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黃金海岸自行車道之我見

從這裡到黃金海岸親水公園,原本空曠的堤防兩側被木柵欄包圍,彷彿突出的魚鰭,民眾想要到海邊玩耍不再像以往便利…

自台南市安平港南端到二仁溪口蜿蜒著一條水泥海堤,民眾只要有辦法越過堤岸,就能踏著細沙,向海邊前進。

DSCN2386

夏天的某一個早晨,我騎著摩托車來到龍岡國小旁的海堤,不知道從何時起,堤防上多了一個「黃金海岸觀光自行車道系統」,起點剛好是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與園冶獎的龍岡天橋。

DSCN2381 

由於入口處於封閉狀態,於是我從另一邊走近告示牌,原來這個自行車道系統是行政院體委會補助,為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所推動的全國自行車「到」整體路網之一。把自行車道設在海堤上,不知道是哪個傢伙想出來的,便宜行事的結果,很可能讓自行車騎士成為眾矢之的!

DSCN2383 

從這裡開始,一直到黃金海岸親水公園,約 4.673 公里的路段,原本空曠的堤防兩側開始被木柵欄包圍,彷彿突出的魚鰭,民眾想要到海邊玩耍不再像以往便利,必須繞行寥寥可數的通道,才能一親海洋芳澤,旁邊還可以看到「行人(遊客)、腳踏車優先,摩托車禁止通行」的交通號誌,但是自行車道口卻被三個石頭圓球擋住,此舉雖然能讓摩扥車騎士不至於擅自闖入,但是卻讓黃金海岸的自行車道數次中斷,腳踏車騎士還得下來牽車,政府的良法美意頓時囧很大!

DSCN2390

DSCN2388

以前騎車經過喜樹海韻霞映好望角之後,右側的海岸不久就能映入眼簾,現在卻只能看見被柵欄分割成的破碎水域;莫名奇妙被鋪上的木地板,在這個日照強烈、風又大的區域,不知道能苟延殘喘到何時。

DSCN2391

只有在船屋段(鯤喜灣遊客服務中心),才看不到煞風景的木柵欄,但是在海堤上比鄰而居的攤商,凌亂有餘,美感不足;在服務中心的停車場,甚至有幾近報廢的箱型車大剌剌的停在那裡,完全無視於市政府的公告,畢竟是政府只禁止烤肉、設攤,放一輛破車可是不違法的!DSCN2392

DSCN2394DSCN2398 

DSCN2399

在黃金海岸自行車步道的末端,有著一系列警告號誌,提醒遊客不可以露營、潛水、游泳,但是當自行車道剝奪了一般民眾親水甚或行的權利,有一天,我們會不會在路旁「小心自行車」的警告號誌呢?

DSCN2402

請幫忙找台中市老樹,讓他們得到保護

我們正在進行「台中市99年度珍貴樹木保護計畫」,請知悉台中市地區老樹資訊的朋友幫忙找老樹,將老樹公告為「珍貴樹木」,得到法律的保護。

藍山負責的「台中市99年度珍貴樹木保護計畫」正在進行台中市的珍貴老樹提報及鑑定列管調查,請知悉台中市地區老樹資訊的朋友幫忙找老樹,將老樹公告為「珍貴樹木」,得到法律的保護。

1-0827044512859

2-0100827030223924

台中市的老樹列管標準依據「台中市公園綠地園道及行道樹自治條例」第十條規定:

本市轄區內除國有林班地外之樹木,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並經本府公告者,列為珍稀樹木,非經本府核准,不得移除或砍伐:

一、樹齡七十年以上或樹幹胸高直徑一.五公尺以上或樹幹胸圍四.七公尺以上。

二、樹冠覆蓋面積達四百平方公尺以上。

三、其他特殊或具區域性、代表性之樹木。

前項第一款所稱之樹幹胸高直徑,係指離地一.三公尺所量測之樹木直徑。樹幹胸圍,係指離地一.三公尺所量測之樹木周圍。

3-0827025636565

敬請提供資訊:

1.老樹的明確位置,最好有鄰近房屋的地址﹝藍山為了台中老樹已經買了衛星導航,有地址就找得到﹞

2.儘量在9月15日前提供,才能趕得及在9月底前結案。

3.能有老樹的管理人或鄰近人士的電話住址時可以加快調查鑑定的速度。
4-27025644126

5-0100827030224381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延伸閱讀:用5個小時,救一棵百年老樹

沒有原因,為何要把草地變水泥?

這是體育場裡面最後一塊自然的土地,草地與邊坡上大部分的植物都是自然的,緊緊抓住邊坡的泥土不會被水沖刷,水可以自然下滲,為何要鋪水泥?

這幾天鄰居來說,家後面這一塊漂亮的綠草地要被鋪上了水泥,有什麼辦法可以阻止?

天哪!什麼時代了,是哪一個豬頭要這樣做?

這是體育場裡面最後一塊自然的土地,草地是自然的不是韓國草,邊坡上大部分的植物也是自然的,緊緊抓住邊坡的泥土,讓泥土不至於讓雨水沖刷而下,草地剛好也過濾一部份沖刷下來的泥土,同時讓水可以在這裡自然下滲,少人為干擾的環境,連結竹溪的生態使這邊生態豐富,管理上也不難,只要來將人為垃圾清乾淨即可(大都是來拜拜的人或流浪漢丟的),草地只要一段時間來割一次,既簡單有可以增加工作機會,為什麼要用水泥?!

當大家在盡量談對環境友善、健康城市的同時,我們有幾點原則是要遵守的:

一、少用水泥,因為水泥製程到使用,消耗大量的能源,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盡可能增加透水透氣率,以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

三、多種樹,維護景觀綠美化。

這些原則,都是這裡的優點,為什麼不好好保留?何需人為的不必要工程?

竹溪沿線市政府有在規劃整體的景觀,為何不整體考量而高興怎樣就怎樣?

請依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原則進行空間的整理。

請依台南市政府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第八點規範辦理,如最後說明。

如果不聽勸,那就放上網,敢做敢當,留下記錄,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

圖片說明,請大家參考。

這麼漂亮的一塊草地,卻要將它鋪上水泥。

untitled-1

這是空照圖,黃色是這塊自然土地的位置,紅色是據說要鋪水泥的草地。

untitled-2

下雨時,這塊草地剛好可以讓雨水自然下滲,同時也讓道路不至於積水太多。

untitled-3

現場的告示牌,綠美化不是要鋪水泥。

untitled-4

廁所旁邊已經有一塊偷跑,莫名其妙的鋪上了水泥,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untitled-5

要鋪水泥的小石子已經運來了。

untitled-6

真是最差的教育示範,鋪上水泥,完全包住樹根,受不了的樹木就慢慢衰敗死亡,勉強生活的樹木,只好想辦法將水泥頂開,吸點水透點氣。

untitled-7

水泥完全包住的,這是違反市政府的規定的,應要求改善。

untitled-8

新鋪的柏油也一樣,樹根完全包住。

untitled-9

因為鋪柏油不透水不透氣後,水的沖刷就慢慢刷空下面的泥土,至路面崩塌。

untitled-10

燒紙錢是這裡的污染,尤其是繩子、橡皮圈等等,不滲水的路面,反而更潮濕,更會積水。

untitled-11

廁所旁的水塔也沒注意,不知什麼壞了,水一直漏。

untitled-12

這是斜坡旁棄置的廢棄土,為什麼可以倒在這?破壞這裡的景觀!

untitled-13

台南市南區(健康路以南、大同路以西地區)細部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

http://210.69.40.108/upmis/PUBhtml/planBookDetail.cfm?planNo=0207

十、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

(八)保存區、綜合體育場及周圍,台南市政府應另行訂定都市設計準則,

對下列事項加以規範,並成立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或小組,

依都市設計準則審查本計畫區之建築物及各項公共設施之規劃,

並俟審查通過始准發照建築。

1.公共開放空間系統配置事項。

2.人行空間或步道系統動線配置事項。

3.交通運輸系統配置事項。

4.建築基地細分規模限制事項。

5.建築量體配置、高度、造型、色彩及風格等管制項。

6.環境保護設施配置事項。

7.景觀計畫。

8.管理維護計畫。

前項都市設計準則應經市都委會審議通過後公告週知。

敲麻仔,尋黑金

夏季,走在彰化縣和美鎮與伸港鎮一帶,可以發現農田種植著這樣的作物,約一公尺高,開著白色的花朵,沒錯,這就是俗稱「黑金」的台灣芝麻。

筆者家中從事農產品加工,專門將芝麻及花生等油料作物加工製成油品,這次花了一點時間,走入農田記錄台灣芝麻的栽種、農人敲麻仔的過程、以及自家製油的過程,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麻油的栽種與製油的過程。

芝麻的栽種

image

夏季,走在彰化縣和美鎮與伸港鎮一帶,可以發現農田種植著這樣的作物,約一公尺高,開著白色的花朵,沒錯,這就是俗稱「黑金」的台灣芝麻。

image

近看芝麻植株,你會發現上面長著不少的果莢,果莢裡頭包的是我們熟悉的芝麻。

image

芝麻是一種很怕水的作物,一有大雨,芝麻植株就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而台灣又是一個多雨的國家,所以芝麻很不容易收成,加上種植的面積少,這就是為什麼台灣麻油會如此昂貴的原因。

敲麻仔

image

經過120天的生長,農人將成熟的芝麻植株收割,平躺或豎立在太陽底下曝曬,大約三天後,芝麻果莢呈現深咖啡色且裂開,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敲麻仔」的工作了。

image

將收割的芝麻植株放置在陽光底下,隨時要注意天氣,下雨的時候要立刻蓋起來,否則一旦被雨水淋溼,芝麻就有可能會發芽,這對芝麻油的品質會有很大的影響。

image

經過三到四天的曝曬,芝麻的果莢會呈現深咖啡色,而且裂開,這個時候,就可以準備來「敲麻仔」了!

敲落的芝麻就散落在布的上面,等到量多再將芝麻掃集中,不是一次就可以完全敲完,大概還得敲個兩三次,果莢裡頭的芝麻才會完全掉出來。

image

散落在地面的芝麻集中後,再用篩子將其他雜質移除,得到粒粒分明的芝麻。

image

篩選過的芝麻再放置在陽光下曝曬個三、四天,讓芝麻的水分稍微散失,這樣比較容易保存,且不會有發芽的問題產生。最後,農人再將這些芝麻拿給油車間(製油工廠)加工製成香噴噴的台灣芝麻油。 (感謝伸港鄉老人會會長夫人協助拍攝)

“敲麻仔”影片位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GEZyOfehxXs&gl=TW

製作芝麻油

製作芝麻油可以分成五個步驟:

  1. 將芝麻炒熟。
  2. 將炒熟的芝麻碾碎。
  3. 蒸熟,目的是把油分逼出。
  4. 製模,一塊一塊圓餅狀,稱之為麻粕(花生則稱花生粕)。
  5. 將麻粕放置在機器上,機器加壓讓油分流出。

製作芝麻油的影片位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jd82FnBmTp0&feature=player_embedded

高雄的影像行動─海馬迴。港

「海馬迴。港」影像行動誕生了,四部關於高雄港周邊環境的紀錄片,蕭立峻和幾位高雄在地的年輕朋友組成海馬小組,為高雄的海馬迴奮力一戰!

海馬人登陸高雄打游擊!腦部結構中控管記憶的海馬迴和地圖上的高雄港竟有十二萬分的形似,人腦一旦失去海馬迴,也失去記憶的功能。台大生物系畢業的「海馬迴。港」策展人蕭立峻表示,在文化遺產不斷流喪的高雄港周邊,這似乎也是一種提醒,酷似海馬迴的高雄港,又該如何面對它的文化記憶呢?

從這一個小小的概念出發,「海馬迴。港」影像行動就這樣誕生了,四部關於高雄港周邊環境的紀錄片,紅毛港、舢舨船、五金街和高雄港站(打狗驛),蕭立峻和幾位高雄在地的年輕朋友組成海馬小組,為高雄的海馬迴奮力一戰!

990827haimahuiee824f3-45.jpg
影片劇照(圖片提供/海馬迴。港影像行動網站

「海馬迴。港」影像行動,是由四部以高雄港周邊的文化景觀為題材的紀錄片,〈港岸舢舨船〉、〈三十八股的倒數〉、〈紅毛港〉和〈誰的公園路〉,以及海馬小組的狂想短片所組成。

〈港岸舢舨船〉呈現了在徵收過程當中政府的立場與態度,〈三十八股的倒數〉透過打狗驛荒廢的現狀提問,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化遺產?〈紅毛港〉在幾個精簡的鏡頭中,描繪出只有紅毛港聚落獨有的生活感。〈誰的公園路〉處理人民如何回應政府決策,進一步讓大家去思考,是誰來決定市民生活的環境與空間。

海馬小組除了策展人和四位紀錄片導演之外,打狗驛古蹟指定聯盟和豆皮的電療俱樂部是主要成員。基於對在地文化的關切,海馬小組成軍,在行動發想的過程中激盪出一部全長八分鐘,由四個段落組成的狂想短片。

擔任短片服裝設計的視覺藝術家袁于芬希望這部爆笑短片,除了緩和紀錄片的嚴肅之外,也能讓大家輕鬆的理解文化記憶的重要性。即將前往英國留學的王冠人表示,都市規劃需考量環境原有脈絡,由財團壟斷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該是唯一的選擇。高師大跨領域藝術所研究生徐敏思則認為,雖然紅毛港、五金街和舢舨船的消失已成既定事實,但這些案例也能讓民眾進而思考,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都市環境。

高雄市近幾年來的發展多側重於都市重劃與更新,於是許多高雄既存的文化印記便默默地被犧牲。文化創意產業的源頭還是文化,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還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產業,一種建築。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空間呢?高雄港在高雄的城市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高雄在不斷都市更新之下,舊有的記憶被一掃而空,海馬迴逐漸喪失它的功能,而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嗎?海馬小組深切的希望這個游擊放映行動能喚起人們一些,關於生活和未來的想像。

〈海馬迴。港〉影像行動採取打帶跑方式播映,為了因應戶外的游擊放映行動,四部紀錄片皆有短片版本,8月26日至8月29日播映內容為短片集。

首映場8月26日晚間七點在豆皮文藝咖啡館。

8月27日晚間在城市光廊。

8月28日晚間於文化中心。

8月29日下午於美術館,晚間於電影圖書館外側。

8月30日和9月3日至5日四天除了短片集之外,會加映原紀錄片。

8月30日晚間於打狗驛月台播映,加映〈三十八股的倒數〉。

9月3日在忠孝國小操場,加映〈誰的公園路〉。

9月4日在旗津渡船頭,加映〈港岸舢舨船〉。

9月5日在明鳳三路跟明鳳十街口,城隍廟旁公園,加映〈紅毛港家變〉。

相關訊息請上網站http://blog.roodo.com/hamasen2010,FACEBOOK海馬迴。港影像行動,

或聯絡策展人蕭立峻0911370736。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2)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下)

課程執行單位展示印製完成之識別貼紙-戴著礦工帽、拿著電鑽的小猴子搭配「猴硐」及「煤礦」等文字,大家都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

編按:本文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系列文章,閱讀「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活動執行與效益評估」(上)請點選這裡,閱讀系列前文,請見文末連結。

第一天開園社區活動

雖然北縣觀光局所主辦之開園活動要到7月24日下午才會正式展開,不過,課程執行單位及部分社區居民卻早在7月23日就開始陸續進行準備;特別的 是,當課程執行單位展示印製完成之識別貼紙-戴著礦工帽、拿著電鑽的小猴子搭配「猴硐」及「煤礦」等文字,大家都有一種很振奮的感覺,果不其然,這些貼紙 在接下來的兩天活動中,也成為詢問度很高的熱門品,許多人得知是非賣品,也紛紛提出各種以物易物的提議,成為開園社區活動的有趣插曲。

因課程執行單位已將主要「揪團」遊程活動移到次日,因此,開園日當天的重頭戲就落到製做飯糰的社區媽媽身上-為了精準掌握五穀米的比例與份量,7月 23日晚上就開始秤重、分包、泡水、封口、置入冰箱冷藏;隔天一早陳麗如老師就帶著得力助手來到黑金藝文工作室,協助白純阿姨準備待會兒要使用的五穀米; 約莫同時,辜昭傑先生與友人也再度風塵僕僕趕來社區,除瞭解居民對於貼紙的反應,也臨危受命協助繪製社區攤位所需要的展示看版。

時間繼續往下走,媽媽廚房的成員們陸續帶著各自準備的餡料來到黑金藝文工作室;等到五穀米煮熟、攪拌均勻、倒入木桶,就開始包製飯糰的階段;跟前2次試做不同的是,此次飯糰是要販售給參加開園活動的外來訪客,因此,陳老師特別提醒大家要控制每個飯糰的重量與造型;

一開始,眾人圍住放滿食物的方桌,不知如何分工與合作,有點手忙腳亂,但是,沒多久,大家就理出頭緒:先由前頭的陳素真小姐負責控制飯量,中間兩側 的陳吳應、簡寶月、余小玉等阿姨們將餡料包入飯糰,並裝入耐熱袋內,最後由潘羿秀小姐灑上白芝麻後加以整形,筆者則以圓形小貼紙封住袋口,並進行數量清點 與進度管控。

圖02圖03
製做「煤時間飯糰」的4個階段:準備五榖米(上左圖)、包入內餡(上右圖)、整形及包裝(下左圖)、貼上可愛的猴子貼紙(下右圖)
圖04圖05

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中午,飯糰製做的速度也逐漸加快,當眾人把原先規劃之飯糰數量分批、如數交付給攤位工作人員後,大家終於可以卸下緊張的壓力,稍 微鬆一口氣;因為已是中午用餐時間,突然有人提問:啊!飯糰都已送出,那大家要吃什麼呢?還好早上有一鍋五穀米因有焦味,被陳老師禁止使用,所以,大家就 拿著不合格的五穀米開始包製起自己要吃的午餐。

當製做飯糰的工作暫告一段落,媽媽廚房的夥伴們也紛紛回家休息,或到園區參加其他開園活動;原本擔心因為交通管制而引發之居民抗爭似乎並未發生,不過,園區內之主要區域就像一個臨時性的大型遊樂場,帳棚、舞台、攤販、流動廁所,以及各種食物的氣味充斥其間。

圖06
李宗桂局長前來關心社區攤位狀況,並貼上社區的識別形象貼紙

至於社區攤位部分,一開始,「煤時間飯糰」並未得到太多注目,因此,工作人員喊出:「買『煤時間飯糰』」就送『礦工茶』」的促銷方案,終於吸引第1 對母子前來攤位參觀,並完成首筆交易,接下來社區飯糰的名號就逐漸傳遞出去,每個30元的飯糰很快就全數銷售一空,當媽媽廚房的夥伴們得知這個訊息,莫不 感到十分振奮,也對自己的努力感到相當欣慰與驕傲。

時間來到下午,自然組導覽遊程及石膏葉拓DIY等活動也依序展開。相較於7月25日之人文組遊程,自然組的反應似乎沒有那麼熱烈,最後僅有7人報 名,實際只有5人參加-可能是因為「自然文化」之主標題與一般人對於猴硐的概念與印象落差較大;此外,考量自然組遊程跨越光復里、猴硐里及弓橋里,範圍屬 性較為複雜,因此,協調蔡淑惠小姐支援光復里及猴硐里的遊程路段,陳清課先生則在舊猴硐國小進行等候與交接,接續介紹鐘萼木復育園區,並執行石膏葉拓之 DIY活動。

圖07
遊客現場報名參加石膏葉拓之DIY體驗活動

相較於自然組遊程先行認識猴硐地區之生態特色,再於特定人造環境進行植物觀察與採集,最後透過葉拓活動留下對於猴硐自然資源之認知與回憶,社區攤位 之DIY活動,則缺乏諸此脈絡串連,外來訪客也較難理解為何規劃、設計此項活動內容;為提高DIY活動對於遊客的吸引力,將原本訂價100元的活動改為 50元就可實際體驗,此外,也透過現場示範操作,讓遊逛攤位的遊客,瞭解DIY之實際執行方式與流程,也開始吸引家長帶領年幼的小孩前來參加,進而擴大參 與、漸入佳境。

圖08
於運煤橋上燃放之燦爛煙火為開園活動掀起高潮

伴隨夜暮逐漸低垂,第2批「煤時間飯糰」再度銷售一空;開園活動也在運煤橋之螢光舞龍表演及煙火施放中邁向最高潮,最後在露天電影放映後劃下終點。

第2天開園社區活動

曇花一現之開園活動雖已結束,社區攤位展示及人文組遊程活動仍於次日繼續進行。

有關媽媽廚房部分,相較於第1天的不熟悉與磨合,第2天雖有部分人員更替,但是,整體運作要比第1天順利許多;不過,因為要準備人文組全日遊程之午 餐飯糰,又要提供給攤位販售,再加上陸續有訪客洽詢購買,造成數量統計與管制上有點混亂;另延續第1天「煤時間飯糰」的超人氣,第2天仍受到熱烈歡迎,預 訂提供給攤位販售的飯糰很快就銷售一空,因此,媽媽廚房的夥伴們只好緊急追加數量,以能滿足實際需求。

圖09
蔡銀寶先生回到社區準備為參加「揪團」活動的訪客解說本鑛之坑內外作業情形

至於「揪團」活動部分,期待已久的人文組遊程終於正式登場,相較於自然組的冷清,人文組之全日遊程一開始就相當熱門,詢問頻率及報名速度一直位居3項遊程之冠。

人文組之2項遊程皆以猴硐車站作為起訖點進行規劃,以步行方式實地認識與體驗基隆河兩岸之重要煤礦遺產,並同步感受在地性之常民生活文化;不同的 是,因應時間長短的不同,後者取消往返復興鑛的路線,另也沒有定點耆老解說及午餐(含休息);最後分別有16人及9人報名參加人文組之全日及半日遊程,突 顯社會大眾之休閒旅遊需求正在悄悄改變中:時間更長、內容更豐富、更精采,即便費用高一些,反而更具誘因及吸引力。

在導覽員之安排上,人文組之全日遊程因需要與耆老們相互搭配,並協調中午用餐相關事宜,最後由曾經從事旅遊業之蔡淑惠小姐來擔任,另安排陳基門先 生、蔡銀寶先生、倪合興先生、陳清標先生等具備豐富礦業工作及在地生活經驗之社區耆老,分於內店仔入口處、本鑛坑口、內寮仔礦工宿舍、復興鑛坑口等地等 候,針對親身經驗與實務工作經驗進行分享,並與導覽員進行分工與互補;

半日遊部分,因路程長度與全日遊程相差不遠,但時間卻相對較短,故安排收集大量與猴硐及煤礦相關簡報資料,並具備豐富礦業工作經驗之柯茂林先生擔任導覽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猴硐地區資源特色,以及煤礦產業之運作情形。

由於人文組2項遊程結束後,皆會回到猴硐站前之社區攤位進行石膏葉拓之DIY活動,與開園日採取現場報名之零星、分散狀況不同,因此,需要更多工作 人員同時進行示範及協助製做;另參加「揪團」人員以成年人居多,此與開園日以家庭及小朋友報名參加之情形有所差異-不同的狀況,再加上瞬間湧現之大量製作 需求,差點讓攤位工作人員招架不住,所幸在課程執行團隊與社區居民之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

開園社區活動之檢討與評估

配合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日之社區活動,終於圓滿落幕、劃上句點,相較於過往之社區活動,或許並無過於突出及突破之處,但是,卻有幾項與過往不同的特點:

(一) 透過以社區為主體之滾動式課程設計,改變過往制式化之人才培育模式,讓課程內容更貼近社區居民之真實需求。

(二) 經由主題課程之策劃與推動,成功吸引更多元之社區居民參與地方性公共事務,包括「餐飲診斷」課程所吸引之婆婆媽媽、姐姐妹妹,以及「導覽培訓」課程所鼓勵之社區耆老們,無論在數量或參與意願上,都有顯著的增長與提升。

(三) 無論「餐飲診斷」課程所研發之「煤時間飯糰」或「礦工茶」,以及「導覽培訓」課程所建立之導覽員與耆老的協力、分工模式,突顯惟有結合在地知識及生活文化才能創造地域發展之嶄新價值。

(四) 採取收費策略之成果展現,讓社區工作面對社會大眾的評價與反應,也讓原本偏重於社會服務之活動辦理,逐步邁向常態化之永續經營。

此次於制式化之開園活動,導入「揪團」遊程及攤位展售等社區活動,彰顯未來園區營運若能結合社區居民之投入及參與,將有助於突顯園區之環境資源價值,進而落實保育及活化之整合目標,並創造融合園區經營與社區發展之嶄新性運作模式。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延伸閱讀: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上)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社區活動側記(1)─前置人才培育課程(下)

負面遺產的正面力量─馬祖推動登錄世界遺產

這座以鮮血、汗水乃至於生命換來的「地下碼頭」,雖被譽為「鬼斧神工」,卻因錯估潮差,從未扮演過預期的運補功能,使之在悲壯之餘,更平添荒謬。

許多人對馬祖的第一印象就是國共對峙時期的反共前哨,但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戰地政務的解除,馬祖不再是神秘的軍事重地,但這一段長達半世紀的戰地歷史,並沒有隨著角色的轉換而灰飛煙滅。事實上,島上仍然隨處可見的戰地設備、軍事地景,再再重述了那一段「負面記憶」,讓人們思考與反省戰爭的本質。

也因此,馬祖正積極爭取將此豐富的戰地地景登錄為聯合國世界遺產,藉著保存世界上少數僅存的差異空間,以做為人類文明的反身之鏡。

eddf19351011.jpg
北竿芹壁聚落傳統石屋上的戰爭標語。

西莒青帆村防空洞前的老士官長
西莒青帆村防空洞前的老士官長。

南竿津沙村防空洞
南竿津沙村防空洞。

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以及快速工業化、都市化所帶來的創造性破壞,威脅著分佈在世界各地珍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有鑑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著名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界定世界遺產的定義與範圍,希望藉由國際合作的方式,處理世界重要遺產的保護問題。

無論是象徵人類建築文明的埃及金字塔、希臘雅典衛城、中國麗江古城;或是象徵精神文明的中國崑曲、日本能劇;以及大自然傑作澳洲大堡礁、中國三江併流等有形無形資產,都因此得到保護的承諾。

而在這些正面表列的遺產之外,更有些承載著人類陰暗歷史的位址,例如曾經做為痲瘋病人、精神病患收容之地,乃至於1960年代到1991年成為南非最大黑人政治犯的秘密監獄-羅本島;1940年納粹德國在波蘭奧許維茲設立的猶太集中營;十五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做為數百萬黑奴轉運站的塞內加爾戈瑞島;以及1945年人類史上第一次遭受原子彈轟炸而導致數十萬人死亡的日本廣島等,它們的存在是對於過往所為之瘋狂與罪惡的提醒,期以避免重蹈覆轍之誤。

從這個角度重新看待馬祖的軍事地景,它不僅提供了「觀奇」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在1950年代以降的冷戰時期,在由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分治世界的對抗關係裡,馬祖做為「反共的最前線」之一,憑借著簡陋的構工器具,利用炸藥,投入大量人力,犧牲無數寶貴性命,銘刻上坑道、碉堡、標語、砲台等戰地烙印,在山陵起伏下,是一條條坑道的交織,密度為全世界之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於南竿、北竿以及東引島上的北海坑道。

1968年,國軍進行「北海專案」作戰計畫,同時在南竿、北竿、西莒(此處因地質關係開鑿失敗)及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靠泊之坑道碼頭,藉以暗中進行運補工作。以位處南竿島鐵板海岸線的北海坑道為例,為一深入山腹貫穿岩壁,呈「井」字形交錯的水道;水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漲潮時水位達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走完一圈約需30分鐘。

當時馬防部出動了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1個傾卸車連,編成3組,日夜趕工,歷時820個工作天完工。當時的工程技術遠不如今日發達,要在堅硬的花崗岩鑿出坑道,除了炸藥之外,只能靠人力一鎬一斧開闢。然事實上,這座以鮮血、汗水乃至於生命換來的「地下碼頭」、被譽為「鬼斧神工」的軍事工程,卻因為當時錯估潮差而從來沒有扮演過預期的運補功能,使之在悲壯之餘,更平添荒謬。

南竿北海坑道內景
南竿北海坑道內景。

其實在每一座軍事設備與地景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且不僅僅是大敘事觀點;更值得挖掘與了解的,是多少年來被忽略與掩藏卻深深受其影響與支配的庶民歷史,而這些點點滴滴的戰地生活經驗,將做為推動馬祖加入聯合國世界遺產最重要的支持與連結。因為在歷史的「負面」,生活其中的人們,將為此負面遺產所具備的醒世價值,提供最有力的證據。

(作者為連江縣社區營造中心「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在地豐富生態VS孤單的櫻花公園

台南市政府一片美意,要在巴克禮公園旁種上1000株日本送的河津櫻花。在這麼熱的地方種櫻花?!更因此大興土木,將原有綠意盎然的生態清空…

越來越熱的夏天,台南這裡大大的太陽,連人都受不了,路上停紅綠燈的人,總是會找有陰影的地方停靠,曬一下皮膚就開始發熱,真是熱的受不了!

台南市政府一片美意,很天真的在巴克禮公園旁規劃了一個櫻花公園,要種上1000株日本送的河津櫻花,天啊!在這麼熱的地方種櫻花?!不顧大家的建議,市府一直認為有馴化過了,可以種~因此大興土木,原來台糖的土地,旁邊綠意盎然的水圳,原來生長在這裡的樹,因不是設計者規劃的,所以全部清空重新開始,

目前一期工程已進行一段時間,纖細脆弱的櫻花樹,大家就這樣孤伶伶的站在荒蕪的土地上,忍受烈日的煎熬,沒有其它植物遮蔭,也沒有人為的遮陽,想跑又走不了,葉子還來不及脫落就曬的焦黃乾脆,因此放眼望去只剩稀疏的樹葉與枯枝。

一期工程的問題還沒解決,二期工程還是執意要做,另外靠巴克裡公園這邊,還有日式庭園要動工,這也將毀掉原來的生態核心區,因此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重新來看看這裡的工程規劃與環境。如果我是日本人,我一定不希望看到辛苦培育贈送的櫻花樹苗客死異鄉,明年起台南市就有山有水,日本人熟悉的烏山頭水庫、關子領溫泉區,或許比這光禿禿的土地更適合櫻花樹生長,大家應該重新思考,別再虐待植物了。

這是櫻花公園旁原來的步道,綠蔭、小徑,對都市人來說,這裡是世外桃源。

untitled─1

巴克禮公園旁的生命之泉,一條簡單的土溝(水圳),豐富的植物,造就這裡成為巴克禮公園的生命命脈,豐富的生態就源自於這裡。都市中已經看不到這樣的環境,因此顯的特別重要與珍貴,更是我們最好的戶外教學的場所。

untitled-2

櫻花公園一景,一片荒蕪,孤伶伶的櫻花樹,必須在這裡忍受烈日的煎熬。

untitled-3

稀疏幾棵樹有葉子,真是慘ㄚ!。

untitled-4

另一個角度,仍是一片的枯寂。

untitled-5

垂死的櫻花樹。

untitled-6

這是這裡原來的環境之一,豐富的植物生態,都市中的寶。

untitled-7

綠地、小徑,這才是都市中的人最需要的,應該在現有環境的特色上去發揮,小動作即有大效果,人的動線設計,稍微的步道整理,才是最需要的。

untitled-8

這是小鳥種的苦楝樹,是最適合台南市這裡的幾種樹之一,這幾棵樹沒人照護,仍然長得特別好,苦楝樹2月開花,開花時淡紫色小花開滿整棵樹,微風吹過花瓣就像雪花般飄下,一樣很美,冬天時金黃色果實結滿樹,如同金色的光芒在迎接新年的到來。

untitled-9

旁邊的步道竟然被噴了除草劑!多少人是在這裡散步,為了健康來運動,卻不知自己卻暴露在化學藥劑的污染下。

untitled-10

【黑潮書寫07】那要問原住民啊!

Pangcah熱情好客,參與豐年祭時,想在祭典時做些什麼嗎?想拍照、錄影、一起跳舞唱歌嗎?別忘了:先要問問在地的原住民!

每年七、八、九月,花東縱谷平原及海岸腹地處處傳來Pangcah(邦查、阿美族)的歌聲,兩個縣近三百個部落,此起彼落舉辦豐年祭(Malalikit、Malikoda、Ilisin、Kiloma’an);許多旅行社也趁勢推出「花蓮暑假八月豐年祭3天2夜之旅」、「花蓮海洋公園+花蓮豐年祭+秀姑巒溪泛舟之旅3日遊」之類的活動。Pangcah豐年祭儼然成為盛夏花東的聚焦點之一。

攝影、錄音須取得攝影證。嚴禁……

而今年花蓮縣的豐年祭有了一點不同,在屬於海岸阿美的豐濱鄉港口部落、貓公部落、及屬秀姑巒阿美的瑞穗鄉奇美部落,不約而同在會場入口處樹立起告示牌或帆布幕,內容大致為禁止拍照、錄影、錄音,或必須獲得部落同意才得拍照、錄影、錄音──這與過去開大門歡迎參觀、不禁止在場邊攝影的作風大相逕庭。

港口部落於7月20日最早立起牌子,隔天起即在Facebook上引發熱烈討論,鼓掌叫好的、反對的、有條件支持的,不同的想法竄流。

在奇美部落則做得最落實,攝錄影音者須與部落簽約遵守祭典的規矩和禁忌,才能取得攝影證;祭典過後並須於半年內將攝錄影音的「收獲」完整提供一份給部落,以充實位於部落內的阿美族文物館館藏。事實上,奇美在十多年前的部落會議就通過要寫「切結書」,要求參觀者不得任意攝影,且要將影像成果備份提供部落作為文化紀錄與傳承之用,是Pangcah最早實施此類措施的部落。

DSCF1996s-4
(上)奇美部落公告的遊客須知/陳雅芬攝(下)港口部落與貓公部落的告示牌(攝影/原住民電視台記者鄭志貴)
DSCF1996s-1 DSCF1996s-2

對於Pangcah這個「奇怪的」作為,反彈最大的大概是記者,有位記者憤慨地說,這和清末外國人的公園在門口掛個牌子寫上「禁止華人與狗進入」有什麼兩樣!記者認為他們去採訪,只不過是去工作,工作要求必須攝錄影,他們就做,有什麼不對?

也有少數想法不同的記者,一位原住民記者說,他在貓公部落看到『為尊重部落文化,禁止拍攝及攝影』的告示,本來想就離開好了,但回頭一想還是進去溝通一下,沒想到他的請求引發族人熱烈的討論,他覺得很高興,因為族人開始正視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另一位漢胞記者則表示予以尊重,她認為這和在美術館裡禁止攝影是同樣的道理,要尊重原創人、尊重傳統祭儀;而多數記者則在連串的討論中反思傳媒的影響力在原住民文化的傳播中的角色……。

觀看即權力

問了一個沒有機會到過豐年祭會場的朋友:你認為豐年祭時,外人適不適合在場邊拍照?他直截了當回答:那要去問原住民啊!

「相機即權力!」當你拿著相機、錄影(音)機(筆),你就是個掌握了詮釋權的有權者。在商業社會,這「權力」還不止於詮釋權,甚至包括金錢:有人拍攝了原住民祭儀,然後拿去出書、或把圖像賣出,版稅或賣的錢有沒有回歸部落作為文化復振或發展之用?或是送一些書本留給部落作為紀錄與傳承之用?

更甚者,曾有人到部落拍豐年祭,翌年回來拿著去年的相片要賣給族人一張500元!若是學者或學生,因為研究需求而在部落祭儀中攝錄影音,事後他們有否拿著研究成果回來解釋給族人聽?或是回去參加部落的豐年祭,看看當年的受訪者?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在豐年祭會場中,有不少人是部落族人的朋友,年年儘可能「回來」參加豐年祭;也有記者是基於宣揚原住民文化的心意,而到會場認真拍攝。他們只能坐在會場邊硬梆梆的地上或階梯上,用傻瓜相機、手機攝錄功能,拍下一些畫素、構圖都不怎麼樣的畫面,讓自己在回憶時有圖片、影像可供紀念;

而有些記者,像公視、原視這些非營利性質的電視台,或是長年在花東地區跑新聞,對於祭典的禁忌、規矩已很熟悉的記者,他們或基於紀錄、或基於傳播,謹慎運用手中的攝錄機器,並且不去干擾祭儀的進行。

但就算我們手上沒拿攝錄機器,「觀看即權力」,透過機器的觀景窗觀看、或在場邊觀看,都是處於優位、擁有凝視的權力;「為什麼我們舉行我們的祭典時,有人在旁邊像在看戲?」「為什麼圈子中間是老人家的位子,那些觀光客要跑進來拍照?他們不怕神靈處罰嗎?」「為什麼跟他們講了不能跑進會場中間,他們就是不聽?」「為什麼觀光客那麼多、那麼吵?」

為什麼祭典中的原住民份該處於「被凝視」的被動、卑屈角色!

記得先問原住民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是:如果外人都不能去現場觀看、如果原住民祭典現場都不准攝錄影音,那麼,外人如何去瞭解原住民文化?即使過去的研究者或遊客紀錄了很多資料,在書籍、網路上輕易都可以找到;但文化是變遷著的,外人如何去瞭解變遷中的原住民文化?

也許「奇美部落豐年祭攝影、錄音規範」(見文末附圖)會是一個優質且審慎的起點。其中有規矩禁制、有回饋機制,讓攝錄影音者心有所戒,最好由此能改變「獵奇」的心態,改以誠懇的紀錄來攝錄影音,並透過回饋,與部落形成互惠關係。

一位在港口部落協助藝文營造工作多年的朋友說,今年因為有了「警告牌」,豐年祭的會場變得「很乾淨」。我想,她的意思是,沒有閒雜人等到處亂跑亂拍吧。

其實,Pangcah是熱情好客的,豐年祭也被形容為Pangcah的「過年」,但外人不能因此就忽視Pangcah及祭典的主體性與神聖性,該遵守的規範與禁忌就是該遵守,祭典以外的休息時間才是找朋友「過年」的時刻。

此外,在大多數部落的豐年祭時,婦女及小孩是禁止下場跳舞唱歌的(除了最後一天以外)。因此,我們不妨帶著空白的心,用身心靈體驗Pangcah的豐年祭歌舞,如果有不懂之處,可以請教一旁的部落婦女,她們會告訴你典故、什麼動作有什麼意義、隊伍為麼要這麼排、什麼時候可以倒水給男士解渴、情人之夜是什麼來頭……。

想看祭典嗎?想在祭典時做些什麼嗎?想拍照、想錄影、想一起跳舞唱歌嗎……?別忘了:先要問問在地的原住民!

DSCF2001s-3
奇美部落豐年祭攝影、錄音規範」合約書/陳雅芬攝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下山家的故事

七月,我在閱讀筆記抄錄下一段平緩悠遠的句子:生命只是一種感覺….一切終將消失。我鼓起勇氣,希望與下山操子女士見面,了解書寫下山家族的過程。

七月,我在閱讀筆記抄錄下一段平緩悠遠的句子:

生命只是一種感覺,一切很難滿足,一切都會改變,一切終將消失。

~~摘錄自「流與轉~下山爺爺的故事」。

循著一小則新聞,我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流與轉~下山爺爺的故事」,讀完書後,很多的感觸在心底滾動著,提起勇氣試著聯絡書本上的電話,於是購買到這本書,收藏在架上以供日後細細閱讀。

這本「流與轉~下山爺爺的故事」,由下山操子女士與父親花費好幾年編寫而成,並且自己出版。書中紀錄的是下山家第一、二代家族史,也是一則則重要的台灣日治時期理蕃史,數量豐碩的日治時期中部山區理蕃影像紀錄,都是來自下山家的相本,珍貴且清楚的記載還原當時代駐在所與山區部落的情況。

下山操子的爺爺–下山治平由日本靜岡來到台灣中部山區,成為五年理蕃政策的高山警察,依上級指令,在明治四十四年政略婚姻娶泰雅族馬烈巴社頭目之女貝克.道雷公主為妻,這日本與泰雅族的聯姻,下山家的命運於此開始。

(在當時的政略婚姻,還有莫那.魯道之妹嫁給近藤儀三郎、下松仙次郎娶沙拉冒西卡瑤頭目之女利德克.諾命、霧社分室主任佐塚愛祐娶白狗蕃頭目之女亞娃依.泰目。)

嫁給日本警察的貝克.道雷一路的幫助丈夫,在太魯閣事件、沙拉冒事件中,挺著身孕、帶著幼女走在討伐隊做為前鋒,勘查地形並且深入部落。沙拉冒事件後,下山治平與下山一見證了台灣最後的人頭祭。這些紀錄真實貼近的還原了當下歷史事件現場。

在下山治平與日本妻子返回日本之後,貝克.道雷扶養六個孩子,下山家孩子努力上進的成長,直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本來應該被遣送返日本的下山家,為照顧母親貝克.道雷而留下台灣生活,身在戰敗亡國奴的日子之下,師範學校優秀畢業的下山一求生謀職處處碰壁,二二八期間被密告刑求,下山家第二代與第三代人因此過著艱辛困苦的日子。

在好不容易得到高峰觀測站的工作後,下山一用筆整理了這些回憶,來來回回的寫了好幾次,年老的下山一要求女兒下山操子一定要整理出一本台灣人能看得懂下山家族史的書,身體罹患血癌的下山操子女士在病痛中學習日文,把能夠翻譯父親文稿的日文能力訓練出來,然後接續好幾年與父親利用假日編輯書寫,終於完成了這本家族歷史「流與轉~下山爺爺的故事」。

IMG_9368 IMG_9369
↑下山一用日文撰寫的回憶。
IMG_9370IMG_9371
↑下山操子(林香蘭)女士整理的手稿。

八月,在埔里跟下山操子女士見面了。

因為書裡的感受,讓我鼓起勇氣,希望與下山操子女士見面,了解書寫下山家族的過程。

電話裡熱誠的下山女士,讓我非常期待見面之日,六號國道縮短了到埔里的漫長路途,前來開門的眼前這位下山女士,看起來很有活力、是個熱情生活的人。

下山家經常要面對日本文學界探訪挖掘故事,下山女士仍然不厭其煩我的拜訪,在詢問與了解編寫過程之後,下山女士馬上開著車往下山家墓園出發。雖然行前擬好了許多問題,行車的路上,卻不想再一直提問給下山女士。旅程像是長輩領著我們去追尋一段回憶,沿著北港溪的山路上,霧社事件餘生遷居的清流部落就在溪水對岸。霧社事件跟高山日警的理蕃治理,是牽連不斷的歷史,身為日警後代,下山女士為族群的誤解感到不平。

遠方遙望的是馬烈巴部落方向,是下山家認定的故鄉,山腳下的北港溪流過泰雅部落跟賽德克部落,歷史沿著北港溪水潺潺流動不息。

IMG_9378
↑家墓前的下山操子女士。

IMG_9375IMG_9379
↑下山家墓左側立著桃子碑與下山家墓陪伴著。

下山家墓的桃狀紀念碑

當我閱讀到書中,提到下山家墓的桃子紀念碑時,得知這個桃碑的來源時,心裡驚呼:「那座被推倒的碑在這裡啊! 」。

原來這座紀念碑頂的桃型,是當初「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之墓」的碑頂,在霧社事件後,霧社櫻台立起這座殉難者之墓紀念碑,悼念在事件中殉難的日人。民國六十一年中日斷交,紀念碑被推倒,改建立起莫那魯道紀念碑,下山一帶著孩子,將碑頂的桃子偷偷運回,為這一百三十二個魂魄安頓立碑。

時代的更替,是一種無言心酸的苦悶,霧社事件中的人們,不管是日本人或是賽德克人,是否應該為犧牲的日人也一起紀念呢﹖為殉難的人們立碑紀念,總是提醒在世的人,那曾經發生過的苦難,謹惕過去族群對立造成的傷害。

返回的路程,我們轉進清流部落,在餘生碑之前停下,下山操子女士輕輕在碑前致意。清流部落看起來是這樣寧靜整齊的部落社區,在光復之後,因穩定的教育與生活,產出了相當多的官階,在當時也是所有原住民部落中生活最富足的。

下山一堅持在台灣出版

研究霧社事件的日本人,除了花岡家族之外,最愛找的就是下山家的故事,在日本已經有諸多的學者出版,但台灣人卻鮮少知道這樣的一段歷史,在霧社事件的觀點中仍然是充滿漢民族意識的「抗日」論說,不知道接下來電影「賽德克.巴萊」怎麼看待日本人在事件中的觀點。

日本人帶給原住民社會走向教育與衛生,脫離山野與疾病,在過去山中出草砍頭的因素太複雜,疾病的傳染也會帶給部落出草的堅決理由,堅持屏除出草習性的貝克.道雷,以父親安危被逼迫嫁給下山治平,帶領族人走向不同的生活,原住民一方面不能接受日本警察的嚴格管制,一方面卻無法抵擋現代的文明帶給族人生活的進步,就像所有的老台灣人一樣,對日本時代下的治安良好懷念不已,但是嚴格的日本警察,一直到現在還是恐嚇小孩子的用語,愛也日本人、恨也日本人。

下山一在有生之年堅持要在台灣出版這本重要的家族史書,讓我們有機會從書中清楚的看見當時原住民走向現代生活的融合過程,隱沒在台灣數十年的下山家,以日本警察後代的觀點為生命的流轉,寫下一個重要見證。

IMG_9374
↑左邊下山家第三代的故事日本草風館已出版,右邊下山家第一、二代的故事「流與轉~下山爺爺的故事」。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