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方感─苗栗卓蘭

老家蓋在卓蘭鄉的山坡上,附近住的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們,雖然各立門戶,卻從來不鎖門,有事沒事就到處串門子,今天去你家坐坐,改天來我家坐坐,像是一個具有規模的小地方,聯繫彼此的是剪不斷的血緣關係。

從小到大,每個周末或是重要節日,父母都會帶著我們回到卓蘭老家,花費近兩個小時的車程,順著蜿蜒的山路而上,一路上所見大都是茂密的樹林,偶有熱鬧鄉鎮穿插。

白天上山,看得到對山的翠綠,聽得到婉轉的鳥鳴,每每看到路旁有新長出來的花朵或是果實,我們都會下車好好觀賞;晚上上山,看得到滿天的星斗,偶有動物從車前跳過,父親總會適時煞車,畢竟我們才是外來者,不該打擾他們的生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滿山滿谷的螢火蟲,為了不要驚嚇到牠們,我們把車子停在較遠的地方,再慢慢步行而下,看著一閃一滅的螢火蟲,心中充滿了感動,就好像是天上星星突然降到人世間來一樣的美麗,那個畫面,只剩下一幕幕地回憶,隨著山林的開發,污染了環境與水源,再也看不到滿山滿谷的螢火蟲了。

山坡上的老家

老家蓋在卓蘭鄉的山坡上,附近住的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們,雖然各立門戶,卻從來不鎖門,有事沒事就到處串門子,今天去你家坐坐,改天來我家坐坐,像是一個具有規模的小地方,聯繫彼此的是剪不斷的血緣關係。

爺爺平常的代步工具是一台老舊的打擋車,讓爺爺方便載著奶奶出外購物,過去家中還有一台板車,是專門用來爬山並且採摘橘子用的,每到11月、12月老家倉庫總會堆滿一箱箱已採收好的橘子,利用機器挑選大小,放進不同的箱子中,而小朋友的工作就是把橘子一顆顆用透明塑膠袋裝好,封口,然後整齊的放進另一個箱子中。

每次做到一個段落準備吃飯的時候,母親都會千叮嚀萬叮嚀,要我們把手洗乾淨才能吃飯,因為多多少少都有農藥殘留,而我們自己所享用的,自然就是比較沒有農藥污染的囉!

家門口有一棵龍眼樹,每到固定時節就會結成一粒粒飽滿的果實,樹旁有道往下的小階梯,順著階梯而下,會聽到咕咕咕的叫聲,是我們重要節日的桌上佳餚,往另一邊走去,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接著一棵的橘子樹,說是並排,卻又有點混亂,說是混亂,卻又有一定的次序。

再往前走,是奶奶一手建造的菜園,有高麗菜、菠菜、白蘿蔔、大頭菜、絲瓜、青江菜、九層塔、四季豆等各類蔬菜,每天吃的新鮮有機蔬菜都是從這來,沒有農藥污染,健康又養身,不過不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想吃哪種菜就有得吃,有可能某一段時間只有一種菜可以採收,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們整個禮拜都在吃絲瓜,怎麼吃都吃不完,如果遇到下雨,也可能沒有菜可以採收,就只得到街上去買菜。

每次到了用餐前一、兩個小時,全家女生整裝出發,準備前往菜園採摘原料,第一次拔蘿蔔,兩隻手小心翼翼地抓著從土裡冒出的蘿蔔葉,左右稍稍抖動,讓土鬆軟,一口氣往上提,興高采烈地和母親炫耀著,經過山泉水的沖洗,我看見了蘿蔔的原貌,長長的身形,粗糙的外皮,心中滿滿的成就感。

然而隨著年齡的成長,我看見了成就感背後,奶奶辛勤栽種的過程,從播種、澆水、灑肥料,一個步驟都不能省,用愛維護著這片菜園,不論颳風下雨,都不離不棄,只為了讓我們吃得健康,想到這點,我就不得不充滿感謝,雖然在他人眼中是項平淡無奇、每天必備的普通蔬菜,在我心裡,這卻是愛的產物,我能看到奶奶辛勤耕種的背影,帶著斗笠、拿著水桶、彎著腰,寫實的畫面一幕幕在腦海中放映著,這個只有真正接觸過的人才懂。

小孩的冒險山路

這附近的山間小路,都是我們這群好動小孩的冒險地點,最常去的就是後山,有好多不同的路可以相通,但是通來通去還是會回到這個小地方。

我們喜歡順著山路而上,一路找尋流水聚集地,看有沒有小魚、小蝦或是蝌蚪可以捕捉,有時候還會遇到橫行霸道的小螃蟹,大家聚集在水邊,爭先恐後的看準目標下手,然而,這段冒險也有其危險之處,最令小孩子害怕的莫過於那個大人口中具有劇毒的眼鏡蛇。

當時年紀小,根本分不清蛇的種類,每個人一手拿著一根路上撿的竹子或是枝幹,往四處輕打,秉持打草驚蛇的精神,希望這一路上都不會有不速之客的出現,然而,山路走多了,難免會遇到一、兩次,每次只要一有人發出尖叫聲,所以人就朝著反方向奔跑,每次回到山下,總是驚魂未定的上氣不接下氣,但是我們這群小孩卻對此項冒險樂此不疲。

雖然每條山路都走過千百次了,每次回家都全身髒兮兮,被母親罵到臭頭,還是擁有極高的戰鬥力,深信這次的冒險一定能挖掘出更多山林間的秘密。

每到春節或是掃墓,這個小地方就會充滿人氣,在各地工作的叔叔、嬸嬸、姑姑、姑丈們都會排除萬難帶著小孩子們回來過年,一瞬間就熱鬧了起來,小孩們在舊有的三合院廣場中,嬉笑怒罵、追趕遊戲著,大人們則在一旁泡茶聊天、打打小牌,好不愜意。

熱鬧的除夕夜和掃墓

到了除夕夜晚更是熱鬧非凡,在天黑前就洗好澡,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圍成一桌吃年夜飯,滿滿的一桌菜,有魚、有肉還有各式各樣的青菜,不怕你不吃,就怕你吃不完,而這桌上的菜餚可是各有學問的,魚只能吃一半,象徵年年有餘,白斬雞是奶奶一年來的心血,一大盤的芹菜,期望你每一天都能勤勞的工作,白蘿蔔又名菜頭,音近好彩頭,吃完奶奶手工製作的蘿蔔糕就能一整年都能過得很順利。

雖然每年過年的菜色都差不多,大家仍吃的津津有味,重點不在於菜的美味,只要大家能夠健健康康的聚在一塊吃團圓飯就是件最幸福的事了。

吃完年夜飯,就是小朋友最開心的收紅包時間,一群小朋友到各家拜訪,接連說出不同的吉祥話,就能拿到紅包,這樣一趟走下來,總是能拿到好幾十個紅包,小時候絲毫不在意裡面的金錢,光是拿著滿滿的紅包袋,就覺得很風光。

收集完紅包就是放煙火和鞭炮時間,拿著仙女棒在天空中劃圈,與山下的鄰居做沖天炮攻防戰,一群小孩守在電視機前面倒數,互祝彼此長了一歲,這一切地一切都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掃墓也是這個小地方的大事件之一,過去都是在元宵節的後一天,也就是農曆一月十六號掃墓,不管有工作還是要上課,大家都會請假前來為祖先上香。

一開始,大人會先除草,清理出一條道路,讓老弱婦孺能夠平平安安的走道祖先墳墓前,每個人手裡拿著兩支香,長一輩的起頭,大家一起拜天公、拜祖先,紅蛋是一定不可少的,等拜完後就是放鞭炮、燒紙錢,小孩子人手一顆紅蛋,吃的滿手紅通通、嘴巴也紅通通。

小地方有著自己專屬的年曆,每到固定日期,奶奶都會忙著手工製作具有個人風味的傳統小吃,從新年開始的蘿蔔糕、發糕,到元宵節的菜包,端午節的粽子,固定的大拜拜、小拜拜,張羅著請客的餐點,希望所有的客人都能吃的滿意。

鄉下人是充滿熱情的,喜歡夾菜放在你碗裡,希望你捧場他所養的甜美雞肉,當你舉起大拇指對她稱讚時,她又害羞的低下頭說不是自己的功勞,但是下次你來,他會記得多幫你準備一道雞肉,就是這樣的特性,拉近彼此的心,你對我好一分,我還你十分,以誠相待。

屬於家人的小地方

爺爺奶奶每天都活在這個小地方,沒有電腦,沒有網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除了串門子,就是到菜園或是果園活絡筋骨,這個他人眼中平淡無奇的小地方,卻是我們珍惜的故鄉。

我們在這裡長大,方圓數十里都有著我們共同的回憶,新鮮的空氣、濃密的森林、蜿蜒而下的小溪、九彎十八拐的山路、熟悉的面孔、過年過節的熱鬧,這一連串的回憶把我們的心緊緊繫在一塊,不管我們身在何方,總是心繫著此地,只要有空就想回來走走,就算只是待在這個小地方,哪裡都不去也好。

等到我們長大,能夠自力更生,父親已決定帶著母親回到這個小地方,頤養天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要的不多,簡簡單單就好,就像爺爺奶奶一樣,到了八十幾歲的高齡,還能夠健健康康的行走,開開心心的與我們談天說笑,享受兒孫滿堂的幸福,偶而向他們撒撒嬌,就能看見他們純真的笑容,真是好不快樂阿!

血緣相同的我們,聚集在這個小地方,度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接著一年,我們有著自己的傳統,自己的行事曆,祖先留下來的東西,讓我們對這個小地方放入感情,凝聚地方認同感,當我們想起彼此,只要回到這個小地方,就能看見對方,再次回到那嘻笑怒罵的童年。

就連現在在外地求學,也很期待週休假日能回去看看老人家,享受這地方獨特的平靜,會有種歸根落地的放鬆感,回到小地方,就會有股莫名的溫暖包圍著你,讓你的心暖暖的,就連坐在沙發上什麼也不做,嘴角也是上揚的,這就是屬於我的小地方。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屏東九如

我總認為自己不認識自己的農村,那麼多的人在這裡,我卻不認識他們,那些人事物似乎被忽視的樣子,在報章雜誌上看不到,在新聞裡頭看不到,在書本之中也看不到。若非我身為農家子弟,我想我大概不會認識農村。

對我而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以及我的家鄉的一切。所以我想就藉由介紹自己的家,以及家鄉的一切來表達對於家鄉的認同感。

農村的三代同堂

我的家裡是三代同堂,和阿公阿嬤住在一起,而我的阿公阿嬤就是種田的。自小到大,我也有過去田裡幫忙的經驗,自己曾經親身下田除草,也曾經在稻田裡頭,腳踏著水手拿著秧苗,在大片水田中間,找那一個缺塊補上,也曾經清晨五六點起床,稻田裡除草,因為再晚一點太陽就大起來。

對農村我是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熟悉的是那些稻田的搖曳模樣,風吹來身上的那種清涼,還有許多屬於農村的景物,帶著斗笠的農夫,或者是一車車滿滿的農作物。

但是我總認為自己不認識自己的農村,那麼多的人在這裡,我卻不認識他們,那些人事物似乎被忽視的樣子,在報章雜誌上看不到,在新聞裡頭看不到,在書本之中也看不到。若非我身為農家子弟,我想我大概不會認識農村。

我的家鄉是屏東九如,此處是高屏溪的上游,屬於沖積扇的地形,氣候上類似一般的熱帶氣候,夏天有午後雷陣雨。在九如此處有幾道水圳,但規模並不大,並沒有特別出名。

九如的傳統信仰與族群變化

在九如的中心有座三山國王廟,這是客家信仰的象徵,這座廟並不是最近才建的,而是被列為三級古蹟(最近在因爭論修復問題很可能會拆掉),在後庄村的三山國王廟上有寫著當初建廟的一些往事:

當初為了建廟地點選在後庄或者是九塊厝,兩方人馬曾經爭議過,後來以秤土的重量決定(上頭還寫著九塊厝的人用参鹽的泥土秤重,所以贏的不光采,但這是後庄廟宇所記,姑且參考),足見廟宇的存在已久。

另外在九如鄉四周也可以見到許多的建築,如傳統的三合院,或者是早期建的透天厝,在門的上頭都有堂號,如我家的三合院門上還寫著「范陽」,並且門聯以范陽兩字起頭,橫聯則是范字起頭陽字結尾。而且九如也有粿條這樣的食物,在一般的麵攤中都有。這幾樣因素,很有可能以前曾經有客家人居住過。

然而現在的九如鄉,幾乎全都是講河洛語的人,而那些存在的屬於客家文化的痕跡都還在眼前。我懷疑著這裡曾是客家人的聚落,而那些客家族群後來可能的結果有:

一、客家人離開此處,轉而遷移到其他地方去。二、許多的河洛人遷入,河洛語成為當地大眾的語言,語言上的強勢,使得客家族群也跟著同化,於是後來是客家族群的人也不會說客家語,但客家族群依然存在於這地區,只是客家後代人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三、因為戰亂、械鬥因素,客家人離開此處,或者留下老弱婦孺無法離開,因此通婚。

既然現在這裏都是說河洛語的人,那客家人到哪去了?而我身在這個地方,我又是什麼人?是客家人或者是閩南人?如果是客家人為什麼我現在說的是河洛語?對這個頗為好奇的我,其實後來在求學的路上一直沒有機會求證。我對於自己到底是哪個族群的,始終存疑也始終無解。這個對自己的族群問題的懷疑,算是我對自己家鄉追尋的起源。

家族務農的經歷

另外九如目前的產業大概有養殖業以及農業,養殖業養蝦居多,也有見到少數的養殖業如養牛蛙或者養鱉。農業的話則是許多種作物,經濟作物如檸檬、木瓜、蓮霧,也有種植稻米,最近在九如推動蘭花的種植,有幾度媒體報導出來,蘭花主要在外銷日本。

我的阿公的父親在以前因為家境窮,因此小時候過的是苦日子,曾經去人家家裡做長工,後來被阿公的母親家招贅,過了一段時間的時候才搬出來一起生活。

最早以前,我們就是種田維生,阿公的父親最初有塊地再屏東里港鄉塔樓村,據阿公說,走路到那裡要花上一個小時。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小貨車,也沒有機車,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鐵馬,另外就是兩隻腳。

當時家裡有種菸葉,阿公在他小時候就幫忙種菸葉,也在哪裡種稻米,等到阿公他們那輩長大了,手頭充裕一點,才又把田地買在家裡這附近,不用再每次花一個小時的來回時間。在那之後,阿公後來換了兩次的農地,才是現在我們家裡再種的農田。

談到了以前,阿公的語氣就不一樣,他說那時候,哪裡有機車,以前最多就是腳踏車,而且那時候也沒有地下水,水不是一個按鈕就有的東西,是要踩「水車」(我們說的龍骨車)才有水,踩得不夠快水還上不來,如果是水流大一點,那就用「剌芽車」(我們說的水車)。

阿公後來一直是務農,家裡的大伯二伯在小時候也曾經去田裡幫忙,他們不像我這樣輕鬆,放假才跑去幫忙除草就好,或者是採收時候才去幫忙,之前的事情都沒有參與,而是放學之後就要去田裡做事,割草餵牛幫忙煮飯……許多的事情,跟我以前比起來,實在是相差太多。

在阿公小時候,那時是日據時期,當時日本政府規定當地某些地方有一定面積的農地要種稻子以及甘蔗,而當時的那一塊主要就是這兩種,我們家在當時也是遵守政策,在種稻之外則是種菸,種菸葉的時間持續十幾年,直到後來人力不夠多才沒在種。因為種菸起初的育苗以及中間的照顧不會比其他作物難,但是在收成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進行。

菸葉的種植過程大致上是育苗、培土、然後收成,接著是收成後的後續工作,乾燥、分級,最後才是運到政府機關繳交。菸葉需要乾燥,在以前是鋪在地上曬太陽,在阿公的那時候已經有了乾燥室,專門拿來烘乾菸葉,再拿去乾燥的地方儲存。在我的舊家裡頭,還看得見以前放菸葉的地方,就在睡覺的樑柱上頭,大門旁邊的空地上據說就是以前乾燥室的建造地點。

家裡頭種稻子的時間也算很長,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有種稻子。在以前,據阿公說,稻子要種之前,要先整地兩次,一次先把土翻細緻,然後第二次把土整平,這都是用牛隻加人力來做。

在整好地之後,接著是插秧的工作,沒有插秧機的當時,自然是用人力來做這項工作,阿公說那時候,一個比較會插的人一分地也要花上一天。在插完秧苗後,要除草三次,每次就是跪在田間,用手把草抹乾淨,三次之後田裡才不會長草出來。

當時沒有除草劑,對付害蟲的方法,是用竹子。把竹子剖片,在末端砍成一片一片像梳子一般,拿去稻田裡頭「梳」那些稻葉,將稻葉上的蟲梳下來。另外,以前也要顧田水,因為當時水資源缺乏,沒有自來水那麼方便的東西,大家都搶著要水。

辣椒收成就能蓋房子的年代

阿公印象深刻,也令我大吃一驚的往事,是阿公蓋起現在我們住的這棟房子的事情。當時大概民國四五十年的時候,阿公田裡種起了辣椒,結果那一年辣椒的價格不知道為什麼,出人意料的好。當時一斤辣椒四、五十元,一袋辣椒可以賣一千多的台幣,辣椒熱門的程度,好到菜商都直接上門來拿,省去送到市場的工夫。

當時的台幣可不只現在的台幣這樣輕,就算在此時,農作物可以賣到一台斤幾十元的也恐怕不多。那一年阿公靠著賣辣椒,加上後來再貼了一些錢,就蓋起了現在住的這棟房子,在之後辣椒的價格就沒有那麼好過,而阿公種辣椒也不過兩三年的事,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使我驚訝的是,在以前農業也曾經如此的風光過,可以靠著賣作物一年就能夠蓋起一棟房子,這不就表示在以前,務農也可以有高額的收入,光是靠著種田,也不僅可以養家糊口,更能夠自己賺取足夠的金錢,蓋起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子,這樣的生活水準已在標準之列了,但反觀今天,新聞出現有關農業的消息時,都是一些負面的消息,如風災水災過後,農作物損失慘重,或者是今年某作物的價格大跌,或者是某地作物受到附近工廠污染。

對阿公而言,農事一直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生命。一個跟土地相處的人,他們自土地那裡學到了許多旁人看不見的事情,只有去挖掘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身藏其中的智慧。也因為如此,當內斂的他們碰上了許多政府政策的時候,通常他們是沉默以對,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不表示意見,只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觀察著。

而時代的快速轉變,不斷進入的文化以及各種的價值觀,乃至於所謂「科學」大行其道,還有各式各樣的化肥、機械、農藥,他們面對著未曾經歷過的變化。因此他們無所適從,因為太多的變化使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

是否沒有見諸於文字,就表示知識不存在?沒有證據,就表示某些事不值得相信?

中國自古以來,士的階級一直是少數,認識字的人不多,但是農事、工藝、商場等等的技藝,一直流傳下來,並沒有因為不懂文字這工具,他們就因此消逝。當然文字有其方便性,但是否也該想想,許多事情並非僅可述諸於文字的。

做為農村子弟

對於自己的故鄉,我想是多認識了一點。然而書讀越多,離家裡越遠,也離開過往生活越遠。但是一回到家鄉的時候,卻又不忍心看著屬於農村的生活。老實說,對於農業了解越多,就會發現農業許多的無力之處,農村不是無力生產作物,而是政府不給農村生產,看看近年來的休耕政策,以及許多漠視農村的看法,這些看在我的眼中挺難過的。

但是已經離開家鄉的我,一個農村子弟,離鄉許久的農村子弟,似乎也沒有能力或者是心力去投注,我所能做的只是看看我們的島,注意新聞上關於農業的消息,亦或者是去翻翻書本,了解農村今日的成因或者是國外的農業。

藉由這次的作業報告,我跟阿公談了許久,也更清楚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如果說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屬於他自己的小地方,我想我的家鄉以及我的家將會是那永遠且唯一的場所。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宜蘭礁溪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農村就是宜蘭縣的礁溪,它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充滿了童年快樂的回憶,那裡的每一吋土地、每一片田和每一棵樹…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我總是希望那些地方都能永遠保持我小時候的樣子…

我是在鄉下長大的小孩,所以儘管我是在城市中唸書,還是對鄉村有一份非常深厚的感情,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上「農村社會與文化」這堂課的原因,我想對我喜愛的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農村就是宜蘭縣的礁溪,它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充滿了童年快樂的回憶,那裡的每一吋土地、每一片田和每一棵樹…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我總是希望那些地方都能永遠保持我小時候的樣子,因為它們都是保存我的回憶的重要寶庫。

礁溪是著名的溫泉鄉,也是宜蘭最繁華地區之一。舊稱「湯圍」。漢人到此開墾,在湯(溫)泉湧出地區築圍成莊。由於此地溪谷終年砂石堆積呈乾涸狀態,故稱「礁溪」,「礁」的閩南音「乾」的意思。

近年來,礁溪努力規劃溫泉觀光特定區,與觀光養殖專業區的設立及生產力中心規劃的形象商圈,亦有礁溪溫泉蔬菜、溫泉水晶米,品味絕佳,更為添注佳話。

我的秘密基地

阿嬤家旁的一塊小空地,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秘密基地。我常常在那裡和弟弟一起玩扮家家酒,鬼針草黃色的小花、酢漿草和一些不知道叫什麼的小花小草都是我們的食物,再跟阿嬤要一些不要的鍋碗瓢盆,就可以玩一下午。

還有另一個我和弟弟很喜歡的遊戲就是躲貓貓,而我們最喜歡的躲貓貓地點就是空地附近的廟( 長大之後覺得小時候好大膽,竟然在廟裡玩躲貓貓 ),因為廟裡有好多桌子和柱子等的「遮蔽物」,非常適合玩躲貓貓。

每當傍晚左右鄰居都在煮飯的時候,在我的秘密基地總能聞到各式各樣的菜香,對面阿婆家在爆香蒜頭,應該是準備炒空心菜;旁邊阿姨家在滷肉;還有我們家阿嬤在煎我最喜歡吃的魚,聞到這些味道,我和弟弟就會非常迅速的衝回家裡準備吃飯。

礁溪的重頭戲─協天廟大拜拜

小時候阿嬤常常帶我去附近的協天廟拜拜,還記得阿嬤總是帶我穿梭在小巷子之間,帶著水果餅乾,從廟旁邊的小巷道走出來寬闊的廟埕,走進廟裡,一大團煙霧裡總是擠滿了一大堆阿公阿嬤,供桌上充滿各式供品和金紙,吵吵鬧鬧的和拿著香,閉著眼,口中喃喃的唸著的人形成對比。

而一年一度的大拜拜更是礁溪鄉的重頭戲,這個時候廟埕上面會擺起一張張的大桌子,擺滿三牲四果,餅乾飲料和罐頭,還有就是一隻隻嘴裡咬著鳳梨的大豬公,大家都忙碌的穿梭在桌子與桌子之間,好不忙碌。

大拜拜還有一樣最受歡迎的就是廟裡會無限量提供鹹粥和冰涼的米苔目甚至是素食的自助餐給大家吃,這些食物都是附近的阿姨阿婆自願來煮的,每一種都充滿家裡的味道,對年幼的我來說都有如山珍海味般好吃。

同治六年(1867年),台鎮使者劉明燈巡察宜蘭時曾駐紮在此,因為部屬誤砍廟後大楓樹作柴燒,觸犯神靈,導致所有部屬一一病倒,結果劉明燈跪地膜拜,部屬方才痊癒。於是便奉請皇帝頒敕建協天廟匾,改建協天廟,此後又經多次修建而成今日觀,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和六月二十四日春秋祭典中,有乞龜活動及小學生扮關家軍跳四佾舞。

礁溪協天廟是北台灣首屈一指,也是最重要的關帝廟,廟中供奉蠶絲關公,此廟建於清嘉慶9年(1804年),是由清廷政府親自頒敕建造的,相傳建廟後當地瘟疫便不再猖獗,香火因此興盛。

暑假的五峰旗瀑布

每次暑假待在阿嬤家,我都會一直吵著叫姑姑帶我去五峰旗玩水,每次只要說到要去五峰旗,所有的小孩子都會又叫又跳,趕快帶著撈網和桶子準備去撈小魚和蝌蚪,也期待著玩完要回家的時候可以吃烤香腸和花生捲加冰淇淋。

五峰旗的水又冰涼又乾淨,夏天在那裡玩上一整個下午也不覺得熱,而且潺潺的流水中還會有一條條小魚和蝌蚪,在水中搖動著小尾巴游著,我想,這是待在都市裡的小孩永遠沒辦法看的景象吧。

五峰旗山上的的瀑布也是所有人工噴水池都無法媲美的,看著那泉水一瀉而下,還可以感受到瀑布噴出來一滴滴的小水珠,站在那裡就好像是與世隔絕一樣,只能聽到淙淙的流水聲。但是現在的五峰旗,到處都是遊客和遊覽車,也加蓋了很多涼亭之類的人工建築,總覺得小時候那種輕鬆自在,把五峰旗當成自家後山的感覺不再存在。

五峰旗瀑布為宜蘭縣礁溪鄉著名的風景區,瀑布位在五座險峭山峰之前,故得名「五峰旗瀑布」。全長100公尺的瀑布共分三層,下層長約20公尺,除瀑布下方自然形成小水潭之外,順流而下有幾處潭水可供遊客嬉戲;中層水瀑由壁中穿出,長約30公尺,有「觀瀑亭」以極佳之視野眺望翠綠山巒;上層在狹窄的山谷中,由峽谷奔流而下,長約50公尺。

全家出遊的龍潭湖

印象中的過年,礁溪幾乎都是陰陰的飄著雨,形成我對新年的記憶就是外面濕濕冷冷的,和家中充滿過年的喜氣和食物的香氣呈現強烈的對比。所以我每年的過年總是一直祈禱明天可放晴,可以出去玩。

宜蘭可以玩的地方很多,可是我們家卻鍾愛附近的龍潭湖,那裡有澄清如鏡的湖泊,和一大片綠油油的草皮,最適合我家這種小孩眾多的家庭去玩。

我們常在那裡放風箏和玩老鷹捉小雞,在漫長的陰陰的日子之後出來和大自然接觸是我過年最開心的時候;龍潭湖還可以看到老鷹在空中翱翔的英姿,這種好像只有在武俠電視劇中才可以看到的景象在礁溪的山上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龍潭湖有我們全家共同的快樂回憶。

龍潭湖是礁溪最大湖泊,原名「大埤湖」。曾因周至柔將軍到礁溪視察時,更名為較典雅的「龍潭湖」,村名也一併改為龍潭村。龍潭湖是昔日「蘭陽十二勝」之一,三面環山,山上有多寺廟,暮鼓晨鐘,如鏡的湖面,泛漾青山倒影,景緻宜人,湖光山色悠遠寧靜,湖區仍保留了原始自然的風味,循環湖道路悠然漫步,更是賞心悅目。

在龍潭湖畔山腰,有軒轅教黃帝神宮、漳福廟等廟宇,該廟感應靈驗、香火鼎盛,為鄉民的信仰中心,頗具尋幽攬勝之趣。

 阿嬤家的熱水是溫泉

阿嬤家的熱水是一開就很熱,而且阿嬤也常用熱水來洗碗或做家事,我一直覺得沒有什麼不對,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我家的熱水是溫泉水,不是燒瓦斯的。

礁溪最有名的莫過於是溫泉了,每次一到假日就會湧入大批遊客來洗溫泉,常常害我們這些在地人塞車塞的沒辦法出門。我家的溫泉水是附近鄰居家挖到的,分給大家用,我們只要付少少的維修機器的費用,所以很便宜,這也就是為什麼阿嬤常常用熱水洗碗的原因。

溫泉對礁溪人來說就是「熱水」沒有什麼特別。而冬天在家裡泡澡最舒服了,泡完全身都很舒服,皮膚和頭髮都變得很光滑。長大之後我最喜歡跟大家炫耀我家有溫泉了,住在礁溪真的事一件很棒的事。

礁溪溫泉又謂「湯圍溫泉」,源於本鄉德陽村福崇寺一帶,屬得子口溪水系、水量豐沛、地熱蘊藏豐富,鑿井鑽取,即得,是臺灣少見的平地溫泉。在火車站1.2平方公里為範圍內,處處湧泉,終年不歇,形成了觀光飯店及旅行社十步一家之盛況,有「小北投」之稱。更蔚為特殊人文景觀,因而有「溫泉鄉」雅號。

礁溪溫泉屬鹹性溫泉,色清無味,水質清澈透明,無色無味,水質中其中含有氯化鉀、硫酸鈉、鐵、錳、鈣、鎂等礦物質。近年來,研究發展出礁溪獨特的「溫泉產業」:礁溪農會發展礁溪蕹菜、礁溪礦泉水、溫泉養殖,將溫泉用途,發揮盡致,為農村經濟提供新財源,同時也促進了礁溪觀光事業。

礁溪的美食記憶

礁溪有一間麵店我從小吃到大,這間店都沒有亮麗的外觀,只有不鏽鋼桌子和圓板凳;餐點沒有精緻的擺盤,只有鄉下常看到的那種瓷碗,但是他的味道卻一直留在我的心中,當我到別的地方吃類似的東西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想「還是我們礁溪的那家好吃」,這間店開了兩代以上,是礁溪人從小吃到大的滋味,不僅是我的回憶也是我爸爸的回憶。

爸爸常常跟我說他以前小時候阿嬤常帶他去吃那間店的乾麵和餛飩湯,雖然爸爸已經吃素多年了,但他還能清楚記得那乾麵裡的豬油香和餛飩湯清香的味道,這種樸實的味道可能連五星級大廚都煮不出來的。每次我們去的時候,老闆娘都會和我們問問我們的近況,像認識很久的老朋友一樣,有可能就是這種「家的感覺」,才讓我和爸爸都念念不忘。

宜蘭最有名的就是牛舌餅了,也是小時候阿嬤最常買給我吃的零食,可是我小時候並不知道牛舌餅是宜蘭名產,只知道牛舌餅酥酥脆脆,中間夾著香甜的糖,是我最喜歡的點心,每次去雜貨店都要求阿嬤幫我買一包,只要吃到牛舌餅,就覺得甜甜的很幸福。

只是小時候吃的牛舌餅和現在改良過的牛舌餅口感不一樣,一般大眾都很喜歡改良過那種薄脆的牛舌餅,但我還是覺得以前的那種比較好吃,改過,味道就不一樣了,雖然還是牛舌餅,但它只不過是一種新商品,我吃它就像遊客吃它一樣,只覺得好吃但沒有任何感情。

還有一家早餐店,是礁溪人每天早上都要去吃,即使排隊要排很久,大家都還是心甘情願的等,就為了那一個個剛出爐香噴噴的燒餅。剛出爐的燒餅外酥內軟,不管是甜還是鹹的口味都很好吃,吃完之後全身都溫暖了起來,所以我每次都不惜一大早爬起來,就為了吃「早餐」。

結語

我真的以身為礁溪人為驕傲,喜歡礁溪的所有人、事、物,礁溪的人很純樸、很熱情也很親切,不管到哪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給你的溫暖。而且礁溪還保有濃濃的農村風味,到處都可以看到稻田,冬天收割完還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稻草堆在田裡,白鷺絲在天空飛來飛去,成為一幅美麗的畫。

這幾年因為國道五號的開通,礁溪首當其衝的受到影響,物價上漲和交通堵塞越來越嚴重,以前宜蘭人吃魚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可是現在因為有很多遊客都會來礁溪採買漁獲,造成魚價上漲,反而是當地人吃不到魚。有很多地方開發成為觀光景點或蓋旅館,砍掉樹木,鋪上水泥和柏油,跟以前的礁溪差好多,阿嬤家旁邊的那塊充滿雜草小花的空地,只能成為回憶。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南七股

七股生態變了好多呀!不過令人較欣慰的是,村裡面變的很漂亮,有打造成綠色家園的感覺,雖然有很多田都不見了,不過路邊種了很多花,社區營造真的是有心在經營.但是每次看到那些已經變成綠色的小溝渠,心還是會痛痛的…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會有那麼一個地方可以撫慰心靈,休憩身心的好所在.在成長過程中,這個地方對每個人來說也都是不可抹滅及取代的。

我要說說我心中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我的家鄉,從小到大的生長地-七股!

鹽田以外的七股

我住在台南縣七股鄉,相信大家對七股一定都不陌生.因為七股有傳說中的七股鹽山,再配上鹹鹹的空氣,黏黏的海風,還有許多的漁塭,標準的漁村形象。

身為七股人有個福利就是,去鹽博館和鹽山玩只要憑身分證就可以入場!完全不用錢喔!還有就是每年的白色海洋音樂季,都會請一些藝人和樂團來表演.記得前幾年都要門票,最近好像不用的樣子.所以外地的朋友也可以一起來玩喔!當然,七股鄉民也是憑身分證就可以入場,我想這是身為七股人的驕傲吧!

但是,我所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佳里鎮的.所以我家算是七股內陸的地方,離鹽山不僅有一段距離,鹹鹹的空氣對我來說也是相當遙遠的。於是在我成長過程中,陸地要比海上佔了更多成分。

豐富的自然生態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悠哉地騎著腳踏車在田野間四處溜達,當初水圳的灌溉用小溝渠裡面都還有許多的溪蝦,小石蟹,以及從烏山頭水庫來的小魚跟大魚.小時候就喜歡抓一些有的沒的,所以這些生物常常都變成我的戰利品(犧牲品?!).

在追逐那些魚的過程雖然常常跌倒,常摔的滿身泥,不過還是覺得很有趣!不過我只認得三種魚的名字,鮕魚代,吳郭魚,還有大肚魚.大部分抓的到的也是這三種。

溪蝦很難抓,因為它會亂跳.不過第一次發現有蝦子的時候,眼睛都亮了起來呢!螃蟹又是另一種收穫了.在刻板印象中,螃蟹好像都要在海邊才有,第一次看到它時還以為自己是不是看錯了呢!

在田野中溜達同時,常常會看到一些蝴蝶與鳥類.當初追蝴蝶和那些鳥也花了我許多功夫呢!為了知道他們的名字,還特地去圖書館借圖鑑比對顏色,體型,特徵.我覺得在鄉下長大就是有比別人擁有更多的生態資源.

在七股鄉間,最常看到的蝴蝶大概就是琉球紫蛺蝶了.第一次看到這種蝴蝶時曾經追它追到很遠的地方去,那時候還真不知恐懼是何物啊!回來時還迷了路。

在我家院子,有種金桔這種植物,而柑橘類的植物常常是無尾鳳蝶幼蟲的食草,無尾鳳蝶也是我家的常客.另外還有一些像是樺斑蝶,青帶鳳蝶,玉帶鳳蝶之類的就比較少見.所以當看到他們時就像看到寶一樣,騎著腳踏車就衝阿衝的.深怕少看了他們一眼,這對我來說可算是一種損失呢!

鳥類是另一種在鄉下成長的生態饗宴.當初在田間會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鳥,但是我一開始太想要近一點觀察了,一靠近他們就飛走了,不過後來就漸漸知道要遠遠地觀察他們了。

一開始我只認得白鷺鷥,後來查了圖鑑後,認識的鳥類越來越多.當時我還有發現高蹺鴴從侯鳥變成留鳥,因為以往它只是來過冬而已.可是沒想到都已經是炎熱的夏天了,它還是一直留在南台灣,後來報紙也有報導這個消息呢!

總而言之,七股真是生態資源豐富的地方,在這種地方成長真的很棒很幸福!

田間的各種回憶

因為我們家本身有田,也會常常跟爸爸媽媽去田裡拔草,採收作物.家裡之前有種水稻,甜玉米,和俗稱黑珍珠的鹹玉米,以及牛蒡等作物.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牛蒡,每到了牛蒡的採收季節,田野間就會散發著一股香味,有土被挖開的特殊土香味,還有更為濃烈的牛蒡香味.兩種香味混搭在一起可謂是相輔相成阿!另外牛蒡入菜也是一絕,尤其是牛蒡燉排骨,香氣十分濃烈 牛蒡跟排骨的味道十分的搭,更何況又是自家種的,滋味與香氣更是不一樣!

爸爸媽媽曾經也載自家種的黑珍珠去安東市場賣,我猜大概是因為中盤商的剝削,使得他們不想要賣那些惡劣的商人吧。

還記得有一次水稻收成,那塊地有四分七那麼大.收成完之後只有幾萬塊,我問我爸錢怎麼那麼少,他說好像價格都這樣.我那時候就在想,種田利潤這麼少,這樣能夠活一整年嗎?農藥秧苗這些成本呢?不事生產的商人真的很可惡,這樣的剝削農民,真的太過分了!不過這是題外話~~

另外因為有田的關係,常常就可以去田裡玩.我家後院有一塊田,小時後都會跟姐姐去打球,像是排球,棒球都有.小時候常常跟姐姐和妹妹打起三人棒球。球是用報紙跟膠帶黏成棒球大小的圓球,球棒就是塑膠管子,壘包就是不要的抹布,一個人當打者,一個當投手,剩下一個人則當全能的野手!就是投手以外都是他守的範圍.負責接投手傳給他的球,這種棒球真的很好玩耶!童年的回憶阿!

小時後也常常在後院這塊田練習跳遠等田徑運動,最後還拿了國小跳遠的金牌,怪不得很多田徑比賽都是由一些鄉下小孩子得名.因為這些場地隨手可得阿!

小時後台糖還有載甘蔗的小火車,常聽到嗚~~嗚~~的聲音就會興奮的跑出去看火車,追火車,覺得這麼大的東西會動真的很神奇.

採收甘蔗的機器也是很大一個的機械怪物,旁邊還會跟著一台接甘蔗的車子.從他噴嘴後面冒出來濃濃的甘蔗葉形成很特別的煙,大人都說那會“搞為”(癢的意思),叫我不要太接近.小時候的我十分喜歡採甘蔗的機器,每次到了採收甘蔗的時節就會注意聽哪裡有那種特殊的聲音,然後騎著腳踏車到那邊去"欣賞",真的是太酷了!

我家以前有一隻狗,叫做小毛,是一隻博美狗.我們也常常帶他到後院這塊田玩.他常常會被我們埋到土裡面,只剩下一顆頭在上面,一開始他還會掙扎,但他知道它掙扎還是會被埋進去後,他也就不掙扎了,就很無奈的被埋,很無奈的看著我們,看他無奈的臉真的很好笑.

鄉下與城市的不同

鄉下與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與鄰居的關係吧.我家院子前面有一棵從阿公時代就存在的黃槿樹,每天都會有人聚在那邊聊天,聊八卦,交流一些情報.有時候我覺得這些人真是可愛,這就是鄉下人的淳樸阿~~;但是有時候我要唸書的時候就覺得他們很吵,因為真的笑的太大聲了.

不過偶而會有人因為意見不合吵起來.也是滿有趣的,畢竟這是民主的時代 ,大家都有表達他意見的權利。之前很常吵的議題不外乎就是政治,什麼藍的綠的,橘的,通通都會被罵,也有人會因此被罵!還有就是因為說別人的閒話被別人聽到,兩個人當場吵起來。說人壞話的面紅耳赤硬要說自己沒說,被說壞話的堅持自己有聽到。總之呀,他們幾乎什麼都可以吵~~

晚上我爸的狐群狗黨,阿不是,是他的好朋友都會來我們家裡面找他泡茶,說八卦,不過我覺得那些人真的很厲害,同樣一件事可以拿出來講這麼久還不會膩,我聽都聽膩了,實在是太佩服他們了!

這幾年來,我所住的地方開始有了一些改變.那些小溝渠中的魚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綠綠”的水,難到這是傳說中的優養化嗎?在深入探討,原來許多農田都已經被水泥跟鋼筋所取代了,土壤上矗立的,不再是甘蔗,水稻.而是一棟棟住家或是鐵皮屋搭成的工廠,乾淨的水不見了,魚蝦也看不見了.

我看到時先是心頭一震,後來很難過,這些童年記憶都化為灰燼了,蝴蝶跟那些水鳥也比較少看到了,不過到是多了很多巴哥,較令人驚艷的是有看到好幾對喜鵲,聽說看到喜鵲會帶來好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過我倒是希望他能夠為生態帶來好運.

七股的滄海桑田

成語說的好,滄海桑田,用在七股真的是不為過.一開始七股也是海,後來泥沙慢慢淤積,經過幾百年後海岸線一直往外退,就造就了現在的七股.而從我小時後到現在,滄海桑田也是適用...

七股生態變了好多呀!不過令人較欣慰的是,村裡面變的很漂亮,有打造成綠色家園的感覺,雖然有很多田都不見了,不過路邊種了很多花,社區營造真的是有心在經營.但是每次看到那些已經變成綠色的小溝渠,心還是會痛痛的,雖然說現在綠色正夯.但是這種綠色我卻不想看到...我比較想要看到的是清澈見底,生態豐富的結果.不過可能已經比較困難了...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跨越法令的界線-有關農村再生條例的思考

臺灣社會對於農村發展及城鄉體系之再建構,已經引頸期盼已久,並且許多政策性之支持系統,皆已存在甚或長年推動,是否可運用「農村再生條例」之討論過程,進行通盤檢視,並由宏觀性的架構及視野,提出建構蘊含…

從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觀之,顯示「由下而上」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經逐漸成為主流性的認同標準。不過,一部標榜「由下而上」的法案,其操作過程卻是非常「由上而下」,誠如臺灣社造聯盟郭瑞坤理事長及向家弘秘書長表示:

「官方在制定『農村再生條例』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程序:廣納民間聲音來參與條文的訂定。特別是一個強調由下而上社區參與精神的條例,卻沒在一開始就落實民間參與,喪失了協商的先機,自然很快形成對抗態勢(2009)」。

不過,截至目前,反對或擔憂「農村再生條例」的社群,主要關注點有二:

首先,認為偏向土地利用及硬體建設的法案架構,將導致目前已經非常脆弱的農業發展,走向「滅農」的不歸路,其次,標榜「由下而上」的操作模式,卻忽略當前臺灣社區組織多元且複雜,如何整合意見,形成共識,或在諸此操作過程,避免弱勢群體的聲音及權益,不會被龐大之經濟建設與開發利益所掩蓋,甚而導致財團獲益,居民遭殃的下場,這是目前廣受關注的兩大課題。

長期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曾旭正副教授,也是現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撰文指出「農村再生條例」的4項課題,包括:

「對於造成當前台灣農村弱化的問題掌握不夠明晰」、「所提的藥方偏向『環境決定論』,仍以硬體建設為主」、「對於政府與民間合力解決問題的分工設定不明」、「高估了台灣農村社區的自立能力,驟下猛藥恐反成揠苗助長」等(2008);

並同時提出5個思考的行動建議,諸如:

「農村振興需要全面性的政策」、「農村的社區普遍有待培力」、「農村整體規劃是必要的,目前較可行的是在條件具足的社區進行試驗」、「社區之上的層級,如跨鄉鎮成一區或整個縣,應先訂定通盤性計畫」、「農村景觀保育是呈顯農村特色的外相因子,但不是生成因」等(2008)。

不過,若由2009年5月11日國民黨黨政平台協商後之修訂版本觀之(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2009),除針對技術性的條文進行修正與調整,有關上述對於整體農村發展的關注與呼籲,以及攸關計畫成敗之提案運作機制,僅於條文第1條增加「農村永續發展」與「改善基礎生產條件,維護農村生態及文化,提升生活品質」等宣示性文字;

以及第6條農村再生基金用途增列「對具有保存價值之農村文物、文化資產及產業文化所需保存、推廣、應用及宣傳」、「辦理農村調查及分析、農村基礎生產條件及個別農村生活機能之改善、規劃及建設」、「推動農村旅遊」等支用項目;

另於第8條之提案程序修正為「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應依據社區居民需求,以農村社區為計畫範圍,經共同討論後擬訂農村再生計畫,並互推其中依法立案之單一組織或團體為代表,將該農村再生計畫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定」。

當然,也有支持此法案之學者專家及社區居民認為,臺灣農村長期缺乏資源進行環境品質改善與提升,應儘速投入資源進行補強,不過,這樣偏重於硬體思維,乃至「建設」、「開發」才是「進步」的傳統想法,卻明顯忽略了當前臺灣產業結構轉型之整體架構下,農業及農村價值應該被重新檢視的重要課題,當然,諸此議題及討論範疇,卻已遠非「農村再生條例」,所能有效因應及面對。

誠如馬英九總統於2009年4月5日與高雄縣旗美地區文學家及文史、社區營造工作者座談時表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已由立法院初審通過,不會急著通過二讀,希望各界提出具體建議,讓條例更周延(陳守國,2009)。

既然不急,何不藉此全面檢討規範與引導臺灣整體農村發展之法規及政策內容,當然,諸此工作絕非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之水土保持局能夠有效處理及面對,至少必須由農委會出面召集相關單位進行探討,甚至應該提升至行政院層級,方能有效協調跨部會之整合課題。

以過往行政院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之經驗為例,係由行政院政務委員親自督導各部會研議社區營造相關政策內容(劉正輝,2004:268),待相關計畫逐漸穩定發展後,再於行政院院長指示下,建構「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並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6大面向重新詮釋與界定社區營造之「總體」意涵(劉正輝,2005:104)。

980531-nugzaiimage001-360.jpg
臺灣的農村需要更具整合性的思考才能有效因應及面對,圖為台東萬安社區有機稻田

簡言之,臺灣當前絕對需要投入資源改善農村地區之基礎設施,提升環境及生活品質,但是,這些課題並非單獨仰賴「農村再生條例」就能有效達成;

臺灣社會對於農村發展及城鄉體系之再建構,已經引頸期盼已久,並且許多政策性之支持系統,皆已存在甚或長年推動,是否可運用「農村再生條例」之討論過程,進行通盤檢視,並由宏觀性的架構及視野,提出建構蘊含「農民」、「農村」、「農業」之「三農」發展策略,同時,亦逐步啟動不同政府部門法案及政策之橫向協力機制,如此,方能讓臺灣社會期待一個更美好之農村藍圖的擘劃及建構,而非只是醜陋、昂貴之資源爭奪與環境破壞。

參考文獻

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2009)〈0511國民黨黨政平台「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內容〉。《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12243(2009.5.30)。

陳守國(2009)〈總統:盼各界提建議 讓農村再生條例更周延〉。《中央社即時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4050165(2009.5.30)。

郭瑞坤、向家弘(2009)〈農村發展,抵抗,更要介入〉。《臺灣社造聯盟網誌》。[Online] Available: http://blog.yam.com/tca2006/article/20382043(2009.5.30)。

曾旭正(2008)〈從社造觀點看「農村再生條例」〉。《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9640(2009.5.30)。

劉正輝(2004)〈從社區營造邁向社會福祉建構〉。《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107,263-269。

劉正輝(2005)〈從新的協力觀點展望「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後續推動與發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論文集》,103-120。嘉義: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學會。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我的地方感─台中

請你仔細看! 看到平埔族拍宰海的原始生活了嗎?請你仔細聽! 聽到迎大道公的熱鬧聲響了嗎?請你仔細聞! 嗅到的台中這文化城的文化氣息了嗎!請你仔細嚐! 嚐到了太陽餅的濃郁香甜了嗎?台中,這塊我生長的土地,在我到外地…

請你仔細看! 看到平埔族拍宰海的原始生活了嗎?

請你仔細聽! 聽到迎大道公的熱鬧聲響了嗎?

請你仔細聞! 嗅到的台中這文化城的文化氣息了嗎!

請你仔細嚐! 嚐到了太陽餅的濃郁香甜了嗎?

台中,這塊我生長的土地,在我到外地念書後,我才深深體會它是多麼美麗。

雍正年間,六館業戶開墾了台中,其中由秦登鑑所分配到的三十張犁,現在就是我的故鄉─北屯區。我所住的地方正為早期拍宰海平埔族所居之處,後來漢人移墾在此交替建村,故稱「舊社」。

好玩又有保佑的廟宇

小時候這兒大多是以水稻、煙葉為主要農產物,另有以手藝品加工為副業。我常常和同學在放學後騎著腳踏車經過一畝又一畝的稻田,每隔一小段地方就利用地標給它取個外號,覺得我們就像國王一樣的在巡守著自己所擁有的土地,最終目的地總是附近廟宇的大榕樹下。

那兒就像是我們的秘密基地,和好朋友玩著辦家家酒,大了一點在那兒跟好友在那裏暢談心事,在那兒我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直到天色已晚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記得那座廟宇也是國小校外教學常去的地方,雖然離學校只有幾分鐘的距離,但每每知道要到那兒去玩的時候,興奮感仍舊不減。聽著老師帶領我們繞過一座又一座的殿廳,拜過一尊又一尊的佛像,最後是最令人期待的─在大廣場玩團康遊戲。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奶奶總是告訴我:「神明會一直保佑在這附近的人喔,來!趕快跟觀音媽媽拜拜一下,讓祂保佑妳健康長大。」所以我到現在仍舊一直相信著,不管再怎麼樣我總有觀音媽祖在保佑著。

在台中市北區的元保宮,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相傳於乾隆年間,漳、泉二洲移民渡台,前來台中地區開墾,因水土不合,民多患病,而有從福建省漳州府恭請保生大帝香火來此奉祀,於是渥蒙神佑,合境平安。

在農曆三月十日後壠仔庄、十一日麻園頭庄、十二日邱厝仔庄、十三日北屯庄、十四日二分埔庄,至三月十五日在保生大帝誕辰回鑾在淡溝庄、賴厝庄,結束六天出巡繞境。期間神到之處,沿途庄民舉行大拜拜,並設宴請客,年年不斷。

台中早期流傳「迎大道公」民謠:「後壠仔黑、麻園頭雨、邱厝爛糊糊、三十張犁好走路、二分埔紅、賴厝曬死人。」由此可見迎大道公在廟會時鑼鼓喧天,香客如潮,別有一番熱鬧的景象。

記得以前總喜歡廟會時的熱鬧情境,全家大小會一起到廟宇裡拜拜祈求平安。廟裡面香火鼎盛,附近的親朋好友全都來了,好不熱鬧。那時還有著演布袋戲給神明看的傳統,每到那時總會有一堆小孩子湊在台前看熱鬧,別有一番意思。

小時候科博館

一直到現在,每當我回想起來,還會記憶猶新且念念不已的,或許就是這台中的地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了。或許從旁人看來,它只是代表著一個新型的大玻璃屋,或是附近大小朋友的新公園,但在我而言,它卻是陪伴我成長的重要印記。

從小時候,爸媽總在假日帶我們到科博館遊玩,當時最喜歡的除了那隻又大又生動的恐龍外,還有那片可供我和弟弟玩耍的大草原。我們在那裏追趕跑跳碰,累了就吃著媽媽準備的愛心點心,看著天上的風箏和藍藍大大的天空,頓時覺得心曠神怡,像在人間仙境一樣。

長大了點,那變成是戶外教學必去的景點,衝著星期三早上免費的優待,老師總帶領著我們一群孩子到裡面去深探自然科學的奧妙,從生命的奧妙到科學探索;從原住民文化到有趣的天文觀測,一次又一次的探訪讓我從小就對知識的探索有了更進一步的興趣。

最特別的是在立體劇場和太空劇場的影片教學:立體劇場是要戴上特殊的墨鏡看螢幕,會覺得劇情裡的東西彷若在眼前一樣,十分的逼真,效果十足;而太空劇場則是在一個大達頭頂的螢幕下播放影片,會覺得身歷其境般的真實,加上剛開始的當季星星介紹,讓自己像在無光害的大草原看星星一樣,豐富了視覺的饗宴。

對於某個地方的情感如果只在於地方帶給自己的感受,或許會比較不清晰、印象較不易深刻,但是如果加上與人的互動下,帶給人的會是無限的感動與懷念。

長大後的科博館義工經驗

因此,對於這個陪伴我成長、豐富我童年記憶的樂園,我在高中時選擇了這項在館內當義工的服務機會,讓我好對它有所回饋。在經過多次的徵選及評選後,我終於如願當上了義工,能夠為館方服務。當上義工後,對於博物館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發現除了正在展覽的展品外,在館內還有許多很棒的展覽品沒被展出。

而平常的展覽也沒有像看起來一樣簡單,不但要宣傳,還要因應展覽有各項活動,連排列展覽品也是項大學問。加上我是在活動組內幫忙,每次活動時都忙得焦頭爛額,要在大熱天穿著很厚重的布偶裝,戴著連前方都看不清楚的頭套,到館內進行帶動唱或是演戲。或是帶著國小的小朋友動手玩科學,還要念故事給小朋友們聽。

image009

(上)高二寒假兵馬俑特展(左下)高一寒假偶劇,(右下)高一暑假偶劇,左

image011image013
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要在晚上時把博物館的燈全部關掉,我們帶小朋友在夜晚的博物館內,拿著手電筒進行晚上的大冒險活動。我們要顧及小朋友的安全,還要帶活動玩遊戲,著實累人哪!

加上偶爾來一次的博物館一日遊,負責承辦的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準備,到了當天一切的活動都進行的順利時,帶給大家的感動不在話下,先前的辛苦全都拋諸腦後,享受著成功的果實。

image015image017

image019image021

其中,我認識了一群和我有著相同熱情的義工朋友們,當中除了相同年紀的高中生外,其中也不乏老師、上班族、甚至是退休的老人。經過兩年的義工生活下來,我不僅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更在博物館導覽上學到了很多表達方式的技巧、準備活動的功夫,還交到了很多能互相幫助的知心朋友。

我們一起分享、一起辛苦、一起笑一起哭,我們一起經歷了青春的精彩。現在每當我望向那片大大的夜空,我總會記得我們在那一大星空下的溫馨細語與彼此的加油鼓勵;每當我有看到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原,我總會想起我們在草原上的熱情活力和互相安慰憐惜。

在我而言,我的高中生活被這樣的青春探險所占滿,這是一個以義工和服務畫半徑的圓,填滿其中的是我們的愛與熱血。因為這樣的際遇,讓我對科博館有了更深一層的喜愛與懷念,這樣的經驗難能可貴,這樣的情誼永遠難忘,而這樣的一個地方更是收藏著我許多由童年至今往事的大寶地。

難忘的台中美食

當然,台中的美食也是鼎鼎有名的!由其是大家眾所皆知的太陽餅!我在高三畢業後為了體驗台中美食的魅力,特別到太陽餅店打工,了解故鄉的名產魅力。每天的出爐時刻就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烤的金黃的外皮和田智心頭的內餡,連我這台中人也被迷的神魂顛倒了。

但其實太陽餅的製作過程並不容易,溫度的拿捏和餅皮的厚薄都影響著一塊太陽餅的成功度,只要稍微一不小心,太陽餅就會變得焦黑或餡料外露。加上包裝之後,這就著實為人人口中稱讚的好滋味了。或許是因為台中人的樂觀開朗,所以太陽餅才稱之為太陽餅吧!

太陽代表的是樂觀明亮、充滿希望,台中也希望帶給大家這樣的活力充沛,所以太陽餅當作台中名產真的當之無愧阿!經過這次打工,對於台中的美食更加喜愛,辛苦至做太陽餅的過程將牢牢記在我心裡,只要我到外地時,我一定會大力推薦我故鄉的名產─太陽餅。

台中位於台灣的中間點,為南北聯絡的必經之處,交通便捷、四季氣候宜人。這裡擁有大坑山區的美麗風景;有好吃豐富的小吃名產;有充滿外國氣息的街道藝術;有文藝氣息濃厚的國美館和體驗自然的科博館;更有一群服有人情味的人們。

從前的我一直在這兒長大,這裡大大小的街道都有我的足跡和美好的回憶。對於這兒的喜愛應該不能用言語來形容了,儘管外面的人說著台中的治安有多差;台中的人有多台;甚至說著台中沒有特色,在我心裡,台中的定位遠遠超過這些膚淺的形容,這是個具有文化和藝術的美麗都市。

如果下次有人問我打從哪裡來,我會很驕傲的告訴他:「我從台中來,那個台灣最文藝的都市」。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枋寮商家e起走

雖然福熊已經不是第一次教社區居民部落格,但還是感覺緊張,因為學員不是海產店、餐飲店的老闆娘或少東,就是民宿業者,或是其他行業的負責人,自認不是一位幽默風趣的講師,但為了這系列課程,將五年來…

blog1.jpg

前陣子受屏東縣新龍數位機會中心之邀,擔任商家部落格班的講師。雖然福熊已經不是第一次教社區居民部落格,但還是感覺緊張,因為學員不是海產店、餐飲店的老闆娘或少東,就是民宿業者,或是其他行業的負責人。如何在短短三週內,教學員使用部落格並與商務結合,對我來說,不是「殺很大」而是「頭很大」!

blog2.jpg

先說明什麼是數位機會中心吧!

行政院為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由教育部協調各部會,主導執行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DOC)建置計畫,自民國九十四年起預計要在台灣設置三百個DOC,其中絕大多數都處在偏鄉地區。由在地的社區組織、學校或教會提出申請,政府提供電腦和相關資訊科技設備及四年的軟體經費補助。簡單的說,DOC就是社區居民的電腦教室,而且是免費的電腦教室呢!

屏東縣枋寮鄉新龍村的數位機會中心設置在枋寮高中內,學生與社區居民都能使用,但時段不同。商家部落格班的上課時間是週一和週三的晚上7點到9點,每一次2小時,維持三週,共12小時。期待透過部落格(或結合已有的商家網頁)形成互動式平台,擴展商家與民眾互動,增進其營業額。

話說得很簡單,但實際執行上有不少困難。

首先是教材,雖然中心有現成講義,但商家與一般民眾的需求不一樣,為了切合教學目標,我全部重編。二. 學員的數位能力懸殊太大,有的已經會做部落格了,上頭有美美的照片,還有閃亮亮的字體;有的是從中國大陸嫁來的外籍配偶,根本看不懂國內的注音鍵盤。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幾位資訊能力較強的學員擔任協助志工,才勉強解決。三. 學員的期待不同,有的想學修改CSS 語法,有的根本沒有電子信箱,基於照顧能力較弱者的原則,只好從頭教起。

blog31.jpg

課程部份,我覺得部落格建置技術雖然重要,但基本的認知與態度也是不容忽視,於是在第一堂課邀請了我的朋友秀貞姐(枋寮在地的蓮霧農婦)現場分享經營部落格的甘苦,讓學員大概了解這歷程中的困難與樂趣。

blog4.jpg

為了使學員撰寫的文章能夠吸引網友的眼光,我請另一位朋友佳坤老師談部落格中的文字創意運用。客座講師搜集許多實例,使學員眼界大開,連我都不曉得有那麼多有特色的部落格呢!

自認不是一位幽默風趣的講師,但為了這系列課程,將五年來自學部落格的經驗和心得傾囊而出,也動用了身邊的人力資源。還好學員反應不錯,熱烈地在我的部落格留言(這算是作業之一,沒有留言完畢不能下課XD)。其中蘭欣山莊的老闆還送給我一罐自製辣椒醬(辣到令人噴火),實在是足甘心啊!(還有阮家茶坊 的老闆娘請我吃火鍋,也要感謝她!)

總之,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他們的部落格能不能發光發熱,就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以下是學員的部落格,請點進去,給他們鼓勵一下吧!(平時要營業,晚上要趕著上課,實在不容易啊!)

————————————————————————————

【餐飲類】

香堤綠園
大腸麵線
喜樂福食品名店
阿平師海產店
阿達海產店
阮家茶坊
愛情海岸

【農漁類】

南台灣大閘蟹場

【住宿類】

太源崑山會館&龍利園餐廳
蘭欣山莊
宜園民宿

【娛樂類】

統欣影視

【其他類】

林淑鈴-家禾

我的小地方─嘉義太保

嘉義縣太保市,是一個不算大的鄉鎮,而裡面的一個小村莊──梅埔里,它是我媽媽的娘家,我小時候在台北出生及長大,通常只有回外婆家才會踏上這塊土地;但是在國小的時候,因為家庭因素,我們全家都搬到梅埔的舅舅家…

記得剛開始上農村社會這個通識,有一位老師說到再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塊小地方,而這個小地方是不可取代的,不是因為那個地方特別漂亮或是好玩,而是因為那個地方有相關的生活場景、人與自然相處、或是人與人相處一起留下的回憶,這些都會深深得留在腦海裡,成為無法忘記的回憶,而那個地方,也就在心中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對我來說,我心中重要的小地方,就是我的家鄉,嘉義縣太保。

嘉義縣的味道

嘉義縣太保市,是一個不算大的鄉鎮,而裡面的一個小村莊──梅埔里,它是我媽媽的娘家,我小時候在台北出生及長大,通常只有回外婆家才會踏上這塊土地;但是在國小的時候,因為家庭因素,我們全家都搬到梅埔的舅舅家住,還記得當時一下客運,聞到的味道:不是都市有的廢氣味,空氣中混著草味,這就是嘉義縣的味道。

還記得剛搬來嘉義的時候,自我介紹時我都會說我是台北人;但是現在的我,覺得自己是嘉義人。

從都市搬到鄉下來,除了要面對新同學,對於鄉下並不會感到不習慣或排斥,可能是因為我天生就喜歡大自然,在嘉義看到很多稻田反而覺得很開心;不過唯一的障礙就是語言,因為家裡父母都用國語溝通,所以面對村裡的長輩們,常常都是鴨子聽雷,隨便含糊幾聲應付過去。

舅舅家前面有一條大水溝,我和我妹沒見過世面,以前都把它叫做河,長大了才知道原來規模差很多,那條大水溝是用來灌溉農田的,我和我妹都會蹲在水溝邊和裡面的生物,裡面有很多人人厭惡的福壽螺,其實也沒有很多生物,不過河水感覺很清澈,這是在都市感受不到的。

河邊還有一條小橋,每次上學都會牽腳踏車從那裡抄近路過去,有一次沒注意腳踏車掉下去了,廢了好大力氣才把它給拖上來,那條小橋和大水溝,陪我度過國小的童年。

在我住的地方,四周都是田,隔好幾步才會有一戶人家,有一次舅舅突然興起了要抓”四腳仔”的念頭,那時候還不懂到底是什麼,不過還是跟去了,才發現原來是小青蛙,是青蛙而不是蟾蜍喔;以前在台北都只會看到馬路上被車子輾過的蟾蜍屍體,而那次,是我第一次碰過小青蛙,真的很小,後來當然是放生了,不過那是很奇妙的一次經驗。

村裡的人事物

在嘉義,讓我喜歡的事情之ㄧ就是村裡的大拜拜,真的讓我見識到了農村人的熱情,每個小村莊都會有一間小廟,然後會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可能是神明的生日或其他特殊日子,整個村莊幾乎每戶人家都會邀請親朋好友或是自家團圓一起吃"辦桌"桌子的數量就看人數而定,真的很熱鬧;

而這時候,大人都忙著寒喧,小朋友也不會閒著,因為在廟的附近會擺滿很多小攤子,就像一個小型夜市,一年一度的大拜拜總是很讓我期待。可惜最近這幾年,不知道是因為景氣不好、或是村裡人變少了,每當大拜拜的日子,辦桌的數量變少許多,夜市小販也幾乎沒再來擺攤了,真讓人覺得可惜!

以前在都市裡,看到的生物不外乎都是野貓、野狗、或是麻雀;但在我回到嘉義第一次去上學的途中,我在路邊的一塊長滿野草的田裡,看到了一隻水牛,其實我也不是沒看過真正的牛,但都是在課本上、電視上、或者動物園裡。當我那次看到一隻活生生的水牛,就在我旁邊的田裡吃草的時候,心裡一直撲通撲通的跳,真的很開心。

但是因為要趕著去上學,所以只好騎著腳踏車離開了。從此之後,那條路就變成我固定的上下學道路了,不管是上學還是下學,經過那快田的時候,總是會刻意放慢速度,偷偷多看那條水牛幾眼。

在看過水牛之後已經很讓我驚奇了,就在某一次上學的途中,我又看到了一隻黃牛,牛的主人牽著牠走在路上,旁邊還跟著一隻小牛,真的很可愛,不過我沒有勇氣去問牛的主人可不可以讓我摸幾下牛,所以只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在那次之後,如果我有遇到黃牛,我就會認定我那天會很幸運,我想我真的很喜歡生活在農村的環境。

除了水牛跟黃牛是我的最愛;我也喜歡在夜晚跑出來仰望天空,有好多好多星星,真的很漂亮!我那時候才知道原來所謂的繁星點點就是這樣,在鄉下的夜晚,有蟲鳴:應該是蟋蟀或蟾蜍的叫聲;也有徐徐涼風跟新鮮的空氣,因為我家是古老的三合院,每當月光灑在屋頂上,屋頂就會蒙上一層淺淺銀灰色的霧,這就是李白說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吧。

在沒事的時候,晚上就會和我妹一起出來吹風看星星,雖然我不認識什麼星座,但是只要看著天空,就能暫時忘記煩惱,紓解壓力。在我稍大的時候,有時舅舅田裡人手不夠,我也會去幫忙一些農事:我捧過秧苗,也知道台語怎麼念,搬回梅埔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台語進步神速。

不過我雖然喜歡田;卻不敢赤腳下田,有一次我走在田埂邊,那時候村裡的田剛要播種,裡面已經灌滿了水,我走著走著突然一腳踩空踩進了田裡,腳被泥巴覆蓋感覺很奇妙,不過我還是很害怕,最後把腳拉起來之後,才發現拖鞋卡在田裡了,那件事被大家笑了好久,不過也讓我有一陣子不敢走田埂。我也幫忙採過番茄,知道蕃茄怎麼種以及摘採的秘訣。

有時候,生活上的知識真的要從生活週遭去學習,雖然現在網路很發達,資訊也隨手可得,但是除非要做報告或是有急用,否則大部分人用網路也只是玩遊戲、逛網路、聊天打發時間罷了。

就我的感覺:一個在都市成長的小孩,給人的感覺會比較冷漠,雖然功課第一,但是生活上的技能卻不純熟,抗壓性也較不好;而一個在鄉下長大的小孩,給人的感覺就比較親切,雖然功課不是頂尖,但是他會保有一個孩子應該有的天真,個性也比較老實,不懂現實社會的勾心鬥角,也較能吃苦。不過這些當然也有例外,但是未來我會選擇讓我的小孩住在鄉下,因為我希望能將我上述感受過的東西,它也能體會到。

在梅埔生活到現在也經過了約10年了,上大學後到了台南,雖然也是在南部,可是台南的發展就比較快,也可能跟它是文化古都有關吧。

台南市有很多古蹟,但是環境不像梅埔那麼空曠,晚上也看不到很多星星,上大學大家一起去看流星雨都要跑到山上去才看的到,這裡也幾乎看不到牛會走在路上;雖然生活便利,有百貨公司跟很多便利商店,這些是物質上的豐富,但是心靈上卻仍然覺得空虛,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現代都市人只要一放假或休息就會往山上或香下跑的原因吧!

梅埔是我想要長久居住的地方

我也只有在周末或放假回家時,才感覺自己快沒電的心靈又充好電了。每當從家裡回到台南,下火車就能感覺到空氣的味道不對了,我想我真的是不適合長久在都市生活的人,也可能是因為在我心目中,我想長久居住的地方,就是梅埔。

但是說到梅埔,有幾個人會認識呢?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現在的一些小農村,人口漸漸老化,我每次回家在路邊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年人,他們聚在一起泡茶聊天、或是下棋,年輕人都慢慢外移了,為什麼?我想是因為在農村裡他們沒辦法養家活口,農村裡就業機會太少,如果當農民又會過的很苦,因為現在的經濟體系就是打壓農業去扶植服務業,如果是我,也不會選擇留在農村裡當農民吧!

而且梅埔也沒有什麼觀光特色,因為它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農村,這樣的小農村在全台灣應該有很多個吧,但是難道就要這些農村這樣慢慢沒落嗎?我想只有農村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社區特色,進而吸引觀光人口或是增加就業機會,才能把年輕人留住,為農村注入活力。

宮崎駿的一部卡通,心之谷還是風之谷我也記不太清楚了,不過裡面有一首歌"鄉村路"每當聽到這首歌,心裡就會浮現梅埔的景象,許多田間小路,田野一望無際,還有白鷺絲在飛翔、覓食,真的很開心我能在梅埔渡過我後半段的童年。

我心目中的小地方──梅埔,雖然現在的樣子跟我剛搬來的時候有點不太一樣了,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小村莊,我的夢想就是希望它能夠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以後當我跟別人介紹,我是從嘉義縣太保市的梅埔來的時候,大家都能認識梅埔,也希望大家都能來梅埔玩。

不過同時我也希望任何的發展都不要破壞社區原來的生態,因為生態一旦破壞,要恢復可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呢!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南關廟

「鳳梨心、竹筍情」,用來形容關廟這充滿人情味的小地方再適合不過了。每當回老家時,從歸仁正式進入關廟鄕那段不算高的小爬坡,讓我感受到唯有經過,這樣才算是真正開始踏入這塊小時候生長的土地~關廟…

「鳳梨心、竹筍情」,用來形容關廟這充滿人情味的小地方再適合不過了。每當回老家時,從歸仁正式進入關廟鄕那段不算高的小爬坡,讓我感受到唯有經過,這樣才算是真正開始踏入這塊小時候生長的土地~關廟,而這樣的場景對外地人來說,也許會產生一種莫名感受,好像沒經過這段小爬坡,還沒有正式進入關廟鄕似的。

然而這段小爬坡也代表著關廟人奮發向上的個性寫照。關廟曾經在周圍鄉鎮中,是最繁華的市鎮中心,但隨著都市化的快速,許多年輕人外移,人口呈現老化現象,但這並不代表著這塊物繞豐富、充滿地方特色的關廟呈現衰退,反而讓許多地方性特色,因為近年來的都市化及交通網的方便,而產生發展的生機。

關廟三寶─鳳梨、竹筍、關廟麵

而關廟讓人想到的第一印象是關廟三寶「鳳梨、竹筍、關廟麵」,這些特產也是關廟人引以為傲的地方產業,先從關廟麵介紹起。關廟麵歷史已有百餘年之久,可追述到日據時期,在這裡就不多加說明了,關廟麵最大特色是:久煮不爛、麵條QQ、口感也QQ的感受,久煮不爛是與其它麵最大的不同點,原因乃在於製法,這樣的特性,也讓許多不會煮麵的新手,不怕把麵煮爛。

但要真正的把關廟麵發揮到極致,可就要請教當地的長輩了。如果外地人想吃到極致的關廟麵煮法,也可以去菜市場買碗「關廟魯麵」來吃吃看,但要注意,只有早上才有在菜市場賣,那為什麼有久煮不爛的特性呢?

主要的秘密是在於製麵的過程中~日曬,雖然現代機器的進步,麵條有時會用機械生產,但為了要讓它乾燥,關廟還是堅持日曬,而在日曬日子多的季節,來到關廟鄕可以看到道路都被麵所佔領了,這也是滿有趣的畫面,而新日光這家,可算是關廟鄕不錯的幾家製麵場唷!

接下來是鳳梨,關廟鳳梨可說是舉世聞名,雖然嘉義及屏東在近幾年來的掘起裁種,但要吃到真正的鳳梨味道,唯有關廟鳳梨才能讓大家感受的,品種研發也是最豐富的,而在關廟產出最好吃的鳳梨是在於陸軍山,這也是口埤最好的種植鳳梨地點。

而鳳梨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它的口感外,還有富含纖維素、維生素A、B、C ,蛋白質、有機酸、胡蘿蔔素,鐵、鎂、鉀…等豐富的營養成分的特色。但要判斷鳳梨的好壞,聽家人說從果實的外皮敲彈,聽其發出的聲音,即可斷定果食品質的好壞。

肉聲果:發出像打擊人體的聲音,即為肉聲。果實黃色或蛋黃透明,多汁、味甜,品質最優。柱仔聲果:發出像打擊木柱的聲音,品質較差,為中等貨。鼓聲果:發出像打鼓的聲音。但我始終無法了解其箇中道理,雖然賣鳳梨的母親常教我。

而鳳梨除了當水果吃外,只要是關廟鄕婦女都必會的鳳梨苦瓜雞,這道結合鳳梨及苦瓜的餐點,也是關廟著名的料理,只要有外地貴賓到來,幾乎都會有這道宴請的餐點。

竹筍,家鄕中的夕陽農業,由於年輕人都傾向種植鳳梨,以致於竹筍產業呈現老化現象最為嚴重,幾乎很少看到年輕一輩的學習種植了,也可能因為竹筍所需花的功夫比鳳梨多吧!故大家都選擇高經濟價值的農業來發展吧。

竹筍吸引人的地方,可能是它吃起來的口感吧!但對關廟人來說,它的用途可多了,可以用來做一些醬料外,也可以用竹子來做竹藝品、傢具、竹製玩具等…,重點耐用是它的主打特色,用上幾十年都沒問題。這個農業的用途可說深植在關廟人的食、衣、住、行、育、樂中。

除了關廟三寶外,關廟特有的關廟粿、黃金水餃及土司,也是全台聞名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

山西宮的關聖帝君

接下來從民間信仰來了解當地農村社會,是最容易找出這個鄕鎮的文化及特色,因為許多文化特色都是在信仰中,隨著時間而慢慢發展出來,而關廟鄕的信仰中心是位於西邊的山西宮,名稱的由來,可能是由地理及地形位置發展而來,裡面是供奉著關聖帝君這尊主神。

一年之中除了平常週未的祭祀活動外,最熱鬧的日子,非主神農曆生日那天,許多認關聖帝君為乾爮的乾兒子,一定會在那天回來參加這盛大的祭典活動,而我小時候當然也被收為乾兒子,所以每年就算再忙再忙,那天也是會回來參加這活動,就這樣一年一年的長大了,到了十六歲才結束回去參加的年紀,而每年只要那天我有空,我還是會想撥空回去看看。

回想起來,每年這一天的影像,在我腦海裡,感覺就像昨天才發生的樣子,記得小時候都很期待去參加,因那天都可以拿蛋糕及一些用符紙包起來的金錢還有許多滿有趣的小物品及儀式,對小時候的我,雖然這些東西並不貴重,但在意義上,我想在長大後會更深重吧!

而最後一年拿的用符紙包起的錢,我也保存起來,雖然沒經歷過的外人,並不覺得如何,但我想這就是一種對地方的感受吧!只要看到這個留存下來的事物,就會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天真無私的日子,而且這樣的場景陪伴我度過的十六年。

12年一次的建醮令人難忘

最讓關廟人產生凝聚力的活動,非關廟丙戌科五朝王醮莫屬,每十二年一次的建醮活動,吸引許多曾經住過關廟的鄕親,一定撥空回來參加,哪怕是在北部或者是國外,因為錯過就要再等十二年了,而且人的一生有多少十二年呢?要參加這個盛大的活動,也許一生中參加的機會也不多吧!

二年前的建醮活動,我當然也熱情的參與,但要說起這份情,應該從還住在家鄕的十四年前,還在國小階段的我,那時候到了活動後期,由於祭典活動也正式開跑,活動的人力不夠,所以關廟鄕的國中、小都要放長假,動用到許多學校資源,而我當然超開心的,賺到好多假期可以出去逛逛。

而祭祀期間,在關廟鄕的各個角落都有著大小不等的活動可以觀賞,絕無冷場,周圍鄕鎮的也會過來幫忙把活動鬧得好不熱鬧,而到了最後幾天,開始有許多辨桌可以吃,而且最後一夾規定要大家一起辨桌請熟人來共襄盛舉。

記得十四年前那天,我還在想未來十二後,我也許是上大學,也許工作了,但我一定會請許多朋友來玩;就在二年前,這樣的感受也讓我同學接受到了,那幾天我們玩得超開心的說!

看到家家戶戶把自己的家裝飾得美倫美奐,用許多五顏花色的小燈泡,做出許多花樣,把晚上的關廟點亮得如不夜城,而這樣有趣的畫面,聽說全世界只有關廟有這麼特殊的情景,這也是與其它地區建醮不一樣的地方,也許這樣的敘述,無法表達完整,但再十年後,可以親身去感受一下關廟,這樣鄕下不夜城的感受,真的很美、很美、很美…,

不像是很傳統的建醮一成不變的情境,是多了許多現代化的美感,這幾天就這樣跟我同學從成大來回跑關廟,跑了好幾晚,總算在燒王船的前一天晚上,宴請完外人後,就快結束長達幾個月的活動,我跟同學們也定下,下一次的十二年,一定要再約他們來玩哦!

十二年後,我想大家也許會帶著小孩過來玩吧!而我也許不知身在何處了,但那天,一定會在回來家鄕,一起來度過這難得一個月的祭祀活動;這樣的場景,這樣的地方信仰,不論是宗教信仰不同的關廟人,對每十二年一次的建醮,還是充滿期待及參與的熱情。

元宵的疑問變成回憶

在關廟生活的日子,雖然只到小學三年級,就轉學到台南市就讀了,但在小學及幼稚園的生活,在我記憶中,最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除了上課讀書外,許許多多的課外活動,都充滿了冒險性,也讓天真的我對每天生活都滿心期待。

而一年中許多傳統紀念性節日,因為生活在鄕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都會一起過節,而且我跟其它親戚的小孩,都會計劃許多活動來過難得的節日,其中的元宵節最有趣了,每次到元宵節,我們都會利用一些破銅爛鐵來動手做燈籠,接下來大家就等待夜晚的來臨。

我們就開始跑一些平常晚上比較少去的地點,也就是小學大家都會流傳地方性鬼故事的場所,最刺激的非戰爭時留下來的防空洞,重點是防空洞的後山就是墓園了,而且聽說最裡面還有許多槍炮及一些怪怪的東西,我們當然走到一半,就跑光光了,所以一直不知裡面是啥東西,前幾年回去時,想說早上去看看,但已經被整平了,許多疑問也變成回憶。

雖然每次過年、過節或者是回家找阿媽、阿公坐坐,但一直覺得關廟鄕的場景都在進步,許許多多的道路拓寬,許許多多的房屋都改建了,許許多多小時候印象中的事物都物換星移了,但關廟給我的小時候的感情,是不會隨著時間、時代進步而被抹滅。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基隆、瑞芳、平溪、九份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瑞芳跑,所以…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

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因為一些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往這個地方跑,所以接下來主要會寫關於基隆、瑞芳和周遭聚落的一些互動關係。

瑞芳、平溪、九份這些地方,在行政區域劃分上雖然屬於台北縣,但是因為地理位置、歷史發展、交通動線的關係,和基隆的交互關係反而更為頻繁。

瑞芳─過去的交通要道

早年先民從淡水河進入台灣,沿著河流往內陸發展,於是聚落慢慢從淡水河主流,到支流基隆河,逐漸往上游前進。當來到八堵一帶,部份人翻過獅球嶺,進入基隆市區一帶(可能也有部份人沿北海岸進入),另外一批就繼續沿著基隆河往上游前進,來到今天的瑞芳、猴硐、最後抵達最上游的平溪。

其中柑仔瀨(今瑞芳鎮柑坪里)一帶因地勢較平緩,腹地也較開闊,所以開發最早,並隨著往後的拓展使瑞芳成為今天基隆河中上游區域最大的聚落所在。

早年交通不便的時候,內陸交通往往要透過水運,河流到不了的地方就用步行的方式進入。當時若由基隆、台北要前往宜蘭,幾乎都是搭船沿著基隆河上溯到位於柑仔瀨的渡頭後接淡蘭古道翻過山嶺;在金瓜石、九份採礦的工人,也必先經由柑仔瀨上山。

當時有陳、賴二氏在柑仔瀨渡頭附近設雜貨店,並宴商旅,店號「瑞芳」,是上山者中途補給、休息的最佳處所;久而久之,大家常說「去瑞芳」,因此延續成為庄名,乃至今天的地名。

後來宜蘭線鐵路開通後,從金瓜石採出的金硐礦以及猴硐、四腳亭、十分平溪菁桐等地產出的煤礦皆運到瑞芳輸出;鐵路同時也成為此地居民及貨物往來、進出的重要幹道。由於運能增加,交通便利,吸引了更多人前往瑞芳工作,甚至定居;煤礦產量也因此大增,一時成就了瑞芳、九份金瓜石、猴硐平溪等地的繁榮。

而這些鐵路路線(除了通往九份地區的深澳線後來因濱海公路的拓寬而拆除)在往後也伴隨其他公路的開通,在礦產沒落之時轉而變成觀光客進出的通道。直到今天為止,雖然煤礦金礦已經全數停止運作,但是每年仍有大量觀光客搭乘火車抵達瑞芳,轉車前往平溪或出站搭公車上九份。甚至更早以前的淡蘭古道,雖然已經卸下台北宜蘭間的聯絡功能,但是也成為了遊客尋幽、健身、休閒的觀光古道。

瑞芳的礦業

瑞芳一帶的產業最早以前是以務農為主,利用基隆河堆積的土地進行小面積耕作,但隨著煤田、金礦礦脈陸續被發現後,礦業成了本區最重要的產業,主要又分為煤礦和金礦兩大類。

煤礦方面,在清領時期就已有發現,但當時因為技術落後,戰事頻繁,再加上官吏貪污嚴重,而且煤礦之價值不如在劉銘傳時代發現的黃金,因此規模不大,僅在四腳亭、八斗子一帶有較大的開挖範圍(四腳亭和八斗子在今天的行政區屬於基隆市,而四腳亭煤礦對清領時期基隆地區煤礦業發展重要,由此可知,瑞芳的發展其實和基隆有很大的關係)。

日據時期之後瑞芳、猴硐、三瓜子等地的煤礦才被大量開採,並且穩定增加產量。尤其此時期在瑞芳猴硐地區採出的煤礦,產量大且品質優良,當時已佔台灣煤產量中的70%,也讓瑞芳地區建設了鐵路以運輸所產出之煤礦,而且逐年沿著基隆河延伸到猴硐,另外則有私人公司建設菁桐到三貂嶺之平溪線;然而二戰隨即使整體產礦停滯。

而在後來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受,混亂的幾年過去之後,煤礦重新回到軌道上。此時因為金礦逐漸耗竭,產量穩定的煤礦取代了金礦,成為瑞芳地區最重要的產業,也維持了瑞芳地區在光復後到60年間的繁榮。

然而民國60年以後,煤礦存量也逐漸耗竭,再加上礦災頻繁、國際社會影響、能源結構改變、鐵路電氣化等因素,煤礦業由盛轉衰,終於在民85年前後全面停產。

金礦方面,早在西班牙人抵達三貂角前,平埔族就已經會從金瓜石一帶的河流中淘洗金沙,鑄成條狀;因此早年西班牙人將九份、金瓜石一帶命名為Turoboan(哆囉滿省),意思是採金之地。

清領時期在八堵(今七堵大華橋)興建鐵路橋時,工人在基隆河發現大量砂金,引發了一股淘金熱,並沿著基隆河一路往北延伸到瑞芳,並且發現小金瓜露頭。也因為這股淘金潮,讓瑞芳從小農村發展成繁榮的礦區聚落。

到日治時期,瑞芳地區及金瓜石地區分別採用新式開採技術開挖礦坑,產量更為增加。同時為了運送開採出來的金礦,除了利用鐵路運輸外,也帶動了瑞芳地區自動車路(馬路)的建設;期間金瓜石更被譽為「台灣第一金山」,整個瑞芳及九份地區居民光設籍人口就高達七萬人以上。

而礦工閒暇之虞的娛樂需求,也促使九份地區茶樓、小吃店等等休閒場所林立,甚至出現「小上海」的暱稱,繁榮程度更勝於當年的台北。民國以後,瑞芳之金礦已經幾乎開採殆盡,金瓜石的金礦也逐漸衰竭,韓戰時造成之銅價上揚,更讓金瓜時出現「以銅養金」的狀況。

雖後來金價偶有回升,但勞苦、工作環境惡劣且高危險性之礦坑工作仍讓青壯年人口不斷外流,最後終於在79年左右,禮樂鍊銅廠關閉,結束了瑞芳金瓜石地區的金礦歷史。

其實從以上可以看到,瑞芳地區的發展,受到交通帶動以及礦業發展的影響非常深刻,即使到今天礦業已經全面停止運作,台北基隆前往宜蘭的旅人也不一定要經由瑞芳前往,但今天在瑞芳地區仍然處處可以見到當初礦業全盛時期的痕跡,而停止運作的礦坑也轉變為觀光勝地。

鐵路依然經由瑞芳,雖然經過許多改變,但是一些過去為了輸出礦產興建的設施依然保留著,成為外地人緬懷礦業時期工作情景的目標。礦業依然是瑞芳地區的代名詞,而當初載運礦工進出的火車、汽車,在礦工不在後改載觀光客。

我和瑞芳的關連

其實以我自己來說,對於瑞芳其實我也是外地人(只是住的比較近),真正開始接觸瑞芳已經是高中時候的事情了,在那之前多半只是父母帶著我們家兩個小孩到員山子附近基隆河玩水(那時分洪道跟堤防都還沒興建),然後去瑞芳車站對面的市場買胡椒餅而已。慢慢接收一些資訊之後才發現,瑞芳是一個充滿鐵路與礦坑的地方。

看到一些老照片及資料上說,當初瑞芳鎮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礦業輕便鐵路,來往的人大部分都是礦工,當年的逢甲路則是公路由基隆通往瑞芳九份的要道,商行鼎盛,猴硐煤礦巨擘瑞三礦業之創辦人李建興及其兄弟發號施令之「義方商行」也坐落在那邊;猴硐三瓜子以及九份地區的繁榮景象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這些對我而言都已經是歷史了,今天的瑞芳除了觀光客之外,已經和一般的台灣小鎮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到處林立的銀樓,作為曾經金礦鼎盛的少數證據(或許是在這邊經營出名聲來了,今天基隆廟口附近之金飾店也有數家是打著金瓜石或瑞芳銀樓的名號),還有逢甲路兩旁古樸依舊,卻已經人去樓空的磚造老屋。

今天的瑞芳,儘管已經感受不太到礦業氣息,但是作為地方轉運站的功能依舊,有別於以前旅人、礦工的只是變成遊客到瑞芳後,搭火車前往猴硐、平溪線,或者搭公車前往九份金瓜石,部分開車族則由此轉臺2丁前往瑞濱地區。

近年來瑞芳大力推展觀光,除了整建車站前廣場,並列出附近著名旅遊景點外,也重新整建瑞芳車站,將地下道模擬成礦坑形式,並在其中附上早年的照片及文字介紹,企圖將瑞芳的礦業歷史重新尋回。而隨著瑞濱快速道路開通,交通更為方便的狀況下,也希望瑞芳能夠藉由觀光,再次創造新的榮景。

搭上火車前往猴硐,才真正感受到早年的煤礦作業氣氛,諾大的「瑞三礦業」依然漆在基隆河邊選煤廠的外牆上,「產煤裕國」標語依舊清晰可見,只是停業後的瑞三煤礦,選煤場早已殘破不堪。車站旁有鐵路連進選煤場,宏大的站場規模,應該也是當初繁忙的調車作業所需吧?

車站內仍然保留販售舊式的硬票,車種、區間、數量之多,以及車票本身的年份久遠,都令人驚訝。站員說,早年礦業仍興盛時,很多人都會利用該站進出猴硐,或者轉車進入平溪線。

由於早期的票是統一印製的,所以都會一次請領很多以備發售;7、80年之後,由於煤礦業的衰落,附近人口嚴重外流,旅客的數量也因此一落千丈。留下來的那些票,就是因為請領了,結果因為旅客銳減,車票賣不出去,才一直留存到現在。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至少有機會接觸這種20多年的歷史事物(有的車票甚至比我還要老);但是對於車站,對於整個猴硐,瑞芳,一個礦業王國的衰落,卻是深深的無奈,回盪在寬闊卻空盪的候車室內。

車站對面,是一家雜貨店,兩家麵店,還有一些稀疏的住家。兩家麵店昔日是為了服務在此地工作的瑞三礦業員工而開,到今天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這邊的麵店和外面的口味很不一樣,而且便宜又大碗,大概是為了提供礦工在辛苦工作後所需要的能量吧,而且侯硐地區多雨,冬春時期又特別陰冷,此時一碗熱騰騰的麵不只果腹,更溫暖了整個身體,整個心窩。不難想像在礦業鼎盛時期生意絡繹不絕的盛況。

附近似乎有一些以前治跌打損傷的店,也有類似理容院的地方,礦業沒落之後都已經人去樓空,但是兩家麵店持續營業到今天,主要客源除了一些當地居民之外,已經有不少外地來的遊客特地前來品嘗,侯硐車站前的麵攤也成了猴硐地區除了礦業遺跡之外的第二代表物。(我自己是只要有機會去都會吃…)

往北走去,諾大的選煤場仍坐落在那邊,右手邊有拱橋跨越基隆河到對岸,橋面上是早年的台車道,將基隆河對面產出的煤礦運到選煤場。由選煤場,拱橋,基隆河谷所構成的畫面,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對猴硐的第一印象。

繼續往北走,會穿過一排磚造老住宅,應該都是早年員工家屬所居住的地方,到今天古早氣息依舊,但是不少間已經人去樓空,甚至屋頂崩落,危危垂矣,再度顯示了人口嚴重外流的悽涼。

再往北,則是一系列的車庫、澡堂、宿舍等礦業建築,在之前被埋在柏油路底下的台車道在這也終於露出地面,在宿舍前鑽過鐵路涵洞,就是瑞三本礦的坑口。而在選煤場拱橋對面就是猴硐坑,坑旁則是瑞三礦業的辦公大樓所在,附近也有一些住家,早期應該可以看到台車道沿著馬路旁一直往上遊過去,聯絡基隆河對岸的幾個坑口。

猴硐坑旁的步道則通往早年的侯硐神社所在地,當初猴硐地區的信仰中心所在,可見當初猴硐地方已經自成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聚落,各種生活所需都已經可以在車站附近滿足。

最近幾年,由瑞三礦業第四代老闆主持之義方商行的協助台北縣政府,將選煤場、附近坑口、宿舍等等,規劃為「煤礦博物館」,打算與金瓜石的黃金博物館互別苗頭,猴硐地區則有成立文史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等,但是我並沒有特別去了解其運作,也許也是凝聚地方共識,或者協助煤礦博物館的籌劃與整建吧。

平溪與瑞芳雖然已經分屬不同行政區,但是就礦業以及生活上的互動則是緊密連結著。這裡是台灣礦業最後的運作場所,運煤小火車級礦坑作業的景象更曾經吸引了外國遊客不辭千里前往。而在各個礦場在礦業停產後,運煤小火車轉型載運遊客體驗早年的礦坑風情,整個平溪也從礦業聚落轉型觀光發展。

平溪線周邊的支線風情、十分瀑布、礦業體驗乃至平溪的天燈節,為這個因為礦業落沒的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邊已經離海有一段距離,但是每天仍會有婦人一大早前往基隆、瑞芳等地購買漁獲,順便採購一些生活日用品、蔬菜食物等,再搭火車回來販賣漁獲。鐵路不只帶來觀光客,更和周遭居民的生活緊密連結,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觀光背後的代價

雖然觀光化發展,確實為瑞芳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九分地區的發展,卻格外發人深省。由於金礦業的關係,九份自日據時期就繁榮發展,金礦聚落風情也讓他在礦業沒落後,率先成為瑞芳地區的觀光先鋒,帶起礦業觀光的風潮。

隨著金礦博物館的落成,以及九份老街的觀光化發展,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往消費(據說宮崎駿「神隱少女」動畫中湯屋附近的場景概念就是來自九份老街);在山的靠海側,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黃金城堡」、從山上延伸而下的排煙管,還有「黃金瀑布」、「陰陽海」等等奇觀,也讓不少遊客為之津津樂道。

但是,在這背後,卻有著巨大的代價。大量湧入的車輛、遊客,往往嚴重超過此地所能負荷的數量,使得前往九份地區的道路塞車不斷,空氣品質也受到影響,停車位問題也一直是九份地區最令人頭痛的一點;大量遊客前來觀光後離開,卻留下大量的垃圾、污染,得耗費大量的人力清理,所帶來的噪音也往往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至鉅。

九份老街在觀光的商機下,所謂手工紀念品店、風味小吃店等等一家一家的開張,卻幾乎和台灣其他觀光區類似的商店大同小異,沒有和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產生關聯,只想從遊客身上大撈一筆的心態造成的結果,使得九份老街失去了最原始的風情,僅僅變成了另外一個觀光夜市,商業的夜市,逛老街的遊客只會知道哪裡好吃,哪家手工藝品很漂亮,卻體會不到九份地區真正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

而山後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種種奇觀底下,則是因為礦業發展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生態浩劫。排煙管巨龍內含有高濃度的銅、汞、砷等等重金屬殘留,隨著雨水的沖刷進入土地中,嚴重威脅週遭生態系統;黃金瀑布、陰陽海則是早期採礦時採出的硫化鐵所造成的結果,隨著泉水雨水流入大海,毒害水中生物、海洋生態。

這些部分,在地區發展中,往往被視為毒蛇猛獸而被視而不見,或者在觀光化的光環下被遺忘,但是這些都是地方發展的一部分,其實應該要被好好重視,除了應該思考已造成的傷害要如何彌補之外,更應該以此為借鏡,不僅是作為民眾機會教育的教材,更重要的任務是在發展其他地方特色時當作參考,讓當地居民能更認同自己所生長的地方,也讓到來的旅人,能夠更深刻感受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進入瑞芳,並不是因為什麼觀光名勝、老街,而是那些過去的歷史記憶,痕跡,以及人情,讓我對地方產生感情。發展不一定要熱鬧才行,像猴硐、平溪這地方真正感動我的,就是那種遠離喧囂的寧靜,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讓我沉醉的,則是那種歷史的哀愁,古今的交錯。

期望這些地方,在未來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時,能真正融入地方特色,並以最自然、純真的印象,走入大家的心中。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