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應該回到記憶中的樣子

目前慈濟大愛屋的規劃與配置,是家家戶戶都長成同一個樣子,「整齊劃一」,那是軍營與國宅的設計方式,不該是定義「家園」與「文化」的方式。我們被迫搬去陌生的土地,已經很孤單,因此我們想重建「記憶中的家園」…

前言:

莫拉克災後,關於遷村與永久屋選擇的議題引發許多爭議,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長蔡松諭日前公開表示,除非慈濟能夠依各族群特性設計永久屋並區隔社區,否則小林村民堅持不住大愛村。

在中秋節前夕,蔡松諭先生接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專訪,詳細說明小林村民希望能「重建小林村」而非「住進大愛屋」的原因,並且公開呼籲,災後重建應「以災民為主體」,包含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均願意等待居民形成共識,並以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的前提下協助興建永久屋,先前若因資訊不充足而簽下「遷居意願書」的居民,有權力將意願書撤回,重新討論後,再決定適當的重建模式。

下為蔡松諭先生口述,記者記錄整理。

一、我們想重建的家,是回到記憶中的樣子

儘管我們的村民對於要搬遷到哪裡的地點,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五里埔、杉林),但是我們對於重建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就是堅持「重建小林村」而非「進住大愛村」,主要的原因是:

有情感連結的家園重建,才有家的靈魂

目前慈濟大愛屋的規劃與配置,是家家戶戶都長成同一個樣子,「整齊劃一」,那是軍營與國宅的設計方式,不該是定義「家園」與「文化」的方式。

我們被迫搬去陌生的土地,已經很孤單,因此我們想重建「記憶中的家園」,讓未來的居住仍能保有情感的連結,而不是住進去一群規格化的房子,那樣的家沒有靈魂。

現在慈濟大愛屋的規劃,除了家戶沒有單獨特色,在配置上,是像集合住宅一樣的,表面上不同的族群分住不同區域,或許也會象徵性的放置個別圖騰,但是仍必須共用所有的公共設施與空間,這忽略了長久以來,我們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習慣的互動模式和領域區隔,強制性的把不同族群配置在一個土地上,這不是真正的重建,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軍營。

這就像是假設歐洲發生災難了,然後你把德國、西班牙、英國的災民都搬到奧地利去,然後蓋完全相同的房子給他們住(頂多象徵性的在各自的區域劃上國旗),這應該是全球罕見的荒謬場景。

每個聚落都有自己的文化與區隔

以前,以前上國中的時候,那瑪夏的小孩都要經過我們這邊去上甲仙國中。我們都是搭不同的車上學,那瑪夏的人是搭6點50分的,我們是搭6點30那一班,回家的時候,我們也很自然的會搭不同的車,我們都搭第一班車到小林,第二班車才會開往那瑪夏,

那不是因為我們討厭彼此,而是習慣產生的文化,你一上車,就會看到都是自己同村的人,跟你看到都不認識的人,感覺是不同的,有時候,彼此有點微妙的距離,大家會相處的比較好。

而且,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建築師,如果每個部落的聚落,能夠與不同建築師合作,一起重建具有文化特色,又有建築特色的聚落,相信會讓重建後的家園更美好,也會讓世界各地的人對台灣重建經驗刮目相看。

還有一點,我們的村民有很多都是建築工人,他們都知道,目前大愛屋規劃的的輕鋼架作法,其實就是高級的組合屋,不是長久之計,如果要作為傳家之寶,大家對於品質是會存疑的,畢竟那是以後永久的家。

所以,我們希望能以下面這四個大方向來重建:

1、維持平埔文化建築的獨特性

2、明顯區隔各部落空間感

3、讓部落參與重建設計與協力造屋

4、保有「小林村」原有村名

我們這樣的想法,其實已經透過很多管道,向慈濟表達心聲,可惜到現在都還沒有任何回應,所以我們才會公開說明,雖然政府提供給我們的土地選擇,同樣是杉林月眉農場,但是我們要重建的是「小林村」,而非「住進去大愛屋」。

二、我們要團結,才有力量

其實小林村民從現場逃難出來之後,我們就一直堅持要住在一起,堅持要爭取組合屋來作中繼安置,而不是被打散搬進軍營,包含堅持用小林的方式來重建,這一切,是因為我們團結,才會有力量。

就像其他地區,我們每一戶的村民,先前就接到慈濟挨家挨戶打來的電話,他們說:「如果你們沒有趕快簽意願書,以後就會沒有機會住房子」,大家也一直聽到謠傳,說如果現在不簽,就會失去住永久屋的權力,這些話語都會讓居民很緊張,因此我發了簡訊告訴大家,「永久屋不等於大愛村,政府並沒有要求大家限期簽署意願書,請大家不要簽署任何法律文件,自救會會保障大家的權益」。

重建一定要有災民參與

當村人互信基礎如果夠的話,是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的。現在我們已經正式向內政部申請成立了「重建委員會」,正在跑程序,災後重建條例的條文中,明訂要「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核心」,但是現在的重建模式都不是用這種方式來進行,例如災民都還沒參與家屋重建的討論,也還不確定是誰要遷居,房子就已經決定好地點和樣式,這樣如何尊重多元文化?

前幾天,我在重建委員會上有提議,要求重建要真正做到「災民參與」,請內政部召開會議,邀請各地災民代表(不只是現在幾個代表,而是更廣泛的參與),以及三大慈善團體(慈濟基金會、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一起開會,一起討論要蓋成什麼房子?行政院長當場裁示同意,希望這件事情能夠順利進行。

我知道不同部落內部,對於重建、遷村,都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也會擔心如果政府不提供土地,或慈善團體撤守,我們就無法順利重建,但是其實社會大眾都願意幫忙,也有很多慈善團體仍然耐心等待,不論是政府提出來的土地選項、既有的永久屋模式…,都應該要開放災民的參與權,這樣簽出來的意願書,也才會有真正的效力。

我們有權力拿回意願書,決定安置與重建的模式

因此,我在這裡公開呼籲,如果有災民以為「此刻(當初)不簽意願書,就不會有房子住」,那麼你可以將意願書拿回來,這是我們的權益,這張意願書在法律上並沒有締結什麼約定(我是從事法律相關行業),除非各位確定,你就是要住「大愛屋」,否則,你都可以去把意願書拿回來,重新討論出適合你們部落的重建模式,再來尋求資源共同重建。

除了意願書之外,包含中繼安置的模式、長期重建的方式,只要我們團結,我們都有權力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不需要受限於政策!

例如,如果大家不想再住軍營,我們可以要求政府興建組合屋來進行短期安置,如果政府沒有回應,或者說沒有土地,我們可以一起去租地找地,而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都有承諾,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們都願意興建組合屋來協助安置工作。

同樣的,在長期重建部分,除了政府提供的土地選擇,我們也可以自己去找地,可以邀請其他的慈善團體一起來協助,包含局部購置土地與興建家屋的費用,反正政府現在提供的土地,並沒有所有權,如果我們自己找地蓋房子,不但可以每個村都擁有屬於自己的重建風格,蓋出自己想要的房子,還能同時擁有所有權,這是我們的權力,而不是政府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可以自己來!

總之,不論在哪裡重建,都必須要讓「將來會住在那裡的人」有機會參與,才可以做出最後的決定,無論是面臨遷村或原地重建的災民,我們必須要團結起來,才會有機會重建出「真正的家」。

jiaxian-1.jpg
以上是小林遷村案之「中五里埔聚落」的重建規劃,是由族人、紅十字會與長期研究平埔文化的簡文敏教授一起討論完成的,這樣的模式與成果,都讓大家很開心,滿心喜悅的期待完成。如果在杉林月眉農場不能有這樣開放的參與模式,那麼我們只好「感恩慈濟,感謝成全」,捨棄大愛屋,請成全居民走出自己的重建之路!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小林村民遷居杉林,但堅持不住大愛村

蔡松諭指出,慈濟大愛村統一規畫,沒有讓各族群參與提供意見,建築物樣貌大致上都一樣,各族群居住的社區也沒有很明顯的區隔,小林村民對這樣的社區無法接受,永久屋蓋好了,村民也不會進住。據聞,除了小林村民之外,也有其他族群災民對慈濟大愛村的社區規畫和永久屋設計不認同…

慈濟慈善基金會要在高雄縣蓋「慈濟大愛村」,供災民居住,未來可能出現災民拒絕進住的窘況。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長蔡松諭廿六日說,小林村民表決蓋永久屋地點並非大愛村,除非慈濟能夠依各族群特性設計永久屋並區隔社區,否則小林村民堅持不住大愛村。

高雄縣政府選擇在杉林國中旁近六十公頃的台糖月眉農場土地,由慈濟興建永久屋供八八水災的災民永久居住,另在杉林國中東北側二○一八號台糖土地興建六十五戶組合屋,暫時安置小林村的災民,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組合屋在十月廿日前完成,讓災民進住。

小林村民對於蓋永久屋的地點,原本意見非常分歧,經吳敦義裁示只要有五十戶以上相同選擇,就可以決定要在甲仙五里埔或杉林鄉蓋永久屋,九月十九日村民表決,結果七十四戶選在五里埔,一百七十戶選在杉林鄉,五十戶仍未決定。

蔡松諭說,小林村民雖然有意遷居杉林鄉,但是當初表決的遷居地點是正在蓋組合屋的地方,並不是慈濟大愛村,而且村民也希望由紅十字會為他們蓋永久屋。

蔡松諭指出,慈濟大愛村統一規畫,沒有讓各族群參與提供意見,建築物樣貌大致上都一樣,各族群居住的社區也沒有很明顯的區隔,小林村民對這樣的社區無法接受,永久屋蓋好了,村民也不會進住。

據聞,除了小林村民之外,也有其他族群災民對慈濟大愛村的社區規畫和永久屋設計不認同,災民之間正互相聯繫,要在適當時機向縣府表達意見,要求重建村的規畫和永久屋的設計作適度的改變

(本文轉載自2009-09-27中國時報)

(閱讀更多小林村的新聞,請點選這裡)

小林村蓋永久屋 村民擇定2地點

小林村自救會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74戶選擇在小林村1到8鄰的「五里埔」,另120戶選定杉林國中附近台糖公司土地。小林村9到19鄰計有247戶,家屬19日為罹難的親朋好友家祭時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部分家屬因未達法定成年年齡而無法決定,將等找到法定監督人後再選定。

編按:

9月13日,小林村民與鴻海企業郭台銘先生座談後,決定9月19日將在公投決定永久屋的遷住位置,村民做出「兩處遷村」的選項,詳細情形請閱讀下文。

──────────────────────────────────────────────────
遭土石淹沒的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9到19鄰家屬今天表示,開會選定2處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小林村「五里埔」的安全性尚未中央評估。臨時安置的組合屋則將如期完成。

小林村自救會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74戶選擇在小林村1到8鄰的「五里埔」,另120戶選定杉林國中附近台糖公司土地。

小林村自救會指出,小林村9到19鄰計有247戶,家屬19日為罹難的親朋好友家祭時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不過,部分家屬因未達法定成年年齡而無法決定,將等找到法定監督人後再選定。

營建署、高雄縣政府8月中曾勘查「五里埔」是危險區段,家屬的投票決議還有待中央進一步勘定。

小林村家屬目前暫時安置在甲仙鄉「龍鳳寺」,預定10月20日搬遷到杉林國中邊的組合屋。70多戶組合屋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監造中,將如期完成。980921

回顧小林史,期願文化新家

有沒有一處館舍或一個園區?可讓好客的小林人做為公共空間繼續經之營之,讓沒有依親者的小林人安頓身心,讓外地歸來的小林遊子隨意安住幾天喘口氣,讓口說「我是小林人」的認同者在此盤桓一段時日,讓公廨重建…

編按:

本文為甲仙愛鄉協會游永福先生,於莫拉克災後(8月30日)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本文之精簡版),文中回顧災情與小林平埔文化,也提起村民有意遷居五里埔,就近延續部落。

8月30日至今約半個月,遷村一事已經有了幾番變化,原居民公投屬意的五里埔,因缺水不適耕作,遷村需另覓他處,但大家仍然希望在五里埔建造一個小型紀念公園,讓文化在舊空間延續。感謝作者將全文完整版與小地方的讀者分享。

────────────────────────────────────────────────────────

回顧莫拉克災情

九十八(2009)年八月七日凌晨起,莫拉克中度颱風帶來的大雨連續下了兩天,九日早上風勢強度略減,正慶幸整個甲仙都沒有重大災情傳出,甚至還可以在電腦上瀏覽新聞,忽然間銀幕暗了下來,颱風天停電很正常,並不以為意。

同日早上,習慣一大早起來運動且善於觀察的曹老師,在四德大橋附近巡視自家果園有否受到洪流沖擊,只見洶湧的南仔仙溪溪水忽然減了半,「不妙!上游有堰塞湖形成。」對著剛好也出來勘查災情的和安村李村長,曹老師嚷了嚷。經歷豐富且心中已有八成把握的曹老師,特地趕赴鄉公所旁的救難協會,要協會人員通知溪旁住戶疏散並注意安全。

約過了一個小時,亦即八點左右,吃過早餐又回到橋頭查看溪水狀況的曹老師,果然親眼見到了堰塞湖潰決之後一路奔騰而來的洶湧洪流。洪流是由小而大又由大而小,持續約40分鐘,在高峰期,下陷之後又上沖的高度約有三層樓高──這麼壯觀又危險的景象,老師說:「這一生還是第一次看到。」聽到「第一次」的說詞,我馬上回應老師說不要再有第二次了!

由於堰塞湖潰決的洪流力道的確驚人,所以橋樑、護岸、管路與纜線,比積木甚至雞蛋還脆弱,一瞬間即毀損;南仔仙溪與油礦溪之間高灘地上已有百餘年歷史的糖廍與糖廠遺跡,也回歸大小卵石堆疊的溪床原貌。名噪一時的「小林」聚落,亦正是在東西兩側土石崩落之夾攻與這一波洪流的無情衝擊中率先消失。

98813cimg9131-360.jpg
民國98年8月13日早上,災後讓人心酸的小林,3天來國軍特種部隊在強行越溪搜山救出了災民之後,正繼續在已經凹陷的原小林聚落區域進行地毯式搜尋。(許淑卿小姐/攝影)

小林聚落的身世

西元1904年,日本官方為了排除甲仙地區樟腦產業的障礙,亦即排除以旱作、採集與射獵來維生的平埔族反對力量,有兩項措施:

一是將平埔壯丁徵調為隘勇,發給薪水安頓家室並負責守護腦寮,最重要的是可以就近看管。

二是將阿里關庄本庄與埔角原野(即今五里埔)的列管住民及後堀仔溪平林、溪東不易掌握的散居戶,強制遷移到埔角原野北方的南仔仙溪東側河谷埔地,集居一處而方便管理──這兩項措施,當然也有以平埔族人來緩衝原住民力量的考量。由於負責遷移的日本警察官吏名叫小林,這一處山谷中的美麗小聚落,乃以「小林」來稱呼。

在日治明治三十八(1905)年的《蕃薯寮廳統計書》裡,小林庄屬於阿里關庄的第三保,戶數28戶,設甲長5人,保正1人;並設有壯丁團團長1人,以同時期甲仙其他各庄的數據來比對,很明顯可看出日本政府對小林聚落的住民的確是特別照顧與管束。

60年代小林─劉銀笑女士提供
60年代的小林,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劉銀笑女士/提供)

平埔文化重鎮

由於小林聚落的平埔住民,都是強力捍衛自己的生活方式乃遭集中管理,集居的結果反而保留了更多的文化底蘊。

有了文化底蘊,再加上公廨的腹地較阿里關公廨寬廣,因此民國八十五(1996)年,在高雄縣政府委託劉還月先生規劃下,由大武壠社耆老王天路先生,在小林國小教室精心興建了台灣第一處平埔族文物館舍,亦即「小林平埔族文物館」;精華活動都是在入夜之後舉行,所以名為「小林平埔夜祭」的一年一度開向豐年祭典,亦於該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擴大舉辦,且年年持續。

這兩年來,平埔道地天然美食mai的文獻、訪談與料理過程,後學也已整理記錄;精采的禁向與開向生活,亦即在率性中還能節制的精神,佐以《番社采風圖》裡的「捕魚圖」與西元1871年英國攝影家湯姆生的「荖濃溪射魚照片」之後,台灣永續經營祖師爺的清晰形象,便攤展在你我眼前了。

2004年小林公廨解說100_1927
民國93年的小林,簡炯仁老師正在小林公廨,進行平埔文化的深度解說。(劉曜源博士/攝影)

民國九十四年小林平埔夜祭一景PICT0636
民國94年的小林平埔夜祭,正進行莊嚴的牽曲活動。(劉曜源博士/攝影)

民國九十五(2006)年10月17日晚上,典藏湯姆生玻璃板底片與相關照片及圖檔的英、法兩國五人學者團,由於想了解湯姆生筆下及照片中的內山地界之現況,在後學的導覽下,有幸恭逢了小林夜祭的排練活動;

雖然剛剛遠道來到台灣,又一路搖晃顛簸抵達小林,在熱情的平埔族親邀請下,仍不辭疲累下場共舞,舞得大汗淋漓,舞得賓主盡歡,證實了湯姆生「即便是在蘇格蘭高地人之間,我也未曾見過這麼狂野活力的展現」之記載的確不虛,才依依不捨且滿足地回到甲仙的仙埔山莊休息。


民國95年10月17日晚上,以法國的魏延年為首的英、法兩國五人學者團,有幸恭逢了小林夜祭的排練活動之盛;莫拉克颱風後魏先生剛好來到台灣,擔心甲仙的朋友們是否平安?助理連續打了幾天電話心急如焚,直至復訊了解情況之後雖然傷心但也安了心,因為仍有活口在,活著,就有希望。(王秀芳小姐/攝影)

2006.2.6.上午的小林聚落DSC02171
民國95年的小林,仍然是草木扶疏,寧靜幽美。(游秀葉/攝影)

社區營造模範

民國九十三(2004)年,在小林社區理事長林建忠、理事、居民及小林國小劉曜源校長共同討論之下,將平埔族常用且本地常見的竹子截製成竹筒花盆,以「竹之美」計畫,斬獲高雄縣政府「社區活力再造」專案最高金額30萬元來執行,將排水溝變成了美麗的花台,水溝有多長花台就有多長。

隔年,又有「打造獨角仙的家」之專案計畫,亦獲30萬元。有二就有三,在12個重點社區中,小林社區以第二名佳績入選,由縣政府呈送內政部營建署爭取到「城鄉風貌」專案88萬元金額,以竹材建置了小林聚落的入口意象,也改造了小林社區活動中心,更更新了小林公廨的面貌,讓小林在美麗之外更具文化氣息。

成功的社區營造加上年年舉辦的平埔夜祭活動,讓居民本已凝聚的向心力更為凝聚,所以人人爭著奉獻,個個搶著做事,遇事都是聚落總動員。

就說某一回,上山工作的潘家兒子入夜已久仍未歸家,經過村長廣播,聚落的男子都手擎燈火上山找人,潘家的小妹,則與婦女們圍起圍兜兜料理點心等待大家歸來,充分顯現社區互助互愛的摯情。

2004年小林100_1874
民國93年的小林,草木扶疏,寧靜幽美,世外一桃源。(劉曜源博士/攝影)

竹之美PICT0314
民國94年的小林,「竹之美」的活力再造成果,仍然高燒不退,且年年持續。(劉曜源博士/攝影)

期許文化新家

這麼有文化有熱情有摯情的小林人,瞬間喪失了經之營之的美好家園,瞬間喪失了那麼多的親人,在同悲之時,我們能給他們什麼樣的幫助與什麼樣的安慰呢?

這幾年因田野調查及參與小林平埔夜祭活動,拍了一些照片;受劉曜源校長之託編寫《走讀甲仙》等教材後,也蒙校長提供手上的小林相關照片檔案,只希望能以這些照片為基礎,引來更多記錄小林的相關資料成立《小林影像與平埔文化資料庫》,提供倖存者追思、慰安與尋根的場域,也為平埔文化的延續與傳承鋪排一條平路。

那麼,有沒有一處館舍或一個園區?可讓好客的小林人做為公共空間繼續經之營之,讓沒有依親者的小林人安頓身心,讓外地歸來的小林遊子隨意安住幾天喘口氣,讓口說「我是小林人」的認同者在此盤桓一段時日,讓公廨重建,也讓小林人與朋友們熟悉的人物與場景影像可以典藏展示,更讓精采無比的平埔文化底蘊在此落地生根,後代及所有來客,都能深入體驗平埔族深層的文化之美。

我的小林忘年之交周坤文老先生,在小林南方的五里埔臺地恰巧擁有土地,遺眷也有奉獻之意,原因一:「為了小林。」二:「為了小林。」三:「為了小林。」聽了令人感動!也讓平埔文化的延續,露出了一線曙光。 (註1)

註1:

原居民公投屬意的五里埔,因缺水不適耕作,遷村需另覓他處,但大家仍然希望在五里埔建造一個小型紀念公園,讓文化在舊空間延續。

關於小林遷村的變化,請閱讀:

(1)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2)永久屋計畫系列5-小林遷村路,仍荊棘滿佈

(本文原載於98.08.30《中國時報‧人間新舞台》本篇為圖片完整版)

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9月12日,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先生至甲仙鄉公所,和小林村居民互相交換意見,居民也對用地與重建形式提出看法,郭台銘先生針對未來重建過程中,關於有機耕作、社會福利等措施向居民提出簡報說明,並強調…

背景說明

莫拉克颱風重創甲仙鄉的小林村,必須遷村移住。鴻海企業郭台銘先生主動提議,協助未來重建的產業和社區照顧計畫。但因小林遷村至今尚未定案,政府部門也未針對土地問題提出明確說明,導致無論中繼安置、遷村地點,與未來產業重建等議題,都無法順利開展。

9月12日,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先生至甲仙鄉公所,和小林村居民互相交換意見,居民也對用地與重建形式提出看法,高雄縣長楊秋興、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羅世雄、甲仙鄉長、紅十字會處長等人皆有與會,唯政府部門對於小林遷村之最終地點選擇、土地取得模式、聚落再造等議題,均無明確表示。

小林村民目前傾向遷往高雄杉林的月眉台糖農場,但該塊土地亦為慈濟規劃興建700戶永久屋之基地(原規劃讓甲仙、那瑪鄉居民居住,雖許多族人仍在抗議,該案已於9月10日動工),據了解,小林村民不希望採取慈濟同一規格之興建模式,希望透過聚落討論出合宜的方案後,由紅十字會協助興建房舍。

至於村民原本屬意的遷村地點五里埔,雖離原聚落近,但因無法耕作而無法遷居,但居民希望能在五里埔興建紀念公園及小型工寮,讓大家不時能回去看看,希望不要失去斷了與舊有文化的連帶。

村民原本另外物色了一塊安全的農地,離杉林農場不遠,約有7、8公頃,可單獨容納小林聚落重建,但縣政府希望能「集中管理」,並不準備核准此方案,仍希望居民到杉林台糖農場,與慈濟的700戶共同重建。

至於耕地部分,雖郭台銘先生提出有機栽種規劃等方案,但該塊土地預計可耕地僅有53公頃,由鴻海企業承租,預計只可容納100戶的耕作規模,但整個杉林月眉農場若住滿700戶,假若每戶都有務農需要,則每戶可分配到的農地不到一分,顯然無法達到務農所需之經濟規模,這部分不知應由誰協調?

另外,如小林村委請紅十字會在杉林台糖地興建有聚落特色之永久屋,但因與慈濟預計興建之單一風貌700戶集合住宅為同一地點,被「分配」給慈濟的那瑪夏鄉族人是否也希望能比照「小林模式」由族人決定重建風貌?該塊土地將來是否能永久使用…..,現場有居民詢問,但政府仍強調僅有地上使用權,土地權無法轉讓,但是否要用何種形式長期租用,如何確保居民權益,仍在未定之數。

下面刊出9月12日之會議記錄整理,由台大新聞所研究生查慧瑛記錄,旗美社大工作者劉逸姿補充整理,提供災區與關心莫拉克重建之朋友,作為重建參考。

980913-hunhaiimg-1192-360.jpg
鴻海企業與小林村民於甲仙鄉公所座談。

郭台銘先生與小林受災戶於甲仙的會議記錄

日期:98年9月12日 上午11:00 – 12:55

地點:甲仙鄉活動中心

列席人:高雄縣長 楊秋興

鴻海企業集團董事長 郭台銘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羅世雄

六龜鄉代表 新開自救會 黃智隆

甲仙鄉鄉長 劉建芬

甲仙鄉代表 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 蔡松諭

紅十字會處長 陳宗良

那瑪夏鄉代表 缺席

慈濟代表 缺席

11:00 小林村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會前說明

1. 發放兩張資料,為未來重建地點土地說明(五里埔與杉林)

2. 鴻海並非政府單位,希望大家有任何意見,都盡量發表,郭董事長說話一言九鼎,現場說最有效,大家一定要把握機會發問。

3. 郭台銘條件:興建工廠與發展有機農業,年輕人必須回流,請年輕人思考是否要回鄉,並填寫意願調查表。

11:12 會議開始

蔡松諭:利用此機會,由郭董事長向各位說明重建計畫。

(介紹列席人)

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報告

各位同胞、甲仙鄉民,今日有機會在此與大家討論如何重建家園、共同建設家園。上禮拜行政院開會談到:我們不是蓋一棟房子,而是一個家園,希望能長久居住、長久居安。這是一個企劃案,並非決定,要與大家建立共識,再來推動,但因時間急迫,大家都希望有一個家,所以希望能儘快規劃。

郭先生強調:

1. 並非已定的方案,而是提出一個企劃,必須建立大多數人的共識

2. 鄉親們有年長者、也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以及離家工作的年輕人。上週於行政院報告時,已提出:若要重建家園,最後還是需要年輕一代、中生代來執行,這是我的條件。自己的家園,一定要由自己的雙手來建設。

聽說現有很多願意回到家園來建設的年輕人,我們也希望把我們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希望大家盡量提出意見,我們一定要與大家建立共識,再來一起執行,今日提案並非最後版本。下午將與行政院做簡報,所以今日討論非常重要。

今日我把各位當同胞、客戶,與慈濟合作,一定要讓你們滿意,若不滿意,必須修改。we are team,我們是一個團隊,要與大家共同建立一個大愛的家園。 感謝自救會提出的問題,稍等一一回答。

郭先生簡報內容:

第一頁 高雄縣杉林重建區重建方案

1. 三生一體的示範社區

2. 三生一體的示範家園重建方案

3. 鴻海有機農業運模式(不會用鴻海的名字)

第二頁 生態+生活+生產 三生一體的示範家園重建方案

生態(保持農村生態、原有生態)+生活(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及文化)+生產(農業生產或協助任何生產方式,如:工廠、自行創業…等但以不破壞生態為原則)

根據三生一體,有五個指導原則(但要經過大家同意)

1、就「養」(食衣住行)→大愛村建設方案(慈濟),於月眉農場
今日的意見一定會記下,明日會去拜見上人,也會把大家的意見直接轉達給她。

2、就「業」

有機農業(鴻海+21世紀基金會):保證收購
→利用兩年將有機技術移轉。
→種多少,買多少,至少與市價相同收購,甚至更高,保證大家比現在 的收入更多。

(說明: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為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之岳父)生產工業(鴻海):保證就業
→任何科技工業都可提出。

3、就「醫」:目標→讓此地有與台北相同的醫療水準

當地醫療(慈濟)→就地有醫療

遠距醫療(慈濟)
遠距照顧(鴻海)→透過科技方式,與台北永齡基金會…等合作。

4、 就「學」→讓小朋友受的教育,不讓其與都市小孩有落差

希望學校– 永齡基金會(鴻海)→可蓋一座、捐一座希望小學

多聘用部落年輕人當老師(鴻海)→目前與許多大學有合作(如:東華大學)

遠距教學(鴻海)

5、就「希望」

文化傳承中心(慈濟)→此地有幾個原住民部落,正與慈濟商量中,做文 化傳承的工作

培訓中心(鴻海)

安養中心(慈濟)→與文化傳承結合,如:讓老人從事一些傳統編織作為 展示用

980913-hunghaiPPT1-360

980913-hunghai-2PPT2-360

 第三頁 土地規劃圖

1. 慈濟重建區→約五十八公頃,預計蓋一千戶。

2. 有機農業預定地→約五十二公頃,約可供一百戶耕作,並百分之百保證收購農產品。

第四頁 鴻海有機農業營運模式

1. 承租土地(鴻海集團向台糖公司承租土地,52公頃位於高雄縣杉林鄉杉林國中東北側)

2. 農場規劃及建設施工(BOT之B)
鴻海集團委託21世紀基金會辦理規畫

鴻海營建團隊配合施工

3. 農場營運、技術培訓及移交(BOT之OT)

鴻海集團委託巨農有機農業負責農場營運

農場聘用並培訓重建戶居民

鴻海集團保證收購農產品

待重建戶住民能力建構完成,鴻海集團將農場移交重建戶自行經營

→已做堪查,適合作有機農業

→(初期)聘用並培訓重建戶居民,並用較高的薪資(約高15%)

→當重建戶住民有能力,鴻海將把農場移交重建戶自行經營

但收購的時間長度還需再談

☆未有工業的規劃,因為需要與居民再溝通、再另外安排。

建議:

1. 許多人希望再回到五里埔,但五里埔只有幾公頃能居住,也沒有適合耕作的農場,若居住五里埔,交通往來、工作…等,都較不方便。

2. 雖然政府有八公頃在水土保持上無虞,但在過去的經驗看來,沒有人能保證五里埔的土地安全。

3. 大家住在一起,形成一個生活區,較好規劃。

IMG_1190 拷貝

現場提問

蔡松諭發問:

1. 就養計畫:過去小林的永久屋由紅十字會負責,若未來繼續與紅十字會合作,可否適用此計畫?

2. 有機農業有一百戶就業機會,但慈濟規劃為700~1000戶的居住,那有機農業的規劃是否足夠?

楊秋興補充:

1. 慈濟預計建一千戶,土地使用變更已完成,目前有719戶申請入住永久屋。若民間來蓋可能會蓋超過3000戶,所以可能會再擴建,但縣府與中央要再做評估。

2. 若五里埔有超過五十戶的規模,也有可能建立,但縣府還需討論。

蔡松諭補充:

1. 慈濟蓋很多,但沒有很多人要去住怎麼辦?我自己就私下去了解,那瑪夏的朋友好像不太願意住。

楊秋興:

這是他鄉的問題,請勿混為一談。

羅世雄:

1. 行政院與高雄縣主要就是要讓大家趕快回家。慈濟承諾要在六個禮拜把永久屋蓋好,也給行政機關許多壓力。行政院與高雄縣也將展現決心與效率。

2. 營建署昨已會勘完成,五里埔只有七公頃安全。鴻海現在在杉林做規劃,才有足夠的土地。

3. 下午向行政院長報告後,再確認月眉是否能使用。

郭台銘:強調安全、政府認可、年輕人回流

1. 慈濟、紅十字會都是大愛機構,也都是我們常合作的對象。只要大家都住在合法、政府核准建設的地點、社區,雖不是慈濟的房屋,而是紅十字會在月眉2018號的計畫,只要大家在這附近居住,不會將其排除在就養、就業計劃之外。但安全是最高的考量。

2. 有人覺得慈濟的房屋太一致、不好看,但慈濟的動作很快,據了解,紅十字會的重建速度較慢。

3. 保證就養與就業。並保證在學習有機農業技術時,仍有收入。

4. 目前不曉得有多少人要來住,因此慈濟的建設工程有所延宕。

陳宗良:

1. 紅十字會從未說蓋房子需要一兩年。只要經過一個月審定、兩個月工程、一個月收尾,紅十字會四個月也能完成興建。

2. 任何單位都是基於社會公益精神來這裡幫忙,也希望結合其他單位,並不會排斥其他任何有利村民的方案。

3. 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協調」。

4. 紅十字會要重建的是一個家園,理念與鴻海的計畫類似。

鄭水萍發問:

台灣的災難管理還有進步空間,肯定鴻海的計劃。

1. 郭台銘的論述提到「家」是非常好的構想,台灣的島嶼生態非常珍貴、此災區具規模小、有地緣性、平埔族風格…等特色。

2. 倖存者的背景調查:高中以下的學歷,還有車貸、房貸,除了命一條,其他一無所有,非常弱勢。若他們有意願住在五里埔,是否能請郭台銘把愛也分配在這小小的七公頃中。

村民發問:

1. 目前有八個孤兒,是否請永齡基金體與我們聯繫,即時幫助這些孩子?

村民發問:

1. 希望給我們加工區的工作。

甲仙鄉長劉建芬:

1. 感謝郭董事長,希望郭董事長要說到做到。

2. 耕作面積和容納一百戶的農民,未來可能有很多鄉的災民會在此,所以可能還不夠。且未來不可有工作限制:如年齡、學歷…等限制。

3. 除有機農業之外,也希望能發展精緻農業,如花卉。

4. 希望能保留平埔族文化,而非制式建築。

蔡柏諭補充:

1. 大家對慈濟大愛屋的了解不多,未來希望能多辦幾場說明會、公聽會。

徐報寅提問:

1. 在慈濟大愛村的預定地裡,是否能請紅十字會來蓋永久屋?

黃智隆(六龜鄉代表,新開自救會)提問:

不要道歉,只要重建

1. 有些新開部落的災民已申請杉林鄉的永久屋,能否請郭台銘也多加關愛?也可加入鴻海的就業方案?

2. 是否農建立有「特色」的休閒農場,不僅能提供就業機會,也可搭配有機農業。

村民提問:

1. 土地是誰的?

2. 種出來的產品是誰的?

郭台銘:

1. (對倖存者組織)二、三十戶住在五里埔,安全有所顧慮,所以仍勸說應改往杉林,大家團結在一起。二、三十戶很難建設,我不敢做保證。

2. 與縣長討論,不需趕三個月完成,儘量保持平埔族文化的外觀,明天會將此意見轉達給上人。

3. 希望大家能有一致的意見:是否要保留房屋的特色?能不能等待?我無法為大家決定,希望大家能決定。(底下部份民眾此時回應:能!)
我的意見是:先有安全的臨時屋,再花多一點時間建設具特色性的房屋。

4. 下週會提出第二個方案。

5. 永齡基金會執行長今日有到場,我們保證負責小林村孤兒能讀到大學畢業,工作就業。補充:高雄縣的孤兒一樣認養到大學畢業。

6. 加工區工作:我還是希望有年齡的限制,年長的老人家會有安養計畫。

7. 就業計畫:只要能正常生活、工作,答應不限制任何學經歷。但年齡必須有所限制,如超過六十歲,應有安養計畫。

8. 請提出調查清單:就業人數、年齡層、大家想從事的工業類型為何。

9. 精緻農業:先把無害的生態農業做好,再進一步思考精緻農業。

10. 有機農業產品:農民可自由選擇賣給誰,若外面市場有較好的價格,農民可自由選擇。

11. 觀光休閒農場:鴻海願意協助技術與資金。問題是誰來經營?利潤如何分配?必須請你們先提報計劃,成立自己的組織,交給縣長再轉交給我。

楊秋興:

1. 感謝郭董的說明與協助。未來會與大家做多次的溝通、一起規劃,是否做標準化的建築、公共建設、文化的傳承,

2. 土地由中央政府出錢,房屋由慈善團體興建。但此部份牽涉到國有財產土地不能贈與的問題,但保證居民有地上物的永久使用權。

郭台銘:

我保證一定會再回來。

12:55 座談會結束

會後小林村民內部討論

蔡松諭:

1. 郭台銘的意思明顯:選擇在杉林。

2. 村民要簽連署書,選擇要有特色的住宅,明天郭台銘會告訴慈濟我們的意願,請大家把握時間與自己的權益。

3. 請大家投票選擇要住在五里埔或杉林。希望大家能團結在同一個地方,才能整合資源,發揮更高的成效。

4. 下週六、日登記農業或工業就業意願,請大家回家時仔細思考。

鄭水萍:

建議:把災難變成資產,成立紀念館

幹部報告:

9月19日舉辦家祭;9月20日舉辦公祭。

延伸閱讀:

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上)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5)小林遷村路,仍荊棘滿佈

小林村自救會跟紅十字會五里埔永久屋的計畫還沒有敲定,尚未落實喔。主要是因為五里埔的安全鑑定尚未出爐,我們最為關注的還是安全問題,我們選擇五里埔除了情感因素,也因為我們的農地、林班地等等,都在五里埔…

編按:

小林遷村案,這個被外界視為最順利的莫拉克災後遷村案,其實也仍充滿變數。

小林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表示,政府部門迄今都沒有針對遷村的規劃,做完整而公開的公聽會,只是讓紅十字會、鴻海等,直接來跟小林村接洽,甚至連小林村民已經公投選擇了遷居地之後,才意外得知該地可能會被列入限制開發區,可居住卻不能耕作,居民只好繼續尋找其他用地。

小林居民呼籲,政府機關應該舉辦公聽會,和地方充分溝通之後,再來共同決定遷村的事情,不要讓居民陷入疲於奔命的遷居焦慮。

新聞背景

甲仙鄉小林村是莫拉克風災傷亡最慘的村落,小林村1-8鄰受損較為輕微,是目前被救出最多的小林村民,走山最嚴重的是9-18鄰的小林村自然聚落,其中,10-18鄰幾近罹難,令人哀傷。

小林村「滅村」事件受到媒體高度關注。按照官方戶籍資料,甲仙鄉有8,000多人、2500戶,小林村登記設籍1313人、395戶,災變之初,高雄縣地方官員預估,常住在小林村的估計是500到600人。官方最後統計,小林村死亡人數是474人(註1)。

相對於其他受災部落,幾乎被滅村的小林村,原本有村組織系統、幹部等等死傷情況嚴重,由在他鄉工作的小林村年輕人蔡松諭,結合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組成小林村自救會,共同邁向艱辛的安置和重建之路。同時,長期接觸小林村的高苑科技大學18位老師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已組成重建委員會,協助進行資源整合工作。

小林村自救會已在8月25日投票選擇安置方式,同一天,還投票選擇重建方案,從當時唯一知道的兩項方案:慈濟杉林大愛村或紅十字會五里埔永久屋,二選一,村民最終以73票對31票,決定選擇紅十字會五里埔永久屋(請參考:投下決定小林村未來的那一票

前閣揆劉兆玄已在9月初,趕在卸任前宣布,由紅十字負責協助小林村民,興建五里埔永久屋,預估興建計劃約8公頃,可建395戶永久屋,規劃容納高縣甲仙鄉小林村所有居民。高雄縣政府預計在9月23日公告徵地,10月底能順利取得土地,而劉兆玄宣示要在三周之內,完成受災區或遷居地的安全鑑定。(註2)

現況分析

小林村自救會並未因為外界關注眼光多,就進行得比較順利,實際上,因為小林村自救會面臨的問題,跟其他受災嚴峻的部落,處境都相同。

小林村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提到,政府在安置過程慢吞吞,重建腳步卻不斷搶快。因此,小林村災民從8月中下旬就提出組合屋需求者63戶,迄今都還在等待組合屋。紅十字會曾在9月5日回應,組合屋的施工期要1.5個月(註2)。等待組合屋的小林村災民,內心真是很煎熬。

小林村自救會一開始就投票決定要在五里埔興建永久屋,是基於情感的因素,雖然五里埔的安全鑑定報告尚未出爐。然而,最近已開始擔心,五里埔周圍的土地可能都會被行政院劃定為敏感地區,無法耕作,既然無法耕作,那就不能保障生計,得要重新另覓土地。

於是,小林村自救會已經再透過行政院營建署和高雄縣民政單位,找到接近杉林國中月眉大愛村一公里的另外一塊土地,又忙著去看地和收集資料。

小林村自救會最大的困擾,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迄今都沒有針對遷村的規劃,做完整而公開的公聽會,只是讓紅十字會、鴻海等,直接來跟小林村接洽,這些都不算是正式的說明會。遷村地塊的選擇,還是這塊不行了,政府才從口袋拿出另一個地塊名單,沒有提供小林村自救會充分、充足的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小林村自救會遷村地址可能要另外選擇,不過,答應認養小林村的紅十字會、鴻海企業,都願意跟著自救會跑,尊重小林村自救會意願,不會遷就於非得在某一遷村地塊才願意幫忙。

以下是電話採訪的紀錄:小林村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口述內容

小林村自救會跟紅十字會五里埔永久屋的計畫還沒有敲定,尚未落實喔。

主要是因為五里埔的安全鑑定尚未出爐,我們最為關注的還是安全問題,我們選擇五里埔除了情感因素,也因為我們的農地、林班地等等,都在五里埔。不過,五里埔除了一塊居住用地之外,周圍的環境都可能已被行政院劃為限制開發區,中間能夠住人,附近卻不能耕作,我們可能要重新思考選擇另外一塊遷村土地。

目前,找到另一塊土地,是在杉林國中月眉農場旁,距離杉林大愛村一公里外的一塊土地,這是透過高雄縣民政處告知內政部營建署,營建署協助,幫我們一起找到。這塊地原本是組合屋預定地,這塊土地很大,興建組合屋之外,也可以興建永久屋。

我們會請紅十字會協助我們重建,主要是紅十字會從一開始就跟我們接觸,彼此有些想法已經溝通很久,因此我們即使到其他地塊,也會請紅十字會協助我們重建。

原本小林村大家都擔心就業問題,現在鴻海願意保證,不管哪一個慈善機構跟我們合作,鴻海都願意提供保證就業方案,提供農業、工業的就業保證。我們要的就是完整又妥當的規劃。如果說企業能參加重建,可以坐下來談完整的規劃,村的抗拒不會那麼高。

然而,目前政府推動永久屋計畫,我們覺得動作太快了,真得太倉促了,部落要遷村都是要經過很多年的思考,思考各種面向,才能夠做決定,而我們現在卻被迫就要馬上決定。

我認為,安置要迅速,重建要慎重。現在剛好顛倒,安置慢吞吞,我們都在等組合屋,遲遲還等不到,重建卻馬上就進行,那麼快,我們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

那瑪夏鄉的人都希望住在原來的地方或者舊有部落的附近,重建應該要有完整的計畫,考量到三個方面:第一是安全問題,第二是就業、就學問題,第三是文化保存。

我們希望,中央和地方政府未來應該要針對遷村舉辦完整的公聽會。政府從災變發生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舉辦過完整而公開的說明會,沒有把選擇地點的優缺點通通告訴我們,沒有把山林土地的整體規劃告訴我們。

雖然有紅十字會來說明、鴻海來說明,這些都不能算是完整的報告,我是日前剛好參加行政院院會,才會知道五里埔周圍環境已經畫定為敏感地區,不能開發。未來,政府機關應該舉辦公聽會,跟我們充分溝通之後,我們才能共同決定遷村的事情。

附註資料如下:

(1) 小林村被埋人數474人

(2) 劉揆:紅十字世展會建永久屋 協助重建

(本文為公民記者summer 製作之「永久屋計畫系列報導」之(5),本系列完)

延伸閱讀: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2)瑪家農場與屏東縣的部落難題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980909-xiao3lindscf4426-360.jpg

居民雖然已經公投決定遷居五里埔,但事後才意外發現該塊地可能會被限制開發,又要重新作業一次。

投下決定小林村未來的那一票

七點十分開票,五里埔以73票勝出(杉林31票),8月27日將進行土地的協議價購或徵收,並同步進行地質勘察,確保小林村五里埔一帶是否適合讓居民復村居住。不知道是不是投票結果讓居民放心了一大半,現場竟沒人問起…

編按:

8月25日,小林村民以投票表決的模式,決定未來重建的場所與安案,最後居民以過半票數選擇由紅十字會協助在五里埔蓋的永久屋模式,本文由旗美社大工作人員現場整理記錄。

──────────────────────────────────────────────────────────

傍晚抵達龍鳳寺,正好奇著眼前一長排的人龍是否在領選票表決今後的去向,走近一看才發現是領救濟金的,這是災後的第17日。

或許是H1N1流感的疫情警報,也或許是聽說了這幾日關於小林自救會內部紛爭的一些傳聞,總覺得空氣中有一股詭譎的氣氛,看不到口罩下真正的表情。

五點半我們抵達餐廳,第九鄰已經開始在投票了,一戶一票,表決大家以後要安置在杉林或五里埔。

980828-dscf3277-360.jpg
投票進行中

DSCF3278
備受媒體關注

五點五十五分,縣長來了,要為大家說明日後的安置方案,投票因而中斷。安置的方案分為租屋補貼、組合屋、購屋貸款三種,重建才是大家共同關心的焦點,要選擇慈濟在杉林蓋的大愛村,還是紅十字會協助在五里埔蓋的永久屋,這也是今日小林村民投票的目的。

DSCF3285

縣長說明安置的方案

居民們都很關心永久屋的安全性以及產權歸屬,家沒了,日後的保障在哪裡?慈濟保證兩個月就能蓋好的永久屋安全嗎?五里埔還適合蓋房子居住嗎?政府說要幫忙協商土地問題,會不會兩年後就變成要由居民自己付錢租地?世居在此的小林村民,看著沒入黃土的房地田產,也擔憂著無法向祖先與子孫交代啊!

六點半,原先的討論與回應轉化成居民私下的陳情,另一桌也默默開始恢復投票,慈濟帶來了大愛屋的模型與簡報,向坐在底下等待投票與開票的居民們,介紹大愛村如何堅固,如何能重現族群的特色文化。一心想留在小林的居民,能聽進去多少?

DSCF4426

決定小林的去留

七點十分開票,五里埔以73票勝出(杉林31票),縣長一口承諾,絕對尊重居民的決定,8月27日將進行土地的協議價購或徵收,並同步進行地質勘察,確保小林村五里埔一帶是否適合讓居民復村居住。

不知道是不是投票結果讓居民放心了一大半,現場竟沒人問起,如果勘查後,專家學者決定五里埔不適合重建,那該怎麼辦?接續的配套措施是什麼?

災難後重生,居民只希望能有個安生立命的場所。然後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上,重新開始。

政府重建的決策,在大眾批評救災緩慢的壓力下,以極快的速度進行著。快到才在安置所稍稍撫平情緒的居民們都來不及思考,就被迫在租屋與組合屋的方案中決定自己的去留。

今日的表決過程,在投票進行中,縣長來了,開始說明未來安置的幾個方案,投票暫時停止,接著慈濟說明大愛村的美好藍圖,然卻不見紅十字會也來作說明,投票繼續,開票,唱票,未來就這樣快速地被決定了。

兩個月後,政府還會持續關心這些看似已被安置妥當,卻正要努力重建家園的居民們嗎?

980825小林村投票表決安置方案會議記錄

17:30 領票

17:55 楊秋興縣長到,投票中斷,說明安置方案

18:30 恢復投票,Q&A進行中

18:40 慈濟介紹大愛村

19:10 開票

19:20 開票結束,五里埔73票,杉林31票

【投票】

依鄰之順序領票(9-18鄰),一戶一票,表決重建場地在五里埔或杉林

由自救會擔任選務人員,居民領票之後之接勾選,沒有隱蔽之勾選空間

【安置方案說明與QA】

安置方案說明如下:

1. 租屋:每月補助租金2000元(補助期間2年),生活津貼3000元(補助期間6個月)。住朋友家亦可,擬定簡單契約即可。

2. 月底前須遷出龍鳳寺,陸軍官校、營區、兒童之家等可提供暫時安置,有冷氣及公共空間。

3. 於六龜建置組合屋,但組合屋較難居住,像簡單工寮,室內溫度35℃,是最不得已的選項。

4. 購屋貸款。

5. 永久屋:

(1) 慈濟將於杉林國中旁的台糖地蓋屋,共28.8公頃,預計600~1000戶。

(2) 紅十字會可協助於五里埔蓋屋,但土地須由政府協助價構或徵收,若確定為此方案,則於8/27協商土地問題。

民眾提問:

1. 祖產地流失充公

2. 質疑營建署與縣長開會,無自救會代表參加

3. 永久屋的地權、屋權?五里埔的地質是否安全?

4. 農損的賠償

5. 租屋補償2年,若永久屋工程延誤,房租是否繼續補助?關於地權的保障何時會有答覆?

6. 小林村1個門牌號碼有3個戶長,是否能依戶長為單位申請永久屋?

縣長回應:

1. 目前的補償機制是三等親有繼承權,祖產地滅失的問題將再由縣府與中央協調

2. 永久屋物權為免費提供,地權仍屬國有財產,但可供永久免費使用

3. 五里埔的安全性會先探勘,安全第一

4. 農地滅失每公頃補償10萬元,土石流掩埋每公頃補償5萬元,農作物損失亦有補償機制

5. 明日請將請社會處進駐協助辦理租屋事宜

6. 永久屋約二個月可交屋,抗17級強風、防水、防熱,環保屋

7. 關於地權無法回覆,須由重建條例擬定通過

8. 永久屋的申請確定是以戶為單位

※ 紅十字會於五里埔蓋的地上物有買賣權利,慈濟於杉林蓋的永久屋可繼承但無買賣權利

小林滅村錄

前環評委員郭鴻裕直指,審理環評時多次警告水利單位,「此案不適開發,開發後若有事,你們推都推不掉」;但水利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郭鴻裕感嘆:「都怪工業開發壓力。」游繁結尷尬坦承,政府政策若要…

「早就該叫水利署停工…」得知小林村在颱風莫拉克侵襲下滅村,前環評委員郭鴻裕不勝欷噓。這個居民安穩世居好幾代的村莊,原有青山綠水環繞,但如今土石凐沒所有─小林村,成為台灣地圖上難忘的驚嘆號。

980825-xiaolindsc_0965-400.jpg

8月15日,莫拉克襲台第7天。黃金救援時間已錯過,小林村民放棄盼望家人生還,一早從旗山國中等安置中心,前往甲仙鎮公所參加頭七。這場風災,斷送至少5百條小林村民性命。

無路歸鄉

台 21線,是通往小林的主要動線。倖存居民在清早趕著返鄉,卻在杉林鄉「火山」(地名)附近被困。風災過後,道路如小林村民痛失家人一樣肝腸寸斷,原本已搶通的道路,因泥沙尚未全乾,在焦急返鄉的車子不斷碾駛後凹凸不平,難以通行。小林村民只得下車,用糾結著憂鬱與空洞的表情,望著被泥沙凍結的一切。

8 月8日,土石流淹沒火山橋附近民宅,泥沙幾乎與香蕉樹同高,椰子樹和電線杆瞬間矮了一半,可見泥沙量之大。但小林村的狀況遠比火山嚴重。道路緊急搶通後,居民趕緊從寶隆村經過滴水至甲仙鎮公所公祭場所,小林村民羅太太望著沿途破碎的山林感嘆:「想不通,我們好幾代都住這裡,從來沒問題,怎麼會山崩?」

羅太太在小林村土生土長,嫁給同是小林居民的先生後,兩人北上打拚住在北縣樹林,但家中老小全留在小林村,人數多達20餘人。「都沒有了…」羅太太欲哭無淚地說,適逢暑假和父親節,旅外的小林村民都趕回家鄉慶祝;父親節那天村子雖已淹水,村長也提議撤離,但因過去颱風都有淹水狀況,居民沒有太在意,「誰知道半夜山就崩了,整個村子都沒有了!」

通往小林村的路在五里埔附近完全斷裂,小林村原在前方,現在卻被深埋在地下8公尺深。楠梓仙(旗山)溪在山崩之際幾乎完全枯竭,山崩後上游堰塞湖繼續崩坍,小林村在瞬間遭到吞噬。那瑪夏鄉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韃虎‧伊斯馬哈單‧伊斯立端直指:「滅村,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脫不了干係!」

高風險工程強力推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在1999年國民黨執政時通過、2001年民進黨執政時確認環評報告書定稿本,自此開展了對山林的破壞擾動。引水計畫自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興建攔河堰、開挖穿越阿里山山脈長9614公尺的東隧道;再於三民鄉民族村興建跨河引水工程,開挖長4404公尺、穿越霍比亞湖山列的西隧道。

水利署提出越域引水計畫時其實備受爭議。此工程東、西兩向引水隧道,將擾動荖濃斷層、高中斷層、老人溪背斜及老人溪向斜、旗山斷層、小林向斜、表湖斷層、表湖向斜以及平溪斷層,環團和居民都擔心地質破碎恐引發危機;此外,也擔心開挖隧道的大量土方無處放置。

值得注意的是,因計畫風險極大,水利署內部意見也曾分歧;但據環評報告記載,這項耗資龐大的工程,是為將荖濃溪至草蘭溪的水引至曾文水庫,供給濱南工業區與國光石化兩項大開發案使用,最終仍因工業開發需要用水,不顧居民意見強力推行。也難怪居民與環團,要將滅村矛頭指向水利署。

image

三面夾攻無處逃

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副教授張中白分析,小林村三面都遭土石襲擊,是滅村主因。韃虎補充,三面土石,分別來自獻肚山山崩、民族村附近堰塞湖潰堤,以及小林野溪堵塞,而每一項原因,都和工程相關。

引水工程影響範圍極廣,幾乎涵蓋楠梓仙(旗山)溪沿線居民,那瑪夏鄉及小林村都在其中,分別承受工程開挖及廢土棄置等影響。小林村滅村消息傳出時,村民率先質疑是土資場廢土造成土石流所致。但當時水利署否認並宣稱,旗山二號與三號土資場與小林村被滅村的方向不同、至於旗山一號土資場並未啟用。

但韃虎氣憤痛罵:「睜眼說瞎話!廢土就堆在洞口旁,怎麼敢說沒堆土!」

image

環評報告記載,旗山一號土資場土方量約為38.4 萬立方米,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游繁結判斷,引水工程廢棄土方量遠小於滅村土方量,小林村兩側山崩,才是滅村主因。但環保團體援引學理指出,廢棄土石方雖非主因,但會誘發山崩,水利署難辭其咎。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在引水工程未通過前即憂心表示,棄土長期堆置於荖濃溪勤和村上游、旗山溪民族村下游等地,極可能直接、誘發或擴大河岸塌坍,土石流等威脅。「沒想到一語成讖!」

中央地調所對山崩的研究指出,山崩外在因素包含人為影響,如開挖移除斜坡下方使斜坡變陡、在斜坡上方興建房屋、結構物增加荷重、人為的廢物堆積等,都會影響斜坡穩定而造成山崩。

韃虎說,越域引水施工洞口兩邊野溪的山,在工程開工3年內就陸續坍方;加上莫拉克帶來大量雨水,民族村兩旁的民族野溪和老人溪的山就整個垮下。「垮下後,先淹到民族村,之後土方又堵住楠梓仙溪形成堰塞湖,潰堤後就淹到小林,可以說,民族和小林兩個村同時被淹!」

倖存的小林村民表示,小林村南豐橋附近被堆放挖掘隧道後的土石,土石範圍約長400米、寬300米、高度大於30米;過去小林村東側山區也在工程開始後,發生大區域的走山狀況。

此外,小林村西側也被放置約200長、堆置高度約20米的土石,「這些土石把八號橋下的小溪阻住約一半出口。」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總幹事魯台營近年觀察隧道開挖工程,發現原工程施作時遇到天然氣斷層曾造成爆炸,水利署必須開挖更多土方,土資場土方恐怕遠高於水利署對外說明的數據;然而因大雨沖刷,土資場實際土方量究竟多少難以估算。

莫拉克襲台當天,山區流下的雨水夾帶土石滾滾而下,卻無法順利排入楠梓仙溪,加上獻肚山走山,8月9日凌晨6點,小林村於是消失在地表上。

事實上,需要開挖大量土方的工程,棄土一直是最大問題,「因為根本沒地方放」;魯台營指出,施工單位經常認為,廢棄土方遠比土石流所帶來的土方少,因此皆貪圖方便將土方棄置在河床旁,完全忽略土方堆積不只是土方量多寡的問題,還牽涉可能誘發的風險與危機。「要說沒影響,是欺騙大眾。」加上水利署隱瞞旗山一號土資場的土方,更讓居民認為水利署想規避責任。

水利署多次對外澄清,越域引水工程不是滅村凶手。但學者認為話不能說得太滿,「工程不可能對環境沒有破壞」。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小林村遭深埋的原因,是位在東北方的獻肚山因不堪豪大雨而走山,形成堰塞湖後又崩潰,造成大量土石崩落淹沒村莊;他強調,「此一結論,已獲得很多相關水利專家學者認可。」

image

說法自相矛盾

吳約西說,越域引水隧道開挖工程事先已經審慎地質調查,東引水隧道採用最安全的新奧工法,先在隧道口以鑽掘機具開挖,挖到1.2公里後才使用炸藥,炸藥平均用量是每立方公尺0.83公斤,低於一般隧道工程平均用量;炸山處和山坡表面距離在2百公尺以上、引水隧道洞口距小林村還有11公里距離,震動很低,不可能造成規模龐大的土石流。

水利署認為,種種證據顯示,「村民指控並非事實,工程不是小林滅村原因。」但比對水利署風災前後說法,卻有多處矛盾。

南區水資源局長楊豐榮在2006年「第5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中提出報告,「對於越域引水斷層破碎帶,無法得到較精準的分析結果」,其中斷層帶內的斷層碎屑、斷層泥與斷層兩側破裂帶的湧水風險尚無法被考慮。

風災前,水利署也坦承,引水路沿線地質構造甚為複雜,「受限於地形及交通因素,地質調查仍有相當不確定的盲點;沿線通過斷層、地熱區、擠壓潛能區、高湧水帶、天然氣潛藏構造等,施工風險及挑戰性極高。」尤其是隧道施工的應變處理難度更高。

駝鳥風險評估

當初審理越域引水計畫的環評委員、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游繁結保守指出,「引水隧道採用鑽炸工法,長期爆破,確實會對地質造成鬆動。」不過游繁結因未到實地確認,不敢論斷工程爆破對地質的實際影響程度。

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黃于玻表示,新奧工法雖是隧道專用工法,但台灣的水文及地質條件都是「全球特異」,很多工法不見得適用於台灣,評估也無法完全。但在台灣,工程風險評估就是「不知道、不確定的,就當它不會發生。」

他以新奧工法另一開挖實例雪山隧道為例,「開挖後遇到大湧水,機具壞了、死了很多人,就說不知道、是天災,但真的是天災嗎?」環保團體質疑,水利署既然強調新奧工法最安全,為何風災後,經濟部長尹啟銘又表示要重新檢討工法?

摧枯拉朽

從衛星空照圖分析,南化到甲仙一帶高達1千4百多處崩塌點,許多土地水平移動達一層樓高,學理上稱為地滑,俗稱走山。那瑪夏鄉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韃虎‧伊斯馬哈單‧伊斯立端指出,走山狀況不只發生在小林村東北方的獻肚山,「工程南北各10公里的山,幾乎都有崩坍!」

水利署宣稱,走山是因雨量大,但這說法只對了一半,種種證據都指向工程對山崩造成影響。中央地調所指出,斷層破裂帶或崩積物所組成的物質,大都為孔隙大、抗剪力低的土石;若在土石上加蓋建築,會持續加速地層沉陷或傾斜。

東引水隧道靠西幾乎都是破碎帶,地質以中高透水性及中等透水性為主;雖地質問題可利用不同形式的基礎結構或改善,但因破碎帶土層易蓄水,又與岩盤缺乏緊密接觸,一旦雨水下滲或震動,仍會引起土層滑動。

黃于玻說,新奧工法跟鑽炸截然不同。新奧工法是靠類似火車頭的鑽掘機具挖掘,鑽炸則是炸山後將土方取出;一般來說,鑽炸對地質影響較大,產生震波幾乎和地震一樣;水利署強調炸藥使用量小,但民族村村長劉金和反駁,工程動工後,山區便開始有土石滑落、產生「禿山」現象,就連村民的房屋牆壁、地磚都出現龜裂,門窗玻璃也曾被震破,更有一次將炸山震動誤以為是5.5級地震。

新奧工法雖對地質擾動較小,卻易產生坍方,機具挖掘後,必須立刻做水泥灌漿進行補強;而若水泥不慎阻斷水脈,水就會另尋出路,「出路就是縫隙,很可能朝鑽炸時產生的孔隙出去」。

客觀來說,滅村無法歸於炸山、土方堆積等單一原因,但游繁結強調,任何建設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高量體建築影響則更大。學術報告也指出,攔水壩等工程更會增加地震發生頻率,「因地表荷重增加,迫使硬力往他處傳動,間接造成地層擾動。」加上隧道開挖時曾阻斷少年溪溫泉水脈、導致溫泉枯竭;在水利署無法掌握地質狀況就開挖的情況下,環團難以接受水利署卸責。

開發至上 左右為難

環評委員感嘆,越域引水工程是「胡搞」。游繁結說,水利署宣稱地質調查詳細,但日前位於荖濃溪的攔河堰卻因選址錯誤、要隨意往右上移4百公尺,被環委決議重作環評;水利署以工程發包為由希望補件不說,還違法開工,被環署裁罰150 萬。

前環評委員郭鴻裕直指,審理環評時多次警告水利單位,「此案不適開發,開發後若有事,你們推都推不掉」;但水利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郭鴻裕感嘆:「都怪工業開發壓力。」游繁結尷尬坦承,政府政策(濱南工業區)若要繼續推,水利署就得找水,環委也只能盡量減少開發影響。顯見開發壓力讓政府各部門都成了夾心餅乾。

前環評委員詹順貴感嘆,環評委員是獨立任務型機制,不需為政策背書,「對環境有重大不良影響者本來就不應開發」;可惜環評法自83年至今,被認定不應開發的都是小案,只要是政府力推的重大案件,只要加上附帶條件就可通過。

然而附帶條件幾乎無用。以越域引水違法施工為例,「若不是死這麼多人,也許根本不會去查。」詹順貴說,環署是小部會,人力不足,督察總隊不可能時時確認每一宗通過環評的開發案。若開發案涉及公家機觀,開罰也易瞻前顧後;即便開罰,金額對開發單位也是九年一毛,完全不敷環境被破壞的後果,監督機制可說難以落實。

小林村滅村,越域引水問題才被看見。環團指出,曾文水庫在九二一震後淤積狀況嚴重,已數度因滿水位而洩洪,不需再從荖濃溪引水;但水利署為了繼續開發,卻加蓋曾文水庫高度,根本是為開發而開發。

環團認為,總統馬英九雖下令停工,卻非追究工程開發有沒有需要、檢討開發案對於國土保育及社會環境的衝擊問題,在經濟部只願意「調整工法」,開發派也開始發聲護航下,越域引水工程,恐將繼續。更值得擔憂的是,越域引水工程只是政府開發思維的一小環節,在八八水患後,思維若不調整,小林滅村將非絕響,只是開始。

 (作者為線上記者,本文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胡慕情的災區筆記0815─小林、關山

當被泥沙掩蓋的那一刻,夜裡聽見山林崩裂的聲音後想要竄逃的人們的身影瞬間出現在腦海。想起人類畢竟是通詞,貪婪自私的僅是少數;但亡佚的卻都是無名的人。無名的人多可怕啊,她們只能成為數字,別無其他。

前一晚M打來,說路通了,明天一早公視會去小林村民的公祭,這才知道原來不知不覺已經頭七了。往小林的路要四輪傳動才好走,打給何老闆,卻發現他們回了高雄。W問我那怎麼去?我說,一早問M能不能搭便車,再不然,路程頂多走兩小時吧?就這樣說定,讀了些資料,睡去。

五點鬧鈴響,身體還很倦,但意志已經起床了。打給M,確認沒有空位,但還是把C和W叫起來,吃了早餐往甲仙。

穿過月光山隧道時,心裡想起Y說的:「如果能憋氣走完這個隧道,許的願就會實現。」隧道終究太長,來回隧道幾次,皆沒有挑戰成功。一如每次在環評會上關注的每件開發案,經過冗長的討論,得出的結論只讓人暈厥。

980820-1-dsc_0787-360.jpg

走在台二十一線上,天愈來愈亮,但路卻又斷了,斷在居民口中的「火山」。M原本說能通過的路,因泥沙尚未全乾,車子不斷碾駛,造成凹凸不平的情況,一台小發財車卡在中央,動彈不得,W只得停下車。他們問怎麼辦?我說:「用走的吧。不是說到小林只要兩小時嗎?」當時是六點多,我想趕得及公祭。

但W和C立刻異口同聲地阻止我,因為兩小時,是甲仙走到小林的路程;若從火山,得走上超過五小時,屆時再走回火山,恐怕都是無燈而危險的夜了。他們兩人看著地圖尋找其他可能的路徑,我只好在附近拍下被吹垮的房子屋瓦,被沙土凍結的香蕉樹、椰子樹和電線杆。而就在拍照的一瞬間,感覺自己兩腳深陷─一看,泥沙已掩至小腿肚了。

2-DSC_0782

深陷的第一秒倒抽一口氣,因為不知道還會不會陷得更深。試著將腳舉起,那些泥沙像有生命似地觸碰我皮膚的每一吋,混雜著小石塊、樹枝、塵埃,沙粒,慢慢地、慢慢地,滑過,再落至泥沙堆,和著腳底其他泥沙,吶喊著「別走」,將我繼續下拉。終於知道,什麼是「舉步維艱」─舉起一腳,再踏入又是同樣情況。

那一刻,有流淚的衝動。

於是靜靜不動,良久。

本來,從昨天一直到今天,看見山崩地裂,只有「大自然終於來要回屬於它的一切」的誠畏;像N寄來耆老的那句話:「那些河水在想念它的路,隔了六十年才回來看一次。」當山河變色,雨勢猖狂,想起的其實是創世紀裡諾亞方舟的寓言:毀滅,警告,是一種重生的可能。

但當被泥沙掩蓋的那一刻,夜裡聽見山林崩裂的聲音後想要竄逃的人們的身影瞬間出現在腦海。想起人類畢竟是通詞,貪婪自私的僅是少數;但亡佚的卻都是無名的人。

無名的人多可怕啊,她們只能成為數字,別無其他。

3-DSC_0796

終於脫困之後,路上已經排了滿滿的車。焦急想要到現場的我,開始試圖攔車,不過每一台車都坐滿了人。她們是急著想回故鄉,招引親人的倖存小林村民。

怪手此時開始整路,我和下車探看的村民聊起越域引水,她們說,不確定是不是工程的關係,「但要說沒關係,我們在這住了好幾代,這地方這麼平,山怎麼會崩,實在是想抹曉。」

村民陳大姐說,事到如今,一切不但難以追究,也不敢再回去小林村住了。她眼眶一紅,想到沙土把房子和村民的屍體困得不能動彈就難過,「現在只希望路快弄平,好讓我趕得上法事。」

聊了一會路通了,居民的車一部部心急如焚地往家鄉前進,陳大姐和另一位村民羅大姐找不到原來載她們的車。最後和我們共乘。在車上時,羅大姐告知,她們一家二十幾口都在這次災難中過世。

羅大姐在小林出生,也嫁給小林村人,後來因工作移居台北,但所有親戚都在小林。父母、姊妹、兄弟和甥子甥女,「就這樣,一個晚上,通通都不見了。」羅大姐說,風強雨大那天,小林村長本來叫居民撤退,但居民不願意,「她們想說水只有淹一點點,以前也淹過,誰知道居然有土石流,一回頭,堰塞湖就崩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

視線順著羅大姐感傷聲音的指示,來到她注視著的窗外的崩塌地。

原來「都‧沒‧有‧了」就是─

土沒有樹。山沒有林。人沒有家。

4-DSC_0813

在村民的指示下,一路從寶隆村,順利經過滴水直至甲仙。雖道路泥濘,但仔細駕駛還是可安全通過。終於,在九點前將村民送到公祭場所,她們不住地道謝,我卻希望這聲謝謝從來不必出現。

公祭場所在甲仙鎮公所附近,由鎮公所和宗教團體千佛山合辦。搭起了簡易靈堂,桌上擺放供品、照片,倖存的小林村民或兩眼空洞地坐在椅子上;或摺著紙蓮花;又或,有啜泣不斷,卻已經掉不出淚的。

5-DSC_0819

我舉著相機,難以拍照。算了算,各家電子媒體都到齊了。記者們將角架放好,有的一邊乘涼,有的一邊獵捕。幾乎可以猜測到她們在等待什麼。而果然有記者去找了桌上擺滿照片的居民,要他說出每一位亡者的姓名,然後捕捉這位男性的眼淚。

為什麼無名的人,只能在這時候臉孔清晰呢?

祭典開始了。法師搖著鈴,後面跟著拿著幡旗與香的居民,法師唸著咒語,然後大喊一聲跪下。忽然,崩潰痛哭的聲音爆出。在這一聲「跪下,迎接親人」的召喚前,所有強自鎮定都被擊碎,靈堂內的生者,激激顫顫雙手合十哭吼著親人的稱謂說:「請妳們回來、我們來接妳們了。」

6-DSC_0847

她們的哀痛震痛我的雙手,於是我將鏡頭移向神佛。

接著拍下唯一一張清楚的淚痕,帶著這幕景像,前往小林村。

7-DSC_0857

在往小林的路上,因路斷得七零八亂,一個錯拐,來到關山村。關山村和小林村只隔一個山頭,是個小庄腳,只住了十來戶。到今天為止,一位居民都沒有拿到政府或民間的任何物資,斷水、斷電、斷通訊、聯外道路也都斷。要不是在路的盡頭和移居外地的居民相遇,誰也不知道,這裡有著一個村莊。

居民吳小姐一得知我是記者,氣得說「正好,妳來寫,把我們『二等公民』的狀況寫給台北知道!」吳小姐說,一直到昨天才和村裡的人聯絡上,平平都是人,救援的眼光卻都放在明星災區,「真的是沒有人來報導耶,我們還要自己買物資進來!連聯外道路都要村裡的老人家自己搭建!」

和吳小姐一家人一起走過卵礫石的坍方地,這裡的情況確實比新發村好上太多,但河水的湍急卻不遑多讓,誰也不可預料,再一場大雨會造成什麼後果。走上便橋,是關山村民用倒木和竹片做的,和溪水不過五十公分不到的距離,只要一場雨,這裡又是另一座孤島。

8-DSC_0920

關山村和寶來離得很近,村庄後方的山已經慢慢崩陷,居民都很擔心寶來也有毀村的狀況。村裡的溪原本不大,「但這次風災,它膨漲了十倍!」居民的農田被淹掉了,但好在只是農田,住宅沒有與河爭地,也不緊鄰山邊,總算逃了一劫。

翻開地圖,像關山這樣的聚落不知凡幾,吳小姐那句「媒體只關心死很多人的地方」一直敲打我。政府沒有救災,媒體更沒有救災。在關山,風災荒謬之種種,更顯荒謬。

離開關山,往小林。離小林村愈近,就愈感沉重,連天空都聚攘了烏雲。往前望,哪裡還有路呢?連怪手也累了,整平,水又來了。是太長久的阻撓吧,水才這樣執拗地索討。

一路上看見的,都是破碎的岩層,印證了環評報告寫的內容。這裡地質以砂岩、頁岩為主,都是結構疏鬆,易通透的地質,水勢一大,很難不產生災害。更何況多了工程炸藥的擾動。

9-DSC_0916

很難想像,為什麼非得在這樣的地形地質上進行龐大工程?即便環保團體早於開工前警告會發生危險,但水利署就是充耳不聞,並不斷否認越域引水與小林村滅村相關。怎麼不相關呢?

水利署宣稱地質已調查仔細,那麼為什麼需要提出環差報告呢?

望著眼前被居民稱為獻肚和過溪兩座山驚人的崩塌地,良久說不出話來。村莊在哪裡,已經完全看不出來。而媒體走過屍水橫溢的小林村遺址時,僅為了再度捕捉哀痛逾恆的表情。

10-DSC_0984
我知道,我們真正是看不見小林村了。

11-DSC_0958

(作者為線上記者,本文轉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