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隨波招搖的水草

五溝水生長著世界獨有的探芹草,在1990年代初期曾被英國傳教士發現,帶回英國比對後,才明白是少見的種類;另一特有種類是水囊穎草,全台僅見於此。尚有為數頗豐的金錢草,光葉水菊,水空心菜….

為何萬巒有頭溝水、二溝水(已消失)、三溝水、泗溝水,還有五溝水?總有人戲言解釋著:就好比可以走九遍的忠孝東路般,從一段至九段。有機會瀏覽清朝乾隆時期台灣皇輿圖(18世紀中期)就能發現,當時在南台灣下淡水溪更南之地,就已經出現頭溝水至五溝水的地名了。這麼早的村落,住著什麼樣的人?依水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說的言語,和現在相似嗎?當時的聚落應該還不具規模,傍水而居的屋舍,或也尚未圍出九拐十八彎的道路,而水,就在屋前,即取即用吧。那麼,水草呢?幾時開始隨波招搖?

一般印象中的萬巒五溝水,尚保留濃濃的客家聚落氣息,著名的大宅院有劉氏宗祠(五溝應有半數居民姓劉)、鐵漢樓、劉家書院觀海山房、以及深藏於舊劉家夥房中的半月池……。走在曲折的聚落巷道中,的確能感受濃厚的客家味,或者說古早味,也能夠體會這些建築背後藏著的是曾有的繁華。非曾擁有繁華,則絕不會在柱子表面計較洗石子的均勻、不會在屋簷量度斗拱的色澤;屋頂,也不會用心於雕一隻鷹或其他吉祥物了。

IMG_1552-2
昔日五溝水舉辦攻炮城之場所

平望即目的是為數不少、極為講究的舊宅院,腳底下,溪流時而在路旁、時而隱藏在屋後、在伯公前。許多人醉心於紅磚屋瓦之美,卻不容易注意翠綠、飄搖於水面的水草。五溝水所在之處,亦是屏東平原伏流湧出地面的扇端(新埤亦同),儘管冬季河水流量減少,甚至枯竭,然源源不斷、咕嚕咕嚕冒著水泡的湧泉,仍提供著清淨水源,給予水草獨有的環境生長。

IMG_1472
河裡茂盛的水草

據報告指出,五溝水生長著世界獨有的探芹草,在1990年代初期曾被英國傳教士發現,帶回英國比對後,才明白是少見的種類;另一特有種類則是水囊穎草,全台僅見於五溝水。此外,尚有為數頗豐的金錢草、光葉水菊、水空心菜、粉綠湖尾草、水蕨(可食用,生長於人煙稀少的佳平溪河段)、絨毛蓼等。乍看之下,僅覺得河道有著一叢叢的翠綠,粉綠、亮綠,非有專人介紹,難以認識,這竟是五溝水另一項迷人的特質。

IMG_1527
此為五溝水南柵伯公前的水草,右下角為粉綠狐尾草

來自赤山的水,少有人跡踏近的密地泉水窟,豐沛著五溝水的水流,橋墩下釣魚少年,手一舉、一個亮點閃動,魚兒上鉤,微微打破正午緩慢凝止的畫面。

IMG_1482
從赤山流過來交會的水道,少年隨意揮竿即釣起一尾尾翻著銀光的魚。

曾被社區營造界視為典範的日本古川町,家戶門前小圳溝裡,是群群活潑碩大的錦鯉,為恬靜的小村落,點綴生動氣氛;反觀五溝水,流貫聚落的河道中,唯有靜靜飄動的水草,不游動、不躍水面而出,卻成為紅磚牆瓦、戲水孩童的一個背景,實實在在、美麗而無聲的生活景觀。

旅程近尾聲,在開庄伯公前的小水道怪罪著雜草界等同福壽螺的巴拉草時,望見河對案有個美麗園子,忽見人影晃動,張口一呼,“喔∼∼咿“。原來,同行劉老師的小學同學早在園裡忙了一上午,一陣閒聊,被盛情留下吃了便餐:鮮採的桃太郎品種番茄、纖維稍長口感十足的地瓜葉、為了饗宴來客開啟的新製醃酸菜,金黃色澤、鮮脆有味,佐一點朝天椒,在冬日正午,滿盤的翠綠、鮮黃與豔紅,餐後附上橙紅葡萄柚,不只享用平實的常民口味,一份南方熱情亦在簡單而多彩的菜蔬中呈現。

clip_image001
剛從園子裡拔起、缸裡撈起的新鮮菜蔬與酸菜,配色鮮豔而甜美。

*本文感謝萬巒五溝水佳平溪工作室劉文雄老師協助導覽。

田荒村毀。滅農之邦

大甲媽祖出巡萬人簇擁,但是一些偏遠農村的小廟,辦個廟會幾乎無人扛轎。振興農業喊得漫天巨響,但是來到鄉間,能賣地的舉家搬遷,賣不了地的就留下荒田,悲傷的告別故鄉。

編按:關於台灣農村文化的消逝,公視五月五日晚間十點播出「滅農之邦」,可以看看台灣農村的真實景況。除了當下收看,小地方取得作者同意,將內容轉載於此,讓更多朋友可以分享。

2455099178_7b1221cb93_o

–大甲媽祖出巡萬人簇擁,但是台灣一些偏遠農村的小廟,辦個廟會幾乎無人扛轎。

–振興農業喊得漫天巨響,但是來到鄉間,能賣地的舉家搬遷,賣不了地的就留下荒田,悲傷的告別故鄉。

–當鄉下電器行老闆,說著鄉下可以冰箱壞,風扇壞,電鍋壞,但是就是不能電視壞,每見鄉間夜晚,昏暗大廳裡的孤單老人,守著電視渡過晚年,心頭就是一陣酸痛。

–破落的農村會有多糟,當一棟無人破屋,抓出七、八條蛇,附近老人家天天在旁邊走動,開始相信農村不再是適合人住的地方。

–當一棟棟農莊別墅聳立田園,他們說別讓假象騙了!那些都是外地人來蓋,或是外出的賺錢的兒子築屋孝敬父母,沒有一棟是賣菜賣米的農民興建。

–總是流連傳統農村的美景,但是照片中越來越多的廢墟,開始令人心驚,農村是怎麼了?為何開始毫無人煙,形如鬼城,消失在時光的陰影之中。

種種景象,讓人驚恐,台灣農村是怎麼了?

這才驚覺,農村問題真的很大,超乎想像的驚人。

2454277395_4711cf4013_o

台灣農業長期蕭條,WTO之後的休耕,加劇農村的問題,休耕補助像是死亡契約,讓老農離開田地不再耕種,年輕人更不願回鄉發展,許多休耕的農村,像座大型的養老院,老農終日無所事事,樹下聊天,關門看電視,等到人老消亡,老宅子就等待變買,或是任其崩毀,終至全村毀滅。

太多的影像,標榜農業的新風貌,但是離開這些地區,不用跨過縣市,只要往更偏遠的小路前進,立即看見不同的光景,荒廢的農地,破落的農村,留下的農民只能依賴年金與補貼過活,財富對他們而言,早是遙遠的名詞,振興農業像是種種破舊的宣傳布條,掛在牆上隨風飄搖。

2455101610_b3b26e7308_o

台灣農業在死亡,當官方宣傳農業產值創造高峰,但是實際的利潤,從未到產地農民手上,一年種過一年, 一年窮過一年,再有名的稻米區,賺錢的是糧商,不會是農民,當辛勞不成代價,於是休耕像是一種了結,不必拖磨,不必酸楚,丟下鋤頭,直接奔向終點,結束農民與土地的關係。

老農不耕種,農村的農事文化開始消失,拋棄了不再使用的農具,一位阿伯告訴我,有一天他的斗笠,會在博物館陳列,我相信會的,一如城市孩子們,在鄉下看到雞的驚喜。

休耕讓農村覆滅,但是更糟的是生態的危機。

2454274155_e2c15ef92b_o

政府總時計算休耕的農損,做為計算損失的價值,但是一口田能創造多少農業利潤,尤其在菜傷穀賤的年代,休耕看起來沒什麼損失,頂多貼一點國家補助。但是政府從沒精算,休耕的農地在生態上造成的傷害,那是以數十數百倍的損失,讓社會全體負擔。

以種稻的水田,真正的價值不是農事生產,而是地下水補注、調節氣候、以及滯洪防災等等功能,這些生態上的價值,不受重視,等待災害發生,就必須用更高價的金錢彌補。

這些數據,政府從未算過,就算心知肚明,也不重視,心裡總想發下補助,安撫農民,其他的就算共業,全體承受。

2455099792_10b8e9e366_o

就以農地上的田埂為例,休耕之後種值旱作綠肥,農地不必灌溉,農民不再維修田埂,大雨一來,大水沒有田埂的阻礙,一路沖走田土,一路沖向村落,原本沒有水患、土石流的村落,一下災情慘重,救災、賑災又是一大筆金錢,政府不會說是休耕人禍,只怪天災難躲。

就以生態保育的美麗水雉為例,台南官田設有保護區,好奇水雉為何不會飛走,當地農民笑說,附近土地重畫廣開道路,周遭菱角田陸續休耕,等待增值銷售,一望無際的無水旱地,水雉還想飛到那裡去,只有在保護區乖乖待著。

2455097754_1b0d98c845_o

休耕種值綠肥,總被視為保護生態,恢復地利,但是一位農民搖頭說,休耕地裡還能找出幾隻蚯蚓,那是對於土地最好的生物。

休耕問題繁多,從農村毀滅到生態衰亡,休耕沒有減少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但是政府總以恢復種值,不敷成本為由,不願輕言復耕。

問題是農業真的不敷成本?真實是政府的怠惰,根本不願台灣農業與世界接軌。

2455102000_343b9e5bd1_o

世界發展至此,全球走向工業化,重工輕農的發展,讓許多先進國家糧食不足,甚至中國與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四國的快速發展,更是加劇全球的糧荒,到頭來才發現未來最有價值的國家,竟然是留下耕地,能夠生產糧食的國度。

台灣農業技術優良,土地氣候多變,許多農作,台灣其實有能力生產,黃豆、玉米、小麥、稻米,對於農民根本不是難事,所有難處只在農民不知國際資訊,該在何時種下高價作物,以及收成之後將作物銷往何國。

四年前,澳洲大旱小麥減產,加拿大發現商機來臨,輔導農民大量生產,彌補澳洲小麥缺口,狠狠賺上一筆缺糧財,吃下原有澳洲小麥市場,但是台灣依舊讓農地休耕,不管國際需糧甚慌,更不管台中大雅早就是小麥的故鄉,錢從眼前過,麻木過生活。

2454275349_fca92f3b61_o

一位農會人員說得真切,長期以來,政府部門早就不敢輔導農民種植什麼,就是擔心一旦價崩,政府又得出面花錢收購,於是放生(放任農民自生自滅)與休耕(長期休息都不必耕作),成為政府最會作的事。

政府冷漠,許多關心鄉村,長期下鄉推動社造的團體,一路走來相當辛苦,沒錢、沒人、沒願景,成為最大障礙,個個深知改變產業結構,成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但是政府不動,個位數的社造人士,外加年邁多病的老農,如何改變大環境。更讓人氣結是,為了績效,廣推一日節慶、農產特賣,貧困的農民當工作人員、清潔人員,甚至大官來充熱場人頭,農民領取工資後,更不願參與拮据的社造,窮等達不到的夢想。

台灣農村是一團混亂的等待消亡,一位社造人士說,邀請外客前來體會農村文化,文宣上寫得溫清四溢,但是實際場景卻是荒廢的農地、破落的農舍,獨居的老人,他不知道要讓外客感受什麼?台灣農村的末日光景嗎?

有錢不想賺,有地不願種,傳統農業日落西山,休閒農業混亂發展,觀光農地蓋豪華別墅,偏遠農地改鐵皮工廠,農業區高速碎裂、不斷破壞,田荒村毀,滅農之邦,台灣農民最深沈的悲哀。

2455104788_2c8d4c8c29_o

當每次總統選舉完,勝選者立即拜訪工商大老,進行請益之旅,心中總是一番感嘆,要選票時,廣大農民像是爺爺奶奶,一旦選上,農民馬上就成最無價值的農村廢棄物,給點年金,給點補助,不吵就行。

至於農業未來,就只是農村破牆上換些新口號布條,在滅農的世代裡無力的飄啊飄!

2455103146_4d7793ea05_o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源源不絕」的水泉印象

經過社區居民與公、私部門及第三部門的合作,水泉社區也在三月底完成生態水池與休閒步道的施工,裝上了增加曝氣量的水車,公園綠地上的原生植栽,也漸漸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環境,小雨蛙與蜻蜓…..

水泉社區總動員把社區荒地外來種銀合歡清除後,企圖恢復在地物種生態,第二步就是把荒地變公園,創造社區「社區主體意識的公共性空間」。於是社區成員利用晚上閒暇時間,邀請曾在社頂部落與港口社區創作的曾老師教授社區空間創作藝術等相關社區課程,並於課後討論,如何將荒地變公園。

有別於大光社區以「思想起的故鄉」作為社區的精神,水泉社區打算將水車及生態池作結合,創造出「源源不絕」的水泉印象,並提供社區散步聊天的戶外空間,且吸引遊客目光,讓遊客停下腳步。

 

屏南四月5篇01
社區心花園社區課程。

 

理事長說,這次的經驗與以往不同,不是公部門發包去完成工程,而是透過社區居民凝聚共識,由社區居民動手逐步完成,要表現社區營造的精神。

 

現場則由小胖與理事長共同放樣,帶領社區工班,並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的張老師指導半生態水池的設計。現場討論則是在前置作業的基礎下,必須在施工過程一次一次解決實務性的問題。材料為何,施工方法確認等等事項。

 

屏南四月5篇02
施作前線場討論。

 

屏南四月5篇03
社區工班師作座椅。

 

在環境改善施工的同時,理事長又發揮它的強項,綠美化,開始著手向相關單位申請適合的植栽物種(喬木、灌木與草花),企圖將原來被銀合歡佔據的棲地,變成充滿原生物種的社區生態公園。

 

經過社區居民與公、私部門及第三部門的合作,水泉社區也在三月底完成生態水池與休閒步道的施工,裝上了增加曝氣量的水車,公園綠地上的原生植栽,也漸漸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環境,小雨蛙與蜻蜓及蝴蝶,也陸續在水泉心公園中出現,再來就剩下水生植物的加入與後續的維護了。

屏南4月5篇04
心花園的雛型。

 

水車象徵源源不絕、心型的生態池與散步道,紀念著居民齊心協力,打造出水泉的心;搬運本地回收再利用的透水性舖面作為散步道的主要材料;同樣的思考,也在公園周邊的座椅,可看出端倪,不似強調永不腐朽的材料,而以回收的枕木做成,即便毀損,仍可被自然界所分解。在這次的經驗中,水泉社區在建構一個安全、健康、生態的農漁村落理念下,以其社區創意,形塑出水泉社區在地特色,並提供居民更友善、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社區休閒環境。姑且不論是否能百分之百恢復原生物種生態,此次的過程與經驗,都將內化成為社區居民下一步社區營造的基本功。協助社區,創造一種值得探討與傳承的經驗,或許這就是社區專業者最大的滿足了。

 

屏南4月5篇05

完成水車。

 

屏南4月5篇06

試轉水車。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區大學主任)

響應地球日─天鵝與素漢堡

整個活動就在溫馨愉快中進行,離開前都不忘簽名響應【2008地球日百萬人簽名連署】。家扶中心還留下一些連署空白單要找人幫忙連署呢!真是愛心不落人後。也請大家告訴大家一起來蔬食挽救……

4月19日上午9點,無上師世界會的兩位會員,帶著滿滿的愛心來到員林家扶中心,雖然參加的人數並不多,可是全場壟罩在溫馨愉悅的氣氛中;人人專注學習,不時露出滿足與幸福的笑容。開始介紹無上師電視台與全球暖化的元兇;並播放相關的影片,來呼籲蔬食對抗暖化的重要與迫切性,也因為捏塑天鵝所以播放「高貴的野生」影片,來加深印象並將天鵝的形體印入腦海;將有助於捏塑天鵝,教學進行中也持續播放著方便隨時都可以看到,同時有些動作較快的人已經完成老師教的部份時可以觀賞影片,不至於浪費時間又可以陶醉於大自然高貴野生的愛力中,享受一下師父無微不至的愛與呵護。

接著就要將這天鵝帶回家,無論是大手或小手,面對手中即將成形的天鵝都呵護倍至小心翼翼,尤其是小巧可愛出自自己雙手的天鵝,怎麼看就是怎麼滿意,那喜悅全寫在臉上,進度比預期的還要快,所以每人都做了兩隻天鵝帶回家,其中有位小女生真的是巧手,做出小小隻的小天鵝跳上鵝媽媽的背上,而且其線條之圓滑形體之優美可饞美老師之作呢!專注愉悅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很快已經快12點了,趕緊結束手中的天鵝捏塑,一邊裝上寫著提醒素食的詞彙吊飾,一邊黏上吊耳,一個完整的作品即大功告成。

P1110102
巧手的小妹妹做的天鵝也充滿了母愛

P1110049
阿公捏的很開心,這也許是他的第一次。

緊接著毎人洗完手開始看老師示範素漢堡的製作,將麵包從中切開留一小部份未切斷,放上一片生菜灑上一些美奶汁沙拉,再灑上一些胡椒鹽放上一片番茄,再放上煎好的素排,再放上一層生菜再灑些美奶汁,將麵包合上就完成了,這時大家反而無心坐下來品嚐自製的漢堡,卻急著帶著天鵝與漢堡回家跟家人分享。

整個活動就在溫馨愉快中進行,離開前都不忘簽名響應【2008地球日百萬人簽名連署】。家扶中心還留下一些連署空白單要找人幫忙連署呢!真是愛心不落人後。也請大家告訴大家一起來連署,一起來蔬食加入環保挽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素食漢堡製作示範
素食漢堡製作示範

為「離我們如此遙遠的地球日」而寫

世界地球日之所以不該被慶祝,是因它代表人類自我反省該以什麼態度面對自然的一個過程,諷刺的是,這一天卻成為許多人「做做樣子」的節日。「反省」就像人類亟欲自身上拔除的一根刺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或許是因為沒有放假的原因-事實上它也並不應該被慶祝,這個日子似乎一直都離我們如此遙遠。它可能很容易地被視為是「那些」環保人士的節日,或 容我邪惡的想-是作為一個文明社會裡好像應該具備的「環保裝飾」。我們對它知之甚少,或許根本的說,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在那個「反省」的脈絡裡,以致於我 們無從發現這個「從國外來的紀念日」的價值。對此,我想借用《自然的經濟體系(Nature’s Economy)》這本經典好書的內容稍作說明。Picture 1-1s

■這是為地球月活動其中一個主題所作的設計,主要是在說明r人類對於石油的依賴

在1970年的第一次世界地球日之前
19 世紀末,美國掀起了一波渴望改革的進步主義浪潮,而這樣的思惟與行動也延伸至自然環境裡,於是,如何能夠對自然「資源」進行更有效的管理與規劃,便成為了政府施政的重要課題之一。而這樣的思惟與行動其實是混雜了一個世紀前、講求效率與生產力的科學農業傳統,以及特定利益團體的觸角深入政府並緊緊勒纏所造成的影響。其中更基本的,可能是像喊出「知識就是力量」口號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所堅定抱持著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讓自然徹底地為人所用」想法。

弔詭的是,這種對自然所進行的一系列管理與規劃,表面上造就了讓許多人稱道的美國森林與野生動物保護事蹟;但事實上卻除去了「其他」數以萬計的、被認為對人類來說是無用而且有害的野生動物。在這場「以人類利益決定自然生死」的血腥大屠殺中,馬什(George Perkins Marsh,1801~1882)、約翰.繆爾(John Muir,1838~1914)以至於知名的李奧波(Aldo Leopold,1887~1948)等人陸續提出他們的反省。

而在另一個脈絡裡,為了對抗現代社會高漲的個人主義,並挽救日益嚴重的、人類對自然失去愛與尊敬的價值與道德危機,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與許多學者以「整體」的思惟聲明人與自然本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的整體,以致於人類應該自我約束,並善盡作為整體底下的一員的道德責任,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此外,因美國西部大規模的開墾、農耕與放牧,破壞了原有的森林與草原,而在1930年代陸續引起了非常嚴重的沙塵暴、乾旱與作物歉收,造成數十萬的環境難民向其他城市遷徙。如此大規模的災難讓學者們開始進行反省,同時,也得到了廣大民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嘗試延續懷德海、約翰.繆爾與亨利.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脈絡,在當時社會得自於人口爆炸、發展使用核子武器與核子技術,以及後者所造成的輻射塵與核廢料污染等等環境問題而廣泛瀰漫的「末日恐懼」裡,進一步地以著作《寂靜的春天(Slient Spring)》,對人類濫用殺蟲劑所造成的污染與生態危機提出警告。

Picture 1-1-part3

■從路上鋪的柏油、驅動汽車飛機的汽油與柴油,以致於讓工廠運作以製造各種產品的燃料,都離不開石油

反省的脈絡
這是經過將近一百年、甚至超過一百年的討論與反省的累積,1970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不過是這股龐大力量的一種展現,然後傳遍世界各國並延續至今。只是,正如前面所說的,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在這個「反省」的脈絡裡,環境保護在台灣社會常常只是流行口號,二十多年前是「綠化」,如今則是「減碳」、「抗暖」。

我們的改變通常只在「什麼吃了不會死」與「怎樣做能讓身體比較健康」等關乎個人生命健康的問題上打轉,以致於使用環保筷是那麼地成功,但是在阻止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依然故我與不當擴張,自然環境被破壞等等看似「遠離人身」的議題上,那力量是如此地微弱。

關鍵而冷門
過去的我以為,這是因為台灣人對於環境議題不夠關注所致,因此我們應該要讓更多的環境議題能夠浮上檯面、為人所知。但現在的我認為,這不僅僅只是「知道有哪些環境議題」的問題,它更是「我們要如何去思考這些環境議題」的問題,講得根本些,則是如何去思考自然、思考人。

Picture 1-1-part1

■我們可能都知道塑膠、合成纖維是來自石油,但我們比較容易忽略的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許多香料-它可能被使用在各種食品飲料裡,也同樣是石油產品

但講到這裡,可能就免不了招來一陣訕笑了,因為這是多麼冷門的議題?誰有時間來討論?

而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台灣社會對環境議題、人權問題、公平正義問題同樣也是那麼地「冷淡」,連帶的我們也可能延續了過往那種「由上而下」、「上行下效」的思惟,習慣在政府公職、法律政策上追求突破,但卻忽略了作為社會基礎的民眾更需要也更應該來對這些基本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關於這個現象的最鮮明的例子,即是台灣雖然已然成為民主國家,但是一般民眾對於「民主」與「國家」的認識卻是非常膚淺。

消失的脈絡
但讓我稍微將問題向前挪移一些,台灣社會、或說是教育常見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在乎脈絡」,而這點在我閱讀《自然的經濟體系》時感受更深。我們可能常常在使用一些概念,但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正如同今日我們在環境保護議題上常用的「自然平衡」概念,其實早就在一連串的科學研究與討論中被拋棄,但很多人仍可能渾然不覺地繼續為它辯護;至於人與自然互相依賴、共生共榮的想法,其實也經歷了許多質疑。我們可能會因為這些概念背後的環保激情所感動、甚至受到感召,但是這概念本身卻可能經不起理性的考驗。而當我們無法理性溝通、以理服人時,粗糙的劃分便成為最不負責任但也最好用的工具:環保╱不環保、生態╱不生態、愛台灣╱不愛台灣…。

Picture 1-1-part2

■與我們的飲食-農業與畜牧業息息相關的肥料和農藥,也是石油化學產品

忽視脈絡不僅僅只是忽略了時間長流裡曾出現過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它其實也忽略了歷來許多人的思考與反省。當我們讚嘆著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與亨利.梭羅對於自然的看重及尊敬時,怎知道自然在他們的整體思想裡,可能是因為可以「作為個人靈修與自我提升的『道場』」所以顯得重要?

同樣的,我們又是如何一邊信仰著演化論裡的競爭與適應,一邊相信著人類應該攜手與自然共生共榮?偏偏這是一個高舉「多元」的社會,對多元不明就裡的我們,竟也習慣了不明就裡地把許多其實矛盾的概念組合在一起,它可能很方便-甚至是在召喚人氣上也很方便,但事實上卻可能不堪一擊

結語-不該被慶祝的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之所以不該被慶祝,是因為它其實代表著人類自我反省、思考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自然的一個過程,諷刺的是,這一天卻成為許多人「做做樣子」的節日。這就好像在企業與媒體的帶領下,聖誕節成為一個應該狂歡、消費與放縱的節日,而我們卻忘了根本地去仔細思考「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意義。畢竟「反省」就好像人類亟欲自身上拔除的一根刺,明明我們需要反省,但我們卻討厭反省。

而如果真要反省,我們要從何反省起呢?我僅能從我這幾年從老師那裡領受、學習與有限的認識裡,這麼說:

我們應該都能夠同意「地球是我們的家(oikos)」,但這個家卻不是我們一手建立的,甚至可以說,這個家是我們白白得著的-天空不是我們發明的、土地也不是我們製造的,今日人類如此依賴的石油也不是來自人類的創造,但我們卻享受這一切,而也正因為是白白得著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反省與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個家、在這個家中自處。

同樣的,我們應該也能理解「地球不只是我們的家」,那麼,我們又是如何對待這個家裡的其他成員呢?我們真的應該很謙卑地反省與修正自己的想法與作為,用愛來回應那些我們白白得著的愛-這愛來自白白賜與我們的大氣、水與土壤;來自維持我們生命、也豐富我們生命的的動物與植物。這愛無法用科學測量、難以金錢算計,但我們就是得著了,在這個家裡、從過去至今的人類生命,就是這愛最堅實的證明。

相關網站:

試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方性

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團體

 【屏南地方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問

(1) 傳統產業是否必須被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

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間已開發國家步入所謂的後工業文明,當各國的產業政策逐漸修正為關注第三級產業發展的同時,新一波的創意產業文明也在各個經濟文化體逐漸形成。

(2) 台灣的(農業)文化在這一波的變動中,該如何因應 ?

文化代表族群生活方式的表現,其中包括對於傳統的承傳與對文明的適應及同化或異化其他文化。文明為各文化競合的結果,文明的演替在時間軸上標舉出時代意義,被記錄則成為歷史。

於是當我們關注於地方性與農村性的同時,是否意識到「反全球化運動」都已經全球化了?那麼,地方(或者說是偏鄉地區)在這一波的文化發展中,是否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或者是可行性?)

於是,作為一種參考或是一種刺激,我們在屏南地區有一場論壇,主軸為文化創意產業,而以生態旅遊作為纏繞回應的論述,試圖因應或者是準備迎戰這波文化浪潮。

【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態旅遊之地方性

洪萬隆老師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家,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推動生態旅遊的公部門,交織論述為「生態旅遊地區之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性則是藉由來自屏南偏鄉的社區提問,作為一種論辯或是回應亦或是因應。

970414--hung-web 970414--IMGP0291-web
左圖為洪萬隆老師,右圖為墾管處施處長

(1) 這樣對於偏鄉地區是否有助益?

可能的答案是,如果架構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下,將整個廣大的區域(或是偏鄉)視為一種「概念或是象徵性外形的型構」(Passi,1996),不受政治地圖上的線所框限,那麼,偏鄉就具有一種完美的「文化潛力」,而能生產出「文化產值」。

至於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以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並且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文史團體。模式類似書籍出版,作者可得版稅收入的概念,只不過改成社造組織與社區居民扮演作者角色,而汽車廣告產業成為承載地方文化的載體。

必須避免的是,地方文化的產業化往往致使地方去地方化而與其他地方相似,使其成為無地方感之處。

於是我們必須注意,究竟在這文化產業化之中,究竟誰付這錢,還有誰得好處,文化作為公共財,農村與農業作為國家的根本(日諺:生業,國之本也。),環境作為子子孫孫生存場域,是否永續,則成為公民長期關注的責任與義務。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一起來關心觀音鄉的大堀溪

最近地方文史環保團隊「觀音文化工作陣」成員赫然發現又有不肖廠商發生重油外漏,嚴重污染大堀溪的事件,目前,正由工作陣成員潘忠政老師號召鄉民一起來關心,正在觀音文化工作陣官網熱烈討論中,期待全國環保人士一起….

觀音鄉第一大河川「大堀溪」源頭有二,一是上大溪,一是富源溪,二溪在大堀村匯流,以下稱為大堀溪,她是桃園縣第五大河川,全長14公里。「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條河流,不必是浩浩蕩蕩的長江、黃河,而是厝邊的小溪,就像大堀溪一樣,清淺的溪水,魚蝦成群,可捕魚、可抓蝦、可戲水,帶給大家美好的童年回憶。」

一、二十年以來,由於工業的發展造成污水荼毒溪流,魚蝦死絕,民國八十六年,觀音鄉一群熱愛鄉土的鄉民提出「彼條溪水,永遠包著咱的夢!」宣言,號召憤怒、無助的農民成立「搶救大堀溪行動聯盟」,正式向污染鄉土的惡質廠商宣戰。持續數月的取締、抗爭,獲得多數鄉民的支持與奧援,成效非常卓著。

上大溪沿岸工廠受不了聯盟成員日以繼夜的稽查,真正開始覺悟,幾家高污染的電鍍廠相繼遷廠,養豬廠也宣佈暫停生產,有些工廠則投入資金興建污水處理設備──大堀溪的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

「那段時間,的確很辛苦,但是,值得啊!」當時,觀音鄉不分老少奮力抗爭,讓人感動也印象深刻:「總是深夜,甚至於颱風天,風大雨大,這些廠商最愛在這種天氣排廢水。」

水質改善了,聯盟從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一日起展開為期八個月的「封溪保育」行動,呼籲鄉民封溪期間共襄盛舉,不要釣魚或撈捕溪中生物,更嚴禁網魚、毒魚和電魚等行為,一經發現,移送法辦絕不寬容。

就這樣,觀音鄉的大堀溪慢慢恢復往昔的生機,也因為有這樣護溪愛鄉的抗爭義行,讓素以廢土垃圾聞名的觀音鄉在爾後幾年「醜小鴨蛻變成美麗天鵝」,並延伸發展出「北觀音、南白河」名聞遐邇的新興蓮花休閒產業,讓觀音鄉著實風光了好些年。

clip_image004
「北觀音、南白河」名聞遐邇的新興蓮花休閒產業,讓觀音鄉著實風光了好些年。

只是,最近地方文史環保團隊「觀音文化工作陣」成員赫然發現又有不肖廠商發生重油外漏,嚴重污染大堀溪的事件,目前,正由工作陣成員潘忠政老師號召鄉民一起來關心,再一次守護鄉土保護大堀溪的活動正在觀音文化工作陣官網熱烈討論中,藉由小地方新聞網期待全國環保人士一起來聲援打氣與關心,謝謝。

clip_image002
好心的人啊,這種廢水會帶來什麼樣的災難啊?!魚仔ㄟ目屎!

有興趣的朋友,請至觀音文化工作陣官網,有更多的訊息 網址:http://www.kucw.org

鄭秋玄漫畫原創音樂部落格請點這裡  http://www.wretch.cc/blog/aa75761

魚仔ㄟ目屎   詞:林文 鄭秋玄 曲:鄭秋玄

無人知啦 無人知啦 魚仔咧哭啦 攏無人知啦

小小ㄟ溪溝 魚仔咧哭啦無人知

恁咁看袂出來 伊傷心ㄟ目屎

好心ㄟ人啊 這款烏水啊食看嘜

嘩袂出來ㄟ聲 有誰人會瞭解

嘩袂出來ㄟ聲 有誰人會瞭解 ㄛ~ㄛ 魚仔ㄟ目屎

無聲ㄟ悲哀 ㄛ魚仔ㄟ目屎 魚仔ㄟ目屎 ㄛ魚仔ㄟ目屎

無人知啦 無人知啦 魚仔咧哭啦 攏無人知啦

茫茫ㄟ大海 魚仔摒肚啦死歸排

水聲嗶潽喔嗟 無法度放聲哎

勇壯ㄟ人啊 這款廢水啊泅看嘜

泅過東泅過西 揣無阮ㄟ將來

泅過東泅過西 揣無阮ㄟ將來 ㄛ~ㄛ 魚仔ㄟ目屎

無聲ㄟ悲哀 ㄛ魚仔ㄟ目屎 魚仔ㄟ目屎 ㄛ魚仔ㄟ目屎

泅過東泅過西 揣無阮ㄟ將來 ㄛ~ㄛ 魚仔ㄟ目屎

無聲ㄟ悲哀 ㄛ魚仔ㄟ目屎 魚仔ㄟ目屎

ㄛ魚仔ㄟ目屎 無聲ㄟ悲哀 ㄛ魚仔ㄟ目屎 魚仔ㄟ目屎

LNT─無痕山林─新觀念之旅

LNT運動(Leave No Trace、不留痕跡)這是在歐美社會推廣保育多年來一直有的觀念,但在台灣郤是很新鮮的觀念,前些年由一些登山及保育界人士有心引進,近年來我國政府亦將LNT觀念列為重點工作項目,因應保育觀念的強化….

LNT運動(Leave No Trace、不留痕跡)這是在歐美社會推廣保育多年來一直有的觀念,但在台灣郤是很新鮮的觀念,前些年由一些登山及保育界人士有心引進,但由於台灣社會型態及國情因素未能及時編製有系統配套的措施來推動,所以實行的成效並不明顯。近年來保育風氣盛行,我國政府亦將LNT觀念列為重點環境保護工作項目,因應保育觀念的強化墾管處推出LNT訓練員課程並安排志工們接受進階訓練,盼藉以志工訓練方式加強保育並期望有效推展LNT觀念並培育其成為LNT種籽教師將愛惜自然及國家公園內各項環境保育資源並呵護大地的心能散播出去。

image001 image003
(左)講師及學員出發前的討論 (右)到達八瑤灣路程起點

時間為兩天一夜採野營方式,其課程內容包括有『LNT的環境倫理』、『LNT七大環保原則』以及『LNT課程講授技術』,在這開始到結束的課程中學員必須實地操作各項LNT作業,如何做好行程規劃、選擇適當的行進路徑、營地選擇及如何處理廚餘與排遺的各項技術及方法,作為以降低對於環境在地區域內的衝擊。

image005 image007
(左)講師操作廚餘的處理方式 (右)將LNT觀念跟學員分享

課程中講師講解及示範野外炊事的廚餘及鍋爐清理方式還有野外如廁的方式,特別是讓我印象深刻,首先要遠離水源區外60公尺的地方,而後將表層土壤移至左手邊,再用以手鏟挖掘出15-20公分深土貓坑,並將挖出的泥土置於右手邊,等待如廁完畢後再小樹枝將右手邊之底層泥土撥入並充分攪拌,而用過的衛生紙則必須打包放入夾鏈袋帶下山,最後覆上表土插上小樹枝作為記號,以免下一個如廁者誤挖。繁瑣的作業程序卻是對野外不留痕跡上廁所的操作有著難忘的經歷。

課程中還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深夜裡有自然的海浪聲及月亮伴我入眠,清晨還有大冠鷲的叫聲,叫我起床,從未在野外過夜的我,整夜未眠是我想用心聽及體會這一份野外不一樣的生活,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一次的生命體驗。

image009 image011
(左)沿路美麗風光 (右)昨晚我與它共眠

第一次受這樣的進階訓練真可說是特別,課程對我來說有點不太適應,跟現實生活有太多的不同,讓我懷疑推廣起來真的可能有點因難,但新的東西要改變是必須經過一番革命的。就像要把自己之前養成的習慣馬上改變,本來就是一件難事,雖然有困難但我有信心將這個新觀念傳遞給每一位從事戶外活動的人,讓這美麗的環境可以永遠常在,更讓下一個戶外活動的人能夠體驗到同樣清新的自然之美。

(本篇文章由屏南社大王敏州老師指導)

台南運河爆大量死魚

近一個星期來(3月底至4月初),台南運河陸續出現死魚群,今天早上更有民眾反應運河死了很多魚,希望相關單位重視,由於陽光曝曬,死魚產生惡臭令人作嘔。死魚在水面上如繁星點點般令人難以相信,都是40公分以上的大魚…

近一個星期來(3月底至4月初),台南運河陸續出現死魚群,今天早上更有民眾反應運河死了很多魚,希望相關單位重視,由於陽光曝曬,死魚產生惡臭令人作嘔。我今天中午從府前路的黑橋開始往中國城後面看過去,死魚在水面上如繁星點點般令人難以相信,都是40公分以上的大魚,種類大都是一種烏魚(港內烏)。

官方的說法是因為前幾天高溫,氣候因素造成水中溶氧不足,所以造成魚群暴斃,但我們認為這只是現象,突顯出台南運河的水還是很糟,非常嚴重的優養化,沒有乾淨水的補注下,本來和海水循環就很不好的台南運河,現在安億橋下的景觀工程又將河水完全阻隔斷至循環更差,所以至水質更加惡化,造成魚群大量死亡~

府前路烏橋旁看到的樣子

20080402-1

20080402-2

魚的死樣~可以看到魚身上有些地方紅紅的似出血~

20080402-03

真是繁星點點~壯觀ㄚ~

20080402-4

20080402-5

這是望月橋這裡~水面上佈滿魚屍

20080402-6

這裡是安億橋~正在做景觀工程,我們可以花很多的錢做工程,但卻對水質改善不大~

花很多錢~但卻救不了魚的生命~

20080402-7

這麼多的魚~這只是其中一小片~

20080402-8

從安億橋上往東看的景象~

20080402-9

不當的工程造成水質更加惡化~

10080402-10

(本文作者為台南市社區大學工作人員)

留田角的生態哲學

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可思議的複雜關係,其中奧密還有太多是科學界尚未發現的,但並不表示尚未發現的價值就不存在。土壤裡的蚯蚓曾在很長的歷史中被視為會破壞植物根系的害蟲,卻在研究

「飼老鼠咬布袋」是一句古老諺語,人人耳熟能詳,而我卻到近日才從八十三歲的老母親口中得知「留田角以養鼠」的農俗。

那天母親站在窗前看著在收割過的田間曬太陽的野貓,直說那貓長得漂亮,我說那貓不近人,可能靠捉田鼠為生吧?母親卻忽有所感,說現在人割稻,田裡收到光光光,怕連老鼠都沒得吃了,「恰早你老祖尹割稻仔,攏嗎會留田角乎老鼠吃!阮細漢ㄟ時都還留過咧!」

「啥米是『留田角』?」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的陌生辭彙。

「就是割稻仔勿使割尬光光,田角要留幾撮仔乎老鼠吃。」

「留著的稻穗也有鳥仔會來吃吧,敢一定能給老鼠呢?」

鳥仔來還要趕哩,那時連落在田裡一粒穀子都撿得乾乾淨淨,就是田角一定勿使收,囝仔去抽一穗大人都要罵。」

小只聽人們視鼠如患,這是頭一遭聽說人為鼠留食。老人有此一說:遠古時候人苦於饑饉,是老鼠從天庭咬來穀種給人種作,人和鼠從此有了協議,每逢收割一定為鼠留下一些以示酬謝。 「現在人都反背(背叛老鼠)了,稻仔收尬光光,連草也除到光光,勿識擱看人留田角囉。」

母親沒說人反背了之後會有什麼後果,但這耐人尋味的故事卻繼續在我心裡琢磨著。古人沒有科學的生態觀,卻對「天」(或自然)有極高的尊敬,天既生萬物,敬天者當然也該敬萬物,生存的競爭雖不可免,凡事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卻是應該做到的仁厚,但是像老鼠這種人人討厭的東西,要說服大家網開一面怕有些困難,這故事也許是哪位有影響力的仁智長者希望人們不要一味趕盡殺絕,卻又沒有為鼠辯駁的根據而編出來的吧?

現今的科學昌明,要人再相信這種神話已經不可能了,然而這故事的精神卻與最先進的生態觀念若合符節。農業科學也一度以「害蟲」「益蟲」的簡易二分法為昆蟲定功過,對害蟲的撲殺幾乎是不擇手段務求殲滅,連帶的益蟲也遭殃,對待生態系中的其他生命亦復如是。但一切以人為本位的思考,已漸漸被越來越廣泛深入的科學研究證實為狹隘短視。「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受到重視是相當晚近的事,直到一九九二年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高峰會」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世界各國終於正視生物複雜度的重要,人們普遍承認自然界的萬物都有其生態地位與存在的價值。

950311文錦田裡的蝌蚪_2953
稻子與蝌蚪共存的田裡面,蘊藏著無數的生命值得探索。

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可思議的複雜關係,其中奧密還有太多是科學界尚未發現的,但並不表示尚未發現的價值就不存在。土壤裡的蚯蚓曾在很長的歷史中被視為會破壞植物根系的害蟲,卻在足夠的科學研究發表後成為土壤最大的功臣就是一例。而更廣泛的生態觀所觀照的是整個地球生命圈的健全,這個健全之鑰就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美國有些州規定農業栽培者必須在收成時留下一定百分比的農作物供野生動物取食,瑞士則補助每一棵不加修剪的農家果樹,以利野鳥留棲,都是因應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前衛做法,那個失傳的「留田角」舊俗一點也不落伍,倒是我們現今絕大多數的農夫可能落伍了。
鼠年快樂!

(本文轉載自「寶蓮園」網站,作者為農人)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