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的記憶

那時候南來北往的返鄉車輛,進了雲林東勢就是只有這麼一條路走,車子要過,大家就得擠擠、讓讓。於是年貨市場擠上了返鄉的統聯客運,有時候還會在市場裡望見車上剛搭車返鄉的親人。

微寒峭冷的二月,馬路上還是行色匆匆,辦公室裡卻突然冷清了下來。需要一點人氣的時候,不自覺會想到傳統市場去走一趟,尤其在年節時間,摩肩擦踵的人潮匯聚在城市裡的各個年貨大街,張羅著過年要採辦的各色年貨,都想過著家人團聚的年。

所以,我總愛待在市場裡的某個角落靜靜感受,感受那鵝暖黃燈光底下,眾生一般的溫熱,想念著小時候在市場裡幫忙叫賣熟食與鵝鴨雞的那段歲月。

就算靠海邊的故鄉再怎麼冷冽,除夕早早的清晨三點,便會聽見樓下三伯家的大廚房已然早早燒上了油鍋,長久一起工作的鄰人照慣例也來幫忙,三絲捲、雞捲、蚵捲、大腸頭、小熱狗、芋頭餅、花枝丸…,這邊剛起鍋,那邊就得馬上下鍋,更別說廚房後那排滾著番薯粉的生產線,沒一刻能停歇。

四點半,小貨車上滿載著各色各式剛起鍋的熟食,幾桶瓦斯,幾塊厚重的木板和鐵腳架,一夥人跳上車就準備往八百公尺外的市場去擺攤了。

擺攤的位置是過去三伯的家前,後來轉賣給二伯的大兒子做豬肉生意,再後來,原本做貨運的三堂哥也回家討媳婦定居下來,賣起了雞鴨鵝。於是,後面是叫喊豬肉、雞肉、鴨肉、鵝肉,有現宰生賣作年初二初三的娘家菜,也有加滷煮熟作牲禮的團圓菜。而已經出嫁的堂姐,也在攤旁叫賣著婆家種植的筍子。再往早一點的時間,爺爺身體還沒患上中風時,也會拉把椅子就著鄰家店前的柱旁,擺放著幾把麵條隨喜,端著是看人來人往的熱鬧氣息。

clip-image0028.jpg
傳統市場總是熱鬧與人情交集 (圖片提供/趙榮霞) 。

早些時候,親戚們怕年紀小,往淨是弄刀的肉攤裡站會危險,於是初期站上市場時,是在三伯的熟食攤裡幫忙。從幫忙裝袋秤重、攤找零錢,漸漸地也跟著叫賣起來,知道一些父執輩當年的老師,依舊住在村子裡,而年節間的市場成為師生相互碰面打招呼的地方,只是師生的關係換成了買賣的關係,人情味的輕重就在價錢叫喊的你來我往之間張顯著。

後來,年紀稍大了些,大約是國中的那段歲月吧,年節裡的生意越做越好,我轉換到後邊的肉攤去幫忙,依舊是裝袋秤重找零的角色,沒人放心將那把剁肉刀交給我,老實講,我也不放心。有時候這邊攤子的雞鴨鵝快賣光了,就得趕緊到後邊的屠宰場去拿,忙起來的時候,是三堂哥的丈人在幫忙殺的,有時候在國中教數學的二堂哥也得一起幫忙。

一鐵籠一鐵籠的家禽,呱啦呱啦地叫著,老人家隨手抓起一隻,用利刃在脖子邊劃了一刀放血,丟進滾燙的水鍋裡川燙後再進電動滾筒裡去毛。那樣的場景,好像是年節市場裡最血腥的一幕,所以只能在市場後的小房間裡進行,而端上檯面的,已經是一隻一隻光白潔淨的禽肉,等著那些期盼家人團聚的鄉親們,買回去充實家裡的年夜飯。

再往早些時候,過年還住在頂寮村的爺爺家時,鄰著床的隔壁間便是豬圈,中元節和過年回鄉時,就著床鋪就可以聽到殺豬的聲音,而往往早上六、七點起床後,堂哥們就已經料理好當天要叫賣的兩、三頭豬,地上的小溝渠還流放著當天早上的血水。堂哥們抽著菸,將豬肉抬上車,依舊是往那個市場去。

那時候南來北往的返鄉車輛,進了雲林東勢就是只有這麼一條路走,車子要過,大家就得擠擠、讓讓。於是年貨市場擠上了返鄉的統聯客運,有時候還會在市場裡望見車上剛搭車返鄉的親人。

這樣的市集,從清晨四點多延續到中午過後,五天的生意量就算這麼做完了,各家採辦了足夠的年貨回去祭祖和烹食年菜,大街上的氣息慢慢緩了下來,各家早起的生意人和採買都回去休息,有的趁這時才趕緊貼春聯,有的趁這時才趕緊準備為自己的家人烹調年夜飯,更有的,是累癱了,睡垮了,非得一叫睡到夜裡八九點才醒得來。之後的年假,就這麼一路吃吃喝喝,賭桌上下,這家來那家去地給過了年,紅包也總是在賭桌旁領的。

這樣的年,非常不城市,也非常「健康」,卻是我每到年節都會想起而難以忘懷的鄉愁。

阿嬤的阿嬤去的菜市場

出生於一九○七年已經103歲善化耆老孫江淮爺爺描述:日治時代灣裡街(今善化鎮)市場只有一個,很熱鬧,就在慶安宮(康熙三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所建,目前為國定三級古蹟)前的廣場,他回憶的說:他讀公學校時每天都會經過那裡。

過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恭喜大家好運到!2010年1月,迎接金虎年的春節前夕,年味何處尋呢?

到標榜24小時營業的大賣場、全年無休24小時營業的7-11、宅在家中按著滑鼠宅配年菜?還是到因應年節相繼開張的年貨大街去人擠人呢。

要感受「年味」當然得到菜市場。農曆春節前夕走訪阿嬤的百貨公司–菜市場,過年要用的、吃的、穿的一應俱全,出門採購僅需備足「銀兩」便可搞定。

但1916年,阿嬤的阿嬤的菜市場是長的什麼模樣呢?來,看老照片聽故事:

990213shanhuaim01-480.jpg
1916年的菜市場模樣,引用自珍藏灣裡街百年影像-廿世紀善化影像老照片輯

出生於一九○七年已經103歲善化耆老孫江淮爺爺描述:日治時代灣裡街(今善化鎮)市場只有一個,很熱鬧,就在慶安宮(康熙三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所建,目前為國定三級古蹟)前的廣場,他回憶的說:他讀公學校時每天都會經過那裡。

菜市場主是山海交會的集中地,以農產品為主,又叫做「蕃薯籤市」(在稻米尚未普及之前,蕃薯籤是一般民眾的主食)。鄰近玉井、大內、山上、安定、麻豆均會挑各地生產品到灣裡街(善化鎮)販賣,如麻豆的芥菜醃(鹹菜)、小新營的鹹瓜、內庄的芒果……。

他提到當時菜市場的樣貌:店面3、4間,集中於慶安宮兩旁,廟前出去左右兩旁是一些點心攤,有兩三攤賣魚、賣肉的攤位。

訪談時他說:卡早(台語)賣魚的小販,需要在晚上12點出門,用「走」的走到現今北門那裡去購買魚貨,然後挑滿整擔的魚貨於清晨前走回善化。那時候除了日本的鹹魚之外,虱目魚為大宗(吳郭魚上未問市呢)。那時候的虱目魚都是在「海」抓的,也有遠洋的土魠魚。

至於豬肉,那時候生活很困苦,一般都是需要祭祀的重要節日民眾才會購買。這也是老一輩人都有的深刻體驗-那即是逢年過節才能有機會一嘗「肉」味。

市場外面右手邊有3、4間簳仔店,賣罐頭吃食。賣衣服、帽子、襪子的雜貨則在左手邊、也有兩三間布店,以前布店只賣白布、黑布及棉紗等兩三樣,質料比較不好比較粗。大都來自日本,都只是簡單需要的布料……。市場的點心攤或簳仔店也不多,過去經濟不好,很少人會在外面吃食,如果非要在外吃一餐,大多以湯麵為主,就是簡簡單單的豆芽菜麵……。

(麵條加上少許的豆芽菜再淋上蒜頭醬油即是簡簡單單的豆芽菜麵,完完全全是現代版的「輕食」,現在台南縣內菜市場仍有多處販賣)(引用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記錄一書)

990213shanhuaim02-480.jpg
今善化第一零售市場一角

我想像走動於1916年菜市場的身影,隨著「節氣」順應自然的農耕生活,百年來傳承珍貴的菜市場文化至今。雖然,1916年菜市場沒有五顏六色鐵製的大陽傘,但是運用天然素材-竹子,搭起既簡單又俐落的竹製大遮棚、配上竹製的小攤位,真的讓人感覺好美、好優雅的生活市集,也讓我有福氣能夠一窺百年前菜市場。

備註:由陳文成基金會舉辦第一屆『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活動,共推薦50本書。其中由遠流出版的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記錄一書則為推薦的書單之一。

參考網站:

1.陳文成基金會:http://www.cwcmf.org.tw/joomla/index.php

2.珍藏灣裡街百年影像-廿世紀善化影像老照片輯,入選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優良文獻獎,由喜年年攝影出版http://tw.myblog.yahoo.com/shihhsiung-wang/article?mid=41&prev=65&next=24&l=f&fid=9

決戰年菜市場

年前市場採買時節大約是除夕夜往前推的一到兩周,隨著日期接近,賣販會漸次的推出庫存的好貨好料,大顆的干貝、鮮藍的蝦、豪華龍蝦、特大號白鯧。採買年菜是歐巴桑一年之中打混市場的最高潮,那種廝殺的搶貨色狠勁……

該慶賀的不景氣

今年的年前市場異常的冷清,不見以往歐巴桑採購大軍出沒,打從冬至開始在攤前詢問度提高,購買率卻降低許多,金融大怪獸在媒體的威嚇聲張之下,歐巴桑使出史無前例的緊縮功力,也許這樣的保守消費,應該感到慶賀才是。

記得大約國中時期開始,媽媽常常在跑過路口ㄆㄣ桶回來之後,就怨嘆個一兩句,說她剛剛看到整包好好的包子或是一條長土司或是一鍋白米飯,丟棄在ㄆㄣ桶中,外包裝都沒有去除,就這樣整個丟入,說是嘆現代人浪費食物也是在怨現在人的不知道替人設身著想,沒有去除的塑膠袋,除了讓收ㄆㄣ的人棘手外,也極容易讓豬隻囫圇噎到。
過年過節前後,ㄆㄣ桶也跟著節日出現變化,29拜天公後紅白湯圓點綴著ㄆㄣ桶,除夕與初一稍微歇息,初三之後高潮出現了,整個看起來完好的年糕還帶著玻璃紙,紅色的一顆顆發粿,大塊的菜頭粿,各式雞、魚、豬腳,推到滿溢,這樣的收穫滿滿要持續一個月左右。

當物質充裕價格低廉之後,食物的浪費的程度是無可想像的。

如果說景氣不好害大家都皺起沒眉頭,不景氣也讓大家收斂起狂買特買的狠勁,斟酌的吃多少買多少,讓物質可以更充分利用,因為在意錢的支出而帶來了物質不被浪費的好處,也讓ㄆㄣ桶先生可以歇歇飽脹的大肚桶。

980124-market-450.jpg
左圖:異常的年前市場,機車還能來去自如 右圖:歡迎消費券

市場之年前一周
年前市場採買的時節大約是除夕夜往前推的一到兩周,隨著日期的接近,賣販會漸次的推出庫存的好貨好料,大顆的干貝、鮮藍的蝦、豪華龍蝦、特大號白鯧….。
採買年菜是歐巴桑一年之中打混市場的最高潮,那種廝殺的搶貨色狠勁令人傻眼,擠爆的程度寸步難行,通常市場的攤販會在年前一個月左右開始囤積年節貨物,從日期的越接近價格也越來越誇張,某一年碩大的杏鮑菇才出現市面不久,一包從150元一路漲到250元,紅色喜氣的鮮蝦從一斤120元一路開高走高到300元,綠色的荷蘭豆從40元一路飛到150元, 肉攤在年前開始囤積蹄膀、豬腳,魚攤囤積大白鯧、大黃魚、迦魶魚,非買不可的用搶的,緊張的殺氣決戰在這年前這兩周,隨著日子接近人潮越洶湧,然後在除夕的中午到傍晚市場人潮一空而散。

02
左圖:各式的麻老米老 右圖:看起來真像是賣玩具的年糕攤

採買手則
採買年菜從規劃菜色開始,去一趟便利商店,看是7-11或是你家我家都可以拿到今年外賣年菜各式型錄,給自己一些靈感,並且撇除一些熱門食材的菜色,自然就可以避開被賣販哄抬的因素, 菜單規劃的大原則,建議以[份量]、[環保]、[當令]、[在地]、[健康]…五大方向去考量。

1.:份量:
往往初一開始收拾年菜的頭痛問題就來了,誰也不想吃過餐的菜餚,視圍爐夜飯的人數不會剩餘太多的份量是首要考量,當10個人用餐時,菜單假若有8菜,每一道菜看起來可以讓一個人飽足的份量即可,因為加上湯及主食和酒水,就可得10個人肚皮飽飽,以此推算,剛剛好的份量讓美味加分,過分飽脹的肚子,味覺都忘的一乾二淨。

2.環保:
魚翅、鮑魚、海蔘、髮菜、龍蝦,大家都知道吃了髮菜,可不見的就會發財,魚翅/海蔘也是無味之物,需要鮮美高湯調味,十幾年前的迪化街滿滿的大尾乾海蔘,十年後越來越小的像條黑毛蟲,擺在櫃子裡價格像在賣貴金屬,海裡的鮮物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貴,過年不吃這些東西真的運氣沒差到哪哩,但是吃了海裡的生態可就差很多了。

3.:當令:
冬天盛產蘿蔔,所以會有菜頭粿,芥菜在這季節大出,所以圍爐不能缺長年菜,順著季節順著腸胃走,冬筍是這各季節很特別的蔬菜,長在冬天的筍子可想而知的嬌小一個價格經常飆上一斤400多,冬筍別於夏筍香氣成熟含蓄,但是如果不會處理去除苦澀,還是別買的好,以免平白浪費這冬季土地的珍貴香氣,除此之外芹菜、高麗菜、荸薺、大頭菜、大蔥、菇…好好享受冬季蔬菜的正時美味。

4.在地:
市場裡一包真空百合,卻是來自中國蘭州,傳統市場裡各式各樣的蔬菜瓜果漂洋過海遠道而來, 如果可以的話,宅配方便的現代,把台灣的在地寶島產物,竹山的冬筍、中部的鮮菇、花東的漁產,拼湊在餐桌上,也是很棒的考量,島內在地產,遠比過鹹水的更環保也更新鮮美味,也趁此時節推薦給來自不同縣市匯集一桌的親友們品嘗,就是非常好的本島物產行銷品嘗大會。

5.健康:
除了豬腳魯筍乾,白斬雞、烏魚子、香腸….,辛苦準備這些傳統的年菜的歐巴桑,卻也是被嫌到不行,一來缺少了蔬菜,二來濃油重味,害怕脂肪上身,吃膩了這些菜色,再加一點點心思就可以年菜改版變身,以圍爐夜不可缺的全雞來說,將白斬雞換烤雞,平平都是雞兩者受歡迎的身價立判,況且白斬雞在烹煮完後,總是會留下一鍋厚油雞湯,要消耗這一鍋可能就衍生出一鍋魯筍乾或是魯芥菜,白斬雞隔餐後也總是澀乾無味,烤雞在過程中,雞皮的油脂也被烤滴出來,相對的低脂一些剩餘的也容易處理多了,吃烤雞時包裹生菜葉來搭配,更能多吃進一些蔬菜。

只要多一點蔬菜少一點油脂或肉類,整體上過完年不用再擔心減肥就可以放心的歡度接下來的情人節大餐了。

03
左圖:來自南投嬌小昂貴的冬筍 右圖:青蒜看到大蔥只能當小的

菜色大致抵定後,採買的順序請從魚肉類開始,然後蔬果類,儲備的份量魚肉類約五天,蔬果類為三到四天左右,過年的魚市與肉類屠宰場通常休假到初五,蔬菜則是初二就可以買到了,超市與量販店雖然蔬菜看起來都沒元氣,不過卻是全年無休,因此考慮每項食材的保存時間,預估需庫存多少量,魚與肉類是最先採買的重點,在兩到三周前率先鮮買,妥善清理後進入冷凍保存,以免價格飆漲,人擠人也買不到新鮮貨。

採買冷凍海鮮要注意包覆在內的冰有多少,有時候一盒冷凍海產可以包覆三分之二以的水,秤斤論兩的簡直像是買了一盒昂貴的冰塊,這在冷凍鱈魚蝦貝最常見到,蔬菜水果類會價格暴漲的荷蘭豆則需要事先採買,菇類挑選新鮮不潮濕的保存上可以長達兩周都沒問題,綠葉蔬菜容易腐壞則是最後採買食材,初一的素食材料因為價格及供貨平穩不需擔心太多。

04
左圖:只中看的供桌用水果 右圖:年年上新聞的又貴又大白鯧魚

最後殺場–除夕日下午
如果真的沒有時間這樣安排菜單與採購行程,那麼請特別注意,除夕當天的下午過後,大批市場裡就像跳樓拍賣的百貨公司一樣下殺五折出清存貨,火拼多日下來剩餘的就在這除夕下午賠本出清,撿便宜的非常時刻,不過記得亮出眼睛看準,這些經歷許久吹風曬日的食材或許都不太新鮮了,使出挑貨的本色,照樣可以在這人潮散去的大市集便宜的拼出一桌彭派圍爐飯菜。

05
左圖:穩定供貨的素料 右圖:一點都不像雞的素雞

瀰濃庄的野味菜市場

這舊橋名叫美濃橋,人來人往的身影很「美」,味道很「濃」。我喜愛在觀光客還沒來到小鎮時,享受街道的寧靜,以及前一晚人潮散去後,小鎮留下來的餘溫,然後走過彎彎的美濃橋,走入瀰濃庄的野味菜市場。

早上6點半站在瀰濃庄(舊地名)中心位置的美濃橋旁,看著在地人一早到菜市場買菜習慣走的舊橋。於西元1903年日治時期興建的舊橋,橋的兩端入口處各立有一座猴子的石雕像,像似舊橋的守護人。這舊橋名叫美濃橋,人來人往的身影很「美」,味道很「濃」。到訪這天,舊橋下的美濃溪因豪雨變的恰北北不再溫柔,但橋上卻長了許多靑苔,綠綠的更添加許多古味,更美。

我喜愛在觀光客還沒來到小鎮時,享受街道尚未鬧轟轟前的寧靜,以及前一天夜晚人潮散去冷卻後,小鎮所留下來的餘溫。溫溫心底的期待,然後走過彎彎的美濃橋,走入瀰濃庄的野味菜市場。

980102-market-360.jpg

這個菜市場視覺很「美」,口味很「濃」。

視覺的「美」美在哪裡?初次見面驚呀這像極了一團翠綠色毛線是啥東西?

原來這是早期野生於美濃湖的-野蓮。饕客們最愛到美濃品嚐野蓮的特殊口感,但還沒下鍋前野蓮的美麗模樣,觀光客似乎無緣看到。再來,美在哪裡呢?這裡的野菜種類多,而且都極具在地特色,例如學菜,多年前我興高采烈自美濃買學菜回去給媽媽品嚐,結果媽媽一看,竟告訴我那是以前務農時,必須在水稻田裡拔除的雜草,又叫做「水芋」。這些野生蔬菜美濃已有多人專門種植,颱風季節,這些不怕水的野蓮、學菜買回家,加入薑、絲豆瓣醬調味熱炒後,絕對是讓人滿足於視覺與味覺的野菜。

image003

image005

口味很「濃」濃在哪裡?一大早出現在傳統市場的大概都是在地的婆婆媽媽,往來對話都是道道地地的客家母語,展現濃濃的客家口味。

口味「濃」當然離不開吃。客家人聚集的地方,「鹹味」當是主流。過去老祖先為了保留食材,運用「鹽」這天然的防腐劑來對抗時間,醃漬出高麗菜、福菜、鹹菜、蘿蔔葉等各種醃漬的老味道。將這些老味道填入各式的玻璃瓶,這種古早式的包裝雖然土土的,卻是感受美濃味道惜物、愛物的最佳伴手禮。

當下品嚐濃濃「鹹味」是一定要啦,這一家位在美濃溪畔旁的熟食攤是我最常光顧的攤位,每次去都覺挑起我強烈想吃飯的慾望,冬瓜封、高麗菜封、豬腳、鹹菜筍絲……都是讓人流口水的客家好味道。偷偷的告訴你,在這裡買,比起在小吃店吃同樣的菜色,幾乎是便宜一半的價格。

image007

image009

想拜訪瀰濃庄的野味菜市場、想體驗瀰濃庄的野味菜市的寧靜,聰明的旅人還是需早一點到。

讓人著迷,珍惜,細緻的手工麻薯

綠豆麻薯裡面包裹著少許的白糖,吃起來並沒有感覺甜,但又不會覺得不甜,綠豆麻薯包裹白糖的量,甜與不甜之間應該是50年來的真功夫。這個包入「手工」的麻薯,每咬下一口都是打從最心底的震撼!

星期六早上我在旗山菜市場發現一家賣古早味「麵煎」的小攤子,等待「麵煎」的同時我發現他包麻薯的特殊手法,順便買了6個綠豆麻薯回去吃吃看。我試圖詢問可不可以讓我拍照(我只有跟他提要拍照片而已),結果,老闆娘拒絕了我。有點喪氣帶走剛買的「麵煎」跟6個綠豆麻薯離開。不死心的我星期日一大早再度到旗山菜市場。今天似乎比較晚些,已經都8點了還沒看到他,難不成今天休假嗎?結果8點半了才看到剛到的老闆娘。

一樣跟老闆娘買6個綠豆麻薯,在等待的時候慎重跟他講我想採訪他,老闆娘的回答依舊不要、不要。真是挫敗!不知道是不是時機不對,還是假日生意好忙不過來,面對我這一個麻煩的客人買了麻薯卻賴著不走還一直問不停。因為他不讓我採訪,我前前後後在他攤位呆呆站著近2個小時,最後,我只好耍賤招-偷拍,留下這家超細膩手工麻薯珍貴的照片。

mashu3-360.jpg
讓我著迷手工麻薯的小攤子

這家讓我著迷的小攤子販售菜燕、麵煎、麻薯三種,其中綠豆麻薯是我覺得最奇特的。用來放置麻薯跟「麵煎」的木頭櫥櫃看得出已經使用很久,但是整理得很乾淨。木頭櫥櫃的上層有一個鐵盤子擺上一顆一顆已經包好綠豆內餡的麻薯。下層有一個小抽屜,抽屜分成3格,一個放花生粉、一個放芝麻、中間放白糖。而麻薯有包紅豆跟綠豆內餡兩種,紅豆麻薯都在家裡處理好才送到市場販賣,唯獨綠豆麻薯會在家先包好綠豆內餡,現場如有客人要買綠豆麻薯,再用小刀切開麻薯,在綠豆餡內包入少許的糖,外皮再裹入花生或是芝麻。

image003
50年的真功夫-巧手

天阿,這超有份量的麻薯一顆才賣5元。我不清楚為何他的綠豆麻薯是用這種做法?這種耗時、耗費的精緻手工,表面上也許看不出來,但是卻吃不出來。咬下麻薯的那一刻真的會感動的哭出來!

綠豆麻薯裡面雖然包裹著少許的白糖,吃起來並沒有感覺甜,但又不會覺得不甜,綠豆麻薯包裹白糖的量,甜與不甜之間應該是50年來的真功夫。這個包入「手工」的麻薯,每咬下一口都是打從最心底的震撼!

image005

綠豆內餡的白糖

雖然麻薯只有5元,不僅有對於品質的堅持,還有讓人吃下去的「在乎」,令我著迷、令我珍惜。當下,我彷彿在日系的百貨公司看到日本和菓子的精緻美食般-沈醉。image007

剛包好令人流口水的麻薯

側面訊息:

無從訪談我只能從旁邊的攤位著手,一位年70歲的阿伯跟我說,他年輕20幾歲就跟他買一直到現在,他爸爸的時代就開始在旗山地區賣,尤其是中秋節要買麻薯都要排隊排很長…。

我的疑惑:為什麼只有綠豆麻薯是這這一種包法?為何白糖不一次加入,要分成兩次的手工,用意何在?不知道有沒有旗山在地的好朋友可以解答呢?

後記:這個讓我無法抗拒的麻薯連著兩天老闆娘依舊拒絕我拍照、採訪。雖有好心的熟客也加入遊說他請他讓我拍照,但結果下場還是一樣:不要、不要。旁人告訴我他兒子有時候會來幫忙,所以我就期待、等待他兒子的到來。

兒子送來綠豆麻薯,把握時間跟他說明我的目的,兒子說:要問爸爸,然後走了,我最後希望只剩下老闆。

老闆出現了,在他停機車的同時儘快跟他說我想採訪,他說三立電視台的曾經想要採訪,但是沒時間,因為他還要照顧香蕉園。「嚕」很久,終於要到老闆的大名跟電話(在這此時老闆娘一直催他,客人很多,不要再說了),期待我還能有更深入的瞭解,好跟大家分享這個超「優」的手工麻薯秘密。

別忘了,到旗山菜市場一定要來吃這家位在中山路149號對面的手工麻薯。

黑暗中看見的生命-白河菜市場

照片裡機器便是讓雞蛋變成小雞的孵蛋機器,運用電力產生熱能,機器內部以攝氏37度的溫度進行孵蛋。機器內部有一個放置雞蛋的架子,放置雞蛋的架子會不停的旋轉,老闆形容像「地球」在轉一樣。

「入」2元、「出」6元,知道這是哪一個行業的術語嗎?猜出來這是一家經營什麼行業嗎?再給一點提示:全年無休,星期二、星期五「入雞」,星期三、星期六「出雞」。來到蓮花的故鄉—-白河菜市場,有啥新奇古怪的發現呢!告訴你喔,這個市場有一傳統老行業:代客孵蛋,夠新鮮吧!過去農業時期白河菜市場附近就有近10家的代客孵蛋的店家,鄰近村落若有雞蛋要孵小雞大都會送到這裡來,現在只剩下緊鄰菜市場旁的的中山路上這一家,營業項目除了代客孵蛋、飼養家畜的糧食器具之外,也有販售小雞跟小鴨。

p1770129-360.jpg

這個照片裡機器便是讓雞蛋變成小雞的孵蛋機器,運用電力產生熱能,機器內部以攝氏37度的溫度進行孵蛋。機器內部有一個放置雞蛋的架子,放置雞蛋的架子會不停的旋轉,老闆形容像「地球」在轉一樣。好讓雞蛋在各個角度都均勻受熱。一般孵小雞需要3個星期,火雞需要則要4個星期。老闆熱心的跟我說:要看小雞破殼而出的模樣,妳要星期六來,因為我是星期三、六「出雞」,昨天客人都拿回去了。

P1770139

中午時分巧遇一位住在東山的居民,早上在田間撿到6顆竹雞蛋,怕竹雞蛋被野狗吃掉撿起來送來這裡,老闆先請他在蛋的外殼寫下名字,這是避免將拿不同人拿來的雞蛋混在一起。

P1770143

接著老闆將竹雞蛋拿到店內一處黑暗的角落,運用特殊的光源先檢查雞蛋有沒有受精,結果竹雞蛋只有4顆蛋有受精,2顆沒有(沒有受精的蛋就不會進行孵化)。老闆請他拿回去煎荷包蛋吃。

P1770126

一般孵小雞的費用計算:如果你送10顆雞蛋給商家孵蛋,「入雞」所需的費用是20元(10顆*2元),3個星期過後你去拿小雞,只拿到6隻小雞(6隻*6元),那你需要再付給商家「出雞」的費用是36元,其餘4顆沒有孵出小雞的雞蛋是不算錢。

P1770124

因為上次在關廟菜市場問賣小雞小販他說不會分辨公雞與母雞;這次我又好奇問了老闆:小雞如何分公雞與母雞?他說:他不知道!耶,這倒好玩了,那想養公雞飼養還得靠運氣喔。老闆說:分辨公雞與母雞是一項專門的技術,通常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大部分都在雞場工作(專門養飼料雞的養殖場),技術大都傳授給親戚,而不傳給外人,一般分辨公雞與母雞的費用一隻6角,一天大約可賺取1-2000元不等的工資。

週末夏日到白河賞蓮,白河菜市場倒是可順路的旅遊的景點,尤其是這一家僅存的孵蛋店,幸運的您去看看小雞破殼的「出雞」盛況。

旅行‧城鎮‧菜市場

這是一個緊鄰「海」而發展的城市,隨處都充滿著「海味」,當然在地人的心胸也像大海寬闊的模樣。於巷口轉角處詢問泡沫紅茶店老闆:菜市場往哪裡走?美麗兼具熱心的老闆娘告訴我,我要去外送順路載你去;哇!真是感動萬分,搭上便車……….

閱讀一本城鎮的生活故事從旅行開始,而旅行中探訪在地菜市場是書中重要的章節!豔陽下,停滿漁船的港口是這本書的封面,透過「停‧留」我們一起翻閱這本充滿海洋味道菜市場的生活故事書。

port-360.jpg

週末8點時分到達枋寮火車站,迎接雙眼的大太陽之外,「海味」是你踏上土地那一刻開始,枋寮送給你的見面禮。

這是一個緊鄰「海」而發展的城市,隨處都充滿著「海味」,當然在地人的心胸也像大海寬闊的模樣。離開火車站之後沿中正路走著、走著,正想著菜市場在哪裡呢?於巷口轉角處詢問泡沫紅茶店老闆:菜市場往哪裡走?走路大概多久時間?美麗兼具熱心的老闆娘告訴我,我要去外送順路載你去;哇!真是感動萬分,搭上便車一下子我已抵達這個與海相連的枋寮菜市場。

照片 231

照片 228

照片 248

在市場入口處有許多的小貨車,載著日用品、衣服、西瓜、各種商品將市場的入口處團團圍住,讓我這一個外地人很難發現市場的入口位置。

週末的9點鐘似乎大家都剛剛才睡醒,市場人潮不多,先快速的瀏覽整個市場;發現枋寮菜市場賣蔬菜的攤位不多,但是賣魚倒是挺多的,而且大都是活跳跳的海魚。幾乎所有的魚貨老闆都會跟你說,人客;這是今日剛回來的「現撈」!

這是一個超級有海洋味道的特色市場!菜市場的「現撈」是人與海兄弟間所展現深情的交陪。

在這裡,雖然我對魚的名字大都不認識,但看的出來這裡的海魚不只是「現撈」而且種類特別多,魚店老闆娘還特別介紹一種,比毋仔魚還營養的小魚,現正產季一斤100元而已,而且是別的地方買不到的喔!整個市場氣氛如同現撈的魚貨一般-活跳跳!

這裡部分漁貨是在地漁船夜晚出港清晨回港捕來的,但也有部分漁貨來自於東港。在這裡出門便可以看到海,吃當然離不開海,大家都說吃魚會讓頭腦壯壯,那幸福的枋寮人是不是也頭腦壯壯特別聰明呢?

照片 258

照片 270

照片 260

同一種食材但不同地方,對待食材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料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在盛夏的枋寮菜市場正是芋頭的產季,週末一早市場幾位小農將自家產的芋頭在這裡販售,在這裡,芋頭是連著綠色的梗一起賣,這裡稱此食材為:芋拐(台語)。傳統的烹飪方式是將芋頭與綠色的梗削成薄片一起烹煮,這裡的小農也會提供的貼心服務,把顧客所購買的芋頭皮削好,梗去掉、切好,回家只要清洗乾淨便能下鍋。我好奇問小農這芋頭的煮法,小農說:在熱鍋淋上麻油後,將芋頭跟梗熱炒之後,加入少許的水悶煮一即可上桌。小農自豪的告訴我:這絕對是一道令人思念的好味道呢!對的,令人思念的好味道必定是家鄉的好味道,也是讓在地人與外鄉遊子一輩都忘不了的好滋味。

當你迷戀於到處旅行時,停下來‧留下來,把逛菜市場當成旅行中必要的行程,在地旅行的視野才會打開,你才能更貼近品嘗在地生活的好滋味。

頂級食材優鮮報-帶您嚐野菇

老一輩的都知道當吃完粽子,下午有雷雨生那就表示好東西即將到來。隨著每次打雷下雨過後的隔天,田裡、草地或是屋外樹林的枯樹葉堆中,便容易找到野生雞肉絲菇的蹤跡,因為是……..

這天我的夢幻菜市場變的不一樣耶,清晨7點一到小農專區,哇!我等啊、等啊、盼啊盼的野味-雞肉絲菇終於出現了!慘了,沒帶相機來,我以跑100公尺的衝勁,火速騎上機車衝回家拿相機再奔回菜市場,留下今年雷公菇的美麗倩影。

mushroom-360.jpg

每年過了五日節(端午節)之後,下午雷聲經常隆隆的響不停,但這一陣一陣的雷雨聲雖是打得人心慌慌,但這可是雷公送給摘菇人的通關密語。老一輩的都知道當吃完粽子,下午有雷雨生那就表示好東西即將到來。隨著每次打雷下雨過後的隔天,田裡、草地或是屋外樹林的枯樹葉堆中,便容易找到野生雞肉絲菇的蹤跡,因為是下過雷雨之後長出來,所以也有人叫做「雷公菇」。一般採菇小農大約清晨5點天亮即外出尋找,有經驗的採菇人會循著往年採到雞肉絲菇的路跡去「巡」(台語-找),因為雞肉絲菇有一個慣性如果這個地點今年長過,明年大概都還會在同一個地點長出來,能夠採到野生的雞肉絲菇除了經驗之外,偶而也需靠靠「好運氣」。

照片 438
整理與分級

照片 481
全開的

照片 456
最頂級

剛採收後的雞肉絲菇會沾上少許的泥土,小農們都會做簡單整理與分級。雞肉絲菇要如何挑選呢?一般全開(傘)的雞肉絲菇一斤約150元,但真正高檔的是這種尚未張開的雞肉絲菇才是頂級貨,一斤250。小農們說:今年數量差很多、產期也很短(7/7/-7/13),明天「再摘」(台語)大概就沒有了。

雖然雞肉絲菇一斤150元,但在這市場可是很搶手的喔,看中意選好請即刻下手(買),不然當你還在猶豫時,他可能就被識貨的行家整攤全部打包,買走了。圖中這個賣菇的的攤位圍著一群選菇、買菇的行家,不到半小時整攤的雞肉絲菇就全部賣光了。今早他賣雞肉絲菇的收入約有近2000元的好所得。一般盛產期單單一位賣雞肉絲菇的菇農一個早上至少都有上千元以上的收入。

照片 474

雞肉絲菇正如其名一樣吃起來有如雞肉的味道,滋味極甜。這般頂級食材,料理非常的平民化,熱鍋裡加入少許的鹽和胡椒翻炒兩下,就是吃雞肉絲菇最原味的口感。當然,雞肉絲菇也可加薑絲、肉片清炒,煮麵或是與竹筍煮成羹湯,反正新鮮野味的好食材,隨便煮都是美味可口好吃的不得了。如果今年沒能一飽口福的您,很抱歉,想品嚐這野味的雞肉絲菇那也只能期待明年再相會了!

【徵求旅伴】kasumi找同好去日本逛菜市場

我想找1-2位對菜市場有興趣的朋友,地點:日本高山市鄰近都市,預計一天逛一個傳統的朝市(菜市場)。旅行天數:約7-9天採自助行,行程也有可能加入京都的朝市,去看看日本的醃製物。

kasumi是小地方的寫手,長期關注菜市場的議題,今年她想去日本進行專門的菜市場之旅,在此誠徵旅伴囉。以下是她的想法,請有興趣的朋友和她聯絡。

我想找1-2位對菜市場有興趣的朋友,地點:日本高山市鄰近都市,預計一天逛一個傳統的朝市(菜市場)。

旅行時間與天數:預計在10月份出發,約7-9天採自助行,行程也有可能加入京都的朝市,去看看日本的醃製物。

我第一次去日本、也不會講日文,所以也沒有人導覽,純粹以「逛」朝市的進行(如果有懂日文的朋友一同前往,當然更優啦),逛朝市的時間約略是每天的7-12點(到市場時間),所以每天必須很早起床,包括午餐一併在菜市場吃,然後下午再安排其他行程,細部行程大家可以商量跟討論。

名額有限,喜歡逛菜市場趕快跟我聯繫喔。

聯絡人:kasumi msn:q0921278116@hotmail.com

簡單、樂活的韭菜

在天未亮之前,小農已從田間將採收完畢的新「鮮」韮菜來到市場,他們有時候在田裡來不及整理,會在賣菜的同時邊整理剛收割的韮菜。所謂的整理即是將每一株剛收割包在韮菜外圍的一些枯葉一枝一枝的去掉……..

物價飛漲的現今,10元可以買什麼?在菜市場,10元能夠買到一位媽媽勤儉持家的心意以及現代流行的「樂活」生活喔!老實說,我並不是挺喜歡吃韮菜,買回家的韮菜除了包水餃、煮麵之外,我不知道怎麼料理才會好吃的,但是上菜市場的我卻常常買韮菜回家,因為花10元的韮菜會讓人感受到簡單的本質!

在新化菜市場的小農,幾乎是一年四季都會販賣的這種「土種」韮菜。這種「土種」韮菜跟一般超市或菜攤賣的韮菜不太一樣,「土種」韭菜植株較細、長度也比較短,比起大量種植的韮菜還來的有韮菜味道。

P1770424

在這裡(新化菜市場)小農都是以「把」(台語)販售,一般的行情是一把韮菜10元,除非是颱風季節才會出現20元的價位,至於一把的「量」約3-4兩重不等。主要是因田裡不會放置磅秤,每一把的量大都全憑感覺決定。

P1770459

在市場裡面會固定出現一兩位小農只賣韮菜,每每經過時我都會多注意他們一些。我很好奇都誰在買這種韮菜?但還真的奇怪耶,市場內約略10點前小農攤位前的韮菜大都已賣完,想買「土種」韮菜還得起的早,晚到就買不到了!

在天未亮之前,小農已從田間將採收完畢的新「鮮」韮菜來到市場,他們有時候在田裡來不及整理,會在賣菜的同時邊整理剛收割的韮菜。所謂的整理即是將每一株剛收割包在韮菜外圍的一些枯葉一枝一枝的去掉,然後將整理乾淨的韮菜綁成一把一把乾淨的韮菜,然後放在他的攤位上面銷售。整理韮菜看似枯燥的動作卻是一堂「簡單」的生活學!

你算算看,假設今天一早收成20把韮菜,今天小農的營業額是200元(有時候還會被殺價成3把20元)。如果白天在田間的照顧不算工時,一早4點到出門採收後到市場銷售約略10點結束直到回家,上午6小時所賺取的工資200元(毛利),整理這些枯葉的動作都是沒有算工錢的,這樣「老伙工」應該是另一種生活的樂趣吧!

照片 141

逛市場時多留點時間「停下來」看看、聽聽他們幾位小農聚在一起,ㄧ邊動手、一邊動口、閒話家常。菜市場是他們的聯誼俱樂部,今天要提早回家,還沒賣完的菜可以請隔壁代為銷售、跑的慢的青菜(滯銷)請水果攤寄賣、沒賣完的菜送給其他小農、人跟人之間是沒有「計較」,韮菜不管收成多少,拿到市場加減賣(台語),實實在在過「這樣就夠」的生活!

小農、韮菜這些都不是菜市場裡的耀眼主角,但這些分散於市場各角落的小星星,卻是讓菜市場更見深度,更襯出菜市場內在的「靜」,想要看見菜市場的「快樂學」就來韮菜裏尋找吧!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