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書寫15】潮界線上的對話

置漁場是他的家、他的工作,也是賴以維生的地方。他的成熟世故是在這裡磨練出來的,因為面對的不是浪漫的海洋想像,而是生存戰場。

「不要拍我,我的身分特殊。」他酷酷地、正色對著我說,年輕而黝黑的面容清朗卻嚴肅,搖著手迴避攝影機試探著的鏡頭。他是我田野中的好朋友,照他的說法應該是「交到壞朋友」,面對我百般無賴的要求,他總是摸著頭無可奈何地「不拒絕」,然後在緊要關頭現身助我一臂之力。

我是身在俗稱「環保團體」的海洋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而他則是東岸定置漁場的小老闆;我們兩人在生活角色中隱隱約約的矛盾與對立,正是所謂「環保人士」光環式、精英式敘事與第一線生產者以「維生」、「營利」為導向思考──兩者之間微妙的對話關係。

以致於當我向他提起,我想用(至少)一年的時間來記錄東海岸老漁民的口述歷史時,他對我投以一種不可置信又充滿興趣的眼神:「這裡已經沒有漁村啦,也很少人在抓魚了,你要怎麼紀錄啊?」

15圖一 定置魚場網具
定置魚場網具

那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在我們狹小、雜亂的基金會辦公室,晚上七點多,一屋子的人還燈火通明、不分晝夜地在加班。而他從崇德過來,正要去花蓮市附近的一間廟「顧爐」,臨時起意繞到基金會辦公室來「了解」一下── 他來瞧瞧,所謂的「海洋保育組織」到底都是哪些人、在唱什麼高調。

年紀相仿的我們,很快就聊了起來。但從第一次的見面之中,觀察得到他的小心翼翼、老成世故,完全看不到七年級生的單純、熱情;而是試探式的發問、對話,有禮而保留,明顯與一般同年紀的年輕人不同,超齡得令人訝異。

即使如此,仍掩不住他對我們的好奇。

於是在一個寒流來襲的冬夜,他冷不防地突然造訪,捧著一個鐵製臉盆和一袋海鮮,敲著我們緊閉的落地玻璃門,向一室縮著脖子埋頭加班的我們打招呼:「天氣冷,大家喝個魚湯擋一擋吧。」一邊說便逕自走向我們那百年未曾開伙的廚房,乒乒砰砰大展身手了起來。

沒多久,一「盆」熱呼呼的鮮魚湯上桌,我們張羅著碗筷向這突來的溫暖靠近,他語帶神秘地說:「妳們吃吧,然後猜猜看這是什麼魚?」除了蔥、薑,與羅美菜之外,大盆裡佈滿了細長如雞脖和魚頭狀的肉塊,嚐起來十分清甜,肉質緊緻,但卻不像魚。

「是青蛙肉嗎?」,同事A問。他搖搖頭。

「海鰻?」同事B加入戰局,他又笑了笑。

「水針?」我自以為專業地猜,他一邊笑,一邊搖頭。

轉念一想,我們異口同聲地說,該不會是…「河豚喔?」

「答對了!哈哈」他樂了。「這應該不算魚啦,但是有時候我覺得牠比魚湯好喝,很多人不知道河豚肉很甜很好吃,就是處理起來比較麻煩。」

「河豚不是有毒嗎?」同事A用一種非常事後諸葛的「先知」語氣提起這個問題,即使如此仍然沒有嚇到在場的其他人,因為我們知道,他是對海鮮極有經驗的定置漁場主人,他的料理當然不會讓我們七孔流血。

「河豚的品種有二十多種,其中只有三種是沒有毒的,這是其中一種。」他慢條斯理地說。

在以前,海洋還是很豐盛的時代,討海人一下網捕到河豚,通常會將牠們丟回海裡,以避免膨脹起來的河豚佔掉網裡面漁獲的空間。對以前的漁民來說,河豚因為處理甚為費時,可食用的部位又不多,根本就不算是漁獲,相反地還會被嫌惡;然而現在因為海洋資源越來越枯竭,從事近海漁撈業的漁民幾乎抓不到魚了,有時收到的漁獲量根本連下網的成本都不夠。

沒得選擇的情況之下,漁民現在也願意把從前視如廢物的河豚捕抓上岸,花時間把他們膨脹的肚皮刺破、剝除、清理內臟、分類處理之後販賣,多少補貼一些船費。

不過,如果有鮮美的海魚吃的話,誰會想要啃瘦巴巴的河豚呢?

魚越來越少,海越來越「薄」,漁民無法再像以前一樣以討海維生,而在地的定置漁場大多雇用價格較低的外籍漁工,漁民們只能紛紛轉行,討海已經無法餵飽他們的肚子。

望著海,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在定置漁場做事的他有些沉默。

定置漁場是他的家、他的工作,也是他賴以維生的地方。他的成熟世故是在這裡磨練出來的,因為他面對的不是浪漫的海洋想像,更不是無憂無慮的海鮮童年,而是生存的戰場。

15圖二 七星潭定置魚場漁工收網
七星潭定置魚場漁工收網

出生在蘇澳的他,從小跟著家人一同到花蓮來開定置漁場,花蓮的海域對他而言不比蘇澳的豐厚;因為又是後來移民的關係,要在花蓮的漁場立定腳步,他們需要比在地人更加強悍。

漁場之間的競爭與互助關係,讓他早就磨練出一套待人處世的模式。同齡的同伴大多數早已外出他方另謀出路──如同台灣所有舊產業凋零的鄉間,青年人口外移的情況仍然相當頻繁──但他選擇待在這片海邊。

「為什麼不想出去看看呢?」我問他。

「出去?我要做什麼?」他手一攤,理所當然地說。

外面多采多姿的城市生活,對年輕的他來說不是心之嚮往的所在,反而會因此為了未知的生存方式感到怯步。

從小就在漁場學習、幫忙的他,還是習慣在海邊、與海洋為伍,熟練地辨識著各種海鮮,告訴我哪一種魚怎麼處理最好吃。

現在,他的生活裡最難掌控的大概就是我們這些「壞朋友」──年紀相仿、一群過著與他截然不同人生、以熱情支撐理想的NGO組織工作者,隨時為了「進田野」耍賴地一直探他的底限:「我要找誰問這個問題啊?」、「那裡有哪個老漁民可以交我們補網?」技巧性地要他「供」出幾個人選,好讓我們進行探訪;而保守謹慎的他總是抝不過我們的苦苦哀求,摸著頭大叫:「我真是說不過妳耶!」然後硬著頭皮拋出幾個「線索」,讓我自己去追。

如同警察跟線民之間的對話老是在我們之間上演,(當然,除了我不會動用武力『來硬的』之外),而他老是興味盎然地避到一旁看我怎麼進行田野調查。

在漁民和「環保團體」之間,我們期待有更近、更緊密的關係,唯有貼近他們的生活、理解他們的需求,暫時停止呼喊,謙遜地聆聽──我們想要「保護」的才不會是被知識架空之後的口號。

從這裡開始,也許,就是一個太晚開始的起點。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串起你我心橋─嘉蘭排灣陶珠

每一顆排灣陶珠背後,都有不同的意涵。嘉蘭芭伊工坊製作的排灣陶珠,慢慢串起排灣文化、部落產業、災後重建的心橋。

W0870U0

「來唷~體驗手工串珠的難得機會喔!每一顆陶珠都是嘉蘭部落媽媽親手燒的喔!每個人都可以DIY串陶珠編手鍊,做一串獨一無二的手鍊項鍊喔!」

10月,仍舊炎熱的陽光穿過清華大學成功湖旁的林葉,灑在穿梭人潮及綠市集攤位上。清華學院竹蜻蜓小隊的成員們不停吆喝,招攬來往人潮選購由嘉蘭部落工坊製作的排灣族編織包與幸運祈福陶珠。

一對母女正坐在攤位旁仔細挑選陶珠,在芭伊工坊工藝師曾淑琳協助下,她們挑選了一顆象徵「手藝精巧」的「織工之珠」開始DIY。半小時後,母親為開心的小女孩戴上合力完成的陶珠項鍊;排灣傳統文化、嘉蘭部落、這對母女,還有許許多多曾經購買、DIY陶珠的人們,就這樣在竹蜻蜓工作隊與綠市集的協助下,全給串在一起了。

IMG_7809

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清華學院竹蜻蜓小隊都會在清大成功湖旁擺攤義賣芭伊工坊陶珠,現場也會有工藝師進行DIY教學

IMG_7805

嘉蘭芭伊工坊自今年2月起,便持續與竹蜻蜓小隊合作在綠市集擺攤,推廣排灣陶珠飾品。雖然每次擺攤,陶珠部分平均僅有2千多元進帳,但推廣部落文化、工藝,並拉近人與人距離的DIY教學,許多週邊效益並非金錢可以衡量。

部落產業要的不只是金錢贊助!芭伊工坊誠徵設計人才支持!

莫拉克風災重創台東縣金峰鄉嘉蘭部落,自太麻里溪上游滾滾而下的無情洪流,捲走許多人的房舍與農地,導致嘉蘭人辛苦打造的家園沒了,連眼前生計也出現危機。

為重振部落產業,嘉蘭除「木工坊」、「布工坊」外,也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台灣好基金會、雅比斯創意策略公司、家扶中心合作成立、「芭伊工坊」技能培訓課程、工作室;上述的陶珠,其實就是芭伊工坊成員辛苦製作、燒製的成品,設計過程甚至也有清華學院竹蜻蜓工作隊的參與。

事實上,陶珠製作技術過去在嘉蘭部落沒幾個人會,就連現在芭伊工坊的成員,也都是從去年底才開始學習製作技巧。工坊成員歐美惠認為,芭伊工坊如果真的要走上品牌之路,讓更多人願意購買,除了提升成品良率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創新設計」能力,讓嘉蘭陶珠與其他部落有所區別,才有可能真的發展成「產業」,而不只是八八零工、多元就業的副產品,或永遠讓外人帶著「贊助」心態購買,而非真正喜歡。

「不然人家可以去三地門買啊,幹嘛買我們嘉蘭的?」歐美惠綻著黝黑的笑容回答,語氣中透露對嘉蘭陶珠更大的期許。她認為,與其爭取外界資金挹注,或是出於愛心的購買行為,終究都不是讓部落產業站穩腳步的良方。她期待外界擁有相關設計能力的人,可以與芭伊工坊主動聯絡,協助提升工坊的產品獨特性,也讓工坊成員擁有更好的技能,才會讓嘉蘭產業更有「競爭力」,長遠來看也是讓工坊成員真正擁有一技之長。

排灣族陶珠各有不同象徵;「高貴之珠」是頭目的信物、「太陽的眼淚」表示思念、「土地之珠」象徵豐收,代表愛慕的「孔雀之珠」則是排灣男女自古表達愛意的禮物。

排灣族陶珠各有不同象徵;「高貴之珠」是頭目的信物、「太陽的眼淚」表示思念、「土地之珠」象徵豐收,代表愛慕的「孔雀之珠」則是排灣男女自古表達愛意的禮物。照片中手拿陶珠項鍊的「名模」,就是技藝高超的工藝師曾淑玲喔!

IMG_7834

陶珠髮髻。歐美惠,唯有將創新設計元素結合部落傳統工藝,部落產業才能開創更大的市場,消費者也才會因為真正喜歡而購買,非單純持「贊助」心態。

部落「產業概念」與漢人有別,盼外界提供良策輔導產業發展

目前芭伊工坊的主要經費來自家扶中心,且在10月之前,仍是採用八八零工模式運作。換句話說,在10月之前,每位成員不管每天可以做出多少陶珠,都是一樣的薪水,因此不但每日產量不足,成員出勤率也不甚理想。因此,家扶中心將在今年12月底結束目前的合作型態,未來芭伊工坊得朝向自負盈虧方向邁進,並在最近開始積極轉型,輔導成員提升產能與良率。

一路上輔導芭伊工坊成立、運作的台灣好基金會專案人員郭香君指出,目前芭伊工坊成員多半是家庭主婦,製作陶珠只是兼職,過去更沒有創投經驗,因此工坊對於日後要自負盈虧一事,其實抱存很大的焦慮。

郭香君分析,「就算先不管我們懂不懂成本估算、通路、存貨那些知識,眼前我們連穩定供貨,好讓我們有辦法去接更多單子都不確定,這樣工坊無法維持穩定營運…所以這個月開始我們正在轉型,讓部落媽媽們不用再來上班,改成她們有辦法提供多少成品,我們就跟她買多少,先提升陶珠的質與量,再來想明年該怎麼做,才是對部落最有幫助的方式」。

現階段芭伊工坊仍有10名左右的成員,但未來經費來源改變後,成員規模是否會縮減抑或成長,仍是未知數。郭香君認為,部落對於「產業經營」的概念與漢人有很大的落差,因此自然會對投入經營躊躇不前,她希望有相關經驗、背景的朋友能主動與嘉蘭芭伊工坊聯繫,提供建議,幫助嘉蘭芭伊工坊走得更遠,也讓更多人能有機會串起一串屬於自己的排灣陶珠。

編按:若對嘉蘭芭伊工坊陶珠有興趣,或者願意提供專業意見協助的讀者,歡迎在文後留言,作者會提供芭伊工坊聯絡方式。(對於竹蜻蜓工作隊、綠市集有興趣者也可留言)

IMG_7813

IMG_7818

每個月第一個週六的清大綠市集,都會有芭伊工坊成員到場擺攤,現場並有許多人坐在攤位旁,專心製作屬於自己的獨特串珠。有趣的是,串珠並非女性朋友特權,現場也有大男生在串珠喔!(看上圖那雄壯的臂膀哪!)

IMG_7835

芭伊工坊、竹蜻蜓工作隊部分成員,於本月綠市集收攤時的合影。

不老部落:在傳統與現代間Bulaubulau吧!(下)

偉浪寫道:「都市與原鄉,造作與自然,規矩與浪漫開始在衝擊我與族人和這片山林,一開始新鮮有快樂,慢慢的大家發現這之間差異是有一些。」

編按:本文為作者造訪宜蘭不老部落的紀錄分享,閱讀上文請點選這裡。

看見不老部落,看見偉浪這個人

偉浪體悟到忽略大自然力量將會讓自巳更辛苦,於是他們摒棄化學農業,在部落裡努力種菜,上天要賜給他們多少收穫,就欣然接受,目前的食物鏈已經達到 一個大的平衡,不過,目前每個月平均接待約500名的客人,為了應付遊客用餐的量,有一些食物還是必須向外採購。他也不諱言,客人為他們帶money進 來,讓他們有錢買石油、買物品,同時,也讓他們更有自信。

偉浪介紹二年多前蓋好的三棟『農舍』,也就是他們的住屋,其中屋頂植草最引人興趣,據說植草前後的室溫差達到12℃,施做方法要用柏油紙,做二層防 水,鋪塑膠布防根破壞,用訂做的蜂巢格板,因為其材質可以抗氧化,沒有特意植草,趁四、五月時雨水多,把草跟土一起丟上去,因為屋頂是個極端環境,經過適 者生存的考驗後,最後存活下來的是族人形容為『九個太陽曬不死』的鴨趾草,不用灑水看顧便一片綠油油。

看他說明時充滿自信地的風采,對建築法規的熟悉,以及房屋外觀的風格設計,忍不住問他:『你是什麼背景?』他笑了笑,謙遜地回答說:『我是做景觀設計的』『哦~難怪!』

後來經香格里拉休閒農場的張清來先生介紹,才知道原來偉浪在歸隱山林前是國內知名景觀設計公司的老闆,國賓、喜來登等大飯店都出自他的手筆,這時才恍然大悟,為什麼這林野間的小部落,許多空間及小角落的設計,都讓我覺得有現代化高級旅館的質感,一點也不原住民呢!

P1350272
『偉大的男人』偉浪,在部落裡找到對土地的鄉愁

P1350294
最終在屋頂上存活下來的『九個太陽曬不死』的鴨趾草

回來之後,瀏覽不老部落的部落格,看到偉浪寫的一篇【偉浪的八月八】,文中寫道:

都市與原鄉,造作與自然,規矩與浪漫開始在衝擊我與族人和這片山林,一開始新鮮有快樂,慢慢的大家發現這之間差異是有一些。『略悟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萬物演化定律,把自己轉變成山上的原住民可能會比改變那麼多族人成為城市人還容易生存在不老部落吧。』

一個在大都市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子,回歸山林尋找他對土地的鄉愁,偉浪的浪漫情懷,到了他兒子瓦歷身上,顯然又是另一種意境。

雜食性物種的極致典範:餐桌上的貴族

瓦歷留學澳洲後回到不老部落,學的是飯店管理和多媒體,目前整個部落對外的網路行銷、聯繫窗口、接待遊客及餐飲規劃都是由他負責。我以為,不老部落 在世俗的成功,跟專業稱職的經理人密不可分,瓦歷正扮演著這個角色;讓我們從在不老部落讓人停留最久的地方——餐桌——看起吧。

從古老的時代開始,食物便有著區分社會的機制,從對食物的掌握,如數量、烹煮方式,可以顯示人的階級,以此衡量人的地位。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 拖在《食物的歷史》中提到,『多樣化和品質代表了高社會地位的飲食,這或許也是隨著演化過程而來的某種欲求,是雜食性物種的極致典範。』

不老部落在餐桌上所呈現的藝術,無疑地,也是一種典範。

偉浪致歡迎詞時說,要大家來這裡體驗原住民的飲食文化,要注意!他指涉的其實是這個文化的現象:要讓客人吃飽喝醉,不是指文化的內容物。

首先,一人份1800元的餐費,在台灣社會絕對屬於奢華時尚;烹調耗時,需要煙燻三天的苦花魚乾;從前菜、主餐到餐後甜點的次序講究;滿綴鮮花,五 顏六色的擺盤裝飾;裝飾桌面,要價上萬的傳統泰雅織布;樸拙的原木餐桌及手工竹製餐具;搭配菜色風味更換的小米酒;來自遠方的食材,如綠竹筍上的飛魚卵; 送餐必定女士優先的餐桌禮儀;席間的娛樂節目:射箭及泰雅歌舞同樂;整整超過三小時以上的用餐時間,以及瓦歷母親胡璦玲特製的伴手禮:苧麻粿……等等

所有這些精心設計過的細節,讓訪客成為餐桌上的貴族,享用了難忘的一餐,而其中泰雅文化佔最多份量的地方,就是整體的文化包裝。

P1350225P1350383
(左)原木製作的餐桌,鋪上傳統泰雅手工織布,竹製餐具也是手工的(右)油煎絲瓜上搭配麵線的創意料理,擺盤裝飾的美感,是標準現代化的美食饗宴

P1350492P1350247
(左)用餐間也安排了射箭體驗活動(右)部落裡也販售自釀的小米酒當伴手禮

傳統與現代的連結:泰雅手工織布

不老部落做到讓遊客心甘情願把money帶進來,這是世俗的成功;在另一個層面上,他們實踐著身、心、靈結合的生活方式,這才是真正帶給他們喜樂的泉源。

偉浪表示,織布文化對泰雅族很重要,只有女性可以織布,不會織布的女性就不能黥面,黥面象徵美貌與智慧,沒有經歷這項儀式的女孩也無法成婚。織布是 一件很辛苦的事,傳統的地上機,要坐在地上腰挺直呈90°,婦女白天有其他工作,無法織布,要等到晚上其他事都告一段落的時候才進行,支持她們的力量,是 為了讓家人溫暖的心情。因此,學習織布除了技藝之外,也是訓練一個人有愛心、耐心,同時也長智慧,因為編織的圖案,必須在經緯線交錯之前就先預設好。

不老部落裡的家族,包括偉浪76歲的岳母,以及他的二位小姨子都在傳授傳統織布,後者使用的是荷蘭人引進的改良式機器。他們鼓勵寒溪部落的孩子假日 來學織布,完成的作品掛上自己的名字,就放在織布工坊販售,收入全歸他們所有,港澳、歐洲來的遊客,很喜歡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飾品,曾經有個小女孩一天內 賣了8000元之多。

往昔織布是為了溫暖,現在織布則是為了溫飽。偉浪在他父親去世後寫下『自己頭上只剩下大自然這個爸爸,又要每日當土地的爸爸照顧祂,好讓祂照顧全部的族人,讓不老的傳說勇敢的走下去。』在傳統與現代間的連結,仍能不忘初衷,才是感動人的地方。

P1350315
寒溪部落的孩子來這裡學織布,掛上自己的名牌販售,收入也歸他自己

瓦歷:你說Bye-bye我也聽得懂

在Bulaubulau時,偉浪帶我們參觀了瓦歷的房間,從室內設計、書架上的書籍到主人收集、擺設的物品,完全沒有一點關於泰雅族的聯想,是標準 的數位資訊時代接受全球化洗禮的世代。我期待不老的傳說在瓦歷身上會有更精彩的發展,因為我們無法不面對現代化伴隨來的一切,而一味地護衛傳統,無論好與 壞,總該有不捨與割捨。

回程時搭瓦歷開的車,行至寒溪吊橋,他讓我們下車步行。同行的人問他:『再見的泰雅話怎麼說?』他回答了,但也補了句:『你說Bye-bye我也聽得懂啦!』畢竟,他是個在台北長大的孩子啊!

旅程結束了,想到多年來政府所主導的原住民部落營造,不老部落給我的發想,到此刻還在進行中……

想看更多不老部落的照片及影片請至作者部落格瀏覽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2226/post/9373/113972

不老部落:在傳統與現代間Bulaubulau吧!(上)

在香茅水解渴,以及享用小米醃製的烤豬肉配小米酒的迎賓禮之後,偉浪開始帶著我們Bulaubulau。

2010年9月21日,中秋節的前一天,和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的一群朋友,進行了一場不老部落的學習之旅。原以為,走訪的是遺世獨立的化外之地,體驗的是傳統泰雅文化,結果,一切都超乎想像之外。

P1350233
品嚐用小米醃製的烤豬肉配小米酒,從迎賓活動開始便超乎想像。

寒溪:一個下雨滴滴答答的地方

早上十點約在大同鄉寒溪派出所前集合,前來接駁的是偉浪(泰雅語,本名潘今晟)和瓦歷(潘崴)父子,偉浪雙腳直接踩著土地,臉上盡是笑容,眼神散發著光采,讓我在心裡偷偷決定要坐他開的車。

結婚快卅年,台語帶著台北腔的偉浪是個泰雅女婿,他說岳父、母叫他偉浪,泰雅語是『偉大的男人』之意,他自嘲是酒喝太多,『胃荏荏』(台語uī-lám-lám,荏,虛弱、沒有元氣之意),並表示自己是部落裡唯一不具泰雅血統的人,但是講話最大聲、最臭屁。

因為凡那比颱風剛過,偉浪說平時走的路壞了,要繞道而行。沿路,他自我介紹並主動為大家解說,氣氛輕鬆愉快。他介紹位在海拔400公尺的寒溪村泰雅名叫Stacis,意思是一個下雨滴滴答答的地方,呼應了這裡因地形而多雨的氣候。

那不老部落呢?bulaubulau的泰雅語是隨處走走之處。可別誤會當地族人真的只來這裡隨處走走,因為不老部落並非傳統聚落,而是六年前,在偉浪的推動下,一群人共同創造的新部落。

Lokah su:不老部落到了!

車子一路往上坡開,來到一處地方,偉浪說從這裡開始是屬於不老部落的傳統領域,其他部落的人不可以進到這範圍內採集、狩獵。他也深富心得地講著路邊的一片竹林,這裡原本就有野生的竹子,可見這個地區適合竹子生長,所他們便在周邊擴大範圍種植,竹子果真長得漂亮又好吃。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不老部落只是基本常識。

車子再往上開,偉浪將車暫停,讓我們遠觀樹林下的段木香菇。寒溪地區的香菇種植始於日據時代,日本人為看管林材及銅礦駐守此地,發現這裡的氣候適合種香菇,便引進種植技術,有好長一段時間,種香菇是本地原住民的重要經濟來源。南澳地區目前也還有用柴火烘烤的段木香菇,香味跟口感跟一般太空包、機器乾燥的香菇真的很不同。

看見部落的集會所(La-ga),該下車了,Lokah su(你好)之聲此起彼落!集會所前是一塊平坦的台地,是部落最中心的地方,他們都在這裡舉行祭典。往昔泰雅部落的集會所是集中年輕人施以教養、訓練的地方,現在是他們招待客人的場所。

P1350218
傳統部落的集會所,現在成了招待客人的地方

P1350206
段木香菇也成了不老部落吸引遊客前往的季節性產物

不老部落的由來:從還我土地運動開始

偉浪回溯過往,向我們這群客人解說不老部落的由來,原來是七戶人家協同經營的原住民保留地,共十公頃。

在此順便補充一下原住民保留地的歷史,台灣從清康熙開始實施『番地保護政策』,可說是原住民保留地的濫觴,日據時代,日本政府為了箝制原住民,以奪取豐富的山地資源,1928年制定森林事業規程,將土地區分為三類,其中,「番人所要地」或稱「高砂族保留地」,由原先的一百六十六萬公頃縮小到只剩二十萬公頃左右,臺灣光復以後,更名為「山地保留地」,面積略增到二十四萬公頃,1990年修改為『山胞保留地』,1994年才稱為『原住民保留地』。

偉浪指出,寒溪部落的泰雅族人是在日據時代,被日本人從舊金洋趕下來的,傳統生活領域被收為國有,對原住民的生活及文化衝擊相當大,原本經濟上依賴的香菇種植也無法繼續,造成民怨。1988年,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台灣九大原住民族代表發起『還我土地運動』,政府因而陸續擴編了一萬六千九百零六公頃的土地做為保留地。

偉浪表示,1994年,那時候原住民只要設籍在自己的故鄉就可以分到地,一個人大約五、六分地,大小視土地可利用之價值而定,地形越陡峭就分得較多。看見這個契機,偉浪向族人提出聯合共同經營休閒農場的構想,並提出申請,但是縣政府沒通過,他笑說,人家大概以為他這個台北來的漢人是要來炒作土地的。

偉浪認為沒有政府資源的支持,反而讓他們更團結,就這樣,他從台北帶來資金,七戶人家有三戶回到部落定居,一些人回來工作,領很低的薪水,重新學習跟土地一起生活。

第一件功課是種植傳統作物,也就是小米,為什麼原住民有小米文化?一定是因為山地的環境適合它們生長,又是一例適者生存的常識。為此,他們舉辦播種祭,凝聚大家的向心力,而且果真是豐收的一年。

部落養雞哲學:讓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而做

在香茅水解渴,以及享用小米醃製的烤豬肉配小米酒的迎賓禮之後,偉浪開始帶著我們Bulaubulau。他表示,部落裡的地形大抵都依照原貌去發展,即使有建築設施,也不特意去改變地形,連養牲畜的地方,也是依循這個原則。

只見到處都有雞隻在樹叢花木下穿梭、覓食,偉浪指出,最初雞是圈養的,後來決定放掉,因為以前的人都是這麼養的,看似簡單的道理,可是付出代價才領悟到的。剛開始,他都去羅東買小雞,一次買50隻,回來通常沒多久就陣亡,便再去買50隻,買到老闆以為他的養雞場規模不小,說明原委後,老闆勸他要用飼料餵雞,而且要打針、吃藥,不然很難存活。

為什麼以前族人養的雞不用打針、吃飼料也活得很好?偉浪決定放棄工業化生產的小雞,跟部落的人買了二窩母雞孵的小雞,而且讓牠們吃自己生產的東西,廚餘、牧草加上釀酒剩餘的酒粕等,秋天時鼓勵牠們去菜園吃蟲,順便為菜園增加有機肥,一舉兩得。

原本的二窩小雞,現在已經繁衍到數不清有多少隻了,母雞會自己找地方生蛋、孵蛋,而且存活下來的個個都是身強體壯,偉浪形容,在外面淋三天雨也不會變成落湯雞,更重要的一點是,唯有讓母雞帶小雞,才能抵抗天敵。什麼天敵?偉浪說鳳頭蒼鷹會捉小雞,牠俯衝而下捉取的速度之快,往往僅在眨眼之間,只有母親奮不顧身保護孩子的親情才能與之對抗。

讓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而做,是不老部落的養雞哲學。母雞帶小雞的親情給人不少啟發,一對同屬智能障礙的叔姪,在部落裡找到安頓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同工作、彼此照顧,發自內心的感情讓他們相依為命,見證愛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最大意義,沒有階級高低、愚庸聰慧之別。

P1350268
在不老部落,雞怎麼養也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文章待續)

從心認識農業─彎腰生活節!1016-17

彎腰耕耘是農夫面對作物、天與地的謙卑,整個十月天,讓我們重新「從心」認識農業、土地、食物與你我的關係,展現綠色消費的力量!

彎腰耕耘是農夫面對作物、天與地的謙卑,

十月,時值「寒露」,天氣微涼是稻子黃熟準備收成的季節;黃熟的稻穗彎腰回報農夫的辛勤,

2010彎腰生活節,包含:彎腰小農市集、Bow to Land 音樂會&紀錄片放映、夏耘。農村草根調查青苗發表會、「農業˙土地˙我們共同的未來」系列講座,

整個十月天,讓我們重新「從心」認識農業、土地、食物與你我的關係,展現綠色消費的力量!

親愛的朋友,邀您一起來支持小農耕作,綠色消費~

Let’s bow in gratitude to land,nature and farmers!

image

一、彎腰小農市集 開市時間:

10.16(六)14:00~17:30

10.17(日)9:00~15:00/

台灣大學蒲葵道(新生南路麥當勞對面側門)

彎腰小農市集是你與各地友善小農交會的橋梁。八八水災重建區及各地堅持友善環境耕作的農友,將帶來他們辛勤耕作與加工製造的各式農產品,歡迎你來認識這些可親、照顧環境的農友,發揮綠色消費的力量,一同打造跨越城鄉的綠色幸福網絡。

農友攤位包括:宜蘭大宅院(新鮮農產、熟食、手工藝品)、土城彈藥庫(無毒蔬菜、果醬、米苔目)、屏東綠農的家(芭樂、木瓜、鳳梨釋迦、冠軍茶等)、美濃好食(有機米、地瓜冰棒、野蓮、客家粿、野上野下文創商品)、美濃食堂(現場食材大匯煮)、灣寶(地瓜、豆仔乾)、相思寮(南瓜、白蘿蔔)、后里(馬鈴薯、紅蘿蔔、高接梨、花卉)、二重埔湧泉麻糬、雨林咖啡、雲林四湖吳家新米、溪底遙學習農園各式醋飲、喜願小麥、台東歷坵小米、桃源香梅、彰化溪州(野生稻、芭樂、小盆栽)。

台大學生會(八八水災影像展)與自然保育社(保育理念推廣、永續海洋「到此鮪止」展)也將和農友一起鬥陣擺攤。

image
二、Bow to land音樂會&紀錄片放映

開唱時間:10.16(六)傍晚小農市集結束,約莫17:00/

台灣大學蒲葵道(新生南路麥當勞對面側門)

Bow to land音樂會邀請了巴奈、農村武裝青年、老林家樂團、諾努客走唱隊…等長期關注農村與農業議題之樂團,在向晚微風中,以最自然且真誠的方式,透過音樂傳達對土地深深的眷戀。此外,晚會也將播放陳韻如導演所拍攝之歷坵部落農友復耕紀錄,以及許文烽導演拍攝之二林相思寮農友群像,透過影像的力量,讓大眾看見農友堅持耕作的努力。

四、「農業˙土地˙我們共同的未來」系列講座

你或許從來不知道,手上的華盛頓蘋果,是靠石油澆灌出來的?

你或許從來沒想過,在地口味的牛肉麵,是道道地地的舶來品?

從綠色革命以來,「石化農業」與「自由貿易」牽動我們日常生活飲食的各種習慣,逐漸主宰我們餐桌上的菜色,然而,這種過份依賴化肥、農藥與石化能源運輸的生產模式已遇瓶頸,極端氣候與石油危機不再是遙遠的噩夢,而是我們必須即刻面對的民生問題!

請來理解農業、土地、食物與你我的關係;請來認識現實,面向問題,共尋解決之道。

台灣農村陣線與台大學生會共同辦理彎腰座,並與學界、NGO串連,十月份推出十一場農民農村農業及農鄉文化講座,我們期待你的加入、你的討論、你的行動。

系列一:台大彎腰講座

10/11 19:00~21:00 台大共同教室 205 彎腰講座1:彭明輝老師 石油能源與糧食安全

10/14 19:00~21:00 台大共同教室203 彎腰講座2:徐世榮老師 土地政策

10/15 18:00~21:00 台大共同教室104 彎腰講座3:郭華仁老師 種源保護暨牛糞傳奇台語版放映

報名網址:我要報名(請按我)

系列二:NGO農業講座大串聯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週一晚上19:00)

10/04林明賢 國際非營利組織實務 10/18蔡培慧 台灣農業與農民運動、10/25廖本全 開發與土地正義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週四晚上19:00)

09/30 黃仁志 土城彈藥庫經驗–都市農村發展的可能 10/07 舒詩偉 青芽兒雜誌的經驗與思考

10/14 江育達 當搖滾樂遇上農村 10/21 趙 剛 談陳映真的小說 <鄉村教師>

社區營造學會(週六上午09:30)

10/23 Elizabeth Henderson 社區支持型農業

完整資訊─請上彎腰生活節網站:http://bowtoland.blogspot.com/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夏耘。農村草根青苗發表會)

主辦單位:台灣農村陣線、台大學生會、友好農產

協力單位:台大學務處課外活動組

以「雞屎」為名的老洋樓

在安平的王城西聚落,有一棟美麗而古雅的建築,記得年幼時曾多次從古堡的一端瞥見它的寧靜身影,當地人都叫它做「雞屎樓仔」。

100_6503
【從安平古堡望向王雞屎宅的後方】

在安平的王城西聚落,有一棟美麗而古雅的建築,記得年幼時曾多次從古堡的一端瞥見它的寧靜身影,當地人都叫它做「雞屎樓仔」。彼時能興建「樓仔」的家族多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看著它特殊而多變的豐富外觀,令人不禁遙想當年生活在這宅院內的情形。

100_6507
【王雞屎宅正門】

「雞屎樓仔」真是個有趣的名稱,怎麼有人會如此稱呼這棟老屋呢?其實是因為這棟宅第的興建者是王雞屎先生,他在日治時期經營鹽業貿易致富後,鳩工興建此宅,歷時一年多時間,花費三萬日圓,於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年)一月五日落成完工,為當時安平最豪華宅邸之一。

100_6515
【被現代建築包夾的窘態】

然而,於日治末期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當局為防止此宅目標過於顯著,成為盟軍轟炸之對象,因而強制將此宅塗上柏油,現在在這座宅第的部分牆面仍可見黑色的塗抹痕跡,所幸王雞屎宅並沒在大戰中受到嚴重損傷。隨著時代的演變,王雞屎宅鄰近區域逐漸蓋起一棟棟現代式的住宅,使得周邊空間感顯得較為緊迫,新道路的鋪設,也令整座宅第低於周邊道路,儘管如此,王雞屎宅的完整保存為當時時代背景留下珍貴的見證。

100_6527SANY1395
【門柱與天花板的藝術裝飾風格語彙】

SANY1353100_6451
【藝術裝飾風格的室內裝修】

100_6444
【使用閩南傳統的綠柚花磚】

100_6455100_6414
【左─受日式風格影響的和室空間,右─埃及棕梠葉柱頭是受到異風風格所影響】

古意十足的老樓仔,在落成當時可是十分摩登的建築,是為了彰顯主人的地位,王雞屎宅運用了大量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的建築語彙,如門柱的折疊線腳裝飾、立面收邊的階狀硬邊處理、天花板的放射狀裝飾等,甚至連室內裝修都參雜了藝術裝飾風格的氣息。除此之外,閩南傳統建築語彙的使用及日式風格、異風風格的影響,造就了豐富多變化的樣貌。

SANY1389
【戶外可愛小巧的衛生設備】

100_6502
【女兒牆裝飾細部】

常常有人會形容這棟洋樓住宅是巴洛克風格建築,其實這是有點貽笑大方的說法喔! 王宅外貌主要為西洋風格所主導,由各種不一樣的樣式語彙所組成,又因興建於1930年代,深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呈現出來是一種趨向於過渡的風格,特別的是其整體規制宛若傳統民宅,這樣西方與傳統的結合又有些閩洋折衷風格的趣味,在安平地區是十分特殊的住宅,日治時期於台灣各地興建的洋樓住宅多有這般特色,雞屎樓仔是頗具代表性的之一。

SANY1288
【王雞屎宅後棟外觀】

SANY1384100_6490
【左─王雞屎宅內部以磨石子工法製成之階梯,右王雞屎宅神明廳的陳設】

由於年輕一輩的外移,王雞屎宅內僅有王氏耆老居住,由於管理上的疏忽,許多珍貴的古物泰半都遭到盜取,現階段王宅並不開放外界參觀,著迷於此樓仔魅力的人們,就只能在外圍細細品味老宅的風華了。記得在遊玩古堡之後,別忘了順道來欣賞這歷經繁華歲月的「雞屎樓仔」。

吉貝小道報(2)這裡郵局長得不一樣

「妳是郵差嗎?」我問。「也算,也不算」她草草的回。「那出去送信需要穿綠色制服嗎?」我追問。「大家都認識我,穿什麼制服啊!」….

image001

繼今年夏季在日本瀨戶內海,面積0.6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的犬島上,造訪了小巧可愛、服務親切的一人郵局後,來到吉貝,這個面積約3.1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六百多人的土地上,我起了好奇心,很想看看,吉貝的郵局是什麼樣子?

郵局不是都長一樣嗎?頂多大小不同,能有什麼多大的差別?這可能是一般人的疑問。但我知道,這裡不一樣。這裡的早餐店,吐司上培根擺歪的時候,會有人大手一伸,把等下自己要吃的培根擺正;聽著內用客人點餐,忙不過來時,老闆會喊著:「小黃瓜現在沒有了,你要不要自己從冰箱裡拿出來削一削」。

走在路上,你得跟很多人打招呼,有些初次見面的公公婆婆還會邀請你來家裡坐坐抬槓;睡覺、外出,大門從來都不用關,門壞掉了一陣子,除了我們兩個外地人外,沒人覺得需要費心修理。

小小村落,生活緊密的很,我想像,這裡的郵局是不是可以直接坐在裡面看報、吹冷氣、喝茶、聊天,一邊寫匯款單、一邊講隔壁鄰居小八卦,小小郵局,小小的訊息發送站。

終於,那一天,因剛好要寄信,問了當地人後,我跑了一趟郵局。

嗯~他不是一棟獨立的建築物,也沒有所謂可以看報、喝茶的公共空間,精確的說,他其實不是郵局,當地人都叫他「郵局代辦所」,設在某一戶民宅裡,唯一可資辨認的意象是:庭院前的綠色郵筒。

image003
要寄信或掛號,走進房子左手邊的小房間,感覺那是房子主人特地騰出的工作空間。每天下午四點到五點收件,其他時間,就去送信或是做自己的事了。

「妳是郵差嗎?」我問

「也算,也不算」她草草的回。

「那出去送信需要穿綠色制服嗎?」我追問。

「大家都認識我,穿什麼制服啊!」

對ㄟ!這裡大家都認識,已經不需要這種形式的東西了,況且,阿姨也分不清楚自己到底算不算郵差。在彼此都認識的情況下,有些大宗郵件,她自己不好送的時候,會打電話叫主人來拿。

image005

長期以來,吉貝依侍的就是這樣的代辦所,由郵局外包給當地人,一個月一萬多元的微薄薪資,擔負著原本應由郵局駐點的任務。但代辦所只負責收、發信。 「如果要刷本子或匯款怎麼辦?」我好奇著,只見當地人輕鬆自若的回應:「就去馬公啊!」。舉凡什麼要寄鐵牛運功散給當兵兒子的急件(吉貝寄信會比馬公晚個一、兩天),或要匯款、存錢、刷本子的,通通得去澎湖本島辦理。

image007
送信前,先將信件依照路線分類

凌晨五點、六點發,早上十一點回的貨船,負責島上郵務與各種物品的補給;每天兩班的交通船,則運送居民往來於吉貝與赤崁間(澎湖本島離吉貝最近的港口),在吉貝,除了旅遊季載運觀光客的快艇與私家船外,當地人不管要買土司、辦事情還是回台灣,都得搭乘交通船前往,海象不佳、天氣不好,船不開的時候,一切就只能等待。船是拉著吉貝和澎湖本島的一條線,在這裡,船代表的是比車更多的便利與自由,擁有一台小船的掌控感絕對比一部賓士或BMW大上好幾倍。

image009

「如果要領錢呢?」我又好奇了起來。經附近阿姨的指引,島上的提款機就設在代辦所斜對面的角落上,不過,這裡的提款機可是會「關門」的,前陣子颱風天要去領錢時,整個提款機扎扎實實的被四根螺柱與壓克力板給鎖了起來,好不容易等到颱風過後,螢幕上竟出現「鈔票用罄」四字,趕快找其他提款機嗎?不行、不行,這是全島唯一的一個,只能等天氣好,船開的時候,乖乖等著鈔票從本島運過來。

image011
會關門的24小時提款機

當我們在台灣,以為澎湖的物資、交通不是很充足與方便的時候,對於吉貝,這樣一座離島中的離島而言,馬公”本島”,卻是主要的物資補給與事務處理站;當我們在吉貝抱怨船班、物品種類少的時候,其實她已經是澎湖較大的有人島中,數一數二方便的了。

從中心到邊陲,總是可以發現再更邊陲的故事。

本文與「生活在吉貝」部落格共同刊登

(閱讀「吉貝小道報」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興達漁港–尚青海味嚐鮮去

茄萣有三個特別現象,第一是廟很多,第二是當地人說話必加的語尾助詞-「搭」很特別,再來就是俗擱大碗鮮美海產特別多的「興達漁港」。

從旗山出發沿著台28線公路一路向西行,接上台一省道續向西行就會接上台17線濱海公路,此後呈現眼前的景象也由青灰岩的月世界到工廠林立的都會區,接著再慢慢變成處處魚塭的農漁村。而在路的盡頭就是高雄縣的茄萣鄉,一個靠海有3萬以上人口的小鎮。

DSCF0034
興達漁港中返港補給待發的漁船

這個小鄉鎮有三個特別現象,第一就是廟很多、第二是當地人說話必加的語尾助詞-「搭」很特別、再來就是有個可嚐遍俗擱大碗鮮美海產特別多的「興達漁港」。

廟很多,其實跟台灣大部份靠海鄉鎮一樣,但不同的是他們的廟宇慶典中所產生的文武藝陣之多就不是其他地方所能及,再加上所謂「交陪境」的助陣與遶境活動可不是二、三天就結束。

至於說話的語尾助詞部份,曾有這樣一則有點顏色笑話流傳:一個茄萣婦人要到甘蔗田去砍甘蔗,鄰居看她要出門就問她要作什麼,她就這樣回答:「我要去甘蔗園搭!」(早期農村偷情都約會在甘蔗園,因甘蔗長的高又密較有遮蔽,而「搭」音在台語又另有其含意)。

DSCF0070
漁市中新鮮多樣、俗擱大碗的海產魚貨

DSCF0050
炸蟹腳、小管圈、香魚、土魠魚卵等你來

而至於興達港除了火力發電廠的抗議聞名外,其實它的觀光漁市也是南台灣相當有名氣的觀光地點,除了免收門票外,新鮮又多樣的海產隨你挑,價錢又便宜;而除了帶回家或請店家幫忙煮的海產外,可立即滿足味覺的生魚片、燙章魚、小管、透抽、肥美生蚵、風螺、現烤烏魚子、魚翅粳及充滿膠質的曼波魚皮,都貨真價廉等妳來嚐鮮,即使妳不想花錢只要來回走一遭,單單試吃保證就讓妳肚皮飽滿。

如果妳不敢吃生食那還有現作虱目魚丸、花枝丸及油炸的香酥海產:香魚、魷魚、螃蟹、魚卵、鯊魚煙、小管腳…….等等,絕對讓妳吃得直呼讚!

DSCF0064
各式多樣的生魚片就等識貨老饕來嚐鮮!

不過最值得稱讚的要算是生魚片及燙章魚,此處的生魚片從鮭魚、旗魚、海驪…..種類頗多,可就客戶要求配套,也可買店家先行配置的來解嚐(每盒至少有十幾片喔),還可以當場試吃ㄟ,當然哇沙米是必然的附贈配料,每盤的售價從一佰到二佰或三佰(店家配置的),買二盒還有折價喔!至於燙章魚那更是人間美味,川燙後的章魚急速冰凍後切成細塊,沾料來自哇沙米配上蒜泥醬,那入口滋味的鮮美、咬勁及嗆辣味道,實在是文字寫不出來的感動啦!

DSCF0071
這樣一盒燙章魚加商鮮魚湯及白飯,吃下來就是人間美食啦!

如果說要介紹個人最愛,那就是一盤燙章魚或生魚片,加上一碗鮮魚湯(味僧或薑絲皆可),再來就是加上白飯,那樣的純食材美味保證讓妳味覺發酵,這才是人間美食啦,而且這樣的花費低於二佰元喔,這樣的漁港嚐鮮行,妳(你)心動了嗎?那就行動吧,它可是每週七天都有喔,只是要下午三點以後喔!

微風來做東,農夫市集in打狗1009

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成立滿周年了!在這個慶祝農夫自主的日子,微風市集邀請全國農學市集齊聚,讓民眾一天之內逛遍全台農夫市集。

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成立滿周年了!在這個慶祝農夫自主的日子,微風市集邀請全國農學市集齊聚微風市集,包括台北248農學市集、新竹竹蜻蜓綠市集、台中合樸農學市集、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成功大學有機農產品市集、屏東綠農的家,讓民眾一天之內逛遍全台農夫市集。

SANY0522

除此之外,台北248農學市集的楊儒門先生亦會與消費者互動,讓消費者認識農夫市集的動人故事與價值;金曲獎最佳樂團交工樂隊主唱林生祥則透過歌曲為農民發聲,透過歌曲述說農民的美麗與哀愁。

而以實踐社區互助及弱勢照顧為宗旨之一的微風市集,在週年慶當天當然也少不了社福及社區團體的參與,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帶來現場演奏,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新移民姐妹則與高雄市自然保健協會進行「活力廚房『台-南』PK賽」,讓民眾認識與試吃在地食材做出的多元料理。另外當日消費滿500元即可兌換由中國人壽贊助印刷的「2011年蔬果力桌曆」一本!

SANY0528

微風市集是在高雄縣政府投入資源人力輔導下成立的,期望能扶植社區、社福團體產業及提供縣內不使用農藥、化肥及除草劑的小農親自販售的平台,2008年成立初期每月辦理一次,第一年的營業額只有區區36萬元;2009年1月起在農民願意共同承擔及參與的承諾下擴大營運為每週辦理,截至目前營業額已逾1,500萬元,

農民更於99年6月小額集資於高雄市開設了【農家小舖】;而農民能夠自立後去年10月10日微風市集農民更成立「高雄縣微風市集志業協會」,以照顧生產小農,堅持對土地友善,維護消費者食物安全,實踐社區友善互助為宗旨;期許市集的運作能自立自主後,也希望能幫助更多小農從事有機耕作與銷售,提供消費者健康在地的飲食,發展與社區社福互助的經驗。

農夫市集中,農夫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經營一段與消費者互信的關係,藉著「微風來作東.農夫市集in打狗」的活動邀請各市集齊聚高雄,此次希望藉由「微風來作東.農夫市集in打狗」的活動讓消費者更認識農民市集,了解農民市集的故事與價值,關心與支持對農夫及環境友善的農民市集,一同打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活動地點:鳳山婦幼青少年館(高雄縣鳳山市光復路二段120號)

活動時間:2010年10月9日

時間 活動名稱
8:40-9:00 暖場音樂表演
9:00-9:20 農夫市集好運稻
9:20-10:10 農夫市集在說話
10:10-10:40 農夫市集有歌唱
10:50-11:30 農夫市集煮好吃

說明:詳細內容請洽微風市集部落格

聯 絡 人:微風市集志業協會專員 郭沛菡

連絡電話:0975-300-515

電子信箱:guopeihien@gmail.com.tw

微風市集部落格: http://blog.breezemarket.com.tw/

虎井成立海葡萄觀光示範農場

海葡萄是一種總狀蕨藻類的海藻,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零污染的水域,外觀看起來像一串翠綠的葡萄,含有豐富的纖維質、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多醣體,海葡萄特性是低卡路里及無膽固醇….

由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政府、馬公市公所及澎湖水試所共同辦理的「推動海洋牧場經建計畫成果發表」,已經在離島虎井成立海葡萄觀光示範農場。地方各界代表皆到現場參觀,並一致看好海葡萄未來發展。澎湖縣長王乾發更是大力讚揚這項養殖發展,可望讓澎湖的漁業多一項轉型的選擇。

IMGP4964

海葡萄是一種總狀蕨藻類的海藻,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零污染的水域,外觀看起來像一串翠綠的葡萄,含有豐富的纖維質、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多醣體,海葡萄特性是低卡路里及無膽固醇,吃起來像魚卵,入口後顆粒在嘴裡爆開,但沒有腥味,反而還多了一份清新的滋味,又有人稱之為「綠色魚子醬」。食用方法,不需烹煮,清水洗過後即可食用,多使用於冷盤,沙拉、前菜類。

由澎湖科技大學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院長翁進坪領軍的研發團隊,花了四、五年的時間,成功的研發出海葡萄養殖技術,目前已正式將技術轉移到澎湖縣馬公市的離島虎井社區,輔導社區居民栽種,並以公共造產方式建立全台灣首座商業化運轉之海葡萄養殖場,研發海葡萄養殖的教授翁進坪表示,澎湖的海洋養殖市場可以有二、三十億的產值,他希望當中海葡萄能有五至十億,佔整個市場的三分之一。

IMGP4977

另外,翁進坪也指出,海葡萄是一種高級昂貴食材,在日本食用較為普遍,主要產地為日本琉球,市面上一公斤至少也要新台幣2000元,而澎湖本身水質清澈無汙染,澎湖全區都很適合養殖海葡萄,在與生技開發公司合作後,目前銷售已有通路,海葡萄可離水七天,運送過程新鮮度也不成問題,未來產品除提供台灣以外,主要可外銷日本及中國大陸這兩大市場,屆時希望能讓國內海葡萄價錢降到一公斤1200元。

虎井的海葡萄養殖場除了做為未來的推廣示範場,也做為社區觀光用途及新的收入來源,位於虎井的養殖業者表示,他們很看好海葡萄的發展,但入門並不簡單,養殖技術不好學,成本也不低,海葡萄對於環境的清潔度很挑。

IMGP4962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可以做完整的養殖技術轉移,海葡萄產值高,一個月即可採收一次,以投入兩百萬元的資本額來說,每年約可回收一百萬。但研究團隊強調,他們並不鼓勵投入的業者們一次注入太多資本,以民間漁業轉型來說,以兩百萬資本經營的養殖場大小最為適當。

澎湖縣長王乾發更是大呼期待,希望海葡萄能在澎湖廣泛養殖,除了能增加居民收入,也能讓世界看見澎湖,知道澎湖有清澈的海水,這是澎湖特有的天然資源。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