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回舊部落的家 但是回家的路好遠-1

寒冷的冬夜,半山腰上細雨飄盪,一位年邁的原住民老vuvu,騎著自己的陳年野狼,載著好不容易獵到的dakec,騎到一半,幾個警察攔截載將他逮捕…

緣起──文明殺手殺了自然民族的狩獵文化

寒冷的冬夜,半山腰上細雨飄盪,一位年邁的原住民老vuvu(老人家),騎著自己的陳年野狼,車上載著好不容易獵到的dakec(搭可子,排灣語,意為山羌),車燈打照著絲絲的雨滴,緩緩地沿著山路往家前進,雖然妻兒早已離去,孤身一人生活已久,生活也頗為拮据,但好不容易打到的山所賜予的禮物,也稍稍溫暖了孤寂的心靈,帶回去過過年[1]

但沒想到騎到一半,稍稍雀躍的心馬上沉到谷底,幾個警察攔截載回家的路上,依法將他逮捕。老vuvu帶著惶恐迷惘的心情想著:「我做錯了甚麼?犯法?保育類?動物保護法是甚麼?」

1988年1月13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濟部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其實行細則公告了「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範圍如圖:

image001

(製圖:李玉琪)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比玉山國家公園大很多,生物多樣性高、物種均勻度很高、,優勢種很明顯,植物多樣性高,中低海拔植物相豐富,是為原住民的傳統領域,雖然林務局設立保留區的目的打著保護天然的生態系統、維持區內生態多樣性、保護豐富的遺傳資源、維護自然和文化景觀、保存歷史和自然襲產,但實際上則配合著文化資產保留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大大的限制、甚至逐漸扼殺了原住民延續其傳統文化生命的可能性。

傳統上,倚靠山林而生的原住民,自然而然長出與自然間達到微妙平衡的生命智慧,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千年,生態並沒有因為原住民的狩獵文化而影響其豐富性,適可而止、樂天知命,對這個世界敬畏並感恩,一直是原住民認知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的生活態度。

直到日本人來了、漢人來了,為了其政權、民族的利益,漸漸的,強迫原住民照著他們的遊戲規則去過生活,強迫他們離開祖先辛苦開拓留下來的土地,禁止他們回到山林狩獵的分享文化,原本在山林中自給自足的團體生活,變成在平地單打獨鬥、被歧視壓迫的生活,從充滿尊嚴的部落王國,變成失根的流浪者,一切生命的榮耀、對山林土地的依賴與敬畏、族人間緊密的情感,看似就漸漸地瓦解、變質了…。

而於2010年10月1日,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由盧道杰、斐家騏等教授主持,林務局台東林管處副處長劉瓊蓮及課員黃群策也參與其中,於台東縣金峰鄉正興村舉行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座談會」,目的是讓金峰鄉的太麻里溪流域及金崙溪流域的居民了解林務局對於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經營理念跟實際作為[2],也希望聽取當地居民對林務局管理的感想,營造一個改善、邁向更好的經營方式的座談會,

而與會的在地原住民居民,則積極的報告、反映在政府毫不了解原住民之文化的政策的管理下,是如何的一個扼殺原住民傳統文化之生命,讓原住民遠離了他們的家、他們的祖靈、他們生活千年的土地。

[1] 原住民本來就沒有過年的習俗,但被漢化(文明化)久了,也漸漸成為中活中的一部分。

[2] 林管處所提之經營理念共分為三點:①保護保留區內生態系之永續生存,保存其生態平衡及生態系之完整;②保存保留區之生物多樣性,並確保生態系自然演替過程;③提供自然科學研究及環境教育之場所與機會。

(系列待續)

好想回舊部落的家 但是回家的路好遠系列

閱讀系列─1,請點選這裡

閱讀系列-2,請點選這裡

閱讀系列-3 請點選這裡

閱讀系列-4請點選這裡

學校在哪裡(12) 政府的決議 部落間的爭議

三民國中復校引發的選址爭議,瑪雅村民林民傑表示:「讓全鄉的人都一起來聽聽,到底發生什麼事,不要這樣兩個村分開說明,這樣他們聽不到我們的聲音,我們也聽不到他們的,代溝會愈來愈深,兩個村絕對分裂。」

編按:三民國中要在那裡重建,過程波折多變,前情請點選這裡閱讀

──────────────────────────────────────────────────

結束在達卡努娃村的說明會之後,高雄縣府重建會王正一與游淑惠隨即前往三民國中,向瑪雅村的居民說明學校的遷建計畫,由於多數村民事前並不清楚縣府上山開說明會一事,使得當天到場的居民僅十來位,瑪雅村村民林義山直言:「為什麼正式的公文沒有來?」

對此,游淑惠說,「這點我們真的是要很誠意的說一聲抱歉,因為我們是上個禮拜四決定要上來開這樣的說明會,我們是覺得好像大家對重建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我們既然政策上確定,就應該在第一時間告訴我們當地的好朋友,讓你們心裡有一個安定的感覺。」

三民國中異地遷建一事又有新變化,且對於瑪雅村村民而言,設校本部、分班的做法,並未與瑪雅村村民討論,說明會一開始,王正一先對遷建的變化做出說明:「當初縣政府一開始選定在民權平台跟行政中心一起做的時候,是因為民生村原本沒有任何的安全地方讓政府能夠做選擇。」

他表示,在縣府會同專家到達卡努娃村勘查後,確認兩處地點皆屬於部分安全,「經過工程方法,這個基地是可以安全興建學校的。」

DSC02447

學校遷建像分遺產

聽聞縣府的決定後,瑪雅村民紛紛舉手表達意見,林義山首先對學校遷建地點以人數為考量提出質疑,他表示,風災前,三民國中共有106名學生,目前留在山上的學生人數共84人:「你要去想想,在八八風災之前,是有106個,還有50個跑去哪裡?那是民族的,民族的人他說他要回來啊,民族的人再回來的時候,我們加起來的人比民生還要多,那我們是不是又要問說我們人比較多,你為什麼不往這邊去考量?如果說你是以人數的話。」

林義山並提到,他認為現在蓋分班與校本部的方式就像是兩個兒子在分父親的遺產──

我的感覺上好像在分遺產,爸爸走了分遺產,大兒子要爭、小兒子也要爭,大家都要爭,吵起來。不管之前有沒有辦公聽會,我們先不講,那我們覺得你們這樣子好像在耍我們民權的人,你前面一直說我們這邊很安全很安全,就是在這邊。你剛剛在民生也提到說,我不是因為你們民生上次在國小動土的時候來鬧一鬧所以我們就來做一次勘查,那你這樣弄我們民權的是不是也要去縣政府這樣子?」

林宇山
對於學校分設兩村,林義山說:我的感覺上好像在分遺產,爸爸走了分遺產,大兒子要爭、小兒子也要爭

王正一回應,南沙魯村民多數已遷居至杉林大愛村,未來在大愛園區附近也會新建學校,「你剛剛提到說,加上民族村,這是一個假設的問題,目前所有人都安置在大愛村,他們在那邊住的也應該是很樂意,或許每個人對他長遠性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就目前我們政府規劃政策一定要依照目前現有的需求來做規劃跟考慮。」

他同時也澄清縣府的政策轉變並非因為民生村在民權國小動土時到場抗議所致──

「當初民生沒有安全的地方,所以縣政府原本規劃在民權的時候,也是受到其他的抗議啊,那時候我們還是沒有變更,就是因為民生沒有安全的地方讓政府能夠做選擇嘛,現在民生已經有安全的地方,協助我們高雄縣完成學校重建的單位台達電,他們也願意促成兩邊都能夠有一個就近的安全的空間,這是民間機構基於他們的一個考量,他們也願意協助我們,

我們要了解,山上經過八八風災的摧殘之後,道路很脆弱,我們其實沒有辦法預期之後當一樣大的颱風再來,民生到民權或是民權到民族之間的道路會不會中斷,會不會還是形成短期內三村各自獨立的狀態,所以我們必須要斟酌考慮,既然民生有安全的地方,我們就在有後援情況下,兩邊都設一個國中,

那對於民權本部落所有的朋友來講,你的孩子都能夠就近獲得照顧,我們的解讀是,如果我們只能選擇一個地方蓋的話,對另外一村的家長跟小孩子來講他們都需要跋涉過來,而且他們在颱風過來的時候,一段時間也沒辦法就學,所以這是我們考慮的方向。

縣府:台達電希望在十月底前確定地點

面對村民同時質疑,學校遷建出現大變化是「出於選票考量」,游淑惠說:「任何公共政策的決定,政治因素絕對不是考慮的因素之一,所以這部分我覺得大家不要有太多的想像空間。剛剛提到民權平台上徵收的土地是不是會因為國中是蓋分部的關係有所變化,我想這部分不會有所變化,因為原來我們徵收的範圍就是把國中跟國小有部分的公共設施是融合的,我們的行政程序進行到目前為止,這個部分還沒有變數。

游淑惠也說明為何先前學校計畫蓋在民權平台與改校本部建在民生,後者執行上較為急迫──

「其實是因為從風災之後到現在,我們的援建單位台達電子,整個學校的地點安全上的評估或者是興建的地點確切在哪裡、興建計畫、水土保持計畫的提出等等,都讓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它覺得好像我們的時間點上慢了一點,讓他們覺得有太多不確定因素,讓他們一等再等,所以他們在中央開重建會的時候就明確跟我們表達說:『是不是學校的興建地點可以在十月底之前做一個決定?』

「因為既然民權國小10月6號動土了,可能在十月底的時候他們所有人員、機具還有物料都要進來,如果三民國中的地點能夠確定下來,他們可能就是一趟上來兩個學校要蓋的所有機具或者是物料、成本人力都可以一起上來,對他們公司來說是可以節省到某部分的經費,他們的原先考量是這樣,

「以縣政府的立場,人家是援助單位是贊助單位,我們能夠配合的話我們就盡量配合,所以我們也答應它說我們會盡快跟地方上作的協調做個評估,盡量能夠在十月底之前給他們一個答覆,也不是說一定是在十月底,因為人家是出錢出力的單位啊,我們總是希望我們這裏的決定能夠符合人家的要求,因為公司總是有他們本身考量的因素在,所以你不要去誤認說,我們決定在民生蓋本部在民權蓋分部,就草草急著在十月底之前決定。」

居民憂心,未來倘若採取分部分班上課,教學品質恐受影響,游淑惠表示,「這是我們最在乎的問題,其實國中設分部或是分校,這個還沒有前例,到時候在師資的編制上要怎麼增加員額、課程配套上要怎麼處理,這個部分縣政府會做最理想的措施,絕對不會因為學校設了就草草了事。」

代溝會愈來愈深,絕對是分裂

瑪雅村重建會委員林民傑在游淑惠說明後隨即表示不滿,他認為學校遷建事關重大,且是永久性的遷建工程,為何事先沒有行文通知相關單位?「三民國中小曾經在一起過,但是絕對的資源都在本部,國小真的都沒有資源,拿這個例子來說國中有分校的狀況,你能保證未來這個分校未來會變什麼樣子嗎?」

林民傑也提出建議,希望能夠舉行全鄉的說明會,「讓全鄉的人都一起來聽聽,到底發生什麼事,不要這樣兩個村分開說明,因為這樣他們說他們的,我們說我們的,要我們鄉民面對面才可以,因為他們聽不到我們的聲音,我們也聽不到他們的,這個代溝會愈來愈深,絕對是分裂,兩個村絕對分裂。」

DSC02451
林民傑是瑪雅重建會委員同時也是三民國中職員,他建議縣府應舉辦全鄉的說明會

瑪雅村居民葉一萱,同時也是三民國中輔導主任,身為老師也是為人母者的她說:

「我本來是不應該站起來講話的,我本身也是民權的居民,也有一個小朋友以後也會讀國中國小,第一個要考量的就是,人民有居住有遷徙的自由,所以南沙魯村他們怎麼樣,我們不能說他永遠住在下面或者是會回來,這個都看他們自己的決定。」

寧可學校只有一個,也不要影響教育品質與學生安全

「第二個是教育的部分,以一個教育的立場來看,為什麼一個國中在全台灣幾乎沒有看到有分部?應該是有它的考量,包括分科的部分、人數的部分,你現在把20幾個人抽出來,成立一個三民國中民權分部,這一二三年級20幾個人,一個年級是要有多少人?那這些人他們在教育品質上面,他們的競爭,跟八十幾個人的競爭、互動,我想應該是不一樣的。」

DSC02454
當天與會的瑪雅村民發言時多希望「只要一間學校就好」,圖為瑪雅村民葉一萱

「本來有一億五千萬蓋一個國中,是可以蓋的非常的完整,機能功能非常好。我們現在把它分成一個本部一個分部,是不是整個基礎建設有了,其他擴充性的部分是不是就被拿掉?」

葉一萱說:「我對於學校蓋在哪裡,蓋在民權或蓋在民生我是沒有什麼立場,比較希望的就是它就是一個校區,之前的國中小我們的工友、校護的部分是共用,那你共用的部分,一個人在跑(指未來設本部、分部),這麼遠的距離是不是會有一些疏失在?學生他的保障是不是也就因此沒有?蓋在哪裡都ok,就維持一個本部,分班的部分,你設下去,我小孩子在這邊有分部我也不會讓他讀,我寧願讓他到民生去。

說明會在居民擔心兩村將分裂、教學品質將受影響的情形下結束,也希望縣府能重新評估,游淑惠與王正一則表示要收集居民意見帶回縣府。

【食育與農村】第八屆農村願景會議

研討會將邀請關注日本食育法案推動,對綠色廚房、校園農園概念與實踐的專家學者,以及在地國小營養午餐、有機豆腐製作、以及有機農場經營者,共同來討論、研擬台灣的食育教育。

本屆農村願景會議討論議題— 食育與農村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與花蓮鄉村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曾文社區大學、永和社區大學、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牛犁社區發展協會合辦農村願景會議,邀請全台各地關心農村發展議題的有識之士聚集,討論台灣農業及在地農村發展課題。農村願景會議係藉研討會形式發表學術知識、實務經驗,並安排發表者及與會者進行互動交流,並研擬相關議題之對策。

會議進行之流程分為兩部分,一為以「食育」為主題,將校園飲食、家庭飲食與農業、農村相關之議題發表與討論。第二部分則配合議題,至花蓮在地社區、農場進行實地參訪。

2005年7月,日本官方公布了《食育基本法》,並訂每年6月為食育月,目標在培育國民具備正確的飲食知識、選擇食物的能力,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除了宣示食育成為全民運動,更納入教育方針,希望能讓孩子從小學會自我管理飲食生活的能力。食育的概念延伸到食物的產地,所以農村的生產環境,農產品的安全、衛生與營養成了關注的焦點,

研討會將邀請關注日本食育法案推動,對綠色廚房、校園農園概念與實踐的專家學者,以及在地國小營養午餐、有機豆腐製作、以及有機農場經營者,共同來討論、研擬台灣的食育教育。

一、 主辦單位: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二、 協辦單位:花蓮鄉村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曾文社區大學、永和社區大學、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牛犁社區發展協會

三、 時間:2010年11月19日至11月20日止(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1月15日止)

四、 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http://tinyurl.com/2vk9loe

或將簡章傳真至03863-3320

五、 地點-東華大學文學院 一樓大講堂

如有疑問請洽 03863-3326助理:黃佳安、邱于珊、巫正梅

image001

第八屆農村願景會議議程(暫定)

11/19 (五)
時間 議程
1300~1330 報到
1330~1430 始業式、引言:夏禹九 院長、劉瑩三 主任、戴興盛組長主持人:蔡建福(東華大學教授)
第一場1430~1600 <日本食育基本法>主持人:邱奕儒(慈濟大學教授、樸門農藝推動者)主講人:張瑋琦(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在地案例回應:李美玲(花蓮縣北林國小營養午餐計畫)

1600~1630 茶敘
第二場1630~1800 <幸福餐桌>主持人:顧瑜君(東華大學教授)主講者:陳惠雯(幸福餐桌作者、秀明農法推動者)

在地案例回應:顏嘉成(舞鶴加納納部落森林咖啡實驗計畫)

1800~1930 晚餐
第三場1930~2100 <校園農園>主持人:張正揚(旗美社大主任)主講者:梁明煌(東華大學教授)

在地案例回應(一):黃木蘭(北埔國小校長、花蓮縣環境教育專家輔導團計畫)

在地案例回應(二):楊鈞弼(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

11/20 (六)
0830~1000 參訪活動(安排中)
第四場1030~1200 <校園綠色廚房>主持人:周聖心(永和社區大學執行長)主講人:宋秉明(東華大學教授)

在地案例回應:小魏與阿順(味萬田有機豆腐)

1200~1300 午餐
第五場1300~1500 綜合座談-食育與農村發展的連結與談人:宋秉明、李美玲、周聖心、邱奕儒、張正揚、張瑋琦、梁明煌、陳惠雯、黃木蘭、楊志彬(台灣社造學會秘書長)、楊鈞弼、蔡建福、顏嘉成、顧瑜君
1500~1600 茶敘

報名表格 請點選這裡下載

網路報名網址-http://tinyurl.com/2vk9loe

報名簡章網址-http://tinyurl.com/2uon6hv

傳真報名者請傳真至( 03)863-3320

會議地點─

image003

【社會力】!第一屆大高雄社會論壇1105

慨觀衛武營都會公園、愛河復育、柴山自然公園、高屏溪整治和美濃黃蝶翠谷公園等跨區域重大公共建設的推動,可見公民會社以區域公共議題跨越行政轄界與藍綠政治版圖,其成果為大高雄人民所共享。

 【活動緣起】

1990年代全球公民社會的集結,要求分配正義、糧食的自足與自主、反對生命專利、男女平權、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滿北方富國盡情享受地球資源,卻指定南方窮國擔負起修補地球的工作等。這股力量孕育了 2001年的「世界社會論壇」在巴西的阿列格弗港﹙Porto Alegre﹚舉行。

「世界社會論壇」已擴散到歐、亞、非洲,此外,在30餘個國家內,也已出現地域性的社會論壇。這是一波新興的世界公民運動,指稱世界社會論壇所帶動的新一波世界公民運動風潮。其準則綱領第四條寫道:「世界社會論壇所提出的替代方案與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相對立,後者由跨國大企業集團所操控,而政府與國際建制機構均為其利益提供服務。其第八條更進一步提到:「世界社會論壇為非職業﹑非政府和非黨派組織﹐是一個多元和多樣化的空間﹐以建設另一個世界為目標。」

一個成熟的民主政治,應當是政府、企業與民間組織三種力量俱皆茁壯,形成民主體制的鐵三角結構;三種力量的交互作用與合作競爭產生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平衡感,與整個社會向上提升的能動性。尤其愈趨進步的當代民主政治,更強調公共政策的公民參與程序,以強化政策的社會正當性,並更貼近人民的真正需求。

慨觀衛武營都會公園、愛河復育、柴山自然公園、高屏溪整治和美濃黃蝶翠谷公園等跨區域重大公共建設的推動,從作夢、孵夢到圓夢的歷程,斑斑可見公民會社(Civil Society)以區域公共議題跨越縣市行政轄界與藍綠政治版圖,引領兩個地方政府走上從所未有的造夢施政,其成果為大高雄人民所共享。

具見值此關係大高雄發展的關鍵時刻,公民會社的力量仍當集結合作,打造大高雄區域發展公共議題的社會對話平台,阻止政治權力競逐的泥淖拖住區域整合的步伐,引領促成政治與社會領域對區域發展議題的對話與共識建構,讓大高雄的人民與政府共同走上一個充滿市民參與生命力與創作力的造夢道路。

三大核心價值︰

壹、 建立以大高雄市民為主體的直接民主與分享式民主。

貳、 推進社會經濟,以GPI(幸福經濟指數)取代GDP。

參、 深化族裔、性別、階級平等,建立和平城市。

photo_08

齊聚社會力量,討論大高雄的未來(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觀光局)

第一屆大高雄社會論壇

Greater Kaohsiung Social Forum 2010

【辦理日期】2010年 11月5日(週五)08:30-18:00

【辦理地點】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階梯教室

【發起團體】高雄市教師會、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美濃愛鄉協進會、旗美社

區大學、鳳山市文化志工協會、勵馨基金會南區辦事處(依筆劃順

序排列)

【連署團體】台灣南方社會力聯盟、大崗山人文協會、高雄市心家長協會、地球公民協會

【承辦單位】美濃愛鄉協進會

【報名方式】一律採線上報名https://sites.google.com/site/mpampa1994/123

【聯絡方式】07-6810467楊小姐

研討會資訊:http://blog.roodo.com/khsocailforum

【贊助單位】柏偉鐵工(募款持續進行中)

研討會議程Seminar Agenda

2010年11月05,星期November 5, 2010 (Friday) GKSF 2010
時間 Time 內容Lecturer Content 主講者Lecturer
08:30-09:00 報到Entry & Registration
09:00-09:20 開幕/ 開幕致詞 Opening Welcome 主持人:曾貴海 醫師
09:20-10:40 【開幕演講】全球化及其不滿:想像一個更公平的世界Opening keynote speeches-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Imagining a Just World 主講者:Prof. SCOTT SIMON(蒙特婁 McGill 大學人類學博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曾於台灣中研院研究)主持人:鍾永豐(社運、文化工作者)
10:40-10:50 茶敘Coffee Break
10:50-11:40 【主題演講】市民參與—德國紐倫堡經驗Civic Participation—Experience of Nuremberg, Germany 主講者:曾梓峰(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主持人:王敏州(成大建築所博士候選人,旗美社大莫拉克重建站)
11:40-12:10 提問與回應 Q & A 回應人:Prof. SCOTT SIMON、曾梓峰主持人:鍾永豐(社運、文化工作者)
12:10-13:30 午餐Lunch and Break
13:30-14:20 大高雄歷史與地理變遷史 主講人:黃暉榮(文化導覽協會理事長)主持人:邱靜慧(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14:20-14:25 茶敘 Coffee Break
14:30-16:00 小組論壇(議事規則:設主持人1名,引言2~3人,每人10~15分鐘;發言5分鐘,紀錄1名,發表1名) Stream A:大高雄新的產業發展規劃與就業促進主持人:朱元祥(樹德科技大學校長)
Stream B:三農綜合發展主持人:張正揚(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Stream C: 教育政策-大高雄教育的公平與正義主持人:任懷鳴(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
Stream D: 環境政策主持人:魯台營(高市綠色協會總幹事)
16:00-16:10 茶敘 Coffee Break
16:10-17:30 小組論壇總結報告Closing Address市民參與市政決策的期待 報告人:朱元祥、張正揚、任懷鳴、魯台營、呂家華(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理事長)主持人:陳銘彬(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理事長)
17:30-18:00 閉幕儀式Closing 主持人:曾貴海 醫師
大高雄NGO工作坊 (11/6下午,地點:美濃)與會者:Prof. SCOTT SIMON、各發起NGO成員大高雄社會論壇的下一步 Next step workshop

Ü集思大高雄社會論壇目標

Brainstorm desired outcomes for KSF

Ü為正在進行的活動成立行動小組

Convening action groups for ongoing campaigns

重建中營造─關山社區中興國小

關山社區內原有中興國小,因兒童人數少,被迫廢校至今。但因校址地勢較高,社區希望將廢置校園規劃為一個安全避難所,並打造成社區美麗公園。

關山社區內原來有一所國民小學-中興國小,因村內兒童人數越來越少,被迫廢校,廢校之後,荒廢至今。莫拉克風災來襲時,中興國小校園位於社區之北,地勢比公路略高,在村落裡是比較安全的位置。最近幾年遇風雨災害時村民都避難在這裡,尤其是運動場可供飛機起降,適時提供物資及救援。目前已規劃為緊急避難、物資存放所、雨季雨量觀測所。

關山社區希望藉由此次規劃將廢置校園做為一個安全避難所,也希望透過社區居民的創意合作將環境整理綠化,讓居民有一個安全避難所外,也把校園打造成社區美麗公園。平時可在這悠閒的散步聊天,有遊客來時亦可提供開放空間供短暫歇腳逗留。

pic5
居民自行完成的中興國小營造草模型。

在高雄縣甲仙鄉的新住民中,有一位相當與眾不同的人,她是柬埔寨籍的蘇美玉。蘇美玉曾經是小學老師,嫁來台灣後,跟著丈夫辛苦下田工作;但是莫拉克風災改變了她的命運,原本種田的她,因為文建會重建專案,投入甲仙鄉的社區重建工作。中興國小的社區營造,蘇美玉是第一線的執行人員。

一方面必須克服語言與文字的限制,一方面必須帶動社區的討論。還好有甲仙愛鄉與南橫三星等社區組織與旗美社大莫拉克重建團隊的陪伴,蘇美玉一步一步在摸索中,嘗試建立社區重建營造的模式。

在七月二十二日的社區重建會議中,重建的伙伴在現地勘查中,給了關山社區第一階段的意見回饋,於是在整理相關資料後,七月二十九日,社區成員與居民也透過自主研習與社區會議,將社區營造理念,進一步討論與磨合,八月十七日,社區成員再度至現場進行現勘,進行第二次討論與意見整合,九月四日透過社區空間營造進階課程提出中興國小營造的概念圖,九月十八日則完成中興國小空間營造的草模型。

在這個過程中,中興國小社區營造的雛形漸漸浮現,這是一種難得的經驗,社區透過共識會議,居民參與,重建區其他夥伴組織的情義相挺,讓原本空間營造的專業知識,從學院中解放開來,回到社區實作的手感,這樣的經驗,相信不只關山社區在社區空間自主營造跨出了一大步,對於其他重建區的社區重建員也有相當的啟發,重建之路雖然漫長,然而重建的軌跡確實如此鮮明,得以辨識,而也令人欣慰與動容。

pic1
關山國小七月二十二日現況。

pic2
七月二十二日的社區重建會議中,重建的伙伴在現地勘查現況。

pic3
七月二十九日社區成員與居民自主研習與社區會議。

pic4

(上)九月四日提出中興國小營造的概念圖(下)重建社區其他夥伴,藉由模型給了更多實質的建議。

pic6

自己的祭典─小林夜祭

一場難得沒有官員致詞,沒有政客拜票的地方活動,一場不是表演觀光化的祭典,一場被風雨吹殘過後,又在風雨中舉行的祭典,一場因為在地人期待傳承且從中獲得勇氣的祭典,在風雨的山區裡,展現著自己。

image001

四年前,彎彎曲曲爬繞過山路,來到小林村時已經接近黃昏,準備下班離開的校工很熱情的幫我打開平埔文物館,從館內走出來邁步到學校操場,五六個黑黝的小朋友尖叫嬉鬧著,面對我的鏡頭,大方不害羞的湊近,我將相機拿給其中一個小朋友,請他幫我拍張照片,很可愛的他接過相機,竟然是拍起他的同夥們。

很幸運的,我有了好幾張在地觀點的照片,在地小朋友眼中小林村的照片,隔年的夜祭,我找到了一各小林國小的老師,問他認不認得照片中的這幾個小朋友,老師一邊笑一邊數著這些小朋友的名字,就也順道請老師幫我把照片轉交給他們。

image003

一年前,我在台北一邊整理著回鄉入伍的行李,一邊看著新聞報導風災的畫面,一個插播的快訊,小林村恐滅村的跑馬燈,逐漸被我泛著淚水的眼眶給糊了焦距,心裡掛念著那些,那些給我在地觀點的小朋友們,掛念著那些把酒言歡的平埔族親們,新兵訓練是在九月份,第二個禮拜是小林災後第一次的夜祭,許多消息要靠著搶公用電話才可以片斷的得知,一個好友告訴我,他會去參加,一定會跟我說他說看到的,那天晚上,我偷偷的哭了,不知道是因為入伍的不適應,還是惦念著小林。

前幾天,重建站外的走廊逐漸被風雨給佔領,撥了通電話後得知,夜祭今年會照常舉行,老天爺總是要讓大家糾結擔心去期待小林夜祭,但小林人總是會給予最堅韌的鼓舞和決定。

跟著幾個伙伴一樣彎彎繞繞的上山,也加上了許多的顛簸震盪,這是我災後第一次進去甲仙,路旁的山林不是因為天色昏暗消失,而是災後之今陸續的惡劣氣候,抑制他們有節奏的重生,不斷潑打在擋風玻璃的泥濘和雨水,加上手中緊握的那袋檳榔和香菸,真的是風雨生信心,接近五里埔,陸續出現了許多停在路旁的車輛,還有沒有加上門窗的永久屋,廣場布棚和燈光閃爍,這些就是我說的,小林人堅韌的鼓舞。整個山區佈滿風雨,小林人硬是要來點歡樂分享的歌舞。

image005

佇立在泥濘當中的布棚,塞滿了許多人,有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們,有頭髮濕透的工作人員,和幾個興奮的小朋友們,當然少不了背著相機的學生和研究者,我發現沒有半個人急著清洗著身軀衣物上的泥垢,倒是有許多差點滑倒不斷揮手保持平衡後的驚險傻笑。

image007

引領整各祭典開始的立向竹,在幾個長者冒雨行動中開始,短暫的十幾分鐘,男性合作把向竹頂天而立,準備迎接太祖從天來到,吆喝著拿木片和石頭要把立向竹的洞,塞的更緊實,以免天雨造成的土石鬆軟讓向竹倒下,細心的小林人在向竹前,佇立了一把黑傘,讓米酒、檳榔、香菸祭祀品不置於淋到雨,祭典當中重要的儀式之一牽曲,還依稀的記得,是風雨強硬的將房屋帶離小林,是泥濘將小林不眨眼的覆蓋住,今天我看到小林人,小林人雙腳堅硬的踏穿泥濘,臨著風雨把向竹頂立,重新恭迎著太祖降臨,重新用勇氣讓周遭的人看見,小林依然有著力氣。

牽曲,在婦女們緊湊的領裝換裝當下準備開始,空出場地,祭拜秉告完太祖,小林人兩兩交錯牽著手圍成圈,踏著熟悉的步伐,在臨時公廨前的布棚下,追尋著屬於自己族群故有的傳統,跟其他平埔部落不同的是,小林的牽曲總是多出許多歡樂和分享喜氣的元素。

記得自己災前參與的小林夜祭,就是如此,被熱情的小林人硬牽著手,踏著生硬陌生的步伐,他們還是用笑容渲染你的陌生,河床邊的廣場,數百個人不知道有幾層圓圈,在歡樂的氣氛下悄悄的參與了夜祭。

尪姨和幾位佈著白髮的長長,口中喃喃吟唱著熟悉的曲調,展開牽曲的儀式,廣場另一端的喇叭,渾厚的傳出先前準備好的牽曲錄音,擁有記憶的長者,攜帶著學習的年輕一輩,緩緩的踏著相同的腳步,

因為風災帶走幾乎全部的老一輩,夜祭前的幾個月開始,小林人四處找尋任何牽曲相關的記錄,用日文、用注音拼譜出牽曲的曲調。並透過數位化加以錄製,縱然會有些許的偏差,縱然會不全然的熟捻,縱然在祭典的當下,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開口吟唱出全部,但不允許有人用跟過去傳統不一樣的標準來評論,因為這些是小林重建的一部份,這也是背負著傷痛去累積出來的努力,重要的是,這些是小林人自己選擇的生命展現。

image009

image011

image013

今天,臨時公廨前的布棚下,仍然滲透出歡喜,少了公部門和媒體的關注,但是在圍成圈的小林人,手握著身旁的人,眼神注視著面對面的族人,他們在曲調之中,不時穿插著呼喊,規律的向前後退的腳步,不時會沾染泥濘,但沒有人滑倒更沒有人卻步,太祖的庇佑和團結虔誠的心,把風雨凝結在布棚之外,廣場黃澄的泥濘,佈滿他們的足跡。

image015

一場難得沒有官員致詞,沒有政客拜票的地方活動,一場不是表演觀光化的祭典,一場被風雨吹殘過後,又在風雨中舉行的祭典,一場因為在地人期待傳承且從中獲得勇氣的祭典,在風雨的山區裡,展現著自己。

(作者為旗美社大重建站實習生)

《荖濃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 in Laonong

荖濃社區發展協會承接之前工作假期未完成的部份,再一次的策劃『感恩心.歡喜情~邀您攜手營造荖濃新家園』的Working Holidy,期透過各方好朋友的力量協助社區居民營造家園……

1806205662

2009年莫拉克颱風強襲台灣南部山區,造成嚴重的天然災害,荖濃溪水暴漲加上土石流等風災影響,使得『高雄縣六龜鄉荖濃社區』成為孤島對外交通中斷,居民在驚慌與害怕中度過了近三週斷水斷電的生活,事隔一年許多連外道路已逐漸恢復當中,受損的果樹在農民細心照顧下,已重新發芽期待豐收的到來;受傷的「身.心.靈」在各方朋友的關心與協助下,也已逐漸恢復信心開始重建家園。

台南藝術大學在信義房屋「大手牽小手」計畫的支持下於2010年5月、8月、9月進入荖濃國小及社區協助重建工作,並舉辦工作假期活動,透過不斷的參與討論,最後荖濃國小師生及社區居民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們,攜手合作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營造作品及快樂的工作假期,讓荖濃的鄉親們體驗及感受到志工們的熱情。

荖濃社區發展協會承接之前工作假期未完成的部份,再一次的策劃『感恩心.歡喜情~邀您攜手營造荖濃新家園』的Working Holidy,期透過各方好朋友的力量協助社區居民營造家園,讓彼此從工作中相互幫忙,創造美好難忘的假期體驗~荖濃鄉親.以最真誠的心邀您共同來參與重建營造工作~

嘈切的星空-青海玉樹災後半年

「災難興邦」,似乎成了這2年中國救災重建的熱門字眼,從正面意義來看,政府在某某地區受天災創傷後,投入大量資源重建,變得比原先更加繁榮。然而,國家力量在重建過程中也同時得到更高的控制力。

編按:

本文為作者中國舟曲採訪之行後,續往青海玉樹災區的旅程記聞,因時間與當地狀況,記者並未能進行完整調查採訪,但也採集不少嘈切絮語,文字刊載於下,攝影作品請點選這裡閱讀。本系列圖文與PNN新聞網共同刊登。

03 玉樹平均海拔約4,200公尺,大部分都是游牧地帶。地勢高峻偏僻,是拖慢玉樹重建步驟的天生障礙
玉樹平均海拔約4,200公尺,大部分都是游牧地帶。地勢高峻偏僻,是藏人領域。

「離開這裡以後,敏感的問題你就別跟別人提…至於什麼問題比較敏感,我相信你有能力判斷。」

離開玉樹那天下午,K和我坐在廚房前的遮陽棚下抬槓。如同他們已經練習了半個世紀,按理說應該已經熟練到不行了那樣,K先是啜了口熱騰騰的酥油茶,然後放下杯子,皺著眉頭告訴我:「別為我們彼此帶來麻煩…」

「很多事情在當地討論還可以」,K說,「但如果你離開後,還想『用敏感的台灣人身份討論敏感的藏族問題』,那不僅我們以後很可能再沒機會見面,我也會有麻煩上身」。當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開始盤算要為這段友誼割捨到什麼程度,又該交出多麼「不夠好看」的報導…

20 一束紅玫瑰被放置在結古寺旁的山坡上,祝福玉樹能儘速完成重建,罹難者家屬也能早日走出傷痛
一束紅玫瑰被放置在結古寺旁的山坡上,祝福玉樹能儘速完成重建,罹難者家屬也能早日走出傷痛

2010年4月14日上午7點49分,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芮氏規模7.1地震,造成結古鎮、西杭村一帶70%,總計達15,000戶以上房屋毀損傾倒。僅僅間隔不到2小時後,當地又發生芮氏規模6.3餘震,為仍埋在瓦礫堆中的倖存者,捻熄了最後一線生機。

中國官方統計,玉樹地震「至少」造成2698人死亡,270人失蹤,12135人受傷。「經結古寺協助處理的遺體,就超過3400具」,活佛昂文丹巴仁慶曾在受訪時如此透露,批評官方少報死亡人口。當地藏民則說,除結古寺外,各地趕來協助的喇嘛也處理掉幾千具遺體,若和許多根本沒被挖出,無法處理的遺體相加,死亡人數恐怕在2萬以上。

技術上來說,中國官方並沒有說謊,只是誤差一如以往大了些,帳面上總比較「和諧」。

02 2010年4月14日上午7點49分,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芮氏規模7.1地震,造成15,000戶以上房屋毀損傾倒。官方稱死亡人數約2,700人,當地藏民則說,實際死亡人數約在2萬之譜

4 月,春寒,海拔3,600公尺的結古鎮仍在降雪,各方面考驗倖存者與救援團隊的救災重建任務。「許多跋涉千山萬水過來救災的解放軍、志願者,都捱不過高原反應,一個個倒在帳棚中,反而我們這些災民還得變成『照顧志願者的志願者』」,藏民打趣地說。(聽說就連救難犬也發生高山症)

「我們特別感謝,也確實幫最多忙的,還是來自各地的喇嘛」,K說。與中國官方撲天蓋地正面報導有別的是,包括BBC、紐約時報等媒體,都分別報導解放軍只在鏡頭拍攝時才工作,以及遺體、生還者挖掘「出土」的那一刻,永遠得等攝影機都架設完畢後,才會開始動作。

「但喇嘛們才不管有沒有人在拍照錄影,有沒有人採訪他們,他們就是埋頭一直做,因為他們是真心只想著要幫忙。」玉樹震後,來自各方的上萬名喇嘛,不僅成了救災主力,以一間扛起了罹難者的超渡與祈福工作。半年過去,倖存藏民們碰在一起聊天,仍熱切談著對來自四川、西藏等地喇嘛的感激之情。

4/16,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掌控中國媒體的中宣部下頭口頭命令,禁止發佈有關災民不滿、物資遲到、而童死亡、學校倒塌等不利消息,並務必優先報導黨政官員慰問災民的消息。4/22左右,藏民們最感謝的外地喇嘛,陸續被政府給「請離」玉樹,留下受災藏民與他們眼中真正的「外人」,持續重建工作…

溫家寶發表深情演說,高級黨務人員們來了又去,中國政府殫謀戮力營造的,是政府積極重建藏區的形象。至於遠在千里之外的達賴喇嘛 – 藏民們最期盼見到的精神領袖 – 無論發表多少希望親赴災區的聲明,至今仍無機會踏上這個受創災區。青海,丹增嘉措的故鄉,災民仍在飄揚的風馬旗下盼望…

04 由於中共規劃至少得花3年才能完成重建,因此災民現在都安置在帳棚當中,與廢墟共存
由於中共規劃至少得花3年才能完成重建,因此災民現在都安置在帳棚當中,與廢墟共存

從西寧搭乘臥舖巴士橫越海拔4,800米高原,在歷經15小時顛簸車程,以及高原反應的痛苦折磨後,我在出發次日清晨8時許,拖著病體抵達這個空氣稀薄、風沙四起、帳棚林立的玉樹重災區。彼時已是災後半年,結古鎮看上去,竟和災後僅僅1個月的舟曲沒有太大分別。

地勢高峻偏僻,是拖慢玉樹重建步驟的天生障礙;更糟的是,因為玉樹冬季氣候過於嚴苛,9月底到明年4月,所有重建工程都將停下腳步。當地人說,結古鎮曾創下最低零下攝氏40度的低溫,在這種狀況,人們只能保命,無法奢求重建。種種不利因素考量下,中國政府規劃的玉樹重建期程,自然無法與汶川、舟曲的2年目標相比,官方認為,重建玉樹至少得花3年。

重建期程一長,中繼安置就顯得更加重要;畢竟,災民總不能先當個3年野生動物,等一切都重建完了,在回歸正常生活。在玉樹,所謂的中繼安置,就是由民政機關供應帳棚給災民「使用」。這裡所指的使用,可不僅是居住,還包括生計的維持;換句話說,結古鎮上目前不僅有帳棚雜貨店、帳棚機車行、帳棚餐廳,甚至連帳棚學校、帳棚網咖、帳棚賓館都有。

關鍵在於,3年代表3個嚴冬,現有的民政救災帳棚遮風避雨還成,想要抵禦嚴寒根本不可能。

08 玉樹街頭一景
玉樹街頭一景

05 賽馬場一帶是規模最大的帳棚中心,除了帳棚家庭外,也有帳棚學校、商店等設施
走訪結古鎮,詢問災民當前最迫切的需求,每個人都說 – 禦寒物資最是緊要,包括比較厚的冬季帳棚、軍大衣、厚棉被等等,是眼前我們最需要的。

「災難興邦」,似乎成了這2年中國救災重建的熱門字眼,由舟曲至玉樹,經常都可聽到災民口中吐出這樣的字眼。從正面意義來看,「災難興邦」可指涉政府在某某地區受天災創傷後,投入大量資源重建,讓受創區域在重建後,變得比原先更加繁榮。

然而,許多災民對「興邦」一詞的解讀,多半是不利於(漢民族)政府統治的觀點。有災民認為,政府將天災視為「轉機」(甚至有計畫地製造災難),讓國家力量在重建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現,首先藉此籠絡少數民族災民,其次是讓中央在災區重建完成後,得到更高的控制力。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隱惡揚善」的新聞控管,以及盡量減低NGO在救災重建中的能見度,也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據了解,中國政府有意藉由此次玉樹重建,連帶將「玉樹縣」升格為具有30萬人口規模的「玉樹市」。藏民認為,中國政府打算收回游牧區土地,將游牧藏民全部遷往結古鎮的集合住宅區住,如此雖可提高對游牧民的控管,但一生只懂放牧的牧民,若被遷往城鎮居住,日後將如何維持生計,恐怕會是一樁大問題。

此外,藏民進一步質疑,玉樹縣就算把游牧區人口全部納入計算,頂多也只有20萬出頭的人口數;其中,大概有90%以上是藏族居民。如果這項計畫屬實,那麼政府勢必得將其他區域的人口遷入玉樹。藏民認為,政府很可能會將其他偏遠農村的漢族遷入玉樹藏族自治州,藉此提高對自治州的控制力。

19 中國政府打算收回游牧區土地,將游牧藏民全部遷往結古鎮的集合住宅區住。一生只懂放牧的牧民,若被遷往城鎮居住,日後將如何維持生計,恐怕會是一樁大問題
中國政府打算收回游牧區土地,將游牧藏民全部遷往結古鎮的集合住宅區住。一生只懂放牧的牧民,若被遷往城鎮居住,日後將如何維持生計,恐怕會是一樁大問題

凌晨3點,距離我開始發燒還有10小時,距離離開玉樹則剩14小時。我在大半夜被外頭轟隆隆的低頻噪音吵醒,於是走出投宿的帳棚外一探究竟。

青海的星空比起我在台灣山區所見更加壯觀,明晰可見的銀河,就這麼亮晃晃地在我頭頂閃爍不已。轟隆隆的怪音來自結古鎮周圍的山區,搭著從沒聽過的尖銳鳥鳴與藏獒吠叫聲迴盪著;聽著聽著,突然就連這片星空也讓我覺得嘈雜了起來…

第二天起床後,我向藏民打探夜半怪聲的真面目,多數人卻告訴我,他們什麼也沒聽見。最後,W不是很有把握地跟我說,那很可能是餘震的地鳴聲,因為玉樹至今仍常有餘震,但他們反正只剩帳棚,壓不死了,早已沒什麼好擔心。

離開前K叮囑我,回去後別說什麼敏感話題,避免為彼此帶來麻煩。我想了想之後回答他:「我什麼也不會說,頂多告訴朋友這裡有些怪聲音,而你們卻什麼也沒聽見,甚至無法告訴我那是什麼。就當…全是我的幻聽吧!」

K聽完笑了笑,W也是。那一瞬間,我看著他們的笑臉,突然明白為何佛像總是長得同樣面孔…

01 一位來自玉樹游牧地帶的藏族女子,雙手合十做出祈福手勢
一位來自玉樹游牧地帶的藏族女子,雙手合十做出祈福手勢

延伸閱讀:

青海玉樹攝影圖集

作者拍攝玉樹的所有影像

舟曲報告

舟曲報告攝影集

附錄:玉樹災後重建街景錄像

【黑潮書寫16】南洋來的非洲客

吳郭魚融入台灣環境,成為重要的養殖漁業之星,但也是兇狠生態殺手,消滅無數本土魚類。無論是非功過,身分百變的外來客,已成為台灣一份子。

「南洋鯽仔要喫就要喫鹹水的,淡水的歹喫,攏臭土味。」

偶而,餐桌上出現紅燒吳郭魚的時候,我媽總是會這樣說,一是表明這隻魚的來歷,二是宣示這隻魚沒有異味。但我一直不懂搞不懂為什麼吳郭魚可以住在海水又可以住在淡水?後來才知道原來那簡單的一句話藏了許多玄機。

特01
老闆說顏色深的是鹹水鯽(台灣鯛)、顏色淺的是淡水鯽(吳郭魚)。

河洛話的「南洋鯽仔」指的就是吳郭魚,雖然在台灣的溪流湖泊中隨處可見,但牠卻不是台灣原產,而是位是個道道地地的外來客。民國35年,由吳振輝與郭啟彰兩位先生從新加坡引進的13尾魚苗為台灣最早的種源,也因此而得名「南洋鯽仔」以及「吳郭魚」。

不過吳郭魚並非原產於新加坡,最初被引進台灣的種類是產自非洲坦干伊克湖的莫三比克口孵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原棲息於淡水湖域的吳郭魚來到台灣後歷經多次的雜交、育種改良,目前在台灣的品種繁多,依品種不同又被稱為「福壽魚」或是「尼羅紅魚」。

因此我們習稱的吳郭魚其實並不是指某一種魚,而是泛指一群歷經多次雜交的混種魚。其中有些品種能適應鹽度較高的環境,肉質較細嫩且無異味,這就是為何我媽會說鹹水吳郭魚比淡水吳郭魚好吃的原因。

早期剛引進台灣時,政府曾大力推廣養殖,鼓勵農民將吳郭魚混養於池塘或是稻田中,民眾則常以豬鴨的糞便充當飼料餵養,因此吳郭魚在老一輩的印象中始終是低價且難登大雅之堂的魚類,料理方式也多半為紅燒,以香料調味掩蓋魚肉的土腥味。

但隨著養殖方法的改變以及技術的進步,加上政府的輔導轉型,部分口感好肉質佳的吳郭魚品種已經被更名為「台灣鯛」,從傳統市場躍進超級市場,搖身一變為鯛魚片,在超市賣場的冷凍架上隨處可見,料理方式也從傳統的紅燒變成能清蒸、煮湯甚至可以當生魚片,抹點鹽和胡椒直接燒烤亦是原汁美味,料理方式的多變也顯示出台灣鯛優質的肉質。

特02特03
(左)超市裡的吳郭魚。(右)紅鯛魚也是吳郭魚的一種。
特04特05
加工製成鯛魚片,因為方便料理頗受歡迎。

孔夫子說:「必也正名乎!」吳郭魚改名台灣鯛後大舉攻進各式的快餐、火鍋、以及燒烤店,印象中昂貴的鯛魚料理突然變成了平價的國民美食,誰說取個好名字不重要?養殖吳郭魚還不只是內銷,在1993年到2000年間,台灣更曾是世界最大的吳郭魚出口國!這樣戲劇性的轉變還真像是醜小鴨變天鵝,但這亮眼的表現是要付出代價的!

由於生長快速,繁殖力強且對環境耐受度高的優點,吳郭魚成為重要的養殖魚類,然而這些優點也讓牠迅速的在台灣水域站穩了一席之地,成為台灣入侵最久且分布最廣的外來魚種。目前台灣各大河川的中下游水域都能見到牠的身影,強悍的領域性以及護幼行為加上雜食的習性,讓吳郭魚變成了台灣淡水魚類的夢饜,龐大的族群數量嚴重擠壓了本土魚種的生存空間,對水域生態造成極大的衝擊。

從遙遠的非洲輾轉經新加坡來到台灣,吳郭魚落地生根融入台灣的環境,也住進了每個人的回憶與生活中,不管是廚房餐桌上的紅燒魚,或是夜市火鍋裡的檸檬鯛魚。這位外來的客人現在已是重要的養殖漁業之星,餵養著無數的台灣人民,同時牠也是兇狠的生態殺手,消滅了無數的本土魚類。無論是非功過,這位身分百變的外來客,早已成為台灣的一份子。

特06
嘉義東石的台灣鯛養殖池收穫作業。

特07
收穫的台灣鯛用卡車運送。

特08
收穫時先過磅秤重。

(本文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欄最新作品,作者為黑潮資深海上生態解說員)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工作的痕跡

最近開始出帝王柑,阿伯沒下雨的時候忙著採果,那天稍微下了一點雨不適合採收,就去砍牧草,還有收割我們在學堂樹林那邊種的田菁,準備做第二次堆肥,

最近開始出帝王柑,阿伯沒下雨的時候忙著採果,那天稍微下了一點雨不適合採收,就去砍牧草,還有收割我們在學堂樹林那邊種的田菁,準備做第二次堆肥,

我們本來是想說樹還小,在樹中間種田菁就不用除草,還可以給阿伯當堆肥材,但忘了考慮這塊地無法讓小搬運車開進來,又因為樹林原先是果園,所以地上一畦一畦高高低低,連獨輪也不好推,阿伯只好步步挑出去,真是累到他了,

阿伯說,可以考慮把堆肥場旁邊的地租下來中田菁比較實在,那塊地,曾經我們租了很多年,沒用上,前兩年還回地主,現在竟然要重新再啟關係,緣分啊!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22479-1-thumb.jpg

我們出的餿主意,害阿伯得步步挑出去,真不好意思!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22481-1-thumb.jpg

近看,阿伯的鬍子已經白了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22463-1-thumb.jpg

農人經常使用脖子挑、扛,一點一點的紅色疹子,是被牧草割的。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10/10/PA222456-1-thumb.jpg

辛苦扛來的草,最後變成黑色的肥份,是勤奮的回報。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