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堤防之一:科技之水

大肚溪其實其已經死過一次。「它是中部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污染物主要來自臺中附近都市污水、工廠廢水、大肚橋附近工廠,及彰化市臺灣纖維公司(台化)的綜合廢水。不論在那一個月份,大肚溪的水質都非常不良。早些時候…

緣起

農村再生條例所引發的危機感,讓我對於自己農村家鄉開始更多的關注。小地方新聞網主編在 google 群組中發出邀請,請大家鎖定一個自己所在地的農村,作長期的觀察,並且寫成報告發表。

於是,我對大肚鄉境內的大肚溪堤防開始作影像與訪談的紀錄。大肚鄉境內的堤防共有兩段:大肚溪堤防與汴子頭堤防。這是第一篇,往後,會持續每兩個月產出一篇觀察報告。

就這樣,兩段平凡無奇的堤防,在我的生活裡頭鮮活了起來!

1-360-3618753222_9aed7140.jpg

世人的家鄉

容我在一開始多花一些時間介紹一下與這兩段堤防的所在地 – 大肚。

大肚這個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為:這附近的山形,彷彿一個大肚子的人橫躺,所以叫做大肚,不過,我現在怎麼看也看不出來;另一種比較可靠的說法是:這裡原來是平埔族拍瀑拉族大肚肚露(Tatutura)社的所在地,為了好唸,就取名大肚(Tatu,近年來,由於拼音法的改變,已改為 Dadu)。

20 多年前,大肚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這個鄉上,找不到「大肚」社區、「大肚」國小、「大肚」國中,只有「大道」社區,「大度」國小與「大道」國中。也許是因為「大肚仔」這個名稱很不雅,所以當時就用國、台語的諧音來替代。

不過,就在我唸大道國中的時候,地理老師(我還記得是陳裕發老師)一段輕鬆的玩笑,從此讓我驕傲的對人宣稱自己是大肚人。他說:「不要為出身於大肚感到羞恥啊,你們的家鄉是世界上每個人的家鄉,你們不知道嗎?」的確,世界上每個人至少在大肚住過十個月(早產兒應該少些日子)。

最近回到大肚,我留意到,「大度」國小的指示牌已經改成「大肚」國小了。巧的是,在新竹的橫山,也有一個大肚國小,這裡,也埋藏著日據時代,來自台中大肚的「百日工」的鄉愁,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八七水災五十年

2-3617978175_e6a1cc0205
站在八七水災決堤的地方

絕大多數的八七水災的災民,都還不知道那個造成他們流離失所的颱風原來叫做艾倫颱風,不過,颱風的名字顯然不重要,因為重點在那個「大水」。

我的父親是我「探勘」大肚堤防的嚮導,他從小在這裡長大,許多的老地名我必需要問他,將來,也許還要他陪我去訪問一些「耆老」。當我們經過自家堤防邊的農田,他很自然的便談起當年的八七水災—

「(民國 48 年的 8 月 8 日)大水透早來,那時候我才國小畢業沒多久,恁阿公、阿媽當時輪到住在溪州寮(當時各房要輪留住在田間看田的住所,這個住所跟堤防相隔不到 20 公尺)。恁阿媽早上起來,發現溪岸(堤防)邊的路上開始積水,溪岸的另一邊,不停的傳來隆隆的聲音,她爬上溪岸一看,水都快漫過來了。她急忙回到寮仔,把恁阿公和小孩叫起來,簡單的收拾,小孩能走的自己走,不能走的放腳踏車,匆匆忙忙的要趕回家。不過,迎面而來的人大喊『溪岸崩了!快走~』,他們逃到了山仔頂(營埔)等水退了之後,才回來找我們」。

過去聽老人家說「逃水災」像是聽故事,長大後才有點理解那種恐懼和無奈,田沒了,其他的家人生死也不知道,「水聲大到想要嘎咿『湊幹醮(台語)』」生命受到威脅的不爽,只能在風雨中「幹醮」發洩!

也是事後才知道,8/7 的大水在隔天的清晨,讓大肚堤防開了一個 100 多米的缺口,倒灌的海水,全從這裡進了大肚。這次水災死亡加上失蹤,將近 1000 人[1]。舊時的堤防,這個決堤處立有紀念碑,後來堤防整治,不知道給「收」到那裡去了!

大肚的人到現在還是稱呼堤防為「溪岸」,彷彿那條潛伏的「烏龍(大肚溪舊稱烏溪)」還近在咫尺,但是五十年來,大肚溪已經淤積了一片廣大的溪埔地,上面遍植著西瓜、花生與各樣旱地作物。

3-3618781242_45b29a71e5
堤防上的自行車道,視野遼闊 

大肚溪的水越來越少,偶而颱風來,也鮮少有能力危及堤防。不知不覺,原本長滿芒草的堤防鋪上了水泥,在堤防上釘上木樁欄杆,成了步道、自行車道。然而,在這看似亮麗的設施底下,卻掩不住我心中隱隱地擔憂!

中科的科技之水

4-3617966617_a1d517c93f

今年 6 月 26 日,中科台中基地全長二十一公里,總經費新台幣四十多億元,路線從大雅鄉、沿台中市經過烏日鄉學田路、中山路到大肚鄉,排入大肚溪的汙水放流管線即將完工[2]。新竹科學園區的前車之鑑[3],實在讓人無法對這樣一個事實感到樂觀。

大肚溪其實其已經死過一次。

「它是中部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污染物主要來自臺中附近都市污水、工廠廢水、大肚橋附近工廠,及彰化市臺灣纖維公司(台化)的綜合廢水。不論在那一個 月份,大肚溪的水質都非常不良。早些時候,大肚溪從彰化縣中寮里臺灣化學纖維公司排水口以下河段,已經成為死河,河中整年沒有一條魚。[4]」
後來台化有作些改善,只是,現在有沒有魚,等我去實地查看之後,回頭再向大家報告。

在整理目前收集到的少數中科污水放流管線資料的同時,我找到了許多關於中科二林園區、中科用水的相關資料[5],在這些資料當中,我發現了一個一再重複的孤單名字- 林聖崇。

6/14 凌晨,我冒昧的寫了一封信,向他請教台中科學園區的諸多廢水排放的問題,告訴他我正在進行自己的家鄉大肚溪堤防相關(生態環境、水文)資料的蒐集工作,我發現,中科也挖了21 公里的管線,要將廢水排入大肚溪。出水口在大肚鄉境內。

「這件事與您資料附件提到大甲溪的排放污水的關係如何?」「另外,中科到底有幾個基地啊,我都搞混了,除了大雅,后里也有嗎?二林有怎麼一回事?」

幾分鐘後,我收到回信,他跟我要 skype帳號,又幾分鐘後,溫哥華來的電話響起。我和這位台灣環保的先驅,就這樣跨越 12 個小時的時區,談著自己家鄉的事。兩點多,道完晚安,上網一查,我才知道剛剛跟我講話,我一直直呼「聖崇」的人竟是貢獻受到國際肯定的台灣環保界前輩。

很冏,但我也沒有多想,就趕緊睡下了,因為再過幾個鐘頭,就要去參加「後龍灣寶西瓜節了」,「也許是最後一次」(看到文宣這樣寫著,感到很辛酸,因為,灣寶社區土地被徵收,要作為後龍科技園區用地,目前抗爭中[6])。

水燭與芒草

5-3617965803_001eac728e

夏天,過去大肚溪的沙洲上,長滿了水燭,我們過去稱呼它為「水蚊香」或是「老鼠尾巴」,期末考完,等待放暑假,同學們要是前一天有到溪邊涉險,隔天總會帶到學校分送(為甚麼說「涉險」?因為過去開採砂石的時候,溪底抽砂,河床有很多坑洞,許多小學生,為了採水燭,涉水前往沙洲的時候,掉入這些坑洞溺死)。

有一次,我的小弟也採回來一些送我,我非常感激的留著,因為我知道他去過了那個危險的地方!

秋天,過去的大肚堤防長滿了芒草,那是家裏掃帚的原料。走過堤防邊的小路回家,就好像連續劇裡的大俠,瀟灑的走向天涯!現在美麗的步道、自行車道把芒草取代了,失去還是獲得?

若是有大肚的鄉親看到這篇文章,請抽空回去看看家鄉的堤防,在堤防上,仔細的看看這條叫大肚的河和東方叫大肚的山。

6-3637481536_4be2c0e540
「阿爸,『科技之水』就要注入大肚溪了,福氣或是災難?」

參考資料

[1] 台灣歷史上的八七水災戴寶村(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2] 大肚鄉民縣府陳情中科污水管排放問題
[3] 正視高科技污染的在地影響,做真正的綠色企業
[4] 大肚溪從彰化縣中寮里臺灣化學纖維公司排水口以下河段
[5]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四度環評審查彰化沿海漁民北上抗議:要保證未來不會影響漁業(從林聖崇的電子郵件得知這篇報導)
[6] 反對徵收農地─苗栗灣寶、後寶里農民反對後龍科技園區

工業污染要將后里帶往何處?

后里鄉農業與環保協會廖明田表示,后里汙染這麼大,不希望再看到開發工業區,后里居民血中戴奧辛這麼高,68人檢測有24人超過標準,「在后里要如何生存?中科的廢水有處理嗎?沒有啊,牛稠坑溝的漁都死了」…

前言:

中科三期在台中縣后里鄉分別興建后里、七星兩個基地,台中縣政府以未來兩基地開發後帶動都市人口成長為由,提出「新訂中部科學園區(后里園區)附近特定區計畫案」,將非都市土地變更為都市土地。

依內政部「非都市土地申請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作業要點」第2點規定,新訂或擴大應依都市計畫法第10至12條規定辦理。縣府以12條規定「為發展工業或保持優美風景或因其他目的而劃定之特定地區,應提計畫」為依據提案變更都市計畫。

另依環保署「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政策細項」新增的規定,只要「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超過十公頃」就必須送政策環評,后里特定區案是新規定後的第一案。
980622-cimg6764-360.jpg
后里農民全程監督環評審查,右起,月眉村長張欽桐、厚里村長陳慶龍、后里鄉農業與環保協會廖明田

環保署於2008年6月25日舉行公聽會,2008年9月9日、2009年1月12日分別舉行兩次環評審查,今(19)日是第三次審查。
由於事涉環保署環評會、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權責,今首度邀區委會委員林靜娟聯審。

會中包括擔任主席的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環評委員及區委會委員都認為,縣府關於后里願景、水資源核配、可能引發的農田及土壤汙染、產業服務專用區用途不明等疑慮,要求縣府補充資料再審。

汙染鋪天蓋地,人民何以為家?

今天,后里鄉農民又再度北上全程監督環評審查,花卉之都后里,原本是個美麗山城,居民長期已飽受豐興鋼鐵、正隆紙廠、后里垃圾場、后里焚化廠汙染,居民血中戴奧辛檢測22%超過標準(環評委員郭鴻裕認為,后里居民遭受的健康風險10萬人有300人超過,不輸六輕附近居民)。

舊汙染源未了,又突然禍從天降來了中科,而且一下來兩個(后里、七星),中科后里已造成廢水汙染農田疑慮、與農搶水造成農田休耕,農民已飽受威脅。厄夢糾纏未解,然後又來了,縣府又提出擴大都市計畫。后里農民真是忍無可忍。

此案最令農民擔憂的是,縣府預計在緊臨中科七星基地旁區段徵收約一百公頃農地(不是民主國家嗎?又是區段徵收),做為「產業服務專用區」,但縣府並未說明區內詳細用途。

民眾質疑是要留給豐興鋼鐵擴廠用。目前豐興鋼鐵也已向營建署區委會提出計畫擴廠計畫,而且區位正在「產業服務專用區」內,而區委會並不清楚台中縣此都市計畫引發的爭議。
資料顯示,此計畫總計1172 公頃,中科后里緊貼在北、中科七星則尾隋在南,縣府認為都市計畫變更後人口將從現在的11000人成長到26000人。

過去審查時,環保署綜計處長葉俊宏曾質疑,中科兩基地都位於屯子腳斷層帶上,疏散人口都來不及,開發案人口還要成長,跟一般希望將民眾從斷層帶避開的政策背道而馳。

而且葉俊宏認為,中科后里、七星都營運後,一定有毒化物運送問題,特定區的規劃重點應放在毒化物運送路線如何避免危害民眾,減少對影響環境才對,但完全看不到縣府的對策。

工業汙染要把后里帶到那裏去?

后里鄉農業與環保協會廖明田表示,后里汙染這麼大,不希望再看到開發工業區,后里居民血中戴奧辛這麼高,68人檢測有24人超過標準,「在后里要如何生存?中科的廢水有處理嗎?沒有啊,牛稠坑溝的漁都死了」(記者註:中科后里基地廠商的的廢水排入牛稠坑溝,七星基地也預計以牛稠坑溝為臨時排放口)。

「你每次都說什麼都很好,你有24小時監測嗎?」廖明田說,中科七星環評還沒過(后里農民告環保署七星環評審查無效,官司一審勝訴,環署上訴中)縣府又要做這個,「有人關心后里嗎?如果做農業區我歡迎,要做工業區我反對。」

厚里村長陳慶龍質疑,「產業服務區內是否包含豐興鋼鐵?」他表示,豐興鋼鐵擴建是要放毒性強的鋼鐵集塵灰。月眉村村長張欽銅表示,居民只要想到汙染晚上就睡不著,高科技對后里居民來說是,「未受益、先受害」。

邱文彥表示,政府土地利用要合理,並兼顧環境品質。中科后里、七星基地附近有學校、政府機關,未來會不會發生類似潮寮事件?政策說明要清楚。

缺水缺糧的台灣可以這樣揮霍?

環評委員郭源裕表示,中科后里廠商力晶半導體說會創造6000個就業機會,但后里村長推薦的人都說不能用。后里這個都市計畫沒有目標,很多空間規劃不合理,一個社區被兩個工業區夾住。南區滯洪池陂度大,又縮小到2公尺寬,有等於沒有,只是把洪水讓下游承受。

他表示,既然要重新都市計畫,明知屯子腳斷層人口密集,地方政府應叫民眾快點離開,但竟然連消防隊也在斷層旁(記者註:一旦有事自己救自己都來不及),他批「這是為計畫而計畫。」未詳細討論,流於形式。

郭鴻裕舉例,日前審查苗栗天花湖水庫開發案,到了民國110年苗栗就沒水資源,要在不受濁度影響下節約用水,水才夠用。只要水不夠就不能做其他事,此案的水資源應仔細考量。

另外他質疑,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汽油再上漲,糧荒可能再發生,「我們可以放棄農業嗎?台灣不能這樣揮霍。」

區委會委員、台北科大建築系助理教授林靜娟,以昨天審查的後龍科技園區為例,她表示,後龍案本來有可能不成案,因為大家關心區位適宜性、糧食短缺(農地變工地,作物減少)。國土空間規畫應至少提30年願景,農業區要變更成工業區,從區域的角度都必須被檢視。

林靜娟質疑,現各地人口數都在降,但所有的工業區開發,包括台中、苗栗、雲林都強調會引進人口,「人口究竟從那裏來?」

(本文轉載自「環境報導」部落格)

走過疏遷路─光復新村文化保存公民遠景會議

時序進入了2009年夏天,省府新市鎮的霧峰光復新村已經遷村一空了。騰空後或將辦理國土標售?或者,有沒有機會提出聚落轉型遠景?仍然是一條有待摸索的道路。經過溫馨的音樂惜別會後,這次將透過公民遠景會議的在地行動…

壹、計畫緣起

光復新村,位於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旁,有著宛如歐式庭園又宛如眷村的面貌。保存光復新村,是地方團體與社區居民的期望。時值當地居民已然遷空且即將「騰空標售」之際,我們舉辦了公民論壇,以務實的態度探討不同構想的可行性,並傳遞對於保存行動的想法。 (閱讀光復新村背景,請點選這裡)

自1949年以來,除了軍事建設,台灣的都市規劃僅以沿襲日本遺留的成果。直到1950年代中期,政府戰略思維從「反攻復國」轉而決意「建設台灣」,開始著手大規模推動省政,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於是,台灣的空間發展與都市規劃,從「省府新市鎮」開始,有了新的重大轉變。

當年中央政府基於防空戰略與城鄉發展考量,著手推動台灣省政府「疏遷」計畫,將行政機關疏散至台北近郊再遷移到中部,包含45年興建的光復新村(霧峰),與46年的中興新村(南投),這是我國城市規劃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因此,這場公民論壇將作為重要的討論平台,邀集各方賢達與鄉民朋友集思廣益,為光復新村的存廢與否與如何轉型議題,展開多元的交流、理解與對話。這是一場謀求文化資產保存契機的社區行動,邀請您,與您的朋友們一同參與。

980619guangfuxincun-360.jpg

貳、辦理單位:(依筆劃排列)

主辦單位:台中縣屯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中華民國霧峰文化創意協會、中華清揚音樂傳播協會、台中縣生態導覽解說協會台灣大學城鄉基金會、光復單冬仔文史工作室、光復基督教會、坑口村辦公室、坑口光復新村自救會、霧峰鄉公所、霧峰鄉復興國小

參、地點與範圍:台中縣霧峰鄉光復新村

image003

肆、現況簡介:

時序進入了2009年夏天,省府新市鎮的霧峰光復新村已經遷村一空了。騰空後或將辦理國土標售?或者,有沒有機會提出聚落轉型遠景?仍然是一條有待摸索的道路。經過溫馨的音樂惜別會後,這次將透過公民遠景會議的在地行動,展現理想、信念與遠景,為社區保存與區域發展,走出一條光明之路。

980619-2-guangfuxincun-360.jpg
2009.3.21光復新村音樂惜別會暨座談會村民合影

伍、活動時間及地點

會議時間:98年6月27日(週六)上午九點

會議地點:921地震教育園區研習教室(原光復國中,緊鄰光復新村

交通圖列於左方詳細路線圖列於後)

陸、會議流程

時間 會議流程 主持人
08:30-09:00 活動報到  
09:00-09:30 開幕/來賓致詞 台中縣屯區社區大學陳威翰
09:30-10:20 省府新市鎮的歷史、建築與空間市鎮規劃經驗vs.文化資產保存報告/對談:

陳志聲(台中縣文化局長)

劉可強(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

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副教授
10:20-10:50 休息/餐敘  
10:50-12:00 分組座談文化資產保存組歷史空間轉型組

城鄉發展再造組

東海大學建築系郭奇正副教授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何友鋒教授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劉曜華副教授

12:00-12:30 結論彙整 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副教授
12:30 散 會  

報名表下載請點選這裡(請填寫回傳FAX:04- 24074665/e-mail: kmarx@mail2000.com.tw)

交通路線圖

20090618-map-01

20090618-map-02

會場地圖

地點:921地震博物館「研習教室

路線(1):由新生路(坑口村中正路)進入

路線(2):由乾溪路(921地震教育園區)進入

20090618-map-03

【生態】荒野台中暑期兒童自然體驗營0731-0802

噓!小朋友 讓我悄悄地與您分享~大自然的秘密… 當光著腳丫走在森林裏,踩在泥土上,像是踏在柔軟的床裏,有溫暖的感覺,有時像石頭一樣令人感到涼爽,冷熱的交替彷彿它是在呼吸一般!聽那樹叢裏的鳴叫聲,猜一猜?

大自然裏的探險家~台中暑期兒童自然體驗營

噓!小朋友 讓我悄悄地與您分享~大自然的秘密…

當光著腳丫走在森林裏,踩在泥土上,像是踏在柔軟的床裏,有溫暖的感覺,有時像石頭一樣令人感到涼爽,冷熱的交替彷彿它是在呼吸一般!

聽那樹叢裏的鳴叫聲,猜一猜?是青蛙、或是小鳥在那裏,遠處飄來陣陣的清爽的氣味,來自花朵的芬芳?還是泥土所散發的氣息?

還有更多 更多的驚喜…,就等您來探索喔!

走!讓我們一起體驗大自然,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我們希望孩子能在活動中被自然的生命力感動,記得與自然對話的快樂,並永遠想念那與自然接觸時心靈產生的悸動!而我們將以更堅定的承諾與更大的熱情與行動,帶領更多的孩子們感受台灣自然的美好與感受社會的善意。

活動中透過自然觀察、自己的體會、團體的互動與輔導員的導引走入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更因為希望孩子們能在一個自然和人所組成的共同生命體中,體會愛與被愛。活動中以賦予任務、遊戲、角色扮演、實作等方式進行快樂且自動自發的學習,激發孩子對自然的興趣與愛護之心。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

【活動地點】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地址:台中縣和平鄉

【活動日期】2009年 07月31日(五)~ 08月02日(日) (三天兩夜)

【活動對象】每梯36人,暑假後升國小三~五年級學生 (滿32人即成團)

【活動費用】會員4,200元,非會員 4,500元
(費用內含交通、食宿、保險、行政費、講師解說費及雜費等)

【集合時地】07月31日(五)

1.上午07:50於台中國立美術館大門前集合。08:00準時出發

2.上午08:50於豐原火車站大門集合。09:00準時出發

【解散時地】08月02日(日)

1.下午16:00於豐原火車站解散

2.下午17:00於國立美術館大門前解散

【報名日期】請以電話(04)2472-8468報名,額滿為止,電話報名成功後,請務必回傳報名表,始完成報名程序。傳真:04-2472-1468

【繳費方式】電話報名確認後三日內,以劃撥、信用卡繳費單或親至協會繳費;報名確認者,請於07/15以前完成繳費程序,如有棄權或未完成繳費者,將依順序通知備取學員參加

● 劃撥帳號:18724292,抬頭: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 信用卡繳費:請至網站下載信用卡繳費單,填妥後● 繳費確認~信用卡方式繳費或劃撥繳費(於收據上註明姓名及活動名稱後

始傳),傳真後請立即來電確認,以完成繳費手續,謝謝

【退費標準】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

●活動前兩個星期內退出活動者,酌收報名費50﹪;
●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退出活動者,恕不退費。

●無故未到者,於活動中途離隊、脫隊者,均視為自願放棄,不予退費
●活動當日若中央氣象局發佈陸上颱風警報或豪雨特報等惡劣天候,活動將電話另行通知,取消或擇期辦理。

●營隊於進行中,如遇有不可抗力之情事(如颱風、地震、流行病等)為確保學員之安全,得由主辦單位決定提前結束,並於計算全部成本後,扣除已發生之費用及未發生但屬於必要之費用後,剩餘費用全數退還。

【注意事項】報名參加者,請考量小朋友的體能負荷,有特殊疾病或症狀者,請事先告知或選擇適合

的營隊參加。

●報名成功者,將於出發前一週接獲行前通知,內附詳細活動內容及其他相關注意事項。

●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日夜溫差較大,需注意保暖防曬。

【報名地點】台中市408南屯區大墩一街190號

【聯絡方式】電話:04-2472-8468 傳真04-24721468 e-mail:sowtc@sow.org.tw

荒野保護協會2009年自然體驗夏令營活動內容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早餐 集合前往八仙山 一定要吃的啦! 一定要吃的啦!
上午 環境認識及營隊公約 + 建造我們的基地 自然探險隊Ⅱ-

草木皆兵的森林

自然探險隊Ⅲ-

小水滴的旅行

午餐 吃飯中~勿打擾! 吃飯中~勿打擾! 吃飯中~勿打擾!
下午 在大自然嬉戲 筆記大自然 最後的分享

跟山林說再見!

回家喔!

晚餐 一兼二顧~吃飯兼洗澡! 一兼二顧~吃飯兼洗澡! 一兼二顧~吃飯兼洗澡!
晚上 自然探險隊Ⅰ-

星空下的奇遇

尋找神秘客

透過親身參與、體驗與實際動手操作的活動方式,滿足孩子學習的動機與探索 的樂趣,並能學習團體相處與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學習與任務。

交 通:大型巴士接送

住 宿: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 八仙山莊-通鋪。

2009大自然裏的探險家【報名表】及【家長同意書】,請點選這裡。

我的小地方─后里,台南

二十歲前的歲月都在台中度過,希望往後的時間可以選擇留在台南。雖然南部較中部炎熱,但人情就如同台南的太陽一樣熱情;我也想以小王子觀察並用力擁抱他所深愛的玫瑰花那般,歸屬於自己的地方,擁有自己的星球和玫瑰花。

課堂教室裡迴盪著老師麥克風的聲音,一個接著一個的連環問號問著:「是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地方?」

就像我們小時候總愛搞神秘似的,自以為擁有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基地;抑或是吉卜力動畫「龍貓」裡才會出現的,住著很多豆豆龍的神祕樹洞;還有就在你我住家附近,雖然普通卻僅存於街頭巷尾,不同於便利商店,小時候最愛的那間柑仔店等等…。

一個你曾經在那兒體驗美好經驗的熟悉場景,其中包含著人與人或環境互動的感動,在這個地方﹝盒子﹞裡蘊藏著回憶的種子,然後隨著種子生根發芽不斷引人懷念。

「那是否你與你的地方存在著什麼關係?」、「在你的地方是否曾經發生什麼事件讓你得到或失去什麼?」、「是否因為那個地方的改變而造就或影響現在的你?」、「你與你的地方又是如何互動呢?」,許許多多的疑問在思考過後逐漸得到解答,也讓人重新省視了對自己地方的地方感,那是一種感情、牽絆,甚至融入在你我日常生活的習慣中。

后里長大的農地小孩

我不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從小出生在台中縣后里的鄉下地方,爺爺是一輩子的農夫,勤儉刻苦的印象總深刻存在於我的腦海,尤其是他長年赤腳耕田,踩著田埂、路肩而生的厚厚一層有些龜裂的腳皮。

童年時期我總愛在田間玩耍,學哥哥用棉線綁蚯蚓去釣青蛙、用竹子做可以射擊出種子的玩具,和姐姐妹妹採野花雜草玩辦家家酒,趁著休耕的時節兄妹們一起蓋土窯、控番薯,在滿滿的油菜花田裡奔跑、抓蝴蝶;長大點,則和小學同學相邀在下課後騎腳踏車到溪底抓小魚小蝦,村里間隨口都可以稱呼阿伯阿嬸,知道誰是誰家小孩,許許多多人事物都會在村里間流傳。

在鄰近路口的轉角有一家柑仔店,是我們兄妹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雖然我們也有偷偷決定的秘密基地,但往往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那個商店,因為母親忙煮飯總不時會大喊著誰誰誰去幫忙買醬油買辣椒醬之類,我們喜歡利用找回的零錢偷偷買糖果餅乾或是百吉冰棒等,一解嘴饞。

國小、國中都在同一個鄉鎮地方念書,同學也都是同一個村或鄉長大的孩子,在后里居住了十幾年,對這地方有著很深的情感,尤其在我高中時期首度離開后里到台中市區唸書,總不時懷念著熟悉的后里,每每坐火車回去,明明是相同的場景卻感覺不太一樣了。

我可以在高中、大學同學面前很自然的說自己是后里人,雖然同學往往聯想到的是后里馬場、月眉馬拉灣等遊憩場所,且需要不斷苦笑解釋著並非每個后里人都會騎馬,但如果有朋友願意到后里來看看,我總會想帶她/他去好多我所熟悉的地方,因為后里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

即便原本荒蕪的月眉山變成了後來的月眉育樂世界,上面蓋滿了遊樂設施,夜晚裡閃耀著小小摩天輪的光芒,但也為鄉里產生了許多工作的機會。

即便原本在村裡通勤的公車已不再行駛,但取而代之的有鄉公所的免費巴士,可以載著村裡的阿桑去菜市場買菜看醫生;即便喜愛的柑仔店已從屋瓦矮房變成了鐵皮屋,老闆也世代交替換成了他的兒子;即便原本釣青蛙的小池早已消失不見,許多田地都變成建地;好多好多隨時間而產生的變化,還是改變不了鄉下地方長大的人的親和力與勤儉,還有不同於都市生活的一些習慣。

例如季節性的醃菜與曬蘿蔔乾、節慶性的綁粽或蒸蘿蔔糕、婚喪喜慶時鄰里間的相互幫忙等…。這些習慣都是十分珍貴的經驗活動,好像是只屬於鄉下地方特有的資產,需要珍惜並好好保留,之前我也都會跟著媽媽學包粽子,不同於南部用生米包粽,我們家是類似北部粽用已炒過的熟米去包,每個人家都有自己的口味,感覺都不一樣。

如廚房般熟悉的地方─台南安平

除了伴著我一路成長的家鄉之外,老實說,重新思考的話,台南也算是只屬於我自己的地方﹝my place﹞,裡頭裝滿著我在成功大學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果后里是我的家,那麼台南就像自己家裡的廚房那般熟悉。

彷彿養成了習慣,我喜歡在週末騎車到安平,偷偷地拜訪那些居住在老巷子裡的貓咪們,對於安平老街的貓,不敢誇口說我每一隻都認識,但小小巷子的交錯間幾乎每個據點都有貓咪的足跡。

曾經想過要畫一張屬於自己才知道的安平老街尋貓地圖;也曾經在巷弄間頂著大太陽揮汗如雨,只為了拍幾張貓咪可愛的照片;曾經和居住在街道裡會主動餵養貓咪的阿伯攀談,默默拍下阿伯丟出魚骨頭而群貓聚集的畫面,想著之後把照片送給他看看是否會露出會心一笑或驚訝的表情。
980602-houlitainan-500.jpg
自己畫的安平貓地圖

對安平的第一印象其實是充滿烤肉味及卡拉OK聲的邱茂園和鹹鹹的海風,並非傳統的老街或穿梭在街巷間的貓咪。

記得是大一上學期的班遊,一群沒有機車只有腳踏車的小女生一起踏著鐵馬來去安平海邊烤肉,之後便不盡其數地相約假日或沒課的午後一起騎腳踏車衝安平,從成大勝利校區的女生宿舍到安平,一路經過青年圓環至民生路後不斷向前直行,大約40分鐘的路程,景象便從繁榮的市區轉為台南運河、安平郊區,尤其一路衝到海邊的暢快讓人一整個豁然開朗,老街裡、海灘上都是我們歡笑、追逐的腳印,還有青春年少的身影。

不論是在我心情好的時候還是壓力大、情緒低落的時候抑或只是幾週沒有到安平逛逛,總會特別想念安平老街,想去尋找是否還有其他貓咪出現的據點、想再逗逗安平的貓、幫她們拍照、想看看最近是否又有新出生的小小貓,不然總會想去安平海邊踩沙踏浪、在四草大橋上遠望夕陽。安平還有許多我的第一次的瘋狂回憶,第一次被埋進海沙裡動彈不得、第一次在海邊放聲吶喊、第一次颱風當天還在海邊玩水、第一次和男友牽手,第一次想學攝影紀錄貓咪。

3437309216_763e6d7630 3437313402_e85bb4644f

3195065935_7e0c376cc9 3117200467_d6d3d31093

3195901830_08c1a0d404

安平老街的歷史風景

前鎮子在巷弄裡的茶館聽老闆娘閑聊,談著安平老街的興衰與改變,感慨著老街裡許多老厝、古蹟無法良善受到保存保護,逐漸改建為新住宅,使得老街越來越不像老街,但慶幸現在地方文化財的觀念興起,安平老街也有了新的風貌。

其中提及了安平有名的劍獅,我努力尋找存在於矮房牆面上或門前的安平劍獅,事後才在網路搜尋中明白劍獅在安平真正特殊的意義:

『傳說1662年鄭成功盾牌上繪有怪獸圖騰(獅面),鄭成功打敗荷蘭人開台後,軍隊駐紮安平,將士操練返家後,就把獅面盾牌掛在牆上,刀劍插入獅面盾牌牙縫鐵勾,從外看即成獅子咬劍,安平人見了就仿效刻制,作為祈福、避邪防煞用,這就是劍獅傳說的由來。

早期安平劍獅處處可見,常見各種材質的劍獅,像木雕、泥塑、陶雕、洗石子等,裝飾在門上、牆上、照牆上,做為祈福、辟邪防煞用,這樣的特色,在十幾年前仍常見。由於每家劍獅造型及表現不一,充滿民俗趣味。據說老一輩的安平人說,早期安平沒有門牌編號,造型各異的劍獅,就成了辨識誰家的依據。』﹝引用自「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http://anping.tncg.gov.tw/home.jsp

這樣有趣的故事風習,讓我對安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增加了我對安平這個地方的疼惜感。安平除了劍獅還有許多古蹟值得一遊,例如安平古堡、德記洋行、樹屋等…,我想這些都是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財。

記得有一句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代表著台南安平曾經繁榮一時的歷史,台南有如日本的京都是座小古城,我也去過彰化鹿港,以及其他讓人深刻體會到台灣這塊土地的場所,例如平溪、內灣、阿里山,甚至橫渡日月潭,我肯定台灣的每一個小地方,也深愛台灣這個地方,期待再度發現小地方的美。

我珍愛的小地方

對於台南安平,總感覺每個轉角的另外一邊依舊是夢裡熟悉的街景,喜歡這裡的每個小角落;喜歡紀錄自己在台南的生活大小事,例如現在所居住的東豐路35號,每每在醫院的實習結束後騎車回家,總會望向天際看看藍天,季節性還有盛開的黃花風鈴木或阿勃勒、木棉花;喜歡品嘗路邊一間間有特色的小吃美食,例如民生路上的卓家魚麵、懷舊小站的豆腐冰,喜歡拍攝安平街貓等…。

如果二十歲前的歲月都在台中度過,那麼希望往後的時間可以選擇留在台南。雖然南部較中部炎熱,但人情就如同台南的太陽一樣熱情;雖然年少總愛追尋流浪、不定的感覺,但需要一份歸屬感,而台南跟后里的老家一樣,能夠使人安心放心。我也想以小王子觀察並用力擁抱他所深愛的玫瑰花那般,歸屬於自己的地方,擁有自己的星球和玫瑰花。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中神岡

「神岡」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地方,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的某個地區,實際上是位於台中縣偏北的區域,是個農村很多稻田,衛星空照圖上為一片青綠,附近有國道四號和高鐵通過,這是神岡大概的樣子,也是我生長二十年的地方。

「神岡」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地方,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的某個地區,但實際上他是位於台中縣偏北的區域,是個農村擁有很多稻田,衛星空照圖上顯示為一片青綠,附近有國道四號和高鐵通過,這就是神岡大概的樣子,也就是我生長二十年的地方。

神岡的土地公廟

在神岡有一部分較熱鬧,那裡充滿商店、診所還有一座學校和菜市場,也有眾人信仰的皈依-土地公廟。

在神岡大大小小的事都常聚集在土地公廟發生,每逢初一、十五大夥總是準備好水果或是餅乾還感謝土地公這個月的幫忙,家裡有任何變故的鄉民乞求土地神能化解他們的困惑;然而家裡平平安安、很順勢的鄉民則感謝土地神的保祐。於是各個民眾不管好事還是有疑惑都會來土地公廟拜拜,久而久之大家就靠著土地公廟聯繫在一起。

我常常到土地公廟拜拜,不只求平安、求考過機車駕照、更求可以讓我考上國立高中、國立大學,但是每次看到土地公時心裡總會浮起一個疑問,可是在神明面前又不可以亂說話,於是回到家時我將我的疑問問了媽媽:「為什麼我總是看不到土地公的頭,只看得到他的黃色的袍?」

聽媽媽說之後才驚覺原來土地公廟還發生這麼有趣的事。在很久以前我們神岡鄉的土地公廟跟其他鄉鎮的土地公廟並無差別,都是一尊金身批上黃色的袍,也一直香火鼎盛,直到某天,有人聽說這土地公非常靈驗,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將土地公的金身偷走,徒留下外層的黃袍。

當時村民們都很緊張,因為人們心中的信仰被偷走,就像頓時少了一個可依靠的支柱,於是大家紛紛找尋遺失的土地公,但最後還是無功而返,可是廟裡也不能一日無主,只好將土地公上的黃袍拿來當成土地公繼續供奉。

事隔多年,至今土地公廟裡仍是供奉的土地公的黃袍,難道沒有人想幫土地公再造一座金身?當然有,但是想歸想,當村民們擲杯時土地公卻沒應杯,所以村民們尊重土地公本身的意思,一直以來都是供奉祂的黃袍,而土地公也是依舊靈驗如故,久而久之大家也都見怪不怪,所以至今去到神岡鄉的神岡村還可看到土地公廟沒有土地公像這種奇特的景象。

與土地的互動

說到我如何和神岡這片土地有所互動,我就想到兒時我總是喜歡看稻子收割。看著龐大的收割機緩緩駛入遍地金黃的稻田,然後收割機就開始鯨吞蠶食我們辛苦種植的稻米,等到他吃飽飽的時候再把它吐到圍著帆布的卡車上,一粒粒金黃的稻米就像是金沙般堆疊成一座小金山,之後收割機再繼續駛向尚未收割的水稻完成收割。

當稻子收割時,成群的麻雀總是跟在收割機後面,等候落下來的稻渣所剩餘的稻米,這種景象還蠻好玩的,只要收割機走一步,麻雀就會跟著走一步,好像收割機是麻雀的保姆似的;等到收割完後,農家總是會請工人吃飯,不過現在改成是吃冰、喝飲料,這時候我們小孩子最高興,因為爸媽不會只買工人的份,連我們只是坐在旁邊觀看也有的吃。

而收割完的稻田由於需要一段休耕期,無法馬上種植別種糧食作物,只好灑下油菜花種籽,當它長成麻油菜時會開鮮黃色的花,那又是另一種數大便是美的景物,當站在田中間,眼睛一睜開便環繞在黃色花海裡,還有許多的紋白蝶點綴其間,會頓人以為自己置身於童話世界裡。

實際上,農民種植這些油菜的目的並非要美化農田,而是因為油菜生長快速,可摘取來煮成一道菜,且可拿來製油;當下次耕期到時,可經由大型翻土機將其攪和到土中,當成下次種植稻米的養分,好處多多還可以利用油菜花海促銷觀光,使農村有多元的發展。

休耕的土地不是只可以拿來種油菜而已,還可以「控窯」,常常我和家人會利用休耕時期帶著土鏟跑到田裡開始「造窯」,首先要將土鏟深深地插入土裡,挖出大大的一塊土當成窯的基部,再挖一些小塊的土丸排列在上面,就像用磚塊疊成牆壁似的。

不過造窯是用土疊成一個小小土丘,中間為中空,等窯完成後便放入木塊開始燒窯,這燒窯的過程需要耗費數小時,等窯也夠熱之後就不要再加火,讓它慢慢熄滅,再把頂層土丸拿下,放入準備好的雞、番薯、筊白筍……等。再將土丸打掉舖平,利用剛剛燒窯的熱度,等候四到五小時就有香噴噴的土窯雞上桌了。

然而控窯也並非純粹只為了玩樂,在控窯時期會燒很多的木頭在窯裡,這些木灰會再被吸收進入土壤回歸大自然。這是一種先人傳承下來的知識,不只人們可以吃飽,也可以讓土地吸收到養分,算是對土地一種照顧。

休耕完的農田儲存足夠的養分便開始下一季的農事,稻田會由水溝引進河水灌滿整個農田,這樣做一來是因為之後稻苗需要在充滿水的土壤中種植,而且流進來河水也會將大甲溪上流所沖積下來的養分帶進田裡,二來淹滿水的農田加速分解休耕種植的油菜,使其趕快腐爛進入土壤,提供稻苗生長所需養分。

而這時因為田裡充滿流進的河水也順道流進許多蝌蚪,在經歷幾個禮拜之後田裡的蝌蚪漸漸發育成青蛙,成熟的青蛙為了求偶就在田裡成立一座交響樂團,每天晚上呱、呱叫個不停,形成一種特殊的音樂,當我聽到蛙聲時也會來到稻田邊,一起欣賞這動人的天籟,這對於每天都要面對的讀書壓力的紓解可是十分有用。

離開鄉下後的落差

直到就讀高中,我走出神岡,走向一座熱鬧的都市,一開始覺得很高興,每樣東西都是很科技,路上望過去到處都是店家,晚上肚子餓時走出去不到五十公尺就可以買到消夜,街道上燈火通明,人煙鼎沸完全沒有夜晚的寧靜,這樣的生活很便利、很流行我很喜歡;但人總是會回到最安靜的時刻,走回宿舍後一切又恢復平靜,坐在書桌前的我突然覺得好像失去什麼?可是卻又想不起來,原來我失去的是夜晚時陪我一起讀書的蟋蟀聲,一起伴我入睡的蛙鳴,它已經不知不覺融入到我生活中,失去蟲鳴的夜晚,我失眠了,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我已經習慣有這些聲響存在。

對於神岡這塊土地,在我成長的這幾年中,我已深深地扎根在這裡,雖然他很鄉下、十分偏僻,大眾運輸工具只有公車可以送達,四周望過去除了田還是田,一望無際的綠,最高學府只到國中,這是很多從都市長大的孩子無法想像的世界,但這就是我所成長的地方,當別人問我從哪裡來時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從神岡來!」。

住過都市才知道鄉村的美,它有都市一直渴望的寧靜,缺少看流星時的光害,鄉民中更有濃濃的人情味,最重要的是居住在這裡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大自然;我總是覺得人類只是地球中的一種生物,他無法抵抗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所以當人們要做任何事的時候應該是順應自然來做,不是做完後再去改變自然,而鄉村正是最順從大自然一種生活型態。

神岡的改變

在近幾年來神岡似乎有些許改變,國道四號完工並在神岡開一個交流道,神岡算是走出偏僻的陰霾,很多工廠投資人也紛紛到神岡設廠,對神岡來說算是一件好事,因為工作機會增加,不再只是一個小農村,但也因為如此附帶條件是田地減少、工業廢水增加、生活品質降低。

常常在想這樣到底對神岡這塊土地好或不好?很高興它能繁榮起來,卻又對於他所受到的工業傷害感到不捨;想起最近我家旁邊蓋起一間很廠房遼闊的工廠,看起來真是非常壯觀,在裡面上班的員工也有數百名,不過那塊水泥地的底下曾經一大片翠綠的樟樹園,我曾經到那片樟樹園抓過鍬型蟲,對我來說那裏就是一座小森林,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它會被改建成工廠,不過這一天卻來到了,心裡的情緒也是掙扎、難過、無奈……等情緒交雜翻滾著,可是我對於這改變我是只能選擇接受,只要神岡能進步就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白鷺鷥、燕子等這些生物並不會因為神岡有所改變就選擇離去,他們還是會在固定的季節回到這熟悉的環境,我所希望的是這些鳥類還能繼續在神岡生活下去,不要受到工業的影響,自然界還是能維持一定的平衡,我要的不只是我自己對神岡這塊土地有地方感,連這些生物也可以把神岡當成自己的歸屬。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我的地方感─台中大肚

而至於我的小地方,其實是一開始的堤防,我喜歡坐在它的斜坡上,看著農地稻子的成長,看著大肚溪溪流的流動,看著對面彰化的活動,看著夕陽的變化等等;我更喜歡躺在這斜坡上,看著上面白雲的千變萬化,數著星星月亮……。

「啾~啾~啾~」,在家裡生活的每一天,我總是這樣被麻雀這個大自然的鬧鐘叫醒,而我從小生長的地方-台中縣大肚鄉,她是一個沒沒無名的鄉下地方,隔著大肚溪與彰化互相遙望,毗鄰大度山與台中市區互通有無;而我那甜蜜的家,正座落在大肚溪河畔,她就如同兒歌歌詞中所描繪的情境,「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

大肚溪旁的場景

我每天打開大門,就能望見大肚溪河提,河堤的另一邊有著一塊塊的農地,而上頭所栽種的正是大肚有名的小玉西瓜,緊連著的就是大肚溪;而在我家周圍的環境,因為遠離了嘈雜的大馬路,所以十分清幽,四眼望去,盡是一塊塊農田,從春天的秧苗、夏天綠油油的稻禾、秋天的稻穗,直至冬天黃橙橙的油菜花田,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充滿生命力…..

除此之外,住在我家隔壁的老爺爺,經常都能看見他在傍晚時分,還會牽著一頭牛回家,很不可思議吧!這種景象感覺很像在懷舊影片中才會看到的情景,而它就是這樣活生生的呈現在我的眼前,此外在我家附近,還有許多養羊人家、養豬人家等,這想必一定也很令大家驚訝吧!

而我家就真的是位處在一個如此鄉下的地方,如此樸實的鄉下地方……而也正是因為處在鄉下的一角,想當然爾,我家也有一塊農地,它離我家約幾百公尺遠,在堤防的另一邊,而且面對著大肚溪,天天與彰化縣相望,而這個小地方,就正處在大肚鄉的一小角,正位在大肚溪畔,也正躲在我心中的一小角……。

這塊農地如同大階梯一般,爬過堤防向下走,看到的是一小塊空土地,上頭有爸爸自己蓋的小倉庫,還有一個貨櫃屋,然後周圍都是爸爸設計的庭園造景,種草皮、水果等等。偷偷告訴你,其實這一小塊空間,正是屬於爸爸的小地方,他甚至偷偷釘了張床、釘了桌椅放在貨櫃屋裡。

然後走過這一小塊空間,可以走往爸爸堆的小階梯,往下接觸到農田;也可以走旁邊的通道,走往大肚溪的沙岸觸碰河水,而我記得這個通道,正是小時候我們小孩子玩沙堆的最佳地點;但至於大肚溪河岸,我對它沒留有一絲絲的感情,印象中沙岸上總是佈滿浮木、死魚死豬等等,是充滿惡臭且髒兮兮的一片,因此我們都不會走向那裡;話說到此,突然心中滿滿的回憶湧上心頭……。

我的小地方─斜坡的堤防

而至於我的小地方,其實是一開始的堤防,我喜歡坐在它的斜坡上,看著農地稻子的成長,看著大肚溪溪流的流動,看著對面彰化的活動,看著夕陽的變化等等;我更喜歡躺在這斜坡上,看著上面白雲的千變萬化,數著星星月亮……。

我還記得,我喜歡拔起長在堤防上面一種酷似稻穗形狀的紅花,拔起後將它們灑向天空,然後看著它們隨風而飛、隨風而落……。在我這個小地方裡,一切就是如此的愜意、如此的如詩如畫,而她就是這麼一個令人嚮往的好地方。

春天的插秧時節,我們總會到田裡幫忙撿雜草,而讓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在處理完雜草後,跑到我的小地方,即使拖著酸痛的背瘠,即使冷風吹的使我直打哆嗦,我依舊伴隨著我的家人,並且坐在斜坡上休息,我們一同享受著工作後幾分的成就感,幾分親情的甜蜜情感與幾分得來不易的靜謐;

夏天時刻,稻田正是綠油油的一片,而我總喜愛在黃昏時刻,一個人,騎著腳踏車閒晃至這個屬於我的小地方,坐著看著隨風起舞的翠綠,躺著看著天空一抹抹的雲彩,看著前方的日落,看著成群而飛的候鳥,接著看著真正的自己……;

隨著秋天的來臨,稻田早已悄悄變成黃橙橙的一片,坐在屬於我的這個小地方裡,一邊看著下方割稻機的轉動與前進,一邊為聞著撲鼻而來的割稻香,感到無比滿足;而一邊又為那些看似呆頭呆腦,並且跟著割稻機後頭移動的鳥群,感到無比逗趣;

冬天則是油菜花的季節,我總愛圍著圍巾,穿著大衣,坐在這小小的地方上,看著開滿黃色花朵的油菜花田,就好像自己身處在法國普羅旺斯的花海中,展開雙臂,擁抱這一切美好,即使花朵的顏色不同,但卻有同樣觸碰到大自然的那種既幸福又令人激昂感覺。

而我這個小地方-河堤斜坡,讓我在春夏秋冬之中看見不一樣的田園景觀,讓我在清晨黃昏之中感受到大自然轉變的風采,這一切的浪漫,這一切的清幽,都是我與這小地方所共同享有的寶物。

在小地方的放鬆舒暢

在這個小地方裡,我能表露出自己真正的感情,放開心胸,而不必刻意壓抑自己;煩躁與憤怒將我引領至這個小天地,我總會站在河堤斜坡上,往前岸的景物盡情嘶吼,讓這一切將我心中的憤恨,將我心中的厭煩,隨著風的吹動,隨著回音的傳送,隨著溪水的流動,就隨著任何會動的東西,讓它們一併帶走……;

憂愁與哀傷將我引領至這個小天地,我坐在堤防斜坡上,雙手抱著雙腳,踡縮著身體嚎啕大哭,我向空氣哭訴向稻田哭喊,我望著遼闊的天空,望著它發楞,望著希望它能給我解答,望著希望它能替我解決憂愁……;

歡愉與快樂將我引領至這個小天地,我站在河堤斜坡上,我向稻田吶喊,向溪水吶喊,向對岸的景物吶喊,我恨不得天下萬物都能跟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我靜下來坐在斜坡上,呼吸這裡的空氣,彷彿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無聊與煩悶亦帶領我至此,我躺在河堤斜坡上,呆呆的望著天空景物,望著藍色的天空,望著白色的雲,看著雲的變化,就這樣悠悠哉哉的過了一個下午……。

而我這個小地方-河堤斜坡,與我一起經歷了喜怒哀樂,一同渡過煩躁憤怒,一同走過憂愁悲傷,更與我一同分享了歡愉快樂。而這美好的小地方,就是如此的讓我不得不愛上它。

然而,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無法像從前一樣天天到我的小地方報到,上課期間總是早出晚歸,即使依舊每天都會經過它,但黑夜總使我打消爬上去的念頭,於是,我便已無法天天看見熟悉的那些景色,無法天天坐在我的小地方,更不用說將我的一切與它分享;

但每逢假日,我還是會踏上那個小地方,因為在那裡,我可以卸下外表的面具,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做真正的自己,即使鬼吼鬼叫都沒人會管你,那種自在又不受侷限的感覺,這一切都是從碰觸到這個小地方開始的;所以即使無法天天到我的小地方,它依舊是我的寶物。

每當我經過這裡望見河堤時,總是有種莫名的親切感,有種難以言喻的熟悉,而我也知道,它總是一直會在那裡的,在那裡看著那些如詩如畫的大自然景物,它總會如同往常一樣不曾改變,只是上頭那熟悉的身影無法天天出現……;

中科改變了我們的小地方

然而,就在二零零六年的某天,這一切的美好卻起了變化,這片美好的地方就因坐落在大肚溪旁,而被規劃為中科的污水排放區,即使只是一小部分,但這對我們來說,是多麼令人難以接受的消息!

它破壞了原本農田的灌溉系統,農田將無法耕作,無法被滋養,然而我們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它的改變,看著它失去生命力。

而我的小地方-河堤斜坡,它的上面也被其莫名奇妙的加上了許多柵欄,這些醜陋的木頭就這樣擋住了我的去處,擋住了悠閒,也擋住了愜意;每當我騎車經過時,總不免往河堤上一望,而那些木柵,彷彿就像高山一樣的巨大,把我和那塊地方分隔開來;

即使我能跨過那些木柵,坐在我的小地方,但眼前的景物早已完全改變,農田裡早已沒有稻苗的蹤影,上頭的翠綠只是雜草的傑作;原本該有的那種滿足和幸福感,早已隨著污水流入大肚溪,流入台灣海峽了……。

我的小地方-河堤斜坡,雖然它並沒有消失,但週遭的一切早已變了顏色,我無法再從那裡得到快樂與解放;每每坐在那個地方時,帶給我的僅剩無奈與感傷,我只能望著大肚溪哀嘆,我只能看著不變的天空惆悵,漸漸的我已不再到那個地方去了,它只是個普通的河堤斜坡,普通的一個地方;我對它,早已不帶任何感情。

而我那個小地方,將會永遠的留在我的回憶中,也將永遠收藏在我的心中;即使全天下有多少個河堤,多少個比這個美觀浪漫的河堤景色,但那終究不是我的小地方,也不會是我的小地方,因為它們沒有我想要的熟悉景色,沒有我在上頭經歷過的兒時點點滴滴,更沒有我在上面留下的蹤跡……。

幾年過去了,在我心中的這一個小地方依舊存在,活生生的留在我的回憶中,它將不會被遺落;雖然說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情感,可以重新建立,重新培養,但那終究還是不一樣的,每個人事物所帶給我們的觀感不可能相同,所以對地方的情感亦是如此,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景物無法給人一模一樣的情感,除非我們對它沒有任何知覺。所以這種情感,就是那麼的獨一無二,它需要我們的珍惜,更需要我們的守護。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喜願事誌──2009麥田續曲

其實只要出生在1960年前台灣西南沿海(台中大甲溪以南到台南縣)鄉鎮一帶長大的朋友,對「小麥」的記憶應該是熟悉而深刻的,因為在保價收購的年代「小麥」曾經是重要的雜作,也是農村民生重要的次主食。

 前言:

「喜願麵包工坊」成立於1999年4月1日(愚人節),創設的初心在與一群身心受限的弟兄們共同創造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並堅持純粹製作天然健康穀物雜糧麵包,因為這樣的麵包在原材上與製程上都強調「簡單、自然」,這正是創設者一直追尋的生命樣態。

在2002年4月30日與喜樂保育院合約期滿後,遷移至芳苑的現址,後也進駐雲林刺桐,自此喜願麵包又進入不同的階段,開始融入社區生活,真正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努力學習成為社區的好厝邊、好朋友!

去年開始,喜願嘗試與台灣農人契作小麥,讓原料也能來自本土。本文為今年這項嘗試的後續發展,和大家一起分享從栽培到加工皆用心的喜願麥田樂章。

980420-wheat-400.jpg

試種小麥的探索

去年(2008)的4月1日愚人節,霪雨霏霏,老天還給了一場「愚人赴雨」的教訓,但卻無法澆熄我們持續對台灣本土小麥學習與關照的熱情。所以,今年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夥伴們學「乖」了,自然順成,完全依據農友的時間,排定參訪小麥的行程,只可惜在麥田短暫的探索,一時無法滿足朋友們對台灣本土小麥種種的困惑。

去年的慢冬(二期作)後,11月初喜願麵包即向大雅員林村長契作1公頃的麥田,期間也在雲林莿桐試種小麥,但因濁水溪枯水期與抽取地下水灌溉的爭議而告失敗。雖然在雲林莿桐無法順利播植收成,但從中也學習到小麥與地域風土習性、自然生態、水利因素的關聯性。雖然「失敗」但是在心底卻是紮紮實實「成功」的。我要感謝高雄嚴先生與素津無償提供田地,給予學習與驗證的機會。

為了讓今年契作小麥的過程,避免掉入商業媒體炒作的新聞話題,所以刻意不在喜願麵包的網站張貼訊息,也節省應對好奇者或是新聞媒體詢問的時間,讓小麥契作回歸到小麥「生產者」與一次、二次「加工者」的連結上,更能專注著力於小麥出路與生成環境的探討。

其實只要出生在1960年前台灣西南沿海(台中大甲溪以南到台南縣)鄉鎮一帶長大的朋友,對「小麥」的記憶應該是熟悉,而且是深刻的,因為在保價收購的年代「小麥」曾經是重要的雜作,也是農村民生重要的次主食。

2008年10月雖曾經嘗試在中部的雲林莿桐、彰化二林、芳苑洽詢農友在二期稻作收成後種植小麥,包括免費供應小麥種子、保價收購等誘因,但農友們在各種因素的考量後,最後總是「歹勢」收場,而歸納這些原因如下:

(1)小麥從撒種到收成約120天,若11月開始種植,收成期約在2月底3月初,時序已經快過春分,相較其他農友的耕作「進度」顯然落後很多,若要在插秧播種水稻,必須張羅「整地」、「秧苗」、「農機」等事務,農友會有「落單」的顧慮。

(2)由於種植小麥的理想季節為二期作後,田野間幾乎少有榖類的作物,若此時出現小面積的麥田,鐵定成為小鳥的糧倉,也是收成過程中的最大威脅。而泰半在西南沿海地區的老農友都有種植小麥經驗,他們十分清楚鳥類的威力,笑說:「種不夠鳥仔呷」,尤其是只有一、兩位農友參與時,大夥們意願就相對降低。通常農友都十分「惜皮」的,誰也不願意成為村落中的笑話。

(3)二期稻作後,各個灌溉系統會出現枯水期,而枯水的時間不定,若未掌握時間而冒然撒種會出現缺水的危機,尤其是小麥種子發育的過程,土壤的含水率影響小麥成長的速度。雖然,可以抽取地下水灌溉解決,但是有些農友的農田,沒有地下水井,必須向人「買水」(100元/1小時),也是構成種植小麥的障礙因素之一。

(4)目前台灣西南濱海鄉鎮土壤鹽化嚴重,內陸的平原都屬於肥沃的農地,且二期稻作後種植蔬菜的收益又十分可觀,在先天條件與外部氛圍都影響種植小麥的意願。

(5)農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勞動,也因為這樣,農友每天已經都已經耗盡精力,所以對較低收益(28./kg)的「小麥實驗」,也就提不起勁。加上農友長期受農業政策的制約,對於什麼「WTO」、「糧食主權」、「食物旅程」覺得那是「少年人耶代誌」。

(6)大雅鄉農友種植小麥的觀念仍停留在酒廠「保價收購」的保護狀態,對於真正投入小麥多元運用與產銷推廣,例如小麥收成機械的改良、小麥收成的烘乾與清潔選篩,還有最重要低溫低濕的倉儲設施,都付之闕如,如何談提升競爭力。當大雅小麥文化季熱熱鬧鬧舉辦過後,除了留下垃圾、免洗杯盤,又留下什麼?值得員林村張村長與農友們一起省思

看來喜願麵包的「麥田狂想」還真會有一段好長路要走!

俗語說:「儌輸搏大」,去年(2008)小麥收成後有一個很大的敗筆,就是沒有良好的儲存環境,以致於在半年後,小麥種子開始出現蛀蟲,損失兩百多公斤。今年決定改造一間7坪的「低溫低濕庫」(溫度15℃ 溼度RH50-55%)儲存小麥。最少可以儲放8噸的小麥,可供麵包坊自己長期使用,也為小麥建構一個安全又舒適的巢穴。

4月1日張村長親自押送小麥到喜願麵包,村長好似把女兒交到我的手上。巧的是這一天又是「愚人節」,我們還笑者一起回想去年「愚人赴雨」的畫面,也算是為今年的小麥畫下歡樂的句點!

後記:

喜願進行本土小麥契作的計畫,又有了新進度,請閱讀: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霧峰光復新村何去何從?

3/21霧峰光復新村舉辦惜別音樂會圓滿完成,這是在社區死寂氣氛裡,居民紛紛回來參加,實在令人驚喜。請讓關心這個社區的人知道,即便是難以抵擋標售的政策巨輪,人與人之間,依然是曲終人未散的。

前言:

3/21霧峰光復新村舉辦惜別音樂會圓滿完成,

這是在社區死寂氣氛裡,居民紛紛回來參加,
實在令人驚喜。

請讓關心這個社區的人知道,

即便是難以抵擋標售的政策巨輪,
人與人之間,依然是曲終人未散的。

980323-tear-360.jpg
光復新村居民合照

光復新村惜別音樂會暨座談會紀實報導

省政府員工宿舍光復新村即將辦理騰空標售,為討論光復新村的未來發展,由居民組成的光復單冬仔文史工作室、以及關心社區的台中縣屯區社區大學,聯合舉辦「光復新村惜別音樂會暨座談會」。

活動於98年3月21日下午,假台中縣霧峰鄉光復新村復興國小禮堂舉行。與會者約有近百名居民,以及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劉可強教授、霧峰鄉公所陳莎葦秘書、921地震教育園區吳德棋主任、霧峰文化創意協會李謁政理事長等人士。

由於政府決定將光復新村騰空標售,因此自97年11月開始,居民已陸續搬遷,繳回房舍。目前幾乎搬遷一空,居民之間缺乏統籌的聯繫方式,因此號召參加活動並不容易。這次活動,居民竟能透過口耳相傳,得知消息並前來參加,著實別具意義。

活動一開始,由本村的老居民、同時也是甫於台北科技大學退休的鄭郁卿教授,主持惜別音樂會。這場別出心裁的音樂會,採播放影音的方式,將鄭教授多年來蒐集的知名電影配樂、古典音樂展示出來,在紅豆詞、野玫瑰、真善美等樂聲,鉤起許多居民的共同回憶。尤其特別的是,鄭教授將這些音樂,與他在光復新村的個人生命史作了結合,是一場很不一樣的另類音樂會。

為光復新村祈福許願_-_複製
為光復新村祈福許願

接著座談會,主持人劉可強教授指出,光復新村在台灣都市規劃史上,是重要里程碑。過去的都市規畫都是承襲日據時代的成果,或者由美國人主導(如美軍眷舍),而光復新村與中興新村這批省府新市鎮,才是我國首次主導的都市規劃成果。它引進了英國花園城市的概念,也從美國汲取生活密度的概念,同時也最早完成污水、雨水分流的下水道系統。

關於光復新村的未來,除了騰空標售的選項之外,劉教授也呼籲,不要忽視光復新村在台灣都市規劃史上的價值。關於光復新村未來怎麼走,劉教授提議,可以將光復新村規劃為台灣市鎮規劃博物館,如此一來,既可以保存當年新市鎮實驗區的成果,也可以結合毗臨的地震教育園區,拓展廣度與深度。

巧合的是,劉教授的父親劉永楙先生,當時正是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副廳長,也是疏遷房屋工程處主任。統籌主導省政府南遷事宜。省政府原擬設於霧峰坑口(即今光復新村),幾經轉折,最後擇址於南投草屯營盤口(即今中興新村),可以說光復新村是省政府的前期成果,較中興新村更早。

劉教授在會中拿出其父劉永楙在民國45年的日記,並唸了規劃省政府疏遷工程時,來到霧峰坑口,決定興建光復新村那幾日的日記內容。此刻的會議彷彿進入了時空隧道,從興建到騰空,時光交錯五十年。

霧峰文化創意協會李謁政理事長指出,光復新村的未來發展,可以以博物館的形態保存下來,而新村的居民可以作為博物館的義工。

霧峰鄉公所陳莎葦秘書認為,任光復新村荒廢太可惜,其實可以有很多整理重新使用的做法,讓這些美麗的房舍能夠活用。

921地震教育園區吳德棋主任,認為震博館在台灣經濟的一片蕭條中,旅客人數竟然呈現成長趨勢,實具開發價值。他建議可以以「母館+綠地」的概念,移撥一塊綠地給震博館,既給居民使用,也讓遊客使用。

今日的活動在溫馨與熱烈的氣氛中圓滿落幕。活動中有些動人的小節目,例如簽到處製作了光復新村的路線圖,所有居民在自己居住處簽名。會後所有與會者拍大合照,留下珍貴的畫面。主辦單位並請與會者留下新的聯絡方式,讓這個已經遷出一空的光復新村街坊鄰居,未來還能繼續聯絡感情。

(本文作者為光復單冬仔文史工作室成員)

愛戀阿罩霧圳─影音版

由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持的「霧峰學」專題合作,除了有文字照片的各項專題,近日也有了新的影音紀錄─「愛戀阿罩霧圳」影音版。這是由「霧峰學,學霧峰」的同學們剪輯完成的影片,一門課程能夠持續的延伸出行動記錄…

由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持的「霧峰學」專題合作,除了有文字照片的各項專題,近日也有了新的影音紀錄─「愛戀阿罩霧圳」影音版。

這是由「霧峰學,學霧峰」的同學們剪輯完成的影片,一門課程能夠持續的延伸出行動記錄,真是不容易,以下為同學們的努力製作,敬請欣賞。

(「愛戀阿罩霧圳」的平面記錄,請點選這裡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