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蘭部落的莫拉克過後 (3)一臂之力

宋主任與vuvu黃友信並肩坐著,雖然身為排灣族,但是我的族語能力不足以理解他們說的,只見vuvu緊緊牽著宋主任的手,像是在叮嚀也像鼓勵,宋主任時而頭低著看著地上安靜的聽著時而答話…我看到最真摯的關心與一臂之力。

前情提要:

台東嘉蘭部落在莫拉克颱風過後,展現無比堅毅的團結自主,透過世展會和謝英俊建築師一起搭建溫暖的中繼屋,已經快要完成,同時互相照顧,準備邁向重建。

本文作者為嘉蘭重建家園影像協力小組成員,也是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族人,目前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二年級,定期記錄部落重建過程。

這篇現場紀錄的日期是8月20日, 因工作繁忙,可體會記錄者無法整理最新情況,但回溯過程中點滴,細膩文字帶領讀者進入每日現場,感謝作者與大家分享。

閱讀「嘉蘭部落的莫拉克過後(2):牽手連心」請點選這裡。

───────────────────────────────────────────────────────

2009.08.20

昨晚從青年會所回到家,盥洗完後和Lisin試著用電腦過帶卻因為電腦問題讓我們研究到凌晨。清早,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的工讀生Kiu在我睡夢中拿了一條轉接線給我,便興奮的起床再試一試卻還是因為電腦問題無功而返。只好和Lisin兩個人將這兩天的衣服那出來洗曬,也整理了這幾天的筆記跟上網搜尋資料。

吃完阿媽煮的愛心中餐後來到介達國小,走廊上不見鄭漢文校長的身影,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到了嘉蘭去了,因此我們便和韋涵一起騎車往嘉蘭去。到了嘉蘭村活動中心,正好碰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帶著六十萬元的慰問金前來探視大家,隨行的還有原住民籍立委陳瑩與她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的父親陳建年,以及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童春發和台東縣長候選人劉櫂豪。

980915-jia-lan33-01-360.jpg
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前來嘉蘭探視慰問,vuvu代表收下慰問金

幾位vuvu[1]被推派代表接受慰問金,大家將鐵椅子排成一排讓vuvu坐在大家面前,攝影機圍著他們拍著,當蔡主席與他們擁抱時攝影機蜂擁而上,我拿著小DV站在vuvu背後的台階上看著發生的一切。

蔡主席也發表對大家了慰問與加油打氣。蔡主席與大家一一握手致意準備離去時,一位ina[2]突然大喊「不用來這邊演戲,叫陳水扁把錢吐出來我們就有救了,我就是胡德夫的妹妹」,原本和諧平靜的場面突然因為這一句話變得開始騷動了起來,攝影機趕緊轉向拍攝這位ina,此時,另一位ina大喊「蔡主席加油」,兩方叫喊聲一直持續著,蔡主席回過神後又繼續與大家握手。

蔡主席一行人離去前接受記者採訪,被要求發表關於立委高金素梅帶團訪大陸一事,蔡主席說在這個時間點出訪的確不妥,立委陳瑩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出訪時間不只不妥,收受大陸捐款的兩千萬人民幣作為政治酬庸,也有被中共收編之嫌。

一席人上車離去前,一位送蔡主席上車的kama笑了笑要蔡主席不要把剛剛的事放在心上,蔡主席則不氣不慍的說「她可能是太激動了」。一行人大約待了十五分鐘便離開。

同行的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童春發是我和Lisin大學時就讀的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的院長,也修過他的課,我們習慣叫他vuvu。他並沒有隨著蔡英文主席的車子離去,而是留了下來,我們走過去跟他打招呼,他還記得我們,問我們「怎麼會在這邊?來幫忙的嗎?」

Lisin問他怎麼會來,他說「就來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幫上忙的。」Lisin順著vuvu的話問史前館有什麼幫忙的計畫,vuvu說目前初步的想法是朝兩個方向前進,一個是兒童的心靈輔導,第二則是是田野調查的部分,目前已有一名專員在嘉蘭作文物、文史以及傳統技藝的採集與調查,計畫未來能夠在館內展出嘉蘭村的過去,以及這次風災的情形和同心協力的重建路程,紀念這次風災受創的家園,讓更多人關心嘉蘭的重建之路,也讓大家重視與愛護這塊土地。

韋涵說要要先離開到金峰鄉鄉公所辦理這次水災的捐款專戶,我們當下決定拍攝他作為一個青年參與重建的過程。一進鄉公所便見到在鄉公所工作的壢坵部落的青年會長勝華,他說壢坵很幸運的沒有重大傷亡或財物損壞,不像嘉蘭這麼嚴重。

我們跟著韋涵在等待區等著公文,但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專戶無法在今天申請通過,承辦人員打了幾通電話幫忙詢問卻還是無功而返,我們只能回到上部落活動中心跟鄭校長還有宋主任報告這個消息。

剛跟韋涵認識的時候,以為他是個喜歡玩做事隨便的年輕人,原因在於他經常講一些無理頭的笑話,打破了我對於「災民」(我實在不喜歡這個詞)的既定印象:歷經苦難的、愁雲慘霧的,以致於剛開始認識他會覺得:你怎麼不難過?但在這幾天的相處發現他是個負責的青年,雖然並未參與決策而只是作輔助性的工作,他卻也是認真的完成每項被指派的任務。

我記得認識他的第一天,我很直接殘忍的問他:「你們不難過嗎?」,他跟濬哲回答:「難過一下子就好,不要太久。」簡潔有力,然後唱著用陶喆的「找自己」即興改編的歌曲「找房子」,他們說在大雨過後溪水逐漸退去曾沿著河岸找自己家的殘磚片瓦,我問他們有沒有找到,他們說有幾塊好像是家的碎片。

這幾天跟著Lisin和正在清華大學讀人類所趁著暑假回到老家太麻里作田野實習的一飛一起「走來走去」,大學本來就要好的我們,在閒暇時刻聊到一飛的女友Ibu的狀況,他說上週他繞過整個台灣,從台東到台北再從台北到高雄才見到Ibu,住在那瑪夏鄉的Ibu家裡全毀了,所幸家人都平安,只是安置中心的現場亂成一團,很多親戚被分散到不同的安置中心,根本不知道親戚到底還留在山上或已經被送下來。

「亂」,一飛用這個字跟我們形容他在高雄看到的情形。

其實我們也擔心嘉蘭會有這樣的情況,大家被分成兩個地方安置,物資也分成兩批進行發送,在拍攝的過程當中也聽到一些ina、kama還有vuvu討論物資的發送狀況,許多物資是被直接送往嘉蘭活動中心,害怕安置在介達國小的他們被遺忘了或是分到較少物資。

傍晚回到介達國小,我們跟大家一起用餐,一盤香腸、一盤竹筍肉絲和一個湯,兩菜一湯這就是大家的晚餐,我坐在一旁的課桌椅看著大家,發現大家吃得都很少,吃飯時間也很短,晚餐時間很快就結束,餐盤由膳食組的ina們拿去廚房清洗了。

大約七點四十五,vuvu張正明、宋仙璋主任、宋賢一議員、Lisin和我來到正興部落長老vuvu黃太一的家中拜會,告知長老大家可能會共居兩年,如果嘉蘭村民在未來有讓正興部落覺得不妥的,也請指正與包涵,宋主任很謙遜的說。宋議員則是不多話的坐在一旁,他說他會監督嚴格監督地方政府的重建腳步,只要部落達成共識,他就能盡一己之力去監督政府的執行能力,盡全力的作自己該作的事。

離開前,宋主任與vuvu黃友信(vuvu黃太一的的弟弟)並肩坐著,雖然我身為排灣族,但是我的族語能力不足以理解他們說的,只見vuvu黃友信緊緊牽著宋主任的手,像是在叮嚀也像鼓勵,宋主任時而頭低著看著地上安靜的聽著時而答話…….。

我看到最真摯的關心與一臂之力。

image003
宋主任與vuvu黃友信,叮嚀與鼓勵

回到介達國小,大家差不多準備就寢了,在走廊上碰見韋涵和濬哲,韋涵對我們說了一句「你們今天用這麼晚喔!辛苦了」,他們問我們明天還會不會來。我和Lisin也該離開回到香蘭去,準備離去的同時,看見走廊牆上多了一個自製的日曆,

日曆上每天都有除了日期外還有一些字句,例如20號是「加油」,21號「找事作」,23號「幫助別人」,24「合手感恩」,27號是「我愛家鄉」,30號「向大家致敬」,31號「謝謝介達國小」,字字句句都是對大家的打氣鼓勵和感恩給予一臂之力的人,我和Lisin邊笑邊拍這可愛的日曆,每翻一頁都覺得心中是滿滿的感動。

image005
圖三:貼在介達國小走廊上自製的日曆

稿費全數捐給 嘉蘭部落重建家園募款專戶


[1] 排灣語,對祖父母的稱呼,亦指孫子女。[2] 排灣語,對母親與母親輩女性的稱呼。

八八水災的這一堂課-如常順天

部落居民說在村落北方上頭原有四株約三人才能合抱的大茄苳樹,但陸續遭盜砍了三株,在第三株運出時才被查獲,說是要拿去種香菇用。而碩果僅存的一棵,這次也獨木難撐再也抵擋不住滾滾洪流的沖蝕而整株連根衝入小溪…

災後不久,隨同本校師生組成的「校園重整送愛活動」志工團來到受媒體關注較少的台東縣大武鄉,投入附近學校、社區、部落的環境清理。

火車在中午時分一路由宜蘭往花蓮台東前進,平時這可能是趟最悠閒的慢活之旅,確實在到花蓮之前的山水之美是大致依舊,然而在花蓮之後往台東之間,每經過一條河川,無不見仍滾滾而來的泥流,很難想像在大雨過後近十天,卻仍有這麼盛大的溪水,或確切的說是山河嗚咽的淚水。

而距出海口不遠處的河段或橋下則滿佈大大小小的木頭與巨石,正常的樹木不該落腳在河流,不是嗎?如今他們不知為何被連根拋拔出土地,滾落激流中,再一路被洪流推擠到此,如今他們累了,河流終究收容了他們,但遲早大海也將成為他們的歸宿。

此刻正慶幸此條連結花東縱谷的鐵路橋段施工還不賴,仍能挺住。但由台東火車站轉由中巴接駁行經太麻里段時,我們震懾於路旁堆積比人還高的土石,而巴士行走之處卻是公路被沖刷掏空後再回填砂石的臨時便道,只能說車在晃晃盪盪下終抵大武鄉。

980912-p8190561-250.jpgP8220734

除了災民也傾聽山林的嗚咽

除了本校宜蘭大學及蘭陽技術學院組成的82名師生志工團外,隨後也聯合輔仁大學前後兩批各兩天的志工團一起運作。我發現組成這支百多人的志工團最喜歡的是去現場清污,最怕的是被派去打掃檢落葉的工作,因越粗重越有成就感。在這裡保證可以發掘企業老闆最喜歡的員工類型,因為大家皆是工作狂,會積極地沒事找事做。

我們幸運遇到台北縣來此支援由吳豫州督導帶領的16位教官團成員,經統籌後可以適當評估哪些是優先清理的重建單位,以及更有效率地進行人力分配。

P8190578

之後幾天在一剷又一剷、一桶又一桶的泥漿土流中,我思索著何以致之?

此次大武地區受災最重的地區在大鳥村,雖然因及時撤離未有人直接因土石流傷亡,但遭埋沒在大片土石下的家園以及兩層樓只剩一樓或屋頂的房屋卻警示著,下次可能就無這般幸運?

部落居民說在村落北方上頭原有四株約三人才能合抱的大茄苳樹,但陸續遭盜砍了三株,在第三株運出時才被查獲,說是要拿去種香菇用。而碩果僅存的一棵,這次也獨木難撐再也抵擋不住滾滾洪流的沖蝕而整株連根衝入小溪,橫阻在整治後毫無生態觀的水泥河道的小橋上,以其肉身抵擋更多奔流而下的土石。

而土石束集後只能往河階台地古老行水區上的建築灑野,遂造成小溪旁路邊的好多戶與大鳥社區活動中心首當其衝。社區活動中心內被土石泥漿自窗門外攻陷深達腰際,面對室內滿滿的土石,推土機只能清到大門可入內的某個程度,因此我們就要接續室內在二扇辦公室門後約莫七分滿五尺高土石的挑戰,面對此景的人大概就能體會所謂愚公移山的精神!

P8190552

凡來自土地的請還給土地

部落另一側原也是條小野溪,之前野溪旁有幾畦的梯田,聽說是請漢人朋友前來傳授種稻技巧,如今只剩最上一畦水稻田猶在,以下的幾畦皆被側邊傾洩而來的土石流沖走,不復見原貌了。

然而大量的土石怎能在筆直鋼混凝土化後的小溪溫馴而下,故大半的土石遂堆在村落南岸與大竹高溪交接處的低窪平台,在低處的房子淹沒二公尺有餘,本小隊榮幸被分派負責善後,清理出的泥漿土石量令人驚惶!

真正幸運的是大鳥部落的土石流大抵順著部落兩旁小溪而行,中間居住的民宅僅山坡較高處被掩沒十來戶,且無人傷亡,比起幾全面覆滅的小林村算是天可憐憫。

後來從另一位耆老處又聽到更早也更完整的故事,原在部落兩側野溪未整治前,是有10多棵大茄苳樹的,但在做河岸工程整治時,只留下了4棵。老人家都認為這樣不好,因為先人交待千萬勿破壞大樹等有神靈的生命,無奈這樣的叮嚀早已失落或也無力改變。

這位耆老還說造成這次的災難,恐怕早在日據時期就已種下,斯時日本人為便於管理原住民,強迫原分散在山上4個部落的人齊聚到山下來。而漸離山上的遊獵生活後,遂造成日後山坡地種田、種檳榔等被過度開發的命運,也埋下今日之果,這推論甚有道理。

不管歸咎於日本人或歷來的政府,我們對待森林、野溪的方式定是出了問題,如今只不過是一次的總體檢,就暴露了原已外強中乾的體質,如今只能思考如何去改變體弱多病的山川環境,因為接續而來的氣候變遷仍會不時強迫我們接受無數來自大自然的體檢。

環境倫理也是品格教育

這次大武溪左岸的大武村亦深受淹水之害,支援期間我們就住在同側的大武國中學生宿舍,學校以操場及教職員宿舍是受害最慘。究其因除了上游大量土石流傾洩而下,還因為有一段距出海口上頭約1公里處的堤防被故意撤守所致,此缺口乃因此處砂石廠為出入方便而撤堤,導致洪流灌入堤內形成另條滂沱水路的奇景。

向我們投訴的村民包括甚至是某民代的樁腳,皆將責任指向盤根錯結的地方政治惡勢力,在一付莫可奈何的怨嘆背後是大家不願多惹事的鄉愿心態,鄉愿就是我們山林被毀,以及這個社會原地踏步無法往前邁進的主因。

畢竟所謂生態倫理或環境正義離我們庶民或達官貴人仍遠矣!相對於現推行品格教育是有些諷刺,品格教育不僅是人對人的尊重,也包含人對大自然該有的態度與同理心,不善待環境、不重視環境倫理,就只能接受大自然的試煉與回饋!

水產養殖業只是共犯之一

同樣在高山另一端的濱海,一樣是受到天災加人禍的肆虐,只是這人禍早已種下。地下水超抽不是始自今日,也不是只有水產養殖業在超抽而已,這是戰後一心發展經濟、賺取外匯的時代背景種下的因,因為在中上游的工業用水超抽的更厲害。養殖業實在很倒楣,只因是下游的最後一棒,遂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現今佳冬、林邊的養殖都以養殖海水魚為主,多已跳脫原養鰻、養蝦等須超抽地下水的方式,已漸朝向友善環境養殖而努力,只是昔日造成的地層下陷卻已無可復原,遂有今日肇致的慘況,政府或漁政單位應思考將林邊溪周遭既有漁塭徵收轉恢復為洪泛平原以還地於河,徹底解決遇水則淹的問題,漁民有這筆資金也可有其他轉業的機會,否則仍是在受災與修復間循環。

面對百年災變要如常順天

這場百年內的島內災害,在親身走訪及目睹土石流淹沒後景象,我想人禍應遠大於天災!

然而我們也要回顧過去的兩三百年,其實台灣的天災也不下數次,因為在雲林到台南的沿海存在一個「台江內海」,清朝的彰化鹿港,雲林北港,台南鹿耳門等可行舟楫之便的港口如今何在,如今「台江內海」只剩下數呎深的七股潟湖溼地?

過去 300年來多次的暴風雨(1823年、1842年、1906年)帶來的積泥填海造陸的應算是自然的旨意而非人為的傑作(註1),包括曾文溪的數次改道。面對今後不可抗拒的天災與全球氣候變遷,我們能做的是不要再把人禍加諸其上。

山坡地的過度開發與高山農業的盛行,其實與我們偏愛高山茶與高冷蔬菜的消費心態脫離不了關係。但除了不鼓勵平地人上山租買高山田園耕作外,最不忍苛責的是這群原住民朋友,要不是早期漢族先人的逼迫,原住民何必退守到窮山僻壤,成為第一線的氣候災民,今後更將面對大自然的加劇反撲,這個全民共業由高山與低地的居民承擔了,怎能輕鬆一句「遷村、撤村」就可以解決這個誰也不想背負的原罪。

今天原住民面臨的是退無可退,進無可進的窘境,要遵重原民的生存權、文化權,唯有傾聽其內在聲音,輔以其原有在大自然的生活智慧,才能脫離自我甚是的狹隘心態。部落是原住民生命與文化持續之所在,四分五散的遷村又與滅村何異?

建議是否有可能在維持原住民生存與文化保留的民族尊嚴上,輔以友善環境、友善農業的生產方式,以較不破壞表土流失等草根栽培的生態農業方式,做適當的農業生產,如同我在新竹尖石鄉原民部落看到的範例(谷立有機農場),這只是讓原鄉農夫回復祖先的耕作農法與傳統技能。或可藉由企業以公平貿易方式認養原住民有機農業使其免受菜蟲掮客的挾制,而得以永續的利用原有山林。

山水本有情,不論是高山或低地,山原本是我們先民的家,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奈乎一次又一次我們都學不到慘痛教訓,這次老天只好無情的給大家上了這堂課,只是在災後我們能感同身受多久呢?

就如同那被遺忘也躺了好幾年的國土復育條例,到現在又有多少人在乎呢?不在乎,那就只好年復一年繼續上這堂課,直到老天哪天教會了我們。

註1:以上引述自湧升海洋部落格: 日全蝕與88水災

(本文作者為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嘉蘭村的八八山寨

88山寨的無奈生活,在東部的美景中展開,他們不知山寨能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才有永遠的家,但是他們知道,此時部落相守一起,外界也很關心,所以要更有毅力走下去。他們說,退縮不是原住民的天性…

編按:

許多原住民部落在莫拉克之後,面臨重建與遷村的難題,公視九月七日晚間十點,播出「嘉蘭村的88山寨」以及「遷村的欲走還留」,關心部落重建的朋友,歡迎轉告收看。

下文為節目內容之文字與影像紀錄,由資深記者munch製作,感謝提供轉載分享。作者另有紀錄原鄉危機的其他文章,請閱讀「山怒未已─原鄉部落大危機」

980905-d0f568957d-400.jpg

莫洛克颱風帶來的豪雨,沖蝕了太麻里鄉嘉蘭部落的河岸,造成部落五十多戶民宅掉入水中。驚魂未定的受災居民,分別被安置到部落內的活動中心,以及山下的介達國小教室內。

原本收容所區分男女房舍,但是受災居民反應災後大家都心慌,不想再和家人分離,協商後才以家庭為單位,住進收容中心。地上鋪設床墊,一旁放著發放的生活用品,沒有隱私的收容所環境,相當克難簡陋,許多老人神情落寞,想念回不去的家園。

不過學校開學在即,教室無法長久收容,受災民眾在開學前,必須搬遷離去。在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下,嘉蘭部落的受災居民,部分選擇依親居住或返回沒有立即危險的家園,其他的受災居民,則前往介達國小的活動場,住進緊急調借來的帳蓬中。

一頂頂帳蓬,整齊排列在學校活動場上,集合式的帳蓬區,狹小的生活空間還是不便,但是受災居民不願分散居住,他們接受這樣的收容空間,並且為這個地點,以八八水患造成災害,取名為88山寨,做為重新起步的地點。

image

由於嘉蘭部落受災時,居民集體撤離,並未各分西東,集合在一起的居民,馬上能夠進行組織分工,分別進行生活事務。負責介達國小管理的宋老師說,他們不是習慣當災民,但是原住民本來就會分工。

image

山寨裡回歸一種部落集體生活的型式,有點原始,但是效率奇高。收容所的婦女,協助製作食物,她們將熱心人士捐贈的蔬菜,一一分配整理。在另一角落中,由大專青年組成的志工隊,幫忙照顧收容所的孩童,為他們帶來歡樂氣息。

image

面對災難,災區民眾最關心是未來的安置,以及最終的重建計畫。在一場由鄉公所召開的會議中,受災居民各戶派出代表,前往會議室進行討論。在重建的工作上,嘉蘭部落的受災民眾,展現相當的團結力,他們不斷相互溝通,先有共識,再和政府討論協商。

對於最終遷村的位置,居民代表希望能夠在安全考量之外,也能回歸部落的傳統領域,讓文化依然延續。他們看中一塊部落上方的土地,希望未來將有危險的居民,都一起安遷過去,避免年年逃難,但是土地屬於私人所有,收購仍是問題重重。

遷村的最終位置有待討論,但是做為中繼過度的組合屋區,已經在山腳下一片空地開始興建。

image

嘉蘭部落的組合屋,乍看之下相當龐大,和傳統組合屋不太一樣,會讓人以為在蓋別墅。負責設計的謝英俊建築師,對租合屋的設計,堅持舒適的人性考量,他認為又小又悶的組合屋,不適合居住,沒人住就是浪費。

image

謝英俊建築師參與過九二一地震及四川大地震的重建工作,對於組合屋的興建,堅持當地居民自力造屋,以及原屋再利用的原則。

在組合屋區內,嘉蘭部落二十多位部落居民,以災後的多元就業方案,參與建造組合屋。原住民是天生的工匠,不僅會造部落原始屋,對現代式建築,也到城市有練過,所以手腳快速俐落。

image

但是,對於建築師的簡易設計,就真的不清楚這塊板要接那跟柱,於是常常是看圖模糊。不過謝英俊堅持要他們親身參與,因為這不只是份災後的生計工作,更重要是這些房子,在找到永久居住地後,可以拆了跟著他們走,省掉未來建屋的費用。

對於漫長的重建工程,變數很多,常常說好的事情,過段時光,換個政權,然後一切就說不準。長期幫助部落重建的世界展望會,最瞭解箇中辛苦。他們希望民間與政府都能一起努力,協助災區民眾走向未來。

image

88山寨的無奈生活,在東部的美景中展開,他們不知山寨能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才有永遠的家,但是他們知道,此時部落相守一起,外界也很關心,所以他們要更有毅力走下去。

災後第一個星期日,在舉國悲淒中,他們很低調的舉辦烤肉,感謝幫忙的志工,也讓孩子解解饞。他們說,屋子倒了!生活總是要過,退縮不是原住民的天性。

在88山寨,看見一個奮鬥的部落。

嘉蘭部落的莫拉克過後(2)牽手連心,合手感恩

「我知道大家煩惱蓋房子的錢的問題」宋主任站在台上和大家這樣說,中繼屋是可以異地重建,或是請慈濟功德會協助各位……。站在一旁拍攝的我,不太敢直視大家的臉,透過攝影機的螢幕微暗的燈光中,默默的紀錄這個期待…

前情提要:台東嘉蘭部落在莫拉克颱風中遭受風雨侵襲,但在地方族人互助合作,加上外來團隊的協助下,已經開始進行自立造屋的工作,先搭建有部落精神的中繼屋,再來仔細思考重建方案。

這篇文章的紀錄日期是8月19日,文章中提起蓋中繼屋的事情,在8月27日已經進行了「立柱儀式」也有當日的影像剪輯,在這篇文章裡,作者記錄在儀式背後的心情,以及部落面對挑戰的過程,讓在外的族人與關心朋友更能瞭解現場感受。

本文作者為嘉蘭重建家園影像協力小組成員,也是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族人,目前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二年級,他將定期記錄部落重建過程,與大家分享。

閱讀「嘉蘭部落的莫拉克過後(1):in,進入」請點選這裡。

───────────────────────────────────────────────────────────

約中午來到介達國小的安置中心,不見韋涵跟濬哲的蹤影,卻巧遇嫁到嘉蘭村的國小國中學妹,才剛當上媽媽的她跟老公、小孩一起住在安置中心裡,雖然老公和她的工作並不穩定,但還是一樣樂觀開朗,只是一談到房屋跟小孩,她回了我一句「我不知道怎麼辦」。

天氣依舊炎熱,下午陸續有幾個NGO團體來到介達國小表達關懷之意。Lisin、我及堂妹Saljeng因為熱昏了便朝店鋪的方向走想買個冰涼的飲料,我們在店鋪旁小歇一會,一個約四五歲大的孩子問我們:「你們來救災的嗎?」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我們作的只是拍攝工作而已,陸續來了一個與他同齡和一個約十歲的小孩子和我們聊了起來,我們玩起猜謎遊戲。

回到介達國小,我們拍攝生活起居空間及一些零碎的畫面,國軍運來了流動式的洗澡間供大家使用,晚間六點到十點供應熱水,無隔間的設計讓大家洗澡時都是坦誠相見。而安置中心也設置一二樓男女各兩間的教室作為睡覺之用,大家的家當就擺在自己睡覺的位置上。

980831-taidungjialan-360.jpg
流動式的澡間

教室走廊的牆上貼著自救會的「嘉蘭村八八水患受災親族自律生活管理分工表」海報,共分為教育、膳食、協力、照護、環保五組,每組選一組長負責發落工作事項,另有對外窗口代表組由kama宋仙璋主任和kama王清松負責以及蔣爭光負責的權益關懷組。

海報最下方寫著「牽手連心,合手感恩」、「房子倒了,人沒倒,精神在,力量在,希望在!同胞,加油!」,大家都很有共識的執行自己的工作。

image003
貼在教室走廊的工作分組表

大家戲稱宋師母是風紀股長,專門管理大家的生活起居,例如宣布物資發放時間、公布有那個團體要來看看大家、何時要召開會議或是隔天的行程等等,我經常看她拿著大聲公,帶著沙啞的聲音跟大家報告事項。

接近傍晚,她突然說頭很痛,一問之下才知道師母有高血壓的症狀,醫護站的人員也來幫他量了量血壓,要她少煩惱,我們也常這樣安慰大家,但面對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流入汪洋大川不知何去何從的當下,這是困難的一件事。

傍晚,回到拉勞蘭部落,老人會館外擠滿了台灣各地來的志工約40位正在享用部落媽媽準備的晚餐,他們十八日下午就來了,住在青年會所、老人會館和教會,由財團法人部落重建基金會負責規劃分配他們往更南邊部落的災後協助事項。

此時,我們接到電話說介達國小的安置族人正在討論關於組合屋及遷居的事宜,餓著肚子騎著車子又來到介達國小,宋仙璋主任正在跟大家討論開學後因無法繼續住在教室的居住計畫,以及新居地及中繼屋的建築配置圖,同是嘉蘭村出身的台東縣議員宋賢一則坐在一旁和大家一起聽取簡報,大家贊成依照宋主任所畫的圖作為暫時居地的空間配置。

有人向議員提出是否能夠有效的監督地方政府與鄉公所重建計畫的進度,他們還是希望能夠回到嘉蘭村居住。2005年海棠颱風已侵襲過嘉蘭村,但政府的重建腳步龜速,今年又碰上莫拉克颱風,造成嘉蘭村約莫七十戶民宅遭受影響,有的居民是二度受災戶,因此居民質疑,此次風災後,政府是否又會以緩慢的重建腳步應付居民急迫的心?

宋議員和宋主任說,大家都想要在短時間內能夠有更固定的居住地方,已與金峰鄉鄉公所和正興村協調,將寄住在正興村上方的公有地,但是在中繼屋完成之前,必定碰上介達國小學生開學的時間,大家勢必將教室還給學生,世界展望會承諾將運送帳棚過來暫時作為大家的房屋,而帳棚的位置則是設置在國小的風雨球場上。

「因為我們要暫時住在正興村,該有的禮貌要有」,大家決定要向正興村表達感謝之意,並且在中繼屋動工前及落成舉行palisi祭告儀式,知會在地的神靈與居民。

此外,宋主任也提到,大家還是希望回到嘉蘭去,不過接近河道的部分已無法住人,因此,將在上部落的新富社區尋找新的居住地,目前暫時有兩塊可以考慮的土地。

「我知道大家煩惱蓋房子的錢的問題」宋主任站在台上和大家這樣說,中繼屋是可以異地重建,或是請慈濟功德會協助各位……。站在一旁拍攝的我,不太敢直視大家的臉,透過攝影機的螢幕微暗的燈光中,默默的紀錄這個和諧和期待希望的會議。

會議結束,拍攝鄭校長和宋主任討論中繼屋未來的規劃,台北來的諮商師信衡也來了坐在一旁聽著。中繼屋的設計以「文化內涵、以人為本」的概念為出發點,希望安置中心的大家以自然材的方式協力造屋,林管已處發佈消息,隔天(八月二十日)開放漂流木撿拾,中繼屋的計畫與工程看來已蓄勢待發了。

結束拍攝回到了拉勞蘭,青年會所的哥哥們正談論著今天到更南邊的部落協助的經歷,我和Lisin兩人煩惱著DV的過帶問題,承諾每天剪輯一小部影片放上網路,卻因為機器的問題沒辦法實行,看來只能回到花蓮再作處理了。

後記:

這篇文章的紀錄日期是8月19日,文章中提起蓋中繼屋的事情,在8月27日已經進行了「立柱儀式」,下面影片為8月27日影像剪輯。

 

 

(本文稿費全數捐給嘉蘭部落重建家園募款專戶,其他嘉蘭新聞,請閱讀這裡)

(作者為嘉蘭重建家園影像協力小組,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族人,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二年級)

嘉蘭部落現況與教育需求0826

嘉蘭部落頭目說,至16日上午統計部落內房屋被水沖走的戶數共有68戶,部落靠著緊密的守望相助、互相通報,災害無人傷亡是不幸中的大幸,但目前部落內仍有許多房子有一半埋在泥沙中,居民也擔心九月開學後…

編按:

本文為參與嘉蘭部落重建的志工寄來的現場記錄與教育上的需求,嘉蘭部落自立重建的過程中,請大家一起來關注支持!

嘉蘭國小的電話:089-751-224, 另外還有一個「嘉蘭國小─莫拉克颱風災後關懷重建」的部落格,上面有災後重建的訊息。

─────────────────────────────────────────────────────────────

敬愛的朋友您好

八八水災重創台灣,前兩日翠菱和海洋大學、東華大學師生所組成的22人志工團隊,載著一卡車物資進入台東太麻里,並加入「太麻里基督長老教會莫拉克颱風救災與重建中心」的工作,並在道路搶通後立即將救援物資送到受創嚴重的嘉蘭部落。

嘉蘭部落頭目說,至16日上午統計部落內房屋被水沖走的戶數共有68戶,部落靠著緊密的守望相助、互相通報,災害無人傷亡是不幸中的大幸,但目前部落有許多無家可歸的族人、部落內仍有許多房子有一半埋在泥沙中,急需要家園重建、整建的工作,許多居民也擔心九月開學後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都出問題

本週,我和嘉蘭國小聯繫上, 嘉蘭國小提供25名小朋友的需求清單(文具用品、書籍等), 我們(海大老師帶領的十幾位志工)也採購完畢送到嘉蘭國小、並協助大鳥部落清理家園。

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再協助募集25部單車、25電腦送給受災的小朋友, 我們將部落的資訊與需求帶出來, 若有單位願意捐贈就太好了, 捐贈時,以捐助單位名義捐贈給嘉蘭國小。

深深的感謝您!

翠菱 敬上

0826-jialanxiaohai-360.jpg

海洋大學蘇達貞老師(前排左二)帶領的海大、東華大學志工。翠菱在左三(藍色上衣,我剪頭髮了 )

image003

太麻里溪,原來沿著台九線兩側有兩排屋子,現在僅存幾個殘破的房子,南迴鐵路也被沖斷

image005

台九線兩側原有一些賣釋迦的商家都被沖到太平洋去了。

image007

沒有被沖走的小貨車,可想像當時的水流、漂流木的衝擊有多大

image009

著名的麵店,僅存看板,店面以被沖入太平洋

image011

沒有被沖入太平洋的房子,屋子裡塞滿了漂流木…

image013

埋在土裡的房子

image017image019

志工伙伴們協助整理物資,進入嘉蘭部落,已有世界展望會、台東基督教醫院進入關心災區

image015
image021

嘉蘭部落上方仍有堰塞湖威脅下游的安全,無家可歸的族人在此共同用餐。

image023

嘉蘭村有兩排巷道的房子像骨牌一個一個被大水沖入太麻里溪

image025

傾倒的房子

image027

部落裡的泥沙、大石頭、漂流木

image029

埋在泥沙裡的房子,對外道路搶通了,仍不見重機具進入協助清理…

嘉蘭部落的莫拉克過後(1) in,進入

下午四點,曾經協助921地震災民以特殊工法建起組合屋的第三建築事務所建築師謝英俊老師來到組合屋預定地,kama宋仙璋主任拿出了他所繪製部落協議的配置圖和謝老師、鄭校長及鄉公所人員一同討論。基本上,組合屋…

8月17號禮拜一,在南太麻里橋被衝毀後,第一次踏上返家的路。南太麻里橋被水沖毀的大洞已回填上去,幾十台的怪手在河床重新整治河道和給行車人平坦的道路。

夜晚,我在部落的青年會所聽的大家這幾天在部落的種種經過,包括交通中斷當天組成自救會、中央廚房,大家將冰箱理的食物奉獻出來,爸爸們去山上採集野菜蝸牛和竹筍、媽媽們負責中央廚房青年會所的哥哥姊姊妹妹弟弟們挨家挨戶詢問缺少什麼、收集柴火、簡易的傷患幫忙、獨居老人的照顧,有人捐出發電機,提供手機充電跟外界聯絡。

哥哥們說,部落的大家每天一起燭光晚餐,台九線南太麻里橋以南到金崙村以北的路段完全沒有車輛經過,星空很美,大家還一起看了場流星雨。描述得很浪漫,但我知道在路斷後,因為空投物資物不多又必須分給三個聚落,大家過了一段恐慌的時間。

image0017.jpg
紅色區域為這次遭到河水侵襲的區域。

8月18號,跨過了塵土飛揚和機械聲響轟隆隆的南太麻里橋路段,和Lisin在介達國小碰面,協助嘉蘭部落災後的影像紀錄。鄭漢文校長是我們的頭頭,但是他過於忙碌,我們也就不打擾他而在一旁訪問ina[1]們,太陽快把人曬昏,大家躲在樹蔭下搧著風聊天,有的躺在床板上打個小盹。

我們坐在年輕人旁邊,問拿著吉他的他們在聊什麼唱什麼,王韋涵和王濬哲兩個堂兄弟用陶喆的「找自己」即興編了一小段歌:嘩啦拉啦家裡被水沖走了,嘩啦拉啦大家在太平洋當好鄰居,找房子~~~~,哈哈大笑的背後會是什麼?我們心裡或許知道,沒有當場指明。王韋涵說他因為在軍中服役,沒辦法回來收拾自己寶貴的物品,有點可惜。

下午四點,曾經協助921地震災民以特殊工法建起組合屋的第三建築事務所建築師謝英俊老師來到組合屋預定地,kama[2]宋仙璋主任拿出了他所繪製部落協議的配置圖和謝老師、鄭校長及鄉公所人員一同討論。

基本上,組合屋的配置圖以分屬五個不同頭目的家團劃分為四個居住區塊(其中兩家團因人數少合併為一):

Maljivel、Ka’aluwan和Valjulu、Maledep、Tjaluwaway,加上公設的總面積為9874.13平方公尺,初步預計將容納70間組合屋,其實空間稍嫌擁擠。戶外設施預計有廣場、停車場、入口意象、儲水池(雨水利用)、水塔。而組合屋除了族人居住外,尚有會議室(兼接待室)、辦公室、會議室、儲藏室、教室(圖書室)、休閒育樂室、工坊。附屬設施有涼棚、小水池、公共菜園和石灶。

族人希望怪手整地時能夠保留地上原有的大樹及大型石頭作為新居部落景觀及其他用途,我們在新整的地上看見兩棵直聳的相思樹和大石頭,怪手並沒有把他們挖走。謝老師、鄭校長和宋主任認為暫時的新居部落雖然只是居住兩年,但希望還是能夠住得舒服,使用當地建材作為輔助,並且讓族人發揮巧思設計自己的家屋外觀。

鄭校長希望搭配政府災後重建政策由族人自己親手搭建自己的房子又能暫時有份穩定工作,一舉兩得。宋主任說族人是建築高手大部分都有建築勞工的經驗,只要謝老師在工程中教導,一定能夠很快完成組合屋的興建。

image0024.jpg
上圖:新居部落的地籍圖,下圖:宋仙璋主任所繪製的初步組合屋配置圖(含環境空間)
image0043.jpg

王韋涵和王濬哲已先騎車上去嘉蘭,我和Lisin忙完工地的拍攝後便順著山路驅車前往,原本往嘉蘭的路已崩塌,我們只能從陡峭產業道路往嘉蘭方向騎,從高處俯瞰太麻里溪河道大約擴大了七倍左右,漂流木散佈在水流過的地方,包括南太麻里橋面上。

到嘉蘭活動中心正好碰上發放物資及某個單位的救助金,物資堆滿整個風雨球場,年輕人協助將物資平均分給受災族人。我和Lisin來到下部落,景象太令人震驚,我居然找不到我親戚的家,河床上還躺著兩間樓房,有的房子路基已被淘空成為危樓不能住人。小孩子在乾掉的污泥上打棒球,相較於大人的憂慮,小孩好像沒有什麼煩惱似的。

嚴長壽也來了,鄭校長請了大家喝沙士,我和Lisin在店鋪門口跟店鋪主人聊天,她說家裡旁邊已經是河了不能住人了,但也不知道該去住哪裡,這是vuvu的心聲,如此心聲比比皆是。

傍晚,回到介達國小,宋師母說開學在即小孩的教育問題是她最擔心的事,小孩子該繼續讀嘉蘭國小還是要轉學到介達國小,如果繼續讀嘉蘭國小,勢必要有交通車接送小孩往返兩村,這是族人必須再去商討的事。


[1] Ina:排灣語,對母親與母親輩的稱呼。[2] Kama為排灣語,是對父親及父執輩的稱呼編註:

文中提到在部落重建的鄭漢文校長為台東新興國小的校長,災前就積極和族人共同努力部落自立,將校內家長組織起來作木工和布工坊,成績斐然,請閱讀韓良露撰寫的「從「不」工作到「布」工坊、「木」工坊 ─新興國小與鄭漢文校長的故事」

(本文稿費全數捐給嘉蘭部落重建家園募款專戶,更多嘉蘭情形,請閱讀這裡

(作者為嘉蘭重建家園影像協力小組,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族人,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二年級)

台東地區莫拉克部落訊息

關心歹東ㄉㄟ朋友,目前雖然有許多捐款專戶,但是不見得會將款項專門用在原鄉地區,或是只針對台東地區的原鄉災區,而電子媒體除了原民台以外,普遍很少報導原鄉災區的情形。現在,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願意擔任…

風災過後,台東地區的部落朋友們,已經作了集結組織,在地行動,協助族人共度難關。

很多關心的朋友可能還不知道如何關心台東的部落,以下是兩個訊息窗口,小地方也會不時轉載部落消息,請大家一起來關注!

980819-1481428872-400.jpg

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paiwansata&category_id=13702325

(1)台東地區莫拉克風災部落訊息通報區:

這個部落格是由台東民間自組各地部落通報,成員包含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獵人學校、南島社大協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各部落青年會組織…等民間團體籌設。

(2)【狼煙行動聯盟】~狼煙再起~部落格

另外,「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 」在這次部落行動中,作為台東太麻里以南原鄉重建資源的窗口,以下是他的文章,請大家一起關心!

 流淚的太麻里~台東太麻里以南原鄉重建資源的窗口

親愛的大家,尤其是關心歹東ㄉㄟ朋友~~

目前雖然有許多捐款專戶,但是不見得會將款項專門用在原鄉地區,或是只針對台東地區的原鄉災區,而電子媒體除了原民台以外,普遍很少報導原鄉災區的情形。

在這種狀況下,許多人對臺東災情停留在知本溫泉倒塌的飯店跟嘉蘭村沖毀的畫面,而沒有機會知道這次受創同樣非常嚴重的臺東原鄉災區對整個東部排灣族人的影響有多大,重建也很辛苦。

現在,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願意擔任這個捐款窗口,聯絡人戴牧師那邊長期以來用心經營部落有成,因此這個基金會的運作非常值得信任。

希望大家可以把這樣的訊息發送出去,若能讓企業界的朋友有機會看到更好

感謝大家  頌恩  敬上

捐款資訊: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

聯絡人 :戴明雄 0932-523-905 林建中 0982-518-773

郵政劃撥  06705961  戶名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
郵局帳號 銀行代號700  局號0261134  帳號0218270

戶名: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

捐款會用在:

太麻里鄉:多良部落、金崙部落、大溪部落、賓茂部落、溫泉部落
大武鄉:土坂部落、台坂部落 、大鳥部落、工作地部落、愛國蒲部落、大竹部落、加津林部落

達仁鄉:森永、新化

【徵求】太麻里以南原鄉部落需志工

身為台灣青年,除了為災民擔憂與祈禱,是否還能為災區做些什麼?起來吧!台灣的青年們,現在正是貢獻自己的寶貴時刻!服務日期:2009年8月18日(二)-8月31日(一)服務地點:台東縣太麻里地區以南之受災村落…

八八風災一週了!看著滿目瘡痍的東台灣、南台灣,想起太麻里美麗的日出、知本與金崙舒爽人心的溫泉、南迴公路上太平洋的美景,這些恐怕要好一段時間才能再見。一個風災,打亂平靜的生活,也讓許多人妻離子散、家園盡失。

身為台灣青年,除了為災民擔憂與祈禱,是否還能為災區做些什麼?起來吧!台灣的青年們,現在正是貢獻自己的寶貴時刻!

服務日期:2009年8月18日(二)-8月31日(一)

服務地點:台東縣太麻里地區以南之受災村落

徵召對象:15歲以上,有志服務受災戶之青年

服務內容:協助家戶清掃、搬運、兒童陪伴,具醫護背景者更佳

人力需求:有熱忱、適應力強者皆可參與;此外若有以下專業能力者請在表格註明(烹飪(簡易)、車輛駕駛、兒童活動帶領、醫療背景、心理關懷)

物資需求:自小客車數輛,協助物資傳遞與志工交通

交通與食膳:主辦單位提供膳宿,個人用品、交通與保險費用請自理(台鐵/高鐵

提供志工免費座位,若有需求請洽主辦單位)

其 它:若需志工服務時數證明,請另行告之

主辦單位:88風災青年行動聯盟

協辦單位:台東市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麻里救援重建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拉勞蘭教會、台東地區教會聯禱會

88風災 青年行動回應表 (請傳真或以電子郵件回覆)———

姓名   可服務日期 8月( )-8月( )依個人許可時間填寫
聯絡電話   身份証字號   生日 19 年 月 日
電子郵件   聯絡地址  
交通 ( )自行開車 車輛協助救援 □是□否(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主辦單位將在聯繫接送事宜)
特殊專長(可複選請打勾) ( )烹飪 ( )車輛駕駛 ( )兒童活動帶領( )醫療背景請註明: ( )心理關懷請註明:
其他  

聯絡人:行動聯盟總召/潘虹伃小姐 0922-554362 青年/ 洪仲志小姐 0922-470198

電話:089-224345;傳真:089-238346;電子郵件: yvette0107@yahoo.com.tw

【生態】加入「核廢料放我家」Kuso連署及「貢寮諾努客」!!0731-0802

今年三月中,經濟部公告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建議候選場址,主辦機關台灣電力公司積極在地方進行宣導,如果該候選場址順利通過公投、獲選最終場址,將得到五十億元…

如果核廢料真如台電公司宣稱如此安全,甚至可以促進地方經濟,何不將它放在你家、我家?!

請支持連署「核廢料放我家!」KUSO行動,突顯核廢料場選址的不正義!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071603372400

今年三月中,經濟部公告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建議候選場址,主辦機關台灣電力公司並積極在地方進行溝通宣導,如果該候選場址順利通過公投、獲選最終場址,將得到五十億元的回饋金,對地方發展大有助益。

【核廢料放在偏遠弱勢的地區,合理嗎?】

然而,仔細檢視台電的邏輯,所謂「接收核廢料、拿回饋金」,不就是對這些人口稀少、長期資源不足的鄉鎮打著「協助地方發展」之名,實際上用重金買下這些地方世世代代的污染權嗎?可怕的是,台電在媒體及地方宣傳中,總是隱瞞或刻意減低核廢料對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真正危害,在資訊傳遞上就造成不對等,遑論選址邏輯所挾帶的歧視與不正義。

【核廢料真的安全嗎?】

核廢料若非高危險的物質,也不需要大費周章評估場址的地質、水文(只要有鄉鎮向選址小組提出申請,就可以先拿三千萬元的探測金),否則依照政府最愛談的使用者付費思維,應該是誰用電最多就分配處理最多核廢料,那麼由高耗能的企業來分擔處理這些用電後的衍生物,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

核廢料場選址凸顯的現況,不只是弱勢地區待宰的悲哀處境,更清楚的明示:核廢料人人懼怕,沒人敢要,且尚無保證完全零風險的處理方式。政府應該重新檢討整個產業結構和能源政策、並面對「無法完善解決核電爭議及核廢料」的現實,才是務實的作法,而非一味將高成本、高風險的核電列為能源的優先選項。

【核廢料要何去何從?】
那麼,到底全台上萬桶的核廢料將「核去核從?」我們認為,若遵循政府最愛談的「使用者付費」的原則,那麼所有用電者都應該負責接收核廢料、承擔相應的環境成本才是啊!都會區的用電量總比南田村、東吉嶼還多吧?!反正又有回饋金可拿,既然核廢料安全,我們就張開雙手歡迎核廢料進駐吧!

備註:「核廢料放我家!」連署活動,希望用反諷、KUSO方式,喚起整個台灣公民社會對核廢料衍生的社會正義和環境問題的省思。

http://www.gcaa.org.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114

980721-nonuke-noname-400.jpg


7/31-8/2貢寮諾努客之鐵馬影展+環境音樂會,海邊樂影鬥陣反核!

人生能有幾次畢業─單車、都蘭山、我的夢(3)

陳品儒寫著:「突然覺得自己是一個瘋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去實現這件事?!也許是因為這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朱珮臻寫著:「從知道這個課程到現在,突然覺得我們好強!!!

一、沒有結束的繼續

長大以後才知道,團結這件事有多難。一群人共同朝一個方向邁進、彼此大聲吶喊著加油,其實是很罕見、也不太容易的事。

台東縣台東市光明國小的畢業成長營「單車、都蘭山、我的夢」,在六月已經圓滿結束了。阿龍老師捧著一疊孩子的單車日記,裡邊有各式樣的吶喊與心情。這一群六年甲班的小朋友,暑假過後便各自升上了國中,單車成長營結束了,但是就教育觀點而言,這不過是另一個開始。

三十多部的單車和孩子們一起畢業,畢業典禮當天單車們排排在舞台前站好,成長營的堅持與精神將會被孩子們一起帶走,繼續他們各自的旅程。

二、最後一頁單車日記

一學年戶外探索教育的課程裡,孩子是主角,不長期陪伴在一旁,觀察他們一年來的轉變,其實無從察覺有什麼不一樣。

有人寫著:「看著眼前的上坡,是那麼地長,是那麼地陡,即使再累,依然堅持到最後,那時的腳就好像〝殘廢〞,接觸地面馬上就〝軟腳〞,真的很痛苦,但是不管多累都值得。」有人寫著:「路上周家豪抽筋,我的心那時好緊張,我們G2就幫他加油。路途中,校長突然說,我的腰好酸,我和江緯聽了,就喊:『校長加油校長加油校長校長校長加油加油加油!!!』」

阿龍老師用白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三個大字「做自己」,最後一篇單車日記,孩子坐在課桌前,有些振筆疾書,有些埋頭苦畫,偶爾的交頭接耳中,有一個孩子,獨自坐在那裡,看著窗外的都蘭山發呆出神。

與其乖乖坐在教室裡,在外頭吹風淋雨曬太陽的身體律動似乎更讓人想念,儘管活動進行時其實大家都累得哀哀叫,然則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那些無盡上坡的辛苦與互動加油的熱情還有餘溫,在如今平淡規律的現實裡持續發揮著影響力。

「這次的出外讓我發現自我!只要心中說好,世界第一高峰也登得上去。我人生的第一石頭放下了,我知道風信子如何再開第二次,那就是放下現在,往未來看,往未來前進。」邱得誌是02小隊的隊長,他在活動兩天裡總是騎在前頭,賣力上坡的同時還是不忘精神喊話。

回顧短短兩天,每個孩子都展現了他們的人格特質與不同的堅強,鄭雁曲寫著:「我發現,原本很少來往的同學,其實他們心地都非常善良,互相幫助,各隊一起加油,從那天,我們班的氣氛變了,熱鬧了起來,不再為小事爭吵。」教育的價值,在於創造情境與機會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戶外探索教育不只是讓人看到身體的可能性,更多還有情緒與意志的掌控。

就在騎完100公里的第二天下午,輪子與輪子滑進校門口的同時,喊著「我們回來了!回學校了!」以前,連孩子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們真的做到了。

陳品儒寫著:「突然覺得自己是一個瘋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去實現這件事?!也許是因為這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朱珮臻寫著:「從知道這個課程到現在,突然覺得我們好強!!!真的是猴塞雷啊~!!!超級棒餒!!!」一言難盡裡只能用專屬於六年級的口吻與筆觸,用很多的驚嘆號展現自信與驕傲。

一學年來孩子們不斷被課程衝擊著,這種感覺陌生又美好,以致於成長營結束後令人處於一種不可思議的狀態裡。這種不可思議讓他們嘗試相信:所有侷限都是人們加諸給自己的,沒有不可能的事。

在師長們的心中,這些孩子們長大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將來,如果他們在喪志時還有一絲力氣鼓舞自己、如果他們不輕易忘記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們不輕言放棄……不全然歸功於這些戶外經驗的鍛鍊,也與它脫不了干係。不需要特別傑出,也許就是一個平凡的、互信互助、愛鄉愛土的普通人。

那麼即已足夠。

980722-dulangrat-360.jpg

單車日記(1) 

單車日記(3)
孩子們的單車日記。

三、畢業的意義

「人總是在絕望的邊緣,才能看清楚自己軟弱的樣子,還能夠在聚在一起幾次?我們還剩下多少日子?」小小的心靈,當然要感傷畢業,他們終於在六月底,和自己彩繪組裝的單車一起畢業了。畢業典禮當天,他們點燃天燈放向黑色夜空,把希望都寫在上面。

天燈搖搖晃晃地升上去了,紅色的火光終會滅,跟在身邊的單車卻是永遠的。

畢�典禮放天燈
畢業典禮當天,他們點燃天燈放向黑色夜空,把希望都寫在上面。

�火接�火-傳承
燭火接燭火,象徵著傳承。

關於台東光明國小的單車畢業記錄,請閱讀:

(1) 單車、都蘭─我的夢

(2) 單車、都蘭、我的夢-光明國小的戶外探索教育 (2)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