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未修正的[農再條例草案]即將再度闖關!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已在立法院躺了一整個會期的時間,這段期間不僅沒有重新檢討政策執行的成敗,也沒有亦將不合理之爭議點與各界討論、作修正之打算,這段時間完全浪費了,實在辜負關心台灣農村未來之人士的心。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已在立法院躺了一整個會期的時間,這段期間不僅沒有重新檢討政策執行的成敗,也沒有亦將不合理之爭議點與各界討論、作修正之打算,這段時間完全浪費了,實在辜負關心台灣農村未來之人士的心。

據悉現在農委會建請行政院將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列為下會期最優先之法案,將企圖強渡關山,如此粗糙之立法,勢必造成農村更大的災難,請政府慎思,勿讓農村再生政策之美意,因為粗糙的法令、不當的執行,而殃及農村,美意盡失。

壹、農再條例草案的問題整理

一、迷信農地變建地的經濟利益和推動休閒農業是改善全國農村生活的主要方法

(1)農地變建地會破壞農村結構,農村變都會區或外圍衛星區域,將會破壞農村社區及環境,是讓農村消失或減少,不是再生。

(2)休閒農業是農業生產的一環,並不是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偏重休閑遊憩的農村再生,是一個無法達到全面照顧農民的政策。

二、社區規劃由下而上的說法只是一場騙局

(1)目前的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及未來的國土計畫法都已規定設定各種區域的功能分區,對各種用地都有其使用的限制,所謂由下而上的規劃,具體而言,僅是空談,美化的語言而已。

(2)從以前的社區營造工作經驗可知,社區共識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溝通和累積,政府短時間的介入,並不足以凝聚社區共識,而以經費為手段之方式,是無法達成真正的共識,甚至會造成共識夭折,引起社區間居民更大的矛盾。

三、拿著公帑興建違章建築的農村再生計畫,是政府不良的示範

(1)目前所執行的農村再生建設工作,大量在非休閒農業區的農業用地上,興建或補助社區設置涼亭、停車場或景觀設施等非農業使用設施,違反農地農用之法律規定,政府帶頭違法,實為不良示範。

(2)現有不合時宜及無法執行的法令,應先行修改,才能逐步落實農村建設工作,現在所擬定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並未針對問題改善,政府應該撤回好好修正,避免2,000億農村再生基金浪擲。

四、社區公約充滿不確定性,無法發揮功能

(1)依照草案中的社區公約並無強制力,對社區居民的約束力,僅能依據道德限制,效果有限。

(2)充滿不確定性的公約,僅是針對公共設施的公約或是及於其他社區事務,條例中均無明確敘明。

五、沒有與農業發展、農地利用政策相連結的農村再生僅是空談

(1)台灣未來農業發展政策為何?農委會沒有具體說明,好像僅獨鍾於有機農業及休閒農業,對於其他廣大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好像已經被農委會忽視。

(2)農地保留與釋出政策,更是讓人霧煞煞,這個與台灣農村發展息息相關的政策,更應是農村再生的主軸精神,卻是隻字未提,最近徵收農業用地變更為工業區用地的爭議不斷,更是需要政府農業主管單位講清楚、說明白。

990307-nmnushuie400.jpg
農村如何真正再生,大家都很關切。

貳、最後讓我們看看以下農村再生工作目前與未來執行的作法中的相關缺失,並想想能否認同:

(1)你同意公家經費可以興建(補助)違章建物或非容許使用項目之設施嗎?

(2)你同意公家設施的工程施設在私人土地上,在土地使用同意書期限到期後(10年),即行拆除還地嗎或要永屬妾身未明?

(3)你同意利用公帑建設休閒景觀設施於私人土地上,沒有與地主訂定相互契約,以規範相互間權利與義務之狀況下,僅以地主提供土地使用同意書,即可施設嗎?

(4)你同意政府鼓勵大家從事非法後(在一般或特定農業區施設大量休閒或景觀設施),再由政府進行合法化(劃為休閒農業區或農村再生發展區)的施政方式嗎?

(5)你同意事先知道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問題百出卻不立即修正,卻想用盡各種方法取得立法通過後,再進行修法的施政態度嗎?

(6)你同意一個攸關全面農業政策的農村再生條例,僅由農委會下屬單位水土保持局主政制訂嗎?及外行領導內行的制定方式嗎?

(7)你同意農村再生基金2,000億元,大部分都用來興建景觀及美化設施嗎?

(8)你同意國家有限的公帑,被一些機關首長拿去作為交際立委、高官的公關費嗎?

希望農委會主委、行政院 吳院長及 馬總統這些主政者知道該負起執政的責任。

參、審計單位對水保局進行農村再生工作的查核意見

一、農委會為落實馬總統「愛台十二建設」第8項農村再生「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建立富麗新農村」等施政主張…,貴局辦理農村再生計畫,98年度公務預算編列13億7,309萬餘元,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編列36億3,347萬餘元,截至9月底止累計分配預算數分別為7億5,939萬餘元及14億8,960萬餘元,實際支用數分別為3億830萬餘元及1億7,197萬餘元,執行率40.59%及11.54%。經查計畫執行情形,核有下列欠妥情事,請注意檢討改善。

(1)未審慎考量整合性規劃時程之連續性,貿然編列鉅額預算,致執行率嚴重偏低,影響計畫效益:

「農村生活環境改善-加速農村基礎環境改善」計畫,本(98)年度編列預算29億5,347萬餘元,預計辦理農村景觀綠美化、生態保育、生活空間環境改善、綠廊、水廊帶、農村廊道及交通節點之檢討規劃與改善等公共設施建設及基礎設施改善工作,計520處;執行方式,係強調由下而上之共同參與制度,亦即以現有聚落為中心,由地方提出自己社區之發展目標與建設標的,辦理整合性之規劃。

經查截至98年度9月底止,已核定工程件數520件,工程預算24億5,207萬餘元,執行結果,已發包件數244件,實際支用數2,612萬餘元,執行率僅1.07%,進度嚴重落後…,另其中52件工程1億4,480萬餘元核定後,因…,業已取消辦理,顯示計畫規劃未審慎考量地方由下而上共同參與制度及整合性規劃時程之連續性,且未詳予評估執行單位執行能力,貿然編列鉅額預算,致執行率嚴重偏低,政府籌措之有限資源未能及時運用,影響計畫效益。

(2)土地使用同意書未經各地方法院辦理公證及地政機關辦理用途註記,易滋紛爭;農村再生工程完工後之督導與管理權責,仍待審慎研酌相關配套措施:

依「九十八年度加速農村再生規劃及建設研提注意事項」八、規定,申請參與式農村居住環境綠美化及加速農村基礎環境改善,均應檢附「土地使用同意書」,該同意書主要內容為,1.土地所有人同意無償提供興修建加速農村再生規劃及建設工程使用,期限至少10年,並於工程構造物存續期間內做修建目的之使用,且無償提供公眾使用。2.立同意書人應告知土地承租人、繼受人或他項權利人有關同意書相關事宜,如有隱瞞或因設定他項權利、訂有租約或以虛偽意思表示損及第三人權益,立同意書人願自負法律責任,概與(機關)(已立案農村社區組織)無涉。

惟查該同意書未經各地方法院辦理公證及地政機關於謄本辦理用途註記,若土地所有權人或繼受人反悔,不再提供公眾使用或逕予出售不知情之善意第三人,易滋紛爭。

另依該注意事項十三、(二)規定,申請單位應擬訂後續管理與維護項目,編制專責維護與管理或認養組織,由申請單位督導與管理。由貴局所屬分局提案所建設之工程,應於工程完工驗收後造冊移由在地之縣(市)政府督導與管理。

惟查農村再生計畫興建完工後相關之工程維護與管理,由申請單位及在地縣(市)政府負責督導與管理,貴局僅負責工程發包、施作,驗收後交由申請單位管理,鑑於政府補助各地方興建之相關設施,因後續管理維護不當,淪為「蚊子設施」,且缺乏後續維護經費,致相關設施荒廢而閒置…。

為避免耗資千億之農村再生計畫,興建完工之相關工程設施,再次淪為「蚊子設施」,相關之後續管理維護權責,是否由各地方政府負責督導與管理,或由貴局負責辦理,仍待審慎研酌相關配套措施。

(3)農村再生計畫補助社區或協會於農地上興建休閒景觀設施,未符規定致無法取得建築執照,形成違章建築:

依農業發展條例第8條之1規定:農業用地上申請以竹木、稻草、塑膠材料、角鋼、鐵絲網或其他材料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之設施,免申請建築執照。直轄市、縣(市)政府得斟酌地方農業經營需要,訂定農業用地上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設施之審查規範。農業用地上興建有固定基礎之農業設施,應先申請農業設施之容許使用,並依法申請建築執照。

惟查貴局自辦或補助社區協會辦理農村再生計畫,多以取得土地同意書,即於農地興建各種景觀休閒設施,因景觀休閒設施非屬農業設施,故無法取得容許使用證明及相關建築執照,如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社區於農地上興建之涼亭、花架及識別意象等設施,均因無法取得建照而形成違章建物。

[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3

您已經知道了這塊地大致的故事了,也許不怎麼精彩,但是錯誤與過時的土地價值觀,不洽當的抗爭方式,這個百年聚落也許真的要劃上句號了。這地豈真是不幸,「離上帝如此的遙遠,而離園區如此的近?」

編按:本文接續─

[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1, [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2,請點選閱讀。

七、雜記

這份草根調查報告的資料整理已經在這裡告個段落,接下來的部份,是我在調查過程中的許多感觸與雜記。沒有連貫性,但是這樣的喃喃自語,也許可以讓讀者比較容易了解筆者的陳述脈絡與信念,更容易過濾筆者不應該加諸於報告的偏見或觀點。

(一)因果網絡:30 年限制遷建的影響

末了,我必須在這裡提及整個徵收區困境的因果網絡。所有事情都有一定的連結,難得會單獨發生,走入這網絡中的某個點,就會進入整個網絡的運作。要跳脫網絡,唯一的辦法事把網絡看清楚,然後謹慎的離開,不能再踩進任何一個環節。

政府以工業發展為優先的國家政策,長期以來內部殖民農村,不願意尊敬與了解農村、土地的真正價值,只當它是一個糧食製造公司,需要財源時的典當物品。這裡的土地會變賣,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政府在高科技產業的光環下,沒有認清工研院附近地區的竹東圳流域是一個少見、優良的農業區,當時旱田與水田,因為徵收價格引起爭議時,政府就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然而,草率的啟動區段徵收、限制遷建在先,這使得徵收區範圍內的居民對未來無法掌握,即使園區徵收失敗,但是無論如何,已經畫進去了,農地已經變更為甲種工業用地。

30 年夠讓一個小孩變成大人,限建讓房子無法翻修也不能加蓋。

原來的孩子長大了無法在原地成家立業。園區近在咫尺,那裡比較好討生活,居民當然鼓勵孩子進入園區,田!老早就註定沒有繼承者了。

老人走了,田地由後代持分,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換成金錢分發給大家。

而遍地尋找獵物的投資者,用甲種工業用地的價格來購買你的田,你怎麼辦?換我是我,也難保不賣地。

而誰來買地?當然不會有農民以工業用地的價格買地來當作農地,因此,農民從此失去土地。

工業用地一旦污染了,最終只有棄守,不會回到農村的型態,萬一沒有被污染,還保有青山綠水,擁有者也不會讓它降級回農地,那就是走向「經濟價值」更高的「建地」。

image015
三十年限制遷建,屋子老了破了,只能以鐵皮修補

(二)縣政府的依法行事

徵收的公告過程就像是這次八八風災,政府宣稱都做了行政流程當中的所有動作,但問題是災民沒有收到?理解了嗎?

「我們完全依法行事!」「我們的資料都公告在網站上啊!」聽到這樣的話,在對照風災縣市政府的官員說,我們都已經打電話請他們撤出了啊?打是打了,但是村長接到電話了嗎?

政府的依法行事還有呈現在網路上!現在台灣各級政府的官方網站都會貼上網路無障礙空間的標示。什麼是「網路無障礙空間(Web Accessibility)」,這是萬維網聯盟(World Wild Web Consortium, W3C)所提出的一個倡議(initiative),主張網路資源必須讓有殘缺(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的人士也能順利的讀取,這樣作,當然也會惠及所有功能正常的民眾。

縣府依法行事,公告在網路上,但是一般民眾看得懂嗎?我們明明看到網站上有無障礙空間的標示,但是,怎麼就是看不懂也讀不懂!

網站讀取無障礙,技術無障礙,但是內容讀不懂,算不算障礙?正常的人看不懂網站內容,這是那方面的障礙?是讀者智障還是製作者偷懶?新竹縣政府都市計畫網站,充斥著繞口,術語的標題,到底那一筆才是在談我的家、我的田?還是我並不是應該到這個網站來的人?但是它明明是給民眾看的!

image017
新竹縣都市計畫網,第二級網路無障礙空間標示

(三)外人與故鄉

朋友告訴問我,幹麼這麼熱衷一個跟自己沒有關係的地方的存廢?

我小時在大肚溪旁幫忙農務,溪水是黑的,抓到的魚有很重的藥水味。西瓜澆水要用挑的,五百棵,最遠的要挑上兩三個籃球場遠。大肚圳的水,也是混著台中市與彰化台化的廢水,當時還有大肚紙廠的廢水加味,想想還真懷念那些冒泡的水閘門漩渦。

有這種經驗對照,你在竹東大圳旁的土地耕作,你會覺得老天真的是厚待這裡的農民。水好、土好,從東北來的風,順著地勢往上吹,低低的籬笆就可以替數十米的田遮風。

過去的幾個月當中,我常在水圳的支道上閒逛、拍照,這麼好的田,一階一階,各階之間都有一條條的綠帶恆亙,水土保持沒有問題,水質也很好,遠比我老家更有資格當農田。我的家鄉的田受到破壞,我都心疼,難道這裡的人不怕失去故鄉?

為甚麼熱衷,因為這是朋友的故鄉,還是我一直回不了故鄉?管他,反正這種事情作的挺爽!

(四)功成名就,理當擁有

訪談的過程中,很多人問我,竹北不是已經有很多住宅區了,為甚麼這裡還要再作住宅區?我一時想不出理由,但是,想起了曾經經過徵收區再上去一點點的放翁清境別墅區,這裡好山好水,住戶水平(知識水平、收入水平)都很高。回來,我去網路找到放翁清境的廣告「功成名就,理應擁有的視野與生活…」,再看看著討論區的留言:

「七月份看過寶山水庫旁的放翁清境第三期,屬於四層樓的透天別墅,建坪80p,地坪約45p,夫妻倆對整體環境很滿意,建商給我們的報價是1330w(2008.7) …(摘自Mobile01討論群組)」

我不禁產生了很刻薄的想法:「拿不出 1000 萬的人住在好所在,就是浪費土地價值!」

(五)開發的迷思

可以預見的未來 …26,000 人要住進來,道路會很塞,通往科學園區方向的路都是修煉場!但是,更大的問題是 2,6000 那裡來?

這裡除了建設之外,難道 400 公頃的農地沒有機會成為一個供應附近車程 10 min 眾社區(人口超過 7000 人)的糧食蔬果直銷產區?

難道不能就現在的樣貌,作為一個休閒步道區?

這裡有九降風,少蟲害,很久以來,都是沒有使用農藥的大地 …

這裡有馬場,有馴馬師,它以教授駛牛車,用牛犁田,會是一個少見的獸力農耕區 … 騎馬巡田水 …

還有詭異的專家幫忙模式──

「專家告訴我們,只要你們能夠拿出那些不希望徵收居民的清冊,把他們的地畫出來,人夠多,我就能幫忙。」

「土地所有權人意見」應該包含在「區段徵收報告書」是政府作業要做的,怎麼會自救會要提供?既然是專家,就應當知道政府要作,跟政府要才對。若是沒有作,應當督促政府去作,或者教民眾向政府施壓,怎麼會向民眾拿?

(六)下一步是什麼?

這四百公頃的下一步在那裡呢?是等著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細部計畫」,我就告你!還是賭下一任縣長會不會放棄?還是,要繼續種地的,去登記,選配「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的地。但是沒有地的人呢?就任它徵收了?務農維生的,承租的地都已經不見了,換到的2~3 分地無法維生呀!

還是勁爆些,重新組織自救會,真正凝聚在地力量,與關懷農村的團體、媒體共同合作。共同思考這個百年聚落的未來藍圖,讓農業永續生態在這裡穩固扎根。開啟與投資的地主、縣府、附近社區對話、分享的大門。但是誰來組織?如何解決 30 年遺留下來問題,還有花下續數千萬調查與規劃設計費用?

其實,就膽量、用心、創意與投入的心力,我都非常佩服這些抗爭的領袖,儘管對於他們分裂的景況,處理彼此觀點差異與帶領群眾的方式無法完全認同,我仍然衷心期望,他們能夠透視大環境,珍惜時勢給的機會,以大氣度,重新攜手,能夠認清,保存四百公頃良田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農地的安全關係將來的糧食安全,優良農作區理應竭力保護,更何況是世代居住的家鄉;對於社會不當的價值觀,認為作擁好山好水是「功成名就」的高所得的人所應享有的,也應予以打破,難道務農的升斗小民,就不能作擁好山好水?

非常時期,需要大破大立的氣度,四百公頃良田的存廢,就在這一刻,實在需要在地的鄉親開誠佈公,結合在一起,理性、強硬的向政府表達決心。

 image001
細部計畫土地使用計畫示意圖

後話

您已經知道了這塊地大致的故事了,

也許不怎麼精彩,

但是錯誤與過時的土地價值觀,

不洽當的抗爭方式,

這個百年聚落也許真的要劃上句號了。

這地豈真是不幸,

「離上帝如此的遙遠,而離園區如此的近?」

投資者暗自禱告,希望徵收案早日過關;

但是農民和捨不得地的無奈長者,

難道不也有權喊著:

「我們是種米、地瓜的農民,

30 年的不當限制遷建,

我們活下來了,我們拒絕消失!」

(本系列結束)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2

2006 年,當自救會發現在第二次通盤檢討,新竹縣政府要在二重埔地區辦理都市計畫,於是開始籌組自救會,據理力爭。他們充滿創意,五位主要領導人,總是在傳經第與九牧第中間的土地廟裡開會,每次會議之前…

編按:

本文接續[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1,前文請點選這裡閱讀

五、自救會

2006 年,當自救會發現在第二次通盤檢討,新竹縣政府要在二重埔地區辦理都市計畫,於是開始籌組自救會,據理力爭。

他們充滿創意,五位主要領導人,總是在傳經第與九牧第中間的土地廟裡開會,每次會議之前,先各燒一炷香,請求土地公保佑,並為其見證;也曾在午夜,蒙面戴安全帽,騎車把宣傳條向冥紙一樣撒的滿街道;魚目混珠,張貼「明文房屋」仲介廣告,隨便寫上價格,甚至「開價就賣!」,而正牌的「文明房屋」則是拼命撕這些不實的廣告。

只是這樣的同仇敵愾,並肩作戰的時間並沒有持續太久。

image011
地主權益聯合自救會上行政院與監察院抗議

(一)起初的訴求

原本「二重埔地主自救會」提出的訴求是爭取保留地面積 60 公頃做為優良農業區,想剔除於區段徵收外,但是正因為這 60 公頃最靠近既成馬路,也是地勢最為平坦,很多比較靠內地山坡的「地主(仲介商)」能不能翻身就看這一塊能否被徵收然後再重新分配時被分配到這裡,若是這裡保留了,那等於沒有徵收。

在訪談中,雖然對於後來主要領導成員「傳經第劉先生」與「范家洋樓」會分裂的詳細細節有許多說法,但是我認為最底層的原因是對於訴求目標,領導者有不同解讀:

* 「傳經第」:60 公頃是要縣府打退堂鼓

* 「范家洋樓」:60 公頃是要爭取的目標

(二)內政部都委會 686 會議之後…

根據公開展覽的計劃書,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 686 會議所做出的決定,顯然政府對抗爭的解讀與「范家洋樓」的看法一致 — 進行徵收,但保留農業專區。

因此,計劃書劃定 20.31 公頃(4.47%)為「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並說「實際範圍及面積,應於辦理細部計畫及區段徵收時,確定相關地主之意願而定之…」(也就是說,若是登記超過 20.31 公頃,還是有機會將專區擴大),這樣一來,對於客家百年聚落的文化保存、希望繼續務農的民眾出路都有所兼顧。

加上,開發案的歷史已久,許多仲介已經介入很深,許多土地都已經變賣,轉手給投資者,劃定一定區域的保留地,讓開發案繼續,可以為兩造都解套。「范家洋樓」的確對這樣的局勢非常了解。

但是,「傳經第劉先生」認為,保留地全在二重埔,對於三重埔、頭重埔、科湖里想保留家園的人來說,不公平,而且,要保留就要原地保留,不然,灌溉渠道、田地都要換過,對務農的人來說是非常不利,對想要安居在自己祖先家園的人來說,換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根本沒有意願,要顧大局,就要全部保留。

image007
建於民國 41 年的傳經第

(三)「府第測字第 0970129886 號函」的誤解

縣政府依據內政部都委會的決議,於是展開登記作業,開始發文給各地主。公文內容提到「為科學工業園區新竹縣轄竹東鎮區段徵收底價地比例分配時,同意將全部土地選配客家休閒專用區,請於 97 年 10 月 15 日前,親至或郵寄本府地政處,提出『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選配申請書既預告登記同意書」

其實,就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之規劃,新竹縣政府不僅未曾進行公開說明相關規劃內涵及配套措施,就逕自以公函要求地主配合進行登記事宜,且於公函及登記同意書中,片面規定「未申請或未檢附檔者,視為不同意選配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並要求登記者同意「不得再依內政部訂頒之相關審議規範辦理變更使用」及尚未通過之「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草案」相關規定,以及「同意縣府辦理限制處分(禁止移轉)土地權益」等規定。

後更於十一月13日之公函要求土地所有權人繳送土地所有權狀(正本)以完成登記,且片面認定無原土地發之選配方式。(資料來源:民國97 年 11 月 21 日致監察院的陳訴書)

此外,在公文的附記上寫著登記的結果會交由廣昌集團,以執行後續規劃,這在徵收地區,引起軒然大波,認為這是「將土地交給廣昌集團,作為銀行質押」的聲音在整個地區散佈開來,自救會切切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被騙了!」。

然而「范家洋樓」對於這樣的事情,追根究底,並且深入研究法案與相關規定,不斷與縣府承辦人員溝通、查明,並向縣政府爭取作最妥當的登記方式 — 登記時可以出示權狀,但不能繳送土地所有權狀正本。衡量局勢(需要顧及投資者的權益、徵收區居民沒有強烈共識、縣政府勢在必得的企圖與專業能力),最後他所下的判斷是:登記專用區是保留繼續在這裡過擁有祖厝與農村生活的可行方法。

於是他開使積極的把這個消息告訴大家,要大家去登記,讓想要繼續務農的人,把自己的田地挪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裡面來,讓保留區的農地盡可能的大。由於把原來的農地換到客家農業休閒專區,依然是農用,不能變更為建地,所以,的換地比率約八成,也就是一甲地可以大置換回八分地,這與被徵收後,換成建地只有四成左右,將近多了一倍。

由於民眾對於縣政府缺乏信任,而在自救會裡面,「范家洋樓」的看法,並不為年長,德高望重「傳經第劉先生」的認同,大家對於這樣的一個專用區,認定它是一個收買民心的騙局,最後的結果,只有 5 個人登記,保留總面積 3.3636 公頃,其範圍包括范家洋樓的地。「范家洋樓」與家人終得以在先祖的地上繼續生活下去。從此,「范家洋樓」退出自救會。

其實,這當中微妙的族群與聚落情節,實際上,外人只能體會一、二,但是自救會的分裂,卻是這次抗爭的最大損失。目前:

* 「傳經第劉先生」繼續抗爭。就等內政部都委會通過徵收案,立刻提出告訴!

* 「范家洋樓」,努力的構思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的未來營運,並持續對細部計畫提出建言。

image005
全台少見的客家雙層三合院 – 范家洋樓

六、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

論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雖然我佩服「范家洋樓」的努力,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遇見的,除非有過人的創新思維,否則未來所要面對的挑戰非常巨大。

我認為,家農業休閒專用區表面上是在法制體系下爭取權益的一個勝利,但是實質的效益、對希望繼續務農的農民的工作保障並沒有幫助。首先,都市計畫與區段徵收,根本就是以開發為導向,以建地勝於農地,以都市代表進步,農村代表落後的思維來運作法制體系,在這樣體系底下的任何勝利,基本上都是損失慘重。

而休閒農業也是一個迷思。一個農村,除非遊客本身長期的參與生產,才有可能一再的往返,也只有尊重、深入了解這個農場的遊客,才能真正的在這裡休閒,若是這樣,這些人並不能僅僅為遊客,而是一群會幫你照顧莊園的支持者,來到農村,他們認識這裡的花、草、菜蔬和人,也知道如何幫你栽種,颱風天,他們會在電視機前祈禱守望這個莊園。我認為休閒農業若不轉型為社區形式的經營支持方式,一味以新鮮、體驗、休閒為號召,終將成為過往雲煙。

至於農業,這裡多半為小農,就希望繼續務農的農民來說,原本可以在附近租到大片的土地種植,但是出租的地主不見得也願意把地畫入專用區,而且通常,他們因為不耕種,換取交易性比較高的建地或是出售土地,會更有吸引力。因此,若是只有自己三分、五分的地,與專用區換地,依照八成的比例算,換得的地只有兩分四到四分地,根本無以維生,若是要租地,就要跨越一、兩百公頃,四處尋找,這與原來門前就是耕作的田,綿延相連,「換地」與「離農」,幾乎同等。

而論到客家文化,兩三戶人家或是一個大聚落容易呈現多元璀璨的客家文化與傳統?要保持一個文化的慣性與特色,需要的深厚的土地連結與社會氛圍,出了三公頃的地方就是七倍大的商業區,就是二萬六千人的住宅區。試著想像如果這個休閒園區獲得極大的成功,當有大量說台語的遊客進來時,園區的廣播與導覽該說客家話還是台語?一個充滿以台語交談的客家園區!?

(本文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 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1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引起了一連串關心台灣農村的討論與串連,二重埔在這些徵收案當中,歷時最長(1981 年開始),涵蓋的範圍約 440 公頃,實際上包括的區域有: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與科湖里…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新竹二重埔組」成員共同完成。因原文篇幅甚長,顧及網路閱讀的形式,將原文切分成3篇文章進行。

一、摘要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引起了一連串關心台灣農村的討論與串連,而首當其衝的,受到關注的是台灣幾個農地的徵收案也,從北到南,土城彈藥庫、新竹二重埔(也就是本文的訪調地區)、苗栗灣寶社區、彰化二林中科四期園區,在當地都有反對的團體抗爭,希望保留農地與原聚落的生活方式。

二重埔在這些徵收案當中,歷時最長(自 1981 年就開始),涵蓋的範圍約 440 公頃,實際上包括的區域有: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與科湖里,因為民國 2006 年的抗爭是由二重埔自救會發起,開始為外界所注意,因此,這地區的徵收案,都用二重埔來通稱。

這個案子目前已經走到細部計畫,也已送交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就等審核通過、拍板定案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因應科學園區三期預備用地的徵收限制遷建所啟動的因果網絡,使得這裡房屋破舊,人口外流,農地買賣熱絡,卻也保留了一塊 30 年來未曾為水泥文明所染指的農村田野。

二重埔的徵收紀實,一共有三位工作人員,兩位為工研院的研究員,另一位是三重埔的農民。經過兩個月的資料收集、與實地踏戡,並且訪問了 15 位當地的居民、各個自救會的領袖與新竹縣政府的承辦人員。

就本次草根調查所得到的資訊整體來看,要保留這塊四百公頃的農地,走到今日,主客觀因素都顯示極難板回,即便是祭出在地群眾的公決,期望保留的也是少數。至於為何我們還是認為這塊農地需要保留,主要是基於糧食安全與社會公義角度,並且希望藉由呈現這個台灣科技重鎮的徵收案另一面貌,讓更多人重新反思獨愛高科技產業,犧牲農地,除了看得見的經濟,還附上那些代價。

image013

徵收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牌

二、簡要徵收背景

1981 年,新竹科學園區三期用地開始徵收,1989 年間,在當時縣議員呂源貴帶領下,當地居民強烈抗爭。2000 年,科學園區終因經費不足而放棄二重埔的土地徵收。然而 2006 年,新竹縣政府變更計畫並以 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民間興建營運一段時間後再轉移政府)開發模式解決資金的問題,由廣昌資產管理公司得標推動土地徵收。

範圍/面積:「變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新竹縣轄部分」總共使用土地 411 公頃,需徵收土地包括:頭重里、二重里、三重里與柯湖里等共 441 公頃。其中,「工業專用區」與「工業區」僅約 50 公頃,「住宅區」則達 164 公頃,約佔總體用地 2/5,因此與其說是工業園區計畫, 不如說更像是大規模的住宅區計畫,一片良田又將消失成為一棟棟的水泥住宅大樓。

二重埔是在計畫變更之後,第一個知道這個訊息的地區,並且積極的籌組自救會,努力保留這裡的百年聚落:湧泉、竹東大圳以及老伙房。其他的鄉里,則是一直到今年(2009)開始了解到苗頭不對,才跟進組織自救會。然而,在縣政府都市計畫團隊的積極運作下,整個開發暗的細部計畫已經送交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等候審議通過,就要開始啟動區段徵收作業。

三、徵收區的風土

台灣土地被政府以區段徵收的方式加以開發的地方很多,然而為何這裡會受到如此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裡是一個客家百年聚落,擁有非常珍貴的天然與人文資源,這些資源一旦破壞,想要恢復幾乎是不可能。

(一) 地塹湧泉

根據竹東農田水利會與地質技師的現地勘查,在工研院的東南側有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地塹,在它的北側就是著名的二重埔的湧泉。湧泉的水源來自地下水層匯流而成一個天然湧出的池水,水源豐沛,多餘滲出的水由下游的排水路進入排水系統,因此,百餘年來,這裡即使是枯水期,也不缺灌溉用水。

2009 年 8 月 21 日,二重埔湧泉生態教育園地落成。報導指出「新竹縣竹東二重埔山麓有一片湧泉,百年來源源不絕,灌溉上百甲農田,地方人譽為龍脈福穴地理,但因政府區段徵收計畫面臨被剷平的命運;地主劉慶昌為保護珍貴的湧泉寶地,提供逾千坪土地供新竹農田水利會,闢建古厝湧泉生態教育園地」。事實上,縣政府在這次的都市計畫細部計畫當中聲稱,「未來湧泉及地塹邊坡將原地保留並規劃為公園用地…天然湧泉…需予以原地保留且仍維持功能」。

(二)竹東大圳

日據時代,二重埔第一代的大地主林春秀協同地方人士在民國 15 年(大正 15 年)聘請日本季是動興建,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汲取上坪溪的水源,並利用日本人早期興建的軟橋發電廠渠道作為導水路,花費兩年所完成的 21 公里圳道,灌溉面積 530 公頃,受益面積八百公頃。

由於竹東地區的耕地多分佈於丘陵地帶,為了確保廣大的農地用水便利,於是竹東圳沿著地理的等高線開鑿,期水利可以涵蓋全區。自竹東圳的二重埔終點站往下望,綿延的農田,延伸至遠方的頭前溪,都受惠於這條大圳。

根據耆老的轉述,林春秀擁有二重埔地區約八百多公頃的土地,他無私的借錢割地建立竹東大圳,造福了二重埔地區的居民灌溉農地,自給自足渡過了數十個年頭,每次收租,總是騎著白馬,長統皮靴,相當威風。

順帶一提,由於科學園區需要乾淨的水源,而水源頭寶山水庫就是從竹東大圳取水,因此,到目前為止,竹東大圳的水,依然清澈見底,沒有污染。

image003

竹東大圳 14 支道

(三)老伙房

民國六十八年之後,由於限制遷建,因此,在徵收區內,許多房舍都保留 30 年前的樣貌,只是坍塌了,只能用鐵皮來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有三間伙房:竹東大圳開鑿者林春秀的九牧第、自救會劉慶昌先生的祖父劉金榜建於民國 41 年的傳經第,以及一座全台少見的客家雙層三合院 – 范家洋樓。

在整個細部計畫中,除了畫入客家農業休閒園區的范家洋樓,其他的美麗老伙房也都獲得保存,然而,保存在一個沒有田地、沒有白鷺與蛙聲、沒有農人與農務當中的老伙房,不再炊煙裊裊,彷彿一個不再吐息的軀殼,還要硬撐它是一個人嗎?

image009

竹東大圳開鑿者林春秀的九牧第

四、田野訪談

與其說是田野訪談,倒不如說是去拜訪應該認識的朋友。在這四百多公頃的土地上,我們發現一個很讓人惋惜的現象,那就是壯年、青年關心徵收這件事情的人很少。我很納悶,這麼美麗的莊園,怎麼沒有年輕一點的抗爭者?無論是到立法院、行政院或是監察院,或是在我們訪談的夜晚,絕少看到青、壯年人的身影,即使是撞見了我們與他們的父執輩談話,也匆匆的離開。

以下是我們訪談對象的簡單統計資料:

* 全部受訪者平均年齡:57 歲

* 全職務農維生:3 位(竹東優質米前三名)

* 持續農務工作:12 位

* 在徵收區擁有農地者:8 位

* 平均農地面積:0.6 公頃

* 最大種植面積:3 公頃

* 萬一徵收,住屋將會拆除者: 3 位

* 徵收資訊來源:二重自救會(9 位),其餘除了「徵收」之外,一無所知

* 看過縣府公告的區段徵收計劃書:1 人

* 了解徵收完整過程的人:0 人

其實這些資料,並沒有多大的代表性,但是就縣政府與的自救會職責角度來看,關於最重要的徵收問題,卻明顯的顯示,居民的了解與認知,幾乎等於沒有。我們不禁要問 30 年來、3 年來,政府、自救會彷彿在瞎忙!

雖然我不認為應該把了解徵收的所有責任都推給縣政府、自救會,事關身家財產,民眾自己要負起最大的責任,但是,若是資訊公開、政府單位多一點主動宣導與說明,情況絕對不至於如此。您可以想像一個普通百姓,收到縣政府的公文,裡面充滿法律文字與術語,讀也讀不懂,但是這些文件卻與自己的身家財產、自己的田地大有相關的那種心情嗎?

一位林姓的獨居祖母紅著眼眶告訴我們,每次收到公文,就擔心的睡不著覺。這當中也有非常專業的農民,他們可以種出極優質的稻米與地瓜,但是種地的學問拿來讀公文,了解整個繁複,拖延了 30 年,千頭萬緒的徵收與都市計畫,的確是強人所難。

在與縣政府的技正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技正說「真的沒有那麼多人手」,而且「大門永遠是開的,電話也可以打來啊!」更何況公文都是掛號送到家。對於這樣的回覆,我並不以為然。難道這些技術官僚不聊解,你的一筆畫下去,就是好幾戶人家的身家性命?人手不夠就不用通知?況且這是技術性問題,只要經過設計,透過各種便民管道(例如:村里長受訓),就可以達成,而且,不能說公文有送到,就了事。

我甚至當場問他「我要是丟一段你需要一年才學的會的 Linux 的程式碼,你現在可以看得懂嗎?」

後來,縣政府的技正的確接收到這樣的景況,在二重埔五穀宮設立工作站,每週二、四下午派人駐點說明,只是,長久以來的不信任關係,與自救會堅決不肯妥協的態度下,駐點工作站只成為叫囂、怒氣的宣洩場所。

至於自救會的矛盾與情仇,我將在下一段說明。

(本文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保護農村,救農地!工農相挺,顧生計!

農村危機不只影響農民生計,也影響全民的糧食安全與環境品質。同時農業資源的被搶奪,也是政商複合體搶奪社會資源的一環。因此,台灣農陣想邀請各位參與2009秋鬥再起,一同保護農村、護農地!工農相挺、顧生計!

阿美阿嬤:「麥啦,這係米耶!可以吃的耶!……打算啦,給你5斤就夠了啦!」

我們想跟相思寮(因中科四期,將被強奪土地的農村聚落)的阿美阿嬤買20斤稻穀,送給參加秋鬥遊行的朋友。阿美阿嬤聽了卻面有難色。她覺得稻穀還沒去殼,最後也會被丟掉,可惜了這些能餵飽人的稻穀。經過我們再三保證,一定會讓拿到相思穀的人好好珍惜,阿美阿嬤才勉強裝了5斤稻穀送給農陣成員,但臉上還是堆滿捨不得的神情……

981119-gungnugxiang-360.jpg
阿美阿嬤家曬稻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5AmHT-BkCo

老農是如此重視土地與收成,即便有人出價購買,老農寧可不賣,也不願見到他們的勞動果實被浪費。但政府卻不珍惜這些三、四代農人打拼而來的成果,從農再條例意圖大開農地炒作的方便之門,到科學園區全台併吞農家、農地,乃至對農業環境資源持續性的政策剝奪,都可見官資正在合謀,要把生產糧食、餵飽百姓的農業資源,變成資本家、投機者超額積累的禁臠。

農村危機不只影響農民生計,也影響全民的糧食安全與環境品質。同時農業資源的被搶奪,也是政商複合體搶奪社會資源的一環。因此,台灣農陣想邀請各位參與2009秋鬥再起,一同保護農村、護農地!工農相挺、顧生計!同時聯合各社運力量,一起向壓迫人的政商力量嗆聲:「消滅政商壟斷!實現社會正義!」

image003
相思寮長輩北上抗爭

2009秋鬥再起農陣有以下活動,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1121反中科打工遊學團:

號召反中科護農漁之熱血青年,21號南下彰化王功吃蚵嗲,晚上夜宿二林相思寮,了解彰化農漁村反中科實況。22號協助二林反中科自救會製作布條、道具。

聯絡人:小八 0922696075

1122中科送葬趴:

馬總統不敢來,我們自己玩!礙於反對聲浪,1122中科動土儀式臨時喊卡。但熱血的彰化農漁村長輩,仍要替中科辦個熱鬧的破土送葬趴踢。歡迎大家前來同歡慶!

聯絡人:小八 0922696075

1122遍地發芽相思穀 團結相挺相思寮:

相思寮阿美阿嬤忍痛割愛的稻穀,22日下午將在行政院對面、舊中正一分局門口發送給參與秋鬥遊行的朋友。將附上種植說明,請大家回去在家裡、學校、辦公室種一畝開心農場,拍照製作相思穀成長日記,寄回相思寮給面臨中科徵收危機的阿公阿嬤加油打氣。現場同時將備有大布條,讓大家簽名力挺相思寮!

聯絡人:博任 0986611914

延伸閱讀:

相思寮悲歌:面板業吃人的中科圈地運動

黑箱作業 中科闖關

相思寮變墓仔埔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今通過營建署區域計畫審查 學者:民主程序嚴重倒退

別說中科跟你沒關係,連蚵仔煎都不能吃了!

召開全國土地問題會議

土地是重要的資源,也是資產,它更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在,我們必須用非常嚴肅的心情來珍惜它。二十年了,我們土地問題的嚴重性不曾稍減,它反而是更加的險峻,這些問題隨處可見,用不著費心找尋,也用不著高深的學問…

為了年底選舉,立法院國民黨團強力運作要在八月下旬召開臨時會,其政策會執行長表示,「即使用表決也能通過一、二案」。由於所列舉的法案充滿著爭議,社會各界仍有許多的疑慮,其中又多涉及土地相關議題。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此時應該要儘速召開全國土地問題會議,來尋得社會的共識,而不是立法院內的「表決臨時會」。

回首過去,就在二十年前,一群無力購屋的「無殼蝸牛」組成了「無住屋者團結組織」,他們運用幽默嘲諷的方式,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都市社會運動,相當成功的表達出他們對於高房價的不滿,活動高潮之一是他們帶領了數萬名民眾「夜宿忠孝東路」,用臥睡在高房價地段人行道的「享受」,來控訴政府住宅及土地政策的無能。

這個運動間接促成了空前又絕後的「全國土地問題會議」,眼看民間力量風起雲湧,當時政府即刻邀集了各方人士浩浩蕩蕩的進行相關議題的研討,會議內容包羅萬象,有都市計畫體制、公有土地政策、農地及山林地政策、土地稅制等,讓學界、實務界及民間團體能夠有一個與政府對話及溝通的場域,而不是彼此經由傳媒、或是街頭來相互放話與對峙。

就在此刻,土地問題依舊是非常嚴重。都市內房地產價格仍然是高不可攀,「一個月薪三萬四千元的上班族,要二十三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台北市的房子」,這對於年輕人及中下階層而言,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情。

非都市土地也是問題重重,農發條例的修正,使得別墅型農舍大量興建於優良農田,這不僅對農業生產帶來莫大的衝擊,也破壞了鄉村景觀及原來的社區紋理,所謂的「農地農用」最後防線,已經是完全的崩潰。另有地方政府假借工業區開發,濫用土地徵收權力,不斷的對農地蠶食鯨吞,讓地方老百姓受驚害怕,失去其生活的最後依靠。

土地是重要的資源,也是資產,它更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在,我們必須用非常嚴肅的心情來珍惜它。二十年了,我們土地問題的嚴重性不曾稍減,它反而是更加的險峻,這些問題隨處可見,用不著費心找尋,也用不著高深的學問,只要你願意睜開眼睛,誠實用心,馬上都可以看得到的。一個宣稱要聞聲救苦的政府及政黨應該是要看得到及聽得見的。

980807-dsc03162-360.jpg
期盼良田千陌不要全變成房地產的金錢基地。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本文轉載自「土地關懷」部落格,本文刪減版於2009/08/07發表於自由時報澄社評論)

馬總統,相同的農再條例又來了!

八月初新聞報導,馬總統親自表示,農村再生條例要趕快通過!配合近日立法院國民黨團極力主張召開臨時會審查農村再生條例的報導,立法院在月底召開臨時會似乎已成定局,而針對的法案就是農村再生條例!我們該相信四月的馬總統….

今年四月二十九日晚上,台灣農村陣線受邀,與馬英九總統溝通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的相關問題,農委會陳武雄主委也隨同在旁。當晚討論熱烈,幾乎是欲罷不能(請參考「4/29之夜:與馬總統談農村再生條例https://www.dfun.tw/?p=12188),由馬總統的談話內容,明顯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此條例草案是相當的保留。

當晚的結論大抵有二:一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千萬不要急著通過,馬總統說,「千萬不要投入了二千億,卻製造出四千億的問題」;他甚且再三強調,「農村規劃不能只做些景觀美化」。二為他當場指示陳主委,一定要多與台灣農村陣線及社會各界溝通,建立共識;馬總統並要求陳主委把修好的條例草案公開上網,廣納各界意見。

那晚之後,我無緣再見陳主委、或是農委會水保局負責的人員,只收到一份農委會轉來的立法委員所提出的不同版本;農委會並沒有對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進行法案溝通,我們也沒有看到農委會水保局所提出的修正版本,更遑論是公開上網了。

不料,八月初新聞報導,馬總統親自表示,農村再生條例要趕快通過!配合著近日立法院國民黨團極力主張召開臨時會審查農村再生條例的報導,立法院在月底召開臨時會似乎已成定局,而針對的法案就是農村再生條例!

我們台灣農村陣線成員迷惘了,我們是該相信四月二十九日的馬總統?還是八月一日的馬總統?在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未見修改的情況下,馬總統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改變?

台灣農村陣線並不反對農村再生,只是希望這麼一大筆的金錢投入,能夠真正關注到農村及農民的需要。因此我們要求這二千億基金,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是投入於農民所亟需的生產及產銷之上,而不只是硬體工程建設及景觀的美化。

我們對於土地活化專章也相當擔憂,農村及農地的規劃茲事體大,絕不是少數幾個條文,並經由空白授權就能夠解決的,因這涉及了國土整體的規劃。所以,我們期盼能夠有個專法,像都市計畫法一般,至少提升到這樣的層級,才能夠真正照顧到農村及農民的需要。

台灣的農村相當多元,有許多已是生存於邊際線上下,期盼馬總統能夠真正關懷弱勢者的需要,並協助農村建構起良好的制度。二千億基金終究是會投入,但有急於這一時嗎?是為了年底縣市長選舉嗎?這關係著總統的誠信問題!

0905-2
馬總統4月5日在鍾理和紀念館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等地方人士座談農再條例時,表達立法要有耐心廣納民意。(蘇福男攝影)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本文轉載自「土地關懷」部落格,原文曾刊載於自由時報,2009年8月3日)

台灣 離糧食危機還多遠

歐洲人花了48%的歐盟預算,在補助產值比重很小的農業,投資與報酬可謂不成比例。但歐盟諸國或許看重的是將近五成的預算,能換來了歐盟的糧食安全與氣候調適能力、省下後續彌補環境損害的花費、換來農夫基本的生存尊嚴…

阿根廷從1910年開始出口小麥,多年來為全球第四大小麥出口國,但從前年開始,持續的乾旱導致小麥產量從一年1,640萬噸一路下滑。今年的預測產量僅600萬噸,僅夠應付國內需求,百年來阿根廷可能第一次將從國際小麥市場上消失(*1)。

或許這只是地區性的單一事件;但IPCC第四次報告(AR4)指出,即使僅升溫一度,都將傷害到低緯度國家,例如台灣的稻米生產量;當升溫超過三度以上,全球各地農業都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2)。

980715liangshweiji-400.jpg
阿根廷過去為重要小麥出口國,今年因氣候異常,恐將從出口國轉成進口國 (圖/Flickr共享)。

糧食危機 蠢蠢欲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去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並不只是因為投機臆測行為而產生的偶發現象(*3)。他指出,當初造成糧食危機的結構性因素,包括仰賴石油的糧食生產模式、全球人口增長、氣候變遷等因素依舊存在。

克魯曼亦不諱言地說,許多國家以為市場與全球貿易可以解決糧食危機的想法,太過天真;因為當各國糧食普遍生產不足時,執政者在出口糧食賺取外匯與安撫民心鞏固政權兩相衡量之下,許多糧食出口大國皆選擇禁止糧食出口,以安定國內政治情勢,這可從去年的糧食危機中一窺端倪(*4)。

農業預算 佔歐盟五成

以十分重視糧食自給率的歐盟為例,它的一般性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 CAP),是歐盟最古老的政策之一,且自從1962年生效之後歷經多次的修改,旨在提供農民合理的生活水平、價格合理的高品質食物、對環境友善的農耕方式、保存農村傳統等。

農業一直以來,也被認為是歐洲共同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在二戰結束後,糧食的自給自足成為當時歐盟成形時非常核心的精神之一(亦顯現在預算上:2006年CAP預算佔歐盟總預算的48%)。CAP透過直接補助農民、保證最低價格、對某些進口農產品抽取較高關稅,並訂定限額等來達成以上的目標。(*5)

不過,根據歐盟的研究,食物與飲料部門,消耗了全球23%的資源、排放18%的溫室氣體與31%的酸雨物質,而在歐盟食物產製的過程裡,農業生產階段的環境衝擊遠大於後續的製造加工(*6)。另外近年來農業也面臨氣候調適與溫室氣體減量的強大壓力,因此CAP這幾年來持續轉型,希望化危機為轉機,以下為近十年來幾個重要的改革方向:

像以往CAP都是針對特定作物進行補助,但從2003年開始,補助與作物種類脫勾,改為新的單一農場補助(以上兩種皆為對農民的直接補助),以環境、糧食安全、動物福利作為補助的準則(某些國家仍然維持某種程度的作物相關性),如果不符合這些準則,直接補助將減少。

直接補助漸減 轉建構調適能力

去年底,歐盟農業部門對CAP進行總體檢(Health Check),決議逐年縮減對農民的直接補助,轉而將錢挹注在農村發展基金裡( Rural Development Fund),以促進農業的減量與調適、水資源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產製與使用再生能源等(*7)。今年四月公布的《歐盟農業調適白皮書》裏(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便建議運用此基金,來推動同時具有減量與調適效果的有機農業(*8)。

另外,歐盟將在這兩三年逐步修改、制訂新版的CAP,以在2013年前開始實施,其中是否繼續補助農民是目前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

歐盟農業部的迪馬堤( Jean-Luc Demarty),在被外界問到歐盟是否該繼續補助農業時,直言農業政策跟其他產業政策不同,若缺少補助將使具有生產優勢的地點,以集中化且高度壓榨地力的方式生產,除損害了周遭的環境外,並造成其他較不具生產優勢的農地廢耕、並逐漸沙漠化(*9)。

而歐洲土地管理者組織(European Landowners Organisation, ELO)則積極倡導農業在販賣糧食餵飽眾人以外,亦同時提供許多公共財(Public Goods)的概念(*10)。舉例來說,養蜂人藉由販賣蜂蜜獲得收入以外,亦增加許多植物受粉的機會,進而促進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機耕作的土地除了提供健康的食物外,其鬆軟的土壤能夠涵養更多的水份,也因此降低淹水或乾旱的機會。

歐盟在《農業調適白皮書》中指出,農業所提供的綠色公共建設(Green Infrastructure),其實是氣候調適的核心,因為這些綠色公共建設(或公共財)扮演著水資源調配、棲地復育等重要功能,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11)。而農業遊說團體柯巴-柯傑卡(Copa-Cogeca)則認為,既然歐盟要求農夫採用較高成本的永續農法來耕種,就應加以補助,否則根本難以跟耗損大量環境資源的不永續農法競爭。

歐盟前農業部長費席勒(Franz Fischler)也認為,即使CAP之後不對農夫進行援助,也應該找其他財源來資助這些,提供大量公共環境服務的農夫,讓他們得以繼續耕作下去。歐盟農業部長玻伊爾 (Mariann Fischer Boel said)則表示,在2013年,新版的CAP應該還是會以直接補助的方式來保障農民的生存權力,只是補助的金額,將會有多大比重轉移到農村發展基金上,則還沒有確定。

太傻 還是太天真

歐洲人花了48%的歐盟預算,在補助產值比重很小的農業,投資與報酬可謂不成比例。但歐盟諸國或許看重的是將近五成的預算,能換來了歐盟的糧食安全與氣候調適能力、省下後續彌補環境損害的花費、換來農夫基本的生存尊嚴、讓後代子孫看到祖先豐盛的傳承……

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從二十年前的57%,一路跌到2005年的30.5%(*13),農地則以每年9000公頃、相當於36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速度消失(*16);然而,農委會卻提不出台灣未來糧食自給率的目標為何。

而未來十年內,可能投入農村的最大一筆預算:2000億的《農村再生條例》,其內容卻僅侷限在農村景觀工程的施作,完全忽略農業生產面的需求,遑論觸及任何農業的調適與減量方案。另外,環保署去年選出45條灌溉渠道進行採樣,竟發現其底泥汙染有41%超過標準,農地土壤重金屬則有18%超標(*14)。在如此險峻的大環境下,台糖位於彰化二林廣達上百公頃的甘蔗田,卻即將成為中部科學園區四期的落腳地。

我不禁感到疑惑,究竟是歐洲人太傻,還是我們太天真?印象中美國印地安人曾經說過:「等到最後一條河被污染、最後一棵樹被砍掉、最後一條魚被捕捉,然後我們才會明白,原來鈔票是不能吃的。」或許只有在百年來,經歷過兩次本土性毀滅戰役的歐洲人,才能深刻的體認到有些東西失去了就無法挽回;而孤懸一方的台灣,又有多少的時間可以繼續裝天真?

【參考資料】
(*1)EurActiv 29-June-2009, “Argentina Drought May Halt Wheat Exports for 1st Time”, By Matthew Craze
(*2)IPCC AR4《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頁48,IPS 02-Apr-09, CLIMATE CHANGE: Farming Could Be Friend or Foe, By Stephen Leahy
筆者註:目前溫度較工業時代前已升溫0.7度C,本世紀末極有可能突破兩度C大關,朝三度以上邁進。
(*3) EurActiv 18-Mar-2009, “Nobel winner calls for renewed focus on food security[fr]
(*4) Wikipedia: 2008 global rice shortage
(*5) Wikipedia: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6) EurActiv 7-May-2009, “Agri-food sector to assess its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7) “Health Check” of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EU, 2008/11
(*8) EU April 2009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9) EurActiv 1-July-2009, “Commission ponders ‘burden-sharing’ for farm aid”
(*10)EurActiv 3-June-2009, “Ministers mull farm policies as ‘public good’
(*11)EU April 2009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12)行政院農委會,糧食平衡表,2007
自由電子報31-Aug-06,去年台灣糧食自給率30.5%
(*13)”法令開了炒地皮大門”,彭昱融 09-Apr 天下雜誌420期
(*14)”農地重金屬汙染嚴重 灌溉水源4成底泥超過管制標準”朱淑娟 07-Mar-09 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朱淑娟 13-Jul-09 公視我們的島513集
農再條例 該把暖化寫進去》 林鼎傑 19-Jun-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munch 19-Dec-08 漂浪.島嶼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作者為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成員)

在懸崖邊停格的農再運動

我認為在這一次運動中,我們發揮的作用之一乃是展現正念,說清楚對的事是什麼;而我們所用的手段也是它:展現正念,說清楚對的事是什麼。因此,當農委會企圖模糊地用社造來掩護農地變更時,我們不被迷惑…

各位農陣與關注農業的朋友,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最近半年來,是怎樣的一份心思?關於台灣農村,關於台灣土地…

從2008年12月18日,幾位成員針對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一讀而召開記者會開始,至2009年6月16日立法院休會,確定農再條例不可能在本會期三讀,正好整整半年。我們讓這個原本大家認為國民黨一定會強行過關的法案暫時停下來了,這是運動之初不敢想像的,但它成為事實。

一切暫時靜定下來,停格在懸崖旁邊,稍可喘口氣的我們,回過身來探看,不自覺地驚出一把冷汗!在驚訝之餘,總想了解是什麼條件、凝聚了什麼樣的力量讓事情剎時停格?趁此時刻想想這些,或有助於我們展望後續的腳步,整軍再戰!且讓我們先快速地回顧這半年來的幾件大事,理理運動的脈絡。

「反對農村再生條例」運動的大事記

2008

12/18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一讀「農村再生條例」,農陣舉辦記者會反對。

12/22 北投社大承辦「農村願景會議」,重點討論農再條例的問題。

12/24 「農村再生條例」民間版首次討論,此後透過網路及聚會多次修訂

12/29 東勢舉辦「農村再生條例討論會」,農陣成員參與

2009

01/16 美濃舉辦「農村再生條例討論會」,農陣成員參與

02/08 農陣在淡水舉辦「農再春宣種籽培訓─北部場」

02/22 農陣在土溝舉辦「農再春宣種籽培訓─南部場」

03/12 潘孟安立委於立法院舉辦「農村再生條例公聽會」

03/13 高樹舉辦「農村再生條例說明會」,農陣成員參與

03/15 農村陣線舉辦南北網路會議,決議發起網路連署

03/16 「不要說再見 — 守護台灣農村聲明」網路連署開始

03/26 立法院舉辦第一場正式公聽會,農陣動員參與

04/08 農陣成員拜會經建會陳添枝主委

04/05 馬總統訪美濃,針對農陣成員提問表達基本看法

04/08 聯合報刊出社論「農村再生的美景為何讓農民深感疑懼」

04/13 社造界與社區大學聯名召開記者會要求「農村再生條例」審慎修訂

04/17-22 水保局閃電舉辦11場「農村再生公聽說明會」

04/23 立法院舉辦第二場正式公聽會,農陣動員參與

04/29 農陣成員進總統府與馬總統討論農再條例

05/14 農陣針對國民黨提出黨政協商版,質疑立法程序不正義

05/26 苦勞網與環資協會等團體合辦「三小媒體網路直播媒體計畫」

06/02 農陣分別拜會國民黨黨鞭林益世及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

06/16 立法院會期結束,確定本會期無法三讀

06/20 農陣開始籌備「夏耘」行動,七月底將進行農村調查

沒有組織領導,依正念聚合的運動形式

猶記得02/08在淡水舉辦「春宣」培訓時,請陳錦煌醫師來作末尾的綜合討論,他主張要設法在這個會期將法案擋下來,當時的直覺是「根本不可能」,沒想到半年下來,真的做到了。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國民黨未強行三讀?也不知道我們的努力實際發揮了多少作用?但這過程中確實有許多不同於往的經驗,隱約看到一種獨特的力量,對應著我們的聚合狀態,實在值得探討。

從運動的手段來看,半年來我們採取的具體行動有下列幾類:記者會、媒體投書、地方說明會、拜會遊說、參加公聽會、小規模動員農民、協助媒體報導、網路連署、網路會議、網路論壇、出小摺頁。這些手段是我們在很侷限的條件中隨分隨力發展出來的。

譬如,因著主流媒體受制於水保局的置入性行銷而少有報導,我們只好「另闢管道」,透過網路來傳播消息、凝聚關注。因著力量微薄,只好一再「借力使力」,譬如藉著農委會一再宣揚示範點,而揭露示範點的無奈與設計缺失;藉馬英九下鄉的座談場合到場提問,主動創造議題;再藉馬英九的發言來對主管機關拉高訴求。

比較起來,我們能主動出擊的就是爭取與有力人士溝通的各種機會,從最初找兩黨立委,到找經建會主委,乃至進入總統府,都是盡可能透過各種管道,用最真誠的文字、最堅定的態度換來的。

從組織的角度看,我們極其鬆散,但竟然能夠發揮力量,一定有其神奇之處。譬如外界一直好奇地問:農村陣線的辦公室在那裡?發言人是誰?領導者是誰?怎麼聯絡?被問到的人每次都只能笑笑地回答說沒有!沒有辦公室、沒有單一領導人、沒有固定的發言人、沒有確定的聯絡電話,但行動卻能一件接一件,怎不視為神奇?

除了沒有明確的組織,甚至也沒有固定的行動項目,但總是能在很短的時間匯集應有的力量發為行動。網路連署是在一場南北會串的網路會議中決議後就立即展開的;動員參加水保局的11場說明會更是在沒有會議就靠網絡留言認領就舖起遍及全國的行動網絡了。

沒有組織沒有領導,大伙兒卻能集體行動而不失方向,靠的是什麼?我想,是因為敵人(一部非擋不可的農再草案)所立的山頭非常明顯,而我們的堅持又極其正當。農再條例本身大有問題,連在公部門裡都有高階的公務員看不過去而透過管道提供我們許多資訊;針對我們提出的質疑,農委會迄今仍未曾提出正面的反駁,始終只是心戰喊話似的回應,但心戰的言詞喊久了,連喊的人自己都沒信心了,當然缺乏衝刺過關的勇氣。

所以,我認為在這一次運動中,我們發揮的作用之一乃是展現正念,說清楚對的事是什麼;而我們所用的手段也是它:展現正念,說清楚對的事是什麼。因此,當農委會企圖模糊地用社造來掩護農地變更時,我們不被迷惑;當農委會用「由下而上」的口號來掩飾膚淺的硬體建設時,我們直指核心。

土地與農民是我們的力量

進一步想,我們的正念以及堅持從何而來?答案很簡單:因為土地給我們力量,農民給我們感動。如同培慧觀察的:「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田。」基於珍愛心中的田,我們義無反顧,卻能殊途同歸!我們甚至沒有財務問題。到目前為止,不曾特別募款,一切都是自掏腰包做自己做得到的。世榮說的:「我們的力量或許很小,但是我們是近年來最有實踐力的一群人!能夠、而且也敢於實踐,才有可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我粗淺的估計,在這波運動中,有數十人會每天關注農再的狀況,關注行動並積極思考;有數百人定期上論壇看留言,或參與或旁觀討論;有數千人不定期造訪小地方、大群組論壇了解最新的情勢變化;有數萬人已得知農再條例的訊息,必要時願意出力投入。這些力量或大或小、或近或遠,也常常流動,但逐漸匯集,如同涓滴小水散在各處時看不出它們的踪影,但匯集了就成為小水塘。小水塘能做什麼呢?有了小水塘,植物就來了,蟲魚鳥獸也有了棲地,生命自然在此熱鬧起來,活潑潑地。

也許你會進一步疑問:小水塘改變得了更大片乾涸的土地嗎?有什麼價值?我想說:二十年來從事社會運動的人,不管社會領域或政治領域,總是習慣於結構性的思考,期盼的總是透過革命式的行動來翻轉結構,但二十年下來,距離願景是更近或或遠?社會運動者甚至也曾經執政過了,究竟翻轉了什麼?對根本的價值護衛了多少,延續了多少?綠化大地的大志向也要從小水塘作起,只是,小水塘自有它的道路,不再是舊樣的心思!

980331-tail-400.jpg
一小塊有機的水田中,就有許多的蝌蚪,以及相連的一大片豐富生態。

行動還在繼續:夏耘草根調查

在農再條例草案惹起的風波中,最有價值的乃是讓我們集結起來,有人稱我們為「一群善良而勇敢的人」。我們的集結已經看到令人欣慰的成果,農再大戰的停格只是其一,有人還因此確立了自己的志業;有人開始合作走進農村;有人持續在都市欣慰於農村問題得到關注。朋友呀!我們的初衷仍是「珍愛土地、尊重農的智慧」,不變地讓我們繼續走下去,春宣之後有夏耘,秋天來的時候或許可以收穫,冬天沒有那麼冷,可以修修房子,想想來年的春…。

最近,最需要你關注的就是七月底的「2009 夏耘《農村草根調查》」,我們希望由此展開入鄉之路。請您幫忙想想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也想想您能支助什麼?無論如何,為台灣農村付出一點你能給出的吧…握手!加油!

(作者為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別讓農地變成河濱公園

其實觀光結合農業的例子不少見,其間並沒有一定的矛盾。騎車經過收割的稻田、步行路過採收中的果園,這些與農業生活結合的旅行經驗,往往不是獨尊視覺的移動經驗所能比擬。如果我們願意回過頭來看看,塑造農業…

十年兩千億的台灣農村改造經費,果然引起社會各路人馬雜踏而至,這裡面充滿著各種揣測與想像,綁樁的勾搭炒地皮、社區主義vs.紅潮圍堵、永續農業與自行車治理,各種相關勢力爭著捏塑「農再條例」,起跑點上不能輸,冒著被總統摸頭的危險也要闖。

大概生活在台灣夠久的人都很難否認,我們的一些農村幾乎到了不忍目賭的地步。老人成了農村主力、休耕農田幾乎超過耕種面積、工業排放水污染了農田、廢耕田暗藏毒物、再加上低經濟收入導致的農舍破敗,這活脫就是第三世界貧富不均的地景翻版,如果再不想辦法,農村的命運將隨著老農走入歷史而像大河潰堤,最後終為投機資本所淹沒而不復返。

如果致命性危機將至,目前農村再生的方向為何,援引的國家及資本力量將導向何方?依農再條例送入立法院的版本,令人擔心的是,農村的未來可能被一種外部的力量所凝視,也就是說,它是我們這個旁觀者對「看到的」危機的一種反應,而我們看到了農村的什麼?誰是這個「觀看者」?

對於在週末假期才會經過農村尋找野趣的我們都市人來講,匆匆一瞥中,不夠寬敞的道路不夠清澈的水、不夠整潔的四合院與坍塌的屋頂、綠油油稻田旁殺風景的工廠、散佈的奇怪農舍、和雜草叢生的休耕田,這些地景構成了一種「危機」。更精確的講,它是偶而逃離都市叢林從事鄉間休閒活動的人群所可能看到的農村問題。

這些問題總是視覺優先的,帶著鄉間的美學意識形態;這樣危機不是經由一個可以清楚辨識的族群提出,而是透過觀光化的想像浮現出來,進而形成了政策的方向。

在一切事物向商品化看齊的年代,要求用另一種眼光來看農村無異緣木求魚。傳統農業無利可圖,休閒觀光因此成為實質產業的替代方案,農村再生計畫雖由農委會提出,關乎農業勞動人口與產銷的問題卻成了不能說的秘密。雖然休閒產業是必須騎乘的時勢,沒得選擇,但我們可以問的是,在這時勢裡,農業的農村要如何持續下去?

如果在美學意識形態卵翼下,工廠漂白就地合法化、農舍集中成建地,被重劃出來的大片土地將如何使用?它在觀光的凝視下,像是河濱公園自行車道旁必須維護的草皮,需要的將是勤加修剪後的綠油油。但縱算如此,由誰來負責修剪、誰來照護?

當農村人力老化終致完全流失,土地種不出稻米香蕉玉蘭花,對土地的期待將只剩市場上的交換價值,最後變成工廠住宅的擴張保留地,這當然就是台灣農村破產的時刻。因此對很多關心農村的朋友來說,他們爭取的是其他可能:在兼顧休閒產業發展之餘,能否將部份資源挹注在農業勞動人口的培育?而這部分更仰賴農產品經濟價值的提升。

不管是降低成本的小地主大佃農、增加產值的有機農業、或吸引年輕勞動力的漂鳥計劃,相信相關單位已藉由這些計畫推動農業再生;但農再條例的規模巨大,影響深遠,一個閃失農村的未來就灰飛煙滅,有識之士無法錯過這樣的場域。

目前對農再條例最大的批判來自於它的粗漏與模糊,這一方面導致大眾對宣稱的「由下而上」式社區參與感到懷疑,另一方面也為缺乏具體農業發展措施感到憂心。雖有學者稱現在的模糊性是一種「後現代」,但這種說法隱藏著人治的觀念,因為模糊創造了操縱空間,而農民一向弱勢無法進入操縱的遊戲,最後只能仰賴聖人出。

不夠細膩的農再條例無法創造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因此從農村內部往外看,農再條例忽視農業發展,獨重硬體開發,像是一個充滿陷阱的河濱公園計劃。河濱公園除了自行車道,也有生態保護區、原住民聚落保存地、甚至成為高檔餐廳和市集,但這些都不是農業,它是少人居住的觀光所在。

其實觀光結合農業的例子不少見,其間並沒有一定的矛盾。騎車經過收割的稻田、步行路過採收中的果園,這些與農業生活結合的旅行經驗,往往不是獨尊視覺的移動經驗所能比擬。如果我們願意回過頭來看看,塑造農業的生產與農村生活,不正是農委會所擅長的嗎?因此何不放慢腳步,再仔細協商,讓農再條例成為農委會永續的基石,而不是隨農業消逝被敲響的晚鐘。

980705-pea-dsc4951-360.jpg

花生的產值未必輸給觀光業,但是河邊沙地一旦作了水泥河濱公園,就被剝奪了農業的可能。

(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巴特雷學院建築博士候選人、科博館「稻香變奏曲」策展人)

(本文已節錄刊登於自由時報)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