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2)鄉村生產基地農產直送至都市公寓

台灣未來最重要的一群人,就是所謂的綠領,不是白領不是紅領,也不是藍領,而是綠領,意思是雖然他不是做農夫的,但是他認同綠色的生活方式,願意支持環境友善的小農,如果這些生產者願意出現,他們就是綠領階級…

前言:

本文為「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座談─「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案例分享」的討論記錄系列,本文為系列3-2,由清華大學通識中心/社會所教授王俊秀主講,鄧敏宏記錄整理。

閱讀3-1:台灣小農的出路,請點選這裡。

4426446973_cfbdcb99ed-400.jpg
王俊秀教授於新竹推動的「竹蜻蜓綠市集」已經開始運作,請點選這裡閱讀(圖片出處:竹蜻蜓綠市集)。

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2) 鄉村生產基地農產直送至都市公寓

主講人 :王俊秀(清華大學通識中心/社會所教授)

謝謝。是不是容許我坐著?晚上嘛!今天也沒有帶PowerPoint來,我想要低科技,是不是也能戰勝高科技的彩色照片,想跟各位來分享。我今天是以那個台灣環保聯盟會長的身分來跟各位論述,然後也是即將展開行動。我們有三個行動即將展開,所以才有今天把我安排在這個場次,跟大家相互加持功力大增。

有這樣的機會是因為,清華大概在十三個禮拜以前,各位知道金融海嘯的關係,很多人無薪假。所以清華就發起一個心靈發電廠的概念課程,免費讓那些放無薪假的人回來上課。其中大部分都是清華的校友,就是說他們念了書,一路上去到科學園區,雖然賺了很多錢但失去更多,包括失去的健康,失去的生活品質。他們因為金融海嘯就停下來,決定了要走不一樣的路。

所以我就開了「創意與創業」這門課,來了180個同學,他們於是決定想藉這個機會停下來,看看未來有什麼方向可以走。其中大部分都是想在農業方面找點樂子,或是跟農夫作IP農務之類的,或是更多的一些工藝的相關的情況。這個班十個禮拜以內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同學不下課,下課了也不走,每個禮拜四待在清華大學裡面聊聊天,因為他們要創業,所以呢,在這創業的過程裡面,我們提出一些反省。

金融海嘯引發的反省─三本主義

第一個,科學園區所謂的經濟發展的模式,基本上就是GMP的想法,就是賺錢,創造很多的社會成本讓我們這些社區和附近的居民去承擔,所謂社會成本就是生病的啦污染都排到外面社區去,科學園區的人致癌的比率是外面的1.5倍,過勞死的更多,

這樣的情況我們發現不需要經濟景氣,我們需要的是心寧景氣,重新回到人本,回到土地,乾淨的土地是我們的根本,回歸到自然之本,回歸到文化之本,回歸到社會之本,人跟人的關係,這就是「三本主義」的概念,自然之本,文化之本,還有所謂的社會之本,

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就開始發現那些科技人都開始覺悟了,覺悟了以後他們就要走不同的道路,所以基本上,那些人跟我們一樣有些體會了,所以他們的覺悟是台灣根本不缺生意,是缺生態。生意多得很,生態卻不見了,有賺了錢又怎樣,窮到有錢而已呀,所以「台灣不缺生意,缺生態」「台灣不需要聯考,而是缺思考」,聯考一堆我們都會考試,沒有思考呀,考試考完又有什麼用,台灣缺思考。

「綠領階級」的創業行動

台灣也不缺丈夫,缺農夫」,男兒當自強,因為很多女性在生態方面的敏感我們要尊重,她提著菜籃去看怎麼菜這麼便宜,這麼漂亮,一定有問題,這是一種菜籃視覺,所以才有今天這樣一個讓他回歸到乾淨的土地。 意思是說我們提供了社會的稀有元素,台灣就是沒有乾淨的土地,坦白講,農地就是過去污染太嚴重了,所以我們要把那個元素找回來,

台灣未來發展的契機,台灣未來最重要的一群人,就是所謂的綠領,不是白領不是紅領,也不是藍領,而是綠領,意思是雖然他不是做農夫的,但是他認同綠色的生活方式,願意支持環境友善的小農,如果這些生產者願意出現,他們就是綠領階級,或是綠領的世代,他們就會開始認同,雖然長的不漂亮,他裡面有有真誠的心,雖然長的不漂亮,他有故事可以說,所以我們決定做三種工作,來跟各位展開這樣的行動。

第一個,創業的人已經進入清華的創新育成中心,他們組織一個「三一九鄉鎮」,他們要找319鄉鎮的鄉鎮經理,這個鄉鎮經理最好是這個故鄉的人回故鄉,讓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因為這個機會回到自己的故鄉做鄉鎮經理,因為自己的故鄉光榮感,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說,這個人是最適合的,所以會找319個鄉鎮經理,要去創造平台來做所謂的「公益良品」、「良心認證」、「人民財團」這三個概念,

用這三個概念在319鄉鎮把相關的產品跟服務就地,當然如果有需要配送,他們有一個交換的方式,而不是黑貓宅即便,我們是絕對不認為那是對的,那樣跑來跑去,配套的措施,還包括了用錢交易,而是用時間交易,

譬如說,我今天來這邊演講,我什麼都不拿,但是你們每一個人欠我一個小時,當我需要的時候,我派五十個人到宜蘭,到什麼地方去,譬如說他需要工作假期,因為有時候要去農田幫忙,我就打電話給你們說,你們三十二個人什麼時候集合,在稻草人那邊集合,就是說我們發現不是用錢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把信任找回來,所以包括交換的那種,把以前客家人交工的關係找回來,因為我們發現信任才是最大的資本,就像我們交朋友一樣,往這個方向來走,

所以第一個就是,三一九鄉鎮的關係企業,這個裡面會建構一個公益的頻道,絕對不是東森那種,那個是資本主義,我們要跟他們打對台,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公共電視以及華視,因為我正好有機會做華視的董事,所以我們已經提到董事會說,那麼多的原住民,那麼多的小民,他們就是沒有這個管道呀,像東森為什麼不賣我們的,因為他知道我們不在資本主義的脈動裡面,所以我們希望公共電視有一個公益的購物頻道,裡面賣的是小農的、社區的,或者是原住民的這類產品,要想辦法讓它在那個平台上,所以到了最後有一個公益的購物平台等等,然後一路連下來。

第二個,合樸市集的孟凱,他從新竹來的,因為他也認同這件事情不應該,新竹縣的人每一個月跑到台中去,那個不對呀,那個就是里程太高碳了,應該就是新竹地區就在新竹的有一個地方,做一個市民的市集,我們基本上是以清華大學做一個提供空間,讓新竹縣市完成所謂的良心認證,之後再提供這樣的市集,這當然還在嘗試,還有很多東西要做,

市集包括孟凱所提出的餐桌市集,有太多人是小家庭,或是單身族,你買一整套回去當然也是丟掉,那個就是以前我們提出說的大賣場害了我們,很多的大潤發也變成小潤發,東西買一堆就丟掉,那個餐桌市集就是一餐一餐的都配好,我教你怎麼煮,回去馬上用,吃完就結束,餐桌一餐一餐的有機的,結合你的跟隔壁的,他是一餐的結合很多農場,餐桌市集的概念,也是很多都會人非常需要的,但是找不到市場,所以這樣的事情也可能在新竹地區來做。

第三個是剛剛主持人講的,我們希望能夠結合以前共同購買的想法,都會的人買東西方便就到超商去買,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提出一個讓都會大樓配一個在五十公里、或是最好三十公里或是二十公里,裡面的一個鄉鎮農場,他們這一個大樓所吃的雞肉、豬肉或者是蔬菜蛋,所有的你這個農場幫我負責,

當然你要去copy 附近的,只要是良心認證,我保證全面採購,就是你們所生產的東西比外面貴的10%以內,我一樣全面採購,但是你要有社會契約,按照我的方式,不能用農藥,水跟蔬菜也不能用農藥,甚至我開玩笑說你們養的豬跟雞每天出去跑三次都沒有關係,就是要社會契約,就是生產者跟消費者互相信任下簽的社會契約,跟外面的法律完全無關,

當生命碰到生命

這樣子我們發現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當生命碰到生命」,這個事情發生了,也就是生產者真的可以碰到消費者,以前我們說唸書什麼的,農夫長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現在更不曉得農夫長什麼樣子,那現在如果我們能夠生產者直接跟消費者會面,我們就可以知道生產我們所吃的東西是長什麼樣子,可以握手,後面就可以搞定,握手以後他就不會害你,這是台灣的文化之一,互相信任以後,有社會契約,基本上,他就變成朋友,

我覺得這個很重要,那麼朋友以後後面的事情當然包括…我們可以學日本,來去鄉下住一晚,所以民宿還是有人住,重點是以後我們是住到那個農村家去,排時間來接受他的教誨,因為知道土地的才是我們老師,所以那個工作假期的概念,根據住宿的概念完全跟去住民宿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是拜師的那種感覺,去看那個老師,因為他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吃他的東西吃得健健康康,

你來拜師實際上也是一樣,不但錢交了非常謙卑,有沒有聽過住旅館以後,隔天還幫人加把棉被摺好的,我還沒聽過這樣的人,民宿還有可能,旅館不可能你起來還幫他摺棉被,不會,還幫他打掃說謝謝,不會,你到農村家一定這樣做,把錢放好以後還謙卑的回去,還跟他預約說下次再來跟大師請教,關係完全轉變,不是資本主義的想法,而是因為他是我的老師,因為他把我的健康照顧的那麼好,他把土地照顧的那麼棒,這個就是「當生命碰到生命」。

這個不打緊,重點還不是人跟人,如果這個地方生態好了,有了更多的生命,包括蝴蝶,包括更多的植物動物,那麼人應該有義務回到這樣的環境裡面,當生命碰到生命,這樣子我們才能說,培養好的秘訣沒有其他,就是讓他們在大自然中長大,好山好水才會產生好人,難怪台灣壞人還不少,因為土地都污染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有他的脈絡的。

農地變乾淨以後,農地就有機會不但變成生態業,農業也有可能變成文化業,不要忘記,去問問日本怎麼做,日本並沒有把農業再生條例弄來,然後就準備要發包,變成未來所謂的土地開發,他還留著因為他知道農地不可以隨便出賣,農地應該想辦法讓它的時間越長,雖然休耕也不應該馬上變成其他業,所以日本的農業只要你蓄水超過十公分,就把水放了進去,他就認定你是生態溼地,你只要蓄水十公分,他就每平方公尺補多少錢給你,叫做「生態補貼」。

你已經沒有休耕,但是你變成生態濕地,農業可以轉成生態業,如果我的農業可以變成造林,因為真正的森林是要永續保存的,可是我們是要有樹農的概念,樹農就是有些地方真的把農田變成森林,分成十區,每一年就砍十分之一,那個是為了經濟作物的森林做的,那個當然可以被允許,所以類似像這種樹農的概念,還有這種剛剛那個概念我覺得都是農業可以轉的,

也就是說,它有緩衝的餘地,不要一下子變成土地開發,它就完全沒有辦法轉回來,在日本還有一種,就是農村不耕種,可是上面讓那個藝術家做很像英國的稻田圈,就讓他在上面畫畫,好漂亮,那農業也是文化業。

「慢即是美」是哲學也是產業

我的意思是說農業應該在那個機會,當然最好還是回到剛剛講的糧食的主權概念,我們提出糧食主權是從消費者來說,就是你這個社區,如果你的社區糧食主權的概念有的話,你才會想要買自己週遭的農作物,而不會想去買從國外飛那麼久還賣那麼便宜的農作物,

所以我們的過程就是說從社區的大樓開始做一點論述,請他把那個糧食主權的概念放在那邊,希望這個觀念來跟鄉村的農場產生平台,所以我們就提供這樣的可能性給他們,另外,我們也知道,在這個過程裡面,學術界也有這樣的論述,就是我們做這個小農,我們後面其實還有更深的哲學基礎,

就是我們要「當生命碰到生命」,所以裡面才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說,所以為了未來,我們這樣的一群人,特別賣的不是賣產品,是產品為輔,故事為主,而且這故事是生產者講的故事,那個故事才是重點,是賣故事,然後附贈產品,不是反過來賣產品附贈故事,反過來賣故事,當然附贈產品,因為裡面有太多的感動。

「台灣不缺激動,缺感動」、「台灣也不缺個人游擊隊,缺團隊」,所以我們才需要有大家合作的一個平台,最後,我要跟各位報告,當我們在生命碰到生命的時候,也可以提出一個概念,叫做Slow is Beautiful,即是「慢就是美」,因為我們在生命碰到生命,我們慢慢的,把目標放慢了,我們覺得慢才是美,

譬如說,高鐵那麼快什麼都看不到,什麼都沒有回憶,在我們的東海岸,至少還有兩、三站,它可以說慢,一個是花蓮,一個是台東,宜蘭已經變快了,那至少他還有反省的機會,我的意思也就是說Slow is Beautiful跟這個結合,然後跟小農結合,也就是後面它還有些哲學基礎,可以來推動它賣故事、賣信任等等,這個都是可以做的,

最後,剛剛我講的那些同學們,他們已經準備要創業了,其中有幾個同學創業你們一定聽過,他們就是買了一塊地,上面種樹讓人家爬樹,一個人收八百塊,排到明年八月,因為我們鄉下人小時候就爬過啦,但是都會區的人從來沒有這生命經驗,所以爬樹是一個稀有元素,所以排到明年八月,

每人交八百元去爬樹這算什麼,可是爬樹不是像我們小時後這樣爬,它是有些執照的,怎麼爬,它為的是修樹,因為樹幹上面有更多的生物多樣性,他們到上面去負責修樹爬樹,爬樹的過程是有一個叫做「生命關卡」,首先要抱著樹十五分鐘,做自我介紹,說「我來爬你了」、「我叫做某某某」等,要有這樣的生命觀感,要有這樣的認識,然後爬完下來還要「謝樹禮」,要跟樹說謝謝,

我覺得這為什麼不是一個可能性,我的意思是農業也可以轉成生態業,變成「體驗學習產業」,結合環境教育法,讓農業的可能性,不只只有土地開發而已,當然能夠恢復糧食的主權,更重要的是之外也可以把那個故事跟當生命碰到生命一起來論述,有機會讓我們的農業在台灣再起,我們稱為福爾摩沙,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好山好水,而不是好無聊,而是好山好水好故事跟好人,謝謝!

(系列待續)

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1)台灣小農的出路

不是所有的小農都能身經百戰的存活下來喔!大部分的人都在半路上就放棄了,我今天站在這裡算很幸運,但我覺得這個幸運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很多社會上的善心人士在支持。那我想這些支持,不應該只是落在一、兩個…

前言:

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於2009年5月1、2兩日,由宜蘭和羅東社大,於宜蘭縣冬山鄉辦理。由於宜蘭是農業大縣,加上主辦社大強力宣傳,吸引了爆滿的人數參與。此外,宜蘭人好客以及社大做事認真的態度,也讓所有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為其中一場座談「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案例分享」的討論記錄系列,本文為系列3-1。

990511asbuouublug-450.jpg
宜蘭小農李寶蓮

台灣小農的生存之道案例分享案例(1):台灣小農的出路

主講人:李寶蓮(宜蘭小農)

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很榮幸站在這裡。我想前面的這一部分在談「從社會多元角度看農村文化」的這個部分,其實是在作一種「自我的整理」。因為自己是一個小農人,小農常常覺得在這些大農的面前很自卑。為什麼?他們也很努力,他們產量很大,然後提供給大家價廉物美的東西。但相形之下,消費者要消費小農的產品,他必須要經過很多的掙扎,錢包要一個結一個結的打開,他要用比較高的價位買我們比較醜的產品。

這種現象經常讓我覺得心虛,我常會想說,為什麼社會大眾要支持我們?我們有什麼很驕傲的主體價值,值得大家這樣子支持我們?這個是一種內在的掙扎,然後事實上也是對消費者和對整個社會來講,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主流與非主流的思維差異

後來我自己做了一下整理,我們可能很需要王老師再給我們一個,台灣不缺什麼,缺什麼的那個,銘言喔!會覺得台灣其實大家都不缺吃的,但是他吃得有沒有品質?有沒有文化?然後這當中有沒有關懷?這些關懷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我想不只放在一個農人的身上,其實最現實的應該考量我們的生活環境,這個環境是不是健康的?是不是永續的?

這個關懷,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生活上都離土地很遠,但是人跟土地有沒有辦法完全的切割,因為所有的消費都來自於土地,所以在這種跟土地距離遙遠,但是又沒有辦法離開土地的「中間」有一個媒介,這個媒介就是跟土地最接近的一群人。那群人是誰?就是農人,就是幫大家去取自然資源的那群人。

從這個角度來出發,這個農人,我們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他可以幫你從土地、從自然當中,取得你需要的生活食材,但是他也可以把我們的意志作某種方式的轉換。就是說你也許你在取用一樣東西的時候,並不覺得他對環境有什麼影響,但是這個在替你面對環境的這個人就做了這樣的一個決定。就是說他灑了農藥,對這個地方就造成了破壞,或者是說過度的包裝。那你選擇了他的產品,無形中就是支持了對環境負面的一種影響。

消費者要對自己的選擇多作一些思考,我覺得我們現在可能不缺什麼缺思考,這個我們可能「不缺錢,缺思考」。這個我就不再多說。這個下午之前的幾個討論,其實都有談到我們所說的問題,就是說如果小農他所的在社會多元文化價值下可以被承認,他對於土地友善、環境友善的這個部分,他應該要被保留,小農真正要生存下去的困境,我們如何去突破?

今天綠色陣線的吳東傑提到有機認證對小農的福利,還有有機認證制度對於現實環境的不相符合,這些都是小農生存的「困」之一,我今天其實要分享的是一個,我一路走過來的一個親身經歷。

不過我要先跟大家說明一下,就是我今年在宜蘭種田之後,才算是真正認識農村,也比較接近農村,過去雖然我在梨山種梨,在山上耕作已經十年了,但事實上是為了一個高海拔土地的復育計畫而去的,那這個部份我先不要多說。

總而言之,過去我雖然也務農,但是跟一般外界社會接觸的比較少,那這一年來我自己下來種田之後,比較算是「出社會」了,我自己把過去的20年譬喻為社會邊緣人。

所以我要先交代一下,我的想法事實上是很非主流的。非主流的程度到下午大家在討論的議題,其實都不在我想法之內。就是說如何發展休閒農業,如何把一個觀光產業做大,像這樣子的思維,我不是說不贊成,而是我覺得,我界定的主流與非主流,主流應該是一個大家共同朝向的一個大方向。然後,多數的社會資源或者是自由市場的那個取向呢,都傾向於把資源挹注在這個地方,那時候我們認為那是主流。

那我所採取的非主流的位置就是說,我是覺得我是比較照顧生態多樣性的,所以我會比較照顧弱勢的部分。應該不是照顧,應該是說我的思維比較放在那個位置。同樣也認同主流意識所要走的,因為他比較大眾化,他能支持多數人的經濟。這個是不可否認的,他可能也是社會發展可能有必要做的一些事情。

但是我自己個人就會把他放在…關懷生態多樣性的面向上,因為主流的這部分已經有很多資源、很多人力要去做了,所以有沒有我沒有關係。於是我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可能比較不會有人去這樣子思考,比較不會有人這樣子做的位置,然而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有必要存在的一些東西。

農人要團結互相支持

那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很非主流的東西,那我的非主流的想法是什麼?就是說,其實我自己一路走來,小農的那種生存困境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血淚斑斑」。從我自己種梨子,然後要自己開著小貨車,出去擺攤子,然後到跟這些大盤商、中盤商這樣子喊價,這樣子殺得頭破血流。

這整個的過程,乃至於直接面對消費者,然後遇到消費者的質疑。然後他明明已經準備好要支持你的行為了,可是在收到你的東西的時候還打一通電話來說,「我已經買A級了,為什麼還這麼小顆?我本來是要送人的,我現在只能留著自己吃,我現在送不出去。」

這整個過程其實是很多的打擊,因為這樣的關係,我會別覺得說,這個小農要走出去,尤其是當你立定一個志向,你要做一個對環境友善的耕作之後,事實上需要面對的困境是很多的。

這不是所有人都能身經百戰的存活下來喔!大部分的人都在半路上就放棄了,我今天站在這裡算很幸運,但我覺得這個幸運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很多社會上的善心人士在支持。那我想這些支持,不應該只是落在一、兩個明星的小農身上。

那其實這樣的小農生存下來之後,就像站在我這個位置的那位先生說的,一座高牆,別人怎麼幫你爬過去,你就應該幫別人怎麼爬過去,所以我就因為自己的這些經歷,還有面對這些經歷產生的一些思考,那我們就覺得小農其實應該要有一個團結的力量,那我今年其實才兩個月前,我開始發起一個「友善耕作小農聯盟」這樣的組織。那其實這個組織還沒有正式成立,我們還在籌備會的狀態,不急著成立是因為,我們覺得凝聚共識還有深入討論的過程很重要。

為什麼我們談「友善耕作」?

大家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不談有機耕作,我們談「友善耕作」?

事實上這些東西其實在前面的討論裏頭已經有觸及到了,就是說有機法規,我今天這樣子說好了,剛剛有一位坐在那邊的前農業局長許先生,他說他的稻田不灑農藥因為那個蜆仔會翻白,可是他撒苦茶粕,事實上我告訴大家好了,苦茶粕灑下去是同樣的結果。不只是福壽螺死掉,他所有的軟體水生動物全部都掛,他是很廣效性的就是他在有機農法是允許使用的,因為他對人無毒,他是自然的資材,他不是化學的,所以允許使用。

但是這裡產生一個問題,就是說,當一個理念或是一個理想,他必須要行諸一個法規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多的缺失。他還沒形成法規之前,大家可能還有很多思考,但是一旦形成一個規範之後,大家就會對號入座。我這個可以用,我這個不可以用,馬上分別出來,思考就停在這裡了,就沒有什麼思考了。我就去看啊!那個苦茶婆可以用。

我今年開始種五分稻,我插秧插下去,第二天,我的秧苗十分之一就不見了。這種情況被福壽螺吃,你去問那些有機農人,他10個有11個他會告訴你就用苦茶粕,沒有其他的討論,我自己用了之後我才知道是這樣的情形喔。這個是原因之一,我們叫做「有機耕作」,而不是「友善耕作」,因為有機不一定真的對環境友善。

有機耕作的觀念,其實最原始的精神,就是不只對人安全,他應該也是對環境友善的。但是有些東西必須要行諸規範,然後你又要讓農民實際可行,然後又可以維持經濟的平衡。所以很多東西不得不有一些權衡或者是規定,但是這些東西規定下來一定會有問題。

再者,就是說我們一般走到有機店,我們看到有機商品,有一半以上大概是進口的東西,那進口的東西,大家知道台灣這樣的島嶼,歐美的有機認證制度,他們發展的比較早,可能消費者有覺得歐美的認證比台灣的認證值得信賴,種種的原因啦!就是到最後我們吃有機的人,大概吃的東西,可能都是旅行半個地球之後到這邊,他完全符合有機規範。但是他對環境不見得有善,這麼長的碳足跡,這麼大的能源消耗。

所以這個友善耕作聯盟其實一方面是小農聯合起來,想要解決自己本身共同面對的問題,那另外一面其實也想對社會大眾拋出一種思維,就是說除了在思考這是不是無毒、是不是經過殘留檢驗,除了思考這些之外,我們是不是也思考到整個大環境的所謂的生態的問題?那所以我們還有一個部份就是說,因為有機法規實際上跟現實情況有很多的不符實際。

我這樣子說,我跟台下兩位朋友也有談到,就是在問說,「那你這個田、灌溉水,你不噴藥,但是你灌溉水就是經過別人的田,就是有受汙染的危險。」但是我們覺得如果一般台灣的小農的農耕面積平均只有1.1公頃,面積非常的小。那很少有人有足夠的空間來作出隔離帶,然後還有足夠的面積來耕種,那所以這樣的問題很難避免。

我並不是在質疑有機的規範是合不合理,我並不覺得不合理,我覺得他還是合理的。但是合理之外,我們是不是有另外一種思考的角度?也就是說,我覺得其實需要有認證,需要有檢驗,需要有規範。這些都是在一種情況下,不得不然的。

什麼樣的情況?就是多層次的銷售,你經過大盤又經過小盤,然後到最後你根本就不知道生產者是誰。多層次的銷售,那另外一個就是,遠距離的銷售。其實這種層次,事實上某種程度就表現出距離。你跟產地是沒有接觸的,所以到最後必須要藉由認證,你不知道最後要相信誰,所以最後只好相信認證。

那我們這個聯盟成立的宗旨,其實到最後我們是希望說,把生產者跟消費者是可以在兜回來的,就好像之前哪位在這邊的講者也說到,那個是我阿嬤做的菜埔耶!今天你阿嬤做一個菜埔讓你帶回去,比如你在外鄉工作,你阿嬤做一個菜埔回去,你不會說:「ㄟ!阿嬤!這有沒有食品添加物?」或者是說阿嬤做泡菜給你吃,你不會說:「ㄟ!阿嬤!你沒有戴那個頭巾喔!」我們不會這樣子問對不對?因為他就是你阿嬤。

那今天你的朋友為你生產,你的朋友種出一把菜,交到你手上,你應該也不會問說:「阿你有沒有檢驗?」我其實覺得當人跟人之間的這種距離,可以拉近,消費者跟生產者可以直接面對的時候,這些認證其實就不需要了。

小農生存的契機

那小農的生存這就是一個契機,那怎樣讓小農回來?我們必須要去跳出那種主流的思維,因為主流一直在教我們說,你一定要企業化,然後你一定要走進這個正規的通路,你才有生存的空間。我們在想,還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小農就是努力的做在地的生根。然後讓我們的,比如說現在的這個組織,就是一群宜蘭的小農,那宜蘭也有很多人要吃有機的東西,可是他們吃的東西哪裡來?所有的東西,就是現在比較大的有機銷售通路,他們都因為認證的關係。

比如說我要賣東西給你們的人,我必須要把我的菜一把一把收好,然後冷藏宅配,送到台北旅人的總部,台北旅人的總部再配到宜蘭的銷售點。這個是我親身的經歷,那當我收到這樣訊息的時候,我說:「不,我寧可不要賣。」因為這樣的食物旅程是不需要的,那回到一個思考的原點就是說,我如果在當地可以找到一個當地的社群來支持,或者是我可以藉由小農聯盟的成立,然後讓大家來認識我們這群人,把消費者跟生產者的關係再直接拉近。

這個其實也是小農存在的價值之一,我後來發現那是一個很大的附加價值,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大農,所有的農企業,他們都走上那種正規的通路的時候,他事實上是把生產者跟消費者,還有把整個的生產過程,把他從消費者的眼前拉得更遠了。那小農存在的價值之一,就是把這些阻擋拉掉,這個也是我們必須奮鬥的。

我們除了下田之外,晚上還要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我們還要花很多時間跟自己的直銷客戶去維持關係。那因為客戶的一通電話,你的菜上面有一隻蟲,他嚇到這樣子毛髮直豎,一通電話來你就必須去解釋很多。這個也是社會留給小農的空間,如果什麼事情都很容易做的話,大概也就沒什麼意思了,就變成只是賣東西,就無趣了。

我們這個聯盟,還沒有成立的這個聯盟,籌備會我們其實已經在作一些事,從作的當中摸索出一個將來聯盟可以作的方式,在這邊跟大家分享。第一個,就是剛剛吳主秘已經有幫我們介紹宣傳,就是下學期我們打算在宜蘭社大開課,如果在座有在宜蘭的人,大家有興趣的話歡迎來加入,讓我們的人數足夠到可以開課。

第二個就是,我們四個要跟在地的餐廳來合作,作一日友善餐,友善餐我們的訴求就是對三個方向是友善的。一是對生態環境友善,因為我們的生產過程是這樣子的。二是我們以吃在地、吃當季,這樣的觀念,來減少食物運送的途徑。

第一個跟我們合作的餐廳在北成的「客人城」,宜蘭人可能都知道,這家餐廳我們目前的合作方式就是,每個月有兩次,就是雙周一次,不敢太頻繁,因為怕餐廳被我們弄倒掉。

第三個,我們會試著去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辦一個小農市集,這個應該在七月的暑假開始。這個資料(剛剛發的)上面還有我們現在正在建構當中,還不很完整的網路平台「友善耕作小農集會所」,有興趣的可以來跟我們拿一下資料,回去可以給我們一些意見,這個集會所上面有一些,不只是賣東西,我們其實最重要的是,小農每一次聚會,討論的東西能夠被看見,比如說我們討論用肥的觀念,或是討論病蟲害管理的觀念,這些我們都讓他透明化,然後也希望大眾來加入我們的討論。謝謝。

990428ykngdazhai0410-450.jpg
2009年,阿寶於願景會議談論要成立友善市集,2010年,這個市集已經在宜蘭定期的舉辦,詳細訊息請閱讀這裡(照片出處:作者部落格)

延伸閱讀:系列3-2 請點選這裡。

一直在前進中─大宅院友善市集

我很慶幸搬來宜蘭,處處皆是耕作者,友善市集鼓勵小農少量多樣經營農地,豐富多樣選擇性!大宅院是大家的,人人皆可來擺攤,只要在市集當天的服務台,提出擺攤申請,符合本土,環保,自然三大前提,歡迎大家來趕集!

一位家庭主婦的另類買菜哲學

我是大宅院友善市集的發起人之一,我也是友善市集的大戶採買者,我支持友善耕作小農,也支持媽媽產業!我在大宅院看見市場供需正向的源頭!

大宅院友善市集固定於每個月第二,第四個星期六,上午十點鐘至下午一點鐘舉辦 ,倒底能在大宅院中遇見什麼新鮮事呢?

我們目前正在草擬一份市集公約,專給友善攤位的參加者,一份申請表格,一份市集公約,需要經過商品開發小組會議審核通過,才邀請申請者進來參加市集攤位!

早先,我們並不知道促成一個友善市集之後,面對消費大眾,需要開誠佈公的地方,一點兒功夫都不能缺少!我們會漸漸跟上消費者的合理要求,盡快將每個小農攤位的田間管理表公佈,也要求陳列加工品管理表,並且規定農夫附上水土檢驗報告書!(大宅院市集對農民是否認證及田間管理的作法,請點選這裡閱讀)

當然友善市集給消費大眾的文宣,我們也正在積極製作,我們將友善攤位的內容,友善小農的自我介紹,公開給大眾認識!

在文宣中,我們會提出大宅院友善市集的精神與宗旨, 所有的朋友都可以來提醒與建議友善市集加強該有精神質感與友善內容!

不久,大家一定能在大宅院中看到友善市集的自我介紹DM,友善攤位的產品履歷表,參觀農場時間,固定公播影片放映!

我們只是一群新兵,一開始只是因為認同阿寶的理想,產生了共鳴心,想要幫助在地小農出頭天,就只有這麼一個單純的信念,一路走來,已經過了一年,這中間市集場所移師數次,差點就元氣大傷,全軍覆沒!

還好,前家長會會長 賴碧芬女士,因為出生農家子弟,理解小農夫一輩子辛苦付出的代價!所以決心延續阿寶的理想,又逢慈心幼兒園所長 張純淑女士的看重,願意提供幼兒園大宅院當作友善市集的場地,我們才能一步一步走來,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剛好走了半年!

我們也是邊走邊學習,我們全是一群媽媽,一群有機市場的消費者,一群綠色消費合作社的支持者,我們一開始只是想幫自己的家人買安心買健康,然後隨著綠色消費概念的衍生,全球暖化的危機,我們開始正視食物里程,減碳節能的消費選擇!

我們的消費動機很單純,只是希望將錢花在真正多方受益的的地方,對消費者有益,不在話下,對農夫有益 ,對耕作土地有益,對環境有益…….是我們現在才慢慢想通的消費觀念!

990428ykngdazhai0410-450.jpg
大宅院友善市集農友(照片出處:作者部落格)

舉例:

一包再生衛生紙,從生產製作商,到消費者手上,中間會經過幾個單位?如果我們組織一群家庭,承擔商品開發與審核的責任,一起開出共同購買項目,縮短生產製造者,與消費家庭的距離,交易價格可能還會省下一些中間商的管銷成本!

更多的考量,同樣發生在有機農夫供貨給中間商,再出貨到綠色商店,中間運送往返,可能已經經過我們的縣市兩趟!蔬果的新鮮度,因為兩趟運送時間增長,我們拿到手上時,可能已經減少一半的甜味水份!例如:現採的玉米,馬上送進嘴裡,又甜又多汁,好比吃水果!但是四個小時後,玉米的糖分開始分解,我們從市場買回來的玉米,只留下澱粉的香氣,甜味與汁液已經流失大半!

當然,我們若能家家戶戶種菜給自己家人食用,那是最好的情況,家庭煮婦,巡一趟菜園,就能決定當天要做些什麼料理,就算白水清煮也會滋味十足!

但是,這樣的景象還需要一些時日,我們不妨先從當地農夫一早採獲,直接送來大宅院的食材先買起,花同樣的錢,但是營養成份還在保鮮期!這是一種有智慧的買菜考量!

古早,一碗白飯加醬油拌豬油,或許再加一些油蔥入味,這是家家戶戶百吃不厭的家常便飯,但是醫師說不宜多吃,於是我們的作菜概念也一直在改變中…..我偶而想吃香喝辣的,自己沒有勇氣煮來吃,久久去外食一餐,滿足口慾,然後就會後悔很久!因為理智上告訴我,我花了一筆錢,確損人不利己!可能唯一獲利的是吃店老闆!因為吃香喝辣的,首先就先吃進去許多調味料,再則食材是一般栽種法,安不安全不可考!

我很慶幸搬來宜蘭,處處皆是耕作者,我們的家長,自己種菜種米,大有人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局面,成就我們在地購買的可能,友善市集鼓勵小農少量多樣經營農地,更歡迎家長來大宅院分享多餘,豐富友善市集的多樣選擇性!

大宅院是大家的,人人皆可來擺攤,只要在市集當天的服務台,提出擺攤申請,經過開會審核,符合本土,環保,自然三大前提,歡迎大家來趕集!

image
大宅院市集正在發展自主管理模式,圖右為農友陳碧郎跟大家示範如何檢測葉菜植物硝酸鹽含量,圖左為阿寶。(照片出處:作者部落格)

(作者為大宅院友善市集發展委員會成員)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玟伶與屏東環盟的相遇─竹蜻蜓綠色市集工作記錄

盧玟伶老師,我並不認識。但是來信提到對我們努力很感動,我回信就說我們人手不足,新竹一個月一次的『竹蜻蜓』綠色市集,可不可以幫忙?她也慷慨答應,期間還主動到台北248市集實習兩次,讓我們好感動。

前言:

要幫小農打通路,又要忙於烽火滿天的環境守護,辦公室三個人可以說『操到爆』。我和阿歷都腰傷還是無法休息。小車也因開了近40萬公里,屢次修理,積欠費用,成為修車老闆的。

盧玟伶老師,我並不認識。但是來信提到對我們努力很感動,我回信就說我們人手不足,新竹一個月一次的『竹蜻蜓』綠色市集,可不可以幫忙?她也慷慨答應,期間還主動到台北248市集實習兩次,讓我們好感動。

image
輕鬆樂活台北248農學市集。

四月3日她在『竹蜻蜓』第一次新體驗,來信說是報告。我未徵她的同意,就將她全文po上網誌。就是對未曾見過面的夥伴一種感動,這種感動,就是支持我們一路走下去的力量…..

image
台北248市集,綠農的攤位,水果滿滿滿。

4/3『竹青蜓』綠市集狀況報告  文/盧玟伶

Dear All:

4/2星期五傍晚去水木書院找過曉洋, 4/3早上7: 30到書院幫忙搬帳棚,一切就定位後,才發現隔壁攤的果醬姐姐沒帶電子計價秤來,還好曉洋跟石磊媽媽借來一個秤子, 一看,傳統3公斤秤,心想慘了,正用紙筆計算時,蘇大哥即時出現,借我一台計算機,於是展開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亂亂賣的一天。

報告狀況前,先謝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原本很擔心蘆筍賣不完的,一早整理時,看到蘆筍不多,心想一定要把它推銷出去,沒想到,蘆筍是第一個賣光光的,有兩個客人眼睜睜的看著蘆筍被買光了,他的眼神充滿遺憾, 我的心情卻是鬆了一口氣。

好的開始成功的一半,我期許自己,能一樣一樣的把它賣光光。竹蜻蜓的消費者 很特別 沒有人跟我討價還價( 這原本是我很擔心的 ) ,他們很看中品質。

木瓜是第二個賣光的,因為每顆木瓜看起來都亮亮的,給人很有能量的感覺,沒有人問我甜不甜 (好像一看就知道很甜 很好吃),倒是有一個人問我籽多不多  把我考倒了。但他把一顆大大顆的買走了 真感謝他 ( 因為 比較多人喜歡小顆的 一餐可以吃完的那種  )。

蓮霧的賣相不佳,一直乏人問津,我很擔心賣不完(因為有兩箱共36斤)  但卻忙得沒有時間操心,就在我手忙腳亂時,來了一對夫妻,一開口問我,你們是八八災區的嗎?

我說是,問我蓮霧怎麼賣,一聽到 要買蓮霧,我的眼睛馬上亮起來,沒告訴他價錢前,我謝謝他並告訴他,蓮霧賣相不佳,今天蓮霧又好多,我好擔心賣不出去,沒想到,他直接買走一箱,還幫我算好錢,啊! 感謝菩薩保佑,帶來好心人。

事情就是這麼神奇,接下來開始有人買蓮霧,看到蓮霧裂果, 我趕緊解釋,因為氣候變化太大造成的,沒想到他竟告訴我, 這樣的蓮霧最好吃,我趕緊誇他內行,並感謝他的知遇之恩。

後來有人問我,蓮霧甜不甜,我很誠實告訴他,我沒有時間去洗蓮霧請大家試吃,如果他不介意,我把皮削掉請她吃吃看, 不吃還好,一試吃才知道真是好吃, 於是就在「好吃很便宜,買到賺到」的情況下, 蓮霧也賣光了, 真是令人開心啊!

人好奇怪喔, 一邊跟我說你們的芭樂好大個喔,手上卻淨挑大的,我連忙告訴他,他很識貨喔,知道我們家的芭樂好吃,相信他下次的綠市集還會來買,就這樣,他開心的買了3個大大芭樂。

報告鴨蛋銷售情況前,我先自首 

(1)我做了宣傳單—-

3月份的綠市集,有剩下鴨蛋。我去了2次HOLA的248市集也都有剩下,於是我心裡盤算著,怎麼樣可以把鴨蛋賣光光。所以 我先做了「”遠離戴奧辛的陰影, 讓你吃得健康又安心」的宣傳單,沒想到在學校影印時,同事看到我的標題,就買了6盒,讓我信心大增。

(2)我把它拆開賣  3個40元—-

考慮到新竹的家庭結構, 大部分以小家庭為主,一盒6個對他們來說太多,一次買3個或是混搭3皮蛋3 鹹蛋, 對他們來說是有吸引力的 ,所以沒報備就擅作主張了 對不起!

(3)溏心蛋—

之前告訴柏余 ,如果4/4有空, 我會去248看他,其實「有空」的意思是,如果生蛋賣不完 ,我就做溏心蛋,去248給客人試吃,刺激買氣。「遠離戴奧辛的陰影,讓你吃得健康又安心」的宣傳單,對竹蜻蜓的消費者來說很受用。3個40元或是 3皮蛋3 鹹蛋混搭,策略成功。

皮蛋鹹蛋不但賣光光,還很多人沒買到,連我同事要的6盒都沒留到,只是生蛋大家都說不會料理,最後剩四盒蘇大哥買下 要我做溏心蛋給大家吃,今早已做好,明天會送過去給蘇大哥(謝謝昨天248市集試吃的夥伴,提供建議,我做了改善,希望 人超級好的蘇大哥會喜歡)

想告訴「水尾鴨爸爸」,客人都反應鴨蛋好吃,好多人是回流來買的,相信下次買氣也會和這次一樣旺。

鳳梨看起來個個都是健康寶寶,客人好喜歡。「你不能不知道」的宣傳單被要得精光,鳳梨當然也是賣光光,有一個客人看到宣傳單,告訴我,他什麼都知道(指 宣傳單上的訊息), 我趕緊說,那他一定知道我們家鳳梨的好,他買了一個大鳳梨回家 。

還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情,只是再寫下去,可能大家會看到睡著,還是不要虐待大家的好。最後以幾個小花絮作為結束 :

(1)隔壁的水果姐姐來買蓮霧搭他們家的果醬,我沒拿他錢

(2)望德園來買蓮霧 ,我亂亂賣,還送他一顆楊桃 。

(3)送了3顆楊桃給石磊媽媽, 謝謝他借我們秤子,蘇大哥說 下次他會幫我們準備秤子 。

(4)兩個學生來買水果  (因為他知道 吃我們家的水果 對身體比較好 但價錢 對他來說 ….. ) 所以我算他便宜, 還請他吃一個蓮霧 。
(5)百壽芽菜的小老板, 送我們一包綠豆芽, 對不起, 被我獨吞了 。

(6)枇杷姐姐,對不起 , 枇杷賣得不好, 下次可以試試「買枇杷送枇杷葉」嗎? 讓客人回去做枇杷雞湯, 我會努力叫賣 。

(7)我買了2盒枇杷, 我給自己算便宜, 2盒生蛋, 柏余也算我便宜 讓我很開心 。

好擔心, 又是計算機又是紙筆計算, 會算錯, 萬一賣到虧錢,就太對不起大家對我的信任了 。

還好昨天柏余告訴我, 沒虧還有賺, 真是高興啊 。

Dear All 請不要給我「money」 你們對我的信任, 已經讓我「賺很大」 。

蘇大哥、曉洋、竹蜻蜓的夥伴, 把我當他們同一國的,不時過來關心我,讓我感到很窩心。我比誰都賺得多了,再次謝謝你們 。

(本文轉載自「屏東環境保護聯盟」部落格)

【宜蘭】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 座談0109

如果學校的午餐食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都會學校也可與某一鄉鎮的社區合作),讓孩子每週或每月,至少有一天「吃一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它就可以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

前言:

自從和宜蘭地區的友善耕作小農們發起小農市集,並在宜蘭社區大學開了「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這門課,整個下半年,就全心投入在這兩件事上。現在,社大課程將近尾聲,學期最後,是阿寶、青松和全班同學共同籌辦的一場座談會:「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的可行性」──實踐我對這門課程的期許:友善的農人要耕的是一畝「三分田」!

何謂「三分田」?一分耕在土地上;一分耕在自己的心靈,還有一分,要耕在社會上。

一月九日下午,如果您對這議題剛好有興趣,也方便到宜蘭,歡迎一起來集思廣議。更歡迎轉寄給適當的朋友,邀請他們與會(具體時間議程,請見文後)。

寫在座談會之前─直接的美味關係

經濟的全球化,為農村及全世界的多樣性生活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只要略作思考,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潮流難以永續。因此,比「全球化」更前瞻的「在地化」,將成為導正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日的工業化農業,以及食物的大規模、多層次、遠距離行銷方式,正在大量預支明日的資源,並解構今日食物與文化的連結──人們不知道食物從何而來?不了解它們用什麼方式生產?感受不到這樣的生產與銷售方式對土地環境的衝擊;不認識農夫的臉孔,更遑論對生態的尊重。於是,農地污染、農藥殘留過高、黑心食品的事件時有所聞,食物富足的代價是:可以大吃大喝,但吃喝得再也沒有安全感!

如果食物的交易可以更直接,生產端的訊息可以更透明,農產品的定價可以適度反映環境成本,也許就是社會改革的一大步。

於是我們提出「直接購買」的想法。這個想法,已經在「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和一些私人團購行動中開始。這些經驗都指出:到處尋找安全的食材困難重重,透過通路商的消費價格又高不可攀,遠不如團體直購,和生產者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來得實際易行,並藉由深入了解生產者的耕作態度與生產環境,建立商業行為之外的人性互動。

此外,這樣的直接購買,也可以重新建立消費者與土地的連結,表達消費者對食物安全與生態環境的關心,真正做到用消費力來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業。這場座談會便是從這裡發想的。

dsc_8099-420.jpg
用友善耕作栽培小麥的李信武農友,對生產充滿信心(攝影/阿達碼) 。

如果消費教育從中小學營養午餐開始

在人們逐日感嘆:「現在的孩子們對吃飯越來越沒有感恩心」,或擔心孩子們有太多選擇,卻無法分辨健康食材的時候,學校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不可能在學校的教育中,再從最根本的飲食,把社會的人性化找回來,並重建對食物的正確認知與安全感?

教育是社會風貌的型塑場域,學校的教育,是否可以有前瞻性的眼光,將飲食與永續環境的關聯體現在基礎的生活教育中?

如果學校的午餐食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都會學校也可與某一鄉鎮的社區合作),讓孩子每週或每月,至少有一天「吃一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它就可以:

、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

、灌輸孩子吃當令當地食物的觀念。

、啟發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以親自參與、在地監督,建立信任的基礎。

、以合理的價格提升農民的收入。

、維繫地方產業,健全鄉村發展。

、支持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減化肥、減農藥及多樣化栽種。

、敦親睦鄰,加強學校與社區的連結。

這樣的計畫可以用下列行動方案來落實:

、設計教案讓學生瞭解吃當地當令食物的好處。

、以農為師─設計戶外教學課程,讓農夫帶領學生實地體驗。

、在契作農地插牌標示,師生家長皆可隨時關心農地管理狀況。

、協調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

、要求契作農戶必須履行「有機」,或「吉園圃」安全標準,確保學童飲食安全。以「給自己的孩子吃的食物」為誘因,引導農民種植安全的作物。

、成立輔導小組協調農戶種植多樣化作物,並適當進行用藥安全教育。

、視當地有機農戶之多寡,推行每月或每週一日有機餐,鼓勵對環境友善的農法,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對學生、教職員及家長公佈契作農戶名單,邀請農人到校,正式介紹並接受感謝。

、將營養午餐的在地消費關念向家長說明,同步進行成人的消費教育。……

如果全國的營養午餐可以結合鄉土教學、環境教育、支持社區農業,對社會的未來,將有很大的潛在效益。

當然,相較於當前的午餐外包制度,這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將增添許多麻煩─人事開銷,食材價差…等。但農政單位每年花費二百多億的休耕補助經費,這項政策卻因為扼殺農村的生機而爭議不斷。如果同樣的經費,不是用來讓良田閒置,而是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吃到更有意義,且更安全更環保的餐食,鼓勵更多農民朝向友善環境的耕作,提高農產的價值,不是更具建設性嗎?

或者,企業界在思考「社會責任」的同時,是否也願意將它列為一個選項呢?

如果企業發動員工團體直購

以支持友善耕作而言,「社群支持」是非常適合台灣以小農為主的產銷模式,即一群人直接向農民採購,並且是長期的合作關係

這樣的產銷模式可以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互惠。一般市場通路,從大盤到零售的過程,售價通常是產地批發的二倍,直購的第一項好處就反映在售價上。假設批發價一斤五十元的產品,市場大約賣到一百元,直購只要將定價居中,即七十五元,就是買者少付二十五,農民多賺二十五元。

企業支持農村產業的方式,可以從團購、契作、員工消費合作社、員工旅遊,或員工餐廳採購的方向進行。

其次,如果不是有機認證的農產品,可以由企業主為無認證的農場出資檢驗;或團購量大時,要求農民付費。既保障員工安全,也督促農民以更謹慎的方式管理田間。

市場上無法反映生產方式,也無法得知產地狀況,消費者沒有足夠的訊息作為選擇的依據。透過直購或契作,訊息透明的程度可以由消費者決定。甚至消費者有權利要求生產方式的配合──如安全用藥、完全有機,或對環境友善。

再者,這樣的產銷關係如果穩定持久,消費者與農民之間關係密切,甚至可以提供員工到農家體驗的機會,也促進城鄉間的交流。

在整體環境日益惡化,民眾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多所期待的時刻,這樣的行動方案,也許是企業形象與農村產業共榮的一種方式。

=============================================================

「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之可行性」座談會

宜蘭社區大學「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班」和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爲關心農業與國民健康、生態環境及校園飲食教育等問題,希望促進社會各界對農村友善的思考與行動,藉由教育單位、企業與農民交流的機會,分享直接契作的經驗、討論對環境友善且互惠的產銷方式,尋找企業形象與農村發展雙贏的方法。特舉辦「推廣友善耕作在地支持之可行性」座談會

活動日期99年1月9日(星期六)下午13:00-16:35

活動地點:宜蘭社區大學(復興國中內)愛與希望大樓4樓會議室。

宜蘭市復興路二段77號。

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宜蘭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籌備會

活動流程:

時間 主題 主持人/演講者
13:00~13:30 報到  
13:30~13:35 開幕致辭─林庭賢校長  
13:35~13:45 引言─李寶蓮講師  
13:45~13:50 主持人介紹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黃璋如教授
13:50-14: 05 新竹縣推動校園有機日案例分享 綠色陣線協會吳東傑
14 :05-14: 20 慈心華德福小中學有機營養午餐供應情況 慈心華德福小學午餐秘書王傳臻小姐
14:20:-15:00 與談人討論、現場Q & A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黃璋如教授
15:00~15:15 茶敘
15:15~15:20 主持人介紹 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
15:20~15:35 台灣稻農公司的企業認購制度 台灣稻農公司董事長王得利先生
15:35~15:50 福山農莊與社群支持農業 福山農莊楊正宏先生
15:50~16:30 與談人討論、現場Q & A 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
16:30~16:35 結語 林庭賢 校長

第一場次與談人:

教育處處長

宜珍實業團膳服務中心負責人 賴榮秋 先生

玉田國小 校長 林光章 先生

柯林國小 校長 王銘德 先生

湖山國小 校長 徐博正 先生

學進國小 校長 葉文華 先生

深溝國小附設幼稚園 老師 林玉淑

第二場次與談人:

新光真情教育基金會 李麗玲 小姐

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企劃推廣組長 林倬立 小姐

好樣綠 余婉如 小姐

Payeasy

期許效益:

一、以座談會的方式,提供多方討論的平台,讓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及午餐廠商,藉此平台開始構思「校園飲食教育」的可行性。

二、提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與農民交流的機會,分享直接契作的經驗,討論互惠的產銷方式,尋找企業形象與農村發展雙贏的方法。

* 報名聯絡:0937 501 240;(02)3518 3980 曾小姐 傳真:(02)6600 0186

我們為何離開農場,來到哥本哈根?

今晚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夜晚,我們「農民之路」的朋友,從世界各個角落而來,我們離開我們的農田、我們的牲畜、我們的森林、還有我們農村裏的家庭,來這裏與大家共聚一堂,想與你們分享一些關於哪些農業活動造成溫室…

前言:

本文為2009年12月7日,農民之路主席亨利.薩拉吉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 Klimafroum 開幕式的演說。由謝洵怡翻譯,蘇毓婷校稿,發表在氣候正義部落格,原文請見農民之路網站

981210-gobenhagen-4c-450.jpg

【全球知名的Hockey stick溫度變遷圖,摘自網路。】,本圖與圖說摘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演講正文:我們為何離開農場,來到哥本哈根?

今晚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夜晚,我們在此為了社會運動和公民社會在Klimaforum大會的開幕而聚集。我們國際農民運動「農民之路」的朋友,從世界各個角落而來,我們離開我們的農田、我們的牲畜、我們的森林、還有我們農村裏的家庭,來這裏與大家共聚一堂。

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讓我們跑到這麼遠的地方?有幾個原因。首先,我們想告訴你,氣候變化已經嚴重影響我們。它帶來洪水,乾旱和病蟲害的爆發,造成歉收。我必須指出,這些歉收並不是農民造成。相反的,它是排放溫室氣體的污染者破壞自然迴圈所造成的。

因此,我們小農戶來這裏所要表達的,不是要替他們的錯誤付帳,而是要求排放者面對自己的責任。

第二,我想與你們分享一些關於哪些農業活動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事實。新的資料已經清楚表明,工業化農業以及全球化的糧食體系必須為44至57%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負責。這項數位可細分如下:

(一)農業活動要擔負11至15%,

(二)開墾土地和砍伐森林導致額外的15至18%,

(三)食品加工,包裝和運輸造成15至20% ,

(四)分解有機廢物造成另外3至4%。

這意味著,我們目前的糧食體系是一個重大的污染。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當農業部門本身的製造了超過一半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時,我們如何解決氣候混亂、饑荒並確保更好的農民生計?

我們認為,工業化和農企業的農業模式才是問題的根源,我剛才提到的這些因砍伐森林、將天然林轉換成單一植林的排放百分比,都是農企業的運作所產生,而不是家庭農場。

而農業的大量甲烷排放,也是因為世界銀行所支持的綠色革命,鼓勵使用尿素作為化學肥料而造成。同時,自由貿易協定(FTA)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的農業貿易自由化,更助長糧食在全球加工和運輸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如果我們真正想對抗氣候危機,我們的唯一要務就是制止工業化農業。農企業不僅促成氣候危機,它也殘害世界小農。

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男性和女性農民,從他們的土地上被驅離;另外每年還有數百萬人,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土地衝突中遭受暴力威脅。世界上十多億饑餓的人群中,小農和無地的農民占絕大多數。另一方面,由於自由貿易,南亞許多小農戶自殺。因此,制止工業化農業,是我們唯一可以走的路。

目前這個倚賴碳交易機制的氣候談判,會帶來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嗎?我們認為,碳交易機制,只會圖例製造污染的國家和公司,並帶給發展中國家小農戶和土著人民更多災難。

在 REDD 的倡議(減少排放的森林砍伐和退化),已經將許多原住民和小農戶驅離自己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農地轉變為植樹造林,以吸引碳排放的信用額度。

2007 年在巴里島的締約國第十三次會議,農民之路就已提出無地農民和小農民解決氣候變化的方案,那就是「永續的小規模農戶可替地球降溫」。今天在締約國第十五次會議,我們再次提出這項建議,並以資料證明它可減少一半以上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這一資料來自:

(一)恢復、調解土壤的有機質,可以減少20至35%排放量。

(二)改變工廠的集中肉類生產及重整牲畜和農作物生產,可以減少5至9%的排放量。

(三)讓糧食體系回到以當地市場和生鮮食品為主,將進一步減少10至12%的排放量。

(四)停止開墾土地和砍伐森林將減少15至18%的排放量。總之,讓農業脫離大型農企業的掌握,並且放回小農的手中,這樣就可以減少一半的全球排放溫室氣體。這是我們提出的方案,我們稱之為糧食主權。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社會運動一同努力,共同奮鬥,結束目前在氣候談判桌上錯誤的解決方案。這是必須的,否則我們將面對一個更大的世界性悲劇。作為社會運動,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議程帶到談判桌上,因為我們是第一批氣候難民與受害者,因此,氣候正義在我們手中。

在1996年世界糧農組織(FAO)糧食高峰會議,各國政府承諾在2015年以前減少一半饑餓人口。但現實情況是,饑餓人口在最近急劇地增加。我們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的氣候談判-無論各國政府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內談什麼,最後還是只看到排放量的增加。

我們邀請所有的社會運動都在哥本哈根聯合起來,將氣候正義帶到談判桌上。只有透過團結和社會正義,才能實現氣候正義。

本文原刊載於氣候正義部落格

網址:http://climatejustice2009.blogspot.com/。

原文請見農民之路網站

網址:http://www.viacampesina.org/main_e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33&Itemid=1

麥田狂想3.2─2009小麥栽培開始了!

時序在「立冬」(2009/11/7)前,苗栗苑裡地區契作的麥田,多位農友在稻穀收割時已經撒下小麥種子,目前小麥苗已長出青綠的嫩葉,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真令人感到振奮!我們接受嘉義大學農藝系劉啟東教授的建議…

前言:

為了做出好吃,健康的麵包,也為了減少對國外原物料的依賴,喜願麵包從2007年就開始在台灣中部嘗試栽培不用農藥栽培的小麥(這段過程請點選這裡,閱讀「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小麥種植的季節又到了,感謝喜願麵包的施總監完整的紀錄這些過程,和讀者們分享,也請大家多多支持本土栽培的小麥製品!(文中藍色的文字,都是可以點選進去看的圖片,請大家記得享用!)

981124-maitian336-450.jpg
2009.10.28 苗栗縣苑裡鎮 契作麥田之一(鄭德治農友6分農地) 開始撒小麥種子(種子裝在農友身上背著的機器裡面,在水稻還沒有收割時就灑下小麥種子)

時序在「立冬」(2009/11/7)前,苗栗苑裡地區契作的麥田,多位農友在稻穀收割時已經撒下小麥種子,目前小麥苗已長出青綠的嫩葉,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真令人感到振奮!但並未在小麥撒種前讓所有的朋友知道這件美好的情事,是因為當時麵包坊正受「丙酸事件」所苦惱,實在沒有太多時間冷靜下來整理這段心情與影像。

在拜訪台南學甲李煌南老先生與永康統一麵粉之後,中秋節前夕與苗栗苑裡稻米產銷班的農友又在山水米的「有機稻場」開了一次說明會,初步確定種植的農友與面積。2009年10月15日(四)在吳文雄班長家中召開第三次協調會議,對於種植的管理方法與初步契作價格達成共識,認同並遵守「不施除草劑、農藥、驅趕小鳥不得使用藥劑與殺生」的約定。

2009/10/24(六)第四次會議,我們接受嘉義大學農藝系劉啟東教授的建議,讓苑裡地區的部分栽種「越光米」的農友,配合「越光米」早熟的特性,小麥種籽提前撒種,以實驗在小麥開花結穗後,獲得良好的充實,對照同一地區不同時段種植時段的收成績效(粒重、總重),作為來年種植的參考。

所以我們拜託三位本季種植「越光米」的農友(李信武鄭德治吳文雄),提前施種小麥,做為實驗的對照組。當天,又有多位非契作農友參與討論,顯見「麥田狂想」的契作,確實在苑裡淳樸的農友間引發不小的討論。

李信武DSC_6973
2009.10.15 苗栗縣苑裡鎮 稻米產銷班協同合力契作小麥群像之一李信武農友

這段期間,我們在傳統石磨機械的尋求上,透過主婦聯盟淑德向日本的組合社與喜生公司楊家珍的協助,充分了解傳統石磨的連結運作與使用,目前正進入詢價、報價的階段。

或許,有朋友會懷疑,總不會因契作本土小麥,而真的再開設「榖物研磨廠間」吧?!這不是只有因為要喝好的牛奶,而自己養一頭乳牛而已,而是要開設鮮乳廠喔!沒有錯,真的不是開玩笑,但卻充滿可能性;「熱情」是實現夢想意志的燃料,但「新台幣」像「氧氣」般,是絕佳的助然劑!

另外在小麥改良的計畫方面,嘉義大學農藝系劉啟東教授也提供另外一條日本的線索,但經過多方徵詢與努力,因為時間已經過了日本種植小麥期,在種籽的取得上,已失去先機。不過,我們還是在苗栗苑裡、台中大雅兩地大量(共計0.5公頃)試種「美國硬春小麥」,做為與「台中選二號」田野實驗對照的基礎。

10月28日(三)在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李信武的「越光米」收割,這一天不僅是在撒下小麥種籽而已,更是撒下「麥田狂想3.0」夢想種子的一天。

李信武─2-7888
2009.10.28 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 契作麥田之一(李信武農友4.4分田地)二期稻作收割  麥種已撒下

當天下午,緊接著社苓里的鄭德治泰田里的吳文雄也跟進撒種。11月6日彰化芳苑的林碧雄上館里的陳文龍也陸續完成小麥撒種的工作。由於小麥撒種的順利開展,「麥田狂想」的心情才逐漸從飄盪中轉化成篤定。

不過,11月6日苑裡上館里陳文龍彰化芳苑林碧雄的小麥種籽,撒種後因受連日陰雨與間歇性大雨影響,小麥種子部分受浸泡影響,發芽率並不理想。

苑裡陳文龍11/15災情輕微,勉可維持基本量。彰化芳苑則受損嚴重正準備改用「耕地法」,只要天氣放晴幾天,農地乾涸後即可進行耕犁作業。雖然初步失敗,但處理這樣異常狀況的機制,與未來在農務(地質、排水水路)判斷與天候預測產生極為重要的經驗值。

事情當然不可能一直處於「一帆風順」的狀態,偶爾短暫性的挫敗是必然的。11月3日台南學甲李煌南先生的長子李智豪先生來電表示,自從「八八水災」之後,台南地區就沒有在下過即時雨。李老先十分擔心,沒有水勢必影響小麥初期的長成,也會影響當季小麥的收成,恐已不足金門酒廠之需,也就無法參與完成「麥田狂想3.0」。

11月5日(四)緊急南下安撫李老先生、李老太太不安的情緒,不過,契作的小麥種籽也跟著一併載過去,車子一到農場大埕,下車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開後車廂,將小麥卸下,強烈表達出一種明顯的意涵:「我都把『女兒』載來了,你非娶不可。不然就賴在這裡!」

煌南老先生大概已經看出我堅決的意志,一坐定就笑著說:「幫你種了!我會選一塊地力良好,獨立且完整的地形種植,你放心!」而夾在中間的大兒子智豪,也露出輕鬆的笑容。

離開前,老先生特地進去廚房準備了四盒金門青草茶,還押著我到對面的蘭園,讓我選一盆蘭花,我笑著說:「『女兒』還沒成親,我就已經收受的這麼多聘金,以後還得了!」對於,小麥在學甲的種植內心充滿期待,但也得仰望老天的幫忙!

11月11日舊社里的前里長鄭楓仔,在山腳里錦山下「綁田」共一公頃,全面施種小麥,這是在苑裡農友單一最大面積。11月12日玉田里的吳水池也進行小麥的撒種作業,但緊接著12日下午、13日上午卻出現連續陣雨,讓兩位農友十分擔憂。

11月15日台中大雅鄉員林村張文炎村長也進行小麥撒種作業,但今年大雅因為「斜紋夜盜蟲」十分猖獗,惟恐小麥生成的嫩綠麥苗被「夜盜蟲」啃食,今年大雅普遍改用「耕地法」,就是在二期稻作收成後,才施撒小麥種子,並同時進行施肥後,再以耕犁機做微淺的覆土,一則破壞「夜盜蟲」的棲息環境,並提高小麥的發芽率。另外也強化田間「性費洛蒙誘瓶」的設施。這個潛伏的危機,是今年大雅小麥極大的隱憂。

3-DSC_2318
2009.11.15  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 契作麥田之一李信武農友(小麥草逐漸冒出全面綠嫩芽) 茂密而旺盛

目前參與「麥田狂想3.0」的農友中僅剩苑裡的兩位農友(吳健忠、梁耿誠)與台南學甲的李煌南老先生等三地尚未施種。苗栗苑裡在等前兩天下雨,農田稍乾硬後再進行撒種收割;但台南學甲的李煌南老先生,卻是在等待老天幫忙下一場大雨,也讓氣溫再下降一些。

你(妳)看,苗栗苑裡與台南學甲兩地的氣候差異,就知道老天多麼喜歡跟我們開玩笑啊!

有機大戰來臨-我的有機你的商機

八月一日是一個很恐怖的日子,因為「有機」將成為一個法定名詞,不能再做為理念表達,而是必須在國家認可、團體認可之下,才能冠上有機的認證名詞,一旦違失使用,已有法律上的罰則。對於消費者,一個法律上管制…

八月一日是一個很恐怖的日子,因為「有機」將成為一個法定名詞,不能再做為理念表達,而是必須在國家認可、團體認可之下,才能冠上有機的認證名詞,一旦違失使用,已有法律上的罰則。

對於消費者,一個法律上管制的認證機制,當然是更有保障,並且不會購得黑心食品,吃的更為安全。

但是,談有機,它絕不是僅止一個商品,而是一項土地運動,一種生活態度,或是一國的農業再興。

有機農作推動快二十年,從早期拒絕農藥的食品健康,到晚近的自然生活觀念,有機運動不單是一張嘴的健康問題,已經擴展人對自然的反思,人對他人的信任,甚至人對未來的期待想像。

當一個作物,從產品出發,邁向觀念的提昇,如今又落回商品的面貌,這樣的認證標章背後,有何動人的意義?

當有機成為一門生意,有機的戰爭早已悄悄開打,一些想法天真的小農先行者,還在試驗有機的作法,許多企業已經嗅到這股世紀末的商機。

980802-3b00ca64a3_360.jpg

1993年,主婦聯盟在三重的鐵皮倉庫內,以共同購賣方式,開啟台灣城市與農村的直接對話,跳過層層中間商的遮掩、剝削,以合作社型態找尋最好的農作食材。

1995年,主婦聯盟翻譯日本作家岩根邦雄的《從329瓶牛奶開始》,更是確立共同購買的精神,以社會集體行動,反制資本體系下,把大眾當驢頭的商品銷售,共同購賣不只是買賣行為,更是一種社會實踐,甚至具有左派運動轉向民間扎根的意涵。

共同購賣的實施,終究無法打破牢不可破的資本產銷體系,但是有趣的事,在消費端的難以全面突破,卻在生產端燃起星星之火。

在不斷的食品安全危機之後,農民開始發現城市對於健康自然食品的需求,一個有機生產的新模式。那樣的開端,稱不上絕對無毒有機,但是種出好作物,提供無毒無污染的心意,已經成為一種信念。

種無毒有機,吃無毒有機,在初出的時刻,只是少數人之間的小眾行為,對於農產品大眾行銷的資本體系,根本看不上眼,縱使價格昂貴一點,但是相對廣大群眾的市場消費,根本是只能賺名聲的生意。

但是晚近之後,拜媒體的推波助瀾,不是宣導有機種植,而是挖出更多食品安全的黑幕,於是城市驚恐,有機開始蔚為風潮,資本體系關注到這塊隱然成形的巨大市場,終於開始行動介入。

別人當觀念先行者,自己當利益收割者,從來是企業不變的真理,當有機風行,賣化學農產品和賣有機農產品,對於資本產銷體系,只不過是商品變換,重新調整一下生產線和銷售網,有雄厚資本,還怕沒有一番做為。

於是,自設農場,以高產量方式投產有機作物,如果產量不夠,OEM的品牌代工模式立即應用,從自產到代產,統整由專一品牌上市,上市不僅結合物流系統的超市上架、網路訂購,甚至藉助媒體的報導,以及購物頻道的名人代言,高度行銷掉有機產品,從健康農作到保健用品,有機成為一門好生意。

但是,對於小農,有機買賣根本是場不對等的戰役,走在前開拓觀念,摸索出來的道理,成為企業收割者的文化資本,一種愛妳健康、愛你幸福,卻是真愛你錢的虛假意識。

然而,行銷能力根本拼不過大企業的小農,回頭來還得面對生產田間的種種問題。

這也是有機農業中,政府最可惡的態度,對於有機農業,除了限期規範,政府始終沒有全力協助,就算縣市政府力推無毒農業,但是面對地方農會的傳統作為,也不敢全面宣導農民放棄農藥、肥料的使用。

於是,有機小農成為一種自願產業,自己找地,到處參訪請教,一步步打造自己的自然農園,一旦遇上鄰人噴農藥,就開始擔心空氣漂散或水源污染,忍不住的大吵一架,再不行就放棄遠走另覓他鄉。更慘是,台灣處處開發,找的到淨土,未必有純淨水源,就算二者兼備,風調雨順,那天又是土地劃定開發強制徵收,一切作為立即化為烏有。

有機小農的在台灣農業環境,常常是政府文宣中,被端上檯面的農業良心,但是實際上卻是在艱苦的環境中自求多福,多年來單打獨鬥、自產自銷,常常參加地方農特產,老是被視為對照強烈來壞生意的,於是最後只得自己搞市集,小農民相互依偎。

當有機認證展開,保障了消費者權益,造福了有資本蓋網室、買基肥、造農場,通過一切驗證的企業體系,卻是苦了還在望穿秋水的有機小農。

一個最壞的市場淘汰循環,將會展開。當有機成為門檻,有資本越過門檻的企業,將會囊括絕多利益,更多的有機利益,將會讓有機資材價格水漲船高,形成第二道門檻,阻絕有機小農的進入有機認證的能力,於是新的有機生產資本體系從此建立,小農紛紛出局。

到此時,反思有機運動的出現,一切荒謬無比。如果一場發自愛護土地、照顧農民的有機運動,結果造就企業的利基,這種意義的倒置挪用,無異是最大的諷刺。

對於政府,如果不能悟透有機農業運動的真諦,在幹盡開發破壞環境的惡行後,還不能保護協助這群發自民間的守土小農,讓他們遍地開花再興環境,卻只是一眛要求,任他們劣勢競爭的自生自滅,無異是碾斷台灣土地重生的機會。

有機成為法律名詞,它的確可以保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保障,但是不一定保護台灣的農業永續。

對於在地購賣、保護小農,反對有機產業托拉斯化的有機生活信念下,有機農作標章可以參考,卻不見得是唯一選擇。

對於選購無毒農作,該走向人與人信任的產銷模式,科學驗證是一項參考工具,但是絕非唯一標準,生產者的信念及行為,必須充分理解納入考慮,甚至消費者必須體認,吃到好食物,不只是身體健康問題,更是一項社會運動,對於在作物之外,還願為環境發出正義之聲的農民,更需我們的支持鼓勵。

有機戰爭開始,企業有機霸主的拼鬥,無毒小農的哀號,即將構成台灣有機市場戰役的面貌。一場不平等的戰役,預示了慘烈的結局,當失去原始運動意涵的認證標章,只是成為一種產品等級。

此時,我只是心裡想問,我的有機願景,怎麼變成你的商機利益?

—————————————————————————-
附錄:不協助只規範的有機商品的生產標準  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基準

(關於對法令的修正討論,請閱讀「保障小農的有機栽培權─對有機管理法令的修正意見」)

第一部分 作物

一、生產環境條件
(一)農地應符合農業發展條例所規定供農作使用之土地。
(二)農地應有適當防止外來污染之圍籬或緩衝帶等措施,以避免有機栽培作物受到污染。
(三)灌溉水質及農地土壤重金屬含量應符合附表一之標準。
(四)農地應施行良好之土壤管理及水土保持措施,確保水土資源之永續利用。

二、 短期作物之田區取得有機驗證前,需有二年的轉型期,長期作物(如多年生之果樹、茶樹等)則需三年的轉型期。轉型期間應依據本基準施行有機栽培。

三、作物、品種及種子、種苗
(一)選擇環境適應性佳及具有抗病蟲害特性的作物種類或品種,並儘量以生物及遺傳多樣化為原則,改進生產環境之生態多樣化。
(二)種子不允許以合成化學物質、對人體有害之植物性萃取物或礦物性材料處理。
(三)種苗之育苗過程中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
(四)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及種苗。
(五)合格種子、種苗無法取得時,方可採用一般商業性種子、種苗。
(六)育苗場設施不允許以合成化學物質消毒。

四、雜草控制
(一)以人工或機械中耕除草,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
(二)採行敷蓋、覆蓋、翻耕、輪作及其他物理或生物防治方式,適度控制雜草之發生。
(三)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及資材。

五、土壤肥培管理
(一)適時採取土樣分析,瞭解土壤理化性及肥力狀況,作為土壤肥培管理之依據。
(二)採取適當輪作、間作綠肥或適時休耕,以維護並增進地力。
(三)施用農家自產之有機質肥料、經充分醱酵腐熟之堆肥或其他有機質肥料,以改善土壤環境,並供應作物所需養分。有機質肥料重金屬含量應符合附表一之標準。
(四)不允許施用化學肥料(含微量要素)、含有化學肥料之微生物製劑及有機質複合肥料。
(五)礦物性肥料應以其天然成分之型態使用,不允許經化學處理以提高其可溶或有效性。
(六)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及資材。

六、病蟲害管理
(一)採輪作及其他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種植忌避或共榮植物及天然資材防治等綜合防治法,以防病蟲害發生。
(二)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及對人體有害之植物性萃取物與礦物性材料。
(三)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及資材。

七、收穫、調製、儲藏及包裝
(一)有機農產品收穫後處理不允許添加或使用合成化學物質,也不允許以輻射或燻蒸劑處理。
(二)確保有機農產品不會受到非有機農產品之混雜或污染,採收過程及其收穫後之調製、儲藏及包裝,均應與一般農產品分開處理。

八、技術及資材
(一)雜草控制技術及資材:

1.可用:
(1)水田與旱田輪作,不同作物輪作、間作等。
(2)人工及機械除草。
(3)敷蓋雜草或作物殘株。
(4)農田中飼養家禽及家畜等。
(5)利用植物相生相剋之原理。
(6)含有雜草種子的材料製作堆肥,必需使其充分醱酵完熟,以殺死其中所含雜草種子,方可使用。
(7)敷蓋聚乙烯、聚丙烯及其他聚碳酸酯基產品,使用後應從土壤清理出去,不允許在田地上焚燒。

2.禁用:
(1)合成化學物質。
(2)殘留農藥、輻射性物質、過量重金屬之作物殘渣及生物資材。
(3)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或資材。

(二)土壤肥力改良技術及資材:
1.可用:
(1)各種綠肥作物。
(2)作物殘株、雜草或落葉及其所製成之堆肥。
(3)豆粕類或米糠。
(4)木炭、竹炭、燻炭及草木灰。
(5)菇類栽培後之堆肥。
(6)製糖工廠之殘渣(甘蔗渣、糖蜜等)。
(7)未經化學及輻射處理之腐熟木質材料(樹皮、鋸木屑、木片)。
(8)海藻。
(9)植物性液肥。
(10)泥炭、泥炭苔。
(11)禽畜糞堆肥。
(12)骨粉、魚粉、蟹殼粉、蝦殼粉、貝殼粉、蛋殼及海鳥糞。
(13)磷礦粉、苦土石灰及含有石灰之礦物粉碎而成之資材。
(14)麥飯石粉、蛭石粉及真珠石粉。
(15)符合本會有機質肥料類品目編號5-01(植物渣粕肥料)、品目編號5-02(副產植物質肥料)、品目編號5-03(魚廢物加工肥料)、品目編號5-04(動物廢渣肥料)、品目編號5-07(氮質
海鳥糞肥料)、品目編號5-08(禽畜糞加工肥料)及品目編號5-09(禽畜糞堆肥)規格之產品。
(16)未經化學及輻射處理之腐熟椰纖。

2.禁用:
(1)除上述外之化學肥料。
(2)殘留過量農藥、重金屬、輻射性物質等之作物殘渣及生物資材。
(3)未經分類之都市垃圾或廢棄物。
(4)下水道污泥。
(5)廢紙、紙漿。
(6)未經淨化處理及充分腐熟之家畜排泄物。
(7)人糞尿。
(8)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及資材。
(9)智利硝石。

(三)病蟲害防治技術及資材:
1.可用:
(1)輪作、間作或混作共榮作物。
(2)忌避植物。
(3)繁殖及利用昆蟲天敵。
(4)利用捕食動物(家禽、青蛙及鳥)。
(5)選用非基因改造生物之抗病蟲害品種。
(6)捕殺、高溫處理,但不允許將整個田區殘株焚燒。
(7)利用不含合成化學物質之紙袋、網袋、塑膠布及不織布袋等防護。
(8)設置水溝、各種物理性陷阱。
(9)果樹基部以麻袋、稻草包裹,防治天牛。
(10)種子以水選(鹽水、溫水等)、高溫及低溫處理、浸泡醋或漂白水殺菌。
(11)利用太陽能之消毒。
(12)利用性費洛蒙、誘蛾燈、光及有色粘蟲紙。
(13)大蒜、辣椒、蔥、韭菜、苦楝、香茅、薄荷、芥菜、萬壽菊、無患子等浸出液或天然抽出液。
(14)海藻。
(15)咖啡粕。
(16)草木灰。
(17)釀造醋、酒類、砂糖、麵粉、奶粉及植物油。
(18)石灰、石灰硫黃合劑。
(19)不含殺菌劑之肥皂。
(20)矽藻土。
(21)蛋殼。
(22)非基因改造之蘇力菌、其他生物及病毒性製劑。
(23)植物性中草藥浸出液。
2.禁用:
(1)毒魚藤。
(2)除上述以外之合成化學物質及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或資材。
(3)外生毒素。

(四)生長調節技術及資材:
1.可用:
(1)整枝、剪定、嫁接、環狀剝皮及斷根等方法。
(2)醋、砂糖及胺基酸。
(3)水果催熟用之乙烯氣體或電石氣。
2.禁用:除上述以外之所有生長調節劑。
(五)調製儲藏技術及資材:
1.可用:
(1)控制氣體如二氧化碳、氧氣、氮氣及乙烯。
(2)溫度調節。
2.禁用:抗生素及其他合成化學物質。

(六)微生物資材:
1.可用:
(1)非基因改造之根瘤菌、菌根菌、溶磷菌及其他有益微生物。
(2)外國微生物製劑需經國內學術試驗研究機構試驗,證實有效且無害者始可使用。
2.禁用:含有合成化學物質之資材。

第二部分 畜產

一、來源
(一)畜禽應自出生起即依本基準生產管理,且有機養畜應來自以有機生產管理之種用雌畜。
(二)購自非有機牧場之種畜禽數量,每年不得超過牧場中同一品種種畜禽數量的百分之十。但有下列情況之一,且經認可者,得不受百分之十之限制:
1.嚴重之天然災害或意外事件。
2.大規模的擴充。
3.改變畜禽飼養種類。
4.小規模飼養。
(三)牧場轉型期間無法取得有機畜禽時,得自非有機牧場購入下列畜禽:
1.二日齡前之肉用雛雞。
2.十二週齡內之蛋雞或蛋鴨。
3.二週齡內之任何其他禽類。
4.符合防疫規定之離乳仔畜。

二、產製過程

(一)營養
1.動物性來源之飼料僅得使用乳製品及魚粉;植物性來源之飼料均須符合我國有機農產品相關規範,上述兩類飼料皆須經驗證合格。其加工過程應與非有機飼料明顯區隔。
2.反芻動物及非反芻動物其有機飼料採食百分比應分別在百分之八十五及百分之八十以上。但在下列特殊狀態下,經過認可者得不受有機飼料採食百分比之限制,惟該期間不得以有機畜禽產品名義販售:
(1)嚴重之天然或人為事件。
(2)極端的氣候或環境狀態。
3.任何用於有機畜禽生產之飼料中不得添加下列產品:
(1)合成之生長促進劑。
(2)當芻料使用之塑膠顆粒。
(3)防腐劑。
(4)人工的著色劑。
(5)尿素。
(6)畜禽屠宰副產品。
(7)畜禽排泄物。
(8)抗生物質及化學藥劑。
(9)不當的飼料添加物。
(10)基因改造之有機體或其產物。
4.反芻動物應每天供應芻料。
5.經認可後可使用於芻料之品質改善劑如下:
(1)益生菌及酵素。
(2)食品工業副產品。
(3)植物經醱酵等衍生產品。
(4)合成的芻料品質改善劑。
6.依據相關動物種類之天然行為訂定最短離乳期限,分別為牛42天、羊60天及猪28天。
7.哺乳動物的幼畜應以相同種類之有機乳汁餵食。特殊狀況經認可後,可使用不含抗生素或化學藥物之非有機農場生產的乳汁,或是以乳製品為基礎之乳代用品。

(二)保健
1.提供符合營養需求的飼料及飼料添加物。
2.有機畜禽應選擇適合本地條件與具抗流行性疾病及寄生蟲之品種。
3.畜禽舍及放牧地應符合防疫衛生條件,以防範疾病之發生及蔓延,並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4.允許使用合法且需要的疫苗接種。
5.有機畜禽用藥時,停藥期至少為法定期限之兩倍。
6.有機畜禽產品之生產者,應遵守下列規範:
(1)不得在沒有疾病發生的情形下,使用任何疫苗以外之動物用藥。
(2)不得使用誘發發情與同期化發情之內泌素,但用於防治個別畜禽生殖擾亂之獸醫處方除外。
(3)肉用畜禽不得使用合成性驅蟲劑,其它畜禽於例行作業時,亦不得使用合成性驅蟲劑。

(三)生長環境
1.畜禽群之飼養頭數多寡,不得對動物行為模式有不良的影響。
2.群飼之畜禽不能個別圈飼,但下列情況除外:種公畜禽、幼畜禽、小規模飼養、生病及分娩等,惟應經過認可。
3.提供適合氣候及環境的樹蔭、遮篷、運動場、新鮮空氣、無病原菌污染及天然光照等予畜禽生長或生產的環境。
4.提供反芻動物良好之牧草地或運動場。
5.有足夠躺下或休息且清潔舒適之處所。
6.所有畜禽必須有接近開放式空間與(或)放牧的機會。但在不違背動物福祉之精神下允許飼養於特定的農場或建築物,惟反芻動物須配合餵飼青刈新鮮牧草。
7.於下列情形下應提供畜禽暫時性之繫留場:
(1)惡劣的氣候。
(2)畜禽生產階段。
(3)畜禽健康、安全及福祉可能受到危害的狀態。
(4)土壤或水質遭受汙染時。
8.蛋雞實施光照計畫時,每日光照不得超過17小時。
9.有機牧場應有排泄物處理計畫,包括再生資源之再利用,且不得有重金屬或病原汙染作物、土壤或水源。
10.放牧生產之環境應符合本基準第一部分之相關規定。

(四)有機畜禽產品生產過程,不得使用下列生物技術﹕
1.胚移置技術。
2.內泌素誘導發情或分娩。
3.遺傳工程產生之種類或品種的使用。

三、轉型期

(一)飼作地及放牧地之轉型期應至少2年。

(二)有機畜禽產品之飼養轉型期應符合下列規定:
1.乳用家畜之有機飼養轉型期為12個月以上。
2.蛋用家禽之有機飼養轉型期為4個月以上。
3.生長期少於12個月以下之肉用畜禽無轉型期。

四、運輸、屠宰、畜禽產品收集及包裝

(一)畜禽運輸、屠宰與畜禽產品收集時應考慮動物福祉。

(二)在運輸之前或期間,不得使用任何合成的鎮定劑或興奮劑。

(三)確保有機畜禽產品不會受到非有機畜禽產品之混雜或污染,收集過程及其後之調製、貯存及包裝,均應與一般畜禽產品分開處理。

五、適用之技術及資材

(一)作為消毒劑、清潔劑及醫療用途之合成物質。
1.酒精類
(1)乙醇:僅限於當作消毒劑及清潔劑,禁止當作飼料添加物。
(2)異丙醇:僅限於作為消毒劑之用。
2.含氯物質:僅限於作為消毒及清潔器具、設備之用,其氯之殘留量不能超過飲用水標準中規定的安全量。
(1)次氯酸鈣。
(2)二氧化氯。
(3)次氯酸鈉。
3.氯己啶(Chlorohexidine):准許獸醫師處理外科手術時使用。當其他殺菌劑治療乳房炎無效時,准許作為乳頭浸液。
4.不含抗生物質之電解質。
5.葡萄糖。
6.甘油:僅限使用於家畜乳頭浸液,其來源必須為油脂水解製造者。
7.碘化物。
8.過氧化氫。
9.磷酸:僅限於作為清潔設備之用。
10.疫苗。

(二)作為局部治療、外寄生蟲驅除或局部麻醉用途之合成物質。
1.碘化物。
2.熟石灰。
3.礦物油:僅限於作為局部塗敷或潤滑之用。
4.硫酸銅。
(三)
飼料添加物。
1.微量礦物質:僅限於作為營養強化之用,其種類及用量須符合國家標準。
2.維生素:僅限於作為營養強化之用。

第三部分 加工、分裝及流通

一、適用範圍
(一)對有機原料進行加熱、乾燥、燻製、混合、研磨、攪拌、分離、蒸餾、抽出、發酵、醃漬、脫水、脫殼、碾製、冷凍或其他足以改變原產品理化性質之製造程序。
(二)對有機原料進行選別、洗淨、分切及分(包)裝等作業,其過程不應改變原產品之理化性質。
(三)實質改變有機農產品、農產加工品原包裝或原標示後進行交易者。

二、資格條件
(一)各項設施、用地須符合相關規定。
(二)依法領有相關登記證明文件。
(三)加工產品之有機原料含量應不低於95%。

三、環境條件
(一)生產廠(場)周圍不得存在有害氣體、輻射性物質、擴散性污染源、垃圾場及有害生物大量孳生之潛在場所。
(二)應制定衛生及廢棄物管理計畫,以維持設施、設備及場地清潔。

四、有害生物防治
(一)優先採取下列預防措施:
1.清理有害生物棲息地、食物來源和繁殖區域。
2.防止有害生物進入加工設施及設備。
3.控制環境條件,例如:阻止有害生物繁殖之溫度、溼度、光照和空氣循環等。
(二)採行生物性、物理性或機械性之控制措施,例如:利用性費洛蒙、誘蛾燈、光捕、聲捕、有色粘紙板或利用太陽能之消毒等。
(三)若前述預防或控制有害生物之措施無效,則可使用附表二所列之有害生物防治資材,惟該等資材不得與有機原料或最終產品直接接觸。
(四)
禁用:
1.附表二以外之合成化學物質、對人體有害之植物性萃取物或礦物性材料。
2.以輻射或燻蒸劑處理及任何含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或資材。

五、產製過程
(一)操作者應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有機與非有機農產品混淆,及避免有機農產品與禁用物質接觸。
(二)應於獨立之場所產製有機農產品。若產製場所與一般產品共用者,其設施、設備及場地必須徹底清洗,並以時間作明確區隔,依序產製有機及一般產品。
(三)宜採生物、物理或機械方式進行產製,選用方法以能維持有機農產品的天然成分及其營養價值者為原則。
(四)產製過程中不得使用輻射處理、燻蒸劑及含有或會產生有害物質之過濾設備。
(五)產製過程所產生之廢棄物應對生態環境不構成負面影響。
(六)原料、食品添加物及其他物質之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同一種原料不得同時以有機、有機轉型期及非有機來源者混合使用。
2.允許使用附表三所列之食品添加物及其他物質,惟其使用量應以產製所需之最小量為限,並符合相關法規之規定。
3.產製過程使用之水及鹽須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及相關衛生標準。
4.
禁止使用礦物質(包含微量元素)、維生素、胺基酸及自動、植物分離之純物質,惟法律規定應使用或產品營養成分中嚴重缺乏時,得經驗證機構同意後使用之。
5.
禁止使用含有基因改造生物之原料、食品添加物及其他物質。

六、有機原料含量計算方式如下:
(一)固體形式產品:以產品中有機原料總重量(不包含水和鹽)除以產品總重量(不包含水和鹽)。
(二)液體形式產品:以產品中有機原料總容積(不包含水和鹽)除以產品總容積(不包含水和鹽)。產品如係濃縮液還原而成,應將濃縮液原料之濃度納入計算。
(三)固液混合產品:以產品中有機原料總重量(不包含水和鹽)除以產品總重量(不包含水和鹽)。
(四)以四捨五入取整數方式表示。

第四部分 共同基準

一、包裝
(一)包裝方法及材料應以簡單為原則,避免過度包裝。
(二)應採用可生物降解、可循環再利用或再製之包裝材料,惟上述包裝材料無法取得或不適用時,方可使用一般之包裝材料。
(三)禁止使用含有殺菌劑、防腐劑、燻蒸劑、殺蟲劑、可遷移螢光劑、禁用物質和基因改造生物等之包裝材料及其他會汙染產品之包裝材料。
(四)允許使用二氧化碳及氮氣作為包裝填充劑及使用真空包裝。
(五)儘量使用對人體無害之印刷油墨及黏著劑。
二、儲藏
(一)有機農產品於儲藏過程中不得受到其他物質汙染,倉庫必須乾淨、衛生、無有害物質殘留,且未經禁用物質處理。
(二)除常溫儲藏外,允許使用空氣、溫度及濕度等調控方法進行儲藏。
(三)有機農產品如與非有機農產品存放於同一倉庫時,應加以區隔並明確標示,以避免產品混淆。
三、運輸與配售
(一)運輸工具於裝載有機農產品前應清洗乾淨並保持清潔,運輸過程中應避免受到汙染。
(二)有機農產品於運輸與配售過程中,不得損毀其外包裝上之標示及有關說明。
(三)有機農產品與非有機農產品一同運輸或配售時,產品須經妥善包裝及加以區隔並明確標示,以避免產品混淆。
四、紀錄
(一)需有足資證明產品有機完整性之相關作業紀錄及單據憑證。
(二)應具備設施、設備及場地之清潔與管理紀錄。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保障小農的有機栽培權─對有機管理法令的修正意見

這些攸關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條文,沒有考量台灣特有的地理與人文環境,在條文制訂的過程中,亦無廣泛與各界討論互動,導致其中若干條文窒礙難行或模糊矛盾,再加上驗證費用大幅提昇,使得通過驗證的門檻越來越高。

背景:

2007年1月份,立法院通過了「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管理辦法」,內容引起不少爭議,包括與台灣之耕作與加工之現實環境不能相符、申請費用過於高昂…,不少農友擔憂,這份法令開始實行之後,以後可能只有有錢又有大面積土地的「農企業」才能申請「有機驗證」,小農將被排除於有機栽培之外(辦法全文請閱讀「有機大戰來臨─我的有機你的商機」)。

2009年8月1日起,該項辦法正式進入有罰則的階段,沒有得到驗證的農友,只要不慎標明了「有機」兩字,便會被處理6萬─30萬的罰鍰,同時,政府又大力鼓吹「要認明有驗證標章的才是真正有機產品」,沒能申請驗證的小農,將更難在一般的有機通路販售。

在2007年1月,該項辦法通過後,曾有一些關心農業前途的朋友,針對該法的內容提出需要檢討之處,也企圖透過立法委員舉行公聽會等形式,希望修正該項辦法,可惜均無具體改善。

以下刊出文章,為台大園藝系前教授 鄭正勇博士,主婦聯盟合作社顧問林碧霞博士、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黃淑德、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溪底遙學習農園馮小非等人於2007年2月共同提出,針對該項辦法提出的修正意見,在台灣有機法規正式進入「無認證即開罰」的時代,請大家仍然回顧這份討論文件,希望能引起持續的關注,讓「有機」的定義能回到真正栽培者的手裡。

980802-longon-360.jpg
在戶外手工烘焙的龍眼乾,在目前的有機法規辦法之下,將完全被剝奪使用「有機」兩字的權力。

一、前言:不當法令制度,將扼殺有機小農的生存權

今年(2007)一月份,立法院通過了「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而根據此法所訂定的「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也於七月份公告通過,作為有機農產品生產及加工管理的法令依據。

該法令將過去的「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驗證基準」,放入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架構中,除了具體規範「有機栽培與加工」的定義與施行方式,且根據這項辦法,未來如果沒有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如果標示了「有機」等字樣,生產者將處以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鍰。

遺憾的是,這些攸關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條文,並沒有考量台灣特有的地理與人文環境,在條文制訂的過程中,亦無廣泛與各界討論互動,導致其中若干條文實有窒礙難行或模糊矛盾之處,再加上驗證費用大幅提昇,使得通過驗證的門檻越來越高。

未來(2009年8月1日起)沒有通過驗證者,將不得再使用「有機」字樣,否則將被罰款,同時政府也不斷的教育消費者,要購買「通過有機驗證」的農產品,導致沒有取得標章的有機栽培,生存空間將被大幅壓縮,種種不當的法令與制度,恐將使為數眾多的小農被迫放棄有機栽培,甚至引發「政府以制度消滅有機小農」之疑慮。

有機農田不但能保護環境與水土,並且提供國民安全糧食,如果因不當之法令限制,使小農被迫放棄有機栽培,不但打擊正在起步的有機農業,也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以下將具體說明,現有法令規範,對有機小農產生的困擾與難以執行之處,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正視這些問題,並邀請更多參與有機栽培的小農(無論是否已有通過驗證)與相關人士,共同討論,進而形成合理可行的法規。

(為方便討論,以下將「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簡稱為「有機管理辦法」,而「有機管理辦法」中之附件──「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基準」,則簡稱為「有機驗證基準」。)

二、現有法令對有機小農造成的困擾與不合理之處

  1. 未能正視台灣地理與氣候條件,造成栽培上不合理的困難。
  2. 沒有明確的資材審核與管理機制,構成栽培困擾。
  3. 將所有的加工視為同一等級,對設備與環境的要求沒有區分,導致小農無法自行進行簡易與初級加工,生計遭受巨大影響。
  4. 驗證費用過高,導致小農成本增加,失去市場競爭力。

三、具體內容說明:

(1)未能正視台灣的地理與氣候條件,造成栽培上不合理的困難

台灣為潮濕型的亞熱帶氣候,昆蟲病菌全年無休,與溫帶國家相差很大。又因地形陡峭,一場大雨可能就將累積了幾百年的表土沖刷殆盡,同時也使得肥份「滲漏」的情況嚴重,土壤的保肥力不佳。尤其如果是多年生果樹栽培,更造成栽培上的困難。

「有機驗證基準」中,關於「土壤肥培管理」與「病蟲害管理」,部分條文未符合現實:

*「不允許施用化學肥料(含微量要素)、含有化學肥料之微生物製劑及有機質複合肥料。」(第五條第四項)
*「礦物性肥料應以其天然成分之型態使用,不允許經化學處理以提高其可溶或有效性。」(第五條第五項)
*「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及對人體有害之植物性萃取物與礦物性材料。」
(第六條第二項)

【修正意見】

1、關於微量元素:

作物的生長與生產品質(包括健康品質)需要完整的各種營養要素,而所謂微量要素,其對於生物(也包括人類)的健康與營養生理是絕對必須的,但是稍微超量即易致毒,必須正確供應是健康且成功栽培的條件之一。

台灣許多耕地的原始土壤常缺少一些微量要素,例如硼與鉬,而有機肥常無法就微量元素部分給予正確的補充,當微量元素完全不得使用時,對多年生的果樹尤其增加很大的栽培上的困難。

在美國,如果土壤能證明缺乏微量元素,有機栽培業者就得以施用適量的微量元素(OMRI 認可的商品)。另外,德國在蘋果苦痘病易發生的地區,專家們經過許多相關的研究之後,確認這是氣候條件導致蘋果果實發育過程中,容易發生的缺鈣症狀所導致,建議栽培者利用葉面補充氯化鈣,以克服此營養失調症。而該地區的有機蘋果的栽培者,專家們也認為此生理病症是該區域的氣候問題所致,有機農友無法只利用施有機肥或礦質肥料即可改善之,乃允許適當的使用含「氯化鈣」(化學品!)的葉面肥噴灑之。

上述二例即表示,有機之規範絕非全然否定現代作物營養的相關科學研究成果,在作物絕對必須與無污染且無毒害的危險問題下,合理允許一些化學肥料(主指微量元素)的使用是必須的。

2、關於礦物性肥料的「使用形式」:

例如硼、鉬、錳、鋅….,這些礦物要完全以「天然成分之型態」來使用,有一定程度的困難,例如全世界的硼礦很少,而天然硼砂與化學製取的硼砂,恐怕也少人能夠分辨。

而為了要完全使用「天然形式」,而不能以任何「化學」方式處理來提高有效性時,可能導致了物料與能源的浪費。例如如果能使用「醋酸」增加礦物質的可溶性時,原本要買50公斤的礦石粉,只要買1公斤即可,雖然加了「醋酸」就是「化學處理」,但試問,這樣的「化學處理」是否對環境與人類有害,是否有違反有機栽培精神呢?反之,為了堅持使用「天然型態」,導致能源與資源的耗損,反而有違有機栽培的精神。

3、關於「使用合成化學物質」來從事病蟲害管理及其他的資材限制

條文中所規範的「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及資材限制,對台灣從事有機栽培的農民而言,等同於無法進行「病蟲害管理」,尤其在高溫多濕的天氣環境下,如果要符合規範,只能選擇犧牲作物的健康以及收成的質量。

舉例1:波爾多液不准使用,使柑橘有機栽培難以施行

波爾多液是由青銅與石灰共組而成,在國外葡萄栽培區域是百年來的習用資材,對於葡萄、柑橘類的黑星病、油斑病、潰瘍病等都有直接幫助。銅劑對於真菌類的病害有很好功效,農藥中的有機銅劑不允許使用,但是例如波爾多液這樣的無機銅劑也不能使用,且目前沒有更適合資材可使用於類似的病害管理,對有機果樹農友而言,實在不知該如何處理。

舉例2:可添加於有機產品的「化學合成物質」,卻不能用於果樹栽培

以小蘇打(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為例,按照「有機管理辦法」中的「加工、分裝及流通過程允許使用之食品添加物及其他物質」規定,可添加於食品當中,但卻不准許使用於果樹的有機栽培,因為這是「化學合成物質」,但是小蘇打對於灰黴病、露菌病,都有一定效果,可作為殺菌劑使用,這樣的規定,令人難以理解。

另外如「碳酸鉀Potassium Carbonate」,有機食品加工准用,也很適合用以作為作物栽培的「殺菌劑」,而「氯化鈣Calcium Chloride」在栽培中被認為是「化學性的鈣肥),可添加於有機食品加工,但卻不准許作為果樹的添加食物。

其他可用於有機食品加工,卻不能用於作物栽培的還包含有:「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s, Tribasic」,(可當植物肥料)、碳酸鈉Sodium Carbonate (可運用於殺菌功能),還有卵磷脂Lecithin(如果栽培上准用的話,可以放在液肥中,幫助葉面抗寒害,這是食品級的營養液,目前也不能使用),再如「檸檬酸」也是如此,於食品加工中可以添加,卻不能使用在有機栽培中。其他類似情形不勝枚舉。

或者如「糖」,在製取的過程中,也有添加石灰,這也算是「合成化學物質」,是否也不能用於有機栽培呢?

這些例子凸顯的是目前條文中含混而全面性的限用「化學合成物質」,而非細緻的「建立可使用的標準」或具體說明「不可使用的項目」,實際造成的是栽培過程的困難,不但使農民難為,也犧牲了作物的健康。

(2)沒有明確的資材審核與管理機制,構成栽培困擾。

建立有機資材的審核機制,是許多關心有機農業發展或農人的迫切需求。目前的法條中,對於「可使用的有機資材」並未提出審核機制與規範,僅在管理辦法中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列出數項可用及不可用的資材,然而資材研發日新月異,許多生物製劑不斷發展,各式肥料和營養液也多有新品問世,少了適當的審查機制,便無法有效的因應這些新的資材變化,也造成農友栽培上的困擾。

【修正意見】

1、關於資材審核的精神:

在有機栽培的管理中,有關資材的部分,應盡可能的採取「負面表列」,於大方向建立不能使用的限制性範圍,並點出可使用資材的方向,同時建立起「資材審核登記」,審核提供商業性資材的製造商與產品,

例如假定為了栽培所需,准予農民使用「硼酸」,但這並不是讓農民自己去化工行購買硼酸,因為的確會有誤用的可能,應當是在資材審核的時候,讓有專業配置與說明能力的製造商,提出「可使用硼酸」的申請,其中包含充分的使用方式之說明,能夠協助農民判別使用的時間與劑量。如此不但使農民栽培上有彈性,也正向的讓農民使用的皆是適用資材。

2、關於資材審核的機構、時間與方式:

目前政府並無直接授權或成立機構,負責有機資材的審核,包含審核人員的組成、多久審核一次、費用…,無一明確,惟有驗證單位根據模糊的「有機管理辦法」,自行審核可使用的商業資材,或判斷農民是否能使用特定資材。

資材審核機制,如果未由具有公信力的機構,定期進行審核,並不斷因應科技發展,進行彈性修正並公開討論,將來資材運用仍然會處於模糊且令人困擾的狀態,應建立「跨驗證單位的資材審核機構」,才能做出有效力的資材管理。

(3)將所有的加工視為同一等級,對設備與環境的要求沒有區分,導致小農無法自行進行簡易與初級加工,生計遭受巨大影響。

根據「有機驗證基準」之第三部分「加工、分裝及流通」的規範,只要對產品做出任何「改變產品理化性質」的處理,就必須接受有機加工品管理的規範,而這些處理,從「曬龍眼乾」的初級加工,大至「毛豆殺菁冷凍」都被認為同一等級,不僅必須接受相同的環境條件規範,也必須繳交相同費用,這對於在家中進行初級加工的小農而言,等於被迫放棄加工的權力。

「有機驗證基準」中,關於「加工、分裝及流通」,將所有加工視為同一等級,並需遵守等同嚴格之環境衛生條件,僅列出部分條文如下:

一、本法適用範圍
(一) 對有機原料進行加熱、乾燥、燻製、混合、研磨、攪拌、分離、蒸餾、抽出、發酵、醃漬、脫水、脫殼、碾製、冷凍或其他足以改變原產品理化性質之製造程序。 (二) 對有機原料進行選別、洗淨、分切及分(包)裝等作業,其過程不應改變原產品之理化性質。
(三) 實質改變有機農產品、農產加工品原包裝或原標示後進行交易者。
三、環境條件
(一) 生產廠(場)周圍不得存在有害氣體、輻射性物質、擴散性污染源、垃圾場及有害生物大量孳生之潛在場所。
(二) 應制定衛生及廢棄物管理計畫,以維持設施、設備及場地清潔。
四、有害生物防治
(一) 優先採取下列預防措施:
1.清理有害生物棲息地、食物來源和繁殖區域。
2.防止有害生物進入加工設施及設備。
3.控制環境條件,例如:阻止有害生物繁殖之溫度、溼度、光照和空氣循環等。

【修正意見】

1、應區分初級加工(或簡易加工)與其他加工,考量產品被使用模式:

有不少傳統的農產品加工,如日曬龍眼乾、日曬蘿蔔乾…,都是農家常用的加工方式,這些多於戶外進行,無法依照現有規範所要求之「環境管理」及「防止有害生物進入加工設施」…,進行,而即使於室內進行之加工,例如果醬熬煮..,,只要不是在工廠進行,而是在農家的廚房進行,實難通過現有條文規範之條件。

當然,食品衛生安全非常重要,但是如何讓小農得以進行安全的簡易加工或初級加工,應當擬定不同的實施項目與規範,以免斷絕小農生計。

2、生產加工都要驗證,尤其小量加工根本無法支應驗證費用

依目前的規範,作物栽培要做一次驗證,只要進行任何加工,就得再做一次驗證,費用十分驚人。例如,栽培龍眼的農友,除非只將生鮮的龍眼賣給廠商烘焙,否則只要自己烘焙直賣給消費者,就等同於從事加工行為,那麼就得通過兩次驗證,一次是關於「生鮮龍眼栽培」,一次是「龍眼乾烘焙」,而加工品驗證的費用很高,通常與所獲得之利潤不成比例。

試以龍眼乾烘焙為例,按照**基金會加工品驗證費用計算,如果一包龍眼乾100元,共賣出100包,總共「商品價值」為1萬元(根據該規範定義,「商品價值」是指「商品末端價」*「商品售出數量」),此時需繳交的「年度驗證費」(先前的申請費用不計在內)也是1萬元(該基金會收費標準:商品價值少於50萬元者,驗證費用為1萬元),也就是一個小農如果只賣出100包的龍眼乾,他的整體收入全部都得用來支付驗證費,連成本都無法回收,

而且這樣的收費是以「總商品售價之收入」來計算,這收費方式並不合理,因為即使是繳稅,都不會以總收入來算,而會以「扣除成本後的盈餘」來計算,更何況,以「慣行農法」進行栽培或加工之農家,甚至不必繳稅,現行規範之模式,等於是「懲罰進行有機加工的小農」,令人難以理解。

綜合上述意見,我們認為應當針對「不同的加工過程、加工品使用模式與收益規模」,擬定不同的環境衛生標準及收費方式,否則如果將有機蕃薯放進冰箱冷凍再賣出(已改變了產品的理化情況),就算是「加工業者」,這將徹底阻絕小農進行加工之通道,使所有加工行為只能由有財力規模之企業體來進行,這恐將引發「圖利財團,消滅小農」之疑慮。

(4)驗證費用過高,導致小農成本增加,失去市場競爭力。

除了上述第三項描述之「加工品驗證費用」不合理之處,依台灣既有的耕地面積分佈現實,光是「作物驗證」之費用,都使小農難以負荷。

目前的驗證費用是以「單筆土地」作為收費單位,但台灣多數農友擁有之土地並不相連,且單筆土地面積通常不大,如果要以務農為生,可能必須同時在3、4筆不相連的土地上耕作。

假定以4筆土地為例,初始之申請與水土驗證費用先不納入計算,光是年度需繳交的驗證費,每筆土地約在1萬元,4筆土地就得付出4萬元,但這四筆土地所種出來的作物總年度收入也許只有100萬元,淨利約在20萬元(這算是不錯的情形),但其中卻有1/5必須繳交做驗證費用,這等於是百分之20的「稅額」,實在無法負擔。

【修正意見】

1、應確保小農從事有機栽培的耕作權

往此方向發展,未來能從事有機栽培者,必然是有財力租賃大筆土地,進行大面積耕作之「農企業」,擁有零散耕地之小農,如果想要進行有機栽培,恐怕無力負荷驗證費用。

但將來如果沒有通過驗證,恐怕難以進入「有機產品販售管道」來進行交易(政府不斷鼓吹消費者要認明「有機標章」的農產品),但是他實際上進行的是「有機栽培」,也就是人力與資材成本皆高過「慣行農法」,因此如果拿到一般市場販售,可能會因價格過高而沒有通路,

這意味著,一個沒有能力繳交驗證費用的有機小農,既不能進入有機通路,又無法與慣行農法產品做價格競爭,屆時不是放棄務農,就是只好以慣行農法栽培作物,以量拼價,等於逼迫小農放棄有機栽培的權力。

2、應透過其他社會福利或社區營造之手段,協助集團驗證或補助個別驗證之可能性。

雖然在「有機管理辦法」中,有容許「集團驗證」的可能性,但是並沒有其他作為,提出任何輔導機制,協助眾多獨立的小農發展「集團驗證」,對多數埋首於自己田間的小農家而言,是難以進行跨田間的整合,這部分必須施以「非農業手段」的協助,例如仿造社區營造之模式,在各地廣設輔導中心,協助農民組織,或輔導已經在農業區域進行社造工作之團體,陪伴小農從慣行農法轉型至有機農業的過程,並協助集團驗證的工作。

另外,針對無法進行集團驗證之個別小農,應謀求其他非農業手法,以確保其耕作權,例如以「協助進行環境保護工作」的模式,對個別有機小農進行驗證費用之補貼,事實上,每一塊進行有機栽培耕作的田地,都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場所,例如,因保護了地下水源與空氣免於污染,可由各縣市收到的「空污費」撥出部分作為補助有機小農驗證費之財源。

五、結語:維護與珍惜本土的有機小農

一個謀求長治久安的正常國家,應當確保乾淨、安全的食物無虞,同時也當維護環境,讓社會永續發展。台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扶持工業迅速發展,付出了許多代價,例如「以農養工」或「肥料換穀」的政策,都以農業部門的犧牲,換來民生物價的穩定。而在農村間四處林立的工業廠區則讓許多農田受到污染,連帶也使環境受到破壞。

所幸於近來之20年間,農村開始發展有機栽培,儘管台灣的氣候條件十分不利於有機栽培,但是在許多小農感心投入之下,田地、水源與空氣得到尊重與保護,不但提供安全的食物,也替下一代的孩子們保留糧食生產的可能性。

但是目前所訂定的「有機管理辦法」卻可能使這些努力化為烏有,可能因為資材的限制而無法讓作物健康長大,或許因為農地不夠大,收成無法負荷驗證費用,或者加工設備無法符合「工廠等級般的規定」….,都可能使台灣即將蓬勃發展的有機農業受到阻撓,有心想從事有機栽培的小農,望之卻步。

「糧食自給率」對一個健全的國家而言,是很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健康的糧食」。而務農是一件風險很高,也很辛苦的工作,如果政府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安全食物的生產,應當提供給合理的法律規範,加上合理的輔導協助,才可能鼓勵更多的人投入有機農業之栽培。

我們衷心期盼,能透過更多的討論與對話,制訂出對有機農業發展有利的法令,珍惜本土的有機小農,才能使台灣有永續的發展。因為,人、土地與環境,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有機農業讓人擁有健康的生命,也讓環境得以永續,這些價值無法顯現在國民生產毛額中,但卻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尋找小農的春天

有機小農是大地與人們健康的守護者,要解決它們的生存問題,不是要讓它們消失,而是要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這是一個不同思維的農業改革的行動,你我都應該參與,參與者都將從中得利。如果你是家庭的食材購買者…

為什麼要幫有機小農?

有機小農代表的是「健康、可信任和友善環境」。如果能貼近一些觀察有機小農們的生活,就會明白,「我們更需要他們,不只是他們需要我們」。

怎麼說呢?

在台灣的農村裡頭,大部分農夫的耕作型態都屬於小農,有機小農們因為食物安全與守護土地的覺醒,開始轉而從事有機耕種。我所認識的他們,大多賦有自然思想,過著意識自由不受強迫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簡單、所需容易滿足,農事順應時令自然而作,不逐利追求產量。在他們的農場,你不會看到舖地帆布防雜草、沒有溫室防蟲、不用費洛蒙誘劑與蘇力菌等作生物防治,減少對作物的過度保護。

「食物的品質,來自於農人的思想」,農人的思想決定其生活與農作方式。有機小農讓作物成長更自然,經過自然汰弱留強、優者生存,供應我們更健康與安全的食物,也用友善的方式對待土地與環境,是友善人類與大地的一群人。

如果農村裡頭的小農們,都能夠轉作有機耕作,並賴以維生,那麼,我相信,不僅村子裡的大人們可以安心地養家,孩子們在小溝裡抓蝦、稻田裡釣青蛙的快樂,也會被找回來的。我一直相信,有一天,農村會回歸到農藥被濫用以前,那安居的樂土、那終老之地。

980720-1-orgsmallfarm-360.jpg
有機小農代們順應自然而作,是友善人類與大地的一群人

有機小農面臨什麼困境?

但是用心的有機小農們,並沒有因此有更穩定的收入,仍然常為銷售收成的作物而傷透腦筋。有機小農因為資本小,種植的作物種類少,產量也因為少用設施而不穩定。多樣性少、產量與穩定性低,是共通的特質,也是導致行銷通路困難的根本因素。

小農產量少,按理講透過一般大通路應該容易收貨,其實卻不然。「大幫不了小」,這聽來十分吊詭,舉一個例子可以明白。

如果你是一個需要500公斤玉米的大通路,你會跟5個有100公斤產量的小農收貨?還是找產量在600公斤以上的大農?找大農是對的,跟小農合作就不合理了,運輸、連絡和品管的成本都會變高。

大通路支持大農場,有機小農縱使品質好,大通路通常不會找上他們。目前的通路市場,以少數大企業經營的通路商為主,在這樣的環境下,小農要找到可以合作銷貨的通路相當困難。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市場失靈。

小農還面臨另一個困境,那就是認證問題。平均一年至少3萬多塊的認證費用,與產量少的小農收入不成比例,侵蝕掉作物採收的大部份收入。但如果不參加認證,誰能相信,有機通路通常不會找你收貨的。

不認證很難會有通路支持,認証了未必有通路支持,縱使獲得公平的通路幫忙銷貨,花費在認證上的費用也很難回收,真是讓小農們進退兩難。認證與通路是互相連動的二個關卡,讓有機小農的生存面臨很大的困難。

980720-6-marketfailure-360.jpg
市場失靈讓「小」成了障礙,小農們幾乎找不到出路

看不見的小農?

最近政府提出「小地主大佃農」,是要讓無心於農耕的小農釋出土地,透過許多協助方案鼓勵發展較大型的農企業。這確實是改善農業生產效率的一條道路,不過,這是個不公平的政策,政府對於在邊緣掙扎的小農未伸出援手,也許政府沒有看到小農們的困境,也許政府認為小農是農村經濟快速成長的絆腳石、也許政府看到了卻不知如何是好。

另外,有機農業產銷管理的罰則制度,今年就要開始實施,這個政策立意良善,對於食物安全的保障很有幫助,但這個制度也不利於小農的生存,將使得有機通路只敢向有能力加入認證的農人收貨,這將進一步壓迫從事有機耕作卻無力加入認證的小農退場、並使想要轉作有機的小農不敢進場。

很多轉作有機的小農們,只想過著簡單安定、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沒有要成立大農場,雖然他們對於追求經濟成長的貢獻有限,但他們供應人們更好的食物與更友善的對待環境,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他們卻在邊緣掙扎著,我們該想辦法拉一把,幫助他們能夠繼續這樣生活著。現在,政府看似善意的出手,卻壓迫到這群社會弱勢的生存權。

980720-7-gov-360.jpg
政府看似善意的出手,卻把正在邊緣掙扎著的有機小農推離市場

社區支持型農業(CSA)或許是條活路

在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我們一味地批判政府不公平的政策,對於扭轉市場於事無補,也許在體制外另闢新市場,才能為小農們開創出一條活路。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是一種友善人與環境的食物供應模式,極有可能突破有機小農目前的困境,並成為台灣未來永續農業的典型。CSA的模式,可以讓社區與鄰近的小型農場互相支持,社區可以就近享受到新鮮健康的食物,也縮短了食物長程運送過程的能源消耗。

簡單地說,就是把農場的供給與社區的消費需求,用「小通路」把兩端直接鏈結起來,拋棄傳統「大通路」的市場模式。

要建立一個CSA,可以建立一個資訊平台,讓個體的家戶可以從這個平台,購買住家鄰近、可以信任的的農場所生產的蔬果農產。由於農家就在離社區不遠處,家戶可以就近拜訪農場、參加農事體驗、跟農人成為朋友,了解他們的耕作方式,農場無需加入所費高昂的認證制度,只要能夠提出定期的環境與作物檢驗資料,彼此就能夠產生信任,往往能夠超越跟農人互不認識的認證制度。

推動的過程,有二個關鍵的平台需要被建立起來,第一種,是一個區域性或全國性台、充分且可信任的「資訊平台」,讓消費者可以藉以掌握社區鄰近農場的資訊;第二種,是廣佈於在地社區的「通路平台」,是協助整合不同農場、穩定供應多樣食材的平台,這是為了因應單一小農場經營規模小、作物多樣性與供應量不足的特殊性,才能確保能持續不斷地滿足家戶的日常需要,集結社區的消費力量,支持小型農場的運作。

這二類的通路平台,是整個CSA運作的核心,宜小不宜大,且最好具備社會企業的理念,也就是以支持有機小農為經營目的的小型組織。這類小型通路平台已經在各地紛紛發起,像各類型的農民市集、以及小菜舖子,由於需要整合的供需體系小、運作起來比較有彈性,能夠針對性的協助用心耕作的有機小農,把信任與通路同時建立起來,發揮公平交易商的功能,突破資本市場難容小農的困境。

980720-3-csafarm-360.jpg
 讓社區居民和鄰近農人們在一起,運用社區的消費力量,直接支持有機小農

在小菜舖裡,找春天

從事了十幾年的城鄉規劃與研究,深刻的體認到,真正能守住農村這塊美好的土地的人,是「農人」。要讓農村再生,得先讓農人再生,而農人要生存、必須有公平的通路,幫他們把用心種的食材賣掉。農人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的通路商,不是一個批判能力很強的知識份子,批判政府能夠使我們自己發光,農民的問題卻依然存在。

我們於是發起共同購買,與住在鄰近的朋友們一起向附近村子的農人買菜,由於是有機栽種、當天鮮採的食材,十分地美味,且大家時常一起下田採收,跟農人成了朋友,彼此間的信任關係很好,吃的很安心。不久,更多朋友喜愛這樣的買菜方式,加入了我們的共同購買,購買的力量逐漸累積。

當累積的消費力量,開始對有機小農產生了幫助,我們決定進行一場CSA的實驗,成立了一個小菜舖子做為通路平台。透過這個平台,我們努力呼朋引伴,穩定與擴大消費力量,再把這力量引導到小農的身上,當小農需要幫忙銷菜時,我們就有能力幫得上忙。

我們不斷地讓父母帶著孩子跟我們一起下田,去看食物的來源、去認識農夫、去發現泥土裡頭有那麼多的驚奇,一來建立信任、一來讓孩子從親近土地的快樂中愛上農村,有一天,他們會為了守護那快樂,而為守護農村發聲。

我們幫有機種植的小農做檢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由菜鋪子支付檢驗費用,農人們再用生產的食材抵付。我們已經有一群消費者支持,由於是有機栽種,只要透過檢驗,確認食材純淨沒問題,就可以幫忙銷貨。我們已經開始這樣作,如果實驗順利的話,也許可以解決小農面臨的通路困境。

我們設計了「不一樣的漂鳥」,為農村尋找天賦農人,提供一個師父帶領、一片乾淨的土地,讓有心回歸農村的人學種田,收成之後由小舖子負責銷售,用真實的景況試煉自己,是否真的適合成為農人。

我們也開始實驗「新莊園經濟」的鄉村經濟模式,建立小型生產者之間的互助連結,我們跟小農契做黃豆、交給年輕豆匠合作製作豆腐等豆製品,一方面為農人增加銷路、另一方面支持有能力的年輕匠師,讓小型的生產者,透過菜舖子一起牽手互助。

我們深深地相信,當各地都發起這樣的小舖子時,當大家選擇小舖子購買食材的時候,到了那一天,有機小農的春天就會到來。

980720-4-support2-360.jpg
小舖子與有機小農互相支持的模式,在各地遍地開花,也許小農的春天就會到來

你我可以做什麼?

有機小農是大地與人們健康的守護者,要解決它們的生存問題,不是要讓它們消失,而是要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這是一個不同思維的農業改革的行動,你我都應該參與,參與者都將從中得利。

如果你是家庭的食材購買者,請你選擇有機小農供應的的食材,那對你的健康很有幫助;如果你是一個具備農村改革理想的知識份子,你可以發起一個小型通路平台,這是非常有挑戰性且可以實踐的舞台;如果你是一個擁有政策資源的農政人員,請你支持或輔導小型的通路平台的發起與運作,也想辦法分擔檢驗與認證的重擔。

如果我們都開始這樣做,讓這微小的力量持續下去,一定會為農村帶來希望。

1216468808
共同購買是建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起點,也是消費者與農人共同的需要

(本文作者為成大都計系博士班候選人,「大王菜舖子」老闆)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