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著走的時鐘

雲林縣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家中珍藏一個「顛倒走」的時鐘,包括時鐘的時、秒、分針全部都逆時鐘行進,讓人嘖嘖稱奇;張玉山指出,無論時鐘正著走或逆著走,都希望鄉親要懂著珍惜時光,把握當前。

雲林縣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家中珍藏一個「顛倒走」的時鐘,包括時鐘的時、秒、分針全部都逆時鐘行進,讓人感到嘖嘖稱奇;張玉山指出,無論時鐘正著走或逆著走,都希望鄉親一定要懂著珍惜時光,把握當前。倒著走的時鐘
「顛倒走」時鐘(上),當與正常的時間放在一起令人感到相當新奇。

林內鄉重興村長張玉山的妻子多年來在村落裡經營一家美容美髮店,這個顛倒著走的時鐘就吊在後側的牆壁上,倒映在顧客面前的鏡子中,卻變成一個正常的時鐘,讓顧客能一面享受服務,一面看著時間。

張玉山指出,六、七年前自己在一個經營貨運業的朋友家中,發現這個「顛倒走」的時鐘,朋友跟他說是方便從後視鏡看時間,當時他也覺得可以讓理髮顧客直接從鏡子內就可看到正確的時間,因此,就拜託朋友也訂製一個,讓他掛在店內,多年來消費者的反應都相當不錯。

張玉山也表示,一開始到店裡的顧客看到這個顛倒鐘都感到新奇,也看不懂正確的時間,他都會建議顧客看鏡子就知道正確時間,顧客們看了後才發出會心一笑,而他放這個鐘不是標新立異,只是覺得有趣及體貼消費者。

如今這個「顛倒走」的時鐘已成為店內的寶貝,今年初整理環境該時鐘不慎掉落,導致框架損壞,許多老顧客看不到鐘,要求他一定要修復,但原來製作時鐘的廠商已經找不到了,張玉山只好不斷地到資源回收廠尋找合適的替代品,直到上週才勉強找到一個合適的外殼,繼續讓著個「顛倒走」的時鐘肩負報時的任務。

【農業】0517-18高樹假日農夫體驗營

聽著阿公訴說從前,是否讓你無法想像?

看著記錄片一幕幕的播放也曾讓你嚮往?

喜歡體驗人生的你是否未曾有機會參與?真實的農村生活、精采的課程安排、最夯的農業議題、豐盛的農村滋味,邀請您付出您的力量,進入元氣的故鄉,體驗農民堅持。

聽著阿公訴說從前,是否讓你無法想像?看著記錄片一幕幕的播放也曾讓你嚮往?

喜歡體驗人生的你是否未曾有機會參與?

真實的農村生活、精采的課程安排、最夯的農業議題、豐盛的農村滋味,邀請您一同付出您的力量,進入元氣的故鄉,體驗農民堅持。

活動時間:97年5月17~18日(週六、週日)兩天一夜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7年5月9日

活動地點:屏東縣地方產業交流中心-高樹元氣館、鴻旗休閒有機農場

參加對象:18歲以上對有機農業興趣之民眾

參加名額: 20名,額滿為止

報名費用:新台幣1500元

洽詢電話:08-7961043 7967069 蘇家閎

傳真電話:08-7967015 報名mail:gausu.office@msa.hinet.net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屏東縣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

協辦單位:鴻旗休閒有機農場、勞委會—97年度多元就業

農具的集體記憶─內城社區營造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鄰近蘭陽溪的內城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農具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社區老一輩的人的集體記憶,充滿各式各樣的故事,只可惜農業機械化以後,老農具….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鄰近蘭陽溪的內城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農具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社區老一輩的人的集體記憶,充滿各式各樣的故事,只可惜近幾十年來農業機械化以後,老農具逐漸失去利用的價值,而被遺置在農舍的倉庫中,因為宜蘭潮濕多雨,木製的材料容易腐蝕,加上前幾年發生幾起老農舍闖空門事件,許多社區珍貴的老農具被偷竊,殊為可惜。

本社區近年來推動各項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引起社區居民的迴響,九十五年度在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協助下,營造了「鐵牛力阿卡車站」,由社區耆老載著社區小朋友及參訪團隊,讓鐵牛力阿卡嘟嘟的聲音在內城迴盪。

為了保留社區的老農具,凝聚社區的集體記憶,並傳承社區的農業文化,經由社區幹部和耆老的討論,希望能營造老農具的展示館,透過靜態和動態的展示,賦予老農具新生命,並由耆老擔任解說員,營造一個有趣的展示館。

內城社區為了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本年度在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協助下,於三元宮廟後的空地上,由社區居民耆老親手準備材料,材料有山棕(臺灣桫欏)、猴蔗(甜根子草)、黃藤、桂竹等,並社區耆老以傳統工法親手興建,營造具有內城特色的「茅仔厝」。

建造茅仔厝的過程

image001

image003

(上)(下)興建中的過程

image007

DSC022
蓋好的「茅仔屋」

茅仔厝完成後,並陸續將社區的傳統農具佈置其間,預定於四月底辦理成果展,未來將結合鐵牛力阿卡,提供社區歷史文化展示的空間。(藉此記錄內城社區正在變遷及可能消逝的事物)

預計展出的農具很多,例如:

水車
水車

犁-翻田土用
犁─翻田土用

秤仔
秤仔

磟碡-把田地整平
磟碡-把田地整平

重現傳統樹皮衣-都蘭耆老沈太木

沈太木頭目雖然年逾75歲,但仍然肩負傳承部落文化與古老技藝的使命,帶領部落中的族人學習傳統歌謠與各項技藝,今年更榮獲「原住民藝術家駐村促進部落在地就業計畫」的肯定,要將樹皮技藝再做創新與推廣…

利用構樹以及雀榕的樹皮製成獨特的「樹皮衣」,是台東都蘭的阿美族耆老特有的傳統技藝。近年來此項珍貴的傳統技藝不但持續受到外界的重視並且頻頻受邀到各地示範與教學推廣,同時也吸引外國媒體的關注與學習,而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這位台東都蘭部落的沈太木(阿美族名:巴奈˙達力功)頭目。身穿樹皮禮服的沈太木�目
身穿樹皮禮服的沈太木頭目

根據耆老們所說,「樹皮衣」的製作曾經中斷六十幾年。而台東都蘭部落的沈太木頭目正是重現傳統樹皮衣的最大功臣之一。沈頭目五歲時,在長輩打獵的工寮裡發現一件古老的樹皮衣,長大後依照長老的說法不斷親自試驗製作並重現樹皮衣風貌,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找回「樹皮衣」的作法。

在百年前物資不易取得的年代,阿美族人以樹皮製成衣飾,可以說是擅於利用自然資源的表現,並兼具純熟的傳統工藝技術。

將構樹搥打的過程
捶打構樹的過程

目前樹皮布的製造與取得,多半使用構樹和雀榕的樹皮做成「樹皮衣」,其中又以較易取得的構樹為大宗。使用構樹製作樹皮衣時,必須先削掉最外層的表皮,再利用鐵鎚敲打構樹,以破壞構樹的形成層組織,使樹皮與木質部分離,以方便取得所需的樹皮。也因為樹皮包含周皮組織,才能使樹皮衣具有防水的功能。此外,構樹的樹皮纖維也適合用來造紙,相傳東漢蔡倫造紙的材料,就是取自構樹的樹皮。

在砍伐樹木製作樹皮衣之前,頭目會代表族人舉起酒杯,敬拜天、地、祖靈與這個地區的神明之後才砍樹。阿美族人說當樹木快倒下時「鳴~鳴~」的聲音是樹靈的哭泣聲,因此在取用大自然的材料時都必須心存感激。

而這樣獨特且珍貴的技藝不但受到國立史前博物館及國家工藝研究所的邀約示範教學,也吸引了包括美國有線電視CNBC World「KARMA TREKKERS」旅遊節目至都蘭採訪,大溪地國家「南島技藝」紀錄工作隊以及受到來台參與南島國際論壇的各國原住民酋長的重視,紛紛至都蘭取經學習

造型獨特的樹皮帽
造型獨特的樹皮帽

沈太木頭目雖然年逾75歲,但仍然肩負傳承部落文化與古老技藝的使命,每日精力充沛的帶領部落中的族人學習傳統歌謠與各項技藝,今年更榮獲「原住民藝術家駐村促進部落在地就業計畫」的肯定與補助,要將樹皮技藝再做創新與推廣,期望能將樹皮技藝推廣為都蘭部落產業,讓更多的社會大眾了解到傳統技藝之可貴,並吸引更多民眾重視與學習,未來也將致力於以樹皮技藝結合現代生活產物展現樹皮技藝新風貌,讓台灣多元之美傳遍各地。

被遺忘的部落─三鶯與溪洲

走完了部落,自救會會長巴奈大姐,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家坐坐,到了門口我沒發現甚麼房子,只有幾片帆布與木頭所搭建的臨時房舍,屋裡頭塞了五個人就無法走路,電燈得仰賴一台發電機,沒有水源只能自己去河邊挑水存放…

昨天隨同樂團去土城,參加地球日農夫市集演唱,回程決定前往三鶯部落造訪,自從三月份三鶯部落拆除之後,就比較少有部落的相關訊息,剛好藉由這次機會好好深入拜訪。

到了部落,村民非常熱情的歡迎我們,一位大哥上前來熱情的擁抱了我們,原來是上次參加溪洲部落音樂會,跑上台說要一起合唱的那位張大哥,沒想到還記得我們。因為村民開會的關係不方便打擾,於是我們跟著一位叫小胖的小朋友,在黑暗中繞了部落一大圈,小胖很熱情的帶著我們這三位大哥哥,去看每一間正在搭蓋的房屋、已被拆除的破碎瓦礫,以及居民僅存幾間較為牢固的房舍。

當我拿著相機拍照的同時,小胖好奇地吵著要拿我的相機,他說他要去拍海,原來是部落旁邊的溪流,從他的言語裡透露出了孤單與天真,雖然他一直不肯把我的相機還我,最後只好將車上的一組玩具,交換回我的相機,小胖很可愛很單純,不懂大人的世界,也不懂為什麼他們家被拆了,他很孤獨,那裡剩下沒有幾個小孩。

�在�建�的房舍骨架
正在搭建中的房舍骨架

走完了部落,自救會會長巴奈大姐,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家坐坐,到了門口我仍然沒發現甚麼房子,只有幾片帆布與木頭所搭建的臨時房舍,屋裡頭塞了五個人就無法走路,電燈得仰賴一台發電機,沒有水源只能自己去河邊挑水存放。大姐跟她老公,還有一位村民,很悲傷地跟我們聊著,不斷地問我:「我們該怎麼辦?誰可以幫我們,你們大學生比較有方法,或是有沒有認識的老師可以幫忙?」。

大姐說不是他們不願意搬,而是政府從來沒有過來聽聽村民的想法,從來沒有溝通討論的空間與機會,也沒做到任何配套措施,建了一棟隆恩埔國宅,完全不是原住民住家文化的建築,每個月得多付一大筆房租,老人家突然間去哪賺錢貼補房租呢?而且並非每戶都符合進住條件,更多無法符合進住條件的人,沒有地方住,家園已被拆除,政府到底要逼他們住哪裡?每天無奈的等消息,不知道政府的後續動作,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不懂法律不懂政策,看不到未來。只能一次一次的團結用雙手重建家園。大姐無奈地對我們訴說著,懇求我們的協助幫忙。

巴奈大姐的家
巴奈大姐的家

巴奈與她老公在他們家�
巴奈與她老公在他們家中

兩個月前台北縣府以行水區乃違法水利法為由,展開一連串的強制拆除行動,但是卻拿不出明確的水利報告。這些部落其實早已被「大碧潭改造計畫」的規劃給犧牲掉了。先不論這些政策或是長久以來的種族不平等問題,這些人無家可歸是事實,不符合進住隆恩埔國宅的資格,原住屋舍也已被拆除,活生生的現實問題擺在眼前,沒有人去解決。一直在想同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有人如此富裕,有人卻不曉得明天要在哪裡睡覺,到底有誰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想知道三鶯部落更多的消息,請點選這裡,有更多訊息。作者文中的音樂會,請點選這裡

鄉村新移民──正負面衝擊

新移民帶來親友、遊客,讓鄉村土地需求提高,也間接帶動農地價格上漲,擁有祖產農地的村民,若出售農地將會在經濟上獲益,卻也讓鄉村原本的生活與文化之所繫–農業,在土地價格提昇下,漸有生產成本提高之障礙…..

也許是鄉愁作祟或田園的夢想呼喚,從宜蘭、花蓮到台東鄉村,這些年來陸續有捨棄繁華都會的新移民舉家搬遷。 開車途經北宜高俯看宜蘭平原,綠油油的水稻田間,此起彼落建起造型殊異、樓高兩三層、被圍起的豪華農舍別墅,純樸自然的地景已有新風貌;花蓮亦是,農舍與水田混雜的農村,似乎隨著新移民陸續遷入而更易得見。台東,靜靜的,在台灣東南角遺世獨立,更遠離都市、交通時間更長,移民遷入的考量相形更多,所以是幸運或不幸運,台東不像宜蘭或花蓮,農村風貌改變的速度慢了許多! 改變的慢,讓更早移民來台東的鄉村居民,有了適應新移民的緩衝空間;也讓公部門有機會思考,如何善用新移民的正面影響、降低負面影響。

DSCF0004
新移民的美麗庭院

新移民遷入不僅改變地貌,也代表正向交流的機會。 中國歷史上隋唐文化盛世,因緣於五胡亂華間,各民族文化與血緣的交流;同樣地,人口老化、年輕人長大就遠赴都市討生活的鄉村,是否有可能因著新移民的遷入,而帶來一些衝擊與活力? 新移民也要思考:如何才是真正的鄉間生活?

鄉間生活之所以有吸引力,不僅是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地,濃厚的人情味,雞犬相聞的熟稔,更是鄉村不同於冷漠的都市之處;然而有些鄉村新移民,倘佯在圍牆內的綠地上,住在別具風格的房舍之中,過著美國郊區般的夢幻生活,僅管在鄉村裡,卻與原居民沒有多少交流。 這樣的生活迴異於普遍以耕種為主業或副業的居民,旁人無法論斷這樣的生活,只是大隱於鄉間,空有好山、好水、好庭院的生活,卻少了人際的交流,就如同山水國畫,只有景色、沒有人物,總是缺憾。

我所居住的鄉間,居民很少將農地作為草地,僅有的屋前空地都不免種上花草或蔬菜等,珍貴的農地更不是休耕領補助就是種植經濟作物;然而新移民庭院內,大多有一片面積不小、要經常維護才能美麗的草地,透露出新移民與原居民的不同思維。

DSCF0008
新移民閒置的草地

村裡的新移民由 30多歲到60歲皆有,中壯年紀者仍有工作需要與意願,由於沒有農耕經驗與足夠農地,大都未以農業謀生,而多走入休閒觀光業。 幾間閒置房舍稍有特點,就被新移民租下作民宿; 或以農村景致與歷史為觀光導覽內容;或作觀光客之餐飲等。 幾乎村裡的新投資都來自於新移民,這現象再一次反映出新移民與原居民的不同思維。

DSCF0016
新移民租下閒置房舍

DSCF0017
新移民租下國有事業屋舍,作觀光導覽的據點

新移民敢投資這些新事業,也許是因為這是生活的方法,然而村民不願投資,是因為沒有資本? 或未與農耕相關? 或看不到背後的市場機會? 或是沒有經營的技巧? 也許後二者更多吧! 要活化鄉村、要提昇鄉村經濟,原居民需要的常常不僅是硬體建設,而是對市場的想法與眼光,對經營陌生領域事業的冒險與要領,這些是長久生活於鄉村的居民所欠缺,卻是來自於都市的新移民通常所俱備。

新移民帶來親友、遊客,讓鄉村土地需求提高,也間接帶動農地價格上漲,擁有祖產農地的村民,若出售農地將會在經濟上獲益,卻也讓鄉村原本的生活與文化之所繫 –農業,在土地價格提昇下,漸有生產成本提高之障礙,農業將更難以繼續與發展,得失之間殊難論斷。

若跳開常見的休閒觀光事業投資思維模式,是否公部門能有更多想像,可以結合有意願的新移民,從文化、教育、農業、老幼照護等社會性事業切入?或結合新移民撥冗作義工? 更融入鄉村的居民生活,用城市生活所累積的文化與見識,為腳下的土地作更多的付出,收穫將是更圓滿的鄉村生活。

都市化的趨勢在全球愈來愈明顯,聯合國調查報告指出,二零零八年全球有三十三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到二零五零年,都市人口將驟增到六十四億人,台灣無法自外於這股趨勢。 也許少數願意離開都市、搬至鄉村的新移民,可以與原來的居民攜手,為鄉村生活、文化與經濟的活力一起努力,為鄉村保留未來的完整性,吸引足夠的人口、形成地方經濟之生活圈,不致在這股全球趨勢下瓦解。

(本文作者為農夫,以秀明自然農法實施農事)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電子信箱: barkely.lin@msa.hinet.net

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田荒村毀。滅農之邦

大甲媽祖出巡萬人簇擁,但是一些偏遠農村的小廟,辦個廟會幾乎無人扛轎。振興農業喊得漫天巨響,但是來到鄉間,能賣地的舉家搬遷,賣不了地的就留下荒田,悲傷的告別故鄉。

編按:關於台灣農村文化的消逝,公視五月五日晚間十點播出「滅農之邦」,可以看看台灣農村的真實景況。除了當下收看,小地方取得作者同意,將內容轉載於此,讓更多朋友可以分享。

2455099178_7b1221cb93_o

–大甲媽祖出巡萬人簇擁,但是台灣一些偏遠農村的小廟,辦個廟會幾乎無人扛轎。

–振興農業喊得漫天巨響,但是來到鄉間,能賣地的舉家搬遷,賣不了地的就留下荒田,悲傷的告別故鄉。

–當鄉下電器行老闆,說著鄉下可以冰箱壞,風扇壞,電鍋壞,但是就是不能電視壞,每見鄉間夜晚,昏暗大廳裡的孤單老人,守著電視渡過晚年,心頭就是一陣酸痛。

–破落的農村會有多糟,當一棟無人破屋,抓出七、八條蛇,附近老人家天天在旁邊走動,開始相信農村不再是適合人住的地方。

–當一棟棟農莊別墅聳立田園,他們說別讓假象騙了!那些都是外地人來蓋,或是外出的賺錢的兒子築屋孝敬父母,沒有一棟是賣菜賣米的農民興建。

–總是流連傳統農村的美景,但是照片中越來越多的廢墟,開始令人心驚,農村是怎麼了?為何開始毫無人煙,形如鬼城,消失在時光的陰影之中。

種種景象,讓人驚恐,台灣農村是怎麼了?

這才驚覺,農村問題真的很大,超乎想像的驚人。

2454277395_4711cf4013_o

台灣農業長期蕭條,WTO之後的休耕,加劇農村的問題,休耕補助像是死亡契約,讓老農離開田地不再耕種,年輕人更不願回鄉發展,許多休耕的農村,像座大型的養老院,老農終日無所事事,樹下聊天,關門看電視,等到人老消亡,老宅子就等待變買,或是任其崩毀,終至全村毀滅。

太多的影像,標榜農業的新風貌,但是離開這些地區,不用跨過縣市,只要往更偏遠的小路前進,立即看見不同的光景,荒廢的農地,破落的農村,留下的農民只能依賴年金與補貼過活,財富對他們而言,早是遙遠的名詞,振興農業像是種種破舊的宣傳布條,掛在牆上隨風飄搖。

2455101610_b3b26e7308_o

台灣農業在死亡,當官方宣傳農業產值創造高峰,但是實際的利潤,從未到產地農民手上,一年種過一年, 一年窮過一年,再有名的稻米區,賺錢的是糧商,不會是農民,當辛勞不成代價,於是休耕像是一種了結,不必拖磨,不必酸楚,丟下鋤頭,直接奔向終點,結束農民與土地的關係。

老農不耕種,農村的農事文化開始消失,拋棄了不再使用的農具,一位阿伯告訴我,有一天他的斗笠,會在博物館陳列,我相信會的,一如城市孩子們,在鄉下看到雞的驚喜。

休耕讓農村覆滅,但是更糟的是生態的危機。

2454274155_e2c15ef92b_o

政府總時計算休耕的農損,做為計算損失的價值,但是一口田能創造多少農業利潤,尤其在菜傷穀賤的年代,休耕看起來沒什麼損失,頂多貼一點國家補助。但是政府從沒精算,休耕的農地在生態上造成的傷害,那是以數十數百倍的損失,讓社會全體負擔。

以種稻的水田,真正的價值不是農事生產,而是地下水補注、調節氣候、以及滯洪防災等等功能,這些生態上的價值,不受重視,等待災害發生,就必須用更高價的金錢彌補。

這些數據,政府從未算過,就算心知肚明,也不重視,心裡總想發下補助,安撫農民,其他的就算共業,全體承受。

2455099792_10b8e9e366_o

就以農地上的田埂為例,休耕之後種值旱作綠肥,農地不必灌溉,農民不再維修田埂,大雨一來,大水沒有田埂的阻礙,一路沖走田土,一路沖向村落,原本沒有水患、土石流的村落,一下災情慘重,救災、賑災又是一大筆金錢,政府不會說是休耕人禍,只怪天災難躲。

就以生態保育的美麗水雉為例,台南官田設有保護區,好奇水雉為何不會飛走,當地農民笑說,附近土地重畫廣開道路,周遭菱角田陸續休耕,等待增值銷售,一望無際的無水旱地,水雉還想飛到那裡去,只有在保護區乖乖待著。

2455097754_1b0d98c845_o

休耕種值綠肥,總被視為保護生態,恢復地利,但是一位農民搖頭說,休耕地裡還能找出幾隻蚯蚓,那是對於土地最好的生物。

休耕問題繁多,從農村毀滅到生態衰亡,休耕沒有減少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但是政府總以恢復種值,不敷成本為由,不願輕言復耕。

問題是農業真的不敷成本?真實是政府的怠惰,根本不願台灣農業與世界接軌。

2455102000_343b9e5bd1_o

世界發展至此,全球走向工業化,重工輕農的發展,讓許多先進國家糧食不足,甚至中國與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四國的快速發展,更是加劇全球的糧荒,到頭來才發現未來最有價值的國家,竟然是留下耕地,能夠生產糧食的國度。

台灣農業技術優良,土地氣候多變,許多農作,台灣其實有能力生產,黃豆、玉米、小麥、稻米,對於農民根本不是難事,所有難處只在農民不知國際資訊,該在何時種下高價作物,以及收成之後將作物銷往何國。

四年前,澳洲大旱小麥減產,加拿大發現商機來臨,輔導農民大量生產,彌補澳洲小麥缺口,狠狠賺上一筆缺糧財,吃下原有澳洲小麥市場,但是台灣依舊讓農地休耕,不管國際需糧甚慌,更不管台中大雅早就是小麥的故鄉,錢從眼前過,麻木過生活。

2454275349_fca92f3b61_o

一位農會人員說得真切,長期以來,政府部門早就不敢輔導農民種植什麼,就是擔心一旦價崩,政府又得出面花錢收購,於是放生(放任農民自生自滅)與休耕(長期休息都不必耕作),成為政府最會作的事。

政府冷漠,許多關心鄉村,長期下鄉推動社造的團體,一路走來相當辛苦,沒錢、沒人、沒願景,成為最大障礙,個個深知改變產業結構,成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但是政府不動,個位數的社造人士,外加年邁多病的老農,如何改變大環境。更讓人氣結是,為了績效,廣推一日節慶、農產特賣,貧困的農民當工作人員、清潔人員,甚至大官來充熱場人頭,農民領取工資後,更不願參與拮据的社造,窮等達不到的夢想。

台灣農村是一團混亂的等待消亡,一位社造人士說,邀請外客前來體會農村文化,文宣上寫得溫清四溢,但是實際場景卻是荒廢的農地、破落的農舍,獨居的老人,他不知道要讓外客感受什麼?台灣農村的末日光景嗎?

有錢不想賺,有地不願種,傳統農業日落西山,休閒農業混亂發展,觀光農地蓋豪華別墅,偏遠農地改鐵皮工廠,農業區高速碎裂、不斷破壞,田荒村毀,滅農之邦,台灣農民最深沈的悲哀。

2455104788_2c8d4c8c29_o

當每次總統選舉完,勝選者立即拜訪工商大老,進行請益之旅,心中總是一番感嘆,要選票時,廣大農民像是爺爺奶奶,一旦選上,農民馬上就成最無價值的農村廢棄物,給點年金,給點補助,不吵就行。

至於農業未來,就只是農村破牆上換些新口號布條,在滅農的世代裡無力的飄啊飄!

2455103146_4d7793ea05_o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源源不絕」的水泉印象

經過社區居民與公、私部門及第三部門的合作,水泉社區也在三月底完成生態水池與休閒步道的施工,裝上了增加曝氣量的水車,公園綠地上的原生植栽,也漸漸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環境,小雨蛙與蜻蜓…..

水泉社區總動員把社區荒地外來種銀合歡清除後,企圖恢復在地物種生態,第二步就是把荒地變公園,創造社區「社區主體意識的公共性空間」。於是社區成員利用晚上閒暇時間,邀請曾在社頂部落與港口社區創作的曾老師教授社區空間創作藝術等相關社區課程,並於課後討論,如何將荒地變公園。

有別於大光社區以「思想起的故鄉」作為社區的精神,水泉社區打算將水車及生態池作結合,創造出「源源不絕」的水泉印象,並提供社區散步聊天的戶外空間,且吸引遊客目光,讓遊客停下腳步。

 

屏南四月5篇01
社區心花園社區課程。

 

理事長說,這次的經驗與以往不同,不是公部門發包去完成工程,而是透過社區居民凝聚共識,由社區居民動手逐步完成,要表現社區營造的精神。

 

現場則由小胖與理事長共同放樣,帶領社區工班,並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的張老師指導半生態水池的設計。現場討論則是在前置作業的基礎下,必須在施工過程一次一次解決實務性的問題。材料為何,施工方法確認等等事項。

 

屏南四月5篇02
施作前線場討論。

 

屏南四月5篇03
社區工班師作座椅。

 

在環境改善施工的同時,理事長又發揮它的強項,綠美化,開始著手向相關單位申請適合的植栽物種(喬木、灌木與草花),企圖將原來被銀合歡佔據的棲地,變成充滿原生物種的社區生態公園。

 

經過社區居民與公、私部門及第三部門的合作,水泉社區也在三月底完成生態水池與休閒步道的施工,裝上了增加曝氣量的水車,公園綠地上的原生植栽,也漸漸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環境,小雨蛙與蜻蜓及蝴蝶,也陸續在水泉心公園中出現,再來就剩下水生植物的加入與後續的維護了。

屏南4月5篇04
心花園的雛型。

 

水車象徵源源不絕、心型的生態池與散步道,紀念著居民齊心協力,打造出水泉的心;搬運本地回收再利用的透水性舖面作為散步道的主要材料;同樣的思考,也在公園周邊的座椅,可看出端倪,不似強調永不腐朽的材料,而以回收的枕木做成,即便毀損,仍可被自然界所分解。在這次的經驗中,水泉社區在建構一個安全、健康、生態的農漁村落理念下,以其社區創意,形塑出水泉社區在地特色,並提供居民更友善、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社區休閒環境。姑且不論是否能百分之百恢復原生物種生態,此次的過程與經驗,都將內化成為社區居民下一步社區營造的基本功。協助社區,創造一種值得探討與傳承的經驗,或許這就是社區專業者最大的滿足了。

 

屏南4月5篇05

完成水車。

 

屏南4月5篇06

試轉水車。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區大學主任)

羅東農曆三月

「農曆三月到羅東來,絕對餓不著你。」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呢?因為農曆三月是羅東慶典最盛大的時候,三月初三帝爺(北極玄天上帝)生,月底是三月廿三媽祖生。而羅東的帝爺公跟媽祖婆神格較高…

過去有一句話是「農曆三月到羅東來,絕對餓不著你。」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呢?因為農曆三月是羅東慶典最盛大的時候—月初是三月初三帝爺(北極玄天上帝)生,月底是三月廿三媽祖生。而羅東的帝爺公跟媽祖婆神格較高,管轄範圍不小,不只「值僉」的鄰里多,需要消化的祝壽菜餚也豐盛,因此紛紛擺桌宴客,在自家宅院、或在馬路上搭起「酒寮」。

只是愛熱鬧的天性,使得「請人客」絕不夠盡興,因此請了客還有「吃菜尾」,從月初吃到月尾。而這一切,有個熱鬧的開場:「搶人客」,尤其是分了家的兄弟仍住得近的,因為共同的親戚朋友不少,所以常常搶到「變面」。若客人接到邀請後說:「可是我已經答應某某某,所以得去他家了。」那麼必定聽到電話那頭說:「那你來我這裡,你老婆去他那裡。」或者「那在某某某家吃完了,就來我這兒吃菜尾啦!」無論如何都要搶到客人來「湊鬧熱」就對了。那個月大概溪南(蘭陽溪以南)的每一戶人家都有次數頻繁的社交活動。

在諸多的宴客形式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得到神明允諾,得在壽誕時還願,因此辦外燴一擺十數桌,佔滿一條鄉間小路的人家,而是就在自家餐廳擺起二張大紅圓桌的大姑家。這種民俗節慶沒假可放,因此我經常在放學後穿著制服,踩腳踏車去大姑家。才進竹圍,就能看見門口一雙雙鞋,還有迴盪在向晚天色中,伴著正努力長高中的水稻氣味而來的朗朗笑語聲,甚至連炊煙都不是徐徐而上,是漲滿了煙囪似地爭先恐後而來呢!

推開門立即感受到生活的力道:小孩子手拿飲料或食物滿屋穿梭,嘻笑連連;男人們邊喝酒邊高談闊論,無傷大雅也充滿鄉土味的髒字變成發語詞;女人們呢,在廚房忙著計算還有多少人沒來,伸出手指頭數著桌上菜餚,炸芋泥丸、螃蟹米糕、什錦羹、炒米粉、糕渣……還得忙著安撫吵架的孩子、招呼剛剛進門的客人又踅進廚房張羅吃食。如果我吃太撐了,隨口邀請一個小外甥跟我去散步,那麼在走到隔壁竹圍時,必能看見另一戶人家窗內,也有著同樣的歡愉。

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盛況了。房子愈蓋愈高,所剩不多的竹圍與稻埕,在農曆三月時只能一如平日,靜靜地度過薄暮時光。好多年來我都沒有再聽到爸爸接到電話,說要去「吃拜拜」,也就好多年來都享受不到基於信仰而生的熱鬧氛圍,以及充滿宜蘭味的宴客菜餚了。

DSCN5027
位在繁忙地段上的震安宮。雖然此處已非羅東最熱鬧的地段,但信仰中心證明了過去的繁華。

DSCN5081-1
主祀神:湄州媽祖

DSCN5036
交陪廟的祝壽麵線與絡繹不絕的信徒們。

DSCN5057
誦經中的義女會。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