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慈濟大愛村,倒數計時

為迎接首批住民入住,大愛園區施工單位持續日夜趕工,慈濟則連日來動員大批志工,將各項家具搬進各永久屋佈置,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災民只要帶著隨身衣物就可入住,重新展開新生活。」

編按:

2月11日慈濟大愛村即將舉行落成入厝儀式,高雄縣約有近600位災民將於年前入住新家。在高雄縣災區中,除選擇大愛村為遷居地的災民有新家可過年外,尚有還在爭取自立建村或準備在五里埔建立新家的小林村民仍住在組合屋中,等待重建記憶中的聚落。

同時,回山上的那瑪夏鄉、桃源鄉族人則還在努力爭取避難或中繼安置,族人表示「目前連一個柱子都還沒立起來」,對照歡喜入厝的山下大愛村,其他災民的心情更是五味雜陳。

以下記者針對即將進住大愛村過程的報導,其他災民面臨的處境,也將有後續系列報導。

──────────────────────────────────────────────────

高雄縣政府7日舉辦首批慈濟大愛村永久屋漢民配住抽籤作業,符合抽籤資格共有158戶,但26戶缺席,實際到場抽籤有132戶,另232戶原民戶則交由部落長老和頭目協調配住。

杉林鄉慈濟大愛村永久屋積極日夜趕工中,目前約有700戶中、小坪數(14、28坪)完工,為讓88風災災民趕在農曆年前進住過好年,高雄縣政府7日在旗山鎮鼓山國小樂活館舉行永久屋配住抽籤作業,上午第一梯次先安排甲仙鄉小林村災民抽籤,下午第二梯次再由六龜、杉林、甲仙鄉(小林村除外)和旗山鎮災民抽籤。

抽籤住戶完成報到手續後,先抽取順序籤,工作人員再依順序籤順序依序叫號抽地址籤,決定永久屋分配的地址,抽完籤的住戶,即可馬上與慈濟專人聯繫看新家,並確認搬遷進住時間。

990208c2ji4201003-400.jpg
杉林鄉慈濟大愛村永久屋目前約有700戶中、小坪數(14、28坪)戶數完工。(蘇福男攝)

2010-02-04
慈濟大愛村永久屋外觀。(蘇福男攝)

高雄縣政府民政處處長邱志偉表示,永久屋的配住作業分漢民、原民兩部分進行,名單均由縣重建會審核提供,漢民配住是採抽籤方式進行,原民則尊重部落長老和頭目制度,由其全權協調處理。

民政處3天前才拿到首批審核名單,隨即展開抽籤籌備作業,原本抽籤地點選在永久屋旁的杉林國中,但由於杉林國中已堆滿準備入住的災民家當,因此改在距離永久屋最近的鼓山國小。

邱志偉說,7日是首批漢民配住抽籤作業,配住的房子小大共分大、中、小三個坪數,分別為14、28和34坪,重建會提供名單原有163戶,但6日臨時緊急通知其中5戶尚需補件,因此7日符合抽籤資格為158戶,有26戶缺席,實際到場抽籤為132戶,將等農曆過年後與下一批住民共同抽籤。

7日符合抽籤資格的小林村民有20戶,但只有12戶到場抽籤,原預定2小時的抽籤時間,不到半小時就抽完,一名村民抽完後眉開眼笑說,「下週過年終於有新房子可住了﹗」有人一確定新家住址,則迫不及待趕赴杉林大愛園區看新家。

而為迎接首批住民入住,大愛園區施工單位持續日夜趕工,慈濟則連日來動員大批志工,將各項家具搬進各永久屋佈置,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災民只要帶著隨身衣物就可入住,重新展開新生活。」

2010-02-01
一名小林村民抽完籤後眉開眼笑說,「下週過年終於有新房子可住了﹗」(蘇福男攝)

2010-02-02
慈濟志工忙著將各項家具搬進永久屋佈置。(蘇福男攝)

2010-02-05
慈濟大愛村永久屋家電設備全新,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蘇福男攝)

2010-02-06
鳥瞰慈濟大愛村永久屋。(蘇福男攝)

小林自主重建,仍須辛苦奮戰

災後一直努力「自立重建」的小林村居民,目前面臨嚴重考驗,除了遷居五里埔基地的小林村民外,尚有將近200戶村民希望在杉林重建「記憶中的小林村」,儘管已經找了建築師協助設計,也有紅十字會允諾要協助造屋,政府卻始終不願放行,仍然堅持小林村民應入住慈濟大愛園區。

0205增補:

小林居民製作了一支感人的小短片,說明想完整重建家園的心情,請您點選觀看,並多多協助轉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OAH-WV__bQ

前言:

災後一直努力「自立重建」的小林村居民,目前面臨嚴重考驗,除了遷居五里埔基地的小林村民外,尚有將近200戶村民希望在杉林重建「記憶中的小林村」,而非入住「大愛村」,儘管已經找了建築師協助設計,也有紅十字會允諾要協助造屋,政府卻始終不願放行,仍然堅持小林村民應入住慈濟大愛園區。

隨著慈濟大愛園區將於本月(2月)11日進行入厝進駐,堅持「自主重建」的小林村民卻屢遭挫折,以下為公視peopo新聞的報導,小林重建會長蔡松諭表示,希望各界能夠支持,讓小林人可以有機會打造自己的家園。

─────────────────────────────────────────────

提供給八八風災高雄縣災民的永久屋「杉林大愛園區」, 將在11 號舉辦入厝典禮,不過小林村有150多戶村民, 為大愛園區的設計不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不願意入住。

今天他們帶著另外委託建築師設計的社區模型, 重建會報告,希望獲得政府的支持, 助他們重建記憶中的小林村。

L型的基地,除了住家還有村民的信仰中心「公廨」和學校。

八八風災讓甲仙鄉的小林村滅村,
家園重建後該長什麼樣子?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投入兩個多月的時間做口述歷史,
也請村民畫出社區的原來的樣子,
終於設計出新小林村的模樣。

災後重建,小林村分成五里埔和杉林鄉兩個社區。
五里埔目前已經完成土地變更手續,永久屋即將可以動工,
不過杉林鄉這個部份的重建進度卻停滯,
160多戶村民只有10戶願意入住
政府委託慈濟基金建造的大愛園區。

週三小林村民帶著新小林村模型參加行政院重建會,
希望政府協助他們把社區再蓋回來。

不過重建會以重建工作進度不能延緩為由,
讓村民碰了軟釘子。
重建會表示,依照目前的進度,
特別為小林村另外規劃永久屋的機率不高。

不過村民認為,重建工作不能為了追求效率,
而犧牲災民的主體性,他們會繼續溝通,
希望政府協助他們重建真正屬於村民的小林村。

(本文轉載自公視peopo網站)

寶山村民:堅持到底,絕不放棄

1/30寶山村召開了八八風災後的第六次部落會議,80戶決意留守家園的族人,表示將成為「38甲公有地」的新寶山村 民,再度聲明不棄原鄉土地、並以不懈努力、持續申請38甲公有地的決心。

1/30寶山村召開了八八風災後的第六次部落會議,同時也是「新寶山部落大會」會議。80戶決意留守家園的族人,表示將成為「38甲公有地」的新寶山村民。在風災之後雖經歷了撤離家園的遷徙流離、反覆部落安全會勘帶來的徬徨不安、做為少受外界關注「災難孤島」的困阨處境,但這些「新寶山村民」仍藉由本次會議齊聚一堂,再度聲明不棄原鄉土地、並以不懈努力、持續申請38甲公有地的決心(寶山村面臨問題,請點選這裡閱讀)。

990201baosh62-450.jpg
38甲地是原住民傳統領域,寶山村民決議要堅持捍衛到底(攝影/鄭淳毅)。

各方聲援,歷次會議與會人數最多

當日是寶山村災後歷次部落會議以來,與會人數最多的一次,80戶的戶長幾乎都到齊;雖然1/25縣長訪視村子所帶來的觀光纜車興建規劃令村民們頗受打擊,但也更凝聚了大家留守原鄉的共識。八八再造聯盟、南方部落聯盟、勤和重建會、梅山重建會、新開重建會、地方團體及民間人士,也都到場表達關注和支持,交流各村災後重建情形。

會議主持、寶山重建會幹部文主任表示:「看到這麼多人,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很感動。」寶山村約190戶之中,雖然70多戶人家已有意遷往永久屋,但有80戶人家願意留在山上,遷居到38甲土地,佔了寶山村近一半的人數。

重建委員們極力向政府爭取在這塊土地上興建中繼屋或避難屋,卻屢遭挫折;專家學者的勘查,或判為不夠「安全」,或認為腹地太小不宜安置多戶人家,甚至縣長表示此處要規劃為纜車建地和觀光園區,無法留給村民居住空間──「希望80戶村民們給我們支持,站出來表達心聲……有你們做我們的後盾,我們才有力量。」全場為重建委員鼓掌打氣,表達支持之意。

曾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鍾秀梅教授也發言分享反水庫運動的經驗,並認為原住民應堅持留在山上,「台灣傳統的山林知識,原住民最清楚。如果台灣的山林沒有原住民,就會失去原住民的文化。」

勤和重建會總幹事劉行健則表示,寶山曾經歷多次風災,但鄉親都堅持了下來;這一次的災情雖更嚴重,但希望居民們團結並堅持下去。他認為林務局在寶山村上方興建森林遊樂區,勤和村也飽受水利署的越域引水工程之苦;這些公部門的工程、設施,不僅是影響本次風災災情的因素,且若是居民們現在撤守家園,往後的原住民傳統領域將只剩下觀光區和工程區。「這段路也許走來不輕鬆、很孤單……但我們的堅持是很可貴的。」

八八再造聯盟主席理斷牧師指出,「我們面對的最大瓶頸是高雄縣政府。」屏東、台東災區已有的中繼安置,至今不在高縣政策的選項內;對於村民選中的遷居土地,不論會勘、評估、規畫,每每拖延停滯。「縣長輕視我們,寧願建纜車也不給我們住。」

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包括38甲地在內,都應當盡力爭取,使這些土地能留給子孫。他表示,儘管因政策因素讓重建之路更顯得困難重重,「我們還可以一起努力,你們的困難是每一個部落的困難,你們的困難是所有原住民的困難。」

絕不棄守土地:村民們的共同堅持

文主任指出,災後不論選擇永久屋、原地重建、遷居38甲地的人,都不能放棄山上的土地,因為這才是真正祖先所在的處所。

寶山村由於鄰近六龜,不少村民因工作、就學之便,在六龜租屋居住,但仍時常回山上看看,其中不乏每日通勤者。他們說,就算因為生計必須在外就業、租屋,仍不會放棄原鄉土地,「畢竟家都在山上。」

目前,留在山上的寶山村民,最希望能遷居倒38甲公有地上,不過申請38甲地的過程屢受波折。此地塊經過幾次安全會勘,專家學者的意見,基本上皆為「只能低密度開發、不適合提供80戶全數居住」。日前(1/28)縣府建設處最近一次的會勘中,居民們也想將周邊大家認為平坦的土地介紹給專家,表示整個區塊絕對夠安全且有足夠腹地,無奈其上覆滿竹林和雜草,難以進入探勘。

會議中,居民們熱烈討論接下來的因應行動。

文主任表示:「38甲地,我們自己去看,不要說80戶,100戶都住得下……但來勘查的專家學者始終不鬆口,不敢保證38甲地可容那80戶人家。」在場村民紛紛建議,除了155-2地塊本身,還可以將周邊158、159、161等地塊也列入考慮之中。因這些地塊有許多為私人土地,有地主已經願意提供大家使用空間,但還要進一步溝通確認;並討論哪一塊地為哪一戶人家所有,應當如何協調。

這時重建委員Ibu表示,經她到地政單位查閱了地籍資料,村民們最屬意的其中一個地塊,所有權原來為「中華民國」,是一塊公有地。文主任表示:「這是好現象,159、158只要其中有一塊是中華民國的地,五、六百戶都夠住了。」只要再對此地塊所有權做最後確認,並與私人地主協調,就可以呈報上去,納入遷居地申請的範圍。

1/28專家會勘時無法進入竹林勘查的問題,村民Dama Biyun提議,80戶人家一起自動自發先去砍草,先收拾得乾乾淨淨,下一次就能讓專家們直接去看。這項提議獲得在場一致認同,鼓掌通過。

重建委員也提出構想,除了等待外來專家學者的勘查,部落也可有所行動,先行在38甲土地上舉行布農族的傳統祭儀,宣告這裡本為族人傳統領域,是由祖先允許留給子孫居住的。族人討論有開墾祭、祖靈祭兩種選項。開墾祭可以配合出動砍草時舉行,祖靈祭則是請來巫師詢問祖先的意願,討論後初步傾向決定為祖靈祭。

將舉辦布農族傳統祭儀,堅持爭取38甲土地

經大家踴躍的發言討論,最後做出四點決議,由重建會委員柯老師報告:

一、重申堅持到底申請38甲土地的決心,將正式發文土審會,提出38甲地為安置地。

二、經協調溝通後,請政府出面徵收私人土地,以達到能全數安置80戶人家的腹地面積。

三、將在38甲地舉行祖靈祭。表示這塊地從祖先手中傳承下來,將來族人也還要留給子孫繼承。

四、盡速修復村內毀損部分。柯老師特別指出,寶山村還可住居的部分,需要工程補牆毀損裂隙處,「這是我們第一次部落會議就提出的。」到現在沒有任何政府單位執行,因此仍持續提出,希望相關單位盡速為大家修復家園。

寶山村在災後,無論基礎設施如水、電、工程補強等的修復都比他村慢半拍,接受政府的照顧和補助方面也常受到忽視,爭取原鄉重建又屢遭打擊,但村民們很快又打起精神,會議上討論熱烈、士氣不衰。他們說:「我們就是那句話,堅持到底、絕不放棄。」

1
大家祈禱,堅持到底,絕不放棄(攝影/鄭淳毅)。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新小林村之「五里埔基地」的新年展望

做為新小林聚落兩個重建基地之一的五里埔臺地(另一基地尚在協調中),老地名叫「埔角原野」,土地平曠,空氣清新,是吸引人的宜居世外桃源,村民將在此延續平埔文化。

文/游永福

做為新小林聚落兩個重建基地之一的五里埔臺地(另一重建基地目前尚未確定,「小林重建委員會」尚在努力協調),老地名叫「埔角原野」,土地平曠,空氣清新,一直是個吸引人的宜居世外桃源。

去年8月下旬,在李小英與周崇梅兩位輔導員的努力下,小林數位機會中心是第一個復原的單位,讓五里埔的學員得到關懷,也讓孩子們有繼續學習的機會。9月19日起,每週六、日早上,一群來自臺灣北、中、南各地的善心人士,關心小林的未來,集資聘請了一位英文老師與一位數學老師,專程來到五里埔,輔導就讀國中的孩子們,期望這一批災難現場見證人,能夠打好根基,將來有能力為自己的村落「小林」寫歷史。

10月24日,長庚醫院陳順勝博士與高師大謝臥龍博士合組的團隊,在進入小林勘查之後,也確定11月1日起,每週週四讓災後即進駐的長庚醫療團隊固定在五里埔駐點,服務項目含醫療、家訪與陪伴──如是有了數位機會中心,有了課輔資源,也有了醫療與陪伴之照顧,新小林村的重建可說已經奠下了大好根基。只期望:小林社區與小林村的辦公處所能早日設立,充滿服務熱情的人員能及早進駐,新小林村的聯絡與規劃工作才能順利推展並進行。

12月13日上午,風和日麗,最宜製糖,法鼓山甲仙安心站的燕珠站長、常法法師、英鳳師姊、美雪師姊、冠如師姊,還有法鼓大學的辜琮瑜教授及甲仙愛鄉協會的麗雲和我,特一起前往五里埔,親自體驗素琴姊的私房手工天然黑糖之熬製。

濃濃的蜜糖香味,在消失四十餘年之後,能由鼻入肺,且再度在五里埔的空氣中飄蕩,讓人感覺好幸福!由於不使用農藥的純天然甘蔗漿,滋味甘甜且越熬越香,讓平時不吃糖的我在輪班攪動蔗漿的空檔,忍不住從軟糖一口接一口吃到了硬糖,又吃到散發蜂蜜香味的黑糖成品──這麼好吃的黑糖,嘗過的朋友都說甘香遠勝日本沖繩的黑糖,且吃了不會口渴。

1-wcimg9461-420.jpg

2-wp1000365-420.jpg

素琴姊的製糖產業,已進入第五年,熬製技術相當純熟,若能在包裝上凸顯質感,對新小林村未來的經營無疑是一項利多。

3-wp1000412-420.jpg

除了製糖及本有的竹筍、梅子、芭樂、藥草採集與黃金椰子花藝材料等產業,經初步調查,五里埔還有南美假櫻桃(俗名麗李)、構樹、薑黃、草菩提、兔尾草(狗尾草)、洛神花、葛鬱金(粉薯)、閉鞘薑等等植物資源;今年1月19與20兩日,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許老師帶領的團隊,再度進行調查。

五里埔山區有仙草,小林山區則有紅刺蔥存在,加上本有的螢火蟲及化石,適宜發展手工紙、樹皮布、植物染等等工藝;也適宜風味餐、野菜餐與特色飲品的推廣;更適宜生態觀察及化石的採集與研究;再加上平埔文化饗宴、別無選擇的無毒農業經營、生命與災變教育等等活動的分享,未來的新小林村,隨時都可以有節目可以進行──

這種能夠日日勞動筋骨,能夠跟來客交換生命、生活與大自然經驗的日子,雖然無法大富大貴,卻絕對可以過得安詳自在。

更重要的是:平埔族與原住民文化中最為獨特的「禁向」生活方式,四社平埔大武壠社群很幸運,擁有文獻、圖片與湯姆生拍攝的照片可資對照與呈現──向來,這是一直被族人與專家學者們忽略的文化精髓,其精采內涵為:

一、在半年的雨期中專心種作並禁止射獵,以保五榖不虞匱乏,也讓野生動物得以喘息傳衍。二、在可以率性射獵時猶能節制,只射捕大型成年動物,讓小動物得以繼續成長。三、蓋房子是取用竹子、菅蓁與茅草,這些禾本科植物生長快速,適當取用不妨礙植群之繁衍。四、柴火,也是採集乾草與枯枝。如是,大武壠社群住民對於自然資源的運用,一直是這樣憐之還惜之,在台灣的發展史上,永續經營祖師爺的地位清晰明確又無可動搖。

但願:這一依時節作息且憐惜自然、尊重自然、友善自然的節制過日禁向生活精神,能在新小林村的重建中重新落實並開展,好讓五里埔,成為人與自然相安相好的福地。惟其如此,小林聚落的消失與新小林村的出現,才能彰顯出意義與不凡價值,也才能在所有平埔聚落,整個台灣,甚至全世界,鶴立雞群而為示範。

當然,以上理想都有待新小林人來付諸實現,因為只有自己,才有權利為自己的未來做主,更有義務為自己的未來努力。

那麼,能為這些理想扎根與傳承的小林國小,也請儘快在五里埔復校,因為在同一個處所,社區與學校才能有最密切的互動。

政府探勘再探勘,遷居避難仍無動靜

本次會勘的土地,從中央到縣府,已有多次不同單位組成學者專家來勘查,結果也大同小異;但官方動作仍然牛步化,未有任何遷置作業的時程表。村民都擔心,現在已近二月分,汛期最遲五月到來,到時要去那裡避險?

1/27、1/28高雄縣政府由建設處組織專家學者和縣府相關單位,組成那瑪夏鄉、桃源鄉遷居地安全會勘,兩天內勘查了:那瑪夏鄉民權平台、民族平台,桃源鄉樟山段兩個平台、勤和平台、桃源段222地號、樂樂段、藤枝段38甲公有地。成員包括領勘單位縣府建設處林琦瑞副處長、劉明樓、江慶堂、王裕民三位學者專家,建設處、原民處、農業處、水利處、鄉公所均派員參與、陪同。

會勘團隊上午到那瑪夏鄉會勘,下午趕場前往桃源鄉,時間倉促,且公文未下達到各地方重建委員會,因此有意搬往遷居地的村民幾乎無人到場,只有少數地方重建會幹部陪同。樟山重建會張新華會長表示,這些遷居地塊是約半個月前呈報的,一直沒有消息,「我都以為沒有下文了。」會勘當天才臨時接到通知,急急忙忙趕往勘地現場。

本次會勘的土地,從中央到縣府,已有多次不同單位組成學者專家來勘查、評估安全性,其結果也大同小異;主要考慮各地塊的水、電、聯外道路、腹地面積、可認養經費的NGO團體等,皆已經逐步獲得解決;而最近政府據說已經放寬了遷居條件,只要經認定「安全堪虞」就可由政府出面協助遷置,但官方動作仍然牛步化,未有任何遷置作業的時程表出現。

當地的重建會委員及村民們都擔心,現在已近二月分了,汛期最遲五月就會到來,那時大家將到哪裡做避險安置呢?

以下是這兩日桃源鄉各處居民屬意安遷地的探勘情形,提供記錄參考。

一、樟山段平台

梅蘭村的樟山部落和阿其巴部落受土石衝擊嚴重,目前不少居民已經申請永久屋。不過留守土地的居民們約有十餘戶人家,仍希望就近尋找重建家園的地方。目前屬意的是樟山段的兩個平台,以308地塊為主,包括周邊零散小地塊。

樟山重建會長張新華表示,這些區塊都是同一家族所有,協調容易,地主們都願意提供土地。上一次專家們會勘時就已經關心過的民生基礎設施都不是問題,村民自己接山水使用,水道都是現成;電也已經通了。

唯一的問題是道路部分,聯外吊橋梅蘭二橋已經遭土石沖毀,要另行修建。不過,鄉公所人員已當場說明:「這個已經呈報給縣府了。未來要做鋼索橋讓車子通過。我們是希望能把農作物載出去為主。」

既然該地段並無「安全之虞」,基礎的水、電、道路等民生設施也都可以解決,那麼何時可以動手遷置呢?專家學者們表示:「我們會報重建會,請內政部營建署做評估報告。他們會再請顧問公司來做具體建設規畫的評估。」


樟山重建會張新華會長向專家說明,樟山平台各地塊都是家族成員的私有地,已經協調好了,水電也沒有問題,希望趕在汛期前盡速興建避難屋。


(上,下)樟山部落與阿其巴部落。即使受到土石衝擊性的破壞,仍有數戶居民不想放棄原鄉土地,正迫切等待政府的避難安置。

樟山平台。專家學者認為以梅蘭二橋作為聯外道路仍不夠理想,建議村民往更下方土地遷移。張會長表示,作避難屋是為了讓大家就近避難,有基本道路即可,「還要開著車子去避難,早就來不及了。」

二、勤和平台

位於勤和本部落上方的勤和平台,九成以上為私有地,上方部分土地建有工寮,水、電一直是接通的;勤和重建會也已聯絡了願意提供經費認養的民間團體,就待政府官員的勘查結果出爐。

勤和平台的聯外道路為農路,若要居住必須做道路建設。除此之外,專家學者們認為位了確保邊坡部分能安全利用,認為居民要盡量往中間靠攏,留下50公尺周界。勤和重建會劉行健總幹事表示,這與上次營建署的勘查結論相同,即使邊坡留下50公尺,勤和平台仍足夠容納有意遷居的三十餘戶人家。

建設處林副處長表示,縣長目前政策仍以興建永久屋為主,詢問重建委員是否要興建永久屋?劉總幹事回應,就長遠考慮,若勤和本村落因河床墊高、地貌改變等因素不再適合居住,平台未嘗不可以建設成永久安置。但目前首要的考量,是先建設好基礎設施,先以「避難屋」為主,因為汛期很快就來了,勤和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遷(杉林大愛村永久屋),總不能每次都動用直升機來載我們。」

村長也表示,雨季已經快要來臨,留守山上的村民都很焦急,希望先以避難屋為主,盡快進行建設。不過,副處長仍只回應,這次只是來會勘,待呈報上去,「內政部營建署會有實際規畫。」


勤和平台上,除了重建會幹部,有兩位正好在平台上務農的居民來關心會勘,已是1/27會勘各遷居地中,村民最多的一次。


平台多為私人土地,腹地寬廣,足夠容納三十餘戶遷居戶。重建會幹部希望盡快進行避險設施的興建。

三、樂樂段

樂樂段七筆土地共有四十多甲,足夠容納包含以勤和村為主,加上其他如樟山部落、對面山上零星散戶等約53戶有意遷居到此的人家。位於寶來村上方,靠近馬路邊的樂樂段,是縣府考慮的觀光纜車興建處。雖然本地安全無虞,但縣府帶來的安置規畫令村民傻眼,因為村民原本申請遷居的近馬路平地部分,已經預計做為纜車興建地和遊樂中心;居民住宅則被放置到靠山的斜坡平台上。

勤和重建會長和村民都對這項規畫感到意外。村民曾媽媽說:「我們不喜歡靠山那麼近,我們要找安全的地方留給孩子。靠山那邊什麼時候有土石會掉下來我們不知道。我們要靠馬路邊邊啊,做生意比較好。怎麼會把我們放在山那邊咧? 」

有村民表示,這與當初大家的構想完全不同,因為原居地受土石破壞不安全才想遷居到此處,沒想到又要住到另一個看來沒有安全保障的處所。「我們才從山上下來,又把我們放到山上去」。也有居民表示,政府官員每次都說「為了我們安全著想,要我們配合政策,結果竟然把安全的地段留給纜車,要我們去不安全的斜坡地」,居民表示非常不能理解。

(上)樂樂段臨近馬路的平地,是村民申請的遷居地,但縣府說要規劃為纜車興建處,而隔著馬路的另一邊,縣府說可以做遊樂設施,後面山上位於斜坡上方、緊鄰山壁的平台(下圖中斜坡處),才是留給居民的住宅區。

三、桃源段222號

位於桃源村通往四社部落方向的桃源段222號,只有桃源村民王氏兄弟兩戶人家想遷居此處。他們表示因為自家住在靠近河流處,住家邊緣遭土石沖刷,地基下陷,雖然房子還是能住,但是「怕怕的,地震都要跑出來。」此處地塊為旱地,要變為建地需經過法律程序;除此之外,因為在桃源村之內,所有的生活機能與民生設施無虞。王姓村民說,這裡已經勘了好幾次,但遲遲沒有後續作業,「我們桃源村受災不嚴重,比較沒有受到重視啦。」

何時可以讓住在陷落房屋之中、提心吊膽的兩戶人家搬遷過來呢?建設處副處長說:「初步勘是安全的,但是還要再向營建署要圖資。」原來建設處竟因弄錯地號,未攜帶此地塊的圖資,表示下次帶了圖資再來勘查。

結語:希望不要一直勘查而沒有動作

目前政府對於「安全堪虞」區域的居民,遷置作業仍一直停留在安全勘查階段,下一次的評估會在什麼時候也完全沒有安排,桃源鄉的各遷居預定地都至少經過不同政府部門共兩、三次以上的勘查,往往只要有會勘團隊臨時前往勘地,居民就需放下農務或手邊工作前往陪同、疲於奔命;而沒完沒了的勘地之後,眼看離下一次汛期到來只剩三個月的時間,政府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為。

居民只希望,至少最初步的避險安置能盡快啟動,在縣府表示「尊重大家想回家的心聲」同時,也能給想留在家園的居民實際的保障。

7
桃源段222號地只有兩戶人家要遷居,且位在村子內,生活機能沒有疑慮。圖為王家屋舍,在鄰近河道處。屋主表是邊邊的水泥是災後新砌好的,之前被土石衝擊過,目前土石仍堆置未清除,「不知道會放到什麼時候。」


房屋的水泥地面陷落,屋主懷疑地基已經有流失的狀況。

(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樹谷基金會LOGO

高雄縣府觀光遠景,必須建立在寶山村民的流離?

縣長表示居民屬意「38甲地」的安全堪虞,無法做為居民安遷地,但卻規劃將該地作為「纜車建地」及「觀光園區」,讓村民大感不解,為何原住民的生存權與族群傳承,竟然不敵纜車興建?

桃源鄉寶山村分為新舊藤枝、二集團、寶山四個部落,共200多戶人家。目前有70多戶想取得永久屋,多半集中分部在災情嚴重的藤枝部落;另有80餘戶留守家園,期望就地重建或遷到38甲公有地。有孩子在念小學的家長,則希望目前寄讀在六龜國小的寶山國小,能早日回到村子復學,解決家長要兼顧山上工作和山下孩子的奔波勞碌之苦(寶山居民爭取在「38甲地」遷村重建的過程,請點選這裡閱讀)。

1月25日,高雄縣長楊秋興視察寶山村,走訪了藤枝部落、38甲公有地、寶山國小後,卻帶來令村民們失望的消息。縣長表示道路已經毀損嚴重,很難修復,只能維持現狀;政府可以維持基本設施,但無法做原地重建。

雖然縣長表示「38甲地」的安全堪虞,無法做為居民安遷地,卻打算依照災前的規劃,將該地作為「纜車建地」及「原住民特色」的觀光園區,讓村民大感不解,為何村民的居住與族群傳承,竟然不敵纜車興建?而剝奪了原住民生存權來興建「原住民特色的觀光園區」豈不是本末倒置?

至於寶山國小復學問題,縣長也認為道路不安全會影響學童每日上下學,必須將學童與家長分離,先安置在六龜國小,讓渴望孩子回鄉的家長十分失望(寶山國小目前借居六龜的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村民表示,此次縣長勘查寶山村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藤枝部落」,是村民們也認為的確不安全之處,藤枝部落多數人皆考慮遷居永久屋,但是村內上有「寶山部落」和「二集團部落」,縣長並未實際走訪,依「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原則,應該優先考慮村中其他用地,因此對縣長當日兩項決定,皆感到非常失望,將回去與其他族人討論後,再與政府進一步溝通。


寶山重建委員:「不協助重建的話,留在村子人要怎麼辦?」縣長給出了永久屋或汛期將成為孤島兩個選項。

永久屋或孤島?縣府留給村民抉擇

縣長此次訪視,由謝垂耀鄉長及縣府各相關單位人員陪同,社會處吳麗雪處長、教育處李黛華處長、寶山國小黃龍泉校長隨行,村民因為紅肉李和梅子的產季將至,除了從事八八零工者,其餘多在山上的園子內辛勤耕作,因此只有有幾名寶山重建會委員各自在新舊藤枝、二集團、寶山四個部落迎接。

寶山村四個部落中,新舊藤枝因為受損嚴重,村民們也認為不宜原地重建,該地多數村民考慮遷居永久屋。但寶山村內其實還有其他三個部分,縣長僅訪視藤枝部落,即表示「寶山村要原地重建已不可能」。

楊秋興表示,縣府雖會維持聯外道路、水、電的基礎設施,不勉強村民下山,但若碰上嚴重的風災也必須暫時遷往平地避難,如果堅持留山的居民,必須配合每年汛期上下山的往返遷置。

寶山重建委員詢問縣長:「寶山村不重建的話,想留在山上的人怎麼辦?」縣長的答案是,山下有永久屋可以提供村民們居住;山上的房子,不建議長住,只建議做為工寮,因為寶山村在颱風期間,會「道路不通,會成為孤島。」

但是居民認為,寶山村除新舊藤枝區域之外的「寶山本部落」、「二集團部落」事實上仍完好無損,居民大多希望留在原鄉,若因為被專家判為「不安全」必須離開,至少希望到「藤枝段38甲公有地」做中繼安置,因此對縣長在現場的發言感到十分失望且茫然。

族人表示,縣長的說法讓他們十分無助;從沒想過因為偶然一次嚴重的風災,就必須面臨離開故土或成為汛期孤島的兩難抉擇。他們說,「政策實在比八八颱風還嚴重。本來慶祝八八節高高興興的,沒想到不能回去了。我們的梅子、紅肉李都快長好了,為什麼要我們離開?」


座落山間的寶山部落一派寧靜,風災期間除了聯外道路斷絕,部落內未受損傷。村民不解為何過了一個八八颱風,大家就可能回不了家園

不讓原民安遷,卻要興建纜車與建造「觀光園區」

寶山重建委員陳清榮向縣長遞上陳情書,表達寶山村因被判為「不安全」區域,八十餘戶村民想遷居「38甲地」做為中繼屋或避難屋之用。38甲地塊聯外道路就是林務局所開的藤枝林道,可以將開發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且居民們世代居住在山上,保持原土原鄉的生活是大家共同的希望。

但縣長認為中繼屋不長久,只適合在村子內規劃避難處所。而「38甲地」則是縣府預定的觀光用地,將建造纜車、原住民特色的餐廳、工藝品商店等。談起縣府的觀光規劃,縣長有許多想法,例如:「這裡是纜車的終點站,起點在寶來。…纜車是最環保的,只要克服施工技術,沒有(汛期來臨時的)安全問題」、「30億打造國際觀光景點,我覺得很值得。」「以後交通都用纜車運送……讓大家看到桃源鄉的美。」縣長表示:「這一切都已經規劃好了,只差沒有錢。只要籌措到款項,就可開工。」

居民聞言後,詢問縣長,那麼如果這塊地可以做觀光用途,可以興建纜車,那可不可以讓居民遷來這裡居住呢?縣長回答:「這個再看看。」他表示,原則上這塊地就做為觀光用途,「如果有人住在上面,就容易雜亂嘛。」且如果要容納數十戶人家,就要原民會出面再請專家來評估適不適合這麼多人居住。

寶山重建委員一再代表居民陳情,未來若能遷居至此,將做最低限度開發,且居住地可以與公共設施並存,最重要的是「這裡是我們的家,我們對這裡很有感情。」但最後,只換來縣長說「老一代的人有感情,這我們可以理解,但是要為年輕一代的人著想。」


寶山重建會幹部陪同縣長前往38甲公有地。這裡是居民希望遷居之地,卻已經為縣府規劃為觀光用地和纜車建地,沒有預留太多住宅空間。

縣長:寶山國小不宜就讀,但是適合避難

對於另一項居民關心的寶山國小重建選項,縣長僅看了藤枝附近的道路後,即表示寶山國小要安置在山下。他表示:「路太危險了,不放心小朋友。」至於家長要回山上務農工作,是否代表家長必須與小朋友分開居住呢?縣長表示,將在六龜安排學童住宿,「反正只有十幾個人嘛。」

但弔詭的是,儘管寶山國小已經被縣府認定為不宜復學就讀,縣長卻在訪視校地後,表示「這裡就是最好的避難中心。」縣長認為,寶山國小學童遷下山,空置的校地就可做為村子汛期時的避難處所,教師宿舍提供給村民做避難安置之處。唯若有嚴重颱風來襲,仍要遷下山做臨時據安置。

但是寶山國小的孩子先前在六龜國小寄讀時,家長、工作人員和學生都反應有許多文化衝突之處,家長和部落族人也曾連署要求政府,能夠儘速讓孩子回原校復學,也有同學反應,不能碰六龜國小的球類玩具,甚至連膚色也常被拿來嘲笑說:「原住民黑黑的」,居民表示,縣長認為寶山國小「反正只有十幾個人」就去跟六龜國小的孩子一起擠,實在對原住民教育問題態度輕慢。

同樣是災區,寶來與藤枝遊樂區,卻可將繼續經營

由於縣長關注道路毀損對寶山村帶來的影響,在場記者也問及,寶山村隔著山的另一面寶來也有安全問題,且位於寶山村藤枝部落方向的林務局藤枝森林遊樂區也在不安全區內,未來是否會有變動。縣長答覆:「寶來的危險主要來自河川,疏濬就好了。」至於未來縣府在「38甲地」建造纜車後開放觀光,需要管理中心,因此林務局的藤枝森林遊樂區管理站仍將持續運作,不會撤離。

據悉,同為受河川影響的勤和以上諸村,縣府日前均表示「淤沙量太大無法完全清疏」,以致於村民必須自行向河川局爭取疏浚工程,縣長對毀損嚴重的寶來溫泉區卻相當支持,而勤和村內的桃源國中、梅蘭村內的樟山國小,也都已在1/21原址復校。因此居民對縣長為何堅持寶山不安全,學校得下山十分不解。


縣長訪視藤枝部落。藤枝部落受災嚴重,部落內多數人考慮遷居永久屋。林務局負責的藤枝森林遊樂區暫時休園,仍待以後開張。


「林務局安全我們就安全」。經歷風災,居民們面臨離家的選擇,但是他們說:「你放心好了,林務局一定屢敗屢戰。」(意謂林務局不會撤守該塊區域,而只要林務局還在,就證明該塊土地仍安全。那麼居民也有權力繼續居住。)。

只是想要原土原貌的生活

這一次縣長的訪視,縣府帶來了觀光纜車、以國小做為避難中心的規劃,對村民卻是沉重的打擊。對於縣長表示要建造纜車做為交通工具,而不再主動開發道路是「該還給大自然的就還給大自然」,居民們無法理解和接受。

「蓋纜車才是破壞原貌,遊客只是帶來垃圾,對我們有什麼好?我們只是想保持原土原貌,只是想申請避難屋。」村民們說,大家也有山上的園子,萬不得以可以住在園子的工寮裡;之所以申請38甲土地,只因為想要村莊的人可以居住在一起。村子內的感情很好,風災後有些人申請了永久屋,雖然彼此祝福尊重對方的選擇,但對於留在家園的人,看著村子東一處西一處空蕩蕩的屋舍,心裡實在很難受。

帶著兩個孩子的阿麗媽媽說,學校在六龜對她是頭痛的問題,因為在六龜找不到工作,在山上,一年四季則有不同的農務可從事,讓她能供應孩子讀書和生活。因為戶籍問題,政府的租屋或物資補助她目前都領不到,在六龜租屋生活是很大的負擔。

阿麗表示:「小孩子也不習慣,常常問什麼時候回來。」她曾經去學校看過,「一到了上課,寶山好像就被隔離一樣。」如果下學期仍必須待在六龜,她只好山上山下往返,才能兼顧工作和孩子。


位於二集團部落的寶山國小。不宜再讓孩子就讀,但是可以做為村子的避難中心?


社會處吳麗雪處長(左)由黃龍泉校長(右)和學校主任帶領,參觀宿舍、教室,當場規畫起村子的避難處所。


在寶山就讀的三姐弟,跟著大人到校園來看縣長。問起六龜的生活,說「回山上比較好。不會很吵,又沒有很多車。」

年過七十的Aziman和Wuli夫婦則在寶山國小的校園裡向記者表示,他們早就沒有孩子或孫子在學校讀書了,但還是希望學校可以早點回來。「這是我們親手蓋的,當初屋頂都用茅草哪,樹木才一點點。」Dama Aziman用手比出矮矮的高度,回憶五十年前,小小的新樹苗如何植在新落成的校園裡。「有感情了啊。學校有活動我們也都會來,我們希望是繼續下去。」Gina Wuli說。Dama Aziman很有自信的表示,曾擔任過四任家長會長,熟悉學校周邊環境,根本不會有不安全的問題。

如果路真的不通了該怎麼辦呢?老夫婦倆人說,「沒有關係,我們躲到工寮裡。」兩人的工寮在美崙山上的園子裡,無論如何,至少是留在山上,腳踩著土地,呼吸熟悉的空氣。


縣府的工作人員帶著白板來,要將每一戶申請永久屋的住家都拍照便於調查。留山的村民說,雖然祝福不同的選擇,但看著空蕩蕩的屋子,心裡也不好過。


在路邊隨手採摘可以上今晚餐桌的蔬菜。村民說,即使不是自己種的,只要之後和主人知會一聲就可以了。


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寶山村,傍晚就很冷了。婦女說,升火燒水,碗洗得比較乾淨喔。


老人家在花草妝點的院子裡負手閒眺。


Aziman和Wuli夫婦述說著當初參與建造寶山國小的往事。身後的杉木那時只有半個人高,樹已經已經很高了,人卻將被迫搬遷。

那裡跌倒,那裡站起來─魯凱阿禮部落近況0127

這個禮拜,我們進行生態產業的監測、記錄,一級棒的工作團員,有可敬的阿禮獵王盟主、末代獵人〈有戴花的喲〉…在生態保育的普世價值浪頭前,參與這項巡山監測的工作,山林知識與經驗分享,誰會比他們更適合當解說員呢?

這個禮拜,我們開始進行生態產業的監測、記錄,主要路線是小鬼湖林道,將來會延伸阿魯彎古道,聯結舊好茶,也希望與吉露產業結盟。

一級棒的工作團員,有可敬的阿禮獵王盟主,末代獵人〈有戴花的喲〉、貢龜獵人、業餘獵人、還有溫柔的獵人….他們在生態保育的普世價值浪頭前,參與這項巡山監測的工作,轉型在一念之間,無非是要保護這片土地,延續山居古國的脈動,永續經營這片山林。從小互動的土地,環境價值隨著時代演變,不變的是自主生活的心聲。
山林知識與經驗的分享,誰會比他們更適合當解說員呢?

990127lukai684013-450.jpg
吉露路段正賣力的修,也許農曆年就可原路通車。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重建傻鳥聊一聊。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探路先鋒第一天鑿出墊腳的路跡。

4-1562683994
團隊夥伴踩著前一天開路先鋒的腳印。

5-1562683995
邦得勒一路教我們山林知識。

6-1562683997
重建傻鳥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櫻花開了。

8-1562684001
植物、昆蟲、動物、地理…..各路好漢相助。

9-1562683996
回頭望Balio上部落,今後留居的17戶得時時注意及維護她的安全,寶貝她。

10-1562684003
撿拾「外村來的靈芝獵客」散亂一地的保特瓶,放回他們的交通工具旁,希望他們今後約束自己,尊重別人的土地。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是誰在樹上刻「莫拉克颱風」字樣,傷口上撒鹽讓我們很傷心?

OLYMPUS DIGITAL CAMERA
88以來,外村的靈芝獵人,在阿禮的村道農田境內,如入無人之境,讓我們很氣憤。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赤腹鶇屬候鳥,最近的鳥況特別好。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小彎嘴,喜活動於矮樹叢中,古時候是魯凱族生活上的占卜鳥之一。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據說臺灣目前只有三處有山麻雀棲息,宜蘭及嘉義阿里山鄉、阿禮的數量穩定,全台灣數量估計不到一千隻。
牠們與平地麻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沒有黑色頰斑,雄鳥體色偏紅棕色,。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白耳畫眉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黃腹琉璃〈母〉,留鳥、特有亞種。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黃腹琉璃〈公〉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鉛色水鶇,留鳥、特有亞種,喜活動於山澗岩石上,扇動尾羽。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藍磯鶇,冬候鳥、留鳥,喜停在凸出物上。

22-1562684021


台灣青莢葉,很特殊的植物又叫葉長花,葉脈上長小小的花朵,超可愛。雌雄異株是台灣原生的樹種。〈下圖晨意攝〉

24-1562684017
老柿子樹上長滿樹寄生,邦德勒說:「不處理處理,這棵樹會死掉」

(本文轉載自「sumuku’s blog」,更多阿禮部落訊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除了信仰,只剩下土地一塊

88水災之後,慧珍常提醒自己不要停留在回顧過去幾個月來所遭遇的苦難;雖然離鄉看不見家裡未來的生機在那裡?但是慧珍說:你知道嗎?只要有人願意給我工作的機會,我與三個兒子就可以好好過的生活!

南沙魯的慧珍常常笑說:「我山上的家只剩下空空的土地,之前還有廢鐵證明我的家曾經存在過,如今連廢鐵都沒有了!」

88水災之後,慧珍常提醒自己不要停留在回顧過去幾個月來所遭遇的苦難;雖然離鄉看不見家裡未來的生機在那裡?但是慧珍說:以前在山上,還有許多族人給我打零工的機會,你知道嗎?只要有人願意給我工作的機會,我與三個兒子就可以好好過的生活!

慧珍現在杉林鄉月眉農場大愛村就業,以災區居民身份參與88臨工永久屋興建工程,一天的工資只有800元,慧珍表示,我很珍惜這僅有的工作機會;為了先生的糖尿病與兒子們的教育費用,要重新開始我們一家四口的新生活。

慧珍的三個兒子分別是讀大三與國二的兒子以及中風多年的先生。

慧珍說:災難發生時,一家四口聽著村長與其他長老的意見,一起逃向南沙魯平台;一段路步道約一公里長,但是卻異常陡峭艱辛,行動不便的先生忠康多次不捨孩子與慧珍輪流揹他到平台逃難的辛苦,用他那口齒說不清楚的焦慮、恐懼,不斷的拜託家人們拋下他吧!先生說:至少大家都還有活命的機會嘛!

說到這裡,慧珍總是驕傲的說:「當時我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力氣,就是可以揹著、拖著、推著,我與小孩硬是將先生一起帶到平台上了。」我們很幸運一家人都平安。現在家裡什麼都沒有了,僅有的是可以一家四口一起生活的幸福,與我們所信仰的上帝。

忠康聽見慧珍說起這一段創世紀的逃難史,總是肯定的點頭說:是家人一起救我的。我是慧珍的另一個小孩。

990125chulexinya-420.jpg 
慧珍的家之前還有廢鐵證明這裡曾有住家,如今連廢鐵也都沒有了!(攝影/范月華)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慧珍外出工作時,在營區的忠康沒有因為糖尿病與中風所造成的肢體障礙,而躺在床上;忠康偶爾會在營區狹小的走道上飆車,忠康常常想像年輕人騎機車甩尾,期待自己也能酷酷的來個大迴轉,總是讓我看在眼裡,嘴巴驚呼「忠康,你太誇張了吧?」忠康在營區的日常生活也沒閑著,營區有婦女手工藝工坊在進行。

這是勞委會的88臨工就業方案之一,由勞委會提供婦女們手工藝品所需的材料,婦女們學習手工藝還有薪水拿(每日800元),只是所生產的作品需要交給勞委會去行銷。忠康會開著電動車,幫忙老師將點簽到簿送到不同的編織班,請學員們簽名。除此之外,還會幫忙大家泡茶,希望大家偶爾也要停下來喝口水。其他的時間忠康會靜靜的一個人看電視,不打擾婦女們的工作。

許久以來忠康已經習慣自己打理自己,因為不需為任何事情趕時間,所以忠康偶爾也會柱著柺杖慢慢的、慢慢的走向餐廳用餐;但是更多的時候忠康還是喜歡一個人在房間慢慢用餐。晚上總是有一些居民會在走廊外泡茶聊天,忠康也會在沐浴後,用健康的右手搬一張椅子,做一個最好的聽眾參與大家的談天。

對於何時要搬進永久屋居住,忠康也很關心;但是所有的訊息都是不確定的訊息,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會應變了,忠康說:家中很多事情我幫不上忙,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把自己照顧好,慧珍就不會太辛苦了。

慧珍看著忠康的感恩與體貼,回想近日在永久屋所見的工作情況說:比較起海地大地震災民們的處境,我們在台灣的災民境遇真的是很優渥,我們不需要每天裹著泥土加麥片當三餐,不但有營區當臨時安置中心,未來更有永久屋可以居住,真的應該惜福所有人對我們災民的關愛,雖然未來還不知道在那裡,但是樂觀的慧珍說:只要活著有信仰的陪伴,我們永遠有希望。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以前南沙魯村的教堂小小的,卻是大家心中神聖的殿堂。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南沙魯的教堂是父執輩們在六十年前所建的,如今我們在杉林鄉月眉農場蓋教堂,未來它將是很多人的教堂;非南沙魯村專有。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南沙魯村的教堂前是一條溫馨的小路;未來大家的教堂前面則是一片寬敞的開放空間。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儘管教堂將來會變遷,但是謙誠的基督信仰,讓忠康、慧珍失去所有,也找到ㄧ家的幸福。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慧珍說:只要活著有信仰的陪伴,我們永遠有希望。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見到永久屋模型 小林人開心

高市建築師公會昨天(1月23日)展示為小林人量身設計的小林村永久屋模型,除了重現小林村災前街景,並規劃民宿、商店街和生態滯洪池等景點,發展地方經濟,許多小林人忍不住伸手觸摸老家的模型,露出開心笑容。

重現災前街景並規劃民宿高市建築師公會昨天展示為小林人量身設計的小林村永久屋模型,除了重現小林村災前街景,並規劃民宿、商店街和生態滯洪池等景點,發展地方經濟,許多小林人忍不住伸手觸摸老家的模型,露出開心笑容。

「老天爺拿走小林村,小林人要把它蓋回來!」台灣88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昨天舉行第一屆第2次會員大會,安排高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陳啟中說明協助規劃的永久屋構想。

600_117-400.jpg

一名學童忍不住伸手觸摸小林村老家的模型,露出開心的笑容。(記者蘇福男攝)

每坪興建費5萬共158戶

陳啟中表示,規劃的小林村永久屋,是以一戶土地、建地各50坪、2層樓半建築,建築費用250萬元為基準,也就是一坪興建費用5萬元,超過部分須屋主自行負擔,10.8公頃用地規劃興建158戶,並有吊橋、步道、2座生態滯洪池、2間土地公廟、公廨、民宿、商店街、有機農園、小林廣場等公共設施,不僅解決小林人住的問題,還讓小林人有經濟收入、活得下去。

許多流離在外的小林人,昨天返回杉林月眉農場組合屋參加說明會,填寫永久屋申請文件,探視昔日老鄰居,閒話家常備感親切。

小林村重建協會理事長蔡松諭表示,小林人並不排斥、反對政府或任何慈善團體協助重建小林村,但他們不要豪宅,更不要統一形式的永久屋,而是要有小林人一起參與的永久屋,對於土地取得問題,他呼籲大家要有耐心等待解決,他相信政府不至於無能到不給小林人有個落腳處。

富山部落:是否政府只想劃定特定區域,卻不想執行遷村?

富山族人看著遷村的問題越來越大,也讓族人越來越失望,大家聽了政府的話,同意劃定特定區域,但政府互踢皮球的心態,讓族人十分傷心,往後的生活怎麼辦,他們的生命誰要負責?

富山部落自從八八風災後,一直是個被遺忘的部落,就連族人在災後的部落入口處都掛上「被政府遺忘的角落-救救富山部落」、「富山部落將成為下一個小林村,請政府準備屍袋」的布條,每一個字都是族人深深的痛,希望路過台九線的司機們及遊客能協助關心。

富山部落是一個十分需要被關心的部落,雖然部落三十多戶的住家在風災中被毀損的房屋只有兩戶,但是這只是莫拉克颱風當時的災害,早在多年前富山部落就一直是處在危險中,因為只要電視新聞氣象發佈了豪大雨特報,部落族人就會提心吊膽,害怕部落上方的潛勢溪會不會因為大雨的關係而暴漲,到時又要透過廣播要族人準備撤離,這樣的情況每年都會在富山部落上演,所以八八風災後,族人才更加堅定,一定要搬離這個讓他們擔心的土地上。

pic_2829-450.jpg

不過搬遷的事情真是一波三折,富三部落早已同意劃定特定區域,也已經公告,但是談了好久的搬遷問題,到現在一直沒有解決的辦法,問題出在那裡,部落的族人都很想了解。

風災後的第166天,1月22日,族人在前往大武鄉公所集合,要跟政府官員進行協調的會議,因為在今天他們要聽取自己的權益,還要為部落的遷村問題找出可解決的辦法。

001
部落族人在鄉公所前集合

002
部落族人走進鄉公所

令人失望的富山部落遷村協調會

出席會議的除了台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及城鄉發展處,還有大武鄉公所等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不過在協調會議中,縣府單位只告知族人如何填寫永久屋的申請單,族人可以用牽電證明的方式,來證明族人得確住在富山部落,關於遷村的問題並沒有多說,讓族人非常失望。

而即將上任的大武鄉鄉長以及鄉公所方面表達了反對富山部落族人遷村遷到大武村內的原住民產業中心的立場,雖然日前己經公告該地為遷村地址,但鄉公所表示並未收到通知所以反對,由於大武村居民的反彈及該地為大武鄉重要的黃金地段,所以鄉公所更堅持反對的立場。

這樣的協調會議更讓富山部落的族人痛心及無奈,難道人命比不上產業的發展,難道要看到他們流離失所才會認真看待遷村的問題嗎?雖然如此,前往協調會議的富山部落族人並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這次的會議突顯了幾個問題:

(1)在遷往永久屋前是不是要有短期安置的計劃?

(2)牽電證明的作法,可能造成部落族人感情分裂,形成第二次的傷害呢?

(3)富山部落雖己劃定為特定區域,但仍然無法順利遷村,也沒有獲得妥善安置,是否表示政府只想劃定,卻不想執行遷村呢?

(4)政府單位的前置作業,協調工作並未做到完善,以致於遷村問題非常多等等。

這次的劃定特定區域富山經驗,讓族人看著遷村的問題越來越大,也讓族人越來越失望,族人們往後的生活怎麼辦,他們的生命誰要負責,政府單位互踼皮球的心態,對族人的傷害早己超越了風災的災害,族人們的未來還有人重視嗎?

004
縣府官員致詞

003
部落族人討論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