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參與】水保局農村再生公聽會場次表

農委會水保局於四月份中旬在各地舉辦「農村再生公聽會」場次表,歡迎所有關心農村再生條例的朋友一起參與。地點包含:宜蘭、新竹、苗栗、南投、彰化、花蓮、台東…

以下是農委會水保局舉辦的「農村再生公聽會」場次表,歡迎所有關心農村再生條例的朋友一起參與。

日期/時間 地點 聯絡人 聯絡電話
4月21日(上午10時) 宜蘭縣社會福利館六樓第三會議室 張課長 02-22125285#1400
4月22日(上午10時) 新竹縣政府第二會議室 張課長 02-22125285#1400
4月20日(下午2時) 苗栗縣政府中山堂 曾課長 04-25261165#2400
4月21日(上午10時) 台中縣政府大禮堂 曾課長 04-25261165#2400
4月20日(上午9時) 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莊課長 049-2231169#3313
4月21日(上午9時) 南投縣政府大禮堂 莊課長 049-2231169#3313
4月22日(上午9時) 雲林縣農會會議室(斗南) 莊課長 049-2231169#3313
4月17日(上午10時) 台南縣白河鎮老人文康中心 蔡課長 06-2684367#4300
4月21日(下午2時) 高雄縣政府多媒體簡報室 蔡課長 06-2684367#4300
4月18日(上午10時) 台東縣政府一樓大禮堂 蔡課長 089-323057#5400
4月22日(上午10時) 花蓮縣瑞穗鄉公所三樓 余課長 038-22114#6301

980414-940405_9666-400.jpg
4月荔枝花開,水保局公聽會也開了,請多多留意。

支持社造,請慎重立法─社造界對農再條例的憂心與建議

基於對台灣這個大社區的長遠關懷,我們絕對支持政府要照顧農村農民的政策方向,但深以目前的立法發展及條例內容為憂。我們很高興聽到馬總統指示農委會應該再多開公聽會,多聽不同的聲音,因此對立法的走向…

「社造界反對農村假再生—對農村再生條例的憂心與建議」連署聲明

連署名單
陳其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文建會前主委
陳錦煌 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黄世輝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系主任
洪德仁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蔡秀美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候補理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曾梓峰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江明修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
翁徐得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監事、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系主任
王秀雲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監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關華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監事、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
喻肇青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監事、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曾旭正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
鄭晃二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
陳板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第三工作室負責人
陳世明 成大建築學系副教授
李遠哲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


發起連署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台灣社區培力協會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連署社區組織
新港文教基金會 (總統文化獎得主)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總統文化獎得主)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達娜伊谷(總統文化獎得主)
台南市南區金華社區 (總統文化獎得主)
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美濃愛鄉協進會
北投文化基金會
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

連署社區大學
台北市松山社區大學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台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
新竹縣竹北社區大學
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
台南縣新營社區大學
台南縣曾文社區大學
台南市社區大學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屏南社區大學

社造界對農村再生條例的憂心與建議

目前在立法院通過一讀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起社會上諸多質疑,在社區營造界也引發討論。從社區營造的觀點,這樣的多方辯論是好的,有助於大家深入問題,凝聚共識以發為行動;但有若干現象與問題則是令人憂心的,基於社區營造精神的維護,我們不得不挺身陳述,邀請政府與民間共同深思。

首先,我們認為這個條例標榜社區營造,其立法過程卻違背社區營造精神條例以「農村再生」為名,顧名思義是要讓農村恢復生機,但究竟農村衰蔽的原因在那裡?再生的適當作法是什麼?

農委會在草案擬定之前缺乏踏實的田野研究,以至於錯離事實;草案受到質疑後,又不願虛心舉辦討論會,聽取農民對再生的需求,而一味地以「宣傳會」作單方向的灌輸,實違背社區營造的「實事求是、真誠溝通」原則。

在社區營造的歷程中,社區中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但處理的方式是花更多時間討論與說服,而不是鼓動不同意見者互相批評造成對立。面對差異,社區常見的作法是:暫且擱置沒有共識的部份,從有共識的部份先行。

其次,我們認為條例的內容將對農村的社區營造帶來嚴重負面衝擊。農村再生基金高達二千億元,以過往的經驗勢必要靠許多硬體建設才足以消化,然而社造界普遍的共識是:急促且過多的硬體建設必定對社區帶來傷害。

在目前水保局數量有限的示範案中,已經可以看到此種跡象,我們擔心條例通過後,社區根本無法駕馭政府單位的行政邏輯,最低價發包、趕工、規格化等等慣行作法,將會像龐大的推土機,摧毀農村特色。再者,條例所提示的建設項目,多偏向迎合觀光需求的設施,狹隘地只看到視覺景觀的整理,與在地對平靜生活、豐富生產的盼望,有很大的落差。

要求社區整合單一團體的規定,在龐大經費的誘引下,社區組織必然勉強整合,但為此讓單純的社區營造捲入地方派系的漩渦中,社造精神被推入火坑,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其他如「社區公約」「社區規劃」等作法也都容易流於形式化,都應細緻調整。

第三,條例中有關土地活化的作法將再一次破壞農村的生產環境。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過低,農田是未來子孫保命的資產,實不應再輕易破壞。九年前農發條例18條造成假農舍破壞農田與景觀的殷鑑不遠,政府單位也都承認此一問題嚴重。但完全執政的執政黨不願面對此問題,反而開設另一道後門讓農地可以變為建地,美其名為誘導調整,殊不知最後可能落得「撂龜走鱉」,承擔代價的是社區也是全國人民。

基於對台灣這個大社區的長遠關懷,我們絕對支持政府要照顧農村農民的政策方向,但深以目前的立法發展及條例內容為憂。我們很高興聽到馬總統指示農委會應該再多開公聽會,多聽不同的聲音,因此對立法的走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請立法院不要強行在此會期通過此條例

農村再生茲事體大,實在沒有急就章的理由。建議立院應公布不同版本的條文草案,舉辦多場正反意見並陳的公聽會,並要求行政部門對於社會質疑具實回應經過充分討論後,不妨學習社造原則:有共識的先做;沒有共識的,暫且凍結!

二、 請農委會立即公布能回應農民需求的農業生產政策

再生條例往往被切割為只針對生活環境課題,那麼請農委會提供下列問題的答案讓國民釋疑: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的近年目標多少?台灣要保有多少面積的農田?此一再生條例施行後的成果指標是什麼?農發條例18條如何配套凍結?

三、 請農委會不要倉促且虛應形式地舉辦單向的宣導會

政府既是公僕,任務在於服務社會而不是與社會對立。因此,馬總統要求多辦公聽會,不應被規劃成單向的宣導會。與其耗費精力去動員渴求經費的社區來圍事,不如認真構思如何讓民眾清楚了解全部條文。

四、 請社造團體不要陷入經費焦慮而忘了自主思考

在水保局強力動員下,社區團體或因人情壓力或因忌憚未來補助經費受影響,雖然對條例有疑慮亦不敢發聲。甚至自我說服只看第二章,更嚴重者產生反剉心理而敵視反對意見。這都是對社造人的侮蔑,請冷靜地思考,對自己有利的不見得對社區有利,對自己社區有利的,不見得對全國社區有利,我們應努力尋求自利利他的全贏方案!

980413-cleanriver-400.jpg
能讓人好好生活與耕作的農村,景觀才有實質的內涵。

振興農村責無旁貸─農委會對聯合報社論之回應

我們持續努力下去的動力來自於農村居民的熱切期待。這些年來,水保局同仁的腳印踏遍各地大小農村社區,某位921受災重建社區村民說過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他們說「水保局不僅修補了我們的…

編按:

本篇文章為農委會針對聯合報4月8日社論「農村再生的美景,為何讓農民深感疑懼?」提出的回應,原標題為「振興農村責無旁貸─農委會將用心溝通化解疑慮」,但為了讓讀者瞭解前後文脈絡,更名為「振興農村責無旁貸─農委會對聯合報社論之回應」,但於文章開頭,仍保持原標題,以表達作者原意。

文中之照片與圖說為小地方編輯增補,另為閱讀之便,文章有若干段落略有拆分,但文字並無刪減,為全文刊登,僅此說明。

振興農村責無旁貸─農委會將用心溝通化解疑慮

拜讀貴報昨(8)日社論「農村再生的美景,為何讓農民深感疑懼?」一文,對於所提期許與指教,本會謹表敬意,然其中亦有若干誤解之處,至盼能借貴報一隅略做回應:

農委會做為全國最高農政主管機關,振興農業、照顧農民與活化農村一直是本會的核心任務,然而為了使資源運用更有效率,法律的制訂也應配合不同的任務需求有其分工。

為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穩定農業產銷,增進農民所得及福利,提高農民生活水準」,本會早於民國62年完成「農業發展條例」立法實施,並配合社會變遷多次加以修正,此外政府更以12年編列1500億元農發基金落實對農業與農民的實質幫助。

然而,農村發展至今,人力老化與人口外流帶來農業發展的困境,而農村景觀紊亂、生活機能不佳,土地問題難以解決,再再成為農業轉型發展難以突破的瓶頸,更無法吸引青年人力回鄉;此次本會提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就是以解決並突破上述這些問題與困境為出發點,期望藉由該條例美化農村景觀、活化農村生活機能,從而帶動農村產業發展,達到建設富麗新農村的目標。

農業發展條例與農村再生條例,都是農委會藉以振興農業、照顧農民與活化農村的政策工具,各有任務、相輔相成,就好比醫生開的感冒藥處方,裡面有退燒的、止咳的和消炎的藥物,病人知道要3種都吃下去感冒才會好;而如今質疑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救農村卻忘了救農業」,是不是就像質疑醫生開的止咳藥水無法退燒是一樣的道理呢?

也有人質疑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內容「重外觀風貌卻忽略精神內裡」,這或許是對主政機關是水土保持局的疑慮,認為搞硬體的怎麼會懂精神建設,其實水土保持局多年來在農村社區營造的努力與成果,在農村早已累積許多成功經驗與案例,尤其在培訓農村人力、凝聚社區意識方面更是受到農村居民的肯定。

921地震今年就要滿10年了,過去10年來,水保局陪伴不少農村社區從瓦礫中重新站起來,協助他們透過互動參與找尋願景,今天國內外遊客來到南投魚池鄉的澀水社區,盛讚「台灣小瑞士」美景,飽覽生態之餘又消費了農產美食、民宿、陶藝及竹炭工藝產業,這些可都是我們與社區居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如今我們推動「農村再生」,正是要擴大這樣的社區營造成功經驗,希望幫助更多農村社區找到自己的未來,「農村再生」是要以農村環境的改善,為農產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根本不是如質疑者所言「只是發包工程」而已。

至於條例草案被外界質疑「擴大農業部門的權力,削弱農民自身的支配權」、「充滿行政權力的專斷」,我認為這也是錯誤的理解。

農村再生條例對於農村社區計畫的提出與審查有完整的程序規定,計畫要先經地方政府審核才會到中央,這是分權的落實,也是目前各部會普遍採用的計畫審查方式;至於「政府以行政力介入改造,可能造成農村單調化、庸俗化及水泥化」的質疑顯然是多慮了,因為農村再生強調的是居民自主,因此許多建設項目強調「農村居民自行僱工備料」,農民自己設計家園、自己動手,水保局主要是提供資源與協助,希望大家不要低估農村社區居民的活力與創造力啊。

我們持續努力下去的動力來自於農村居民的熱切期待。這些年來,水保局同仁的腳印踏遍各地大小農村社區,某位921受災重建社區村民說過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他們說「這些年來,水保局不僅修補了我們的家園,也修補了我們的心」,因此,即便有誤解,對於質疑與挑戰的聲音,我們感謝他們對農業、農村的關懷,也願用心溝通、化解歧見,更希望有機會安排這些朋友到農村實地走走看看,讓農村鄉親親口表達對社區再造的渴望,大家都是為了農民、農業好,我衷心企盼這個最大公約數可以在未來幫助我們化解歧見,給台灣農業一個機會!

980413-group20061024133241.jpg
國寶級大師陳雄鎮老師讓澀水陶藝發亮再生(圖說及圖片飲用自「澀水社區發展協會」網站)

台灣農村向左轉?向右轉?

這對台灣的農村發展是一個契機,如同農再條例的立法,反再運動已為官方和民間撐開了討論的空間,值得肯定;接著,我們是選擇反對到底或介入參與?這部法律能否承擔前述所有農村改革的進步訴求…

中國時報日前<新保守主義幽靈在農村>一文直指「社區總體營造」原由官方主導,且源自早年美、日反共陣營編造的農村治理方案,因此在審視《農村再生條例》時,不能只依恃這種新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而應多參照國際上諸如「歐洲農民組合」、「農民之路」等團體更進步的訴求。

筆者同意該文的歷史溯源與基本論述,但認為該文欠缺對於社區總體營造的整體觀察與深度理解,更對其字裡行間的簡單二分、非此即彼深覺不妥。

誠然,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原是官方提出的政策,並透過資源的挹注主導之;但該文也承認「卻慢慢變成社區自主、草根民主的表徵」,何以致之?正是因為眾多民間團體的長期努力,以及來自社會實踐的論述不斷加入之故。

用「幽靈」一詞形容,折煞了多少人將它從官方政策發展成民間運動的苦心與汗水。

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察不能只有溯源,其所一貫強調的「過程」才是關鍵。雖然政府的經費補助仍是許多基層實踐啟動的誘因之一,但是「守護家鄉」、「改變現狀」卻也是重要的動力來源。

根據筆者的長期參與和觀察,「由下而上」、「民眾參與」、「凝聚社區意識」、「發掘地方文化特色」等不只是來自官方的美麗辭令,而是民間社會貨真價實的行動實踐;也非為了推動包藏在「全球化」、「自由化」、「改革」等名號下的各種農業鬆綁政策,如農地自由買賣、農業商品化等。

因為這些政策從不賴社區營造推動,而是透過地方派系的侍從主義操作,在農村進行赤裸裸的利益交換。

一項官方政策逐漸演變成一場民間運動之後,它是否源自統治階層或具有新保守主義的性質,有那麼重要嗎?除了論述者的探討與推動者的策略所需(如美濃反水庫運動與社區營造的結合),對於廣大的基層行動者而言,他們或是忘了,或是根本不在意、不知道。

大家更在意的是,「農民自主」、「保護生態」、「性別平等」、「生物多樣性」、「合作化」、「糧食主權」等該文所提的進步的鄉村發展方向,能否被納入實踐行動中?

考察近年來在農村進行的社區營造,也正逐漸回應這些進步的訴求,而被期待在質量上能更深入與擴展。再者,從台灣社會的民主化、現代化進程談「國家治理」,已不宜只著眼於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的二元對立;民間社會並非毫無動能的存在,其回應、選擇和參與應被納入考量,甚至作為有意識的推動策略。

這也讓我們看到,社區營造作為社會運動的一環,在代議式民主和直接民主/公民投票外,成為第三種民主/參與式民主的實踐可能。

全球化、自由化不是這世界唯一的道路,過去或許很難抵擋;但面對此次金融風暴的襲擊,更易促成反思與實踐在地化、合作化的諸種可能。如今,世界向左轉是一個可能的趨勢,關鍵在於左轉的方式與程度。

這對台灣的農村發展是一個契機,如同農再條例的立法,反再運動已為官方和民間撐開了討論的空間,值得肯定;接著,我們是選擇反對到底或介入參與?這部法律能否承擔前述所有農村改革的進步訴求,有待大家努力。

但,不立法,少了農村推動社區營造的依據,目前完全執政的政府仍可透過政策與計畫推動;屆時令人疑慮的龐大預算執行,更將缺乏社造程序的實質參與和監督。

社造,不只是社區營造,也是社會改造;所以成為一場「造人」的長程公民運動。台灣農村向左轉或向右轉?回歸「以農為本」或更向市場、資本傾斜?有賴十五年來參與社造的民間團體及反再新農運的知識分子們介入參與!

(本文作者為台灣社造聯盟常務理事)

980411-truelearn-400.jpg
社區內的自主討論與行動,是正面發展的重要關鍵。

98歲耆老監工,大進社區發動寧靜革命

張文仁說,村民也許教育程度不高、也許不明白「農村再生條例法案」的艱深內容,但只要社區的村民能團結凝聚,能發揮自主意識,「農村再生的方向盤,一定在我們自己手裡,政府、財團,搶都搶不走…」。

0411編按:

小地方在4月9日轉載了大進社區的文章之後,讀者sunny在4月11日細心發現,關於大進社區文章有兩部分,但是拆分成兩篇報導,小地方在4月9日刊登的是其中一篇,另外還有一篇「酒鬼阿督仔清醒了、幸福了」 ,今日補轉載於本文的後面,希望能讓「大進社區」的報導更完整。

98歲耆老監工,大進社區發動寧靜革命

鋒面來襲的初春,宜蘭冬山鄉的大進社區裡,幾個中年莊稼漢在彎曲泥濘的山路上,研究著灌溉全村農田的傳統水圳該怎麼重建。為了這條充滿歷史和人文特色的石片水圳,他們全放下自家農事,忙碌多日。這已不是大進村民第一次放下農事、集體行動了,這兩年,「打造綠色大進、有機有情有品質」,已成大進居民共同且堅定的願景。

大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文仁說,大進原是個傳統平凡的農村,位在蘭陽平原邊陲,種植水果、茶葉、竹筍和苦茶等作物,家家戶戶世代務農。但隨著社會變遷,快速凋蔽,務農收益不好,人口大量外移,整個山村一千多公頃的農地只剩一千位居民。

於是,大片的農地盡是荒煙蔓草,村中許多老文化、老傳統慢慢流失;只有外來的台電變電所幾年前進駐大進,還有財團虎視眈眈,準備購買大進的農地蓋納骨塔 (居民已集體抗爭四年)。

農民們常聚在協會慨嘆,他們渴望改變,想找回童年時那個富庶又充滿生命力的大進。只是大家多數務農,教育程度也不高,根本不知「社區發展協會到底能幹嘛?」

980410-4838391-2078761-36.jpg
石板屋不但重現先民文化,也打造大進新地標。記者邵冰如/攝影

二、三十個莊稼漢 沒人蹺過課

直到一年半前,協會發現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有個「培根計畫」,提供農村社區營造的專業訓練。張文仁和村長藍細川號召了二、三十個中壯年村民去上課,大家乖乖從「關懷班」上到「進階班」,再從「核心班」上到「鑽研班」,全程沒人蹺過一堂課,人人認真抄筆記、交作業。

經過專業的洗禮,這群莊稼漢展開集體討論,決心發動「大進的寧靜革命」。水保局先教他們要發揮集體自主意識,「大家一起想清楚,你們想要怎麼做、做什麼,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政府只是從旁協助…」但村民們半信半疑,張文仁回憶:「我們那時都不相信,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以前不是凡事都由政府介入、政府規畫嗎?」

但村民決心放手一搏,「管他政府補不補助、幫不幫忙,反正就照我們的意思辦!」大家先學著開會討論大小事情,凡事先達成集體共識,再全村合作執行。第一步是修路種花,重新修建貫穿全村的主要道路,並在路旁種滿最能代表大進、最有生命力的豔紫色野牡丹。

協會總幹事藍榮宗驕傲的說,選種野牡丹也是村民共同決定,路旁種花的私有地更由村民無償提供,最後全村當義工,總計種植四萬多株,大片大片的豔紫,開遍大進。

4838391-2078758

水保局也建議大進村民做資源調查,找出社區裡可以發展生態或傳承文化,更能打造地方特色的好東西。於是,全村再度動起來,先是種了十多年水生植物的水生達人「阿揚仔」無償提供自家土地,規畫大片景觀生態池,上千種水生動植物讓全村免費欣賞。

水保局也在村子中心設置大面積的池塘和觀景台,但「很抱歉,村民最大!全部設計要照我們的意思,水保局的設計圖要讓村民先審查通過,生態池的物種也全由我們的水生達人決定,因為這是我們的家鄉…」張文仁得意的笑說。

政府從旁協助 放手讓社區自我成長

4838391-2078760
大進社區美麗的生態池,由村民自力打造。記者邵冰如/攝影

村民的自主意識如此強,水保局卻也欣然接受。水保局台北分局科長張志安一路陪著大進村打造新家園,他說,這就是水保局推動「培根計畫」和「農村再生」的原意─「由下而上」,讓社區自我成長,放手由社區自主,政府只提供諮詢和必要的協助,不干涉決策。

大進村民愈做愈帶勁,除了生態池,又從文化著手,找出村子裡幾乎失傳的古早農村文化。村民再次集體做義工,從搭石板、砌牆、糊土,老老少少胼手胝足,建造一間獨特的石板屋,驕傲的向外界展示 。

去年底,村民又打算在村子裡蓋「奉茶亭」。水保局曾不解:「有必要蓋奉茶亭嗎?」幾個莊稼漢又理直氣壯起來,村長藍細川解釋,早年先民往來山區和羅東鎮之間,大進是必經之地,村民總會在路旁備上茶水供過路人飲用,充滿敦厚的鄉土人情。

於是村民利用山坡上的筆筒樹和竹片做樑柱,代替水泥和混凝土;再採來天然的藤蔓代替鐵釘,牢牢綁住樹幹竹片。村裡的建築老師傅吳永昌,帶著四、五十歲的「少年仔」做義工,從建材到人工,不花一毛錢。

興建過程中,大進全村動員。村裡的大進小學(一個全校只有30幾名學生的迷你小學)全校動員幫忙。還有98歲的耆老何賴濚做顧問,天天監工,他教70多歲的吳永昌:「你這個囡仔人搞錯了,古早的屋頂不是這樣蓋,會漏雨啦!」全村笑成一團,邊笑邊重蓋,終於重現滿是鄉土人情的奉茶亭。

4838391-2078759
98歲的何賴濚教村民建奉茶亭。水保局/提供

如今,奉茶亭、石板屋、野牡丹、生態池…,一個個代表大進的老文化、新生命,在這個農村再生,環繞周邊的還有村民賴以維生的果園、菜田和茶園,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農業」正在這裡圓夢。

張文仁說,村民也許教育程度不高、也許不明白「農村再生條例法案」的艱深內容,但大家心裡很清楚,只要社區的村民能團結凝聚,能發揮自主意識,「農村再生的方向盤,一定在我們自己手裡,政府、財團,搶都搶不走…」。

酒鬼阿督仔 清醒了、幸福了

大進村山坡上,全村灌溉使用的山泉水圳最近崩塌,43歲的何界芳揮汗著幫村民修建,自家的竹筍田卻放著不管。但他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每天都有村民主動幫他的竹筍田培土。他笑說:「我們大進村,互助是習慣,到處都是義工…」

兩年前,人稱「阿督仔」的何界芳還是個人見人怕的酒鬼。務農的收入不好,他心裡很鬱悶,看不到自己的將來,總是成天喝酒、揍人,老婆差點被他打跑,村人也不理他。

但沒想到,「培根計畫改變我的人生」。村長先拉他去上課,阿督仔當起園藝組長,帶著村人種花拔草、修路疏圳,從此酒不喝了、人清醒了、家庭變幸福了。如今他是社區隊團的靈魂人物之一,常做開會主席,最愛告訴村民:「自己的所在,要靠自己打拚!」

「肖仔」阿祿仔 當起文化組長

另一個村人口中的「文化達人阿祿仔」藍欽祿,本來四處做雜工,被人當成半個「肖仔」,因為他常蒐集別人眼裡的破銅爛鐵,問遍耆老,找出歷史緣由。加 入「培根」計畫後,「阿祿仔」擔任文化組組長,先找出早年原住民留下的野陶製品,自掏腰包,拉胚燒陶,不斷試驗,前陣子終於成功還原野燒陶原貌,燒出一個 個漂亮的陶器。他還無償提供自家土地,成立大進社區公用的「野燒陶器見學坊」,要向外界推廣大進的古早文化。

另一個莊稼漢徐添丁,則是中壯年返鄉的上班族。前幾年結束台北的生意,回大進種田,但滿村的荒煙蔓草、危橋斷路,讓他很失望,愈種田愈消沈,「出去 都不敢讓人家知道我是大進村的」。但一年多前,培根計畫來了,他自告奮勇做動員組長,成天聯絡村人,帶隊忙進忙出。如今臉上全是滿足自信,逢人就大聲說: 「我們大進有希望了…」

「農村再生」不但讓大進的中壯年人找到動力和夢想,更帶動青年返鄉。村長藍細川說,半年來已有30多位原本在城市工作的大進青年,返回大進定居務農,加入社區營造的團隊,要為大進的美麗願景一同打拚。

(以上兩篇文章原刊載於2009/04/09 聯合晚報,為閱讀之便,文中段落略有拆分,並合併成一篇文章。但文字並無變動,僅此說明)

別讓「農再條例」成為敲響社區營造工作的喪鐘

農村再生計畫的催生,最讓人擔心的是,我們將會逐漸看不到社區,務實力行的工作態度,我們也將漸漸聽不到,社區營造工作者,對社區的想像與理想;甚至於,農村再生計畫一旦推出,它也將會瓦解掉,台灣多年苦心…

前言: 

有關4月8日聯合報社論,提到「社區營造」派擁護農村再生條例,基於本人從事社區營造已有12年的歷程觀感,實在是無法茍同這樣的論述,況且就個人所知,實際上;卻是有許多社區營造工作者與社區,是站在反對的立場,而且所謂的「社區營造」派,也不知是基於何種定義,來認定他們的代表性?

民主體制國家,最可貴的就在於大家都有資格,來論述對各項事務的看法,當然!不論每一個人是基於何種立場來論述,我們都應該給予機會與尊重,只是以二分法,硬要把大家區分為「社區營造」派,是農村再生條例的擁護者,以及「農運團體」是反對者,實在是有欠客觀與公平。

所以個人覺得實在是有必要投稿,來為全台,一直默默在各社區,辛苦耕耘的社區工作者,做些澄清與說明,以免造成大家對社區營造工作者,存在著錯誤的認知。

社區營造工作的過程與價值

社區營造在台灣已推行了十幾年,這些年來,在不同政府部門的輔導機制運作下,以及在不同看法的社造工作者的推行下,當然也就會產生出許多不同的作法與論述,不過在基礎原則的認知上,大家還是會以強調,居民參與、建立共識、由下而上,來當作推行社區營造事務的本質概念。

而事實上,社區營造最珍貴面,卻在於無形中對「人心」的轉變,以及重建「道德價值觀」與「社會秩序」。所以社區營造,其實真正要營造的是「人」,當然!也就是要以人本概念來作為依歸。

近年政府各相關部門,為能迎合社區營造模式,來推行各項公共政策,不斷辦理各項社造人才培育訓練課程,並以一定額度的補助經費,讓各社區得以依社區面臨的議題,作出最迎合社區需要的處遇,其目的,除為培育社造人才,具有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亦為落實政府「賦權」的民主美意。

而社區在歷經多元能力的培育訓練後,個人作業能力除了得以獲得提升,對於社區營造正面價值意義,亦能堅守著,有守有為的觀念,並適時適切展現出「賦能」的作為,以取得政府部門及社區居民的肯定與信任。

政府的「賦權」,以及社區的「賦能」作為,其建立的其實就是一種「互信」與「互利」的機制,當然要建立出這樣的機制,所要經歷的時程,也許要很長,所要付出的心力也很多,更重要的是,社區還必須有個完整而堅強的工作團隊。

因而這種循序漸進的作業模式,並不能被所有社區給接受,而寧願以傳統作業模式,藉由與民意代表及政要建立的關係,來獲取社區各項建設(工程)經費的投注,致於這些投注於社區的各項建設,能為社區帶來何種效應,對這些社區來說,似乎已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980409-dsc05443-400.jpg
社區營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與溝通。

「農村再生條例」對社區營造工作可能的影響

姑不論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農村再生計畫」會為農村帶來的是希望還是災難?光以2,000億經費,要投注於各農村社區看來,這麼龐大的經費,那是需要藉由多少的硬體設施,才足以消化掉,就會讓我們感到憂心與不安。

當然水保局,同樣的基於「賦權」的考量,也運用「培根計畫」,來培育各農村社區,以讓各社區能夠依自主的構想,作出整體規劃,並提出農村再生申請計畫;而社區亦為能展現社區的「賦能」行為,除積極動員居民,參與各項培育課程,亦極盡所能的,弄出一本計畫書來,而這種短期培育計畫,其目的,只是為能讓社區,提出農村再生申請計畫,其是否真能造福社區,實在值得深入去探討。

當然;在如此的運作機制下,「培根計畫」,表象看來,似乎也很迎合社區營造,居民參與、建立共識、由下而上的本質。然而在龐大經費的誘使下,社區亦未能堅守著正面的社區營造觀,難不保的是,大家將會面臨到「人心」的轉變,以及「道德價值觀」、「社會秩序」淪陷、失序行為?

而政府部門與社區間的「互信」、「互利」機制,將只會生產出,大家共同來消化這筆龐大的經費的共識;而農村再生計畫原始提案的目的,對大家來說,似乎也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有希望不見得就會得到幸福,但有幸福,對任何事務,卻都會抱持著希望,農村再生計畫,也許真是一個希望,但是它會不會給農村社區帶來幸福,這也是農村社區首要認真去思考的問 題?而事實上;它也是一個道德檢視與責任承擔的問題?

在過往的社區營造歷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與聽到,有許多社區營造工作者,基於對自己社區這塊土地的熱愛,會鞭策著自己不斷努力的去學習,好讓自己更加成長,同時以務實力行的工作態度,來凝聚居民情感,進而建立出理想共識,並逐步的為社區建構出美好的發展機制。

當然這樣的過程,一定會是很漫長,而且又很艱辛,但是當有些小成果能夠展現時,卻會讓人感到很幸福與踏實,而且也會讓大家覺得未來更有希望,而這種感覺,自然的也就會培育出,每一個社區的「在地自信」,如此;不但能完全展現出各社區的自主意識,更可貴的是,這樣的社區,絕對不會就政府部門,補助經費的多寡給誘惑與掌控,甚至淪為政府部門,消化預算的幫兇。

農村再生計畫的催生,最讓人擔心的是,我們將會逐漸看不到社區,務實力行的工作態度,我們也將漸漸聽不到,社區營造工作者,對社區的想像與理想;甚至於,農村再生計畫一旦推出,它也將會瓦解掉,台灣多年苦心經營出的,社區營造基礎,以及成為敲響社區營造工作者的一口喪鐘?

再此,期盼所有農村社區,能夠回歸到社區營造的正面思維,秉持著對自己社區熱愛的一顆心,以務實力行的工作態度,認真看待自己社區真正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期望,所有農村社區,可以再次認真的去探討,農村再生計畫,是否真能為社區給帶來幸福與希望!

(本文作者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

不需等農再,土地活化馬上行

如果農村社區與農村整備地區要同時調整地塊形狀與進行土地用地變更可以嗎?當然可以,中華民國的法律完備的很。這個時候請援引「農地重劃條例」處理非聚落部份的農地調整,還有援引「農村社區重劃…

編按:

「土地活化」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中引發較多爭議之處,有論者認為,農村現有土地許多侷限,必須透過「農再條例」才能處理,也有其他地政或專業人士指出,現有法律已足夠解決農村之土地問題。

本文針對上述議題,提出看法,原文刊載於「台灣農村陣線」,轉載於此,與小地方讀者分享。

前言:
農村地區土地地塊與土地使用的調整其實並不是什麼大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農業耕作需求,甚至現在還有農村土地多目標使用的發展趨勢,不論是農地的部份或是農村社區聚落的部份的土地調整,乃是與時俱進的必要工作。

農再條例中大幅著墨於此謂之土地活化,顯見有此積極正面的需求。但農村現況的「無法活化」問題出在哪裡﹖問題真的是出在台灣非都市地區土地使用管制工具不好用嗎﹖這個部份實在有待釐清。本文謹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先進指教。

首先要說明的是,「非都」(非都市計畫土地)體系的土地使用管制對比都市計畫地區的差別在於,都市計畫是管理人口密集地區為宗旨,「非都」則是有限制/低度 /保護傾向的土地利用。

都市計畫採取計畫管理,是高密度的作為,要預測人口、要計算基礎建設,因為人口集中,所以會有主要計畫、細部計畫甚至都市設計並配合建築管制達到一定的秩序。非都市計畫地區既然不是以開發為導向,自然不需要「計畫管理」。

在這個基本原則下,我們來看看如果今天要對農村地區有所積極調整土地使用的需求的時候,可以怎麼做。

首先,大家要有個基本的概念,非都土地分為九大分區,例如鄉村區、一般農業區、特定農業區等等,以及18種用地,例如乙種建築用地(農村最常見的用地別)、農牧用地、林業用地等。

非都的管法很簡單,就是當你想要變更的時候,不同的變更幅度與規模要按照不同的管道。

(1)分區不變只變用地別:

如果只是幾塊地小規模的用地別調整,並沒有涉及到分區的變更,則可依照「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四章使用地變更編定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辦理,主要是鄉村區土地變更編定為乙種建築用地、變更編定為農牧或林業用地。這種小變更連土地使用計畫配置圖等都可以減免。

(2)如果分區需要改變:

例如農村聚落不夠住,可是周邊的農地都是屬於一般農業區而非鄉村區,聚落要擴張就必須要變更一般農業區為鄉村區,那可以依照「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三章 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第十一條第一項以其其後的條文辦理。只是申請的變更規模要在五十戶或是土地面積達到一公頃以上。

(3)再更大的農村社區開發:

則可依照「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貳專編第一章住宅社區,基地位於一般農業區面積需要十公頃以上。

農村「土地活化」基本上有兩件事情,一個是農地地塊的調整,例如土地不方整不利機械作業。所以重劃條例是處理土地的等則評價與交換的公平合理性。另外一件事情是土地使用的變更,農地變成可建築用地等,這個就是上述「非都」在處理的。

如果農村社區與農村整備地區要同時調整地塊形狀與進行土地用地變更可以嗎﹖當然可以,中華民國的法律完備的很。

這個時候請援引「農地重劃條例」處理非聚落部份的農地調整,還有援引「農村社區重劃條例」處理聚落地區的土地調整外加用地變更。此兩條例都有相對完整的土地評價方式,也有明確的由下而上的參與機制如重劃促進會。

而在農村社區重劃的部份,更與「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貳專編第一章住宅社區第二十三條有好的結合,可以援引辦理用地變更,其計畫範圍即為重劃範圍,不受十公頃以上的限制,真是貼心。

980409-9404-400.jpg
現有的土地法規,已足夠讓農地作其他重劃的基礎,也仍能讓農人繼續耕作。

農再條例各方說法彙整0408更新

以下是與台東農友林義隆整理與「農村再生條例」相關的 youtube 影音資料,提供理解條例內容之輔助說明.另外,GANGHEAD也整理了「農再條例討論之階段性整理與分享」,也是補充瞭解條例很好的整理。

編按:

以下是與台東農友林義隆整理與「農村再生條例」相關的 youtube 影音資料,提供理解條例內容之輔助說明.

另外,GANGHEAD也整理了「農再條例討論之階段性整理與分享」,也是補充瞭解條例很好的整理。

*********  學者與農民 之想法 ************

特別推薦326憤怒的獅吼(3)一個人的砲聲隆隆!!!(台大城鄉所廖本全教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bqf_aEgXCo

超級推薦326農民的心聲–番外篇(1)白河薛弘明 超級推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SJ5mYLcB5Y

326憤怒的獅吼(2)清大教授彭明輝-“20年後我們吃什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Wd85nTMM1o82eZzr4q6kI

326農民的心聲–番外篇(2)神農獎得主台中縣石岡鄉劉美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QaLOfTCyO8

326農民的心聲(1) 屏東縣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總幹事江嘉萍的哽咽告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vVtptWOJOM

326憤怒的獅吼(1)絕對要看!!政大地政系徐世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

*********  政府官員之宣傳 ************

八大農村再生專訪農委會主委陳武雄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XxByv44Pfw

八大農村再生專訪農委會主委陳武雄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qpkpwHaoRM

神農電台 ─「神農向前走」節目專訪農委會主委陳武雄

農村再生廣播訪談(上)
農村再生廣播訪談(下)

*********  曾旭正教授 對水保局之想法 ************

解毒水保局 趴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KoGmyREHII

解讀水保局 趴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KR6XjUKhck

解毒水保局 第三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NCXeVX8HXA

農村再生的美景,為何讓農民深感疑懼?

這正是基層農民及農運團體對這項法案最大的疑慮所在:政府協助農村整建,農民當然歡迎,但兩千億資金為何沒有分毫用來改善更重要的農業產銷問題?政府撒出的大把銀子,最後會不會落進少數人口袋,而過度開發…

政府推動「農村再生條例」,計畫動用兩千億元在十年內打造四千個「富麗農村」;馬政府可能沒料到,反對這項法案最強烈的,卻是農民和農運團體。除了溝通不足,更大的問題在:主政者所想像的美好農村,和農民期待的農村生活大不相同。

農村再生條例為馬總統「愛台十二建設」的一環,其實也是延續扁政府更粗糙的千億「農村改建方案」而來。新法案雖去除了若干赤裸裸「移農地為商用」的想法 ──如開放萬頃農地供興建「田園社區」,轉而強調在地資源的整合,倡導社區營造及居民共同提案的概念;但基本上,兩黨對農村建設的思維其實沒有太多差異,都著重於開發及改造農村,對農業本身的困境卻鮮少觸及。

這正是基層農民及農運團體對這項法案最大的疑慮所在:政府協助農村整建,農民當然歡迎,但兩千億資金為何沒有分毫用來改善更重要的農業產銷問題?政府撒出的大把銀子,最後會不會落進少數人口袋,而過度開發的農村會不會反而加速了農業的窒息?

980408-img_2153-400.jpg
旗美社大舉辦的農民市集。農民希望農業政策能顧及根本性的生產問題,農村才真正有富麗風貌。

這樣的想法,並非杞人憂天。近一二十年,藍綠政黨對農業問題的關注日漸短視,從老農津貼的競相加碼,到農地的大肆開放、擴大農舍的修繕補貼等,都以爭取選票為優先考量,卻忽略了農業根基的培固。

尤其,農村再生條例是靠著兩千億天價來支撐的政策,勢必引發各方激烈的爭奪;平實的農民未必能分享其利,卻需承擔農村變形、農業走調的後果,他們豈能不憂心忡忡?

再看,農村再生條例汲汲於農村景觀的改造,不僅充滿行政力的專斷,其所描述的「富麗農村」風貌也令人難以信服。例如:條例規定凡農地經核定為「整合型農地」,只要五分之三以上所有權人同意,其餘農民即須被迫出售土地;這不僅是對自由小農的粗暴壓迫,更可能衍生資本家圍購農地的流弊。

再如,規定「妨礙景觀的窳陋地區」將強制農民修繕,這又要根據誰的美感來認定?農村由於變化緩慢,所以能長期保留社會的傳統風貌;政府要以行政力介入改造,可能造成農村單調化、庸俗化及水泥化的反效果,這又豈符合條例的本意?

政府願意對弱勢農業部門投注兩千億鉅資,原是值得肯定之事;但如果初始目標偏離,而手段又太過強勢,再加上執行時可能產生的種種落差,兩千億帶給農村的可能是災禍,而不是嶄新的風貌。

我們看到農再條例存在三個偏離:一是號稱救農村,卻忘了救農業;二是重外觀風貌,卻忽略精神內裡;三是擴大農業部門的權力,卻削弱農民自身的支配權。當農民變成法條的陪襯工具,他們的不安當然是可想而知的。

事實上,在此一條例討論的過程,我們已可以看到兩股勢力的針鋒相對:「社區營造」派擁護農再條例,「農運團體」則激烈抨擊。其間原由,難道不值得政府深思?

試想:若沒有兩千億作祟,社區營造者和農民運動者原可攜手為台灣農村共同以赴,但如今有這筆鉅款,反而使他們因利益分歧而立場對立,孰令致之?誠如農民的質疑,如果會寫計畫的社區就能得到更多補助,農村再生不會淪為大型的作文比賽嗎?

我們不願意說,執政黨推動農再條例只是為了收買農村選票;畢竟,如果有這麼多農民心存疑慮,主政者如何買得動他們的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條例對農民和農村充滿了誤解,對農民賴以為生的農業又缺乏真正的關注,才會將施政的善意以農民疑懼的方式表達。同時,法案中為行政部門大開方便之門,也有欠公允磊落。

歸根究柢,光是砸錢,無法堆砌成富麗的農村;而一旦推土機大舉開進,田野風光勢必遭殃。政府未來在各地舉辦公聽會之際,也該想想如何把關注焦點調回農業的本質上來。

※延伸閱讀》
‧民意論壇》農村再生要小而美 不要財團化
‧網評》有關「農村再生條例」之初淺看法

(本文轉載於「農村再生條例」討論群組,原刊載於2009/04/08 聯合報社論,文為閱讀之便,文中段落略有拆分,但文字並無變動,另網頁中照片及圖說為小地方網站增補,僅此說明)

0413編輯補記:

本文刊出之後,農委會於4月13日寄來文章「振興農村責無旁貸─農委會將用心溝通化解疑慮」作為回應,但為了讓讀者瞭解前後文脈絡,更名為「振興農村責無旁貸─農委會對聯合報社論之回應」,作為後續討論。閱讀請點選這裡

如果農村沒有生產…

移民來台東後,有次當面聽到農委會水保單位之台東官員,大聲討論明年可以有上億元 (好多喔!) 投入某林道之硬體美化。當時的我經常在那條林道帶多元就業方案之原住民採集野菜,那是一條很美也很自然的林道,…

週六早上八點多,女兒去國中上英檢課,兒子騎車去同學家玩泥土, 夫妻倆則停下農事,帶著狗在村裡散步,沿著南邊走過香蕉、枇杷、迦園,間雜著休耕地。

走到村頭,遇見從老家雜貨店出來的有機茶葉耕種農民,就相招去她家樹下,品嚐最新烘焙好的自然農法紅烏龍茶與綠茶,她的先生與70多歲的叔叔也一起來開講,一聊2個多小時,11點多了, 實在太晚了,只好快走回家。

沒走幾步路,在轉角欣賞美麗的花園,被女主人、也是蝴蝶保育協會的村民發現,又被邀去她家欣賞最新的自家檳榔鞘手工藝,很有創意與藝術味道的作品佈置在家裡,將來發展成熟了,她想在村裡指導老人班的年長村民動手作這些工藝……..。

就這樣又講了半小時,回到家煮午餐時已近中午,這真是一段很長的散步。

同一天下午三點,兒子和我去家附近的國小籃球鬥牛,已有幾個村裡小孩在場,恰好也有國小籃球隊員,都是我在國小義務教球的指導球員,就加入與父子倆一起打球。

這邊打籃球、中間則是女兒的國中小同班同學在玩排球、另一邊籃架有村莊作木工的村民和她的女兒 (也是籃球隊員) 在鬥牛。這個週六下午,小小的國小球場上滿滿 20多人,幾乎都是認識的大人與小孩,感覺如家般很溫馨,玩了快三小時,兒子才很滿足地一起回家。

有位籃球隊員的家長,年紀應該接近40歲,沒正常工作,常看到他喝醉,雖喝醉卻也沒鬧事。 前次國小籃球隊週三下午練球,他酒醉並出現於籃球場,不斷地說很多怪怪的話與表現怪怪的舉止,讓他的兒子練球時無精打采、隨便亂打、又抱怨爸爸來這裡亂!

前幾天村校聯合運動會,這個爸爸又喝醉出現在兒子班級的休息區,現場有許多國小學生與家長,大家都離開休息帳篷,這次他的兒子頭更低了,走到運動場遠遠的另一頭,留下爸爸一人,在那裡低聲又哭又叫兒子過來,直到警察來請走他。

在我們這個百分之七十以農為業的鄉村裡,有愛藝術、熱心美化家園與指導別人的村民,也有生活淡泊的有機農民,也有不作農的木工師傅,還有人數不多卻彼此熟稔的活潑小孩。

這個週末的午後,我覺得好幸福,感受到農村最濃厚的人情味與熟悉感;然而,幸福的背後卻也看到有些農民失志、擔憂,如這位不得志、常喝醉的家長。

如果農村沒有生產、沒有足以維生的農作物銷售,這樣幸福的景象還能維持多久?

980407-940610_1567-400.jpg

農村,許多人的故鄉。有許多科學園區工作的朋友,都是青少年期前成長於中南部鄉下,成長後因事業發展不得不或自願變成都市人,且大多是在北部。

農村移民到城市,似乎是極難違逆的既定趨勢,農村因生活困難無法留住青壯年,農村漸漸蕭條;然而城市人卻又視在鄉村度假為身心舒緩的必需,視在鄉村置產蓋別墅為樂趣與身份的表徵。都市人僅管不在農村維生,卻在心中知道農村才是最美的環境。

農村到底是什麼? 最重要當然是生產農作物,提供給自己與都市人糧食,除此之外,豐富的生態、自然的田園景觀、傳統的素樸文化、單純熱絡的人性等……..,這些都是農村所給我們的。

也許都市人遠離農村太久了,只知道農村有休閒農業、有毫華民宿,能去休閒渡假,卻忘了農村的多樣面貌,更不瞭解農村文化是社會秩序的重要維繫基石。

大多數主掌台灣農業政策的政府官員,常年居住於都市,就如同一般的都市人,脫離農村的日常生活,對農民的真貌陌生,對農村的本質只有膚淺的瞭解!

如果有深入的瞭解農村,主掌農業政策的官員就不會現在的 “農村再生條例”。 或者說,如果有能力者願意面對責任,真心解決問題,就不會提出一個迴避農村真正問題的“農村再生條例”。

移民來台東後,有次當面聽到農委會水保單位之台東官員,大聲討論明年可以有上億元 (好多喔!) 投入某林道之硬體美化。當時的我經常在那條林道帶多元就業方案之原住民採集野菜,那是一條很美也很自然的林道,在一千多公尺高的林道,只是走著就很貼近自然。

我想不出有什麼需要得在這裡投入如此多的經費? 難道那不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嗎? 為何要在這樣自然的地方,作沒有真正價值的硬體建設!

是否,某些官員之心態:有錢有硬體的發展就是硬道理,不必考慮當地之真正需要,更不必謹慎運用納稅人的託付! 反正預算已編列,立法院也通過了,官員全盤掌握預算使用之生殺大權,不必再聽人民的想法。

自己剛買農地成立農莊時,有農友介紹說水保局官員可以來看,有機會提供經費作水土保持建設,也就是作水泥的水池、步道與涼亭。美其名為美化農村,然後要開放十年給民眾遊憩,十年後就可以關閉成為私有空間。

我當然拒絕,保持更多綠地才是農莊最重要的事,又不作休閒農業,為何要花納稅人上百萬去弄一堆水泥來這裡,這樣的水泥建設,我已在其他幾個認識的台東農莊見識過了! 在這件事上,我又看到主掌水土保持單位官員之心態:有錢有硬體就是發展! 農村只有休閒農業!

政府所推出之 “農村再生條例” 草案,主掌草案推動與執行之單位就是農委會下之水土保持局,我已見識過這單位的作風,猜想大概不會有真正關心農村問題的創見,在關心農業朋友的分析下,我才知道,這條例果然就是 “農村建設條例”。
預算高達2000億新台幣用於農村之美化、更新,在國家財政漸困窘時,每個國民還要負擔近 2000元,就是為了在農村作更多號稱美化之建設。

然而,農村的農民到底需要什麼呢? 生產與銷售的問題誰要解決呢? 文化與傳統的維繫呢? 人口流失、小學廢校呢? 我不是專家,無法對這些問題給答案;農村的問題是責無旁貸的政府該作的,然而主其事者卻迴避這些問題,只會沒有創意地又想在農村放入更多硬體。

更離譜的是:一個以農村為根本的條例,不邀請農民參加公聽會, 參加者也不能發言。也許,政府官員打從心裡就不願意與農民溝通,心裡早就認定農民是無知的一群,官員心中只有立法委員支持與否。而眾所皆知,一堆硬體建設在農村發包之後,是那些人獲益最多?

這是時代的悲哀,人民無處可表達意見,公權力形成變相的暴力。而其它許多曾經也是農村長大的都市人,為了生活、為了穩定的日常生活,不再關心農村、不再關心故鄉、不再爭取公民應有之表達權利。

「太多不公不義的事日日在發生,我只是平凡人,又能如何呢?」 這就是大多數人民的想法,「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多數人民抱持這樣的駝鳥心態,才會讓政府可以遂行其毫無遠見與深入問題之政策與作為。

如果你曾經是農村子弟,應該站出來關心故鄉農村!關心這個影響農村甚劇的 “農村再生條例”! 發揮人民的影響力!

以下是與農村再生條例相關的 youtube 影音資料,我重排了次序:

*********  學者與農民 之想法 ************

特別推薦  326憤怒的獅吼(3)一個人的砲聲隆隆!!!(台大城鄉所廖本全教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bqf_aEgXCo

超級推薦326農民的心聲–番外篇(1)白河薛弘明 超級推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SJ5mYLcB5Y

326憤怒的獅吼(2)清大教授彭明輝-“20年後我們吃什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Wd85nTMM1o82eZzr4q6kI

326農民的心聲–番外篇(2)神農獎得主台中縣石岡鄉劉美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QaLOfTCyO8

326農民的心聲(1) 屏東縣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總幹事江嘉萍的哽咽告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vVtptWOJOM

326憤怒的獅吼(1)絕對要看!!政大地政系徐世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

*********  政府官員之宣傳 ************

八大農村再生專訪農委會主委陳武雄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XxByv44Pfw

八大農村再生專訪農委會主委陳武雄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qpkpwHaoRM

*********  曾旭正教授 對水保局之想法 ************
解毒水保局 趴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KoGmyREHII

解讀水保局 趴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KR6XjUKhck

解毒水保局 第三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NCXeVX8HXA
最後,在這裡能找到更多關心的聲音
****** 小地方新聞網 農村再生條例專題 ***************
https://www.dfun.tw/?cat=1064

(本文作者為農夫,秀明自然農法實施者,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