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農再條例行動最新進度0411-0419

0411-12:第11屆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中安排了「農村再生條例」的討論,並且在會場中設置大海報讓與會者了解此議題。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台灣農村陣線共同印製了「農村再生條例的思與辯」小手冊…

0411-12

第11屆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中安排了「農村再生條例」的討論,並且在會場中設置大海報讓與會者了解此議題。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台灣農村陣線共同印製了「農村再生條例的思與辯」小手冊4000份於現場發送,由於印製數量不夠發送,有需要的朋友可至旗美社大網站下載:
http://cmcu.ngo.org.tw/node/563

0413

社區營造界舉辦記者會呼籲立法院不要強行在本會期通過「農村再生條例草案」。

出席記者會者皆為社區營造界的重要人士,包括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曾旭正、社區大學全國促進理事長林朝成以及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他們共同呼籲社造界站出來,挺農民,反對假再生,並且別讓大筆的資源投入而破壞了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連結。

參見社區營造學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共同起草一文:https://www.dfun.tw/?p=11494

相關新聞連結請見:
http://n.yam.com/cna/politics/200904/20090413072167.html
http://n.yam.com/rti/politics/200904/20090413072359.html

0414

主婦聯盟基金會討論農村再生條例,綠色陣線的思穎、OURs的仁志及增芝等人到場說明。水保局柯勇全柯長也到場參與,但仍舊未具體說明條文本身,只有保障和目標的論述。

0417

水保局於台南縣舉辦「公聽說明會」,是唯一一場在鄉鎮地區的會議,與會者雖多,但發言者中大概有十二位之多都是希望條例盡快通過,在剩下的一個小時的發言時間裡(議程上面雖然寫90分鐘),每人三分鐘,只有20人機會,從15號之後大概就是自發來參與的民眾發言發言內容較有建議性,也對條例提出看法。但似乎新聞並未報導。

0417

綠陣思穎至主婦聯盟農友大會說明農村再生條例爭議。當天情形再請思穎提供。

0418

台灣農村陣線淑雅至國際特赦組織說明農村再生條例現行爭議。相關訊息再請淑雅提供。

0419

快樂電台高雄台之「部落麥克風」探討農村再生條例的爭議與立法進度,並特別針對原住民部落可能之影響進行討論。

農再公聽會─花蓮瑞穗0422報導(1)

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對此條例有所疑惑,然而,這些疑問並沒在現場得到回應。22個人發言,只換來主持人說一句:「感謝大家的發言,我們會蒐集各位的意見提報中央參考。」聽完一場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內文,也沒有…

目前仍在花蓮讀書的我,不時收到朋友轉寄關於農村再生發展條例議題的信件,信件內容有支持、也有反對的聲浪。因為不了解,莫名地擔心起在斗六種著文旦、橘子的兩個舅舅。

image001

沒有車開也找不到人載的我,決定自己從花蓮市區坐火車到瑞穗鄉公所參加公聽會,聽聽政府機關、民意代表、學者專家、一般大眾等不同立場人士對此條例的看法。

我想知道,這個條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條例?

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的公聽會

4月22日一大早,爲了趕在10點前抵達會場,只能坐7點15分的莒光號從花蓮出發,火車整整誤點1個小時,匆匆忙忙趕到現場,居然看到好幾輛的遊覽車停在場外,原來是社區發展協會、村長動員村民來參加。

image003

簽到後,來不及填發言條,只看到場內坐滿了不知道幾點就到場的阿公、阿嬤們,邊聽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科員的簡報,一邊打著瞌睡。

image005

科員好像在政令宣導一般,強調農村再生法規面有完善配套,採由下而上、計畫導向、軟硬兼施三推動原則方向,重視農村生態、文化和人才培育,期望能建立富麗的新農村。

image007

講了15分鐘,就是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的條文!

好不容易擠進去坐在台階上,聽完台上水土保持局報告,又聽了試辦的馬太鞍、大和社區發展協會簡報。

厲害的是,兩個社區發展協會做出來的簡報ppt格式居然一模一樣,報告的內容也大同小異,完全符合水保局科員報告的,重視生態、振興農村文化、公共空間的美化、教育體驗和社區行銷…,真的讓人欽佩水保局人才培育的用心,執行情形全數符合政策的規劃。

主持人致詞 10:00-10:05
農村再生政策說明 10:05-10:20
試辦情形 10:20-10:35
開放發言 10:35-12:05

另一個15分鐘過去了,我還是沒有聽到任何解釋農村再生發展條例內文的說明。

開放發言的時間到了,看著現場許多聽不懂國語、不會寫字的老人家,我擔心不會寫發言條的他們,是否會有發言權?

果然,上台發言的幾乎全都是立委、議員、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村長。

聽得出來,大家都很高興政府總算關心到農民,也很感念水土保持局協助桃芝風災後的家園重建,但整場的發言不是歌頌此政令規劃的好,就是在行銷部落經營的理念,期望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能多撥經費給社區發展協會,讓社區能夠動起來。

很多人提出了擔憂

表面上好像沒有人對條文內容有所質疑,其實,22個發言人,在渴望農村受到政府關注的同時,還是提出了許多擔憂。

「農委會六年來換了六個主委,將來政策執行時會不會隨著不同的主委上任而搖擺不定?」

「原住民部落有很多年輕人到外地工作,很多人一年半載才能回到故鄉,原本耕作的土地會不會又像以前在太魯閣耕作的山坡地一樣,被國家強制徵收?」

「農委會的規劃是以社區為單位,各社區的計畫執行能力不同,一個鄉鎮可能會有好幾種不同的社區風貌,是否能以鄉、鎮為單位,進行整體規劃?」

「要讓年輕人回流農村,最重要的還是在產業的發展,此計畫能不能關注此面向?」

「文建會、內政部早已推行多年的社區總體營造,此政策為何是由水土保持局來推動農村再生?」

「推動農村再生的相關建設時,100萬以上的工程是否可以由政府招標,100萬以下的工程則由承辦單位自行雇工購料,提供在地人的工作機會?」

「要申請經費就要會寫計畫,政策執行時會不會有相關的教育培育課程?」

「此政策強調由下而上,會不會造成地方權勢的資源壟斷?」

「法令條文第三章關於農地整備的部分,會不會造成農地會被強制徵收的結果?」

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對此條例有所疑惑,然而,這些疑問並沒在現場得到回應。22個人發言,只換來主持人說一句:「感謝大家的發言,我們會蒐集各位的意見提報中央參考。」

因為不瞭解,我不知道自己還可以說什麼。

聽完一場不談農村再生發展條例內文,也沒有任何政府與民間對話與回應的公聽會,我跟阿公、阿嬤一樣,在離開時領了便當。

image009

看著站在鄉公所門口手提著便當,等著搭遊覽車回家的阿公、阿嬤,我又想起在斗六的舅舅,希望每年的中秋節都能收到他們寄來的文旦,給我們這些沒有土地可以耕作的孩子們吃!

有關水保局系列公聽會之各媒體現場報導整理,請點選此處閱讀。

無盡的海岸線,無盡的保力龍(2)

保力龍是環境中極大的殺手,回收機制上做到得極有限,只有少數包裝用的保力龍,漁業用的保力龍塊或是保力龍飲料杯,大部分進入環境中,粉碎成無數的小塊或保力龍球。既然回收機制無法解決,政府應該禁止這種材料的使用…

保麗龍是由聚苯乙烯(Polystyrene , PS)發泡製成,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一塊保力龍在風化後,會形成數不盡的小塊或保力龍球,怎麼清也清不乾淨,風一吹在沙灘上跑或在水上漂,極易被生物誤食致死,也會造成景觀上的一大災難。

保力龍一直是環境中極大的殺手,回收機制上做到得極有限,只有少數包裝用的保力龍,漁業用的保力龍塊或是保力龍飲料杯,大部分則進入環境中,並粉碎成無數的小塊或保力龍球。

既然回收機制無法解決環境的問題,政府就應該禁止這種材料的使用,過去因無知或貪便宜而造成的環境傷害,應該從現在開始要改進,從源頭改進是國際上普遍的做法,身而為人大家都做的到,要做不做而已。

請禁止使用保力龍。

不可思議的,我們的海岸線上竟然全都是保力龍塊及碎削。海水拍打上岸,在水線的位置,全是保力龍。

980423-polybeach-1-3601.jpg 980423-polybeach-2-360

志工們努力的在清保力龍,但怎麼也清不乾淨。台灣海岸~變成了保力龍海岸!

980423-polybeach-3-360 980423-polybeach-4-360

無盡的海岸線,望不盡的保力龍。隨著海水漂流的保力龍碎削。

980423-polybeach-5-360 980423-polybeach-6-360

這是台南市安平港北邊,鹽水溪至鹿耳門溪之間的空照圖,海面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蚵棚。

980423-polybeach-7-360

放大一點來看,白白的點都是保力龍塊,每個蚵棚放12~15塊保力龍不等,可以想像這裡有多少的保力龍。

980423-polybeach-8-360

【生態】蝙蝠照顧工作坊南區場0425

每年都有許多蝙蝠因為種種不明的原因而掉落地面,對許多多動物來說,地面是相當危險的地方,更不用說是又小又脆弱蝙蝠了。掉落在地上的蝙蝠可能會被貓、狗,甚至鼠類攻擊,也可能被人踩到…

蝙蝠照顧工作坊南區場開始了!

緣由:

每年都有許多蝙蝠因為種種不明的原因而掉落地面,對許多多動物來說,地面是相當危險的地方,更不用說是又小又脆弱蝙蝠了。

掉落在地上的蝙蝠可能會被貓、狗,甚至鼠類攻擊,也可能被人踩到,被車子碾過。如果我們可以伸出援手,幫蝙蝠一個小忙,牠們就可能繼續存活,擁有再次自在飛翔的機會, 並且協助大自然維持生態平衡!

目的:

藉由工作坊的舉辦,分享蝙蝠照顧經驗。照顧這些蝙蝠並不是要把牠們當成寵物永遠的佔有牠們,而是幫助牠們,期待牠們能再次自由自在的遨翔於天際。

主辦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執行單位:台灣蝙蝠學會
合辦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台南市社區大學

時間:2009年4月25日(六)下午13:00~17:00(13:10~13:20報到)
活動地點:台南市社區大學 305 教室

地址:台南市公園路750號(延平國中)
費用:免費

活動內容:

時間 內容 講師
13:10~13:20 報到
13:20~13:30 工作坊目的 主辦、合辦單位
13:30~14:10 澳洲蝙蝠照顧經驗分享 徐昭龍
14:20~15:00 台灣蝙蝠照顧現況 李秉容
15:10~15:50 蝙蝠照顧經驗分享 志工、與會人士
16:00~16:40 蝙蝠照顧方法 講師共同分享
16:40~17:00 綜合座談

報名方式:請上台灣蝙蝠學會網站線上報名

農再條例中的媒體跨界運動

一場運動往往也是媒體運動的練習機會,民間資源與政府資源差異過大的狀況下,政府資訊壟斷與不公開的態度一直在社會各種議題中不斷發生,民間的媒體工作者總是在這種混亂與疲累的狀況下,想辦法能夠做一點事情。

 

上方貼的是一篇非常不即時影音報導,三分半鐘講關於2009年4月19日,農委會在台南縣舉辦第一場白河鎮公聽會狀況,我協助了影片的製作,但這或許對別人而言不過是篇公民新聞,但這段過程對我來說卻是促成民間媒體與大眾媒體互相合作的一次練習。

關注的開始

關注農村再生條例,對我來說是因2008年年底一封主旨濁水溪公社歌曲同名的「農村出事情」信件開始的,吳音寧對電腦或網路其實不很熟習,收件者之ㄧ的苦勞網孫窮理發現越來越多人要加入成為收件人,在訊息傳遞越來越混亂之際,他趕緊設立「農村再生條例對策群組Gooogle Group」讓大家加入討論群組中。並且也簡單先做了一個可以與其他人共同編輯的Google Site網頁「護土地 反滅農」整理混亂的訊息。

網站逐漸將關注事件的民間媒體如:苦勞網、環境資訊電子報的文章與評論專文整理起來,作為理解「農村再生條例」的一個初階資料庫。

到今天2009年4月22日,回過頭來看,苦勞網從2007年就開始進行農村再生條例相關新聞的報導,苦勞網自己生產的「苦勞報導」共有7篇,除了苦勞報導外,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朋友,都可以註冊苦勞網透過共同剪報的方式,將這段期間與農村再生條例有關的「主流媒體報導」、「個人部落格文章」、「學者專文」、「NGO想法」、「活動訊息」、「官方政策文件」累積在苦勞「農村再生條例」這個標籤下,目前為止共有83篇相關的文章。

雖然環境資訊電子報,並非用以開放共同編輯的方式整理資料,但是環資的編輯群也努力的將相關新聞與「環資報導」累積在環資「農村再生條例」標籤中,到目前為止也有43篇相關文章。

小地方新聞網雖然沒有自己的記者,但是從轉載Munch所寫的「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開始,企圖營造與農村子弟、社區營造工作者對話的空間,發起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行動」,與地方團體合作舉辦說明會、工作坊等。並相繼編輯各地說明會的心得(東勢石岡美濃高樹),收錄地方團體的農再條例訪調資料,(花蓮,蘇花糕餅舖1, 2)。小地方新聞網發起的行動的確在「小地方」繼續發酵中。

其他媒體,如全球之聲Global Voice的編輯Portnoy也將「生命力新聞」(輔仁大學陳新聞系陳順孝老師跟學生一起合作的媒體)中關於農再的報導翻譯成英文,全球之聲的編輯群甚至把文章翻譯成義大利文

大眾的努力

這段期間,大眾媒體如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資深記者李瓊月(農再專題報導新衣與糖衣)、我們的島「農業線」資深記者李彗宜(農村的生存遊戲)、原住民新聞雜誌資深記者阿莉曼格格(鍋巴會掏盡)也持續從不同觀點將農再條例影響的各種層面持續報導出來,並且透過公視的Youtube頻道更看到李慧宜長期關注台灣農業問題的影像報導與紀錄(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

公共電視的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主持人陳信聰與南部的主持人李根政也在南北各地討論了幾次農村再生條例的議題,並且持續在網路上留下對話資料與影音。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節目,也同樣於各地討論這些相關議題。當然也有連「火線對話」的名字也敢取的出來的「八大電視台」,當了非常好的政策宣傳工具,幫農委會宣傳農村再生條例的政策。

除了大眾媒體外,家住雲林身兼母親角色的民間媒體工作者陳韻如,默默進行影像紀錄的工作。3月7日,看到在台北紀錄座談會,一個禮拜後又看到他跑到高雄高樹紀錄地方說明會,3月26日,又跑到台北立法院公聽會持續拍攝,4月17日,再趕到台南白河公聽會現場,結束後再回雲林帶孩子。

從陳韻如不斷南北奔波紀錄農再條例事件,他也寫信到群組希望有能力拍攝的朋友能夠分享影像互相合作,後來民間有能力進行影像拍攝紀錄的媒體如苦勞網特約記者蕭立峻(報導)、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的李宜霖(報導)也持續以影音報導留下紀錄。野草莓也將熟悉的網路直播方式將公聽會透過網路即時傳播出來(網路直播紀錄)。

980423-googledoc-400.jpg
雲林與台南兩地的影像工作者透過GOOGLE DOC共同編輯剪接內容。

平面影像方面,農村再生條例對策的群組中,相繼丟出「要五毛給一塊」的平面影像紀錄,練習用共同編輯方式提供各地資源過渡濫用的狀況。我們將這樣的累積出來的文字與影像資料,透過網路協同合作的方式與一些網路傳播的工具,紀錄整理在討論群組中,也透過「護土地 反滅農」的網站,這些影像累積成「影像資料庫」。

是因為這些點滴的累積形成的資料庫,閱讀累積下來的文字報導、專論文章,在4月17日,拍攝完白河公聽會後,與韻如運用這些來自各方的影像資料在雲林與台南透過網路協同合作進行一篇小小的影像報導編輯。

這篇影音報導運用到陳韻如、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我們的島、獨立特派員、原住民新聞雜誌的影像,也用到曾旭正、吳勁毅、陳玠廷、鍾怡婷、呂耀中所提供的照片資料。最後,也想辦法透過網路下載方式向高雄美濃的鐘怡婷,要到馬英九在美濃的談話畫面。

一場運動往往也是媒體運動的練習機會,民間資源與政府資源差異過大的狀況下,政府資訊壟斷與不公開的態度一直在社會各種議題中不斷發生,民間的媒體工作者總是在這種混亂與疲累的狀況下,想辦法能夠做一點事情。

但是疲於奔命的狀況,沒有人能支撐太久,各地方若能夠透過簡單設備進行影像紀錄,並且透過網路協同合作共同編輯累積散落各地的資料,或許當有人疲累必須休息的時候,能夠減輕其他有心幫忙的朋友的整理時間。

網路集結發生,期望公開聽證辯論

現在官方11場民間樣版式公聽會辦完後,只是繼續看見政府壟斷資訊的惡形惡狀,民主從來不是找20個人談三分鐘後就會產生。希望參與過公聽會的朋友們可以將自己的心得與感受紀錄下來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或是透過照相機紀錄下會場的狀況,投稿小地方新聞網、苦勞網與環境資訊電子報等民間媒體,大家可以透過下面轉貼程式碼看到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相關報導,讓被忽略的聲音能夠透過網絡集結發聲。

在白河公聽會的協同合作報導影片中,我們提到1987年王永慶與陳定南因六輕選址宜蘭的爭議進行的電視辯論。現在也看到蔡培慧於聯合報上提議,進行公開的聽証辯論。除了公開的聽証辯論的要求,或許審議式民主的討論也能夠在農再運動中繼續實踐,也希望這個要求能有運用到大眾媒體與民間網路媒體的想像。

希望農村再生運動與行動不只是農業改革的運動,也間接會是民間媒體與公民媒體的運動。

最後,影像的運用能然有許多著作權的問題,如果對於影片使用的狀況,有疑慮或覺得不妥者,再麻煩各位提醒與告知。

但是也希望大家能更認識自己的著作權利後,能選擇用「創用CC」的授權方式分享,讓民間資訊運用的方式能更順利。並且仍然希望大家能支持公共電視的公益性節目,能盡量透過「開放性授權」的 方式讓民間運用,這才是真正的公共媒體。 鼓勵民間媒體持續報導農村再生條例問題,請全選下方程式碼轉貼到你的部落格上: 鼓勵民間媒體持續報導農村再生條例問題,
請全選下方程式碼轉貼到你的部落格上:

清晨,聽到電鋸聲

那幾天聽到電鋸聲,讓我一直焦躁不安,無法坐定工作。我想起以前常去大樟樹那裡…年輕時,當內心混亂無法靜定時,就騎著單車往那走,過了長橋之後沿著山邊走, 轉上一個陡升的斜坡,進入小樹林…

那幾天聽到電鋸聲,讓我一直焦躁不安,無法坐定工作。

我想起以前常去大樟樹那裡…

年輕時,當內心混亂無法靜定時,就騎著單車往那走,過了長橋之後沿著山邊走, 轉上一個陡升的斜坡,進入小樹林後就會自然的慢下腳步,後方是一片青綠的軍用靶場,有一棵三百多歲的大樟樹立定在這。樹身需要幾個人張臂才能圍繞起來,周圍沒有建築物或馬路需要迴避,舒展出大磨菇般的樹冠,抬頭仰望黑色粗壯的枝椏盤旋而上,宛如大蟒蛇一般的扭動了起來,是幻覺還是暈眩的,有時候想像是隻倒立的大章魚,糾纏蠕動的八爪,在樹下靜靜的坐上一會,就能把惱人的憂鬱、無法承受的感情清清吹散。

多年之後,某天來到樹下坐下來,覺得腳下奇癢無比,低頭一看,點點小黑蚊佔滿腳踝,把我嚇壞了,與大樹的相處時光不得不終止。

九二一地震後,大橋斷了,往山邊的路突兀了幾處上下坡,大地震斷層從附近經過,大樹依然立在那,蒼翠自由的生長著。

980422-taichugtree-400.jpg
位在台中縣太平市車籠埔靶場的三百歲大樟樹,這棵生長的老而自在的樹。

後來遷居住在綠川水溝邊,這裏充滿老的氣息,老房子、老人、老樹,看著樹沿水岸排列,四季用眼睛與鼻子去感受,看落葉、看枝芽,時間久了,心隨著樹穩穩而定,抱著樹時,一股力量會將心拉往沉深地底,靜且定的力量,我用散步與攝影,來報答樹給于的這股能量。

居住綠川,令人不安的也來自樹。

前一陣子,整修堤岸的那些日子,讓我天天焦躁不安,時時往堤岸望去,看著水溝裡一大座樹頭,那些斷枝殘葉。當我提著相機沿岸拍去,工作的人們警覺的眼神飄向我,工作中談笑聲一時凝住,只剩電鋸混合著水聲,工人只是依約行事,施工的細節作法倘若被發了封檢舉E-mail,就得賠上工作與公司名譽。

砍了兩棵血桐、一棵枇杷、一棵…. 。有人會說血桐無妨,那是生長快速不是好的良木,也許樟樹比較令人不捨,或是柏或楠,才不能砍去,但莊子先生說,好或不好都是人們說的,怎麼知道硬挺的樹不會羨慕軟而隨風的自由?我責怪自己神經太過敏感而被電鋸聲弄得坐立不安。

堤岸工程結束,沒幾天,修剪樹木的車輛開進來,一路又是電鋸聲響,巷尾的老榕樹在修堤岸時斬斷垂立水溝河床的粗壯氣根,這次又被砍了枝幹,成了一副斬手段腳的模樣,每日的進出巷子,看了就難受!

02
以前的老榕樹,很特別的是氣根垂到堤岸定在河床邊上。

03
現在的老榕樹,很可憐的這副樣子。

某夜,瀏覽至溪底遙頁面,種樹工作的描述文字,心底浮起一陣激動,好感動也好難過,感動的不是這些種樹的人,而是樹,樹能這樣種下自在的活,多美啊!

不用擔心被斬手砍腳,不用驚慄那清早的電鋸聲。

04
修築堤岸時砍的樹,包含一棵結果的枇杷樹。

05
堤岸工程與修剪樹木。

06
修築堤岸所砍的樹。

【荒野】濕地保育志工培訓0610-0725

遠處夕陽餘暉,將天空染成一望無際的紅,與淡水河的粼粼波光對和著。猶如賞畫一般的距離,鷺鷥一步步悠哉走過灰黑色的土壤,一前一後、搖頭晃腦,探尋著獵物。時而深長時而短促的鳥鳴,夾雜在後方人群…

荒野保護協會 第六期溼地保育志工培訓課程

【下載報名表】

遠處夕陽餘暉,將天空染成一望無際的紅,與淡水河的粼粼波光對和著。

猶如賞畫一般的距離,鷺鷥一步步悠哉走過灰黑色的土壤,一前一後、搖頭晃腦,探尋著獵物。時而深長時而短促的鳥鳴,夾雜在後方人群的嬉鬧聲中,隨著掠耳而過的風呼嘯散去,只剩下眼前的鷺鷥,與彷彿靜止一般的寧靜……。

或許我們多半不是農家子弟,未曾體驗過下水田、仰賴埤塘的生活方式。

但生活週遭處處都是溼地,只要留心就能感受來自溼地的感動。

【課程日期】2009年6月10日至7月25、26日

(室內課:每週二或三,戶外課:六、日)

【課程對象】一般民眾,名額35人

【課程費用】荒野會員2,000元,非會員2,300元

(費用不含戶外課交通、餐飲費)

【報名日期】即日起,額滿為止(滿20人始開課)

1694158343

【連署】十五份遺址立碑

十五份遺址為迄今所知文山地區僅有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台灣地區巴圖命名的所在地,等同於巴圖在台灣地區的出生地或身份證明,在台灣地區考古遺址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台北市文山地區的歷史文化瑰寶。

各位社區大學夥伴及關心文化資產的朋友: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的學員鄭景隆於2007年發現了台北市失落的六個遺址中的「十五份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但由於該遺址的場址己於多年來被多次變更使用目的,現為運動公園,所以只能依法被列為「疑似遺址」,但在本校去年辦理的十五份遺址研討會中,包含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及考古界多位學者專家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共同參與,皆確認該址為失落十五份遺址,並且發表多份論文,充實十五份遺址之論述。

我們認為,應設立紀念碑,讓社區民眾及關心文史的朋友們認識該遺址的場址、文資意義,為此,邀請您參與我們發起的連署動作。下列為連署的說明,期盼您撥出三分鐘來參閱,並協助宣傳該份連署,謝謝您。

線上連署網址: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09042119301200

主題:「十五份遺址立碑」連署書

我們的訴求:

我們建議將景美運動公園內,十五份遺址巴圖與網墜發現處,立「十五份遺址」巴圖網墜紀念碑;重現文化遺址對地區的重要。
2007年9月7日這一天考古學者們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一段125巷順天宮左側山腰下現勘後,下了定論:「疑似遺址」。面對這神秘重重的氛圍,我們更需要努力來促成保護與珍惜。

說 明:

十五份遺址的重要性:

1. 為台灣地區出土石器首次被命名為巴圖的重要遺址。

2. 為發現台灣地區第一件巴圖的重要遺址所在地。

3. 發現六件稀罕巴圖(包括日治時期移川子之藏發現的一件共為七件) ,其中一件巴圖長13公分 ,為目前所知台灣地區最小的巴圖。

4. 十五份遺址為迄今所知文山地區僅有距今2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5. 出身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移川子之藏博士,雖然以民族學研究做為專長,但同時也從事部分考古學研究,1934 年他在《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第一輯,這是台灣考古學研究史日治時期第二期研究最重要的論文(陳奇祿、宋文薰譯 1950:13),發表了〈「パ .」を繞る太平洋文化交涉問題と臺灣發見の類似石器〉,以十五份遺址出土的パツ型石器,開始了怳?文化比較研究的端緒,考慮泛太平洋文化圈的交流議題,值得指出的一點就是,這篇論文是從十五份遺址出土的石器開始。

十五份遺址的出土經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黃士強(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李乾朗(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等學者親臨現場,確認為「巴圖」命名的十五份疑似遺址所在地。

十五份遺址為迄今所知文山地區僅有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台灣地區巴圖命名的所在地,等同於巴圖在台灣地區的出生地或身份證明,在台灣地區考古遺址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台北市文山地區的歷史文化瑰寶。

文山地區的鄉親父老,都期盼能在遺址所在地設立紀念碑,作為各界參觀研究使用,讓關心我們的社會大眾,一起來守護我們家園裡的寶藏。

發起單位: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十五份遺址研究社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Wenshan Community College
——————————————————-
校本部
臺北市文山區景中街27號(景美國中內)
Taipei City, Taiwan
No.27, Jingzhong St., Wen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1684, Taiwan
Office: +886-2-29302627
Fax: +886-2-29306117
Office:wenshan.cu@gmail.com
http://www.wenshan.org.tw/
木柵校區
Muja District
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三段102巷12號(木柵國中內)
Office: +886-2-22342238
Fax: +886-2-22342217

農再公聽會─高雄0421現場報導

以上關於土地活化利用問題,會後記者希望採訪水保局台南分局長李鎮洋關於農再條例是否能夠達到民眾的需求?李分局長表示這必須請教經建會,並表示相關土地使用的規定,必須等農再條例母法通過,在子法中訂立細節…

(0422編輯補記:作者於本文刊登後,於4月22日增補現場記錄照片,僅將昨日配圖撤下,改置現場記錄,僅此說明。)

—————————————————————————————————

2009年4月21日,農再條例公聽會高雄場於下午兩點在高雄縣政府多媒體室舉行,這次農委會除了發送政府文宣,也印製了農再條例的草案內容給參與民眾,但卻沒有準備充足給現場一百六十多位的參與者,導致於現場仍有民眾表示無法拿到條文內容,根本官方沒有誠意讓跟大家討論農再條例的問題。

2009-04-21-dm1.jpg
現場準備的政府資料中,包含聯合報記者對大進社區的報導。

公聽會的舉辦方式仍是官方一致模式,由水保局專員政策宣導演講開場,配合兩個社區案例分享後,再進入公聽會程序。官方仍然沒有將社會各界質疑農村再生條例的問題,清楚整理給民眾參考。許多民眾雖然表達支持農村再生的理念,但是資訊仍在公聽會場合被壟斷。

公聽會部份,有屏東琉球鄉建設課課長前來表示,目前琉球鄉土地皆為都市計畫用地,不適用農村再生條例第三條所規定之非都市用地的標準,希望政府能放寬准用條例的農村標準。這樣的聲音也同樣有兩位發言者表達過同樣意見。

關於面對土地活化問題,屏東縣里港鄉土庫村信國社區代表沐連生先生提出社區內有國有財產局的乙種建地,未來如何適用於農在條例?該代表建議是否可將土地撥用給地方單位鄉鎮公所來處理以達到活化土地的需求。

以上關於土地活化利用問題,會後記者希望採訪水保局台南分局長李鎮洋關於農再條例是否能夠達到民眾的需求?李分局長表示這必須請教經建會,並表示相關土地使用的規定,必須等農再條例母法通過,在子法中訂立細節部分,才有辦法回答民眾問題。

關於土地利用的問題也有農民表達農村最重要的就是建地,該農民以自己為例說明,自己早年將論及婚嫁的女友帶來自己家中,因為家中住三合院,差點讓他無法取到老婆,該農民建議應該放寬農發條例18條,讓農村有更多建地,這樣才能蓋出更多房子留住年輕人。

針對農委會希望透過農再條例建設富麗農村,並且吸引年輕人回到農村的構想,橋頭地區有年約二十多歲的代表以發言表達青年意見,認為農村再生條例就算通過也無法吸引向他這樣的年輕人回到農村。

2009-04-21-ligang.jpg 2009-04-21-qiaoto.jpg
(左)屏東縣里港鄉土庫村信國社區代表沐連生。(右)橋仔頭文史協會執行長何政億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負責人張美惠以原住民立場發言,說明過去看到政府在社區中請來的委外的工程單位,沒有考慮社區狀況,建設出不符合原住民想像的外來物,他對於政府未來需要如何掌控工程單位的狀況感到憂心。

美濃代表鍾怡婷認真研讀條例後,認為公聽會的政策宣傳簡報中,口口聲聲提到農再條例有產業活化的補助項目,但鍾怡婷也在公聽會上表示目前此項目已遭立法委員刪除,目前農再草案中根本沒有產業活化的項目,他不知道未來若有農村以產業活化項目申請經費時該如何申請?

2009-04-21-mudan.jpg 2009-04-21-yiting1.jpg
(左)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負責人張美惠。(右)美濃代表鐘怡婷。

公聽會要結束時官方找來的漁村代表坐在座位席上因無法發言在現場抗議。漁村代表表示,他不知道為何找他來?在案例中沒有看到任何漁村的案例,並且連一分鐘發言都被主席阻止。美濃民眾林英清先生也舉手表達希望開放更多時間讓民眾表達建議,但李分局長以時間已到,請民眾填寫書面意見回應現場民眾要求。

美濃林英清先生也表達公聽會並沒有達到政府資訊真正公開,他是自己上網下載條例看了五遍,認為條例中有許多問題,但是也無法在公聽會中表達意見。

2009-04-21-fish.jpg2009-04-21-meinug.jpg
(左)漁村代表表示,不知農再條例與漁村的關連。(右)美濃林英清先生遺憾無法在會中表達意見。

最後,李分局長似乎沒有聽到這些質疑的聲音,說出「今天民眾全都是支持農再條例」的結論準備總結高雄場公聽會,但台下馬上有民眾回應「哪裡有!」,但這樣的聲音可能還是會被官方刻意忽略。

(本文作者為公民記者)

後記:

本文刊載之後,陸續有當日出席公聽會的參與者,寫下現場記錄或感想。這些感想因篇幅較長,除了可在留言版上直接閱讀,讀者也可於此下載檔案,同時作為0421公聽會之記錄,後續若有其他相關文章或留言,也將陸續增補。

(1)我不是反對政府照顧農業(文/阿吉)

(2)舊農村可再生,卻不再救農業?(文/莊程洋)

有關水保局11場公聽會之各媒體現場報導整理,請點選此處閱讀。

信仰中有觀光─麥寮,媽祖海上遶境

雖僅遶境六輕海岸邊緣,但仍有大風與海浪,37隻在海上排開,頗為壯觀,船隻上上、下下,船上的媽祖神像也跟著晃動搖擺,十分驚險,遶境約1小時,回到岸上,早已有一群民眾等著我們,真有像似歷史故事描述唐山過台灣的情境。

船上的媽祖神像也跟著晃動搖擺,十分驚險,遶境約1小時,回到岸上,早已有一群民眾等著我們,真有像似歷史故事描述唐山過台灣的情境。

三月瘋媽

人說三月瘋媽祖,瘋這個字眼,聽起來有些不理性。瘋狂放鞭炮,瘋狂撒金紙,喧囂敲鑼打鼓。無論大、小宮,人人手上一炷香,翻箱倒櫃拿出古裝、制服,整頓隊伍,促使一切活動的進行,就是虔誠信仰媽祖,深深植根於台灣各各角落。

跟著媽祖,逛麥寮

時間是2009年4月11日,農曆3月16日(六)媽祖海上遶境,起始地點在濁水溪出海口,終點是開山媽祖紀念碑。麥寮是個很偏遠的地方,但今天各大報的記者都帶著相機到麥寮參加獨特的「海上遶境」,一般迎媽祖是熱鬧的街上,但以海維生的鄉里親族都知道,媽祖有「海上女神」之稱,所以在海邊信徒以「海上遶境」來祭拜追思媽祖,祈求平安。

360°遶台塑六輕

海上遶境是如何進行呢?籌備單位雲林縣麥寮拱範宮管理委員會統籌了37台海上船隻,停靠在台塑六輕新建的離島海岸旁,動員紅十字會救生員,救生遊艇兩部,隨行海上遶境。

980421-mothergod-360.jpg

每一隻船隻編上號碼,都有代表不同的任務。船隻的隊伍最前方,有一位報馬仔,報馬仔身穿草蓆編織的背心,手敲鑼大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據說這是因為以前馬祖信徒不多,隊伍陣容小,當信徒遶境時,擔心信徒不知道馬祖來了,所以需要報馬仔大聲通報。

(2)每一隻船隻編上號碼,都有代表不同的任務

(3)船隻的隊伍最前方,有一位報馬仔,報馬仔身穿草蓆編織的背心,手敲鑼,大聲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據說這是因為以前馬祖信徒不多,隊伍陣容小 ,當信徒遶境時,擔心信徒不知道馬祖來了,所以需要報馬仔大聲通報。

這次遶境範圍沿著六經新建造的沿岸一圈,一覽台塑六輕王國。據資料紀錄,台塑在麥寮的工業區土地佔地面積約三千公頃,難得全景觀看六輕,因海上遶境的機會,讓觀眾以三百六十度參觀台塑六輕王國。但是心中嘆為觀止之外,更心疼這塊土地,被工業之城所包圍,工業城像一隻龐大,不斷在各處冒白煙的巨獸。

(5)遶境範圍是沿著六經新建造的沿岸一圈,因著海上遶境,一覽台塑六輕王國

當筆者心理質疑六輕帶來的空氣汙染時,但也有人提出六輕在麥寮所做的貢獻,如扶植麥寮弱勢家庭經濟,地方宗教信仰活動費用,因此在批判六輕、工業與地方生態之間的征戰時,往往難以論述平衡點。

(6)六輕在麥寮所做的貢獻,如扶植麥寮弱勢家庭經濟,地方宗教信仰活動費用,因此在批判六輕、工業與地方生態之間時,往往難以論述平衡點

信仰中有觀光

雖僅遶境六輕海岸邊緣,但仍有大風與海浪,37隻在海上排開,頗為壯觀,船隻上上、下下,船上的媽祖神像也跟著晃動搖擺,十分驚險,遶境約1小時,回到岸上,早已有一群民眾等著我們,真有像似歷史故事描述唐山過台灣的情境。

(4)37隻在海上排開,頗為壯觀,船隻上上、下下,船上的媽祖神像也跟著晃動搖擺,十分驚險,遶境約1小時

(7)回到岸上,早已有一群民眾等著我們,真有像似歷史故事描述唐山過台灣的情境。

吹奏樂器,恭迎媽祖上岸。

(8)吹奏樂器,恭迎媽祖回到岸上

(9)恭迎媽祖回到岸上,瘋狂放鞭炮,港口風大,煙霧淹沒整各海岸

參與媽祖特殊文化信仰不僅是地方耆老、阿伯、阿桑,相信許多國外光觀客都很有興趣,像雲林麥寮媽祖海上遶境為例,真是滿足許多人的好奇心,信仰中有觀光遊憩,又有能體驗地方文化的機會。

(10)參與媽祖特殊文化信仰不僅是地方耆老、阿伯、阿桑,相信許多國外光觀客都很有興趣,像雲林麥寮媽祖海上遶境為例,真是滿足許多人的好奇心,信仰中有觀光遊憩,又能體驗地方文化的機會

信徒最後沿著魚塭回到進港口的聖安宮用餐

(11)信徒沿著魚塭回到進港口的聖安宮用餐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