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湖堂溼地生態

宜蘭雙連埤,擁有其獨特溼地生態。早期屬於民間一位地主所有;2001年地主以改建成漁塭為由,挖土機進駐剷平週邊植物,並放養魚類吃食水生植物。而為了保存這些稀有的生態植物,民間團體出錢、捐地…

去年與社大庭賢閑聊時,庭賢舉了一個例子:鑑湖堂,溼地生態保存區。宜蘭雙連埤,擁有其獨特溼地生態。早期國土政策不完備的情況下,它屬於民間一位地主所有;2001年地主以改建成漁塭為由,挖土機進駐剷平週邊植物,並放養魚類吃食水生植物。而為了保存這些稀有的生態植物,民間團體出錢、捐地在目前的鑑湖堂所在地將僅剩的植物保存於此。

同年底獨自來到原以為陌生的鑑湖堂,驚覺原來是中學時每天上下課都會經過的地方。十七年了,這裡變成什麼樣子??還記得小學時曾去觀察那長出地面的氣根。入口小徑還是一樣窄小,只能容納一部車經過;原本的農田成為溼地,長滿各式植物。整個地方的氛圍雖然跟以往一樣靜謐,但因為這些植物的存在,而增添了許多風情。原本的雙連埤則因為民間力量的發揮,縣府也將之列為保育地,所有的開發行為都必須經過公部門同意,受到更多保護。

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合作促成一件美事,前人的心意得以持續流傳。每一回來到鑑湖堂除了欣賞景觀,也深為這些熱愛家鄉的人與事感動。

a

圖為「鑑湖堂,溼地生態保存區」

GMAIL-IMG_0216

【礦山音樂】小高在洪雅演唱

九份的音樂創作人小高,與當地民宿業者「勇爸」,以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編成「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專輯,這次專輯還請來金曲獎音樂製作人董運昌加入,小高說,希望山城故事能以音樂形式廣為流傳。

2008年3月26日(三)晚上七點半 於洪雅書房
慶祝洪雅書房滿8年3個月未倒~
來自北部的 小高(高賢志)來洪雅主唱~
其作品有:礦山音樂故事劇場(描述九份)350元,青簿仔寮350元, 購2卷贈九份人專輯~ 限量。

小高(高賢志)是陳明章力薦的吉他歌手 ~ 紀錄了礦工家族共有的喜怒哀樂! 當你聽到小高的歌聲,會發現他帶你坐上時光機,回到那一百年前,悲情城市的第一幕場景!

敬請提早入場~~免費開放

礦山故事出輯 小高唱給你聽 〔記者簡群育╱瑞芳報導〕
九份的音樂創作人小高,與當地民宿業者「勇爸」,以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編成「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專輯,這次專輯還請來金曲獎音樂製作人董運昌加入,小高說,希望山城故事能以音樂形式廣為流傳。

小高是九份地區知名的音樂走唱人,常以簡單的吉他彈唱,唱出九份的人文風貌,每逢金九地區節慶或社區自辦的市集活動,都能看到小高彈唱的身影。

小高說,很多來過九份的人,都吃過芋圓、草仔粿,或找家茶樓眺望遠方基隆嶼景致,漫步在山城小徑間,彷彿置身幾十年前的場景,對九份的認識,總和電影「悲情城市」劃上等號,「礦山音樂故事劇場」正上演著一幕幕九份的故事,希望到九份的朋友,除了芋圓外,也能聽聽在地的好音樂。

小高這次特別邀請「吉他詩人」董運昌協助製作專輯, 9 年前以「聽見藍山的味道」咖啡廣告配樂一炮而紅的董運昌,對九份山城始終有著一股特殊情感,因此這次負責「礦山音樂故事劇場」編曲製作,兩人以過去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納入專輯中,專輯裡17首歌曲,代表著17個礦山故事。

小高把「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列為礦山第三部曲,他說,相較於先前兩張專輯,這張專輯更完整地呈現礦山文化,有多位在地人以非商業手法填詞,文字更加純淨,還有刻畫人心的口白,希望獲得更多人了解九份之美。
(該報導摘錄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oct/26/today-taipei11.htm)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忠孝路與長榮街交叉口,路口有一間護理之家,其後面第二間)
電話: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閱讀新移民小說】妮娜

本書是一個關於台灣女人與外籍新娘的記實體故事,作者替這一群新台灣之母留下一段深刻而寫實的庶民生活史。媒體的資料顯示:一個台灣人本身或親朋好友中有嫁娶外籍配偶的比例是46.1%的高比例….

書名:「妮娜──來自南洋的妯娌」作 者:曾心怡
類 別: 小說
出 版: 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08/3/5

南洋,曾經是台灣男人經商致富的國度。現在,則是台灣男人娶老婆的熱門地點。

這一群台灣的新移民和大陸新娘一樣,以一種語帶歧視的稱呼被喚做「外籍新娘」。她們在台灣落地生根,在都市、鄉間、窮苦與小康的家庭裡,為台灣生下一個個流著不同文化血液的新台灣之子。但是,她們的付出不一定會替自己帶來好運,這一群被媒體稱為「隱形族」的台灣母親,已在台灣留下許多幸福與悲慘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卻還沒被大量書寫出來。

外籍新娘的故事寫不完
這一群來自南洋的女人,在我們身邊及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但是你我都可能不常將她們當成一般的台灣女人一樣看待。因為常識告訴我們:她們若不是被買回台灣的外籍新娘,就是來從事底層工作的外籍勞工。由於一般人很少正眼看過她們,也不太想多瞭解她們,她們才會像一個隱身在台灣社會的族群一樣,被嚴重忽略掉。

本書是一個關於台灣女人與外籍新娘的記實體故事,作者以其紮實的文學創作功力,替這一群新台灣之母留下一段深刻而寫實的庶民生活史。
媒體的資料顯示:一個台灣人本身或親朋好友中有嫁娶外籍配偶的比例是46.1%的高比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每個台灣人身邊都會有像故事中主角「妮娜」那樣的「新移民」,你可能要稱呼她「嫂嫂」、「小嬸」、「舅媽」、「叔婆」,甚至是一句「媽媽」。

就算你身邊都沒有「妮娜」這樣的姻親,但是或許你早上上班前可能剛從一個「妮娜」手上接過早餐,中午吃自助餐時幫你結帳的也是「妮娜」,晚上加班完買個路邊攤當宵夜,還是「妮娜」在掌廚。如果你身上的衣物、包包、鞋子都還是made in Taiwan,那麼縫上標籤、打包、搬貨的可能也都是「妮娜」。

我們的生活,正在被「妮娜」這樣身分的人所包圍,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正在和愈來愈多的「妮娜」之子一起上學和成長。這樣的新移民家庭已經不能算是弱勢,但在現實的社會氛圍與處境裡,她們卻仍未受到應有的尊重與重視。

十八年之後,外籍新娘還是少數族群?
本書是外籍新娘的故事,也是台灣女人與外籍妯娌的故事,更是台灣許多家庭每日在上演的真實生活。

故事的只角「妮娜」是依神明指示,從印尼娶回來替患有精神疾病的博武「沖喜」的。妮娜是個單純賢淑的女孩,她青澀的模樣和台灣十六、七歲的年輕女孩幾乎沒兩樣,依她的條件若生在台灣,肯定不會下嫁博武,但是當她成為台灣人口中的外籍新娘,好像她擁有幸福的權力也「理所當然」被打了極大的折扣。

其實有許多像她一樣的外籍新娘資質相當聰穎,若不是因為嫁到台灣就被人看矮了好幾截以至於自信心退縮,不然若以她們的能力和個性來看,絕不見得會比台灣女人差。和她同樣嫁進彰化章家的佳玉,經常和妮娜有生活上的互動,透過她客觀但同為女人的雙眼,佳玉帶著讀者看到了她外籍妯娌的苦悶與希望,以及許多外人不一定能從她的眼神解讀得出來的想法與情緒。
作者讓我們看到牽動著妮娜與婆家親人之間相互依賴又競爭的敏感關係,她也藉此故事告訴讀者:

不需要戴上憐憫的眼鏡,不可以用歧視的眼光,就只是好好的聽聽她們。或許了解了之後,你除了擔心M型社會更加明顯之外,還要好好想想十八年後的台灣究竟會是怎麼樣的樣貌?誰才是少數族群?

這是一本期望促進不同族群相互瞭解與包容的書,也是數十萬新台灣之母被忽略的真實故事之一。正如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一樣,我們需要更多的「新移民」論述和故事,來豐富我們對新文化元素的認識,畢竟新的文化基因與生物基因已經大量融入我們的血液與生活之中,你我都不可能再去迴避、不去正視她們的存在。

更多的訊息請至「印書小舖」

http://www.vital.com.tw/ps/book/book_content.asp?bo_id=232&hitid=285

旅行的意義 (2) 礦業小鎮的未來

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是亞洲第一個以礦業遺跡為主題之世界遺產,也是日本14個世界遺產中,唯一產業類的世界遺產。其歷史可上溯到16世紀,屬中世紀之傳統產業,且為「職住一體」的小規模營運體系。

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是亞洲第一個以礦業遺跡為主題之世界遺產,也是日本14個世界遺產當中,唯一屬於產業類的世界遺產。石見銀山的歷史可上溯到16世紀,屬於中世紀之傳統產業,且為「職住一體」的小規模營運體系。

目前世界遺產地之核心區(core zone)包括礦山遺址和礦山鎮(除行政及生活中心之大森町及銀山町,另有石見城、矢筈城、矢瀧城等中世紀城堡遺址)、石見銀山古道(將銀和銀礦運往鞆浦港及沖泊港)、港口和港口城鎮(鄰近沖泊港之溫泉津)等,受到政府法令的保護與管制,面積約為442公頃,並以山地陵線為界劃設緩衝區(buffer zone),全部面積約為3,663公頃(含核心區)。

截至目前為止,有關世界遺產地之保護與管理工作,仍在持續進行當中。大田市政府於總務部下成立了專屬的石見銀山課,統籌執行相關工作,包括籌建世界遺產中心,將重要文化遺產熊谷家住宅改造為小型博物館等。島根縣政府則於教育廳文化財課設立世界遺產登錄推進室,並與大田市政府共同成立石見銀山保存委員會,協調法規及營運工作。

當然在地居民的支持也很重要,早在50年前,當地即已成立文化財保護會,並於世界遺產登錄工作中,扮演重要性之發起與推動力量。

對於像石見銀山這樣的礦業景觀,原本的礦山、礦道、冶煉作坊、城堡、古道等,因為採礦活動的消失,而逐漸荒廢,乃至回歸自然原始樣貌,未來無需亦無法以人為力量強力恢復舊觀,僅能推動歷史考證及科學調查等研究工作。

此外,區域內兩個運送銀礦出海的港口,雖仍完整保留下來,但是,卻已幾乎呈現荒廢狀態。沖泊港附近的溫泉津則因溫泉產業的關係,依舊相當繁榮。至於大森町及銀山町,因應豐富性之文化遺產與週邊礦業遺跡,再加上諸如布拉房等地方特色產業的推動,仍然生氣勃勃的存在著。

image001 image003
沖泊港已經廢棄的惠比須神社(左圖)與依舊生氣蓬勃的溫泉津歷史街道(右圖)。

未來除依據世界遺產保護公約之相關規定,透過法律來保護核心區,並經由條例來規範緩衝區,或可運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或戶外博物館(open-air museum)之規劃理念,以世界遺產中心為基地,結合目前仍然存在日常生活需求之大森町、銀山町、溫泉町等歷史街區,以及部分符合安全條件之礦山、礦道、冶煉作坊、城堡遺址等區域,並將古道進行簡易整理,建構認識與理解世界遺產地之歷史及空間脈絡,藉此注入鄉村地區之嶄新活力與能量,除可避免因為過疏化所造成之社會問題,也可因為人類活動的持續投入及參與,維繫與豐富石見銀山之價值與內涵。

當然,這樣的發展方向,究竟是否可行,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評估。不過,嘗試著讓已經脫離常民生活脈絡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重新與當代社會進行鏈結,恐怕是當前相關工作推動,必須審慎面對與思考的重要課題。

北平西路藏印尼

越過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過氣的新光三越前襯橘頂屋瓦藍霓字樣台北車站。地基突然下凹幾公尺自行圍合成一方空間國度。印尼炒飯、正宗印尼燒烤、印尼海鮮料理…,屋簷下聚集三三兩兩來回味家鄉美食的印籍勞工…

越過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我循著友人所指引的方向前進,過氣的新光三越前襯橘頂屋瓦藍霓字樣台北車站。地基突然下凹幾公尺自行圍合成一方空間國度。這裡是臺北市北平西路,所擁有的是不規則下凹基地與二、三十公尺的狹小巷弄,範圍感覺不大,小小區域恰好合適思鄉聚會與哈拉聊天。聞香而下,印尼炒飯、正宗印尼燒烤、印尼海鮮料理…,屋簷下聚集三三兩兩來回味家鄉美食的印籍勞工,彼此交換著同樣語言的溫度,在這裡能夠找到的不只是家鄉美食,人與人間的接觸、交換訊息、訴苦抱怨、甚或是歡祝狂歡…,這裡有來自同一國度的熟悉,告訴彼次在異國打拚的生存規則。

更多的是各式能夠帶走的印尼零食、泡麵、飲料與小食,讓疲累的軀體在食感間再度蓄積活力。三兩家的印尼商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包吃包喝包娛樂包閱讀包裝點!販賣國際電話卡牽繫兩地相思、有越夜越美麗的二樓卡拉OK,飲酒作樂與歡聲歌唱繞樑在繁華市中心的心臟地帶,以來自外地的移工姿態攻佔市區,族裔地景生成在此。

image009

image015-1

image011image013

當我走進此區,彷彿自己是誤闖禁地的外來者,干擾了辛勞一週的同質聚會,引來好奇與陌生眼光關注。的確根據友人行前提醒,北平西路印尼籍移工的聚會場所是較具排外性與地域性的。這座台北城,透過各籍移工的雙手與汗水打造光鮮亮麗便捷舒適的交通系統、華樓高宇。僅僅留存這一方喘息空間供週末時聚眾取暖,城市內不同族群的空間場所,代表的是城市成員的多樣化與關注需求,我們欣賞城市空間的流轉變化,而不只是實體城市高低起伏,簇生土地上的族群是學習友善城市、友善生活的第一步。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不再因為自己的狹隘而對擠身滿車菲律賓籍移民感到恐懼、有一天對來自各地的移民群聚不再以異樣眼光或者新鮮好奇的心態看待、有一天各色各語人種自然且平實地存在既有社會生活之中;族裔地景空間各是其在外家園的場所,毫不做作與自在地在其間上演尋常生活。多元文化族群的空間不是請求命令他者適應與順從,從心開始尊重,族裔空間將不會是這樣晦暗難以見人的躲藏。

在南村落看見小地方

由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的「社區產業春日午宴」,昨日在台北的「南村落」進行,以社區食材入菜,如雲林口湖的馬蹄蛤、南島社大的野菜等,由食方餐廳主廚莊月嬌掌廚,創作風味料理。基金會也與「南村落」合作成立「小小市集」,為社區產業提供常態展售空間。

由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的「社區產業春日午宴」,昨日(3月19日)於台北的「南村落」進行春季的第一場活動,以社區產業的食材入菜,如雲林口湖的馬蹄蛤、南投溪底遙的有機柳丁醋、南島社大的野菜等,由食方餐廳主廚莊月嬌掌廚,創作出充滿風味的料理。除了美食活動,中華電信基金會也與「南村落」合作成立「小小市集」,為社區產業提供常態展售空間。 DSC00057

由食方餐廳主廚莊月嬌主持的春宴,使用各地的社區食材,如南島社大的野菜,雲林的馬蹄蛤,宴後還有南投的森林紅茶。下圖為使用野菜作的天婦羅。

DSC00083 DSC00086

位於台北師大路巷內的「南村落」,是由知名美食作家韓良露主持,自2007年夏天成立以來,舉辦各項飲食文化與教學的活動,包含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分享,也有台灣各地特色料理系譜的介紹與品嚐,以食物為線索,探索不同生活的軌跡,觸及美食背後的文化深度。

DSC00050 DSC00091
南村落定期舉辦各項飲食相關活動,春季主題為「潤餅春味」

近年十分關注「社區產業」的中華電信基金會,除以「點.台灣」網站協助推展各地的社區產業,也與南村落合作成立「小小市集」,提供各地社區產業常態展售的空間,包含有南投的森林紅茶,台東的原愛木工坊、苗栗的部落編織、花蓮的石雕…,將於3月底正式對外展售,提供城鄉之間互相交流與支持的平台。

中華電信基金會表示,未來每個月都將挑選一個週日,作為特別社區或產品的介紹。近期的活動包含有:

1)3月29日(六):從石頭淬鍊出心聲──福丁原住民發展中心與法拉撒工坊。

(2)4月26日(六):從不工作到木工作及布工作─新興國小原愛木工坊及布工坊。

有興趣的朋友可洽詢:中華電信基金會、南村落。

活動地點:南村落(北市師大路80巷10號)

洽詢專線:02-8369-2963,02-2344-5766

活動網址:http://www.southvillage.com.tw

以下為局部的社區產品:

DSC00096

上圖為森林紅茶,下圖為三義台灣黑熊木雕

DSC00005

DSC00076

上下圖均為台東新興國小以漂流木製作的特色椅子。

DSC00072

下圖為花蓮的石雕

DSC00100

部落的首飾

DSC00101

其他部落工藝作品。

DSC00103 DSC00104

【地方學】讀書會講座

由地方學研究發展學會所舉辦的地方學專題讀書會,將於3/25星期二下午2~5點於成功大學舉辦,過去讀書會分別由社會學、人文地理學以及人類學的觀點探討地方社會與地方知識的形成,此次將由文化產業的角度切入,探討地方學。

《文化產業 VS 地方學—從文化產業的「地方」概念談起》讀書會講座

由地方學研究發展學會所舉辦的地方學專題讀書會,將於3/25星期二下午2~5點於成功大學舉辦,過去讀書會分別由社會學、人文地理學以及人類學的觀點探討地方社會與地方知識的形成,此次將由文化產業的角度切入,探討地方學。

在「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industries)概念成為另一波文化政策的主軸。文化資產也在這個架構下與其他文化部門的整合,尤其是做為一種「地方魅力」的策略,甚至是營造出「地方感」。使文化產業與地方有其不可分割的連結。

而此次讀書會講座也邀請蔡慶同老師從文化產業的地方概念談起,深入文化產業與地方之間,精采可期。在此,竭誠邀請大家參與!

★讀書會資訊如下:
◆時間: 2008年3 月25 日(二) 14:00-17:00
◆地點: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修齊大樓七樓會議室
◆活動網頁:
http://blog.yam.com/taiwanplace
◆報名費用:免費參加

◆與談人:
蔡慶同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進行方式:由與談人以 60-90分鐘簡介,之後開放與會者討論。

◆建議可事先閱讀資料:
◎王俐容—公民、都市與文化藝術的使用:以高雄市為個案研究
◎蔡慶同—全球化與文化產業: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
◎其他文化產業與地方相關資料

◆交通資訊:
讀書會會場交通及停車訊息:

1. 從永康交流道到成大(以 googlemap 繪製 , 須以 googlamap 開啟)路線連結
http://maps.google.com/maps/ms?ie=UTF8&hl=zh-TW&msa=0&msid=105033881080533226959.00000112dbbac3bba5d6c&om=1&ll=22.953019,120.229225&spn=0.132147,0.2314&z=12

2. 成大提供的 ” 如何來到成大 ” 路線圖 , 包含開車, 客運, 火車, 可符合各種需求.

為準時無誤抵達, 建議列印地圖隨身攜帶 .

相關檔案如附 也歡迎蒞臨參加


台灣地方學研究發展學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地方學GIS專案
聯絡人:施政旭
電話:06-2516445
傳真:06-2516455
手機:0955604709
信箱:whiteuca@gmail.com
部落格:http://blog.yam.com/taiwanplace

【原住民】漂流河岸影展校園巡迴

河流原本有自己的歌與自己的曲度,但我們總是習慣將她限制在堤防,催眠自己被困住的她不會危害到自己的生命。河流旁刻意綠美化的景觀,成為附近高價樓房的銷售賣點。人工矯飾的大地,能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河流的樣貌嗎?

SWING RIVER都市原住民影展、文件展、音樂會

活動網站:http://swingriver.googlepages.com/

河流原本有自己的歌與自己的曲度,但我們總是習慣將她限制在堤防,催眠自己被困住的她不會危害到自己的生命。河流旁刻意綠美化的景觀,成為附近高價樓房的銷售賣點。人工矯飾的大地,能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河流的樣貌嗎?

阿美族原住民原居於花蓮台東的自然大地,世代流傳著祖先從自然中學習的智慧,但因歷史政治上的複雜因素,失去了傳統領域,也失去的經濟依靠。許多人都必須離鄉背井來城市邊緣做漁工、木工、板模工、搬磚工、或是貨車司機。在都市生活的我們又能了解多少在城市邊緣生活的原住民?當我們急著開發高速公路去花蓮台東消費原住民文化時,我們會發現身邊原住民文化正ㄧ步ㄧ步在都市流逝嗎?

十幾年來台北縣從民進黨轉變國民黨執政,政府從來沒有卸下偽裝著都市開發利益的面具,拆除三鶯部落,接著將會剷平其他阻礙都市開發的原住民邊緣部落,將都市原住民框限在裹著虛假文化圖騰的國宅中生活,媒體SNG的報導只見衝突抗爭畫面,但永遠看不到政客與商人在這過程中,得到了什麼利益?

十年前,還是學生的馬耀‧比吼在三鶯部落學習如何攝影,製作出「天堂小孩」這部紀錄片。十年後,三鶯部落再度被拆遷,ㄧ群關注三鶯事件的朋友透過影像協力製作不同於商媒觀點的報導。在三鶯部落也再度看到馬耀的身影,他繼續紀錄著十年前已在三鶯部落長大的朋友。

Swing River是想要找充滿生命力的河流歌聲,漂流河岸影展校園巡迴系列想要透過差距十年的影像間距,拉開時空來談談都市原住民為何要遷居城市?在城市邊緣尋找原鄉失去的土地與家園。宣稱尊重多元族群的政府當局,又為何讓都市原住民家園拆遷的故事不斷重複發生?

活動將於3月28日(五)在新店溪洲部落舉辦文件展。期待邀請同樣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朋友,或曾經於都原社區從事社區工作、報導攝影與紀錄片的工作者,一起來溪洲部落分享社區的故事。28日晚上的音樂會,希望能撫慰失去家園的三鶯部落、也期望面臨拆遷的溪州、小碧潭、青潭部落與所有同樣被壓迫在都市邊緣漂流的原住民與底層人民們能夠一起共同面對接下來的各種挑戰。

校園巡迴影展暨座談:3/17~3/28

巡迴學校:時間地點若有變更,或各校詳細片單請到活動網站行事曆中查詢。

3/17(一) 台灣大學 時間:19:00~22:00 地點:人類系館 313
3/18(二) 輔仁大學 時間:12:00~15:00 (暫定 配合主講者) 地點:聖言樓 SF851
3/19(三) 師範大學 時間:19:00~? 地點:文學院誠207
3/20(四) 國北師 時間:19:00~21:00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至善樓102教室
3/21(五) 政治大學 時間:16:30 ~19:30 地點:綜院212
3/25(二) 淡江大學 時間:19:00
3/26(三) 東吳大學 時間:18:30~

校園巡迴放映片單:

※紀錄片《天堂小孩》導演:馬耀.比吼

※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 2/21三鶯拆遷專題報導

※公民行動影像紀錄資料庫三鶯報導

※超視1997年小碧潭調查報導

※神秘影片

ps:若有其他學校願意加入放映行列,請聯絡漂流河岸影展小組
達 摩:0930853267 mathematics000@gmail.com
CITY:0915181176 cityblind@gmail.com

3/28 星期五

溪洲部落文件展與音樂會(最新情況以活動網站為主 文件展聯絡人大喬:0928858601)

(一)文件展主題:原住民壓迫編年史、都市原住民遷移史、溪洲部落相關史料。

A.劉秀美老師社區兒童美術教室文件(確認中)

B.李文吉老師報導攝影作品(確認中)

C.關曉榮老師八尺門報導攝影作品(確認中)

D.紀錄片「都市家圓夢-汐止山光社區影像紀錄」,(社區居民邀請中)

(二)音樂會正確表演名單以活動網站為主 (音樂會聯絡人:昱安 0955916340 )

計畫邀請胡德夫、巴奈、查勞.巴西瓦里、達卡鬧、陳永龍、小美、黑手那卡西、好客樂隊、929志寧、農村武裝青年等一起為都市原住民打氣。

相關網路影片

2/21 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 三鶯第一波拆遷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2756
2/27 三鶯部落拆遷前夕晚會 http://www.peopo.org/civilmedia/post/13049
2/27 北大三峽校區影片座談與樂團演唱 http://www.peopo.org/civilmedia/post/13048
2/29 三鶯部落第二波拆遷 http://www.peopo.org/civilmedia/post/13035
3/6 陳瑩立委溪洲、三鶯部落公聽會 http://www.peopo.org/civilmedia/post/13242
3/8 原住民大串聯「獵人行動」自由廣場集結 http://www.peopo.org/civilmedia/post/13331
3/8 原住民大串聯「獵人行動」總統府回應 http://www.peopo.org/civilmedia/post/13345

3/8 原住民大串聯「獵人行動」站前音樂會 http://www.peopo.org/civilmedia/post/13336

溪洲部落交通方式:詳細地圖請到活動網站查詢

騎車、開車:走新店北新路過新店市公所站,右轉碧潭橋下橋後右轉,直行約50公尺轉溪洲路,再於砂石廠門口左轉經高爾夫球場,沿路走即可到部落大門。

大眾交通工具:至捷運新店市公所站1號出口,搭乘 643、 648、905、906、909 、棕7、綠1號公車往錦繡方向,過碧潭橋在溪頭站下車。直行約 50公尺再右轉溪州路,再於砂石廠門口左轉,再步行約五分鐘即可到部落大門。

SWING RIVER漂流河岸活動拒絕向官方申請任何經費。活動以協力方式進行,活動花費以獨立募資方式籌款。

活動總聯絡人 紀同學 0952-799-199 relax.chi@gmail.com

主辦單位: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

協辦單位:溪州部落自救會、溪洲部落後援會、三鶯部落後援會、都市原住民後援會、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台灣大學大新社、台灣大學人類系學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原緣社、政治大學種子社、政治大學TALU’AN社、師範大學人文學社、輔仁大學心理系、陸續聯絡中

【社造】邀請您參加「建構桃園學研討會」

【建構桃園學研討會】研討會結合社區田野操作之成果,及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研究學術論文補助計畫」、文化資產課「各項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補助「96年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網」等成果、各項學術的發現及民間田野調查,進行桃園學深化力的對照。

【建構桃園學研討會】研討會結合社區田野操作之成果及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圖資課「桃園研究學術論文補助計畫」、文化資產課委託學術機關辦理「各項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補助「96年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網」等成果、各項學術的發現及民間田野調查,進行桃園學深化力的對照。

《活動對象》

文化資產守護員、村/里長、學校老師、媒體工作者、社區夥伴、文化資產及地

方文化館經理人、桃園縣內相關NPO/NGO及對此議題有興趣民眾。(預計120人)

《報名截止時間》於研討會召開日期前三天。

《主辦單位》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執行:中原大學景觀系

《時間》研討會 2008年3月21、22、23日(五、六、日)

(將配合2008年3月8日三元宮祈龜采風活動,為研討會舉辦暖身)

《地點》中原大學全人國際會議中心

《研討會架構》

主題一:文化資產與桃園學的建構

3月21日

以文化資產的時間軸的概念,搭配空間範疇,進行桃園學的界定建構,邀請以「桃園學」相關主題之相關學術研究學者進行發表,發表與座談會輪替進行

主題二:桃園學建構之實務經驗

3月22日

以目前桃園文化政策之實務發展,建構桃園學輪廓。邀請桃園在地推動文化政策之學者或實務工作者進行引言及與談。

主題三:田野調查工作營之學員成果發表

3月23日

【桃園台地文化資產守護Empowering田野調查工作營】學員成果發表、【96年度績優文化資產守護員表揚】

……………………………………………………………………………………………

吳碧霜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Tel:(02)23956771*231
Fax:02-23216487
E-Mail: Shuang6668@gmail.com wps6668@yahoo.com.tw
Add: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 138號11樓

風箏飛颺的季節

孩子們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遊戲,從遊戲中建立他們的季節觀。冬春之交,季節遞嬗,美濃開始吹起怡人的春風,告訴孩子們放風箏的季節到來。客家話把風箏稱為「紙鷂」。孩提時代放紙鷂,是一段挫折與滿足交雜的記憶。

編按:最近看到「追風箏的孩子」,就想起去年兩代米家的部落格,曾寫過過一個關於風箏的故事, 雖然場景脈絡並不相同,但同樣有許多細膩動人之處,值得一再回溫。徵得作者同意,重新刊載於此和大家分享。

今年農曆過年有九天連假,美濃花季吸引洶湧人潮,連屋前山下的小路在過年期間,也充滿著呼嘯而過,想要避開幹道上塞車潮的車輛。連續幾天,我哪兒都不想去,待在家中,忽然被那熟悉的風喚起小時候放風箏的諸多往事。於是,心血來潮,帶著孩子們遵循他們的父親小時候的足跡,製作風箏,放風箏,順便記下一些回憶。

1327772448-320.jpg

二、三月的風,徐徐地吹來,稍來三十年前放風箏的往事。

長期生活於亞熱帶的台灣南部,對於季節,孩提時代並沒有春夏秋冬的概念,只有「寒天」與「熱天」。家裡務農,小時候要跟著大人下田幫農,但受限於年紀,工作內容多枝節而瑣碎,這樣的經驗,並不足以讓孩子認知到「春天」。書上說,春天是萬物萌發,生命復甦的季節,但是在美濃冬天,樹葉並沒有落盡,田裏的作物相多樣甚至更勝春夏,書上的描述和在美濃所見到的世界,始終有一段明顯的落差。那麼,春天是不是不存在孩子的世界呢?

不,孩子們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遊戲,孩子們從遊戲中建立他們的季節觀。冬春之交,季節遞嬗的二、三月,美濃開始吹起怡人的春風,告訴孩子們放風箏的季節到來。當天上開始出現風箏時,春神也跟著降臨。

客家話把風箏稱為「紙鷂」。孩提時代放紙鷂,是一段挫折與滿足交雜的記憶。就像一般小農之家的小孩,我們沒有的玩具不是用買的,而是用家中或周遭現成的材料製作,紙鷂也是。

那時的紙鷂用報紙糊成,是正方形上有兩條骨材,一條是對角線位置,一條也是對角方向,但彎成弓狀。以上材料中,最不易取得的是骨材,通常是門簾。那時候,仍有許多傳統的客家夥房房前還掛有門簾,經年累月地使用,門簾損壞淘汰。棄置的門簾往往棄置於果園、雞圈或是荒地上,成了紙鷂最好的骨材來源。但淘汰的門簾並不常有,就算有也會用罄,這時候就得自己剖竹子。

1327772451-320.jpg

1327772450-320.jpg

剖竹子需要材料,需要力道,需要技巧,對孩子而言,剖出兩條適當的骨材,從取竹開始,往往要一、兩個小時。報紙和骨材準備妥當,就裁剪成需要的形狀以及尾巴,加以黏貼即可。黏貼的部分則用家中的舊飯,暨牢固又省錢。黏貼唯一的挑戰是彎成弓的部分,需要有伴固定著,才不會貼歪了,所以放紙鷂時,通常幾個人一起來。

1327772446-320.jpg

1327772447-320.jpg

紙鷂貼好,就綁上線。那時家裡養了幾十頭豬,豬飼料袋解開後往往留下一堆線,強度超過逢衣線,成了現成的紙鷂線。放紙鷂的方式有兩種,需要和不需要助跑,後者通常屬於大孩子的專利。小時候,房子比現在少,空地比現在多,很容易就找到可以助跑的地方。但在大部分時候,我的風箏都無法順利飛上天。別人的紙鷂,甚至比我小的孩子,總是輕易地就爬上去了,唯獨我的,一次又一次,在風勢稍歇的時候,紙鷂軟弱地墜落。紙鷂無法飛上去的焦慮,是童年深深的焦慮。

有一次,好不容易飛起來的紙鷂,最後竟在風歇的時候墜落在山上的樹林間,那時為了這個難得可以飛上天際的紙鷂,還不畏險阻,特地上山去撿拾。一直要到有一天無意中使用縫衣線,紙鷂輕易地就飛上天,就像伙伴們的紙鷂一樣時,我才赫然發現,飼料線太沈重,絆住了紙鷂。不論風箏最後有沒有能夠飛上天,在氣溫逐漸回暖,那追逐風,或是被風追逐的感覺,都是長大以後,最令人回味的童年時光之一。

三十年來,美濃的春風吹拂依舊,但大地上的景物卻起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風箏的季節,放風箏的孩子卻不可見。現在孩子多了玩具,少了玩伴,於是不再從周遭環境找尋遊戲的材料,也難以再進行集體的遊戲。富裕的生活帶來便利,代價是眾多感官體驗,心智鍛鍊機會的剝奪。

買給孩子的玩具應該少一些,讓孩子自己去製作玩具,透過玩具的製作,去認識大自然,去形成他們的世界觀。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