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居民邦龍景:故鄉給我力量

去年的八八風災,讓邦龍景一口氣失去了13個親人,「以小林村一戶來講,走了最多人的就是我家。」現在的他,和太太還有3個小孩一起住在組合屋。談起為什麼選擇搬去五里埔,他緩緩地說,全台灣姓邦的只有小林村有…

編按:本文為媒體工作者,參訪由紅十字會興建的小林組合屋後有感,分享現場心得。

─────────────────────────────────────────────────

在離大愛村不遠處的一條大馬路旁,有一個用竹竿搭起的入口,上頭用茅草蓋著,底下垂吊著五塊圓形大年輪,上面各以工整的字體寫著:「新小林社區」。

在對面的街道上,是再平凡不過的街景,小吃店商家林立,車輛川流。

但沿著入口處長長的土路,路旁是刻意裝飾的竹栽盆景,看的出來住在這裡的居民對這塊地的用心維護。長長的路往前,眼前好幾排藍白色的組合屋矗立在眼前,其實在群山環抱的這塊土地上,這一抹白並不突兀。

我們先被紅十字會的志工邀請入內聽取簡報,這一年來,他們陪伴在小林居民左右,五里埔的公廨、望高寮、農曆九月十五的夜祭,聽的出來紅十字會的體貼與同理心。環顧這間辦公室,與外面的住屋牆壁一樣,都貼了大大張的剪紙,紅豔的色彩、華麗飛舞的圖樣,讓這個地方多了許多生氣。

外面的街道上,有位穿著白色汗衫的居民,正以靦腆的語氣說著:「我家很亂耶,都沒有整理,你們真的要來看喔?」在半推半就下,他領著我們一群人,走到某一排組合屋的最後一間。裡面的空間坦白講並不大,三個木板夾層隔出來的房間,與一個簡單擺設的客廳。

一進到屋裡就看到牆上用麥克筆寫著:「時時感恩心,刻刻故鄉情」。在虎視眈眈的攝影機與照相機圍繞下,邦龍景不好意思的解釋著,這是他搬來組合屋之後第二天寫的,因為很思念故鄉,所以寫在牆上。已經在組合屋裡住了將近一年,他說一開始很不習慣,但慢慢的就適應了。「住在這裡,大家都很關心我。」

DSC00277
去年風災後失去了13個親人的邦龍景。

去年的八八風災,讓邦龍景一口氣失去了13個親人,「以小林村一戶來講,走了最多人的就是我家。」現在的他,和太太還有3個小孩一起住在組合屋。談起為什麼選擇搬去五里埔,他緩緩地說,全台灣姓邦的只有小林村有,從日據時代他們世世代代就居住在小林村,在外頭工作而幸運逃過一劫的哥哥告訴他,就算住在外地,也是要回來祭拜祖先,看看故鄉,所以他們後來決定居住在離原本的家不遠的五里埔。

「我哥哥說,故鄉的情不能忘…我盡量不去想這些,我也盡量不在鏡頭上出現,講這些會讓我勾起失去親人的感覺,」事情已經發生一年了,邦龍景談起親人仍激動的眼眶泛淚。為了讓自己的情緒平撫下來,他話鋒一轉講起在這邊的生活,「在這裡村民和我的互動很好,對我也很有信心。」

小林村民推選邦龍景為主委,平常他就忙和著社區的事,「你們看到社區很多東西都是我一手策劃的,像外面的竹栽都是我做的。」原本在外地就有標木工工程的他,打算回到故鄉之後,和朋友開立木坊,除了漂流木之外,還可以創作一些藝術品,也可以讓故鄉的孩子一起學木工技術。

他說,雖然原本小林的地沒了,和爸爸一起種的梅子也沒了,但他未來仍想在山上種些小型的有機作物。「因為現在還沒回去,很多事情都沒辦法實現,回到鄉下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啦。」

不論是工坊也好,有機作物也好,談起未來他心中已有些盤算,在場媒體說現在的他看起來很樂觀,他說,「沒辦法啦,這都是村民給我的力量,故鄉給我的力量。」

莫拉克週年專題─人物專訪(1):回望小林─宋燕誠

「這邊以前是村子裡的忠義街…那邊是我們的國小…這裡是雜貨店…那裡是我一個好朋友的家…」宋燕誠腳步緩慢,邊走邊解說風災前的小林樣貌。最終,宋燕誠在邊坡前一處土堆中停下腳步。他說:「這就是我家。」

 「這邊以前是村子裡的忠義街…那邊是我們的國小…這裡是雜貨店…那裡是我一個好朋友的家…」走在亂石交錯,早被土石掩埋的小林村遺址,宋燕誠腳步緩慢,邊走邊解說風災前的小林樣貌。

最終,宋燕誠在邊坡前一處土堆中停下腳步。他說:「這就是我家。」

從口袋中掏出經過五里埔時在雜貨店買的香菸,宋燕誠說:「來給好兄弟們上個香吧。」

隨即點了三根香菸立在土堆。小林遺址空蕩蕩,安靜無比,一股壓抑的哀戚情緒籠罩在我和他之間。那刻,我寧可他大哭,也不願共同承受那份無聲巨大的痛。

img_76841.jpg
宋燕誠帶著香菸重回小林遺址,憑弔逝去的親友

為什麼偏偏是小林?

一場風災,讓36歲的宋燕誠變成家族中唯一的倖存者。2009年父親節,莫拉克風災帶走他的母親、大哥與大嫂;當時,他大嫂的肚子裡已懷有7個月大的胎兒。

半年前宋燕誠曾說:「一個人走到這、只剩記憶、只剩我一人獨活…」言談中不無流露悲苦氣氛。我邀他一起回小林走走?他說:「不要啦,不要讓我哭…」

半年後拜訪宋燕誠,再度提出請求;這次他答應了。

「其實這半年來,我的心境和想法改變不少,也不知道跟我交了女朋友有沒有關係?」宋燕誠打趣著,邊自問:「風災結束時,我常常看到綠綠的山就一直想:為什麼不是這座山崩下來,為什麼不是那座山走山,偏偏就要是小林要被埋?」

IMG_7679
指著腳下的土地,宋燕誠以平淡的語調描述著小林原先的景物

不可能忘掉的回憶

重回小林滅村現場,宋燕誠的臉上少了一點情緒起伏,以平淡的語調熟練地為我介紹早已消失的地景。「那邊是國小、這邊是雜貨店…」但這些場景其實深埋在我們的腳底下。

我問他如何在石堆中判斷出口中場景的正確位置?他指指對面的山頭,還有身後遠方某個不知名的建物說:「看相對位置就知道了,有些事情,不可能忘掉。」

為「好兄弟」上完香,宋燕誠站在土堆遙望對面山頭已然乾涸的瀑布,回想起往日在故鄉的生活情景。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講的就是我家啦!」、「以前我家在這邊,看出去就是對面那座山的瀑布,多漂亮啊!我們以前都會去瀑布下做SPA。」、「以前我們都會跑到溪邊釣魚,天氣熱就跳下去游泳,多快樂啊…」

宋燕誠一邊回憶以往在小林村的生活,一邊起步準備離開遺址;我走在他身後,默默聽著他的回憶。當他說到以前的生活「多快樂啊」時,我努力忍住淚水。因為他都沒哭,我更沒理由掉淚。

IMG_7687
宋燕誠站在土堆遙望對面山頭已然乾涸的瀑布,回想起往日在故鄉的生活情景。

天公伯的安排

離開小林遺址,返回小林村位於杉林鄉中繼屋的路上,宋燕誠說,他知道怪罪大自然的無情沒有用,也不應再沈溺於失去親友的哀慟中;重建記憶中的家園,是他目前唯一的心願。

「我們這一輩有辦法工作的都往外跑了,目的也只是希望讓家裡的人好過一點…颱風剛結束時我會想,這些努力是不是根本就不值得,反正家人全沒了。但現在我不會這樣想。天公伯讓我們活下來就是有他的主意,要讓我們把記憶中的家蓋回來」,宋燕誠說。

IMG_7692
宋燕誠說,重建記憶中的家園,是他目前唯一的心願。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莫拉克週年專題─自主重建(1):小林倖存者之死

漫長一年的重建等待,村民不免有雜音、有害怕,但小林村人沒有因此大規模崩解、入住大愛村。蔡松諭表示,這是基於居民對家有共同的想像。在小林村民暫居的組合屋中,一張由高雄縣建築師公會繪出的小林村藍圖…

img_8290.jpg

2010年5月15日,一位年輕的小林村倖存者劉朝義,選擇在工寮宿舍中結束自己的生命。那天是八八風災後第278天。劉朝義帶著「重建小林」的懸念,向小林村人希望重建、卻在慈濟基金會掌握下的大愛村土地,道別。

那天過後,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緊急促成小林村與慈濟接洽、商談小林村在杉林基地重建的可能性,但至今一週年,談判破局。在劉朝義死前,小林村人沒有想到─要把家蓋回來,那麼難!

誰是災民?


小林9-18鄰的聚落,已成為河床再也無法回復(攝影/許淑卿)

莫拉克風災重創高屏地區,小林滅村更是驚震世界。雖政府承諾為小林村民重建小林村,但實際上村民沒有第一時間獲得房屋毀損證明、也沒辦法依遺族意志重建家園,只因政府和慈濟基金會共同推動的永久屋政策。

災後政府釋放國有地重建,多數小林村民希望在杉林大愛村的基地重建,唯部分村民因還有土地在小林村、擔心在山下重建找不到工作糊口,於是村民分為兩群,另一批希望在五里埔重建。

然而,希望在杉林基地重建的願望備受阻撓,陳振川在半年前轉述慈濟意見:「為避免災民有『差別之心』,除非興建相同房屋與聚落形式(即大愛村),否則無法提供協助,也不會將土地提供給小林村。」

即便小林村民不斷懇求溝通,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卻一度對記者表示:「慈濟已為小林在大愛村蓋好160戶,外傳小林村民不願入住大愛村,是媒體亂報。」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甚至對小林村人希望爭取土地一事表示:「我只跟真的災民說話。」

回家好難

「真的沒想到,要把家蓋回來,原來那麼難!」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諭歎著氣重覆:「好難,真的好難噢。一直以為蓋回小林村是社會跟政府都理解的事,但事實上好像又不是。」

98年5月31日,蔡松諭回到小林村參加友人婚宴,離開家時,和母親道別,「而我沒想過,那是最後一眼看到我家、跟我媽說再見。」莫拉克風災一年 了,蔡松諭的聲音仍帶著不捨與遺憾:「這是為什麼大家想把小林蓋回來。頭七時村民都很絕望了,但我說:『我們再蓋一個更漂亮的小林回來好嗎?』村民才振 作,這是我們走下去的動力啊!」

絕望,不只因小林村的建築消失,而是親人都往生。回復與過往同樣形式的建築成為小林村人撫慰情緒的重要關鍵,「但至今小林村卻始終無法按照我們的意願重建!」


劉朝義之死

去年9月19日公祭,總統馬英九承諾小林村人「要給小林村民足夠的空間」。行政院也認為,因為小林村民親友皆罹難,考慮到倖存者結婚生子的可能性,「就算只有一個人也不該核配14坪房子。」


災民高舉「天地可以不仁,總統不能無信」標語,希望馬英九能信守對小林村民的承諾。

蔡松諭指出,慈濟核配房屋的模式是依人口數計算,「光這點慈濟就無法配合,慈濟有願意為小林改變原則嗎?」此外,慈濟要求居民提出所有權狀,但小林 村民因家人過世,有的根本拿不出來,高雄縣政府於是拒絕審查小林村民的屋損證明,甚至一度告知村民「若沒有選大愛、沒有其他選項」。

渴望重建家園的劉朝義,為此焦慮難安。69年出生的劉朝義,國中畢業後就北上工作,當了多年的噴漿工人,只要有空,一定回鄉與親友相聚。八八風災發生時,劉朝義不在村內,在外工作回不了家的他,緊盯著電視擔心親朋好友的安危。

幸運的是,劉朝義的老家並非位於第一波崩山掩埋的位置。住在小林村第9鄰的劉朝義家人,是大難不死的倖存居民。但儘管自家12口死裡逃生,家族中仍有親人過世,劉朝義敬愛的叔叔離他而去,從小一起成長的摯友也在同一時刻被無情的土石掩埋。

劉朝義的父親劉家民緩緩回憶:「每當想起失去的家人、朋友,他都哭得很慘。」斷斷續續北上找工作又回家停留的劉朝義,有時會和父親喝酒,父親察覺他在等待永久屋重建的過程中相當苦悶。「他說蓋永久屋的事情一直沒有下落,覺得待在這邊很煩」。

但北上的劉朝義又很寂寞、沒有說話對象,劉家民說:「他於是很常打給他媽媽,一樣擔心重建房子的事情、掛念往生的人。他媽媽叫他不要擔心,房子早晚會有著落,但…他最後還是想不開走了…」

失去兒子的劉家民說,原本他和太太也想重建小林村,「但現在…我們只想趕快安頓、能住就好,所以申請了大愛村的永久屋;現在資格審過了,就等通知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搬進去住。」

劉朝義為何自殺?因為喝酒,還是因為長久等待的憂鬱?又或與政府對小林的重建政策矇昧不明相關?人已過世,無法得知真正解答。但檢視重建一年來:小林村的重建,幾乎只有等待二字。


不能妥協的願望

蔡松諭說,小林村人要在杉林基地「蓋自己的房子」,引發很多人質疑「為何其他人可以住大愛村、妳們就不行?」但他指出,很多人住住大愛村,與災民被 告知「只有一個選擇」有很大的關係。此外,原住民在山上的部落雖被劃為危險區,但很多人還是想回去,「她們有家可以看、還可以回家種東西,我們呢?我們連 這種『幸福』都沒有。」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小林蓋回去、不能妥協。」蔡松諭表示,小林村人沒有要求慈濟為小林人改變其文化、興建大愛村以外形式的房子,所以自行找了紅十字 會、重建經費也差不多,不浪費資源,「當有兩個團體願意幫我們重建,找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有錯嗎?難道連選擇被誰幫助的權利都沒有嗎?」

小林重建協會常務理事宋燕誠也質疑:「難道要我們跟慈濟下跪,求它們不要幫我們蓋嗎?」小林村民認為,重建形式跟重建未來關係密切,「畢竟那是我們 在住,蓋一個不能讓我們認同的地方,還要我們在這裡千秋萬世,怎麼可能?」小林村民相信,「大多數人都希望錢是用來幫我們蓋回原本的家。」

「家」的意義

漫長一年的重建等待,村民不免有雜音、有害怕,但小林村人沒有因此大規模崩解、入住大愛村。蔡松諭表示,這是基於居民對家有共同的想像。在小林村民 暫居的組合屋中,一張由高雄縣建築師公會繪出的小林村藍圖,將村民牢牢地釘在其上,蔡松諭要求年輕的小林村民參與討論,「我告訴她們要把父母的思念放進 來,我認為,這是療傷。」

慈濟大愛村小林區。截至目前為止,已有部分小林村民進駐,但也有些進駐居民其實並非小林村民,而是其他區域漢人。

小林村民普遍認為,大愛村的用意固然是照顧災民,但當災民心中其實不願意入住,這棟房子只是拐災民下山的誘因。「但下山又如何?就業怎麼辦?政府說要辦假日市集,但當房子連特色都沒有,誰要來?」

劉朝義死後,行政院雖介入協調、希望建立「災民跟民間團體意見若不一致的退場機制」,但仍不理想。

行政院重建會決議,若災民有二期永久屋需求,應先徵詢原協助的慈善團體要不要興建?但目前慈濟自行為小林村興建的160戶大愛村根本沒住滿,「我們怎可能再蓋第二期?」儘管行政院沒有堅持該由誰興建,但慈濟始終不願意退場。

7月23日高雄縣長楊秋興承諾協調永久屋用地,「不堅持小林二村一定得由慈濟來蓋,會在能力範圍內達成小林二村自主重建心願」。但7月28日高雄縣政府卻對小林村民提出「可不由慈濟蓋,改由高雄縣府處理,但必須蓋和慈濟大愛村一模一樣」的決議。

小林自主重建宣告破局!蔡松諭沉痛地說:「我希望我們小林村是最後一個因為相信政府威信,才白白浪費這麼多時間溝通的部落,這個政府沒什麼好信 了!」儘管如此,小林村民表示絕不住進大愛村。「如果真的沒有房子,也會是130戶一起沒有!」風災罹難者加上劉朝義,已犧牲475人。小林人想問:夢中 的家,什麼時候回得去?

莫拉克週年專題─重災區系列(1):小林─夢中的家園還有多遠?

風災後356天,小林重建發展協會對外宣布,與政府、NGO間長達8個月的協商溝通已成破局。風災屆滿週年,130戶小林村民,可能又得去總統府陳情抗議。他們的家,還有多遠?

小林474人罹難,家園已成回憶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是提及莫拉克風災多數人的第一印象。2009年8月9日清晨6點,小林村上方山崩,瞬間摧毀小林村10至18鄰,大面積崩塌而 下的土石同時在甲仙溪形成堰塞湖;半小時後,堰塞湖崩毀,小林村第9鄰亦被土石掩埋。在這次的災難中,小林村9至18鄰被夷為平地,共474人罹難,死亡 人數居全台之冠,舉世譁然。

災前,小林村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青壯人口在故鄉無就業機會,多半選擇離鄉就業。災後,返鄉的「小林遺族」卻一度被外界批評為「回家領救濟金的假災 民」。她們選擇將苦水往肚子裡吞,並想方設法拿出自主重建成績單,向批評者證明自己重建家鄉的貢獻,決不是「貪利的假災民」。年輕遺族組成「小林重建發展 協會」,成為災後推動小林重建的主要力量。


找回記憶中的小林村

「找回記憶中的小林村」,一直是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推動「自主重建」的主要口號。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喻直指:「小林人現在已經沒有家,家只在回憶裡,所以要依照我們的回憶來重建」。

但政府執意與慈濟合作打造制式型社區,「這與小林村回憶、文化格格不入,根本不尊重我們的心聲」。蔡松喻和小林村倖存者,與高雄縣其他受災部落為了 自主重建,於2009年11月25日噙淚在行政院門口陳情;當天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參議王大均事後接見小林災民時承諾:「願意幫忙協調自主重建事務,希望小 林村民不需要再來第二次。」這句話,開啟小林村與政府長達8個月的協商。


家,還有多遠?

然而8個月的重建過程,小林村民眼看慈濟大愛村落成、愈來愈多災民得到安置,但政府承諾的「家」卻像雲上之城,虛無飄渺。


翻拍自「新小林社區」影片,小林人期待能把小林重建起來,掛上「小林村」的牌子,而非成為大愛園區中的幾棟房舍。

雖然重建期間,近30戶小林村民選擇入住「不符合期望」的慈濟大愛村,也有近90戶選擇由紅十字會為她們在靠近小林村遺址的五里埔一帶興建永久屋。莫拉克風災週年,也將有50戶小林村民得以入住五里埔永久屋(另外40戶則得等待第二期工程完工,方可入住)。

但關鍵在於:仍約有130戶小林村民希望高雄縣政府釋出得以興建永久屋的安全土地,讓她們委託紅十字會,按照村民自主意願,「把小林村蓋回來」。只是,努力終究幻滅。

風災後356天,小林重建發展協會對外宣布,與政府、NGO間長達8個月的協商溝通已成破局。風災屆滿週年,130戶小林村民,可能又得去總統府陳情抗議。他們的家,還有多遠?

※ 小林村重建大事記:

時間 事件
2009 / 11/ 25 小林重建發展協會至行政院、總統府陳情,要求總統馬英九信守讓小林二村自主重建的承諾
2010 / 3 前行政院重建會主委蔡勳雄接見小林村代表,該名代表轉述蔡勳雄意見,表示小林村應為重建標竿,政府不可為小林村破例。然而,蔡勳雄亦強調,政府會在7/31前安置好所以第一期永久屋申請戶,之後有機會按照小林村民意願處理二村問題。
2010 / 3 傳聞行政院重建會介入小林二村用地取得問題,若慈濟大愛村二期有剩餘土地,可望撥給小林使用
2010 / 3 / 15 行政院重建會接見小林村民,透露等小林村民正式取得永久屋資格後,重建會會依照需求戶數開始規劃小林二村,並暗示小林村民別在馬英九面前陳情。
2010 / 3 / 16 小林村五里埔永久屋基地開工破土,預計第一期興建50戶8/8入住,第二期興建40戶,共90戶,全部由紅十字會負責。馬英九親臨破土典禮,但沒有針對小林二村一事發言。
2010 / 4 高雄縣政府公告第一批五里埔永久屋資格初步審查結果
2010 / 6 高雄縣政府公告第一批小林二村永久屋資格初步審查結果
2010 / 6 小林村民傳出自殺消息後,行政院重建會與高雄縣重建會同時至小林村召開永久屋資格審核說明會,向小林村民解釋永久屋審核流程,並暗示政府已著手推動小林二村自主重建。
2010 / 6 / 30 第15次行政院重建會會議決議通過「換手條款」,意即興建第一期永久屋的NGO,若無意願接手第二期興建工程,地方政府可尋求其他NGO接手。若無NGO願意接手二期工程,則地方政府可自行承接。
2010 / 7 / 8 小林重建發展協會、行政院重建會共同至花蓮慈濟總部參訪。席間小林與慈濟曾談及小林二村土地取得問題,但雙方並無交集。
2010 / 7 / 23 高雄縣長楊秋興接見小林村民,表示願意協助小林村取得永久屋基地。
2010 / 7 / 28 高雄縣政府提出「小林二村,縣府來蓋」的提案,但表示就算小林二村由縣府興建,規格也應與慈濟大愛村相同。
2010 / 7 / 29 高雄縣重建會通知小林重建發展協會,表示小林二村仍應由慈濟負責興建。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莫拉克週年專題─永久屋系列(3):重建是門必修課

即便大愛村引發重重爭議,對於未來若要持續協助救災、是否會改變模式?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永久屋難免要檢討,但重建是邊做邊學,至少一年內已完成很多永久屋。」

貪婪,對災民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我們想住山上,沒有一定要永久屋,但當政府只給永久屋,我們的要求,就變成過份。」這樣的心聲,流傳在等待重建的山林部 落間。族人不解,莫拉克災後,民間團體提出參考921重建模式,為何政府忽視,執意推行永久屋?汛期將臨,族人想問:「重建有無其他可能?」據內政部統計,慈濟基金會所募得45億善款,包括永久屋興建在內已使用9億;但即便大愛村引發重重爭議,對於未來若要持續協助救災、是否會改變模式?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永久屋難免要檢討,但重建是邊做邊學,至少一年內已完成很多永久屋。」

而慈濟基金會專員賴睿伶無正面回應,僅說:「大家都很辛苦、這是社會愛心,慈濟只是做一部分。大家要珍惜這份愛跟善,災民很快安定下來,是大家所期望的。」

一次到位的直覺考量


陳振川在大愛村入住後,首次在行政院新聞局舉辦記者會,面前放著慈濟永久屋模型。他認為,慈濟的永久屋蓋的又快又好,但如果不是政府協調用地、發給建照,國軍又不計代價協助,慈濟的永久屋不會那麼好。

《莫拉克重建條例》通過前,民間團體曾要求參考921的中繼政策,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原住民和漢人對家的想像不一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成員拔尚指出,半年至3年的中繼安置階段,能讓災民在準備好重建前有對話的機會、發展部落對重建的整體想像。但此提議完全被忽視。

陳振川解釋,921大地震的安置時間太長,政府為居民蓋房子後販售,又因地點不好造成滯銷;組合屋興建後則有拆除與管理問題,為求一次到位、民間團體又免費贊助,永久屋才成為唯一政策。但災後重建仍參考921經驗,如以工代賑、低利貸款等。

「地震後房子慢慢復建沒問題,但風災面臨的是遷村。」陳振川表示,雖政府清楚知道「中繼屋可處理安置」,但中繼屋也要找安全地點,和永久屋程序相 同。加上921組合屋在颱風來時有基地排水不好等生活品質問題,災區部落又陷於危險境地、有雨季壓力,基於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政府有時間限制與壓力」。

考慮到重建經費有限,政府認為,蓋中繼屋也要花錢,除了房子外還有公共設施,「不如就蓋永久屋。」陳振川舉例,世界展望會是災後興建中繼屋代表,「就是因為花很多錢蓋中繼屋,所以蓋永久屋的錢就不夠」。

重建定義要釐清

「我們不是因為蓋中繼屋而錢不夠,」世界展望會長杜明翰反駁,因災後政府行政力都在協助永久屋政策,為協助災民,世展會也投入永久屋興建,但針對部分需要中繼的災民,只要許可,世展會也幫她們蓋中繼屋。

經費之所以不足,一來是原物料飆漲,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希望重建過程加速,所以重建基地的公共設施要民間出一半」。

走過災後一年重建,杜明翰深深認為,重建「真的不是給房子」就好。他直言,災後重建未釐清「重建定義」,是造成文化衝突的根本原因。「我們該問:重建目標是為安置,還是家園重建。」


世展會為台東大武鄉大鳥部落所興建的中繼屋,預留了改建的空間,更符合每一家戶不同的需求。由於大鳥部落村民普遍對中繼屋非常滿意,他們打算直接把中繼屋變更為永久屋,但目前程序仍在變更中。

杜明翰表示,世展會堅持「家庭跟社區」的重建才是最重要的事,「安置的話,概念才以房子為主,才會只考慮到住在安全的地方就好,而不考慮部落或族群的核心價值」。

若從「起碼要活下來才能重新開始」,永久屋的概念或許沒錯,「但對『重建』來說,就不夠。」杜明翰說,「永久屋跟中繼屋不該成為選擇題,而是如何配套的問題。」

杜明翰進一步解釋,重建不該區分中繼屋或永久屋,而應是「長久安置、中期安置或部落遷移」。若是部落遷移,「就沒有選擇什麼屋的問題,而會談論遷村 策略與方法」;若是中期安置,則會有安置及至重建的流程。更何況以建築工法而言,「中繼屋和永久屋沒有太大差別,而且可以轉換。」

然而,急著把災民送進「房子」裡,災後重建政策幾乎成為永久屋的配套措施。如「劃定特定區」的計畫,雖聲稱是「山林復育」,但實際內容卻是把災民趕 進永久屋,而忽略適切界定原鄉居民與土地間的關係,「事實上人與土地的關係若斷掉,災民是失根浮萍,給他豪宅,他還是會死掉!」杜明翰用力強調。

中繼屋的價值

杜明翰犀利點出災民兩面不是人的酸苦。為了保有文化與傳統精神爭取自力重建,卻落得不知好歹的批判。甚至因為多數善款必須用於永久屋,杜明翰也坦承:「只能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九二一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感嘆,若有中繼政策,用於重建硬體的善款分配將更妥切。不僅降低文化衝突的可能,也是全民學習的機會。

謝志誠說明,921住宅重建因定位在「財產權的處理」,政府不宜介入,所以採取補助與低利貸款、利息補貼的方式協助;雖然蓋房子沒有補助,但仍有「建築師規劃設計」的補助,也利用重建機會做好社區衛生設施。

雖然陳振川說「莫拉克風災也參考921,也有低利貸款等措施,加上永久屋政策,是對災民更好」;但謝志誠指出,莫拉克災後雖有低利補貼,卻僅限少數家戶,且其補貼和921的計算方式也不同。

除利率水準較低外,921災民的利息負擔有上限(2%),莫拉克則依災防法進行利息補貼,即無利息負擔上限,這使得災民貸款風險增高,「所以莫拉克災後自己能買房子的很少,這也是變相鼓勵永久屋的方式。」

謝志誠說,莫拉克災後,政府以民間募款提供免費房屋,「自然無法要求捐贈者」規避文化衝突,但他認為文化衝突不因由誰出錢而產生,「重點是主導者有無釋放空間。」

921重建的組合屋即是中繼屋概念,當時也由政府出資,但房子的規劃設計,「卻是由居民自己籌組委員會討論。」政府僅制定遴選營造廠的程序。「但這次民間團體卻以『我幫你們做好為理由』完全接管重建内涵」。

謝志誠直言,民主的代價就是浪費時間,「受災無法迴避,災後重建的過程很殘酷,但那就是學習。」謝志誠理解政府因輿論壓力而求快的心態,但當權者必須有肩膀承擔責罵、進一步教育民眾「慢」的必要性。「但政府反持輿論當理由,自然衍伸出文化衝突等問題」。

災難是機會教育

八八風災屆周年,也代表汛期再度來臨,謝志誠認為,歷經921與莫拉克風災大難,政府有必要更仔細思考重建的內涵。

「比如安置災民時,究竟該視為社會福利或是住宅重建前的前置工作?」若是重建前置工作,就應是房子毀損、房屋所有權人才能進住,謝志誠坦言, 「921時就是把社會福利和重建前置混在一起,所以有的組合屋到現在都拆不掉!」甚至有房子沒壞、只是租房子的人也入住組合屋再也不搬。

謝志誠認為,政府在莫拉克災後喊出遷村,是基於「有人承諾搞定房子」,但重建至今來看,「大愛村只是新社區開發」。然而不管政府如何定義,對災民來說,從921至莫拉克,「重建政策看起來就是從極右(須貸款重建)擺到極左(政府免費蓋屋)。」

「這樣真的好嗎?」謝志誠擔心地說,莫拉克重建條例中甚至明訂「土地未流失、舊貸款可由政府代還」,但若風災發生在台北怎麼辦?政府有無能力繼續舉 債重建?他直言:「台灣社會民主發展不夠成熟,只求加碼、不會減碼!」當災難成為常態、重建思維卻不轉變,衝突就沒有落幕的可能。(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莫拉克週年專題─永久屋系列(2):慈濟宏願 災民苦

大愛村雖尚未如翠巒部落有用地安全的問題,文化衝突卻履履爆發。大愛村充滿慈濟圖騰、原住民教堂有證嚴法師靜思語、主要幹道「大愛路」上更有「一早就看見浮屍」等石塊,也引發居民質疑。

快速完工的大愛村「硬體」問題尚可彌補,但當重建只有「快速」,「軟體」問題將難以處理。災後慈濟希望「保護山林」,對政府提出「政府找地、就提供永久屋並 3週內蓋好」的建議,希望災區居民下山;對政府而言,這奧援正如及時雨。但檢視重建一年,慈濟的介入顯有弄巧成拙之處。諷刺的是,這不是慈濟的「第一 次」。

翠巒悲歌


由翠巒國小眺望翠巒部落,可見周圍濫墾嚴重。

翠巒部落屬南投縣仁愛鄉翠華村,與華岡、馬力觀共同組成。過去隸屬力行村,2000年才分離出來。1994年,道格颱風重創翠巒舊部落,村民無家可 歸,慈濟伸出援手幫翠巒遷村並興建永久屋。1996年永久屋落成,翠巒部落成為台灣第一批由NGO興建,因天災而誕生的「慈濟村」。

慈濟基金會在其網站指出,台灣首座慈濟村讓「因颱風散居各處的族人又聚集回來了,而遊子們也有了歸處」;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更在莫拉克風災 後,為永久屋政策辯護時提及翠巒部落:「這30幾戶人家到現在還非常安然無恙。」當時居民確實感謝慈濟,但事後她們發現「遷村怎麼愈遷愈危險?」

十多年來翠巒歷經颱風、地震與豪雨的恐嚇。除嚴重地層下陷,居民更面臨地層滑動威脅,只是幸運地在多次災難以來無大規模死亡事件。 莫拉克來襲,翠巒被診斷出具「斷層通過」、「坡度大於30 度」、「崩積岩地質」、「地層滑動」、「坡面及土壤滲水」、「北港溪向源侵蝕」等多項危險因子,且因居住人口眾多,未來若發生大規模崩塌,災情將相當嚴 重。

災後翠巒被列為「堪虞部落」,但至今為止要求遷村多年的翠巒卻未獲得任何永久屋政策協助。林碧玉在災後曾說:「921後我們就一直構思,若山區的人願意下來,我們該怎樣幫她們的忙、讓她們居住在安全的地方」。

但當翠巒發現遷村後面臨的危機、希望慈濟幫忙,慈濟卻對翠巒居民吳明德說:「為你們做這麼多了,為什麼當初妳們要蓋這邊?」族人無奈反問:「為什麼?我們也想問為什麼!」

倉促的翠巒遷村讓居民無法安身立命,但「翠巒經驗」卻讓慈濟演練與公部門合作的經驗,並成為八八重建時向政府遊說「永久屋政策」的正面宣傳例證。

921災後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說:「慈濟921時就很想做大愛村,但永久屋土地喬不定所以作罷。」而由身兼慈濟人與當時任職南投縣府的蔡碧雲主 導的「翠巒遷村」,處理了所有相關工程事宜,包括遷村用地取得,建築師、包商接洽,甚至施工過程大小問題,都由她一手包辦。這座為慈濟量身定作的「翠巒大 愛屋」,完成了慈濟的夢想,甚至以此作為「情義月光」連續劇的題材。

謝志誠直指:「翠巒經驗是為何慈濟災後立馬向政府提出永久屋政策的原因」。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也坦承,救災時政府被罵到臭頭,災難規模又大,「有民間團體要幫忙,我們當然願意也感激。」

永久屋政策,滿足誰的願望?

但慈濟介入重建一年來,大愛村雖尚未如翠巒部落有用地安全的問題,文化衝突卻履履爆發。林碧玉與高雄縣政府簽訂永久屋贈與契約時曾發下豪語:「大愛村要成為國際示範村,希望從太空看地球,就可看到大愛村!」

但災後88天,大愛村尚未興建完成,居民首先便被迫住進如工地的「家」;大愛村充滿慈濟圖騰、原住民教堂有證嚴法師靜思語、主要幹道「大愛路」上更 有「一早就看見浮屍」、「希望孩子也能參加慈濟」「我願我微薄財產能賣掉用一半捐給大愛台救災等心願」等石塊,也引發居民質疑。

經媒體披露,大愛石引發社會震驚與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丘延亮批評:「我從未想過在21世紀還看到如此活生生又露骨的殖民表現!」慈濟基金會專員賴睿伶解釋,大愛石是和居民討論後所決定的「記憶歷史」的方式。

她說,慈濟原希望在大愛村立碑,但居民不擅長書寫長文,因此慈濟在人文營讓居民寫出短句,最後刻在石頭,配合以工代賑政策,讓居民負責景觀整理。

「我知道社會有很多觀感,但當時一定是『有人』要這麼做,我們(慈濟)才做。」記者追問能否舉證「有人」是「哪些人」確實寫出大愛石上的字句並要求 刻上?賴睿伶說:「是不是要做到舉證我不確定」;並強調:「災民有些接受,有些不(接受),我們都尊重;但一定是『有人』說要這麼做我們才做。」

大愛村民質疑,賴睿伶口中的「有人」,可能是部分災民因慈濟握有資源而向其靠攏、甚至成為慈濟基金會工作人員的「災民代表」,做出的決定不見得代表 多數意見。而慈濟為完成大愛屋興建的願望,不惜讓「部落因資源導致的內部分裂」,比大愛石的字眼更傷害部落團結,「無形傷害比莫拉克風災更嚴重!」

謝志誠分析,慈濟興建大愛村與「形象」有密切關係。慈濟由台灣發跡,卻總為他國興建大愛村,「台灣怎能沒有?」因此921大地震時慈濟勉力爭取,失敗了,「當然不能錯過莫拉克」。

災後重建被政府視為「遷村」,但世界展望會長杜明翰直言:「大愛村根本不叫遷村。」他直指,部落遷移是大事,需符合人道救援原則,維持文化、生命力、尊嚴感跟自主意識更是重點。

杜明翰透露,世展會為災民興建房屋的募款經費部分來自獅子會,「獅子會希望我們做logo,也建議把世展的logo放上去,但我跟他們說NO,因為那是災民的家」。

誰說了算?


平時在高雄工作的劉慶滄是六龜人,莫拉克沖毀老家的4分地縣府原配給他28坪房屋,卻因慈濟的「把關」而變成14坪,不過目前已更正。

陳振川坦言,慈濟事件讓重建有缺憾,政府與民間的重建事務合作協議本該清楚,「但因『大家都在做善事,從政府角度來看,也不好意思要求太多』。」 但這導致帶頭的公權力被NGO取代!陳振川坦言:「最後政府已無法叫它踩煞車。」如永久屋核配權本在縣府,但當縣府確認名單後,卻又必須交由慈濟確認,產 生永久屋人球。

劉慶滄是六龜人,平時在高雄工作,假日則返家探望80高齡的父母;莫拉克沖毀他老家的4分地,幸虧家人平安;考慮兄姐不在南部工作,家中二老只能靠他照顧。

劉慶滄的妻兒因工作與就學而將戶籍遷至高雄市租屋處,但戶籍仍登記父母與他的名字。根據《永久屋申請資格》可配住28坪永久屋。但縣府核配後一週卻因慈濟二度審核而變成14坪。此外,更有多達26戶南沙魯村民及50戶以上桃源鄉民申請不到永久屋。

重建比天災殘忍

雖劉慶滄的問題已獲解決、而高雄縣政府重建委員會主任王正一與賴睿伶也都強調「真正的審核權在縣府」,但大愛村已對災民造成二次傷害。王正一補充, 無法順利申請永久屋者可能是不擁有房屋所有權、不是戶長,但卻有分戶狀況;「縣府仍在審,若永久屋有剩,會看情況決定要否放寬標準分配給分戶者。」

永久屋政策推動至今仍引發部落抨擊、堅持原鄉重建,永久屋戶數為何不夠?謝志誠分析,原鄉重建和永久屋的資源分配不均,從優從寬的永久屋認定標準對 災民有吸引力,是變相的「衝永久屋人數」。陳振川也坦承:「我們是把門(申請永久屋)變寬,讓沒有劃特定區的也能申請永久屋,這部分是有一點在媒合。」

只是不少入住永久屋的居民坦言,戶籍在山上有農保,遷至永久屋就失去社會福利,加上文化與環境因素,「我們以後還是要回山上」而不願遷戶籍;但不遷戶籍卻影響入住居民。居民抱怨:「小孩子都要上小學,戶籍卻因高雄縣府要統一辦理而不能遷,孩子是要回山上讀書嗎?」

更值得重視的是:因資源全部集中在永久屋、缺乏中繼資源支持,社會上已有批評災民貪婪的聲音。

(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莫拉克週年專題(1)大愛裂痕

大愛村為了符合慈濟基金會的生態工法要求,使用聯鎖磚的道路形式,但因大愛村所在地本就有淹水紀錄,連鎖磚的排水系統不大能符應所需。加上工程未完成、政府就要居民入住,在土方堆積的情況下,導致排水功能更不佳。

按:莫拉克風災將屆週年,政府單位緊鑼密鼓出版文集、推出「重建成果」活動與系列短片,看似台灣已從風災悲痛中站立。但實際上,重建一年來,政策的不友善使災民難以立足。PNN新聞網即日起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合作刊登專題,為讀者揭露:你沒看見的災區真相。

990803morakot_01.jpg

莫拉克風災屆週年,災民陸續入住由慈濟基金會興建的永久屋杉林大愛村。雖慈濟基金會強調「這是災民的家」,但偌大的園區卻隱隱充滿蕭條氣氛。黃沙滾 滾、林木稀疏,燠熱陽光讓人發昏,有的災民躲在屋中,有的拿著花灑鎮壓塵土,揮手擦汗、表情不耐的她們說:「不是說房子冬暖夏涼?騙人!還是好想山上!」

永久屋 一個月就裂

大愛村合氣街上,迎面走來甲仙鄉大田村災民蔡高利,滿臉無奈地引領記者走入家中。雖有蔽蔭,但悶熱依然。蔡高利抱怨:「慈濟要大家搬進來,說有工作 機會,但根本申請不到;房子很熱、隔壁沖馬桶都聽得一清二楚、沙子滿天飛,又經常停水,每次都在煮晚餐的時間停水到11點多!」他頓了一下補充:「而且慈 濟說房子很安全,但房子卻充滿裂痕啦!」

蔡高利指著牆抱怨,並透露「鄰居的家更慘!」鄰居家不只屋內有裂縫,連永久屋的洗石子牆也有龜裂;78歲的蔡奶奶指著家中的裂牆喃喃自語:「哪會按呢?哪會按呢…」蔡奶奶說,牆裂了,包商來補過,但又裂了,而她才住進大愛村三個月。

勵明營造有限公司工務經理張吉安透露,杉林大愛村原本由理成營造公司承攬,當時慈濟基金會聲稱「3個月即可完工」,但進度不若想像。因政府希望看到災民被即刻安置的壓力,永久屋工程被分包給數個廠商,張吉安的營造公司即為其中一家,負責小林村的重建。

趕工累 安全誰保障?

「回想起來,為了趕在今年風災發生88天後入住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張吉安透露,為了趕進度,工人從早上七點做到凌晨還不能休息。「不只身體累,心理也累!」勞工辛苦是一回事,趕工使得房子產生裂痕,就連園區都因為下雨而輕易淹水,「也難怪居民抱怨」,張吉安說。

具資深工程經驗的張吉安說明,永久屋的輕鋼架工法需在鋼架外加上石膏板,中間灌入保麗龍球與水泥漿後,再在外層塗上薄薄一層漆。因日前甲仙發生大地震、加上趕工,裂痕極可能因漆未塗抹均勻所致。

但他強調:「要讓承包商做,慈濟應已把關過建築安全,應該是沒問題,這不能亂來。」判斷房子的裂痕不危及安危。只是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 心資料顯示,大愛村動工前雖曾經過屋頂與承重隔間牆的測試,但其測試是在1月14日時所完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蘇鴻奇成員也證實,防火實驗中 心僅針對「理成營造」進行實驗。張吉安則坦承:勵明未做過任何實驗。不過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認為:「自家的房子也不用經過防火測試,興建都要建築師 簽名,『應該』不會有問題。」

求快速 園區淹大水

然而,原希望居民在大愛村「安居」的想像,早因5月接連的豪大雨造成淹水而破滅。曾於大愛村工地施工的伊斯坦大‧拉虎指出,雖然5月的大雨未造成房 屋漏水問題,但因永久屋原始設計的大門門縫過大,刮風下雨時,雨水很容易滲入沒加裝紗門在大門的住戶。此外,大愛村的排水系統因趕工而降低要求,更造成園 區淹水。

張吉安說,大愛村為了符合慈濟基金會的生態工法要求,使用聯鎖磚的道路形式,但因大愛村所在地本就有淹水紀錄,連鎖磚的排水系統不大能符應所需。加上工程未完成、政府就要居民入住,在土方堆積的情況下,導致排水功能更不佳。

村民戶數多 難以全滿足

慈濟基金會專員賴睿伶解釋,慈濟已對房屋裂痕紋路進行觀察,「基本上只要有接縫,都會有紋路。」對於居民指責與包商解釋裂痕與趕工是否相關則表示「不確定」。

賴睿伶進一步說明,慈濟絕沒有要求居民趕著入住,「而是災民住在營區,難免要讓她們早點安住,這是大家一致的努力目標。」她強調,在大愛村未完全落成前就住進大愛村的居民是「自己的意願」。

但災後第88天、第一批入住大愛村的居民田美菊卻透露,不少災民跟慈濟反應「等全部都好了再讓我們搬進來」卻遭到拒絕。「慈濟說,如果年前不搬進來,這些家具就都不給我們。」她手撫桌椅、望著冰箱嘆口氣說:「這些都要錢啊,我們一無所有,只好同意進住。」

賴睿伶回應,大愛村「永遠都有公共設施可以進步的空間」,每人想法不同,慈濟都尊重;但慈濟身為援建單位,就有工時、工期等狀況,以及評估可入住的 時間,至於可入住的時間,就是做完「安全性驗收」。但居民也質疑,安全性驗收與園區全部落成並不衝突,況且不少住戶都有幼兒,「工程車在園區進出,就對小 孩子安全嗎?」

(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歷經漫長協商,小林自主重建宣告破局!

歷經8個月的漫長協商後,小林二村自主重建正式宣告破局!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喻表示:「我希望我們小林村是最後一個因為相信政府威信,才浪費這麼多時間溝通的部落,這個政府沒什麼好信的了!」

歷經8個月的漫長協商後,小林二村自主重建正式宣告破局!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喻昨天表示:「我希望我們小林村是最後一個因為相信政府威信,才白白浪費這麼多時間溝通的部落,這個政府沒什麼好信的了!」

據了解,7/23高雄縣長楊秋興接受小林村民陳情時曾落淚表示,縣府願意努力協調永久屋用地,不堅持小林二村一定得由慈濟來蓋,會在能力範圍內達成小林二村自主重建心願。楊秋興語畢,許多小林村民立刻激動落淚,並認為小林二村自主重建終於出現希望曙光。

然而,本週三(7/28)小林村與高雄縣政府再次進行會議協商時,高雄縣政府卻提出「小林二村不由慈濟蓋,改成由高雄縣政府處理,但是必須蓋成和慈濟大愛村一模一樣」的提議,讓在場所有小林村民感到錯愕不已。

IMG_8318
總統承諾過的小林自主重建,似已宣告破局(攝影/鐘聖雄)

換媒人不換新娘的重建規劃

蔡松喻表示,政府處理小林重建的手法,就像某人不喜歡新娘,政府於是想辦法把媒婆給換掉,但新娘卻還是同一個人,根本沒有解決問題,而且荒唐無比。

蔡松喻認為,小林村在重建協商過程中,姿態一直擺得相當低,也非常配合政府對重建的規劃,一來是相信政府有誠意解決,二來也不想讓捐款人認為小林村要求特別多,但如果這樣都還不能解決事情,他不曉得小林村是不是真的得「下跪」協商才有可能改變局面了。

蔡松喻表示:「當天我們有提出一個想法,就是小林二村仍由小林人自主規劃,但為考量慈濟的付出並表示尊重,所以也會讓慈濟的建築師參與設計,努力讓小林二村和大愛村看起來不會有太大不同,暨兼顧自主重建心願、尊重慈濟付出,還符合政府想將永久屋打造成國際示範村的構想。」

蔡松喻指出,當時他在會議中提出上列構想時,行政院長吳敦義曾表示讚許之意,並認為這是可行的折衷之計。然而,時隔一日,重建會卻又打電話通知小林重建協會,表示「『中央』希望月眉所有永久屋都維持同樣外觀,才符合國際示範村的規格與形象,因此希望仍由慈濟興建小林二村」。至此,小林二村自主重建幾乎宣告破局。

蔡松喻痛批,政府只想著要把災民未來的「家」打造成「國際示範村」,卻一點也不尊重住民意見與感受,根本是本末倒置。

蔡松喻表示,小林重建協會因為相信政府絕對有誠意協助小林,因此花了8個月的時間進行協商與溝通,期間不但應政府要求保持低調,也在本月初(7/8)親自拜訪慈濟,但現在縣長已經表態支持,慈濟也親口說過並不堅持,但卻還是走到這個地步,讓人覺得政府根本沒有誠意要讓小林自主重建。

小林:不排除再次走上街頭抗爭

蔡松喻說,小林村民只是想要一個「家」,並不想成為「示範村」,更不希望成為政府重建政績的「陪葬品」。他強調:「我希望我們小林村是最後一個因為相信政府威信,才白白浪費這麼多時間溝通的部落,這個政府沒什麼好信的了!」

小林村民預告,如果政府意向沒有改變的話,那麼小林重建發展協會勢必會採取更多行動爭取自主重建。蔡松喻透露,小林村民除了8/6會與其他災民共同走上台北街頭外,也會在8/7晚間時,在小林村祈福感恩晚會時發表宣言,並在8/9號回到小林村遺址祭拜罹難親友,之後也不排除規劃一系列抗爭活動。

慈濟:不會勉強小林村民

針對小林村宣稱「協商破局」的說法,行政院重建會回應:「一切都還在協商中,我們會努力讓事情圓滿落幕。」慈濟基金會表示:「如果小林村民確實不願意居住,那慈濟絕不可能勉強。然而,有關高雄縣究竟還有多少永久屋需求,其實慈濟方面也還沒有收到縣府最終審核資料,因此連大愛村二期永久屋都還不確定有要蓋,更不可能確定要蓋小林二村。」

小林村重建大事記:

時間 事件
2009 / 11/ 25 小林重建發展協會至行政院、總統府陳情,要求總統馬英九信守讓小林二村自主重建的承諾
2010 / 3 前行政院重建會主委蔡勳雄接見小林村代表,該名代表轉述蔡勳雄意見,表示小林村應為重建標竿,政府不可為小林村破例。然而,蔡勳雄亦強調,政府會在7/31前安置好所以第一期永久屋申請戶,之後有機會按照小林村民意願處理二村問題。
2010 / 3 傳聞行政院重建會介入小林二村用地取得問題,若慈濟大愛村二期有剩餘土地,可望撥給小林使用
2010 / 3 / 15 行政院重建會接見小林村民,透露等小林村民正式取得永久屋資格後,重建會會依照需求戶數開始規劃小林二村,並暗示小林村民別在馬英九面前陳情。
2010 / 3 / 16 小林村五里埔永久屋基地開工破土,預計第一期興建50戶8/8入住,第二期興建40戶,共90戶,全部由紅十字會負責。馬英九親臨破土典禮,但沒有針對小林二村一事發言。
2010 / 4 高雄縣政府公告第一批五里埔永久屋資格初步審查結果
2010 / 6 高雄縣政府公告第一批小林二村永久屋資格初步審查結果
2010 / 6 小林村民傳出自殺消息後,行政院重建會與高雄縣重建會同時至小林村召開永久屋資格審核說明會,向小林村民解釋永久屋審核流程,並暗示政府已著手推動小林二村自主重建。
2010 / 6 / 30 第15次行政院重建會會議決議通過「換手條款」,意即興建第一期永久屋的NGO,若無意願接手第二期興建工程,地方政府可尋求其他NGO接手。若無NGO願意接手二期工程,則地方政府可自行承接。
2010 / 7 / 8 小林重建發展協會、行政院重建會共同至花蓮慈濟總部參訪。席間小林與慈濟曾談及小林二村土地取得問題,但雙方並無交集。
2010 / 7 / 23 高雄縣長楊秋興接見小林村民,表示願意協助小林村取得永久屋基地。
2010 / 7 / 28 高雄縣政府提出「小林二村,縣府來蓋」的提案,但表示就算小林二村由縣府興建,規格也應與慈濟大愛村相同。
2010 / 7 / 29 中央重建會通知小林重建發展協會,表示小林二村仍應由慈濟負責興建。

大雨考驗 – 林邊小淹,佳冬羌園仍泡水

連日豪雨加上適逢大潮,屏東沿海低窪地區再度拉起淹水警報。佳冬、羌園兩地又淹水,這已是今年第4次。相較之下,林邊鄉的災情則顯得略為輕微,但部分區域也有20公分積水。

受到西南氣流夾帶旺盛水氣影響,台灣中部以南地區從26日午後就大雨不斷。27日上午,中央氣象局兩度上修豪雨警戒,加上適逢大潮(農曆15、16),去年受八八水災重創的林邊、佳冬等沿海低窪地區令人憂心。所幸,林邊鄉並無淹水,但省道台17線往東港方向路面,仍有約20公分積水。另,逢雨必淹的佳冬鄉羌園村,今年已經第4次淹水,水深達成年人小腿高度。

台17線側溝排水未獲改善,林邊鄉聯外道路仍積水

8/27日上午,雨勢暫歇。經過一夜豪雨,林邊鄉最低窪地區(林邊派出所至林邊火車站一帶)並無積水情形,慈濟宮前的菜市場,則擠滿買菜的人潮及攤 販的車輛。在市場經營早餐店的陳小姐說:「昨晚看雨勢這麼大,也是會擔心再淹水啊!結果今天早上一看,不但沒淹水,連積水幾乎都沒有,真的改善很多。」

990729qiagyuanjia-480.jpg

clip_image002

雖然林邊鄉的市中心及人口較密集的內五村並無積水,但是往東港方向的省道台17線仍有積水不退的情形,現場實際勘查結果發現,肇因在於台17線旁的排水側溝無法發揮功能將積水排入林邊大排之中。

clip_image004

台17線路面積水,最深達20公分。

clip_image005

雨勢暫歇,林邊鄉長鄭信政視察台17線淹水情形

clip_image007

台17線側溝無法發揮排水功能,使得積水仍在溝面無法排出

林邊鄉長鄭信政說:「公路總局要趕快派人過來把側溝做整理,把水道打通到林邊大排,如此一來,台17號道就不可能會再積水。」相關工程問題,鄭信政也呼籲相關單位應該到現場來實際瞭解,並且儘速處理。

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潮州工務段副段長張彥成則表示,省道台17線兩旁的側溝都有在清理,只有私人(汽車旅館)要排入側溝的部份不在責任範圍內。他說:「哪一段的排水本來就不好,都要靠抽水。如果居民有這樣反應,會再請包商去巡視。」

鄭信政說,6月14日,屏東縣水利處處長謝勝信巡視林邊大排時,即向謝勝信反應省道台17線側溝排水不良的問題,謝勝信承諾將正式行文給公路總局, 儘速解決側溝排水的問題。時至今日,過了一個多月,雨水又來了,台17線側溝排水問題仍舊未獲改善,路面還是淹水了。讓人不禁質疑,屏東縣政府水利處的公 文到底躺在哪裡?

clip_image009

鄭信政視察側溝排水

clip_image011

鄭信政檢視每個排水孔,是否有在進行排水

逢雨必淹!羌園村今年第四次淹水了!

「逢雨必淹」!佳冬鄉羌園村一直是各電視媒體做「颱風連線」的首選。8/26日午後至27日上午的連續大雨,也讓佳冬鄉羌園村再次泡在水中,水深達30~35公分。居民吳先生說:「只要下雨超過四、五個小時就會淹水,這是今年第四次淹水了。」

clip_image013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5

clip_image016

吳先生認為,羌園村地勢低窪,加上興建大排時所蓋的圍牆,阻擋了排水,才會造成羌園村逢雨必淹的窘境。吳先生說:「鄉公所已經有在進行排水相關改善 工程了,還會再增加一台抽水機,到時候應該就不會再淹水了。不過,好像要三年才會完工。」換言之,羌園村的居民們,可能還得忍受三年的淹水之苦。

佳冬鄉公所秘書戴耀昌表示,水利署再易淹水的羌園地區規劃七億兩千多萬的改善工程計畫,諸如排水系統的改善,分洪道以及抽水站的興建等等,預計再明年完工,屆時對羌園地區淹水的情形應會有大幅的改善。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公共論壇】台灣莫拉克重建觀察0730

來自日本,七十餘歲的垂 水英司 先生,帶著日本及台灣九二一重建經驗,風塵僕僕地走入莫拉克風災的高雄縣災區,專注研究災後重建相關議題。當特定區域的劃定、大愛園區的永久屋等重建作法,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關注…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第175場公共論壇

講   題:台灣莫拉克重建觀察

主 講 人:垂水英司(日本兵庫縣建築師會會長)

翻 譯 者:阮亞純 (屏科大農企碩士,日本青山學院女子短大畢)

與 談 人:吳麗雪(高雄縣政府社會處處長)

日      期:99年7月30日(五)下午14:00-16:30

地      點: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北棟教室


莫拉克
為台灣帶來史無前例的災難,也帶來史無前例的重建挑戰。

來自日本,七十餘歲的垂 水英司 先生,帶著日本及台灣九二一重建經驗,風塵僕僕地走入莫拉克風災的高雄縣災區,專注研究災後重建相關議題。當特定區域的劃定、大愛園區的永久屋等重建作法,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關注時時,來自日本的重建專家垂水英司先生如何看待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當我們已逐漸熟悉於現有的重建策略時,是否透過日本專業友人的觀點與交流,讓我們對重建工作有新的思維,讓防災工作更有效率來安定民眾的心!

垂水英司簡介 :

日本京都大學畢業,日本國家註冊一級建築師。

現任日本兵庫縣(包括神戶市在內的29個市、8個郡12個鄉鎮)建築師會(HYOGO ASSOCIATION OF ARCHI TECTS & BUILDING ENGINEERS)會長。

歷任神戶市住宅局局長、神戶市住宅供給公社副理事長、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研究會代表。長期在神戶市政府部門主管住宅、城市規劃與環境整治工作。

阪神大地震後,臨危受命擔任市住宅局局長,主持神戶市全部的災區和街區的住宅重建工作。

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後與室崎 益輝 教授等防災專家受邀來台協助災後重建至今。去年莫拉克災後也多次南來高雄縣災區進行探訪,深入到桃源勤和、茂林萬山等部落,也進入杉林大愛園區、杉林紅會組合屋與災民探討災後重建相關問題,進行專案研究。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