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泰山─王文明

王文明對木頭的喜好得自於出身自林務局的父親,因地利之便讓他成長於山林中,他最難忘的是兒時穿梭於山野之中感受大自然萬物的神秘魅力,因而情牽於樹木。而後家道中落讓他雖曾漂泊於都市游牧,他形容再艱難的苦差事…

集藝術與現實兼容的山中傳奇人物

來自山林,土生土長於甲仙的王文明先生,生性靦腆,卻耿直、敦厚、熱於助人。

一貫自信的他,卻被算命師預言他命中乖舛,將有四個災禍,分別於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三十九歲降臨,果不其然也都如命理師的預言,一次次的歷經死神手中活過來,大難不死。

九歲時,因玩溪水不慎溺水,經急救後,活了過來。十九歲時,機車上兩人,被貨車拖行50公尺後,機車上的友人則不幸身亡,王文明則傷痕累累活了過來。

二十九歲時,因採椰子從高高的椰樹上下墜,也大難不死。最後一次三十九歲災難,以累積多年的鋸木經驗判斷,王文明站上安全的位置,倒木卻邪門的轉倒向王文明的方向。屢屢從鬼門關前走過,此後他對生命改觀,認為每個人總有他的天命,轉而潛心於木雕工藝。

980614-pic-047-360.jpg
王文明認真工作執著的模樣

王文明對木頭的喜好得自於出身自林務局的父親,因地利之便讓他成長於山林中,他最難忘的是兒時穿梭於山野之中感受大自然萬物的神秘魅力,因而情牽於樹木。而後家道中落讓他雖曾漂泊於都市游牧,他形容再艱難的苦差事,都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鑿下刻痕。卻也因此養成他更堅毅的生存能力。

此後,木雕創作結合從小對塗鴉創作的天份和狂熱,現在的王文明兼顧了填飽肚子的民生問題、也滿足了天馬行空的創作慾望。最難得的,他持續學習古箏琴藝與油畫創作,並藉此開創自己木雕作品的靈感與獨創性。

抓上筆,憑著印象,就能在空白紙上佈局結構、立體明暗等,畫出人像、物像等等。一雙巧手及富有創意的腦袋,可從他最具代表性的木屐藝品看出來。

也因從小拮据的生活,單一的藝術創作,不易解決民生問題。也就衍生出即能滿足創作,也能養家活口的工作。所以,結合了工作與休閒,而產生「大自然木雕工藝坊」。木屐的創作也溶合了王文明務實與藝術兼容的特色。

王文明與他的作品
王文明與他的作品。可別小看這個字,這個字可是能移動的呢!

王文明的木雕工藝品,每逢週末展示販賣在甲仙街頭。( 因甲仙橋斷,待新橋完工後,才重新開張) 工作室則在龍鳳寺附近山區。因木材體積大,所需空間也大,所以協商一位熱心友人,提供場地,闢為工作室。

不擺攤的日子,王文明的巧手與敦厚,接受委託幫忙鋸除校園危樹與大樹(有礙通路或危及安全的大樹) ,經砍除下來的樹幹,學校苦於無力處置龐大無用之木時,卻是王文明創作木雕的珍寶。在雙方各蒙其利、皆大歡喜的狀況下,學校解決了頭痛的問題,王文明則有了創作的木材來源。

經他巧手一雕,一件件巧奪天工的作品,於是誕生。通常王文明會回饋學校他的創作品,也讓校方驚嘆王文明點石成金的功力。

王文明除了做木屐、木雕外,對山林生態更是瞭若指掌。不做木雕的時間,他尋訪山林,即能尋寶也能尋樂。大自然中的鳥類、昆蟲類、森林木材等等,能從一隻雛鳥的生活習性、到一棵樹的樹徑,判斷出精準的樹齡、到虎頭蜂的棲息環境等等,也如數家珍般的熟悉。

王文明大部份的日子,都耗在木雕與山林裏,已儼然是現代版的「泰山」了!

(旗美社大98年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砍伐埔薑仔的日子─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拍攝手記(2)

高雄縣甲仙愛鄉協會與文化工作者游永福為了保存、活化甲仙先民「燒焿」飲食文化,舉辦「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課程,由游永福先生帶領民眾前往山區採集燒焿的原料–埔薑仔。在紀錄片尚未放映之前…

編按:

甲仙在日治早期然有燒焿產業存在,時移事往,技術日漸凋零。高雄縣甲仙愛鄉協會與甲仙文化工作者游永福為了保存、活化甲仙先民「燒焿」飲食文化,舉辦「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課程,由游永福先生帶領民眾前往山區採集燒焿的原料–埔薑仔。在紀錄片尚未放映之前,透過手記跟大家繼續分享採集燒焿植物─埔薑仔的過程。

980612-shaogeng-360.jpg
埔薑仔是芳香植物,乃先民燒焿的首選材料。以埔薑仔燒製而成的焿,黃橙透明,是先民在端午佳節包製焿粽時所必備。

埔薑仔特寫
埔薑花特寫。

一早跟師兄、阿德與梅蘭會合之後,便前往350高地砍伐埔薑仔。其實,一開始對埔薑仔並沒有太大感覺,只知道它是在地原生種植物,以前整個溪埔與山坡到處都是;自從我們開始認養甲仙公園維護植物,漸漸對埔薑便有了一份很特別的感情;

這個月(即五月),我們以埔薑仔為材料,進行「燒焿與焿粽──甲仙在地文化採集」紀錄片的拍攝工作,那份感覺就更為深刻了。就在今天,因為要砍伐它,只輕輕搖動了一下,芳香的味道便一傾而出,所以一整個早上心情真是好極了。在這樣的好心情下工作,怎不幸福呢!

image001
梅蘭都快變成專業攝影師了,看她拿攝影機的架勢真的是有模有樣,一起去婦幼館上「用影像說故事」,還真不是白上呢!能孕育出一個人才出來,還真是始料未及。

直上350高地時,師兄還是不放過任何可以介紹的植物,如南台灣特有種──先開花後長葉的台灣魔芋等等,但因為梅蘭須要在上班時間回去,所以我們不久留,只上去掃描了一遍甲仙全景便下來砍伐埔薑仔了。

來到竹山巷底的陡坡時,平日常爬山的我原先以為蠻簡單的說,但看著阿德拿著電鋸往上攀爬的辛苦彆模樣,心裡覺得好笑,為了協助阿德順利上去並試試看是不是真的那麼難,乃手腳並用攻上這70度的砂質陡坡,才知道沒有著力點根本就很難上去,還好,最後終於藉由倒下來的樹枝攀爬而上;不過下來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整個人趴著滑了下來,整個手背割出了一條條傷痕,雖然痛但覺得好好玩!

還好,最後有找阿德幫忙,不然我還一直異想天開說若沒人有空幫忙我跟師兄打算自己來了。有很多事,沒去做還自以為簡單呢?

埔薑仔裁剪好載上去阿里關時想說歐吉桑一定在,哪知到了卻沒見到人,跟他的媳婦淑真聯絡才知道阿桑的夫人生病住院。師兄有感而發說人生有很多的變數,有些事想做不做有時就真來不及了!晚上五點半接到歐吉桑回來的消息,商量後還是決定在阿德的土地焚燒比較方便,於是我們再跑了一趟把埔薑仔載運了下來。

過程中我心裡面一直在想,以往不管什麼樣的課程我們都是美美的去,便舒舒服服的坐在教室裡上課,從不知道工作人員準備的過程是多繁複與辛苦。及至親身經歷這項工作之後,感恩之心才油然而生,也才懂得能無憂無慮地說「去上課囉!」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image002

師兄,從頭到尾是最最辛苦的,連清洗鍋子盆子等用具都得親自來做;當然,還有自己,搞到晚上8點多才吃飯,還得到辦公室聯絡學員上課時間跟地點,接著平日不寫文章的我更得撰打這篇心得,也相當辛苦啦!但是,紀錄片拍攝的工作若能順利進行,讓中斷六十年的甲仙與台灣特有文化得到完整保存,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閱讀「美好畫面的背後─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拍攝手記 (1)」,請點選這裡

美好畫面的背後─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拍攝手記(1)

忙了三個月,「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的活動終於進入了尾聲,拍攝過程,一直都是由社區攝影志工媽媽–梅蘭掌鏡,也因此,我得以從旁觀察梅蘭的一舉一動,了解一個掌鏡者對所有畫面全都錄的用心與企圖。儘管美好畫面…

 編按:

「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的紀錄片,是高雄縣甲仙地區的朋友正在進行的工作,以下文章是紀錄片完成前,工作者的心情分享,紀錄片完成後,會再跟大家分享影片。

忙了三個月,「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的活動終於進入了尾聲,拍攝過程,一直都是由社區攝影志工媽媽–梅蘭掌鏡,也因此,我得以從旁觀察梅蘭的一舉一動,了解一個掌鏡者對所有畫面全都錄的用心與企圖。

圓滿日下午,梅蘭可能想到要補拍一些畫面,於是就把她的兩個孩子與淑如的老么一起吆喝過來,希望他們能展現出焿粽的確非常好吃的表情,梅蘭的小兒子很有主見,問說;「為什麼?明明不好吃偏要我們說好吃,騙人!」梅蘭不准他多嘴,硬是要他照表操課。三小孩雖然面有難色,卻又覺得好玩!

980611-jiaxiangezung-360.jpg
小朋友吃不習慣傳統美食,埔薑仔焿粽送到嘴前還是一副無奈樣。

這又讓我想起送埔薑仔焿粽給南洋姊妹文香品嘗時,文香家可愛的文斌跟文心,在吃著加入蜂蜜的焿粽之際,自然展現出的津津有味且令人感動的模樣;當孩子們在各吃完一粒,還把媽媽的那一粒也拿來分享後,我問他們好不好吃?「好好吃!」孩子們異口同聲說了,我再問他們阿姨還有,還要不要?文心說:「我還要!」還可愛的比比手指頭說:「一粒,不,要兩粒,哥哥也是喔!」我承諾再幫兄妹們各留兩粒,因為剩下的,還得留待活動當天讓賓客品嘗。

當我把這兩件事情告訴師兄時,師兄告訴我記得請梅蘭去捕捉捕捉兩個小孩吃焿粽的可愛模樣。我卻不禁想著:面對鏡頭時,那種天真無邪的滿足跟表情,是否還能存在呢?只怪我當時忙昏了頭,還是忘記師兄「做一個記錄者,相機要隨身攜帶」的不斷提醒,而錯過了一幅幅寶貴的畫面。

image003
小朋友在鏡頭前,認真的”演出”。

由於東大顧問公司的柏孜小姐一直不敢吃焿粽,因為非常害怕化學鹼的嗆味,所以我答應特別為她保留兩粒埔薑仔焿粽。在飯店舉辦觀摩活動那日,柏孜迫不及待地問我:「焿粽呢?」拿到焿粽還不到10分鐘,柏孜便喜孜孜打電話過來:「淑卿姊,好好吃喔!竹葉打開後,朮米的顏色黃橙橙相當漂亮!不但沒有嗆味,還芳香撲鼻。吃在嘴裡,QQ的,還會ㄉㄨㄞㄉㄨㄞ呢!」接著還一直跟我討論,希望能安排DIY常態體驗活動,讓這項珍貴的傳統技藝得以延續。

image005
按傳統製作的埔薑仔焿粽,竹葉打開後,朮米的顏色黃橙橙相當漂亮!不但沒有嗆味,還芳香撲鼻。吃在嘴裡,QQ的,還會ㄉㄨㄞㄉㄨㄞ呢!

儘管美好畫面一時沒能全都錄,而心有遺憾!但大人及部分孩子對耆老與工作同仁們用心重現的六十年前天然焿粽,都有那麼滿足跟幸福的感受與反應,連續三個月的辛苦也算值得了。

閱讀「砍伐埔薑仔的日子─燒焿與焿粽紀錄片拍攝手記(2)」,請點選這裡。

我們的大媽媽──訪素琴姐

看著阿伯跟素琴姐一行一動,即使是簡單物質生活,卻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樂在任何甘苦生活之中,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真的很喜歡素琴姐,在她身上看見人與人之間最親切、最自然的動人話語。

幾次拜訪素琴姐總是看見她忙碌身影。一到素琴姐家,看見素琴姐與阿伯兩人在客廳前吃力裁切紙張,原來夫妻倆正準備在黑糖包裝上貼上產品標籤,由於請人製作列印表格,必須自行一一裁切、貼膠帶,大夥見狀猜想兩夫妻一定蹲在這裡費上好一陣功夫了。幫忙接手,女工生產線馬上出現:貼標籤、裁剪,同時,阿伯與素琴姐也跟著忙碌起準備百香果汁與芒果給大家吃,甲仙兩天一夜的拜訪便從「吃」這件事開起了嘴。

住在五里埔的素琴姐八歲才搬住甲仙,小時候家裡貧困,必須到山上摘木耳來幫忙家計,從小就在山上幫忙農務,摘木耳、種樹薯、蕃薯,割竹筍等,幫忙扛起家裡生計,也因此錯失了就學機會。直到18歲與先生結婚,婚後夫妻倆人慢慢地存款,才開始有山地耕種。

起先以割竹筍為主,竹筍在早期六、七0年代以製作成筍乾外銷日本為主,市場價格一斤可達兩百塊的高價格,一早四、五點就得上山割竹筍,最高紀錄一天割筍可達十萬多斤,從山上人力挑擔到山下,直到晚上回來又得忙著剝筍、滾煮,每天晚上都是過十二點才休息,隔天一早又再上山,持續一個多月才能將竹筍收成完畢。素琴姐說當時賣筍乾的收入足以支撐一家生活,五個兒子的學費完全靠賣筍乾來度過。

想起這段往事,素琴姐說那個時期,上禮拜跟人家借的錢還沒賺回來,這禮拜兒子回來又是需要生活費。不過,八0年代筍乾製作技術逐漸轉移到大陸,台灣筍乾市場價格開始下跌,一斤兩百價格下跌一斤五十塊,而近來竹筍價格更是低迷,素琴姐說:今年即使竹筍收成少,收購價錢仍與去年相同,一斤僅四塊錢,連工錢都不夠。收購價錢由中盤商操控,小農面對低價收購的市場是無力反抗,無奈接受,也得另尋生存方式。

面對筍乾經濟利益逐漸吃力,素琴姐說還是得繼續割筍呀!也開始轉種梅子、香蕉等作物,素琴姐說她的梅樹種了十五年,直到這兩年來才有收成。而香蕉則於別人不同,一般種香蕉頂多只能收成兩年就必須重新栽種,素琴姐驕傲自己山上的香蕉到今年可是持續十二年的收成,不過,卡玫基颱風催毀山上的路,遲遲未能上山瞭解香蕉生長的實際狀況,素琴姐說目前就屬山上猴子們得知香蕉是否成熟,大概也是山猴們幫忙採收完畢。

談到自己多年以來耕種心得,素琴姐表示一直以來都是全心投入心血照顧這些農作物,儘管農作物收成並不多,但是不做的話,連一點收成都沒有,沒有耕種勞動自己也覺得不太習慣。

素琴姐另外種植少量的百香果與甘蔗,素琴姐說以前很窮,哪有錢可以買汽水、果汁,她跟阿伯就自己種果樹,曾經也種過檸檬樹,目的是自製果汁給兒子們當飲料喝,種植百香果動機也是如此,栽植才意外發現百香果不需要施肥、農藥,果實又漂亮、收成又好。有了一定的心得才讓素琴姐在去年開始大量種植。

而種植甘蔗則是一次回到先生嘉義老家,發現整條街家家戶戶都在做黑糖,引起素琴姐的興趣,自己也想要嘗試看看,透過朋友買栽苗種甘蔗,準備另起爐灶自己來製作黑糖。不過試驗幾次都失敗,最後請嘉義親戚教導火侯控制、如何把糖煮到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才慢慢有心得。

過程中要不斷在爐灶中捏起一塊糖放到冷水中冷卻試吃,徒手在高溫的鍋子裡捏糖試吃,旁人眼中總以為素琴姐真厲害,完全不怕燙,素琴姐說怎麼會不燙,起初徒手捏糖可是滿手燙傷,為了要成功煮出黑糖,再辛苦也不怕,慢慢地有了經驗與心得也就逐漸練就不怕燙的好身手。儘管煮黑糖是很費工、費時的一件事,素琴姐說她很喜歡做黑糖,即使失敗多次,只要一次成功她就有動力繼續下去,單純一句:「足生適」,加上從素琴姐與我們談起黑糖種種流露神情中,不難發現,素琴姐對於自製黑糖是真的相當熱衷且滿滿的喜愛。

980316-sister-360.jpg

從小開始幫忙務農到現在,幾乎一輩子都是與山生活著,素琴姐說小時候錯失讀書機會,日後工作時間她就喜歡聽收音機,透過廣播獲得各種資訊來彌補不識字的缺憾,也因此從收音機裡聽到有關有機農業的相關知識,未參加旗美社大有機農業課程之前,約略知道什麼叫有機農業,也會和兒子討論、商量農藥使用與否。

素琴姐提到去年開始大量種植百香果,不知是否幼苗本身有病蟲害,長得不是很好,於是她就使用電視廣告有機農藥-「農作發」來噴灑,結果兒子覺得不妥,認為廣告是否屬實值得懷疑,母子兩人的困惑無解,直到參加有機農業課程,素琴姐趁機詢問柯文賢大哥「農作發」宣稱有機藥劑的可靠性,得知「農作發」是一種菌類,確實屬於有機農藥才解決素琴姐心裡面的擔憂。

長期以來的耕種經驗,素琴姐說:種田是良心事業,她自己一直以來都認為使用農藥讓作物長得又快又漂亮對人體一定也不好,於是在山上種植的各種農作物是沒有施灑任何化學肥料、農藥等,若真有所需也以有機農藥為考量,素琴姐也就提到當初她決定參加有機農業課程目的在於想要知道如何使用有機方式來去除病蟲害。結果,一學期課程結束,最大的幫助不是解決病蟲害問題,反倒幫她自製黑糖找到銷售管道,也因為有機農業課程,素琴姐說上課時間除了與老師學習外,也許同學間相互交流訊息對她而言都是很有收穫的學習。

CIMG6434

在旗美社大的有機農業班,學習做木瓜酵素。

採訪幾位農戶,最貼近心裡便屬素琴姐家,待人總是如此熱情,喜歡她跟阿伯真誠的個性,直爽又開朗。明明兩人有計畫要做些什麼,看見他人需要幫助,沒有第二句話就放下自己的工作,幫忙整理受災家園、採收果樹,而自己山上的作物遲遲未能前去關心,只有在這個山頭的路上遠望自己山上的狀況,暗自擔心著。看著阿伯跟素琴姐一行一動,即使是簡單物質生活,卻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樂在任何甘苦生活之中,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

P7270363

素琴姐與先生。

真的很喜歡素琴姐,在她身上看見人與人之間最親切、最自然的動人話語。

香草新樂園-訪柯文賢

從香草研發到生技產品,柯大哥說這完全是意外的發現,大量種植香草成功之外,每次朋友到訪必定現採新鮮香草泡茶請朋友們品嘗,一次香草茶剩下不少,不知如何運用且保存不易,當下不明蟲蟻咬了大哥的腳,非常的癢……

高師大國文系畢業,執教鞭兩年轉考公務人員行列,第一次跨領域進入經濟部十二年後,再度轉行到美商化工廠PPG十七年,直到三年前退休,回到甲仙種植為之著迷的香草,他是五十五歲退休,帶著興趣投入農業的柯文賢大哥。

980203-herb-360.jpg
柯文賢大哥

柯大哥原本居住高雄市,二十多年前父母親因宗教因素搬到甲仙,三年前適逢退休之際,一方面為了照顧母親,二來對於香草熱情,大哥亦搬至甲仙,開啟不同以往的花草世界。大哥說與香草的結識單純愛喝香草茶,對於種植花草樹木也樂於花心思,面對出現眼前的奇花異草總好奇地更想認識。好奇心的帶領下,一次花市遇見柳橙薄荷,初聞其甘甜香味印象深刻,久久無法忘懷,讓大哥從此踏入香草之路。

尚未搬至甲仙,大哥早在高雄住家陽台開始種植,搬至甲仙,由於山地溫差大、日照強,起初每天細心呵護仍看不到新葉的生長,摸索、試驗近半年後,才逐漸得到成果。大哥談到此事笑著說:以前不管多麼小心照顧,香草就是活不了,現在隨便插枝都可以長得很好。香草至少一年以上的馴化才能適應環境,三年來的努力,柯大哥的香草園乍看疑似雜草叢生的庭園,仔細去辦識、觀察,每一棵植物都有不同的神奇功用!

P7039935
柯大哥的院子,做了一個生態池。

從香草研發到生技產品,柯大哥說這完全是意外的發現,大量種植香草成功之外,每次朋友到訪必定現採新鮮香草泡茶請朋友們品嘗,一次香草茶剩下不少,不知如何運用且保存不易,當下不明蟲蟻咬了大哥的腳,非常的癢。大哥想到平時在香草園工作鮮少被蚊蟲攻擊,或許香草有什麼驅蚊功效,念頭一轉,便把剩下的香草茶塗抹到腳上紅癢處,不到半小時,果然紅腫消退且不養了。

即使家人聽聞並不相信,但點燃了柯大哥的科學實驗精神,開始詢問他人、閱讀相關書籍,又加上之前化工廠工作是基本元素的製造,對於蒸餾等萃取技術並不陌生,試驗近十個月柯大哥讓香草茶不只是茶的功能,更轉換成有美容效果的天然有機保養品。成品完成後,偶然參加台北世貿舉辦生技展覽,因而與生技公司合作,大哥準備最初的原料、處理,後續的部份、包裝則是生技公司負責。

大哥說保養品的製作投入不少心血,其中的困難度並非於如何讓香草變成面霜,而是如何讓面霜是有成效的,為此不斷詢問,不斷跟市場、跟自己討戰,他希望產品是跟人家不一樣且有一定的效果才能跳出整個市場。

除了保養品的產生市場意外,柯大哥另一讓人津津樂道的酵素也是一場巧妙的機緣,早在市場販售開始,柯大哥對於酵素就有接觸,了解其對身體機能有相當多益處、妙用,朋友之間有人自己做酵素請柯大哥試喝,一喝,發覺朋友製作的酵素已經變成酒,認為製作過程一定有錯誤,朋友堅持為酵素,因而又激起柯大哥實驗動機。又某次在電視上看見節目報導洛神,介紹洛神對於人體有諸多功能,大哥一看吃驚,自己總是把洛神做成蜜餞,不知洛神好處,因而開始投入研究洛神酵素,在經過四、五次的試驗後才成功地做出第一瓶酵素,讓柯大哥鑽入各種酵素的研發製作中。

大哥說一個道理通了,製作酵素就不難,除了自己製作之外,也很樂意教導親朋好友一起來。在多種酵素中,以去年研發的紅肉柚酵素最讓柯大哥相當滿意,由於參加農委會舉辦園丁計畫,參訪學員家種植的紅肉柚,看到一篇紅肉柚的相關報導,發現洛神與紅肉柚成分一樣,大哥想這也可以來製作酵素,而跟學員提出想法,於是就由學員提供原料,柯大哥來製作酵素。朋友種植的紅肉柚是生產履歷認證,保證為有機產品才讓柯大哥願意去試做,大哥說酵素是百分百人體吸收,因此一定要確定原料的無害,這樣酵素才能發揮最佳的功能。

完成酵素之後,大哥發現紅肉柚發酵後會產生果膠,五千CC酵素幾乎有半桶是果膠,果膠是呈現膠狀,喝起來會有果粒,果膠的出現讓大哥感到很不可思議。直到今年在圖書館看到一篇果膠報導指出果膠可去除血液裡的重金屬離子,大哥笑說我都提煉出來近一年,農業博士才發表果膠的用處。得知紅肉柚酵素所產生的果膠對人體有極大幫助,化驗紅肉柚酵素結果發現含有87%抗氧化自由基,維他命C一百CC含有65mg,分析教授說從未看見有如此高的成分。大哥說得知自己製作的紅肉柚酵素可說是目前唯一的一項擁有如此高含量的營養價值,真的是很有成就感。

開啟研究酵素對大哥生命歷程中,最初僅是為自己養生,而外在因素就是利益,更了解酵素後對於酵素的運用起了轉變,除了個人養生、利益之外,大哥希望自己製作的酵素能夠救人。大哥說他自己不太相信醫生,看似醫生專業卻又好像是在病人身上試驗,不如從自己本身做起。柯大哥說他的紅肉柚酵素提供幾位癌症病人飲用,因為酵素可以合成營養素,可幫助癌症病患產生抗氧化,精神相對會提升許多,也說不定會產生免疫力來抵抗癌細胞。一位病患與柯大哥分享喝酵素經驗,在大量化學治療、藥物之下,身體是更虛弱沒精神,但是飲用酵素明顯精神提振許多。這一席話讓大哥更相信酵素對於人體的幫助,或許不能完全有療效之處,但是有那麼一點功用也值得了。

剛從化工廠退休的柯大哥回到甲仙,生活簡單、有機,在化工廠工作環境不佳,工廠十多年看過無數種意外、職業傷害等,同事中活生生的例子讓柯大哥轉換對於生命的看法,「賺再多的錢,沒有好的身體也沒有用」,大哥笑說自己對於生命是大徹大悟,「絕對不要做金錢的奴隸」,在五十五歲退休年紀一到,毅然決然放下年薪百萬工作,回到田園香草生活,回到甲仙另一種生活開始,讓他感受到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

柯大哥從教師、經濟部到化工廠,最後又回到香草園的種植研發保養品、酵素、醋等有機產品,總讓人好奇為何國文系畢業的大哥能不斷轉換領域,每個階段也鮮少困難、阻礙,大哥說二十多歲的自己是體弱多病,常常感冒,對於身體知識會有探討想望,在閱讀上食品、養生、醫學等書籍常常是在大哥的書櫃上,保持自己在各方面的涉略廣泛。而對於農業一樣在過去對於花草的種植開始有興趣,多年的化工廠經驗,大哥對於化學是相當感冒,從農業接觸進一步認識有機農業。

柯大哥說早在兩年前參加旗美社區大學葫蘆雕刻班,同時也就聽聞有開設有機農業課程,然而兩門課安排在同一時間點讓大哥必須捨棄有機農業班,在錯開兩個學期之後,大哥與葫蘆班老師協商更改上課時間,如此才讓柯大哥如願在葫蘆班及有機農業班都獲得一定的收穫。從充滿化學元素的生活到有機生活,柯大哥在甲仙的種種有機生活,充分說明大哥所謂大徹大悟的行動,,從文學到化學,最後又跨領域到生技、醫學,讓人對於他不斷嘗試、不斷對於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實驗的個性相當佩服。

IMG_6151

年輕農夫有個夢-訪阿飛

不少人會疑惑這麼年輕怎麼會來種田,阿飛說:當初下定決心回到山上,也帶有絕對要做好一切的決心,外界認為種田是沒什麼工作、生活乏味等,對他而言則不然,每天總有不同的工作,每天照著計劃,輕鬆又自在來面對……

台灣農業人口年齡不斷老化,在農地裡鮮少見到年輕人的身影,認識甲仙蔓花生家族卻發現幾位年輕的面孔,其中最年輕的是年僅三十六歲,他是蘇青飛,大家慣稱他阿飛,在普遍中、老年齡的甲仙農夫群中,少數的年輕農夫。

img_1009-360.jpg
阿飛—蘇青飛

不禁好奇,什麼因素促使其加入農業行列,阿飛笑說:「在外面無法混了,就回來了。二十多歲,我爸爸威脅我,要是我不回來要把地賣掉。」原是嘉義人,十多年前買下土地才舉家遷居至此,阿飛說,當初父親買下這塊田地便邀約一同到山上耕種,父親年紀已大,在外工作總有一天得退休,回到山上有耕種同樣也會有一份收入,這麼一想,阿飛決定與父親到雙連堀山上共同經營土地。

當然日後總不少人會疑惑這麼年輕怎麼會來種田,阿飛說:當初下定決心回到山上,也帶有絕對要做好一切的決心,外界認為種田是沒什麼工作、生活乏味等,對他而言則不然,每天總有不同的工作,每天照著計劃,輕鬆又自在來面對山上的各種農事,一天就這樣過去,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而與蘇爸爸聊起此事,蘇爸爸說,早年他在嘉義從事中盤商生意,後期景氣不好,常常被倒帳,又鄰人不斷鼓吹蘇爸爸買下他的山地,蘇爸爸說當初買下這塊地是當作被倒掉另外一筆帳,沒想到意外開展他與阿飛投入農業、種植芒果的一個契機。

IMG_0992
阿飛與他的芒果園

蘇爸爸說當初到這裡想著種果樹一定能有收入,一切簡單就好。搬至三民鄉雙連堀,阿飛與父母親三人從頭開始學習,墾山、種植果樹,種植果樹後才慢慢自行摸索、請教他人管理、銷售資料,十多年一直到近年來逐漸有自己管理模式。

在全心以芒果為經濟作物之前,阿飛家嘗試種植過多種水果,如:鳳梨釋迦、水蜜桃、酪梨、黑胡椒等作物,最開始是以鳳梨釋迦為主,但是生長不盡理想、開花結果不如預期,嘗試幾年便放棄。前一段時期則是以水蜜桃為大宗,雖然水蜜桃單價高,它的保存卻很不容易,成熟期約二十多天必須採收完畢,然而大量採收不一定有這麼多的需求。阿飛家的水蜜桃是直接銷售給客戶,沒有進入市場,有時候客戶並沒有大量的購買,大量的採收就造成供過於收,又得考慮氣候因素,寒流影響會提早或者延後結果時間、雨季會造成水蜜桃表面的水傷,種種因素讓水蜜桃在價格及客源上難以穩定,種種天然的、人為的外在因素對果農來說都是一大損失。

多年的經驗與嘗試,發現芒果是最適合的作物,目前也是阿飛一家大規模種植的核心作物。除了芒果、水蜜桃之外,近來也開始栽種甜蜜蕉,甜蜜蕉是阿飛外公留下來的,起初種植數量不多,僅供與親朋好友試吃、分享而已,卻意外地受到大家的歡迎,讓阿飛與父母親考慮大量種植。關於水蜜桃和香蕉的種植阿飛說:成敗都歸於海拔,由於海拔因素不用灌溉,利用溼氣、露水得以輔助,有一定的品質,相對的,也影響產量。

拜訪幾天,阿飛家正在種植甜蜜蕉,也藉機一探究竟,蘇媽媽說香蕉是需要大量灌溉的作物,栽種時間點必須在雨季,利用山區午後雷陣雨給予剛種下的蕉苗水分。原本想像香蕉應該種於在一片空地上,但是阿飛家卻是在一片陡坡地上準備種香蕉,一問才知,除了氣候因素配合,地勢也很重要,坡地一方面近水源地,二來利用陡坡的排水功能,最後,高度的地勢讓甜蜜蕉的口感不同於平地香蕉,不過坡度也有壞處,山坡之下即使山溝,是有一定的危險性。

第一次種香蕉又在坡地上,太多農事不熟也不懂,僅止幫忙搬運蕉苗,但是親身體驗走在坡地上,真正感受到農民的辛苦,短短兩三個小時,在坡地上來來回回好幾趟便是滿頭大汗,更別說是拿著鋤頭掘土、砍草的阿飛家三人。
與父親經營土地,阿飛不諱言直說,剛開始種植作物會受到外界風潮影響,在市場上哪種水果價格不錯,便隨著風潮種植,結果往往是不如預期,後來慢慢摸索到土地適合的作物,考慮到地形、氣候等因素。多年的心得發現最穩定是單一作物持續照顧,總有一天會遇到好價錢的時機,不隨波逐流才有辦法收成。

在個人心態上,阿飛說從前土木工程工作,必須和包商、工務人員不斷接觸,職場上的應對長期下來的疲累狀態,比山上農事還累。回到山上,時間、工作計畫並沒有進度壓力,前天若工作太累,隔天就多休息一點,不像都市生活緊湊的行程安排,輕鬆但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足夠了。看著自己對於農事逐漸上手,把田地整理出一個適合種植果樹的環境,並且讓水果保持一定的品質,阿飛說這只是階段性的,更遠大的目標希望能朝著複合式農場邁進,發展休閒、行銷共同經營。

而對於土地的理念,阿飛說參與旗美社大有機農業課程是希望農業可以進步,走向精緻路線,進修農業課程過程中給他提供許多想法,雖然目前無法應用,卻是提供一個很好的模式來參考。也相當認同有機的觀念,他說當自己吃水果絕對不想吃到有農藥殘留的水果,用同理心來思考種植水果這件事,健康為唯一的原則,亦是希望朝著有機路線。

然而有機芒果的實行以他目前的技術上有很大困難,不能完全走向有機之前,在用藥上,堅持遵守安全範圍及注意藥物殘留時間,阿飛說自己勤勞點動手做就不必使用藥性過強的農藥,過度使用農藥,一來會讓消費者對於農民的不信任,本身也無法向自己交代。

IMG_1038
農園裡的蔓花生

與山林一同呼吸─訪闊伯

這幾年闊伯朝著有機農業方向進行,避免使用農藥,闊伯說這麼一來自己安心,賣給顧客人家吃得也安心呀!闊伯對於種植方式的堅持,四年下來也累積不少名聲,顧客聽到從甲仙關山來的自然就會靠攏,有位媽媽每經過……

八月接連兩個颱風來襲,甲仙山上的小農們幾乎無一倖免,也因此颱風過後,務農的大家幾乎投入整理、採收。拜訪闊伯的下午,闊伯正要載著滿車的麻竹筍到加工廠「交筍」,擠上小貨車一同前往,這天名義上是進行採訪、田野調查,實際上我們隨著闊伯體驗不同以往拜訪過的農家生活。

距離闊伯家不遠的筍乾加工廠,五、六人分工處理剛送達的竹筍,卸下一簍簍竹筍、秤重、滾煮、浸泡、裁切等不同步驟,處理加工。闊伯說早在父親居住在老家嘉義開始種筍,一直以來都是靠著山林維生,民國五十八年全家搬至甲仙山林地仍然持續有種筍、割筍,從未間斷,甚至有一段時期全心以收成桂竹筍、麻竹筍兩項為主。將滿滿一台小貨車的竹筍交貨之後,闊伯隨即開著小貨車上山,準備採收明天要到市場販賣的高麗菜。

980109-people-3601.jpg
到加工廠「繳筍」

卡玫基颱風造成甲仙地區多處土石流,闊伯家也是受災戶之一,前往闊伯家山地的道路完全被土石流沖毀,看不見任何一點道路痕跡。甚至原本應該是一條小水流卻變成一條小河,小貨車行駛在滿是土石流帶來的泥濘路段,怵目驚心的路況是難以想像,看到此景,坐在貨車內的我們不禁抓緊車上的扶手。闊伯開玩笑說:這比遊樂園玩的雲霄飛車還刺激吧!

IMG_6330
從小貨車內往前看的道路,毀壞的山林。

將近半小時的車程,抵達闊伯海拔近八百的山地,拿起竹簍跟著闊伯、大姐一同幫忙收成高麗菜,闊伯說一直以來都是割筍為主,七年前朋友建議、傳授種植高麗菜方式,原本不以為意。直到四年前,剛好有塊空地,心想不妨嘗試,開始種下第一年三千顆的高麗菜,當時闊伯已有有機農業的概念,種植高麗菜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農業,相對地也引來不少蝸牛、蚱蜢、菜蟲及野兔啃食。

第一年收成,闊伯與大姐兩人就開車到玉井、旗山、杉林三地市場叫賣,闊伯說不讓中盤商收購,自己親自去賣菜,就少一點讓中盤商賺取。第一年雖然僅有一千多顆的成果,市場反應及利潤相當不錯,才繼續投入第二年、第三年,直到現在。

IMG_6340
闊伯示範講解如何判斷可採收的高麗菜。

看著闊伯摘起整顆高麗菜,底下隨即可見一隻隻的田螺或是滿園跳的蚱蜢,闊伯說田螺、蚱蜢都會藏在菜中吃起最鮮嫩的葉子。不過這也代表高麗菜是沒有農藥的噴灑才會引來這麼多蟲類。闊伯更提到市場經驗,有些家庭主婦買菜看到有蟲在葉子上,不免一陣驚荒且嫌棄。這也是闊伯願意到市場叫賣原因之一,他想借由親自與消費者面對面、解釋耕作過程來改變消費者的觀念,乾淨漂亮的蔬菜不一定是健康產品。

這幾年闊伯朝著有機農業方向進行,避免使用農藥,闊伯說這麼一來自己安心,賣給顧客人家吃得也安心呀!闊伯對於種植方式的堅持,四年下來也累積不少名聲,顧客聽到從甲仙關山來的自然就會靠攏,很多人即使家裡還有剩半顆,仍會再買一顆回家。

隔天一早我們隨著闊伯、大姐一同到玉井市場賣菜就碰到不少這種情況,有位媽媽每經過攤位就再買一顆,媽媽說:他們每隔幾天才來一趟,又碰到中元節休市,還是多買幾顆,來來回回媽媽總共提走四顆高麗菜。也遇到有媽媽們看到高麗菜葉上有蟲咬痕跡,直說:怎麼這麼醜呀?闊伯跟大姐碰到這種情況很有耐心一一解釋種植過程不噴灑農藥才會有蟲吃掉,有些顧客會認同回應,當然還是有人仍然不以為然。

闊伯談到務農過程,說起自己從小跟著父母親在山林裡耕作,從種竹筍開始,23歲曾經一度跟著林班在山上造林、砍樹,近一年時間又再度返回家裡幫忙農務。結婚之後,林班砍樹過程有一些適合種植香菇的木頭,開始與大姐兩人種起香菇,慢慢地適合種植香菇的木頭減少,又大陸進口市場的衝擊,結束長達十七年的香菇種植,轉向全心以割筍為主,直到四年前又另闢種植高麗菜園。

闊伯說農業承擔的風險很大,如果單一種植遇到歉收或者天然災害,很難維持一家生活,這麼多年投入農業的經驗告訴闊伯務農要養活全家人就必須多元化來分擔風險。闊伯自喻自己為"三級農",政府完全不管農民們的生活,只好自己尋找出路,於是他在田地裡種植多樣作物,竹筍、高麗菜、龍鬚菜、薑、香蕉、梨子等各種適合山上生長的作物,闊伯說雖然種植多樣作物相當辛苦且勞累,但是土地不耕作導致荒廢,將來再使用上難以恢復土力,於是他會在每塊田地上都有種植,每年輪留在不同土地上種植不同的作物來維持地力。

適逢颱風剛過,闊伯家也因為土石流受到不少損失,問起是否會因為土石流改變對於耕作看法,闊伯說農業是維持國家的根本,又從小就是靠著山林生活,石流並不會改變他繼續耕作的態度,說著:「投資是給老天爺收走了。」他認為農業仍有許多發展空間,腦袋裡還有許多理想,只是未有時間實踐,也不會放棄耕種事業,他說長期耕種的人無法吃飽遊玩,因為晚上睡覺前想著的事就是明天還有什麼工作要繼續,一年四季總有做不完的農事,夏天收成完麻竹筍、高麗菜就得開始整地、除草,冬天趕著收成薑及準備明年春天種植新作物。闊伯說目前只有勞動過度,必須調整工作內容讓自己輕鬆一點,棄置田地是不可能的。

而加入社大有機農業班,闊伯說當初人數不足無法開班,由於淑菁姐的邀約,他想著花一千多塊加入課程,湊足人數,如此大家就有機會上課,何樂不為。三學期課程對闊伯來說老師的有機農業方式太費人力,無法實際運用在耕作上,而他自己有簡化的概念實行著。

兩天拜訪,跟著闊伯上山採收高麗菜,隔天清晨四點從甲仙驅車前往玉井市場叫賣,第一天採收高麗菜看著闊伯細心拔起每一顆、擺設到竹簍裡;叮嚀我們泥土不要掉到尚未成熟的菜葉上,隔天市場上不時在龍鬚菜上潑水,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闊伯的用心。

從市場返家近中午時刻,大姐忙著準備下午祭拜物品,闊伯連忙接手幫忙準備午餐。看著闊伯舞動鍋鏟,想起在田地裡闊伯示範如何判斷成熟的高麗菜、在市場上和顧客們解釋種植的過程及當下煎著吳郭魚,那是一種認真且誠懇的神情,深深地在闊伯身上。

IMG_6405
在玉井的傳統菜市場。

最真誠的人情味-側寫素琴姐

兩天的拜訪素琴姐家,跟著他們夫妻作息活動,隨時都能感受他們的熱情,颱風導致物質生活不便,卻不影響其精神生活,接水管工作是相當困苦一件大工程,並未愁眉苦臉,坦然接受大自然的力量。

穿過月光山隧道,沿著台21線,近一小時的車程,進入甲仙五里埔,即將拜訪這次農村工作坊-農家體驗甲仙地區的素琴姐。素琴姐為甲仙蔓花生家族成員之一,與先生兩人在五里埔山上以種植香蕉、竹筍、梅子、百香果等作物為主,是日將跟隨著素琴姐的作息,體驗兩天一夜的短暫農村生活。
971206-farmlady-360.jpg
素琴姐

颱風卡玫基挾帶的風雨切斷道路,也打壞山上水管,拜訪素琴姐當天,她與先生在山上正忙著接引水管,想像接水管應是將水管一一接起即可,一到山上卻見一大捆糾結纏繞的鋼索,夫妻倆與親友吃力地整理鋼索。一問才知,從山上接引水管沿著山路需要大量水管之外,亦容易受外在破壞,為了節省路徑與減少阻礙,山上引水人家多半是以鋼索為輔,懸吊水管直接穿越山溝、河谷。

素琴姐說颱風過後山上道路、水管均受土石流破害,天氣放晴後才敢上山。看著他們整理鋼索,天真以為接水管工程已經完成,沒想到一整天四個人的辛勞只架設好前面一小段鋼索,由於午後山區雷聲不斷,又前方大山已開始下雨,估計雲雨不久也會飄至,所以暫緩在山上的工作,整個完成預計還得花上三、四天時間。只不過,卡玫基颱風緊接又有鳳凰颱風即將侵台,前方只見一片土石流的痕跡及素琴姐家的小貨車,接水管的山路是漫長又未知。

P7270294
跟著素琴姐上山接水管
P7270305

颱風對於素琴姐家造成的傷害不只是水管斷裂,前往農地的山路完全被土石掩埋,即使颱風過後已五、六天,仍然遲遲無法到達山地了解農作物狀況,必須優先解決民生"水"問題,以農為業的素琴姐與先生在風災過後被迫暫停農事,也中斷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儘管如此,拜訪的兩天,實實在在感受到素琴姐與先生兩人親切與熱情。

拜訪第一天夜晚,飽餐風味十足的筍粥,素琴姐隨即拿著自己栽種的香蕉請大家品嘗,她說:別看香蕉外觀這麼醜又看似與平地香蕉一樣,吃下去你就知道。綠綠黑黑的香蕉皮包覆香甜QQ口感的果肉,讓大家不停手一根接一根。想起最初遇見素琴姐是在高雄縣政府舉辦農夫市集,那天素琴姐帶來各式各樣的蔬果,香蕉一樣是不討喜的外觀,為了推銷產品,素琴姐主動邀請路過攤位的人吃看看,不吝惜分享她的香蕉,果真,試吃過的客人都願意再多帶一袋。

要如何更具體描述出素琴姐與先生兩人的熱情招待呢?從飯後甜點可見一二,大啖筍粥、香蕉之後,陳大哥(素琴姐的小兒子)端了一大盤西瓜,大夥直嚷著飽了,素琴姐可愛說:多吃水果不會胖又有益身體健康,要大家多吃點。吃西瓜同時,阿伯(素琴姐先生)提了一個茶壺出現,原來當我們與素琴姐飯後話家常,同時阿伯默默到廚房幫大家煮百香果汁,剛煮好的百香果汁飄出香甜的氣味,早已久聞素琴姐家的百香果汁,誰理會肚皮裡是否超重承載,一口氣馬上喝下肚。才正喝下百香果汁,剛好聊到素琴姐另一特產-黑糖,素琴姐馬上提出兩大包黑糖,餐桌上香蕉、見底的西瓜盤、一壺百香果汁、兩大包黑糖,誰的嘴都沒停過,說著、吃著、笑著,這天夜裡,素琴姐與學員們分享過去務農的經驗之外,我們大飽耳福,也大飽肚皮。

大夥享受豐盛又健康的宵夜,圍繞著素琴姐談各種農業問題,清瘦的阿伯獨自在廚房獨自幫大家準備百香果汁之後,馬上又煮了一大鍋綠豆湯,問阿伯這麼晚怎麼還要煮綠豆湯呢?阿伯說:明天大家要幫忙接水管,回美濃之前,先喝個涼再走。近夜半,阿伯仍然在廚房裡翻攪著一大鍋綠豆湯,替大家準備明天點心,貼心的舉動讓人感動不已,如同深夜大家陸續進房睡覺,素琴姐一一巡視每一間房間確定大家都有枕頭、棉被才與先生回房休息。

隔天清晨天剛亮便聽見廚房裡鍋鏟翻煮的聲音,五點多素琴姐早已在廚房炒好兩、三道菜,早早用完餐,準備七點出發到山上幫忙接水管,出發前,大家忙著收行李的當下,卻見素琴姐削起芒果,要大家出發前吃點水果,而阿伯怕大家山上沒有水喝,分給每人一瓶百香果汁。不僅如此,素琴姐把家裡自己種植的南瓜、香蕉、花生等,甚至是人家送的芒果都相當慷慨與大家分享。即使自己農作物受風災無法收成,絲毫沒有減少兩夫妻對於人的熱情與爽郎,談到自費接水管、農作物受災之事並沒有怨天尤人,夫妻兩人仍然樂觀且真誠對面生活的一切。

早上學員幫忙扛水管到山上,使得昨日接好鋼索的部分得以順利在早上架上水管。由於鳳凰颱風又接近台灣,素琴姐擔心住在山上的鄰居-克吏,卡玫基颱風在甲仙造成多處土石流,克吏家正是受到土石流破壞,鳳凰颱風又即將來襲,午後偕著甲仙愛相協會的瑞昇哥與家菁姐一同到克吏家關心狀況。

受到土石流的衝擊,院子不見空地而是滿滿一層的土石,害怕颱風又會帶來豪雨造成土石鬆落,克吏家正整理屋子準備暫時搬住到山下。素琴姐見狀,馬上動手幫忙,看著克吏與伯父伯母只有三人要收拾一屋子的家當,又大家上山有人力,提議先搬大型家具-冰箱到山下。素琴姐的行動總在話沒說完就開始,清空食材一看冰箱內的架子滿是食物解凍痕跡,二話不說便拿到外面準備清洗。短短一個小時搬運冰箱下山,過程中看見素琴姐與阿伯兩人總是先做再說,本來下午要回山上拉鋼索,但是搬冰箱到山下後,夫妻倆人決定再回到克吏家幫忙。

看見素琴姐與克吏家的互動,對於素琴姐願意放下自家的事來幫助他人的舉動深感敬佩,然而素琴姐卻認為這只是一般關心鄰居的舉動,沒有什麼特別。聽見素琴姐這麼一說,可以感受到農村裡相當濃厚的人情味,是不自覺蔓延、流動著,與都市中的冷漠完全是天壤之別,到底誰才是真正富裕呢?

兩天的拜訪素琴姐家,跟著他們夫妻倆人作息活動,隨時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颱風導致物質生活不便,卻不影響其精神生活,明明接水管工作是相當困苦一件大工程,談到此事並未愁眉苦臉,坦然接受大自然的力量。兩天之中,印象最深刻素琴姐常說:足心適(很有趣之意),每當說起這句話,跟著臉上展露出開朗的笑容,相處時間不長,著實在素琴姐身上看見最自然又動人的生命圖像,也遇見最真誠的人情味。

IMG_6180
素琴姐家的稻田。

回歸山林-訪林明賢

從工程建造到與山林為家,大哥說投入農業完全是個人興趣使然,專心於耕作梅子過程中,發現梅子有許多妙用,進而希望販售梅子讓人可以吃得健康。過去未使用任何除草劑、肥料,土壤若沒受到破壞,隨著季節耕種…

「種田,多一分付出就多一分回報,回報是實在的,自己也會感受到成就感。」

971201-people-360.jpg

林明賢大哥

離開台北,離開工程建造,林明賢大哥帶著家人回到高雄,回到多年前購買的山地,夫妻倆一同打造別於都市步調的自在山林生活。

林大哥原為嘉義梅山人,早年舉家定居於甲仙小林,原本務農為主,民國76年接下建設工作,基於工程需要、小孩教育等因素,林大哥一家搬到台北居住。工作十多年後,大哥說大型工程建造壓力大、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感到疲累,又當時台灣整個大環境走下坡,對於必須四處奔波巡視的工程案也產生厭倦,完成花蓮和平火力發電廠建造,林大哥決定離開多年的工程事業回到山上,「回歸山林比較自在,種田你多一分付出就會多一分回報,那種回報是相當實在的,自己也會感受到一種成就感。」

離開繁榮大都市回到三民面對滿山的梅樹,大哥說農事一直是他的興趣,早年就有農業的基礎,在民國70年買下雙連堀這座山,便著手進行開墾、種植梅子,即使搬至台北居住,仍然僱請他人來幫忙照顧,而他自己每年不定期回到山上巡視狀況,一方面在外從事工程,另一方面也積極打理、規劃山上的一切,大哥說在外地工作一直想著回山上,卻遇不到好的時機,直到86年自己設計的房子先行完成,89年才全心回到山上經營栽種。

為何會以梅子為生產作物?大哥指出民國七十多年買下山地,當時台灣梅子產業正興盛,台灣種植梅子以外銷日本為主,銷售價格相當穩定且經濟利益高,又山地適合梅樹生長,因此買下山地同時便決定以種植梅樹為主。到了八0年代,台灣外銷梅子被日本檢驗出過度使用農藥,日本轉向大陸市場,外銷價格開始下滑,回到山上種植梅樹的大哥,改變傳統竹竿敲梅,改用手採梅方式賣給零售市場,起初手採梅市場價格相當好,大家踴躍跟進導致量多價值下跌,因而轉向思索加工產品。

第一次接觸到梅精是在荖濃溪朋友家喝到,沒多久大哥羅東的朋友也建議大哥可嘗試試做,雖然林大哥早已聽聞梅精製作及技術,但是認為製作過程太麻煩而未有興趣,直到95年次級梅子銷售價格不符合成本,丟棄又太浪費,才興起製作梅精的念頭,梅子加工可提高附加價值,又可永久保存。林大哥說他的思維總是與大家不同,於是自行研發製作梅精方法、技術,當他專心思考一件事,連睡覺、做夢都會想著同一件事,第一年製作梅精,花了半個月就成功做了八百多瓶,開闢梅子產業另一個市場。

從工程建造到與山林為家,大哥說投入農業完全是個人興趣使然,專心於耕作梅子過程中,發現梅子有許多妙用,進而希望販售梅子讓人可以吃得健康。小時候家裡耕種經驗告訴大哥,過去未使用任何除草劑、肥料,土壤若沒受到破壞,隨著季節耕種,收成是不會受到影響的。日後當自己全心照顧梅園過程,跟著過去經驗不使用任何破壞土地的事物,改變傳統種植觀念,耕作以保育土地為先,盡量不去破壞、改變土壤,並且順應著自然四季的運作。

實際走訪田地種植狀況,可見大哥抱持著種田就像做良心事業的觀念,認為對人不好的就避免,比如說:人工砍草而少用藥劑,前往拜訪的幾天,正是大哥忙於除草的工作。大哥說田地的雜草沒有妨礙到另外一種植物生長不會去拔除它,各式各樣雜草生長也無壞處,一方面可以保持土壤濕度,二方面也可以保存有機質,大哥笑稱自己是「懶人耕作法」。走訪大哥的山林,沿路上香茅、樹番茄、咖啡、不知名植物等,乍看之下看似雜草叢生,但其背後是順應著大自然作息去運行,大哥謙虛說自己是懶人耕作,卻默默實踐著自然農法。

IMG_1152

樹蕃茄,成熟的時候,表皮成紅色。

除了梅樹之外,早年大哥亦有種植檳榔,然而隨著環保意識越來越抬頭,早已不採收檳榔,也不輕易砍除,轉而利用檳榔樹幹筆直且有韌性的特質來種植愛玉,有韌性的樹幹不怕狂風侵襲,即使遇到颱風也不會破壞愛玉的生長。大哥說,整座山林是混種著梅樹、愛玉、檳榔與荔枝,混種可平衡地力,讓土壤保持在一定均衡,又可分擔單一作物的病蟲害風險,混種的方式更能顯示出大哥對於土地的理念,跟著自然運作來耕種土地,以保護的心態來照顧山林的一切。

參與旗美社大開設的農村與農業學程為林大哥對於農業關注的延續及學習,一系列的有機課程實際運用上,大哥認為不可能一開始就完全有機農業,盡量自然、粗放工法逐漸轉型,兩年來的學習讓大哥意識到:「好的產品就是需要好的土地」,面對土地的理念,大哥由過去的經驗、親身體驗與知識上的背書下,堅持著不要去破壞、不要使用化學肥料,用最自然的方法去耕作土壤。

短短的拜訪幾日,除了了解大哥隊於山林的理念之外,更可感受到回歸山林的生活態度,大哥家的生活讓人不禁聯想到近來熱門提倡的樂活-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健康、自給自足,從台北大城市回到甲仙山林,在外人眼中回到山上一定是許多的不適應及不方便,但是對林大哥來說,回到山林裡才真正是生活的開始,即使沒有豐裕的物質便利,精神生活卻是十足飽滿、有力量的。

尋找桃花源,悠然見甲仙–訪克吏

克吏的的情況跟阿飛是很相似,屬於年輕農夫,讓人好奇何種原因讓克吏投入耕種,克吏說,跟著父母親搬到甲仙,整個環境之下,自然想著要把農事做好。他從前就很嚮往桃花源的生活…

每當看到新聞報導颱風造成的土石流、坍方等災害總覺得事件距離自己很遙遠,七月底的卡玫基颱風卻讓人在甲仙見識到新聞現場,土石流肆虐的景象在進入山區隨處可見,除了道路遭受到破壞外,不少住家是受到土石流的無情入侵,住在素琴姐家附近的克吏即是受災戶。

猶記第一次拜訪克吏家在卡玫基颱風過後幾天,一到克吏家滿庭院的土石,以為庭院本是如此,一問才知土石流從屋後的山上流下,衝破住家的廚房流至庭院,土石堆積近十公分高。八月初再度拜訪克吏家,適逢芒果收成的農忙期,簡單整理好家園,克吏與林爸爸、林媽媽三人又投入芒果採收之事,也撥空和我們聊了這幾年種植芒果的歷程。

971124-farmer-360.jpg
克吏

與大多數採訪農家一樣,克吏家也是嘉義人,在老家嘉義梅山林爸爸以務農種植蓮霧為主,原先克吏當兵退伍在輪胎公司當品管,由於公司移廠大陸,又家裡僅剩林爸爸、林媽媽兩人無法負荷農務繁重,工作半年後,克吏決定職去工作回嘉義幫忙照顧蓮霧。直到民國八十四年全家人才搬至甲仙,搬至甲仙的剛開始延續嘉義的農事經驗-栽種蓮霧,種植蓮霧費工也需要長時間照顧,容易受到天氣影響,進而影響市場價格的起伏。

整座山種植蓮霧卻只有三個人分擔工作實在很吃力,於是甲仙親戚本身種植芒果多年,建議改種芒果來減少人工照顧果樹的辛勞,又南部氣候很適合芒果生長,於是在十年前克吏家開始大量種植芒果,慢慢減少蓮霧面積,直到現在專以芒果為主要經濟作物。從蓮霧改種芒果,除了減少人力消耗之外,林爸爸提到在拍賣市場銷售蓮霧及芒果的經驗,賣蓮霧的時候,人家總會問蓮霧甜不甜,但是個人對於甜度認知不同,總會遇到吃虧情形;而芒果從未有人如此質疑詢問過,兩種水果市價差不了多少,但是芒果銷售過程比起蓮霧可是輕鬆許多。

IMG_6263

克吏的芒果

回到山上參與耕種農事,克吏談到自己幾年來對於種植芒果的看法,他提到傳統農事就是使用農藥,而過去病蟲害並不嚴重,當他親自參與照顧果樹過程,就傾向少用化學農藥。不過,經驗告訴他種植芒果若完全不噴灑農藥是難有收成,在這兩難情況下,採取折衷方式:使用殘留時間短的藥物,並且當芒果一旦套上紙袋(避免受昆蟲、鳥類啄食)就不再施灑任何化肥、農藥,如此一來,芒果收成前是有三、四個月空窗期。

這樣耕種作法與林爸爸傳統用藥想法有出入,甚至看到克吏負責區域的果樹狀況,不免總是問兒子:你照顧的果樹怎麼都這麼醜?克吏說林爸爸的觀念是以量取勝,著重在量產方面;而克吏則是認為耕種希望能有收成之外,也必須將對於土地的傷害減少到最低,雖然彼此之間的觀念有些許不同,但林爸爸也能尊重克吏的作法。

從九十六年秋季班開始,經由林明賢大哥的推薦,克吏也加入旗美社大開設的有機農業課程,此外,克吏他自己本身對於有機農業就有興趣。不過詢問上課心得,克吏與其他人的反應相似,認為課程上是獲得一定的知識,但是實際運用在耕種農務上是有困難的,比如說:人力、資金等問題。

他也提到另一個有機農業最根本的市場問題,目前台灣有機產品市場強調認證,認證過程是耗時又耗金錢的一項手續,坊間有許多小農自行生產有機產品卻沒有認證,在市場上就沒有佔有率,即使是有機產品最後淪為一般傳統市場的價格。克吏表示對於有機芒果他仍然是有興趣,目前若只是要照顧一百棵有機芒果絕對沒有問題,但是以他們家現況三千棵的芒果果園,有機芒果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克吏的的情況跟阿飛是很相似,屬於年輕農夫,讓人好奇何種原因讓克吏投入耕種,克吏說,跟著父母親搬到甲仙,整個環境之下,自然想著要把農事做好。他笑稱自己很「中國」,從前就很嚮往桃花源的生活,搬到甲仙一切生活所需都是自給自足,每天餐桌上的佳餚均是來自山上的野菜,自家飼養的雞、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簡單又充足,從退伍到現在十多年來是相當愜意,是嚮往的夢想生活。

不過,卡玫基颱風帶來克吏家後院的土石流讓克吏對於種植態度有所轉變,還沒遇上天災之前,克吏說他可是打算種植芒果、半隱居山中,過著他理想中的桃花源生活,這次的土石流則是讓他重新思考未來,他說或許不會再繼續從事農業,轉向其他專長出外發展,有其他的可能性在思考著,而當繼續追問,克吏則笑著說:未來就馬馬虎虎的囉!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