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於一起歡暢:勤和村災後第一年團聚的聖誕節

今年的桃源鄉勤和村,有一個不同與往年的完整聖誕節慶。回想去年此時,雖然活動如期舉行,但是燭光零星。今年部落日常生活逐漸恢復,避難屋蓋好了,山上、山下族人也經常共敘舊誼。

今年的桃源鄉勤和村,有一個不同與往年的完整聖誕節慶。回想去年的此時,雖然點燈、報佳音等活動如期舉行,但是燭光零星。原因是,當時多數的族人都還安置在陸官營區,只有少數人先行回部落整理;且正逢災 後不同選擇的人之間尚有心結,希望移居樂樂段與爭取原地重建者兩派間相互側目,參與者皆大嘆人心不再,原有的「勤勞和睦」氣息已失。雖如此,當12月08 日知道行政院重建會的官員要來勤和劃定特定區域時,所有村內族人仍集結於村莊入口抵擋,顯現了勤和族人災後分崩離析中難能可貴的團結。

今年2月初結束營區安置之後,除了部分移居杉林永久屋的族人之外,七成族人陸續返鄉。共同面對了2月19日驟雨50-100公釐、5月23、24日 豪雨便橋斷路的震撼教育;經歷了六月雨季堤防堰塞湖的心驚膽跳、八月底三颱環伺的有驚無險,到了九月底凡那比秋颱時,村民已是好整以暇地進行囤積糧食、注 意水位的熟練備災應變動作,反而平地市區毫無準備地陷入水鄉澤國處境。

一年下來,村民努力爭取避難工寮與公用避難屋,希望離災不離鄉的樂樂段永久屋申請亦見成果。除了因為農產價跌與路斷造成生計艱難、部落的農路復建與基礎安全工程尚未啟動之外,部落中農務與日常生活漸漸地恢復,住永久屋的族人也常常利用假日、婚喪喜慶之便回故鄉共敘舊誼。

於是,今年從12月1日點燈日起,教會青年便動員裝飾全村路口的聖誕燈,各家家戶戶也紛紛將聖誕樹裝扮出來,傳遞一年將近、慶祝耶穌誕生的訊息。

hiohoi4421-450
妝點美麗的聖誕燈飾

24日晚上七點,勤和平安夜禮拜,主日學兒童、青年會、中壯年都有獻詩表演活動,共同歡慶平安,領受聖餐,並且為新生兒命名受洗,為新嫁入本部落的新娘取名。在精心佈置的教會中,全體在鄉族人享受了聖誕節慶開啟的喜悅。

IMG_0623 IMG_0626
(左)長老領唱詩歌(右)主日學小朋友獻歌舞

IMG_0646
牧師為村中新生而命名與受洗

IMG_0653 IMG_0659
(左)領受聖餐(右)中壯年共唱聖歌

25日凌晨三點起,在青年會帶頭領唱「普世歡騰」的歌聲中,牧師與長老敲啟每一戶信徒的門帘,彷若2000餘年前天使告訴牧羊人耶穌誕生的好消息。 直至凌晨五點半繞行完全部落,百餘人共執燭光,青壯年、老人家與嬰孩都服老攜幼參與了,在牧師與長老的帶領下共同步入教堂,進行各團契詩歌禮讚的禮拜。

IMG_0752 IMG_0793
(左)孩童與青年以大大歌聲扮演報佳音小天使(右)燭光熄滅了我們來點著

IMG_0807 IMG_0844
(左)人潮越聚越多形成一條銀河(右)繁星點點

IMG_0865
歌聲中引領大家進入教堂禮拜

IMG_0894IMG_0909
(左)勤和青年團契獻詩(右)老中青共同融入的歌聲

IMG_0911 IMG_0912
(左)歡慶喜樂(右)親愛的我們終於渡過一年艱辛

禮拜之後,伴著一夜未闔眼的興致,除了老人家不耐寒冷回家休息之外,孩童與青年還有連串的球賽趣味競賽等節慶活動共歡。

PIC_0527
孩子們的趣味競賽

25日晚上的重頭戲,是聖誕晚會;舉辦抽獎、摸彩與部落兒童、青年、婦女各自準備的表演活動。甚至許多移住杉林的族人都專程回來參加,大家盛裝打扮,不錯過這一場一年一度的村內盛會。

IMG_0916IMG_0917
小小童的表演與興奮的媽媽阿姨團

IMG_0922 IMG_0927
(左)婦女會表演活動-能幹活也能歌舞的布農族婦女(右)小朋友的表演

回味起今年的報佳音,族人說:八八風災以前啊,人更多、更熱鬧,可以擠滿勤和的馬路。不過,依照往年慣例,今年的勤和族人仍將從聖誕一直歡慶、親友同聚到元旦。他們得意地說:「我們布農族啊,一年可以過三次年,聖誕、元旦、漢人舊曆年」。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勤和重建路之「寶來樂樂段」永久屋,最新進度報告

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目前六龜鄉寶來村的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除了須與原承租地主協調土地問題,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八八風災之後,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選擇了不同的重建之路,一部分離開原鄉,入住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一部分選擇「離災不離村」在原地重建,並爭取在部落上方的 舊部落平台建造避難屋,供汛期時暫居。還有一部分族人,則爭取六龜鄉寶來村樂樂段的土地興建永久屋,做為村民安遷之所。

爭取樂樂段的過程,也是居民們的漫長等待,除了需要縣府的同意,協調土地徵收、尋求援建單位,也都仰賴政府從中協助。

近日,樂樂段永久屋的進度開始出現轉機,但仍有問題待解決,何時動工在未定之數。今年,村民還是要靠自己先撐過一個雨季。

1
樂樂段蓋永久屋,一直有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現在選定了28、29地號,是無人直接居住使用的地塊。

漫長等待,6/22獲縣長首肯

勤和村民中,選擇前往樂樂段安置的,多數是因在平台上沒有私有土地興建避難屋,或認為災後勤和村的路況、環境改變,無法再供安居,因而決定另覓土地生活。

樂樂段的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表示,大家不願意離開原鄉住進平地的永久屋,還是希望能本著「離村不離鄉」的原則就近找一塊土地。當時,鄉公所回應居民 「堪用土地」的詢問時,表示:「沒有了,只有這一塊地了。」遍尋桃源鄉,要找一塊平坦、安全、又是公有地的,最後有希望的只剩樂樂段。

不過,樂樂段雖處在桃源鄉兩村之間,其實是屬於六龜鄉寶來村範圍;雖然都是原住民保留地,但長期承租給外來的漢人、平地人種植芒果、設置加工廠、造 屋居住,承租中也有多重租讓轉手,土地使用情形較為複雜。爭取樂樂段永久屋,有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要解決;是否能在樂樂段蓋永久屋,居民仍經歷了漫長等 待。

這期間,居民經歷多次專家學者前來勘查,雖然基本上都給出了「安全」的結論,但是否能做為安遷之所,始終沒有答案。直到6/22楊秋興縣長訪視桃源 鄉,也親自視察樂樂段,並在八筆待選土地中,親自指定了28、29地號共約一甲的土地,做為永久屋預定地,預計將容納有意申請的村民約三十戶。

這是縣府第一次對村民們釋出明確承諾,當時在場居民都十分開心,直說「終於放下心了。」不過,樂樂段永久屋的興建雖已由縣府定調,但時隔兩個月後,仍有許多波折。

23
永久屋預定地上有樹木繁密,同時也是當地住戶的生活休閒之處。

砍老樹蓋永久屋?住民疑慮尚待化解

樂樂段一帶長期有漢人在此租地居住,對於將在此處蓋永久屋是否影響原本住民的生活頗有疑慮。其中一位住民黃老師便表示:「縣府的作業太草率,縣長都只進來看一下就走,從來也沒有和我們住在這裡的人溝通過。」

黃老師說,自己在樂樂段租地蓋屋居住,每逢假日都會來此與親友家人共聚,已經二十年,他並在周邊植樹,有許多樹木已經生長得十分茂密。縣府的永久屋 規劃讓他非常擔心,深恐一甲多的土地要容納下三十棟房子加上公共設施,很可能需要砍伐老樹。他說:「這裡的樹都是我種的,我對這些樹很有感情,樹長得這麼 漂亮,砍掉多可惜。」他並因此投書縣府原民處,希望保留這些樹木。

對此,原民處處長谷縱表示:「縣府不可能去砍那些樹啦!會跟建築師商量,設計上盡量不要說去動到。」樂樂段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也認為:「我們也是覺得那些老樹很漂亮,也有問縣府,是不是蓋房子的時候可以避開一些。」

據悉,樂樂段永久屋的土地取得已經多次協調未果,6/22縣長親自指定的28、29地塊,已是盡量選擇無人居住使用的地塊。但即使沒有人直接使用,附近的居民都在此地居住二十年以上甚至更久,許多人都擔心在此大興土木、改變環境,是否會對自己本來生活造成影響。

一位不願具名的太太便表示:「我們不是不願意(讓桃源鄉民在這裡蓋永久屋),但是希望不要影響我們的生活。」黃老師則認為:「說不會影響是不可能,只是希望減到最小啦!」他也特別強調,居民並非一意抵制,只是希望縣府在決定前,能充分跟真正居住其上的住戶溝通協調。

土地取得問題,縣府仍在持續與承租地主協商中。而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除了土地取得,縣府也尚在聯繫有意願的援建單位。谷縱表示,除了協調土地使用、經費來源之外,願意入住樂樂段永久屋的申請戶也已進行初步審查,「都是齊頭並進在進行。」

但無論如何,今年樂樂段居民還是要靠自己度過雨季。樂樂段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在自家huma(農園)翻修工寮、增加隔間,當做是自力救濟的「汛期安 置」。他說,還是希望政府「前面的作業快一點,蓋房子的時候就慢一點。」希望興建時不要趕工,畢竟那裡是三十戶勤和村民的永久安居之處。

4
曾江清水的工寮。位置比勤和部落稍高,在沒有安遷前,這裡就是一家人暫時的汛期避難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Mizuhu找避難屋:艱辛一年

八八風災之前,原鄉蓋房子沒有建照是常有的事。八八風災之後,原鄉需要遮風避雨的避災空間卻要忍受層層法令的折騰,而且還要受到被查報為違建的恫赫。視民如賊,阻礙重建,難道是政府應有的職能?

編按:本文為勤和村原鄉重建者爭取避難空間的辛苦過程整理,文末並附有完整大事記,為考量完整性,雖篇幅較長但仍一次刊登,懇請讀者耐心閱讀。

p1020819-480.jpg
曾因八八分裂,卻因艱辛重建而團結的勤和村民。圖/ 柳琬玲

前言: 因重建撕裂的勤和氣氛

勤和村因為八八風災重創而被外界認識,這之前,它是一個布農族人為主的小村落,族名稱「Mizuhu」,總戶數112戶共378人。

雖然坐擁少年溪溫泉的好山美水,勤和村民以務農為主業,教育程度在鄉內各村中偏低,經濟並不富裕;生活的維持依靠祖傳的勤勞美德;許多青壯年早年常為了生活,參與林班地打工、出外到梨山砍高麗菜、背生薑比賽等重勞動;勤和人在鄉內素有團結美名,鄉運中各類球賽、歌唱比賽、打耳祭競賽都常常奪冠。

勤勞合諧的氣氛,如今已成絕響。在八八風災後歷經政府劃定特定區域與永久屋政策的拉扯,勤和村崩解成三大塊:永久屋(34戶)、遷居樂樂段(30戶)與勤和就地重建(28戶)。

分裂的原因,有一說是8月13日陸續由直升機接運下山安置後村民被分散到三個不同地點:大林教會、竹林教會與永興教會,結果等到8月31日全村終於集中到陸軍官校「就已經分裂了」;

另一說是有心人士放話誤導,傳出「勤和村已經完蛋」的錯誤訊息,即便鄉代會副主席曾信義曾回村整理物品,回去營區也未說明;一直到自救會總幹事劉行健陪同村長於9月4日搭乘直升機勘驗災情,親眼證實「房子都還在啊」;又請教部落耆老得到「部落是可以挽救的」結論,於是村長拉動了一批村民於10月中旬前後先回村拉水整理環境,由此開始了一連串陳情、爭取疏濬與要求修護堤河岸的自救歷程。

「去永久屋的人,大多數是沒有根、土地處分掉了,或者沒有房子,甚至公務人員不拿白不拿,而非真正的需要」(20100617劉行建訪談)。

坐困愁城:力抗劃定與爭取獨戶式避難農舍受挫

住在陸官營區期間,自救會在村長的帶領下,著力於爭取疏濬與修復護堤,並且主動回村拉水整理災後空無一人的村莊。

11月01日,縣府主導於陸官安置中心舉行「部落安遷」公投,結果遭全體249名有效投票人以拒絕投票的抵制,僅有25人領票,成為無效公投(見莫拉克新聞網11.02報導勤和村:不投票的無聲抗議 )。

於11月09日,自救會上陳情書給營建署、原住民委員會、高雄縣政府請求盡速派員前來勤和平台進行安全勘查,提出要求興建「中繼屋」,作為來年汛期與颱風季節時的避災處所;並且積極參與災區團體11月19日高雄縣政府「災後百日」大遊行,與11月25日赴行政院重建會抗爭,可惜在行政院中央重建會執意拒絕中繼屋的選項下,幻滅。

中繼屋之期待落空,行政院中央重建會劃定特定區域的壓力接踵而來。擔憂被逼遷下山以及祖傳土地被剝奪的壓力,迫使勤和村民大團結,12月10日村民以番刀、眼淚,自發於勤和村入口處組成人牆阻止官員的會勘(詳見莫拉克新聞網12月10日報導已經相信政府太多次!勤和村攔路阻擋「劃定特定區域」)。

12月份,村民陸續返鄉;勤和平台也由內政部會勘,得到「安全可以考慮的適宜遷村區位」之結論。

1月份起,在世界展望會的提議下,自救會成員開始辦理「無農舍證明」與「農地農用證明」,爭取興建獨戶式避難農舍,作為汛期來臨時村民避難之所。然而,行政院中央重建會此時仍將重心擺在力勸村民接受劃定特定區域與入住杉林大愛屋,對於勤和村自救會的提案,未有回應。

2月11日是一個傷心的日子,這一天勤和村長帶著村民,會同南沙魯(民族)幹部、世展會會長等一同赴縣府求見縣長楊秋興,縣長以不悅的態度,直接宣告不願意施造避難屋。

他表示:「蓋下去一定是整年住了嘛,不可能讓你等於變相蓋永久屋在山上。也不希望因為20幾戶拉動全村的人都回去」等話語,為獨戶式避難農舍的申建宣判死刑。

當天下午,在杉林永久屋門口的「為杉林族人祈福,為原鄉重建請命」記者會上,婦女幹部savi拉著白布條哭得不可遏抑,她想到災後部落的分裂、對勤和未來能否重建的茫然,更想到幾位從小朝夕相處的親友已然入住杉林,擔憂他們未來的生計。

2月12日夜,漢人農曆過年前夕,勤和村長Dama Lida與劉行建總幹事藉酒消愁,彈淚質問天地:「為什麼政府不幫助我們?」「我們好像被拋棄的孤兒」。

勤和之怒
八八週年,居民回顧重建過程,充滿抗爭辛酸。

個別申建農舍在鄉公所被打回票

當災情更為慘重的那瑪夏南沙魯(民族)村繼續跟政府周旋公設避難屋的同時,勤和的避難需求,陷入不知如何為繼的低迷狀態。

獲知南沙魯避難屋陷入拒絕政府徵收土地的拔河賽,勤和自救會嘗試協助未曾申請過農舍建照的部份族人,按照一般農舍申請程序,於三月初向鄉公所提出10件勤和平台上的農舍申請資料,又被鄉公所拖延,歷經三度送件補件、與兩度會勘之後,最後結論是,除了一戶未在本村擁有自有屋舍的幸運者之外,其餘各戶全數被鄉公所打回票,無法取得「無自用農舍證明」。

荒謬的是,03月29日公所在勤和舉行防災演習,計劃中規劃「遇汛期時第一階段全村撤往活動中心,危急時第貳階段撤往『勤和平台』」,但是,「勤和平台」卻沒有避難屋及相關避難措施(詳見莫拉克新聞網04月01日報導桃源鄉防災演習:有避難計畫,卻無避難空間)。

由於歷史因素,民國63年勤和部落在政策鼓勵下,由平台上的舊部落遷到現居的南橫公路上時,政府並未將新部落土地變更為建地,如今公所承辦人員主觀認定全勤和村現有房舍均為「自有農舍」,不合乎「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三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不能發給「無自用農舍證明」。

自救會總幹事劉行建不解,「88災後政府明確的告知我們勤和是不安全部落,而卻有上述之聲稱豈不自相矛盾?」從來勤和部落的人跟土地打滾過日子,除了抵抗越域引水工程的土地徵收之外,沒有碰到過這麼大的災難,被國家機器這樣的刁難。村長夫人想問:「是不是要等到大雨下來,我們被水沖下山,你們才要等在旗山溪的下游撈我們?」

歷經這一番給鄉公所耍弄的折騰,時間已至四月底,眼見梅雨季節已經來臨。


勤和聯外道路因為施工過程中貨櫃屋中沒有加混凝土,所以遇雨即斷

苛政猛於虎 放棄對國家的等待

當四月底南沙魯村傳來縣府通過公用避難屋的好消息時,勤和人卻對於跟公部門周旋完全地失去信心。除了申建農舍受阻,另一個關鍵因素,在於看到南沙魯避難屋核可公文上明白寫著:「男女分開睡臥」等字眼(縣府文件,請點選這裡下載)。

即使是國際上收容穿越國界的異國難民,也不曾聽聞有此拆散家庭機能的規定,中華民國政府何其殘忍,這樣對待自己的國民,讓災民低姿態乞求避難屋,又規定夫妻分睡、骨肉分離?獨戶避難農舍被縣長否決,農舍申請又被鄉公所宣判死刑,災後原鄉申請有合法建照的房子,竟是如此困難!

教會協助募款造工寮

為了爭取在六月份急暴雨到來之前可以在勤和平台上有遮風避雨的屋瓦,自救會不得不繼續掙扎尋找政策與法令的灰色地帶;這時,自行募款、自力造屋,成為放手一博的唯一選項。

在勤和出身的牧師與傳道的奔走努力下,結合長老教會總會與數個友好教會的力量,為勤和部落募到總數800多萬,可以援建23戶簡易工寮的經費,部落的避災需求,終於露出一線曙光。

工寮是比農舍更簡易的置放農具設施,根據農業發展條例第二章第八條之ㄧ,「農業用地上申請以竹木、稻草、塑膠材料、角鋼、鐵絲網或其他材料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之設施,免申請建築執照。」

勤和平台上,已經有兩戶災前即興建的農舍,以及幾戶工寮。工寮過去是族人在園子裡工作時,堆放農具與中午小憩之用,木構、鐵皮屋或貨櫃屋,就地取材,建法簡單隨意。

族人需要盡快在祖傳保留地的勤和平台上找到遮風避雨屋瓦的避災需求,在政府政策與法規的層層箝制下,眼見七月颱風季節將至,不得不朝向避開建照門檻、自力籌造的結局。於是於六月底開始,部落族人開始在平台上自建工寮、堆放物資,自力準備抗災防洪。

20100723自給自足的山居生活1桃源鄉寶山村工寮
桃源鄉寶山村工寮。這間工寮建了十幾年,從去年八八之後,一對老夫婦就捨棄原部落龜裂的房子,安住在此養雞養豬種果樹生活。

工寮之外 再闖公用避難屋之援建

2月19日寒流過境,才累積約100公釐的雨量,便將勤和聯外的涵管便道沖毀,將回鄉過節的學生與出外打工遊子困在村中;5月23日~5月29日提早報到的幾天豪大雨,又使得桃源鄉高中村以上各村儘成孤島,並使得勤和聯外道路被溪水掏空中斷,驚傳偃塞湖危機,封路問題至6月3日才勉強解除;

06月10日深夜又因為溪水突然劇減耽心偃塞湖問題二度將村民緊急避難到活動中心。新的問題出現,23戶20坪大小的簡易工寮,如何能夠滿足村中包含桃源國中師生與工程人員在內,近兩百人的避難需求?

在爭取自建簡易工寮的同時,部落深知未來數年都需要有合格的避災指揮中心,進行避災準備。但是有能力進行此項工作的大型組織都必須取得政府的核可才願意協助!

於是,勤和自救會開始回頭援引霧台愛鄉中繼避難屋與南沙魯公用避難屋的模式,聯繫紅十字會台中分會向高雄縣政府爭取同意援建公用避難屋,並請求高雄紅會在地生活重建支援中心的專業協助,進行部落避災的準備工作。

同時將自救會重組轉型,籌組「高雄縣桃源鄉就地重建發展協會」,除了準備以社區力量爭取與公部門共管未來援建完成之勤和平台公用避難屋之外,也為重建新勤和村的遠景做準備。

P1020819
勤和村民聚會討論,因危機讓居民凝聚在一起。

轉機與危機

災後一路跌跌撞撞的勤和部落,最近終於傳出一些令人心振奮的好消息。除了平台上自建工寮的工作陸續進行之外,由紅會出資協助的「勤和平台共同避難屋興建專案」,終於在07月15日獲得縣府發文確認通過,可望得到紅十字會協助合法籌建;由自救會轉型的「高雄縣桃源鄉就地重建發展協會」也順利於08月09日完成第一屆會員大會召開與幹部選舉。

似乎,重建的道路終於展開;但顯然此道路不筆直。根據07月29日「高雄縣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第28次聯席工作小組會議暨重建推動小組第23次會議紀錄」,縣政府已經注意到勤和平台上自建工寮的情形,並且打算「請原民處儘速召開桃源勤和平台避難屋說明會,並溝通請居民不要蓋違法農舍,請建設處發文鄉公所查報不合法違建。(節錄自該縣府文件)」

八八風災之前,原鄉蓋房子沒有建照是常有的事。八八風災之後,原鄉需要遮風避雨的避災空間卻要忍受層層法令的折騰,而且還要受到被查報為違建的恫赫。視民如賊,阻礙重建,難道是政府應有的職能?

DSCN9453-500

勤和平台造避難屋大事記

製表者:柳琬玲/資料提供:劉行建

日期 事件 內容
11月09日(98年) 陳情爭取「中繼屋」 自救會上陳情書給營建署,原住民委員會,高雄縣政府請求盡速派員前來本村「勤和平台」進行安全勘察,並協助興建「中繼屋」以為明年本村颱風季或汛期時避災之處所。
11月19日(98年) 參與「88再造」發動「災後百日」至高雄縣政府訴求大遊行 希望給予「中繼屋」及不要限制災區的道路及民生相關措施,如「限制居住」及「土地降限使用」等議題。
12月08日(98年) 「勤和平台」適宜遷村區位會勘得到肯定結論 內政部城鄉分署謝副署長正昌率各專家學者來本村「勤和平台」會勘適宜遷村區位現地覆勘。
12月10日(98年) 劃定特定區域-勤和場 本村村民自動自發於桃源監工站入勤和村處阻擋進入,因此而取消。(原越域引水工程工人租屋處發現乳膠炸藥20公斤,及雷管197條)
12月28日(98年) 謝英俊建築師上勤和平台勘查 謝建築師對於肯定平台基地,決定儘速進行農舍興建事宜。
01月06日 勤和村重建關懷自救委員會 決定在本村「勤和平台」族人各自擁有之私有農地盡速請「台灣世界展望會」協助興建「中繼避難屋」以備汛期來臨時本村族人避難之所。
01月12日 勤和村重建關懷自救委員會 找展望會與洪建築師(謝英俊班底)討論「中繼避難屋」之興建事宜,決定委託展望會提出申請。
02月01日 開始申辦農舍與避難屋計畫兩案並行 委請寶來村吳崇富先生協助辦理本村欲於勤和平台」興建「避難屋」之必備證件「無農舍證明」和「農地農用證明」申辦作業。劉總幹事完成初步「勤和平台」興建避難屋計劃,呈報台灣世界展望會請求協助辦理。
02月04日 要求申建避難屋求見縣長未果 自救會11人一早到高雄縣政府,陪同展望會人員,向縣長訴求爭取同意興建中繼避難屋,但因縣長不在,轉向展望會辦公室座談,瞭解進度。
02月11日上午 縣長楊秋興否決世展會在勤和平台、民族平台上建避難屋的提議 縣長:蓋下去一定是整年住了嘛,不可能讓你等於變相蓋永久屋在山上。也不希望因為20幾戶拉動全村的人都回去。勤和劉行建:汛期來之前,您不讓我們蓋,寧可搭棚子也不會離開。台東嘉蘭、阿里山、屏東都有中繼屋,獨獨高雄縣為了一個慈濟大愛村,連中繼屋都沒有。註:世展會之後繼續與縣府間針對南沙魯村的民族平台避難屋計畫之協商。
02月24日 謝英俊建築師來訪 召開集會向部落說明自力造屋作法一、說明長治分台的避難屋-二、霧台三和的例子三、嘉蘭案例結論:

1. 較有可能的農舍3戶通過就先做(展望會),同時進行其他的自力造屋;自己募款,謝建築師有管道,視需要找其他大型基金會協助。

2. 我們得募800工的工資啦。(40人工/戶)

3. 勤和現在不到20戶;目標15戶+一個倉庫放共同的備災物資;

4.募款目標500萬 以大戶為募款對象。

02月25日 縣府重建工作會報,關於民族避難屋 吳裕文副縣長主持,通過A案:土地不動徵收,臨時避難屋,需簽切結書,一旦莫拉克重建條例失效,即重新簽訂避難屋的管理使用權。但是附條件:1.要求附上避難屋的安全結構書。2.避難屋共同生活公約。且棟數縮減為10-15戶,不會是23戶,管理權由鄉公所與鄉民共有。註:民族平台爭取避難屋的土地是南沙魯村留鄉重建派每戶集資七萬元並且募資集體購得。2/12世展會長被陳振川叫去”溝通”,陳振川提出A方案與B方案並陳,A方案如上述,B方案完全走永久屋模式,需徵收。2/23(二)縣長指示召開五個處的會議,統整出幾點原則:1. 原住民在山上的房子必須有建照。

2. 民族平台521地號,一定要徵收,徵收金額為210萬;若不動徵收,必須切結「他項權利登記給縣府20年」

3. 屋型絕不可以是完整的住家型,以免被外界認為是假避難屋,實質上為永久屋。

2/24(三)夜,居民不同意,世展會請谷縱處長到場面陳2/23(二)的上述幾點原則,他20:30趕到,民族村居民表達只要A方案的不徵收地、蓋臨時避難屋。否則就是C方案,為自力造屋。

02月27日 考慮「勤和平台」自力造屋計劃 與綠色和平方儉聯繫有關支援本村「勤和平台」自力造屋計劃,預定於99/03/02來村至「勤和平台」現地勘察。
03月03日 勤和平台農舍申請10件送公所 田技士收件,預計3/5現地會勘,後展延至3/11辦理。
03月11日 10件農地申請「無自用農舍證明」初步傳「全數通過」之喜訊 09:30勤和平台農舍曾正勝等申請10件農地,鄉公所人員前往現地會勘,暫定全數通過。1200與世展會石新榮督導電話聯繫報告本鄉農舍申辦鄉公所初勘原則上全數通過,約定下星期與台灣世界展望會簽署『同意書』事宜。
03月13日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來勤和平台式查避險措施 11:00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孫大川主委,與縣府原民處谷縱處長等一行來村視察勤和平台避險措施,八八再造伊斯坦大住任,和那馬夏鄉布袞一起來支援。
03月19日 驚傳農舍申請在鄉公所無法通過 鄉公所傳來農舍申辦因為莊課長的意見而無法通過,不知何故?據稱是不尊重沒有去拜訪他。
03月30日 勤和村防災演習 有許多荒謬之處:1. 第一避災所為活動中心,最終避災處為勤和平台,但是平台上沒有避難設施與物資。災時的預置人力及設備問題:如便橋瞬間沖毀,警察、消防衛生、行政單位如何進入本村指揮及協助救護及後撤?
04月02日 農舍申辦進度 3/19鄉公所莊課長又說不合規定,需要補件並複勘,經過理斷牧師向鄉公所鄉長拜會後,告知需補辦所有人的農地所有土地權狀和地籍圖(財產總歸戶),呈上給鄉公所,此舉需再向各人收取新台幣300~500元向地政所申辦規費,委託本會曾淑賢小姐辦理。並儘速送件。(於4月7日辦妥後送件)
04月12日 南沙魯(民族)村避難屋案獲縣府發文確認通過 由世展會提出申請獲准,內容為:(一)興建地點:南沙魯521地號等一筆土地。(二)興建戶數:六棟臨時避難屋及一棟臨時指揮所。(三)施工期程:預期1.5個月。(四)型式:輕鋼架建材、簡易衛浴設備、男女分開睡臥區。

(五)收容量:每棟最多可以收容20人,最大總收容量為125人及10天份儲糧物資。

依「高雄縣發生重大災害搭建臨時性建築物管理作業程序」辦理。

04月21日 農舍申辦現地會勘 田技士告知全部不合規定,因不符合申辦地十公里範圍內無自用農舍之規定,鄉公所認定本村目前房舍全屬農舍。全數不合格。
04月23日 台中紅會總幹事陳介甫先生來訪 欲商量比照霧台愛鄉模式自力造避難屋的可能性,紅會總幹事建議比照南沙魯模式,取得縣府的核可方可能援建。
04月26日 勤和村重建關懷自救委員會 會議內容討論本村農舍申請受阻後的下一步動作?自力造屋?土地取得?提供資源者?本會能夠獲得的各項資源?
04月30日 勤和村重建關懷自救委員會決定自力募款造工寮 擔心六月份急暴雨季節,決定自力造屋:長老教會系統募款有譜,決定自行在各自的保留地上施作工寮,考量找包商上平台施作或者是採謝英俊自力造屋模式。
05月03日 發文縣府 請求申請農舍、避難屋,及發文鄉公所申請農舍未通過之原因請求回覆。
05月10日 勤和村重建關懷自救委員會決定向縣政府申請公用避難屋 謝英俊建築師列席與會提供建議。決議:1. 採用謝英俊建築師的避難屋模式,同時爭取農舍翻案。2. 加緊組織<勤和重建發展協會>事宜3. 5/11-5/12與住戶密集溝通,預計5/13(四)夜召開全員大會

儘快動土儀式

05月13日 勤和原鄉重建全員大會 決議:1. 避難屋與募款自建避難工寮同步進行2. 預定5/27(四)進行自力造工寮動土儀式。(後因0523暴雨而延期)3.文宣預備:勤和農舍申請問題、南沙魯避難屋問題。
05月27日 勤和村重建關懷自救委員會 決定採理斷牧師所建議由包商找工上平台負責自建避難工寮。
06月10日 高雄縣政府災後重建委員會聯席工作會報 列席報告避難屋需求 因縣府對於戶數、是否獨戶、沒有實施期程、經費表、沒有列出備災物資內容等細節問題,被質疑,須修正後補件再提出。
06月17日 高雄縣政府災後重建委員會聯席工作會報 縣府同意台中紅會於勤和平台興建大型避難屋。台中紅會總幹事當天上山看預定地點,並與地主洽商租金事宜。開始送件進行「高雄縣桃源鄉就地重建發展協會」籌備工作。
06月24日 自建避難工寮動土典禮 總會教社總幹事黃哲彥牧師、原宣會主委盧天武(Pali)牧師,壽山中會莊聖佳牧師及長老來,其餘來賓有那馬自救會夏李長榮等10餘人,及寶山自救會、樟山、復興村長高中村長等。另外還有各工作站夥伴紅十字會家扶兒盟至善蔡一峰莫拉克新聞網淳毅等及代表等。
06月29日   勤和平台通過自建工寮戶開始整地
07月05日   勤和平台自建工寮開始動工,各戶整地拉水管。
07月15日 勤和村避難屋案獲縣府發文確認通過 (一)興建地點:勤和村179號等一筆土地。(二)土地取得:以租賃方式租約3分地,做為共同興建避難屋之用途。(三)興建方法:興建4棟非獨戶之臨時避難屋,尿糞分集公廁二座及備災中心一座。(四)形式:輕鋼架構造。(五)容量:每棟最多可收容40人,最大總收容量為160人。
07月23日 桃源鄉就地重建發展協會籌備會臨時會議 決定動員參與八八週年夜宿凱道行動。
07月28日 縣府召開座談會,溝通勤和平台避難屋疑點 縣府重建會協調紅十字會總會陳處長及台中紅會陳玠甫秘書長高雄紅會林坤鋒總幹事等在高雄縣重建會與王正一主任針對勤和平台避難屋疑點召開座談會,本會曾正勝、黃茂枝、劉行健、吳秋芬及柳琬玲參加。
07月30日 桃源鄉就地重建發展協會籌備會臨時會議 交流自建工寮戶進度與大型避難屋進度。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三頭豬,代表我們的心意─勤和村民湊錢送豬進受困三村

決意原鄉重建的勤和村民,湊出一筆費用共同購買了三頭豬,用接駁方式送給目前仍為孤島、困守聚落中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村民表示,對這些困守村落的處境感同身受,同為留守原鄉的族人,應該互相幫助。

6/3桃源鄉因路斷而成孤島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村民,徒步數小時到鄉公所抗議,向外界表達困守兩周、面臨缺糧、政府怠忽職守、罔顧鄉親生存權益的無助與憤怒。得到鄉公所回應,將為村民緊急修出一條替代道路。

今日(6/7),決意原鄉重建的勤和村民,湊出一筆費用共同購買了三頭豬,用接駁方式送給目前仍為孤島、困守聚落中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會有這樣的發想,村民們表示,因為對於這些困守村落的處境感同身受,且既然同為留守原鄉的族人,應該互相幫助。

前一日,桃源國中的校長與主任、老師共五人,也背負著自行採辦的物資,用徒步方式進入復興村,希望為因交通阻斷而學業受影響的孩子上課。校長表示,如果隔日下雨,就會就地為學生上課,若天氣晴朗,則會把學生帶下山復學。今日因為天氣狀況佳,已經請三村的青壯年用機車將二十多名學生一一送返學校;校長老師五人也徒步回校。

同一日,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加百列基金會也透過教會系統,為三村居民送上罐頭、米、麵等民生物資,由三村青壯年協力接駁運回村子。 (送豬沿途過程圖片,請見文末)

99dhkgiuoho-450.jpg
拉芙蘭村民向勤和村長致意「「上帝會祝福你們。」

接駁送豬肉、勤和村民獻上心意

原鄉重建的勤和村民集資送上三頭豬,村長說:「因為我聽說,他們在上面,很久沒吃到豬肉,我們就來送豬肉給他們。雖然有補助米,可是沒有肉,我是想要配肉吃,比較好吃。」村長的提議,村民們當場一致贊成。

勤和婦女說,布農族人最了解自己族人的飲食習慣,沒吃到豬肉怪怪的:「我們原住民就是這樣,一定要吃到豬肉,不用大吃大喝沒關係,有肉、有湯就可以了。」三頭豬代表了勤和人對族人的全部心意。

三頭豬運上勤和後,用貨車載運到勤和通往玉穗溫泉的道路。這裡曾有一段是「溫泉路」,婦女說,八八風災前這裡都是壯麗美景,想泡溫泉就沿著這條路走下來泡。

這條路也是復興以上三村居民步行到鄉公所抗議的道路,現在只能通行野狼機車。同時,這也是村民一直向鄉公所提出的、可取代河床便道的替代道路,只要拓寬、打通溫泉路、農路之間的連接、鋪上水泥,就可通行車輛。

豬肉送到玉穗附近後,再由三村的青壯年騎機車下來接駁、帶回分享給各村居民。

梅山婦女柯媽媽就說,東西都快吃完了,「還好今天有這些肉。」她表示,雖然原住民不至於餓死,會找野菜、打獵,「但是還有一些不會打獵的,還有老人,就沒辦法。」現在的道路只能通行野狼機車,家有機車的尚可到外面買菜,沒車的只能自己另外想辦法。

樟山國小物資吃緊、替代道路應可即時搶通

據悉,鄉公所有一批來自縣府社會處的白米配給到各村,6/3村民步行抗議後,鄉長授權各村村長全權處理這些白米,發給各村村民。但除米以外,各村雜貨店的罐頭、泡麵已差不多售鑿。日前長老教會、加百列基金會提供一批物資,可以暫時協助度過難關。

至於樟山國小,卻因為困守兩個星期,儲備的糧食已差不多耗盡。6/2時家長會長張新華曾向鄉長提出「國小已經沒東西吃了。」但鄉長表示,這不在鄉公所的權責範圍,學校應該儲備足夠糧食,或去找社會處、教育處提出物資需求。

家長則抱怨,現在學校因應汛期,提前趕課結束學期,每日課輔到八點。但晚餐沒有足夠餐食,孩子回到家都會喊餓。「我的女兒,說水餃規定只能吃八粒,根本吃不飽。」

學校老師表示,因為物資吃緊,「學生都吃白麵、粥,配罐頭。要不然就是配竹筍,請工友去砍。米是有,就是沒有菜。」日前,因為食物實在不夠,學校向村子裡購買了豬、雞隻宰殺,緩解燃眉之急,盼道路盡快搶通。

目前,已經有怪手在開挖道路。施工單位表示,今天晚間應該可以搶通可通行四輪傳動車的道路。真正的搶通,大約要兩、三天之後。

以下為送豬過程及沿途交通情形圖片集

1

一早,勤和村長就磨刀準被分割豬肉。

2

勤和村民把三頭豬分三輛貨車載往玉穗。

3

出發前,村長帶領大家禱告。

4

5

沿途遇到三三兩兩的下山學生。桃源國中校方協商三村的青年合作,把學生載回位於勤和的學校。途中有的地方坡度過陡,學生必須下來步行。

6

勤和村民與三村居民會合。

7

8

將豬隻肢解成大塊,分交摩托車運送。

9

拉芙蘭村民向勤和村長致意「「上帝會祝福你們。」

10

前一日步行上山的桃源國中校長、老師們徒步返回,正坐在路邊小憩。

11

替代道路開通前險惡難行,有的路段只有機車輪胎的寬度,下方緊臨峭壁。有的陡坡上滿步落石、或過於泥濘。

12

部分路段連機車也爬不上去。

13

送到梅山的豬肉,全村到廣場上來分割。

14

三村唯一的油料補給站—梅蘭加油站,現在只有上午開放,好控管有限的油料。

15

因為沒有道路運輸農產,農民只能讓紅肉李紅熟掉落腐爛。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荖濃縱谷的世外桃源:老杜的水蜜桃

杜水秋,布農族,朋友們叫他老杜,族人叫他阿將。老杜採有機農法種植水蜜桃、梅樹、紅肉李……問他水蜜桃甜不甜,老杜答:「甜不甜要你們說,不是我自己說!」答案已經寫在老杜的臉上,那是一種難以掩飾的驕傲笑容。

4571152338_c0091de170-450.jpg

杜水秋,布農族,朋友們叫他老杜,族人叫他阿將。

老杜的農地位於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八八災後,勤和村的聯外道路雖已暫時搶通,卻仍有一大段行經荖濃溪溪床的便道崎嶇難行,佈滿泥石。雨季到了,只要一場雨,隨時都可能交通中斷。老杜和部分族人仍守在勤和部落,不想搬到杉林鄉大愛村,他們還想在這兒繼續務農、打獵,不僅因為這兒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土地,還因為這是他們的家園。

老杜的田就座落於荖濃溪東岸的勤和台地,東倚玉山餘脈的斯拉巴庫山,隔著荖濃溪往西遠眺,對岸是他果晏山。這是個群山環繞的世外桃源。無論清晨、正午、夕陽,隨著光線的位移,都可看見南台灣最美麗的陽光與最翠綠的植物在這兒共鳴,這是一場視覺饗宴,大自然的協奏曲。

老杜採有機農法,種植的作物,算起來至少十幾樣:水蜜桃、梅樹、紅肉李、黃肉李、檳榔、茶葉、肉桂……除了這些,老杜還想養土雞。以水蜜桃而言,非但不施農藥化肥殺草劑,老杜和妻子艾珍(泰雅族)得自己除草施肥,主要的肥料是老杜從平地的蔗農那兒要來的甘蔗皮。

四月開始,先是採梅,接著採水蜜桃,問他水蜜桃甜不甜,老杜答:「甜不甜要你們說,不是我自己說!」但,答案其實已經寫在老杜的臉上,那是一種難以掩飾的驕傲笑容。其實,已有不少平地人跟他訂購,有位六龜的女性公務員,先是訂了兩盒,吃過之後,緊接著又訂了十七盒。水蜜桃到底甜不甜?答案,其實也寫在消費者訂購的數量上。

其實,老杜也夠謙虛。三年來,他從嫁接水蜜桃開始,不斷摸索改良的方法。該留下多少枝葉果實,才不致於吸掉果樹的養份、同時保有水蜜桃的香甜?該施加何種有機肥才能讓果實保有最鮮美自然的味道?……老杜笑著說,他還在摸索,但他敢保證,一定一年比一年好!

從老杜的果園遠眺,對面的群山是他果晏山,越過他果晏山即是甲仙,楠梓仙溪縱谷。

勤和台地的夕照。

夕照下,樹上的水蜜桃。

老杜與妻子艾珍正在採收水蜜桃。

果園裡停放著一台橙色小推車,裡頭裝著甘蔗皮,此即桃樹的肥料。

老杜家的小黑貓。

清晨六點半,老杜家旁邊的產業道路。圖右是老杜栽種的肉桂樹。

老杜的水蜜桃,預計到五月中旬採收完畢。

如果你來到荖濃溪谷,不妨到老杜的果園走一走。

如果你想看看南台灣最美麗的陽光位移,享受一下光合作用,

不妨來個半天,起碼看看這兒的夕照蒼翠。

如果你也想嚐嚐老杜的有機水蜜桃,請打老杜的電話:0975-237-736

來自荖濃溪縱谷最偏遠、也最鮮甜的水蜜桃,宅配到府!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桃源鄉防災演習:有避難計畫,卻無避難空間

緊急的疏散避難措施對居民而言,是沒有太多選擇的配合。沒有「離災不離鄉」的遷居避難空間,可能導致今年再次離開家園、再走一遍漫長的返鄉路;沒有替代道路,只能由隨時會沖走的河床便道,來維繫一年的生計產業。

3/31桃源鄉舉行防災避難演習。各村村長、自衛隊、消防人員、分處所人員等都集合在勤和村,演練因應雨季來臨的避難疏散措施,由謝垂耀鄉長擔任指揮官。他表示,這次演習,主要是配合縣府期望大家及早為汛期做準備。

桃源鄉避難措施分為兩階段,一為累積達到可能造成土石流的雨量時,村民疏散至各村的避難中心;二為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時,全鄉配合撤離至山下的鳳雄、陸官營區。

這次演習內容以第一階段為主。村民集中到各村的避難中心如各村小學、活動中心等。不過,村民對於這次的演習也有部分疑慮,如憑藉雨量預測土石流的發生,但洪水從何處來襲卻是難以預料的,該如何因應?勤和-復興一帶八公里河床路不用等到颱風來襲,很可能在幾日普通降雨就斷絕,演習的內容似乎也未點出這項狀況。

不過,復興以上各村村民多半也表示,如果遇上路斷的狀況,只要有物資,其他的都還好。只要有基本的儲糧、煮飯或發電用的瓦斯、機油等,其餘就不顧及了。大家似乎已然做好了道路搶通前,必須有一段時間困守山上的心理準備。

990401shuinashu-250.jpg
桃源鄉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習,各路人馬齊集勤和村待命。勤和村是這次汛期防災疏散的重點,以勤和為主,各村比照差不多的模式進行疏散。


消防隊模擬救援行動。消防員都在桃源村待命,若是勤和-桃源連絡道路斷絕,就必須從後山繞小路、過溪床,進入勤和以上各村救援。

學校對避難與教育的腹案

由於去年經歷的莫拉克颱風,讓大家在兵荒馬亂中倉皇下山,致使安置政策不盡完善,而出現安置初期,同一家庭分開居住、兒童與父母分離等狀況。教育處長表示,今年已請各校規劃避險方案,教育處尊重校方的安排,學校的政策就是政府的政策。教育處只負責協助協調如交通接送等事宜。

各校的校長目前都已有腹案。建山和高中村將撤離到鳳雄營區,建山國小和興中國小已連繫附近的學校借出教室給小朋友上課。桃源國小將隨家長在陸官營區中協調教室空間。位於危險區樟山部落內的樟山國小,遇到降雨時就撤離到復興村的復興分班,若遇颱風撤下山,則已在營區附近以找到可借用的校園。桃源國中擇以彈性調整上課、放假時間的方式,盡量讓學生不必在上課期間撤離、就算需撤離也可以待在父母身邊。

避難屋、遷居地申請,暫無進展
鄉內的防災演習,只能應付一般降雨,颱風來襲時也必須撤守。而鄉長也坦承,最憂心的問題在於勤和-復興一帶的河床便道,可能不用等颱風,下幾天雨就會斷了。到時山上如有需要緊急醫療的老人或病患,恐怕仍須出動直升機救援。

這對於建山、高中、桃源等不必擔心聯外道路、也不太容易遭至嚴重災情的村子而言,這次演習足以應付村民會面臨的狀況。但對於聯外道路堪虞、莫拉克風災中受損較嚴重的村子,似乎仍須自求多福。如勤和村、寶山村、梅山口居民,災後半年來一直渴望根據「離災不離鄉」原則在山上申請避難屋或遷居地,並做出許多努力。但眼看今年汛期即將來臨,申請仍無進展。

勤和村部分,有意在平台上的申請避難屋,及有意遷居至樂樂段建造永久家屋的村民,雖兩塊地段皆被評為安全, 都仍需通過層層行政程序,暫時難有動工可能。

希望遷往樂樂段的阿嬌表示,如果能申請到家屋,「心就安了一半。」但樂樂段雖為公有地,目前卻承租給私人使用,正由鄉公所出面協調,而居民都不清楚協調進度如何。

面對家屋的懸而未決,鄉公所的防災措施也只能輔導大家疏散,並不能真正解除村民「村子將成為孤島」的疑慮,阿嬌認為颱風來時,很多村民會自己先行下山避難,寄居到山下的親戚家。「應該沒人會真的在山上等颱風來吧?」

而有意在平台建造避難屋的秀英媽媽仍把希望寄託在平台上,它(政府)叫我們下去,我們真的不想下去啊。她認為,在平台上就算颱風來襲也不用擔心,只是避難屋遲遲沒有下文。

寶山村申請38甲地做為避難遷居地目前也無進展,縣府安排大家汛期時在寶山國小避難。對於寶山國小也被劃入不安全的部分,是否適合做為避難中心鄉長表示,寶山國小算是相對安全的,應付一般雨量應無問題,若遇上颱風則全村撤離。村民雖表示不願放棄38甲地,但也只能暫時接受這樣的安排。他們目前最關心的,是鄉公所已經核下的寶山各部落復建補強工程能快點動工。

梅山口部分,之前居民屬意遷居地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但在玉管處未做任何表示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選擇繼續留在原居地,風雨來襲時撤離到附近的青年活動中心。部分房屋毀損住戶,因為擔心安全問題,已經遷居山下的大愛園區永久屋。

梅山村本村落雖然在上次風災中沒有傳出太大災情,但村落臨河岸的邊坡受洪水沖蝕。居民擔心村子的基礎會在下一次的暴雨中受創造成危險,從年初就一直在申請補強工程。日前縣府請專家來勘查,雖然已經同意施做工程,但因必須釐清各部門管理的轄區、權責,仍在進行評估中。

梅山村一直擔心農路不通、作物無法運送下山的問題,由梅山重建委員會在三月初提案,希望將復興、梅蘭、梅山既有農路拓寬,相互打通連結,成為三村的替代道路。而今日得到原民會的回復也是「仍在評估當中」。

重建會顏會長說,「如果三月二十幾號核下來,做到四月中也差不多完成了。」但現在到了三預底還在評估,顏會長對工程的進度很不樂觀,覺得就算現在做,「可能也來不及了。」

緊急的疏散、避難措施對居民而言,也許是沒有太多選擇的配合。沒有「離災不離鄉」的遷居避難空間,可能導致今年再一次離開家園、再走一遍漫長的返鄉路;沒有即時的補強復建工程,就必須提心吊膽再度過一個雨季;沒有可行的替代道路,只能由一條隨時會被急流沖走的河床便道,來維繫一年的生計產業;這應是今年汛期,最令大家無奈頭疼的處境。


模擬災民疏散,老弱病患將撤離到陸官營區,其他村民則到活動中心或平台上避難。不過平台上目前沒有避難處所,多為私有地或私人工寮。扮演災民的村民說,他們也搞不清楚要在平台上哪裡避難,是不是會搭個帳篷呢?


放置土石流防災雨量筒。土石流警戒就仰賴雨量筒的測量,超過250毫米,即通知各家各戶疏散到避難中心。不過春節期間,勤和-復興一帶河床路曾因下雨斷絕,當時的累積雨量僅一百多毫米。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留在原鄉的努力─無農藥無添加的健康梅子加工

也許因為留下來的人少,大家似乎很珍惜這段上課時光,可以暫時放下日常的工作和親友鄰居相聚,一邊聊天一邊學習。她們的熱心也感染其他村的人。村長太太黃媽媽說,「沒辦法,因為我們就剩這麼多人了,要團結。」

3/22在勤和村的東庄部落,聚集了來自高中、建山、勤和的婦女和年輕人,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製作無人工添加的脆梅和梅精。

學員中以勤和村的婦女最多,她們都是決心留在家鄉重建的人,希望也在產業上能有所突破。現在認真上課,以後會成立產銷班,做自己的無毒梅子品牌。

雖然一周兩次的上課時間,對於正處在農忙時節的村民來說,算是很密集,但是大家都盡量不缺席。前一天也按照老師指定,分工煮糖水、煮石頭、撿竹子劈木柴的,做成因地制宜的簡易器材,準備上課用。

高中村回鄉務農的青年,也是未來產銷班的班長陳志偉說,勤和人好像特別認真,看到這些婦女這麼努力,也會讓他受到激勵。

這項支持產業轉型的「小農復耕支持計畫」,經費由社會處經手的民間善款、以及其他NGO提供設備、資材等經費、有機農作技術的輔導陪伴,並由當地社大幫忙安排課程。

進來協助的「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芬瑜表示,希望這個計畫最終能達成有機耕作的轉型,不只能讓小農獲得利潤,也讓與土地緊密連結的農耕,能以對土地友善的方式進行。


平常拿鋤頭的手,也要拿筆做筆記。

粗放的梅子,產銷的困境

盛產梅子的桃源鄉,眼看四月份的梅子產季就要到了。今年受風災影響,勤和以上各村聯外道路仍仰賴和床便道,村民提心吊膽,生怕一旦下雨路斷,收成運不出去,一年的辛苦就泡湯了。

而除了今年出現的交通問題,桃源鄉的梅子其實一直有產銷的難題。每戶有種梅子的人家,在生產時節一天可收成約兩萬斤上下,甚至超過。在種植面積廣、產量大、人手有限的情況下,種植和採收方式都相當粗放:平常噴噴殺草劑除草,有時也用機器砍草;收成時就用竹竿打下來,一大包一大包的賣給外來的盤商、加工廠收購。價格隨時波動、由人不由己,利潤相當微薄。

桃源鄉沒有自己的農會,依託在甲仙農會之下。每年農會雖有保證收購一定的數量,一斤十元,但只是杯水車薪。高中村社區發展協會的陳理事長就表示:「有時後一天收兩萬斤,可能農會只能收三千斤、五千斤。」剩下的,因為已經採了,如當日不賣出就會黃掉變色、失去加工的價值,該怎麼辦呢?「只有任人宰割。」

農會保證收購價為一斤十元,當天若賣不掉得只能任由外來收購商人喊價。高中村長表示,去年最誇張的的低價是一斤三塊五。「請工人採收,一公斤還要五塊錢。」陳理事長認為,農會這樣的「幫助」,有等於無。

未來的產銷班長陳志偉說,當初選擇回鄉做農時,他也有考慮過要當「盤商」,收購後再轉賣,不過最後作罷。問起原因,他說是「不好意思賺那麼多。」

一斤梅子,從農家脫手是十元左右,到了市場上賣到七、八十元也有。「沒辦法。做最辛苦的,還有最後負責賣、看客人臉色的,都沒賺到什麼。」

即使如此,志偉認為做農不代表沒有前景。身為少數決定回鄉務農的年輕人,去年的經驗讓他發現做農也可以養活自己、甚至賺錢。

「去年,我把採下來的芒果用『電土』去催熟,到市場的價格就翻了四、五倍。」他領悟到,只是小小一個動作,未必在種植過程中需要費更多工夫,也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潤。所以這次會加入梅子加工產銷課程,就是希望能藉此為在地農業找到一個突破口。


未來的產銷班長志偉很認真。

桃源鄉農業的願景,可以從小人物萌芽嗎?

今日擔任梅子加工講師的吳老師,其實該稱為吳老闆。身為漢人的他,在樂樂段附近有一座梅子加工廠,專門就收購桃源鄉沿線的梅子,製作品質優良、標榜無毒無人工添加的脆梅、Q梅、梅精等,創造可觀的利潤。

雖然是外來客,不過他熟悉山上的環境風土、叫得出勤和村每一張面孔的名字。這次願意不藏私的來交出自己輾轉拜師學藝所得來的加工秘方,他笑說「沒在怕的啦,我今天會教,就是我不怕競爭。」

不怕競爭來自於吳老闆心目中的願景。「我只是覺得,整個桃源鄉只有我一家在做梅子加工實在太離譜了。」

據吳老闆表示,荖濃溪沿岸一帶,是全台灣梅子產量最多的地方,但竟然沒有人加工製作、行銷自有品牌,只能售出給盤商,反而現在是南投信義鄉的梅子產品,名氣響亮、專美於前。

自信滿滿的吳老闆表示,當初會生產無人工添加的梅子就是要讓人吃的健康;而用他的配方做出來的梅子,風味「酸、甘、甜」有層次感,自認勝過其他添加人工香料的過甜梅子產品,「讓梅子脫離蜜餞階段。」現在把配方教給村民,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帶動全鄉的梅子加工產業,以後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要讓農委會來重視我們。」

另外,吳老闆還有一個想法:經過八八後天災人禍的考驗,他認為,選擇留在村子裡的人需要更多幫助。

吳老闆也在災難中損失甚鉅,不過自信而樂觀的他表示從不氣餒。而且,還要前來扮演協助者的角色。「這些留下的人,是愛鄉愛土地的人。要讓他們過得更好,比離開的人好。」


大家在休息時,吳老師(圖左)和工作人員商量課程安排。

認真在土地上生活勤和婦女們

相較於吳老闆的樂觀自信、目光已經放在桃源鄉的產業,勤和的務農婦女們其實是另一番心境。多數的人覺得,既然決定留在原鄉,應該要做些產業上的突破。風災也許是轉機,把以前想嘗試卻沒做的事情,開始實行。

也許因為留下來的人少,大家似乎很珍惜這段上課時光,可以暫時放下日常的工作和親友鄰居相聚,一邊聊天一邊學習。她們的熱心也感染其他村的人。村長太太黃媽媽說,「沒辦法,因為我們就剩這麼多人了,要團結。」

擁有十甲園子的秀英媽媽則說,留在村子的,有一小部分人本身沒有農園,大家一起提供梅子、一起加工、一起賺取利潤,讓每個人都有事做,「也看看是不是能留下這些人。」

對於輔導人員所說的有機耕作理念,秀英媽媽說,也許她真的可以嘗試少噴些農藥。「二十年前,我們的土地真的是很肥沃,種什麼都很好。」她發現這幾年果樹的狀況好像有些不同了,不如以前豐美繁茂。如果可以用這個機會轉變耕作方式,她願意先拿出部分的土地試試看。

「其實這些土地慢慢欣賞,真的很美。所以我從來不羨慕外面的榮華富貴。」秀英媽媽指著分布在山上的農園。她舉了個生活細節為例子,「像我有時候跟我老公有一些小摩擦的話,第二天早上起來看到這些山,都好了。」

嘗試向有機轉型邁進

這次的無毒梅子加工課程,其實只是開始。投入資源協助的工作人員說,最希望的還是能讓大家往有機的方向邁進。小農生計的轉型和再生,最終是以對土地、環境友善的方式達成。

不過在目前,村子裡的人主要還是為轉型帶來的新生機和商機所吸引。唯一一家完全沒有噴灑農藥的,是志偉的梅子園,他說原因是因為「地太大了」。他忙著照顧精耕的水蜜桃、芒果,沒有時間噴藥。「那塊地,荒廢了六、七年吧。」平時沒有除草,只有採收時才進去。誤打誤撞,他的梅子成了今年第一批驗過無毒合格的梅子加工原料。

農陣的陳芬瑜表示,有機概念的推廣會循序漸進。今年度先以「無毒加工」的梅子開始、協助接洽銷售管道,賺取利潤、建立大家的信心。接著希望原本沒有噴藥或少噴藥的土地可以繼續守得住,並提供有機方式的田間管理技術,慢慢影響他人,相信最終可達成有機轉型。

旗美社大工作人員吳鴻駿表示,推行這項計畫的意義,是能夠「把人留下來」,讓原鄉的文化和生活永續。

以下為當日梅子加工學習的課堂記錄影像──


上課之前,婦女動手把梅子分大小挑揀好,不同大小做的加工品不一樣。


老師上課,講解糖度比例、加工流程。

5
挑揀後的梅子。要加工的梅子,採收拾要用手採的,不能用竹竿打。這一批是高中村的志偉提供,無毒無農藥!


老師交待大家準備砧板和木杵打梅子,果然人手一組~老師認為木杵有點大,梅子會打壞。不過婦女們說,布農族就是這麼粗獷啊。


開打!


用鹽巴殺青和脫毛。這個動作雖簡單,但很容易腰痠背痛,婦女們很希望如果有一台脫毛機就好了。


用撿拾的竹子、石頭壓好梅子。都是就地取材的材料。


浸入糖水。石頭要前一天事先煮過才行。婦女們笑說這是土石流給的石頭。老師特別分享,這種石頭浸過糖水以後顏色會很漂亮,大家留起來不要丟。


完成。只要加蓋密封,今天的課程就告一段落。


完成後,老師說明後續動作。不過個下午下來大家好像也累了,桃源的媽媽們,加油!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原鄉重建─災民與政府的耐力賽

返鄉重建居民感嘆:大愛村落成時,馬總統表示,在慈濟需要協助時,國軍十五分鐘內趕到大愛園區幫忙鋪地磚,「比計程車還快」;相形之下,原鄉的避難屋卻連一個柱子都還沒立起來,真是情何以堪。

2/19桃源鄉因為連日降雨,包括勤和村以上四個村落,對外交通因便道函管遭沖走而斷絕,縣府出動了直升機,將亟需就醫的村民接下山,同時展開連日道路搶修,彷彿提早揭開了今年雨季到來時,所有可能發生場景的序幕。

災後已經半年,目前桃源鄉、那瑪夏鄉入住永久屋的居民總共約有二百六十餘戶,而據桃源鄉公所統計,桃源鄉八村就有4543人從風災中撤離,扣除較無安全疑慮的建山村、高中村、桃源村,仍有兩千餘人受災;換言之,比起入住永久屋者,返鄉重建者佔受災戶中至少過半數。

而到目前為止,山上的重建情形卻停滯不前,不但基本的道路建設、安全工程進度拖延,甚至最迫切的避難屋都沒有著落,更遑論產業重建等其他更長遠的部分。

由於汛期逼臨,避難屋的建造卻似乎遙遙無期,導致盡力原鄉重建的居民感到無奈及恐慌,不明白山下的大愛永久屋已經入住,何以山上的人卻沒有得到任何汛期降臨時,可供避難棲身的一磚一瓦?難道果真要實現縣長在1/11上山勘察時留下的「預言」─「汛期來時,你們會成為孤島。」

1月23日縣府要求留在營區的災民集體返鄉時,曾有災民擔憂,不知山上的醫療福利等是否都準備好了?為何倉促要大家立刻返鄉?當時縣府團隊信誓旦旦的承諾,已經全都安排好了,但是日前大雨造成桃源鄉路段,部分居民必須出動直昇機緊急後送時,縣長卻發表了如此反應:

「部分民眾觀念錯誤,以為只要交通中斷,政府就必須派直升機運送,但直升機出勤一趟油料動輒十萬元,不可能濫用公共資源,他建議部落民眾應儘量入住永久屋,否則就做好面對交通中斷的各項準備。」(資料來源:0223聯合報新聞)。

對照當日要居民返鄉時縣府團隊的信心滿滿,縣長此刻的發言,更坐實了大家認為縣府「只想把大家趕去住永久屋,不想協助原鄉重建」的心態。

5
1月9日縣府在營區針對那瑪夏鄉舉辦的返鄉說明會中,曾經表示「你們放心,政府不會說把你們弄回山上就不管你了」,並表示醫療教育等資源皆已到位,要大家放心返鄉(當日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避難屋,真的那麼難?

回鄉重建者在山上,積極尋找適合建造避難屋的土地;受災最重的寶山、勤和兩村,從十一月起,已經定下藤枝段38甲公有地、勤和平台、樂樂段可規劃為避難安置地點,並開始自力爭取政府勘地、NGO團體經費協助。

勤和重建會幹部表示,會要求山上的避難屋就是為了「給山林機會」,能觀察兩、三年再決定是否真的不宜居住必須撤離;另外,「總不能每次汛期來就出動直升機載我們。」有避難屋,就足以讓村民留在山上,度過颱風警報期間、或交通中斷的時段。

去年的11/19、11/25災民分別在高雄縣政府、行政院前舉行遊行,要求政府盡快有積極作為,為原鄉重建者啟動中繼安置。對於災民希望在原鄉適當地點有中繼屋甚至永久屋的呼聲,高雄縣長楊秋興當場親手寫下「地點經中央勘查安全,即同意」的承諾;意即,只要地點是安全的,縣府會立即協助其他的建設。

12/11勤和村已經得到消息,經營建署勘查勤和平台、樂樂段皆為「安全」;營建署謝副署長說,只要居民與縣府協調無誤,營建署就可以安排建造安置處所的協助工作,讓村民們都很期待。

然而縣府接下來的動作則是組成專家學者,一再上山勘察,提出平台有民生設施不足、聯外交通不便等疑慮;並且未主動提出協助村民解決這些問題。

到了今年二月,眼看四、五月汛期逼臨,勤和重建會得到縣府公文回覆。公文上說,目前避難屋並非主要的重建政策,居民可選擇申請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或到為於六龜鄉的天台山組合屋。居民表示:「這完全違反當初政府在特別條例中承諾的離災不離鄉原則。」

同樣因為遷居地被認為「腹地不夠容納全部戶數」而致使遷居被打回票的梅山口,一位居民清楚明白的點出了大家的疑問,「地不夠,政府就要出面幫忙徵收,有什麼問題,政府就要動用一切可以動的資源想辦法解決。現在政府就是沒有發揮它的力量嘛!」。

而在2/11,杉林大愛園區舉行圍爐慶祝永久屋居民「歡喜入住」,山上的原鄉重建者們再次來到園區前請命,要求盡快在汛期前為大家建置避難場所;得到的回應卻是,避難屋可以蓋,但必須由政府單位出面徵收土地,執掌管理;居民在平時不能使用,只有在汛期時可居住。讓勤和村民無法理解的是,平台的土地是村民私有的、經費是由居民自行找來的慈善團體贊助的,為何最後卻需由政府接收接管?

「沒有感受到政府單位任何善意的回應。」村民一句話,無奈總結了半年來大家竭力爭取原鄉避難屋的歷程。

image
慈濟大愛村落成時,返鄉居民也提出訴求,希望政府儘速實現原鄉避難措施的承諾。(攝影/鐘聖雄)

風險自理的原鄉重建

避難屋的申請沒有著落;道路的修復致今仍為簡易便道,導致連日降雨路就會斷絕;政府對於原鄉部落的補強工程態度也相當消極。寶山居民曾表示「鄉公所載了水泥上來,叫我們自己把裂縫填平,工人是來負責倒水泥的。」

而山上本來缺乏醫療措施,唯一可就近應急的就診處,是位於桃源村的衛生所,所能應付的也只是一般小病痛。風災後聯外道路脆弱不堪的情況下,山上從未添置任何配套的醫療設施、醫護站,導致需要洗腎、身體狀況不穩定的的病患,必須在路斷時動用直升機下山。

縣府傳出希望這些病患能在氣象預報會降雨時,就先撤離到平地的醫院。然而何時降雨、降雨量影響程度,是否是可以輕易被預測的呢?這次在冬日旱季期間連續兩日的降雨,村民也表示是往年少見的情況。

對於勤和降雨斷路所突顯出的道路與醫療問題,縣長卻只針對出動直升機一事回應:「直升機出勤一趟油料動輒十萬元……不可能濫用公共資源去配合民眾上班、就學。」,對避難屋的興建卻完全不置一詞。

留山居民為了想要原土原鄉重建,必須面對汛期將至,因部落未補強、道路將中斷卻沒有任何醫療等配套政策的生命安全問題,被迫陷入自擔風險的處境。勤和村民感嘆,重建特別條例的精神就是能讓大家留在山上觀察兩、三年,為什麼縣府對於現在的原鄉重建,不留絲毫空間?災後回到山上事事靠自己,努力至今,仍舊只換來縣長一句「部落民眾最好入住永久屋,否則就做好對外交通中斷的準備。」

image
山上的貧困災民,靠捕瘦弱的山老鼠加菜,令人鼻酸(攝影/munch)

浮動人心的流言耳語

考慮回鄉重建的人,由於政府政策反覆,又得不到任何避難措施的幫助,目前山上一片耳語流竄、人心惶惶。部落內盛傳:

「縣長說,不給中繼屋就是因為怕去永久屋的人會動搖。」

「鄉公所說,二月二十八日是申請永久屋的最後期限,再不快申請以後就申請不到了。」

「留在山上,政府說我們會變成孤島。」

不少希望留在原鄉重建、產業家業也都在山上的居民,因為政府的態度而萌生退志,考慮乾脆申請永久屋,再每日往返山上山下工作。

2月11日慈濟大愛村落成時,馬總統表示,在慈濟需要協助時,國軍十五分鐘內趕到大愛園區幫忙鋪地磚,「比計程車還快」;而目前大愛村第一期未全部住滿,第二期已經加緊動工;山上的居民不僅避難屋沒有一磚一瓦,還因為各種壓力、傳言致使人心惶惶,對未來茫然不安,一切只能自求多福。

兩相對比之下,令返鄉重建者趕到無奈。一位勤和婦女說:「我們不相信政府會真的這麼絕情不管我們。這好像是一場和政府的耐力賽。」

八八災後至今,已超過半年,這場重建的耐力賽,主角雙方竟是「政府」與「災民」的拔河,實在無奈。

image
2月11日大愛村落成時,寶山村民向總統請命,希望能協助原鄉重建(攝影/鐘聖雄)。

延伸閱讀:大愛落成系列 (3) 山下有大愛,山上自己來?

大愛落成系列 (3) 山下有大愛,山上自己來?

縣府對返鄉者提供協助有限,加上大愛村傳出續建二期工程消息,不少災民認為,縣長希望返鄉者知難而退,重新遷居山下。居民表示,選擇在山上的人,始終為了土地、文化、生活努力「我們不是少數,對政府沒有期待,只希望…

莫拉克風災發生已經六個月,這段期間,山下的大愛永久屋加緊趕工,第一批55戶居民也在今日入住,日前中央政府並傳出消息,表示幾乎所有的災民已經得到安置,不願進入永久屋而選擇返回原鄉重建的,只是少數村民。

然而,高雄縣受災最重的原住民鄉那瑪夏及桃源鄉,事實上有半數災民選擇回到山上生活。勤和村有三分之二人家等待勤和平台和樂樂段的避險安置;寶山村民正努力不懈爭取38甲地塊興建避難屋;復興、梅蘭、梅山村九成以上的居民房舍完好無恙、幾乎都已回到家鄉,只期待產業重建可以展開,居民不明白,政府所謂「多數災民已經完成安置,只有少數人返鄉」訊息從何而來?

以下為莫拉克記者連線報導返鄉災民,面臨的真實處境,以及返鄉者的重建需求。

3
災民大嘆,政府不幫忙,日子還是要想辦法過,人總是得吃飯(攝影/鐘聖雄)。

一、桃源鄉各村重建難題

(1)勤和村:如果真的沒辦法,我們自己蓋工寮

勤和村自救會從九月份已經開始啟動村子的復原工作,並且名副其實的展開「自力救濟」。總幹事劉行健表示,「水是我們自己牽的,電是我們自己跟電力公司協調,唯一的蛇籠是我們自己遞陳情書才有的,到了十一月,才有電視和網路。」

1月11日,楊縣長視察勤和以上諸村,自救會也陳情,勤和學童上下學必經的東川橋坡度陡峭且只有單線道可行,需要整修以確保回鄉上學的國中、小學生安全,但工程進度仍然牛步,直到上個星期,才鋪上柏油。

一直以來,回鄉重建的居民始終不願放棄自己從小生長的土地,極力爭取留在原鄉,唯一的需求只是在汛期時能到平台上避難。

申請避難處所的過程中,居民自己協調私人土地、自己解決民生水電問題、自己尋求經費支持,營建署、縣府幾次勘地,都認為平台安全無虞,只需要整修聯外道路,而高雄縣長楊秋興也曾於11月25日公開簽署同意書,言名只要中央探勘是安全地,縣府就准予蓋避難屋,但居民等到截稿時間為止,仍僅換來的一紙公文:「有問題的可以去申請永久屋,或前往位於天台山(六龜鄉)的組合屋。」(縣府公文原文,請點選這裡)

村中婦女Savi表示,縣長總是對大家說沒有問題、政府會協助,但事實的進展困難重重,「政府說一套做一套,我們還能相信誰。」

而另一位村民La-u則說,「我們不會動搖,因為我們很珍惜我們的土地和文化,我們會更堅強。」她表示,傳統的文化要生活在自由奔放的寬廣土地上才會延續,「如果真的沒辦法的話,我們就自己蓋工寮。」

image
image
高雄縣長曾於11月19日公開簽署同意:「在中央評估安全原則前提下,同意在原鄉興建中繼屋與永久屋」,但日前至今仍以公文向族人表示仍有許多問題,有需要者先以申請慈濟大愛屋或六龜組合屋為先(1119現場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2)寶山村:我們很努力,只是關關難過

留在山上的寶山村民,面臨同樣爭取避難屋興建地的問題,38甲公有地腹地寬廣、經歷風災而毫髮無損,本來是居民心目中最理想的安置地點,但經過反覆的會勘,次次專家說法都不同;縣長勘查後,更發表縣府有意在此「興建觀光纜車、無法容納住宅」的言論,對村民是重大打擊之外,更令大家氣憤不平,「縣長說要在這裡蓋原住民的文化園區,把我們原住民都遷下山,文化園區有什麼意義!」

因應五月汛期最迫切的避難屋看來暫無著落,農路修整、村中遭土石毀損需修復的部分更不用說。村民說:「鄉公所載了水泥上來,叫我們自己把裂縫填平,工人是來負責倒水泥的。」

政府、專家學者總是帶來打擊、地方政府也未給予原地重建的村民善意支持,村中婦女Eliya無奈表示:「我們都很努力,可是真的關關難過啊。」

(寶山村爭取「38甲」詳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3)復興、拉芙蘭(梅蘭)、梅山村:政府給予的協助?啊,沒有欸。

復興村、拉芙蘭村、梅山村本村落皆可堪居住,但個別有房屋毀損而不想入住永久屋的災民,因為沒有政府單位出面做協助,只能暫時依親居住,他們表示「你問我們怎麼辦?我們也不知道哇。」

而各村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產業重建。問起回鄉至今,政府進入原鄉的協助是什麼,多數村民都回答沒有,拉芙蘭村的阿列夫想了想說,「大概就是路通了吧?」

仰賴觀光的商家失去遊客人潮,民宿、餐廳都只能用來納涼。多數以種果樹為主的村民們則表示,果樹從重新植下樹苗,到長成至可以採收,至少需要四、五年時光,農地流失所得的微薄補助不敷生計。政府目前仍無具體的就業輔導措施,近期內可以提供的仍是補貼性質、三月一期的短期零工。

至於農田未流失而是被土石掩埋的村民們,則望田興嘆,因為政府沒有編列預算清理土石,而自行請怪手清理,實在費用龐大,非一般小農可以負擔。就算園子完好可以進去耕作,村民也無奈說「農路都只是搶通,後來沒有補修。」有的農路坡度太陡峭、有的過於狹窄無法行使卡車,大家都擔心果樹產期來臨時,辛苦耕作的收成會載運不出來,而只能人力揹送,剩下的任其掉落腐爛。

面對產業的百廢待舉,復興村的村民表示,鄉長上星期參加了村子的部落會議,對大家提議是「你們以後汛期還是有危險,可以去住永久屋。」復興村既沒有劃為特定區域,也甚少有房屋毀損的人家,何以要申請永久屋?令大家一頭霧水。

眼見縣府對返鄉者提供協助有限,並希望災民到山下住永久屋,加上慈濟大愛村傳出將繼續興建第二期工程的風聲,不少災民認為,縣長刻意停止對山上重建的任何行動,希望災民最後仍知難而退,重新遷居山下慈濟大愛村。

寶山村的Eliya指出,選擇留在山上而非進住永久屋的村民,始終為了土地、文化、生活而努力,「我們不是少數,我們對政府沒有期待,只希望社會大眾知道我們的心聲。」

二、那瑪夏鄉處境:沒有期望,靠自己比較快

返鄉的村民們幾個月來,民生設施乃至餬口生計都自己想辦法之外,連避難安置也自己爭取。與此同時,中央到縣府在山上展開的「重建工作」,是安全會勘、劃定特定區域說明、大大小小的重建會、說明會、諮商會等等。

村民們表示,當初縣長說會尊重大家的回鄉意願,表示將協助道路、基礎民生設施的維護,但重建仍在原地打轉,對於「原鄉重建」沒有善意和積極的支持。當初的期望對比現實,居民一致認為:「不用靠政府,靠自己比較快。」

需要避難處所的村民們表示,現在唯一的期待是「只要避難屋」,並且不會放棄爭取,至於其他部分大家會自己想辦法。

(1)南沙魯(民族)村

「除了清淤和修復道路之外,想不出來政府為我們做了什麼,難道這也算重建?」過去曾在民族國小任教的南沙魯村民謝綺燕表示,回到山上之後一切都得靠自己,目前已經不期望政府會提供中繼屋給返鄉的災民,但很擔心今年5月汛期來臨後,返鄉的村民會連「避險屋」也沒有,再次淪為災民。

據了解,高雄縣長楊秋興在日前巡視南沙魯村時,曾表示政府不會再把資源花在南沙魯村,目前已經頃圮的毀壞房舍,未來也不會拆除掉,可能的作法就是將受創嚴重的南沙魯村,闢建為類似「災難博物館」的地區。謝綺燕表示,政府這種作法完全沒有顧慮到返鄉居民的感受,未來生活在南沙魯村,不但重建要靠自己,還得擔心這些半倒的房子,會牽連到自己目前的住處。

此外,對於南沙魯村民關心的「避險屋」問題,村民表示「民族平台」是安全的區域,民間團體也主動表示願意協助興建房舍,可是縣政府卻表示,除非村民願意接受讓避險屋納入公共體系,未來政府具備管理權,否則不可能將民族平台的「農地」改為建地。

謝綺燕認為,願意返鄉的20戶村民都同意合資購買民族平台的地,一戶平均只要7萬塊錢,就可以讓民族平台變成私有地,將來也願意讓避險屋在災難發生時,納入總體防災資源當中,但村民自行掏腰包買地,NGO協助蓋屋,卻要納入公共體系,村民不具備自主管理權,政府未免欺人太甚。

她表示,如果政府連「避險屋」都要處處刁難,那村民還不如自己找一塊農地蓋農舍,未來災害發生時就躲在一起算了,至少這樣還擁有自主管理權。

山上房子已被土石流掩埋,目前還無法返鄉,住在高雄工兵學校的南沙魯村民李惠民透露,他日前曾親自問過高雄縣社會處工作人員,希望官方至少能就避險屋一事提供協助,然而官方代表僅表示 「不住永久屋的話,我們一磚一瓦都不會給你們!」

2
位在南沙魯村的「那瑪夏鄉公所」,至今仍是一片殘破。政府對選擇回南沙魯定居的族人,究竟有何打算?(攝影/鐘聖雄)

1
透過牆上的破洞看見「輔政利民」四個大字,對比當今政府上下官員對災區的「作為」,顯得格外諷刺(攝影/鐘聖雄)。

(2)達卡努瓦(民生)村

達卡努瓦村民Savu表示,政府只想著路通了災民就可以回鄉,但許多民生問題根本就沒有解決,災民返鄉不能代表重建完成。她指出,達卡努瓦的自來水嚴重污濁,幾乎所有村民都得自己花錢牽管線接水,她個人花在水管上的錢超過5萬,聽說還有人花了10萬塊接水。「返鄉後生活已經非常困難,還要花那麼多錢才有乾淨的水可以用,實在太誇張」,Savu無奈地說。

另一位達卡努瓦村民Una則說,村內居民大部分以種植生薑和麻竹筍營生,許多人的農地受損拿不到賠償也就算了,目前那瑪夏鄉台21線許多路段連柏油都還沒撲上,希望不會影響到農產品的產銷。Una說,風災之後他持續留在山上,感受不到政府對部落有任何付出,很令人失望。

(3)瑪雅(民權)村

瑪雅村民重返家鄉後,積極討論汛期的避難措施,暫時決定將由地方居民提供土地興建避難屋,政府統籌規劃建設公共工程,汛期時徵收避難屋給大家使用,此計畫若與所有地主溝通協調同意後,將可以著手進行。

「88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幹部林聖傑表示,日前瑪雅村重建會幹部討論興建避難屋的方案後,已於一月三十一日下午召開舊民權平台建地地主會議徵詢地主的意願,五分之四的地主出席並同意瑪雅村重建會的決定,他表示:「還是有些人有意見,但是畢竟少數,還是要再做協調。」之後將再徵詢其他未出席地主的意願。

「政府是同意拉,展望會也願意蓋。」林聖傑說,政府將以農村再造的概念重建,公共工程的水溝巷道等建設的經費將由政府來出資,避難屋則由世界展望會興建,未來鄉內的公部門、各機關也將在舊民權平台興建。

在交通部分,小林村到瑪雅村這段的河床便道已經在建造柏油路,預計將在六月梅雨季前做好,方便居民出入。現在就等民權平台的避難屋方案確認,希望能在汛期前做好避難措施。

CIMG8938

CIMG8924
返鄉居民幾乎都必須自己處理水源問題,圖為勤和村便道搶通後,村長即帶族人上山拉水管。(圖片提供/勤和村重建發展協會 總幹事劉行健)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政府探勘再探勘,遷居避難仍無動靜

本次會勘的土地,從中央到縣府,已有多次不同單位組成學者專家來勘查,結果也大同小異;但官方動作仍然牛步化,未有任何遷置作業的時程表。村民都擔心,現在已近二月分,汛期最遲五月到來,到時要去那裡避險?

1/27、1/28高雄縣政府由建設處組織專家學者和縣府相關單位,組成那瑪夏鄉、桃源鄉遷居地安全會勘,兩天內勘查了:那瑪夏鄉民權平台、民族平台,桃源鄉樟山段兩個平台、勤和平台、桃源段222地號、樂樂段、藤枝段38甲公有地。成員包括領勘單位縣府建設處林琦瑞副處長、劉明樓、江慶堂、王裕民三位學者專家,建設處、原民處、農業處、水利處、鄉公所均派員參與、陪同。

會勘團隊上午到那瑪夏鄉會勘,下午趕場前往桃源鄉,時間倉促,且公文未下達到各地方重建委員會,因此有意搬往遷居地的村民幾乎無人到場,只有少數地方重建會幹部陪同。樟山重建會張新華會長表示,這些遷居地塊是約半個月前呈報的,一直沒有消息,「我都以為沒有下文了。」會勘當天才臨時接到通知,急急忙忙趕往勘地現場。

本次會勘的土地,從中央到縣府,已有多次不同單位組成學者專家來勘查、評估安全性,其結果也大同小異;主要考慮各地塊的水、電、聯外道路、腹地面積、可認養經費的NGO團體等,皆已經逐步獲得解決;而最近政府據說已經放寬了遷居條件,只要經認定「安全堪虞」就可由政府出面協助遷置,但官方動作仍然牛步化,未有任何遷置作業的時程表出現。

當地的重建會委員及村民們都擔心,現在已近二月分了,汛期最遲五月就會到來,那時大家將到哪裡做避險安置呢?

以下是這兩日桃源鄉各處居民屬意安遷地的探勘情形,提供記錄參考。

一、樟山段平台

梅蘭村的樟山部落和阿其巴部落受土石衝擊嚴重,目前不少居民已經申請永久屋。不過留守土地的居民們約有十餘戶人家,仍希望就近尋找重建家園的地方。目前屬意的是樟山段的兩個平台,以308地塊為主,包括周邊零散小地塊。

樟山重建會長張新華表示,這些區塊都是同一家族所有,協調容易,地主們都願意提供土地。上一次專家們會勘時就已經關心過的民生基礎設施都不是問題,村民自己接山水使用,水道都是現成;電也已經通了。

唯一的問題是道路部分,聯外吊橋梅蘭二橋已經遭土石沖毀,要另行修建。不過,鄉公所人員已當場說明:「這個已經呈報給縣府了。未來要做鋼索橋讓車子通過。我們是希望能把農作物載出去為主。」

既然該地段並無「安全之虞」,基礎的水、電、道路等民生設施也都可以解決,那麼何時可以動手遷置呢?專家學者們表示:「我們會報重建會,請內政部營建署做評估報告。他們會再請顧問公司來做具體建設規畫的評估。」


樟山重建會張新華會長向專家說明,樟山平台各地塊都是家族成員的私有地,已經協調好了,水電也沒有問題,希望趕在汛期前盡速興建避難屋。


(上,下)樟山部落與阿其巴部落。即使受到土石衝擊性的破壞,仍有數戶居民不想放棄原鄉土地,正迫切等待政府的避難安置。

樟山平台。專家學者認為以梅蘭二橋作為聯外道路仍不夠理想,建議村民往更下方土地遷移。張會長表示,作避難屋是為了讓大家就近避難,有基本道路即可,「還要開著車子去避難,早就來不及了。」

二、勤和平台

位於勤和本部落上方的勤和平台,九成以上為私有地,上方部分土地建有工寮,水、電一直是接通的;勤和重建會也已聯絡了願意提供經費認養的民間團體,就待政府官員的勘查結果出爐。

勤和平台的聯外道路為農路,若要居住必須做道路建設。除此之外,專家學者們認為位了確保邊坡部分能安全利用,認為居民要盡量往中間靠攏,留下50公尺周界。勤和重建會劉行健總幹事表示,這與上次營建署的勘查結論相同,即使邊坡留下50公尺,勤和平台仍足夠容納有意遷居的三十餘戶人家。

建設處林副處長表示,縣長目前政策仍以興建永久屋為主,詢問重建委員是否要興建永久屋?劉總幹事回應,就長遠考慮,若勤和本村落因河床墊高、地貌改變等因素不再適合居住,平台未嘗不可以建設成永久安置。但目前首要的考量,是先建設好基礎設施,先以「避難屋」為主,因為汛期很快就來了,勤和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遷(杉林大愛村永久屋),總不能每次都動用直升機來載我們。」

村長也表示,雨季已經快要來臨,留守山上的村民都很焦急,希望先以避難屋為主,盡快進行建設。不過,副處長仍只回應,這次只是來會勘,待呈報上去,「內政部營建署會有實際規畫。」


勤和平台上,除了重建會幹部,有兩位正好在平台上務農的居民來關心會勘,已是1/27會勘各遷居地中,村民最多的一次。


平台多為私人土地,腹地寬廣,足夠容納三十餘戶遷居戶。重建會幹部希望盡快進行避險設施的興建。

三、樂樂段

樂樂段七筆土地共有四十多甲,足夠容納包含以勤和村為主,加上其他如樟山部落、對面山上零星散戶等約53戶有意遷居到此的人家。位於寶來村上方,靠近馬路邊的樂樂段,是縣府考慮的觀光纜車興建處。雖然本地安全無虞,但縣府帶來的安置規畫令村民傻眼,因為村民原本申請遷居的近馬路平地部分,已經預計做為纜車興建地和遊樂中心;居民住宅則被放置到靠山的斜坡平台上。

勤和重建會長和村民都對這項規畫感到意外。村民曾媽媽說:「我們不喜歡靠山那麼近,我們要找安全的地方留給孩子。靠山那邊什麼時候有土石會掉下來我們不知道。我們要靠馬路邊邊啊,做生意比較好。怎麼會把我們放在山那邊咧? 」

有村民表示,這與當初大家的構想完全不同,因為原居地受土石破壞不安全才想遷居到此處,沒想到又要住到另一個看來沒有安全保障的處所。「我們才從山上下來,又把我們放到山上去」。也有居民表示,政府官員每次都說「為了我們安全著想,要我們配合政策,結果竟然把安全的地段留給纜車,要我們去不安全的斜坡地」,居民表示非常不能理解。

(上)樂樂段臨近馬路的平地,是村民申請的遷居地,但縣府說要規劃為纜車興建處,而隔著馬路的另一邊,縣府說可以做遊樂設施,後面山上位於斜坡上方、緊鄰山壁的平台(下圖中斜坡處),才是留給居民的住宅區。

三、桃源段222號

位於桃源村通往四社部落方向的桃源段222號,只有桃源村民王氏兄弟兩戶人家想遷居此處。他們表示因為自家住在靠近河流處,住家邊緣遭土石沖刷,地基下陷,雖然房子還是能住,但是「怕怕的,地震都要跑出來。」此處地塊為旱地,要變為建地需經過法律程序;除此之外,因為在桃源村之內,所有的生活機能與民生設施無虞。王姓村民說,這裡已經勘了好幾次,但遲遲沒有後續作業,「我們桃源村受災不嚴重,比較沒有受到重視啦。」

何時可以讓住在陷落房屋之中、提心吊膽的兩戶人家搬遷過來呢?建設處副處長說:「初步勘是安全的,但是還要再向營建署要圖資。」原來建設處竟因弄錯地號,未攜帶此地塊的圖資,表示下次帶了圖資再來勘查。

結語:希望不要一直勘查而沒有動作

目前政府對於「安全堪虞」區域的居民,遷置作業仍一直停留在安全勘查階段,下一次的評估會在什麼時候也完全沒有安排,桃源鄉的各遷居預定地都至少經過不同政府部門共兩、三次以上的勘查,往往只要有會勘團隊臨時前往勘地,居民就需放下農務或手邊工作前往陪同、疲於奔命;而沒完沒了的勘地之後,眼看離下一次汛期到來只剩三個月的時間,政府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為。

居民只希望,至少最初步的避險安置能盡快啟動,在縣府表示「尊重大家想回家的心聲」同時,也能給想留在家園的居民實際的保障。

7
桃源段222號地只有兩戶人家要遷居,且位在村子內,生活機能沒有疑慮。圖為王家屋舍,在鄰近河道處。屋主表是邊邊的水泥是災後新砌好的,之前被土石衝擊過,目前土石仍堆置未清除,「不知道會放到什麼時候。」


房屋的水泥地面陷落,屋主懷疑地基已經有流失的狀況。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