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荒野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0822-1025

需要你,因為海是台灣島的母親,需要你,因為還想看到美麗的浪花,需要你,因為鯨豚在海面聲聲呼喚,需要你,因為人類天性對海洋的渴望,快來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關懷志工第二期正熱烈向愛海的你招手,以實際行動…

你問我為什麼要守護海洋?

聽著啊!

…千萬年來用斑斕的顏色孕育潮間帶生物的珊瑚,已經被人類在數十年中漂白…

…海面上飄的不再只是水母,更多的是寫滿各國文字的塑膠袋…

…黑面琵鷺、大杓鷸、白鷺鷥飛回台灣的時候,已經快要認不得他們的家,因為海岸線已經變成一大堆醜陋的消波塊、工業區,他們迷路了…

需要你,因為海是台灣島的母親

需要你,因為還想看到美麗的浪花

需要你,因為鯨豚在海面聲聲呼喚

需要你,因為人類天性對海洋的渴望

快來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關懷志工第二期正熱烈向愛海的你招手,

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台灣海洋環境的多樣性!。

【課程日期】2009年8月22日至10月25日(每週一、六或日)

【課程對象】一般民眾&熱愛海洋的你,名額40人(滿20人始開課)

【課程費用】荒野會員2,800元,非會員3,000元。遴選通過後才開始繳費

(費用包含講師費、行政費用。戶外課交通及食宿費另計)

【報名日期】即日起受理報名,8/18(二)截止。

【上課地點】室內課:荒野總會荒野廳(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戶外課:另行通知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後mail或傳真至seata@staff.sow.org.tw /(02)2307-2568,

並電洽總會秘書處行政部(022307-156811 小姐確認

【注意事項】報名者請於8/22(六)下午準時前往荒野總會荒野廳參加遴選及參訓說明會。

【課程內容】

日期 週別 時間 主題 內容 上課地點
0 0822 13:30-16:30 遴選及參訓說明 海洋志工培訓目的與期望 荒野總會
1 0905 13:30-16:30 HOHIYA~海洋 認識愛海的你 荒野總會
2 0907 19:20-22:00 重新看見海洋 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荒野總會
3 0912-13 六、日 兩天一夜 期初旅行 與海洋的親密接觸 旅行式整合課程
4 0921 19:20-22:00 海中的熱帶雨林 珊瑚礁生態系 荒野總會
5 0928 19:20-22:00 傾聽海洋的脈動 海洋文化 荒野總會
6 1003-04 六、日 兩天一夜 期中旅行 造訪沿海濕地 旅行式整合課程
7 1005 19:20-22:00 水泥化的海岸 海岸工程面面觀 荒野總會
8 1012 19:20-22:00 綠島新視界 海洋保育經驗分享 荒野總會
9 1019 19:20-22:00 荒野有情 認識荒野 荒野總會
10 1024-25 六、日 兩天一夜 期末旅行 海岸巡禮 旅行式整合課程

*相關細節將於8/22(六)<遴選及參訓說明會>公佈。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台北總會

第二期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報名表

姓名:

性別: □男 □女

荒野會員: □是 □否

會員編號:

出生年月日:民國 年 月 日

身份證字號:

聯絡電話:(H) (O) (M)

聯絡地址:

電子信箱:

現在職業:

從何處得之課程訊息:□荒野網站、電子報 □報紙、雜誌 □廣播 □朋友推薦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您為何想參加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 對這次的課程有何具體的期待?

二、您目前(或曾經)在荒野保護協會(環保團體或其他社團組織)中參與的工作有哪些?

三、參加海洋關懷志工培訓課程並順利結業後,您對自己有何期許?

報名表請於8月18日前E-mail或傳真到總會行政部顔逸軒(分機11)收。

(請來電再確認)(請及早報名,以利作業,謝謝!)。

穿越都市的河流,你還好嗎?

雖然在大部分台灣人的眼中,河流仍不過是水道,但少數民間團體卻早已體認河流生命系統的重要性,竭盡所能保護台灣的河川。如果,我們能夠將河流視為一個生命系統,好好呵護她,河流也會持續不斷地我們提供免費的午餐…

如果說天下有白吃的午餐,那麼河流就是這白吃的午餐,一直以來提供人類許多免費的服務。

過去,河流為人類帶來了水源、食物、農作養分、航運之便等好處,孕育了人類的古文明,被視是母親般的生命體。今天,當許多城市裡的人們已不需再依賴都市河流的漁獲、也不用就近取水時,看待河流的態度也不一樣了。

一條被遺忘的河流,一道消失的水域

在都市開發的過程中,許多沒有航運之利的小河在人們眼中愈來愈無用,似乎唯一的功能就只剩下排水與排汙了。

兩年前我走訪了泉州的后墩村,從地圖上看,這村子有條蜿蜒小河流經,但現實並非「我家門前有小河」那樣美好,這條小河奇臭無比,而且因為承載太多垃圾,根本流不動了,從水域變成陸域,魚兒不見了不說,還有許多老鼠竄來竄去。

河流已死,后墩村的人們仍在死去發臭的水體旁居住、吃飯、工作。

0726-qyuanzhouhoudun-360.jpg

 泉州后墩 (2)
死去的泉州的后墩村的河流

泉州,是中國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的區域之一,工廠和道路開發的速度之快,讓任何一張新出版的地圖馬上就過時;也因此吸引了中國內地鄉下的人們蜂擁而來,擠進了成千上萬像后墩這樣的城郊村落,在許多地方,客居異鄉的外來勞工甚至多於本地居民。

沒有地方認同感,又為了討口飯吃,人們選擇對環境汙染和健康威脅視而不見。

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有其他選擇,因為后墩 不過是數不清類似社區的縮影,許多可以提供工作機會的發展中區域都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

在那個炎熱的仲夏,我連續幾天得前去后墩進行調查。每天,高溫加上惡臭讓我待不到幾小時就頭暈目眩,但這兒的人顯然處在鮑魚之肆太久,不聞其臭了。

我問村中的居民,這條流經村落的小河叫什麼名字,村民說:「那有什麼名字,就是條排水溝嘛!」

當河流只是條排水溝,甚至連名字也被遺忘,最後的命運就是被摧殘至死。

被當成排水溝的都市河流或許還算是「好命」的,有些在精華開發地段的河流甚至被認為是「占用」空間,乾脆填埋起來,從人間蒸發。有些河流雖然仍在地下的水泥管道中流動,但人們眼睛看不到,自然也不會想起;這些地下河流對人們來說等於消失了,而河流中的生命自然也一併逝去。

在台北,過去的灌溉渠道被填平、被地下化了不說,許多自然小河再也不見蹤影。在太平洋另一端的西雅圖,即使以山水環繞的景致著名,但城市中找不到幾條河流,不是因為這裡沒有河流,而是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被徹底驅逐了。

被遺忘的地下河,翻身重見天日

與開發中國家的河流普遍遭到嚴重汙染比起來,先進國家的河流即使也曾有過類似的身世,但現在幸運多了,當工業廢水和家庭已不再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不少河流已在復健中,漸漸恢復了生命力。

河水乾淨了,人們也開始發現河流的美好,慢慢找回對河流的情感,於是有些被埋在地下的河流,也得以重見天日(’daylighting’)。

在美國就已有不計其數的案例。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可以說是最積極讓溪流重見天日的地區了。早在一九八四年,柏克萊(Berkeley)就乘打造新公園之便,打開了原本被埋在基地下的草莓溪(Strawberry Creek)。此外,歐洲的丹麥、英國、瑞士、德國等地,也都有類似的案子。

在亞洲,韓國的清溪川則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例子。二十世紀中葉,在經濟發展重於一切的社會氛圍中,流經首爾的清溪川被覆蓋起來,隨後更在上方築了一條高架橋。

可喜的是,這樣的窘境在本世紀初有了轉機,為了改善都市的形象,首爾市政府拆了高架橋,移去了覆蓋在清溪川上的水泥,並為水岸做美化、綠化。

現在的清溪川已經一躍成為首爾最受歡迎的公共空間和觀光景點之一了。但令人遺憾的是,讓清溪川重見天日的考量僅著重於塑造親水景觀,而不在復育河流生態。

被折騰數十載的清溪川其實早已乾涸,現在則得仰賴人工幫浦從漢江引水來重現水流,耗資巨大。

今天的清溪川不過是一條假的河流,並未重生、也沒有生命力!

清溪川的例子固然令人失望,但愈來愈多城市願意打開被覆蓋的河流、重塑與河流的關係,仍是令人欣慰的趨勢。

城市與水相融,水都的和諧表象

當都市河川和其他水體不再積滿垃圾、不再發出惡臭、水鳥願意造訪,甚至還可以看到魚兒的蹤影時,水也成了賞心悅目的城市風景。

許多富裕地區的城市開始打造親水環境,人們也愈來愈喜歡住在水邊,水岸住宅因此大受歡迎,成為炙手可熱的房地產。今天,有著交錯縱橫水道的城市也分外迷人,例如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等歐洲著名的水都。

然而,改善了水汙染問題、製造了親近河流的機會,就代表河流不再受人類折騰了嗎?看似乾淨的河水,代表河流回復生態系統的健康了嗎?

可惜,答案是否定的。

城市與水融為一體、和諧相處的水都表象,其實不過是人類高度控制的結果,荷蘭,就是最好的例子。

荷蘭位在歐洲大河萊茵河與繆塞河(Meuse)出海口,原本是一個生態豐富、密布著河道、湖泊、濕地的超大型三角洲;世世代代的荷蘭人為了農耕和開發聚落,不斷「重新整理」地景:抽乾了濕地的水、以硬體工程限制河川的變動、開鑿運河與渠道以利航運與灌溉。

今天,許多荷蘭城市有著密密麻麻的運河穿梭其間,是航運與休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造就了荷蘭獨特的水都風情,令台北人羨慕不已;反觀流經台北的河流,總被阻絕於防洪牆或堤防之外,看不到又難以親近。

荷蘭之所以能夠有易於親近的都市水環境,是因為他們高度控管運河水位,就算河流氾濫也不會受到影響。

對水文環境的高度控制,當然也就箝制了河流自然律動所創造的生命力和生態多樣性。

AmsterdamAmsterdam (2)
UtrechtUtrecht (4)
荷蘭阿姆斯特丹與烏特勒支的河流與城市。

荷蘭城市中的水道雖不再是排汙的管道,但也只剩下替人類服務、提供視覺和經濟發展的功能而已。人們看待河流的態度在本質上沒有什麼重大的改變。

換句話說,無論是水與城市融為一體的阿姆斯特丹、築起高堤阻絕都市與河流的台北、視河流只是條排水溝的泉州后墩村,人們都不在乎河流本身的生命力。

在歐美地區,當水汙染問題得到控制之後, 河水變清澈了,專家學者卻繼而發現人類對河流的高度控管仍然持續傷害著河流生態,而且程度絕不小於河川汙染。

為了航運及防洪,人類利用各種河川工程來改造自然河道並對水流進行控制,例如截彎取直、河道水泥化或是打上版樁、築堤防、建水壩和攔河堰等。

只要人類對這些控制不做任何妥協,那麼河流永遠不可能回復健康。

河流不只是水道,也是生命

許多人可能會想:那些被嚴重汙染、徹底改造的都市河流反正已經沒救了,還不如把財力和精力花在保護那些荒野中,或是國家公園裡的河流。但事實上,讓都市河流恢復健康的重要性不會小於保護那些尚未遭到重大破壞的河流。

許多都市位在大河的下游,因為水往下流,讓人們以為下游發生的事情不會對上游產生影響,但其實不然。

世界上許多河流孕育著洄游性的魚類,例如鮭魚,洄游性的魚兒在河川中、上游出生,在大海中度過大半生後,會再度回到出生地孵育下一代。

不管是小魚從河流游向大海,或是成魚從大海回歸河流故鄉,都得通過下游城市這一個關卡。若城市河流汙染嚴重、沒有適當的棲息環境,又加上水流的擾亂,不但嚴重威脅了河海物種的繁衍,也連帶影響海洋和河川上游生物鏈的平衡。

近幾十年來,西雅圖慢慢瞭解都市河流對鮭魚保育的重要性,花了許多心力來改善都市的河流環境。

西雅圖人知道河流除了為城市提供經濟、休閒和視覺功能外,還是一個生態系統;他們所看到的河流不只是水道,也是生命。

西雅圖的鮭魚
西雅圖的都市河流對鮭魚保育十分重視。

然而,修復都市河流的工作困難重重。除了既有環境的牽制和復育計畫的預算限制,相關工作只能著力於治標而無法治本,因此美國西北地區的學者普遍認為,都市河流復育的效益僅在於提供環境教育的材料,對於改善實質生態功能的幫助並不大。

不過,柏林的研究團隊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改善工作,也可能改善河流生態,於是,他們採取了實際的行動。

由於柏林的幾條河道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航運管道,目前無法進行大規模生態復育的改善工作;但為了減低航運對魚類產生的負面影響,柏林研究人員選擇了兩處船隻往來頻繁的河段,在靠近河岸的水道中加了道「保護牆」,當船隻往來激起洶湧波浪時,保護牆與河岸間的區域可以成為幼魚的避風港。這是個實驗性的計畫,希望透過這樣的小動作來增加幼魚的存活率,進而維護都市河川中魚類的繁衍。

Berlin urban river restoration

Berlin urban river restoration (2)
德國柏林河道的護魚牆生態復育

目前研究人員正針對保育的效果進行監測調查,但不論效果如何,就是要有這種永不放棄的信念,都市河流才有回春的希望。

台灣人又是如何看待都市河流呢?

對大部分台灣民眾來說,河流是帶來水患的麻煩製造者,無不希望政府快快築堤、疏浚整治;但另一方面,民眾卻也愈來愈希望能夠擁有親水的機會。

雖然在大部分台灣人的眼中,河流仍不過是水道,但少數民間團體卻早已體認河流生命系統的重要性,竭盡所能保護台灣的河川。不幸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卻仍固守落後的思維,總是視河流為不聽話的水道,或是沒有好好利用的空間,動不動就要水泥化整治,或興建沿河快速道路,正因為他們看不到河流的生命。

如果,我們能夠將河流視為一個生命系統,好好呵護她,河流也會持續不斷地我們提供免費的午餐;而那也會是一個都市與河流河流和諧相處的新世紀。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候選人,地景及都市設計師,本文轉載自「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一書,野人出版

好城市封面

台東美又美─學生組合護台東

一群台東的在地學生組成一個學生自治團體-台東美又美,附屬於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在各部落及市區奔走宣傳,希望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消息:台電要在台東放置一百萬桶核廢料在達仁鄉南田村。 很多人對核廢料的概念…

刺桐部落,擁有美麗珊瑚礁的海岸部落,在尋訪過後更顯得珍貴。阿朗壹古道,開啟台東與屏東的交流古道在行走之後,才知道當年原住民們踏過的痕跡。我們因疲累留下的汗水也滴在當年他們滴下的同一處。如今黑暗的烏雲帶著邪惡的微笑,正伸出醜陋的手臂要染指,我們這塊台灣的後花園,最後一塊未被污染的土地。

980725-youmei1009829166-360.jpg

一群台東的在地學生組成一個學生自治團體-台東美又美,附屬於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在各部落及市區奔走宣傳,希望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消息:台電要在台東放置一百萬桶核廢料在達仁鄉南田村。

很多人對核廢料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說公投是全台東人都可以投票的,許多民眾只看到台電宣稱的五十億回饋金以及存放核廢料十分安全。台電如果是宣傳核廢料的好,那我們就是在說明核廢料的惡。一件事情絕對沒有完全的好,它一定會有惡的一面。我們只是把台電沒有說出的真相告訴大家而已。

1009829280

台東美又美乍聽之下會以為這是一家新開的早餐店,不知道是賣什麼早餐?當初我們在取這個名字是希望像早餐一樣,給人健康有活力的感覺。而且台東美又美這個口號容易吸引民眾上前了解,我們就用簡單的海報和宣傳單來介紹台東的美麗,以及希望核廢料不要進入台東。

我們的訴求是實現非核家園。核能發電已經不是最好的發電方法了,台灣的電力供給量還超過需求量的百分之二十,核能發電只佔了全發電量的百分之二十,如果除役,我們的電還夠用。核能發電的方式在現代社會已經不環保,了在製造核電廠及運輸材料、除役過程會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這對環境來講也是不環保的。基於以上原因我們反對核廢料進入台東。

在上街頭進部落宣傳之前,我們上了三天的研習課程深入了解台東原住民文化,以及前往刺桐部落體驗海洋之美,浮潛欣賞淺海珊瑚礁以及實地走過阿朗壹古道。在浮潛過程我們看到美麗的海中花-珊瑚礁。各式各樣顏色的美麗珊瑚礁出現在我們面前,那是只有在課本才會出現的美麗珊瑚礁,竟活生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那種感動是非常巨大的。

在行走阿朗壹古道我們體會到當初原住民是怎麼從屏東遷移到台東,過程雖然有些路段因為地層變動已經不能再走了,無法完整走過古道,可是在實地走過的過程我們了解了原住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沿途的美景海岸的遼闊使人心曠神怡,這些地方如果沒有親自走過是無法了解它們的美。

奔走宣傳這段期間我們用音樂以及表演向部落居民交流,許多部落居民及市區居民支持我們的行動,也紛紛簽下連署書表示支持。並給我們鼓勵讓我們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1009829185

有時候我們感到灰心,因為還是有民眾不願意了解核廢料放在台東的嚴重性,可是還是有許多人等著我們宣傳,只要多一個人知道這件事就會有越來越大的反對聲音,我們就可以免於核廢料的威脅讓政府重視台東人的聲音。

台東擁有許多好山好水,是西部的縣市無法比擬的。我們的原住民族群種類是台灣分布最多的,許多史前文化遺跡也在台東。阿朗壹古道、刺桐部落珊瑚礁只是其中一兩個地點而已。我們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景點還沒被發覺,重要的是我們是台東人,我們熱愛自己的家鄉,想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事,不要讓核廢料成為台東醜陋的印記,成為死亡之地。

在這裡我要引述一段印地安酋長寫的一封信的片段:

「你如何能買賣天空或者土地的溫暖?這種念頭對我們而言很陌生。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鮮清或者水的閃爍,你們如何能將它們買走?……………如果所有獸類都消失了,人將因精神上的巨大孤寂而死;所有發生在獸類身上的,也都將發生在人類身上。萬物都是相連結的;凡是降臨在大地上的,也將降臨在大地之子身上。…………….

請同我們一般地愛它,同我們一般地照護它。請盡你們的全力、竭你們所能,全心全意為你們的子孫而維護 它、愛它,如同神愛所有的人。有一件事我們知道——你我的神是同一個神。這塊大地對祂而言是珍貴的。縱使是白人也不能豁免於人類共同的命運」。

我想說的是五十億回饋金可以買到我們台東的好山好水嗎?我們的安全後代子孫的安全能夠用五十億回饋金保證嗎?生命和健康是如此的美麗,我們有權維護居住環境的安全。台灣沒有一個地方適合放核廢料,南田的地質構造更是違反了核廢料存放法。我們希望並不只是保護台東更是保護台灣。

最後我想要引一首詩引用希特勒時期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刻在紀念碑的話:

當納粹追殺共產黨,我沒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當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

當他們朝我而來追殺時,已經不再有人出來替我說話了!

祝我們在反核這條路上成功,使核廢料無法進入台東。

1009829191

【生態】加入「核廢料放我家」Kuso連署及「貢寮諾努客」!!0731-0802

今年三月中,經濟部公告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建議候選場址,主辦機關台灣電力公司積極在地方進行宣導,如果該候選場址順利通過公投、獲選最終場址,將得到五十億元…

如果核廢料真如台電公司宣稱如此安全,甚至可以促進地方經濟,何不將它放在你家、我家?!

請支持連署「核廢料放我家!」KUSO行動,突顯核廢料場選址的不正義!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071603372400

今年三月中,經濟部公告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建議候選場址,主辦機關台灣電力公司並積極在地方進行溝通宣導,如果該候選場址順利通過公投、獲選最終場址,將得到五十億元的回饋金,對地方發展大有助益。

【核廢料放在偏遠弱勢的地區,合理嗎?】

然而,仔細檢視台電的邏輯,所謂「接收核廢料、拿回饋金」,不就是對這些人口稀少、長期資源不足的鄉鎮打著「協助地方發展」之名,實際上用重金買下這些地方世世代代的污染權嗎?可怕的是,台電在媒體及地方宣傳中,總是隱瞞或刻意減低核廢料對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真正危害,在資訊傳遞上就造成不對等,遑論選址邏輯所挾帶的歧視與不正義。

【核廢料真的安全嗎?】

核廢料若非高危險的物質,也不需要大費周章評估場址的地質、水文(只要有鄉鎮向選址小組提出申請,就可以先拿三千萬元的探測金),否則依照政府最愛談的使用者付費思維,應該是誰用電最多就分配處理最多核廢料,那麼由高耗能的企業來分擔處理這些用電後的衍生物,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

核廢料場選址凸顯的現況,不只是弱勢地區待宰的悲哀處境,更清楚的明示:核廢料人人懼怕,沒人敢要,且尚無保證完全零風險的處理方式。政府應該重新檢討整個產業結構和能源政策、並面對「無法完善解決核電爭議及核廢料」的現實,才是務實的作法,而非一味將高成本、高風險的核電列為能源的優先選項。

【核廢料要何去何從?】
那麼,到底全台上萬桶的核廢料將「核去核從?」我們認為,若遵循政府最愛談的「使用者付費」的原則,那麼所有用電者都應該負責接收核廢料、承擔相應的環境成本才是啊!都會區的用電量總比南田村、東吉嶼還多吧?!反正又有回饋金可拿,既然核廢料安全,我們就張開雙手歡迎核廢料進駐吧!

備註:「核廢料放我家!」連署活動,希望用反諷、KUSO方式,喚起整個台灣公民社會對核廢料衍生的社會正義和環境問題的省思。

http://www.gcaa.org.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114

980721-nonuke-noname-400.jpg


7/31-8/2貢寮諾努客之鐵馬影展+環境音樂會,海邊樂影鬥陣反核!

茄萣國小野放鷹鵑

鷹鵑為夏候鳥,較常見於南投竹山等中海拔樹冠層,但生態習性十分隱密,偶爾聽見鳴叫聲卻不易現蹤,多半在夜間活動,以捕食昆蟲為主,目前除金門外,這是台灣本島首次有鷹鵑野放的紀錄。解說完,鄭和泰小心翼翼將鷹鵑…

6月24日上午11時許,高雄縣茄萣國小校園舉辦一場難得一見的鷹鵑野放活動,一隻屬罕見夏候鳥的鷹鵑,3週前在茄萣國小校門口落難,被好心的學童拾獲,經校方與生態保育團體合力救援、復元,在全校師生祝福聲中放飛,這也是除金門外,台灣本島首次有鷹鵑野放紀錄,別具意義。

980721-qieding-09071-360.jpg
 鷹鵑屬罕見的夏候鳥。(蘇福男攝)

0907-2
高雄縣茄萣國小校園舉辦一場難得一見的鷹鵑野放活動 (蘇福男攝)。

茄萣國小5年忠班學童王玟方,6月2日上午上學途中,在校門口附近拾獲一隻不知名的傷鳥,當時傷鳥欲振乏力、奄奄一息,王玟方立刻將傷鳥帶到教務處,向老師求援。輔導主任李清泉接獲求助,研判校方沒有能力拯救傷鳥,因此轉向在地生態團體「茄萣鄉生態文化協會」求援,熱心的會長鄭和泰據報,趕緊飛奔到茄小校園一探究竟。

鄭和泰回憶說,他第一眼看到傷鳥時大吃一驚,簡直不敢相信平日活躍於中海拔樹冠層、聽其聲不見蹤影的鷹鵑,會光臨茄萣這個濱海小漁村。鄭和泰初步檢視,這隻鷹鵑體長39公分、重約300公克,屬中型鳥,外表看來並無傷口,但欲振乏力,初步研判應是遷徙途中體力不支,經連絡台南市野鳥學會,決定送往台南慈愛動物醫院療養。

鄭和泰說,鷹鵑復原情況相當良好,原本6月中旬就要放飛,未料,那段期間陸續有鋒面和蓮花颱風過境台灣,帶來強風豪雨,為了避免鷹鵑飽受風雨摧殘,因此野放時間一延再延。6月24日當天風和日麗、艷陽高照,茄小安排學期末測驗,為了讓全校師生也能參與野放活動,校方特地將鷹鵑野放時間延到上午11時考完試,地點就在校園的榕樹下。

也許是感受到即將恢復自由身,野放前鷹鵑精神抖擻,在鳥籠裡振翅跳躍,茄萣鄉生態文化協會會長鄭和泰和監事黃南銘,趁機向師生們上一堂活生生的生態課,解說鷹鵑救援過程和生態習性。

0907-3
小朋友邊聆聽解說,邊仔細觀察鷹鵑特徵。(蘇福男攝)

鄭和泰表示,鷹鵑為夏候鳥,較常見於南投竹山等中海拔樹冠層,但生態習性十分隱密,偶爾聽見鳴叫聲卻不易現蹤,多半在夜間活動,並以捕食昆蟲為主,目前除金門外,這是台灣本島首次有鷹鵑野放的紀錄。解說完,鄭和泰小心翼翼地將鷹鵑抱出鳥籠,交給3週前營救牠的王玟方同學手中由她野放,在茄小全校師生的祝福聲中,鷹鵑倏地展翅高飛,迫不及待地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0907-4
茄萣鄉生態文化協會會長鄭和泰小心翼翼地將鷹鵑抱出鳥籠,準備放飛。(蘇福男攝)

0907-5
鷹鵑在茄小全校師生祝福聲中,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蘇福男攝)

【生態】荒野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招生中!0811-1011

荒野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招生中!◎物超所值的消暑抗暖化良方◎最強力的師資!最紮實的內容!最豐富的戶外行動!
都在荒野保護協會培力五期,所有環境課程,通通一次滿足!【報名表及簡章下載】 http://tinyurl.com/na4frq

◎物超所值的消暑抗暖化良方◎

最強力的師資!
最紮實的內容!
最豐富的戶外行動!
都在荒野保護協會培力五期
所有環境課程,通通一次滿足!

【報名表及簡章下載】 http://tinyurl.com/na4frq

【課程日期】自2009/8/11至2009/10/11止,2009/8/4為課程說明會,請務必到場。

【課程費用】義工/會員1,500元,非會員1,800元
(本費用不含戶外旅行之費用)另加收1,000元保證金,上課採學分制(詳見課程表)
,修滿20學分後,可於結業(10/10-11)拿到證書並退回保證金,若於10/16前完成補學
分可退保證金,未完成者保證金不退還轉為捐款。

【上課時間】每週二室內課晚上19:30到21:30,戶外課行程及時間另行通知
【上課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 台北總會•荒野廳教室

980718-zhaoshenghuanbao-400.jpg

台灣 離糧食危機還多遠

歐洲人花了48%的歐盟預算,在補助產值比重很小的農業,投資與報酬可謂不成比例。但歐盟諸國或許看重的是將近五成的預算,能換來了歐盟的糧食安全與氣候調適能力、省下後續彌補環境損害的花費、換來農夫基本的生存尊嚴…

阿根廷從1910年開始出口小麥,多年來為全球第四大小麥出口國,但從前年開始,持續的乾旱導致小麥產量從一年1,640萬噸一路下滑。今年的預測產量僅600萬噸,僅夠應付國內需求,百年來阿根廷可能第一次將從國際小麥市場上消失(*1)。

或許這只是地區性的單一事件;但IPCC第四次報告(AR4)指出,即使僅升溫一度,都將傷害到低緯度國家,例如台灣的稻米生產量;當升溫超過三度以上,全球各地農業都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2)。

980715liangshweiji-400.jpg
阿根廷過去為重要小麥出口國,今年因氣候異常,恐將從出口國轉成進口國 (圖/Flickr共享)。

糧食危機 蠢蠢欲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去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並不只是因為投機臆測行為而產生的偶發現象(*3)。他指出,當初造成糧食危機的結構性因素,包括仰賴石油的糧食生產模式、全球人口增長、氣候變遷等因素依舊存在。

克魯曼亦不諱言地說,許多國家以為市場與全球貿易可以解決糧食危機的想法,太過天真;因為當各國糧食普遍生產不足時,執政者在出口糧食賺取外匯與安撫民心鞏固政權兩相衡量之下,許多糧食出口大國皆選擇禁止糧食出口,以安定國內政治情勢,這可從去年的糧食危機中一窺端倪(*4)。

農業預算 佔歐盟五成

以十分重視糧食自給率的歐盟為例,它的一般性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 CAP),是歐盟最古老的政策之一,且自從1962年生效之後歷經多次的修改,旨在提供農民合理的生活水平、價格合理的高品質食物、對環境友善的農耕方式、保存農村傳統等。

農業一直以來,也被認為是歐洲共同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在二戰結束後,糧食的自給自足成為當時歐盟成形時非常核心的精神之一(亦顯現在預算上:2006年CAP預算佔歐盟總預算的48%)。CAP透過直接補助農民、保證最低價格、對某些進口農產品抽取較高關稅,並訂定限額等來達成以上的目標。(*5)

不過,根據歐盟的研究,食物與飲料部門,消耗了全球23%的資源、排放18%的溫室氣體與31%的酸雨物質,而在歐盟食物產製的過程裡,農業生產階段的環境衝擊遠大於後續的製造加工(*6)。另外近年來農業也面臨氣候調適與溫室氣體減量的強大壓力,因此CAP這幾年來持續轉型,希望化危機為轉機,以下為近十年來幾個重要的改革方向:

像以往CAP都是針對特定作物進行補助,但從2003年開始,補助與作物種類脫勾,改為新的單一農場補助(以上兩種皆為對農民的直接補助),以環境、糧食安全、動物福利作為補助的準則(某些國家仍然維持某種程度的作物相關性),如果不符合這些準則,直接補助將減少。

直接補助漸減 轉建構調適能力

去年底,歐盟農業部門對CAP進行總體檢(Health Check),決議逐年縮減對農民的直接補助,轉而將錢挹注在農村發展基金裡( Rural Development Fund),以促進農業的減量與調適、水資源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產製與使用再生能源等(*7)。今年四月公布的《歐盟農業調適白皮書》裏(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便建議運用此基金,來推動同時具有減量與調適效果的有機農業(*8)。

另外,歐盟將在這兩三年逐步修改、制訂新版的CAP,以在2013年前開始實施,其中是否繼續補助農民是目前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

歐盟農業部的迪馬堤( Jean-Luc Demarty),在被外界問到歐盟是否該繼續補助農業時,直言農業政策跟其他產業政策不同,若缺少補助將使具有生產優勢的地點,以集中化且高度壓榨地力的方式生產,除損害了周遭的環境外,並造成其他較不具生產優勢的農地廢耕、並逐漸沙漠化(*9)。

而歐洲土地管理者組織(European Landowners Organisation, ELO)則積極倡導農業在販賣糧食餵飽眾人以外,亦同時提供許多公共財(Public Goods)的概念(*10)。舉例來說,養蜂人藉由販賣蜂蜜獲得收入以外,亦增加許多植物受粉的機會,進而促進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機耕作的土地除了提供健康的食物外,其鬆軟的土壤能夠涵養更多的水份,也因此降低淹水或乾旱的機會。

歐盟在《農業調適白皮書》中指出,農業所提供的綠色公共建設(Green Infrastructure),其實是氣候調適的核心,因為這些綠色公共建設(或公共財)扮演著水資源調配、棲地復育等重要功能,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11)。而農業遊說團體柯巴-柯傑卡(Copa-Cogeca)則認為,既然歐盟要求農夫採用較高成本的永續農法來耕種,就應加以補助,否則根本難以跟耗損大量環境資源的不永續農法競爭。

歐盟前農業部長費席勒(Franz Fischler)也認為,即使CAP之後不對農夫進行援助,也應該找其他財源來資助這些,提供大量公共環境服務的農夫,讓他們得以繼續耕作下去。歐盟農業部長玻伊爾 (Mariann Fischer Boel said)則表示,在2013年,新版的CAP應該還是會以直接補助的方式來保障農民的生存權力,只是補助的金額,將會有多大比重轉移到農村發展基金上,則還沒有確定。

太傻 還是太天真

歐洲人花了48%的歐盟預算,在補助產值比重很小的農業,投資與報酬可謂不成比例。但歐盟諸國或許看重的是將近五成的預算,能換來了歐盟的糧食安全與氣候調適能力、省下後續彌補環境損害的花費、換來農夫基本的生存尊嚴、讓後代子孫看到祖先豐盛的傳承……

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從二十年前的57%,一路跌到2005年的30.5%(*13),農地則以每年9000公頃、相當於36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速度消失(*16);然而,農委會卻提不出台灣未來糧食自給率的目標為何。

而未來十年內,可能投入農村的最大一筆預算:2000億的《農村再生條例》,其內容卻僅侷限在農村景觀工程的施作,完全忽略農業生產面的需求,遑論觸及任何農業的調適與減量方案。另外,環保署去年選出45條灌溉渠道進行採樣,竟發現其底泥汙染有41%超過標準,農地土壤重金屬則有18%超標(*14)。在如此險峻的大環境下,台糖位於彰化二林廣達上百公頃的甘蔗田,卻即將成為中部科學園區四期的落腳地。

我不禁感到疑惑,究竟是歐洲人太傻,還是我們太天真?印象中美國印地安人曾經說過:「等到最後一條河被污染、最後一棵樹被砍掉、最後一條魚被捕捉,然後我們才會明白,原來鈔票是不能吃的。」或許只有在百年來,經歷過兩次本土性毀滅戰役的歐洲人,才能深刻的體認到有些東西失去了就無法挽回;而孤懸一方的台灣,又有多少的時間可以繼續裝天真?

【參考資料】
(*1)EurActiv 29-June-2009, “Argentina Drought May Halt Wheat Exports for 1st Time”, By Matthew Craze
(*2)IPCC AR4《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頁48,IPS 02-Apr-09, CLIMATE CHANGE: Farming Could Be Friend or Foe, By Stephen Leahy
筆者註:目前溫度較工業時代前已升溫0.7度C,本世紀末極有可能突破兩度C大關,朝三度以上邁進。
(*3) EurActiv 18-Mar-2009, “Nobel winner calls for renewed focus on food security[fr]
(*4) Wikipedia: 2008 global rice shortage
(*5) Wikipedia: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6) EurActiv 7-May-2009, “Agri-food sector to assess its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7) “Health Check” of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EU, 2008/11
(*8) EU April 2009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9) EurActiv 1-July-2009, “Commission ponders ‘burden-sharing’ for farm aid”
(*10)EurActiv 3-June-2009, “Ministers mull farm policies as ‘public good’
(*11)EU April 2009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12)行政院農委會,糧食平衡表,2007
自由電子報31-Aug-06,去年台灣糧食自給率30.5%
(*13)”法令開了炒地皮大門”,彭昱融 09-Apr 天下雜誌420期
(*14)”農地重金屬汙染嚴重 灌溉水源4成底泥超過管制標準”朱淑娟 07-Mar-09 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朱淑娟 13-Jul-09 公視我們的島513集
農再條例 該把暖化寫進去》 林鼎傑 19-Jun-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munch 19-Dec-08 漂浪.島嶼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作者為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成員)

【生態】河海之戀─中港溪河川守護種籽0725-26

中港溪橫貫苗栗縣境北部,流經南庄鄉、三灣鄉、頭份鎮、造橋鄉、竹南鎮等五鄉鎮,是苗栗縣最重要的水利河川之一,這次研習活動以「河海之戀~苗栗地區野生動物保育及河川生態多樣性研習」為名,將分別在7月25、26…

中港溪是苗栗縣境的主要河川,苗栗縣河川生態保育協會為了讓更多民眾瞭解中港溪下游出海口與中游河段的豐富生態資源,即將在竹南、三灣兩地舉辦一連兩天的「河海之戀」生態研習活動,活動將安排戶外實地踏查與室內知性講座,協會理事長陳秀雄表示,研習全程免費,但名額有限,有興趣的民眾請儘速報名。

980715-hehaizhlian-360.jpg

苗栗縣河川生態協會前身為苗栗縣後龍溪河川生態保育協會,是在苗栗深耕十餘年的生態保育團體,長期投入河川生態之守護、調查與教育推廣工作,五年前該協會將保育工作範圍擴大,從後龍溪流域擴及整個苗栗縣境河川,今年更首度以中港溪流域為對象,辦理為期兩天的河川生態保育研習活動,希望藉此提升中港溪流域民眾的生態保育意識,並培育在地的河川守護種籽人才。

協會理事長陳秀雄指出,中港溪橫貫苗栗縣境北部,流經南庄鄉、三灣鄉、頭份鎮、造橋鄉、竹南鎮等五鄉鎮, 是苗栗縣最重要的水利河川之一,這次研習活動以「河海之戀~苗栗地區野生動物保育及河川生態多樣性研習」為名,將分別在7月25、26兩天,安排到中港溪出海口、以及中港溪三灣銅鏡村河段,請專家們帶領學員實地觀察、瞭解當地溪流的生態多樣性資源。

他表示,這項研習由苗栗縣政府農業局補助辦理,苗栗縣社區大學、竹南鎮立圖書館協辦,在兩天的研習活動中,除了實地踏查之外,也安排有招潮蟹生態、紅樹林生態、水土保持對河川生態影響等室內講座,活動全程免費,因名額有限,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從速報名,以免向隅。

報名電話是:(037)366480,駱小姐,活動相關訊息可上網查詢,網址則是:http://mlcu.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10.html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

中部科學園區四期計畫,去年八月遴選彰化縣二林鎮為預定地。一個用地600多公頃、投入1.2兆、聲稱每年可創造9千億營業額、3萬個就業機會的開發案,是政府眼中拼經濟的救命仙丹。但另一方面,在金融海嘯重創高科技產業…

編按:

公視13頻道《我們的島》長期關注生態與農業議題,7月13日即將播出【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節目,由資深記者朱淑娟採訪撰稿,以下刊出節目內容提要,瞭解更多中科議題,請閱讀「環境報導─我還會留在地球」部落格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

首播:2009-07-13(一) 22:00
重播:2009-07-18(六) 11:00
採訪/撰稿 朱淑娟  攝影/剪輯 陳慶鍾

緣起

中部科學園區四期計畫,去年八月遴選彰化縣二林鎮為預定地。一個用地600多公頃、投入1.2兆、聲稱每年可創造9千億營業額、3萬個就業機會的開發案,是政府眼中拼經濟的救命仙丹。

但另一方面,在金融海嘯重創高科技產業、國科會負債高達千億的情況下,政府決定再度舉債興建中科四期,引爆國家資源不當投入、陷國家經濟於更大風險的疑慮。

特別是世界農糧組織才剛宣布全球飢餓人口將破10億人,中科四期徵收大面積農地、排擠農業用水、引發國家糧食安全、國土利用合理性批評。國家資源應如何分配才能保障台灣人民的未來,政府有必要給全民一個交代。

98710-cimg6764-360.jpg
后里農民全程監督環評審查,右起,月眉村長張欽桐、厚里村長陳慶龍、后里鄉農業與環保協會廖明田

內文

中科從91年起,陸續開發台中、虎尾、后里等三期園區,中科主張前三期園區土地核配率已達八成,用地已不夠,另規劃在彰化縣二林鎮開發中科四期園區,總面積635公頃,主要提供給友達一家公司興建面板廠。

工業與農業搶水

中區水資源已嚴重缺乏,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再度引爆搶水爭議。

中科四期用水規劃,短期用水(98~100年),每日0.48萬噸,預計從自水來系統供應。中期用水(101~104年),每日7.13萬噸,由自來水系統、集集攔河堰北岸既有水源供給。長期供水(105年以後)每日16萬噸,由自來水系統及大度攔河堰聯合供水。

中科指出,關於短、中期用水已取得自來水公司、彰化農田水利會同意。依「調度使用農業用水契約書」內容,彰化農田水利會承諾以「持續穩定」提供園區用水。而且即使在枯水期、非灌溉期間也會「確保調度水量的穩定供給」。環評審查時有委員質疑這份合約「割地賠款」,非常不合理。

糧食自給率只有3 成的台灣,種稻總面積50萬公頃,卻有近半、22萬公頃休耕中 (一、二期作合計)。農地休耕只是因應世貿組織、調節產銷的權宜之計,並非廢地。當糧食自給不足,還有復耕的機會。一旦農地變工地,未來完全沒有緩衝的餘裕。政府在支持工業同時,是否想到糧食安全要付出多少代價。

工業與農業搶地

工業用地為了爭取完整區塊,農地勢必被犧牲。以中科三期七星農場基地為例,總計111公頃全數是台糖農地;中科四期面積635公頃,8 成台糖農地,其他2成也是農地、甚至有1成4是私有地。

台灣許多農田已休耕,政府又不斷為了工業開發釋出農地,有些甚至還是生產力高的優良農地。不顧農民意願強制收購農地也有違公平正義。

工業用地往往涉及徵收私有地,政府以「公益需要」之名,未依土地徵收條例規定的協議價購程序辦理。徵收價格往往過低,農民被迫賣地、且失去農保資格,導致農民的恐慌。台灣已是民主國家,但為了追求效率,輕易動用土地徵收權,未來勢必引發更大的民怨。

高科技廢水、空汙人人怕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未來光是揮發性有機物每年排放1000多公噸,對臭氧日益嚴重的中部地區而言,如果沒有其他有效的空汙管制策略,未來空氣品質的變化、民眾的健康風險難以預料。

另外,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每天排放近10萬噸廢水,原本中科打算將廢水排入舊濁水溪流域、三和制水閘下游河段。福興鄉漁民抗爭後,中科提出改排濁水溪的新方案,從二林園區往南拉17公里專管,將廢水排放到自強大橋下游,下游高灘地有農作,出水口兩側有養殖魚塭,對雲林縣影響相當大。

中科一再表示,廢水符合放流水標準,適合養殖漁業。然而所謂低於管制標準,並不表示對養殖業、灌溉用水或民眾健康沒有影響。究竟有多少影響、又如何因應,政府有必要充分評估健康風險後,做出對人民最有利的決定。

中科四期的廢水不論排到彰化縣或雲林縣都不受歡迎,因為重點不在廢水排放到那裏,而是廢水根本無法讓人放心。未來中科必須誠實提出解決方案,否則即使強行過關,開發的正當性永遠都會受到質疑。

科學園區是迷思、還是未來

自民國69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台灣科學園區發展已經過30年,如今還是台灣賴以提升經濟的產業。但是,往年的高成長如今已不復見,國際間一有風吹草動,台灣科技業感受的衝擊也愈強烈,去年即負成長5%。

每當政府提案興建科學園區,理由不外促進經濟、增加就業,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又往往設在經濟相對弱勢的區域,當地民眾對科學園區的期盼可想而知。

然而國科會統計,科學園區就業人口達20萬人,其中95%擁有高中以上學歷。中科表示,二林園區可帶進3萬個就業機會,但多數漁民只有國中學歷,他們是否真能進入科學園區就業也很令人懷疑。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徐世榮表示,科學園區是否真能為國家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大家好像都已陷入到一個迷思,好像科學園區都是好的。他認為,所謂的利益,絕對不能只從經濟面向來考量。

徐世榮指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政府已經推很久了,但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並未真正落實。「你說農業不永續嗎?」他認為農業是非常永續的,可以世世代代養活很多人口,當然政府也應重視工業發展,但不能像現在這樣,動不動用經濟產值把農業侵奪,完全以為工業發展是最好的。

「我們台灣未來生存的命脈,在於我們人民對土地的認同跟愛護,這才是最關鍵的。」

側記

金融海嘯算是對過去全球經融體制的一次總體檢,許多曾經撐起經濟半壁江山的產業如今面臨重大挑戰。光電、半導體這些高耗能、高耗水產業未來是否能重新再起,已引發巨大疑慮,許多國家為了避險,已積極尋找綠能產業。

如今政府依然把重振經濟的期待放在光電、半導體業,投入巨大資源,已對其他新興產業產生排擠作用。隱藏不見的,還牽扯工業與農業搶水、農業面積減少衝擊糧食安全、工業汙染的世代正義等爭議。

台東刺桐「廁」記

在都蘭灣裡,有一片最漂亮的沙灘,當地原住民稱它為Fula-fulak(即沙灘之意)。沙灘上有個「刺桐部落」,顧名思義,應該是有刺桐樹的地方,但因為台11線拓寬,刺桐樹的身影也消失在柏油路的盡頭。刺桐主要分佈…

你去過台東嗎?沿著台11線開車南下,在都蘭村到富岡漁港之間,鋪陳在眼前的,右邊是延伸自海岸山脈的丘陵,左邊就是一望無際太平洋。這裡的海岸線往內收成一個叫做「都蘭灣」的廣闊凹口,你會經過加母子、那界、新蘭、郡界、杉原、刺桐、大肚、漁場、伽路蘭…這些可愛的小地方。

980709-2005ge002-250.jpg 台東富山村。圖片來源:政府網站-地名檢索系統

在都蘭灣裡,有一片最漂亮的沙灘,當地原住民稱它為Fula-fulak(即沙灘之意)。沙灘上有個「刺桐部落」,顧名思義,應該是有刺桐樹的地方,但因為台11線拓寬,刺桐樹的身影也消失在柏油路的盡頭。刺桐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英文稱之為coral tree(珊瑚樹),而這片海灣的水面下也分佈著罕為人知的珊瑚礁。

部落婦女擅長在潮間帶採集家人的食物。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莿桐前方海面下珍貴的珊瑚。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珊瑚是極為敏感的生物,往往是環境品質惡化的指標,雖然台東沒有工業區,但是長期以來,台東的生活污水幾乎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中;臨近海邊的不當工程的廢土、坡地開挖面,在大雨過後沖出許多沙土,也是直接沖入海中。當許多人嚮往台東的好山好水之時,台東的海洋正承受著人類不要的污物,海面下的珊瑚礁生態系每況愈下,海面上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愈多人湧入台東進行消耗式的觀光旅遊,在不知不覺之中,環境健康衰敗的速度就愈快速…

部落後方水保局弄的生態工法大排水溝,造成泥流直接沖進海灣,可能危及珊瑚礁。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世代依賴山林與海洋維生的刺桐部落,開始有居民意識到:珊瑚的健康、漁撈收穫量、海洋遊憩資源的多樣性…這些,都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換句話說,人類是自然界循環的一部分,若對環境有什麼不負責任的行為,「個人造業個人擔」,最終會「回報」在自己身上。如果不想坐等山海荒蕪,人們勢必有所行動,扭轉失去平衡的生活。

刺桐部落正在發展一種對環境友善的遊憩產業(或是所謂的生態旅遊業),並且積極地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處開始著手,將環境衝擊降到最低。以部落女青年Singsing的家為例,家中的清潔用品,逐步從化學成分改為天然成分的產品,最近還打造了一間特別的生態廁所,希望向社區居民及來海邊玩的遊人,推廣「上廁所,也可以愛地球」的理念。

生態廁所來自於實際上的需求。今年(2009)5月底的端午節連續假期,狼煙論壇活動在刺桐海邊舉行,由於部落不是觀光區,沒有公廁,如何讓參加活動而湧入的人們「方便」,又不會汙染環境,「生態廁所」是合適的解決方案之一。

早在活動前幾週,部落居民就跟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永續生活設計師Peter,討論如何打造一座適合刺桐海灘的生態廁所。這種廁所的優點是,可以省下大量的水,而且人們上廁所的「貢獻」,經過適當的處理後,可以成為堆肥,繼續進行自然界奇妙的循環之旅。在考量過地點、環境承載量、後續維護成本及人力之後,大夥決定以堆肥桶的方式、杆欄茅草屋的外型,運用跨部落的人力財力建造廁所。

進入工地,請注意安全!照片提供:大苑 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的總幹事Lawai,與他「監製」的生態廁所合影。注意樹枝門把。照片提供:大苑

五月下旬,建材陸陸續續搬到部落內的「廁所預定地」。材料包括:附近路邊被清除的外來種銀合歡、在山上採取的野生竹子、海灘撿來的造型漂流木、從市場買來的木板及乾茅草…。

Peter傳授給部落的,是廁所的關鍵技術─「蒐集-堆肥-使用」系統─的運作原理,實體設施則要仰賴部落居民的美學創意與木作經驗。外型粗獷的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Lawai,從家裡帶來齊全的工具;他不需要畫設計圖─因為廁所的該有樣子已經浮現在他腦海中。

建造廁所的那幾日,天都灰濛濛的,不時下起毛毛雨。廁所的骨架是由銀合歡及厚木地板構成,重要的茅坑洞口及踩踏機關,則是用厚木板細工拼製。接下來,就是屋頂與外牆。

茅草竹屋是刺桐的原生建築風景之一,Lawai帶領著部落青年運用竹條、鐵絲及茅草,製作茅草屋頂。茅草若鋪的好,完全不會有滲水的問題,而且與海灘景觀十分搭配。身手敏捷的狼煙行動聯盟成員查勞,負責帶鐵絲爬上屋頂固定所有的茅草,在地面的人不時需要扔幾把茅草給他補強空隙,不輕忽任何細節。

查勞在屋頂上整理茅草。照片提供:大苑 富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巴奈,正為大家示範使用廁所的方式。照片提供:大苑

生態廁所並非密閉,木板圍牆的高度僅及成人肩膀,能夠遮蔽視線,卻不會阻擋空氣流通。我們為八月的生態工作假期志工,留下大片空白的廁所牆面,期盼他們在瞭解、認識部落為生態所做的努力之後,也分享出他們的力量,在廁所內外補充一些相關訊息,讓每一個來到刺桐的人,知道他們正參與一種負責任生活方式的實踐。

經過了十個太陽、十個月亮,廁所終於落成,Singsing看著部落的第一座生態廁所,興奮地說「不知道的人會不會以為…這是海邊度假小屋啊?」。

參加狼煙論壇的人來了、記者來了、到海邊玩的遊客也出現了。

「第一次用這種廁所,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每一個人都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接近廁所,旋即聞到的不是預設中的臭味,而是茅草「門」的「草香味」。拉開茅草門(噢,門把是Lawai隨手安上的分岔樹枝),登上漂流木鑲嵌成的階梯,進入廁間…「哇,視野真好,可以看到海邊耶」,別擔心,從外面是完全看不到裡頭的。

廁所內有竹片排成的衛生紙架(之後會進階成再生衛生紙),角落擺著一桶由木材行回收的細木屑,勺子是利用海邊的椰子殼削成的。

欣賞完這一切,終於要開始上廁所了!

茅坑洞口上面有個蓋板,使用時要掀開來,下面就是緊密接合洞口的藍色堆肥桶。跟一般人慣用的「坐式沖水馬桶」不同之處在於,需要對準洞口再「投彈」,免得弄髒了其他地方。解放完畢後,有幾個動作要確實做到,生態廁所才能順利運作:

1.使用環保的不漂白再生衛生紙,用完可丟入桶中,創造蓬鬆的孔隙,讓堆肥桶中的空氣更多,加快分解速度。

2.想像自己是小貓咪,舀取大量的木屑覆蓋自己的「堆肥」,直到看不出「形狀」、聞不到「臭味」為止。若廁所發臭,一定是覆蓋的木屑不夠多。

3.最後蓋上蓋子,阻止蒼蠅來沾堆肥,避免寄生蟲、病菌傳染。

上完廁所後,可以用無患子的果實洗手,盡量將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

照片提供:陳品潔 三天兩夜的活動,「貢獻」了兩桶堆肥「原料」。圖片提供:大苑 必須加入大量的腐植質,幫助糞肥分解。照片來源:Singsing攝

五月底的狼煙論壇三天兩夜期間,總共累積了兩桶的「成果」,不過,要等到它成為真正的堆肥,還需要一段時間,可能是數週到數個月,端看「便便」分解的情況而定,原則上是愈久愈好。六月中,生態廁所的技術指導Peter回到部落,跟Singsing一家一起開封檢視成果。

因為這是第一次製作廁所堆肥,半個月前封桶時並沒有加入大量的腐植質,所以分解的狀況不太好,該怎麼辦呢?「繼續等吧!」Peter邊說邊拿起大量腐爛中的枯枝敗葉投入桶子。這些在樹林跟水溝底層,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其實是製做堆肥時不可或缺的「寶物」。

回想起兩個多月來的「做中學」,Singsing說「其實,整個過程沒有想像中困難,堆肥也沒有那麼可怕」。她跟家人會開始蒐集各式各樣的腐植質,那些生活周遭唾手可得的寶物。

就這樣,堆肥桶再度密封,人們繼續耐心等待「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安於這種循環體系的「慢」,不急於一時的「眼不見為淨」。像這樣的生態廁所,它的後續維護,以及因地制宜、不斷修正使用細節直到最適合當地環境條件,需要有心實踐的人來執行。換了一種上廁所的方式,人們看待周遭環境的眼光也跟著改變。

一間廁所,引領人們找回與環境互動的基礎。

圖片提供:大苑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協會」網站)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