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保護機制探討

目前農委會僅將中華白海豚屬列為第1級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並未賡續公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乃至由地方主管機關劃定野生動物保護區,欠缺實質性之保護強度。不過,中華白海豚之棲息環境,係以中臺灣西部沿海……

、中華白海豚保育概況

中華白海豚學名為「Sousa Chinensis」,英文及中文分別稱為「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與「太平洋駝海豚」, 又稱「印太洋駝海豚」或「中華白海豚」。

依據2008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受威脅物種紅皮書(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之資料顯示,中華白海豚僅為「近乎受威脅(Near Threatened)」(如圖一),不過,卻將中華白海豚之東臺灣海峽子群列入「嚴重危險(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如圖二)。

980119-image0011-360.png
圖一、中華白海豚分佈,資料來源: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受脅物種紅皮書網站(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20424詳細圖檔請點選此處放大。image003
圖二、中華白海豚東臺灣海峽分佈,資料來源: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受脅物種紅皮書網站(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133710),詳細圖檔請點選此處放大

依據生物物種分類,中華白海豚為鯨目(Cetacea)海豚科(Delphinidae)白海豚屬(Sousa),該屬共有4種,包括中華白海豚、鉛色白海豚、花白海豚和西非白海豚,目前僅存中華白海豚及西非白海豚等2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於2008年7月2日,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簡稱「野動法」)公告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華白海豚屬被列為第1級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顯示中華白海豚之保育條件,特別是臺灣西部沿海,由苗栗到臺南之子群,已經遭逢非常大之生存威脅,必須加以正視及面對。

中華白海豚生態特性與面臨威脅

有鑑於此,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盧道杰助理教授於2008年12月19日邀請中華鯨豚協會林子皓先生於該校進行專題演講,介紹中華白海豚之物種屬性及其目前保育概況。

中華白海豚分布於暖溫帶及熱帶沿岸海域,主要出現於印度洋及南中國海。出生時體長約1公尺,雄性及雌性成體,分別約為3公尺及2.5公尺,體重大約150至200公斤。

林先生表示,臺灣西部沿岸之幼豚,體色成深灰色,少年體色轉淡且多斑點,成年則為白色或粉紅色,斑點逐漸減少。有關族群結構以1-6隻最常見,偶爾會聚集達20隻以上,是屬於高度流動性的族群結構。因其棲息環境以沿海水深3至23公尺,以及離岸距離100至3,000公尺之區域範圍為主,偶爾會進入河道,不過,仍屬鹽水性生物(如表一)。因與人類活動範圍較為接近,故亦造成保育工作推動之瓶頸與困境。

表一、臺灣西海岸中華白海豚分布範圍(依據林先生簡報資料整理)

區域 港口 河口
苗栗 龍鳳漁港、公司寮魚港、白沙屯漁港、通宵漁港、苑裡漁港 冷水溪口、後龍溪口、苑裡溪口
臺中 梧棲漁港 大安溪口、大甲溪口、大肚溪口
彰化 王功漁港 後港溪口
雲林 台西漁港 新虎尾溪口、北港溪口
嘉義 布袋漁港 鹽水溪口
臺南 將軍漁港

至於為何要特別重視中華白海豚之保育工作?林先生表示,中華白海豚之性成熟時間大約需要7至8年,懷孕間隔約3至4年,1胎僅懷1子,壽命約30歲左右。壽命最長之中華白海豚約38歲,係於香港發現。依據近年調查,2005年於大肚溪口發現1對母子,2006年於外傘頂洲及布袋沿海發現5對母子,2007年發現6對母子,顯現繁殖棲地包括大甲溪至大肚溪沿海,以及外傘頂洲至布袋沿海,因生存及繁衍環境為近岸淺水區,故可作為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指標

目前中華白海豚所面臨之生存威脅,林先生整理為棲地破壞、環境汙染、漁業衝擊、行為干擾等4大面(如表二)。不過,其主要來源以目前已完成,或刻正進行之大型工業開發影響最大(如表三)。後者因仍必須進行或刻正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與之息息相關之中華白海豚保育課題,亦為開發計畫能否通過與執行之重要關鍵之一。

表二、中華白海豚面臨之生存威脅(依據林先生簡報資料整理)

威脅面向 主要課題
棲地破壞 海岸開發、填海造地、河川截水、棲地破碎化
環境汙染 水質污染、噪音衝擊
漁業衝擊 漁民與海豚爭食、誤捕傷害
行為干擾 船隻交通、開發工程


表三、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存之重大工業開發
(依據林先生簡報資料整理)

進度 主要案例(縣市)
已完成 通霄火力發電廠(苗栗縣)、臺中港(臺中縣)、龍井火力發電廠(臺中縣)、彰濱工業區(彰化縣)、台塑六輕(雲林縣)、台西工業區(雲林縣)
評估中 線西火力發電廠(彰化縣)、大成中油石化(彰化縣)、海上離岸發電廠(彰化縣)、中油管線鋪設

另過往中華白海豚與當地漁民或開發業者之互動狀況不佳,甚至完全不了解中華白海豚就生活於週遭環境。林先生表示,依據監測資料,2005年至2007年,在雲林麥寮六輕工業區附近,並無中華白海豚之目擊紀錄。不過,2008年卻發現,六輕南方已經成為中華白海豚之重要棲地。

因調查工作係由2005年開始,並無更早之歷史資料,因此,並不清楚中華白海豚究竟是原本即棲息於此,或因工業開發而遷移。顯現工業開發對於中華白海豚之棲地影響,仍需進行長期研究與追蹤。

經由目前調查發現,東臺灣海峽之中華白海豚大約僅有200隻,甚至可能少於99隻。其生存條件遭受嚴重威脅,甚至有族群滅絕的危機,這是非常明顯而刻不容緩必需處理的重要課題。因此,林先生認為,因應海岸及海洋環境之高度複雜性,以及其與人類活動之高度相關,未來或可考慮研訂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進而推動海洋保護區之劃設工作。

、臺灣野生動物法規機制

筆者認為上述另立新法之提議,或將緩不濟急,是故整理臺灣野生動物保護法規之發展與現況,並嘗試針對中華白海豚之未來保育機制,提供相關建議。

臺灣於1982年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簡稱「文資法」),保護標的包括古物、古蹟、民族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自然文化景觀等5大類。其中自然文化景觀係「指產生人類歷史文化之背景、區域、環境及珍貴稀有之動植物」,涉及野生動物保育範疇。

農委會於1989年定訂野動法,賦予野生動物保護之獨立法源。依據野動法第4條,「野生動物區分為下列二類:一、保育類:指瀕臨絕種、珍貴稀有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二、一般類:指保育類以外之野生動物。前項第一款保育類野生動物,由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評估分類,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並製作名錄」。

為針對野生動物棲地進行保護,野動法第8條規定「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經營各種建設或土地利用,應擇其影響野生動物棲息最少之方式及地域為之,不得破壞其原有生態功能。

必要時,主管機關應通知所有人、使用人或占有人實施環境影響評估」、「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實施農、林、漁、牧之開發利用、探採礦、採取土石或設置有關附屬設施、修建鐵路、公路或其他道路、開發建築、設置公園、墳墓、遊憩用地、運動用地或森林遊樂區、處理廢棄物或其他開發利用等行為,應先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經層報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後,始得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為之」、「既有之建設、土地利用或開發行為,如對野生動物構成重大影響,中央主管機關得要求當事人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提出改善辦法」、「第一項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變更時,亦同」。

另野動法施行細則第10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八條第四項公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後,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將有關土地利用方式、管制事項及開發利用行為之申請程式通知土地所有人、使用人或佔有人」、「中央主管機關規劃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時,得由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供轄區內亟需劃定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位置範圍圖說、土地所有人、使用人或佔有人資料及土地利用現況資料,供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參考;變更時,亦同」。

同時,為賦予野生動物重要棲地之實質保護強度,野動法第10條規定「地方主管機關得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有特別保護必要者,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擬訂保育計畫並執行之;必要時,並得委託其他機關或團體執行」、「前項保護區之劃定、變更或廢止,必要時,應先於當地舉辦公聽會,充分聽取當地居民意見後,層報中央主管機關,經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認可後,公告實施」。

此外,野動法施行細則第12條規定「依本法第十條所劃定之野生動物保護區,得分為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分別擬訂保育計畫」、「地方主管機關為前項劃定前,應會商有關機關,並檢附保護區保育計畫書圖層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第13條規定「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劃定、變更或廢止,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由所在地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公告之;並於公告後將其圖說交有關鄉 (鎮、市、區) 公所,分別公開展示。展示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展示後,應將圖說妥為保管、以供查閱」。

簡言之,臺灣之野生動物保護機制,係由中央主管機關(農委會)指定保育物種,並依實際需求及狀況,公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若針對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有特別保護的必要,地方主管機關(農業局)可劃定野生動物保護區,並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公告

依據農委會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之建置資料顯示,農委會累計公告30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如圖三),總面積達321126.3公頃,約佔全臺灣面積的8.3%,其中17處已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如圖四),部分範圍與國家公園重疊。

image005
圖三、臺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資料來源:農委會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http://ngis.zo.ntu.edu.tw/wih/index.htm),詳細圖檔請點選此處放大image007
圖四、臺灣野生動物保護區,資料來源:農委會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http://ngis.zo.ntu.edu.tw/wr/),詳細圖檔請點選此處放大。

、中華白海豚保育策略建議

誠如前述,目前農委會僅將中華白海豚屬列為第1級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並未賡續公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乃至由地方主管機關劃定野生動物保護區,欠缺實質性之保護強度。不過,中華白海豚之棲息環境,係以中臺灣西部沿海地區為主,涉及範圍相當廣大,並無明顯保育熱點之完整監測資料,同時,亦缺乏以海洋作為主要區域之保護區劃設案例,未來究竟如何推動,恐怕仍有諸多課題,尚待進行思考與釐清。

該區域刻正進行大型工業開發之籌劃與推動,在目前全球經濟疲軟之狀態及前提下,是否出現暫緩或停止推動之可能與契機,仍將有待進行觀察。不過,持續強化全國人民對於中華白海豚之關心與重視,恐怕才是提升不同權益關係人之理解與支持,進而落實野生動物保育目標之重要關鍵。

舉例來說,過往六輕工業區周邊海域並無中華白海豚之明確紀錄,在當前該地已成為其重要棲地之狀態下,實應提升台塑公司及其員工對於相關生物特性及生態價值之認識與理解。此外,區域內之漁民,經常將中華白海豚視為搶奪漁獲之負面因素,建議經由深度性生態旅遊之策劃及推動,降低或改變傳統沿海漁業與養殖業之實質需求,漸次創造可以共存共榮之條件與基礎。

當然,對於政府部門而言,保育團體亦可突顯目前中華白海豚之東臺灣海峽子群已被2008年IUCN受威脅物種紅皮書列入「嚴重危險」等級。經由國際專業社群之外部力量,迫使相關中央部會,乃至其他政府高層,更加重視中華白海豚之生存危機,進而於重大海岸與工業開發,以及重要物種保育之間,尋求更為明智與文明之決策及判斷。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緩慢而持續的累積─農再條例相關訪調報告

大王說,除了生存、經濟上的需求外,農民更需要尊重,感受到自己本來就有的價值,而不是被視為已經凋零的區域,讓各種補助與條例鼓勵棄農。大王說,農夫不耕作,不會快樂。因此,改變目前農村田地多數休耕的狀態……

受訪人:王福裕(人稱「大王」,從事城鄉規劃與研究多年,現經營大王菜舖子)
訪問日期:2008.1.9
訪問地點:大王菜舖子

大王說:「需要的是開始改變,而非一下子改變。」

針對目前引起多方爭議的「農村再生條例」,大王相信制定條文的人關心農村,卻普遍沒有農村經驗,因此會對農村需求有錯誤的假設。大王開玩笑的說:

「你很愛一個女人,也有可能毀了她一生啊。」

大王認為關心這個議題的人,可以從兩個面向去努力,一是針對公部門,運用媒體的力量;二是民間的自覺,大王對後者較有信心,同時指出,這樣的改變必須透過緩慢而持續的累積。

大王菜舖子網頁上《有機小農的春天》一文中提到,台灣有機小農的困境來自於農產品的數量與種類較少及認證制度讓許多小農不敢進場。(《有機小農的春天》全文詳見 http://www.wretch.cc/blog/cutenana0704/17891152)

631507-1.jpg

因此,社區型農業是目前最佳的出口。社區農業的關鍵在於「核心人物」。如果核心人物擁有對農業的情感,在農村的經驗,對農人的認同,並且物慾低,就不容易在提供農產品通路時,企圖剝削農民;要是他同時具備敏銳的食物鑑賞力,就更有機會和消費者充分溝通,取得農民及顧客的信任,逐步建構社區型農業平台。

假設每個地方都有各具特色與差異性的「菜舖子」,那農業和社區、食物和人就有緊密結合的可能,社區型農業更可以搭配深度旅遊、社區產業,不必依靠硬體、水泥建設富麗農村。

大王以大王菜舖子為例,他們從什麼都沒有─沒有房子,沒有冰箱,只有一家三口,自己下田採菜,三戶、五戶這樣賣,到現在每個星期兩百戶左右的顧客…只因為始終秉持著要協助有機農民創造多元通路,並與消費者分享在地美味的信念。大王菜舖子在做的,是希望用「美味」救農村,食物是在地生活的縮影,田間的故事必須要也值得被寫出來。

大王說,除了生存、經濟上的需求外,農民更需要尊重,感受到自己本來就有的價值,而不是被視為已經凋零的區域,讓各種補助與條例鼓勵棄農。大王說,農夫不耕作,不會快樂。因此,改變目前農村田地多數休耕的狀態,需要更多的人投入社區型農業。他也提醒,從事運動不要悲情,悲情只是在塑造英雄,覺得快樂就去做,做的過程中自然會知道,需要什麼。

292567--2

農在條例0117  花蓮說明會:

蔡建福教授環境政策所學生與千里步道一行及當地部落農民,預計十七日晚上在真柄的茅草屋烤火討論,與會伙伴:蔡建福老師、李天健老師及蔡培慧老師 http://www.iep.ndhu.edu.tw/download/980106.pdf

(本文轉載自「蘇花糕餅舖」,更多蘇花高與環境議題,請點選這裡

恒春ㄚ嬤的鄉間好滋味─菜頭籠

為何菜頭這麼多的料理裡我唯獨對菜頭籠(台語)那麼有感覺呢! 因那是思念及想念的味頭,想到就想哭..當小的時候常為了這個工作,跟外婆鬧脾氣,她也只能說幫我的忙嗎!(撒嬌樣),但那時的我嘴巴翹的可以吊一斤豬肉……

這個滋味-吃起來酸酸甜甜的,好懷念的滋味但有點心酸眼眶紅紅的,原因是做這個菜餚的人巳經離開了-就是我的外婆。

980117-radish-360.jpg

今天回娘家,媽媽請我留下來吃午飯,她說:我煮你最喜歡吃的菜頭籠(台語),我好驚呀!這巳是多久的事了..自己忙到忘了現在是冬天正是恒春的菜頭大量出產的季節,桌上有菜頭籠排骨湯、炒蔥辣菜頭籠、鹽漬菜頭籠.,光聞就口水真流,拿起碗筷..就吃起來,回頭看到媽媽滿意的笑了。

IMGP4748

記得小時候,農忙鄉下的我們幫忙父母在每塊土地拔蘿蔔的情形,那時還抱怨没事幹嗎種蘿蔔呢!那麼小,賣也没有賣像還要發這麼多的時間及功夫來拔,真是沒有做生意的頭腦,現在發覺它的好…媽曾說過吃不完可以做菜頭泡菜、菜頭封醬菜、菜脯對對…還可以做菜頭籠(台語)….等 。我說:「新鮮的不吃,幹嗎吃醃製的呢!」告訴你,吃過你就永遠忘不了那個味道。今吃了真是感動啦!謝謝媽媽的好手藝。

IMGP4725

為何菜頭這麼多的料理裡我唯獨對菜頭籠(台語)那麼有感覺呢! 因那是思念及想念的味頭,想到就想哭..當小的時候常為了這個工作,跟外婆鬧脾氣,她也只能說幫我的忙嗎!(撒嬌樣),但那時的我嘴巴翹的可以吊一斤豬肉,没好氣的也就到田裡幫忙,這時卻懹念起那外婆的好脾氣,永遠都是柔軟心的對待我們,現今,換成我們可不一樣,就没好脾氣對待自己的小孩,唉!真是要跟她好好的學,如何讓自己的心是也那麼柔軟的對待自己的小孩。

菜頭籠(台語)現在可是連台北人都喜歡的食物,一次外子的朋友從北部來,那時是冬天也是菜頭的出產時,媽剛好給我一些菜頭籠當晚餐,我想也晚了市場也没開了,只好將媽給的菜餚很不好意思的拿出來給她們當晚餐。真没想到朋友卻要我幫她準備2大包當伴手禮帶回來台北,放在冰箱慢慢享用。

這個有機的蔬菜怎麼做成的呢!:就是將洗好的菜頭先陰乾再加鹽巴輕輕搓揉多次再用大石頭來壓一個晚上讓苦澀辣水濾流出後倒掉,就變成菜頭籠,可以拿來當早餐的醬菜又可炒大蒜蔥真是好味道啊!想到就口水真流。.再這個什麼都是要求有機又高纖無農藥的食物中,它應是不錯的選擇。

願牧童的九棚村能永續存在

這個牛群可以自自然然吃草的地方,人們可以用簡單器具捕捉漁獲的地方,也是原住民族與漢族共存的場域。社區將活動中心妝點美化起來,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醜醜的駁崁就由社區的小孩把它漆一漆,大樹下就用廢棄的木頭做成……

台北高級官員們,他們表達要再生我們農地的意願。但是,你怎麼能買賣天空?買賣大地呢?這種概念對我們而言是很陌生的。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清新,也不擁有流水的美麗。因此,你怎麼能夠他們呢?畢竟不論是九五之尊或是老農夫,只是這片土地的一部分。

九棚清淨家園計畫,就從村長所提案的主要道路環境清潔(縣200線、九棚路及南仁路等,約3500公尺)及活動中心周邊花木種植與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開始。經過村民共同努力打造,在今年年底有了初步的成果。

981016-11-5-2-360.jpg

社區的公共空間整理,表示居民對社區意象的的呈現,從願景到落實的過程。也許鄉下人的營造技巧,沒有都市人的花俏,但看到居民們,用彩繪表達對從前時光的記憶回溯,可以感受到對家鄉的濃郁情感。

11-5-5

11-5-4

這個牛群可以自自然然吃草的地方,人們可以用簡單器具捕捉漁獲的地方,也是原住民族與漢族共存的場域。社區將活動中心妝點美化起來,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醜醜的駁崁就由社區的小孩把它漆一漆,大樹下就用廢棄的木頭做成座椅與桌子,小小的土地公廟也上了點彩妝,週邊的小空地,種些小花小草,由社區志工負責後續管理維護。

11-5-6

11-5-3

在許多地方,這樣的環境整理,或許不足為奇。但在偏遠的九棚村,牛人比約1比5的可愛鄉下,公部門三四十年來從未挹注經費的國家最南端的鄉下,凍結了最美的人情、最美的農村記憶。

最近即將通過的所謂「農村」「再生」的什麼法案,這個牛人比約1比5的鄉下,牛群大概不知道還能不能優雅的吃草,居民三四十年來被凍結的最美的農村記憶是否仍能存在,最近一年所努力的小小社區營造嚐試,是否會被大建設摧毀,實在不得而知。

希望這個香格里拉,能被保存。借用印地安酋長西雅圖1852年寫給美國總統的信:

「在華盛頓的總統寫信,他表達要買我們土地的意願。

但是,你怎麼能買賣天空?買賣大地呢?這種概念對我們而言是很陌生的。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清新,也不擁有流水的美麗。

因此,你怎麼能夠買他們呢?

地球上的每一寸大地對我們的人民而言,都是神聖的,每一根燦亮的松針,每一片海灘,黑森林中的薄霧,每一片草地,每一隻嗡嗡作響的昆蟲,所有的這些生物,一枝草一點露,在我們人民的記憶及經驗中都是聖潔的。

我們可以感受到樹幹裡流動的樹液,就像自己感受到身體內流動的血液一樣。地球和我們都是對方身體中的一部份。每一朵充滿香味的鮮花都是我們的姊妹。熊、鹿、鷹都是我們的兄弟,岩石的尖峰、青草的汁液、小馬的體溫,都和人類同屬一個家庭。……..

你們的目的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謎,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如果所有的水牛都被屠殺了,所有的野馬都被馴服了。當所有森林中祕密的小角落都被人類侵入,當所有果實累累的山丘都插滿電線桿時,世界會變得怎麼樣呢?灌木叢要長到哪兒呢?消失了,老鷹會去哪裡呢?消失了!

如果生活中沒有了飛奔的小馬及狩獵,會變成什麼情況?那不是生活而只是生存。

如果最後一個紅種人的自然天性消失了,如果他對過去的記憶只是一片飄過草地的雲造成的陰影,這時河岸和森林仍然存在嗎?這時我的子民仍能保有他們祖先的精神嗎?

我們看待這片大地的心情,如同新生兒敬愛母親的心情。如果我們將大地賣給你,請和我們一樣愛這片大地,像我們一樣的看護它。要在你心中常保對大地的記憶,在你心中常存大地原貌,並將大地原貌保留給你的子孫,並像神愛護我們一樣的愛護大地。

你和我們一樣,是這片大地的一部份。這片大地對我們是珍貴的,它對你也是珍貴的。我們確知一件事:上帝只有一人,人類只有一種。不論白人或紅人都不應被區分。我們畢竟應該是兄弟。」

不論所謂「農村」還是「農地」,「再生」還是「改建」什麼聽不懂得法案會不會通過,都期望對這個地方有權力去支配的執政當局或是外來者,能尊敬這塊土地,這群人民。畢竟不論是九五之尊或是老農夫,只是這片土地的一部分。

【行動】農再條例花蓮說明會0117

農在條例0117 花蓮說明會:蔡建福教授環境政策所學生與千里步道一行及當地部落農民,預計十七日晚上在真柄的茅草屋烤火討論,與會伙伴:蔡建福老師、李天健老師及蔡培慧老師…

農在條例0117  花蓮說明會:

蔡建福教授環境政策所學生與千里步道一行及當地部落農民,預計十七日晚上在真柄的茅草屋烤火討論,與會伙伴:蔡建福老師、李天健老師及蔡培慧老師 http://www.iep.ndhu.edu.tw/download/980106.pdf

東部的朋友有空可以去烤火討論囉。

虎尾小鎮,休閒活動何處去?

生活在虎尾將近兩年的時間,讓筆者思考,以雲林農業首都的理念,創造屬於虎尾地區的休閒活動是值得關切,是否藉著農業鄉鎮的體質來創造適當的休閒活動;而當商業型的文化休閒經營困難時,政府如何思考協助創造大環境……

虎尾鎮是居於雲林的中心,但無論在虎尾鎮長期居住者或是外地人都會認為虎尾鎮的文化休閒活動場所非常貧乏。所謂休閒文化活動的概念是泛指透過有意義的教育得到遊戲的目的,可得到放鬆心情的功能。如一般人認知文化場所是指公園、文化中心、美術館、電影欣賞、體育館、公園等,可提供休憩欣賞的功能。作者就根據以上大眾的認知,來觀察虎尾地區的休閒文化。

先以虎尾鎮以民間經營的文化商業觀察,以書局方面,在虎尾鎮上較優質的書局僅存「金石堂書局」,但在2008年金石堂書局離開虎尾鎮上最熱鬧的和平路,換成寶雅生活館;虎尾少了書局,使社區民眾及虎科大學生失去假日逛書店的樂趣,虎尾地區的書局類型,僅剩下文具型的書店以及連鎖型漫畫出租店為主,例如建中書局、愛迪生書局、全民漫畫世界等,很多人還盼望著是否有優質書店在虎尾地區再次開張。

其二在電影院方面,2008年10月白宮戲院重新開幕後,打破過去要開車往斗六中華影城看電影,拉回虎尾觀賞人潮,甚至雲林偏沿海的小鄉鎮也可以往虎尾看電影,不需要用再到斗六市區。但因一般民眾看電影後,多數會選擇逛街,渡過漫長的假日,但虎尾群聚式的休閒場所缺乏,逛街場所不夠熱絡,仍有其限制,所以民眾仍會往其他縣市聚集。

其三公園方面,值得令人稱許的虎尾糖廠,每年11月至3月期間都有美麗壯觀的花海,讓許多民眾散步無論早晚,真是個好地方。近期糖廠與雲林文化局將過去「台糖理髮部」正在重新整頓,提供優質的休閒場所。

980114-flo-360.jpg

最後觀察公部門經營文化狀況,雲林文化中心(文化處)位於斗六市,虎尾鎮文化館設施,多數以虎尾布袋戲館、雲林故事館等週遭地區為主。虎尾目前值得稱許的是「雲林故事館」,館長唐麗芳小姐很積極推動,時常為社區居民的小朋友家長說故事。

而居於雲林故事館隔壁的雲林布袋戲館,給人的印象是僅仰賴每年10月份,為期2週的國際偶戲節撐場,原本雲林布袋戲館可以提供優質的藝文場所,但是缺乏進駐廠商管理,平時無法發揮其作用,甚為可惜,真盼望地方政府單位重視,能積極策劃活動,讓民眾體會布袋戲發源於虎尾的地方文化能量。

有鑒於作者生活在虎尾將近兩年的時間,讓筆者思考,以雲林農業首都的理念,創造屬於虎尾地區的休閒活動是值得關切,是否藉著農業鄉鎮的體質來創造適當的休閒活動;而當商業型的文化休閒經營困難時,政府如何思考協助創造大環境的市場,讓虎尾社區民眾得到基本優質的休閒生活,創造居住鄉鎮中的幸福與驕傲感。

F23_20090105044204820
虎尾糖廠舊宿舍的一景,糖廠的工作人員將大樹修剪成一顆愛心的巧思,讓人,不經意發現,帶來快樂心情與驚喜( 攝影/陳聖華)。

F23_20090105050935192
優質的休閒活動莫過於放鬆精神,與大自然對話與接觸。糖廠的花海也許並不能帶來什麼觀光經濟效應,但是足夠讓能帶著相機左拍右拍,取得美感構圖,可提高民眾的生活品味,再者帶著純粹好心情\散步與曬太陽(攝影/陳聖華)。

F23_20090105110958910
舊糖廠宿舍因諸多因素,讓建築逐漸毀壞,引起社區民眾的惋惜,但是進前保留空地種花與保留大樹,開放讓社區民眾前往駐足,難得的休閒場所(攝影/陳聖華)。

未命名
人潮越來越多,幸好虎尾地區善良的居民不會將留下垃圾。只是在此要呼籲不要將汽車駛入花海旁的散步步道,應該保留給散步的人與拿相機的人更多美的享受(攝影/張政興)。

未命名1
讓人感到美感,呼吸的土地,是會為生活帶來好運的(攝影/張政興)。

成績中上?令人驚豔的排灣族素人雕刻家

上週,與學校的母語老師到部落中,拜訪一位擅長雕刻的老人家。他的雕刻工作室離學校後門才三十公尺,很近。程中上VuVu(排灣族語「長輩」之意)居住於屏東縣春日鄉士文部落,年紀將近八十歲,但身體還是很健康硬朗。

上週,與學校的母語老師到部落中,拜訪一位擅長雕刻的老人家。他的雕刻工作室離學校後門才三十公尺,很近。程中上VuVu(排灣族語「長輩」之意)居住於屏東縣春日鄉士文部落,年紀將近八十歲,但身體還是很健康硬朗。

carving1-500.jpg

找他是因為要設計一系列新課程,讓排灣族小朋友更了解族內的歷史、藝術與文化。還記得兩個月前,初見作品,驚為天人。雖然量不算多,但富有民族特色且充滿巧思。可惜程VuVu不會說國語,沒能了解更多背景。這次邀母語老師一同前往,除了協助翻譯之外,也希望透過母語課程的合作,讓鄉土課程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計畫更為完整。

carving2.jpg

程VuVu的工作室與自宅相鄰,房子外側搭起鐵皮屋就是簡易的展覽室以及工具間。平常鐵門拉下,並不對外開放,除非事先預約,或部落有重要慶典,才配合開放。

carving3.jpg

大型立體作品均置於地上,長形木板浮雕掛在牆上或斜倚著牆面,至於小型的就放在架子上(這……應該是超商的展示架吧!)

carving4.jpg

在部落待了幾年,看過一些年紀較長的排灣族素人雕刻家作品,這類傳統生活的回顧算是常見的基本款。內容刻畫著挑重、搗米(小米或麻糬)、喝連杯酒、用自製煙斗抽菸的情形,懷舊意味濃厚。這類動作在現今已不多見,頂多在祭典中重現。

carving5.jpg

他還展示他所雕刻的排灣族佩刀,刀柄與刀鞘均有著傳統圖騰。佩刀可是勇士的必備單品,代表男人,是宇宙的柺杖,權力的象徵(註一)。在重大節慶祭祀時,佩掛以彰顯家世及個人身分地位;平時安置於家中顯眼之處,除驅魔避邪外,也有招家業興旺、仕途平順之意(註二)。

carving6.jpg

VuVu的作品中比較特別的是動物類造型,充滿野性及逗趣。他並不用常見的削去法,將一整段原木雕刻成動物。而是細心觀察,順著木頭的特性加以聯想。這枝是腳,那兒是頭,凸瘤是耳。保留絕大部份,去除多餘的枝枝節節,順應自然,所以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carving7.jpg

動物類造型中,他又偏愛親子主題。好幾件作品不是大的抱小的,就是背上趴著小孩,令人感到溫情洋溢。或許是他子孫成群的緣故,不禁投射了自己。

carving8.jpg

「你知道嗎?我好感動喔!怎麼有這麼奇妙的構想!好像上帝經由他的手展現了獨特的才華。」母語老師一邊細看作品,一邊稱讚連連。「我現在心臟撲通撲通地跳,心情激動,看著作品,好像更接近祖先一步。去年參加尋根活動時,也有類似的感覺。在山上舊部落的石板屋遺跡中,聽著長老講解以前的生活,才真正了解我們的過去,也更確信了身為族語老師的責任。」

「VuVu,Masalu!(排灣族語「謝謝」之意)再見!」揮別後,我與母語老師又討論了新課程細節。很高興母語老師喜歡這些作品,程VuVu確實是一塊寶,而且是不輸給洪通與林淵的素人藝術家。應該趁著他凋零之前,經由他的創作與口述,傳承族內的藝術與文化。也希冀六年級畢業生不負期望,透過新課程有更深的體會啊!

註一: 引用自「排灣族頭目配刀

註二: 引用自「排灣族禮刀─躍

單車、都蘭──我的夢

台東糖廠的後方,有一所光明國小。小小的校園,有一個夢想巨輪緩緩轉動著──關於戶外探索教育多年的推行。阿龍老師自發性地創造了「畢業成長營」,成長營強調自主與獨立,更多是吃苦。小朋友們穿上雨衣,大清早……

台東糖廠的後方,有一所光明國小。小小的校園,有一個夢想巨輪緩緩轉動著──關於戶外探索教育多年的推行。回頭想想,小學六年,等待鳳凰花開以前,學校都教了些什麼?

光明國小的阿龍老師自發性地創造了「畢業成長營」,在姚校長的支持與推動下,見證六年級的里程碑。不同於玩樂放鬆的畢業旅行,成長營強調自主與獨立,更多是吃苦。二○○八年六月,由老師陪伴著學生上都蘭山,活動因天候因素一再延期,最後出發時仍是下著雨,小朋友們穿上雨衣,大清早便從登山口一路泥濘、滑跤,踏上都蘭山頂。回程不畏風雨,沿著海岸走回學校。有人說:「第一次,覺得回到學校真好、真開心。」

腳印與腳印相疊的過程中,學會團結互助、親近土地、以及認識自己。成長營因此有了紀錄片〈從都蘭山迎向光明〉,在○八年底的米亞桑山岳影展於台北和高雄放映。

每一年,畢業成長營的內容都略有不同,一年比一年更勇於嘗試。

今年的課題是「單車、都蘭──我的夢」。預計小朋友們要在畢業以前,學習用零件組裝單車、彩繪上漆,親手組裝一輛屬於自己心目中的單車。他們將繞行都蘭山(Mt. Puyuma),從光明國小出發,穿過市區,走197縣道上鸞山,從台23線行經泰源幽谷,再騎長長的海岸路回到學校。

一個小小的壯遊夢,踏往國中的旅程,標示長大。

980113-bike-360.jpg

學習組裝單車的小朋友們。

980113-bike2-360.jpg

學校每週三固定有兩堂為畢業成長營量身打造的課程,並邀請知名戶外運動講師分享經驗,培育孩子的觀念與維修技術。身體力行,用自己的雙手與腳,與環境互動,從團隊合作裡織就獨立堅強。

走進學校的地下室,桌球室的桌子都被推到一邊,那裡吊掛著三十一台半成品,小朋友的壓克力顏料留在白色的車架上,專屬於六年級的成長筆觸。有小朋友跑了進來,阿龍老師問:「單車日記寫了沒?」他與姚校長一起討論成長營事宜,看起來像兩個大孩子。

十二月末,阿龍老師邀請到單騎探險家洪川到學校圖書室,和小朋友們訴說絲綢之路、西藏高原與西伯利亞的故事,小小的圖書室,孩子聚集在這裡,睜大眼睛聆聽傳說。

許多的小學六年級,終日努力於五育的模範,而今這群小孩在學校的推動下提前認識了些什麼?他們也許還不懂生命的廣闊與島嶼的美麗,但他們漸漸學會了換輪胎、聆聽老師的解說、也構思未來成行的可能性。從戶外探索教育中學習面對與解決問題,小小的心靈裡種下大大的勇氣。

老師們也面臨到經費不足的問題,許多費用都是先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因著熱情持續著這個計畫。也由於部份孩子們的家庭經濟無法支付所有的活動費用,每輛單車的零件成本為五千元,目前尚有六台單車仍待有心人士認養,在小朋友順利完成成長營後,充滿回憶的單車將歸認養人所有。

一所堅持戶外探索理念的國小,瑣碎的事很多,熱情也時常被消磨著,一如小朋友的期待。有時候,只是一分簡單支持的心、一種持續熱力向前進的感覺。它就會被保留下來,用多種形式被傳遞與接力著。

若想支持更多的光明國小畢業成長營「單車、都蘭──我的夢」,歡迎聯繫阿龍老師:along402@gmail.com

霧峰學,學霧峰

「霧峰學‧學霧峰」的三角遠景: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學習、對社區教師而言是為霧峰培育在地文化的師資、對大學與教師而言是建立地方知識,以作為與國際接軌的基礎,因此,「霧峰學‧學霧峰」是不斷地實踐前進….

編按:

小地方新聞網與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霧峰學」專題合作,將同學經過一學期的霧峰踏查,放在小地方的網站上以「霧峰學專題」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主持這門課的社工系教授廖淑娟老師,特別為小地方的讀者說明「霧峰學」的由來,期待看到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這樣的認識地方課程,也希望小地方有機會刊登更多元的文章。

霧峰學的背景

wufong-09011202.jpg

「霧峰學.學霧峰」是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一門課程,課程起緣於2004年亞洲大學社工系向教育部學產基金申請的一個計畫-「霧人子弟夏之工坊種子幹部志工培訓、研習及校際交流計畫」。霧人子弟計畫成果內容延伸為一門課程,以一個學期的期間讓學生透過這門課來認識霧峰、了解霧峰、繼而服務霧峰。

亞大學生活潑可愛,對知識的探索以親身體驗為主,所以課程的設計除了在教室的理論課程外,更引領學生走入霧峰,經由實地的體驗與感受,與自己過去的經驗與學習結合,內化成己身之知識。由於這門課是社區與大學結合而衍生的課程,所以希望保有社區參與的特色,因而本課程結合霧峰在地專業人士共同授課。

「霧峰學.學霧峰」課程的內涵在於彰顯人的存在價值,人與自然和所生長土地的不可分割性。人與所處社會的相依存,取之於社會,服務社會,對所處社會的了解與接納,是霧峰學課程的基本訴求。其構想來自於引導學生對於本體知識的探索,學生從己身經驗出發去看待知識,透過閱讀、反思、討論、批判,在實務與理論中來回辯證,了解己身所處的時代與所屬的文化,繼而了解其存在價值。邀請不同背景的講師授課,開放不同學群與文化背景的學生選修,引導學生從多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老師學生形成學習圈,共同思考,合作學習。

霧峰學課程涵蓋人文、歷史、文學、社區、空間、產業等不同領域的知識,有助於啟發學生的知識、發揮其創意,俾使專業研究與直覺之創意結合,賦予專業知識新意涵。期望探討霧峰之過去與觀察其現況、繼而展望其未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藉由問題的探討穿越專業間的藩籬,並以開放的胸懷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習者互動,發揮潛能,彼此激勵,知識在辯證中得以成長。

霧峰學的發展

「霧峰學.學霧峰」第一學期(93學年第一學期)計有54個學生選修此課程,課程內容以暑期的研習課程為架構,包括霧峰文史、霧峰碑文、田野採碑、霧峰文學與詩歌、霧峰環境空間與文化、與霧峰的現在與未來。本課程採協同教學方式,由大學與霧峰地區之各專長領域的專家學者授課,內容多元,透過文化、歷史、文學詩歌、和環境空間接觸霧峰,幫助學生了解霧峰,開啟學生對霧峰的認識與關懷。同時開創在地新視野,並且建立社區/大學的夥伴關係,並且和國際接軌。

93學年

93學年第一學期社區授課教師為霧峰文史達人謝仁芳、郭雙富、廖振富、賴志彰等四位老師。課程活潑有趣,學生出席率非常高,學習興趣濃厚。由於學生來自各系,教師群鼓勵學生將所學專業與本課程相結合。

9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的成果報告中,社工系有同學做「社區參與和社區培力:從樹仁商圈探討社區營造的意義」研究、醫管系的同學做「霧峰的醫療系統初探」研究、資傳系的同學做「從霧峰的碑碣讀其歷史」田野探討。學生對教室/戶外課程之結合極為肯定。

9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教師群做了教學檢討,一方面做一個學期的回顧,另一方面討論93學年第二學期的課程內容與教材。課程內容需做調適,把範圍縮小,比較能看出實質成果。於是第二學期把課程分成三部份:(1)阿罩霧歷史散步-霧峰的文化資源與採集、歷史重要事件與延續(2)霧峰的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社區踏查:都會篇、農村篇、山林篇(3)霧峰的常民文化-林獻堂紀念館見學、神佛天主堂大街現,這學期戶外教學多,希望能更多的引導學生進入霧峰,體驗霧峰。93學年第二學期社區授課教師為孫崇傑、賴永慶、黃秋玉等三位老師。

這學期要求學生寫稍為正式的報告,老師也分階段指導學生寫報告,學生依研究主題做了不少精采報告,包括益全香米、菇類、地貌改造、神農大帝、老樹調查等。不過寫報告對班上大部分理工科學生而言,的確是難了一點,導致學期後段學生翹課率非常高,因此影響到94學年第一學期的整個課程設計。

在93學年第一學期結束時,對於如何建立霧峰學的理論基礎有深層的思考。霧峰學的開設有「從做中學」的意味,因為霧峰學的開放性與在地性,很自然地邀集社區和大學關心此議題的人共同討論,構想舉辦一個屬於霧峰、而且社區和大學的人都有意願參加的研討會。另外在學校也組成「霧峰學讀書會」,藉著閱讀與討論,形塑一個多人可以投入的學術社群。

其中,我們邀請許雪姬教授和周樑楷教授來校演講,並且多方收集各地地方學的資料,期望透過學習能找出一個霧峰學的研究方向。在這過程中,周樑楷教授「大家來寫村史」的概念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霧峰學是屬於地方的,是由地方發聲的,是在地方發聲的,因此,社區的參與成為霧峰學的必然條件。後來,「霧峰學讀書會」因為學校人事的更迭而暫時告一段落,進行一個學期的聚會也暫停。

94學年

94學年度霧峰學的課程內容傾向「小而美」的設計,針對小主題來做深入的探討。這一次選定了兩個主題-桐林社區文化深度之旅和樹仁商圈與中正商圈的探討。

社區文化之旅是希望能深入去了解一個社區的文化,學生藉著與當地居民的深層互動,能有深入地學習。在商圈部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討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了解學生對商圈的期待,同時也了解商圈對霧峰兩個大學消費者的期待,期能舉辦公共論壇,開啟社區大學的對話,共同創造願景,再以實際的行動策略來邁向共同的願景。

這學期有48位同學選修此課程,社區授課教師為霧峰鄉公所的吳國光、樹仁商圈的郭主委,桐林創意工坊的江榮富、林震科、許清山,以及賴永慶、黃秋玉等七位老師。

95學年

95學年度霧峰學有突破性的發展,由於謝仁芳老師的牽引,與在地的新成立社團「中華民國霧峰文化創意協會」(簡稱協會)合作,聘請協會十位教師,各就教師之領域和專長指導學生做專題報告,共計十個議題。

在十個議題中,其中三個是關於省議會的,「省議會的花卉」是由羅文峰老師帶領五位同學透過鏡頭來記錄省議會的花卉;「牛欄貢溪的歷史及週邊新興產業」是由李保金老師帶著八位學生實地走訪牛欄貢溪,沿溪探訪耆老、紀錄歷史以及週邊重要聚落和新興產業;「從省議會的植物看台灣生態危機」則是由周翠臻老師帶了六位學生觀察省議會上百種植物,將之紀錄並整理出來,製作植物染。接著他們特別針對香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逐漸扮演重要角色,引導大家認識並了解如何保護環境生態。由三組報告可以看出,省議會的議題在地方十分受到關住。

有兩組師生是做光復新村的議題,「光復新村社區長輩的生命故事」這一組最龐大,共有12人,由吳東明老師帶領,分成市場組、社區組、文獻組和地圖組,由這四組分別來探討光復新村的歷史,從不同的角度看光復新村;「我眼中的光復新村」是由陳樂人導演帶著六位同學藉著鏡頭看從疏遷到解散的光復新村,六個同學從他們的角度一一捕捉光復新村之景,繼而詮釋之,算是有趣的小品。光復新村在省政府時期是一個深具意義的聚落,雖然現在大部分人去樓空,這塊土地的興衰緊扣台灣的社會變遷,非常值得研究。

「霧峰老街初探」是由張芳玲老師帶著七位學生分組探訪仙公樓阿招擔仔麵、錦昌板金行與基督教霧峰長老教會,藉著實地探訪店家與耆老的口中了解老街的興衰過程;「霧峰歲月的腳蹤」則由鄭淑芬老師帶領兩位同學紀錄霧峰的過去和現在,訪問光陽機車行的老闆夫婦,美利號老闆夫婦以及林泰雄先生,他們見證霧峰的歷史,愛霧峰這塊土地。霧峰的歷史呈現透過兩組的老師與同學的努力,鑑古知今,從歷史中看到霧峰的輝煌,有承先啟後的意涵。

「五福村美濃瓜」是由五福國小李淑芳老師帶著六個學生訪問五福村的美濃瓜達人與村長,並且實地到瓜農田勘查,拍攝美濃瓜醃製過程,紀錄這個曾經在五福村風光的產業。「香米」組是由霧峰農會的柯義雄與洪政加兩位指導員來指導六位學生,學期中適逢香米收割期,他們捕捉了稻米祭的過程,增添了香米在霧峰農業上的重要性。

霧峰產業的多元與特色,是霧峰人引以為傲的。美濃瓜曾經在五福村引領風騷,風光一時,而香米更是霧峰的驕傲,郭益全博士所研發的香米在霧峰人的心中,一直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最後一組「立足霧峰 胸懷大陸 放眼世界」則是由王明宗老師帶領七位同學遨遊網路世界,住在霧峰也可以透過網路來經營事業,學生瞭解線上交易的程序和要領,各地互通有無,世界各地的貨物都可以互通往來,即使住在霧峰,透過網路也可以拓展農林以外的事業。這個「創意產業」在王明宗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了解霧峰產業的無限可能。

95學年度第二學期在上學期師生的努力之下,已看出豐碩的成果,部分教師很有心得,在這學期持續進行教學,帶領學生繼續探索霧峰。有的老師持續原議題,做更深入的探索,例如李淑芳老師的五福瓜與吳東明老師的光復新村;有的老師與學生互動後,做了新嘗試,例如張芳玲老師的百玄宮與李保金老師的農試所議題。

更多的老師加入教學陣容,例如霧峰學課程創始人之一的孫崇傑老師,三位在地社區領袖,分別為五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國珍老師,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綉汝老師,以及萊園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正光老師,引領學生探索他們所住的社區。土生土長的復興國小邱志忠校長也加入霧峰學教學之行列,探索霧峰的香米產業。

這學期的九個議題中,比較特別的是師生探索霧峰產業的興趣,有三組師生探索「霧峰香米」、「五福瓜的栽種及人文歷史」、「霧峰鳳梨」。因著季節的關係,香米的探索重點在於碾米的過程,特別對霧峰鄉農會的北柳分會做深入探訪,五福瓜延續上學期醃製五福瓜的過程,因為季節,這學期得以深入至五福瓜的栽種生產過程以及其人文歷史,對五福瓜的探索漸漸趨於完整的風貌。

霧峰鳳梨則是萊園鳳梨農的驕傲,萊園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正光老師帶著學生上山訪談他小時後的玩伴,他們近乎半甲子堅持栽種鳳梨三號,過去的風光與此時鳳梨採收的滿盈,呈現在他們軪黑的臉上,也映證在學生的報告中。師生更是在教室享受霧峰鳳梨的甜美風味。

農試所在霧峰已經有30年了,就像其他在霧峰的公家單位一樣,自成一格,很少和地方互動。這一次,藉著李老師與同學共同的興趣,探索這個在台灣農業的演進開發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目前農試所和霧峰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提供在地居民工作就業的機會,希望藉著探索而了解,進而促進更多的互動關係。

光復新村的議題有深化的意涵,「遷都五十年-霧峰光復新村的故事」是深度訪談村子的耆老,從長者的敘述中,了解光復新村過去的生活風貌,將之與霧峰的社會做一個對照,了解到地方和政府的疏離,過去如此,即使現在的霧峰,「公部門」與「地方」的互動,還是努力進行式中。

毫無疑問地,這次的訪談行動,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是顯而易見的。而光復新村的另一個重大議題是九二一地震,居民對九二一地震的歷史記憶是這組師生共同的關懷,「九二一的憶-參與過走過,未來別忘記」這篇報告,他們經由口述歷史和田野訪問,蒐集九二一地震的重要歷史物件和照片,來幫助了解受災記憶的重現。

而以百玄宮的文史探討的「霧峰文史初探之人物訪談篇-以百玄宮為訪談目標」,是文史導覽工作者張芳玲老師在深度參與霧峰學的課程後,從個人的興趣和課程的需求雙方面選的議題。張老師非常有系統地引領學生做百玄宮的深度探訪,從田野的訪談與觀察分析中,了解百玄宮完整的歷史與變遷,從各種思考的角度,了解宗教對於當時甚至到今日的政治、經濟、人文風俗的影響。

這學期的學習觸角延伸到個別社區的學習,五福社區和舊正社區首開先鋒,由兩個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來帶領。先帶學生進入社區,體驗社區,選擇有興趣的議題做,議題不需要大,符合社區小而美的特色。五福社區以社區溫馨的小故事來呈現他們對社區的理解,舊正社區的同學對於社區內的菸間特別有興趣,菸草是社區過去的產業,期待對過去的探索中,了解當今居民的生活型態,更能了解社區文化之美。

96學年

96學年度更是伸出觸角,參與林錫詮老師的「社區美學」課程健康街的海報展,每一組同學就他們的專題,以一張全開海報來呈現,這是另外一種藝術的方式,也帶給我很大的啟發,為未來的霧峰學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

這學期總共有八位老師來帶同學探索霧峰,其中黃秋玉老師因為論文的緣故,暫且休息,下學期完成碩士論文後,繼續來協助學生發展社區旅遊的議題,我們期待。張芳玲老師已經慢慢形成她的霧峰文史領域,每一學期完成一份調查。

這學期紀錄萊園村的福德宮,採訪林慶泉老村長,林老村長生長於萊園村,對此區域的發展極為熟悉,針對兩次不同主題的採訪,皆能給予豐富的口述資料,三位學生努力參與訪談與騰逐字稿,相當有挑戰性,對芳玲老師來說,每一次霧峰學都是一次奉獻與成長,我每個學期見證她的進步與方法越臻成熟,內容越來越豐富。背後謝仁芳老師的大力協助,更是整個計畫成功的重要因素之ㄧ。

舊正社區在這個學期有很大的突破。由社區發展協會林綉汝理事長親自帶他們,參與社區各個班隊,紀錄他們的活動,拍成記錄片,來敘說舊正社區小故事。三個同學學習態度很認真,不斷要求自己,作業部分要求做到最好,做出來的成果很出色,社區也很讚賞。

小毛孫崇傑老師和何佳修老師是好搭檔,兩組一起上課,分別作專題,一組是研究安藤忠雄,另外一組是探訪霧峰的文化空間。他們訪問劉副校長,也拜訪各個文化空間負責人,例如亞大藝文中心、國立台灣交響樂團、921地震教育館、議會博物館、天主堂、長老教會等,紀錄其文化呈現與特色。

這一組同學起步比較晚,但是很認真,很主動,他們是我課程微調後的受惠者,讓他們有機會好好把一份報告做好,這是何等難得經驗啊!安藤忠雄是一代建築大師,能把他的作品放在亞大,是亞大盛事,值得大力來探討。

這學期新加入吳昆儒老師,吳老師任教於明台高中,致力於培養優秀導覽人才,對於明台高中所在地的林家花園,有著濃厚的感情與了解,帶領學生從這裡藉由導覽認識霧峰林家,是最好不過了。另外,霧峰鳳梨的魅力在林正光老師的帶領下一再發燒,連續三學期的霧峰鳳梨議題讓林老師努力思考,在學生的參與下,能為霧峰的鳳梨生產者帶來什麼樣的未來。當然,每一位同學在課堂上都有親口嚐到很甜又很有鳳梨香味的霧峰鳳梨。

講到霧峰,農會的參與是不能缺席的。柯義雄和林傳育兩位老師以活潑有動力的方式帶領學生從遊戲中學習。柯老師的農產文化行銷思考方式與計畫非常受到學生的肯定,雖然學生離獨立做出一個企劃仍然有一段距離,仍然很有收穫;而傳育老師更是學生心中的寶,學生說「我們的老師是一位非常活潑、有朝氣、很寶、每天都充滿活力的超年輕大哥」,學生跟著他跑,好玩有可以學到好多東西,四健會的精神在此發揮無遺。

這學期的八個個議題中,包含霧峰文史、藝術、社區文化與社區產業,這些議題環環相扣,霧峰學的核心理念在於彰顯人的存在價值,彰顯人與自然和所生長土地的不可分割性,在地教師與學生的地方實踐之調查訪談報告,呈現了霧峰學的核心價值。霧峰學的師生不僅創造知識,累積知識,從自我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自己,繼而關懷他人,霧峰學的課程有了如此深厚的內涵,能夠越走越厚實。

這學期的成果延續過去努力的成果,將之彙整起來,我們期盼這樣的踏實努力能夠持續前進,也希望在大學/社區的夥伴關係在學術的領域中能有所貢獻。而「霧峰學‧學霧峰」的三角遠景: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學習、對社區教師而言是為霧峰培育在地文化的師資、對大學與教師而言是建立地方知識,以作為與國際接軌的基礎,因此,「霧峰學‧學霧峰」是不斷地實踐前進的,有了社區的活水、有了學生求知的熱情,這門課「有機的」朝前邁進中。

96學年度參與林錫詮老師的「社區美學」課程健康街的海報展之後,延伸了一些想法,想把師生的成果展現出來,能和更多的人分享,也希望能與同樣都在進行地方學的朋友切磋琢磨。老師們討論之後,提出了上網的想法,小毛想到了好朋友馮小非正在經營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是否可以和小非談談看上網的可能性。當我們和小非分享霧峰學時,小非非常開心,極力促成此事。

於是我請小非來學校介紹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老師學生一起來探索霧峰學的上網可行性,學習將學術性的期末報告,改寫成小地方的文章格式,與網友分享霧峰學的學習成果。這是一個新鮮的嘗試,依著小非的引導,老師與學生努力把學習成果轉變成一篇文章,改了又改,修了又修,就是希望能符合上網的要求,早日能看到網路上霧峰學的文章。

這學期總共有七位老師來帶同學探索霧峰,孫崇傑(小毛)老師、何佳修老師和張永清老師是好搭檔,三組一起上課,分別作專題。每一組又分成兩個主題組與一個側錄組,他們探索的主題有農試所的土壤館、阿罩霧圳、農會酒莊、霧峰林家大花廳、霧峰菇類、桐林。黃秋玉老師引導學生探索霧峰休閒產業-湧旺農場、桐林鐵馬、美食。秋玉老師剛從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所畢業,把所學透過課程貢獻給霧峰。

舊正社區發展協會林綉汝理事長帶學生訪問三個社區達人,來敘說舊正社區小故事。萊園社區發展協會林正光總幹事帶學生了解霧峰的農特產:鳳梨、龍眼和荔枝。

這學期新加入的黃圻文老師是霧峰的藝術家,黃老師有非常豐沛的創作力,霧峰在他的眼中就是一個藝術學院,處處可以見到藝術的渾然天成,他引領學生一步一腳印,踩在霧峰的土地上,讓學生親自感受到霧峰的歷史與文化,以及蘊育出來的藝術氣息,這是藝術的霧峰。

霧峰學的師生持續地創造知識,累積知識,從自我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自己,繼而關懷他人,霧峰學的課程有了如此深厚的內涵,能夠越走越厚實。期待這學期的學習成果上網後,能有一些迴響,能更充實課程內容,以及對霧峰的貢獻。

(本文作者為亞洲大學社工系老師,「霧峰學」課程主持人)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愛戀阿罩霧圳

日據時代水圳溝是天然土地為渠道,渠道兩旁以石頭疊建為堤,河水裡有魚蝦,牠們把石頭與石頭間的洞口或土地凹洞當成棲息地,生態非常豐富。可惜二十多年前,阿罩霧圳渠道全面改成人工水泥溝,水中生物消失生態改變…

作者:亞洲大學 幼教一B 吳俊勳 會資四B 黃俊誌

指導老師 孫崇傑

阿罩霧故鄉的原由

霧峰鄉舊稱阿罩霧,民國九年而易今名「霧峰」。霧峰地區早期原為洪雅Hoanya平埔族Ataabu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群之社域。

阿罩霧初名「貓羅新莊」,可見此地雍正年間以前,仍為洪荒未闢之十著族領域,至乾隆年代,因有漢人在此初闢建莊。以設治經過而言,霧峰鄉初屬諸羅縣,雍正初年,始分出彰化縣,霧峰鄉屬於貓羅堡轄區。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台灣建省,以台中地區為台灣府附郭首縣為台灣縣,霧峰鄉改隸台灣縣貓羅堡。

民國卅四年十月,台灣光復,十二月改屬台中縣大屯區霧峰鄉。民國卅九年底,撤廢區署,本鄉改稱為台中縣霧峰鄉迄今。另一個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倒飛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阿罩霧」美稱。

不可不知的阿罩霧圳

980112-tunnel-360.jpg
烏溪畔阿罩霧圳源頭管理工作站所矗立的碑記。

談起阿罩霧圳沿革,始於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林定邦入霧峰地區拓墾,開鑿阿罩霧圳,於六股坑口引乾溪之水,灌溉田園一百餘甲,其後霧峰林家拓地日廣,兼併丁合、柳樹湳、吳厝、南勢等地。後及清末,已將阿罩霧圳、吳厝埤圳、王厝圳連結成一灌溉系統。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阿罩霧圳因遭風雨災害及人為破壞,圳道毀損,後由霧峰林文明、林朝棟、林文欽出資再予修復。日治明治二十九年(一九零三),改為公共埤圳阿罩霧圳,由日本政府監督經營。

明治三十二年,又將丁合圳、南勢圳併入,比及昭和八年(一九三三)烏溪堤防興建完成,遂合併萬斗六圳、王厝圳、丁合圳、吳厝埤圳、霧峰圳,改稱阿罩霧第一圳,其水源取自烏溪北岸象鼻坑烏溪水,灌溉舊正、萬豐、六股、霧峰地區,面積一五一八甲,阡陌縱橫,年稻兩收且有間作雜糧,物阜民豐,皆圳水之利也,而飲水思源,霧峰林家開發之功、先民經營之勤,皆不可遺忘。

與阿罩霧圳相親

image004
阿罩霧圳自烏溪旁的引水口

image006
巨大尺度的水車

自從選了阿罩霧圳作為期末報告,那刻起我們就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想趕緊展開田野調查工作。這天終於來臨,由於交通工具缺乏的關係,我們的指導老師孫崇傑(小毛)老師開車帶我們去阿罩霧圳上游的引水口處,到達該地,我們發現這裡很偏僻荒涼,似乎帶有點神祕感。

老師幫我們介紹這是阿罩霧圳上游的引水口後,也簡單地就自己所知把阿罩霧圳大概告訴給我們知道,我們大概在此地停留了半小時,接下來小毛老師帶我們去看一個具有歷史性的超大水車,這水車的功能對當地農民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因為這附近的田地高過於灌溉水道,所以,農民要引水灌溉時,都必須透過這個水車把水給提上來供農民所需。

說真的,我們一看到這水車當場傻眼,這水車實在太大了,我們好奇它到底有多大,就實際以一個人手臂張開的長度,一共動用了五個人,估計它的直徑約有七、五公尺,哇!大得嚇人,我們還是第一次看到的耶!

然後,小毛老師帶我們到阿罩霧圳最於日昭和九年興建的水閘門,剛好老師一個結識的朋友就住在阿罩霧圳旁,我們到老師的朋友家,這是我們第一位的田野訪談對象,於是就談起了阿罩霧圳,故事就由此開始。

豐沛水源,物產豐饒

我們很高興能與老師的朋友一起來聊聊阿罩霧圳這個主題,老師這位朋友叫做劉火炎阿伯,他六十四歲,父親原來住在台中市水湳,因當地水資源缺乏,迫使當地一些居民往外遷移,阿伯的爸爸是其中之一。

他記得兩歲時跟阿爸從水湳搬到霧峰阿罩霧圳旁定居,算算居住在這裡已有六十幾年了。由此可知,水資源對我們是不可或缺的。阿罩霧圳水資源會那麼豐沛、流量穩定,是因為它是引烏溪上游的水,烏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合歡山西麓,終年水量豐沛,流量穩定。既然水量足夠,且從上游帶下來含有大量的礦物質,使得霧峰當地土地非常肥沃,使得農作物成長能更健全。

阿伯說:「這邊農作物生長期分為四期,第一期為稻作,第二期為瓜仔,第三期為稻作,第四期為菸草,可說豐收連連」。當地最有名的就是益全香米了,除了香米,菇類也是霧峰的代表,尤以金針菇最為出名,幾乎是全台總產量規模最大的所在地,所以,阿罩霧圳提供農民有穩定的水量,豐富且含有高礦物質的水資源,可說功不可沒。

image011
第一次的田野經驗,就遇到和藹好客的健談的阿伯。

image013
童阿伯仔細的拿出航照地圖,說明阿罩霧圳的相關地理環境與流域。

童年記趣,好好玩

我們也有問到阿伯,他在阿罩霧圳旁長大,有沒有特別讓他印象最深刻,或是有趣的事情,阿伯這時就露出靦腆的笑容說:「有阿」!阿伯把手指向阿罩霧圳並笑笑地說:「小時後都會結伴到河裡去捉蝦、網漁,甚至去玩水」。

小毛老師也另外幫我們找了一位對霧峰當地非常資深了解的童秋鑫阿伯,在訪問的過程中,阿伯也提到自己的童年往事,他說:「因為住家位於霧峰莊(今霧峰市區),所以,小時候的生活空間都介於乾溪以北,草湖溪以南,也就是霧峰市區內」。

阿伯高興的說:「小時候常跑到離家不遠霧峰國小旁的水門玩水,水門和溝面有一段幅度,很像我們說的滑水道,就從上面往下滑下來,很刺激,也很好玩」。阿伯笑得合不攏嘴並又說:「到河裡去摸蛤蠣兼洗褲」。

在旁的我們聽得如醉如癡,不禁讚嘆他們都有一段美好且深刻的童年回憶,他們與阿罩霧圳的感情一定很深厚濃密,彼此之間密不可分。

今非昔比的阿罩霧圳

image017
昭和九年(1934)設立的阿罩霧圳第一水門,已經將近七十五年的歷史。

因為我們是外地來的學生,不知道以前阿罩霧圳的面貌,對它的了解也不是那麼清楚,只能透過當地居民告訴我們,才能以今天的現況做個相比。

當我們去訪問劉火炎阿伯,他就有提到這個,他很感慨地跟我們說:「早期日據時代水圳溝是天然土地為渠道的,而渠道兩旁是以石頭疊建為堤的,河水裡有很多魚蝦,牠們把石頭與石頭間的洞口或土地凹洞當成棲息地,生態非常的豐富。可惜,距今二十多年前,阿罩霧圳渠道全面改成人工水泥溝後,水中生物從此消失,生態完全改變」。

我們同時回頭看看阿罩霧圳的面貌,很難想像它原始的風貌到底是如何,現今的阿罩霧圳大大被人重新改造過,難怪阿伯會那麼萬分不捨,我們也替阿罩霧圳感到憐憫與不捨。

再說到我們訪問到的童秋鑫阿伯,他也說:「民國五十五年後,霧峰大規模的開發,樓房林立,農耕地逐漸變少了。民國六十五年後,霧峰外環道路闢建,帶動周圍商機,可耕地幾乎沒有了,此一情形也導致阿罩霧圳灌溉也銷聲匿跡了,原本為阿罩霧圳灌溉溝渠已變成今天單純的排水溝了」。

阿伯住家前面那條排水溝就是以前阿罩霧圳灌溉的渠道,我們特地過去看一下,可惜,只聽見附近居民所排放出來的廢水聲,以及聞到從溝渠中散發出陣陣的惡臭。昔今的改變相當大,只留下歷史走過的痕跡了。

後記:在2009年3月,同學已經將「愛戀阿罩霧圳」的影音版剪輯完成,請點選這裡觀看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