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渡假村?從富源遊樂區到富豪私樂園

富源森林遊樂區全區委外,因此變成園區休閒設施由國家出資興建,每年編列預算維修,財團只要自行興建旅館,就可以將國家出資整修的公共資源園區,成為渡假村後花園,賺取利益。度假村房價從八千到六萬…

七星潭開發在即,一片反對聲浪,作為國土管理者的政府,必須提出合理說明,一塊國有土地,透過BOT、ROT轉交財團,究竟創造誰的利益?

981202-fuyuan1c429ab-400.jpg

所有BOT、ROT案,政府絕對不會說,就是政商合謀讓財團賺錢,官方文件上一定是漂亮的寫著,增進國家財政收入,創造公共利益,協助地方發展,委外經營的三項偉大願景。

但是實際如此嗎?林務局所屬的富源遊樂區,號稱台灣第一家的遊樂區委外經營案,就是一個美好奇蹟。

2-4151337731_32d093007f_o

BOT真讓國家賺到錢?

2004 年,賤租國土的林務局,以ROT(政府興建–財團經營–用爛歸還))方式,將花蓮富源森林遊樂區全區委外經營。採行的ROT方式,以國家財政先行修建園區設施,再由財團投資興建旅館,每年的國家收益是定額權利金70萬元,加上淨收入2.6%的營運權利金,每年大概150萬左右的收入。

這種ROT案比BOT案更可惡之處,在於像高鐵BOT,經營財團還要自己募資、建設及維修,但是ROT案則是政府興建,財團經營,政府維修的方式。林務局專門進行ROT案委外經營,如墾丁小灣、阿里山賓館、合歡山新松雪樓等,都是政府先花錢建旅館,再交由財團經營。

富源森林遊樂區則是全區委外,因此變成園區休閒設施由國家出資興建,每年編列預算維修,財團只要自行興建旅館,就可以將國家出資整修的公共資源園區,成為渡假村後花園,賺取財團的利益。

因此談BOT、ROT委外經營,絕非僅止國土移轉私用問題,更嚴重是背後那條以國家財政修繕,長期捐輸財團利益的問題。因此,一堆BOT案列出年度收益數據,卻沒有說明,每年政府花在園區的維修經費,一如阿里山BOT,政府出資八成、民間二成的維修經費比例,讓財團靠著公帑設施賺錢,國家拿著人民稅金鐵定賠錢。

委外經營促進國家財政?民國七十四年觀光局委外的墾丁歐克山莊,經營不善倒閉之後,政府賠了多少?至今不敢公布!簽約時信心滿滿,賠了錢不吭一句,人民的錢如此浪費。

3-4151336333_12a22d89f4_o 

國家賺不到錢,那促進公共利益呢?

富源森林遊樂區在委外經營之前,原本是一個平價遊樂區,門票幾十元,就連園區內獨立優美的森林小木屋,一宿也只有一千多元價格,一位網友記錄當年的富源之旅,美麗的自然風光,低廉的收費價格,讓所有人都能在夜靜賞繁星,晨曦聽溪聲,山嵐泡溫泉的享受中,進行超享受的渡假時光。

但是委外經營之後,雖然宣稱開放園區,收取百元門票,但是只限後方的林間步道散步,如果想要使用溫泉設施,必須另外付費,再不死心想要留下看星光渡過浪漫夜晚,抱歉!渡假村房價從八千到六萬,這種天價,不是富豪不能入住,只會讓升斗小民望之嘆息,年輕情侶相對無語,甚至在家人的期待失望中,帶著抱歉不會賺錢的心理悻然離去,以前優美小木屋不是一千多嗎?物價飆昇二千也可以,怎麼BOT後,一切變異。

這樣的現象,凸顯公共區域親近權的問題,原來是人人皆可親近的國有地,以服務不佳、經營不善委外經營,照理說應該是透過民營化理念,改善休閒設施、服務態度,來提昇旅遊品質,但是卻變相成為以國家資源創造財團利益,財團再以高價寡佔國有土地,賺取更多利益。

如果是這樣的委外經營,民眾沒享受到委外後的服務品質,反而變成高價住不起,那麼對於旅遊大眾,衷心想說,不用富豪私樂園的BOT,該還我合理價格的公共渡假區!

更荒謬是,這幾年中國富豪團來台,太多渡假村搶攻中國商機,花蓮富源也成中國富豪口中的東部渡假聖地,這種從平民休閒走向富豪樂園,改日又變成中國富豪渡假村,真的會讓普羅大眾情以何堪,為何BOT剝奪人民權利!創造財團利益、供輸富豪福利。

4-4152098154_f40b34f1c0_o 

沒有公共利益,總該進地方繁榮吧!

當地富源村以客家族群為主,許多人從事林業工作,和遊樂區關係緊密。當初尚未委外經營前,遊樂區內飲食不多,許多遊客到遊樂區玩,到外面村落吃飯和購物。

但是委外經營後,只見遊覽車、私家車進進出出,吃、住、購物全在園區內,村落鮮少顧客光顧,原本街上一些飲食店,後來都慢慢收了。渡假村的羊圈經濟,總是把遊客帶入園區一次消費,不可能讓肥水外流,這是作生意的道理。

更扯是,當初林務局推動BOT規劃書中,總是強調大投資創造當地就業機會,結果飯店蓋成,服務人員要美麗年輕懂外語的工作人員,更省事找來建教合作實習生,至於當地居民大都是清理環境的臨時工,還可能被派遷勞工取代。

一位富源村民抱怨,遊樂區委外經營,讓村子和遊樂區越形越遠,早期原本進出自由,每天居民健步運動的處所,但是委外經營之後,當地居民進出要購票收費,幾經反應,才調為出示證明酌收十元,到現今節儉的村落老人,也不太想進去遊樂區。當初村落裡還滿心歡喜,一旦渡假村成立,遊客來臨,村落居民可以進去帶解說賺點錢,但是事後發現,和當初想像完全不同。

至今,詢問賤租國土的林務局,BOT促進什麼地方利益?他會拿出報告說每年有二十萬回饋金幫助社區,聽了大笑心酸,二十萬!真是好天大的利益!

更扯是,總用這套道理,說服利害相關的當地居民,讓他們站出來反對保育、環境團體,老套的攻防遊戲,很多BOT案,居民事後才覺被騙,但是土地已被開發,高牆渡假村早已興建。

從遊樂區到私樂園,富源森林遊樂區的案例,1998年國民黨執政時發想,2005年民進黨執政時簽約,個個都奉為BOT經典大書特書,不分軒輊的賤賣(租)國土思維,沒一個真心好貨色!如今七星潭BOT案,乃至東海岸開發,民進黨執政時定調,國民黨執政後接力,二黨對於政策或許岐異,但是對於財團一樣客氣。

5-4152098750_605891de97_o

富源包山在前,如今又想包海到七星潭,很悲哀!

別光想靠政客的鱷魚慈悲,保存生態珍貴,該為從爭取國土親近,環境永續,以及旅遊價格合理的角度,集結搶救七星潭,拒絕包山包海BOT,拼的不只是這一代的美好記憶,而是後代親近七星潭的權利,讓他們和我們一樣,心情不好、戀情正熱,都能自由地來到瑰麗的東海岸。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瑪家農場示範屋,正式立柱!

包含屏東鄉排灣族的大社村、魯凱族好茶村居民,未來將在瑪家農場重建家園,昨日進行「示範屋」立柱儀式,將來每戶有2層樓,共32坪,外觀採用原住民傳統石板建材,村民在建屋工程中學習,以後可以…

前言:

包含屏東鄉排灣族的大社村177戶,魯凱族好茶村132戶的居民,未來將在瑪家農場重建家園,由世界展望會負責房屋興建,由於上述兩部落皆為族人全數同意遷村的情形,因此居民皆歡喜迎接重建工作。

昨日(12月2日)今天在瑪家農場進行了「示範屋」立柱儀式,將來每戶有2層樓,共32坪,外觀採用原住民傳統石板建材,展望會將以工代賑和村民協力造屋,安排村民在建屋工程中學習,以後還可以帶領其他族人打造自己的家園。(現場新聞消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以下文章轉載自達瓦蘭部落網站,記錄昨天這個重要的日子,更多達瓦蘭的消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7-ap_F23_20091202110212599

瑪家農場立柱記者會

文/Sherry

12月01日對大社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期待已久的示範屋終於….八字有一撇!

從11月11日進材料開始,瑪家農場出現了進進出出的工作人員

整地….測量….備料….綁鋼筋…..鋪地基…..灌漿…..

在將近3個禮拜的努力下

總算有出現一點點家園的雛型

感謝世界展望會的幫助

讓大社村在遭遇風災後的期間裡,不斷的協助部落安置與重建認養

大社村得以順利進行遷村

感謝屏東縣政府

在曹啟鴻縣長的領導下,瑪家農場已通過非都市土地變更

且縣長也承諾會努力與台鳳公司協調耕作地及通往屏科大的聯外道路

期待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感謝瑪家村.北葉村的頭目與族人

謝謝您們的接納與寬容

讓我們能有一個棲身之地

相信這一切都是主的安排

也會是一個很美麗的安排………

1-ap_F23_20091202110108683
在記者會開始前…….村民聚在一起練習待會兒要獻唱的歌曲

2-ap_F23_20091202110128814
曹縣長蒞臨……展望會的杜會長正在和縣長說明今天的儀式

3-ap_F23_20091202110139616
記者會開始的禱告儀式….. (這可不是縣長很累在打瞌睡哦!)

坐在縣長旁的分別是瑪家村與北葉村的頭目

大家都很專心的低頭祈禱

每個人心裡都有著對這片土地的期許與盼望

4-ap_F23_20091202110149751

5-ap_F23_20091202110200369

在立柱儀式進行前,由所有的牧師一同禱告

再由林德富牧師主禱

祈求上帝帶領所有的族人,在接下來的立柱儀式能順利平安的進行

並祈求上帝能賜給每個人更高的智慧與力量

讓重建的工作更圓滿平和

6-ap_F23_20091202110118717

用平地人的方式綁上鞭炮……..

同等於原住民放狼煙

讓在天上的祖靈知道並一同參與

7-ap_F23_20091202110212599

在大樑分別綁上繩子……..

由所有與會的人同心協力一起拉起

(吊車是為了安全考量下勾住而已,也許是怕大家太興奮拉過頭了吧~~)

8-ap_F23_20091202110255941

縣長很賣力的拉著…….

也希望未來的日子裡,縣長仍然繼續的為災區的村民們努力

爭取原住民應有的權益

保障原住民傳統文化與土地使用

9-ap_F23_20091202110306707

大社村的婦女們

快樂的唱歌,看著自己的部落有了希望

未來的部落裡………

依舊少不了這群又可愛又三八的….資深少女!

10-ap_F23_20091202110222423

11-ap_F23_20091202110233405

立起來的鋼骨,工地人員立刻將準備好的螺絲鎖上

看到每個人各司其職的樣子

這就像從前蓋石板屋的方式一樣

每當部落有人要蓋房子,村民都會一起幫忙

男人採石板.砍木材,女人疊石板.煮飯

大家在一起工作,快樂的唱歌跳舞

多美的畫面啊~~~

12-ap_F23_20091202110346412

所有工作人員一起合影

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掌聲鼓勵~~

(本文章轉載自達瓦蘭部落

微風中,快樂的懷恩婆婆

每個星期六清晨四點左右,大地還籠罩在沈沈暗夜中,橋頭鄉五里林村落,鄉間路稀疏的街燈還亮著,大部分的村民在睡中編織未完成的夢。懷恩有機農場內八十六歲的懷恩婆婆,已經簡單梳洗完畢,準備下田工作。

每個星期六清晨四點左右,大地還籠罩在沈沈暗夜中,橋頭鄉五里林村落,鄉間路稀疏的街燈還亮著,大部分的村民在睡中編織未完成的夢。懷恩有機農場內八十六歲的懷恩婆婆,已經簡單梳洗完畢,準備下田工作。

981210-huen9a1fd4c81e08-360.jpg

播種。

當皎潔明月漸漸消失於天際時,東方北大武山頭竄出微微光彩,晨風吹拂,細細風聲輕輕告訴世人,黎明即將開始,婆婆已結束今天田裡工作,回到屋內整理自家生產的有機農產,準備運到高雄縣政府規劃有機農產品販賣市集「婦幼館前的微風廣場」,跟有緣人述說有機農產品的故事結好緣。

1923年,懷恩婆婆出生於橋仔頭農家,家裡有約有六、七甲農地,供給七位兄弟姊妹上學不是問題,但生為長女的她,從小看到父母親辛勤工作,在小小的心靈已烙印上要分擔雙親的負荷,所以把受教育的機會讓給弟妹,自己在八、九歲就開始下田工作了。

長期農耕的生活,也是一種磨練筋骨的機會,加上開闊的心胸,把這種常人視為苦勞役的工作當成習慣,輕鬆的接受它,造就她樂天知命的人生觀。

何以能這樣?婆婆的人生哲語:「人若是心肝清,卡贏身軀存萬金。」婆婆又說:「吃食嘛!足重要」。她在六十歲之前,生過三場記憶深刻的大病,第一次約在三十多歲時,左大腿長了九顆的瘤,手術之後休養一、兩個月,就痊癒了,但她的婆婆腿上只生了三顆,卻挨不過人生關卡,讓她心靈十分震撼。

第二次在四十多歲時,突發的氣喘病,困擾著她兩年,為了治療,跑遍整個大高雄,與家人發生一些摩擦,幸受上天眷戀,最後也痊癒不再復發。第三次是在60歲前得了皮膚病,治療期間身上塗抹各家診所的藥膏,不遠千里尋求秘方,深深感觸「破病足艱苦」。

六十歲以後,因緣聚會,讓她接觸到有機的農產品,從此一頭栽入有機領域,自己所吃的蔬果,大部分來自親手栽種,無農藥、無化學肥料,市場販賣的蔬果,她一律禁謝不敏,從此之後,健保卡至今還未使用過呢!婆婆說:「人若有福,家己也叼留」。

微風廣場上所擺設有機產品攤位,從熱鬧的人潮,就可知道它已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每個攤位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愛,找尋中意的農家來採買。

「懷恩農場」的攤位,位於廣場攤位後段,望去攤位上所擺置的農產品,不像其他攤位琳琅滿目。懷恩婆婆說攤位只有「素素歸項」,有桑精、桑椹濃縮原汁、蕃薯粉、絲瓜水及現採一兩種少量蔬菜,可是當日營業額都名列前茅,令眾攤友欣羨不已。

婆婆整理貨品

懷恩婆婆整理貨品。

販賣自產有機蔬菜

販賣自產有機蔬菜。

婆婆說:「有工夫,卡會凍賺人ㄟ錢。」一句話,道盡名列前茅的秘密,她說,譬如一顆有機絲瓜賣四十幾元,一叢絲瓜苗可生幾條絲瓜?二十、三十…,就算三十條吧!產值是一千二百多元,我們利用絲瓜產期正旺時,不產絲瓜直接取絲瓜水,品質好、產量高,真正「有機絲瓜水」,一瓶600cc絲瓜水二百元,愛嫷(sui2)小姐們「用好鬥相報」,一叢絲瓜苗可產多小瓶,我就沒統計啦!

自產有機醬料

自產有機醬料。

懷恩婆婆經營有機農場,熟諳窮變之理。她舉個例子,桑椹一斤二十元,每天能賣幾斤?而且不易保存,婆婆說她就多下點功夫,把十五斤桑椹磨汁過濾,再花八小時熬成膏狀,就成桑精了,體積小、容易保存、價格好,食用效果更佳。至於蕃薯粉,婆婆就賣個關子,下次再說…….。

任何人之所以成為他今日的模樣,必然有其背後的原因。孩童時期是為成人期做準備,從中年期開始,也必須為邁入老年期做準備!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老人?老得健康、成熟?老得有智慧、有涵養?老得令人尊敬、景仰?

懷恩婆婆處世哲學是個不錯榜樣,現在她跟家中兒孫輩相處方式,就是「毋通唸!」三字訣,她說:『人講「一句勿聽,百句叼勿效」、「二句勿聽,叼勿講」』。還有一句俗語:「囝兒身是咱生,囝兒心毋是咱生。」真是有智慧的婆婆。

她至今還是維持「不假手他人來代勞」的生活態度。婆婆的信念是「人活著,就是要動」,哪天自已不能動時,希望那天就是人生的結束,多麼豁達的老者。「吃食」除了吃有機食品外,新鮮也要注意,不要吃太飽,她說六、七分飽就可,吃太飽,腦筋會昏昏欲睡,不想動,時間久了,病痛就跟著來。

「心」和「吃食」都保持年輕態度,所以懷恩婆婆現在還活在快樂與健康中。中年之後,人雖漸老,外貌固難改變,但心境的活潑朝氣,卻是轉念可得,就像懷恩婆婆一樣,生活裡找到樂趣及目標,不知老之將至…

(高雄市第一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大排沙農場的悲歌輪迴

中科四期的興建將強制徵收大排沙農場及附近農地,今年11月5日區委會中,來自大排沙農場旁相思寮的阿公阿嬤淚灑會場,哭喊:「我70幾歲了,從出生就住在那裡,十多間房子徵收才百來萬,你們的樓房一間百來萬…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的開發,意外引發過往一段不堪的歷史。歷史上,彰化二林是台灣農運的重要起點,一般民眾或許知曉日治時期的二林蔗農事件,卻可能不知道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在民國36年1、2月間,發生另一個二林事件。

二次大戰後,台灣發生許多農民抗爭事件,都是對準台糖公司各地糖廠(當時台糖總公司辦事處設於上海,上司為資源委員會),由北到南的糖廠幾乎無一倖免,例如,溪湖糖廠、埔里糖廠、虎尾糖廠、後壁林糖廠及高雄縣各糖廠等,農民激烈抗爭是因台糖公司強制要將其租用的農地收回自營,對當時原耕作之佃農任意撤佃起耕所致。

台灣省政府當時的一份代電中,明白指出:「年來各地糖廠每不顧實際情形,藉口自營,積極收回,甚有雇用流氓強制起耕情事,致撤佃糾紛迭起。」其中衝突最大、事後並留下較為完整紀錄,乃是發生於當時原北斗區溪湖糖廠轄區內的大排沙農場,此農場也是這次中科四期所欲使用的農地。

由於這些農地大抵是日治時期被日人強制收買或徵收,然後撥出一部分土地供農民租用耕作,用以維持其生計。老百姓原本期待國民政府來台後至少能繼續承租使用這些農地,但台糖公司卻要將其驅趕,引起社會相當大的騷動,縱然當時台灣社會菁英人士及國大代表「一致主張廢止自營農場制度,將土地提供放租種植甘蔗」,但並不為資源委員會所接受。

激烈的衝突發生於民國36年1月28日,地點就在大排沙農場。

後來在北斗區里民會館召開農民大會,據當時《青年自由報》2月22日報導,一名農民表示:

「在憲政公布的今日,一切不合《憲法》的事情當然要撤廢,廠方屢次以非法的手段侵害農民的權益,委實令人痛恨,如前次番仔埔農場事件,在檢察官判定侵占不起訴,農民沒有犯罪事實,廠方竟昧於法治精神,使警察拘捕農民;餘恨未消,又以執銃的員工來脅迫農民,甚至不法逮捕,毀損地上耕作物,此不僅為農民的損失,亦是國家生產上的損失,如此糖廠作風是否合法,委實令人懷疑!」

中科徵地太「鴨霸」

並有其他農民指出被糖廠拘禁及拷打的情事,並質疑,「聽說糖廠是國家經營,當真國家會這樣待遇我們嗎?代表國家的糖廠可以這樣對待我們嗎?」另有農民也表示自己原本期待:「光復後能重見天日,怎知我們的糖廠仍沿用日人作風,依然榨取百姓的勞力!」

中科四期的興建將強制徵收大排沙農場及附近農地,今年11月5日區委會中,來自大排沙農場旁相思寮的阿公阿嬤淚灑會場,哭喊:

「我70幾歲了,從出生就住在那裡,十多間房子徵收才百來萬,你們的樓房一間百來萬要不要賣啊?比土匪還不如。堂堂一個縣府,沒有照顧我們這些傻百姓,反而陷害我們。」

「我們這些百姓從年輕拼到老,才能有個地方住而已。這麼鴨霸什麼都要把我們遷走,11月底說就要去拆房子,公媽不知要請到哪裡?」

那天區委會的場景,似乎是把時光拉回到了1947年2月的北斗區里民會館。62年了,國家怎麼還如此對待這些老農民?我們有否可能終止這個輪迴,讓老農可以繼續擁有土地,並安享餘年?

981201-4010851276_d59f368fc.jpg
(本圖引用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原文註明圖片來源:chengintong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本文轉載自1201「蘋果日報」)

桃源村返鄉、復學記

桃源鄉內的桃源村民與桃源國小的孩子,已於11月29日正式返鄉。相較於小朋友的興高采烈,大人對未來有著更多疑慮。家中房屋完好或果園未毀者,雖希望回鄉,但在政府決策不夠周全的情況下,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

桃源鄉對外道路搶通後,高雄縣府便做出「11月底前,桃源國小復校、桃源村民遷出營區」的決定。桃源村現在已復電,原先的水源在風災時已被大量土石掩埋,經過早一步回鄉的村民自行入山尋找新水源後,再由鄉公所出面整合,將水管牽到各戶。但用水已經不成問題。

但因水源是來自山中野溪,居民反應 「水源不穩定啦!之前(風災前)水很大,現在的水比較小。」新找的水源水量較小,有時供水不夠充足,村民和國小校內師生都須省著用。不過,總算是在返鄉前幾天解決了用水問題。

桃源鄉的桃源村返鄉

29日上午,分居鳳雄、陸官兩營區的災民,一同集中在陸官營區內領取物資(由紅十字會統一發放)、慰問金(由千佛山基金會提供),也有部分先行上山的災民趕下山來領取。回村的交通工具由營區提供,有的村民則自行開車上山,在近午時分陸續回到了村內。

這次從兩營區返鄉的約有三百多人。主要安置桃源鄉災民的陸官營區內,在建山、高中、桃源村陸續撤出後,僅剩下六百多位家住勤和、復興、梅蘭、梅山的村民,等待著茫然無期的後續處置。


11/29回家。

桃源國小復學

暫駐旗山和春技術學院的桃源國小,在復學前一個禮拜中,已陸續著手搬遷工作,將多數物品打包運回校園。

27日下午放學後,住校的學童也由家長先行接回。有的隨父母回到營區停留兩個晚上,有的在營區外租房或借住親友家,也有的早一步回到山上村內。校園內到處是小朋友蹦跳雀躍的身影。而對於共同棲身和春的受災學校,不論大人和孩子多少都有些捨不得,彼此已培養出了同患難的感情。

29日當天,和春內只剩下校長和老師將的最後一批校園用品及捐助物資搬走。縣長夫人、教育處處長、各國小校長、慈濟志工到場,參與了搬東西、留影、贈物資的「儀式」。

校長和老師們開著載運物資的車,途經顛簸和沙塵飛揚的臨時便道,轉進桃源村,回到了小小學校的校園內。校長脫口輕輕說:「到家了」。距撤離下山到返回家園,至今已三個月。

返校後,老師們忙著打掃、整理並布置隔日復校典禮的場地。比學校早回到家的小朋友回校幫忙,低年級已學著掃地、拖地,更大一點的能夠搬運重物。校園中在打鬧嘻笑、一片喧騰中完成了搬遷。

(上)11/27在和春門口等接孩子。(下)家長幫忙搬東西。

DSCN0059
家長到學校帶孩子回家,一起搬用品和舖蓋。


11/29學生回校幫忙搬桌椅,邊做邊玩。

DSCN0045
教室已搬空,小朋友也將被家長接回,駐校照顧小朋友三個月的保母媽媽(中)請師生喝飲料,和小朋友合影。


11/29,縣長夫人和教育處長到場送行。

隔天(30日)十點左右,復學典禮開始。由布農族傳統的巫師祝禱儀式、八部合音表演,祝福這個小學校經歷風災考驗後的全新開始。受邀與會的來賓包括扶輪社、同駐和春、患難中扶持的受災學校校長、慈濟義工、參與校園軟體重建的樹谷基金會和外展協會。

儀式結束後,由老師負責使用傳統方式,現烤全豬,招待師生和來賓。廚房媽媽們也在初復校時材料不夠週全的的情況下,準備了簡單的炒米粉和青菜當午餐。師生和來賓至下午盡興而散。


11/30復學典禮,主任領學生合音,祝福經歷風災後的所有人,注入愛心和智慧。

11/30頒獎。感謝災後進入校園協助學校的來賓。(圖為在和春照顧住校小朋友的保母媽媽和夜班護士們。 保母一共七人,領取八八零工薪水,有的同時是學生家長;護士共二人,教育部在災後聘用進入校園協助校護輪值)

返鄉背後、返鄉之後

相較於小朋友在返校過程中的興高采烈,大人對未來有著更多疑慮。家中房屋完好或果園未毀者,多半希望回鄉。但在政府決策不夠周全的情況下,使他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

(1)對「安全」的擔心

風災期間,村民聚集在桃源國小等待救援。但學校後面的土石有不穩定的傾向。校長認為存在安全疑慮,應在返校後盡快找到合適的避難所,以備下一次雨季來臨。

(2)勤和孩子就學的問題

桃源國小校區包括桃源村與再更往上的勤和村,目前勤和村道路已通,但被認為是不安全區,仍不能返鄉,桃源國小卻已必須復校。家住勤和而就讀桃源國小的孩子,好不容易才剛穩定下來,就要轉學到仍續留和春技術學院內的彰山國小;有的則交託給留在山上的老人家照顧。

學校老師表示:「教育處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有些殘忍的。」

(3)關於生計的煩惱

村民多以務農維生,作物多為果樹,果園毀損的村民,對於政府是否有這方面的安排協助,感到茫然。有沒有申請補助呢?「有啊,但是也還不知道怎樣。」

而現在搶通的道路都是臨時便道,大雨時隨時都會再度沖垮。村民們種植的梅子、芒果等果樹,產季都在梅雨、颱風時節,到時若路又不通,如何運送作物下山?

目前政府提供的「八八零工」專案,為期三個月到半年不等,收入一天八百元,每月約工作22天(周休二日)。村民表示,在山上其實開銷不大,這份收入足夠應付個人生活,但若有家室,特別是有小孩受教育者可能就難以支應。因此部分災民也關心政府是否能有這方面的補助。

另外,有人申請八八零工時尚住在營區,就近被安排在營區附近打掃公園,為期半年,但現在必須搬出營區、遷回村中,想申請永久屋又資格不符,不知是不是要靠自己租屋找房子?還時政府能另行安排?

種種問題,隨著桃源村民返鄉,孩子復學,困擾著返鄉的村民們。

大後遷村 新舊世代有「異」見

劉秀英也曾是反對遷村的一員,但她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名背叛者,基於上述的反覆思考,她從反對轉變為支持,她認為,目前遷村進度呈現膠著原因,不僅出於部份老人家的不捨,最根本的因素是政府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義林村的大後部落,在八八風災中,雖然幸運地無人員傷亡,但在行政院安全鑑定報告中,大後部落與許多原住民部落一樣,被評定為「不安全區域」,建議遷村。風災過後,族人還來不及整理好心情,就得面對攸關部落廢存的重大考驗,至今,部落內部意見仍分歧,未見定數。

難以割捨的土地依戀

一句「建議遷村」,說得容易,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若非立即的危險,族人根本不會碰觸遷村議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大家各執其詞,其中,傳統文化、原鄉情感、經濟等因素,是各方爭辯的重點。

這次採訪,我們認識了來義鄉公所前財經課長傅明枝,與他的大姊,客醉山莊經營人傅花女,從他們的言談中,映證了「對原鄉山林的不捨」與「傳統文化保存的疑慮」,的確是部落中老人家們共同的心聲,也是對遷村有所顧忌的主因。

在大後部落經營生意三十載的傅花女說,「我一定要住在這裡才能睡得好,我跟這邊有感情。」言詞間透露出她對遷村投下了反對票;傅明枝也說,「離開部落看到的景觀,跟我們從小看到老的都不一樣,很難適應。」他更擔憂,排灣文化、原始生活習慣在都市裡都將改變,山地生活和互動,勢必會被淡忘。

然而,就在同一個家庭裡,出現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聲音。

從情感依賴回到現實考量

「我蠻贊同遷村的。」傅花女的大女兒劉秀英說。

曾在都市就業的劉秀英,回到部落工作已十餘年,過著從萬巒鄉到大後部落通勤的生活。對於部落許多長者有關「文化保存」的疑慮,她認為,用「心」和「規劃」才是重點,例如:利用社區發展協會作為文化傳承的管道,她相信無論部落位於何處,只要族人能聚在一起並同心協力、文化工作者能組織化地推行,傳統文化還是能夠繼續維持,甚至發揚光大。

981201-dahou400.jpg
中生代的劉秀英,以孩子與部落的未來為優先考量,贊成遷村。(攝影/洪貞玲)

關於環境適應問題,劉秀英則直言「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當環境產生劇烈變化時,人必須要能做改變。她以自家為例,即使母親長居山中,但她仍認為母親應該學著與住在山下的孩子生活,因為,新世代的環境、文化思想與上一代有所不同,不應只用老人家的想法,去評估下一世代的年輕人。

「人們常只想到自己,而忘了周遭的人,也許,身邊的人是很需要遷村的。」她說。

育有二女的劉秀英,非常同意「孩子是部落未來的希望」這句話,別把現有的問題留給下一代,也是她衷心的盼望。她認為,未來在平地生活的人,是她們的下一代,不應剝奪她們適應的機會。

image003
遷村,對不同世代的原住民而言,意義極為不同。(攝影/林巧璉)

配套措施是推動遷村的關鍵

其實,劉秀英也曾是反對遷村的一員,但她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名背叛者,基於上述的反覆思考,她從反對轉變為支持,她認為,目前遷村進度呈現膠著原因,不僅出於部份老人家的不捨,最根本的因素是政府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尤其,以務農維生、經濟基礎較弱的原住民,對土地所有權更為重視,但無論如何,新的土地如何利用、分配?政府該講清楚、說明白,原住民才能有評估的依據。

(作者為台大新聞研究所學生,義務協助報導)

我在社大學畫的日子-訪旗美社大國畫班毛秋雲班代

毛秋雲,國小老師退休,現在已經當阿嬤了。毛老師的社大學號是9010002,是旗美社大2001年創校之初正式報名的第二人。她算是外省第二代,父親是廣西人,母親是埔里人,均從事教職,可能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

「在畫畫時我只專心想一件事,就是要用什麼顏色。畫畫可以讓整個人放空,心情不好時就停筆。」毛秋雲談到畫畫,如是說。

油畫 (17)
毛老師畫畫時就把生活瑣事、煩惱放一邊,讓自己放空、保持愉快。

毛秋雲,國小老師退休,現在已經當阿嬤了。毛老師的社大學號是9010002,是旗美社大2001年創校之初正式報名的第二人。她算是外省第二代,父親是廣西人,母親是埔里人,均從事教職,可能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所以毛老師小時候就立志要當老師,先生是老師,大女兒也是老師,堪稱是老師世家了!

毛老師的先生是美濃人,當初要從台東嫁來美濃時,一句客家話也不會說,現在可是聽說都流利,大家都以為她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呢!

毛老師小時候就對美術有高度興趣,每每看到有人畫出美麗的圖畫就超級羨慕,小時候手就很巧的她,超喜歡作美勞勞作。考上師專選系時,二話不說,就只選美勞教育系。

從第一個學期加入社大到現在,已經九個年頭,選過陶藝、拼布、國畫、油畫,對美術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她說選課時第一個考慮的就是興趣,再來就是時間,假日的課一定不選,就是為了把時間留給家人。

「以前在學校玩過,但覺得玩得不夠…」,對陶藝一直有深厚興趣的毛老師,在社大報名的第一門課程就是陶藝課,這也是她跟先生共同的興趣,她記得有一次夫妻兩人甚至一起捏陶到半夜三點多呢!現在女兒也是美術老師,就是小時候受到她的影響,而她也刻意栽培女兒走上這條路;談到這一段,毛老師笑著說:「我不要女兒當國文老師,因為我先生就是教國文的,他改學生的作文最後連自己都退步了…」。

「以前在師專學得很廣,書法、刻印…通通都學,但學得不精;畢業後就很想學國畫、作手工藝」,所以社大開國畫班時,毛老師就報名參加,還當了班代。上過社大國畫、油畫班的她,覺得這兩班各有「風情」。

「油畫班的張美蓮老師很熱心、活潑,不會限定學員的畫風,可以畫得很自由,像以前在師專,老師都規定要『平塗』,但我很『散仙』,就最怕畫水彩……油畫可以改,比較自由……」;「我很喜歡劉鳳祥老師的畫,很寫意。」她也談到劉鳳祥老師會在課堂上改同學的作業,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直接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所以她每次一定站在老師的身旁,仔細觀察老師的每一個筆法。

PB086274
上國畫課時,毛老師一定仔細聽老師給予同學的意見,從中獲取經驗。

毛老師說在社大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朋友,讓生活變得很充實,也讓她可以朝著興趣走,彌補了以前學習的遺憾。「興趣很重要,但堅持也很重要。」也許就因為這樣,所以毛老師在畫畫的領域中,找到了她的一片天。

(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感恩祈福,重建新家園

泰武國小學生朱瑤君與林雪兒表示,這次莫拉克風災家中受損嚴重,本來非常猶豫該不該在家鄉有難的時候依然出訪,而且當自己兩手空空到達機場時有些害怕,不知道到大陸的上海這些天怎麼過?不過,一到機場時竟然看到…

屏東縣政府在10月3日上午9時於屏東縣麟洛運動公園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因為有您,讓愛轉動」的「感恩祈福,重建新家園」活動。這項活動不只由屏東縣政府主辦,還結合了民間團體,包含了東港鎮的鎮海宮、屏東市的玉皇宮等慈善單位。

為了感謝協助莫拉克風災重建的全國志工夥伴們,主辦單位特別準備了一萬五千份的客家粄條(面帕粄),席開200桌,來宴請這些勞苦功高的志工們,以聊表對他們的敬意與謝意!同時屏東縣政府還頒發感謝狀給協助救災的團體,並特別以「圓鍬」贈送給志工代表,感謝這些協助屏東縣度過莫拉克風災的志工、國軍與企業們!

image001

莫拉克風災英勇救援之佳暮英雄致詞

關愛滿行囊 內心暖洋洋

活動中,有多項表演活動,其中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小的合唱團在合唱優美動聽的原住民歌曲時,特別擺了幾個旅行箱在合唱團前,令人感到十分好奇!原來這12個旅行箱背後有著動人的故事。

根據泰武國小的校長伍麗華表示,屏東縣泰武鄉是全國知名的木雕鄉,泰武國小學生屢屢在全國性的木雕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大獎。原本該校的12名學生應邀將在今年的8月13日至17日到中國大陸的上海進行交流,不料莫拉克颱風打亂了原先的計劃。就在他們即將啟程出發的前兩天,泰武村民們為了躲避莫拉克風災,全村緊急撤離到泰武國中的安置中心。

由於泰武村民被迫匆促離開家園,在諸事繁忙的情況下,學校一度打算取消參訪上海的計劃。所幸,長期贊助山地部落的「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獲知這個緊急狀況,主動與學校、家長聯繫討論。由於學童非常期待這次的參訪活動,且當時大人忙著救災,已無多餘心力照顧小孩,於是,決定讓活動照常舉行。所有的行李全都交由志工打理,學生只管按時到達機場即可。

參訪活動帶隊老師查馬克特別指出,泰武國小這次的出訪正值故鄉受到強颱豪雨重創,孩子們在整個的旅程中心情冷熱交替。原本計畫在白天進行交流,晚上則預定到景點參觀旅遊。但是當孩子們獲知上海有一場為台灣莫拉克颱風災區的募款活動時,都願意放棄出遊的機會,來參與更具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意義的募款活動表演。十分令人感動!

泰武國小學生朱瑤君與林雪兒表示,這次莫拉克風災家中受損嚴重,本來非常猶豫該不該在家鄉有難的時候依然出訪,而且當自己兩手空空到達機場時有些害怕,不知道到大陸的上海這些天怎麼過?不過,一到機場時竟然看到每個同學都有一個大行李箱,裡面裝滿了志工為他們貼心準備的鞋子、換洗衣物、盥洗用具和日常用品等,當時不知如何表達感謝之意,只覺得心頭暖暖的。

為了親口向許許多多幫忙重建故鄉及協助他們圓出訪之夢的無名英雄致意,12名泰武國小的學生提著曾經裝滿愛的旅行箱,專程到屏東縣志工感恩活動的會場表演,獻唱原住民歌曲「思念母親之歌」等,大聲唱出了他們的感謝之情,情真意摯,感人肺腑!

image003

泰武國小合唱團帶著裝愛的旅行箱獻唱。

此外,橫跨台一線竹田段的全國首座單車景觀橋啟用典禮也因風災順延到10月3日舉行,縣政府祕書長鍾家治帶領志工騎單車經由景觀橋從竹田到長治,他說,八八水災凸顯了生態環保的重要,騎單車就是最環保的運動方式,希望大家能「騎」心護家園,讓屏東的明天更美好!

clip_image006

全國首座單車景觀橋與歡迎志工布條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結駁師傅摘茶妹

這堤防高度5公尺,底部寬9公尺,頂部寬1公尺多,堤防兩面的坡度大約60度;提防北邊是農田,南邊近溪,鄉親仍舊整地種菜,甚至養鴨。這堤防可散步騎車,遠觀尖石群峰,近賞稻禾翻浪,清晨黃昏或月夜,各有風情!

石駁—-在關西地區非常普遍,山林田間或是老屋旁,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石頭,排列堆疊成一幅兼具厚重和樸拙的圖像。厲害的結駁師父,利用簡單的工具,不需水泥,做成的石駁可以百年不壞。

關西鎮仁安里的陳光逢里長,其令尊就是經驗豐富的結駁師傅,所以特地邀了攝影師徐美菊小姐同行拜訪。一行三人先驅車前往南山里的南山大橋

981201-jiebofae6fa4bb586b9.jpg
石駁,在關西地區非常普遍。(攝影/徐美菊)

陳里長說鳳山溪北岸的石駁(約五百公尺長),三分之二是父親的工作團隊做的。

這堤防高度5公尺,底部寬9公尺,頂部寬1公尺多,堤防兩面的坡度大約60度;提防北邊是農田,南邊近溪,鄉親仍舊整地種菜,甚至養鴨。這堤防可散步騎車,遠觀尖石群峰,近賞稻禾翻浪,清晨黃昏或月夜,各有風情!

這石駁已經做好二十多年了。陳里長強調:父親「目水盡好」~眼力佳判斷準;他施工時不太需要尺,目視就可以做出業主要求的高度和斜度。

看過老師傅的代表作品,然後我們到仁安里陳里長田間的家。

老師傅名陳鳳耀,綽號阿番牯,日大正2年(西元1913)出生,會剷草也做過茶,但是結石駁做最久,也留下名聲。

里長的三個叔叔也都會結駁。工人最多時有三十多人,分三班工作。師傅領的錢是一般工人的1.5倍,每個人的工資不盡相同,看你的經驗和技術;女性因為力氣較小,通常只能領到一般工人的八成或九成工資。里長又補充「都係汗珠錢」—-流汗付出勞力賺的錢。

老師傅近百歲,聽力退化了,溝通有困難。我們的焦點轉向身材嬌小笑瞇瞇的母親。日大正4年(1915年)出生的她,名彭綢妹。綢妹是個採茶高手,她9歲開始採茶,最高紀錄一天可以採100斤,我們想像身型瘦削的她摘茶,在茶園裡兩手翻飛景象,不得不佩服!前年社區辦手工採茶比賽,她是最高齡的參賽者!

陳里長透露母親健康的小秘密:小時候大清早採茶,衣裳總被路旁的露水沾濕,尤其走在第一個的人,綢妹年紀小,都是走在最前頭的,衣服經常是濕的;她回到家也乾脆用冷水洗澡,一年四季都如此,久了身體反而健康,很少感冒。這兩年在子女的請求下,冬天才洗溫水。

現在沒有茶園可以採茶了,可以忙的農事也不多,園裡改種青草(藥草),讓老人家有事做;勞勞碌碌一輩子,閒不下來呀!

院子一堆「雷公根」正在曝曬,七八斤草菁曬得一斤青草乾,一斤賣三百多元,錢不多……

「老人家歡喜就好!」孝順的陳里長微笑地說。近午了,我們為這一對可敬可愛的長者拍照留念。

陳鳳耀賢伉儷跟兒�合影
陳鳳耀賢伉儷跟兒子合影。(攝影/徐美菊)

他們都是平凡人:辛勤的勞動,甘之如飴,一輩子跟土地為伍,守護土地和家園…..正是傳統客家鄉親生命的寫照!

且祝福二位老人家—平安健康福壽綿長。

(新竹縣關西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