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核廢料不可怕,為何要放在台東原鄉?

曾經接到通知,要集合耆老討論早期排灣族文化等內容,並且要穿上原住民的傳統服飾,不過到達現場後,卻發現是一場台電公司要進行核廢料場址的公投說明會,族人一陣錯愕。

核廢料潛在場址 達仁鄉南田村再度上榜

台東達仁鄉的南田村曾經是經濟部選定的核廢料候選場址,把目前在蘭嶼的核廢料遷移到這兩個地點中的一個地點。多次遭到反核人士反對,認為政府總是要把核廢料放在原住民族地區。這個選址作業在今年一月一度停擺。

9月10日重新評選的最新結果出爐,經濟部又選中了台東達仁鄉的南田村為即將要潛在場址。而以排灣族人為主的地區南田村,就又可以成為核廢料的儲存場址。經濟部表示,由於達仁的地質條件沒有改變,所以重新評選,達仁鄉的南田村自然就很容易再度被評選為目標。

不過對於再度被評選為核廢料候選場址,南田村的族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及意見,當地族人表示:經濟部在10日公告潛在場址後都沒有來村莊作說明會,所以感到不滿及不被尊重。而鄰近的安朔部落有族人對於核廢料潛在場址再度上榜,持不反對也不支持的態度表示:如果台電承諾族人有多少的待遇,或許可以減少推動公投的阻力;若能帶來地方上的繁榮很好,但是後續的配套措施一定要完善。

002
南田村的海景,以後要放核廢料嗎?

如果核廢料不可怕,為何要放在原鄉?

經濟部9月10日公告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潛在場址,台東縣達仁鄉再度上榜,經濟部國營會表示,選址作業重新從全國各地區進行遴選,但是由於達仁鄉地質條件並沒有改變,因此再度納入潛在場址名單中,

9月10日經濟部公告台東達仁鄉、金門烏坵鄉為潛在場址後,六個月後,經濟部選址小組將會針對兩個地區針對社會經濟因素、場址環境因素以及工程技術因素三個面向進行評估,票選建議候選場址,提出遴選報告,並進行公告,根據選址條例規定,必須遴選出兩個以上的建議候選場址,也就是兩個地區可能直接成為建議候選場址,在公告的一個月期間,也就是明年3月9日前,經濟部必須廣納各界意見,並且進行答覆,之後才會正式公告建議候選場址,最後進行公投作業。經濟部表示,整個選址過程會尊重原住民族人意見。

經濟部表示會尊重選址小組中原住民代表意見,選址小組19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委員中,原住民代表只佔一席,會是由行政院原民會派出代表,是不是真的能夠代表所有族人表達意見,是不是能被另外18位委員接受,值得關注。

經濟部選定達仁鄉為核廢潛在場址,前鄉長和現任鄉長在去年的競選期間面對這個事件的立場就大不相同,不過 16日有媒體報導現任達仁鄉長包世晶上任之後立場改變,表示如果這是中央的政策,他也只能被迫接受,似乎展現了有但書就可以接受的說法,引起達仁鄉鄉民的討論。

不過鄉長包世晶再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再度表達他反核的立場,鄉長包世晶表示:我是持反對的立場,既然核廢料沒有那麼可怕,又有高科技及專業的處理方式,那為什麼一定要把核廢料放在原鄉呢?達仁鄉很多地方不用靠核廢料來發展,反而可以用當地的產業來發展達仁鄉。

事有端倪─台電私下進行多場說明會

早在經濟部今年公告核廢料候選場址之前,其實台電公司就己派員在達仁鄉走透透並進行說明會,不過卻都沒有對部落公開,反而召集了部落耆老到私人場所進行說明會,根據族人的說法,當時他們聽到的消息是要集合耆老討論早期排灣族文化等內容,並且要穿上原住民的傳統服飾,不過到達現場後,卻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原來這只是一場台電公司要進行核廢料場址的公投說明會。

當天記者也實地到現場觀看及學習,原以為可以學習到不少排灣族傳統的文化內容,不過就跟族人一樣到達現場後反而是一陣錯愕,並且心中一直有很多疑問,為什麼這個說明會不是公開的,應該要廣納族人的意見不是嗎? 耆老們不是聽不太懂國語為什麼只召集部落耆老,因為核廢料的問題是那麼的專業及複雜,耆老們聽得懂嗎?而且要穿上傳統服飾呢?

當時族人並沒有表達任何支持或反對的意見,經過影片及台電公司的說明後,族人們中午就直接在現場吃午餐後就直接返家。這樣的說明會引起部落族人的討論,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只不過時間過了族人大概也都忘了。

現在核廢料場址問題再次在新聞媒體上出現,族人應該要好好想一想支持或反對的立場,雖然台電核廢料潛在場址作業一度停擺,如今最新的發展就是南田再度上榜,一定會再度挑起反核人士及當地族人的敏感神經。

IMG_2378
土坂部落,台電在私人場所進行說明會

「獵人學校」與「生態旅遊」

「獵人學校」是生態旅遊的一種形式,其目的也達到了「文化傳承」、「保育」及「提昇在地經濟」的概念。此種教育理念並非是把狩獵文化建構在主流社會的教育之上,而是把主體回歸於部落。

編按:延續「2010茂林獵人學校觀點分析」文章後,作者繼續討論「獵人學校」與「生態旅遊」的關連模式,閱讀前文請點選這裡。

P1270014
2009年小獵人學校入山儀式。

在學術界,「生態旅遊」一詞眾說紛紜。即便如此,生態旅遊的概念不外乎「小眾化」、「低衝擊」及「永續經營」,而其目的為「保育」與「提昇在地經濟」。但從過去文獻資料及狩獵文化倫理發現,生態旅遊欲達到的生態保育價值,在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中已囊括其中。

紀駿傑[1](1996)從狩獵文化中的獵區觀、團體狩獵、各種狩獵儀式及分享天地觀探討狩獵文化對於生態保育的觀念,認為狩獵文化能夠節制狩獵數量與次數,同時有效分配資源。林益仁[2]認為魯凱原住民狩獵場的觀念,早已有生態保育的價值,這也稱之為「在地知識」。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在地知識」的實踐者,並不見得完全意識到這些行動便是合乎「生態原則」,而實踐者對於「生態原則」的理解很可能是建立在「社會規範」之上。

P1270038
起火,起爐架,耆老說明。

「狩獵著重的不是技巧,而是倫理。」此價值觀即是獵人學校在生態旅遊中所強調的意涵。

2010年3月,台南荒野保護協會與得恩谷合辦「魯凱小獵人生活體驗營」即是典型的「在地化生態旅遊」,筆者發現部落耆老對於狩獵文化都只存在片段式的記憶,但當六至七個耆老共同討論同一狩獵行為時,卻會在激辯中找尋真正的狩獵行為,譬如在一次的討論中,耆老針對入山的儀式的過程,是經過多次爭論後才有的一套儀式,而這套儀式也變成大家所共同認知的入山儀式。然而,耆老們參與此活動的誘因即在於「經濟利益」。

P1270043
教唱魯凱童謠,山歌。

「獵人學校」是生態旅遊的一種形式,其目的也達到了「文化傳承」、「保育」及「提昇在地經濟」的概念。但值得一提的是,獵人學校的教育理念並非是把狩獵文化建構在主流社會的教育之上,而是把主體回歸於部落。

然而,筆者發現,在籌辦「魯凱小獵人的活動」中,耆老們記憶中的狩獵文化多是在討論中片段式的被拼湊成一個大家認同一致的儀式。而其中這些耆老都年過60,要多少次的討論與激辯,「完整的狩獵文化」才得以完整,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


[1]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 教授[2]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 助理教授(本文作者為茂林魯凱族青年,現讀台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

大愛生活系列(14)活動中心變佛堂?

在大愛村流傳已久的「活動中心將成為慈濟的佛堂」之傳聞,經高雄縣府重建工作小組會議後,即將成真,高雄縣杉林大愛園區的原定的社區活動中心,將要變更為「佛堂」使用,空間內已有宗教法像擺設,並刻上慈濟圖案。

前言:傳聞已久的「活動中心變佛堂」案,即將成真

8月12日高雄縣府重建工作小組會議上,做出一項決議–「社區活動中心地目用途,請與慈濟基金會研議變更為宗教用地〈註明:容許做為佛堂使用〉,以符實際用途,俟完成變更後再由民政處委交慈濟管理。未來園區內再興建新的社區活動中心。」

在大愛村一直有傳言傳出:「慈濟會在大愛園區內興建靜思堂」,慈濟基金會秘書劉均安曾明確表示:「園區內不會有靜思堂」(發言內容請點選這裡),但在高雄縣府的會議後,「活動中心將成為慈濟的佛堂」之傳聞,確實為真,高雄縣杉林大愛園區的原定的社區活動中心,將要變更為「佛堂」使用。

來自那瑪夏的園區居民Alian不滿表示:「當初是說要當成行政(中心)就行政用嘛!根本長得跟慈濟的靜思堂一樣!到現在那裡是要幹什麼用的,我們 都不清楚。」而一位曾參與園區工程的建築工作人員則表示:「別傻了,一開始就不可能是活動中心。哪有活動中心,整片鋪木地板,還掛佛像,進去還要脫鞋 的?」

據當初看過園區藍圖的南沙魯居民表示,該建築物所在地確實被規劃成活動中心,說好會成為居民的活動、行政場所,有訪客接待窗口、社 團辦公室、文化成長館、展示場所等等,是園區居民的公共空間。不過,隨著建築物落成,一直未開放給居民使用,又掛起了巨幅法像,引發種種揣測,如今,縣政 府更做出了將之變更為宗教用地以為「佛堂」使用的決議,更大出居民意料之外。

1
(上)杉林大愛園區旁的「活動中心」,不只長的像佛堂,也即將變更為宗教用地。 (下)禮堂內舖木地板,正中央掛著法像
2

活動中心變成佛堂

何以出現「活動中心變佛堂」的情況?該建築物使用與管理如何劃分歸屬?記者去電詢問高雄縣重建會時,行政人員表示:「這個縣府還在討論中,也還沒有 定案。」那麼,縣府是否有協調接洽此事的窗口可對外說明處理進度呢?該行政人員表示:「因為這還是慈濟的,還沒有點交,所以應該是要找慈濟。」

記者詢問縣府相關單位如民政處、工務處,皆表示需看重建會決定,無法回應。最後由社會處旗山社福館工作人員(目前社福館有社工員在慈濟生活重建中心 駐點協辦事務)表示,就最近一次的開會討論中,決定將之變更為佛堂使用,縣府會另外覓地建造居民的活動中心,地點訂為A區,以後做為居民的多元活動空間、 園區各社團協會的行政辦公處。

該名工作人員也表示:「(園區建築)因為都是由慈濟蓋的,所以我們(縣府)也尊重他。我們也知道居民有反彈,所以縣府也有人去跟上人說過。不過上人的意思是,你看它是一個佛堂它就是一個佛堂,但是你要當它是喜宴之類的地方用,也是可以。」

該工作人員轉述縣府開會及與慈濟接洽的過程。「但是我們也知道居民不太喜歡在那裡(活動),所以最後是決定,幫他們另外再蓋一個活動中心。」他表示,這是縣府的初步討論,由於現在還未點交,一切仍要等點交後討論才能定案。

既然當初要蓋活動中心,何以最後變成了佛堂?慈濟基金會則未予正面回應,只強調尊重園區居民,一切要看縣政府重建會決定。


門口的玻璃鑲嵌著慈濟圖騰

原為公共空間,現交特定單位使用?

走訪位於杉林鄉大愛園區旁的巍然而立的「活動中心」,可發現外觀確如靜思堂,有部分八八零工在此從事整理環境的工作。建築物內部已有部分空間開始使用,分別為慈濟生活重建中心(已從園區永久屋遷至此處為正式辦公處)、勞委會就業服務中心、八八水災周年紀實展展示牆。

當初預定為居民公共空間的活動中心,如今成為佛堂,準備在點交後由民政處交付慈濟使用管理。在建築物使用變更設計的流程,經過何種程序,為何會由公共建築變成特定宗教使用?本為縣府承租台糖土地做為安置莫拉克災民永久屋的地區,何以成為特定單位的使用空間?

據悉,建造房屋前的公設整地等經費皆由公部門負擔,那麼這部分的公款使用是否合宜?為何公共空間可以突然變更使用?這些都是在大愛園區內的居民感到不解的種種疑惑,記者將持續追蹤報導。

預備變更為佛堂的「活動中心」,目前的空間使用模式─「八八水災周年紀實展」展列著慈濟志工在八八水災的服務工作(上)。位於園區內的生活重建中心已搬到此處為正式辦公處,原房屋核配給將入住的居民。(下)

6 7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學校在哪裡(6)化危機為轉機 泰武國小努力活出自己的名字

佳興部落的族人很希望部落能夠再有學校,經歷失而復得,他們感受到,部落要有學校,孩子的笑聲才會回來,部落才不再寂寞。

屏東縣泰武國小於八八風災後移往泰武國中異地安置,今年四月,在各界的協助下,於佳興村建立中繼學校(原泰武國小佳興分校,93年廢校)。重返佳興部落作為中繼校區之際,泰武國小也帶動部落注入活水,短短幾個月便讓廢校七年的校區充滿生氣,每到假日吸引遊客前往。

泰武國小因處於順向坡,八八風災帶來的豪雨沖刷,造成泰武國小地層滑動,校舍受損嚴重,基於安全考量,校方假位於佳平村的泰武國中舊校社復校。後又在扶輪社等單位的協助下,整修佳興廢校區為中繼校區,今年四月,泰武國小正式遷往位於佳興村的中繼校區(扶輪希望校區)。

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說,未來學校仍會隨著新赤農場永久屋的落成而搬到山下的永久校區,佳興校區的部份,亦向教育處提出復校,也獲得支持,為此佳興部落還召開了兩次部落會議,希望能將自己流落在外的子弟找回來,讓學校可以在部落復校。

image013
泰武國小伍麗華校長

image001

風雨中接掌學校 伍校長的第一次校務會議:遷校

伍麗華(魯凱族)剛就任泰武國小校長,正讚嘆著大武山雲霧繚繞之美,所有夢想正在計畫時,便遇上了八八風災,校區內地表傾斜滑動,部份校舍毀損嚴 重。災後,伍麗華主持了第一次的校務會議,就是決定遷校,當時決定是遷往以廢校的泰武國小佳興分校校區,但當時災後不久,還無法確定佳興村是否為安全之 地,因此就政府安排在泰武國中的校舍作為泰武國小的臨時校區。

image002

image003image004
學校和村莊皆成不安全之處

原本以為只是學校的遷移,但沒想是後來竟是整個泰武村都要遷往山下,這一遷村,動則少說也要三、五年,這其中也包括了學校的異地重建。然而在泰武國中的臨時校區只有四間教室,要容納七個班級,老師們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更遑論學生的學習環境了。

伍校長認為,在這樣克難又寄人籬下的環境,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及受教權利都是一種剝奪,絕非長久之計,她說:「對於孩子來講,剝奪他學習受教品質、 學習權一年,就已經非常嚴重了,所以我們希望說趕快脫離那樣的環境,所以很早就開始尋求外界的援助,幫忙我們整理佳興分校的校地,希望能搬回我們自己的校 地。」

在屏東扶輪社的協助下,泰武國小移往佳興分校成立中繼校區的盼望有了眉目,但這個中繼校區,在伍校長的想法,決非只是一般組合屋的搭建,它可能還關係到一個排灣族老部落的文化命脈。

image005

image006

伍校長說:「佳興部落在93年的時候沒有了學校,這讓部落人口外流更加的嚴重,部落更加沒有生命力,如果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重建一個好的校園,那有可能說服外地的孩子回來,也有可能說服我們的政府單位重新讓這個地方設校或者是復班…」。

伍校長將學校未來十年的發展運作、學校面臨的危機及部落沒有學校的困境等,都一一與贊助單位報告,這樣的想法感動了贊助單位,獲得了支持。

在校方所有教職員的共同努力之下,屏東縣教育處有了回應,只要各班能達到五人以上的話,教育處很樂意佳興能夠復班復校。聽到這樣的消息,伍校長嘆道:「泰武國小真的很努力活出自己的名字,也被人家看到我們的努力,也會被我們感動。」

佳興部落的族人對於復校的事情相當重視,他們很希望部落能夠再有學校,為此,部落還特別開了兩次部落會議來討論,因為經歷過失而復 得,他們感受到,部落要有學校,孩子的笑聲才會回來,上課的鐘聲才會回來,部落才不再寂寞。現在,校方努力爭取,政府也表示善意,就等部落把孩子再帶回來 了。

image007

災區學校學生多流失 泰武國小不減反增

風災發生之後,泰武國小暫時遷到佳平村的泰武國中復校,然而卻發生佳興村的家長無法接受這樣的決定,他們覺得,本校受損應該就是遷來佳興,怎麼會去 到一個跟大家都不相關的地方,因此拒絕自己的子弟前往佳平村就學,寧可跨鄉選擇就讀較近的來義國小。(就地理上,佳興村與來義鄉僅一水之隔,而相較同鄉的 佳平村則有較長的距離,且皆為蜿蜒山路。)

伍校長擔心受災被安置在山下的泰武村,學生必定會嚴重流失,若再加上佳興村的抗拒,泰武國小就即將面臨廢校的危機。於是就緊急在佳興村的活動中心召開了部落協調會,與兩村的族人共同討論學校的未來,但雙方仍是爭執不下。

而這位剛到任,與大家都還不熟悉的校長,也正好利用這個部落協調會的機會,與他的家長們說明他的辦學理念,以及學校未來的可能性,他請家長們相信他,他一定可以把孩子教育好’、照顧好。

伍校長回想當時,說:「當時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危機,也是很大的轉機」。也因為如此,家長們意識到部落及泰武國小的危機,反而讓 大家更團結起來。結果,泰武國小沒有發生學生流失的狀況,孩子一個都沒有少,反而從原本的五十幾人增加到八十多人。對於受災學校,普遍學生流失情形看來, 泰武國小算是一個奇蹟。

image009

享譽國際的泰武國小古謠隊,皆是由泰武及佳興兩村的孩子組成。災難造成孩子的顛沛流離,但泰武的孩子仍要繼續為土地而唱,繼續與土地對話。

佳興校區決不廢 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基地

佳興校區,若能再復班復校,是再好不過了。但萬一未復校成功,佳興分校不會再閒置荒廢,仍為泰武國小的校區,伍校長說:「我們會把他作為排灣族語的『假日學校』,也利用暑假,第三學期概念,能夠正式的在這邊運作排灣族語的假日學校,修民族教育的課程,修族語的學分。」

泰武國小在扶輪社的協助修建下,在四月底遷入佳興村的中繼校區。伍校長表示,雖然在佳興校區可能只有一年,但校方很樂意和部落一起分享及成長。未 來,學校仍會搬到新赤農場內的永久校區,從海拔800公尺移到平地,泰武國小未來將承擔更加重大的文化薪傳任務,許多更大的計畫,更大的夢想要在那個地方 實現,要化危機為轉機,讓成為原住民在新地方再生的典範

image011

豐年祭當晚,佳興村的頭目拄著拐杖,移動著行動緩慢的身體上台,他拿起麥克風,表達佳興部落對於校長及所有教職員的感謝,謝謝他們把學校又帶回來部落。

image012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長治百合系列(3)Lubula: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

Lubula指著自己家中的提籃、編織包,害羞地說著,「這些都是我利用晚上沒有工作的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的。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啊,不然生活怎麼辦?」

58 歲的Ina─Lubula,20歲嫁給丈夫之後,就跟著丈夫一起外出打拚,當了20年的林班工人,孩子留在佳暮請婆婆帶,每個月回家一次,Lubula 說,「每次回到山上就會買東西回去,看看婆婆、孩子,也會把家裡的錢繳一繳(電話費等)。」努力的工作維持部落的家庭生活。

八八風災時,Lubula看著自己的房子地基遭受破壞,最後由專家口中得知居住地不安全的結果,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搬進永久屋,而她與丈夫原先在 山上有兩棟水泥住宅,也蓋了一棟石板屋,那是她用與丈夫辛苦20年的青春所累積的積蓄蓋出來的房子,從判定不安全的那一天起,家,就離她愈來愈遠。

雖然有八八臨工

4月份開始,Lubula成了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內的八八臨工的一員,一周工作五天,賺取每個月一萬七千塊的薪資,她說:「還有很多人也希望可以做這個工作,但是年紀太大了,不行。」

Lubula的丈夫今年72歲,卻因為八八臨工只雇用65歲以下的居民,因而無法得到工作機會,這樣的情形在園區內所在多有,對年紀稍長的長者而言,沒有這份工作的意涵,並不只是少了一份收入。

過去在山上,村民們習慣自己耕種作物,以Lubula Ina為例,她在山上還有兩甲的耕地,每年一月開始,從小米、地瓜、芋頭、紅肉李、愛玉,各種作物的耕作時間讓大家的生活更充實,也是自給自足的來源,這 樣的勞動,不僅只是經濟來源,更是老人家們「運動」的項目之一,到了山下,少了農耕活動,生活突然失去重心,造成老人家們「突然不知道要做什麼」。

Lubula說,八八臨工的工作將在十月底結束,她知道這份工作不可能是永久,也清楚必須自己尋找出路,但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她擔憂地說:「我也擔心、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我晚上自己做的….

Lubula指著自己家中的提籃、編織包,害羞地說著,「這些都是我利用晚上沒有工作的時候,一邊看電視一邊做的。」從岡山帶回來的二手電視櫃,上 頭還擺著兩尊洋娃娃,洋娃娃身上的禮服,是Lubula一針針勾織的,她說:「那時候我在南投工作,遊客到我們的工寮看到,還請我去埔里酒廠、信義鄉教他 們怎麼做。」

990910-480
這兩套禮服,Ina說,她是用在南投工作時的下班時間做的,記不得花了多少時間才完成的

Ina身旁的是佳暮村的頭目,頭目頭上跟手上拿的帽子也都是Lubula Ina作的
Ina身旁的是佳暮村的頭目,頭目頭上跟手上拿的帽子也都是Lubula Ina作的

完成一件大概需要兩個工作天
完成一件大概需要兩個工作天

Ina的家裡在最近添了擺放冷飲的冰箱,那是她住在里港的小叔特別帶回來的,這幾天,才開始在部落園區內做起了小生意,問她:「生意好嗎?」

Lubula笑著說:「才剛開始,還不知道啦!可是我們一定要想其他辦法賺錢啊,不然生活怎麼辦?」

Ina
下午兩點,Ina準備工作

從山上到山下,Lubula說:「住在山上,心裡比較舒服,在這裡有時候會心情不好。」入住一個月,Lubula依然懷念山上的生活,但她更感謝部落的族人和親友,因為大家的互相扶持,讓她覺得不寂寞。

Lubula說:「我有親戚來的時候,都會帶東西來給我們,我們就會跟部落的人一起吃,等到他們也有朋友來的時候,他們也會和我們一起分享。」

Ina說,這些都是她自己做的Lubula Ina害羞的問我,「送你一個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個?」
充滿分享精神的Lubula Ina害羞的問記者,「送你一個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為我們失去的杉原海灘以及共同回憶,要求縣府道歉

台東縣政府於94年,未經地方居民同意,簽訂長達50年BOT契約。這個曾經帶給大家歡笑、愉快與增進親子情感的杉原海水浴場,在開發過程中,一一解體,一部份被當作廢棄土埋入主體建築體前的沙灘中。

 編按:昨日(9月8日)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判決,美麗灣飯店為「違建」,應停止開發,部落隨即發表【刺桐部落回應縣府聲明】,希望讓大眾更瞭解部落想法。美麗灣飯店相關新聞請點選這裡閱讀。

────────────────────────────────────────────────────────

 害我們失去杉原海水浴場及其共同回憶 要求道歉

台東縣政府於94年,徐慶元擔任縣長時,未經地方居民同意,簽訂長達50年BOT契約。隨之,這個曾經帶給大家歡笑、愉快與增進親子情感的杉原海水浴場,在開發過程中,一一解體,它的一部份則被當作廢棄土埋入主體建築體前的沙灘中。

接下來;台東縣民被迫失去美麗沙灘(已成廢棄土)及親海的權利、長期忍受有礙瞻觀、佔據觀海視線長達近5年。多年來,破壞地方生態及毀損台東觀光形象,亦是前所未有的。為此,我們認為台東縣政府要為錯誤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向台東縣民道歉。

台東縣政府強調地方發展與環保要平衡?

一、開發案並非只有一件,如只為創造就業機會就任由財團圈地、破壞生態、違法開發,我們寧願再等待有良心、合法、重視環保、真心為人民、社會出一份心力的企業合作來為台東觀光發展。

二、本地人謀生確實不易,工作自然應依本識學能就業。但是要學以致用,在觀光界卻是學非所用居多,如要長期在觀光立足,須充實該界之學識,但觀光屬服務人員較為短缺,服務員薪資不算高,以力爭上游之心態在服務界任職不知能有幾人,故多為短期型工作。

三、觀光業能繁榮地方確實有幾例,但特殊風景區或處所圍地,獨自獲利益,卻不能繁榮地方,只是圖利了該企業,他人不得其門而入,更何況當地居民無與可比企業更有競爭力之財源、設施及協助,地方蕭條反先能看見,唯獨房產業之熱門。

四、政府口說要發展,但對於位在風景區的村落開發卻是村落老舊,對財團企業,配合並協助。甚至對違法開發仍坐視不管、枉顧人民託付,應如何選擇優良企業並與之合作,法令皆有相當之規範,怎可因創造政績,任由不當的企業壟斷當地美麗資源、犧牲人民福祉,破壞生態,損及社會權益。

五、當地民眾原有權益在政府機關名為發展光觀下的光榮政績,被賤踏;政府機關漠視當地阿美族先人所建立的家園;只圖利益、本末倒置,棄人民於不顧。自古有教,做人應飲水思源,不忘本,在發展觀光後,當地的根本如何延續,卻不見政府有措施。

六、土地與海洋,非個人或獨立團體能獨佔,全民共享共有,全民皆有權親近之。如政府依舊將之獨厚,特定團體,我們將誓言反對到底,直至還予我們自然主權。

2009.9.21風雨下的美麗灣飯店
921風雨下的美麗灣飯店

建照無效 立即停止一切違法動工 台東縣政府不作為告其瀆職

依據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之判決,主文:「台東縣政府應命美麗灣渡假村股份有限公司停止在坐落台東縣卑南鄉加路蘭段346-4地號(重測後併入富山段459地號)土地上之一切開發施作工程行為」。

有鑑於此,刺桐部落對於法院所作之判決與台灣司法給予肯定,因此也呼籲台東縣政府不應該再上訴,以符合社會正義與期待。此一判決亦意指「建照無效」,即美麗灣飯店為違章建築;台東縣政府應按照相關規定,將之拆除,否則將告其瀆職。

環保署監督機制無效 缺乏公信力

經過美麗灣這次違法動工事件之後,民眾對於自身監督權的行使上認為有困難,乃是因為環保署對於「動工」的定義非常糢糊以及監督機制不夠具體化所致。環保署邀請民眾行監督之權利,亦是衡量人力與時間上的不足,故其勘查而來的結果也應達到資訊公開化,以免造成環保署人員作業上及民眾行使權利的困擾。故籲請環保署儘速擬定相關有效且有公信力之監督機制。

刺桐部落的反思與強調重視自然生態、環保的部落

美麗灣飯店開始建造時,刺桐部落阿美族人未於第一時間覺醒阻擋該開發案,以至於主體建築物己建構完成,至今仍後悔莫及。這個原因包括為了找回失去已久的部落主體性、自身文化的認同,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在爭取還我土地的同! 時,亦遭受求助無門、公部門知法犯法的不公平對待。

美麗灣飯店BOT案,美其名是台東的第一個BOT案,但也是違規最多、建築手法粗糙、破壞生態環境之證據最為明顯的BOT案,而它的錯誤是否帶給我們反思的能力呢?

刺桐部落藉由生態旅遊,開始再現既有的傳統手工藝如月桃編編織、搗糯米、傳統茅草、漂流木建築等,亦期望成為部落產業,部落文化得以傳承。當我們在評批美麗灣飯店搞破壞、污染的同時,我們的生活模式與生活態度是否又兼具環保或低碳?

而開始嘗試了具有原住民知識、環保教育內涵的活動;如協助環資會辦理工作假期及珊瑚礁體檢、或台東大學的體驗海洋文化等活動。藉由活動讓志工或學生們思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影響力,瞭解美麗灣飯店背後的事實,培養對環境及自我欲望節制的責任與態度。

在此,我要感謝一直以來給予我們協助的正直及公義的地方人士、學者專家、律師與環保團體、許多反對美麗灣不當開發的台東在地人 、台灣各地關心熱愛此地的民眾與投入過杉原灣環境行動部落發展的志工們,人民也才得以有此勝利。我也相信上天願意再給予台東一個機會,我們更應該繼續努力愛惜守護這片土地。

(作者為阿美族刺桐部落族人)

侵吞自然與部落傳統領域,美麗灣飯店如何安心入住?

我們無法忍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開發單位以發展台東經濟及觀光為名,實際上是犧牲原住民族及台東居民的生活空間、土地與海洋。我們甚至認為台東縣內的BOT政策,已壓迫阿美族於生存權與文化權的權益。

【美麗灣飯店不應施工】

位於台東杉原海岸的「美麗灣飯店BOT開發案」,在開發初期沒做「環境影響評估」就先行動工,即便在2008年6月份環評「有條件通過」,台東環保聯盟與東海岸阿美族族人仍然聯合向高雄行政法院檢舉,並提起「環評無效」之訴。

本案去年(2009)8月份行政法院第一審判決台東縣政府與美麗灣飯店敗訴。該開發案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台東縣政府建管課)與開發單位(美麗灣飯店)因不服判決,提起再上訴,今年(2010)5月份高等行政法院二審判決為發回更審,目前仍在審理中,並應遵照2008年元月份「命美麗灣飯店停工」之判決,應停止一切動作,不應該有工人進出工地施工。

2006-fulak-400.jpg
2006年6月施工中的建物

image
業者不敢掛出來、自我感覺良好的宣傳布條

【縣府與業者聯合擺爛,違法動工】

不過,今年工商時報的報導聲稱明年(2011)將開始營運,4月份環保署行主計網站發新聞稿表示,邀請民眾行使監督權一同監督美麗灣飯店,證明台東縣政府建管課及美麗灣飯店不可有任何動工事宜。

沒想到今年8月份起,美麗灣飯店開始有工程車頻繁出入,疑似有動工之嫌,民眾欲入內行使監督之權利,卻不得其門而入,遂向環保局陳情及檢舉,一同行使監督之權。最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未與環保局人員隨同,而監督單位環保局在於有無動工之部份,以「應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認定」為由,僅做勘查檢驗單,但這中間仍有許多地方,令民眾相當不解!條列如下:

第一、動工的定義為何?(請「行政院環保署」及「台東縣政府建管課」回覆)

第二、若動工的話,是哪個單位的權責,罰則為何?

第三、為何環保署承諾由每週勘查美麗灣飯店,從七月份起改為每個月一次呢?

第四、依據美麗灣的施工人員宣稱:由於流浪漢闖入造成警衛人員的安全問題,故從8月19至26日更換照明燈設備及壞損的燈泡;至於將走道清潔或打掃等工作是因為先前流浪狗身上的跳蚤叮咬警衛人員的關係.。

第五、如果只是以上的部份,那麼監視器或客房照明的測試,警報器的測試,抽水系統的測試等,算動工嗎?

第六、其他疑點是位於台11線旁的三塊玻璃,及新畫的停車格線

第七、先前對於環保署綜計處所發佈之新聞稿中提供的照片,一直認為是選擇性拍攝;與環保局人員一同勘查美麗灣時,該名環保人員依然採取隨性拍攝,無前後對照組可言,要如何判斷其有無動工?

(以上第四點至第六點,卻因9月4日(星期四)起拆除鐵皮圍籬一事,不攻自破)經9月5日巧遇卑南鄉公所建設課前來美麗灣視察民情並說明:「美麗灣欲申請無妨礙公共設施,以利使用執照之申領」,更加肯定其動工之理由。

邀請民眾監督美麗灣飯店之機制,有待改善;民眾實際參與並行使其監督權竟發現環保署的監督機制沒有提供檢舉專線及窗口,要求將勘查照片與結果,上載於網站時,都以內容涉及私人產業為由,而遭到拒絕,由此證明此監督並無任何公信力,應為檢討之必要。

關於動工之定義環保署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有其定義,筆者給予尊重。故請環保署依95年12月13日公文環署綜字第0950082441號函依法行事,明確做動工之認定。本人認為應尊重行政法院之判決,判決確定前不應為任何動工之行為,地方政府應尊重監督單位環保署之權利,不該為所欲為。

身為東海岸阿美族人,在此嚴正抗議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台東縣政府建管課)及開發單位(美麗灣飯店),對於動工之行為有以下聲明,也請國家、社會還原住民族正義。

第一點:

原住民族基本法為憲法所保障,乃原住民族行使權利時的唯一依據,刺桐部落阿美族人為捍衛部落生活空間及文化權及生存權,於2008年起向立法院、行政院、監察院、原民會陳情至今懸而未決,由此可看出,馬英久總統於去年承認原住民基本人權公約,並未真正落實於各政院及各部會及地方;原住民族之權益往往非訴諸於訴訟(台灣泰雅族斯馬庫斯部落櫸木事件、日本北海道愛努族二風谷水庫),此正義不被彰顯,消耗國家及個人資本,乃人權上的一大退步。

第二點:

依據原基法第21條(註一),我們無法忍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開發單位以發展台東經濟及觀光為名,實際上是犧牲原住民族及台東居民的生活空間、土地與海洋。我們甚至認為台東縣內的BOT政策,已壓迫東海岸阿美族於生存權與文化權的權益。

其事態之嚴重性,我們主張美麗灣飯店BOT案不該視為個案來處理,東部沿岸地區不只有一個開發案!尚有娜魯灣飯店、黃金海渡假村、杉原棕梠海飯店、三仙台BOT案,以及蠢蠢欲動的都蘭鼻、水往上流、都蘭林場(月光小站附近)等開發案,不管是上述的何種開發案,都是在未徵詢當地居民的狀態,違反民族意願之下簽訂的。

刺桐部落阿美族人曾於2008年為捍衛自然主權(包含土地與海洋),抗議美麗灣飯店侵佔阿美族傳統領域,有三百多名的東海岸阿美族人嚮應並連署還我自然主權宣言,還我土地運動。我們是善良的阿美族人,但並不代表我們是沈默的民族,我們也可能是下一個反圈地政策的大埔鄉民、或者捍衛自身健康安危的雲林居民。

第三點:

刺桐部落阿美族人嚴重抗議國家處理中科三期之作為,因為其已直接影響地方政府變相鼓勵美麗灣飯店動工之事宜。從美麗灣飯店於2010年3月之工商時報報導、台東縣政府於同年7月、8月之報導,都已造成在地居民即將面臨失去土地的不安與恐懼,

其中刺桐部落阿美族人林姓的土地,竟是美麗灣飯店的第二期旅館預定,近高齡八十歲之林姓阿美族人年輕時,於日據時代曾為逃避飛彈轟炸,被迫離開家鄉四處遷徙,最後落腳於伽路蘭時,卻又因為國民政府為興建志航空軍基地,而輾轉又回到刺桐部落,如今又必須面臨讓財團圈地之命運,三度迫害,試問國家正義何在?

第四點:

阿美族自古以來就有大洪水與海嘯之說,刺桐部落也是在各政權的土地政策影響下而產生的部落,若非生活空間受壓迫,不然絕不會輕易居住於低海拔地區;深知大自然變化的阿美族人,據悉60年前,東海岸曾發生過大海嘯,海浪打在現今美麗灣飯店的上方,這不禁讓人聯想去年八八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之情形,阿美族長老看著海岸長年被海浪侵蝕,無不認為美麗灣飯店直接貼於沙灘地面建築,勢必影響旅客居住的安全;我們憂慮美麗灣飯店應變天災的機制,

舉例來說去年莫拉克颱風時,未於漂流木災害發生第一時間來做相關處理,而延宕至12月份才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建管課來解決。相反地;當地富山社區發展協會自發性的協助政府清理漂流木,召募志工,一切費用自行吸收;為了能夠將漂流木運出,行經美麗灣飯店時,該飯店之經理以「妳不讓我過,我也不讓妳過」(協會理事長不讓美麗灣過關)為由,拒絕通行。

協助政府清理漂流木為民眾應當之事,但我只看見私權凌駕於公權的傲慢態度。

第五點:

我們無法接受美麗灣飯店的污水零排放的機制,可不用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法?其將危及海洋生態的生存以及賴此維生的海岸居民的健康,事態嚴重;民眾無法確實掌握此機制就無法行使監督之權,等同於環保署「邀請民眾監督美麗灣飯店有無動工」一般,毫無公信力可言,無人民可信賴之處;

我們甚至懷疑美麗灣的地下污水處理廠所排放之廢水是直接排放在沙灘上(游泳池的預定地),而北側的廢水幫浦與今年年初施工的橋樑補強之工程加設排水溝有什麼樣的關係,令人擔心。

第六點:

身為刺桐部落有自覺的阿美族,應守護原住民文化與依存自然生態所洐生的文化,免受其污染與破壞。刺桐部落捍衛美麗灣飯店基地為部落傳統領域,乃實施部落傳統祭儀領域之範圍,現今杉原禁漁區亦為部落傳統領域,為神聖的風爭說傳說地。

以長遠來看,BOT的50年對於現今文化的保存無疑是一大影響,我們不能剝奪下一代子孫之權益,既然傳授子孫漁獵、採集之技能,卻因為受污染而不能食用;在告訴子孫海中世界有多美麗時,卻看不見海洋生物的存在,我們無法承受如此之痛。

為此我們希望政府在未解決阿美族傳統領域之問題以前,應保持現有之狀態,再次呼籲台東地方政府錯誤之政策所帶來之損失,不該轉嫁、不該由阿美族人來承擔,我們主張對我們的傳統領域及土地有權利,必要時將以訴訟之途徑請求國家歸還阿美族民族之權益。

註1:

原基法第 21 條: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族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其同意。前二項營利所得,應提撥一定比例納入原住民族綜合發展基金,作為回饋或補償經費。

(作者為阿美族刺桐部落族人)

魯凱族耆老的叮嚀:masyaraparapale

魯凱族語masyaraparapale(漢音「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是相互照顧的意思。在這趟下山探望族人的旅程,耆老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忘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文化教給後代子子孫孫。

前言:

去年霧台鄉遇上八八風災,影響範圍極大。霧台鄉總共有六個村,有的部落集體遷村,有的部落得在汛期來臨時暫居山下的避難屋或安置中心,目前只剩下霧台部落的生活區域是較安全的,而也使的霧台部落的魯凱族人較幸運的免遭離家之痛。

風災的迫害使得好茶部落遭遇土石流滅村的災害,吉露部落更面臨土石不斷崩落的問題也面臨必須遷村的命運,阿禮與加暮部落部分危險區域的族人也都紛紛下山。而沒遷入永久屋也是危險區域的大武部落的族人目前也都暫時寄居在山下的避難屋。

霧台部落的族人得知山下安置所的族人在八月就已入住長治部落百合園區,於是也共同邀約霧台部落的族人,利用假日下山探望剛入住永久屋的族人生活是否安好?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masyaraparapale」,漢音唸成「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在這趟下 山探望山下族人的旅程,部落耆老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忘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image0091-450.jpg
現年高齡85歲的巴母秋與93歲的巴利志夫婦,與部落族人一起下山探望山下的朋友。

災後更加平靜的部落生活

而災後的霧台部落生活又有什麼樣的改變?往常就極為平靜的原住民部落,在八八風災之後,更顯的人煙稀少。部落小吃店的老闆也表示,八八風災前往常這裡的客人非常頻繁,但是災後平常小吃店的工作量,本來是要10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只要1個人力就可以了。

image002
災後更加平靜的部落生活。

image003
部落小吃店的老闆也表示,八八風災前後小吃店的工作量,本來是要10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只要1個人力就可以了。

等不及的擁抱

上個星期日(8月29日),霧台部落的族人利用上完教會後的時間,共同邀約部落裡的族人下山探望山下入住永久屋的族人。從霧台部落開往常至部落百合園區約1小時半的路程,好不容易見到許久不見的朋友,部落的老人家一見面等不及打招呼馬上相互擁抱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下山探望自己的族人時,部落的耆老也對山下的族人表示,雖然山下這個「家」(永久屋),讓族人的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畢竟不是魯凱族人真正的家,這裡沒有原來部落的樣子。

部落耆老也語重心長的表示,「雖然離開了我們的家鄉,但是我們的文化還是很重要,不要因為在平地的生活而忘了在山上最簡單、最單純的生活方式,該幫忙的就要互相幫忙,不要到平地生活就忘了魯凱族人的生活態度。」

部落耆老表示遷下山後,族人們更要「瑪夏日拉巴拉巴勒」,「瑪夏日拉巴拉巴勒」,魯凱族語的意思是相互照顧的意思。部落耆老在這趟下山探望山下族人 的旅程,不斷叮嚀山下的族人要相互的「瑪夏日拉巴拉巴勒」,更不斷叮嚀族人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文化,教導魯凱族人後帶的子子孫孫。

image005
下山探望入住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的族人。耆老也一再提醒大家勿忘文化傳承。

image007

image011
等不及的擁抱。部落的老人家一見面等不及打招呼馬上相互擁抱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image001
大家一起拍照留念。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原地重建的達來部落

風災過後的新、舊達來明顯呈現兩個部落的風災過後樣貌。新達來部落的路基在村裡到處可見龜裂以及現代工程所造成的環境威脅。但舊達來部落不管是路基或是完好的石板家屋都沒有損毀之處。

達來部落是屏東災區部落中,除魯凱族的好茶村以外,另外一個還保有舊部落石板屋聚落群的原住民部落。八八風災後,除坍方嚴重之伊拉段達來部落排灣族居民申請永久屋入住於長治分台百合部落園區之外,達來部落的其他族人共同商討,幾乎都仍繼續維持在原地重建。即使沒有遇到風災,原鄉發展一直是原鄉部落面對時代發展不斷面對的課題。風災的影響讓部落面對未來原鄉發展更多了一件需要學習的環境應變課題。八八風災之後對於政府部門蜂湧而來的計畫,政府準備好了,部落準備好了嗎?

image006
舊達來部落石板屋。

風災過後的新、舊部落

新達來村的部落議長王和家表示,之前部落頭目曾說過,達來部落總共搬了5次,最後一次就是目前所在的新達來部落,這裡的排灣族人也稱自己是達瓦達旺部落部落。

他說,舊達來遷村到現在的位置將近20多年,這個部落人口數總共有370-380戶,是三地門鄉10個部落中最小的部落。

部落裡主要的行政機關有派出所、衛生所、學校,學校是屬三地門國小分班-達來分校,在88風災之後學校和教室不能使用了,現在學生到三地門國小校本部去上課。

部落議長也表示,雖然目前大部分部落的人都搬去新達來居住,但是舊達來仍然有老人家居住在那裡生活,平常部落的族人還是會回到舊部落整理自己的家園以及從是耕種的工作。

image007
部落議長表示,目前舊達來仍然有老人家居住在那裡生活,平常部落的族人還是會回到舊部落整理自己的家園以及從是耕種的工作。

image008
舊達來部落的農田。

風災過後的新、舊達來明顯呈現兩個部落的風災過後樣貌。新達來部落的路基在村裡到處可見龜裂以及現代工程所造成的環境威脅。但舊達來部落不管是路基或是完好的石板家屋都沒有損毀之處。

而在通往舊達來吊橋過程的路段,目前就已有三處坍方,目前已再做施工救補工程。但過了舊達來吊橋後,雖沒有對面舊部落寬大的水泥路面,但明顯的環境對比,卻可看見從舊達來吊橋到舊達來部落之路段,沒有任何一處坍方路段。

現代工程的快速與便利,讓後續遷村的原住民部落過於仰賴現代工程的急就章設施,形成縫縫補補的部落風貌。

image004
風災過後的舊達來部落道路系統依然完好如初。

image009image003
(上左)舊達來吊橋往新達來方向的坍塌施工路段。(上右)通往舊達來部落,舊達來吊橋前的坍方路段。

image001
(上)八八風災之後,新達來部落到處可見龜裂坍塌的不良現代工程設計。(下)舊達來部落受到損傷較小。
image002

未來的生態旅遊計畫

新達來村在風災一年過後,將如何繼續推動部落的未來?地磨兒文化產業藝術協會的社區造員莊爵瑋表示,目前三地門鄉正在著手協助災區部落德文及達來部落災區原地重建的計畫。

他表示,在去年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就已經開始著手運作達來部落生態旅遊基礎調查,目前也密集的與達來部落的族人共同討論下一階段的生態旅遊計畫。

而達來發展協會總幹事陳美蘭也表示,因為透過陳美惠老師的協助,在很多資源的運用上非常的方便,也協助部落不讓資源重複浪費的情況下,將所有資源恰到好處的運用在刀口上。

社區造員莊爵瑋也表示,一開始要去談部落的發展,的確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溝通,才有辦法將計劃的推行慢慢帶入部落。他也表示,在與部落以及屏東科技大學三方面的合作過程中,一步一步的與族人溝通討論,的確也有助於部落的人對未來計畫的想像。

農村再生與部落?

根據社區造員莊爵瑋表示目前達來部落正在進行的計畫,除了生態旅遊計畫之外,也有來自原民會的重點部落計畫,以及勞委會、林務局相關的補助計畫正在一起協助災後的達來村延續部落發展的可能性。

但他也說到,因為計劃的關係,才間接將部落族人討論的氣氛凝聚再一起,一切都才剛起步,但三地門鄉公所召開相關的農村再生計畫又會帶給決定原地重建的達來部落什麼樣的發展契機?對於八八風災之後政府部門蜂湧而來的計畫,政府準備好了,部落準備好了嗎?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購買桃源香梅,支持農民自立!

桃源的農友們從3月底開始,就一邊忙著採收青梅,一邊學習加工,又要面對遷村與自立建造汛期避難屋的種種挑戰。顛躓中,困難與希望並行。

購買桃源香梅,支持農民自立!

親愛的朋友:

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這樣的訊息:連續幾天的豪大雨造成荖濃溪河水暴漲,桃源鄉聯外道路落石阻道,橋樑岌岌可危。這樣的消息在去年八八災後,今年五六月汛期開始後,常常傳來。

然而主流媒體上卻幾乎已經不見八八災後的後續報導,很多台北的朋友也說:「不是都已經蓋永久屋了嗎?」。但真實的情況是各個重建區仍面臨著狀況不一 的危難:迄今仍有部落住在營區;而堅持返鄉重建的村落,正面臨雨季聯外交通與汛期緊急避難措施不足的考驗;至於進駐永久屋的朋友,工作、生計與原有社群網 絡的崩離與重建,則是後續的挑戰。

因此,八八災後重建不是過去式,也非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需要大家持續的關心與支持!

八八災後,在浩然基金會的支持與台灣農村陣線的輔導下,桃源鄉勤和村與高中村的農友嘗試發展梅子加工,努力在災後重新站起來,並將逐步學習梅園草生栽培管理,希冀透過產業轉型與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的調整,開創一條能兼顧生計與環境照顧的新出路(學習過程請點選這裡)。

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由於梅子成熟不等人,農友們從3月底開始,就一邊忙著採收青梅,一邊學習加工,又要面對遷村與自立建造汛期避難屋的種種挑戰。顛躓中,困難與希望並行。

堅持學會、做好的心,讓大家撐了下來,「今年我們一定要一步步做,好好學!」是勤和村班長小Savi姐常掛在嘴上,大家相互打氣的話語;您的支持,則將成為大家持續前進的最大鼓舞與動力!

990904sjojuimage-450.jpg

「桃源香梅」選用無毒青梅、精心手作而成,完全沒有添加人工香料與防腐劑,真誠地展現梅子「酸、甘、甜」的多層次風味,是您可以放心享用的安心好梅。

誠摯期盼您透過購買的力量,支持桃源香梅農友自立前行、與自然合好的努力!

品名 產品介紹 單價
活漾梅精 五分熟青梅,熬煮梅精好選擇。將青梅去籽、榨出梅汁後,再以陶鍋慢火熬煮48小時完成。無人工添加物、富含有機酸,是顧鈣、排毒,調整體質的聖品。 650元/瓶50ml
功夫脆梅 六分熟手採梅,最適合醃製脆梅。手採的青梅要先用小木杵在梅果上輕敲出裂縫,接著以粗鹽搓揉去青、清水漂洗去澀,再放入糖水浸漬,期間置換糖水三輪以上,用心呵護,得來甘酸甜好滋味。 250元/瓶600ml
風味Q梅 八分熟青梅,做Q梅剛剛好。青梅經過二週的粗鹽醃製軟化後,接著漂洗、風乾,再以一層砂糖、一層梅子的方式擺放,封存、靜置三個月以上。晶瑩果肉的Q彈口感,來自糖漬與梅液的轉換結合。 (熟成中,請稍待)
健康梅醬 在欉黃的熟梅,做果醬最醇厚。清洗過的梅子去核後,連皮帶肉打成果泥,加入少量的水慢慢攪拌,並逐次拌入砂糖,熬煮至濃稠。飽含陽光精華的美味梅醬,請你嚐鮮。 200元/瓶230ml

「桃源香梅」所選用之青梅,經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檢驗,結果為「農藥殘留無檢出(ND)」,請安心享用!

訂購單下載請點選這裡。

延伸閱讀:留在原鄉的努力─無農藥添加的健康梅子加工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