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拍新故鄉~夥伴關係的社區共學與感動

「我的心突然澎湃了起來」!某日,親自拜訪侯伯社區,並在與侯伯社區發展協會許嫦卿理事長與侯伯村村長黃宿塵的對談中,我深刻體會到他們對社區發展的熱枕與用心,身處社區大學工作的我,背負著以社區為主體意識…

面對即將截止申請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所舉辦的「走拍新故鄉—98年度鄉土故事複合紀錄計畫」,我有些興奮與恐慌,興奮的是,這個計畫是結合「故事紀錄」與「影像紀錄」,跳脫傳統紀錄鄉土文史的平面、書面方式,建立立體與網路平台文本,並由在地社區大學學員與地方民眾採素人紀錄原則,以親自採訪、錄像與文字紀錄的共進方式完成鄉土故事敘述,從中發現更細膩的在地觀點、呈現不同於學術研究的庶民視野與公共參與精神。

恐慌的是,對於社區經營一無所知的我,回想過去選讀的社區營造相關書知識與一堆社區營造教材中,我只領悟一點: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因此我努力的尋找著台南縣各社區發展協會,希望可藉由此次計畫拍出屬於社區的故事,但天不從人願,並沒有獲得很正面的回應。

正當我心灰意冷時,在一次課程中發現後壁鄉侯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正用心聽課著,我踩著沉重的步伐前去與理事長聊天,並試圖了解我從未知曉的社區—後壁鄉侯伯社區。

熱枕–觸動內心激昂的心

「我的心突然澎湃了起來」!某日,親自拜訪侯伯社區,並在與侯伯社區發展協會許嫦卿理事長與侯伯村村長黃宿塵的對談中,我深刻體會到他們對社區發展的熱枕與用心,身處社區大學工作的我,背負著以社區為主體意識而發展的使命,我的內心激昂了起來。也因此我申請了本次計畫,計畫名為:後壁薪傳之「侯」塞雷計畫。

在這次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及村長的談話中我也深刻了解,為了凝聚社區居民的意義,社區的領導者必須對社區有高度的熱枕,若無把社區當成自己兒女般看待的熱枕,縱使有再好的資源,也徒勞無功。

夥伴關係─與社區對談並了解社區需求

我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進入這我所未知的社區—侯伯社區,為了瞭解社區的需求,也為了瞭解侯伯社區的故事,我與侯壁鄉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嫦卿及侯伯村長黃宿塵討論關於走拍新故鄉計畫的相關事宜。

就社區大學而言,社區與社區大學就如同夥伴般,給與彼此協助與鼓勵。就我而言,社區給我的協助,就單一面向而言是行政作業的流暢,但就深層面而言,社區大學為了讓社區更可以自主運作,並藉此凝聚社區居民的心,因此,在這次計畫中,簡單的行政作業如簽到單的製作、社區居民的拜訪與宣傳等都由侯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與侯伯村村長親自執行。

而社區給予我的鼓勵,並非是有形的物質鼓勵,而來自無形的感動與振奮。為了拍出屬於自己社區的故事,我與理事長及村長討論著課程內容的規劃,而這次計畫參與者僅限於侯伯社區的居民,僅有4位非社區居民,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提供給社區大學影像班學員有實際演練的場域,一方面則是提供給想了解侯伯社區或想了解社區可愛一面的學員有參與的機會。

9901116c3fcb7b354c360.jpg
社區耆老述說著侯伯的故事。

社區陪伴~社區共學的感動

對於社區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且均為農夫的多數人而言,影像課程對他們根本就像是鴨子聽雷般的痛苦。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到許多的問號與無奈,人數從原本的30人開始慢慢下降,這就如同產品生命週期中的消退期般慢慢往下走。

對我來說,我雖然有些失望,卻也不曾有放棄的念頭。我陪伴著社區,與他們一起成長,說著屬於這社區的語言,吃著他們社區的食物。在每堂課後與社區居民、講師、理事長及村長互相討論,希望在每次上課可以用最簡單的講解方式讓社區學員更可以容易了解,並在每次課程中,我、理事長及村長輪流也鼓勵著在場年約40~50歲的學員,我與他們一起共做、共學,就如同小孩般的陪伴他們一起成長茁壯。

在進入影像後製完成的那一天,所有學員都笑了,雖然這次計畫用最簡單的影像剪輯軟體windows movie maker製作,但所呈現的成果卻是這些號稱「農夫」們的雙手,一點一滴的一起共同完成。作品中訴說著後壁薪傳的另一個新的故事:有看著侯伯歷史宗廟的「三合一神」、有著從年輕人的角度來訴說這侯伯社區的「做田人」、也有發覺社區間暨平凡又溫馨的街巷故事「小板凳的春天」、更有傳承古亭畚傳統竹編技藝的「傳承農業生命力」。

社區電影院當天,幾近所有侯伯社區居民與我們一起共襄盛舉,這是屬於他們社區的大事,對社區所有人而言,大家都是電影上的主角,四部片不遜色於「無米樂」這部正紅的紀錄片。

看著社區居民們每個臉上的笑容,大家尋找著在座的主角們喜悅的表情,我感動了…感動是因為社區因為小小的改變而又更邁進一步;感動是因為長期的陪伴,讓他們的社區有如找回家溫暖的感覺;感動是因為他們用著耕田的雙手完成他們的故事;感動,是因為社區的感情又越來越融洽了;感動,是因為他們喜悅的表情…

陪伴社區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

P1080254
陪伴社區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

很多的感動,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唯有陪伴社區,與社區一起成長,讓社區共學、共做,或許這就是社區記錄的教與學最重要的真諦吧!

走拍新故鄉�喜結�
走拍新故鄉歡喜結業。

(新營社區大學公民新聞寫作班)

玉山角逐新世界七大奇景,臺灣準備好了嗎?

「新世界七大奇景」票選活動是於2007年由一個在瑞士創立的非營利組織-新七大奇景基金會所發起的。自然景觀的部份包含了山峰、島嶼、湖泊、森林、洞穴、地景及海景等7大類,臺灣玉山目前正在角逐山峰類的名額。

新世界七大奇景(New 7 Wonders of Nature)票選活動是於2007年由一個在瑞士創立的非營利組織-新七大奇景基金會(New 7 Wonders Foundation)所發起的。自然景觀的部份包含了山峰、島嶼、湖泊森林洞穴、地景及景等7大類,臺灣玉山目前正在角逐山峰類的名額[1]

新七大奇景票選活動背景

新七大奇景基金會的前身是新開放世界公司(New Open World Corporation)。瑞裔加籍的攝影家、作家及冒險家柏納.韋柏(Bernard Weber)為了維護世界上的人文及自然資產,並促使全世界民眾珍惜其多樣性,於2001年成立新七大奇景基金會,在韋柏的主導下,分於1999年及2007年在網路上啟動著名的新世界七大奇蹟(New 7 Wonders of the World)與新世界七大奇景等2項全球性的票選活動[2]

980109sguiihyushan-420.jpg
玉山北壁景色,擷取自玉山官網

灣票選活動之推動情形

票選新世界七大奇景是一項國際大事,玉山有榮幸入圍成為票選選項之一,除了是臺灣的驕傲外,更是宣傳臺灣的好機會。為了讓國人認識並支持此活動,政府透過許多方式來推廣,廣置羅馬旗、印製文宣品、海報、製作宣傳背心、生態影片及媒體宣傳,玉山國家公園的官網也有投票辦法的說明,並呼籲各層級學校單位配合宣傳[3]

此外,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透過許多活動,增加民眾參與度,像是「2009年發現玉山攝影比賽」、「玉山加油!臺灣加油!票選活動之有獎徵答」、「玉山之歌創作比賽」、「玉山宣傳大使選拔」等等,並設立部落格拓展宣傳管道,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此訊息而上網投票。

玉山大使選拔出來後,任期為3個月,必須協助行銷規劃及網路宣傳,並配合各縣市大型活動的造勢活動等,其中以單車環島最具話題性。

玉山在票選中的情形與排名

新世界七大奇景票選活動從2007年開始,景點包括7大類型,玉山為261個自然景點之一,是臺灣唯一入圍的候選景點。在各類型的景點中由全世界公民投票選出11組,這77名入選景點將進入專家審查階段後,再選出7大類型的前3名。

玉山於2009年3月進入第2階段票選,至2009年7月7日截止,玉山持續維持16周山岳類的第1名。此77個票選景點,由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職總幹事的費德里柯.馬約爾((Federico Mayor)帶領專家評估景點獨特之美、7大類之多元性與分配性、生態多樣性、歷史遺產意義,以及對於人類包含原住民族的關係、地理位置等5個因素。

2009年7月21日公布最後28個候選名單,玉山無負國人期望,入選為28強,新七大奇景基金會將以2年的時間(至2011年)由民眾以網路、電話和手機簡訊選出新世界七大奇景。此項活動除證明玉山之生態獨特性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達到宣傳的效果。

相關宣傳策略應朝向短、中、長期作全方面規劃

本小組針對以上各項宣傳策略,進行初步研究與評估,主要分為短、中、長程等3個階段:

(1)短程階段應以宣傳手法增加能見度及關注度:

玉山國家公園之宣傳網站內容太過簡陋,無法創造關注性,與其他相關活動之連結度也顯得過於薄弱,另外票選新世界七大奇景為國際性活動,參與投票對象包括全世界所有民眾,因此,主題網站內容應加強多國語言資訊,也應針對玉山的精神價值與重點特色進行宣傳。

此外,宣傳活動應加強媒體露出,並提高活動之實際執行率,以能達到宣傳效益,舉例而言,若能善用7位玉山宣傳大使的校園資源,在年輕、學生族群中廣為宣傳,相信將能有效拓展各族群的傳播擴散力。

(2)中程階段則可聚焦於整體企劃活動:

建議鎖定玉山的精神價值,採取故事性行銷,並以國際旅遊市場作為宣傳重點,針對國外觀光客企劃相關行程及活動,不但可以創造話題性,若能與近年臺灣舉辦之大型國際賽事與活動相互結合,更可有效提高關注度與吸引力。

(3)遠程階段希望能夠著重於國人對於自身文化認同及向心力:

這樣一個與自身文化息息相關的活動,除卻政府從上到下的宣傳策略外,更希望能夠由底層民眾發自內心的認同感開始啟動,由下至上逐步擴大,相信這項別開生面的國際票選活動,將能於國內外創造更多的意義與價值。

[1]參考新七大奇景協會官方網站資料,網址:http://www.new7wonders.com/。

[2]同註腳1。

[3]參考內政部營建署全球資訊網之玉山票選世界新七大奇景計畫,網址:http://www.cpami.gov.tw/web/filemgr/dept/other/dept11.pdf

(本文為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世界遺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經老師推薦與作者同意後刊登於此,小組成員包括呂昕潔、張雅雯、許雅婷、周振瑜、林香芸、劉韋伶、陳羿璇)。

返鄉後,民權村的小孩在那裡上學?

民權國小本身的土石堆了三層樓高尚未清,無法原地復校,但縣府決定1月21日為返鄉日,回山上後,孩子要再哪理念書?如果學校留在山下,但是政府始終不願意興建中繼屋,這些家長該怎麼辦?

八八風災之後,那瑪夏鄉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所小學,分別安置在旗山的旗山國小、觀亭國小、鼓山國小內。縣府指示1/21為災民返鄉日後,除了民族村,那瑪夏鄉的民權、民生村都要回到原鄉,學生與家長的安置如何配合成了亟需討論的問題。

民生國小的情形較為單純,已經由家長會議決定原地復校,不過民權國小遭土石掩埋,校園已毀,是否復校、如何復校需詳細探討。1/4,學校銜教育處之命,前往仁美營區,舉辦民權國小家長會議,並請家長們填寫意見調查表,表示會將家長意見呈報給縣府參考。

091018minqyuan.jpg
校長、主任、家長會長等前往仁美營區舉辦家長會議。


家長們都到場關心。

回山上,校地著落是問號

民權國小現有七十多名小朋友,加上十多名幼稚園學童,目前安置在觀亭國小念書。當日與會的有吳庭育校長、學校主任、家長會長、鄉代副主席。校園目前已被土石掩埋,要原地復學已不可能,每周末都會與爸媽回山的小朋友說:「土石都淹到三層樓高,沒有人去清。」

校長表示,目前討論的範圍都只是下學期在何處上課,不會影響學校長久的未來,民權國小一定會再回到山上。台達電子已提供經費,認養了校園重建的部分,只是缺少一塊合適的地塊,希望鄉公所能盡快出面協助找到合適的地,就可盡速蓋好新校園。且就算現在馬上找到地,要蓋校舍,至少也要半年,下學期一不及完成,仍須討論學校的暫時安置問題。

校方提出若回到山上復學,共有三個方案:

(1)與民生國小合併,兩個老師帶一班。

(2)若三民國中將在山下的普門中學留置到下學期,就可借用國中校園上課。

(3)是使用村辦公室或教會場地。

但是由於三民國中去留未定,村辦公室及教會為鄉公所使用當中,可討論的只剩下與民生國小暫時併班的選項。

民生國小到民權村的距離約有三十分鐘,每天通勤,家長們擔心災後路況,天雨容易打滑,危及孩子們的安全。「現在路那麼差,不只下雨,還怕起霧。」另外也擔心「合併到最後就廢校了。」,居民表示,怕政府因為合併,就不再蓋新的民權國小。

另外,孩子們的適應問題也是家長主要考慮之一,「好不容易適應了觀亭,現在又要到民生。」民生的教室不夠用,來自民權的外地老師,住宿也成問題。

那瑪夏鄉的對外交通不佳,道路都是臨時搶通,不僅怕汛期會再斷,平時只要下雨,路就危險難行,若學校要上山,家長擔心跟上去生活會有諸多不便。

綜合以上種種考量,多數家長在意願調查表都表達不願立即回到山上的意見。

毀損嚴重的民權國小(系列照片由徐嬋娟小姐提供)



留平地,家長安置成兩難

然而學校若要留在平地,家長們的安置就必須考量。不少家長詢問是否有平地中繼屋,或者租屋補貼可補助。就業也是問題,要陪伴孩子留在平地,就必須放棄山上原有的工作,「求學和經濟會造成兩難。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兩個家長都在工作,為了照顧小孩,有的家長甚至沒有工作。那下學期是不是可以提供短期就業?」

校方回應會將家長面臨的問題向縣府反映,並將當日與會的33位家長的意見調查表全數回收。校長表示,不公布意見調查票數,「這樣做好像我們已經決定了一樣。」但可透露,不同意回去的過半數,會將數字提供給教育處參考。

家長在會後說,「每一次來開會,都講重建重建,很少提到學生,其實這才是我們最關心的部分。」希望這次政府能夠看見家長們的意願。


居民表示:沒有完善的配套,就學和經濟會陷入兩難。

4
在山上就為孩子們課輔的原鄉團體「女窩」,在營區持續照料孩子們的課餘時光。但這暫時穩定下來的安置,是否又將有變動?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宜蘭】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 座談0109

如果學校的午餐食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都會學校也可與某一鄉鎮的社區合作),讓孩子每週或每月,至少有一天「吃一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它就可以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

前言:

自從和宜蘭地區的友善耕作小農們發起小農市集,並在宜蘭社區大學開了「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這門課,整個下半年,就全心投入在這兩件事上。現在,社大課程將近尾聲,學期最後,是阿寶、青松和全班同學共同籌辦的一場座談會:「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的可行性」──實踐我對這門課程的期許:友善的農人要耕的是一畝「三分田」!

何謂「三分田」?一分耕在土地上;一分耕在自己的心靈,還有一分,要耕在社會上。

一月九日下午,如果您對這議題剛好有興趣,也方便到宜蘭,歡迎一起來集思廣議。更歡迎轉寄給適當的朋友,邀請他們與會(具體時間議程,請見文後)。

寫在座談會之前─直接的美味關係

經濟的全球化,為農村及全世界的多樣性生活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只要略作思考,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潮流難以永續。因此,比「全球化」更前瞻的「在地化」,將成為導正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日的工業化農業,以及食物的大規模、多層次、遠距離行銷方式,正在大量預支明日的資源,並解構今日食物與文化的連結──人們不知道食物從何而來?不了解它們用什麼方式生產?感受不到這樣的生產與銷售方式對土地環境的衝擊;不認識農夫的臉孔,更遑論對生態的尊重。於是,農地污染、農藥殘留過高、黑心食品的事件時有所聞,食物富足的代價是:可以大吃大喝,但吃喝得再也沒有安全感!

如果食物的交易可以更直接,生產端的訊息可以更透明,農產品的定價可以適度反映環境成本,也許就是社會改革的一大步。

於是我們提出「直接購買」的想法。這個想法,已經在「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和一些私人團購行動中開始。這些經驗都指出:到處尋找安全的食材困難重重,透過通路商的消費價格又高不可攀,遠不如團體直購,和生產者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來得實際易行,並藉由深入了解生產者的耕作態度與生產環境,建立商業行為之外的人性互動。

此外,這樣的直接購買,也可以重新建立消費者與土地的連結,表達消費者對食物安全與生態環境的關心,真正做到用消費力來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業。這場座談會便是從這裡發想的。

dsc_8099-420.jpg
用友善耕作栽培小麥的李信武農友,對生產充滿信心(攝影/阿達碼) 。

如果消費教育從中小學營養午餐開始

在人們逐日感嘆:「現在的孩子們對吃飯越來越沒有感恩心」,或擔心孩子們有太多選擇,卻無法分辨健康食材的時候,學校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不可能在學校的教育中,再從最根本的飲食,把社會的人性化找回來,並重建對食物的正確認知與安全感?

教育是社會風貌的型塑場域,學校的教育,是否可以有前瞻性的眼光,將飲食與永續環境的關聯體現在基礎的生活教育中?

如果學校的午餐食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都會學校也可與某一鄉鎮的社區合作),讓孩子每週或每月,至少有一天「吃一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它就可以:

、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

、灌輸孩子吃當令當地食物的觀念。

、啟發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以親自參與、在地監督,建立信任的基礎。

、以合理的價格提升農民的收入。

、維繫地方產業,健全鄉村發展。

、支持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減化肥、減農藥及多樣化栽種。

、敦親睦鄰,加強學校與社區的連結。

這樣的計畫可以用下列行動方案來落實:

、設計教案讓學生瞭解吃當地當令食物的好處。

、以農為師─設計戶外教學課程,讓農夫帶領學生實地體驗。

、在契作農地插牌標示,師生家長皆可隨時關心農地管理狀況。

、協調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

、要求契作農戶必須履行「有機」,或「吉園圃」安全標準,確保學童飲食安全。以「給自己的孩子吃的食物」為誘因,引導農民種植安全的作物。

、成立輔導小組協調農戶種植多樣化作物,並適當進行用藥安全教育。

、視當地有機農戶之多寡,推行每月或每週一日有機餐,鼓勵對環境友善的農法,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對學生、教職員及家長公佈契作農戶名單,邀請農人到校,正式介紹並接受感謝。

、將營養午餐的在地消費關念向家長說明,同步進行成人的消費教育。……

如果全國的營養午餐可以結合鄉土教學、環境教育、支持社區農業,對社會的未來,將有很大的潛在效益。

當然,相較於當前的午餐外包制度,這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將增添許多麻煩─人事開銷,食材價差…等。但農政單位每年花費二百多億的休耕補助經費,這項政策卻因為扼殺農村的生機而爭議不斷。如果同樣的經費,不是用來讓良田閒置,而是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吃到更有意義,且更安全更環保的餐食,鼓勵更多農民朝向友善環境的耕作,提高農產的價值,不是更具建設性嗎?

或者,企業界在思考「社會責任」的同時,是否也願意將它列為一個選項呢?

如果企業發動員工團體直購

以支持友善耕作而言,「社群支持」是非常適合台灣以小農為主的產銷模式,即一群人直接向農民採購,並且是長期的合作關係

這樣的產銷模式可以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互惠。一般市場通路,從大盤到零售的過程,售價通常是產地批發的二倍,直購的第一項好處就反映在售價上。假設批發價一斤五十元的產品,市場大約賣到一百元,直購只要將定價居中,即七十五元,就是買者少付二十五,農民多賺二十五元。

企業支持農村產業的方式,可以從團購、契作、員工消費合作社、員工旅遊,或員工餐廳採購的方向進行。

其次,如果不是有機認證的農產品,可以由企業主為無認證的農場出資檢驗;或團購量大時,要求農民付費。既保障員工安全,也督促農民以更謹慎的方式管理田間。

市場上無法反映生產方式,也無法得知產地狀況,消費者沒有足夠的訊息作為選擇的依據。透過直購或契作,訊息透明的程度可以由消費者決定。甚至消費者有權利要求生產方式的配合──如安全用藥、完全有機,或對環境友善。

再者,這樣的產銷關係如果穩定持久,消費者與農民之間關係密切,甚至可以提供員工到農家體驗的機會,也促進城鄉間的交流。

在整體環境日益惡化,民眾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多所期待的時刻,這樣的行動方案,也許是企業形象與農村產業共榮的一種方式。

=============================================================

「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之可行性」座談會

宜蘭社區大學「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班」和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爲關心農業與國民健康、生態環境及校園飲食教育等問題,希望促進社會各界對農村友善的思考與行動,藉由教育單位、企業與農民交流的機會,分享直接契作的經驗、討論對環境友善且互惠的產銷方式,尋找企業形象與農村發展雙贏的方法。特舉辦「推廣友善耕作在地支持之可行性」座談會

活動日期99年1月9日(星期六)下午13:00-16:35

活動地點:宜蘭社區大學(復興國中內)愛與希望大樓4樓會議室。

宜蘭市復興路二段77號。

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宜蘭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籌備會

活動流程:

時間 主題 主持人/演講者
13:00~13:30 報到  
13:30~13:35 開幕致辭─林庭賢校長  
13:35~13:45 引言─李寶蓮講師  
13:45~13:50 主持人介紹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黃璋如教授
13:50-14: 05 新竹縣推動校園有機日案例分享 綠色陣線協會吳東傑
14 :05-14: 20 慈心華德福小中學有機營養午餐供應情況 慈心華德福小學午餐秘書王傳臻小姐
14:20:-15:00 與談人討論、現場Q & A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黃璋如教授
15:00~15:15 茶敘
15:15~15:20 主持人介紹 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
15:20~15:35 台灣稻農公司的企業認購制度 台灣稻農公司董事長王得利先生
15:35~15:50 福山農莊與社群支持農業 福山農莊楊正宏先生
15:50~16:30 與談人討論、現場Q & A 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
16:30~16:35 結語 林庭賢 校長

第一場次與談人:

教育處處長

宜珍實業團膳服務中心負責人 賴榮秋 先生

玉田國小 校長 林光章 先生

柯林國小 校長 王銘德 先生

湖山國小 校長 徐博正 先生

學進國小 校長 葉文華 先生

深溝國小附設幼稚園 老師 林玉淑

第二場次與談人:

新光真情教育基金會 李麗玲 小姐

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企劃推廣組長 林倬立 小姐

好樣綠 余婉如 小姐

Payeasy

期許效益:

一、以座談會的方式,提供多方討論的平台,讓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及午餐廠商,藉此平台開始構思「校園飲食教育」的可行性。

二、提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與農民交流的機會,分享直接契作的經驗,討論互惠的產銷方式,尋找企業形象與農村發展雙贏的方法。

* 報名聯絡:0937 501 240;(02)3518 3980 曾小姐 傳真:(02)6600 0186

協力造屋同學會

這樣美好的經驗,當然由使用者來述說,一定更可歌可泣,因為我認識他已經五年了,認識的時候,房子蓋了一半,今年冬至後的感恩午餐會,我終於一睹這個共同創作的全貌,也就是「家」的想像進入夢想實現的完整樣貌。

由於現代專業的分工,建築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架構下,區分為土地投資者,狹義來說就是建設公司,是這個產業的上游;建築師與專業技師,將土地成本藉由書面計畫(Paper Work)鋪陳土地與建築物的產值,並由施工業者,也就是營造廠與建築工班,轉換成商品,是這個產業的中游;房屋廣告行銷及室內裝修及購屋投資客或房屋仲介業加上消費者,也就是建築最終的使用者,形成這個產業的下游。

於是對於「家」的想像,往往成為窮盡一生辛勤工作的積蓄來換取,也永不可得的追求,因為想像的源頭是土地投資者決定,決定如何完成是專業者控制,使用者只剩下與仲介者殺價的事,只能決定用幾個月或者幾年的薪水來掙得小小「住」的滿足。

980106-minzohou-400.jpg
2004年旗美社大營造厝味的居家空間上課情形。

然而在南台灣的某個小地方,由於筆者參與了農村社區大學的環境與健康學程的建築教學,認識了一位築夢踏實的學員,是一位協力造屋實踐者。這個經驗震撼了我這個坊間所稱學有專精的建築專業者。

與其說是教了什麼綠建築或者永續發展的住宅設計概念給農村社區的朋友,倒不如說是,從這群協力造屋的朋友身上學到「身土不二」的可能性:專業者可以是協助者,身邊的親人朋友,可以是支持者,而遠道而來的朋友的朋友還可以成為建築創作的體驗者。

PIC2
2009年協力造屋感恩午餐會製作的「爆米香」快樂場景。

這樣美好的經驗,當然由使用者來述說,一定更可歌可泣,因為我認識他已經五年了,認識的時候,房子蓋了一半,今年冬至後的感恩午餐會,我終於一睹這個共同創作的全貌,也就是「家」的想像進入夢想實現的完整樣貌。

從事建築專業工作接近二十年,這樣動人的經驗,真是不多得。我習慣為陌生人設計上百戶集合住宅,從來不知道住進什麼人,也不知道是哪些陌生的建築施工者完成我的設計。使用者最滿意哪個設計,施工者又如何克服技術上的困境,這都是這個專業令人洩氣的部分,明明與人有關的產物,卻又因為專業的分工,時間的壓縮,經濟的考量,你無從得知與接觸幫助你而付出努力的人。

PIC3
2009房屋旁的玉米田的玉米已長成,煞是美麗。

看著所有為朋友圓夢的這群朋友的朋友,朋友的親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分享共同協力造屋的美好經驗,分享來自台東的朋友現場製作的「爆米香」,建築設計者、建築施工者、建築使用者、土地擁有者,共同擁有這份喜悅與記憶,旗美社大的建築課程,讓我這個專業建築者反省了許多這個專業剝離於人的部分,也給了我更多投入建築改革的勇氣。

寶山國小陳情:何時可以回家?

只有十五名小學生的寶山國小,共有十位家長,幾乎個個都是「家長會委員」,約有七、八位都到場關心參與,向高雄縣府教育局陳情,希學校能儘速原地復學,讓孩子有完整布農與山林教育。

縣府日前決議1/21為災民返鄉日,災民們返回原鄉,同時山上的學校也配合復校。但寶山村的寶山國小,一直未接到明確指示可回鄉復校,家長憂心回到山上,孩子可能必須留在平地,因而奔走聯署,並請到八八再造聯盟總召理斷牧師,於12/28陪同大家前往縣政府教育處陳情(寶山國小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只有十五名小學生的寶山國小,共有十位家長,幾乎個個都是「家長會委員」,約有七、八位都到場關心參與,寶山村林居全村長也陪同前往,由教育處游淑惠副處長與委員們接洽。
 02150009-480
大人小孩都想念的寶山國小(圖片引用自「桃源鄉寶山國小資訊網」)


寶山國小的聯署書,除了所有家長都簽名之外,還有支持復校的村民們也幫忙聯署。

家長:學期將盡,沒有人告訴我們怎麼做

目前寶山國小的家長們為照顧暫遷往六龜國小念書的孩子們,都在六龜租屋居住。由於田地、工作在山上,幾乎天天往返於山上山下崎嶇難行的道路。現正值道路施工作業進行之際,跑這麼一趟的時間更難以掌握,居民表示:「正常是四十幾分鐘,不過我們最高紀錄是三小時。」

除了往返不便之外,山下房租、衣食等生活開銷也是一大困擾。「這裡喔,每天一睜開眼睛就什麼都要錢。」在山上,有自己的房子,自己親手種下、想吃隨時可採摘的蔬菜、自己的園子和收成,「山上,我們兩三甲地就可以過活了。」「山上有很多工作,割草啊、採梅子,六龜沒有適合我們的工作。」

家長們認為早已習慣山上的生活,始終是要回到村子,但屆時若孩子回不去,是心頭牽掛,若讓孩子住在六龜勢必無人照應,帶在身邊回到山上,「交通問題呢?有沒有人解決?」

這些疑問,校長方面並無表示過任何意見,縣府教育處也未關心,「現在已經快要放寒假了,小孩子我們當然會帶回去。但是沒有人告訴過我們,開學之後會在哪裡上課?」

安全問題的考量,希望比照桃源國中、樟山國小

理斷牧師表示,寶山國小校園並未受損,建築物結構完好。寶山村雖被專家評估為不安全,但也沒有立即的危險性,既然寶山村民都訂為1/21返鄉,那麼國小隨之復校也十分合理。

游副處長回應,能夠了解家長們想回到山上的心情,且「回原校復課,這樣的前提是存在的。」但是考量寶山村被評估為不安全因素,必須有一些配套措施才能夠回到山上。

理斷牧師認為,「我想我們家長來到這裡,都是放掉今天的工作……沒有人喜歡自己住在不安全的地方。」樟山國小、桃源國中同樣也有「不安全」疑慮,而配套措施是政府本身應盡的責任,不能因為「不安全」的考量,就讓孩子們留在不熟悉的地方。

對此,游副處長表示,縣府週四(12/30)將有一場會議,討論回鄉的避險措施,教育處會將家長的心願和寶山國小的安全問題反應,商討寶山復校的避險配套措施。


家長委員們與教育處游淑惠副處長溝通目前面臨的問題。

讓孩子回家、認識土地

寶山國小的十五名學生中,有兩名跟隨保母媽媽住宿。校方將孩子安排在附近的小旅社,住宿環境簡陋不便,家長們也認為不適宜,只是「那也許還是(附近一帶)最好的了。」多數的孩子跟隨父母在六龜暫時租屋居住,但在六龜國小校園中仍有不適應問題,家長表示「畢竟多少有些寄人籬下的感覺。」

「孩子的安置環境不好,也沒有人關心到這一點。」理斷牧師指出,「教育是每個環節都很重要的,這就讓孩子有不好的印象。受災的應該得到更好的照顧,但是沒有。」

就教育觀點出發,也不應在風災發生後,將孩子帶離生長的土地,而是應教孩子面對災難,「透過風災,讓孩子對生態有所體驗。如果把他們直接拉到下面,他們就不會知道。」

游副處長對孩子的安置問題代表教育處致歉,表示此為教育處疏失,將盡速出面處理。並認同「生態教育」觀點:「以後養山、護山,還是要靠你們住在山上的人。孩子要了解他居住的土地。」

一位務農的媽媽表示:「我覺得我們原住民對土地的使用還可以啦!像我們耕作都會看坡度的情形……大的樹就不去砍它。」這些對土地的認知必須傳承,「小孩子也要了解,認識土地,學習應付天災……不是去對抗它,是要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這些都需回到家鄉才能做到。

副處長:沒有廢校問題

對於家長委員們憂心寶山國小地處偏遠、學童人數少,是否有廢校疑慮,游副處長表示,「原住民的學校成立,都有它法律的保障。」不需擔心偏遠小校的資源受擠壓,亦無廢校疑慮,這點希望家長不用擔心。

那麼復校後續情況,何時可得明確說法?游處長表示:「這不是教育處能決定,我們會和縣府、重建會討論。」寶山復校問題,仍待持續關注。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銅鏡社區 [打鬥敘],熱鬧非凡

本社區的關帝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過去每年農曆10月半都會在關帝廟舉辦拜拜,而且家有男丁出生者會在這一天做「新丁粄」(紅龜粿)來廟裏拜拜,拜完後分送村民享用。但隨著工商社會,大家都上班,都用…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社區於12月1日舉辦「十月半大家來打紅粄」,及「鬧熱打鬥敍」活動,這項象徵傳承及加強敦親睦鄰的活動,在該社區的關帝廟前廣場,社區居民熱烈參與,約120人參加。

活動從早上10點開始,在關帝廟前廣場做「新丁粄」,下午則進行一場別開面的「疊紅粄」的競賽,競賽成績出爐後,隨即集合拜關帝爺,而最後的高潮在晚上6點舉辦「鬧熱打鬥敍」的活動,社區居民對這項有意義的活動,除積極的參與外,也希望能持續辦理。

社區理事長林秀風表示,「本社區的關帝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過去每年農曆10月半都會在關帝廟舉辦拜拜,而且家有男丁出生者會在這一天做「新丁粄」(紅龜粿)來廟裏拜拜,拜完後分送村民享用」。但隨著工商社會,大家都上班,都用買來拜拜,許多中生代都已不會做新丁粄及紅粄,因此「社區請來長輩教中生代如 何做新丁粄,以象徵客家米食文化的傳承,也希望這個有意義的客家文化不要失傳」。

981230henrenao-400.jpg
銅鏡社區婦女一起製作新丁粄(羅福貞攝)

除傳統的新丁粄及紅粄的製作外,活動還舉辦創意紅粄的競賽,社區執行長陳雪霞小姐說,有別於傳統的紅粄,特別鼓勵居民發揮自己的創意,製作出各種形狀的紅粄,別有一番趣味。

因此早上10點開始,社區居民集中在廟前廣場由年長的長輩,教導中生代的婦女印新丁粄,並在下午舉辦疊紅粄的競賽,競賽在緊張又趣味十足的氣氛下分3組進行,晚上並分別頒發各組前三名的奬品。

image003
疊紅粄趣味競賽頒獎(羅福貞攝)

晚上6點開始,由社區居民每戶準備一道菜「打鬥敍」的重頭戱上場,全社區有40 戶,除兩戶因有事無法參加外,其餘全部到齊,另外大銅鑼圈的居民也有部分主動前來參與,廟前廣場聚集約120人共同用餐,男女老少或站、或坐集中在此享用 每一家送來的美食,相互品嚐並閒聊,有些還當場詢問美食的作法,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鬧熱非凡。

image005
社區居民「打鬥敘」,男女老少品嚐美食(羅福貞攝)

在親民技術學院推廣部上班的邱紅姬小姐,上班要到晚上十點,但為了今天這項有意義的活動,特地請假回來參加,眼看大夥享用著美食,她卻拿著相機捕捉鏡頭,「她說這些記憶會是未來美好的回憶」;同時也表示,如果可以的話,以後每年春節時,可以用每戶訂桌的方式,讓許多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及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 時,大家有機會共同來聚餐,將會更熱鬧。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失落的塔羅留溪─高中村與興中國小1229

高中村目前實際居住人口約為七百多人,約有八十人從事八八零工。由於早年的遷徙歷程,讓這裡成為布農、南鄒、漢人、排灣、魯凱等各族群雜處的聚落。部落曾努力復育塔羅留溪,可惜隨風災埋於土石中。

一、流失農地與溪流的高中村

農地流失待補助、長期就業需輔導

高中村的洪虎傑村長與部分村民,趕在九月中旬時就已先回山上,與國軍一起清理村落內的土石流,並連絡水、電的修復,為村民做好返鄉前的準備,村長說:「我是想,不先上來的話,如果村子裡路又不通,水電又不通,怎麼說服人家回來重建?所以很多人回來都很驚訝,怎麼村子好像都沒事一樣。」


洪村長談論村子水電、道路、就業問題逐步邁入正軌的的重建過程。

現在的高中村,供水供電已大致正常,農路也搶通得差不多了,目前苦惱的問題是農地毀損或流失的,申請補助不易。

「他們分很多,很細,說法都不一樣。」,村長表示,旱地歸農務課、林地是林務局,作物的損失要找農糧署。有的人靠收桂竹筍維生的,竹林天然生成,算是林地,就不在補助之列。老園子裡的梅樹有三、四十年的樹齡,後來卻被劃為林地的情形也有,「去申請補助還會被罵,怎麼可以在上面種東西。」

土地的使用現況,是世代耕作、靠山吃山的自然演變結果,法令規定和地塊劃分卻是後來才加諸其上的框架。「所以說,我們原住民在山上會碰到很多麻煩。」村長簡單總結連日來尚無結果的奔波。

高中村目前實際居住人口約為七百多人,約有八十人從事八八零工。由於早年的遷徙歷程,讓這裡成為布農、南鄒、漢人、排灣、魯凱等各族群雜處的聚落。因只有原住民身分才可透過原民會申請八八零工,情況特殊的高中村村長特別向原民處反映:「不要只有原住民才能做啊,那些入境隨俗的漢人怎麼辦?」後來還是透過勞委會,為本地十多名漢人安插了性質差不多的「擴大就業」臨時工。

這些工作畢竟仍屬短期,以往鄉公所定期舉辦的就業輔導,因風災暫時停辦,村長希望趕快恢復,「我是特別希望我們年輕人可以有工作做。不要讓一些年輕人沒事做,就會馬拉桑(醉酒)。」


各族雜處的高中村裡,布農族、南鄒族是主要人口,學校的族語教學也是「雙語並行」。

災前成功復育塔羅留溪,心血隨八八土石流走

高中村在七年前,認養附近的塔羅留溪,與鄉公所攜手合作展開護溪行動。一方面是為了阻止溪流繼續遭受毒魚、電魚者的破壞,一方面也配合茂林風景區帶動觀光發展。經過多年復育,溪流恢復往日生態,看得見苦花、高身鯝魚、馬口魚等特有原生魚類,也創造了約一百名的就業機會。往年雖也曾有遭遇水災、魚群被沖走的經驗,但最後仍再度復育成功。

「白天有公所的巡溪員,晚上就是我們輪流固定派兩個人去顧那個魚。」村長說:「因為我們的魚太笨了啦,丟麵包屑給它它就過來,很好抓。」護溪行動是村民們的共識,也是大家的驕傲,「我們都很喜歡,外面來的遊客看到也很欣賞。」

可惜莫拉克颱風過後,塔羅留溪被土石覆蓋,河床墊高,河道的走向和面貌都不復舊觀;無水流過,村民口中「我們的魚」更早就深埋在近二十米的土石之下。「都沒有了啦,白費我們的心血了。」村長相當遺憾,未來如何再營造聚落共同的目標,是高中村重建的一大難題(關於塔羅留溪護溪的過程,請點選這裡閱讀。

河床墊高了近二十米,溪流已,溪流已面目全非。

凝聚村子共同心血的護溪行動已成過去。

9

二、先穩定孩子的心:興中國小

興中國小自10/19復校以來,至今已兩個月,蕭興宗校長回憶倉促復校的情形,得面對堆積校園的土石流,校園也早被村民們飼養的豬、狗等動物占領。「我本來是想說,那隻豬我們拿去烤肉招待大家,他們(村民)說不行,說這隻是誰家的,這隻又是誰的。村子很小,他們都認的出來。」

當時許多高中村的家長因在平地租屋或找工作,未及跟上山,不少孩子都託給山上的老人家、親戚照顧。「我們那時都想,學校百廢待舉,老師也分身乏術,所以都跟家長說,盡量能回來就回來。」

現在,高中村民都已還鄉,學校的事務也慢慢上軌道。校長表示,目前仍希望以先穩定孩子們在風災中不安的心緒為主。「我們辦了許多的活動,盡量讓大家開心一點。」

12/23高雄佛教會來到興中國小辦慈善會,並發放物資給家長和孩子們,興中國小也邀請同樣已回到山上復校的建山、桃源兩校參加。由於聖誕節將至,全校師生在前幾天已忙著布置校園,在早晨慈善會開始前的空檔,先行舉辦了燭光祈福的小聚會。

佛教會舉辦的慈善會活動發放物資,家長領取米、衣物等生活用品。


小朋友穿著鄒族傳統服飾觀賞台上的表演。

校園內師生一起動腦筋動手的聖誕布置。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到九芎林,說在地的故事

廣林俗稱「九芎林」,據說古早時代村莊裡種滿九芎樹,但現僅剩下一株居民家戶前的小樹苗,是美濃距離黃蝶翠谷最近的庄頭,也是文學家鍾理和的著作─「笠山農場」故事發源地,紀念館也位於這個小村莊內。

前言

廣林,俗稱「九芎林」,據說古早時代村莊裡種滿九芎樹,但現僅剩下一株居民家戶前的小樹苗,是美濃鎮內距離黃蝶翠谷最近的庄頭,也是台灣文學家鍾理和的著作—-「笠山農場」故事的發源地,鍾理和紀念館也位於這個小村莊內。

因地利之故,每年暑假的黃蝶祭活動總是少不了廣林社區的身影:從早期「健行至雙溪」,居民打頭陣大步邁向黃蝶翠谷,到今年的「單車蝶道」,小小解說員帶著遊客穿梭在社區的巷弄中,找尋那下一個轉彎會出現的驚喜和意外的景色。

社大與廣林熟識的淵源,或許可以這麼說的,一直以來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這一年(2009),關係開始往前邁進好幾大步呢!春天來臨時,例行的社區拜訪來到廣林,這次與社區居民和發展協會幹部們的會面,約好九月開學時,社區內要開設解說員班;接近暑夏之際,社大的稻草工作坊至廣林社區活動中心舉行,每天都配著熱心的阿公送的飲料解渴消暑,一個禮拜後,學員的作品散佈於社區內的大小角落,感動到不行;九月,正值秋高氣爽時,夜晚活動中心的燈悄悄開啟,「說在地的故事-美濃巡禮,細數廣林」,正式開課!

【大小朋友,認識社區一起來】

在社區總幹事溫文相的協助下,我們找到對了解社區有興趣的學員,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四位帶著稚氣臉龐的小男生們,坐在最前面聽著老師的講課,上台嘗試解說時,該有的禮貌和大將之風可沒少;平常是自家廚房掌櫃的媽媽們,說起天空飛的或地上長的,那細微的觀察力可謂廣林版福爾摩斯;三位對社區已有基本認識的國小老師,希望挖到更多社區的寶物應用於平日課程;紀念館的夥伴明萱以及總幹事溫大哥近乎全勤的出席率,相信對於了解社區會更進一步;幸運地在學期中,又加入兩位年輕的夫妻檔,社區正需要返鄉青年的力量呢!

短短的時間內,看到社區內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同聚一堂,為了解社區而努力著,相信對於社區都是有份期待的。

981228-jiouqyungpic052-360.jpg

社區小朋友和爸媽一起上課,了解更多關於社區的事,小小生力軍值得期待!

【國慶鳥過境,社頂部落行】

籌備這堂課時,除與社大伙伴研擬課程,和社區夥伴們的討論更是不可少,如何引導學員在輕鬆的情境中學習,並從中對於社區有認同感,引發出更多對於社區未來的討論,亦是這堂課所肩負的任務。「觀摩」可說是一個帶有任務卻又不嚴肅的暗樁課程,藉由老師的大力推薦,以及考慮到社區未來的發展走向,故選擇恆春社頂部落為此次觀摩地點。

兩天的觀摩之旅,幸運的我們在午後恆春的天空看到鷹群降落,可惜隔天爬不起來看鷹群起飛;夜間觀察讓我們大開眼界,在黑暗中綻放的棋盤腳花、與林投樹相依為命的津田氏大頭竹節蟲、路上偶遇的龜殼花與青蛇、隱身術相當厲害的澤蛙、以及好不容易找到的螢光蕈,一定要把手電筒關掉才看得到唷!

第二天早上的解說員分享,由部落文化發展促進會蔡總幹事述說部落如何走向今天的種種,部落與墾管處由互相對立到彼此合作的過程,遊客中心外的社區商品,小巧可愛又充分運用社區的素材。

pic 393

遠方的鷹群一有動作,就像發現新大陸般,令人相當激動!

pic 455

夜間觀察時,導覽員正向我們說明待會要注意的事項。

這些的所見所聞希望能夠對學員有影響,哪怕是只有一點點,經過醞釀之後定能有所改變,經營社區本是一條慢慢走猶知箇中甘苦的道路,尤其是培養居民的投入,更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透過上課分享和交流的方式,引導學員為社區做更多想像和投注更多心力讓社區越來越好。

附錄─小小社區通─社頂部落

社頂部落,墾丁里中的排灣族部落(現已漢化),早期因近墾丁森林遊樂區為鎮內熱鬧的據點之一,後因墾丁大街的興起,故漸漸沒落;過去部落內亦曾出現因抓取虎皮蛙等野生或保育類動物之行為,而遭國家公園管理處取締罰款,這也造成居民和管理處間的對立。

2004年,社頂因其豐富之自然資源有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力,屏東科技大學陳老師團隊便於2006年進入社區,進行為期三年的輔導計劃(其中一年為無償),期間與居民多次協調和討論,引導社區完成遊程探勘、解說員培訓、成立巡守隊與資源監測等機制,並協助化解與管理處的嫌隙,成功將生態旅遊與社區結合並推展。

(資料參考:http://blog.xuite.net/pheta/ecotour/26726717)

(作者為旗美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期待復學早日拍板定案─桃源國中、樟山國小1224記錄

縣府宣布一月二十一日為原鄉災民返鄉日,久居山下的桃源國中、樟山國小也將回山上,但會是原址復校或遷移,縣府尚未明確說明,學校希望能盡早還鄉復校,回到原來的軌道。

日前,縣府宣布一月二十一日為原鄉災民返鄉日,久居和春的桃源國中、樟山國小,與和春的合約也差不多在這時到期了。由於村子已確定可返鄉,理論上學校也將回山上,但究竟是原址復校或需要遷移,縣府尚未明確說明,但兩所學校希望能夠盡早還鄉復校,回到原來的軌道。(樟山國小與桃源國中的情形,請點選這裡詳細閱讀)。

山上唯一國中,乘載孩子們的離鄉重量

經歷風災四個月來,桃源國中謝忠保校長協助寄住和春的五個學校物資的調配安排,照顧師生的生活起居,額外花時間陪伴孩子們晚間課輔、打球,填補老師們的忙碌缺口,成為桃源國中師生的後盾。

在和春期間,不時傳出桃源國中將因校園「不安全」而必須遷校傳聞,校長為尋找可能的遷校地點籌劃煩惱;同時常抽出時間上山去看看校園,清理因為無人打掃而掉落的枯枝敗葉,觀察校園週圍土石崩落的情形隨時注意學校的近況,報告給縣府方便做安全評估,做守護校園的努力。

「畢竟是自己的學校嘛。」歷經四個月來的奔忙,校長表示,若真能回到原校,就算放下一顆心中的石頭。

桃源村以上的幾個村內小學,畢業生若不在小小年紀就離鄉,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進入桃源國中就讀,現在學校共有九十多名學生。協助山區的孩子們有能力走出部落,同時有牽掛不忘原鄉,是學校的主要方向。

「我們之前有在辦,讓我們學校畢業的大專生,寒暑期的時候回來做學弟妹的課輔。」校長說,這麼做的目的是讓離鄉念大學的年輕人,與村子的連結不至於斷絕。「不然念大專之後,讀書在外面、打工在外面,部落就沒有年輕人了嘛!」

同時,也讓孩子們看見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希望孩子們看到的不只是因在外工作失意而回鄉的年輕人,而是期許自己也能像回來幫忙課輔的學長姐一樣,外出念書,打開新視野。這樣的課輔計畫,「我們這個暑假也在辦,辦到一半,颱風來了嘛!」校長半是笑半是無奈。

那麼,這類活動回到山上後會持續進行囉?「一定要繼續的,不然就失去回去的意義了。」

臨時辦公室門口,掛滿來自他校的祝福和問候。

校長等在校門口送學生放學的空檔,與進入校園做課輔活動的志工團體接洽接下來的課程安排事宜。據校長說,每天站門口和上下學的學生打招呼,是為了看看孩子們心情、臉色。校長說:「學校裡,不能有一個孩子心情不好你不知道。」

復學之後的重建工作

談起若能原地復校,重建的工作逐項細數,不只要接續學校本來運作的常軌,更要因應日後的汛期提前做準備。

風災之後,校園後方有土石滑落的情形,必須加固擋土牆。除了需申請工程經費外,這一塊校園後方的坡地為私人所有,要做工程也要經過協調溝通。

由於勤和村以上的路還只是臨時便道,崎嶇難行,很多原本住在自家的老師們現在不便天天往返了,教師宿舍也可能還要增設。原本每日有專車接送上下學的孩子們,有部分也需在學校安排臨時的安置地點。

因目前道路狀況不佳,校長考慮明年汛期也許又必須停課。「停課也好,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大家也比較安心。」這次風災發生時,正值有的孩子離家去做集訓,家長住在山上;在路不通、通訊又中斷的幾天裡,孩子擔心山上的家人,父母也牽掛山下的孩子。

為此,學校正準備申請一個計畫,讓孩子們這個寒假繼續上課,暑假提前放,避免汛期來臨時還要往返學校。暑假拉長,剛好可讓校長善用因為風災而進入學校的各方資源,舉辦各種營隊,擴大孩子們的視野,充實假期時光。

回校之後,諸務待舉,看來又有一場好忙了?「忙是沒什麼啦,習慣了啦,重要的是能確定,要回去了。」校長說。


戶外的音樂課 。拿著歌譜、抱著吉他,就能一起合聲,唱上一個午後。

樟山國小準備復校

樟山國小的謝國治校長,原本就是梅蘭村人,從小在樟山部落長大,也是樟山國小的「畢業校友」。風災發生時,「我在山上梅蘭那裡,通訊完全沒有,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8/14自梅蘭徹下山後,就接到八月底要如期開學的消息,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密集的安置會議,終於在和春上了軌道。

接到了準備復學的通知,校長即著手規劃復校後的活動,該找哪些外界團體支援搬遷、開學和復課典禮要一起舉行等,但當前究竟將在樟山部落原地復校或遷到復興分班呢?

校長表示:「還要等縣長去視察才決定。」

原址復校或遷往復興分班?

樟山國小位於梅蘭村附近的樟山部落,學區包括復興村、梅蘭村、梅山村,在復興村設有復興分班,方便村中二十多名孩童就學。縣府曾會同重建小組訪查過樟山原校址,認為後方的山有滑動趨勢,下一次汛期可能為學校帶來危險,於是原地復校或遷往復興分班成為校方需面臨的拉距(樟山國小的情形,請點選這裡詳細閱讀)。

樟山國小歷史悠久,日據時代就已存在,「那時候叫什麼樟山番童教育所,後來實施義務教育,變成樟山國民小學。」也在樟山畢業的校長說,村民都和學校有感情了,如果要棄校轉往復興分班,難免會覺得「心不甘」。

從前樟山每年此時(十二月份左右),都會舉辦四村聯誼運動會,現在這美好傳統雖已停擺,樟山校園仍是村民們的共同回憶。然而學童安全,也是校方的考量重點。「有一種矛盾的心情,很為難。」校長表示,索性乾脆都由縣府去決定。

不過,縣府通知的返鄉期限一月二十一號只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距離二月份開學也不到兩個月,不論復學地點選在在樟山原址或復興分班,都經過重建整理,要及早準備。

復校之後要設避難安置所

不論在哪裡復校,校長表事都希望利用週邊的土地,擴建臨時宿舍,以及廁所等民生設施。「以防再有颱風來,可以做暫時的避難所,平常就當成村子裡的集會廣場。」

另外就是校車接送問題。樟山部落處於三個學區中央,若是遷到復興分班,家住最上面的梅山口孩子,每日通勤時間就會稍微增加。校方希望安排好專車和交通動線,讓孩子們的上下學無虞。


聖誕前夕,外展工作人員在課輔活動中教小朋友製作小禮物——手工巧克力。

3


(上)邊做邊忍不住先吃。(下)完成!


幼稚園教室門口,小手印一起製作的聖誕樹,妝點出一點聖誕氣氛。


放學等帶家長接回的孩子。明天(12/25)請假的小朋友很多,因許多家長先行回山上村子,多數人都把孩子帶回上山過聖誕節。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