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工作者:我們要安置白皮書

政府應該要擬定「安置白皮書」,裡面清楚告知協助安置單位(不管是學校、公園管理處、廟宇、教會、還是其它機構)該注意的事項、如何建立社區關係、如何有效進行物資籌募、該怎麼樣盡快建立防疫網絡、甚至包括…

編按:

本文由旗美社大工作團隊將8/14-8/31期間,所有協助跑遍高雄縣市各安置所的所有工作伙伴以及記錄志工的資料所做的彙整,提供關於安置處理模式的觀察與建議,本文繼續增補,感謝社大工作者的心力付出。

──────────────────────────────────────────────────────────

第一階段安置的觀察總整理:關於安置

災後的臨時安置因擔心H1N1蔓延,高雄縣政府已將高雄縣轄區內的受災民眾集中於三處:「鳳山陸軍官校」、「大樹仁美營區」、以及「燕巢工兵學校」,並在 8/31前集體搬遷。

第一階段的安置中心共分散於27處,包括高雄縣旗山鎮(3)、內門鄉(4)、大樹鄉(1)、岡山鎮(1)、甲仙鄉(1)、大寮鄉 (1)、路竹鄉(1)、仁武鄉(2)、鳥松鄉(1)、鳳山市(1),外縣市包括高雄市(3)、屏東縣里港鄉(1)、台南縣玉井鄉(2)、歸仁鄉(1)以及台南市(2)。

我們除了部分透過訪查學員講師機會瞭解之外,亦請紀錄志工參與觀察了高雄縣市境內17處的安置中心,帶出一些實際第一線安置所人員的想法。以下是初步總結的幾項觀察:

(一)這次高雄縣的安置點多為宗教團體的集會地點(佛教寺院、一貫道道院、道教廟宇、基督教教會等),原宗教團體的運作機制大幅度地影響了在不同安置所安置的受災民眾,渡過不同類型的「收容生活」。

造成最大的影響是較多是出現在飲食與日常作息之中的不適應。但目前我們仍未得知為什麼這次安置地點都在宗教集會所,是否有特別的考量或優勢,這個部分應該可以跟921在活動中心、學校禮堂等安置情形,做比較細膩的比較。

(二)絕大多數的受災民眾與收容機構並沒有直接關係。但也有例外,像是桃源鄉建山村的建山教會與高雄市鹽埕教會因原本即為已有四十載「姊妹教會」的關係,因此在建山村居民被疏散下山之後,建山教會即積極地找尋建山教友,盡量讓大家都集中至鹽埕教會暫時安置。而作為姊妹教會,我們看到鹽埕這一邊也積極地提供了活動和課程,並鄰近的國立中山大學團契亦提供許多支援,在問題的討論與共識上較有效率。

(三)安置點本身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地決定了被安置者對於「安置」的感受。例如根據記錄志工的觀察,路竹教會在成為安置點之後,教會本身就開始以「半年」來作為安置期進行規劃與募款,包括也已經順利募到了子母床50組,準備與收容居民「長期」共處。

「安置好準備穩定下來,現在馬上又要被扔出去,感覺很不好,」即將被遷往軍營的受訪者,這樣激動地表示。但受到疫情影響,也只好無奈表示,當大家聽到要被集中搬到軍營的消息之後,很多人就趕緊選擇出去看租屋廣告,這更加速了村民分散而居的情形,不利於居民的討論。

(四)安置點與社區之間存在某種緊張關係。例如有個教會有個大草坪,小朋友都很想出去玩,但似乎是基於某項管理規定,他們原則上是不准小朋友出安置所的,他們擔心小朋友出去安置所後會不安全。

又如某個教會地點是在住商合一社區的巷弄裡,成為安置點之後,牧師開始跟社區和教友募款,但因為受災戶的文化性與平地漢人之間的多元差異,因此在物資的使用與分配上也跟當地社區所認知的不同,有些教友單位覺得有幫忙到,但對於教會如何使用管理資源還是有點意見;而文化性的不同,例如喝酒嚼檳榔往往也被社區居民排斥與歧視。

(五)多數安置所在過去三週中多多少少都有民間團體設置聯合服務處,提供不同的社福服務。包括像是團康與課輔,志工也一波波地抵達。但仍然還是有少數安置所感覺沒有被照顧到,感覺媒體或資源都集中在幾個特定、少數「明星安置所」。

除了志工進駐之外,縣府單位也會安排很多活動,主要都是希望讓受災居民生活忙碌些,不會想到過去的事。而宗教團體本身也會提供很多活動,但是像是心理輔導因為牽涉技術性,大部分安置所並沒有常駐社工員的配置。

(六)「以工代賑」的本質遭到質疑。大部分「以工代賑」的申請者應該是認真的。不過,也有教會私下表示,這似乎只是換個方式「發錢」,名額給了特定幾個人,負責安置的教會其實沒有督導的能力,是否具體執行工作,就無法檢驗、也不敢多「管」。

但這就造成沒在名額內其它人的不滿。有牧師也表示,職訓局在安置所雖設有服務處,但有些進來的工作資訊、或那個方案對受災戶較好,並沒有說明得很清楚,收容災民往往不太能馬上理解,有些機會就不是「公平」分配,有管道知道訊息的,往往也都是很快可以得到像「以工代賑」機會的人。

(七)防疫漏洞造成臨時安置的壓力。疫情狀況受到安置所本身硬體條件影響甚大。在部分安置所因收容人數不多,較能維持某種程度的「生活感」。但大部分安置的災民都是集中、擁擠,洗浴間臨時設置,甚至正對寢房門口等,這些都是臨時安置在防疫與公共衛生上的漏洞,一有狀況很容易造成群聚感染,而這也是後來在8.31大規模遷出安置所前往軍營「集中收容」的主要原因。

因此,到底安置有沒有「密度」上限,安置所表示,原則上有,有些教會是後來因為其它教會「擠不下」了而變成第二批或第三批的安置中心,但往往到了「擠不下」時,其實都已經超過承載能力太多。

(八)安置中心以各自方式募集資金,各憑本事。安置所在本質上是「協助」縣府安置災民,但根據我們所知,原來各安置所都要各自張羅許多經費與資源,包括收容者的三餐飲食、水電支出、床鋪用品、課餘娛樂等。因此各收容安置所在收容災民之後,都會想辦法透過原宗教組織系統或獨立向外募款。

系統的不同募集的方式也不同,例如長老教會就婉拒個別募捐,捐款由教會統一管理分配,因此長老教會所屬的教會安置所,較不必由教會本身單打獨鬥去募款;但一些小型的安置所或教會在募款上就沒有明星安置所那樣容易,他們說必須靠自己在社區內找企業或店家募集物資,或建立某種程度的「認養」關係。

溫柔對待受災者:整理安置白皮書

十年前921的安置經驗是否有將之整理為一份「安置白皮書」?有位受訪的教會牧師就表示,當地球生態改變,災難可能變成常態的時代,

政府應該要擬定「安置白皮書」,裡面清楚告知協助安置單位(不管是學校、公園管理處、廟宇、教會、還是其它機構)該注意的事項、如何建立社區關係、如何有效進行物資籌募、該怎麼樣盡快建立防疫網絡、甚至包括希望要以多久的時間來規劃安置所需要的各種安排,提供大家在忙亂的同時,有一個扼要清晰的表單或方法妥善安排,這也是一種溫柔對待受災者的態度。

一位媽媽描述,大人集中到軍營,而學童又集中到特定的幾所學校復學,本來已經有一些小朋友將戶籍遷到安置所附近,準備好要開始入學了,卻又受政策影響只好把學籍遷入了又移出,「小孩『被抓走』了,我只好包包趕緊收一收跟著去。」

「關於安置,不能每次都要大家從頭學!」曾經有心為安置貢獻一份心力的牧師這樣大聲表達著。

980902-3761-360.jpg

一家大小雖可同住,但用大鐵櫃隔間,無論穩私或居住空間都有疑慮

(本文轉載自「農村是一所學校」部落格)

【演講】生態民主與地方知識:談災後重建 0904

在88水災之後,社會力的展現大家有目共睹,此次演講也將就災後重建部份切入討論,談論災後的社會力等相關議題。此次講座邀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李丁讚所長,帶我們從生態民主與地方知識角度,為我們談論災後重建…

 980920-2009-9-4-fri-400.jpg
與談人: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主持人: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台南社區大學校長)
時間: 2009年9月4日(五)14:00-17:00
地點:成功大學建國校區醫學院四樓餐廳第二研討室

我們在〈社會力的文化根源〉一文中,藉由考察台灣民眾對環境問題感受的三個變化歷程,分別名之為受苦、受害與不可侵犯的身體等三個變化階段,其中,我們認為到了八零年代初期民眾之所以敢在戒嚴時期,採取暴力、圍堵等身體性激烈行動,其實背後隱含著一種新的社會情感與環境認知。

我們在該文中指出,並非被動的結構瓦解、政治機會出現等因素,而是經由各種歷史結構條件偶合後出現的主動權利感受才是促成這股社會力出現的根源(李丁讚與林文源,2000)。~李丁讚

在88水災之後,社會力的展現大家有目共睹,此次演講也將就災後重建部份切入討論,談論災後的社會力等相關議題。此次講座邀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李丁讚所長,帶我們從生態民主與地方知識角度,為我們談論災後重建,並與地方團體之間進行對話討論,精采可期。竭誠邀請大家參與!

主辦單位:成功大學文學院 林朝成教授  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研究室
http://blog.roodo.com/taiwanculture

成功大學中文系
林朝成老師研究助理 陳又嘉
(06)2757575 #52113  0921402117
z9712007@email.ncku.edu.tw
mariversa@gmail.com
http://zhncku.med.ncku.edu.tw/religion/

為水辛苦為水忙

若政府願意以合理的補償費來協助居民遷居安頓,就不必為了保全區區數十住戶而年年耗費更多預算來治山防洪了;溪流,也可好好清理清理自己的道路,而一步一步穩定下來,也好讓多砂石的自然美麗灘瀨得見魚躍蝦跳…

編按:

本文為長期研究甲仙文史的工作者游永福先生,從歷史上的甲仙居住及人與河川的關連,探討如何與自然依存的居住模式,關於甲仙歷史的其他介紹,請閱讀作者撰寫之「甲仙埔與甲仙山」。

────────────────────────────────────────────────────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這是小學時期琅琅上口的一首好歌,歌中情境,也是好多人夢寐以求的有山有水居家福地了,因為有了山有了水,以農維生的基本需求乃得解決。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對於懂得水稻耕作的住民來說,臨水而居一直是最佳選擇,因為引水方便。而從中研院劉益昌先生的調查結果可知:四百多年前,南台灣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的南鄒族原住民,其生活石器與少量陶器,分布區塊都是在高臺地──這對以旱作、採集與射獵維生的原住民來說,安全,亦即不淹水,一直是居住選擇的首要條件。

清康熙六十一(1722)年,已懂得「填築薄岸為田,播插稻秧」的大武壠社原住民(後來被歸類為平埔族),在習得了漢人的水稻耕作技術之後,移居南仔仙溪流域的居住區塊,的確離水較近,但最起碼也都是選擇次高臺地,如甲仙鄉的瓠子寮、大坵園、頂公館、甲仙埔等皆是,充分展露了對水愛之又懼之的情結。

禁向生活與節制精神

然而,要在清朝官方視之為「內山地界」的甲仙埔等地區自力構築引水渠道,卻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大武壠社群仍以旱作為主,為了把握栽種良機,而保五穀不虞匱乏,一直嚴格遵循著「禁向生活」的制約,亦即雨期專心種作。旱季,則「任從射獵、婚嫁,歌舞不妨」,雖是「任從射獵」,卻是用鏢槍來射魚,亦即只捕大魚不抓小魚,充分展現了率性中仍能節制的不可多得精神。

蓋房子,也只取用竹子、菅榛、茅草等快速生長的禾本科植物,對山區的一草一木可是憐之又惜之;就連柴火,也是採集細枯枝與乾草而已。

由於大武壠社群住民對於自然資源是這麼節制取用,所以光緒十二(1886)年,以鎮海中軍前營為主力的開路撫番部隊,在三月底進入甲仙地區之後,雖有「溪漲輒經旬不落」亦即十餘日仍無法過溪而影響工事之進行,乃「奉檄於四月底俱回防營(位於今五里埔)休息」的情形發生,但是連續不斷的雨勢,卻不見有任何山崩地裂影響通行的災情之描述,與今日重創連年四處走山的土石流情況大為不同,足見禁向生活與節制精神的發揮,的確有守護大地與水土保持之大用在。

人與溪相安相好

且讓我們翻閱翻閱日治1903年8月甲仙地區已調查完成的《台灣堡圖》,可見甲仙埔西北側的南仔仙溪溪床,寬廣自然,溪中有兩處無人居住的高灘地。再翻閱1932年的〈甲仙油田地形及地質圖〉,右側高灘地之北面,已與右側陸地連結,其上則有甲仙埔製糖所存在,這是溪流沖積與自然改道之後的結果;

而高灘地與陸地連結的時間點卻更早,因為1907年12月21日一大早,亦即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來到甲仙埔次日,還特地前來正值糖香飄蕩的製糖所巡視。溪流,向來有自己的道路,製糖所左側溪床,直至民國六十(1971)年左右仍是楠仔仙溪自己選擇的備用分洪道。

在水量較少的日子,備用分洪道一直是我們採集紅肉芭樂、刺波(即懸鉤子)、小蕃茄,及光屁股戲水的秘密基地。也由於溪埔地澆水方便,所以備用分洪道也是住民們種植蔬菜補充營養的好所在;當然,雨期來了住民們都會事先收成所有的蔬菜而免被大水沖走。

就這樣,南仔仙溪一直沒有堤防,也沒有護岸,人與溪卻長年相安相好。

1903年8月的甲仙埔

1903年8月,《台灣堡圖》裡的甲仙埔與高灘地。(游永福/提供)

昭和七,1932甲仙油田地形及地質圖..

1932年,〈甲仙油田地形及地質圖〉裡經過規劃的甲仙埔街區與自然改變的高灘地。(游永福/提供)

政府錯誤的施設,誤導民眾對安全的認知

民國七十七(1988)年五月,在外打拼的我回鄉定居調養身體,只見溪流持續改道之後,製糖所左側往北已有簡單的人工堤防銜接右側陸地,堤防內且住了幾戶人家,膽子顯然不小。

民國八十三(1994)年二月,南化水庫甲仙攔河堰越域引水工程開工,或為了引水方便,也為了保全住戶,連接攔河堰的堤防竟然幾乎包覆了1903年的兩處高灘地,堤防越往南越高,總長度為1168.64公尺,溪流的通路從此嚴重限縮。有了政府施設的堤防,民眾或以為安全無虞,在高灘地的投注與經營明顯增加,想不到卻嘗到了瞬間毀滅的苦果。

衛星甲仙埔街區與南仔仙溪高灘地 261

民國八十八(1999)年七月三十一日之後的甲仙街區、堤防與堤防內高灘地上的住家及植栽區。(游永福/提供)

就在8日下午4點左右,堤防內已有一小波一小波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洪流湧入,還好住民警覺性高,馬上全部撤離;晚上10點過後,淹沒高灘地的洪流開始衝越V字形堤防,還一段一段將堤防拆解,為自己開闢通路。

9日早上6點40分左右,洪流忽然詭異下降,7點45分,居住甲仙街區環溪區域的王師兄,看到南仔仙溪波濤洶湧的洪峰再度吞沒了堤防內的高灘地後,馬上通知屋內的人員往高處撤離,自己則職業性的拿起相機與錄影機,奔上三樓拍下了堰塞湖洪流肆虐甲仙的珍貴又恐怖記錄。

2009.8.9上午7.49統美髮廊前,仙埔橋段落的洪流PICT0481

莫拉克颱風來襲的8月9日上午7.49分,深陷堰塞湖洪流中的南仔仙溪南側高灘地(王振南/攝影)

國家級堤防,成了阻礙洪流的罪魁禍首

檢視王師兄的錄影和照片,還有劉文濤先生從十三樓居處拍得的照片,再訪談環溪幾戶住家,證實南仔仙溪自選的備用分洪道洪流,衝擊了攔河堰以南的東南走向堤防後,水路的確是轉往東方,亦即直衝街區而來,設若洪流的力道再強一些些,或沒有油礦溪的北南走向洪流紓緩力道,環溪住家亦必嚴重受創。

經過縝密規劃的經濟部水利署國家級堤防,竟然成了阻礙洪流的罪魁禍首!也因堤防讓北南流向的洪流轉成了東西方向橫行,高灘地,乃全部回歸1903年8月的自然景況!

莫拉克洪流後的糖廠遺跡慘況CIMG9017

莫拉克堰塞湖洪流肆虐後的下午,回歸自然的南仔仙溪南側高灘地(許淑卿/攝影)

2009.8.9上午8.55高灘地北側北方與攔河堰皆滅頂DSC00401

8月9日上午8.55分,南仔仙溪北側高灘地上的房舍與西面的攔河堰,仍深陷在洪流之中。(劉文濤/攝影)

讓溪流好好清理自己的道路

去年卡玫基颱風來襲油礦溪受創嚴重,歷經一個多月的勘查,我們有「還道於河」的呼籲,惜未受重視;如今再經歷了莫拉克颱風,油礦溪上游的新、舊土石一併下移,受創更重,去年建議遷移的住戶在不得不疏散之後終於了知:水,真的有自己的道路,不可拂逆。

若政府願意以合理的補償費來協助居民遷居安頓,就不必為了保全區區數十住戶而年年耗費更多預算來治山防洪了;溪流,也可好好清理清理自己的道路,而一步一步穩定下來,也好讓多砂石的自然美麗灘瀨得見魚躍蝦跳的美景。甲仙埔西北側的南仔仙溪高灘地,甚至溪流全線,亦可比照辦理;全台灣各河川流域,亦如是。深深期望,人與溪相安相好的美好過往能再度重現。

福地福人居

921大地震之後地層已嚴重鬆動──因為我們發現:這兩年來崩塌走山的地方,不少都是林木豐富的原始林、次生林,甚至樹木已一人無法攬抱的人造林區塊,如小林的獻肚和同屬甲仙區域的班芝仔埔番子寮山都是;也因此,高屏溪下游與屏東海邊會有這麼多巨大的漂流木了。

今日,若認為自己是個福人,除了讓山脈自己調整體質,還得繼續廣植深根樹種,一步一步穩固水與地層,更須回歸往昔尊重大自然且節制過日的生活,期能不致遇雨就提心吊膽,也不用年年月月一直「為水辛苦為水忙」。

六龜子弟對莫拉克風災與故鄉重建的意見書

大風大雨連續四天,無法發動救援行動,待風雨稍緩和之後,急速採取救難行動。有人歸咎於救援太慢,為非親身經歷此次災難區域的人的天真語言,第五天開始進行救難行動,實無可厚非。此次風雨災害,通報系統似乎完全失效…

編按:

以下文章,是由兩位六龜子弟,也皆是東京農業大學博士的楊平安、楊蓓涵所提出對莫拉克災情與重建所提出的完整意見,感謝作者願意發表於小地方,與更多六龜鄉民、外出子弟以及關心的朋友分享。

如果有其他災區朋友,對故鄉重建方式有想法見,敬請把您的意見盡量的寫出來,除了刊載激盪更多想法,我們也可以代轉給政府機關或相關團體,讓資訊更充分的交換。來信請寄:dfunnews@gmail.com

——————————————————————————————————-

檢討莫拉克颱風災情慘重因素,我們的看法如下:

1、大風大雨連續四天,無法發動救援行動,待風雨稍緩和之後,急速採取救難行動。有人歸咎於救援太慢,為非親身經歷此次災難區域的人的天真語言,第五天開始進行救難行動,實無可厚非。若在強風豪雨中強行採取救援行為,將犧牲更多無辜的救難人員的生命。

2、此次風雨災害,通報系統似乎完全失效,通訊、道路、橋樑幾乎中斷,災情無法傳遞,每個村落與部落變成孤島,既無法聯繫,外面的人進不去,裡面的人也出不來。

3、開發過當雖然被交相指責,但是我們認為災害來自於雨量太大,有更多未開發之處,也遭受山崩、地滑的災害。

災害發生因素:

一、土石流、崩塌、地滑地點:

1、急傾斜地

2、微地形的小山溝處的涓涓山澗小流水,積少成多,匯集多處小水流變成大流水沖刷,導致表土流失,終於爆發土石流。

3、民間流傳一種說法,曾經發生過土石流的地點,因為能量被釋放過,不容易再發生。這次崩塌地點,觀察六龜鄉周圍山區,幾乎都是新的崩塌地點。因為過去百年來,居民三代經驗未曾發生過崩塌與地滑,所以警覺性低,依據過去經驗法則,認為應相安無事,以至於造成許多生命財產的損失,甲仙鄉小林村、六龜鄉新開、寶來地區均為如此。

4、這次許多的新崩塌地與開發無關,肇因於雨量過大,未曾開發地區,也因土壤含水量飽和,無法負載而產生山崩、地滑。若歸咎於人謀不臧,也欠公允。

980830-liouguei-250.jpgimage003

左右皆為新崩塌地

二、造成災害地點的特性:

1、寶來溫泉位於2條溪流的交會處;

2、新開溫泉位於山麓下側,也位於2條溪流的交會處,緊逼山側;

3、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亦位於2條溪流的交會處;

4、邦復溪與荖濃溪交匯處,也沖倒房舍,停車場流失。

5、甲仙鄉小林村位於兩山谷之間;

6、台27線(六龜〜大津道路)位於山麓下側,緊逼山側;有山澗流水處均造成重大災害。

7、兩條溪流匯流處,因為水流受阻礙,宣洩不及,而引起溪水迴流上漲,導致淹沒兩溪流交會處四周的土地、房屋、道路,甚至於被席捲而流失殆盡。

對策:

1、兩條河川溪流交匯處,鄉鎮公所應劃出潛在危險區域,通知警察單位及各村村長、理事長。若村民居住於這類地點,豪雨預報時,為撤離避難的優先對象。

2、兩溪匯流處附近,若不能禁止人民居住,應興建堅固的堤防,若考慮景觀不雅,可以作成階梯式堤防,在堤防表面設置小植栽槽,既不會妨礙水流,亦可達到景觀效果。學習日本超級堤防的部分作法。

image005image007
(左)邦復溪河川匯流處,因水流受阻礙,河水高漲,容易引起災情。(右)茂管處也在兩溪流匯流處,被沖毀流失(王鵬字攝)

三、橋樑:

1、因河川暴漲,挾帶土石流,凡有橋柱橋墩者,幾乎都應聲而斷,每次颱風來,斷了又斷,修復再修復,浪費民脂民膏。

對策:

1、山區橋樑應使用懸吊系統,將跨距拉長,盡量避免使用橋柱,以免阻礙水流,雖然一次耗費成本較高,但是以長期來看,仍然划算。

2、中國鋼鐵公司捐助六龜育幼院的鋼骨懸吊系統的東溪大橋,此次成為中興村與興龍村唯一的維生管道及通報道路。

3、橋樑建設應考慮台灣的河川特性,採取一勞永逸的作法,勿再因循苟且,應付了事,勿再施作傳統式橋樑。

四、堰塞湖:

1、台灣山區峽谷狹窄,一旦遭遇豪雨,容易爆發土石流而造成堰塞湖。

2、堰塞湖以空中照相或人為監控,是一種消極的做法,一旦發現堰塞湖崩潰,才緊急疏散下游居民,使下游居民人心惶惶,提心吊膽過生活。

對策:

1、堰塞湖應請河川局評估其安全性,必要時責付空軍在其霸頂炸出一條水道,把水導引出來,四川大震災時有前例可循。

災害發生及緊急救難期間檢討:

一、應建立四個複式通報系統:

1、電信局無線上網系統:

偏遠地區每遭遇地震、颱風豪雨災害,往往造成電信光纖斷裂。偏遠山區應發展無線上網機能。鄉村人口數較少,電信局可能認為投資不成比例而不會積極投入此設備,中央政府應給予補助與支持,以維護偏遠地區的人民居家安全。

2、警察局無線通報系統:

警察局應設置無線通報系統,各派出所分布在各地,可以立即通報災情,即使電力中斷,也可以發出救援消息,切勿再依賴一般的市話有線通訊功能。

3、救難大隊無線通報系統:

偏遠地區各鄉鎮的救難大隊(原住民鄉的山青隊,六龜鄉的飛鷹大隊等),內政部應編列預算,緊急給予無線電救難通報系統,電池供應6日份。

4、行政系統無線通報系統:

偏遠地區各鄉鎮公所,各村長,各社區,內政部也應編列預算,提供無線電訊發報系統,電池供應6日份。

上述只要其中一個系統發揮作用,就可發揮求援作用。

於氣象局播報颱風來臨時,立即通知各村落相關人員,充滿電池,並垂直(鄉與村)與橫向(村與村)測試各村落之無線電訊發報系統是否正常。

二、建立「中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與「警察廣播電台」的收訊系統:

1、建立「中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與「警察廣播電台」的發射站

災害發生時,使用電池收聽中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與警察廣播電台,為災區唯一能接受外部資訊的管道。但是六龜地區收訊不良,中央政府應編列預算,建立該兩電台的中繼站,確保偏遠地區每鄉鎮、每村落能收到訊號。

2、災害發生期間,中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與警察廣播電台應每15〜20分鐘定時播報災情現況,特別是危急告知,並指引災區民眾應採取的避難行動,並安撫災民情緒。

3、中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與警察廣播電台應給災民立即而正確的資訊,讓身處受災地區的居民知道四周埋伏潛在的危險(例如堰塞湖),居民們都清楚自己居家的附近地形,得知危機消息後,會採取自行避難的行動。

4、「中國廣播公司新聞網」是台灣唯一24小時播報新聞的電台,「警察廣播電台」為公設機構,有能力與有義務承擔此項任務。

三、救援據點:

1、學校操場為直昇機緊急降落場地,不得植樹或設置固定設施物。

四、救援物資:

1、運補物資必須以村落與部落為單位

運補物資(直升機或陸路運輸)必須以村落與部落為單位,因為每個村落與部落淪陷為孤島狀態,無法相通。

2、應採購運補用直升機

進入旗山的物資太多,但是進入災區的物資運補速度卻不成比例。國軍直昇機運輸能力有限,依我們目睹所見,一次大約只能運輸約20箱物品,約250〜300公斤左右,無法快速運補物資。國軍直升機本來就非作運補物品用途,此次承擔運輸補給任務,已是權宜之計,我們感念國軍官兵及救難人員的辛勞,但是採購新型直升機有緊急必要。

3、應採購救難用直升機

救難用直升機目的為救助病患送醫,直升機上應有醫療設備,救援設備,為緊急救難用途。

4、「緊急救援物資」首推:

(1)水、罐頭、食品、乾糧(維生必須)

(2)手電筒、電池、蠟燭、打火機(災區夜間完全漆黑,無法行動)

(3)汽油柴油(生活聯繫,救難,通報消息,運補生活泉水用)

(4)收音機(資訊接收唯一管道,每戶一台)

(5)發電機(集落、部落、公共空間使用)

(6)雨衣、毯子、衣物(房舍損失無家可住的人)

6、在北、中、南三個軍團各設置救難倉庫

在北、中、南各軍團設立救難倉庫,每年採購與儲備2000人份•3日份的「緊急救援物資」,如未使用,一年後拍賣,以保持「緊急救援物資」在新品狀態,學習日本作法。

災難一旦發生,由國軍立即運補輸送,北、中、南軍區物資相互支援,同時發動民間救濟,即可源源不絕的持續供應。救難倉庫選擇在各軍團,是考慮軍團土地夠大,災難發生時,也只有軍團有能力運補物資。

善後處理:

一、災民安置

1、運用當地閒置空間,變更都市計劃,永久性安置災民。(調查災民意願)

二、六龜地區的災後復興:

1、盡速興建荖濃溪六龜鄉沿岸堤防

目前法令規定,不得使用公款在私有地興建堤防。但是私有土地流失,等同於國土流失。荖濃溪河床在六龜境內十分寬廣,問題不在於河川是否寬廣,而在於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河川流向的改變,任其左岸、右岸不斷的挖掘與侵蝕,造成國土流失、道路毀損與人民生命財產重大傷亡,實有修改法令之必要。幾千萬年發展下來的的六龜河階台地,現在所剩無幾。

image009 image011
(左)河水往右岸沖刷,導致外環道路與茂管局六龜遊客中心流失。(右)相同地點,位於左岸的河床工寮卻安然無恙,顯示河床寬度足以支持其流量。

2、盡速興建興龍村兩側荖濃溪堤防

興龍村有百餘年歷史,但位於地勢較低地帶,最近30年來,左岸已被流失與河川橫斷面約近200公尺腹地的土地。這次豪雨流向右岸,若不興建堤防,興龍村土壠部落未來亦將陷入危機。

image013image015
(左)興龍村公園位於左岸河床,但因河川流向右岸,得以保全。(右)興龍村公園作為國軍直升機運補救難物資,載運洗腎病患緊急送醫,發揮多次極大功效。

3、盡速興建育幼院東溪大橋兩側堤防,以保護該鋼構大橋

育幼院東溪大橋在此次豪雨災害中,承擔中興村與興龍村兩村數千人的維生系統,但東溪大橋左岸上側已被掏空,右岸也部份損毀。為保護該橋樑,應盡速先施予拋擲消波塊,再興建護堤,愈快愈好。以防止洪水侵蝕到橋樑兩側基座。

image017image019
(左)東溪大橋右岸上側被局部掏空,也使步道塌陷,道路毀損。(右)東溪大橋左岸上側被掏空直徑約50米圓形窟窿,即將危害橋基及台27線道路。

4、盡速興建台27線沿線堤防

省道台27線多處地點緊貼山麓通行,若再不興建堤防,不僅將無路可走,甚至於一旦河水侵蝕左岸山麓,整座山都有逐漸崩塌的危險,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就不必歸咎於天災,而是典型的人禍。興建河堤,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台27線道路,甚至於保護山體,以免釀成更大的災害。一旦山體逐漸崩潰,新威村、高樹鄉以下所有鄉鎮的下游居民將傷亡慘重。

5、盡速興建寶來地區兩側堤防

寶來位於兩溪交匯處,興建堅固的河堤,可以使寶來恢復生機。此次豪雨產生的災害為氣象上的特例,不會經常性的發生。寶來興建堅固的河堤,仍可繼續運營溫泉事業,切勿輕言放棄。

6、盡速興建邦復溪出水口兩側堤防

就目前沖蝕現狀,興建邦復溪出水口兩側堤防,防止兩側繼續輪流的被河川侵蝕挖掘。邦復溪流域小,流量有限,興建護堤,以維持其日常功能。

7、荖濃溪河川必須盡速疏濬

河川帶來的沖蝕、挖掘、搬運與堆積,帶來大量土砂,使下游河床提高,改變了原來的河川樣貌。河川局應找出原來河川的高程圖,盡速疏濬,導引水流,恢復原來河川樣態,以承受下次颱風來時的再堆積。

8、以興建河堤工程的水準,興建隧道的外環道路

被流失的隧道外環道路,當初施工時,即發現似無深入而堅固的地基。六龜仍有興建隧道外環道路的必要。再次興建時,河堤兩側應採用相同工程水準施作,以防止堤內被迴流水掏空,並可使車輛行駛在堤防上。

9、生態工法有其侷限,堅固的堤防才能保護居民安全。

生態工法僅適用於流量小,水流穩定的區域,並不適合類似荖濃溪等山洪暴發的地方施作。生態工法施作地點應審慎評估,日本使用生態工法的地點非常慎重,而現代生態工法的鼻祖德國年降雨量少(約500〜1000豪米),施作不易出問題。國情不同,氣候不同,降雨量不同,學習別人的優點時,要先考慮本身的條件。

image021image023
(左)河水一度漫過河堤,流向六龜街道,堅固的河堤成功的保護了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右)六龜堤防雖有部份破堤,但是幸好未造成更大災害。水泥河堤是面的保護,生態工法多傾向於點的保護,像骨牌一樣,一點被擊潰,餘皆應聲倒地。

10、寶來村與新開地區山坡地,應以森林涵養水源為主(含六龜鄉、桃源鄉全部)

寶來村與新開地區,山坡地應以森林涵養水源為主,請鄉公所勸導農民切勿再於山坡地區施以農作(如梅園)。雖然森林水土保持功效也有其極限,但是其水源涵養量、深根性的優點,總比農作物強許多。若設計得當,導入森林美學概念,造成美麗的山林風景,其經濟效益,可能比梅園收入更好。

11、崩塌地點如路基未遭受毀損,以涵洞隧道的方式修復,以免落石匝傷路人。

崩塌地點需要數年時間才會趨於穩定狀態,但是颱風、豪雨以及山區的地形雨,卻季節性的發生,未免鬆動落石匝傷路人,應迅速提出方案,以維護行人安全。

12、崩塌地點盡速進行植生復育

崩塌地點應盡速實施植生復育,如人工無法施行,請直升機予以先洒播草種,進行地被養護,再進行陽性先驅樹種的復育。

三、國軍救難、防災訓練與建立各種緊急作業標準程序

1、在兩岸相互交流的政策下,台灣遭遇中共軍事威脅機會漸小,但是台灣颱風災害卻每年常態性的發生。國軍具備人力、物力與機具,且具備陸海空軍的支援,每年天然災害發生時,無不仰賴國軍施以救援。因此,國軍每年應進行沙盤推演,想定地震、颱風、豪雨災害時的處理程序,分別建立各種救援的標準作業程序,尤其針對偏遠山區,海邊淹水地區,海嘯發生時的沿岸地區。

2、地震災害時的緊急作業程序

3、豪雨發生,山崩、地滑、土石流的緊急作業程序

4、海水倒灌時的緊急作業程序

5、海嘯發生的緊急作業程序

6、都市遭受大規模災害時的緊急作業程序(戰爭或地震)

7、大規模失火時的緊急作業程序(都市地震失火、山林大火等)

8、以上各種災害同時發生時的緊急作業程序

(本文作者為六龜子弟,東京農業大學博士)

山地鄉事權混亂, 請整合高屏溪管理事權

這次的風災,也讓許多原本的開發計劃目標,被颱災徹底摧毀,無法照原先計劃施行,或必須大幅修正;政府能否拉下顏面,重新檢討高屏溪治理條例特別預算700億元的經費重新編列,還是要滿足既得利益者,民眾都在看。

這次危害最重的山地門、小林、寶來、三民等山地聚落是治權最混亂的地區,根本各單位各行其事,便宜行事,一人一把號,只顧討好業者及居民,缺乏統合及扮黑臉的煞車功能的單位,以致政府花了無數經費,但生態環境及水土保持日益惡化,歷次颱風及地震造成的土石積在河床及各支流溪谷無人處理。

不管是這次被質疑進行越域引水工程的南區水資源局,應負責水土保持工作的水土保持局,森林維護及濫墾管理的林務局,還是應規劃原住民部落發展與遷村的原民會,或力求觀光上山的縣政府,人人有經費,人人有構想,但無人統合、節制,做系統整合及扮演總司令及監督的角色,長期的混亂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造成這次嚴重的土石流災禍。

這次風災的損害與救援混亂,正反應出山地聚落政府治理體制的混亂與無秩序,各單位有掌聲時,可討好居民時,奮勇爭先,有責時各個單位都有推責理由與難處,但長期的山頭主義與政府經費運用未用在刀口上,卻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3月時愛台十二大建設草率通過8年700億元的高屏溪流域治理預算,除經常性的300億元固有預算外,另增編425億元的特別預算,但細察其內容,乃各單位各自編列自己想做的經費科目,硬塞入特別預算的急就章與消化預算,內中計劃許多荒誕可笶,令人髮指。

雖然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曾邀集學者及公民團體座談檢討,並找出許多嚴重問題,但相關預算已送立法院審理,各相關單位的計劃根本直接跳過高屏溪管理委員會,直接硬塞自身的利益計劃經費,根本無法統合與監督。

舉例來說,這個治理計劃中根本沒原民會及原住民團體的參與,原因是原民會自認有自己的管道與經費,不須配合高屏溪管理委員會,不想接受制約;再如水土保持局編列70億元誇言要減少高屏溪80%的砂石量,卻根本不了解高屏溪是世界河川輸砂量最高全十名內的河川,其每年自然產出的砂石量不亞黃河,都是飽受批評的不當政策。

這次飽受質疑的越域引水工程,為逃避監督,即使與第七河川局同為水利署下的單位,也自成一個獨立王國,不在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的監督範圍內。

這次的風災,也讓許多原本的開發計劃目標,被颱災徹底摧毀,無法照原先計劃施行,或必須大幅修正;政府能否拉下顏面,重新檢討高屏溪治理條例特別預算700億元的經費重新編列,還是要滿足既得利益者,民眾都在看。

政府不是沒有編列經費於山地鄉,但編列的重點及管理機制卻是混亂不堪,隨著這十年山地聚落觀光發展的興起,民宿、土建工程、道路大量上山,早已超過土地承受能力,此次颱風只是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政府應利用此次災變,盡速法制化及提高高屏溪管理委員會的權力,重新檢討高屏溪治理特別預算經費,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胡亂灑錢,企圖以錢來短線操作,快速消除民怨,山地聚落的災變是公部門長期體制的混亂與經費濫用的結果,政府要救災告一段落後,第一優先的為建立高屏溪中游山地聚落的最高治理權責單位,另外為重新檢討高屏溪治理特別預算及中長期預算700億元的運用。

(作者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常務理事)

980828-im19-m-360.jpg高屏溪是世界河川輸砂量最高全十名內的河川,應儘速統整上下游管理事權(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善後的力量

「善後」:事故發生後妥善處理遺留下的問題;事後打算一個安全的方法。「善」字,總有美好、正面的,善後一詞應當指的是往正面、往美好的方向,處理解決已經發生的事故,倘若每次天災的發生,事情總是往正向修正…

980825-shanhou-400.jpg

輕手輕腳的小心移步,注視手裡的湯水的晃動,而下方的腳步觸碰異物,打翻了一碗湯水在禢禢米上….接下來呢?

1.責罵─抹布吸水擦拭─責罵─罰站。
2.抹布─吸水擦拭─詢問原因─討論遇到類似狀況可以怎麼做。

這是日常小生活中的風景,把它放大到面對大環境的天災場景,會怎麼做?

地震與颱風之島

從小身長在這個小小島嶼,電視裡水災、土石流、地震,或者人為的火災、意外,每隔幾年的不斷出現,我們已經習慣了用餐時間看著這些悲悽苦離的畫面,聳動的死亡人數及尋屍圖片。

還記得十年前九二一地震發生後,陳玉峰教授說了一席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大意是說台灣就是處於地震帶地殼運動活絡地帶,台灣就是地震的產物,面對這樣的大災難,必須坦然的接受,我們就是這在這樣的小島上。

除了地震帶,同時也是颱風之島,Discovery頻道曾經用「颱風之島Typhoon island」,這個主題來介紹台灣。

颱風之島介紹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0ZIQCFVfUY

我們真的就是住在這樣的一個小島上,地震與颱風頻繁,加上山高水急、人口密集,鄉間山野到處可以看見先民奮鬥的萬善祠、無人塚,以及廟宇信仰的密集,面對這樣一個土地,除了必須接受的事實外,更需要有快速應變與沉穩鎮定的善後力量。

善後的力量

「善後」:事故發生後妥善處理遺留下的問題;事後打算一個安全的方法。

「善」字,總有美好、正面的,善後一詞應當指的是往正面、往美好的方向,處理解決已經發生的事故,倘若每次天災的發生,事情總是往正向修正應映,終能完備一套面對天災的應對之道。

低於海平面聞名的荷蘭,與水爭地的血淚歷史裡,訓練出水利大國,地震頻繁的日本,面對即將來臨的大東京地震周期,調練出日本人謹慎積極的抗震態度。

02

媒體善後的力量

天災一發生,主流媒體像是野獸伺機等待著許久不見的血腥亢奮,越多的死亡人數越大的黑暗標題,全島的人守在電視前噙著淚水、塞著鼻腔,接下來跑郵局匯款寄物資,電視記者的鏡頭就守在那失去親人的婦人身上,等待她悲傷昏厥身旁的稚子失聲尖叫、憤怒失言的受害家屬、失去理智的抗議者,這樣的鏡頭一再的重播又重播,把受害者家屬最後的尊嚴提供在電視前一再的剝奪、一再的侵犯。

主流媒體除了能讓生活充滿悲觀失望,還能做甚麼?

媒體是一個能夠集合又能擴散快速的力量,善後的力量是否能在媒體發生,匯集團結、溫暖,擴散有幫助的資訊,一個好的媒體,可以擁有凝聚團結鼓舞人心的力量,快速整理援助資訊的能力,教育大眾正確的防災與救災方式,當然,還有更多更多意想不到的媒體力量。

報導死亡人數的同時請貼上獲救人數,除了悲慘滅村的報導之外請深度報導機智保住全村生命的案例,謾罵批評政府的前提請提供正確的專業分析,找尋屍塊的消息請替換成教導防災對應步驟,哭喊的受害鏡頭請調換成協助受害者可尋求管道的資源,死亡補償的喊價請更換成匯整全民可以伸手援助的匯整資訊。

政府善後的力量

面對災難,政府就像是面對闖禍小孩的媽媽,一個正確的決定與引導可以調教出有解決能力的孩子,一個慌亂與滿口責罵的媽媽,再下次當事情又發生時,事情再度重演,最後形成一個無法面對事實又畏懼面對挑戰的孩子。

當發生事情時,災區的地方政府也是受害者,上班的公務人員或許也正是受害家屬,已經受災害的地方政府,還要分裂出抵抗媒體與眾多韃閥的力量,早已殘存不了多少處理事物的理性與鎮定,中央政府能否在混亂中整理出理性的決策,聯合其他鄰近地方政府來協助災區事務,爭取效率與深度,每個鄰近的地方政府需要攜手跨界來協助,不該再以政黨界限來落井下石。

「勘災文化」是否該停止了,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如果能快速統整資訊,即使不用到達現場也能了解災區狀況,大官員去勘災只有面臨該區地方政府忙亂中還要整理招待行程做簡報,把已經幾天不睡的工作人員再折騰到過勞猝死才肯罷休,官員的勘災換來的結果只有媒體的酸損,災民的狂罵,在勘災的過程中,隨口允諾的政策沒有經過負責單位的運作,大官員可比大皇帝可以隨口賜賞,大口承諾。

在善後力量中,政府擁有最大的整合力量,而當這個力量被媒體牽著走,無法理性冷靜的慌亂處理決策的結果,所有的決策就淪為敷衍的浪費,浪費了所有的預算甚至是帶來災難的源頭。

全民善後的力量

台灣人有一種特殊的個性,那是一種對人的關懷與熱情,那是帶著一種無私分享的熱情,歷經百年這樣的熱情不減,但是幾十年來都市化與官僚文化,讓這樣特殊的人情味,蒙上些許灰暗心情。

好在民間的社團仍然充滿這樣的溫暖火光,在天災與人災頻傳的台灣,造就出好幾個優秀的社會關懷社團,從紅十字會、佛教慈濟、展望會、家扶中心、、、各種類型的社福團體,總是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提供落難的人們食物到物資、金錢與精神上的撫慰,後續的漫長的重建與扶持也總是一路相陪,除了自己的台灣之外,跨出小島無私的將這些熱情帶到任何災難發生有需要的人們心底。

可惜的是,人們的熱情卻是社團與社團的小圈圈圍困了起來,被媒體與政黨分裂了人們的團結,不知不覺得把小島的力量分散了,個自孤立的奮鬥著,就像太平洋中孤立的台灣島嶼身世。

當災難發生時,能否能惕除過多的感性,用理性來展現善後的力量。

這樣一個天災常態的小島,如果不團結,還有多少能量能夠持續的耗損下去。

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2)民間先行,政府虛心跟進

我們當瞭解真正要幫助災區居民重建,先以「人民即是政府」自我看待,搞清楚權責歸屬,也釐清行政層級該負責為何?協助政府的重建團隊進入狀況,才有迅速重建的機會與品質。要政府虛心跟進, 是因我們人民明確…

參與”莫拉克之後”的NGO伙伴好:

為了要「透過反省思考,探索災難成因,找出與環境共存之道」,則需要更多的NGO結合社會各界,靈活的在政府之前提出具體建議,有效結合政府與民間邁向重建。

我們需要–

在政府: 有以公務員為主的建置,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以免政黨輪替如此刻般, 又亂成一團;

在民間: 有以NGO在各地形成,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

但是,要體認民間組織必然是走在政府之前,「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不分藍綠選民,歷經政黨輪替後,大都明白,所選的領導能做出什麼決策?痛定思痛還是回歸,人民的集體水準的提升上,那共同的一步,如何步步扎實?點滴扎根?反省不脫朝向自己所能!找出進路不離他人所能!

完整的制度向來不會是一蹴可及,而是靠對話再對話,統整再統整,集結眾人無私的思維與經驗,通力合作跨越本位立場、尊重各自專業分界、傾聽當事者需求與期待,民間先行,政府虛心跟進。

民間先行是為重建品質之關鍵

組織NGO、 對話平台、 資訊平台、 需求分類、 資源整合、 分工分配、 決策研議、參與決策、、、關鍵是民間先行示範於前,切莫等待遲疑。

組織NGO分為兩個向度,一為組織受災區居民, 一為進入服務或能夠分階段支援的NGO

組織受災區居民其實很難也容易,難的是這些人大都少有社團經驗,要組織起來委實困難,自顧不暇又要代表集體,但是自救會本身才有對話的正當性。這樣的代表性難以替代,故再難也要組織起來。說容易是第一時間,居民提出的通常是直接、迫切而單純的需求,如果時間久了居民想太多,欲望也就複雜起來,很不容易整合意見。

迫切而單純的需求,多數容易解決,如同921在新莊博士的家,協助組織自救會般,雖然花了近三天組成,但一週內因與縣政府的溝通平台架設在社會局,故殯葬需求都能透過社會局迅速安排妥當。生者的安置,因有自救會的溝通管道,縣政府迅速安排進駐營區現有兵營,政府與人民的合作無礙,蘇貞昌縣府團隊主持有效率與建商的對話,讓重建成為可能的任務,實質受惠到的才會是受災的人民。

反觀台北東星大樓,一是人民組織的時間點,一是政府辦事的能力,重建遙遙無期令人扼腕嘆息。台灣人民從小到大,真的需要學習參與不同型態的組織,以歷練&提升組織能力。這真是要列為長期而重要的教養目標,來學會表達需求與意見、練就統整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懂得與別人溝通合作。人民素養如此,政府素養也將復如是。

筆者有幸921在新莊服務到安置退場,當年幸好因係北縣婦權會委員與書香協會的NGO立場與身份,故能獲得政府與自救會的信任。不過,當921在光華活動中心與居民共同渡過首夜時,因陪伴而和警員取得共識,共同拒絕過那帶著記者與拿著救濟物資,想要與受災居民共同合照的團體。這樣的情事也在930進入南投時常常看到。讓筆者感概於NGO到底要做什麼樣的NGO?站在災難的現場,一覽無遺。

莫拉克之後,重建的此刻,最緊急的是從自救會的需求如何聯結資源?資訊的平台如何迅速將需求分類?NGO如何任務分工而不重曡?

由於和921差異的是災區幅員遼闊,這更需要NGO進場協助居民,從居民的對話到與地方政府對話,跨區自救會團結起來,共同與中央政府對話,這過程會讓屬性不同的重建責任,各有歸屬。何事歸居民?何事歸地方政府?何事歸中央政府?問題與需求才能各有所解。這部分可參閱賴青松所著的《走過阪神大地震-災後重建的一千個日子》(註2)。

我們當瞭解真正要幫助災區居民重建,先以”人民即是政府”自我看待,搞清楚權責歸屬,也釐清行政層級該負責為何?協助政府的重建團隊進入狀況,才有迅速重建的機會與品質。

政府虛心跟進, 是因我們人民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這才無各級政府與各部門,含混的空間與可能。

~~~ 在高貴與醜陋的急難現場,唯有無私是邁開重建步伐的起動力~~~

閱讀「建立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1:定期對話機制」,請點選這裡。

註1:

因為新災又會再來臨,以全球的溫室效應看,這樣的災難只會增不會減。

我們一起努力吧!個人願將許多參與建制的經驗陸續整理與分享。必然有個人之限,僅祈願能有磚拋之效。

註2:

《走過阪神大地震-災後重建的一千個日子》係 賴青松 自費與募款出版

以知識份子的責任自我期許,其遠渡日本收集資料編寫的心情,令人敬佩。將巨細靡遺災後重建的一千個日子,日本的政府與民間如何合作邁開重建之路寫得深入,值得台灣借鏡與學習。

(本文作者 曾任: 921南投安置工作站召集人、2001~2009行政院婦權會民間委員、婦運人士,現任: 桃園縣大溪鎮愛鎮協會顧問、婦權基會普照政策研議小組委員)

980824-cimg7269-360.jpg

各個不同NGO的經驗可以引領重建品質更好(圖片引用自「環境報導」部落格)。

來吉的隱喻 ─地土浮動的人文觀點

故事中提到的土石丟下來,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的印象-土石、崩塌,若再加上早期長老們的「堰塞湖」記憶,來吉近溪谷的土地形勢,大抵被勾勒出來了。此外,鄒族人剛開始並不住在現在山腳下近阿里山溪…

看到報紙、電視上有關莫拉克災情的報導,我的心情揪了好幾天,虛懸無法釋懷。人在台北和台中、斗六等幾個地方跑,有些忙,無法抽身過去,更無力投身參與、幫忙……

儘管如此,仍然想借此時機反思阿里山來吉部落與地土的緣由。
1085354676.jpg
來吉部落位在阿里山溪上游,為原住民鄒族部落。從鄒族傳統部落規格來看,來吉是個小社,是較晚發展出來的部落。約在一百多年前,住在曾文溪流域的鄒族大社-特富野鄒族人越過十字路,循獵徑來到現在來吉半山腰的粗馬納,先是搭蓋獵寮,接著定居下來。

當時鄒族長老目睹阿里山溪水文環境不穩定,經常溪水暴漲,甚至形成堰塞湖,於是稱山下的地方為堰塞湖(現在四鄰一帶)。後來日本人據台,在河床地附近設有駐在所,鄒族人也陸續自山腰搬遷到河床地附近,幾年間,現在的一鄰、二鄰一帶開始住人。

來吉附近的塔山為鄒族的聖山,山上印記有哈莫的臉譜以及女神的傳說,供鄒族人追想:傳說女神有些神經質,一不高興就會自山上丟下土石,讓山下的人感到困擾。這時聰明的鄒族人即舉起男人的陽具,女神看到感到害羞,立刻躲起來,不再丟土石,山下就免於土石的劫難了。這個故事姑且不談真假,卻可以從故事的隱喻感覺到在地風土之一二。

故事中提到的土石丟下來,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的印象-土石、崩塌,若再加上早期長老們的「堰塞湖」記憶,來吉近溪谷的土地形勢,大抵被勾勒出來了。

此外,鄒族人剛開始並不住在現在山腳下近阿里山溪的位置,而是在半山腰的粗馬納,或可以說明早期鄒族人看待這片風土山水的智慧。後來會搬下來,和後來的入侵者日本人移住及活動範圍有關,也和後來人口漸多,用現代方式尋找交通便捷的空間有關。

若更擴大到阿里山溪兩岸的土地視角,這一帶岩層鬆軟,經常因為風雨和地震,發生土石崩落情形,山上也經常發生大崩塌,這是多年來,不斷在發生的事實;隔個小塔山另一側的豐山,早期被稱做崩山,也是土石鬆軟的地方,幾次颱風和地震都有重大災情。

這是藏身阿里山溪的特色和限制。面對此一限制,人們要意識到此一特色和限制,尋找可以長期棲身處所,以確保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本文轉載自「有意見的教室」)

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1)定期對話機制

以921為例,直至9月30日,南投縣政府社會科長都未踏出縣政府過,越無法瞭解各地實況越無法理解需求與可用資源的關連,當然組織統合這些是需要有經驗。後來透過當時屏東縣團隊的建議,婦團所召集與成立…

參與「莫拉克之後」的NGO伙伴好:

能有你們組織起來,對災後重建一定會有關鍵的影響。其實以921為例,許多NGO與各縣市政府都有協力救災經驗,尤其當年屏東縣蘇縣長的團隊也為埔里認真的盡過力。

可惜到如今,我們台灣國家與各地政府以及NGO仍未建立「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無論政府或民間,都欠缺這樣急難的模擬&演練,如果藉由「莫拉克之後」得以真正形成:

(1)在政府─有以公務員為主的建置,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以免政黨輪替如此刻板,又亂成一團;

(2)在民間─有以NGO在各地形成,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那麼這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是可以「集合眾人關注的力量,可以陪伴社區重建、農人復耕」

至於「透過反省思考,探索災難成因,找出與環境共存之道」,則需要各多的NGO結合社會各界,靈活的在政府決策之前提出具體建議,有效結合政府與民間邁向重建。

建議:應當建立與重建的政府團隊展開 定期對話的「機制」

目前當務之急是,安置中心的自救會之需求共識&橫向組織起來。自救會與NGO 結合社會各界,比政府部門之間(部會的本位問題)的橫向對話要快,故此刻提出具體建議,促使部會本位意見紛歧的消彌,讓務實的決策真正契合自救重建的需求,民間的團結才能夠有立場,去要求建立與重建的政府團隊展開,定期對話的「機制」。

相信此刻的社會輿論,會支持自救會聯合組織的建言,災難的組織性與社會注意的新聞時間點一錯過,避免如台北東星大樓、如台灣遷村的諸多經驗般,災民成為永遠的災民。因為當事件不再是新聞,同時也就不再有政治壓力,相對的也不再引起世人關切,如此在時間的因素下,又被慢慢淡忘於國家的角落。

定期對話的機制,其實是民主組合模式的落實。近十多年來,婦運姊妹組織集體的團結合作,針對「女性、國家、照顧工作」(註一)理想的建制,以及非殘補式福利的普及照顧福利政策的落實,可貴的傾盡全力跨越藍綠認同,不分政府與民間部門共同研議。

這樣民主組合的模式,是對話機制建立的原則,也是真正民主思維落實的示範。NGO組織無論是全國性或地方性都有機會,與中央或與地方政府對話,讓諸多相關需求與問題,有討論和互理解的平台。

921的對話經驗

以921為例,直至9月30日,南投縣政府社會科長都未踏出縣政府過,越無法瞭解各地實況越無法理解需求與可用資源的關連,當然組織統合這些是需要有經驗。

後來透過當時屏東縣團隊的建議,婦團所召集與成立的安置工作站,協助與縣政府溝通機會的安排。鄉鎮的座談會就從埔里啟動,第一次讓所有進駐埔里的NGO,及屏東縣團隊與縣政府正式共同面對面,相互瞭解各自所作外,進駐埔里的NGO也同時有機會表達了對政府的建言。

半天的聚會,縣政府傾聽與記錄所有意見,也讓縣政府社會科有勇氣(政府官員都很怕被k又不知如何回應?),迅速召開全縣的鄉鎮對話。全縣鄉鎮對話迅速於一週就完成,這些記錄經由社工專協的協助規劃,921滿三個月之際,縣政府就順利召開近126個NGO組織的聯席會議,共同分區分工合作的討論進行的會議場外,婦團的安置工作站也階段性任務完成而結束。

從這樣的經驗我們瞭解到:

跨越本位的平權尊重與合作思考重建之路,是穩定重建的重要元素

後記:

因為新災又會再來臨,以全球的溫室效應看,這樣的災難只會增不會減。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個人願盡棉薄之力,將許多參與建制的經驗陸續整理與分享。

面對農村部落如何研擬出,落實普及照顧福利政策的推動策略?這與莫拉克之後的重建實有相關,願藉由這機會我們來共同探討。

980818-644d2e3cfb_o-360.jpg

921地震至今,民眾逃難逃出心得,政府救災卻沒有進步(圖片引用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註1:

「女性、國家、照顧工作」係女書出版 劉毓秀主編, 呂寶靜、陳景寧、周月清、王淑英、賴幸媛、胡幼慧、劉梅君、張晉芬、黃玟娟等共同撰寫。 目前 國家的普及照顧福利政策所依循的價值與原則,大都來自此書所論述。

(本文作者 曾任: 921南投安置工作站召集人、2001~2009行政院婦權會民間委員、婦運人士,現任: 桃園縣大溪鎮愛鎮協會顧問、婦權基會普照政策研議小組委員)

搶救阿里山森鐵,誠實面對經營困境

不論阿里山BOT案先前的爭議風波極大,而使飯店的環評一再拖延,如今,相信沒有任何環評委員,願意甘冒社會輿論的大不諱,批准宏都在脆弱的沼平山地蓋五星級大飯店。請幫忙轉寄這篇文章出去,別再糟蹋阿里山了!

前言:

在八八水災之後,台灣還想要在海拔2100公尺的高山上,大興土木興建高樓層五星級的大飯店,這樣的可能性等於零。

姑不論阿里山BOT案先前的爭議風波極大! 而使飯店的環評一再拖延,如今,相信沒有任何環評委員,願意甘冒社會輿論的大不諱,批准宏都在脆弱的沼平山地蓋五星級大飯店。

請幫幫忙 轉寄這篇文章出去 別再糟蹋阿里山了!  謝謝您!

980818f23_200811110440-400.jpg

搶救阿里山鐵路 誠實面對經營困境 森鐵才有未來

或許這是上天給台灣的考驗

20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剛好一百年

如今 能否走過這個歷史關卡?

路遙愈近終點處

卻是驚滔駭浪風雨路

我想 或許 在這個時機點

我們沒有時間悲傷 因為迫切的危機 已經不允許我們遲疑

針對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阿里山鐵路的未來 政府絕對不能夠放棄!!

以下五點建議,誠懇地希望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宏都阿里山能夠察納雅言,作為參考。

 1. 政府應透過協商 立即終止飯店BOT與鐵路OT案

在八八水災之後,台灣還想要在海拔2100公尺的高山上,

大興土木興建高樓層五星級的大飯店,這樣的可能性等於零。

姑不論阿里山BOT案先前的爭議風波極大! 而使飯店的環評一再拖延,如今,相信沒有任何環評委員,願意甘冒社會輿論的大不諱,批准宏都在脆弱的沼平山地蓋五星級大飯店。

換言之,宏都阿里山的經營利益點已經消失,

卻必須承擔未來阿里山鐵路繁重的經營成本,實屬不易。

因此,建議以不可抗力之天災特例,

宏都公司與政府協商,終止飯店BOT與鐵路OT案。

以降低傷害與保障員工的利益為優先,

並圖未來阿里山鐵路尚可維持經營為念。

 2.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阿里山鐵路皆應回歸國家經營,保障現有員工的薪資與福利。

未來漫長的修復時期,何以忍心又見鐵道員工被裁員與減薪,

鐵道專業人員失業,這樣的技術人力流失,

將造成阿里山森鐵路無法經營。

以工代賑,將救災預算分配到從業人員,從事現場修復工作,

保障現有員工的薪資與福利。

不要讓這場無情的水災,造成台灣的阿里山,

成為台灣永恆消失的歷史名詞。

3. 危機其實是轉機 政府應誠實面對歷史的錯誤

改弦更張 時猶未晚

從阿里山鐵路頻繁的天災來看,每逢颱風與地震必斷,

龐大的修復經費,遠超過合約每年三千萬預算。

證明了當年政府倉卒BOT的決策是個錯誤,

這麼高經營的風險,不該交由民間獨立去承擔。

尤其是宏都只是個資本額僅僅數億的在地建設公司,

如此龐大的負擔,實在難以永續經營。

世界遺產印度大吉嶺鐵道,也是經常發生雨季中斷,

然而印度政府卻是不計代價去維護,

因為她代表印度的國家資產,也是世界遺產。

而阿里山更是台灣的國家資產,無庸置疑。

台灣政府豈可連印度政府的魄力都不如?

4. 如果政府無法接手或不願意承擔,建議公開徵求大型企業認養。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與阿里山鐵路是台灣的國寶,

政府絕對沒有任何理由宣布放棄。

在漫長的重建之路,以及未來的經營,

需要財力的挹注可以尋求大型企業認養,

並依照出資比例分配,取得其經營權,

並擁有其未來經營的廣告與商標權。

吾人認為深耕文化的奇美集團,或是其他傑出的電子產業,

可以考慮伸出援手。

如果一年 一兩 億可以養活一條阿里山鐵路,

對於大型企業而言,形同形象廣告支出而已。

更何況阿里山並非只有花錢,也有潛在收入。

但是獲得的形象收益,卻是無可倫比。

5. 解決阿里山的問題 需要 遠見 感恩 放下糾葛 宏觀未來

希望2012年阿里山鐵路一百年的時候,她是浴火重生,而非灰飛煙滅。

我們所有台灣的子民,還能有這個幸運,看到阿里山火車在跑。

而阿里山鐵路的永續經營,需要政府的遠見,改變過去的錯誤政策,

我們也該用感恩的心,感謝這段日子,

宏都阿里山鐵路員工的辛勞,讓鐵路維繫迄今。

政府與民間都應該放下本位主義,拋開面子問題,

放下糾葛, 宏觀未來,

讓我們一起為阿里山的未來,默默祈禱!

(作者為熱心教育與社會服務的鐵道學者,為目前國內鐵道領域 專業著作數目最多者)

(本文轉載自「蘇昭旭老師的全球鐵道視野部落格,請盡量轉載,讓更多人關注,謝謝)

附錄:八八水災/阿里山鐵路崩塌290處 修復得花2年光景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16/17/1p6nw.html

八八水災導致嘉義受創嚴重,通往阿里山的主要道路中斷,今深入災區了解,著名的阿里山小火車在森林鐵路損壞總計290處,幾乎全毀;山上著名的樟腦寮車站、香林國小像經歷爆炸後一樣,滿地碎石,山上道路路基淘空,已成封山狀態。

曾經是隧道,因坍方斷成兩大截,落差至少一公尺,阿里山公路嚴重受創,路基嚴重流失,嘉義林務局花了2天徒步勘查,像是原本高度有3.6公尺的19號隧道,因土石崩落,現在剩下不到1公尺。

阿里山森林鐵路更糟,從交力坪站到水社寮車站之間,有4座隧道被埋,到森林遊樂區的前一站「二萬坪車站」,站內有100公尺的鐵軌,現在路基消失了、鐵軌完全懸空,整條森林鐵路鐵軌到一半就不見了,超過50處以上路基坍方,還有200多處以上的邊坡,也嚴重塌陷。

阿里山小火車想要全線運作,得花2年時間捲土重來。目前只能靠周邊產業道路連接阿里山公路,大型遊覽車想要上山,至少再等一年。因為通往阿里山的主要道路一樣很慘,不僅路基流失,斷的斷、塌的塌,電線桿橫躺在路上,讓人怵目驚心。

對外道路中斷,就怕裡頭的風景區更糟糕,有民眾冒著危險騎車進阿里山,用DV拍下最新狀況,沿路可以看到,大雨把原本山上的土石全部沖刷下來,路樹倒的倒,路面也因為路基淘空,現在根本沒人敢走,整個阿里山處於封閉狀態,包括樟腦寮車站、香林國小,除了滿地碎石,空無一人。當地居民說,「從沒看過這麼慘的景象。」

災後的阿里山遊樂區看不到昔日美麗的風光,甚至一度傳出姐妹潭出現崩塌,幸好翠綠湖面仍然保留著。目前初步了解,阿里山風景區受損狀況,雖然沒有想像中嚴重,但復原也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道路坍塌,物資運送困難,恐怕才是最大問題。(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吳瑞興)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