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和重建路之「寶來樂樂段」永久屋,最新進度報告

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目前六龜鄉寶來村的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除了須與原承租地主協調土地問題,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八八風災之後,桃源鄉的勤和村民選擇了不同的重建之路,一部分離開原鄉,入住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一部分選擇「離災不離村」在原地重建,並爭取在部落上方的 舊部落平台建造避難屋,供汛期時暫居。還有一部分族人,則爭取六龜鄉寶來村樂樂段的土地興建永久屋,做為村民安遷之所。

爭取樂樂段的過程,也是居民們的漫長等待,除了需要縣府的同意,協調土地徵收、尋求援建單位,也都仰賴政府從中協助。

近日,樂樂段永久屋的進度開始出現轉機,但仍有問題待解決,何時動工在未定之數。今年,村民還是要靠自己先撐過一個雨季。

1
樂樂段蓋永久屋,一直有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現在選定了28、29地號,是無人直接居住使用的地塊。

漫長等待,6/22獲縣長首肯

勤和村民中,選擇前往樂樂段安置的,多數是因在平台上沒有私有土地興建避難屋,或認為災後勤和村的路況、環境改變,無法再供安居,因而決定另覓土地生活。

樂樂段的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表示,大家不願意離開原鄉住進平地的永久屋,還是希望能本著「離村不離鄉」的原則就近找一塊土地。當時,鄉公所回應居民 「堪用土地」的詢問時,表示:「沒有了,只有這一塊地了。」遍尋桃源鄉,要找一塊平坦、安全、又是公有地的,最後有希望的只剩樂樂段。

不過,樂樂段雖處在桃源鄉兩村之間,其實是屬於六龜鄉寶來村範圍;雖然都是原住民保留地,但長期承租給外來的漢人、平地人種植芒果、設置加工廠、造 屋居住,承租中也有多重租讓轉手,土地使用情形較為複雜。爭取樂樂段永久屋,有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要解決;是否能在樂樂段蓋永久屋,居民仍經歷了漫長等 待。

這期間,居民經歷多次專家學者前來勘查,雖然基本上都給出了「安全」的結論,但是否能做為安遷之所,始終沒有答案。直到6/22楊秋興縣長訪視桃源 鄉,也親自視察樂樂段,並在八筆待選土地中,親自指定了28、29地號共約一甲的土地,做為永久屋預定地,預計將容納有意申請的村民約三十戶。

這是縣府第一次對村民們釋出明確承諾,當時在場居民都十分開心,直說「終於放下心了。」不過,樂樂段永久屋的興建雖已由縣府定調,但時隔兩個月後,仍有許多波折。

23
永久屋預定地上有樹木繁密,同時也是當地住戶的生活休閒之處。

砍老樹蓋永久屋?住民疑慮尚待化解

樂樂段一帶長期有漢人在此租地居住,對於將在此處蓋永久屋是否影響原本住民的生活頗有疑慮。其中一位住民黃老師便表示:「縣府的作業太草率,縣長都只進來看一下就走,從來也沒有和我們住在這裡的人溝通過。」

黃老師說,自己在樂樂段租地蓋屋居住,每逢假日都會來此與親友家人共聚,已經二十年,他並在周邊植樹,有許多樹木已經生長得十分茂密。縣府的永久屋 規劃讓他非常擔心,深恐一甲多的土地要容納下三十棟房子加上公共設施,很可能需要砍伐老樹。他說:「這裡的樹都是我種的,我對這些樹很有感情,樹長得這麼 漂亮,砍掉多可惜。」他並因此投書縣府原民處,希望保留這些樹木。

對此,原民處處長谷縱表示:「縣府不可能去砍那些樹啦!會跟建築師商量,設計上盡量不要說去動到。」樂樂段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也認為:「我們也是覺得那些老樹很漂亮,也有問縣府,是不是蓋房子的時候可以避開一些。」

據悉,樂樂段永久屋的土地取得已經多次協調未果,6/22縣長親自指定的28、29地塊,已是盡量選擇無人居住使用的地塊。但即使沒有人直接使用,附近的居民都在此地居住二十年以上甚至更久,許多人都擔心在此大興土木、改變環境,是否會對自己本來生活造成影響。

一位不願具名的太太便表示:「我們不是不願意(讓桃源鄉民在這裡蓋永久屋),但是希望不要影響我們的生活。」黃老師則認為:「說不會影響是不可能,只是希望減到最小啦!」他也特別強調,居民並非一意抵制,只是希望縣府在決定前,能充分跟真正居住其上的住戶溝通協調。

土地取得問題,縣府仍在持續與承租地主協商中。而勤和村民遷移後,將與樂樂段住戶共享生活環境,如何取得平衡令雙方都可安居,還待政府展現智慧。

除了土地取得,縣府也尚在聯繫有意願的援建單位。谷縱表示,除了協調土地使用、經費來源之外,願意入住樂樂段永久屋的申請戶也已進行初步審查,「都是齊頭並進在進行。」

但無論如何,今年樂樂段居民還是要靠自己度過雨季。樂樂段重建會會長曾江清水在自家huma(農園)翻修工寮、增加隔間,當做是自力救濟的「汛期安 置」。他說,還是希望政府「前面的作業快一點,蓋房子的時候就慢一點。」希望興建時不要趕工,畢竟那裡是三十戶勤和村民的永久安居之處。

4
曾江清水的工寮。位置比勤和部落稍高,在沒有安遷前,這裡就是一家人暫時的汛期避難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學校在哪裡(3) 南沙魯孩子的流浪求學路

八八風災一年,那瑪夏鄉內兩校都出現「遷戶籍才能就讀」的問題,村民Ibu 直言:「是不是相關人員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我們的孩子就因為這樣沒有學校可以讀?」

8月30日將是全國中小學的開學日,那瑪夏鄉內的三所國小、一所國中也將在明天迎接新學期,但除了三民國中、民生國小可在舊有的校園開學外,民族國小、民權國小的學生依然必須過著暫借旗山國小、三民國中校舍的生活,對這兩所學校的學生而言,「學校什麼時候會蓋好?」已經夠讓孩童感到困惑,現在卻還必須面臨另一個問題──「想就近就讀,必須先遷戶籍。」

原先那瑪夏三村各自有一所小學,民族國小在去年八八風災中全毀,選擇居住永久屋的村民,子女也跟著父母移居山下,找尋鄰近的學校就讀;或是仍繼續在借用旗山國小教室的民族國小中就讀,山上的孩子則是分至民生國小、民權國小完成學業。

dsc09427-450.jpg

民族國小的學生在八八周年時回到廢棄的民族國小,過去的學校已毀棄,未來的學校在那裡,還不知道。

DSC09431

想讀書,必須先遷戶籍?

南沙魯的Anu,兩名子女在災後都轉到達卡努娃村內的民生國小就讀,上學期末,學校老師告訴孩子「必須把戶籍遷到達卡努娃村內」,Anu與妻子考量到民權國小距離南沙魯較近,接送孩子也較為方便,因而打算將兩個孩子都轉到瑪雅村內的民權國小上課。

上周,妻子向民權國小校方詢問轉學的相關事宜,卻得到令Anu夫妻都感到不能理解的答案:「你們戶籍遷過來了嗎?」

但是,依據教育部公佈之莫拉克風災國民中小學學生安置及校園復建計畫中詳列協助受災學生就學安置、課業及心理輔導辦法中提到:「對於安置於親友家中之受災戶學生,得不必遷戶籍而依其意願寄讀他校。」(計畫內容見文末附錄)

以南沙魯的現況為例,民族國小的復建地點並非在山上,學童只能選擇就近就讀,且辦法中明訂:「得不必遷戶籍而依其意願寄讀他校。」

學管科長:我親自處理

28日晚間,原住民族電視台現場直播節目「原地發聲」特別請到嘉義、高雄地區的教育處官員到場說明「山上的孩子 學校在哪裡」,Anu透過現場call-in向高雄縣政府教育處學務管理科科長楊檉楷陳情,楊檉楷回應:「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狀況,八八風災有關就學學籍的問題可能是家長跟學校的誤解,那等一下電話留給我,我禮拜一親自處理,因為應該不會這樣子。」

令人不解的是,八八風災一年,關於就學安置的相關辦法也早已公布,為何在那瑪夏鄉內兩校都出現「遷戶籍才能就讀」的問題?村民Ibu 直言:「是不是根本相關人員就搞不清楚狀況?我們的孩子就因為這樣而沒有學校可以讀?」

Anu 的兩名子女在周一就能得到「我可以去哪裡念書?」的答案,學管科科長的明快處理方式也的確為Anu夫妻解決了問題,但倘若還有其他地區的學生也出現一樣的困境,科長能夠親自處理的案例有多少?或者我們該問,「相關的承辦人員,你們準備好了嗎?」

DSC08921
孩子們因為民族國小沒有了,所以分散到其他國小就讀,八八週年也跟著父母去凱道抗議,希望找回自己的民族國小。

附錄:莫拉克風災國民中小學學生安置及校園復建計畫,請點選閱讀。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縣市合併之後,我們第一個遠景便是水資源的治理整合。曹公圳的建設,早期作為農業灌溉…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1)。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旗美社大高雄縣市合併論壇之四】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

時間:99年8月6日(五) 19:30-21:30

地點:加捷科技二樓(美濃鎮泰安路351號)

引言一:【環境治理】魯台營(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

引言二:【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劉孝伸(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

與談人:盧維屏(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主持人:張正揚(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記 錄:劉津君(旗美社區大學專員)

【前言】

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舉辦過三場(旗山、美濃、甲仙)的縣市合併論壇,這次是第四場,也是我們第一階段的最後一場,我們特別邀請了高雄縣市政府方面的代表,綜合前面三場的問題一併討論,然而高雄縣政府的代表卻因時間無法配合而未能出席;之後,我們也會評估是否再接續此議題舉辦相關的活動。

P8068849 P8068814
縣市合併論壇

【環境治理】

引言人:魯台營(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

一、緣起

其實這次全台灣縣市合併的議題,高雄是唯一由下而上,由民間推動起的。高雄在好幾年前,就由一些環境運動、公民運動團體加上一些專業人士開始關心這件事情,由前年開始,台中談到縣市合併的問題,高雄也就趁此機會推動。

為什麼要推動縣市合併?從1960年開始,中央將高雄定位於重工業城市,加上很多土地都是國有的,因此在都市計畫時,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大約只有一半的土地,我們周圍的港區、工業區以前都不在都市計畫的範圍內,這些都是由中央管的,以後的發展方向也都是由他們決定,於是大量都市未開發用地被變更為工業用地。

所以,我們期許縣市合併後能得到主控權,讓土地做更合理的運用。若以國際的例子來看,做為一個直轄市,我們的規模是不夠大的,從前年開始,台中縣開始推動合併,加上台北縣升格,如果高雄縣市不合併的話,我們便會因為缺代乏競爭力而失去立足點。

P8068907
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

二、水治理整合-城市活水計畫

從環境的角度來看,我們跟屏東一樣古早是一個峽,因為高山不斷的沖刷,形成了沖積平原,高雄在四百多年前,從鳳山以西,大多是沼澤區域,在發展上有受限,後來經過重建,慢慢才開墾成用地。

我先舉個例子:德國綠色之都,弗萊堡。它常因為阿爾卑斯山融雪而淹水,所以他們建了許多引水道,把水引到都市的所有角落,分散了流量,另外也兼具降溫、美觀、飲用……等功能。這樣的城市,給我們什麼啟示

當高雄縣市合併時,我們像極了這樣的一個城市,若將美濃這塊平原放大,我們發現美濃同樣有許多的水圳密佈其中,這是在一百七十年前開闢的曹公圳。

在縣市合併之後,我們第一個遠景便是水資源的治理整合。曹公圳的建設,在早期是作為農業的灌溉,幾乎貫穿了高雄的主要地區,現今也還有許多脈絡留了下來,對愛河來說尤其重要。

八卦寮是半屏山與觀音山聚集成的谷地地形,聚集的壓力讓這裡有了湧泉,加上曹公圳灌溉剩餘的水,成為愛河的上游,但後來卻開發成住宅區,愛河的上游也因此而斷流,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重新思考愛河整個水系的永續發展,希望將來水源可以更充足,也更乾淨。

未來改善水系的關鍵在蓮池潭,蓮池潭早期是農業灌溉用,都市開發之後,已沒有灌溉的功能,很多渠道也被封閉了,因為水無法流動,很容易變成死水。所以我們希望能把水路打通,一部分的水流到愛河,一部分流到海裡面的南海大溝,把斷掉的渠道接回,透過水的自由流動,讓蓮池潭不再是「死水」,我們希望透過縣市合併,能夠完成這件事。

三、以生態取水取代堰壩,改變大高雄取水的模型

大高雄80%的取水是仰賴高屏堰攔河取水,方法是利用攔河堰提高水面高度來引水,這種取水方式,後來造成了許多問題。

2004年7月敏都利颱風後,高屏堰因上游大量砂石沖刷而堵塞,之後每逢大雨就堵塞「陣亡」,無水可用。我們早期做越域引水,從甲仙引到南化水庫,九十二年完工,九十三年敏都利颱風來時,便損壞了,之後修了三年多,到了2009年8月8日,又再次損壞,目前已經修好,每天約可供水二、三十萬噸(本來有八十萬噸),所以,綜合來說,我們大多是用河川取水的方式。

在我們認知之下,台灣河川湍急,雨季集中,所以要喝水,就要蓋水庫,所以當初積極想要在美濃做水庫,其實這是非常荒謬的邏輯。相較於美國,台灣的地形非常陡峭,若是蓋了水庫,光是儲水量就差距頗大,加上我們有很多的淤積跟斷層,也會降低水庫的壽命,所以台灣很不適合蓋水庫。

以百年來的用水經驗,尤其是經過八八水災之後,我們深切體認到,台灣對環境的調查非常缺乏。日本人從一八九五年,花了十年的時間,加上數千名的專業人員,對台灣環境調查得非常清楚,之後出版了調查的刊物(台灣堡圖),我們把當年的刊物對照現在的衛星圖,誤差非常小,對於此,我們台灣是十分慚愧的。

我們最重要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每年經費只有五億,而一所高中,每年的經費就有兩億;由於經費不足,學者們能研究的範圍自然相當表面,所以造成了許多災害之後,例如日前發生的甲仙大地震到現在仍然無法判定是哪一條斷層造成,因此到現在仍是「盲斷層」?縣市合併之後,高雄都政府該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對高雄的地質做一個完整的調查。

在台灣,如果要抽地下水來喝,我們馬上會想到地層下陷的問題,但現在的美濃,還是有許多地方在喝地下水,因為美濃是沖積平原,從地面到岩盤有很大的儲水空間。過去,從屏東平原到高雄平原,曾因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近年來農業與養殖用水大量減少,每年會從上游補注地下水進來,現在已經沒有地層下陷的問題(已下陷的部分雖無法回復),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湧泉,我們該如何更有效利用?

縣市合併之後,整合整個區域,做真正的越域引水,把屏東湧泉剩餘的水拿到高雄來喝。

四、有效的取水方法

一九二○年代,日本人鳥居信平在林邊溪上游開闢了二峰圳,他在河床上設置了集水廊道,使用有孔管渠水平或傾斜埋設於含水層中,汲取伏流水或淺層地下水,卡玫基颱風來的時候,我們有用這個方法取水,發現水是非常乾淨的,相對克服了高屏溪混濁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傍河取水」的方法,是八八風災後大高雄主要救援用水。傍河取水是結合地下水和地面水開發的優點,主要依靠地面水的引滲補給,利用地下水儲存空間進行調節,經過水岸的過濾能使地面水得到天然淨化,同時也可增加地下水的開採資源,擴大現有取水工程的出水能力,防止因地下水過渡開採而造成環境問題。

一個井的造價是六億,每天可取15萬噸的水,美濃水庫當初造價是700億,而越域引水的工程預算212億,每天卻只能取60萬噸的水。

美濃當時面臨水庫問題時,我們開始去關心,發現美濃的地形不適合做水庫,那麼,又該如何解決用水的問題?當時便參考荷蘭人工湖地下補注的工程,將地水引到飽和的人工湖,透過土壤跟砂的過濾自然下滲,荷蘭的學者說,美濃最適合做地下水補注。其實美濃大部分的地方都不需要挖人工湖,只要想辦法讓水流能夠下滲,整個美濃便是一個很好的地下水庫區。

高雄市應該成立自來水公司,擁有自己取水的權利,不然中央的取水完全是以工程導向(做水庫)。美濃是一個水資源保護區,可發展有機農業,農業回歸的水也可以下滲,所以農藥用得少,水質才會更好。

早期,水的問題一直讓我們困擾,主要是因為漏水率太高,以全台灣來看,大約有30%的漏水率,早期吳市長的政,在高雄換了許多水管,高雄的漏水率是最低的25%,最高的是台北的38%,如果縣市合併之後,由我們自己掌控水資源,換了水管,從25%降到15%,每天可以增加三十萬噸的水,就可以少開發很多的水庫。

五、工業問題、國際機場的建立

高雄市的工業區是在城市的邊緣,合併之後就變成在城市的中間,地理中心的土地做高污染使用完全違反都市發展原則。早期,竹科的廢溶劑非常多,為解決這個問題,水泥廠試燒了兩年廢溶劑,目前也還在燒廢輪胎,但水泥業是直屬中央管理,非地方可管。另外,中油地下管線破裂漏油,旁邊的蔬菜園卻長得非常好,就把這些菜賣到台北去,這是一個很諷刺的問題。

那麼,接下來的遷又該怎麼進行?高雄的中油承諾2015年後就要遷廠,至今卻未提出土地改變使用計畫,如果現在不趕快處理,將來會是很大的問題。

合併之後,我們有更大的空間來討論新機場的計畫,發展更好的南部國際機場,目前考慮在七股、彌陀、南星、屏北等地擇一建設機場。高雄機場現在最大的困難是跑道太短,無法降落747全貨櫃(載人可以),所以必須增加長度,因為它不在高雄的中心,也許我們可以改到南星來建機場。

另外,因為台南人比較能夠接受,便考慮在彌陀建機場,它比較重要的問題是,需不需要填海造路,從阿公店溪的出口北邊開始有國家重要的濕地,也有人提出與空軍的跑道做結合,之後也會考慮到遷村或漁塭收購的問題。

六、公民決策,高雄開始!

最後,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縣市合併之後,在整個討論決策的過程,我們有沒有一個更成熟的公民決策方式,想辦法推動公民決策的機制。以前決策都是政治人物在做,但他們是人民請來的「管家」,管家是要幫我們做事的,如果我們的國家要更民主化,便需要更多的公民決策機制。

長久以來,「政客」把參與公共事務與政治劃上等號,透過「政治是骯髒與黑暗的!」把「政治」與「公共事務」一起污名化!隔絕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使公共政策不透明,進而獨攬公共決策與私利。

我們希望公民的決策能從高雄開始,縣市合併之後,我們希望當選的市長,能夠每年有十個(以上)公共議題讓我們用公民決策來做決定,並成立一個公民決策的專門單位,一年內通過高雄市「公民決策」自治法規,期使公民決策有法源及運作機制!

(系列待續)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如果世界上這些進步的城市都能維持都會區以外的鄉村景觀,那麼我們台灣為什麼非得把所有的鄉鎮都變得跟台北一樣?我們是否也可以期許,未來市政府規畫的藍圖中,能保留我們農村景觀,與都市有所差別。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1)。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引言人:劉孝伸(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

我們不需要再去討論高雄縣市該不該合併,因為這已經是必然的結果,對於其中的利弊,未來該如何去取捨好的地方,避免壞的地方?我們會以鄉村地區的角度來關心縣市合併的問題,我跟一些美濃地區的鄉親做過一些交談之後,有些議題是我們比較關心的。

P8068933
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

一、行政區的劃分的考慮

今年八八水災過後,我們在旗山區有一分夾報,標題寫得很聳動:「(八八水災,)小林滅村,(縣市合併,)旗山滅鎮。」,內容是說,跟據內部的消息透 露,縣市合併之後,未來旗美九鄉鎮會併為美濃區,旗山區就不見了,所以他們就例舉了自古以來,美濃是屬於旗山的一部分,所以應該是旗山存在,美濃消失,因 此,這樣的規畫對旗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但就美濃人的角度來說,當然也有不同的看法,那麼是否有別種選擇?我們希望以文化的認同做分區的依據。美濃、杉林和六龜一部分,大多都是客家人,是否可劃為客家自治區?

二、區域的角色和產業的衝擊

剛才魯老師有提到,在高雄區有些受污染的地方,還是繼續生產農作物,然後運到別的地方販賣,我們美濃幾乎是一個未受到重工業污染的地方,有著非常肥 沃、乾淨的土壤,如果我們將來在城鄉的發展中,能定位在生產大高雄地區的糧食,提供安全的糧食,並作為城鄉交流的基地,以農業生產作為未來規畫的遠景,那 麼美濃未來便較不會受到外來工業的污染,大高雄地區也能吃到安全的糧食,讓美濃被認同。

另外提到一個題外話,因縣市合併,目前美濃的農地價格有慢慢上升,可能有些人看好美濃未來土地增值的空間,所以開始在獵地,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機會還是危機?

也許有的鄉親會認為我的土地增值很好,就可以把農地變賣,到都市去生活。但就整個美濃地區的產業發展來說,農地價格飆升,將來會是個隱憂,因為土地被這些有心人收購以後,很有可能在未來的都市計畫裡面,逐步被變成建地,這將影響到未來台灣的地景(景觀)的改變。

三、農地的所有者和用途的異動

雖然現在都是農地,但還是有許多人在農地上建農舍,如果以後這種情況變多,我們從旗山騎車到美濃來,兩邊都是高大的水泥牆,當主要的道路兩邊都被變 為建地的時候,我們在美濃的街道上看到的跟在市區的街道上看到的景觀是一樣的,我們的後代要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嗎?如果合併之後是這樣子的話,雖然合併會帶 來城市的進步,但我還是寧可選擇不要合併,停留在這樣子的階段。

是否可能定出法條,或在土地利用的規劃上,讓美濃的土地維持農業用地,以提供大高雄地區的安全糧食,於此,是否有什麼對應的措施?

徐世榮老師在之前縣市合併的論壇中曾提出,歐洲國家為了鼓勵年輕人回到農村工作,採取了直接對地、對人的補貼,而不是對農作物的價格去做調整,因為那違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則。

事實上,我們在農村種植農作物,並維持農村的景觀,對於整個都會區發展是有貢獻的,而這種貢獻是應該被付費的,而不是單純去論一公斤的稻米價格是多少,這種貢獻不該只以最後農產品的價格來做衡量。

四、農村的景觀的維繫

我們去到市區,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非常的美麗;同樣的,都市人來到鄉村,也會讚嘆鄉村的美景。如果縣市合併後,我們走在美濃的街道上,同樣 看到五彩的霓虹燈,會是什麼感覺?我們看到牆上的畫作,這種美景已經不存在了,因為自然的河流已經被水泥的堤防所限制住了,這是我們感到很無力的一點,因 為水利單位以安全做為出發點,我們也不敢發表太多反對的意見,所以這個景像只能在記憶中存在了。

是否可以讓鄉村的景像還是鄉村?這其實不是一己之私,我們看到很多國際性的城市外圍,農村的景像可能跟一百年前一模一樣。以梵谷為例,其畫作現今已 變成世界上很重要的文化遺產,日本人很迷梵谷,我前幾天看到一部日本人拍的片,以梵谷的畫作為主題,在荷蘭找到當初梵谷做畫的地方,他們的風車、小橋、河 流,跟梵谷當初做畫時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甚至,荷蘭人為了促進觀光,他們還有梵谷的觀光列車,按照畫作帶你去參觀真實的場景。

如果世界上這些進步的城市都能維持都會區以外的鄉村景觀,那麼我們台灣為什麼非得把所有的鄉鎮都變得跟台北一樣?這樣才算進步嗎?並不見得。我們是否也可以期許,未來市政府規畫的藍圖中,能保留我們農村,甚至進一步規畫農村的景觀,與都市有所差別。

最後,還是要呼應魯老師提的,大高雄將來水源的問題,即將成為我們美濃要共同承擔的問題,期許魯老師提出的永續取水法能成為我們將來主要的取水方 式,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美濃建水庫的困擾。當然,也有鄉親希望將來美濃的道路可以變寬,蓋許多高樓大廈,所以我們也要去影響周邊的人的想法,我們的語言、文 化才不會流失。

(系列待續)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3)與談討論

不要害怕縣市合併,因為它讓我們思考一些問題,如果不做,台灣不會前進。我們把縣市合併當作一個理順的過程,過程中才有機會談一些問題,透過討論跟思考,我們才能有所改變。

編按:本文為旗美社大舉辦之【高雄縣市合併系列論壇】系列之四記錄文章,因原文較長,切分成三篇刊登,本文為系列之(2)。另外,該論壇其他記錄文章連結,附於文末,敬請移架閱讀。

【與談】與【互動討論】

與談人:盧維屏(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因為台灣人現在比較不信任政府,所以在這種前提下做的規劃就比較不容易是理性的。很多縣市合併後的問題,是之後才開始,現在也不太會去談到「旗包美」或是「美包旗」的問題,就算有,那也是一個漫長的政治過程。

高雄市現在所有官員們,的確不了解美濃,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不要去期待一個英明的縣、市長來幫大家決定,那樣有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們還沒有得到 足夠的了解跟資訊。如果公民參與要變成真的,就是要有資訊,當民眾得到資訊的能力跟政府相同時,就不會去害怕政府,因為我們(政府)知道的,你們都知道, 透過資訊的公開化,自然而然就會有公民參與,利用資訊的力量去控制決策組織,解除對政府的不信任。

不要害怕縣市合併,因為它讓我們思考一些問題,如果不做,台灣不會前進。我們把縣市合併當作一個理順的過程,過程中才有機會談一些問題,透過討論跟思考,我們才能有所改變,現有的問題,才有解決的機會。

P8068958
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盧維屏

【第一階段互動討論】

宋財祥(釀酒業者):

高雄縣市合併後,我們美濃地區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認為高速公路的延續不夠,希望能到美濃、旗山,讓交通更有發展性。

任懷鳴(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

一、資訊不對稱,造成現在對政府不信任,如何要求政府開放資訊?如果要做公民決策,資訊平等是個前提,也許我們要開發自己的資訊平台。

二、請問魯老師,未來大高雄的水資源,恢愎過去的水資源設計的可能性跟危機?成立一個自來水公司,對政府有什麼誘因?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政府來做這件事?國外的自來水公司是民營的,若政府不願辦,一旦私有化,水的價格可能會上漲。

三、請問劉理事長,農村的規模該如何保住,是否把美濃設為農業的保護區?以現在主流的開發思維,如何說服政府保留農地?

林再興(農民,客語發言):

我是土生土長的美濃人,美濃的好山好水生產了很多有名的農產品,我們要劃設一個客家特別行政區,讓客家人有自己的地方,種植農產品讓大家吃。我們不能蓋水庫,之前我們請了一些學者來研究,以地質上來看,美濃不適合蓋水庫,也不需要。

盧維屏局長:

客委會有個基本法規:為了確定地方的歷史文化,如果是在既有的行政轄區之下,是可以劃設特別區的。然而,我們也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規劃,也許是為了維持好山好水,也或許是錢(補助)比較多,做文化保存、地景保存,是要花錢的,不能說完全不動它就好。

若以土地所有權來看,這也是一場硬帳,因為有很多土地是私有的,所以在行政上,也很難用政府的力量去強制不能賣,我們應該要設法提高它的經濟價值(例如峇里島的觀光產業),才能提高文化的保存。

魯台營老師:

建立水系統最主要的問題,是因為很多土地不是高雄市政府可以掌握的,有很多高雄的土地是別的(中央)單位的,如果以後都是高雄都,也許可以用都市計劃的手段來規畫,做利益的轉移,也更有彈性。

目前在都市計劃的規劃中,美濃在第一個階段是不會變動的,將來才會慢慢調衡,美濃以後會面對農再條例的問題,目前看來,這個法案通過還是由上而下,受限於權利,有很多東西不能實際來做。之前在美濃在反水庫的公民凝聚是很好的,所以在公民決策上是很有機會的。

縣市合併之後,我們能談的層次會更高,也有更大的影響力。我們相信合併後較有可能實現我們的期許,提高公民的成熟度,政府也就更能接受我們的訴求。

P8068916P8068948
現場互動討論

【第二階段互動討論】

徐華盛(有機農民):

一般的農業界的老前輩會擔心農民被邊緣化,所以美濃要發展有機農業,結合美濃客家人的「硬頸」經神,成立有機專區,確立美濃的地位。

吉洋人工湖的發展帶有政客的利益,當官啇勾結時,我們該如何解決?很多的官員,坐著公務車來看一看就走了,來到美濃,鞋子要脫掉,坐在田埂上跟農民談天,多跟農民接觸,真正了解農民及農業,農地也要有政策,農業才會有出路,政府才能真正得民心。

黃鴻松(八色鳥協會理事長):

如果我們有機會去高雄自由路,那一段的愛河現在改用生態的工法在施工,但現在美濃還在用水泥築堤,原來農村該是最自然的,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比較新的概念反而是從都市回來。另一個例子,現在高雄市的學校都把圍牆打掉,在美濃卻是把小孩子圍起來。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要去思考,這是什麼原因?一個最安全的地方,卻用最不自然的方式來建造。如果真的要先有經濟價值才來談保存文化,我不太有信心,有沒有法律可以先把文化保存下來,才來談經濟?例如景觀條例,把能保存的先保存下來,再來談營造。

黃森蘭(高雄縣導覽協會總幹事):

「走上走下,不如美濃山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感受出美濃人對這塊地的親密及自信。我們美濃在八八水災之前,一個月大約有一千車次遊覽車到旗山、 美濃,目前大約恢愎了三分之一。美濃的觀光重點是什麼?它不像旗山這麼繁榮,這是一個很典形的農村,我們該如何保存?美濃合併之後,如果變成都市,我們的 老人家就會感覺像在坐牢,我們要如何保存現有的情況?

剛才盧局長提到了資訊透明化的問題,但目前我們在旗美區,也只看到社大辦的縣市合併論壇,都沒有看到政府為縣市合併做了什麼?當時高雄市候選人為了 民調來到美濃,告訴我們,在高雄市講農業,沒有人知道,所以特別來請教,以此爭取民調支持。高雄市沒有農業部,以後對美濃農業發展會有什麼危機?這是我們 現在非常擔心的。

宋美春(高雄市國中退休老師):

我退休後便搬回來美濃,回鄉是因為美濃有好山好水,更有好的文化,我們都夢想,退休後,能回到美濃居住。我們的願望是保留美濃的客家文化氣息,恬靜的田野風光。

王敏州(建築師):

我曾看過盧老師以前寫的書:「市民的社會」,我想知道盧老師從學生時期,到現在的想法,有沒有改變?當市民社會變成公民社會,又該如何來看社區營造?另外,從官方觀點來看,都市有都市的設計準則,那麼鄉村是否有什麼設計準則?

黃淑玫(美濃國中英文老師):

今天,大家都提到想保留農村,然而,目前美濃十分之一的農地可以蓋農舍,其他十分之九都填平做園藝造景,這樣的現況,是我們很不願意去面對的,所以,我們美濃的文化保留,是很急迫的。

盧維屏局長:

美濃的地,多一分水泥化,都會讓我覺得不舒服,如果我能決定,我希望能夠再多回去一點。現在很多建築弄得像歐洲別墅,讓我覺得很反感,我也知道住在夥房裡面,並不一定是那麼快樂,因為它也會慢慢慢壞掉。

因為美濃在高雄水源的上游,在水質上也有很好的條件,用農藥是很可惜的。然而,做有機是很痛苦的過程,土地都是需要被檢測的,做有機要非常有意志力。

我們必須承認美濃目前在改變中,例如水泥化的趨勢,不要太相信來承諾的人,當了官之後,會有官的思維,對於公共事務的考慮會多一些,也會更了解它的 不可行性。我沒有變很多,我從大學開始就在做社區營造,我也不知道我會做官,所以當年反抗政府的意志還有些存在,我想,在政府跟民間,我還是比較站在民 間。

高雄市政府合併後,確定新增了農業局,這是一定會存在的機構,而且不是小的,是一個大的機構。

魯台營老師:

大家對於此不要太緊張,美濃人要慢慢把意識聚集起來,發表出去,才會讓人家注意到,把聲音發出去,得到社會的重視,美濃就會有新的定位。

劉孝伸理事長:

農業是一個很古老行業,也是一個很永續的行業,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會有農業。但農地很容易被改變用途,要變回來卻是很難的,我們希望鄉親能有共同的意識,好好保存我們的農業。

【結語】

我們在第一階段的縣市合併公共論壇,總共辦了四場,讓我們主辦者很有收穫,今天的討論,也擦出了許多火花,接下來我們還會再評估,考慮辦下去的可能性。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今天的討論不是講過就算,而是能被繼續討論,造成影響力。

(系列結束)

延伸閱讀: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1)環境治理
高雄縣市合併,我們關心是…(2)行政區劃與農村景觀衝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上)
高油價時代的台灣農業(下)

阿禮部落:遷居族人適應新環境,留在山上的族人等待新生活

山下的阿禮族人慢慢適應山下生活,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還在等待新生活的到來,「避難屋」的下一步該怎麼辦?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由於當初阿禮部落面臨遷村問題時,部分的族人決定要留在原地繼續山上的生活,於是決定不申請「永久屋」,以至於目前阿禮部落的魯凱族人行成兩個截然不同方式的生活局面。

風災一年過去了,部分遷到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目前都已入住於長治百合部落園區,正在適應著山下「永久屋」的新環境,然而,未簽訂入住「永久屋」,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仍在等待是否可以搭建避難屋,等待新生活的到來。

阿禮部落留居戶的下一步該怎麼辦?似乎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一個部落兩個生活

風災後阿禮部落魯凱族人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悄悄的開始各自步上新的生活軌道。阿禮村長唐輝次表示,搬進永久屋的新生活一切都還在適應。

他表示,在山上生活的一切都很簡單,想要吃菜,可以就近到自己的田裡摘,都不用錢。現在,山下一切的生活出門就要錢,開銷要比山上來的多。他說,「山上的生活還是比較舒服」

而目前,選擇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正在一邊解決生計問題,一邊等待搭建避難屋的行政程序許可。

image003
阿禮村長唐輝次表示,在山上生活的一切都很簡單。山下一切的生活出門就要錢,開銷要比山上來的多。

留居戶:自己還是要給自己想辦法

八八風災後,由於山上的狀況還不是很穩定,一切都還在觀察當中,但決定要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清楚知道,風災過後生活最基本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自己處裡,總不能什麼都要別人幫忙,自己還是要給自己想辦法。

為了顧及汛期時期的安危以及山下穩定的生活,阿禮留居戶也共同集資在山下購買搭建避難屋的預定地,為未來不確定的汛期生活做準備。

在其它災區很多搭蓋避難屋發生的問題下,阿禮部落的留居戶也表示,不希望自己偷偷摸摸的去蓋,因為會有很多問題,住起來也不安心。為了處裡山下避難屋的問題,也為了不影響其他阿禮部落申請永久屋族人的權益,決定要留在山上的留居戶,也都很特別小心的處理申請避難屋的問題。

image001
阿禮部落的留居戶都表示,要持續山上的產業,就得避開汛期的安全問題,山下是很需要有避難屋做為臨時居住的空間。(通往阿禮部落坍方路段)

「避難屋」,很希望有政府的支持。

目前透過靜宜大學專案計畫在協助阿禮部落留居戶處裡申請避難屋進度的柯威表示,目前阿禮部落的留居戶都表示,要持續山上的產業,就得避開汛期的安全問題,山下是很需要有避難屋做為臨時居住的空間。

他說,雖然聽說政府會搭建公共避難屋,但這對留居戶來說其實是非常不便的。若每次颱風來臨就要趕緊打包到山下的避難空間居住,或快速趕下山找個臨時避難空間居住,對於生活實在是沒有安全感。

阿禮部落留居戶先前面臨沒有足夠資金搭建避難屋的問題,到處奔波。後來資金有著落後,卻因屏東縣政府不答應讓世界展望會協助阿禮部落的留居戶搭建避難屋,而使得目前申請的進度陷入一度停擺的狀態。

目前,阿禮部落召開完畢搭建避難屋的籌備會議,正在積極爭取近一步與屏東縣政府有更進一步的溝通,也讓山下的避難屋能夠盡快有新的進度,讓生活快點穩定下來,結束居無定所的生活。

除了縣府之外,柯威也表示,也擔心重建會的介入,影響到世展會可以幫忙的空間以及意願。因為在處裡避難屋的過程時,重建會也特別南下關心處理的進 度。但重建會一再表示,避難屋兩年後還是會拆除,兩年後若是要避難,就是分散到各營區去避難,例如像現在的隘寮營區,將來避難的方式會是用這樣的方式安 排。

9戶留居戶的未來?

阿禮部落的留居戶,目前只剩下9戶確定要在三和南村搭建避難屋,而部分族人放棄不搭建避難屋的原因,也都是因為面臨最現實的經濟困難。

柯威表示,當初重建會也來訪視了解部落的需要,重建會也強調若是要蓋避難屋,兩年後確定還是要拆除,並且希望留居戶可以在重建條例內的限制去蓋避難屋。他也表示,目前申請的進度能不能蓋,還是要看縣政府。

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已經開始慢慢適應山下的部落生活,而選擇留在山上的9戶留居戶,卻還在等待新生活的到來,阿禮部落留居戶「避難屋」的下一步該怎麼辦?似乎沒有人可以很有把握的回答。

image005
風災一年過去了,部分遷到山下的阿禮部落族人目前都已入住於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然而,未簽訂入住「永久屋」的留居戶,卻仍就在等待是否可以搭建避難屋。(霧台鄉阿禮部落,包泰德、古秀慧家屋。)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我的年輕農夫朋友

這是我認識的新朋友,榮展,七年級農夫,開朗、熱情、可愛。他的存在,讓我有了希望,不只是對有機農業,而是對整個台灣農業的價值,重新燃起希望。

這是我認識的新朋友,榮展,七年級農夫,開朗、熱情、可愛。他的存在,讓我有了希望,不只是對有機農業,而是對整個台灣農業的價值,重新燃起希望。

990829rungzhaoyip-450.jpg

我很高興可以認識他,很感謝老天爺在這個時候安排他出線。

其實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了,他是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攤位之一,我有段時間常常去這個市集採買,他的小黃瓜、紅蘿蔔、玉米…都種得很好,賣菜的時候也很健談,笑容可掬,同時帶有一點點孩子氣的幽默風趣,所以,我用可愛來形容他。

原以為他是個好孩子,幫種菜的父親來賣菜的,最近聊多了,才知道,原來,他已經是獨當一面的農夫了,今天聊到有個朋友種的菜是交主婦(聯盟)的,他馬上接話問:

“妳知道他們比較缺什麼嗎?我來種!”

那一刻,我感受到他不是什麼農人的兒子,他是他自己,他是一個有獨立想法的農夫,我之前常喊他年輕人,對話之後,我感覺到他的成熟。

爲什麼我會誇張地形容,我在他身上看到農業的希望?因為,他是有機的第二代,他不是”新農”那一掛的,那已經在社會上打滾多年、賺存了一筆、以半退休的狀態、捧著確認好的信仰或理念、鑽進有機農的世界裡。

很多新農是已經參透人生無常、或厭膩了上班生活、糟蹋了身體太久、才以歸田園居為目的地,展開”下半輩子”。

而這農的第二代,他幾乎是沒有出社會就投入農業裡了,退伍後明明已經找好工作,他卻沒有走馬上任,在空檔期到農場幫忙父親後,就一路走來,沒有去職場報到,也沒有再受花花世界的誘惑,認真地忙於農事。

至少必須對未來抱有希望,才能這麼做吧,我想。

如果我的這位年輕農夫朋友,他能夠對農的未來抱持希望,那我,有什麼好軟弱遲疑的呢?

今天,我問榮展的休閒娛樂是什麼?他說沒有,這讓我比較擔心,務農的生活圈是否較小、而使得年輕農夫的社交生活受限?下一個指標是,這樣的青年,能否順利交到女朋友?娶到老婆?生兒育女組家庭…

簡單說,”當農夫”有沒有未來?有沒有被肯定?也看有沒有融入社會結構和步調裡!如果因為務農辛苦,收入不高,前景被質疑,而致使沒有人想把女兒嫁給農夫的話,那還是會回到老問題上。

農的社經地位太低了。

務農,不是一件出人頭地的事;當農夫,算不上揚眉吐氣。年輕人不被鼓勵從事農業,重點即在,一直以來,待在家鄉做田,是一種不長進。

不過,時代變了,有機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持續擴大,從事有機農業的農夫,幾乎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各有一套耕種的技術,甚至各有一套有機的哲學。

雖然榮展說當初是被爸爸騙來務農的,但,我感覺他做得很開心。至少,我問他,你爸有因為你願意幫他而開心嗎?他說不知道。但我問:”那你開心嗎?”

他笑。

我想,他感動我的,正是他臉上從沒有顯現過愁苦,總是掛上招牌開朗笑容,讓我覺得,他應該做得很開心吧。

會一直做下去嗎?他很老實說:其實也不知道。不知道未來會怎樣。這個回答好真,如果這孩子對我說他覺得”未來充滿希望、他一定會堅持、一直走下去的”,那我反而要擔心,他可能過於樂觀了。

他第一年幫他爸爸做菜園的時候,一整年父親才給他十萬元,一個月不到一萬塊,他沒想到會這麼少,但也沒放棄。現在每個月有兩萬多的收入了,他覺得還不錯。

我爲什麼會喜歡這個孩子,就是他有一種踏實,是沒有被現實打敗,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好高騖遠。我喜歡他,沒有唱高調,也沒有安於現狀。

優秀的有機農夫很多,笑容燦爛的七年級生卻不多。

我很高興認識了年輕的農夫朋友!

敲麻仔,尋黑金

夏季,走在彰化縣和美鎮與伸港鎮一帶,可以發現農田種植著這樣的作物,約一公尺高,開著白色的花朵,沒錯,這就是俗稱「黑金」的台灣芝麻。

筆者家中從事農產品加工,專門將芝麻及花生等油料作物加工製成油品,這次花了一點時間,走入農田記錄台灣芝麻的栽種、農人敲麻仔的過程、以及自家製油的過程,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麻油的栽種與製油的過程。

芝麻的栽種

image

夏季,走在彰化縣和美鎮與伸港鎮一帶,可以發現農田種植著這樣的作物,約一公尺高,開著白色的花朵,沒錯,這就是俗稱「黑金」的台灣芝麻。

image

近看芝麻植株,你會發現上面長著不少的果莢,果莢裡頭包的是我們熟悉的芝麻。

image

芝麻是一種很怕水的作物,一有大雨,芝麻植株就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而台灣又是一個多雨的國家,所以芝麻很不容易收成,加上種植的面積少,這就是為什麼台灣麻油會如此昂貴的原因。

敲麻仔

image

經過120天的生長,農人將成熟的芝麻植株收割,平躺或豎立在太陽底下曝曬,大約三天後,芝麻果莢呈現深咖啡色且裂開,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敲麻仔」的工作了。

image

將收割的芝麻植株放置在陽光底下,隨時要注意天氣,下雨的時候要立刻蓋起來,否則一旦被雨水淋溼,芝麻就有可能會發芽,這對芝麻油的品質會有很大的影響。

image

經過三到四天的曝曬,芝麻的果莢會呈現深咖啡色,而且裂開,這個時候,就可以準備來「敲麻仔」了!

敲落的芝麻就散落在布的上面,等到量多再將芝麻掃集中,不是一次就可以完全敲完,大概還得敲個兩三次,果莢裡頭的芝麻才會完全掉出來。

image

散落在地面的芝麻集中後,再用篩子將其他雜質移除,得到粒粒分明的芝麻。

image

篩選過的芝麻再放置在陽光下曝曬個三、四天,讓芝麻的水分稍微散失,這樣比較容易保存,且不會有發芽的問題產生。最後,農人再將這些芝麻拿給油車間(製油工廠)加工製成香噴噴的台灣芝麻油。 (感謝伸港鄉老人會會長夫人協助拍攝)

“敲麻仔”影片位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GEZyOfehxXs&gl=TW

製作芝麻油

製作芝麻油可以分成五個步驟:

  1. 將芝麻炒熟。
  2. 將炒熟的芝麻碾碎。
  3. 蒸熟,目的是把油分逼出。
  4. 製模,一塊一塊圓餅狀,稱之為麻粕(花生則稱花生粕)。
  5. 將麻粕放置在機器上,機器加壓讓油分流出。

製作芝麻油的影片位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jd82FnBmTp0&feature=player_embedded

印尼亞齊省的大愛村經驗

印尼亞齊大愛村的村民利用屋前空地種花、種菜、養鴨或養雞,也將空地改建成停車場,這都是因為這裡的居民「把大愛村當家」,願意花時間和金錢來改善住家周圍的環境。

編按:本文作者為台大學生,至印尼亞齊省參與災後重建情形調查,回國後針對當地的永久屋援建與後續情形,撰寫心得,提供台灣各界分享。

———————————————————————————-

2004年,南亞海嘯重創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台灣慈濟基金會救災不落人後,也協助亞齊災民興建了3座大愛村,今年底即將結案。5年半過去,這3座大愛村雖仍有各自的問題需要面對,但多半已利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將救難永久屋,打造成自己真正的「家」。亞齊省的大愛村經驗,或有些值得台灣借鏡、參考之處。

990828shopup-450.jpg
此為印尼亞齊的班德烈大愛一村門口,其中建築物均為藍色屋頂、白色牆壁,是慈濟基金會所謂「藍天白雲」的象徵。

為迅速解決海嘯後災民無家可歸的困境,慈濟在災後半年著手興建3座大愛村,並在2006年1月,整體工程尚未完成之際,就開始讓通過面談的民眾入住班德烈大愛一村;所有大愛村興建工程,則直到2008年才陸續完工。

這三個大愛村分別是靠近市區的班德烈大愛一村、興建於大亞齊縣山坡地上的尼宏大愛二村,鄰近由中國政府援建的友誼村,以及位於西亞齊縣首都美拉坡的大愛三村。

為防止亞齊政府審查入住資格時收受紅包,慈濟並未透過由政府主導的BRR(亞齊與尼亞斯重建委員會)處理民眾申請入住的程序,而是由慈濟主導審查,以面談方式一個個詢問申請民眾於海嘯發生時的遭遇,判斷該民眾有無入住資格。

回憶當初面談的過程,大愛村村民Vivi感歎地說:「慈濟的面試官要我媽媽大聲地回答家裡還有多少財產,讓人感到十分羞愧,若不是海嘯後連房子都沒有了,我才不會跟媽媽去申請大愛村。」

image003
大愛村內的清真寺,仍是「藍天白雲」的建築物,只在屋頂放上了象徵伊斯蘭教的「月亮星星」,與印尼亞齊傳統清真寺的傳統「洋蔥頭」建築相去甚遠。

通過面試的民眾雖然可以先入住大愛村,但必須簽立切結書,未來若經調查發現擁有其他房子或不動產的,必須自動搬離大愛村。據了解,慈濟透過亞齊政府調查入住災民實際上的經濟狀況,再發給正式的房屋權狀。

住在班德烈大愛一村的吳先生表示,去(2009)年慈濟才完成村民的經濟調查,而班德烈村仍有60戶未通過調查,不能領取房屋權狀。至於吳先生拿到的房屋權狀,亦非永久所有權狀,因為亞齊政府規定,各國NGO在亞齊蓋的房子所有權暫時歸屬於亞齊政府,民眾拿到的房屋權狀只有20年的使用期限。吳先生說:「20年後要繼續住,必須再向亞齊政府申請,恐怕還要再花一大筆錢。」

亞齊大愛村除了房屋權非永久的問題外,民眾也開始改建才完工不到5年的新房子。慈濟大愛村雖是各國NGO重建計畫中,最早完工的房舍,卻也是最快發生問題的房子。從06年底就搬進班德烈大愛一村的住戶表示,大愛村的建材、隔音都差,才住不到2年屋子就開始漏水,甚至連馬桶都是做好看的,根本沒有跟化糞池接在一起。有住戶抱怨:「改建真的是不得已,因為房子才住幾年就不堪使用了。」

image005
大愛村村民在窗戶上緣增繪伊斯蘭圖案(類似清真寺的洋蔥頭),也在住家周圍增建圍牆。

反觀尼宏大愛二村旁,由中國政府援建的友誼村,則是各國NGO重建計畫中評價最好的房舍。友誼村華人代表老倉民先生表示,友誼村雖然蓋在山坡地上,工程較困難,但建材品質好,房子很堅固,可以住很久。老先生說:「友誼村雖然離市區比較遠,但風景很好,住在這邊的人都很滿意,還有人想要買這邊的房子養老。」

image007
中國友誼村的大門,門後的清真寺是圓頂洋蔥頭,與印尼亞齊當地的清真寺建築較為相近。

Nurdin在海嘯前租房子開雜貨店,但租的房子被大水沖毀,Nurdin從此一無所有,只得申請搬進班德烈大愛一村。然而,慈濟禁止村民在大愛村裡做生意,Nurdin不能開雜貨店,只好開三輪車(Becah,印尼普遍的交通工具,在機車旁加裝輪子座椅載客人往來)維生。

2008年,大愛村工程陸續完工,慈濟人也接連離開亞齊,一些村民於是開始改建住家,Nurdin也把握機會重操舊業,又開起雜貨店。Nurdin家剛好在轉角,他利用住家旁的空地加蓋、擺上桌椅,開始進貨開雜貨店做小生意,生意還不錯。

image009

到亞齊調查災後重建情形的台大地理所一年級學生康嘉芬表示,大愛村的村民利用屋前空地種花、種菜、養鴨或養雞,也將空地改建成停車場,這都是因為這裡的居民「把大愛村當家」,願意花時間和金錢來改善住家周圍的環境。

「像Nurdin在家旁邊開了一間小雜貨店,村民除了都會去Nurdin家買東西,也常過去聊天、串門子,很有社區的感覺。」康嘉芬認為,亞齊並沒有被海嘯打倒,反而恢復得很好,大愛村的村民開始有能力改建自己的住家,而這就是亞齊活躍生命力的展現。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在獻肚的傷口上攀爬─看見新小林的未來

攀爬中,出現了動物的蹄痕,曹老師與姚先生討論後,認定是山羌留下來的。在這片土石大崩塌的陡峭荒野,山羌來這裡做什麼啊?「我一直住在這兒,這裡是我生活的空間哪!」

災後,一直想來「獻肚」探訪,想深入其境看看獻肚身上的傷,也想看看獻肚復原的狀況,只因獻肚與我有過一面之緣──那次登山,是在十二年前。

獻肚1-1

當時,我們的目標鎖定位置比獻肚更東的大竹溪山,海拔為1664公尺,是甲仙最高峰。

在行進途中,十餘人的隊伍來到了一座樸實的木造山居,屋旁四圍栽種了梅子與水蜜桃樹;稍遠,則為孟宗竹、石竹為主及少部分桂竹、麻竹與杉木的造林地;其間,還夾雜著次生原始林木。趨前一看,山居牆壁釘著一塊「獻肚1-1號」的藍底白字傳統金屬門牌,只因座落的區塊,人們一直以「獻肚」來稱呼。

曹永清老師說:「獻肚這棟唯一的房子,是陳良杜先生(1911-1999)的居所。」惟放眼搜尋,漱漱!漱漱!漱漱!只聞悅耳的山泉水從塑膠水管流入蓄水池;高瘦的陳先生,是巡山訪猴未歸?還是下山訪友去了呢?

從獻肚1-1號山居抬頭望向屋後,有一座外形鮮明的山,因為山形三角類似旗幟,所以小林人是以「插旗山」、「獻肚尖」或「竹仔尖」來稱呼,官方地圖則未標示山名。

 迎向陽光一步一步向上行

災後,雖然急辦事項接二連三,但想探訪獻肚的心念未曾稍歇,還有點焦急,因為雨季已一步一步接近,草木密生之後要在獻肚高低不平的傷口上攀爬穿行,就更為辛苦甚至困難了。

5月1日,亦即災後第265天,判定不影響攀爬,想去探訪獻肚老朋友的行程終於如願成行。曹永清老師、姚木榮先生、淑卿,還有永福我,一行人一早從甲仙街區,驅車來到原小林聚落上方崩塌區的台21線便道右側的小平台,停妥車子,便揹起背包踏入高高低低的亂石堆,時間為6點51分,我們對著只剩三角形頭部與肩膀的獻肚尖殘軀,迎向陽光一步一步上行。

壘壘的土石堆中,已有星點綠意──這是天公的傑作了,植物是以一人高的白埔薑與山黃麻掛帥,另有山芙蓉、山螞蝗、紅刺蔥、羅氏鹽膚木、構樹、臭辣樹、血桐、保成仔菜、光果龍葵等等散生植株。

w990501獻肚崩塌區宜於料理的紅刺蔥

w990501獻肚崩塌區湖泊四周長滿了山黃麻與開花白埔薑

老天爺賞賜山泉水

來到海拔578公尺的大平台,只見大莞草四散著地的花枝已一一長出新植株,母株與新株的組合,像極了一隻隻停駐地面且精神飽滿的綠色大蜘蛛,壯觀至極。大莞草能生長良好,乃因平台上有山泉水滋潤。然而,由於昨日仍有雨,泉水有點混濁,無法如1月19日帶領特生中心老師們那樣,在快晒昏的當下,以雙手掬水享受這份老天爺賞賜的甘甜。

w990501獻肚崩塌區老天爺賞賜的山泉水

山恢復平靜,人面天扣問

從便道到平台,災後已有各單位人馬,甚至也有國外專家前來進行調查,所以已有腳踏痕跡存在。但從平台再往上,已是大、小亂石堆疊的陡坡,若沒必要,調查人員不會去涉險──少了人跡,獻肚老友終於恢復了平靜,平靜得令人嫉妒。

山恢復平靜,且只要再過幾年,仍會綠意盎然;但面對親友的突然離去,還有多少人內心依然動盪不安!且一直面天扣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

南仔仙溪(註)溪床上已消失的小林聚落,也有我交往的眾多平埔族好朋友,更有我一直默默祝福、默默關心的兩個好女孩,所以,我也一直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這,都是我一定得走這一趟的理由了。

在獻肚的傷口上攀爬

離開大平台,我們選擇從山溝左壁上行,就在大、小石頭與巨石之間繞行攀爬,時有踩踏的石頭或半風化的頁岩忽然滑動或碎裂的情形發生,真是步步驚險!一路攀攀爬爬,眼前出現了高聳的巨大岩層,曹老師觀察之後,選擇往左繞行。來到大岩層左側,發現岩層是順向坡殘留岩層,由於是矗立在獻肚崩塌坡中間偏左區塊,所以,從原小林聚落南側或上達578公尺的大平台上,都看不到它的存在。

殘留岩層切面,從基部至頂部,約有10公尺高,陡峭角度約在50至70度之間;順向岩層則傾斜約25度。若以岩層的厚度與左側表面光滑的摩擦痕跡來對照倖存朋友「黑霧罩天」的敘述,可知當時獻肚順向坡岩層,不但崩塌的土石數量驚人,崩塌的速度也非常快,且摩擦力道亦相當強勁,因此乃會有大量黑色粉塵出現。

厚重岩層的碎裂下滑,加上重力加速度的助紂為虐,像小火柴盒般的房舍,哪能承受得住?人類的血肉之軀,就更不用談了。

w990501早上11點7分,獻肚崩塌區傾斜約25度的順向岩層,勿靠近

w990501獻肚崩塌區的30度順向坡岩層

大有為政府的責任

獻肚順向坡的大災變,調查的專家將原因歸責於一直持續的大豪雨與超大豪雨;而今(2010)年4月25日,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的順向坡山崩事件,事發當時也無風雨也無地震,讓專家傻了眼,因為一時找不到歸責對象。

如是災變連年,事不宜遲,只希望人命的犧牲,能督促人民保護者的大有為政府,及早進行台灣居住區域的全面大普查,並明白告訴我們:台灣,還有哪些聚落是位處順向坡下方的危險區域?該遷移安置於何處?宜妥善規劃並執行,以免悲慘事件一再重演。

至於安置的方式,是否可以以地換地,以屋換屋?而讓遷移者得以維生,也請給我們答案。

變異世界中的林業政策與國土規劃

佛家云:「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大地的崩塌毀壞乃是自然現象,實無可避免。

只是,大地要崩毀也不是那麼容易。這幾年來一直在進行環境變動的觀察,雖然地震連年鬆動了地層,接著豪大雨不停引發了災變,但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1月21日,帶領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許老師團隊來到久違的廍亭山(即白雲山,海拔1044公尺,乃甲仙鄉與六龜鄉的界山),發現深根樹種較完整也較豐富的次生林區域,山體非常穩定,是值得持續關注的樣區。

相對於廍亭山,獻度山區是以淺根的竹子為主的林相。竹子的根系叢生,對於表土層的保護自有其功勞,但對於表土層之下的岩層則鞭長莫及,所以,做為官方允許的造林樹種的竹子,該種在哪裡?栽植的比例又如何?宜做規範。若就獻度山區而言,坡面大多陡峭,且是順向坡岩層,嚴格來說,只能栽種深根樹種,不宜栽種竹子──我們的林業政策,甚至國土規劃,是到了必須全面檢討的時候了。

而林農會依規定選擇栽種竹子,乃因每一年都有採摘竹筍之利,若不栽種竹子,生計該如何維持?林務單位必須有配套措施──亦即能有吸引人的誘因,政策才推得動。

動物的蹄痕──過客與主人

在持續攀爬中,出現了動物的蹄痕,曹老師與姚先生討論後,認定是山羌留下來的。哦!在這片土石大崩塌的陡峭荒野,山羌來這裡做什麼啊?

「我一直住在這兒,這裡是我生活的空間哪!」

不知從那兒傳來了山羌的回話。

「那麼,你們又來這裡做什麼呢?」

正放眼搜尋山羌藏身何處時,山羌反過來問了問我們。

這一問,問醒了只是個過客的我。做為一個過客,我們卻時時以為自己是個主人,而且是個永遠的主人,還以這樣的思維予取予求來生活,完全不尊重土地及土地上所有的生物,不尊重所有的物種都自有存活的權利。

於是,我們任意在山的肌膚上開挖道路,砍伐森林歛聚財富;道路,則成了山洪切割山體的禍首。

於是,我們恣意在山的丹田上開炸「不影響」山體穩定的隧道,以導引溪水,供養過度集中的都市住民。

於是,我們動用大型機具,偷偷在山的頭顱上挖掘大樹頭,加工為奇木擺飾來炫耀人,卻留下了雨水會滲入岩層的大坑洞。

於是,我們在不被允許的山坡地偷偷砍樹種薑,只因薑母鴨與市場皆有大需求……

w990501獻肚崩塌區的山羌蹄印

政府的水源保護與水土保持政策

在甲仙街區段的南仔仙溪,南化水庫有越域引水工程「甲仙攔河堰」的施設,由於水庫的水是台灣南區飲用水的主要提供者,所以水庫附近與水庫上游後堀仔溪兩岸的水源區土地,總計有10904.76公頃,皆在民國八十七(1998)年7月30日劃設為水源水質保護區;甲仙攔河堰上游,在甲仙除了沿岸居住區域,在那瑪夏除了沿岸居住區域及南仔仙溪以西,也在民國八十九(2000)年4月1日全部劃歸為高屏溪水源水質保護區。

於是,獻肚及其鄰近區域,除了有林務局及水土保持局,同時又有環境保護署,總共三個單位來管轄。

「不准非法砍伐林木或開墾土地」,三個單位,都有類似的管理法規在,顯見對於樹木能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的工作,大家都有共同的認知;而水土保持局,也會在適當時間發佈「土石流潛勢溪流」的相關訊息。只是,受到三個單位垂愛的獻肚,卻不依人類的想法行事,是以民間通稱的「崩山」或「走山」來警示我們:水土保持的工作,還有「順向坡岩盤大崩塌」(日本學者稱之為「深度崩壞」)的不同要項。

今年5月28日,經濟部又有「高屏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的劃設,所以管理單位,又多了個水利署。只希望,擁有這麼多單位關注,也擁有這麼多資源的山區,林木的管理與水土保持的工作能更上層樓,一定要真真正正落實「防災重於救災」的理念,以讓災情降至最低。

會反光的鏡面岩層

順著殘留順向坡大岩層持續往上攀爬,我們找到一處可以上攀的陡坡,小心攀越岩層稜線,在8點11分來到災變當時崩塌區最受注目的會反光的鏡面岩層。歷經了265天,這處光滑的順向崩塌坡,坡面已有風化的現象,正自然進行著「成、住、壞、空」的生命旅程;其傾斜角度,約在40度左右──這麼陡峭的岩層,有了各種外力的介入及雨水滲入的影響,爆開的機率當然會比較高。

w990501獻肚崩塌區約40度會反光的鏡面順向岩層

消失的獻肚山居,消失的人

回到殘留順向坡巨大岩層左側,我們繼續上行,小心穿越快兩個人高的白埔薑、山黃麻與半倒桂竹交雜的陡坡之後,確認獻肚陳良杜先生的樸實木造山居已剩殘跡;當然,漱漱!漱漱!漱漱!那令人懷念的悅耳山泉水響聲,也已不復存在。還好,陳先生籍設獻肚的幾個孩子,當時都居住他處。

有人倖存,也有四百六十一個人不幸走了!但願所有的往生者,個個都能安息。我想往生者若還有掛念,最為掛念的,應是他們的倖存親友該如何面對未來了?

新小林的資源與展望

那麼,小林人該何去何從?

杉林基地想像中的小林二村,至今仍然高懸於半空中,只希望人民保護者的大有為政府,能拿出人民付予的魄力,以堪憐的災民為重,排除一些人為的稀奇古怪理由,早日許災民一個「記憶中的家園」之卑微願望。

至於入住五里埔永久屋之後的小林一村,與現居五里埔、牛寮的居民,絕對是生命共同體,一定要緊密結合。那麼,這一緊密結合的生命共同體有何可用資源呢?未來,又有何展望呢?

經過近一年的觀察、參與、思考及推動,五里埔的「手工黑糖DIY與台灣糖業特有文化分享」的產業與文化結合活動,從去年12月起進行到今年6月中,甘蔗因採罄而截止,蔗糖的DIY與產銷狀況非常理想──此乃因甘蔗不使用農藥,擁有甘香的好品質,讓參與者聞得歡喜,吃得安心,是一個可以帶動小林相關產業與活動的火車頭。

在農藥氾濫成災的當下,人人嚮往安全與健康,所以新小林想要受到注目,甚至鶴立雞群,無毒經營是唯一的選項,也是一條必須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不歸路。

去年,小林聚落因獻肚岩層崩塌,連帶使百、千、萬人遇上了生命的轉折;今年,新小林人絕對要調整思考模式迎接好機會的呈現──那就是要善待環境、善待土地、善待自己,將新小林這一小小的獨立區塊善待成淨土,成為宜於居住、宜於走訪的世外桃源。從來,只有自己戮力營造一個好所在,才是最大、最好,也最長久的資源,因為不必企求於人,不必一再看人臉色。

以下已具體進行的活動,還有尚待推動的構思,可供新小林所有的好朋友們參考與討論,期望在互動中能集思廣益,激發出更多、更美好的內涵,而為自己與子孫造福。

手工黑糖DIY與台灣糖業特有文化分享

陳善營與鄧素琴夫妻的手工黑糖製作,去年十二月已進入第五個年頭,安全甘蔗採收後是用高壓水柱沖洗,榨甘蔗汁的濾網總計有六層,對產品的品質自我要求甚高──自我要求,正是「自助,人助,天助」的最佳寫照。

甘蔗從採收到榨好甘蔗汁,約須1至2個小時;甘蔗汁入鍋後須4個小時才能熬成成品糖,熬糖的空檔,則是分享台灣糖業特有文化的好時段,也讓甲仙這一座台灣碩果僅存與糖業有關的「廍亭山」解開了山名的奧祕。

由於活動時間不短,所以參與手工黑糖DIY,須有午餐的安排才方便,那麼平埔美食與野菜風味餐便可大方上場了!

w微笑的素琴姊與白甘蔗CIMG9461

平埔美食與野菜風味餐饗宴

在各族群,甚至各地的飲食風尚中,平埔族大武壠社群(或稱四社平埔社群)的米食料理mai,不糖、不油,沒香辛、蝦、肉等配料,有別於漢式的米糕與油飯,只有食材自身與兩者融合之後的香與甜(如:土豆mai,是朮米加花生來炊蒸;蕃薯mai,是朮米加蕃薯),這種純自然風的獨特口感,獨樹一幟,永遠符合環保與健康的飲食風潮。

小林耆老口中的「保成仔菜」,山區四處都有,一般人稱之為「山茼蒿」、「飛機菜」、「昭和草」、「太子草」或「神仙菜」,是日治昭和十二(1937)年左右,江保成等「小林抗日事件」志士在山區遊走時的活命野菜。不論野生或栽培,都是不用農藥的一等好食物。其香味似茼蒿,但更勝茼蒿,是小林人最具文化氣息的野菜了。

小林地區,另有紅刺蔥、兔尾草、閉鞘薑、小葉灰藋等二十種以上的野菜,相信再就教耆老之後,還會有不同種類的野菜出現,值得期待。

認識化石與化石採集體驗

小林段的南仔仙溪及其支流埔角溪溪床,都有大量化石存在,除了海相化石,牛寮溪床更出土過樹葉化石。這一次的探訪,在獻肚崩塌區,除了一般貝類,更有巨型生痕化石存在,所以小林的化石資源可謂豐富多元,正是認識化石與採集化石的最佳場域,也是了解小 林地區的古生態環境的好所在。

w990501獻肚崩塌區巨大的生痕化石-2

驚險與痛苦,欣喜與安心

首次在陡峭崩塌區的大、小石頭與巨石之間繞行攀爬,以為仍勇壯不減,回頭下行時,淑卿竟然滑了一跤,一塊1尺×2尺見方的扁型石板還尾隨而下,看了讓人焦急,後來確知只碰撞了一下肩膀,且無大礙,才稍稍寬心。我不聽話的小腿肌肉,則出現了抽筋前的酸楚與緊繃,只得告知曹老師等夥伴,必須稍事休息以按摩小腿,且只能儘量螃蟹橫行慢慢走。

在下達順向坡殘留岩層時,忽然響起嗶剝音聲,石頭一顆一顆砸了下來,退離岩層觀察,才知岩層表面因烈陽曝曬,在膨脹之後引發了爆裂。

種種意外,讓我們這一互相體貼的團隊延緩了下山的速度,直到下午12點11分才回到台21線便道上的小平台。

行程雖然驚險,但又經過這一次的探訪、觀察與思考,確知除了上列活動與構思,更可為來客安排「環境與災變觀察」、「植物與昆蟲觀察」、「梅子DIY」、「漂流木運用藝術」、「竹器製作藝術」、「手工紙、樹皮布與植物染藝術」、「無毒栽培」及「禁向生活的藝術」等等活動與節目──這種種安排,乃是為了因應新小林朋友自身與來客,各有不同的興趣與嗜好。

有了這些多樣運作,等於一年到頭都可以留人,所以只要新小林所有的朋友們都願意,就有著充滿展望的未來。

一思及此,我的內心是欣喜的;相信,一直掛念倖存親人何去何從的往生者也能安心吧。

w990501午後恢復平靜的獻肚尖

(註):南仔仙溪其後轉音為「楠梓仙溪」;民國五十一(1962)年,官方又簡化為「旗山溪」。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