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再條例0326公聽會及媒體之外(1)

護農村、護農業,還要對抗謊言、偽善,對抗金錢收買與威脅的長路上,我們不無感到疲憊、無力、卻又不甘心而仍然懷抱希望的走著。3/26日只是路途中的一天,每天每天,我們都要爭取一點點、努力一點點…

伙伴們:

我想與你們分享3/26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舉辦「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公聽會那天發生的一些些事,因為,從主流媒體上完全看不見那天真實發生過的情況。

3/26的早晨八點多,我抵達立法院。前一晚,臨睡前我有些緊張,想著今天要當抗議活動的「主持人」,掌麥克風,該怎麼臨機應變?因為之前已得知,農委會水保局有動員那些領經費補助的社區成員,同時對其他社區恐嚇:若反對農再,小心拿不到錢……。

因此,我們(台灣農村陣線)的工作人員,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互提醒,當天切莫發生衝突,若有人挑釁,也要冷靜,不能被形塑成民間兩邊,對政府的政策,「自己」意見不一;甚至是農村「自己」意見不一。

但事實證明,有些事,不是我們的態度如何就能展現,而是媒體與行政部門,早就已經「喬好」要怎麼「報導」這件事,不管我們的態度、意見如何。不過那天早晨,我還沒意識到這些,我只是有點緊張。

立法院內外,陸續來了識與不識的伙伴們,將近百人。本全老師說到,他昨夜睡不好,還念了經;我想我們的伙伴們,都把公聽會慎重的當一回事,當成重要的戰役之一,要透過發言、透過行動,傳遞出我們的心聲與理念,傳遞出我們的不滿與憂心。

可行政官員和媒體公司早已大致安排好「新聞」劇情了!我們還是慎重的一早起床,準備去迎戰。

一場不被報導、甚至被扭曲的戰役,朋友們,我要說,那還是場重要的戰役,真實發生過的戰役。

回到3/26號的早上,更早之前,清晨三、四點多,住在白河的農民薛弘明就騎腳踏車出門了,他必須騎腳踏車到車站,再搭車到台北。而從美濃來的正揚、啟尚哥等人,也透早就出門。從東勢與石岡出發的謝美麗等人,從蜿蜒的山路下山(我曾去過謝美麗主辦的農再說明會,才第一次到那「偏僻」的山村)。

台北的立法院,對很多人來說很近,但是對農民來說,那路程,何其迢遙,且遙遙的不只是地理上的距離、不只是公共交通工具的匱乏,更是政經與文化地位的大落差。

儘管很遠,農民們還是暫時放下田地,進入台北城,慎重的想要去表達心聲。畢竟,這是農再條例進入二讀前,立法院決議,必須舉辦的一場公聽會;第一場「正式」的公聽會。

「公」聽會?

名為公聽會,但那天,當各地的伙伴來到,想要進入公聽會場旁聽時,立法院的警衛出面攔阻了。其中一個警衛根本搞不清楚狀況,還很兇的說:「這不是公聽會啦,這是委員會」。

「這是公聽會!」

「這不是公聽會!」

「這是公聽會!」、「這不是公聽會」爭辯著。如今想來真是有點荒謬。明明是農村再生條例第一場正式的公聽會,而且依據當天公聽會的主席,彰化縣立委林滄敏的說詞聽來,可能是唯一一場、最後一場立法院的公聽會,竟然是這種情形,真讓人對行政與立法機關可以何等失職,大表「驚嘆」。

一場不對農民開放的、號稱要再生農村的公聽會。

透過民進黨立委的協助(公聽會竟然必須透過立委的協助,才能入場旁聽),一些伙伴們登記入場。在場外,我看見謝美麗從公聽會場內走出來,無奈的表示到,縱使進去了,也不能發言啊,有什麼用?

不准農民表達心聲的「公聽會」,而且可能是「官辦」的唯一一場。這算什麼「公聽會」?

於是那天早上,伙伴們舉牌呼口號後,「退回」立委潘孟安租借的會議室看公聽會轉播;時而噓聲,時而鼓掌。就我聽到的,連那些傾官方的學者,都不敢說農再條例是完備的好的草案,而是原則上大方向贊成,然後模糊的提及,該修也要修之類。可是,當天主流媒體的新聞報導,根本不是這樣。

是記者太笨嗎?聽不懂嗎?我看著那些濃妝豔抹、穿高跟鞋的女孩們,手拿麥克風,匆匆走過,身邊是扛著攝影機的男子。或者,是媒體老闆的力量太大?我想起在公聽會的前一天,看電視新聞(說實在話,我已經很少看電視新聞了,太多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以及報導內容,讓我幾乎不能忍受。)。偶爾看一下新聞,就看到農委會的置入性行銷。而且這不是我偶爾的頻率中,第一次看到的「行銷新聞」。這幾個月來,有好幾次,我都在民視新聞台裡,看到這類的新聞,我猜,三立電視台也不乏這種「新聞」!

「新聞」報導了某社區(我忘了名字),做社造多年了(因此,是從民進黨時代開始接受文建會補助的社區囉),把農村社區弄得美美的,新聞畫面中出現,微笑的人、一小塊被特寫的綠地等,然後—-重點來了—-社區的總幹事出來說話,說他們需要經費。

總幹事沒有直接說出口的,是農村再生條例(不管這法律怎麼爛、怎麼粗糙、怎麼後患無窮、怎麼空白授權給予行政官員無限擴權的權力),一定要過,盡快過,因為農委會水保局說,法條過了才能動用那舉債來的2000億,才能有更多錢下到地方去,而社區「很需要」、「很想要」經費。

但重點—-如曾旭正老師提到—-不需要通過農再條例,社區不是已經在做社造了?經費不是也一樣在撥了?有什麼建設、什麼美化、什麼工程發包,是非得農再條例通過才能做得嗎?

追根究底,只有兩樣,一就是2000億,二就是空白授權給縣市主管機關,強制徵收、重劃、重新分配與整備農村社區(沒有範圍規範)的土地。而開發土地也不是現今任一社區發展協會做得來的事啊,到時候法案做為一種武器,是握在縣府及農委會手中。

但有多少社區,或說,有多少民進黨時代開始領補助的社區工作者,抗拒得了誘惑?因此而噤聲?

甚至,縱使領補助也沒關係,反對惡法與社區營造,本來就是不同面向的兩件事,不必然衝突的,但是農委會卻搬出社區工作者來與反對條例的人「對抗」,這是統治者何等邪惡卻擁有長久歷史的分化伎倆啊。

回到領補助的社區工作者被動員、社區總幹事(公聽會裡發言的那位是退休老師)在新聞媒體上,被報導為來自農村的聲音,而真正的農民不能進入會場旁聽的那天,早上公聽會即將結束之際,伙伴們拿著小標語,以及從新竹尖石鄉運到台北的有機高麗菜(要感謝惠雯)等,走向公聽會門口,送菜給官員們,並呼口號,要他們重視農業,不要只是搞工程發包,搞大而無當的「建設」。

媒體的相機喀擦喀擦,但隔天,聯合報沒有報導,中國時報有一張幾乎佔四分之一版面的照片,但是沒有內文報導,只有一行圖說,被下標為「正反意見兩極」。彷彿這樣就是「中立」?

公聽會後,我們隨即召開記者會,但「剩」下來的記者已經很少了。不過,留下來的,我想都是真正想要理解的記者,譬如立報的記者胡慕情,以及我不認識的自由時報的記者陳曉宜等(請大家可以去閱讀他們的報導)。

我們的記者會,一點都不投主流媒體所好,不僅缺乏爆點,農民及學者們,發言還「過長」(據說立法院的記者會,發言最好都不要超過3分鐘之類),但我聽得很感動,甚至哽咽。我聽見我不知道的事,譬如白河蓮子的情形,譬如啟尚哥說到農地上蓋豪宅,農地的失地率超過百分之百,因為還會污染到臨田等。這一點一滴的小事,都牽涉到大環境與大結構,但是多麼可惜,也多麼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記者們「沒空聽」。我更聽到很重要的觀念,譬如謝美麗說,為什麼工人有基本工資,農人沒有?

為什麼工人有基本工資而農人沒有?回家後我還在想,為什麼替資本家工作的人,才有基本工資的保障,而為人類生產糧食、不隸屬任何一間公司的小農,卻沒有基本的保障?

「過長」的記者會結束後,大多數伙伴們散去,很多人還要回去工作。美濃的朋友回美濃,台中的朋友回台中,嘉義的朋友回嘉義等。不過下午還有一場行動。那天,官方舉辦了國土規劃的會議,據說馬英九會到場致詞,我們決定殺過去抗議。

從立法院紅樓101室、群賢樓101室,轉戰到國際會議廳101室。

幾個人(大多是女人喔),搭計程車出征了。標語藏在袋子裡,抵達國際會議中心,在一大群整整齊齊、高高級級的西裝套裝裡,伙伴們假裝不動聲色的各自進入會場。

一踏入那個門,我的感覺是,喔,我進入了「大人國」。

台上是一排穿西裝的大人,台下也是一大群「正經八百」的大人們。坐中間的那個大人,被歡迎著入場後,坐下,請各部會官員報告他們的國土規劃之計畫。經建會、環保署、內政部……全台的權力中心,當權者。這些當權者講話很斯文,完全像催眠曲,他們照本宣科,按照發給予會者講義上的鉛字,再念一遍。

什麼保育啦、環保、保護優良農地啦……我確信,他們壓根、打心底,不相信他們自己講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假話、廢話、虛偽至極的報告。不過整個會場,全場的教授學者們,倒還是行禮如儀的鼓掌。

我沒辦法聽下去,只好趴在桌子上睡覺。邊睡邊等待,不像我身旁的人,嘿,他也閉起眼了,只不過是坐著;我想他可能有成為官員的潛質,因為官員不都是坐著打盹嗎……。

言歸正傳,這「大人國遊記」的前半段,我睡了好一會兒,好不容易,等到官員報告完了,開始自由發言。培慧很快的舉起手。她高舉著手,劉兆玄大概不好意思不點她,所以由培慧率先發難,陳述反對農村再生條例的事,接著我和增芝等人也都陸續發言反農再。

讓我偷偷的講一下,那天,讓我自己最感到高興的,是我報身份時,說我是作家吳音寧。聽來也許沒什麼,可是對我來說,是歷經多番掙扎才得以說出口的。

好啦,再回到下午的國土規劃會議,劉兆玄面對伙伴們的發言,沒有回應,而我們在劉兆玄走出會場時,拉了標語,喊了口號,被稍微制止,不過沒被抬出去—-咦,竟然沒被抬出去耶!在事前的推想中,我們應該是被抬出去的—-然後,國土規劃會議的工作人員搬動台上的桌椅,換馬英九被簇擁著(劉兆玄跟在他身後)進場了。

馬英九上台致詞,一開始就說,他剛進來時被嗆了。嘿,是怡婷和思穎「嗆」他。當時我和培慧等人入場內,怡婷和安慈負責「外場」。馬英九說,他被嗆說,要做好國土規劃,再談農村再生。坐在台下正對著他的我順勢說,暫緩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他回說:這樣會來不及。我說:不會來不及。他說,你聽我說完嘛,我就靜靜的聽他說了。然後他說到哪裡時,培慧冒了一句:農村再生條例是滅農法案。總之,我認為我們極其溫和,根本談不上「嗆」。

最後,馬英九終於講完他的場面話、空話(天啊,身為官員,一天要講多少空話),而在我們大喊「傾聽農民心聲」時,斯斯文文的走了。

在上位者,不需要吶喊,不需要冒著被抬被抓的風險大喊,他們斯斯文文的在隨扈的護送中,斯斯文文的走了。

而美濃、石岡、白河、東勢、我們彰化溪州、雲林、嘉義、宜蘭、台東、花蓮……各地的農民,他們縱使扯破喉嚨大喊,這些位於國際會議中心的西裝套裝人,聽得見嗎?

我們再次拿出標語時,馬上被制止。有一個女警(或者只是工作人員),強力壓制住我的手腕,很生氣的說,妳怎麼這麼沒有禮貌!我說,這不是禮不禮貌的問題。她說,這當然是沒有禮貌。而我的手被她抓得發痛,不想跟她爭辯,反正馬英九也走了。就這樣,我步出會場,伙伴們也陸續步出會場。

當晚我坐車南下,沒有看到新聞是否有報導、怎麼報?不過已輾轉知悉,一些很誇張的「報導」。我在電話中對一位搞運動的妹妹說,以前參與學運時,反正消息一定會被主流媒體封鎖,感覺還比較單純,現在面對這種,拿錢做新聞、以老闆的立場為立場的媒體,唉,實在不知道怎麼辦?

因此,回到家,我寫了這封信。我感到,這是一條長路啊!

護農村、護農業,還要對抗謊言、偽善,對抗金錢收買與威脅的長路上,我們不無感到疲憊、無力、卻又不甘心而仍然懷抱希望的走著。3/26日只是路途中的一天,「每天每天」套句台灣農村陣線「不要說再見—-守護台灣農村」連署聲明中的句子,每天每天,我們都要爭取一點點、努力一點點,因為,我們真的不想和農村說再見。

0329-longantree-50.jpg
仍有許多依農為生的人們,在鄉村勤勞工作,對他們來說,土地不是資產,是伙伴(攝影/許文煙)。

從「閱讀雲林」喚醒地方認同

「閱讀雲林」這本雜誌大量發行到各單位,在學校服務的我,每個月在圖書館及各行政單位都能收到,因此我想縣府在雲林縣市的各中小學也有發行。過去一般雜誌不易被人珍惜,但是我發現,這本雜誌連大學生進入……

我要跟大家介紹一個值得驕傲的網站與雜誌,也是一個引導民眾如何閱讀雲林縣的新視野。網站是http://reading.yunlin.gov.tw/index.asp

「閱讀雲林」這本雜誌大量發行到各單位,在學校服務的我,每個月在圖書館及各行政單位都能收到,因此我想縣府在雲林縣市的各中小學也有發行。過去一般雜誌不易被人珍惜,但是我發現,這本雜誌連大學生進入圖書館,都會特別注意索取,並且閱讀過後的學生,會收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期待下一集。甚至校內的教授們都說,「閱讀雲林」這本雜誌,初次將雲林的價值給呈現出來,雲林像似脫胎換骨似的,改革雲林是貧窮農業、污染等負面形象。

980328-yunlin-240.jpg
圖片引用自「閱讀雲林」網站

「閱讀雲林」這本雜誌不僅有紙本發行,更以數位方式,讓地方活動傳播得更遠。「閱讀雲林」雖然很明顯得在包裝雲林縣政府的建設績效,為地方所做的用心,但是手法以優質文化形象作為基調,包含地方硬體建設、農工產業、教育、文化等等整套設計,此計劃非硬體建設,而是從軟性、知性的文化建設著手,相信這是很正確的方向與視野,真是值得鼓勵。

雖據筆者了解,縣府對於這本刊物所編列的費用算是充足,但是相信投資是值得的,一本感到讓雲林有光榮感,且知道自己家鄉有豐富的資產,更能認同這塊土地,這是千金難買,知性面的教育成效不易看見,但一旦人民的信心與自覺被喚醒時,投注再多的硬體設備,才不至於變成虛空。

有人說,年底要選舉,縣府有許多積極的作為,筆者相信這一切動作都是立意良好,但是懇切盼望,不論時局如何,都能看到這類的文宣品質,提升雲林閱讀品質,甚至在各領域的經營,都應被重視與整合,文化的深根不因政黨輪替而有所停頓,更懇切盼望這本刊物,更不會因選舉前後的激情,所延伸出來的產物,再次感謝縣府與編輯團隊,希望團隊繼續加油,我們期許每一集的產生,加油喔!

小地方長期徵槁

「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寫下各地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在每一個獨特的地方經驗中,我們交換彼此的菜單,關心的事物,以及對地方的看法。

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個人都生活在小小的地方,飯桌上的菜餚多半是家族中人親手種植、烹調,那個世界,或許很小,但是和別人很不同。

台灣在邁向都市化的過程中,很多的小地方變大了,無論出生於哪裡,隨時都可以造訪山邊海角,冰箱裝滿了來自全世界的食物。

這些變化,有些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想要推動的,有些則在不知不覺中,順著世界運轉,長成今日樣貌,失去與獲得,皆難以計數。

「小地方新聞網」是一個關心「非工業型態的,非都市型態地方」的新聞平台,尤其對於「山村、漁村、農村…」這些仍有耕作勞動的地方特別關注,也包含原來是鄉村地區,卻因都市化過程而被迫轉型,或急遽變遷的都市外圍鄉鎮。

因為在大環境的急遽變化下,這些小地方受到的衝擊最大,包含地景、環境、工作方式、人的關係…,都面臨很大的改變,這些變化,不止影響了妳和我,也將逐漸改變我們所處的每一個地方。

「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寫下各地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在每一個獨特的地方經驗中,我們交換彼此的菜單,關心的事物,以及對地方的看法。

980327-dsc07108-360.jpg
高雄寶來窯的風鈴。我們期待來自各個小地方的訊息。

文章的大致類別

目前,我們主要將文章分成以下幾個類別,地方很豐富,也許這些分類可以作為寫作的一點線索:

類目 說明
時事關注 較接近一般新聞事件的時事,例如農村再生條例…。
環境生態 著重在地方的自然環境或與生態相關的獨特事件。
人物 地方中值得被介紹或記錄的人物
耕作勞動 各個地方特有的耕作與勞動方式,面對的環境與作法。
鄉鎮變遷 希望能記錄社區中正在變遷或可能消逝的事物,例如眷村拆遷持續記錄…。
社區行動 社區裡發生的集體努力事件,或針對社區營造工作進行的觀察。
教育學習 針對各項地方進行的學習,或地方的教育現況。
美食趣事 各種地方美食,手藝、好玩的,值得和大家分享的事情。
雜記 無法被歸類的種種觀察。

投稿方式與稿費、版權

(1) 每篇文章的字數基本上沒有上限,但是希望不要短於800字(先前誤植為600字,很抱歉)。請至少附上一張照片。

(2) 經採用後的文章,每篇稿費為800元。

(3) 投稿於「小地方」的文章,需為初次刊登(如已經於其他地方刊登,但希望我們轉載,請註明),作者如需使用該文時,請註明曾刊載於小地方即可。

另外,小地方採用創用CC模式,凡刊載於網站上的文章,都歡迎非商業性的使用共享,但須註明出處作者。

(4) 限於人力,我們每一季整理一次稿費,會向每位作者核對您來稿的數量與金額後,再匯款給您。

(5) 投稿請用email:dfunnews@gmail.com  主旨註明:小地方投稿(只要能辨識就可以)

謝謝大家的閱讀,我們期待每一個獨特的故事,來自每個獨特的地方。

農再條例0326立院公聽會

農村再生條例第二場公聽會今在立法院舉行,會前台灣農村陣線舉行記者會,要求退回條例,以一年時間廣徵民意後重擬。會中學者砲聲隆隆,指農再條例「假再生之名,行土地炒作之實」,堅決反對。但即使引發社會巨大爭議…

農村再生條例第二場公聽會今在立法院舉行,會前台灣農村陣線舉行記者會,要求退回條例,以一年時間廣徵民意後重擬。會中學者砲聲隆隆,指農再條例「假再生之名,行土地炒作之實」,堅決反對。但即使引發社會巨大爭議,預料農再條例將很快過關,台灣農村的未來即將面臨另一波未知的命運。

農委會水保局長吳輝龍表示,十年內以兩千億推動四千個農村社區活化再生,改善農村環境。他強調,農再條例只著眼於促進農村社區活化再生,至於農業生產、農業政策、農民福利、農業推廣,則交給農業發展條例處理。但這種所謂「法律分工」的切割方式遭到痛批,學者主張,農再條例應涵蓋農村、產業、農民,不應分割。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表示,「這草案我每看一條都要嘆氣」,整個條例的本質就是「錢與建設」,何謂「再生」?內涵不清楚,工具與方法變成條例的重心,這種「建設決定論」,以為建設可以解決農村問題的建設思維,倒不如改名為「農村化粧條例」。

廖本全指出,水保局聲稱未來執行從下而上,但他質疑這條例是從中央到地方的發錢機制。而且所謂環境生態系統不應被簡化成綠美化,他要求立法院應撤回這部劣質的農再條例,以一年時間重新檢討,提出真正符合台灣環境的農村再生條例。

中山大學教授郭瑞坤呼應水保局的說法,指農再條例提供農村一個機會,且政策有分工,不可能同時解決農民收入、青年回鄉、農民照顧等問題。他強調,水保局也不必急著十年內一定要完成四千個農村社區,而且執行上應先解決水土保持等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設施。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要檢視農再條例,應從土地規劃系統、行政法學的角度。他質疑水保局始終避談條例中第三章「農村土地活化」,事實上這一章嚴重違反法律上授權明確原則。

徐世榮說,廿三條關於區段徵收、土地重劃,應以法律上明文訂下來,但條文卻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如這樣,「那農再條例可簡化成兩條就好,一是給你兩千億,二是由中央主管機關訂之」。

徐世榮表示,土地計畫的程序要明確,都市計劃法有八十多個條文,但農再條例有關「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卻只有一條,這是嚴重歧視 農村,「難道都市土地比較高級嗎?」由於這樣的規劃已衝擊土地規劃系統,他要求立法機關要負起責任,釐清爭議。

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表示,各界對農再條例有許多不同意見,還會繼 續在中南部舉辦公聽會。未來實施後也會定期檢討修法。

(本文轉載自「環境報導」部落格,閱讀更多專業環境報導,請點選這裡)

社區營造與抵抗

這個時代的人們,正身處在一個使用不適當的方式,卻試圖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環境中。許多人正著手於改革生活,卻不明白生活的基礎到底是什麼。一如此刻『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起的爭議;如果我們不了解…

社區發展協會一年一度的會員大會最近剛辦理,為了鼓勵會員出席,通常都有摸彩活動,今年獎品特別多,因為年底要選舉了,各方政治人物都自動奉上獎品來。

980326-resist-1-360.jpg

今年社區會員大會送給會員的東西是一包米和一包衛生紙,為什麼送衛生紙?因為那是沒有漂白的再生紙衛生紙,希望大家使用後能多多推廣。

我被抽中了!拆開紅包袋一看,是600元的禮券,兌換的商家是縣內一間地區型的連鎖超商。這好像是工作人員第一次準備這樣的獎項,用意是讓得獎者可自行選擇所需或所愛的物品,算是貼心的服務。

可是,我有不同的想法。我會問:『為什麼兌換的商家不要是我們社區內的店家呢?』印製簡單的兌換券,註明可在社區內的哪幾間店家兌換商品,商家收到兌換券後,再來社區發展協會換現金。有何不可呢?可是聽我說話的人第一個立即反應就是搖頭,嘴巴說:『太麻煩了!』

所謂的『社區營造』做久了,發現這件事其實是在做一種『抵抗』,抵抗工業化、資本化、全球化下的主流意識型態與價值觀。如果沒有這樣的體悟,做久了人會變『虛』,遂不知道『為何而戰』是也。

經常用人智學創立者Rudolf Steiner(1861~1925)的一段話跟人分享:

這個時代的人們,正身處在一個使用不適當的方式,卻試圖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環境中。許多人正著手於改革生活,卻不明白生活的基礎到底是什麼。

現代生活的需求是什麼?而生活的基礎又是什麼?一如此刻『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起的爭議;如果我們不了解農村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以及整體社會的意義,不清楚農村真正的境遇與問題,這樣的一個法案,如何能改革農村呢?

不免想起曾經發起『募集與焚燒社造報告書』行動的台灣社造聯盟。當初說焚燬是『為了告別,也為了重生』『象徵告別政府社造業務的束縛,宣示社區在地力量的集結;從而讓「社造」不但具備「社區營造」的意義,並能體現「社會改造」的內涵。』

只是,在遇到『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這項攸關台灣農業存亡關鍵,連帶也影響著許多社區未來發展的議題時,不禁想借該聯盟聲明中的用語問:『你們到底帶著社區告別什麼?重生什麼?』台灣社造聯盟在此時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呢?除了『對政府社造業務化的反抗』,『社造領袖們的自我反省與批判』在哪裡呢?

我們社區是個偏遠的小村落,除了三間跟著很多人一起長大的雜貨店、二家服務鄉親的豬肉攤和一家早餐店,完全沒有其他店家。昨天用那600元的禮券去買東西,如果這些錢是留在這些店家消費,甚至社區內大部分的人也抱持跟我同樣的想法,對在地經濟的活絡會有很不同的影響吧。

P1010817

社區的二家豬肉攤都是丈夫在外面的市場販售,太太留在家裡擺個小攤,讓大家不用跑去外面的市場買,服務鄉親的意味比較重,平時也是大家聚會聊天的地方。

對抗『集中化』、『集權化』是社區發展的課題之一,面對『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亦然吧!

台灣社造聯盟「 告別與重生募集與焚燒社造報告書」行動

http://blog.yam.com/tca2006/article/13338732#comment11853468

【荒野】邀您拜訪春天

親愛的夥伴,近日色彩繽紛,紫色的苦楝堆疊如雲,橙色的木棉開的放肆,相思樹也將染黃山林,油桐也已含苞待放,要再添一抹雪白,這一切只為了告訴我們,春天來了,要怎麼形容現在的勝興呢?就是「美」吧!…

邀您拜訪春天

親愛的夥伴

近日色彩繽紛

紫色的苦楝堆疊如雲 橙色的木棉開的放肆 相思樹也將染黃山林

油桐也已含苞待放 要再添一抹雪白

這一切 只為了告訴我們 春天來了

要怎麼形容現在的勝興呢?

就是「美」吧!讓您佇足靜觀的美

這時候我應該放一張美美的照片

但是 我不要 要您親自來將色彩帶回

980326-springleaf-360.jpg

2009年荒野戶外教學還有名額

活動場地就是勝興

活動對象是中部五縣市的小三到小六的孩子

報名請以班級為單位

費用是每個學校三個學期總共三場免費場

(只要負擔車資 午餐費和保險費 不需支付荒野任何費用)

收費場需支付費用 一人150元

美麗的勝興在等您

歡迎想讓孩子親近自然的老師 家長 為您的孩子報名

報名熱線 0930-927373 江瑞禎

e-mail:nick.abc@msa.hinet.net

以社會性農民組織為主體的出路

這些工作必須由農民與大社會的共同利益者(Stake Holder)共同來承擔。尤其在這波失業潮之下,城鄉的交流與合作更為重要,也更加迫切與可能;在更多知識分子回到家鄉的情勢下,他們的知識與經驗必須在向…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的農村分析何以有助於對抗農再條例

立法院於去年底已完成「農村再生條例」一讀,整整 2000億的發展基金將倒入台灣的大鄉小鎮。然而,這究竟是啟動繁榮的大紅包?還是毒死農民的糖衣毒藥?

審視35條文字,完全是掛農村再生的羊頭、實出賣農地的狗肉。它指涉關鍵點並非「農業」用地,而是農地非農化之後的利用。數月以來,許多關心社區、居民運動及環保生態的伙伴已深入農村,向農民就農再條例中的「農村規劃、土地活化利用、整合型農地整備」許多條文細節對農村、農業未來可能產生的惡劣影響,進行分析和說明。

但社區運動的夥伴們可能已發現,當我們愈將重心放在細節的條文上,卻愈會排擠我們討論整體農民生存改造出路的時間與精力。縱使農再條例再急迫,我們仍需要有整體想像的反抗運動,若被引導到細節的條文批評的方向,恐有可能造成失之瑣碎、見樹不見林的結果。

要讓反農再的問題清晰、化繁為簡。我們就需先認識今日農村的問題、病因,以期能夠更好的對症下藥。

980326-img_1645-360.jpg
有機栽培仰賴多種作物間與昆蟲微生物間互相配合,多元討論有助於釐清農村各種可能。

將農業問題抽絲剝繭

首先,我們先問農民、農村與農業的三農問題之主體是誰?很清楚的,它必須是以「農民的生存」作為第一要務。故任何問題的發問、答案都應圍繞在農民身上。然而,當前的農會、合作社等營利型組織僅能被視為營利的事業體,他們不是由農民自己組成、以農民為主體,且具有農民社會權的社會組織。

其次,深究政府積極推動農再的動因,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的危機(金融海嘯只是它的冰山一角?),使得國家機關必須在維持現有積累體制的需要下強化統攝力量,以利資本對農村的生計、自然進一步剝削。而其執行單位既是既有的地方組織,包涵了過去的農會、及農再條例下被擴權的農委會及其下屬機構,更加上理應裁撤的水利、水保單位。

最近,新政府更利用農民對「生產」無望的心裡,藉既有的農會或社區組織鼓吹土地改革、社區營造,以為可以在社會安全網失能的狀態下、不求改善也能為社區帶來新的工作機會;甚至最終靠出賣土地換取的退休老本。

國家機關正是藉由提供利益給農會或社區工作者,使其作為國家與農民之間的「掮客」(或譯中介角色,杜贊奇Prasenjit Duara。1993),對上獲取利益、對下勸說服從。而國家不僅藉由經濟控制農村,更透過意識上破壞傳統農村的權力的文化鈕帶(culture nexus of power,或譯權力的文化網絡。杜贊奇。1993),並操控新的鈕帶關係(即俗稱的樁腳),來重構建立恩庇侍從,並將掮客利得與壓制農民的行徑化為隱形。

上世紀農村社會的中介人

然而,上述由多重掮客中介所架構的農村權力關係,並不是僅出現在今日的台灣的獨有現象。

杜贊奇早在1900-1942年指出中國農村中即已存在了此等內捲、停滯的現象。但他發現農民並非被動的接受擺佈,而是會透過象徵的符號,對之進行增添而賦予意義,進行抵抗或反抗。(杜贊奇。1993)

當時的中國,從滿清到國民黨的早期,國家因無法確切收到稅款,面臨發展的停滯;為了提高徵稅的效能,國家透過或利用贏利掠奪型掮客──加上日益衰退中的保護型掮客──共同代為收稅的政策。

所謂「贏利掠奪型的掮客」:是指以獲取「利潤」作為目標的民間中介者,一種戕害生民,為農民所排斥的中間人。其中也包括了其他食利者及當時的當舖、行會等。

相對前者的是「保護型掮客」,他們較以社群的福祉自任;以獲得地方對其崇高的榮耀尊崇地位為服務旨向,並非為短淺利潤、物質利益所驅動。其威信(不是權勢)乃建立在農民對其文化資本的信賴與凝聚上;即由社群傳承的「權力的文化鈕帶」賦予其正當性。他們的代表人物包括宗教、宗祠的領導人或退職官員、在地仕人。

保護型掮客也是農民有意識推舉出,以作為抵制被贏利型掮客剝削的對抗手段。這個抵制和抗爭的失敗,導致了土豪劣紳的橫行;最終帶來了國民政府農村統治的破產。

歷史將永劫回歸或超越?

然而,一個世紀過去後的台灣,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今日,贏利型掮客卻改換了新的面目頑強再生(如今日的農會組織、部份的社造機構);然而架構在傳承性的「權力的文化鈕帶」之上的保護型掮客卻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正式、貌似中立第三者的地方官僚機構,或親官方的非政府組織(GONGO)。

而當代的營利型掮客的經營目地也遠超過收稅的範圍,他們可能是已整體地承攬了國家所有外包的政經責任。以農會來說,就是各種生產需求、補助的申請代辦機構;就社造協會來說,即成為了社區營造事務的代理執行者。

或許,有人會說反駁:社造者對農民多所幫助,怎能稱之為「掮客」?

但事實上,所謂掮客的定義並非其服務的主觀出發點的善惡來區分,而是由客觀的法權性社會位置來定義。亦即只要是作為國家與人民間的「橋樑、折衝者」,就是中介性的掮客。我們只是進一步從其服務背後的利益流向與「階層立場」來區分其為保護農民或者從之圖利的掮客。

另謀出路的社會性農民組織

此外,從一種巨觀的角度,我們會看到無論是保護型或者贏利型掮客,只要是為了國家利益進行代徵代收;其政治效果多不免成為讓國家的控制與榨取能力提高的共謀者──即令保護型掮客也不例外。

是故,當台灣有良知的社造工作者,開始批判國家對農業的剝削,並構思一種「以重建社會性的農民組織」為目標的改革策略時,他們首先必須面對的,即是從歷史經驗中所體認到:「究竟,社區工作者是國家與農民的中間人?或者是社會性農民組織的協同者?」

倘若是後者,我們就要從「國家—社造者—農民」的三角關係,轉化為「國家—農民、社造者」的二層關係。後者的農民、社造者必須發展出一種挑戰既有邏輯,以人民的利益為第一優先的社會關係。它必以社會權來挑戰國家的權力統攝,亦即藉由非贏利、互助共生的社會網絡來挑戰「贏利」的市場經濟;以及剋制犧牲三農長遠利益的政權短淺操作。

這「社會性的農民組織」的首要目標,就是讓農民具有決策的權與能,更重要的,是由農民來執行自己決定的政策;透過分辨、反省、從事自力建構、組織社群生計、動員的社會運動。這種結社更是一種非盈利的生產機構,在滿足農民的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時,藉由交換的方式幫助社會其他弱勢者。

在生產上:農民集體討論並規劃、分配各自耕種的農產品,以避免追高市價、生產過剩。

在銷售上:反擊菜蟲、盤商的層層剝削,藉由農民的力量,將農產分為兩部份,一部分藉由自己建立的運輸、銷售單位販售,另一部份作為與其他社會性組織交換,在幫助其他弱勢者的同時,彼此交換日常必需品。

這些組織與動員,正可與今日廢除引鴆止渴的農再條例的抗爭相結合,將2000億元轉化為有長遠視野的基金,逐步提供給社會性的草根農民組織來使用。

這些工作必須由農民與大社會的共同利益者(Stake Holder)共同來承擔。尤其在這波失業潮之下,城鄉的交流與合作更為重要,也更加迫切與可能;在更多知識分子回到家鄉的情勢下,他們的知識與經驗必須在向農民學習的實踐中受到檢驗,才能同時挑起生產與社區規劃的雙重角色,而這種一人多工的角色分工,也正是將社造的權力由社造工作者下放到農民身上的實踐,他們必須透過相互間的民主監督,來落實新的社會關係與生產方式。

更重要的,「社會性農民組織」足以抵抗官僚政府的基礎,正是因為他架構在人民民主的基礎之上,只有讓人民真正的掌握社會預警、監督、審計與訴訟的四項功能,且能看到自身力足掌握的農村生產新願景,農民、農村與農業才能脫離外在於他們的破壞性力量的盤剝與衝擊,一步步走上復甦、再生的道路。

杜贊奇。1993。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

附註:從權力的文化鈕帶的角度,對不同時代的國家統攝進行分析

  1900-1942中國 1942-2008台灣 未來
目標 封建及民國的國家發展 資本主義發展,以農養工;以工廢農 反對資本主義的人民性社會
狀態 內捲/停滯:農村治理破產 內捲/停滯:農村衰蔽 草根人民的生存自救
原因 官僚制度無能,無力收稅、盈利掮客獨大 週期性產銷危機;人口外流、土地流失 已見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停滯、必須改弦易轍
解決出路 農民革命 受制於贏利掮客的掌控能力;國家機構財稅危機輪迴 重建草根性的人民組織,讓農民活下去
負責人 強取豪奪的贏利掮客(非在地資本/官僚利益)v.s式微的保護掮客(地方士紳) 贏利掮客(農會推展組織…)+地方及中央官僚(gongo)v.s.微弱的保護掮客(有覺醒力的社區工作者) 草根性人民組織+保護人民組織的掮客(有覺醒力的社區工作者)
權力的文化網路(文化紐帶) 傳統地方宗族、宗教性所凝聚的威望所形成保護型掮客,是為剩餘的社會自衛機制與力量 保護掮客的文化鈕帶所形成的文化信賴已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地方官僚及農會等選舉樁腳的操控與宰制 建立主體意識:發展具有人民性的文化鈕帶,使得農民能夠利用在地智慧掌握決策與執行權,成立民主組織;結合保護型掮客,使他們成為輔助草根性農民組織的正面角色。共同努力廢止一干「農再」或其他類似條例

〔台灣社會論壇〕將於3月28日舉辦──「揭露農再條例,尋找另類出路—以社會性的農民組織扭轉滅農政策」論壇,論壇中將針對杜贊奇與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等內容多作分析,詳細訊息、論壇資料下載請點選這裡

【行動】農再條例行動最新進度0316-0322

相信各位夥伴們都收到了連署和參加公聽會的訊息,這些訊息透過各自的網絡發送到了全球各角落,在連署名單裡,可以看到不只身在台灣的人們在關心農村,遠在其他遙遠國度的台灣子弟也同樣在關注農村未來。

這二週的戰場在立法院,為了夜長夢多,立法院加速了農村再生條例的審議進度。立法程序上該辦理的公聽會即在明天,希望各位有空的夥伴到場聲援。

先跟各位報告上週進度:

0316

「不要說再見–守護台灣農村」之連署行動開始。

透過大家用力地轉發訊息,到昨天晚上,總連署已經有 4700。團體: 270;個人:4430。距離明天欲達到的目標5000人,已經很近了,我們再加把勁!

0318

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播出農村再生條例專題報導。線上收看請見:http://www.peopo.org/innews/post/32941
獨立特派員節目願提供DVD在後續地方說明會中播放。感謝!

0318

立法院友好立委助理傳來消息,經濟委員會召集委員林滄敏立委主張下週四辦理程序上的公聽會,以便儘速通過。抵擋不了的情況下,經委會決議3/26舉辦公聽會,台灣農村陣線隨即開始準備3/26公聽會之發聲行動。

相信各位夥伴們都收到了連署和參加公聽會的訊息,這些訊息透過各自的網絡發送到了全球各角落,在連署名單裡,可以看到不只身在台灣的人們在關心農村,
遠在其他遙遠國度的台灣子弟也同樣在關注農村未來。

對於農村再生條例,我們希望的是更多討論、吸納基層百姓與農民的聲音,而不是讓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我們毫無所知的情況下,逕付表決、然後通過。

農村是整體社會的基礎,因而這是一場攸關所有人未來的事件….

【招生】小地方,大視界-花蓮公民新聞寫作0410開課

「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認識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分享他們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 歡迎年滿十八歲,具基本書寫、數位攝影能力,關心花蓮地方發展,對公民新聞…

大事小事花蓮發生的事、你寫我寫人人動手來寫
「小地方新聞網」是一個比較針對「非工業型態的,非都市型態的區域」來觀察記錄的新聞平台。

特別是「山村、漁村、農村…」仍有耕作勞動的區域,另外也包含原來是鄉村地區,卻因都市化過程而被迫轉型,或急遽變遷的都市外圍鄉鎮。

因為在大環境的急遽變化下,這些小地方受到的衝擊最大,包含地景、環境、工作方式、人的關係…,都會面臨很大的改變。這些變化,也標示了台灣島嶼將來可能會演變的方向。

不論是不是生活在上述的小地方,「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認識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分享他們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

主辦單位: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旗美社大〉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招生對象:歡迎年滿十八歲,具基本書寫、數位攝影能力,關心花蓮地方發展,對公民新聞寫作有興趣的社區工作者、學校老師、學生、一般大眾報名參加〈需自備數位相機〉

課程費用:300元,保證金500元,上課出席超過2/3,保證金即可全額退費!結訓後頒發結業證書,產出文章若經小地方新聞網錄取每篇可得稿費800元。

課程期間:4/10~5/30,週五18:30-20:30或週六10:00-12:00(共26小時)

上課地點:花蓮創意文化園區文學館二樓文學視聽室 花蓮市中華路144號〈請從仁愛街進入〉

報名請洽:電話:03-8327105 手機:0910951113   傳真:03-8324608  E-mail:pt2117@gmail.com

截止日期:請於98年4月5日前匯款,並電話或E-mail與江小姐確認匯款成功,完成報名手續。 

花蓮一信金融代號:215                 國光分社金融代號:0080
戶名: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高繼文   帳號:0842000000460-2

課程內容:

1.      了解公民新聞的意義與價值。
2.      了解花蓮地方人文、社福、環境議題
3.      具備基礎媒體識讀、新聞寫作、攝影技巧
4.      學員建立個人部落格
5.      學員參與校園媒體、社區媒體、社群媒體
6.「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觀察員的養成

課程表: 上課日期時間主題與內容任課老師

【4/10】(五)18:00-18:30(30min)相互認識、計畫說明  江珮瑾/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4/10】(五)18:30-20:30(2hr)什麼是公民新聞,核心價值何在?  林福岳老師/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17】(五)18:30-20:30(2hr)問題在哪裡?如何發掘新聞?  吳采璋老師/教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主持人

【4/18】(六)10:00-12:00(2hr)媒體識讀  李明軒老師/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24】(五)18:30-20:30(2hr)媒體識讀  李明軒老師/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25】(六)10:00-12:00(2hr)從公民觀點看花蓮藝文、社福團體現況  葉麗羚老師/漢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主持人

【5/1】(五)18:30-20:30(2hr)公民新聞寫作技巧、部落格架設與運用  胡慕情/立報記者

【5/2】(六)10:00-12:00(2hr)新聞游擊戰術運用  胡慕情/立報記者

【5/8】(五)18:30-20:30(2hr)「社區報Q&A」  吳明季、Kacaw/奇美部落社區報編輯群

【5/15】(五)18:30-20:30(2hr)公民媒體與原住民土地議題  Lisin.payso老師/原住民電視台記者

【5/23】(六)8:00-12:00(4hr)新聞攝影、採訪實作  黃東榕老師/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發展策劃部媒體公關管理師

【5/29】(五)18:30-20:30(2hr)學員作品交流討論、成果發表會規劃設計  全體學員

【5/30】(六)10:00-12:00(2hr)成果發表  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全體學員

備註:課程講師、上課地點,視實際上課情形調整

參考網站:
PeoPo公民新聞平台http://www.peopo.org/
生命力新聞http://www.newstory.info/
小地方新聞網https://www.dfun.tw/index.aspx
立報http://www.lihpao.com/
破報http://pots.tw/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
南方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south.shtml
慈大公民台http://www.peopo.org/tzuchicom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小地方新聞記者的行列!

高麗菜心最好吃

這一日,靜英將菜園裡已經繃開的高麗菜採下,剝下葉子攤在禾埕上上曬開後,順手將幾顆高麗菜心撿拾起,沒有丟棄,然後回到屋簷下,我好奇地跟在後面想看個究竟。只見靜英就著畚箕,右手握著大菜刀,左手抓緊…

這一日,靜英將菜園裡已經繃開的高麗菜採下,剝下葉子攤在禾埕上上曬開後,順手將幾顆高麗菜心撿拾起,沒有丟棄,然後回到屋簷下,我好奇地跟在後面想看個究竟。

只見靜英就著畚箕,右手握著大菜刀,左手抓緊高麗菜心,蹲著就開始削將起來。高麗菜心體積不大,上面還殘留著剛剛清洗和菜汁的混和水分,並不容易抓穩;大菜刀原本是用在沾砧板直切用的,一手抓著橫削使用,就顯得有點重量了。但這些小問題,都沒有對靜英構成任何阻礙,只見靜英右手使勁一刀一刀削出,左手則配合著節奏轉動,乾淨俐落,頃刻間,幾個原本表面凹凸起伏的菜心,一個個便晶瑩剔透了起來。

接下來,靜英將這些光滑平整的高麗菜心,拿到砧板上,斜切成片狀,放進碗中,加上醬油,辣醬,淋上一點香油,攪拌後靜置若干時刻;食用時放到碟子上,幾顆菜心的份量,正好舖滿一張小碟子。最後灑上一點香菜,就是一道可口的下胃小菜。靜英邊做邊說,「還小的時節,我的母親就係這樣做的。」

比起高麗菜葉來,高麗菜心當然不能算好吃。談起高麗菜葉,其料理方式可多了,混和其他菜蔬快炒,混和各種肉類燜煮,做為包子餃子餡料..等;就算做成醃菜,也可以做成台式泡菜,以及客家式的高麗菜乾..等,各類作法,沒有一樣說起來,不讓人垂涎三尺的。獨獨菜心,在一般的料理過程中,是被當成廚餘垃圾丟棄的。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也有著高麗菜心的獨門料理方式;但是在客家美濃,將高麗菜心視為一種垃圾,顯然有違這個族群,因為資源匱乏所建立的勤儉持家,惜物愛物的價值觀。因此在早年食用高麗菜封,當菜葉部分都吃完時,大人們便會挾起高麗菜心放進口中,邊嚼邊說:「高麗菜心最好吃!」然後挾起另外一塊,放進孩子的碗中,示意孩子好吃的東西快快吃完,免得被別人吃光了。

我請教靜英,除了做成涼拌之外,高麗菜心還沒有其他的吃法?靜英不假思索地說:「當然還有啊,就是像蘿蔔那樣醃漬!」我從未吃過醃漬的高麗菜心,因此聽完後,心中開始期待。同時思索著,「原來『高麗菜心最好吃』,不是哄孩子的話啊!」

980315-white-360.jpg

剝掉菜葉後的高麗菜心。

image003

靜英即使用大菜刀削高麗菜心,還是很熟練。

clip_image006

削好好將高麗菜心斜切成一片一片。

clip_image008

靜英說,她的母親以前就做成這種口味。

(作者為旗美社大主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