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農守護神-宋王公

這間有應公廟最特別的地方是設有籤詩,據廟公表示,種哈密瓜農或辣椒的農人最常來問事,因為這類作物怕水,他們總是來詢問適當的播種時機,好避開雨水豐沛的期間;卻幾乎不曾見過稻農以耕種事來廟裡請示。

宋王宮為台南縣後壁鄉有應公廟,奉祀神靈宋王公,廟的地點座落在「前菁寮」聚落的菁豐村7號,臨主幹旁,空間明亮,規模較大,幾乎不見一般有應公廟常有的矮小與陰暗感,在炎熱的夏日午後,廟前樹蔭下還聚集了一群老人,正神情專注地圍坐著,等到我湊近一看時,才發現人群中央有盤棋局正在分出高下,就像是在庄廟前埕常見到的景像一般。

6-1
宋王宮位於前菁寮大馬路旁。

這廟是由鄰近的菁寮、菁豐、墨林、崁頂、後廍等五個村共同合資興建,於1969年建成;而於1975年重建且增設會議室;到了1977年,為避免天公爐受雨淋,又建拜亭。廟方設有管理委員會,首任主委為菁寮村進成自轉車店創立者黃添丁,第二任是墨林村黃文奇,現任第三任則由菁豐村黃祥山擔任。

6-2
宋王宮拜亭下

建廟緣由則需從日治時期說起,那時在今廟身後方曾有座倉庫,地主在此銷售蕃薯簽給人做牲畜飼料維生。有一次,蕃薯簽堆突然自燃焚燒,請示菁寮庄廟徳馨宮內的姜府千歲,經王爺指示,才知倉庫後方有座小祠,因年代久遠,被掩蔽住,地主渾然不知,遂致使倉庫將其擋住,需做處理。

一開始地主猶半信半疑,但正當他望著一堆被大火燒過、浸過水、早已乏人問津的蕃薯簽感到苦惱時,突然來了一位陌生的年輕人,付款爽快地將其全數收購,雖然後來知道是嘉義酒廠買來發酵製造酒精用,但地主眼見無用之物竟然還能賣錢,加上他弟弟不久前因事故身亡,自己又遭祝融災害,心裡覺得很不平靜,才願意相信確有其事,無條件將地獻出來建廟。

宋王公,相傳是明末清初鄭成功麾下將軍,英靈亡後,士兵感念其德,建祠奉祀。其神威可由拜亭前柱楹聯「宋氏顯神威香火氤氳安海嶠,王恩浩福地空宮亭壯麗鎮菁寮」,及後柱楹聯「宋公靈弗替萬古長昭日月,王者德無私五村共仰幈幪」感受一二。

6-3
宋王宮奉祀的神明

廟內有三尊宋王公神像坐鎮正央,無陪祀神明,廟公表示,神像共刻了五尊,其中兩尊由信徒請回家裡設私壇,他還說,宋王公聖誕日為農曆五月十五日,信徒除了五村居民外,更有來自長短樹、平安村及魚寮等較遠村落的信眾。

這間有應公廟最特別的地方是設有籤詩,據廟公表示,種哈密瓜農或辣椒的農人最常來問事,因為這類作物怕水,他們總是來詢問適當的播種時機,好避開雨水豐沛 的期間;詢問生意及婚姻大事者也不少,不過,雖然後壁地區以盛產良質米聞名全台,卻幾乎不曾見過稻農以耕種事來廟裡請示。6-4
宋王宮廟內可求籤詩

辣椒雖小,力量無窮

經過一年的努力後,印尼辣醬終於有屬於她的部落格,可以讓辣醬的資訊散播更廣,我想,在台灣,多元族群的互相包容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旅程之一,尊重不同生活的差異,肯定多方面的文化展現。

每年春末夏初之際,萬般朝氣蓬勃待舉,頂上陽光溫煦地灑落南方小鎮。在一片黝綠的田埂間,有一群人,趕在春意盎然後的夏日時節,努力穿梭在綠葉叢中,搜尋朝天椒朱紅的身形。

你若是仔細端詳朝天椒,會發現她的末端尖尖,底部鑲嵌青綠的蒂頭,像極了小小的紅蠟燭,安插在翠綠的燭臺線譜上,醒目跳動著田野奏曲,是熱情的,也是奔放的。這可是印尼媽媽在美濃所種植的辣椒,也是印尼媽媽製作印尼辣醬的上等首選。

980604-meinugpepper-360.jpg

DSCF9026

印象中,我第一次看到印尼辣醬是在九六年,梧堤颱風夾帶熱帶氣旋的豪雨力量,在水淹姊妹會的隔天下午,看著被清運出來一箱箱裝罐好的辣醬,沾黏浸濡的紙箱,軟弱無力,面臨全數丟棄的命運。無情的洪水肆虐,攪亂了原本該是活力展售的希望。

我看著等待被處理回收的辣醬往外堆砌,接著我們不斷將辣醬瓶蓋逐一扭轉、倒棄,然而被水浸泡後瓶蓋特別緊縮,費力鬆開瓶蓋的枷鎖並沒有讓人品嚐到洋溢的味蕾經驗,當時的我沒有問她們,這是ㄧ種什麼樣的感受,但我想,心血付之一炬的心痛感覺真是令人扼腕。

隔一年,沒想到姊妹會決定大量推動印尼辣醬的發售,這豈不是一項充滿勇氣的挑戰?後來當我再度踏進姊妹會辦公室時,在老遠處早被四溢瀰漫的香辣味撲鼻吸引過去,我驚豔地看著熱鍋裡,辣椒籽混搭焦糖與醬油的黃色泡泡,撲通撲通的翻滾濃稠嗆辣的視覺效應,我在純樸的美濃感受到南洋的招喚。

有一天,心血來潮的我加入剝辣椒的行列中,藏著好奇心的雙手沒有任何防護,久了,一陣陣的微辣刺激,透過神經傳達的路徑,心頭頓生溫熱,慧芬說:『記得可別揉眼睛。』這回,我可是用身體記憶狠狠烙印住了,辣椒雖小,力量無窮。

後來每當我在欣賞辣椒籽被印尼媽媽輕柔撥下跳動時,都會想到這小不丁點的力量正蠢蠢欲動,悄悄蔓延那份特有的辣味,若是沒有帶上手套,在沾滿辣度的手掌肌膚上,被侵略的刺熱感會佈麻雙手的,我想這是一種滾燙火紅的熱情吧!

DSCF9023

DSCF9047

經過一年的努力後,印尼辣醬終於有屬於她的部落格,可以讓辣醬的資訊散播更廣,我想,在台灣,多元族群的互相包容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旅程之一,尊重不同生活的差異,肯定多方面的文化展現。而這罐辣醬之不同,源自於背後默默在台灣生活的外籍媽媽們的努力與驕傲,還有思念與堅強的懷舊味……

就像這些辣椒或是辣醬一樣,挺起身子朝天張望,熱情且自信……

(本文作者為南洋姊妹會志工)

我的地方感─屏東九如

我總認為自己不認識自己的農村,那麼多的人在這裡,我卻不認識他們,那些人事物似乎被忽視的樣子,在報章雜誌上看不到,在新聞裡頭看不到,在書本之中也看不到。若非我身為農家子弟,我想我大概不會認識農村。

對我而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以及我的家鄉的一切。所以我想就藉由介紹自己的家,以及家鄉的一切來表達對於家鄉的認同感。

農村的三代同堂

我的家裡是三代同堂,和阿公阿嬤住在一起,而我的阿公阿嬤就是種田的。自小到大,我也有過去田裡幫忙的經驗,自己曾經親身下田除草,也曾經在稻田裡頭,腳踏著水手拿著秧苗,在大片水田中間,找那一個缺塊補上,也曾經清晨五六點起床,稻田裡除草,因為再晚一點太陽就大起來。

對農村我是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熟悉的是那些稻田的搖曳模樣,風吹來身上的那種清涼,還有許多屬於農村的景物,帶著斗笠的農夫,或者是一車車滿滿的農作物。

但是我總認為自己不認識自己的農村,那麼多的人在這裡,我卻不認識他們,那些人事物似乎被忽視的樣子,在報章雜誌上看不到,在新聞裡頭看不到,在書本之中也看不到。若非我身為農家子弟,我想我大概不會認識農村。

我的家鄉是屏東九如,此處是高屏溪的上游,屬於沖積扇的地形,氣候上類似一般的熱帶氣候,夏天有午後雷陣雨。在九如此處有幾道水圳,但規模並不大,並沒有特別出名。

九如的傳統信仰與族群變化

在九如的中心有座三山國王廟,這是客家信仰的象徵,這座廟並不是最近才建的,而是被列為三級古蹟(最近在因爭論修復問題很可能會拆掉),在後庄村的三山國王廟上有寫著當初建廟的一些往事:

當初為了建廟地點選在後庄或者是九塊厝,兩方人馬曾經爭議過,後來以秤土的重量決定(上頭還寫著九塊厝的人用参鹽的泥土秤重,所以贏的不光采,但這是後庄廟宇所記,姑且參考),足見廟宇的存在已久。

另外在九如鄉四周也可以見到許多的建築,如傳統的三合院,或者是早期建的透天厝,在門的上頭都有堂號,如我家的三合院門上還寫著「范陽」,並且門聯以范陽兩字起頭,橫聯則是范字起頭陽字結尾。而且九如也有粿條這樣的食物,在一般的麵攤中都有。這幾樣因素,很有可能以前曾經有客家人居住過。

然而現在的九如鄉,幾乎全都是講河洛語的人,而那些存在的屬於客家文化的痕跡都還在眼前。我懷疑著這裡曾是客家人的聚落,而那些客家族群後來可能的結果有:

一、客家人離開此處,轉而遷移到其他地方去。二、許多的河洛人遷入,河洛語成為當地大眾的語言,語言上的強勢,使得客家族群也跟著同化,於是後來是客家族群的人也不會說客家語,但客家族群依然存在於這地區,只是客家後代人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三、因為戰亂、械鬥因素,客家人離開此處,或者留下老弱婦孺無法離開,因此通婚。

既然現在這裏都是說河洛語的人,那客家人到哪去了?而我身在這個地方,我又是什麼人?是客家人或者是閩南人?如果是客家人為什麼我現在說的是河洛語?對這個頗為好奇的我,其實後來在求學的路上一直沒有機會求證。我對於自己到底是哪個族群的,始終存疑也始終無解。這個對自己的族群問題的懷疑,算是我對自己家鄉追尋的起源。

家族務農的經歷

另外九如目前的產業大概有養殖業以及農業,養殖業養蝦居多,也有見到少數的養殖業如養牛蛙或者養鱉。農業的話則是許多種作物,經濟作物如檸檬、木瓜、蓮霧,也有種植稻米,最近在九如推動蘭花的種植,有幾度媒體報導出來,蘭花主要在外銷日本。

我的阿公的父親在以前因為家境窮,因此小時候過的是苦日子,曾經去人家家裡做長工,後來被阿公的母親家招贅,過了一段時間的時候才搬出來一起生活。

最早以前,我們就是種田維生,阿公的父親最初有塊地再屏東里港鄉塔樓村,據阿公說,走路到那裡要花上一個小時。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小貨車,也沒有機車,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鐵馬,另外就是兩隻腳。

當時家裡有種菸葉,阿公在他小時候就幫忙種菸葉,也在哪裡種稻米,等到阿公他們那輩長大了,手頭充裕一點,才又把田地買在家裡這附近,不用再每次花一個小時的來回時間。在那之後,阿公後來換了兩次的農地,才是現在我們家裡再種的農田。

談到了以前,阿公的語氣就不一樣,他說那時候,哪裡有機車,以前最多就是腳踏車,而且那時候也沒有地下水,水不是一個按鈕就有的東西,是要踩「水車」(我們說的龍骨車)才有水,踩得不夠快水還上不來,如果是水流大一點,那就用「剌芽車」(我們說的水車)。

阿公後來一直是務農,家裡的大伯二伯在小時候也曾經去田裡幫忙,他們不像我這樣輕鬆,放假才跑去幫忙除草就好,或者是採收時候才去幫忙,之前的事情都沒有參與,而是放學之後就要去田裡做事,割草餵牛幫忙煮飯……許多的事情,跟我以前比起來,實在是相差太多。

在阿公小時候,那時是日據時期,當時日本政府規定當地某些地方有一定面積的農地要種稻子以及甘蔗,而當時的那一塊主要就是這兩種,我們家在當時也是遵守政策,在種稻之外則是種菸,種菸葉的時間持續十幾年,直到後來人力不夠多才沒在種。因為種菸起初的育苗以及中間的照顧不會比其他作物難,但是在收成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進行。

菸葉的種植過程大致上是育苗、培土、然後收成,接著是收成後的後續工作,乾燥、分級,最後才是運到政府機關繳交。菸葉需要乾燥,在以前是鋪在地上曬太陽,在阿公的那時候已經有了乾燥室,專門拿來烘乾菸葉,再拿去乾燥的地方儲存。在我的舊家裡頭,還看得見以前放菸葉的地方,就在睡覺的樑柱上頭,大門旁邊的空地上據說就是以前乾燥室的建造地點。

家裡頭種稻子的時間也算很長,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有種稻子。在以前,據阿公說,稻子要種之前,要先整地兩次,一次先把土翻細緻,然後第二次把土整平,這都是用牛隻加人力來做。

在整好地之後,接著是插秧的工作,沒有插秧機的當時,自然是用人力來做這項工作,阿公說那時候,一個比較會插的人一分地也要花上一天。在插完秧苗後,要除草三次,每次就是跪在田間,用手把草抹乾淨,三次之後田裡才不會長草出來。

當時沒有除草劑,對付害蟲的方法,是用竹子。把竹子剖片,在末端砍成一片一片像梳子一般,拿去稻田裡頭「梳」那些稻葉,將稻葉上的蟲梳下來。另外,以前也要顧田水,因為當時水資源缺乏,沒有自來水那麼方便的東西,大家都搶著要水。

辣椒收成就能蓋房子的年代

阿公印象深刻,也令我大吃一驚的往事,是阿公蓋起現在我們住的這棟房子的事情。當時大概民國四五十年的時候,阿公田裡種起了辣椒,結果那一年辣椒的價格不知道為什麼,出人意料的好。當時一斤辣椒四、五十元,一袋辣椒可以賣一千多的台幣,辣椒熱門的程度,好到菜商都直接上門來拿,省去送到市場的工夫。

當時的台幣可不只現在的台幣這樣輕,就算在此時,農作物可以賣到一台斤幾十元的也恐怕不多。那一年阿公靠著賣辣椒,加上後來再貼了一些錢,就蓋起了現在住的這棟房子,在之後辣椒的價格就沒有那麼好過,而阿公種辣椒也不過兩三年的事,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使我驚訝的是,在以前農業也曾經如此的風光過,可以靠著賣作物一年就能夠蓋起一棟房子,這不就表示在以前,務農也可以有高額的收入,光是靠著種田,也不僅可以養家糊口,更能夠自己賺取足夠的金錢,蓋起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子,這樣的生活水準已在標準之列了,但反觀今天,新聞出現有關農業的消息時,都是一些負面的消息,如風災水災過後,農作物損失慘重,或者是今年某作物的價格大跌,或者是某地作物受到附近工廠污染。

對阿公而言,農事一直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生命。一個跟土地相處的人,他們自土地那裡學到了許多旁人看不見的事情,只有去挖掘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身藏其中的智慧。也因為如此,當內斂的他們碰上了許多政府政策的時候,通常他們是沉默以對,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不表示意見,只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觀察著。

而時代的快速轉變,不斷進入的文化以及各種的價值觀,乃至於所謂「科學」大行其道,還有各式各樣的化肥、機械、農藥,他們面對著未曾經歷過的變化。因此他們無所適從,因為太多的變化使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

是否沒有見諸於文字,就表示知識不存在?沒有證據,就表示某些事不值得相信?

中國自古以來,士的階級一直是少數,認識字的人不多,但是農事、工藝、商場等等的技藝,一直流傳下來,並沒有因為不懂文字這工具,他們就因此消逝。當然文字有其方便性,但是否也該想想,許多事情並非僅可述諸於文字的。

做為農村子弟

對於自己的故鄉,我想是多認識了一點。然而書讀越多,離家裡越遠,也離開過往生活越遠。但是一回到家鄉的時候,卻又不忍心看著屬於農村的生活。老實說,對於農業了解越多,就會發現農業許多的無力之處,農村不是無力生產作物,而是政府不給農村生產,看看近年來的休耕政策,以及許多漠視農村的看法,這些看在我的眼中挺難過的。

但是已經離開家鄉的我,一個農村子弟,離鄉許久的農村子弟,似乎也沒有能力或者是心力去投注,我所能做的只是看看我們的島,注意新聞上關於農業的消息,亦或者是去翻翻書本,了解農村今日的成因或者是國外的農業。

藉由這次的作業報告,我跟阿公談了許久,也更清楚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如果說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屬於他自己的小地方,我想我的家鄉以及我的家將會是那永遠且唯一的場所。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漂洋過海的好味道─印尼辣椒醬

來台住了一年多,記得第一次做出辣椒醬是賣給我的堂妹,她是來台灣工作的 (外勞),在印尼她也是跟我們家買辣椒醬。在她上班的地方很多印尼勞工,她們也跟我一樣不習慣吃台灣的辣椒醬

吃飯時沒配到辣椒覺得什麼山珍海味都沒味道,是真的嗎 ? 有人信嗎 ? 覺得這是笑話吧 ! 但對我來說是真的,因為我很愛吃辣。來自印尼的我,嫁來台灣十年到現在吃什麼東西都要配辣椒,越辣越好吃。會吃辣,在我的家鄉是很普遍的事。在吃飯的桌上都會擺著一瓶還是一小盤的辣椒,吃飯配辣椒、吃麵配辣椒、吃水果配辣椒等等……。簡單説辣椒是我的開胃菜!

剛嫁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文化差異非常大,在飲食的方面讓我三餐吃的很不習慣,還好我有帶一瓶辣椒醬是我娘家生產的小事業。吃完我帶來的珍貴的辣椒醬,每次吃飯的時候變成沒胃口。我在想什麼時候我才可以做出娘家的辣椒醬。

來台住了一年多,記得第一次做出辣椒醬是賣給我的堂妹,她是來台灣工作的 (外勞),在印尼她也是跟我們家買辣椒醬。在她上班的地方很多印尼勞工,她們也跟我一樣不習慣吃台灣的辣椒醬,台灣的辣椒醬吃起來很鹹、不辣又不香,可是印尼的辣椒醬吃起來有甜、有辣也會香。因為吃不習慣台灣的辣椒醬以及堂妹的要求,加上我自己也很想要吃,那我就試著做出爸爸教的辣椒醬。

我的娘家住在印尼蘇門答臘島 (PULAU SUMATERA) 的棉蘭市 (KOTA MEDAN),家人有各自的工作,閒暇時兼做辣椒醬的小生意,長時間下來也累積了不少老客戶呢。爸爸的辣椒醬是從他住雅加達的堂姊那裡學來的,我想念的家鄉味就是這樣從雅加達到棉蘭,再從棉蘭到我現在的家—台灣。

剛到台灣時,我不知道台灣有很辣的辣椒叫朝天椒,我只能從家鄉帶了小辣椒的種子,種在夫家屋旁的空地上。而台灣買不到印尼的香料,我就改用台灣的配方加上我的小辣椒,味道也不錯。我夫家親戚和敢吃辣的鄰居也開始喜歡我做的辣椒醬;姊妹會裡同甘共苦的各國姊妹們,她們都很喜歡;來參訪的團體、學生也請他們吃,反應很不錯;連我七歲的兒子都喜歡呢!

DSCN3768
做辣椒醬是集體勞動的結果。

我因為參加識字班認識「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姊妹會陪我們度過來台的適應期,在這裡認識許多其他國家的姊妹,也學習很多東西,對這個組織的認同也越來越深,希望姊妹會可以一直都在,這樣可以幫忙更多的姊妹。

現在我自己也成為姊妹會的工作人員,希望可以幫忙這個組織,所以今年我們決定為姊妹會賣印尼辣椒醬,替組織賺取一些運做費用,讓我們減少對公部門經費的依賴。我很高興自己的小小辣椒醬可以幫忙姊妹會,我也相信我可以其他姊妹也可以,可以用自己一份小小了力量幫助姊妹會以及其他的姊妹。

我們的辣椒醬訂購電話:07-6830738   6831430,每瓶辣椒醬180元。

(本訊息為2009年7月28日最新更正)

DSCN0002
先甜後辣的美妙滋味,嚐過就忘不了。

海報-印尼辣醬2

(本文作者是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人員,印尼籍女性)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