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哩,令人迷上

等了好久,終於端上餐前湯(老闆放在出餐區,呼喚客人,自行端去)。一入口,蔬菜的清甜瀰漫整個味蕾和口腔,淡淡的咖哩提味帶出湯汁的層次感,西洋芹與紅蘿蔔塊滿足牙齒咀嚼東西的欲望。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一半啊!

curry2.jpg

說起咖哩,我不是達人,從小到大,卻也吃過好幾回。在台灣,流行日式咖哩,特色是加了濃縮蔬果泥,咖哩香料與馬鈴薯、紅蘿蔔、肉塊一同燉煮。端上時,圓盤一邊是米飯,另一邊是醇厚的咖啡色稠狀物。每間餐廳的咖哩飯沒有太巨大的差別,其間只是味道甜了一點或辣了一點,香料簡單一點或複雜一點,份量多了一點或少了一點,肉塊嫩了一點或硬了一點。但我在台東,嚐到了意料之外的組合與滋味。

curry3.jpg

這家店位於台東市四維路,離市中心小遠。不太顯眼的一般民宅,一樓店面小小間。

店內佈置走的是簡約傢具路線,並混搭民族風單品。霧面玻璃桌子配黑色塑膠椅,有種現代冷調感。多層次藍色長布,鋪滿天花板,縫隙間垂下水母造型燈具(用紙純手工黏貼再剪開)、紅色中國風爆竹掛飾、印度象神甘尼許圖騰燈籠,在在顯示主人的品味寬廣且多元。

curry4.jpg

我會知道這家店,肇因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這篇生態綠的文章,被老闆的理念感動。「我們供應的不是飲食,而是飲食文化。我們調理飲食的材料,包括:生鮮有機食材+飲食的生態知識+有機觀念+飲食美學+養生認知。咖哩的靈魂是數十種熱帶香料,我們直接採購印度香料原材,自己煎焙,自己研磨,調製獨家咖哩配方。飲食是大地的恩賜,我們的食材優先選用疼惜大地的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包括知名環保前輩徐蘭香的養生醋,以宗教情懷作百分之百有機種植的『秀明農法』蔬果。」

curry5.jpg

由於目前只有老闆一人,沒有其他人手幫忙,加上又是現煮限量,所以最好事先預約點餐。店裡採自助式,客人得自取餐具和飲水,用完餐後將碗盤放到回收區。

curry6.jpg
在等待老闆烹煮上菜的空檔,福熊到各個角落拍照。餐具桌的旁邊,擺放著手工藝品,有項鍊、手鍊、戒指和小型木雕,看起來是台灣原住民以及東南亞民族的風格。

curry7.jpg

桌上也有老闆的書籍和攝影作品,老闆林雲閣其實是個作家。當初從台北移居東海岸,只想靜居寫作。後因參與環保團體搶救東海岸最美麗的海灣─杉原灣(台東縣政府引進財團做大規模的BOT開發,導致美麗海岸遭受重大破壞),而中斷寫作,一股腦投入搶救杉原灣的抗爭工作。生活長期無穩定收入,遂以自己拿手的咖哩和咖啡手藝,在台東市區開設一家結合餐飲和民宿的「迷上咖哩」簡餐店。

curry8.jpg

店內的咖啡標榜使用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認證的優質咖啡豆,直接採購生豆,自己手工烘焙。由於福熊不是咖啡迷,也沒點用咖啡,這裡的咖啡是不是有原始的香醇和口感,得靠網友前往評鑑。

curry9.jpg

咖啡麻袋所裝飾的牆面旁邊就是出餐區,福熊因為餓極,不時向內探頭。老闆在廚房裡忙著,環境還算乾淨明亮。砧板上有許多蔬菜水果,成品挺令人期待。

curry10.jpg

等了好久,終於端上餐前湯(老闆放在出餐區,呼喚客人,自行端去)。一入口,蔬菜的清甜瀰漫整個味蕾和口腔,淡淡的咖哩提味帶出湯汁的層次感,西洋芹與紅蘿蔔塊滿足牙齒咀嚼東西的欲望。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一半啊!

curry11.jpg

喝完湯,又等了十分鐘,重頭戲要上場了。沒看錯吧!料爆多的,都快溢出盤子了說。龐大的蔬菜群實在與我想像中的咖哩飯差很大,嚐了之後,真的很好吃很舒服。裹著咖哩芡汁的大塊蔬菜,還保持著原味。一般咖哩飯,咖哩醬強當主角,米粒和零星蔬菜不過是點綴。但這盤咖哩芡汁的存在是為了襯托食材的本質,謙虛得令人敬佩。

我覺得吃咖哩飯的過程像是玩猜食材的遊戲,有些顏色鮮豔的蔬菜,例如:南瓜、高麗菜、番茄、青椒、茄子,光看特徵,心裡就有個大概。但被咖哩顏色掩蓋的馬鈴薯、甜椒、洋蔥,吃了,答案才會出來。於是福熊腦中出現這樣的OS:「啊~這是杏鮑菇!啊~那是鳳梨!Oh~My God!居然躲著香蕉!」趣味橫生。(啊!差點忘記介紹那牛肉了,它軟嫩到一個不行吶!)

curry12.jpg

除了我點的紫茄牛肉咖哩之外,友人點了咖哩炸雞餐。生菜鋪底的餐盤上堆著炸雞塊、香蒜法國麵包、薯條,還有大量蔬菜天婦羅。聞著四溢的香氣,剛吃完咖哩飯的我又不爭氣地流出口水,真素令人嫉妒啊!(咬下唇)

curry13.jpg

在文章接近尾聲的此刻,我要告訴大家不幸的消息。大家有可能看得到卻吃不到,因為老闆想把店頂讓了!(實在是太黯然、太銷魂的消息惹)

老闆在個人部落格上表示:「因店主無資金再繼續經營下去,歡迎喜愛迷上咖哩店面風格者,來店參觀和洽談。※在頂讓期間,每天仍照常營業。」此店開幕初期,受到大台灣旅遊網、教育電台台東台等媒體專訪,經營得還不錯。自從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大家越來越精打細算,生意卻越來越慘澹。其實一客咖哩飯130元,炸雞餐150元,還好啊!這價錢在都市根本是超便宜的(四人同行還打九折呢!)

(點此縮圖可連結到較大的原始照片)

唉~熱情總有燃燒殆盡的一天,空有理想也不能當飯吃,市場決定了老闆口袋,網友們想吃得趁快!

———————————————————————————————————–

curry15.jpg

「迷上咖哩」簡餐店
林雲閣,089-334942或0936-908-603(要先訂餐)
台東市四維路3段231號 10:00am-23:00pm(每週二公休)
「迷上咖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P_y6P_aXExjrMOROQ4s-

未來的七星潭,可以讓我永遠不再需要想起里斯本嗎?

向Hostel值班大哥探詢如何前往Porto,他答以巴士和火車兩種方式。我問:「那一種會沿著海岸北行?我想看漂亮的海岸風光。」大哥立即回答:「兩種皆不,因為里斯本非常重視海岸生態,不會貼著海岸開發道路。」

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是個典型的海洋城市,在大航海時代扮演歐陸面向大西洋的前哨,1755年大地震毀壞大半城區後,影響力逐漸減弱,直至1998年主辦世界博覽會,以「海洋,未來的資產」為主題,吸引一千萬人次參觀,重尋迎風揚帆的驕傲。

真正的里斯本老城,位於勢高之處,從累累城垛間隙看出,海洋粼光與老磚暗瓦,交織出歷史溫度,銜接海岸處,留有廣場與適當空間,讓海洋滲透成生活的一部份。城市西邊的貝倫區,與海岸關係更為密切,小港中帆船雲集,城市與大海相互攤開懷抱,聯繫無礙。

一座世界文化遺產矗立岸邊,那是16世紀的防禦工事—貝倫塔。貝倫塔周圍並未過分建設,金黃夕陽下,當潮水慢慢向貝類攀集的塔座溢漲,風中迴旋著小孩們放風箏的嬉鬧聲。

981126-lisbeach-400.jpg
里斯本老城,銜接海岸處,留有廣場與適當空間,讓海洋滲透成生活的一部份。林秀叡攝

fig02
海岸邊的世界文化遺產—貝倫塔,周圍採最低限開發但全然開放。林秀叡攝

fig03
海岸邊的世界文化遺產—貝倫塔。林秀叡攝

這趟旅程是屬於海洋的。抵達隔天,向Hostel值班大哥探詢如何前往第二大城Porto,他答以乘坐巴士和火車兩種方式。我再問:「那一種會沿著海岸北行呢?我想看漂亮的海岸風光。」大哥不假思索,立即回答:「兩種皆不,因為里斯本非常重視海岸生態,各種建設會保持適當距離,不會貼著海岸開發道路。」

他回答得很坦然,我卻為自己的冒失深感抱歉。

這當然是個冒失的問題,我聒絮地向自己嘀咕著『「為了享受海岸風光,所以要沿著海岸開發……」天啊,我怎麼可以容許自己呈現此種思惟?』,同時深深佩服里斯本,決策者能不受利益團體左右,堅持保護海岸觀光資源的低限開發本位,需要多麼弘毅的勇氣。

一個半月後的今天,七星潭開發案逐漸引起反彈,我想起了里斯本。

花蓮,可以是另一個願意勇敢保護海岸生態的地方嗎?花蓮海岸,可以永遠令旅人感動嗎?七星潭,真的能藉由財團圈圍海岸而得到永續發展嗎?未來的七星潭,可以讓我永遠不再想起里斯本嗎?

未來的七星潭,可以繼續保持純淨又多樣化的生態嗎?可以是一個讓小孩快樂奔跑的天堂嗎?可以是一個在金黃夕陽下,聽得見海浪說話的祕密基地嗎?可以讓我見識台灣尊重海洋的胸懷,爾後不再需要想起里斯本嗎?

(作者為德國布蘭登堡工業大學BTU世界遺產研究所碩士生)

 (更多七星潭的訊息,請點選這裡)

災後,歡迎大家來屏東

有沒有搞錯啊!在八八水災中,屏東縣不是重災區嗎?交通沒問題嗎?觀光景緻還正常嗎?即使大多數地區一如往昔,但救災為先,依現在的氣氛也不適合去玩樂吧?剛開始我也是這麼想,不過除了災民,非災民也需要大家的關照….

光看標題,有人心裡可能會這麼想:「有沒有搞錯啊!在八八水災中,屏東縣不是重災區嗎?現在適合去嗎?交通沒問題嗎?觀光景緻還正常嗎?」其實屏東縣幅員廣大,受災區只有集中在沿海的林邊鄉、佳冬鄉以及山區幾個鄉,其他鄉鎮都是正常的。

「即使大多數地區一如往昔,但救災為先,依現在的氣氛也不適合去玩樂吧?」剛開始我也是這麼想,不過根據幾週以來的觀察,我覺得除了災民需要大家的幫忙,非災民也需要大家的關照,怎麼說呢?

東港開海產店的親戚以及在枋寮從事餐飲業的朋友表示,自從水災之後,生意一落千丈,少了觀光客,收入去了大半,而在地居民傾向節約度日,外食的比例也減少了,兩相影響下,收入銳減,目前都是咬牙苦撐。光是在福熊所及的生活圈中就發現這樣的現象,相信更多行業更多民眾也受到水災的波及,造就一大群的「類災民」。

如果大家到屏東縣觀光,交通、餐飲、住宿、娛樂業直接受益,這些民眾生活好過了,也會帶動其他民生消費。經濟活絡,金錢流動,政府的稅收也會增加,進而用於災區重建,形成好的循環。而且我們平常工作那麼累,有旅行放鬆的需求,只是將某地換成屏東(雖然可能會增加交通往返時間),又能幫助屏東的同胞,何樂而不為呢?

關於到達屏東縣的交通以及屏東縣境內的連通方式,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

【航空方面】

從台北到屏東機場恆春機場都正常。

【鐵路方面】

根據臺鐵局8月14日起列車運行說明,屏東線(高雄=南州) 區間列車正常行駛,但南州到枋寮目前是停駛狀態(但有公車接駁),至於南迴線(枋寮=台東)對號列車全線停駛,預計9月15日恢復臺東至枋寮間列車行駛

【公路方面】

屏東縣政府警察局所提供的「屏東縣轄內道路通阻最新概況(8/24 更新版)」描述了詳細的道路及橋樑狀況,因為內容繁多,不一一轉貼,請點進去看。簡單的說,從高雄縣林園鄉通往屏東縣新園鄉的雙園大橋(台17線)斷了,要改走萬大橋(88快速道路)或高屏大橋。台17線的林邊、佳冬鄉一帶,路面泥濘難行,不建議行駛,讓救災及施工、運補車輛進入比較好。

台9線(南迴公路)楓港往大武方向可通行小型車,部份坍方路段單線雙向通行,但路況不佳,建議駕駛人非必要勿行駛。從內埔鄉水門村到三地門鄉(台24線)還OK,但從三地門到霧台地區有多處道路坍方,外地民眾暫勿進入。

最後再看一次屏東縣美麗的人文風景,歡迎來屏東!

img239.jpg

img305.jpg

img369.jpg

img467.jpg

img512.jpg

img732.jpg

img782.jpg

台灣 離糧食危機還多遠

歐洲人花了48%的歐盟預算,在補助產值比重很小的農業,投資與報酬可謂不成比例。但歐盟諸國或許看重的是將近五成的預算,能換來了歐盟的糧食安全與氣候調適能力、省下後續彌補環境損害的花費、換來農夫基本的生存尊嚴…

阿根廷從1910年開始出口小麥,多年來為全球第四大小麥出口國,但從前年開始,持續的乾旱導致小麥產量從一年1,640萬噸一路下滑。今年的預測產量僅600萬噸,僅夠應付國內需求,百年來阿根廷可能第一次將從國際小麥市場上消失(*1)。

或許這只是地區性的單一事件;但IPCC第四次報告(AR4)指出,即使僅升溫一度,都將傷害到低緯度國家,例如台灣的稻米生產量;當升溫超過三度以上,全球各地農業都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2)。

980715liangshweiji-400.jpg
阿根廷過去為重要小麥出口國,今年因氣候異常,恐將從出口國轉成進口國 (圖/Flickr共享)。

糧食危機 蠢蠢欲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去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並不只是因為投機臆測行為而產生的偶發現象(*3)。他指出,當初造成糧食危機的結構性因素,包括仰賴石油的糧食生產模式、全球人口增長、氣候變遷等因素依舊存在。

克魯曼亦不諱言地說,許多國家以為市場與全球貿易可以解決糧食危機的想法,太過天真;因為當各國糧食普遍生產不足時,執政者在出口糧食賺取外匯與安撫民心鞏固政權兩相衡量之下,許多糧食出口大國皆選擇禁止糧食出口,以安定國內政治情勢,這可從去年的糧食危機中一窺端倪(*4)。

農業預算 佔歐盟五成

以十分重視糧食自給率的歐盟為例,它的一般性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 CAP),是歐盟最古老的政策之一,且自從1962年生效之後歷經多次的修改,旨在提供農民合理的生活水平、價格合理的高品質食物、對環境友善的農耕方式、保存農村傳統等。

農業一直以來,也被認為是歐洲共同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在二戰結束後,糧食的自給自足成為當時歐盟成形時非常核心的精神之一(亦顯現在預算上:2006年CAP預算佔歐盟總預算的48%)。CAP透過直接補助農民、保證最低價格、對某些進口農產品抽取較高關稅,並訂定限額等來達成以上的目標。(*5)

不過,根據歐盟的研究,食物與飲料部門,消耗了全球23%的資源、排放18%的溫室氣體與31%的酸雨物質,而在歐盟食物產製的過程裡,農業生產階段的環境衝擊遠大於後續的製造加工(*6)。另外近年來農業也面臨氣候調適與溫室氣體減量的強大壓力,因此CAP這幾年來持續轉型,希望化危機為轉機,以下為近十年來幾個重要的改革方向:

像以往CAP都是針對特定作物進行補助,但從2003年開始,補助與作物種類脫勾,改為新的單一農場補助(以上兩種皆為對農民的直接補助),以環境、糧食安全、動物福利作為補助的準則(某些國家仍然維持某種程度的作物相關性),如果不符合這些準則,直接補助將減少。

直接補助漸減 轉建構調適能力

去年底,歐盟農業部門對CAP進行總體檢(Health Check),決議逐年縮減對農民的直接補助,轉而將錢挹注在農村發展基金裡( Rural Development Fund),以促進農業的減量與調適、水資源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產製與使用再生能源等(*7)。今年四月公布的《歐盟農業調適白皮書》裏(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便建議運用此基金,來推動同時具有減量與調適效果的有機農業(*8)。

另外,歐盟將在這兩三年逐步修改、制訂新版的CAP,以在2013年前開始實施,其中是否繼續補助農民是目前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

歐盟農業部的迪馬堤( Jean-Luc Demarty),在被外界問到歐盟是否該繼續補助農業時,直言農業政策跟其他產業政策不同,若缺少補助將使具有生產優勢的地點,以集中化且高度壓榨地力的方式生產,除損害了周遭的環境外,並造成其他較不具生產優勢的農地廢耕、並逐漸沙漠化(*9)。

而歐洲土地管理者組織(European Landowners Organisation, ELO)則積極倡導農業在販賣糧食餵飽眾人以外,亦同時提供許多公共財(Public Goods)的概念(*10)。舉例來說,養蜂人藉由販賣蜂蜜獲得收入以外,亦增加許多植物受粉的機會,進而促進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機耕作的土地除了提供健康的食物外,其鬆軟的土壤能夠涵養更多的水份,也因此降低淹水或乾旱的機會。

歐盟在《農業調適白皮書》中指出,農業所提供的綠色公共建設(Green Infrastructure),其實是氣候調適的核心,因為這些綠色公共建設(或公共財)扮演著水資源調配、棲地復育等重要功能,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11)。而農業遊說團體柯巴-柯傑卡(Copa-Cogeca)則認為,既然歐盟要求農夫採用較高成本的永續農法來耕種,就應加以補助,否則根本難以跟耗損大量環境資源的不永續農法競爭。

歐盟前農業部長費席勒(Franz Fischler)也認為,即使CAP之後不對農夫進行援助,也應該找其他財源來資助這些,提供大量公共環境服務的農夫,讓他們得以繼續耕作下去。歐盟農業部長玻伊爾 (Mariann Fischer Boel said)則表示,在2013年,新版的CAP應該還是會以直接補助的方式來保障農民的生存權力,只是補助的金額,將會有多大比重轉移到農村發展基金上,則還沒有確定。

太傻 還是太天真

歐洲人花了48%的歐盟預算,在補助產值比重很小的農業,投資與報酬可謂不成比例。但歐盟諸國或許看重的是將近五成的預算,能換來了歐盟的糧食安全與氣候調適能力、省下後續彌補環境損害的花費、換來農夫基本的生存尊嚴、讓後代子孫看到祖先豐盛的傳承……

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從二十年前的57%,一路跌到2005年的30.5%(*13),農地則以每年9000公頃、相當於36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速度消失(*16);然而,農委會卻提不出台灣未來糧食自給率的目標為何。

而未來十年內,可能投入農村的最大一筆預算:2000億的《農村再生條例》,其內容卻僅侷限在農村景觀工程的施作,完全忽略農業生產面的需求,遑論觸及任何農業的調適與減量方案。另外,環保署去年選出45條灌溉渠道進行採樣,竟發現其底泥汙染有41%超過標準,農地土壤重金屬則有18%超標(*14)。在如此險峻的大環境下,台糖位於彰化二林廣達上百公頃的甘蔗田,卻即將成為中部科學園區四期的落腳地。

我不禁感到疑惑,究竟是歐洲人太傻,還是我們太天真?印象中美國印地安人曾經說過:「等到最後一條河被污染、最後一棵樹被砍掉、最後一條魚被捕捉,然後我們才會明白,原來鈔票是不能吃的。」或許只有在百年來,經歷過兩次本土性毀滅戰役的歐洲人,才能深刻的體認到有些東西失去了就無法挽回;而孤懸一方的台灣,又有多少的時間可以繼續裝天真?

【參考資料】
(*1)EurActiv 29-June-2009, “Argentina Drought May Halt Wheat Exports for 1st Time”, By Matthew Craze
(*2)IPCC AR4《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頁48,IPS 02-Apr-09, CLIMATE CHANGE: Farming Could Be Friend or Foe, By Stephen Leahy
筆者註:目前溫度較工業時代前已升溫0.7度C,本世紀末極有可能突破兩度C大關,朝三度以上邁進。
(*3) EurActiv 18-Mar-2009, “Nobel winner calls for renewed focus on food security[fr]
(*4) Wikipedia: 2008 global rice shortage
(*5) Wikipedia: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6) EurActiv 7-May-2009, “Agri-food sector to assess its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7) “Health Check” of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EU, 2008/11
(*8) EU April 2009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9) EurActiv 1-July-2009, “Commission ponders ‘burden-sharing’ for farm aid”
(*10)EurActiv 3-June-2009, “Ministers mull farm policies as ‘public good’
(*11)EU April 2009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12)行政院農委會,糧食平衡表,2007
自由電子報31-Aug-06,去年台灣糧食自給率30.5%
(*13)”法令開了炒地皮大門”,彭昱融 09-Apr 天下雜誌420期
(*14)”農地重金屬汙染嚴重 灌溉水源4成底泥超過管制標準”朱淑娟 07-Mar-09 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朱淑娟 13-Jul-09 公視我們的島513集
農再條例 該把暖化寫進去》 林鼎傑 19-Jun-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munch 19-Dec-08 漂浪.島嶼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作者為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成員)

瓦祿產業文化館

瓦祿產業文化館在東河吊橋附近,館前的苗21鄉道是南庄市區通往向天湖、鹿場等著名景點的必經途徑。這棟醒目的日式木造建築原本是廢棄的舊派出所,日治時期成立,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熱心志工們覺得…

980411-walo1-500.jpg

在講求環保的今日,飲食應該是食物里程短的,才能減少運輸成本及二氧化碳產生。而人才謀職方面,也該講求在地就業,不僅對於當地環境熟悉度高,而且能就近照顧家庭。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的瓦祿產業文化館,在原住民在地就業以及產業行銷上有著不錯的表現。

walo2.jpg

東河村約佔南庄鄉二分之一面積,包含了賽夏族、泰雅族以及客家族群,文化多元,景色秀麗,是旅遊樣貌與條件極為多重與深厚的地區。而「瓦祿」(Walo)即為東河村,賽夏語為蜂蜜或甜糖之意。

瓦祿產業文化館在東河吊橋附近,館前的苗21鄉道是南庄市區通往向天湖、鹿場等著名景點的必經途徑。這棟醒目的日式木造建築原本是廢棄的舊派出所,日治時期大正13年(民國13年)成立,民國73年新派出所設立後漸成廢墟。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熱心志工們覺得此建物有時代背景故事值得保存,於是91年透過鄉公所向原民會提案保留再造,94年完工驗收,而有今日嶄新面貌,建物算是東河村的地標級。

walo3.jpg

現在瓦祿產業文化館提供當地免費旅遊資訊、文化展示,也展售特色工藝作品、農特產品,集文化活動、休閒資訊、商品展售等多用途於一身。一進大廳,專案經理金先生招呼熱情,即使詢問他恐怕被問了好幾百次的基本問題,也是回答仔細,臉帶笑意。

walo4.jpg

服務台上擺了一群螃蟹大軍,巧妙地運用竹片、竹枝組合而成,善用原有的竹節及曲度,做工精細,展現了獨特的創意。

walo5.jpg

入口左側是由原鄉青年進駐服務的吧台,有咖啡、花草茶、養生茶等冷熱飲料及各類冰沙,另有鬆餅、義大利麵、披薩、小火鍋等餐點,口味適中、價格合理。

walo6.jpg

福熊點了一壺桂圓紅棗茶,在涼意十足的天氣下喝杯熱茶,舒適地小憩休息。

walo7.jpg

館內剛好展示著當地原住民青年阿古斯(Aguce)的攝影作品,有小幅的相紙沖洗,也有大幅的電腦輸出,都帶有濃濃的泰雅、賽夏族風情。族人容顏深邃、村落恬澹靜謐、山巒迷濛神秘,吸引人一探究竟。

walo8.jpg

除了攝影作品,也展示瓦祿文化節第一屆部落兒童寫生比賽得獎畫作。雖然圖案造型樸拙,但作品用色鮮豔大膽,顯示旺盛的生命力。聽說得到第一名的小朋友,每到文化館,都會驕傲地向家人指認他的作品。

walo9.jpg

文化館目前已有許多知名原鄉工藝坊進駐,如:瓦祿工作坊、巴奈珠藝工作坊、石壁染織工坊、林國勳工作室、斜坑工坊以及賽夏美工藝坊……等。我發現其中還有縮小版的臀鈴,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米珠穿綴而成,在巴斯達隘(矮靈祭)期間使用。女舞者揹著臀鈴繞行祭場,群起舞蹈,聲音有時幽遠泣訴,有時澎湃有力。

walo10.jpg

於賽夏族織布中,常可見到卍(音:萬)字形雷神紋,圖紋所呈現的即是閃電之意。(與佛教無關喔!)婦女為了紀念雷女娃恩,下凡教導賽夏族人編織與農耕,及其與勇士達印的一段愛情故事,於織布技巧上展現此圖紋。(故事頗長,請按這裡延伸閱讀 )福熊向來喜愛蒐集民俗藝品,買了一個雷神紋名片夾,以資紀念。

瓦祿產業文化館還與部落廚房配合,另有賽夏族美食特色餐點,如:瓦祿夾餅、山大王燴三鮮、釋迦花椰菜、山居桂花茶及羊奶頭排骨湯……等,集在地特色及原鄉美味,同時顧及營養與有機。不過福熊抵達時並不餓,所以沒有用餐。如果網友有空去南庄一遊,一定要去文化館坐坐喔!

————————————————————–

【連絡方式】
電話:037-823050 (專案經理 — 金文平 0938716098)
地址: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5鄰78號
營業時間:AM9:00~PM6:00 (週二休館)

————————————————————–

【相關連結】
瓦祿部落格(南庄東河社區)

瓦祿風情網

蚊子館結合行銷 成功轉型拓展商機–瓦祿產業文化館

冬訪向天湖

冬訪向天湖

2009年元旦連假期間,福熊與家人一同到竹苗一帶遊玩,其中南庄為主要停留區域。因為福熊在排灣族部落服務,一有機會旅行,也想見識其他原住民族,而南庄向天湖是賽夏族聚集處,自然不能錯過。

2009年元旦連假期間,福熊與家人一同到竹苗一帶遊玩,其中南庄為主要停留區域。因為福熊在排灣族部落服務,一有機會旅行,也想見識其他原住民族,而南庄向天湖是賽夏族聚集處,自然不能錯過。

lake1.jpg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人口約有七千多人,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主要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和苗栗縣南庄鄉。二年一次的巴斯達隘(pas-ta’ai,俗稱的「矮靈祭」)是大家所熟知的祭典,祭場共有兩處,一處為著名的南庄向天湖祭場,另外一處在五峰的大隘祭場。

向天湖位在南庄鄉東河村,往向天湖的山路是在苗21線的岔路口,山路到底就是向天湖,沒通往其他地方,回程則是沿原路下山。穿過曲折蜿蜒的山路,巴斯達隘祭場出現在盡頭。

lake2.jpg

祭場空地旁有一間小屋子,掛著「巴斯達隘文化協會」木牌,想必是祭屋吧!當地每兩年一祭,十年一大祭的巴斯達隘是賽夏族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祭典,極富原始神秘的氣息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相傳過去賽夏族和矮人(taai,ta’ay)毗鄰而居,矮人傳授賽夏人農耕、醫術、及祭祀歌舞,賽夏人將其視為恩人,每當舉行祭典節慶時,都會請矮人前來飲酒作樂。但是矮人常常調戲賽夏族婦女,族人隱忍許久後決定報復。設計殺害了許多矮人,存活下來的矮人詛咒賽夏人將會招逢連年災害、穀物歉收,果然應驗成真。賽夏族人因此年年舉辦「巴斯達隘」,祈求矮靈不再降禍於賽夏族人,祭典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今。

lake3.jpg

屋內空空盪盪,角落放置著雜物,無人駐守。但牆上的捐款紅字條,卻引我注意。乍看之下,與漢人平常喜慶活動的紅條並無差異,仔細一看,「感謝朱仁明先生贊助壹千元」、「感謝豆阿秀女士贊助壹千元 」……。「朱、潘」等姓常見,但「豆、風、解」很罕見 ,而且連續好幾位,賽夏族人的姓氏實在很特別。

lake4.jpg

走過祭場,來到湖邊,苗栗縣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在湖畔明顯地矗立著。文物館獲原民會補助,由縣府編列預算興建。這三層樓式建築的一樓為典藏空間及湖畔餐廳(這裡的一樓算是「地下室」),二樓為入口大廳及主題展示館,三樓則規劃為行政辦公室及展示區。全館外牆以象徵賽夏民居型式的竹編包覆,入口並豎立賽夏族圖騰柱,民族意象頗為強烈。

lake5.jpg

從文物館入口向湖畔一望,美景令人一整個放鬆。湖畔咖啡雅座,傘影片片;通往湖中島的小橋,人影點點。步道、小橋、涼亭,隨賞隨停。

lake6.jpg

向天湖的海拔約750公尺,是山脈陷落的盆地積水而成的小湖,湖面不大,但靜謐優美。我個人喜歡這樣的小巧雅緻,從橋上,從林隙,看湖水呈色變化,看不同植被披覆,怎麼看都美!聽到一旁的遊客抱怨:「只有這樣喔!怎麼那麼小?」或許滿不滿意在於心境的差別。

lake7.jpg

從小島走回文化館,我在館內待了半個小時,藏品並不多,解說看板詳述了賽夏族的歷史傳說、生活習慣、祭典儀式……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姓氏的由來,解開了先前的疑惑。

原來賽夏族早先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名號,例如:太陽、螃蟹、九芎、大豆……等。日姓(tanohila)指太陽(hahila),是射日英雄的後裔,解姓(karkarang)指螃蟹(karang),芎姓(sayna’ase)是居住於佈滿九芎(ase)樹林中的一群。後來清朝命令族人改從漢姓,取其意義或音,以對應的漢字為姓,所以才看到現在這些特殊的姓氏。

lake8.jpg

文物館三樓的外側平台是傳統賽夏屋展示區,以竹、木、藤築成。站在平台上,可俯瞰湖面,遠眺前山,視野不錯。

lake9.jpg

平台上還聳立著木質圓柱,雕刻著賽夏族巴斯達隘祭典所使用的舞帽(kirakil)。聽說日治以前真的是戴在頭上的,但因為越做越大,裝飾越繁複,無法用頭承載,現在只好以肩膀扛著。

舞帽又稱「肩旗」,各姓爭奇鬥艷,旗面上皆飾有各種不同圖案。並必裝有一面或數面小圓鏡,以反射凶邪,旗背則綴滿流蘇。每個姓氏一村會有一支,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通常由各姓氏家族的男子代表扛,祭典時獨立繞行於祭場。

lake10.jpg

離開文物館,逛逛湖濱步道,許多攤子販售著小吃與土特展品,邊看邊問邊聞邊嚐,渡過愉快的一天。

相關連結:

賽夏族民俗文物館 — 聽說並不時經常開放,所以去之前要打電話問一下

矮靈傳說-賽夏人的現代事 — 詳述「巴斯達隘」的過程及族人的相應態度

賽夏族語 — 有完整的賽夏族姓氏的發音及其原始意義

原味雜貨集散地

位於台1線屏鵝公路上,南下過水底寮的左手邊,有一家名為「台灣原住民的店」。乍看之下不太顯眼,一不小心衝過頭的事很常見。

st1-530.jpg

位於台1線屏鵝公路上,南下過水底寮的左手邊,有一家名為「台灣原住民的店」。乍看之下不太顯眼,一不小心衝過頭的事很常見。

st2

外頭種著花草一大片,小小的「營業中」掛牌在花花綠綠間。水泥地上嵌著碎琉璃珠,豢養的貓兒或許會好奇迎接。此店於排灣族和漢人居住的過渡地區,服務鄰近原住民同胞和往來觀光客,可稱原味雜貨集散地。因應親手或代客繡製傳統服飾之用,販售絲線、綴飾及布匹。有些遊客遊罷墾丁回程北上,順道暫停買些紀念品。

st3

老闆面貌黝黑大眼,嗜看漫畫及釣魚消遣,平時在外奔波,通常不在店裡面。正職從事地方文史工作,牡丹及枋寮鄉都有他參與社區營造的足跡,還領著青年人參加大武山成年禮,已經辦了好幾屆。老闆娘愛笑,身材豐潤,擅長手工藝。一進門,常見她忙著低頭刺繡或者串串小東西。曾在恆春社大教縫紉,領學員車包包袋袋,頗受好評,作工細緻又有創意。

st4

st5

我覺得這家店有不少寶,有些民族風雜貨很實用呢!月桃編席子-由月桃葉鞘曬乾交叉編織而成,有著土黃色菱形紋。分不同尺寸,比一般竹席柔軟也不易發黴。藤編籃的材質分全藤編和混接木塊兩種,樣式有高有淺有蓋無蓋,分成好幾種。淺盤狀的可以放客廳裝瓜子、糖果,深邊的裝小飾品也不錯。我買了一只藤邊木底的大籃子,當洗衣籃裝換洗衣服。

st6

原住民風配件-珠繡海盜帽及手機袋,不管在野外還是上街都是有個性的搭配。若擔心過於花俏平時不敢戴,可選幾何型基本款。手鍊、項鍊分為玻璃質及晶土質兩種,玻璃質就是俗稱的琉璃珠,有光澤具透明感;晶土質的黏土成分較高,燒成後無光澤,感覺較厚實。女性可以選擇玻璃質的,亮晶晶很顯眼;男性可以挑晶土質的,變化中帶內斂。

st7

有時候問他們,做生意怎麼這麼低調,每次來,不見店裡搞促銷宣傳花招。櫃上堆著原住民老爺爺、老婆婆親手做的編織品,即使外表樸素賣相不好,還是照收。老闆娘笑一笑,接著說:「生活過得去就好,他們都親自過來兜售了,不好意思讓他們空手而回,也不過就換幾個錢溫飽。大不了老時,這些東西還可以充作民間博物館藏品,除自賞之外,開放讓學生及台灣的後代瞧瞧。」要文化人/藝術家扮演商人角色,雖然在理想和現實中,找平衡位置累了點,但能在興趣中工作,那也甘之如飴啊!

st8

【店家資料】:
找老闆娘 — 台灣原住民的店,屏東縣枋寮鄉中山路二段190號,陳惠卿小姐,08-87135253,0937-370847
找老闆 — 屏東縣山林學院生態文史學會,屏東縣枋寮鄉儲運路5號,張騰元先生,08-8786234,0932-781996

二十歲月綠如茵-下

“轉眼,我就是那已過二十的稚子。當別人流行從鄉下搬到都市,我們家卻反其道而行。從高雄搬回爸媽的老家枋寮,開啟了枋寮第一家簡餐店……”

fun4-s.jpg

除了訪問老闆和老闆娘之外,我也請他們的大女兒以關係人的角度,發表對綠茵坊邁入二十週年的感言。

「轉眼,我就是那已過二十的稚子。當別人流行從鄉下搬到都市,我們家卻反其道而行。從高雄搬回爸媽的老家枋寮,開啟了枋寮第一家簡餐店,還沒念幼稚園的我和妹妹從此過著公主般的生活。

已過了二十多年,依稀還記得店裡每到年節,爸媽忙做生意,我和妹妹成天就在店裡二樓玩,似乎可以『軟禁』形容。肚子餓的時候,當時還嬌小的身軀會表演特技,窩在二樓特製的小窗台上,呼叫爸媽『肚子餓了!』(備註:一樓店面為挑高空間,隔壁棟為居住處,之間以特製小窗台為連通管道。生意忙時,為防小孩在外嬉戲發生危險,於是安置小孩們在居住處遊戲。父母可透過半圓形小窗戶台聽到孩子的聲音,孩子們有需求時也可向下喊話。)」

fun5-s.jpg

「到了國小之後,能幫上小忙,端端盤子、擦擦桌子。每天我家的大客廳裡來來去去好多人,我也學會招呼客人,或許是這樣的環境養成不怕生的性格吧!倒是最怕客人『絡繹不絕』,常常我會躲在廁所,大休息不想出來。從小如此的體會,長大才懂賺錢的辛苦。

雖然我家前面沒有小河,但後面有花園,幸好老爸保留了這塊家裡的淨土。在我們國小二年級時,自力蓋好了一棟小木屋,我和妹妹及爺爺一起住。每每從店裡走進小木屋的路上,會感覺身後的客人報以羨幕的眼光,走路有風!

如今爺爺早已過世,小木屋只剩骨架,事過境遷,我和妹妹也已開始工作了。雖然我仍然期待一個較私密的家庭空間,不過我家的大客廳裝載了無數人的私密留言,我的家有20年來沒事就來坐坐的朋友,原來綠茵坊其實是個枋寮最大的私密空間。」

老闆的女兒淨淑為綠茵坊下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註解。一般我們以為簡餐店不過是商業場所,以金錢換取服務和餐點。食畢,拍拍屁股走人,互不相欠。可是時間一久,互動日深,顧客會和店家建立起像朋友般的關係。農友送來過剩的蓮霧,三姑六婆聚集交換日常情報,社區人士在此開會。其實小店在居民的心中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生活空間。

fun7-s.jpg

看了那麼多幕後故事,也該提起大家所期待的重點。重新開幕前,餐點是比較常見的豬排飯、雞腿飯等鄉土路線。為了週年慶時一新耳目,老闆娘特地學了新手藝,聘請助手。在菜單上增添幾種異國風味,石鍋拌飯類有韓式、泰式、南洋、素食等四種;義大利麵類也選擇多,清爽少負擔。至於消費金額問題,以上單點不到一百元,還附熱湯或紅茶,在都市怎麼找這種物美價廉的價位!

fun6-s.jpg

火鍋類為160元起,湯底有泰式香草檸檬、韓式海鮮泡菜、歐式南瓜風味和沙茶傳統等四種口味。肉片部份為牛、羊、豬,三選一。其中,我最喜歡泰式,酸酸辣辣的,很開脾胃啊!

fun8-s.jpg

綠茵坊, 08-8787386, 屏東縣枋寮鄉中山路174-1號(豆漿店對面)

*另外跟大家報告一項好康的事情,老闆娘表示如果到枋寮綠茵坊用餐,只要跟她說,是因看過網路報導而來嚐鮮(看過福熊樂多小屋的記錄也算),就可以打八折喔!:D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