image
居民希望政府能真正的尊重原住民(攝影/ 鐘聖雄 )

政府忽略原住民基本法,柿子挑軟的吃!

我做部落工作快二十年了,從來不以個人利益,幾乎天天在各部落跑,尤其當記者這三年多來,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從族人個人生活上困難、生存的無奈、部落經營、文化傳承等等的困難,及到整個原住民鄒族瀕臨滅絕危機,族人真的都沒意見?部落真的沒事?鄒族部落人的需求政府都做到了?執政者真的以為已經把鄒族照顧到都沒話說?

政府天天喊尊重原住民,也喊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都必須予以尊重,可是呢?!在台灣原住民是小媳婦,『乞丐趕廟公』的婆婆一堆,每一個婆婆都有各自的規定,小媳婦不能有一點自主,管你死活一切照規定。這就是台灣原住民最大的悲哀,是要求自治的最大因素,希望只要有一個尊重我族群意願的的婆婆,快樂的生活延續族群的生命。

我、還有很多族人,尤其是被安遷的族人,我(們)是站在整體鄒族去思考,很努力想要恢復被政府拆解的鄒族,保有鄒族的完整性,思考整體鄒族的權益,在災後重建(尤其是安遷的部份)提了很多相對意見,但是政府一切以『依法行政』完全忽視所提出的意見需求,認為我(們)是在製造問題,是麻煩的製造者。

然而政府卻是有法不依,故意忽略有原基法為依據的災後重建條例部份條文,完全依據現行法來處裡、避開原住民災後重建問題便宜行事,然後說:「有啊!我們絕對尊重,我們有做啊!」可是怎麼還有那麼多的『有心的非災民和有政治意圖』的人呢?!

站在整體鄒族權益我(們)當然有意見啊!政府依法行政=柿子挑軟的吃,違法嬻職也是政府=人民受害喪失權益卻無奈,嘉義縣政府您是哪一種政府呢?

原住民不是要『被照顧』是要『被尊重』,還給『應有的權益』而不是『被施捨』!

敬告縣政府

您要是真的「尊重、照顧」鄒族

請向你的上級=要求中央政府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附件1,請點選這裡閱讀)

您要是真的「尊重、照顧」鄒族

請向你的上級=要求中央政府盡速完成原住民自治,讓鄒族自治(附件2,請點選這裡閱讀註2)

您要是真的「尊重、照顧」鄒族

請尊重安遷族人「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意願,盡快協助無意願離鄉的族人興建永久屋。

您要是真的「尊重、照顧」鄒族──

請遵守承諾:各村都要有避災屋、備災中心(建組合屋都可以),救災物資存放及人員避難所。

強烈建議:

1、 避災、備災屋盡快建或找點。

2、 避災、備災屋設置太陽能板,以應斷電時緊急基本用電所需。

3、 發佈颱風或豪雨警報各部落進駐最少一部怪手備足油料待命搶救。

4、 各部落派出所配發拋繩槍、照明槍(含彈)等救援裝備以備救災用。

您要是真的「尊重、照顧」鄒族

對阿里山部落產業、交通、觀光、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等等災後復建要加快腳步,而且要比以前更好

我們堅決主張:

1、尊重鄒族文化傳承、傳統領域完整、文化環境及民意並堅決主張「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之原則。

2、堅決反對政府用政策性之理由,利誘進而強制原住民安遷至都市,加速原住民文化、教育、政治、產業、聚落之瓦解。

3、堅決要求專家學者及政府相關單位與部落災民召開說明會,並提出具體勘驗證據及決策過程。

4、我們堅決「離災不離鄉」的原則,在鄰近部落土地上繼續發展、傳承鄒族的文化。

5、若沒有兼顧到民族的意願,將鄒族災民安置別處,我們將面臨文化的土石流,文化將會面臨重大的浩劫!

6、我們反對政府滅族政策!反對文化屠殺!我們反對鱷魚的關懷!

說我(們)是『有心的非災民或有政治意圖』的一些人,我(們)的『有心』跟『意圖』就是如此無冤無悔付出協助族人災民,期望族人災民早日脫離莫拉克的陰影過正常生活。我(們)多年來一直都是『有心』跟『意圖』,期待我們的族人能找回尊嚴快樂的生活,完整延續鄒族的生命。

我(們)的『有心』跟『意圖』是不會改變、不會停止的。『人在做天在看』。

陳訴代表人:yapas niahosa(漢名:梁錦德) 2010/06/01抗爭滿月後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一鄰十六號

0910187598 yapas229@gmail.com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彩繪舊正‧舊甘心

舊正社區的位置,位在霧峰鄉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裡空氣清靜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社區居民大都以農業為主,所以大多數的土地都是農田,當地人,沿著社區的小路一路上盡是綠油油的稻田

關於舊正社區:

舊正社區的位置,位在霧峰鄉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裡空氣清靜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社區居民大都以農業為主,所以大多數的土地都是農田,當地人,沿著社區的小路一路上盡是綠油油的稻田,令人心曠神怡。

舊正社區在以前是種植菸葉的,當時有很多的菸葉工廠,後來因為從外國進口來台灣的菸葉比較便宜,導致舊正社區的沒落,菸葉工廠也一間一間的消失了,在民國九十四年以前,因為前任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不認識字,所以社區呈現瓦解的狀態,之後由現在的林綉汝理事長接任後,配合政府發展社區工作,幫社區籌備一些計畫、整理資料、申請等等,並希望當地居民一起參與社區改造計畫,一同創造一個優質的理想社區。

彩繪社區的緣由:

我們第一次去舊正社區時,發現當地附近又一些老舊的牆壁,沒有上任何的油漆只有水泥的顏色,在之前的彩繪組有到舊正社區彩繪過,他們彩繪的地方就是林綉汝理事長家附近,他們以稻米收成時的顏色淡黃色作為底色,然後構思圖案加以上色。

後來林綉汝理事長覺得很不錯,把社區的老舊牆壁彩繪一翻,讓它們看起來漂漂亮亮的煥然一新,社區的居民看了也會覺得很有活力、很舒服,不然都只是水泥的顏色看起來死氣沉沉的沒什麼朝氣,所以決定讓霧峰學彩繪組的同學以這種方式來上這一門課。

彩繪過程:

97-2-6-image001-450.jpg

97-2-6-image003-450.jpg

理事長跟我們說希望我們以之前彩繪的淡黃色,作為我們要彩繪的那面牆壁的底色,竟然已經知道了底色要用淡黃色,我們就開始動手把牆壁塗上底色,我們跟理事長去倉庫裡找油漆和油漆刷,但是油漆刷大多是小隻的,所以理事長決定去買大的油漆刷和滾輪,不然的話底色畫到明天天亮也畫不完吧。

先把油漆攪拌完後,開始調濃度弄完後我們就開始漆牆壁了,女生則是蹲在後面聊天,可能是怕弄髒吧,等到理事長把大隻的油漆刷和滾輪買回來後,女生也加入了漆牆壁的行列了,老房子的牆壁果然有點難刷,坑坑洞洞的以及牆角很難把油漆吃進去,要拿小隻的慢慢補上去還補了好幾次。

97-2-6-image005-450.jpg

97-2-6-image007-450.jpg

上完底色後我們討論著那面牆壁要畫什麼,那面牆因為中間有一條樑柱將牆壁一分為二,所以要設計兩個草稿,有人說要畫亞洲大學、有人要畫舊正地圖,在討論的過程中理事長聽到我們要畫舊正社區附近的地圖和景點時,她拿出了以前一位大學研究生做的地區介紹圖給我們參考。

之後我們決定右邊比較大的那一面牆,畫上舊正的地圖以及一些機關的地點,然後再把景點以及道路的名稱標示上去,因為理事長說他們「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的路不好找,那些從外地來找理事長的人要找到他很難,還有就算是舊正社區的居民,對舊正村裡的景點或機關也不一定知道在哪裡。

所以我們決定畫舊正地圖,亞洲大學構造太過複雜要畫的話實在有點困難,所以只好把它取消,我們到那面牆開始打草稿,先把舊正地圖的大小確定,然後開始畫外形,本來用白色的蠟筆畫,結果我的天哪竟然看不到我們畫的痕跡,真的氣死人,我們決定改用鉛筆畫。

畫了一下子才發現我們之前上的底色,竟然給我掉漆,是隔了兩個禮拜太久了嗎;還是我們技術太爛所以油漆擦不上去;或是那面牆太老舊了,算了有時間再補上去吧,外形畫好了以後,開始畫地圖裡面比較大條的道路,然後是烏溪以及比較小條的溪流,再把一些次要的道路以及地圖上代表景點的小房子畫上去,就可以開始著色了。

97-2-6-image009-450.jpg

97-2-6-image011-450.jpg

我們設計草稿的學姊要我們主要道路塗灰色、烏溪塗藍色、小道路塗咖啡色、景點的房屋塗白色屋頂紅色、其餘的部份用綠色塗上,右邊大致完成了我們開始想左邊的草稿,有些居民跟我們說不要畫人在上面,他說如果畫人的話晚上出去的時候看到一個人在那邊會被嚇到,我聽到的時候有點呆滯,我根本沒想過要畫人,就算要畫人我們也不知道要畫誰,雖然他的叮嚀有點多餘,不過還是謝謝他提供意見給我們參考。

後來居民提議可以搭配山水風景或是田園風景,我們想一想舊正社區大部分都是農田,畫田園風景圖剛剛好可以搭配舊正地圖以及這邊的稻田,決定好了就開始畫田園風景的草稿,想不到我們這組有那麼繪畫草稿的高手在,田園風景的草稿沒有多久就被他們給畫完了。

97-2-6-image013-450.jpg

97-2-6-image015-450.jpg

田園風景的草稿畫好了,就開始塗上顏色,過了一會兒我們設計草稿的學姊跟我們說,我們舊正地圖畫錯了,聽到的時候有點不知所措,畢竟都畫好了才說要改,理事長跟她說我們之後上的地圖草稿,道路的部份有些是錯誤的,還有一些次要道路不要一樣用咖啡色,希望我們用別的顏色把它標示出來。

97-2-6-image017-450.jpg

97-2-6-image019-450.jpg

關於要標示景點的字的部份,我們想過許多辦法,一個是先把字的大小型式先用電腦用出來,再把外型割出來用噴漆下去噴,結果有些字的中空部份不好用以及用噴漆會把周圍弄髒因此作罷;另一個是一樣是把外型用好,然後用油漆刷過去讓字印上去,結果也是因為中空部份以及字的周圍會歪七扭八而作罷;最後我們想說直接把字割下來後,直接拿鉛筆上去把外型描出來,然後再慢慢的上顏色了,但是這樣又太花時間實在是有點來不及,所以我們只好拜託理事長請人來寫了。

成果:

97-2-6-image021-450.jpg

97-2-6-image023-450.jpg

這兩張照片就是修改前與修改後所拍下來的,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兩張不同,左邊那張橫躺在地圖中央的主要道路是國道六號,位於國道六號下面比較小條一點的是次要道路「北安路」,其餘再上方的一些次要路線,我們只用咖啡色畫一下而已,沒辦法區分出它們跟一些小道路。

所以理事長才希望我們能把它們給用清楚一些,改過以後國道六號就是在右邊那張照片裡灰紅相間的那一條,我們還畫上了國道六號的梅花標誌,「北安路」變成跟國道六號相交的黃色道路,上方的次要道路我們也用黃色跟一些小路給區分了出來。

97-2-6-image025-450.jpg

97-2-6-image027-450.jpg

最後,這兩張圖是我們把這面牆完成後所拍下來的,左邊這張是理事長請他們社區裡最會寫書法的老師來把道路、景觀以及烏溪的名字給寫上去的圖,右邊這張是我們彩繪組把這面牆壁彩繪完後的全貌,隨著這面牆壁的完成我們這學期的霧峰學也跟著到了尾聲。

感觸:

在這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彩繪社區時的快樂和辛酸、舊正社區的熱情以及人情味、理事長對社區的付出;在過程中組員們跟理事長一起討論彩繪內容大家有說有笑,一起拿著鉛筆在牆壁上畫著草稿,拿著油漆一起上色,雖然有時候會把牆壁搞得像鬼打到一樣,但是還是很開心;因為田野調查的時間有限,所以這面牆可能無法如期完工,所以希望組員能夠禮拜六日來繼續趕工,但是來的人總是那幾位,所以總有一股無奈感,可是還是感謝他們的負責。

我們在上底色的時候,舊正的居民來看我們漆牆,有一位婆婆特地去做東西來給我們吃,她做的是蔥油餅還做了兩盤給我們吃,真是太感動了還能吃到傳統的蔥油餅,讓我們感受到了舊正居民的人情味。

其中有位婆婆的兒子也跑來幫我們粉刷牆壁,婆婆說她的兒子都自己幫家裡上油漆的,果然師傅級人物就是不一樣動作好專業,還教我們漆牆的技巧不像我們只想著上色沒想到要塗均勻,真是太謝謝他了。

在我們畫左邊草稿的時候,理事長拿了一些飲料給我們喝,理事長說那個是梅子汁加梅子醋,我們喝起來覺得酸酸甜甜的很好喝,一些村民也來看我們畫草稿,理事長一邊跟他們解說一邊跟他們有說有笑的,在我眼裡感覺真不錯。

有些村民也跟我們說,我們另一半的風景圖可以怎樣畫比較好,還有一位婆婆她不能說話,所以跟我們比手畫腳的,雖然她在比什麼我看不懂,但是我隱隱約約感覺的到她很開心,她指著我們的畫,又比著一些東西好像在跟我們說可以那樣,也好像跟我們說我們畫得很不錯,所以我們也笑著看著她目送她離開,她走的時候還不時回頭跟我們比手畫腳。

在這段期間理事長一直在想如何把這面牆畫到最好,怎樣畫才能讓社區居民們一看就懂,另一邊的圖要怎麼搭配,拿了很多之前別人做的成果給我們看,居民來看圖的時候不忘要跟居民解釋這面牆的涵義,跟居民討論著圖的內容,所以要我們改來改去,希望把牆壁做到最好,有著這麼好的理事長,難怪能在理事長接任後短短四年,就能有這麼輝煌的成果,能來舊正社區彩繪認識理事長真是光榮。

指導老師:林綉汝理事長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社會責任是什麼?給安藤忠雄先生的公開信

身為後輩,本來我應該稱你為「尊敬的安藤先生」,你也應該非常習慣類似的敬語,然而我有點猶豫,因為你現在對台灣做的事,讓我不知道該不該這樣這稱呼你,所以先容我保留對你的尊敬,假如安藤先生願意耐心看完本信的話…

編按:

200年2月,作者曾發表「一封給下一代建築師的道歉信」, 點出了農舍濫建已從個別行為變成建商有計畫的開發,引發熱烈迴響,近日作者發現,搭配著某一大型房地產開發案,由知名國際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即將於澳底興建之「大地教堂」,就是不折不扣使用農地興建的「假農舍」,這與安藤忠雄向來倡議的建築師之「社會責任」,十分矛盾,且為不良示範。

為此,作者寫了一封給安藤忠雄的信,探討社會責任, 點出農地濫用與建築專業的反思,並正翻譯成日文版本,寄至大阪的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以下信件全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990605aodi092524340-450.jpg
NEXT-GENE 澳底大地建築國際計劃 ,位於台北縣貢寮山上約200公頃,由捷年集團開發,預計興建176戶,二到五房的格局,設計與營造費用超過30億元(不含土地成本)官方網站:http://www.next-gene20.com/

安藤先生你好,

身為後輩,本來我應該稱你為「尊敬的安藤先生」,你也應該非常習慣類似的敬語,然而我有點猶豫,因為你現在對台灣做的事,讓我不知道該不該這樣這稱呼你,所以先容我保留對你的尊敬,假如安藤先生願意耐心看完本信的話,相信你會諒解。

這幾年在台灣媒體上,常常看到安藤先生要來設計建築物的消息,包含美術館、殯葬設施等,雖然到目前為止並未完成,但是想必會跟你往常的作品一樣精采,讓我非常期待。只不過近日看到新聞,得知你要在澳底那片農地上設計一幢「大地教堂」,讓我突然一陣天旋地轉、心煩欲嘔,心情平復之後得出一個結論,關於澳底開發案(Next Gene 21+)這件事情,安藤先生要不就是徹底被矇蔽,不然就是一個心口不一的人。

還記得這幾年你在台灣的演講嗎?場場座無虛席,一票難求,我因為生性疏懶不喜歡湊熱鬧,所以一場也沒去,可是我有很多學生是你的擁護者,他們聽完回來都有跟我提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你不只一次提到的「社會責任」,這點我非常贊同,幸好有安藤先生登高一呼,否則那麼多情緒高漲的粉絲擠在一起,最後聽到的可能只是彼此的喘息聲而已。

如今有點諷刺,我不禁開始懷疑你所謂的「社會責任」到底是什麼,因為即將在澳底動工的這間教堂,顯然就是蓋在農地上,依照台灣法令,農地只能興建農舍,也就是農用住宅,原本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農村地區住宅供應不足的問題,而且得由具備農民身分的人申請,任何拿農舍的名義當晃子,實際上是他種用途的房子,我都稱之為「假農舍」,

「假農舍」對於農村土地的殺傷力,我在「建築師與農舍」一文早已闡明,由於政府選擇性的犧牲農業,導致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陷入困境,主管單位無力思索因應之道,竟用開放農地興建農舍的方式,企圖讓休、廢耕的農地重新具備經濟價值,提供農民快速出脫土地的管道,結果是真農民越來越少,「假農舍」越來越多,

而安藤先生這幢以農舍之名行觀光教堂之實的案子,正是眾多「假農舍」的案例之一,對農村土地的破壞跟某些荒謬的都市計畫不相上下,只是蠺食與鯨吞的差別而已。安藤先生並非我國國民,每次來台皆在前呼後擁的高規格陣仗中渡過,自然無法體會台灣農業的潛在危機,情有可原,但是貴國的農業概況,安藤先生不能不知。

日本在二十年前的「綜合糧食自給率」跟今天的台灣差不多,也是百分之三十左右,只可惜台灣人警覺性不夠,不像貴國人民,為了避免重演戰後昭和時期的缺糧恐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不斷努力追趕,終於在前年重返40%,去年甚至來到41%,同時境外農業方面也頗有斬獲,在非洲地區擁有的良田總量,在亞洲國家當中繼續名列前矛,

然而貴國人民並未因此而滿足,推廣米食的動作從未間斷,道理很簡單,因為你們清楚知道糧食安全永遠是國家安全的重要課題,失去了糧食掌控權的國家,只能任人宰割,而足夠的農地面積正是糧食安全的基本前提,所以農地當然不能任意非法使用,這點相信安藤先生也會贊成,

只是您聽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嗎?貴國也是個愛好「論語」的國家,你不希望發生在日本的事情,為何可以發生在台灣?在日本可以不經過土地變更的方式,就直接把一幢教堂蓋在農地上嗎?明明是教堂,在日本可以假藉農舍的名義申請嗎?

台灣確實有不少建築師,只圖獲得發揮創意的機會,不問後果,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近百年的外來統治,確實已經賦予台灣人民相當程度的難民性格,一切將就即可,不要過度講究,能拿的快拿,可以帶走的趕快帶走,但也並非人人如此,澳底一案的土地議題開始發酵之後,確實有不少參與該案的本國建築師開始認真反省,連有些正在進行的「假農舍」案也因此喊停,證明了本國仍有可喚醒之人,不知道安藤先生屬於前者還是後者?

你可能會覺得只是一幢教堂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你可能就太天真了,就如我之前所提到的,你在台灣的知名度,已經高到可以選總統了,你的行為不管對錯,都會被學習、都會被模仿,連蓋「假農舍」這種消耗子孫未來的行為,也會因此而被除罪化,這樣真的符合你所謂的「社會責任」嗎?

115年前,貴國近衞師團前來接收台灣時,由於畏懼獅球嶺砲台掌控港嘴的威力,所以繞道從澳底登陸,隨後攻克基隆、台北,一路血腥南下,開啟了50年殖民統治的序幕,摧毀了台灣住民自決的一線生機,也嚴重干擾了台灣自有國格的健全發展,如今一樣在澳底,你的建築行為似乎正在複製著類似的暴力影響,嚴重扭曲了台灣建築學子的基本心態,順便扮演農地殺手,不知身為建築界表率的安藤先生會不會覺得不安?

我心目中的安藤先生應該是個言如其行的人,既然你能說出「建築人要有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話,請你自己要先做到,如果今日之前的你完全不知道上述的爭議,那麼現在你應該知道了,希望接下來安藤先生能夠用你的方法跟管道蒐集資料,查明我所說的一切是否屬實,假如你要蓋教堂的基地並非農地,而是經過合法程序變更完成的建築用地,那麼我會用公開信的方式跟你致歉,

如果確實是農地,那我希望安藤先生能夠提出合理的說明與解決方式,以安藤先生的高度,認錯雖然難堪,但絕對無損你的價值與尊嚴,說不定還會招來更多粉絲為你勇於認錯的勇氣鼓掌,屆時我會再次寫信跟你致謝,而且信中一開頭我會稱你為:令人尊敬的安藤先生。

附註:本文之日文版本刻正翻譯中,譯畢之後將寄至大阪的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同時全文將由日本友人代為轉貼至日本相關網站。

(作者為台灣建築師)

延伸閱讀:「一封給下一代建築師的道歉信」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後龍科技園區」再審,委員一致認應駁回 中央介入讓縣府補件

苗栗縣政府表示,選址是基於交通及地型條,加上用水用電無虞,而且未來可以結合中科、竹科,成為西部科技走廊。後龍緊臨交流道,選這裏是為了「科技大老交通方便」,從竹科到後龍約40分鐘就可以到。 這番發言讓區委會的委員很火大。

內政部營建署區域計畫委員會,今天審查苗栗縣府提出的「後龍科技園區開發計畫可行性規劃報告」,結果多數委員認為苗栗縣政府提出的資料漏洞百出,有些還故意誤導。原本委員一致決議,建議區委會大會駁回此案。不過後來經建會、工業局表示支持,最後決議請苗栗縣府於六個月內補件再審。

(記者註:區委會審查分專案小組、大會兩階段。一般小組審查不會做出明確建議,到了大會則會有具體建議:通過、駁回、補件再審或退回小組重審。今天小組原本要做出具體建議,算是很少見的。)

990604-wanbao1113-016-450.jpg

灣寶居民不分老幼,都希望保留農地農用(圖片引用:「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苗栗縣府資料多處有誤導之嫌

區委會委員、政大地政系教授賴宗裕質疑,例如苗栗縣政府指「環評已通過」,但營建署資料指「環評已退回專案小組」(記者註:事實上並未通過)。另外,苗栗縣府指當地農業使用率16.4%,但農委會說60%。他表示,不同資料呈現內容不一,應進一步釐清。

所謂民意調查應調查「土地關係人」

賴宗裕表示,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之前到政大演講,指後龍靠海地區許多農田都荒廢,他想問今天到場農民「真的荒廢了嗎?」他認為,所謂荒廢地應扣除強制休耕的土地。另外,苗栗縣府指80%民眾讚成,但憲法保障民眾的生命財產權,所謂80%調查對象是誰?應該調查土地關係人才對。

區委會委員、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副教授蕭也質疑,請問這些所謂八成贊成的民眾身分是什麼?真正的地主支持率又是多少?

請問什麼是「無可避免」?

苗栗縣府在簡報時指「本案園區無可避免使用後龍經辦竣農地重劃之農牧用地」,他質疑,「什麼是無可避免使用?」是否經公正客觀評估?縣府指「後龍園區可與中科、竹科形成產業鏈結」,他要求應說明要跟那些產業連結?

蕭再安問,以一個開發工業區的必要性為前提,工業區應位在那裏?苗栗縣府用四個原定下「基地位置及範圍」指出「園區半徑五公里的交通優越性」。

蕭再安認為,如果把半徑放大為30、50公里,有那些地區還可做為評估?他要求應把所有可能的區域都選出來再做區位評審。

什麼是低汙染產業?說清楚

苗栗縣府在指未來園區將引進「低汙染、低耗能產業」,並列出「17類產業不予引進」。蕭再安肯定縣府至少說出要引進較清潔的產業,但要求不應只「負面表列」那17預不引進的產業,應「正面表列」要引進的產業。

公共利益、私益應公平評估

而區域計畫法中所謂「國土利用係屬合理適當者」,指的是公共利益。 公益與私益要評估。賴宗裕表示,當苗栗縣府在提及園區利益時,同時要說農民、文化、社會損失是什麼。如果公益大於私益,居民的犧牲才有價值。

區委會委員、政大地政系教授顏愛靜指出,所謂開發效益都只提到引進多少產值、就業機會、縣府稅收。「但損失的農業產值是多少?」她表示,園區預定地的灣寶屬農業高適宜區,為何要變更為工業區?農業產值真的這麼低嗎?

顏愛靜認為,灣寶不論社會結構、地景都很完整,而且居民凝聚力很強,這些生態與生活價值都無法估算,但必需加以考慮。而所謂公共利益,她認為兩造雙方都應該可以陳述意見。

一邊說農村再生,另一邊讓農民民不聊生

賴宗裕質疑,難道還要一個工業區嗎?政府不是說工業區要更新嗎、農村再生嗎?「農委會不要一邊說農業再生,另一邊讓這些農民民不聊生」。

區委會委員、律師詹順貴指出,人民財產權受到憲法保障,而行政程序法規定,土地徵收要採取對人民損害最小的方法。

請做「永續發展分析」

蕭再安表示,工業區開發案,都是要徵收一級產業去做二級產業用地,反過來如果要徵收二級產業變一級產業,就發生不可逆(一旦土地變工業用地就無法再回到農地使用)。

他建議,應要有一個「永續發展分析」,一個開發案也許在經濟上是正面的 ,但環境、社會公平也要納進來等同分析。例如後龍科技園,有些農民對農地被幑收後的前途感動憂慮,都要一併考量,不是只有財務分析而已。

區位選擇是為了「大老」交通便利?

苗栗縣政府表示,選址是基於交通及地型條,加上用水用電無虞,而且未來可以結合中科、竹科,成為西部科技走廊。後龍緊臨交流道,選這裏是為了「科技大老交通方便」,從竹科到後龍約40分鐘就可以到。

苗栗縣政府的發言讓委員們很火大。委員表示,苗栗縣政府根本搞不清楚委員的問題,區委會審查區位適宜性,是要求做「利益衡量」,結果苗栗縣府回答,徵收土地不是苗栗縣得利,「那這案子就沒有公共利益了耶?」

賴宗裕批,「我們問了很多問題,結果你好像都給我們否決了。我問環評是否已有條件通過,為何不回答?都已經被質疑資料的真實性了,請你們去調查居民意願好嗎?」

廖本全:對審查結論表示遺憾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對今天區委會未做出「建議開發案駁回」表示遺憾。他表示,全數專家委員都認為後龍科技園區不應在灣寶開發,但工業局、經建會等中央政府的意見卻可以左右委員的意見,區委會如何維持審查的公正客觀?

延伸閱讀:

讓灣寶繼續種西瓜

苗縣府話唬爛,後龍案依然補件

(本文轉載自「環境報導」部落格)

大愛生活系列(8)園區就業問題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居民表示,等稻農忙季節結束後,對就業的需求會比現在更高。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

根據高雄縣府4/30最新統計數字,實際居住在園區內者約有451戶,共1597人;其中在縣府調查的351戶中,有176人表達有求職意願。不過,居民也表示,在農忙期間,園區內仍有不少人在山上務農。等農忙結束後,就業需求可能再增加。

目前縣府仍以永齡有機農場為主要就業政策,輔以勞委會、原民會、勞工局提供短期工作。原民會在園區內釋出的58個工作,在5/14完成甄選並已經上工。包括巡狩隊、環境清潔、幼童及老人照護、手工藝等,期限到今年11月中旬。

但不論是何種工作,目前仍是臨時性的居多,或仍在職訓階段、不是正式聘雇。離開原鄉熟悉的生活模式,工作、開銷都改變了,如何能有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以便及早自立,是大家最關切的事。

990605shihoho-2501.jpg2
各政府部門現在協助提供的,都是短期工作。

永齡有機農場,政府力推的長期就業機會

在規劃永久屋政策之初,從中央到縣府,都極力結合慈濟大愛園區,與鴻海集團的永齡有機農場,希望打造重建政策上,災民能安居並樂業的國際示範區。

雖然目前,慈濟基金會已表示,在就業上不會與永齡農場攜手合作,但永齡農場的工作機會,仍然是縣政府力推的重點。

永齡農場現在委託巨農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規劃構想中,是輔導六年為期,前三年,由鴻海集團保證收購農產,三年後,巨農周俊吉董事長表示「三年就能幫他們到有機認證。」拿到認證即可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並讓員工學習自己管理,最後脫手交由員工自行正式營運。

而營運方式,不會採用「分配兩分地給個人」的模式,而是由員工分組管理不同田區,達成一定生產數量,每月領固定薪資,多出的做為紅利。以農場62公頃面積,在農場約可提供60~100名額,為真正可穩定發展的長期工作。

目前農場的現況仍處於整地、基礎建設階段;所聘僱的工作人員,也要經過職訓、試用期才有可能正式錄用。目前與南區職訓中心、高雄大學合作職訓,甄選人員也由職訓單位進行。

雖然最多可聘用到100人,但在農場內工作人數為47人,其中約有32~34人是來自園區。農場工作上,還未正式學習有機農業技術,現以協助整地和搭建基礎設施為主。薪資比照職訓津貼,每日八百元。

除此,永齡農場所能提供的其他工作,仍屬短期。因為已解決之前的土地取得問題,建照也核發,將展開農場內溫室、倉庫、理貨場、推廣教室等建設工作,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約可提供120名工作機會。周俊吉董事長表示,從本星期決標,到七月底需完成工程,即這次的工作為期約兩個月。

至於縣府力推的長期工作機會,可提供60~100名,現在卻只有47位在工作,其中只有30多人來自園區的問題,周董事長坦承,在聘雇上確實遇到困難。他表示,有時面試通過的,最後經通知卻不一定來工作;也有些人實際工作後,發現和自己的預期有落差而離開;甚至也有人詢問,是否可以在農忙期讓他回山上先做自己的農務,再回來工作。

4
居民在永齡農場進行分組整地。他們也都還不是正式員工。

居民與永齡農場工作模式的落差

據悉,園區居民對於農場工作的認知、工作模式,確實有一定的落差。

山上的務農習慣不同,在自己的園地裡,利用清晨、傍晚工作比較多,午間太陽最炙的時候休息;但在永齡農場既為受聘用的員工,就必須遵守一定的上下班時間。另外,很多居民不了解工作內容,有不少人以為工作內容是可以直接學習有機技術,但實際上農場目前仍在整地、做基礎建設。在工作辛苦、薪資也是一天800元的情形下,有人選擇乾脆出外找臨工。

也有不少人,原本在原鄉就有農園,農忙採收的時候,仍要以回山上照顧農事為優先。一位不具名的居民曾透露,「我有應徵上了,他們有叫我上班,但是我還是要先請假。」因為他必須回山上採梅子。

桃源鄉重發展協會張瑞雄認為,居民對於永齡農場工作持觀望態度,另一主要原因是:「大家覺得很不明確。」

他表示,曾參與永齡農場、高雄大學的開會,「他們說,培訓的不代表將來會用,但如果要用會以培訓過的為主。」造成居民顧慮:會不會到頭來這又是一個短期工作?

對此,周董事長表示,確實來應徵的居民,對於工作內容、聘雇方試、農場需求人才,有認知上的落差。他認為有必要進入園區辦場說明會,與居民面對面溝通。周董事長已接洽了重建會的委員,希望透過委員協助,能在五月底前,進入園區辦一場說明會,藉此建立更暢通的管道。

而除了在位於月眉、面積約62公頃的永齡農場,永齡基金會另有一個在杉林分場,佔地達99公頃。農場應缺乏地下水、地表也乏水路經過,遭遇可能無水灌溉的窘境。吳揆指示中央重建會協助解決,尚無回音。

周董事長表示,其實目前也許還不需要用到分場,原因是「也要看就業需求是不是有這麼多。如果有到300、400人,我們才考慮動到那塊地。,因此永齡預計開發的「杉林分場」目前暫時閒置。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以提供職訓為主

慈濟的杉林鄉生活重建中心,可提供園區內的工作大約為以工代賑、傳藝班。以工代賑已經在4/10截止,園區內的工程目前是由外包的包商僱請工人,繼續第一期未完成的工作。

傳藝班部分,有編織班、串珠班、石(/木)雕班,每班10~15人,約有三、四十人在內工作。由於報名眾多,慈濟公關組的陳師姐表示,會以抽籤決定。但也有男姓居民表示,除了雕刻班,傳藝班都是以婦女居多,似乎婦女取得名額的機會較高。

在四月初,傳藝班原本一天八百元工資,降為四百元,從上午八點工作到下午三點。生活重建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傳藝班的目的是讓參與者習有一技之長,算是職訓的一種,「職訓就要比照職訓的津貼。」所以每月為一萬多元。也參加傳藝班的一位婦女劉太太搖搖頭道:「一個月只有一萬多元..」認為這樣的津貼其實不夠每月的開銷。

而傳藝班的作品,目前似乎也未規劃出良好的行銷平台。在木雕班工作的Anika就說:「慈濟只是讓我們學一樣東西。」對於職訓完成後是否有銷售平台、或長期就業的安排,他搖搖頭表示不清楚。

另外,慈濟社工組陳師兄也表示,慈濟將接洽成衣廠創造部分就業機會,讓居民用家庭代工的方式,「做多少算多少(工資)。」他表示,成衣廠的老闆為慈濟人,所以由基金會媒合創造就業基會,聘雇與支薪都由成衣廠方面處理,慈濟只擔任媒合角色。

至於慈濟基金會陳小姐在三月底受訪時曾表示,慈濟基金會將規劃另外取得台糖土地,開辦有機農場,讓每戶可以分到兩分地,但目前未有動靜。對於記者詢問此農場下文,桃源鄉代表陳良輝主席說:「我們不能說什麼都靠慈濟,還是要靠自己。」

3

慈濟基金會的以工代賑工作已經結束,現由外包廠商完成園區建設,聘僱的工人以由外包廠商決定。有部分曾參加以工代賑的園區住民,也有不少來自美濃、旗山、杉林等附近地區。

5
傳藝班上課的以婦女為多數。

67
雕刻班的作品雖然曾在公眾場合展示,但目前沒有銷售的管道。

政府與各民間協會,希望寄託在觀光

園區內,目前有來自各地區的意見領袖,籌備協會,希望配合政府的觀光政策、接洽政府資源,為園區內創造工作機會,包括桃源鄉重建發展協會,籌備中的「高雄縣大愛生態社區關懷協會」等。

目前中央政府與縣政府的對未來的產業規劃,是將來會把杉林大愛園區、永齡有機農場都納入重建示範點,與附近的小林紀念公園、五里埔基地,以及同路線的旗山商圈、甲仙商圈等,一併列為重建示範點,形成一條觀光廊道,包裝行銷。縣府重建會王主任表示:「就像南投九二一重建好之後,很多人會想去看一樣。」

為了配合觀光,園區內會興建商店街、舉辦販賣手工藝和原鄉農產的市集,廣場會表演原住民歌舞,吸引觀光客。

目前是自主管委會籌備委員的陳良輝主席表示,他也是一個協會的籌備委員,希望在別於管委會之外,成立一個「大愛園區居民共有」的協會,除了協會可以向勞工局、原民會等申請更多短期工作外,也希望藉由協會申請園區附近,一塊約20公頃的台糖土地,開發作為居民婚喪典禮的廣場,並同時可以辦活動、開放給遊客觀光,收取停車費、攤位租金等,做為居民的共有的收入。

桃源鄉發展協會張瑞雄執行長則表示,他認為園區內就可以規劃表演的空間,園區本有商店街的規劃。他希望將桃源鄉山上、山下做一體規劃,如在園區興建展售中心、漂流木賣場,把原鄉的農產帶到園區內販賣、增加收入等。

無論何種構想,政府和園區內運作的協會,仍把未來的產業、就業希望放在觀光。不過,這些規劃目前仍是藍圖,園區內也連商店街都未動工。將來是否能落實、對居民的助益,仍待觀察。

居民的問題:要失業了嗎?

眼前,除了靠政府和慈濟基金會釋出的短期就業、職訓輔導之外,居民盼望的長期工作機會仍沒有具體的著落。勤和村的高大哥認為,現在還是農忙時節,等到農忙結束,「失業就要開始了。」

他表示,目前園區內缺少工作,短期工也讓大家覺得不穩定。慈濟無法提供工作,政府提供的臨工也都由鄉公所釋出。雖然大家的戶籍未遷,理應在鄉公所管轄之內,但已到了永久屋,也就很少有機會分配到鄉公所的臨工。「鄉長會說,你們下去了,機會留給山上的人。」

高大哥表示,「那時政府說過,下來的,不怕你沒工作。」當時安置在營區,勤和村有人選擇回到山上、有人選擇到山下生活時,其中的爭議之一就是如何就業及自立的問題。當時他主張住進永久屋,但現在園區內的工作機會不如預期。「我的煩惱是,現在(勤和村)還沒有人來問我工作什麼的,等到有人來問我的時候,怎麼辦?怎麼跟他們說?」

(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當霧峰遇上農夫市集

霧峰學這門通識課,讓我有機會走到了霧峰省諮議會的後山,「台灣省諮議會」區內林蔭處處,小橋流水,環境幽雅,後山區內有造型典雅的梅亭供遊人休憩。山下有環山道路及登山梯道可抵達,沿途綠意盎然

無意間,在網站上,連結到了中興大學農夫市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前往去參觀。一大早,在中興大學蕙孫堂後方,有一群農民互相幫忙搭起棚架、擺設攤位,販售有機農產品,他們是興大的有機農夫。堅持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成立滿週年,結合學校社區化的經營模式,從起初不被看好到現在已有一千多位會員的肯定。在如此的市中心區,能夠見到這麼一個農夫市集,為周邊的居民提供健康的農產品,也同時為有心種植有機農作物的農民謀求更佳的生存空間。

中興大學有農產品之相關科系,而與他們合作之農民,必須與中興大學「農產品檢測及驗證中心」合作,就農場土壤、水質和產品做檢驗。中興大學無論是教授或者是學生,對農產品相關研究都具有相當專業之水準,人力資源豐富中興大學農夫市集,能利用校內豐富的資源,提供給消費者許多精采之講座,並且教導消費者如何養生以及烹飪有機食材。

中興大學除了每週六的市集以及講座外,每個月市集會舉辦農場參訪,除了了解該農場的作物種類、生長環境、施作方式外,還安排專業課程教導農民,教導農作專業技術以及行銷技術。透過每個月的參訪除了有監督功能、增加農民感情外,並期望特過如此的聚會,農民互相觀摩學習、技術交流,讓市集的品是越來越佳。

97-2-2-image001-450.jpg
(中興大學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

農夫市集在歐美國家相當普遍,部分市集更成為大都市的活動盛事或是著名的文化節。英國目前有近500個農夫市集,根據美國農業部2006年的資料,美國也有4,385個定期的農夫市集,新市集出現的年成長率為18.32%。

常態性的農夫市集在台灣地區仍是少見,目前較有名氣的當推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辦的「旗美農民市集」和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 節慶活動時由農政部門或縣市政府籌辦之「農特產品展售」活動,多為臨時聚集而成的市集,無法提供消費者穩定、可靠、優質的農產品,銷售者多數為非農民,難以提供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產品特性與生產理念的管道。

農夫市集的實行是有機生活概念的完整實現。因為真正的有機食品除了在種植的過程中達到有機的標準外,還包括了在運送過程中不能超出一定距離以減低消耗運輸燃料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透過農夫市集的成功推廣得以達成農戶、消費者與土地環境三贏的正面循環。

而農夫市集的特色有:

一、農民親自銷售農產品

農夫市集強調只有農民才真正瞭解其生產的農產品,由農民親自販售,更能取信於消費者,並且解釋各種蔬果的特色,以及農產品產生瑕疵的原因。

二、定期在戶外舉行,成為地區文化休閒特色

農夫市集並非只在重要節慶或特殊場合所舉行,而是一個固定時間、地點的長年活動,並與在地社區居民的活動相結合,變成地方、社區文化的一部份,甚至成為觀光、休閒的重要景點。

三、產品是新鮮、自然和在地生產

農夫市集所販售的蔬果,不僅是有機生產且新鮮的農產品,還是農民親自運送到市集,讓現場消費者享受彷彿親手摘採的感動,並感受農民自然健康的風情和熱情。

四、產品雖少量但多樣,購物成為樂趣

農夫市集的農民屬於小規模經營,少量但種類繁多,因此來逛市集的消費者,常會有許多意外的購物驚喜,有時甚至要「先下手為強」,否則錯失良機便買不到數量有限的蔬果,也讓逛市集成為一種樂趣。

五、快樂的農夫

農夫市集提供一個消費者與農民最直接的對話平台,經由長期的互動建立朋友關係及信任;農民之間也能彼此交換生產技術的經驗,因此每次市集日都如同去會見老朋有般,快樂而知足。

六、減少中間價差,增加農民的收入

農產品若能跳脫層層中介轉售,農民較能獲得合理的利潤,農夫市集可以說是一種讓農民直接銷售農產品予消費者的過程,因此可減少中間價差的損失,讓農民獲得合理的收益。(以上農夫市集資料由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轉載)

曾經參與過一場演講,是由綠色小鎮創辦者詹益清先生,所擔任演講者;演講內容中提到,當他一開始開始在創業時,為了讓農民了解有機蔬在的消費市場,他曾經帶領著一群消費者,到農田裡參觀農民栽培有機蔬菜,農民看見了消費者,更能夠開心的耕作,而消費者對綠色小鎮所產出之有機蔬果類,更加有信心,這就是農夫與消費者間的互信;詹益清先生還提到了「食物里程數」這個觀念,他表示食物由農民親自摘採然後親自到市場販售,縮短了食物的里程數,這表示這類的蔬果對人體是比較健康、營養的。而霧峰所規劃的農夫市集所販售之蔬果,不僅是有機生產且新鮮的農產品,還是農民親自運送到市集,讓現場消費者享受到更新鮮健康之蔬果。

省諮議會農夫市集規劃

97-2-2-image003-450.jpg

霧峰學這門通識課,讓我有機會走到了霧峰省諮議會的後山,「台灣省諮議會」區內林蔭處處,小橋流水,環境幽雅,後山區內有造型典雅的梅亭供遊人休憩。山下有環山道路及登山梯道可抵達,沿途綠意盎然、鳥語花香、涼亭處處,漫步期間令人心曠神怡。上山時看見許多的攤販在步道口擺攤,賣著自家的雞蛋糕與蔬菜水果,省諮議會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與歷史景後山步道,似乎缺少了一些管理與規劃,感嘆著這些豐富資源被荒廢,讓我突然想起前陣子前往中興大學農夫市集的那種盛況。我想霧峰應該也能如此,發展出有自己特色之農夫市集,販售著霧峰當地特產。步道口旁的籃球場,則是一個很好的場地,方便停車、遊客眾多,結合霧峰當地觀光景點以及鄰近的國道,將能帶領霧峰發展為台灣一個良好之觀光景點,讓更多的人能夠熟知霧峰。

97-2-2-image005-450.jpg

上面這張圖片,是本報導針對省諮議會後山步道旁的籃球場規劃之農夫市集的場地,再進入步道口前左側,有一個籃球場,也許是因為很少人到那裡運動,以至於讓遊客當坐摩托車的停車場,而步道口的右側有許多汽車停車格,讓遊客開車前往觀光時,方便停車。交通方便、遊客眾多的省諮議會後山步道,一星期規劃一兩天作為農夫市集,販售霧峰當地特產之農產品,發展成獨特之農夫市集,吸引更多遊客前往霧峰,形成一個霧峰之旅遊路線,希望能帶結合交通方便且自然、歷史景觀豐富的霧峰,成為著名觀光景點之一。

面臨的難題

目前農夫市集經營方式在台灣也遇到一些問題,透露出一些未來發展的隱憂,一個是在制度面上的問題,包括:

一、小規模農場雖然生產彈性大,但平均生產成本相對高,且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價格不一,易使消費者質疑;

二、由於農業行政機構不重視,使各農夫市集各自運作,缺乏交流。如果沒有公部門或非營利組織之管理介入,以及眾多義工之投入,市集很不易運作;

三、有機認驗證制度之紊亂,限制了市集新成員的加入和銷售產品品項多樣性,也使新市集不易成立

四、社會對『有機』驗證之信任仍嚴重不足,影響市場之擴大。

而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則呈現在農民素養方面,包括:

一、參加市集之農民的視野多數不夠寬廣,過於重視眼前的利益,缺乏遠景考量。

二、小農中具有較佳有機經營理念的,大多不具有好的有機栽植技術;技術好的,則有許多理念不足,未來需要同時挹注更多的理念和技術之教育訓練。

文:董時叡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系主任/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創辦人)
出處:農夫市集與台灣有機農業的未來

由於鄰近霧峰之大學,缺乏言就農產品之相關科系,與中興大學農夫市集相較下,顯得人力資源較於缺乏,雖然霧峰的農產品豐富,而省諮議會的設備充足,由於缺乏人力資源,在檢測、演講以及活動上的操作,則會略微困難,霧峰地方政府若規劃發展農夫市集,也許能與鄰近的大學規劃、開設相關科系,豐富此方面之人力資源。

台灣的農夫市集目前仍屬於萌芽階段(北部有248農學市集,中部有興大和合樸兩個農夫市集,南部則有南科有機農夫市集)。這些市集的茁壯,仰賴消費者的共襄盛舉。在地的民眾有機會一定要去農夫市集走走。但願數年之間,我們也能發展出屬於台灣在地的農夫市集文化。

指導老師:黃秋玉老師,廖淑娟老師,林裕峰助教

資料來源:

小地方新聞網 https://www.dfun.tw/?p=12283
國立中興大學農夫市集 http://organic.nchu.edu.tw/farmket/pages.php?ID=farmermarket4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斷糧14天,桃源鄉民步行下山,抗議政府怠忽職守

桃源鄉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從5/23降下豪雨、河床便道斷絕以來,已經成為孤島將近兩周,缺乏糧食、藥品,始終未得到政府單位任何援助。困守14天後,居民步行下山,抗議政府單位怠忽職守、毫無作為。

0605編輯報告:

本文於6月4日刊出後,紅十字會來信指出,文章中提到「據悉,這次縣府將物資委託紅十字會管理對於發放物資有諸多標準」,是不正確的訊息,因為這些物資都是紅會準備的,只是依照縣府的規定發放。

記者再度求證後發現,縣府雖先前有跟村落表示,準備了每村20萬的準備金,但尚未開始採購,按照公文,是在6月20日前完成採購即可,但是豪雨已經從523開始下了,因此,縣府的物資尚未到位,但有公布「發放標準」,導致居民與記者誤會是紅十字會受政府委託管理物資,造成缺糧困擾。

88新聞網已將內文做出修正,針對縣府與公所避難物資採購與管理的部分,將另文處理。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產生的困擾,我們感到十分抱歉!

───────────────────────────────────────────────

桃源鄉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從5/23降下豪雨、河床便道斷絕以來,已經成為孤島將近兩周。三村約有930多人,包括老弱病患,缺乏糧食、藥品,始終未得到鄉公所等政府單位對於災難的任何援助或回應。經過兩周的困守無援,三村居民共數十人,於今晨六時出發,步行四小時到桃源鄉公所,抗議政府單位怠忽職守、毫無作為。

八八再造聯盟總召理斷牧師痛陳:「政府很怠慢!十幾天沒人管他們、沒人告訴他們怎麼辦,讓他們自己走下來!政府失職的地方在這裡。」

參與抗議行動的村民也表示:「這已經不是生活的問題!這是生命、生存的問題!」

11

1
從復興、拉芙蘭、梅山步行下山的村民,從清晨六點開始走,到上午十點半至勤和,由勤和村民接駁到桃源村。此時剛好勤和通往桃源的便橋搶通。但勤和-復興便道毫無動靜。車上村民表示,還有病患緩緩跟在後面「都走不動了啦!」

23
「不要買菜!」一走到桃源村,村民們不少即聚往菜販處買菜,表示很久沒吃到菜了。同行夥伴提醒「不要買菜,先去抗議!」

聯外道路斷絕兩周,生活生計都受阻

這次行動中,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的村長、社區發展協會幹部、重建會委員、村民一同步行數小時下山,來到鄉公所前表達抗議。並在鄉公所會議室,由鄉長、縣府建設處黃科長、甲仙工務段徐段長,與大家會晤,討論如何解決當前受災狀況。

早在雨季來臨之前,復興-勤和一帶的河床便道,一直是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的心頭大患。從河床上直接鋪過柏油就通行的便道,只要普通降雨就會輕易斷絕,居民深恐一年一季的紅肉李會因此無法運送,斷了一年生計來源。

5/23豪雨,這條道路斷絕後,5/27只搶通了一天,隨即5/28降雨又遭沖毀。真正的雨季來臨時,不僅農產無法運送下山,連基本生活都受阻。困在村中,糧食逐漸用盡、有病痛的病患無法獲得醫藥,而政府單位遲遲未動工修復斷路,村民困守無助,忍無可忍發起這次行動。

理斷牧師憤怒表示:「十幾天了,吃什麼?今天他們走下來,是不得已,沒東西吃了!你們還在辦公室說有坐!」

村民也紛紛質疑:「為什麼不能發放物資?紅會憑什麼控管物資?」(編註:這部分請閱讀前言說明)

據悉,這次縣府對於發放物資有諸多標準,一一符合後才能發放,村長、村民搞不清楚發放標準之下,只知有規定不可輕易發放物資,導致各村有物資卻無法使用。家中存糧用盡、村中商店貨品也售鑿,村民感到幾乎斷炊。不少人也藉此抗議行動到桃源村補給食物、用品。

梅山重建會委員也表示,村子裡的病患也極度缺乏醫藥:「痛風的、什麼病的都有,痛得要死也沒有藥。」

村子聯外道路遇雨易斷,但各村沒有相關醫療設施、人員,縣府又表示「非必要不出動直升機」,困守山中的病患毫無醫療照護。數日前,有復興、拉芙蘭村病患自行步行數小時下山就診。今日,也有病患尾隨抗議人潮,步行下山。

河床便道在雨季時容易斷絕,是政府與居民都可預料的狀況。三村的重建會、社區發展協會從三月初來一直提出繞行山壁農路的替代道路方案,但始終未獲得重視。不少村民也質疑政府過於怠慢。

復興村柯姓村民即提出:「請鄉長告訴我們,在河床臨時便道到底花了多少錢?下一場200毫米的雨就沖毀,當初怎麼設計的?沒有考慮做一條真正的替代道路!」他質疑,與其花費大筆經費,不如將之用於開闢替代道路之上。

拉芙蘭村社區發展協會幹部也表示:「每次把幾千萬丟在河川,為什麼就那麼喜歡走河川呢?」

4

在鄉公所前抗議吶喊,要求政府重視大家的生存權利。

5

抗議村民擠滿鄉公所會議室,鄉長向大家提出回應。

提出四項訴求、盼政府重視居民處境

村民們表示,勤和-復興一帶不一定非走河床路,從山壁繞行玉穗溫泉處,原有一條農路,此即為今日村民步行下山的道路。如經修整打通,就能成為替代道路,代替目前的河床路連接復興與勤和。

抗議行動提出四項訴求:

一、將玉穗便道鋪設水泥。玉穗便道崎嶇陡峭、車輛難行,目前只能用步行。居民希望政府單位修整此便道,使車輛能通行,解決目前只能通行遇雨就斷的河床路的問題。

二、修建拉芙蘭村-勤和村六座吊橋。拉芙蘭-勤和共八公里河床路,八八災後只能暫時以便道方式維持通行。村民希望用修築吊橋,就算道路斷絕,至少可騎乘機車,聯外維持生活。

三、發包南橫八公里路,並與村民共同評估可行性。村民表示,各村村民、耆老是最了解當地地形地勢的,希望政府設計道路能與村民共同研擬、評估可行性,也不至枉費資源。

四、無法運出的紅肉李,能啟動「停採補貼」。紅肉李是許多務農村民一年生計之所繫,因為道路無法運出而報銷的部分,希望從優補貼。

另外,理斷牧師也指出,高中村美蘭部落的學童,每日使用村民自行搭建的簡易流籠渡河上下學,鄉公所應代為申請經費,建造更牢固的雙軌流籠,照顧學童生命安全。

鄉長承諾:一星期完成替代道路

面對居民認為政府怠慢無作為的質疑,公路局工務段徐段長表示,工務段是因為天候不佳,無法搶修道路,並非沒有作為。建設處黃科長也表示,兩次降雨時建設處長都親自坐鎮辦公室指揮:「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

鄉長則表示,村民強烈訴求的「玉穗便道」,「五月底已經定案。不是沒有要做,只是路斷了又斷,機具進不去。」鄉長表示,已經將這條道路發包,下星期就可以動工,道路打通後,就請公路局配合,將道路與這條便道銜接。

但梅山重建會顏會長也指出,這條便道的構想早就提出,卻遲至雨季來臨時才要動工。「早就做,紅肉李也不會掉一地。」

鄉長承諾,若天候狀況允許,沒有持續降雨,玉穗便道「一個禮拜完成。」居民們取得鄉長的承諾後,表示若一星期未能完成,屆時還要來抗議。

會議結束後,三村居民到紅會領物資、或到商店購買補給用品後,背負物資原路步行返回部落。

至於病患無醫療照護問題,鄉公所未給予回應。唯衛生所主任表示,願意背負醫藥箱,與居民一同步行回村內,展開巡迴出診。現主任已在約下午五、六點左右,與居民一同步行到村落。

78
整理補給的物資。比來時多了大包小包。

12
行經河床,協力渡河(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10
負重穿行陡坡。村民表示,沿途必須上手攀岩石、或行經河床路,約三、四個小時才能返家。「到家時大概都天黑了吧。」(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9

延伸閱讀:災民的怒吼。文/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芋香之米

2006年,霧峰鄉農民更在農委會的輔導下,將閒置的穀倉改造成「台中縣霧峰鄉農會酒莊」,聘請日本擁有卓越技術的釀造名人、農學博士廣井忠夫教授親自駐台傳授清酒的釀酒技術,傳承日本杜氏「心魂傾注」的造酒精神,

1.國內米的包裝一些自己的看法,因為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米都有很多包裝,或是一些碾米廠也有自己的包裝,針對這部分去找資料,去寫自己的觀察跟想法。

2.”農委會”每年都會有良質米的比賽跟評選,針對”霧峰香米”在這比賽評選的狀況下去找資料,來寫。

霧峰香米:

本省香米自民國66年開始育種,先後育出台農4號、台農72號,而由台農4號與絹光米擷取其優點,改良成功為台農71號,於民國89年由農試所郭益全博士登記為第3個香米之品種。為紀念郭益全博士,故取名為「益全香米」,又因研發地在霧峰,因應霧峰天候及水質各要素,加上霧峰鄉農會極力推廣,而稱之「霧峰香米」,是為台灣加入WTO後,進軍國際市場最具競爭力的稻米品種。
霧峰香米特色為米粒短圓飽滿、外觀晶瑩剔透,烹煮時散發芋頭香味,飯粒黏度適中、香Q彈性優、口感佳,加上澱粉質低、易消化。以前都只認為米只有一種,但還是會有差別的,吃米也要知道吃的是什麼米才行。

外表晶瑩剔透、短圓飽滿,煮後黏性十足又帶有芋頭香氣的霧峰香米,是由農委會農試所的郭益全博士及其研究團隊,以日本頂級越光米血統的絹光米為母本,找出控制水稻生長發育、高度、產量、抗逆境…等重要基因,與台農九號米混血,歷時九年所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就是因為有用時間與心去栽培,才能出產這麼優秀的米。

為了提昇香米的品質,研究員定期進行田間檢查、嚴格地管控農藥與肥料的施用,農會更大筆投資現代化設備,管控稻穀乾燥及低溫貯存流程,並採用最先進的選米及碾米設備,進行雜質篩選。為了保障消費者的食用權益及生產者的收益,霧峰農會也推動產銷履歷,讓香米的品質獲得國際認證。

2005年,霧峰香米參加日本愛知博覽會時,以每公斤台幣180元的成果進入了日本巿場。2006年於全國冠軍米競賽中,更創下每公斤台幣1萬元的天價。年年得獎的霧峰香米,成為台灣第一個具有商業名稱的水稻品種,早已被認為是台灣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之一。看到這個訊息,才知道原來台灣的米在亞洲早就具有知名度,可見台灣的米是不輸人的,總是認為台灣沒有什麼長處,原來只是自己見識太過於狹小,經過這樣的比賽,也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的米真的很棒!

心魂傾注的造酒精神:

2006年,霧峰鄉農民更在農委會的輔導下,將閒置的穀倉改造成「台中縣霧峰鄉農會酒莊」,聘請日本擁有卓越技術的釀造名人、農學博士廣井忠夫教授親自駐台傳授清酒的釀酒技術,傳承日本杜氏「心魂傾注」的造酒精神,嚴選台灣霧峰鄉特別栽種的香米,汲取台灣最清淨甘甜的埔里山泉名水,成為台灣唯一符合日本標準的清酒,並成立台灣第一座日本美學酒莊。自己也喜歡喝酒,加上這個酒裝就在自己學校的附近,有時間定會去嘗試這不一樣的東方酒。2007年才剛推出,就已經創造460萬的業績。技術的先進,讓我們更有福嚐到各種不同的產品,這才讓香米成為真正「高品質」的台灣農產品。

米的包裝印象:

97-2-4-image001.jpg

從以前到現在看到米的包裝,小時候總是看到父親扛了一大袋米回來,直到現在米開始縮小,變成精緻的包裝,證明了時代的進步與方便。而且從以前單純粗糙的麻布袋,但現在外表有可愛亮麗的圖案及色彩的點綴,還有以前都一直以為只有白米,但漸漸的出現了很多養身健康的糙米等別種種類的米,讓我漸漸的米的市場大開眼界,但自己還是喜歡吃純正的白米,糙米的種類很多,雖然健康,但卻讓我吃不出那最原始的味道。包裝也逐漸講究了,因為人開始注重五官的感受,喜歡精緻漂亮的東西,但還是有讓人質疑的是,品質是否仍是一樣呢?現在有太多東西,只注重包裝而來欺騙消費者,不然就是強調包裝而哄抬價格,這些都是在週遭發生的事情層出不窮,在我們注重包裝的同時,希望也可以理解內涵的東西是否實際,而不是就被外表所騙。

97-2-4-image003.jpg
(這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都是農夫辛勤耕耘的成果)

以往大宗農作物並沒有品牌形象,然而在台灣農業專家及農民長期投入心血研發、推廣、改良品種下,這幾年已讓台灣農產品在國際間建立一定的商譽及品牌價值。近期來,中國除了毒奶粉事件外,在日本也有中國毒米事件。產品對於個人身體健康的影響,在國際間頓時成為大家所關心的焦點。對於大陸的黑心商家,只能讓許多人搖頭,而也很開心自己身在台灣,農人的樸實都是一步一腳印,不會做偷吃步的事情,而且台灣的農產品是有一定水準的,身為國人,怎能不愛用國貨呢?而也希望政府能在此時大力宣傳Made in Taiwan的概念,透過法律與制度的設計,保障台灣研發的農產品品種及技術,而很可惜雖然台灣的技術不輸人,但總是看到新聞都說些很無意義或者挑撥各個族群的濫新聞,何不如多報些可以引起大家共鳴,也希望政府可以團結起來,讓台灣的舞台推向全世界都知道,而中國的毒奶、毒米事件也將會是幫助台灣更邁向國際的另一個契機。

97-2-4-image005.jpg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子孫也能這樣跟田野一起拍照。)

六四救灣寶-需要更多朋友的行動

六月四日星期五上午九點,營建署再次都審,灣寶人會到營建署前,為自己的土地奮鬥。他們曾經來過,或許會一直再來,就是要在台北的戰場上,救回自己的故鄉。希望那天,能有更多人前往,讓灣寶居民知道,深深感謝他們…

990603-sojhhoi4663257042797.jpg

很多的開發問題想寫,在苗栗近十個工業區開發計劃中,充滿太多的詭異。

但是在6月4日的前夕,希望這篇文能讓更多人站出來,為灣寶發出怒吼。

台灣在高度開發之後,目前號稱有80萬公傾耕地面積,扣除宜花東12萬公傾,西部約有68萬公傾耕地面積,但是這個數字背後,隱藏了農村城郊化與農地工廠化的問題。換句話說,在這西部68萬公傾農地上,許多所謂農地,如果不是緊鄰市鎮邊緣,散佈蓋著房舍形成破碎化,就是在農地工廠化下,土地隱廠著污染,面積完整整與不受污染的農地,究竟還有多少?

灣寶的價值在於此處!

沒去過灣寶的人,不曉得灣寶如何保持著完整農地的型態,更可貴在這多數屬於私人土地的田野,幾十年來沒有工廠進駐,也沒有居民將太多的房舍,蓋到農田之內,一望無際的視野,說明灣寶農地的價值。

或許會有人說,因為灣寶一帶是特定農業區,本來就不會允許過多開發,但是宜蘭、埔里都有特定農業區,開發依舊,在台灣想惡搞土地,哪有法令!重點是守土的心情,灣寶人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百年來如此維持,不賣地、不亂建,甚至荒了田都寧可讓生物使用。

灣寶是有著台灣農村的破舊,但它並不凋零!

幾度前往灣寶,很多老人家種田,西瓜、稻作樣樣能種,許多中年人在外工作,回了家還是下田耕作,當農民成為灣寶人的習慣,那不是無奈的宿命,而是一種價值選擇,就是愛著鄉間田園的悠閒生活,有其自生的高貴靈魂。

灣寶有未來,因為農地的完整與潔淨,不只能種出好吃的西瓜,隨時搖身一變,都能成為提供竹苗科技城裡,渴望無毒有機農作的在地生產區,發揮的農村經濟效益,不會比一個不是荒廢就是污染的工業區還低。那種工業賺大錢的迷思,始終沒有扣除開發經費、政府補貼,甚至未來的污染整治,一旦將這些成本列入價格計算,就可以發現官方宣稱的天價利潤數字,還不如一顆西瓜賣得實際。

不過灣寶人盤算的不是利潤,而是生活!

常常面對開發徵收,心裡總疑慮,提高抗爭的強度,最後會不會是增加收購價碼的算計,其實真的並不愛地。

 【2010.04.25開發說明會,灣寶人的決斷!】

但是,一年多的抗爭,尤其說明會的全里動員,一屋子的老老少少,沒多少人談錢,大家只有共同心願,守住灣寶的純樸,自己的家園,灣寶人不是看到錢,就遺忘曾有的堅持。那樣的決心,展現在一次次的抗爭中,面對動作不斷的縣府,灣寶人沒有唉聲嘆氣,無奈以對,反而用更強韌的意志,對抗政府的蠻橫。當在灣寶,老人家都可以分析台灣工業區的浮濫與不義,心裡大悟,灣寶人真的做了功課,清清楚楚示範他們要著什麼,一種生活價值,一種人生哲學。

縣府很無力,面對灣寶人的強硬,分化、利誘全然失效,根本無計可施,剩下的就是到中央,施力加工走完環評,通過都審,硬生生用法律吃下灣寶,然後交給開發財團。

灣寶人上來了!即然家園的命運,要在台北決定,灣寶人跟著遠征,就是要從虎口裡,挖出屬於灣寶自己的土地。一大群灣寶老人家,個個都想來,沒人在此時選擇退縮,縱使來回兩小時路程,只能吶喊半小時,他們也要社會知道,灣寶的心願。

六月四日星期五上午九點,營建署再次都審,灣寶人會到營建署前,為自己的土地奮鬥。他們曾經來過,或許會一直再來,就是要在台北的戰場上,救回自己的故鄉。希望那天,能有更多人前往,不只是幫灣寶人向政府施壓,也是讓灣寶居民知道,深深感謝他們守護農村的價值,為台灣留下淨土。

還有一天時間,懇求以電話、郵件或任何方式轉告朋友,有時間加入抗議行列,沒時間就算開車經過八德路營建署門口,車窗上白紙寫「灣寶加油」也是讓人感動。

看看灣寶,如此美麗的地方,何忍開發破壞。更重要有空到灣寶走走,不只感受自然田野,更去體會遺忘的生活哲學。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