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生存遊戲-再生的爭議

在追蹤「農村再生條例」的深度報導時,看著一棟一棟荒廢的農舍,發現農舍祖廳內的全家福或結婚照,實在無法不感傷,那些相片中的人,都到哪裡去了?那曾經開枝散葉子孫滿堂的農村榮景,為什麼消失了?期待這則報導…

編按:

長期關注農村議題的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針對【農村再生條例】製作系列專題報導【農村的生存遊戲】。公視記者慧宜將採訪文字槁與照片整理成文章,除了收看電視之外,也能反覆閱讀。

本次節目共有三個單元,慧宜的文章也分三篇整理,分別為:

(1)農村的生存遊戲─再生的爭議

(2)農村的生存遊戲─活著的力氣

(3)農村的生存遊戲─圳水的腳印

感謝作者同意轉載「農村的生存遊戲─再生的爭議」,另外兩篇文章,請讀者點選閱讀全文。

電視播出訊息:

公共電視.13台.我們的島.494集(一小時完整播出三個單元)
播出時間:2009/2/23(一)晚間十點  重播時間:2009/2/28(六)早上十一點

9820221-island-360.jpg

採訪緣起:

西元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放寬認定農民身分和興建農舍的條件,西元2007年,民進黨政府提出「農村改建條例」,去年年底,剛上任的國民黨政府再提「農村再生條例」。近十年來,每次的修法和立法,大家都說要讓農村活起來。可是,農村活過來了嗎?農業需要的,是政府花錢蓋設施?還是提升產業競爭力?農民期待的,是地價上揚?還是恢復優良生產環境?已經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鎖定農地整合、農村規劃兩大議題,涉及硬體景觀和文化傳承的發展,我們的島在這一集,將帶您深入農村現場,一探【農村的生存遊戲】。

————————————————————————————————————————————

以往的台灣農村,是怎麼樣的景象?民國五十七年的新聞畫面,一群農民正在歡欣收割,當時的國軍投入助割行列。旁白大聲說到:「一把把稻禾紛紛倒下,鐮刀的唰唰聲,打穀機的嚕嚕聲,和大家的歡笑,譜成了最動聽的田野交響曲。」在穿插一段農村曲的音樂後,旁白又道︰「二期稻穀預計每甲的收成,最高一萬一千多公斤,打破歷年紀錄。」

然而2007年八月出版的「江湖在哪裡?」,作家吳音寧在書中,落下了沈重嘆息,「歷史,輕輕踩過農人集體彎駝的背,像踏過稻浪和水面。」現在,拿出台灣農業的相關數據一看,是「農業產值占GDP 不到2%。」、「農民平均年齡53歲。」、「農家年平均收入不到20萬。」、「台灣糧食整體自給率不足32%。」

經過短短四十年光陰,又才剛剛踏進嶄新的 21世紀,台灣農業的發展,卻越來越陷入絕境。我們很想知道,農民,為什麼不再驕傲地耕種?農村,脫離貧困的機會又在哪裡?農業,還有剩餘價值?還能復活再生嗎?

3237159028_718069458b

西元2008年十月,行政院端出「農村再生條例」,說要用十年的時間、兩千億的經費,讓農村活回來!十二月十八日,「農村再生條例」在立法院通過一讀。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學界和民間社團強烈質疑。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旭正表示,政府要投入經費跟資源到農村是件好事,可是大家要藉著這個機會好好去想,那農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絕對不要為了建設而建設。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及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蔡培慧一再強調,今天「農村再生條例」不是要做建設而已,它要動到農民的地,而動地的目的是要以開發為主體的,不是以農民生產、生活為主體,大家一定要想清楚。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則說:「我認為農村再生條例,充其量只不過是農村建設方案或建設計畫,但是不要掛羊頭賣狗肉,以再生農村之名把農地變成建地。」

3237108552_2d9f352d71

剛出爐的草案內容,訴求的是,農村的硬體建設和土地重劃。因為事關重大,再加上大部分農民,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所以民間只好舉辦一連串的基層農民說明會。第一場的說明會,舉辦在台中東勢,接下來,從高雄美濃、台中石岡、屏東高樹和長治,一直到苗栗苑裡、台南後壁等,各地的農村,都加入了討論「農村再生條例」的行列。

每一場說明會會場上的農民,很多都是頂著蒼蒼白髮、戴著老花眼鏡,努力地閱讀法條。每個人都很想知道,「再生」兩個字,是不是代表政府要出手救農村了?不過,情況不如大家期待,因為政府要動的,都是「硬體」和「土地」。

248農學市集的負責人楊儒門跟農民解釋,「第三十一條條文很好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對農村社區內,有妨礙整體景觀、衛生或土地利用之寙陋地區,可以叫你改善。寙陋這兩個字,實在是很難形容。你們知道嗎?」

美濃月光山雜誌主編溫仲良問台下農民:「三合院算不算寙陋地區?」農民說︰「不算。不算。」溫仲良回應農民,「這是你講的啊,這是你們講的!如果今天政府請來的專業建築師或專家說,三合院不符合現代化的潮流,容易成為社區的死角或寙陋地區,那請問大家,農民該怎麼辦?」

法條提出的「寙陋」二字,讓人充滿疑惑。第一、寙陋的標準是什麼?是查無屋主、門破牆倒,還是外觀看起來雜亂無章?第二、誰來認定寙陋?是縣市政府、民間團體,還是看不慣隔壁鄰居的張三李四?在著手改善農村整體環境之前,政府到底知不知道,農村為什麼到處都有寙陋地區?

3236289719_41a4731b76

高雄縣美濃鎮的吉洋里,是美濃平原上寙陋地區最密集的地方。當地里長曾月飛指著一間路口的廢棄房屋說,「這個房子,十幾年了,十幾年沒有人住了!以前有一對老夫妻帶著六個兒女住在這裡,可是老夫妻過世後,兒女都在外地成家立業,有些是到台北,有些是在高雄,事業很不錯,可是他們都沒有回來老家,更沒有管理、維護,如果要他們整修,根本不可能,因為他們的工作都在外地,把房子整修好,也是沒有人住。其實,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我們農村不能養活大家。」

2947506405_143d2ff711

吉洋里的破房子、空院子,是台灣農村的縮影。種田養不活人,人便往城市和工廠流動。以民國五十四年為例,台灣的總就業人口,還有45.4%是農民,可是到了九十六年,農民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已經降到13.3%。對於這些數字背後的現象,曾月飛很感嘆,他說明,單單一個吉洋里,就有超過二十棟這樣的房子,再加上一些已經成為垃圾區的畸零地,吉洋里的環境問題,真的讓他非常煩惱。如果說,政府要來改善,當然大家舉雙手歡迎,可是房子、土地都是私人財產,不可能說不經過所有權人同意說要改善就改善,政府不要太異想天開。

農村的生活景觀,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就算有人住,使用邏輯也跟都市大大不同。牆邊堆放的木柴、舊屋舍裡的農機具,都是農民生產文化的一環。政府不了解農民習慣,沒有關係,可是長期以來,連基礎建設都沒有做好,那是真的對不起農村!

像是吉洋里外六寮有一段排水設施,設施旁的產業道路上都是坑洞,很容易造成農民或民眾交通上的危險,也曾經出現農婦騎車摔傷的案例,但是縣政府、農田水利會、第七河川局遲遲不願意處理,都推說這不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一段三百公尺的產業道路,沒有民意代表關心、沒有主管機關負責,對於這樣的困境,曾月飛認為,排水設施護岸不做好,產業道路就不可能重新鋪好整平,他要問政府,難道農民的生命安全,真的不如都市人?

3237126412_8c697537f9

「農村再生條例」第十二條,好意地將這類公共設施放進補助範圍,可是,長期以來,相關單位的失職與卸責,不能不追究!同時間,政府如果再不加強行政能力,重新檢討城鄉發展的資源分配,期待農村因此再生,實在是緣木求魚。

其實,環境改善、硬體建設,也只是「農村再生條例」的暖身,這套法律條文的核心,寫在第三章的土地活化,引發的爭議也最大。活化土地,是要保護生產環境?還是為了提高土地價格?在「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農舍興建限制後,「農村再生條例」更加大方,把農村土地利用的方式,從區段徵收、土地重劃,到整合型農地整備,都寫得一清二楚。

2391164211_3d6c42f705

舉例來說,草案第二十五條寫著,縣市主管機關擬定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時,若要將鄉村區建築用地範圍擴大,可併同計畫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並得以「區段徵收」、「土地重劃」、「協議價購」等方式辦理,接著,草案第二十六條明白寫著,主管機關擬定農村再生計畫時,可選定範圍實施「整合型農地整備」,經選定之範圍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超過3/5,且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土地總面積的2/3時,即可推動該區之農村再生計畫,而不同意被劃入的私有地主,只能選擇被徵收或價購。第二十七條更進一步說明,該計畫範圍內之農地整備費用、拆遷補償費用,以及公路、水路、電信等公共設施工程費用,須由範圍內之土地所有權人共同負擔。

討論到這個階段,終於得以發現,原來,「農村再生條例」的任務,是讓農地變建地,原來,政府救農村的方法,是提高農地價格。當其他國家積極提升農業的生產,保障農民的生活,恢復農村的生態時,我們的台灣政府,卻把土地當工具,來制訂農村的生存遊戲。

2391149311_afe56bac97

2391302169_bde43704ca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理事長曾旭正笑說,最近他看到很多農村再生計畫,大家都非常有創意和發想,可是他同時發覺,農民也要開始學習寫作文了,因為寫出好文章,就有機會爭取到「農村再生條例」的補助經費。「農村再生條例」第九條清楚寫到,農村社區內之組織,應予整合並互推其中之單一團體為代表,共同擬定農村再生計畫。

如此的構想很好,可惜過於浪漫。像是農會、社區發展協會、愛鄉促進會、產銷班,都屬於在地組織,如果涉及整合問題,誰能保證不會引爆資源爭奪戰。另外,這樣由下而上的設計,前提在於社區的自主能力,這個條件,農村準備好了嗎?

對此,曾旭正提出他的看法,他說,從一九九四年文建會開始推社區營造以來,雖然有很多社區投入社造工作,可是目前在農村裡具有充分自主能力,可以自行規劃的社區,絕對不超過一百個,所以,如果按照「農村再生條例」的規定,要農村社區自行討論並提出總體計畫,結果會是全部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人。

五十年前,農民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五十年後的現在,近九成農民成為兼業農,兼業收入高達總收入的80%,農民越來越少、越來越老。農業養不活農民,農村要如何養活台灣?這個才是,農村最大的問題!如果要再生農村,不能忽略產業發展。現在,農民都在問,「為什麼務農賺不到錢?」、「子弟回鄉有什麼工作可以做?」、「這些官員,都是農家子弟出身,怎麼沒有照顧農民?」還有更多更多的問題,迴盪在農村的田野水圳邊。

3237150184_0dd047154c

3236307391_d0c2e0e98f

水泥化的野溪、荒煙蔓草的木棧道,是農委會在農村留下的建設。開闢荒原地,基成瑞穗田,是開墾的前人在土地公前刻劃的見證。老夥房裡,祖孫兩人踩在祖先的足跡上,踏出了未來的步伐。無論好的、壞的、美的、醜的,農村每一個角落,都詳實記錄著生活的時時刻刻。這個時候,農村再生的爭議,也即將被寫進歷史。我們深刻地希望著,五十年後,台灣的農村,依然堅強的站在那裡。

3237131064_5d8080a4a6

側記:

最近我常常想起,中國農村作家韓少功在「山南水北」一書中寫到,「都市以外,一直存在著人類更為廣闊和恆久的生命家園,那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處。這點,需要我們記住。」最近,在追蹤「農村再生條例」的深度報導時,我特別常常想起這段話。尤其是拍攝過程中,看著一棟一棟荒廢的農舍,發現農舍祖廳內的全家福或結婚照,我們實在無法不感傷,那些相片中的人,都到哪裡去了?那曾經開枝散葉子孫滿堂的農村榮景,為什麼消失了?期待這則報導,可以引發更多討論與迴響。

過新年,永安老街賭一把

當棋要開的一瞬間,場子一片安靜,沒押中的錢當然被莊家收走,押中的人就等著莊家拿錢給你。說來真的很有趣,這條街上的賭攤到了吃飯時間或是淩晨深夜,就好像跟大家約定好的一樣會休息打烊。等到早上十點或午餐……

對許多人而言,過年就是大掃除、辦年貨、貼春聯、祭祖、吃團圓飯、紅包。除了想到這些之外,中國人還會在過年期間來個小賭,熱絡一下感情,家家戶戶搓麻將的聲音總是不絕於耳。

印象中八年多以前,在我家對面廟口前的永安老街十九巷會有一個的景象,每年過年期間,好像政府已經開放賭禁一樣,短短不到一百公尺的巷子會有著夜市一般連綿不絕的攤位,但是賣的不是小吃飲料衣服,越過人牆往攤子裡一瞧,全部都在賭錢,有的攤子擺的則是賭博性的電動玩具。

最讓人印象最深的是兩種賭博攤子,我不清楚它真正的名稱,不知道別的地方是不是有這樣的東西,第一種是最多場子的人稱為「么三六」的攤子,遊戲規則是莊家用一個杯子蓋住盤子裡頭三個骰子後搖骰,賭桌上有一個紙板畫1到6小格,讓賭客隨意押注,賠率一賠一的賭錢攤子。這種攤子是街上出現最多攤的,每一攤都擠滿的下注的人。

980221-gam-360.jpg

DSC00129

穿過小巷弄,就會豁然開朗,好一個熱鬧的大場子!

DSC00128

人山人海

另一種則是大場子的,這邊的人稱「十二馬力」又稱「車、馬、砲」的攤子,用象棋中的黑棋「車、馬、包、士、象、將」與紅棋「俥、瑪、炮、仕、相、帥」共十二個選擇讓大家下注,下注前莊家作棋手的棋子已經將等等要開的棋子作好,一次只開出一支棋,賠率是一賠十。這一種是最大場子的,有些早到的人就有矮凳子可以坐著,用紙牌來押注,如果晚到了就只能擠在人群中,把錢丟到前頭喊一聲,就有專人把錢放置你要下注的地方。常常在下注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一疊疊的鈔票不斷的從擁擠的人群中飛進場內的景象,非常熱鬧。

當棋要開的一瞬間,場子一片安靜,沒押中的錢當然被莊家收走,押中的人就等著莊家拿錢給你。說來真的很有趣,這條街上的賭攤到了吃飯時間或是淩晨深夜,就好像跟大家約定好的一樣會休息打烊。等到早上十點或是午餐時間後,人潮又開始聚集,短短的一條街卻被人潮擠的水洩不通。

DSC00131

DSC00135

紙牌上分別印著車、馬、包、士、象、將、俥、瑪、炮、仕、相、帥,坐在板凳上的人就會把選定的紙牌放在押注的鈔票上面,下好離手喔!

DSC00132

場子的主持人和收錢的人

DSC00133

沒有位子坐的人,就把錢丟進場內,由專人把錢放到指定的格子裡。

這幾年過年常常聽到許多人在問,今年廟口還有在擺這些攤子嗎?這幾年來因為政府嚴格禁止公共場所賭博,過年期間更沒法律假期,所以現在這個景象變得比較少見,規模也小了很多,人潮也跟著減少,街上冷冷清清,大家躲在家裡團圓,那時候的過年時熱鬧的氣氛真的已經在這條街上感受不到了。

在微風市集,選購文錦的有機米

文錦則是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藉由返鄉從事有機農業,擔任農夫,回應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看到的,是更高尚的經濟學。一種生態上最經濟的典範,將太陽能無污染的轉換成碳水化合物,轉換成糧食、蔬菜。

相對於行政院農委會長官們坐在冷氣房構思而推出農村再生條例,不務正業(土地更新係內政部營建署職掌)跨界土地變更與建築房地產業務,從地方政府社會局出發,跨域關心農民的微風市集,顯得令人窩心多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經濟金融海嘯,政府施政必須超越本位主義,是應該的。但是如果只是用「砸錢印鈔票、農地變建地」去想事情,未免太過於得過且過,不知人間疾苦。

農地具有保存糧食安全的國防基本要件,稻田與魚塭作為廣義生態濕地的一部分,放棄生態多樣性安全功能,放棄食物安全的功能,屆時因為糧食依賴國外,生態也破壞,只剩一堆混凝土住宅丟在農田中,丟在生態棲地中,產生嚴重不可逆的後果,究竟是官員去承受,還是百姓去承受,還是留給下一代去承受。

台灣扭曲變形的教育,讓10個有9個大學畢業生是學非所用的情況。好比我曾經教過的很多空間設計系畢業的大學生,本業是便利商店或是大賣場工作人員,最風馬牛不相干的美髮助理。

然而,也有些令我尊敬,學非所用的好例子。像環境工程系畢業的朋友,因為厭惡許多環境工程公司只是作為環評過關的「訓練有素」的專門者,棄工務農,從事田間管理員,從稻田有機生產中,回應環境的專業,藉由有機農田,保護這片土地,這個環境。

文錦則是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藉由返鄉從事有機農業,擔任農夫,回應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看到的,是更高尚的經濟學。一種生態上最經濟的典範,將太陽能無污染的轉換成碳水化合物,轉換成糧食、蔬菜。

980219-head-360.jpg

在微風市集再度看到文錦,藉由購買有機米及其相關作物,作為表達對有機農的敬意。城鄉交互依存的有機經濟,在高雄縣社會局有遠見的模式下,每週六上午在鳳山人的廣場呈現。期望這樣有意義的的擴大內需的方式可以繼續,也期望這個廣場發生的經濟行為,不單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面對面,未來也能延伸出有機農業的知識廣場,有機農村的音樂展演活動。

12-3-2

12-3-3

一次又一次的購買,形成一種支持。在這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每次鈔票的使用,當作一次又一次的公民投票,相信持之以恆,透過自然而然集結的公民力量,會讓政府看見,根源於土地,不容忽視的人民對有機農業的更深切的期待。

埔里元宵攻炮城爭霸戰

今年埔里的元宵節熱鬧非凡,由埔里鎮公所及埔里鎮民代表會所主辦的元宵攻炮城爭霸戰在恆吉宮媽祖廟廟埕盛大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天改採盛大創意的方式來舉辦,讓老節日能重新找回新樂趣,除了有刺激的比賽可以觀看…

今年埔里鎮的元宵節熱鬧非凡,由埔里鎮公所及埔里鎮民代表會所主辦的元宵攻炮城爭霸戰在恆吉宮媽祖廟廟埕盛大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天改採盛大創意的方式來舉辦,讓老節日能重新找回新樂趣,除了有刺激的比賽可以觀看外,主辦單位也準備了高額獎金與豐富的獎品等大家來奪獎。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比賽的這天豔陽高照,恆吉宮媽祖廟前的廟埕上掛滿了燈籠和許多要讓民眾猜燈迷的題目字條,現場除了來參觀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外,也來了許多待會要參加「炮王爭霸戰」的年輕學子們。

clip_image006

趁著還未比賽的空檔,廟方的工作人員在待會要比賽的炮城前做最後的確認。

clip_image007

不一會兒「炮王爭霸戰」就開始了,參賽的學生們是由埔里鎮各校所派出的代表隊,每隊的隊伍前都會站著兩個工作人員,一個負責記錄選手手中的炮是否投中炮城後面的小框,另一個則是裁判。參賽的選手頭帶廟方的粉紅小帽以示他是那位正在比賽的選手,眼睛帶上透明的護目鏡,雙手則帶上工地用白手套以防炸傷。

clip_image009

攻炮城的遊戲很簡單,選手們用手中的香將鞭炮點燃後,趁著鞭炮還沒炸開的那一瞬間趕忙將鞭炮丟進炮城正上方的一個小洞中,若選手順利的將鞭炮投入洞中,便會引發洞口下一連串的鞭炮,瞬間炮聲隆隆,這樣就可以得分了。

clip_image011

炮城高約二公尺多,以埔里恆吉宮媽祖廟的元宵攻炮城爭霸戰為例,以大埔城為中,還有其餘四座炮城,分別是東門城、西門城、南門城和北門城。因為我到的時後大概是下午四點多,這時攻炮城爭霸戰已經比到總決賽了,所以只看到兩座炮城的爭霸戰,如果是早一點來的話應該能看到更激烈的戰況吧!

clip_image013

參賽者必須把點燃引信的鞭炮丟入相片裡那人形畫板中的圓孔裡才能得分。

clip_image015

人形畫板背後設有鐵製的籠子來放置鞭炮,一有點燃引信的鞭炮進到這裝滿鞭炮的鐵籠裡,其他未燃的鞭炮被引燃後就會發出一連串的炮聲。這時,外邊的參賽者和評審們就知道自已又得一分了。

clip_image016

這是要給參賽者的獎座,依分數高低共取五名。

長這麼大,這還是第一次親眼看到這攻炮城的比賽,覺的既新鮮又好玩,不知道那天有沒有機來自已也能親身體驗一下那攻炮城的緊張和刺激。

鄉間世外桃源-屏東河灞寮

曹譙鎮先生說,他們沒有政府資源挹注,也沒有專業團隊營造,是靠社區居民的力量,投入上百民義工執行社區的綠美化工作,居民自動自發為社區盡力,大家都以美化河灞寮為榮,進而打造境內第一座「河灞寮」社區公園。

屏東縣長治鄉進興村的河灞寮整個社區約百餘戶住戶,在日據時代是三地門之水系流經地帶,整個村莊原為河川石礫地層,後經移墾居民開墾建庄而來,當地人稱該村為河灞寮或溪埔寮。

980217-heba-360.jpg

長治鄉進興村河灞寮分為上寮及下寮,上寮以閩南人為主,下寮則是民國二十年間由北部陸續移居來此的北部客家人。客家人稱當地為河灞寮,上寮閩南人則說是溪埔寮。為了改善農村人口凋零及農業沒落的發展窘境,社區從民國八十四年就計畫將社區環境綠美化,由村長曹譙鎮先生承租了社區入口處的一片台糖土地,後來由社區居民吳宗翰先生等人共同出資八十萬元回饋社區,計畫利用這些資金為村里美化打造社區公園,將社區裡頭一些角落空間及廢棄不用的土地美化成綠意盎然的社區公園,於是居民邀請了許多藝術家,在社區內的重要路口及公共空間設計、製作了休閒步道、藝術雕塑等環境景觀。

河灞寮社區公園的綠美化,有藝術家創作的大型藝術雕塑造景、水池、景觀石頭水圳、陶甕牆面、電線桿美化彩繪等等,結合當地居民種植的景觀花卉及果樹,打造出有社區色彩的公園。後來又經過藝術家的巧手及居民的創意,將傳統客家藍衫的藝術元素彩繪裝置在社區的電線杆上頭,讓社區原本單調的電線杆也像穿上了藍衫一樣美麗。

DSC_0072

DSC_0085

曹譙鎮先生說,他們村里沒有政府的資源挹注,也沒有專業團隊的營造,而是靠社區居民的力量,投入上百民義工執行社區的綠美化工作,居民自動自發的為社區營造盡力,大家都以打造自己的家園,美化河灞寮為榮,進而打造了鄉境內第一座「河灞寮」社區公園。

河灞寮現在不僅有美麗的社區公園,還有村里齊心打造美麗環境的團結心及人情味,因此,在村里頭居民家家戶戶都互相認識,村裡的婚喪喜慶全村的居民都幾乎動員到齊幫忙,在現在工商業的社會仍舊保持著農村典型人情味的特色。尤其是村裡的福德祠每到伯公祭典庄裡幾乎總動員,大家虔誠的為伯公祭典幫忙。

在現今的社會裡頭,許多傳統的農業舊社區透過自立營造打造出美輪美奐的社區環境,讓許多都市社區裡政府出資的中央公園相形失色,而進興村最值得驕傲的,除了親手打造的公園以外,還有居民自動自發的服務熱誠,以及農村裡濃濃的人情味。

【行動】農村振興種子師資培訓工作坊0222

為了深入的解讀行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為了協助各地農民、社區、農村、部落、環境工作者擴大討論、發展行動連結,我們舉辦「農村振興─種子師資培訓工作坊」,在2月22日於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文化學堂……

980217-act0222-360.jpg

《農村再生條例》2008年12月18日在立法院一讀通過。初步看來,這部法令分成二塊,其一為「農村社區的再生計畫」,其二為「整合型農地整備」。

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法令?為什麼在農村再生的條例中包裹著土地開發法案?

時 間:2009年2月22日 8:30 – 18:30
地 點: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文化學堂(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81號)
統籌執行:社區營造學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南藝術大學社區營造組
邀請對象:農民,以及社區、農村、部落、環境工作者,預計招收50名。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月19日止
報 名 費:200元(餐點+資料費用)。歡迎消費券!
聯 絡 人:社區營造學會 秘書長楊志彬(02)2393-0629 # 222
hermes0928@mail2000.com.tw
呂耀中 0937-715134 black19790901@hotmail.com

※※※※※ 線上報名網址,點選這裡 ※※※※※

注意事項:

  1. 參與者請先閱讀基本說明文件
  2. 自備茶杯與環保餐具。
  3. 參與者務請全程參與。

◎其他場次預告
花蓮場:2009年2月28日
統籌執行:蘇花糕餅鋪、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基本閱讀文件】

工作坊議程

時間 主題/內容 參與者
08:30 報到
09:00~
09:30
相見歡 主持人:吳音寧
09:00~12:00 解讀農村再生條例
1.
農村再生條例?
2.
土地活化為了誰?
主持人:吳音寧
引言人:
曾旭正教授/南藝大教授
林朝成校長/台南社大校長
莊孟憲教授/真理大學教授
12:00~13:00 午餐與討論
13:00~16:00 春耕工作坊
1.
如何組織一場地方說明會?
2.
說明會情境演練?
主持人:張正揚
帶組員:
鍾怡婷小姐/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生
陳建泰先生/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研究員
柳秀慧小姐/北門社大主任
陳雲芳小姐/曾文社大組長
呂耀中先生/社區工作者
16:15~17:15 回饋與討論 主持人:曾旭正教授
17:15~18:30 行動方案規劃
1.
區域小組的分工
2.
行動連結與評估
主持人:曾旭正教授

失落的市界

這些超級農舍太醜了,醜在其只有金錢的堆疊,而沒有一絲人文的道理,泥水匠師、土木技工,對建築設計的無感,沒有地景倫理的冒然大興土木,玩起天際線的一場嘲謔把戲。這對視覺是一種蔑視,對鄰近的農地是不堪的災難。

海明威的年代,那個忿世的汽車維修廠老闆,口中定義了"失落的一代"~那戰後魂未定、心未明的一代,沒有中心價值,對上一代否認,對下半生了無意念,為著只有今天的一場歡愉,渾噩地過著不知所云的日子;對照於當代的一群城市遁者,他們的非定點、集體赴夢,由城市幅射出發,插旗攻佔了村野的點狀據點,建構了一個失落者的生命後樂園,他們厭倦了他所賴以生存的城市,再用侵擾的手段強行佈署著私我的慾夢殖入村間,沒有半點對土地的尊敬,我謔稱其為”失落的市界”,在千禧年後,大步地將他們的惡夢,向土地的魂魄深處,盡掏而去,伴隨著他們征服者的得意笑容,以及未明底細的城市庶民們的歌詠聲援,他們桁架起一種俗世的品味,毫不遮掩地與世界分享他們的離塵心境,卻同時也揚起陣陣灰塵,在他們的新戰場;用一棟棟無以名之,一如國際混雜樣式的布爾喬亞媚態無根的深宮,片面捨棄土地的尊嚴,藉淺薄的皮層擬態,用力地把一個個市界邊陲異質化,當城市的惡夢向村落漫延,我們憂懼離農離土的不祥預言正被糖衣所包裹著。

我口腹及心靈依存的農村,你怎麼了?

在新的一年降臨前,我捨棄了城市的狂歡之夜,上萬發的煙火光熱燃放於夜空的狂喜,及來自台北各媒體所追逐的光鮮群星,這些皆無法讓我心情有所煥動,驅車東走向市外的農村,國道十號在如此的日子,竟顯空乏寂寥,所有的人正大量集中往市中心共同倒數的時刻,我只聲聞遠遠悠悠的淡淡鞭炮聲,那炮聲不是用來取悅群眾,而是用來召告神祇。

我往金字面山的山腳下漫行去,除了一道貨真價實的桶子放山雞在誘惑著我,也想為越來越失真的農村去探望些什麼。那夜與友人的漫談就不說了,隔日清晨的農村踏步,才是此刻的重點。

是的,早上七點多的陽光仍壓不過冬晨的冷冽,背著相機,在農地與農地之間跺步著,傳統的農舍早以不流行了,幢幢煙樓大多任其頹圮,較近期的村屋,早就是鋼筋水泥的方塊盒子,不但不講究地理方位,也不計較美醜姿態,一切只為戮力生產的農家而存在。

0216-buii-360.jpg

這倒也無可厚非,畢竟這個美學失修的世代,一切交付泥水工匠只要求一個棲身及屯積之所就好;不過,這也給了最後進入鄉村的城市尋夢者一個十足的藉口,新的土地主人無法忍受一如制服般的水泥盒子,他們寧願依著各自的想像,把他們在城市努力工作的報酬,豪情買下一場他們心目中最美麗的幻夢,傲氣十足地植在農地上,絲毫不去借問土地是否也心有戚戚,所以,左一棟日式的組合式洋派房子,右一間帶著南歐調調的豪戶大屋,一下子有歐陸的樣,一下子又回到怪異的東方情趣…,這些素人般的建築量體,正逐步在改變農村的集體印象,當個人將他們自身對美的無厘頭想像,化身為一棟棟大宅院時,空間的錯亂倒置及唯物化,無疑是一場台灣空間的災難。

DSC_3635

DSC_3652

DSC_3668

DSC_3718

對我而言,這些超級農舍太醜了,醜在其只有金錢的堆疊,而沒有一絲人文的道理,泥水匠師、土木技工,對建築設計的無感,沒有地景倫理的冒然大興土木,玩起天際線的一場嘲謔把戲。這對我們的視覺是一種蔑視,而對鄰近的農地呢,是更不堪的災難。

其災難何在?任意填高的土地、污水穢物的任意排放、高聳封閉的圍牆、遮擋了自然流風陽光、窄化了農機運行的空間、與鄰人割離的關係、與水脈流動無關的地基、與農作節氣不干的作息、對農村地景的無端反動,一如失根的一代,封起山牆,遁入自己營造起來的城壘,偶而在城市之間來回,既不必務農,也不管風霜,但必須清早就開始忍受飄搖而來的陣陣異味,它可能是肥料、農藥、殺草劑、農腐物…,但就不是那種春耕雨讀的香格里拉美地,那種城市人心中的瑰麗想像,因為,望眼而去,散落在幾畦田地之外的,不就是那一棟棟怪異雜味的建築豪戶,在我們賴以取食的田地間,各說各話的一家家城市異客…。

不知這場移民夢何時會集體甦醒,或是更加惡化傳染,農舍農地的法規限制降低,無疑是土地及政治掮客的聯手棄守伯公,將城市人的夢幻國度給包裝起來,圓一場一年保鮮期的夢,及短暫且少數人的經濟利得,他們終究還不會是農人,土地不過是商品而不是自然工廠,一波的金錢短暫流入農村,會很快再向城市輸誠而去,然後在城市裡,我們會口中吸吮著被豪奢農宅澆灌過的菜汁瓜肉,農村越來越失去個性,城市與農村的界限,正在失落,城市殖民農村的荒謬,何時得醒。

DSC_3798

DSC_3860

DSC_3885

DSC_3955
美麗的美濃風光

【行動】農再條例行動最新進度0208-0215

各位朋友,最近南部的農田紛紛已蒔下了新禾,生氣盎然,我想中北部的田地也將慢慢地播下青苗。接下來為大家報告最近一週的進度。春耕農宣工作坊開春第一場,有近50人參與這天的討論。會中的行動決議……

各位朋友,最近南部的農田紛紛已蒔下了新禾,生氣盎然,我想中北部的田地也將慢慢地播下青苗。接下來為大家報告最近一週的進度。

980216-tail-360.jpg
有機稻田會有很多蝌蚪聚集

0208

春耕農宣工作坊開春第一場,有近50人參與這天的討論。會中的行動決議請點選這裡:農宣春耕工作坊活動記錄。

0213

水保局邀請社造學會進行溝通。討論內容與結果還煩請當天與會夥伴提供訊息。

0215

客家電視台之「客家新聞雜誌」節目播出有關農村再生條例的報導,時間是2/15下午4點在客台首播,3/21早上9點在公視重播。

接著預告目前已知的下週行動:

0216

苗栗苑裡《有機稻場說明會》在2/16(一)PM7:00舉辦。由明賢、音寧主講,由苗栗社大協助做現場記錄。

有機稻場 / 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91-5號
Tel: 037-743000 連絡人:蔡嘉恆
網頁上可找到地址地圖http://www.kskk.org.tw/OrganicFarm/
希望在那附近的朋友們能夠撥空前往參與。

0216

同一天在台中新社,客家電視台「村民大會」節目前往錄製現場談話節目。據聞水保局長吳輝龍會親自到場,希望台中地區夥伴們能前往參與發言。

時間:2/16(一)19:00

地點:新社鎮安宮(新社鄉中和街四段319號)

0222

農宣春耕工作坊南部場,將於台南後壁鄉土溝村舉辦,活動資訊請見:http://e-info.org.tw/node/40902

南部的朋友們,請趕快上網報名囉~

0223

晚上十點,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將播出討論農村再生條例的專題,請大家撥空收看。

最後,轉錄曾旭正老師給我們的鼓勵:

【大甲農民組合綱領】1927年
增進我們農民的知識,砥礪其技術,涵養其德性,以期農村生活之樂利與農村文化之完成。
我們依靠互愛互助的力量,相輔相成,以期農村生活的提高。
我們農民秉持穩健踏實,採取合理方法,以期達成共同的理想。
(抄錄自『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

我們這一波的工作,不只是針對農再條例,而要更高的視野,提醒台灣社會正視農村農業的根本問題!加油,各位!

洪輝祥─捍衛土地的鬥士

「我認為,要推廣無毒農業,要讓農人知道,他們的辛勞是有代價的。」堅持公平交易,屏東環盟以平台自居。辭去屏榮高中16年的教職生活,洪輝祥的薪水從6萬多元跌降至6千元。疑惑地問他:「家人支持你嗎?」他不好意思…

時間上午11點,一台中古白色轎車往屏東車站駛來。駕駛者,是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甫從忙得天翻地覆的辦公室趕來車站、準備接受採訪的他,卻一點沒有焦躁之感。忽然一聲「洪輝祥老師」傳來,原來是他以前的學生,和學生話家常、道別後他說:「去年7月,我辭去教職,因為想專心在守護土地這件事上。」

980215-050902045-360.jpg

成立屏東環盟耕耘無毒農業

屏東環盟,可說是洪輝祥一手創立。和台灣環保聯盟各地分會不同的是,屏東環盟專注於無毒農業的耕耘。對洪輝祥來說,站在前線擋住一樁樁開發案,永遠緩不濟急,「台灣有80萬公頃農地,卻有30萬公頃在休耕、被賤賣做工業區、生產不健康的食品;如果這些農地能好好利用、發展無毒農業,無論對人或土地都是好事。」
畢業於東吳社會學研究所的洪輝祥,很早就對社會運動有興趣。因為碩士論文題目與原住民相關,因緣際會地參與了民國85年「反瑪家水庫」運動,接觸了環境保護的領域。

帶領師生家長為環境發聲

畢業後回到家鄉屏東,在屏榮高中教導「公民與社會」。洪輝祥總拿一件件環境案例,和學生討論、了解她們的想法。洪輝祥說,屏東有不少對環境正義有熱忱的老師,她們組成「屏東縣教師會生態中心」,關心發生在屏東的大小環境議題。

曾經,屏東縣教師會生態中心,帶著孩子與家長一起上街頭。2005年,白賓山山友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台灣生態學會發起「停止假『風倒木』之名,行砍伐活樹之實的荒謬措施」活動,阻止業者為了種香菇而伐木。

當時,屏東縣教師會生態中心的成員,和關心森林的家長與學生一起到縣府抗議,由東寧國小的學生表演行動劇。飾演活樹的小朋友喊著「救命哪!我不是風倒木!」、「我會死不瞑目的!這還有天理嗎!簡直是無法無天!」替不會說話的相思樹,表達不願被砍的心聲。

洪輝祥說,能在教育體制內和孩子討論公共事務是極有趣的事,他不會強迫孩子完全接受他的理念,而是分享自己對環境的看法。前年,環保團體發起「1208抗暖化大遊行」,許多孩子自主走上街頭,「一來是孩子覺得有趣,二來是這個議題較無針對性。」洪輝祥說,只要能時時提醒孩子關注四周,她們就能做出自主的選擇。

然而,學校畢竟是個封閉保守的體制。洪輝祥坦言,雖有家長支持,但面對尖銳議題,學校內部意見分歧。某一次,他在考試內出與社會議題相關題目,竟被學校誣衊為有意識型態、告到教育局;使他認為,教育體制沒有環境教育的存在空間:孩子無法親自到環境問題現場了解狀況、學校多數老師不明白環境與各科知識間的關係,加上今年「公民與社會」納入考試範圍,考試又將領導教學,讓他動了辭去教職的念頭。

辭去教職投入土地永續經營

催促他辭去教職的最大推力,其實是源於對土地的堅持。某年颱風過後,洪輝祥行駛在枋山的濱海公路間,發現視野可及的海面上一整片黃;再仔細觀察,山坡上土壤裸露嚴重,下大雨時,更直接將泥土沖刷到海中,場面驚人。

洪輝祥說,屏東枋山山坡上有著數不清的果樹,生產全台有名的愛文芒果;但因芒果受歡迎、薄利多銷,近年來種植面積急增近10倍。大幅種植的結果,間接造成土地破壞。果農為了免去耗時耗工的除草辛勞,多半噴灑除草劑一勞永逸,造成環境難以彌補的傷害。

屏東環盟成立不久後,洪輝祥決心將土地與農業串連成一個整體。他認為,當人類對土地友善,生產出的食品便對人們的健康有益;對土地友善,就減少環境反撲的傷害,如抽地下水養殖造成地層下陷、在河床種西瓜破壞河道等。

2007 年,洪輝祥說服近10位農友加入綠農運動,在網路上發起捐一千元,贊助購買除草機送芒果的活動。這些綠農承諾以人工除草、減少農藥用量、用有機肥,生產出對環境友善並健康的芒果,屏東環盟則協助行銷,成立屏東環盟部落格,以宅配方式將水果送到消費者的手中。行銷的費用多數回到綠農手中。

「我認為,要推廣無毒農業,要讓農人知道,他們的辛勞是有代價的。」堅持公平交易,屏東環盟以平台自居。辭去屏榮高中16年的教職生活,洪輝祥的薪水從6萬多元跌降至6千元。疑惑地問他:「家人支持你嗎?」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說:「當然不,太太很反對。」

育有兩名幼女的洪輝祥,自嘲「自私」,為了理想、放棄高薪,投入漫長的無毒農業苦行路途;但毅然投入十數年來難以突破的無毒/有機農業領域,他一點都不後悔。從無毒芒果耕耘至今,屏東已有37位農友加入綠農的行業:白蝦、苦瓜、愛玉、小蕃茄、檸檬、蜜棗、洋蔥、西瓜…「我們堅持,無毒是基本人權。」

洪輝祥坦言,綠色消費運動未能成熟,是環盟與綠農遭遇的最大困難;即便綠農取得無毒認證,但因願意公平交易、購買無毒產品的民眾依然不多,許多綠農辛苦整年的無毒食品,最終還是要留到一般市場去拚命廝殺。

堅持綠色消費保護土地理念

不過,洪輝祥與37位綠農在2009新的一年,仍會堅持下去。洪輝祥強調,保護環境,就是守護人的健康。近年NGO環境團體財務困難,屏東環盟雖然苦撐,但仍決定,未來消費者只要支持小農,就回饋2%給環保團體守護環境。

洪輝祥認為,NGO團體必須經費自主,才有獨立靈魂、不被政客與財團牽著鼻子走;當消費者的綠色意識茁壯、願意支持小農守護土地,其部分所得回饋給NGO環境團體在前線努力,才能構成好的循環。

認同與支持綠農的綠色消費者,累計購買小農產品滿一萬元,屏東環盟就將回饋3%抵為下次消費金額。「綠色消費是最好的環境保護力量!」洪輝祥強調,「每一筆消費,都可能帶給環境守護或者災難」,他和37位農友希望,綠色消費能成為捍衛公民環境權的主流,讓好的農作方式,守護土地與人們的健康。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立報」,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社區參與國家公園經營-以墾丁社頂生態旅遊為例

除梅花鹿外,社頂地區仍有許多珍貴性之動、植物與景觀及人文資源,過往已陸續進行調查。不過,如何讓諸此資源獲得社區居民認同,並經由社區觀點進行重新理解與詮釋,將是生態旅遊工作,能否有效推動與落實之重要關鍵。

國家公園近況及趨勢

協助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進行世界遺產之自然遺産審查與研究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在1973年出版了初步的保護區分類系統,1978年提出10個類型的分類架構(IUCN, 1994: 5),1994年重新劃分爲6大保護管理類型,包括(1)嚴格自然保留與荒野地區(Strict Nature Reserve and Wilderness Area)、(2)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3)自然紀念物(Natural Monument)、(4)棲地/物種管理區域(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5)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6)資源管理保護區(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

上述分類架構下,國家公園係指「主要針對生態系統保護與休閒進行管理之保護區」。IUCN於1994年出版「保護區管理類型指南(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進一步將其定義爲「陸地以及/或者海洋的自然區域,指定於(a)為目前或未來世代去保護一個或多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b)排除以惡意之開發或佔據為目的之指定區域,(c)提供精神性、科學性、教育性、休閒性與遊客機會之基礎,所有皆須與環境及文化相容(IUCN, 1994: 19)」。

亦即國家公園不只致力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並期盼經由保育行動,同步滿足人類之心靈、研究、學習、遊憩等不同需求及目標,且與相應之自然及文化環境相互融合。

臺灣於1972年制定國家公園法,第1條說明國家公園「為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與IUCN定義相去不遠,惟後者更強調透過生態性之系統思維,全面思考保護區之價值與定位。1984年,設立全台首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之後陸續建立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等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恆春半島南部,東、西、南側,分別面臨太平洋、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南北長度及東西寬度皆約24公里。除地殼運動造成之獨特景觀,以及陸地與海域之豐富動、植物資源,此外,每年行經此地之候鳥與多處史前遺址,共同形塑整體區域之資源特色與重要價值。

該地因獨特性之海岸景觀及海洋資源,長期以來就是南部地區之重要旅遊勝地,國家公園劃設後,如何讓資源保育與旅遊產業共存共榮,一直存在著相當程度之衝突及矛盾。980212-park-360.jpg

墾丁國家公園全區地圖。資料出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http://www.ktnp.gov.tw/index.aspx)

依據聯合國於2003年運用IUCN保護區管理架構進行之統計報告,全球共有102,102處保護區,總面積達18,763,407平方公里,其中,有68,066處(66.6%),15,193,587萬平方公里(81%),可歸屬於IUCN之6大分類,國家公園則有3881處,在6大類保護區中,數量最少,不過,總面積卻有4,413,142平方公里,是面積最大的保護區類項(Chape, et al., 2003: 25, 40)。

相較於美國在1872年設立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當前國家公園保育行動,除於數量及面積出現明顯突破與進展,實務工作上,亦由過往傾向於將在地居民排除或移出國家公園之傳統思維,改以思考及面對國家公園與在地居民之相互關係,甚而肯定及肯認傳統住民依循傳統價值及社群信仰之生活模式,不但不會成為國家公園之負擔與壓力,更有機會成為當地自然及人文資源的積極守護力量。

、社頂地區生態旅遊推動歷程

夾處於社頂自然公園與墾丁森林遊樂區之間的社頂部落,舊名龜仔角,依墾丁國家公園土地分區使用管制係屬一般管制區,且多為國有土地。既有狩獵、伐木、畜牧等產業活動,因應國家公園成立,以及該區域被林班地、事業用地或保留區所包圍,經濟發展受到高度限制。此外,原本依附於墾丁森林遊樂區之紀念品販售與餐飲服務等產業型態,也因近年墾丁大街觀光產業蓬勃發展,而快速外流與消失(陳東瑤,2005:18-26)。

image003

社頂部落衛星照片。地圖出處:Google地球網路系統

image005

墾丁國家公園分區使用管制。資料出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http://www.ktnp.gov.tw/manager/pageeditor/stations/cp/10023/protect.aspx

受制於諸此外在條件,且因當地居民教育程度不高、人口老化嚴重,目前區域內主要生計行為,係以經營流動攤販或受僱從事民宿清潔等服務性工作為主,已經淪為墾丁地區之經濟弱化區域。

兼具墾丁國家公園經營與管理任務之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為改善當地部落日益惡化之社會課題,嘗試導入生態旅遊機制,創造嶄新性之產業機制,並藉此提升社區居民對於保育行動之支持及參與。

墾管處於2004年依據「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永續會」)永續發展行動計畫」,訂定「墾丁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行政計畫綱要」,選定社頂地區作為生態旅遊地示範區。2005年,「社頂高位珊瑚礁森林」獲選為永續會國土資源分組之「生態旅遊地遴選行程」,並於同年完成「墾丁國家公園社頂生態旅遊路線整體規劃研究」。2006年賡續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助理教授主持「墾丁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整體規劃研究(第2 年)」,輔導當地社區組織─屏東縣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簡稱「社頂部落文化促進會」),實際進行生態旅遊之策劃與推動。

社頂部落文化促進會於2008年以「97年社頂部落生態旅遊永續經營計畫」,獲選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執行優良單位選拔」之特優計畫執行單位,顯示歷經數年推動,社區組織運作已逐步健全與成熟。另墾管處亦於同年以「遴選生態旅遊地點及成立生態旅遊輔導團」,獲得永續會「國家永續發展獎」之國家永續發展行動計畫績優獎,證明該案例由政府部門結合學術團體及社區組織,共同推動以在地社區為導向之生態旅遊機制,已獲得各界之廣泛肯定與認同。

、社頂地區生態旅遊發展概況

為深入了解該案例之實際推動過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盧道杰助理教授於2008年11月5日邀請前墾丁國家公園施錦芳處長於該校舉辦小型演講活動,並與參加同學進行互動及交流。

施前處長提出「策略永續化」、「行動在地化」、「思維國際化」之3大執行策略,並以推動生態旅遊,結合社區發展,建立新夥伴關係,作為計畫推動之核心價值及工作目標。

過往墾丁國家公園為讓台灣梅花鹿重現山林,自1984年起,於社頂地區推動梅花鹿復育工作,由臺北市立動物園引進22頭梅花鹿以半野放方式進行飼養與繁殖,1994年進行第1梯次野放,已野放13梯次,總計213頭梅花鹿,於荒野地自由活動之梅花鹿,已成為社頂地區之重要資源與景觀特色。

除梅花鹿外,社頂地區仍有許多珍貴性之動、植物與景觀及人文資源,過往已陸續進行調查。不過,如何讓諸此資源獲得社區居民認同,並經由社區觀點進行重新理解與詮釋,將是生態旅遊工作,能否有效推動與落實之重要關鍵。

歷經墾管處及專業團體與社區組織之共同努力,目前提出夜間生態體驗路線、日間探索路線、賞鷹私房點、毛柿林路線、梅花鹿尋蹤等5大主題行程,且針對活動季節與承載量進行評估與規劃。

施處長表示,生態旅遊鼓勵由社區居民擔任解說員,雖會面臨專業知識之瓶頸與障礙,不過,若能結合社區居民對於地方事務之理解與熱情,並經過妥適性之培力與成長,則可望轉化為精采的解說特質與豐富性之服務能量。此外,生態旅遊除可創造嶄新性之地方經濟模式,亦可調節當地嚴重性之社會問題,舉例來說,伴隨地方旅遊事業之蓬勃發展,婦女可就近投入民宿、餐飲等服務業,男性居民卻因不被允許上山打獵或下海捕魚而長期失業,甚至造成家暴等社會問題,透過生態旅遊所創造之解說及交通運輸等工作需求,有助於重建當地男性之社會角色及定位。

墾管處於2007年7月17日正式成立「社頂自然公園生態旅遊服務中心」,並交由社區組織主導經營,且同步協助其持續建立生態旅遊標準作業流程,提升服務品質與效能。諸此進展,顯示社頂生態旅遊實驗行動,已由資源調查、遊客試導入之前置階段,逐漸邁向正式營運與長程發展之嶄新里程。

另為強化國家公園與在地社區夥伴關係,墾管處於2007年推動園區內大光、社頂、港口及水泉等社區之風貌營造計畫,並以僱工購料及在地參與等模式,進行規劃與執行。後續為將諸此運作理念與操作機制,納入園區管理之常態運作及思維模式,施前處長於2008年起,指示墾管處轄下之管理站,應就近從事社區培力與輔導工作,初期並由南仁山管理站、後壁湖管理站、貓鼻頭管理站,分別協助港口、大光及水泉社區等。

、管理機構、專業團體及社區組織協力運作機制

經由上述推動經驗發現,社區參與國家公園經營及管理,不但能夠化解社區居民對於保育事務之排斥與抗拒,更能經由社區觀點出發,協助社區改善社會問題,提升環境品質,促進在地就業與產業發展,並藉此豐富國家公園之資源及特色,建構更具在地性之服務模式。

不過,多數保護區皆位於人煙罕至或經濟弱勢之鄉村地區,因此,無論社區居民之社會及經濟條件,皆無法與都會區域相提並論,如若期盼當地居民認同及投入資源保育工作,則應先行回應在地需求,積極協助居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後續方有機會共謀其利,共創雙贏。

再者,社區居民雖具備對於地方資源與在地知識之理解與認同,然而,卻經常缺乏處理諸如教育解說、旅遊服務、資訊傳播、產業經營、風貌營造等課題之專業能力,是故專業者或專業團體之陪伴與協助,將是諸此目標能否有效推動與落實的重要關鍵。

過往相關工作,經常由公部門委由外來專業團體執行,因缺乏對於在地資源及人際網絡之認識與掌握,且受限於計畫經費與執行期程,工作推動經常缺乏可持續性,並難以符合地方居民之實際需求。

相較於此,社頂案例因由墾管處主導推動,並結合具備地緣關係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長期執行,因此,較能深入理解地方課題,且經由行動研究與參與式規劃過程,逐步釐清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亦將未來長程工作推動所需具備之專業能力,經由按部就班之培力及輔導過程,逐漸轉移給在地居民。

這是社頂案例能夠有今日成績之重要關鍵,值得行政部門、專業團體與社區組織,進行深切思索與探討。

參考資料

Chape, S., Blyth, S., Fish L., Fox , Spalding M. (Compiler) (2003). 2003 United Nations List of Proteced Areas.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IUCN. & Cambridge: UNEP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

IUCN (1994). 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IUCN & Cambridge: UNEP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

陳美惠(研究主持人)(2006)《墾丁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整體規劃研究(第2年)》。屏東:墾管處。

陳東瑤(研究主持人)(2005)《墾丁國家公園社頂生態旅遊路線整體規劃研究》。屏東:墾管處。

劉正輝(2008)〈以當地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模式初探〉,《中國生態旅遊發展論壇4:生態旅遊實踐與出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25-235。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