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的背鰭

就在大船被拋向天空的那一刻,我想起曾經詢問島上仍在造船的人,那些被濫伐的樹林生態現在恢復了嗎?「都恢復了啊!」他說,在我還沒有準備相信時,他又說:「因為現在造船的人已經少了啊。」就在大船被拋向天空…….

飛魚季結束以後,我們搭船前往蘭嶼。避開冷氣座位艙,站在甲板乘風破浪,晃蕩,對著晴朗的海面,望眼欲穿。同行的黑潮伙伴,有人幾天前在花蓮外海遇見虎鯨,期盼這次可以聽見大翅鯨;有人暫別實驗室,久違大海,即使一夜沒睡,依舊澎湃激昂(就像解說營的夏夜裡,總是捨不得睡)。甲板上,除了越來越多的單車隨船預備登島,這趟還多了幾具大型攝影器材。飛魚已經來過了,這次,是達悟拼板大舟蓄勢待發。當船靠近蘭嶼,開船的人照例繞島半圈,繞經東清部落,我們知道大船現在停放在那裡,試圖搜尋,就像尋找海上異常水花一樣。沒有找到。直到正式來到大船旁,才知道自己其實目睹了一座森林。

我們從漁人部落出發,踩著租來的單車同時看山看海,蘭嶼島上盡是藍綠衝突,生猛好動,這裡的植物有時就像動物。這裡,無路燈的夜晚沿途充滿魂靈。因為夜宿紅頭部落,為了迎接清晨的大船下水,日出以前就必須單車上路,繞過半個蘭嶼。喘息之間,覺得自己是與一群弗氏海豚慌忙並進。天光未亮,經過「龍頭岩」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它只是岩石,它在動,也許因為那裡曾是反核廢的地標,也許,是我的車輪碾過了橫越環島公路的蟹與蛙?我想起漁人部落的小孩曾經興奮地對我說:「今晚是月圓,可以去找陸蟹!」然而我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只發現屍體。無路燈的夜晚沿途充滿魂靈,像是要懲罰我這個被文明寵壞的人類。不停騷動的海洋,攪拌著禁忌、以及古老、失序的規矩。日光延遲,我在壓倒性的黑暗與雨水之中奮力上坡,一輛開著大燈的車輛快速通過,照亮我的恐懼。看著機車在環島公路上呼嘯,路邊的羊會怎麼想?也只能嘆息了,就像對著停工廢棄的天池步道嘆息一樣。

直到正式來到大船旁,才知道自己其實目睹了一座森林。一艘拼板大船,需要集合幾棵大樹?種下一棵樹,然後開始對樹說話。在樹幹刻下家族的圖案,表示這是自己的樹。直到可以砍樹的階段,自己也老了許多。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在這片樹林裡勞動,樹幹坑坑疤疤塞滿心事,枝葉繁衍家族的故事。造船的人說,清理樹木周遭的雜草,就像除去不好的浪,祈求樹木可以順勢躺在整理完善的土地上,漸漸躺成船,進入海。

大船現在躺在離海更近的地方了,船身堆積、擁抱這些日子以來栽培的芋頭,越堆越高,這些都是共同的榮耀與艱辛。耆老穿戴整齊紛紛來到船邊吟唱禱詞,他們必須向擁擠的觀光客借過,但是他們的歌聲直達海邊,被海浪搖晃過的他們只要來到船邊就滿是堅定,儘管有些東西現在已經不再一樣。

大船將以人力抬舉的方式,從船主的屋前抵達海濱。站在堤防邊的我們,聽見遠方傳來陣陣鼓聲,又像是悶雷一樣,但那其實是來自人體的聲音,聽起來也像海浪,一陣一陣,越來越逼近……「是背鰭!」當高聳的船頭在人潮湧動之間浮出時,我突然以為我也看見某種虎鯨。逐漸、逐漸靠近,拍照的人們激動亂竄,我原地站著,緊緊記住了大船降臨的那一瞬間。

雨�拋船
雨中拋船

就在大船被拋向天空的那一刻,我想起我曾經詢問島上仍在造船的人,那些被濫伐的樹林生態現在都恢復了嗎?「都恢復了啊!」他說,然而在我還沒有準備相信時,他又說:「因為現在造船的人已經少了啊。」就在大船被拋向天空的那一刻,我也同時忘記蘭嶼髒亂的角落,省時省力的機動船,防曬油與觀光浮潛,忘記五百元的「攝影證」,忘記昨晚「『火把祭』晚會」長達五分鐘的煙火施放完畢以後立刻降下大雨(天空是想澆熄什麼嗎?)……。豐盛的蘭嶼,複雜的蘭嶼,儀式,秩序,凡事和樹對話,與海溝通,這個季節可以抓這種魚,那個季節就應該讓牠們休息……,大船被拋向天空、迎向大海,時間不停往前推進,在「文明」既便利又兇狠的環伺之下,我們竟然有幸目睹這近乎原始的珍貴火光。

小暑大暑錦荔枝

[錦荔枝]俗名[苦瓜],產南方,錦荔枝為其形,苦瓜為其味。或者又名[癩葡萄] ,光想像就很糟糕的名字。南方天氣澳熱,正是適合苦瓜的食用與種植,[本草綱目]說:苦寒,無毒。除邪熱,清心明目。

進入夏至,緊接小暑再大暑。

豔熱的陽光,悶雷陣雨,又熱又潮的南島夏天台灣,

市場裡,西瓜、荔枝、芒果、絲瓜、苦瓜、冬瓜,夏天的香氣與飽滿的色澤,

好好的爽快的享受,口腔裡噴汁的夏天水果,鼻息裡濃郁的果香氣息,耳朵裡蟬鳴響天….


來一道涼爽退火錦荔枝吧!


[錦荔枝]俗名[苦瓜],產南方,錦荔枝為其形,苦瓜為其味。

或者又名[癩葡萄] ,光想像就很糟糕的名字。

南方天氣澳熱,正是適合苦瓜的食用與種植,

[本草綱目]說: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

這正是夏天性質需要的菜啊!

又提到蘇門答剌國懷疑有一種形相似苦瓜的瓜果,未剖時甚臭,香甜可口,

直接的想到臭名遠播的榴槤。

aaa-360.jpg

苦瓜的苦,愛者愛之,惡者避之,

小孩子尤其吃不下苦瓜,

在幼稚園的菜單裡,絕對是找不到苦瓜的,

而這一味性寒又苦的蔬菜,也真的不適合小孩子食用。

有人在成年之後,突然的在某一天愛上苦瓜,

而且一到夏天產季,狂吃狂嗑,越苦味越過癮好吃,

有人卻因為幼小心靈的苦味殘留,一直沒法愛上這甘苦美味,

通常就姑且稱之為[味蕾尚未成熟長大,無法體會人生甘苦之美啊!]。

享受苦味,是成人之後開始的一種味覺喜好轉變,

苦的咖啡、苦的巧克力、苦的茶、苦的啤酒、苦的野菜,或者苦的秋刀魚內臟,

這苦,總是帶著回甘的美味,一絲的甘讓人回味無窮,比單純的甜更讓人口腔舌根思索,

吃進苦,為了那股後續而來的淡淡甘美,

五臟苦味入心,吃苦得解心,

或許,也只有大人們才需要清心解勞。


台灣發達的農業改良下,甜味的蘋果苦瓜也出現了,

一般苦瓜的苦味,可以用鹽水或是醋水降低苦感,

但是若沒了苦味的苦瓜,還真讓人感到不滿足,

市場裡白色的苦瓜,苦味已經比過去降低許多,肉質也厚實多了,

適合煮湯或者魯煮,以及生吃冷拌,

深綠的山苦瓜看起來像是沖繩苦瓜一般,口感硬實水分略少,適合快炒也適合生食,

至於粉綠色苦瓜與白色苦瓜較相近,

過去還有見到苦味很重的山苦瓜,小小一個像是縮小版的綠苦瓜, 味道可真是純正清苦爽快,

在花蓮原住民還有一種不是苦瓜的輪胎苦瓜, 也是可以享受到特苦的野蔬美味。


來一品[冰爽白玉錦荔枝]

逛過故宮的人,大都見過白玉錦荔枝,

那用玉雕琢拋磨光的白苦瓜錦荔枝,

型態表現的極似真的苦瓜,又小巧又精緻,

白玉的質感,看起來真是多汁又冰涼,

如果沒有玻璃隔著,可真想著用手觸摸這玉瓜的冰涼,也真是夏日舒適美好的視覺感受,

用著市場買來的白苦瓜,來複製一道這夏日的玉潔冰涼,

選一條肥胖的苦瓜,它的瓜瘤得看起來凹凸光亮明顯,這樣才能飽滿多汁,

橫切開苦瓜去籽之後,半個瓜再切直半,再一次切直半,這樣子一瓜可以直切成八長條,

這樣子切法,長條放平之後可以順利乾淨的用放平的刀乾淨的切掉瓜囊的白色海綿組織,

去除後,瓜可切成菱狀或是寬條狀,但是請不要切的太小了。

b

清水稍滾,落苦瓜稍微滾過,一或二分鐘,去除苦澀瓜蔬味道但保持脆感的,

撈起,先泡過冷開水後,放進有冰塊的冷水中,進冰箱,

請注意苦瓜請完全置泡入冷水中,這樣才會有剔透的白玉質感,

如果是中午要食用,可以在早上就做好長點時間去冰鎮。

準備搭配的醬汁可甜可鹹,隨人喜好,

不喜歡苦味的人可先選擇甜味濃郁醬汁來嘗試,

用花生粉+番茄醬+美乃滋+糖粉= 可以得到甜美濃郁醬汁。

美乃滋+檸檬+牛奶=酸香略甜美清爽醬汁。

下柴魚煮過的黑豆醬油=鹹味的清爽柴魚醬油汁。

你可以試著找到自己喜歡的搭配醬汁,

這品苦瓜做的成功時,應該是入口會有水梨般在口腔爆出水份的口感,所以瓜塊不宜太小,

冰鎮過後,苦瓜如白玉般剔透冰涼,

盛裝時請選擇清爽感的容器,或者襯上一綠竹葉,

也記得將食器冰鎮過,讓整體有一致的冰涼爽感。

這道苦瓜料理,需要的材料:

肥胖飽滿的白苦瓜半條或一條。

一款或二款喜愛的醬汁。

處理程序只要切跟燙,時間上只要抓取一點空檔即可,

c

再一道[沖繩風-回甘綠苦瓜]

這道深綠色的山苦瓜料理,最能有苦甘的味覺表現,

作法來自沖繩有名的苦瓜炒豆腐料理改變而來。

處理這道苦瓜料理,需要的材料:

深綠苦瓜半條。

德國香腸一條(也可用培根) 。

蒜片些許。

料汁:黑豆清醬油一大匙+捏碎的柴魚片+水約75-100ml。

雞蛋一個。

(素食者可改用素火腿,並且去除蒜片跟柴魚配方)

d

將苦瓜挖去瓜囊,輪切成塊後,直立切成約5mm厚的長條狀,

(瓜纇蔬菜經常可見輪切薄片方式,但改變切法除了視覺上口感上也會跟著變化),

香腸斜切薄片, 用一小碗準備好醬油料汁,

鍋子使用小火下一點蒜片略煎,再下香腸片,開中小火再下苦瓜條,

略拌炒一下出一點苦瓜味後,倒下醬油料汁馬上蓋上,略悶1-2分鐘,

悶的時間請注意,掌控在苦瓜保持脆感又可去除苦澀味的狀態,

利用悶的時間,打個雞蛋到原先的醬油料汁小碗中攪拌勻(這樣可減少使用一個容器),

掀蓋均勻倒入蛋汁,蓋上蓋,略悶約半分鐘,注意蛋汁不可悶過老,

蛋汁剛凝固就關火,盛盤時將鍋中因蛋汁連結的苦瓜夾起疊入盤中,

請勿把蛋塊弄散了,保持大塊的蛋與苦瓜連結,

吃的時候也可以將苦瓜、蛋、香腸片一起入口,

品嘗這些食材共同釋出的協調美味,

這道綠苦瓜,顏色豐富,有綠有紅,也有蛋的白黃,

做的成功,苦瓜是保持脆的口感,並且可以嘗出一種回甘的美味,

柴魚跟黑豆蔭油是讓這道菜甘美的靈魂,

所以,建議採用西螺的黑豆清醬油,才能完美表現出來。

e

請趁著小暑大暑來嘗試這兩道苦瓜料理吧,

因為,一過完大暑可就進入立秋了。

旅行的意義 (3) 世界遺產背後故事

以2007年入選為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之「石見銀山及其文化景觀」為例,長期參與石見銀山社區營造事務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於2008年6月14日在建國啤酒廠之演講活動表示,石見銀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日前甫結束於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大會,新選出19處文化遺產與8處自然遺產,累計世界遺產總數達到878處,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分別提高為679處及174處,複合遺產則維持25處。

受到國際旅遊活動蓬勃發展的影響,「世界遺產」已經成為觀光產業之國際知名「品牌」,為了避免世界遺產集中於少數國家,目前每個國家每年最多只能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1處文化遺產及1處自然遺產,跨國申請,或者目前還沒有世界遺產的國家則不在此限。

以中國為例,已連續3年每年增加2處世界遺產,2008年是由「福建土樓」及「三清山國家公園」分別入選為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因為名額有限,在將名單提送至世界遺產委員會之前,各國內部之競爭即相當激烈,送出國門後,又將面臨國際專家之嚴厲考核及評選。許多個案從開始準備提報資料,乃至最後獲選,皆歷經迢迢長路之努力過程。

不過,入選為世界遺產,並非僅止於遺產價值之評估及判斷,各國政府是否於法規與政策等面向,建立完善保護及配套機制,地方社群能否凝聚保護意識及共識等,皆為審查過程之重要考量因素。

以2007年入選為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之「石見銀山及其文化景觀」為例,長期參與石見銀山社區營造事務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於2008年6月14日在建國啤酒廠之演講活動表示,石見銀山於前置準備及討論階段,地方上曾出現正反兩派之不同意見,而這兩股力量的代表:中村俊郎及松場登美,都是長期支持與推動地方文化及歷史保存之重要人物。

中村俊郎出生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大森町(大森町是石見銀山之礦業行政中心),26歲回到家鄉創辦經營醫療用品與義肢的中村株式會社,曾買下廢棄的銀行建築,建立小型銀礦展示館,並長期關注地方事務。

heritage-360.jpg
中村株式會社在江戶時代設立之統治機構-代官所遺址旁側

松場登美之夫婿松場大吉亦出生於大森町,兩人於1980年,回到大森町,致力於開創可以讓人享受鄉間生活之服裝事業-布拉房,是帶動大森町社區營造及地域發展之重要人物之一。

hertiage11-360.jpg
群言堂是布拉房接待室及迎賓館

因無須與遊客接觸,中村俊郎很直接的認為入選為世界遺產,是故鄉的榮耀,也是對於保護石見銀山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之肯定與支持,相較於此,必須直接面對遊客之松場登美,擔心登錄世界遺產所帶動之大量人潮會造成生活條件及環境品質的影響與破壞。

對於大田市役所而言,中村俊郎及松場登美皆為當地重要之意見領袖,也是推動世界遺產登錄及保護之重要成員,自然必須進行雙方意見之瞭解、溝通與整合,是故結合行政部門及社區居民,籌組成立「石見銀山協働會議」,透過大量之會議及討論,於平成18年(2006)3月12日完成「石見銀山行動計畫」,除針對提報世界遺產達成共識,並於「保存管理」、「調查研究」、「情報發信」、「受入」、「活用」等5大主題架構下提出後續之具體工作及規劃。

簡言之,即便世界遺產已經成為彰顯國家資源及特色之重要表徵,入選為世界遺產亦可望帶來豐厚之旅遊收入,但是,基於不同向度之考量與需求,並非所有社區居民或在地團體,皆能全然支持世界遺產之相關工作推動,如何妥適面對不同個人、社群之意見及看法,進而有效調節與整合,將是落實執行文化資產保護工作之核心議題與重要基礎。

參考資料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 Twenty-seven new sites inscribed.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ebsite. [Online] Available: http://whc.unesco.org/en/news/453(2008.7.8)。

石見銀山協働會議(2006)《石見銀山行動計畫》。日本島根:大田市役所。

西村幸夫(2004)(王惠君翻譯)《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1刷)

朱競若、余榮華(2008)〈福建土樓:十年申遺托出深山明珠〉。《人民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7498236.html(2008.7.11)。

劉正輝(2008a)〈旅行的意義(1)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223(2008.3.17)。

劉正輝(2008b)〈旅行的意義(2) 礦業小鎮的未來〉。《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551(2008.3.23)。

劉正輝(2008c)〈世界遺產背後的故事-側記西村幸夫石見銀山演講)。《Dennis的文化資產筆記》。[Online] Available:

http://web.hach.gov.tw/hachweb/blog/dennisliu/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8089

(2008.6.15)。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2008)〈三清山 世界自然遺產進榜〉。《聯合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udn.com/2008/7/9/NEWS/WORLD/WOR1/4418507.shtml(2008.7.9)。

失根霄裡溪-面板與水路的PK賽

霄裡溪發源自桃園龍潭,流經新竹縣鳳山溪流域,其水質屬最為優良、品質最佳的,以農為本的新埔地區更是視其為農作灌溉與養殖、民生用水之來源。但自溪流上游龍潭地區蓋起高科技面板大廠(1999年)後…….

「鮮鮮河水

細人唔好相打 大人也唔好相打 (小孩子不要打架,大人也不要打架)

相打第一憨 唔係打到人 就分人打(打架最笨,不是打到人就是被人打)

阿公帶你去圓潭捉大鯉嬤 (阿公帶你去圓潭捉大鯉魚)

細人愛學泅水 到大來正唔會驚水 (小孩子要學游泳,長大了才不會怕水)

鮮鮮河水 阿舅帶頭學跳水 (清澈的河流啊,舅舅帶頭學跳水)

沙溜薑佬蝦公毛蟹 黏黏梭 (水裡有好多沙鰍、蝦子、螃蟹,不停的穿梭)……」

作曲完成於1996年 三芝 (客家歌手 陳永淘)

風雲變色的甲級溪流

烈日當天,腳步穿梭在新竹縣新埔鎮稻穗飽滿的綠意中,孕育新埔與關西兩地的霄裡溪,潺潺如一絲銀帶蔓生其間,肉眼可見水質清澄沁心,一反台灣河川既定的污濁與死亡印象。我以為這是西岸水土共生的淨土,新埔客家庄襲來陣陣濃厚的客家風土,語言與食物所綻放出來的水土性格,就如同客家子民般敦厚與勤奮。

而霄裡溪,似乎也感染了這樣的本能,默默無聲地承載幾年來位在桃園龍潭溪流上游的面板大廠排放廢水,霄裡溪清明澄澈依舊,不復見的則是溪流中原本蘊藏豐富多元之生態體系、未再有的是校園學子集體駐紮溪畔露營烤肉。霄裡溪之根,正在涓滴蠶食汙化……,水路與農民的覺醒,敗部復活PK賽,就要開始了嗎?

霄裡溪發源自桃園龍潭,流經新竹縣鳳山溪流域,其水質屬甲級等級,所謂甲級指的是經過消毒處理即可使用的公共用水(例如灌溉、游泳、水產用水、工業用水…等),也就是說甲級水質是最為優良、品質最佳的,以農為本的新埔地區更是視其為農作灌溉與養殖、民生用水之來源。

但自溪流上游龍潭地區蓋起高科技面板大廠(1999年)後,用水量大的面板廠隨之排放出難以計量之工業廢水,2003-2006年,新埔鎮地方便發現霄裡溪遭不明污染,而居民所開設之錦鯉養殖場也傳出大量死亡情事;在2006年環保局檢測出河川屬輕度或中度污染、新聞也指出新埔地區灌溉用水及其作物食用安全遭受質疑、2007年上游面板大廠運作期間所產出之廢氣也讓居民苦不堪言。

在此同時新竹農田水利會也檢測出霄裡溪水質導電度與總氮量整整高出灌溉用水之兩至三倍。(導電度代表水中離子含量,離子含量越高,導電度亦高,導電度越高對於灌溉用水則有不良影響;而氮多以蛋白質或氨的狀態存在,當水中存有此兩物質代表是處於剛被汙染且危險性最大,而氮若轉為硝酸鹽型態則相對地危害較小。)

陸陸續續,位在霄裡溪下游的三萬餘人口發現,溪流不再是放心戲水玩耍抓魚撈蝦的所在、污染排放氣讓人聞了作嘔、溪流中豐富的生態系逐漸單一化甚至生機難再。

而霄裡溪畔並無設置自來水管道,居民開始拔山涉水到其他水源地取水、養殖錦鯉業者開始使用地下水飼養;原本甲級水質的霄裡溪,漸漸變得讓人難以親近與依賴,土地上的憨厚農民開始議論紛紛,無法確定水質安全或者說這只是無聲無言的抗議,農庄小蝦米對科技大鯨魚的肉搏戰,科技與環境的兩難,發展帶來的風雲變色,不只逐步摘去霄裡溪淳樸容顏,農村地貌與產業結構也悄然轉換,大好沃土不在,休耕成了大多數農民的選擇。

而霄裡溪的污染物質有沒有可能也滲入土地,間接對農作及地下用水產生危害則又是另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river-360.jpg
霄裡溪孕育的溪流風光

image005
當地人士吳家勳先生講述霄裡溪身世與新埔鎮風土情懷

霄裡溪上游的廢污水污染

霄裡溪上游兩家科技大廠污染水資源迄今也高達七、八年之久,科技廠房一日運作所排出約四萬噸廢水,約莫等於下游幾萬子民一個月的民生用水,而選擇排入鄰近的霄裡溪,其廢水處理費用也相對較低。

霄裡溪風雲變色的水資源促使由新埔地區出產之品牌與米價一落千丈,對於廢水排放的反對聲浪,農民的角色在其中顯得既尷尬又憤怒,點出科技大廠污染水源及農業灌溉的事實,也就間接承認當地農作產品的品質堪慮。幾年來隨著科技業發展,科技廠房增產更加劇污水影響。許許多多過去未曾有過的怪現象,如:溪水發出惡、水中生物不再、接觸溪水使人皮膚發癢紅腫……等,一一都證明了過去溪水風光不再了!

而在此期間,居民開始籌組拯救霄裡溪及自立自強開始研究環保法規、開始研究溪流生態、開始學習如何上網查資料監測溪水污染相關數據及解讀之、開始進行用水調查、開始向外求援消息曝光、開始為這塊西岸淨土發聲……。

新埔愛鄉協進會開始與政府單位互動,得到的互動與回應,往往令人失望。例如:環保單位在進行檢測時,檢測項目與標準若有超過標準值者便取消該項目,致使在環汙檢測時,水質檢驗都是永遠過關。而環保單位對水污染事件處裡態度不積極或者治標不治本之做法,令人生氣。

水污染事件爆發後環保單位要求科技大廠將污水排放口由飲用水源之上方改至下方,在公部門的施加壓力與地方民情的反動下,也必須提出污水排放環境改善之作法。

其進而提出不再取用霄裡溪水源,而改取鳳山溪水源之做法,但經居民實地調查才發現取水口的位置仍在霄裡溪並未改變,而廠房所提出的改取鳳山溪水源也僅是在兩溪間埋一暗管取用,並無法保證暗管取用水源的無汙,同時在原先埋藏暗管處僅有高30-40公分左右的土堤埋藏,一但大水來襲,兩條溪流溪水相互交流,更難以保證污水是被安全無虞地排放,在居民的提出下,環保單位將水中土堤築高以防大水來時大水蔓生的狀況,不過諷刺的是我國在行水區之法令是不得有建築體存在,此時卻是為了幫忙科技大廠污染情事而在行水區建築之,讓人感到吊詭。

台灣,還有幾條溪流可以污染?

而科技廠房也研擬將廢水改排至老街溪,之所以排至老街溪市因為老街溪本身是一條各家廢水往裡頭倒的死亡之水,其污染程度介於中度至重度污染之間。這只顯現公部門和科技廠房的消極心態,只急著將廢水排出,卻未曾對已經遭受污染7-8年的霄裡溪高科技排份水所造成河川生態、民生用水汙染的復育進行對策。

台灣,到底還有多少條奄奄一息的老街溪等著科技大廠與公部門的宰割?而科技產業的污染事件到底對實質的環境和居民健康調查也不得而知,尤其許多科科技產業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對民眾而言是種慢性污染,這一代傳至下一代、這一鎮透過米糧輸出傳至下一城,這樣的居民健康與農糧安全調查到底是不敢做還是不行做?不敢與不行之間都是環境與科技的PK賽。

除此之外,科技大廠面板製程本身及俱的資訊封閉性,製程所包含的意義決定了排放出來之廢水內含那些有害人體之物質,但在個案中,科技大廠往往以一句「商業機密」駁回,而民間組織更難以有充足的專業資訊和器材設備來自行進行蒐證與調查,這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高科技污染的防治漏洞。

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本不該混為一談,處理方式也各有流程。實地走一趟霄裡溪,你大概會被這阡陌蔓延、水帶清澈的景象給迷住,尤其溪中尚有小魚蛤仔,在酷熱的夏日你會禁不住想捲起褲管、撩起衣袖,下水清涼一番!但在這藍綠交錯的美景背後,水質污染的陰影悄然覆上,無色無形的高科技廢水排放環伺鄉土。這場面板與水路的PK賽,我們,準備好了嗎?

image003

上圖:探索霄裡溪下游至上游沿岸

表達幸福願望的便利貼

在第二屆農村社大工作坊最後第二堂課,短短的三十分鐘,我們用便利貼來練習表達經營農村社大「賴以生存的情感」和對於生活(或者工作)於農村「追求幸福的願望」。我把表單分成幾個部分……..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曾說:「每一種文化都存在不同的制度讓人追求其利益,都存在不同的習俗以滿足其渴望,都存在不同的法律與道德信條褒獎他的美德或懲罰它的過失。研究行為和心理,而不理會這些人賴以生存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的願望,這在我看來,將失去我們在人的研究中可望獲得的最大報償。」

在第二屆農村社大工作坊最後第二堂課,短短的三十分鐘,我們用便利貼來練習表達經營農村社大「賴以生存的情感」和對於生活(或者工作)於農村「追求幸福的願望」。我把表單分成幾個部分,上游為人力、經費、共識與知識;中游為教育、活動與紀錄;下游則是農村與社區(包括生活生產生態三個面向與農村創意產業願景)讓參與二天的社大自由發揮。

由於練習的本身,主要是期望讓每位與會者自由詮釋,再加上時間不夠用,因此僅是作為一種農村社大關鍵字或者關鍵句的練習,並讓社大夥伴各自攜回做為紀念,或許可以發展出自己社大另外研發創意的模式。

A社大貼了比較有趣的部分是:中游有「農村工作坊」、「生態教育」、「社區規劃師」等等;下游則有「有機米」、「割稻體驗」、「洋蔥」、「茶葉」等等。從這些關鍵字也許隱約呈現在追求農村幸福的願望上,或許透過有意識的教育模式,讓有機米、割稻體驗、洋蔥、茶葉等等農村生產面向不致於消失,是第一個閃過腦袋的事。

A社大的練習

B社大貼了很多有趣的部分:像上游的「公民會議」、「農產品代銷」、「夥伴團體」、「培育在地志工」、「在地文史工作者」等等;中游則有「影像書」、「公民新聞」、「生態導覽」等等。從這些關鍵字也許隱約呈現在追求農村幸福的願望上,或許透過有意識的影像、新聞、導覽等模式,讓生態、在地文史、等等農村生活與生態面向不致於消失,甚至積極產生志工組織與農產品代銷與公民會議是腦袋中呈現首先且重要的事。

B社大的練習

C社大貼了很多有趣的部分:像上游的「各級學校」、「寺廟」、「牛」、「農藥行」、「募款」、「特約商店」;中游則是「農民曆的相關習俗」、「高齡者工作坊」、「無米樂有機體驗」、「蚊子電影院」等等。從這些關鍵字也許隱約呈現在追求農村幸福的願望上,或許透過有電影、二十四節氣農作觀察、關懷老農等模式,讓牛、寺廟、農耕行為細節等等農村生活與生產面向不致於消失,甚至積極募款與建立特約商店等等是腦袋中首先想到的事。

C社大的練習

在此僅節錄部分成果(D社大因為內容較多,因此有機會可能必須另文探討),作為一種分享或是想像,並作為農村意識中共同可望獲得的小小報償。

D社大的練習

簡單、樂活的韭菜

在天未亮之前,小農已從田間將採收完畢的新「鮮」韮菜來到市場,他們有時候在田裡來不及整理,會在賣菜的同時邊整理剛收割的韮菜。所謂的整理即是將每一株剛收割包在韮菜外圍的一些枯葉一枝一枝的去掉……..

物價飛漲的現今,10元可以買什麼?在菜市場,10元能夠買到一位媽媽勤儉持家的心意以及現代流行的「樂活」生活喔!老實說,我並不是挺喜歡吃韮菜,買回家的韮菜除了包水餃、煮麵之外,我不知道怎麼料理才會好吃的,但是上菜市場的我卻常常買韮菜回家,因為花10元的韮菜會讓人感受到簡單的本質!

在新化菜市場的小農,幾乎是一年四季都會販賣的這種「土種」韮菜。這種「土種」韮菜跟一般超市或菜攤賣的韮菜不太一樣,「土種」韭菜植株較細、長度也比較短,比起大量種植的韮菜還來的有韮菜味道。

P1770424

在這裡(新化菜市場)小農都是以「把」(台語)販售,一般的行情是一把韮菜10元,除非是颱風季節才會出現20元的價位,至於一把的「量」約3-4兩重不等。主要是因田裡不會放置磅秤,每一把的量大都全憑感覺決定。

P1770459

在市場裡面會固定出現一兩位小農只賣韮菜,每每經過時我都會多注意他們一些。我很好奇都誰在買這種韮菜?但還真的奇怪耶,市場內約略10點前小農攤位前的韮菜大都已賣完,想買「土種」韮菜還得起的早,晚到就買不到了!

在天未亮之前,小農已從田間將採收完畢的新「鮮」韮菜來到市場,他們有時候在田裡來不及整理,會在賣菜的同時邊整理剛收割的韮菜。所謂的整理即是將每一株剛收割包在韮菜外圍的一些枯葉一枝一枝的去掉,然後將整理乾淨的韮菜綁成一把一把乾淨的韮菜,然後放在他的攤位上面銷售。整理韮菜看似枯燥的動作卻是一堂「簡單」的生活學!

你算算看,假設今天一早收成20把韮菜,今天小農的營業額是200元(有時候還會被殺價成3把20元)。如果白天在田間的照顧不算工時,一早4點到出門採收後到市場銷售約略10點結束直到回家,上午6小時所賺取的工資200元(毛利),整理這些枯葉的動作都是沒有算工錢的,這樣「老伙工」應該是另一種生活的樂趣吧!

照片 141

逛市場時多留點時間「停下來」看看、聽聽他們幾位小農聚在一起,ㄧ邊動手、一邊動口、閒話家常。菜市場是他們的聯誼俱樂部,今天要提早回家,還沒賣完的菜可以請隔壁代為銷售、跑的慢的青菜(滯銷)請水果攤寄賣、沒賣完的菜送給其他小農、人跟人之間是沒有「計較」,韮菜不管收成多少,拿到市場加減賣(台語),實實在在過「這樣就夠」的生活!

小農、韮菜這些都不是菜市場裡的耀眼主角,但這些分散於市場各角落的小星星,卻是讓菜市場更見深度,更襯出菜市場內在的「靜」,想要看見菜市場的「快樂學」就來韮菜裏尋找吧!

神明多難─觀音土地公六年八劫

位於大觀路邊這座廣興村土地公廟,簡樸的外觀卻讓竊賊覬覦,幾年下來損失慘重;可變賣的銅製燈具、燭台、茶杯、茶架、點香器和天公爐都難逃賊手,只好都改用石頭製品來代替。廟內土地公神像接連五次被偷走………..

觀音鄉廣興村一座土地公廟,六年來八次遭劫,連土地公金身都被偷走五次之多,去年廟前銅鑄天公爐也不翼而飛,人心與治安之敗壞,村民為此感到非常無奈。廣興村這座福德祠土地公是村民的守護神,近年來屢次遇難,土地公金身被偷之後又再重雕,用鐵鍊加鎖還是無濟於事,沒多久又被宵小光顧,讓所有的村民都氣急敗壞,大罵惡賊死沒良心 。位於大觀路邊這座廣興村土地公廟,簡樸的外觀卻讓竊賊覬覦,幾年下來損失慘重;可變賣的銅製燈具、燭台、茶杯、茶架、點香器和天公爐都難逃賊手,只好都改用石頭製品來代替。廟內土地公神像接連五次被偷走,村民改以更粗的鐵鍊和更大的鎖頭來防竊,希望這次能夠一牢永逸嚇阻「神偷」再犯,也能讓所有信眾安心過日子。

在觀音鄉廣福村從事神像雕刻的林師傅,曾多次為廣興村土地公廟請神安座,對此他感慨萬千說:「舉頭三尺有神明,話雖有教人從善如流,可偷竊神像行徑確時有所聞,都未曾間斷過,而且還變本加厲。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無人看管的土地公廟,最常遭不明人士偷竊與破壞,讓土地公廟的信眾感到非常頭痛,不知如何防範是好?村民欠缺財力無法募款建造鐵窗鐵門,並裝設監視器材,以杜絕土地公神像遭竊;只有祈求土地公保佑信眾之外,也要保護自己!

clip_image001

廣興村土地公廟八次遇難….簡樸的外觀卻讓竊賊覬覦….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之前已好幾次鐵鍊被剪.土地公被偷走,神像被偷…村民為此感到非常無奈…

clip_image004

重新雕刻土地公金身準備開光安座…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6

鐵鍊固守土地公金尊….

鹽水最後一頭水牛?

我和女兒爬到牛車上看著這一對搭擋在田裡做事,走到田梗邊,好奇地趁農人犁到我們這一頭時問東問西:「你們不用鐵牛嗎?現在還這麼辛苦用水牛拉喔?」農人說:「有用鐵牛先翻過土,再用水牛犁一次,田才能比較平…….

現代農村社會想要遇見一頭牛已難了,部份農村或許還保有一兩頭水牛,或將廢棄牛車擺在校園或公園裡做裝飾,但是你看過還在拉牛車及犁田的水牛嗎?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的水牛名聞遐邇,隨著社造點的知名度,也讓許多地區的老老少少開始關心起水牛的生活,例如象設計集團尚在鹽水溪州寮設南部辦公室時,於某次田野調查途中,一行人發現了一頭水牛,時住土溝的前設計師陳永興老師還以〈你所不知道的鹽水〉為題發文在部落格上引起我的注意,我發現原來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鹽水」,於是出門尋牛去。

找牛的過程不算難,比「傳說中的」菱角田還容易萬分,很快就在牛墟後方、「學園山莊」旁的木棉樹下看見牛大哥慵懶地跪趴在樹蔭下乘涼休息,看起來還真是好命的樣子!於是在我與女兒的玩樂地圖上便多了一個以木棉為記的看牛景點,當看貓看狗看魚都極膩之時,我就會主動問女兒:「要去看牛牛嗎?」一方面也是趁機讓她認識不同的動物。

7-1
本來一直在樹下納涼的水牛,我以為牠很好命。

但比起其他景點,我們並不常去探望水牛,直到最近我在網路上閒逛時,發現不過是一年半載的光景而已,阿牛哥已擁有了不少粉絲,幾名部落客以專業水準的攝影技巧為牠拍下許多唯美寫真照載於部落格上,有人還特別向公司請假,只為了一睹阿牛的迷人風采…。想不到才一轉眼間,阿牛已儼然明星架勢,引我念起和牠相識的過往,興致一來,轉頭再問女兒:「要去看牛牛嗎?」一刻不想靜靜待在家裡的小寶貝馬上精神抖擻地說:「ho--!」(台語「好」)。

黃昏時出發,卻不見牛影,牛呢?此時,正見水牛哥拖著一部牛車緩步迎面行來,我眼光一閃,眼前的畫面令人不太敢置信,這是二○○八年的鹽水嗎?而或許是陸續來訪牛的人不少,駕車的農夫一看我們在四處張望,馬上說:「要找牛嗎?」,「最近可能都沒辦法看到牠了,因為牠要工作」,話雖如此,眼看著牛車再往前行不遠,就轉個彎彎入田間小道,停了下來,農人拿出犁,套在水牛的頭上,開始在一旁的水田犁田…,這個畫面更令我感到驚奇萬分,什麼?現在竟然還有人用水牛耕田?這不僅是最後一頭水牛而已,更稀奇的是──最後一頭還有在耕田的水牛,不是辦活動才出現的觀光牛喔。

7-2

7-3

7-4
犁田的水牛,如此認真勤奮,英姿好美!

我和女兒爬到牛車上遠遠看著這一對搭擋在田裡做事,接著又走近到田梗邊,好奇地趁農人犁到我們這一頭時問東問西:「你們不用鐵牛嗎?現在還這麼辛苦用水牛拉喔?」農人說:「有用鐵牛先翻過土,再用水牛犁一次,田才能比較平(坦)。」一旁的牛默默又認真地繼續用力往前拖行,一遍又一遍,一回又一回,此時我心裡頓覺:「認真工作的水牛,英姿好美!」原來之前一直誤會牠了,牠是如此辛勤又無怨言地在付出勞力。

7-5

女兒這麼小就坐過還在使用的牛車,我長到這麼大才第一次坐到。

7-6

工作過後,一身泥的水牛,看起來好像很疲累!

後來才知道那一天真的很幸運,因為隔兩天後再訪果真不見牛跡,那一片牠犁過的水田已插滿新秧;另一旁甫收割完畢的稻田旋成光禿禿的水田,看來,在收割的季節裡水牛應是四處為人犁田、出外「打拼」去了。

利澤老街,隨意走走

直到最近,自己為了到街上一間雜貨店買冰塊,才發現原來老街裡藏了不少有趣的老店家。雖然說整條街的長度和繁華程度不如大溪老街,但好玩的老店大多不在上面,而是藏在街後的小馬路邊。例如我買冰塊的那家雜貨店…….

因為自己作生意的關係,開始對附近的這條利澤老街有了一點認識。老街_1

其實在一般的旅遊書中,老街也經常被列入其中,只是民宿客人經常問我這條老街好不好玩,一開始總是回答得很敷衍:「不好玩喔,很不熱鬧的一條老街。」就這樣澆熄了客人的玩興。

直到最近,自己為了到街上一間雜貨店買冰塊,才發現原來老街裡藏了不少有趣的老店家。雖然說整條街的長度和繁華程度不如大溪老街,但好玩的老店大多不在上面,而是藏在街後的小馬路邊。例如我買冰塊的那家雜貨店,從早上六點開到晚上十點,有賣菜、魚、南北貨和我最常買的冰塊,聽說溪南地區幾間餐廳都是跟他們進貨,店小志氣大呢!

老街開頭有一家診所,算是這裡名氣最大的標的物了吧!診所叫做「利生醫院」,雖稱醫院,但規模猶如診所。斜對面,有一間照相館,外觀還是維持懷舊風格,只是目前沖洗照片的人少了,但店還是繼續努力經營,為老街添了點懷古味道。老街中段有一座傳統市場,裡頭各式攤販都有,滿足利澤簡地區每個家庭的三餐所需。市場周圍有警察局、消防局、郵局、便利商店和電力公司(聽說是全宜蘭地區供電申請審查最嚴格的分所),生活機能相當完備。

利生醫院

利生醫院

傳統市場

傳統市場

繞道老街外的大馬路上,也有幾家有趣的店鋪可以介紹。有一間是我經常光顧的早餐店(真心飯糰),賣的是飯糰,人氣最高的是油飯飯糰,真的好吃。另外也賣絕對吃得飽的控肉飯、湯麵和十分相濃的奶茶。飯糰店的對面,原本是一家知名的老牛排館(來來牛排),後來搬遷到另一頭的馬路邊,全新開幕,老客戶照樣捧場,高朋滿座!

再往蘇澳的方向過去一點,有家牛肉麵名店(老劉牛肉麵),晚上店裡總是坐得滿滿,這裡的小菜,尤其是豬耳朵,真的非常美味。同一條路上,轉進小巷弄中,竟然藏了一家賣鴨賞的老店(阿萬鴨賞),車子不建議開進去,停在路邊就好,因為一開進去了,才發現是死巷子,連掉頭都困難。另外,還聽說附近有家賣很好吃的提拉米蘇,只是還沒機會去光顧,希望下次能去品嚐看看。

那麼,利澤老街(利澤簡地區)究竟在哪裡?如果從羅東的方向過來,經過跨越冬山河的利澤簡橋後,下橋處的鄰近地區就是利澤簡。這裡有老街,有冬山河岸,有名產,還有極具傳統風味的小店鋪,值得花一、二個小時,隨意走走!

老街_2

台東的新移民農夫看南迴道路

移民台東近三年,幾年來一直偶有爭議的議題,就是南迴公路拓寬為四線道工程,就在爭議中,南迴公路拓寬的環境影響評估也開始進行了,在環評作成結論前,勢必在台東形成一股拉距的爭論。筆者是以自然農法種植的農民……..

移民台東近三年,幾年來一直偶有爭議的議題,就是南迴公路拓寬為四線道工程,守護環境與支持交通便利的兩方,總是各據一方,相互不退讓,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就在爭議中,南迴公路拓寬的環境影響評估也開始進行了,在環評作成結論前,勢必在台東形成一股拉距的爭論。 筆者是以自然農法種植的農民,不是交通運輸專家,也不想變成南迴公路的專家,只能從外地移民的小農夫角度來看南迴公路。

三年前準備移民台東時,筆者經常由新竹開車經由二高再到楓港、再轉至南迴進入台東,這段路旅程遙遠,僅在東山休息站、楓港兩處停留休息與用餐後,就一路開車,印象中的南迴公路由楓港起到達仁海邊止,這段山路大約 80多公里吧,雖然山路蜿蜒、坡度卻不大,比北宜公路的九灣十八拐好開許多;除了遇到一次油罐車翻覆意外被堵塞外,每次都是一路暢通,只要不急著搶快超車,也不曾覺得有何不便之處。

過了山區一眼望到太平洋,總是湛藍一片,才會驚覺台東的美,沿著陡峭的海岸,南迴公路早已有很多路段被拓寬成筆直的車道,經常車速可超過 70公里,我飛快的開著車,大略瀏覽海岸與峭壁的獨特,然而心中只想快開到台東市一帶,沒有留意路邊的小鎮,這麼多次經過,曾短暫停留過的也僅是大武加油站與太麻里的台灣牛牛肉麵。 對我當時的外地客來說,南迴公路的寬度與交通流量從來不曾造成困擾,總是呼嘯而過,從來不曾仔細佇足過。

台東先天就是狹長地形,像個 Y字形狀,右邊上方是台 11線往長濱的東海岸,左邊上方是台 9 線往池上的花東縱谷,交叉點是台東市沖積平原,而下方一直線則是往太麻里、大武與達仁的南迴公路。 台東縣無論如何作國土與區域規劃,總是這四個生活圈,又因狹長地形路途皆遠,所以各線又形成幾個小小的生活中心,如太麻里、大武與達仁的居民日常生活是不太會混雜的。 各個生活圈與 Y字的樞紐台東市,除了鐵路 (台11線沒有鐵路) 之外,都僅有一條省道公路相通。

南迴公路是Y下方直線區域居民的唯一道路,更是台東的主要生活與產品雙向運輸的憑藉,據瞭解,貨運較少經由蜿蜒的蘇花公路到台北,而是經由較快的南迴公路到西部,再藉由高速公路來移動。 除此之外,由中南部來的遊客,通常都走南迴公路而來,所以南迴公路扮演了區域運輸,東西向貨運運輸與觀光運輸的三種功能。

幸運的是,這條台東的命脈–南迴公路,只聽過重大年節常有塞車情形,卻很少因坍方而中斷,三年印象中,只有一次南部的颱風暴雨造成坍方中斷了數天,令人不解的是當時楓港往墾丁的橋沖毀,可以在前總統陳水扁先生的關注下兩三天之內就恢復通車,然而往台東的唯一南迴公路,草埔段的路基流失卻忙了很久才修復。

筆者的農產品全部經由宅急便的貨車送出,當天下午五點前,中型貨車到農場收貨,隔天中午前,農產品一定能到達最遙遠的台北縣北端,台東邊陲的位置與距離對我似乎從來不是問題,單筆運費也與西部間的交運相同,不會因此失去競爭力。 原來宅急便都是以台東市為集散中心,遠至池上的貨物都要在當天七點前到達台東市,再併貨由大貨車走南迴公路,在晚上 12點前到達高雄,再由高雄為集散點,併貨分發至全省各地,在半夜經高速公路,約清晨五點就可以到達台北集散地,再分貨至台北各鄉鎮,大概早上 7點多就到了,這樣中午前一定能送達客戶手中。

相信不是宅配而是銷售給行口的農產品,貨車也是走南迴公路。 對農產品銷往西部說,需要的是一條不會中斷的南迴公路,即使中斷也要被傾全力修復; 至於速度能否因為拓寬成四線道而提高? 若大貨車時速由 50公里提高 55公里,加快僅 10%的幅度,這點速度一點也不是很重要;至於塞車通常是僅在過年初一到初三的年節白天,通常這時候的行口也休息,而宅急便是晚上開出貨車,且是與遊客反向,所以也不曾發生遲到的現象。

以小農夫的角度而言,我看不出南迴公路拓寬的直接好處! 是否因為兩線道拓寬成四線或三線,近 6至 12公尺的增加,造成原本狹窄脆弱之山壁被過度開挖,反而造成經常遇大雨就坍方中斷? 這反而是需要仔細評估的事。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試圖在網路上蒐尋有關南迴公路的流量與承載量、歷年的坍方或重大車禍等統計資料,或甚至只是一些基本的拓寬路線與環評進度等,卻很難找到資料,只有一些記者粗淺的短篇報導,身為台東人,在公民參與意識提高的現代社會,卻好像只能被政府的政策牽著走、只能被公路單位的專業意間左右,沒有數據、沒有分析,這個可能要花上 300至 400億民脂民膏的拓寬工程,不知道它進行的依據是什麼? 真正有滿足台東的需要嗎?

台東的發展目前有兩大項 – 觀光與農產品。 如果農產品的運輸不是問題 (這僅是我的觀察),那麼觀光呢? 自己總是呼嘯而過的南迴公路,經常來台東玩、順便拜訪我的中南部友人來,除了近台東市的金針山,也不曾聽聞在南迴公路上逗留過夜,難道南迴公路沿線小地方僅是觀光的過客而已嗎?

當我在台東住了三年,才漸漸發現原來南端的生活區域 – 南迴公路沿線,也有很多美麗的小村與景點,有漂亮的沙灘、排灣族的豐富文化、溫泉、過境的鷹、遷徙的紫斑蝶等,如果遊客都只是快速的通過,這台東四分之一生活區域的居民得到了什麼? 如果一年到頭大都不塞車,卻僅因過年幾天的塞車就要拓寬,似乎是很奇怪的想法,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轉化過年龐大的南迴公路車潮,藉由沿線美麗的觀光與文化景點,將遊客分散到不同時段,讓遊客在不同鄉鎮就停留住。

如果 300億拓寬經費有一半,被用在沿線各村莊的活力再造與觀光軟硬體改善,該能作多少事? 身為台東居民,很汗顏只熟悉台東市與花東縱谷而已,縣民都這樣不熟悉南迴公路的景點了,又怎能期待遊客有更深入的瞭解,在觀光推廣上,台東應該能作得更完整,讓各區域均衡發展。

新興國小內的社區布工坊
這是南迴公路上排灣族村莊內的小學 “新興國小” 內附設的社區布工坊, 很有概念的校
長 “鄭漢文” 的傑作.

對我這由北部移民來的農夫來說,開車不管是走蘇花公路或南迴公路都很遠,到高雄市三小時的車程,在油價漸高的未來,要花上許多汽油錢,除非是全家出動多日,否則根本不想開車去西部,反而坐火車是最舒適的,自強號火車到高雄之速度與汽車相比還能接受,如果未來台鐵在政府之支持下,能改善台東鐵路的速度與增多班次,就應該能滿足不少來往台東的需要。

重大的交通建設牽涉的是全民的利益,公民應該也需要得到足夠之資訊,南迴公路拓寬不僅是交通建設,也是凝聚縣民認清台東優劣勢並討論如何發展的機會。 如果台東縣公部門願意,應該可以仔細整合真正需求,分析這條公路的真正用途在那裡?有創意的去思考是否還有其它如鐵路、區域間免費往返公車之選項等,在環境影響評估完成前,整合各單位資料,提出完整論述與分析,才能說服台東人決定南迴公路是否應該拓寬,或僅是改善其穩定性即可。 南迴公路,是台東的貨物運輸命脈,該何去何從,需要更多的討論。

(本文作者為「夏耘自然生活農莊」農夫)

電子信箱: barkely.lin@msa.hinet.net ,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